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文化品格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賈誼是西漢前期重要的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對後世影響深遠。賈誼研究一直是學術界的一個熱點課題,歷代學者從思想、政治、哲學、經濟、教育、文學等諸方面對賈誼進行過多側面的研究,但考察現有研究成果,除王興國、汪耀明等少數學者對賈誼進行綜合研究外,其他著作多屬譯注、匯校類,缺乏新的研究視角,尤其缺乏對賈誼的文化品格進行深入系統研究。究其原因,一是賈誼生命歷程短暫,劉漢去今已遠,研究資料較為缺乏;二是歷代賈誼研究成果較為零散,系統性不強;三是長時間學界對其作品、思想和文化品格看法不一,多仁者智者之言,亦多人云亦云之談,宯}研究亦見重複選題和泛泛之論。沒有文化品格的人物形象自然難以“立”起來,沒有文化品格研究的賈誼研究自然也難以深入。因之,本文試圖從現存賈誼作品文本研究入手,充分借鑒前賢時人的研究成果,對賈誼的文化品格進行系統考察。
     本文的創新點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對歷代賈誼研究進行了分期。此項工作迄今尚無人關注。受不同時代學術思潮的影響,歷代對賈誼研究的視角也不盡相同。本文認為歷代賈誼研究可以分為三個時期,即:漢朝——五代時期,宋朝——清朝時期,近現代——當代時期。總體來看,漢朝——五代時期對賈誼的研究以各種評述為主,內容上也涉及到賈誼的生平、作品和文化品格,但是缺乏系統性的深入研究。從宋朝開始,隨著宋儒疑經思潮的出現,賈誼的部分作品也受到懷疑和考究,而多種研究也由此而起。對賈誼生平、作品和文化品格、思想屬性的研究也是這一時期的重要內容?F代——當代時期,賈誼研究進入一個多元和縱深的研究時期,並在一些作品真偽、思想屬性等久爭未決的問題上逐步形成共識。
     二是對賈誼的文化品格進行系統論述。本文認為賈誼的文化品格主要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即:深刻的歷史反思和現實批判精神,強烈的經世變革意識,堅贞的忠君愛國理想,深厚的愛民情懷,不斷超越的求索精神@些文化品格在其作品中得到充分表現。賈誼作品主要對秦代歷史和當朝社會現實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並試圖為漢廷量身打造長治久安的治國綱領,這種反思和批判精神,是賈誼《新書》的主旨,也是賈誼最重要的文化品格,得到歷代知識份子的認同、繼承和發揚。賈誼是有著強烈經世變革意識的文學家,這種文化品格在其作品中也得到充分體現。堅贞的忠君愛國理想是賈誼突出的文化品格,也是他為政為文的思想基礎,這種文化品格主要來自于兼綜道法、調和儒法的荀子思想,同時也來自於他弱冠登朝的政治實踐。深厚的愛民情懷是賈誼重要的文化品格,賈誼繼承了周秦以來的民本思想,明確告訴當朝統治者,最大的政事,就是以民為本,並提出了一系列富民利民的措施。賈誼的一生,是不斷追尋和不斷超越的一生,這種不斷超越的求索精神成為賈誼文化品格中鮮明的亮色。三是提出賈生意象並進行論析。賈誼的文化品格得到了歷代詩人的張揚,詩人們筆下,常常把賈誼這位才如海、命如煙的文學前輩作為歌詠的對象,長期以來,賈誼成為詩家求索、傷悼的對應物,並逐步固定下來,成為一種文學意象。在討論賈誼對後代文人的影響時,本文提出“賈生意象”這一概念,並對之進行考察和論述。
     四是從湖湘文化的視角探討賈誼文化品格的影響。長沙被稱為“屈賈傷心之地”,賈誼雖然在長沙只生活過三年,但他的文化品格已成為湖湘文化的基因,對湖湘文化特質的形成以及湖湘文化精英的人生實踐產生了較大影響。因之,本文主要從湖湘文化的特質及其文化精英的人生實踐兩個方面考論賈誼文化品格的影響。
As an important writer, thinker and statesman in the early Western Han Dynasty, Jia Yi extensively and profoundly influenced the later generations. Jia Yi’s research has been a hot topic in the intellectual word. Although researchers of all ages studied Jia Yi in the aspects of thought, politics, philosophy, economics, education, literature and so on, there are not many monographs on the study of Jia Yi available after the general survey of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In addition to the comprehensive study made by a few intellectuals Wang Xingguo, Wang Yaoming and et al., the other works are mainly under the categories of translation, annotation, collection and check. They are lacking in new research vision,particularly the shortage of deep and systemic studies of Jia Yi’s cultural quality and style. Many reasons have contributed to it: first, Jia Yi’s life is short and the emperor of Han Dynasty has a long ,long time away from now,and there is relatively lack of research materials of Jia Yi; secondly,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 of Jia Yi made in previous ages is relatively scattered and its systematization is not strong; thirdly, the intellectual word has different view on Jia Yi’s works quality and style of thought and culture. 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views, and there have been many people who just echo the view of others, what’s more the research of some special topic also appears repeated topic selection and not detailed discussion. The figure without cultural quality and style is difficult to“stand”of course, it’s hard to further other researches of him if his cultural quality and style is not studied. Therefore, the article tried to start with the existing works of Jia Yi, fully using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made by the wise and virtuous elders, so as to make a attempt to investigate systematically Jia Yi’s cultural quality and style.
     The article’s new ideas embody in the following fields:
     At first, it divided the researches on Jia Yi of all ages by the dynasties. Which no one has made any attempts yet. Influenced by the academic thoughts in different ages, the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Jia Yi in the past ages are different. The article thought of as Jia Yi’s researches in the past ages can be divided the studies on Jia Yi into three periods in terms of the dynasties, namely, from the Han Dynasty to the Five Dynasties, from the Song Dynasty to the Qing Dynasty and from the modern times to the contemporary era. Generally speaking, the studies on Jia Yi from the Han Dynasty to the Five Dynasties feature a wide variety of commentaries, involving in the life, cultural quality and style and works expressions, which are just lack of systemic and deep research. From the Song Dynasty, as the emerging of the thoughts of the Song Dynasty Confucianism’s being suspicious of Confucian classics, part of Jia Yi’s works had been under suspicion and investigated, as a result, various studies appeared. The researches on Jia Yi’s life, works, cultural quality and style, thinking property were the important part in this period. From the modern times to the contemporary era, Jia Yi’s research has entered into a pluralistic study stage in depth. A consensus about the outstanding issues on the works’truth and falsehood and his thought property has been reached gradually.
     Secondly, the article summed up and discussed systematically the cultural quality and style of Jia Yi. The article believed that the cultural quality and style of Jia Yi mainly included contents in five aspects, i.e. the profound reflection of history and the realistic spirit of criticism, strong reform consciousness in his times, solid ideal of being loyal to the emperor and patriotism, deep feelings of loving the common people and spirit of pursuit with continuous surpassing, which had been thoroughly demonstrated in his works. Jia Yi reflected and criticized in depth the history of the Qin Dynasty and the social reality of the current dynasty at that time in his works, trying to create a state administrative programme to bring about the long-term stability of the imperial court in the Han Dynasty. This reflection and spirit of criticism is the keynote of“New Book”by Jia Yi and it’s also Jia Yi’s outstanding cultural quality and style, which has been recognized, carried on and developed by intellectuals of all ages. Jia Yi was a writer with a strong sense of reform consciousness in his times, this kind of cultural quality and style was fully embodied in his works. The solid ideal of being loyal to the emperor and patriotism was the obvious cultural quality and style of Jia Yi and was the thought basis in his career of participating in politics and involving in literature. This cultural quality and style mainly originated in Xunzi’s thought of the combination of Taoism and law and the reconciliation of Confucianism and law, meanwhile, it came from his political practice of participating in the court’s management as well. The deep feelings of loving the common people was one of Jia Yi’s important cultural qualities and styles. He inherited the thought of people orientation since the Zhou Dynasties and the Qin Dynasty, clearly informing the rulers of the current dynasty at that time that the most important governmental affair was people orientation and putting forward a series of measures to benefit the ordinary people. Jia Yi’s life was a life of unceasing pursuit and surpassing, this pursuit spirit of uninterrupted advancement became the highlight in Jia Yi’s cultural qualities and styles.
     Thirdly, the article put forward the imagery of Jia Sheng and discussed and analyzed it. The cultural quality and style of Jia Yi have been accepted and recognized by poets all through the ages. Under the diction of and purport of the poet’s writings, Jia Yi, the literary predecessor with great talents as the sea and mysterious life as smoke, has been often used as the eulogistic objects. Jia Yi has become a corresponding subject for the poets to pursue and mourn and has been fixed gradually for a long time as a literary imagery. When discussing Jia Yi’s influence on the later generations, the article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the imagery of Jia Sheng”and investigated and expounded it.
     Fourthly, the article explored the impact of the cultural quality and style of Jia Yi from the angel of Hunan culture. Changsha has been known as the“painful place for Jia Yi who suffered wrongs”. Although Jia Yi only stayed in Changsha for three years, but his cultural quality and style has become Genes of Hunan culture and it has big impact on the formation of Hunan culture’s property and the careers of cultural elite in Hunan. Therefore, the article mainly discuss the influence of Jia Yi’s cultural quality and style from the formation of Hunan culture’s property and the careers of cultural elite in Hunan.
引文
①[美]佛洛姆《逃避自由》,孟祥森譯,北方文藝出版社1987年版,第152頁。
    ②[美]霍爾《榮格心理學入門》,馮川譯,三聯書店1987年版,第194頁。
    ③[德]愛克曼輯錄《歌德談話錄》,朱光潛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版,第39頁。
    ④[德]黑格爾《美學》,朱光潛譯,商務印書館 1981年版,第372頁。
    
