清末同文馆英语教育之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通过对同文馆办学背景、办学过程、招生情况、师资情况、教学情况等分析,可以发现同文馆英语教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有较好的英语师资。体现为以下几点:教师大多是母语为英语的外籍教师,且受过高等教育;教师大多拥有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教师大多中文有一定造诣,熟悉中国文化;教师有很强的敬业精神。第二,重视教学实践活动,如让学生翻译条约、报刊、电函和参加政府外交谈判活动等。第三,注重英语教学的同时,注重汉文功课。第四,在课程设置上注意到了语言和专业课程相结合。第五,办学经费充足。
     同文馆在教学上注重教学实践,学用结合,其之所以能培养出一大批外交人才,与此教学特点密切相关。我国当前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之一是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差。为改善这一状况,可借鉴同文馆经验,改进我国英语教学方法,尽量给学生提供多种形式语言实践机会。同文馆之所以能成功地用英语教授“西学”课程,原因是它拥有一批即懂“西语”又懂“西学”的教师。我国目前正掀起双语教育的热潮,即用英语讲授一门课程。但我国缺乏既懂英语又懂专业的教师,因此双语教育难于真正展开。我们可以借鉴同文馆经验,选聘一些既懂英语又懂专业的教师来承担双语教学的任务。同文馆从第五年开始开设专业课程,毕业生除掌握了大量的英语语言知识之外,还掌握了广泛的其它领域知识,所以能够胜任多方面工作。目前我国需要那些即懂英语又懂经济、法律、商贸等领域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同文馆经验,改革我国课程设置,拓宽大学阶段专业课程范畴。
After analyzing the background, process, recruitment, teachers and instruction of School of Combined Learning, I summarize five features in her English instruction. First, the teachers are well qualified for the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Most of the teachers are foreign teachers who speak English as their native language, receive higher education; They possess quite a few knowledge and abilities; Most of them not only have great attainments in the Chinese language but also know well the Chinese culture; Most of them work hard. Secondly, the school has good ways of teaching practice. Such as translating treaties, newspapers, magazines and electric letters; participating diplomatic negotionations; studying abroad. Thirdly, the school attaches importance to the combination of language and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establishing courses. Fourthly, the school values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Fifthly, the school has ample found for English teaching.
    School of Combined Learning cultivates a large quantity of talented persons in diplomacy for the school stress teaching practice and combination of learning and practicing. One of the problems in our present English teaching is that students are poor in using the English language. In order to improve this condition, we might as well learn from School of Combined Learning, improve our English teaching method, and offer students many opportunities to practice. School of Combined Learning succeeds in teaching scientific courses for she has some teachers who know English and science as well. At present there is a great mass fervors in bilingual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that is to say, teaching a course in English. However, we are lacking in the teachers who know not only English but also scientism courses, so it is difficult to carry out bilingual education in China. We may learn from the school and select and employ the teachers who know not only English but also scientism courses for bilingual teaching. Schoo
    l of Combined Learning established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the fifth year. The graduates master comprehensive knowledge in other fields besides abundant English knowledge, therefore they were qualified for various kinds of jobs. Nowadays our country is in need of the people who know English and the knowledge in the fields such as economy, law, business etc. We may learn from the school, reform the course establishment of our country, enlarge the professional course category in university.
引文
[1]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四十六[M].第44—48页.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4页.
    [2] 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卷七十二[M].转引自黎难秋主编.中国口译史[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2年版,第75—77页.
    [3]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八[M].第29—35页.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6页.
    [4] 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三[M].第11—13页.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14页.
    [5] 毕乃德著.同文馆考[J].傅任敢译.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02页.
    [6] 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第117—118页.转引自栗洪武著.西学东渐与近代教育思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63页.
    [7] 李良佑,张日昇,刘犁著.中国英语教学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15页.
    [8] 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卷七十一[M].第17页.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5页.
    [9]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八[M].第29—35页.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6页.
    [10] 同文馆章程及续增条例[M].第10—50页.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40页.
    [11] 丁韪良著.同文馆记[J].傅任敢译.张静庐辑注.中国出版史料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15页.
    [12] 丁韪良著.同文馆记[J].傅任敢译.张静庐辑注.中国出版史料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38—40页.
    [13]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三十七[M].第30—33页.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80页.
    [14] 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三[M].第11—13页.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15页.
    [15] 广方言馆全案[M].第6—10页.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M].上海:华
    