    ①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3215—2503頁。
    ②司馬遷《史記·日者列傳》,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3125—3220頁。
    ③班固《漢書·賈誼傳》,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2265頁。
    ①張國剛、喬治忠等《中國學術史》,東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第193頁。
    ②司馬遷《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2226頁。
    ③蕭統編《文選·答蘇武書》,李善注,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575頁。
    ④班固《漢書·劉歆傳》,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1969頁。
    ⑤王充《論衡·驗符篇》,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306頁。
    ①陳壽《三國志·魏書·文帝紀》,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88頁。
    ②陳壽《三國志·魏書·陳思王傳》,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566頁。
    ③蕭統編《文選·運命論》,李善注,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732頁。
    ④陳壽《三國志·吳書·張溫傳》,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1332頁。
    ⑤權德輿《陸宣公集序》,《古文雅正》卷七,蔡世遠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476冊,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第123頁。
    ⑥朱圖隆輯賈太傅新書總論之白居易語,載《新書校注》,閻振益、锺夏校注,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568頁。
    ①柳宗元《柳河東集》卷二十一,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076冊,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版,第203頁。
    ②周振甫《文心雕龍今譯》,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119頁。
    ③李善注《文選·鵩鳥賦》,《文選》,蕭統編,李善注,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198頁。
    ④班固《漢書·劉歆傳》,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1969頁。
    ⑤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九,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674冊,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版,第694頁。
    ⑥姚鼐《惜抱軒全集》卷五,中國書店1991年版,第53頁。
    ①永鎔等《四庫全書總目·新書提要》,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771頁。
    ②《長沙賈太傅祠志》,清光緒刊本。
    ③王應麟《漢藝文志考證》卷五,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675冊,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版,第54頁。
    ④陳寅恪《鄧廣銘宋史職官志考證序》,載《金明館叢稿二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45頁。
    