    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16页.
    [16] 广方言馆全案[M].第19—39页.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19页.
    [17] 广方言馆全案[M].第19—39页.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21页.
    [18] 广方言馆全案[M].第6—10页.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17页.
    [19]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五十九[M].第34—36页.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19页.
    [20]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十六[M].第9页.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57页.
    [21] 毛尚书奏稿:卷十三[M].第1页.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59页.
    [22]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十四[M].第5页.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57页.
    [23]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十六[M].第9页.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57页.
    [24] 毛尚书奏稿:卷十三[M].第1页.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60页.
    [25] 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卷七十一[M].第17页.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5页.
    [26]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八[M].第29—35页.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9页.
    [27] 李良佑,张日异,刘犁著.中国英语教学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34页.
    [28] 广方言馆全案[M].第19—39页.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34页.
    [29] 黎难秋主编.中国口译史[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2年版,第215—217页.
    [30] 丁韪良著.同文馆记[J].傅任敢译.张静庐辑注.中国出版史料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15页.
    [31] 吴宣易著.京师同文馆略史[J].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M].上海:华
    
    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90页.
    [32] 田正平主编,何晓夏、史静寰著.中国近代化研究丛书—教会教育与中国教育近代化[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0页.
    [33] 丁韪良著.同文馆记[J].傅任敢译.张静庐辑注.中国出版史料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15页.
    [34] [美]、毕乃德著.洋务学堂[M].曾钜生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26—128页.
    [35] 黎难秋主编.中国口译史[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2年版,第223页.
    [36] 黎难秋主编.中国口译史[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2年版,第207—208页.
    [37] 同文馆章程及续增条例[M].第10—50页.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49页.
    [38] 同文馆章程及续增条例[M].第10—50页.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50页.
    [39] 同文馆章程及续增条例[M].第10—50页.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38页.
    [40] 洋务运动:(二)[M].转引自李良佑、张日昇、刘犁著.中国英语教学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22页.
    [41] 京师同文馆学友会第一次报告书[M].第18—20页.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52页.
    [42] [美]、毕乃德著.洋务学堂[M].曾钜生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81页.
    [43] 李良佑,张日舁,刘犁著.中国英语教学史[砌.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34页.
    [44] [美]、毕乃德著.洋务学堂.[M].曾钜生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99页.
    [45] 同文馆题名录:光绪五年刊[M].第19—23页.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73页.
    [46] 广方言馆全案[M].第19—39页.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23—234页.
    [47] 桂诗春.我的双语教学.外国语[J].2003年第1期,第49页.
    [48] 郭铭华.论母语在外语课上的作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第4期,第26页.
    [49] 同文馆章程及续增条例[M].第10—54页.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36页.
    [50] 同文馆章程及续增条例[M].第10—54页.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36页.
    [51] 同文馆章程及续增条例[M].第10—54页.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26页.
    [52] 同文馆章程及续增条例[M].第10—54页.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36页.
    [53]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八[M].第29—35页.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6页.
    [54] 孙子和著.清代同文馆之研究[M].台北: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会,1977年版,第229页.
    [55] 张卫族著.教你如何使用地道英语[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56] 同文馆章程及续增条例[M].第10—54页.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49页.
    [57] 同文馆章程及续增条例[M].第10—54页.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33页.
    [58] 毕乃德著.同文馆考[J].傅任敢译.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04页.
    [59]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三十九[M].第1—2页.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44页.
    [60] 同文馆章程及续增条例[M].第10—54页.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44页.
    [61] 京师同文馆学友会第一次报告书[M].第18—20页.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52页.
    [62] 李长莉.晚清同文三馆对人材的培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第106—107页.
    [63] 刘成,谈玉光.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师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第9期,第25页.
    [64] 刘成,谈玉光.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师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第9期,第25页.
    [65] 刘成,谈玉光.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师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第9期,第25页.
    [66] 陈国崇.新世纪大学英语教师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外语界,2003年第1期,第50页.
    
    
    [67] 全球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国际教育大会60年建议书[M].赵中建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15页.
    [68] “面向21世纪外语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课题北方组.关于外语专业教育改革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3期,第6页.
    [69] 夸美纽斯著.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9页.
    [70] 毕乃德著.同文馆考[J].傅任敢译.朱葡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05页.
    [71] 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7—42页.
    [72] 丁韪良著.同文馆记[J],傅任敢译.张静庐辑注.中国出版史料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34页.
    [73] 京师同文馆学友会第一次报告书[M]。第28--44页.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79—302页.
    [74] 桂诗春.我的双语教学.外国语[J].2003年第1期,第50页.
    [75] 同文馆章程及续增条例[M].第10—54页.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39页.
    [77] 同文馆章程及续增条例[M].第10—54页.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47页.
    [78] 陈国崇.新世纪大学英语教师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外语界,2003年第1期,第48页.
    