    ①朱熹《楚辭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53頁。
    ②王興國《賈誼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40頁。
    ③黃丹《賈誼作品藝術論》,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第7頁。
    ①黃震《黃氏日抄》卷五十六,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708冊,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版,第440頁。
    ①胡價《賈子跋》,《賈子》,抱經堂校定本,1923年北京直隸書局影印本。
    ②喬縉《賈生才子傳序》,載《賈誼集校注》,王洲明、徐超,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493頁。
    ③李夢陽《刻賈子序》,《空同集》卷五十,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262冊,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版,第462頁。
    ①蘇軾《賈誼論》,《東坡全集》卷四十三,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07冊,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版,第597-598頁。
    ②陳鱣《賈誼論》,《簡莊綴文》第一卷,清嘉慶刻本,杭州抱經堂書局藏版,第2頁。
    ③《柏堂集前編》,柏堂遺書光緒刻本。
    ④姚鼐《惜抱軒文集》,文海出版社1979年版,第25、26、27頁。
    ⑤汪之昌《賈生明申商論》,《青學齋集》卷十四,清光緒刻本,第23頁。
    ⑥劉毓崧《西漢兩大儒董子賈子經術孰優論》,《通義堂文集》卷八,求恕齋叢書民國刻本,第43頁。
    
    ①吳楚材《古文觀止》,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245頁。
    ②姚鼐纂《古文辭類篡評注》,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59頁。
    ③黃寶《新書序》,《賈子》,抱經堂校定本,1923年北京直隸書局影印本。
    
    ①金聖歎,《天下才子必讀書》卷六,朱一清、程自信注,安徽文藝出版社1991年版,第349頁。
    ②魯迅《漢文學史綱要》,人民文學出版社1976年版,第38頁。
    ①王季星《賈誼和他的作品》,《東北人大學報》,1956年第4期。
    ②魏建功、陰法魯、吳競存、孫欽善《關於賈誼〈新書〉真偽問題的探索》,《北京大學學報》,1961年第5期。
    