    
    1.毕乃德著.同文馆考[J].傅任敢译.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2.丁韪良著.同文馆记[J].傅任敢译.张静庐辑注.中国出版史料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版.
    3.吴宣易著.京师同文馆略史[J].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4.[美]、毕乃德著.洋务学堂[M].曾钜生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5.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6.李良佑,张日昇,刘犁著.中国英语教学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7.黎难秋主编.中国口译史[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2年版.
    8.付克著.中国外语教育史[M].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1986年版.
    9.杨玉林,崔希智主编.英语教育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0.郑登云编著.中国近代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1.李楚材编著.帝国主义侵华教育史资料—教会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12.栗洪武著.西学东渐与近代教育思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3.石霓著.观念与悲剧—晚清留美幼童命运剖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4.田正平主编,何晓夏,史静寰著.中国近代化研究丛书—教会教育与中国教育近代化[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5.朱小蔓著.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6.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7.[苏]赞科夫著.和教师的谈话[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18.昆体良教育论著选[M].任钟印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版.
    19.[意]亚米契斯著.爱的教育 译者序言[M].夏丐尊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0.[苏]苏霍姆斯林斯基著.帕夫雷什中学[M].赵玮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21.全球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国际教育大会60年建议书[M].赵中建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2.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3.夸美纽斯著.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4.[法],卢梭著.爱弥儿[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25.何广铿编著.英语教学法基础[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6.张卫族著.教你如何使用地道英语[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
    27.束定芳,庄智象著.现代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8.胡春洞主编.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29.应云天主编.外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30.章兼中主编.外语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31.张正东编著.外语教育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32.Donald Freeman和Jack C.Richards主编.语言教学中教师进修[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3.Patsy M.Lightbown和Nina Spada主编.语言学习机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4.David Gardner和Lindsay Miuer主编.外语自主学习—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5.包天仁主编.基础英语教改论坛[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6.费孝通著.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7.曹志希.师专英语专业教育初探[D].硕士论文.上海:上海师范大学,1999年.
    38.顾卫星.明清学校英语教学研究[D].博士论文.苏州:苏州大学,2001年.
    39.刘华.试论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初期的基本特征一以京师同文馆为例[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40.王学太.中国第一所官办的外国语学校—同文馆[J].国际人才交流,1996年第4期.
    41.胡代聪.中国近代第一所外语外事学校同文馆—兼论围绕它的文化、政治冲突[J].外交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
    42.王凤玉.京师同文馆与中国近代科学教育[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6期.
    
    
    43.赵旻.京师同文馆的发展历史及其贡献[J].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第3期.
    44.杨红军.京师同文馆旧闻[J].北京档案,2002年第4期.
    45.陈向阳.京师同文馆制度分析[J].教育史研究,2003年第3期.
    46.吴振明.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从中国英语教学史的角度看素质教育[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47.雷钧.京师同文馆对我国教育近代化的意义及其启示[J].教育与现代化,2002年第4期.
    48.李长莉.晚清同文三馆对人材的培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
    49.潘懋元.同文馆与中国近代海关的关系[A],潘懋元著、黄宇智编.载潘懋元高等教育学文集[C].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0.廖道胜.论中国幼儿英语教育史[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11期.
    51.孟旭.张之洞的外语教育思想和实践[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
    52.顾卫星.晚清传教士关于教会学校英语教学的争议[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53.李喜所.林乐知在华的文化活动[J].社会科学研究,2001年第一期.
    54.桂诗春.我的双语教学[J].外国语,2004年第1期.
    55.胡文仲.英语教学中为什么要涉及文化?[A].胡文仲主编.文化与交际[C].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4年版.
    56.胡文仲.文化教学与文化研究[A].胡文仲主编.文化与交际[C].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4年版.
    57.李观仪.我的英语学习和教学[J].外国语,2003年第1期.
    58.何兆熊.办好英语专业之我见[J].外国语,2003年第2期.
    59. Dvid Crook. Some problems of Chinese Education as Seen Though the Eyes of a Foreigner[A].中国英语教学[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0年版.
    60.张友平.对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再认识[J].外语界,2003年第三期.
    61.陆谷孙.英语教师的各种素养[J].外语界,2003年第2期.
    62.张宜等.大学英语教师素质调查报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第10期.
    63.陈国崇.新世纪大学英语教师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外语界,,2003年第1期.
    64.蔡基刚.当前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压力[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三期.
    65.“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座谈会”纪要[J].外语界,2003年第2期.
    66.杨凡.对外语高校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几点思考[J].外语界,2003年第2期.
    67.刘成,谈玉光.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师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第9
    
    期.
    68.“面向21世纪外语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课题北方组.关于外语专业教育改革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3期.
    69.方文礼.外语任务型教学法纵横谈[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第9期.
    70.揭和娟.任务型教学的课外延伸[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六期.
    71.盛艳萍.改革课外作业,延伸任务型课堂教学[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6期.
    72.徐德江.基础教育外语师资培训之我见[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