    ①王興國《賈誼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53頁。
    ②馬積高《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1頁。
    ③趙逵夫《論〈惜誓〉的作者與作時》,《文獻》,2000年第1期。
    ④王季星《賈誼和他的作品》,《東北人大學報》,1956年第4期。
    ⑤陰法魯、陳鐵民《賈誼思想初探》,《北京大學學報》,1962年第5期。
    ⑥馬曉樂、莊大均《賈誼、荀學與黃老》,《山東大學學報》(哲社版),2003年第1期。
    
    ①邵勤《論賈誼》,《安徽師大學報》,1977年第4期。
    ②王興國《賈誼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325頁。
    ③侯外廬等著《中國思想通史》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63頁。
    ④張純、王曉波《韓非思想的歷史研究》,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249頁。
    ⑤王季星《賈誼和他的作品》,《東北人大學報》,1956年第4期。
    ⑥胡念貽在《賈誼和他的散文》,《光明日報》文學遺產專欄,1962年3月4日。
    ⑦朱碧松《試論賈誼和鼂錯的政論文》,《光明日報》文學遺產專欄,1962年11月25日。
    ⑧王洲明《賈誼散文的特點及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文史哲》1982年3月。
    ⑨李伯齊《賈誼散文淺論》,《文苑縱橫談》1983年第3期。
    ⑩龔克昌《賈誼賦論》,《中州學刊》1985年第4期。
    11韓高年《論賈誼賦的承上啟下》,《中國韻文學刊》2002年第1期。
    12江立中《悼念屈原文學作品的濫觴之作》,《欽州師專學報》第17卷第24頁。
    13邱冬玎《賈誼散文風格論》,《西華師大學報》2004年第4期。
    ①安小蘭《賈誼論》,《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第5期。
    ①劉熙載《藝概·文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0頁。
    ①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245頁。
    ①錢穆《秦漢史》,三聯書店2004年版,第35頁。
    ①《賈誼集·新書·過秦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2頁。
    
    ①《賈誼集·新書·過秦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3頁。
    ②姚鼐纂《古文辭類纂》卷一,林紓選評,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5頁。
    ①《賈誼集·新書·過秦中》,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5頁。
    ①《賈誼集·新書·大政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51頁。
    ②《賈誼集·治安策》,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96頁。
    ③《賈誼集·新書·大政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50頁。
    ①《賈誼集·新書·大政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49頁。
    ②《賈誼集·新書·大政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49頁。
    ③《賈誼集·新書·大政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51頁。
    ④《賈誼集·新書·大政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54頁。
    ⑤《賈誼集·新書·修政語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68頁。
    ⑥《賈誼集·新書·時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48頁。
    ⑦《賈誼集·新書·時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49頁。
    ⑧《賈誼集·新書·俗激》,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47頁。
    ⑨《賈誼集·新書·修政語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60頁。
    ①《賈誼集·新書·過秦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0頁。
    ②《賈誼集·鵩鳥賦》,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211頁。
    ③《賈誼集·新書·俗激》,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47頁。
    ④《賈誼集·新書·等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26頁。
    ⑤何兆武《歷史理性批判論集》,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25頁。
    
    ①班固《漢書·食貨志》,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1127頁。
    ②班固《漢書·高帝紀》,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56頁。
    ③班固《漢書·酈陸朱劉叔孫傳》,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2113頁。
    
    ①陸賈《新語·無為》,《諸子集成》(七),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6頁。
    ②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3292頁。
    ③司馬遷《史記·樂毅列傳》,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2429頁。
    ④司馬遷《史記·曹相國世家》,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2028頁。
    ⑤司馬遷《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2843頁。
    ⑥班固《漢書·外戚傳》,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2906頁。
    ⑦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370頁。
    ⑧司馬遷《史記·酈生陸賈列傳》,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2692頁。
    
    ①班固《漢書·揚雄傳》,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3585頁。
    ②《野史精品》第1輯,嶽麓書社1996年版,第179頁。
    ③班固《漢書·循吏傳》,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3623頁。
    ④班固《漢書·蕭何曹參傳》,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2021頁。
    ⑤司馬遷《史記·禮書》,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1160頁。
    ⑥司馬遷《史記·萬石張叔列傳》,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2765頁。
    ⑦司馬遷《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2843頁。
    ⑧錢穆《秦漢史》,三聯書店2004年版,第54頁。
    ⑨班固《漢書·高帝紀》,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54頁。
    
    ①班固《漢書·高帝紀》,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54頁。
    ②班固《漢書·文帝紀》,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124頁。
    ③班固《漢書·文帝紀》,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125頁。
    ④班固《漢書·刑法志》,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1112頁。
    ⑤司馬遷《史記·律書》,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1242頁。
    ⑥班固《漢書·王莽傳》,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4111頁。
    ⑦荀悅《兩漢紀·孝文皇帝紀》,中華書局2002年版,第114頁。
    ⑧司馬遷《史記·平准書》,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1418頁。
    ⑨班固《漢書·文帝紀》,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124頁。
    
    ①班固《漢書·食貨志》,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1117頁。
    ②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2627頁。
    
    ①齊思和《中國史探研》,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13——418頁。
    ②任繼愈《中國哲學史》卷一,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第46頁。
    ③胡價《賈子》跋,《賈子》,抱經堂校定本,1923年北京直隸書局影印本。
    ①《賈誼集·新書·藩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21頁。
    ②《賈誼集·新書·藩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9頁。
    ③《賈誼集·新書·藩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9頁。
    ④《賈誼集·新書·藩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9頁。
    ⑤《賈誼集·新書·宗首》,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3頁。
    ⑥《賈誼集·新書·藩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21頁。
    ⑦《賈誼集·新書·藩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9頁。
    ⑧《賈誼集·新書·藩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9頁。
    ⑨《賈誼集·新書·俗激》,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46頁。
    ⑩《賈誼集·新書·俗激》,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46頁。
    ①(法)波埃爾·布迪厄、(美)華康得著《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李猛、李康譯,鄧正來校,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年版,第255頁。
    ①胡維革《中國近代社會思潮研究》,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83頁。
    ②張豈之《中華人文精神》,西北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124頁。
    ③張豈之《中華人文精神》,西北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120-124頁。
    ④莊周《莊子·齊物論》,《莊子集解》,王先謙,《諸子集成》(三),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14頁。
    ⑤《孟子·滕文公下》,《十三經注疏》,阮元校刻,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715頁。
    ⑥墨翟《墨子·尚賢上》,《墨子閒詁》,孫詒讓,《諸子集成》(四),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28頁。
    ⑦墨翟《墨子·兼愛上》,《墨子閒詁》,孫詒讓,《諸子集成》(四),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63頁。
    ⑧墨翟《墨子·兼愛中》,《墨子閒詁》,孫詒讓,《諸子集成》(四),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70頁。
    ⑨莊周《莊子·天下》,《莊子集解》,王先謙,《諸子集成》(三),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216、219頁。
    ①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飲冰室合集》,上海中華書局1936年版,第79頁。
    ②陳亮《陳亮集》卷十一,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133頁。
    ③汪中《賈誼〈新書〉序》,《述學》,戴慶鈺、塗小馬校點,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5頁。
    ④班固《漢書·高帝紀》,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71頁。
    ①(加拿大)邁克爾·富蘭《變革的力量》,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4頁。
    ②張世英《論黑格爾的精神哲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0頁。
    ③朱圖隆輯賈太傅新書總論之白居易語,載《新書校注》,閻振益、锺夏校注,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568頁。
    ①載閻振益、锺夏《新書校注》第560頁。
    ②方宗誠《柏堂集前編》,柏堂遺書光緒刻本。
    ③錢穆《秦漢史》,三聯書店2004年版,第84頁。
    ④方宗誠《柏堂集前編》,柏堂遺書光緒刻本。
    ⑤王耕心《賈子次詁》,光緒二十九年刻本。
    ①《賈誼集·新書·禮》,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01頁。
    ②曹道衡、劉躍進《先秦兩漢文學史料學》,中華書局2005年版,第313頁
    ③《論語·為政》,《十三經注疏》,阮元校刻,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463頁。
    
    ①荀況《荀子·君道》,《荀子集解》,王先謙,《諸子集成》(二),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151頁。
    ②班固《漢書·賈誼傳》,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2221頁。
    ③徐復觀《兩漢思想史》第二卷,華東師大出版社2002年版,第86頁。
    ①《賈誼集·新書·等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25--26頁。
    ①《賈誼集·新書·服疑》,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28頁。
    ②《賈誼集·新書·俗激》,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46頁。
    ③《賈誼集·新書·審微》,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40頁。
    ①《賈誼集·新書·階級》,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44頁。
    ②王興國《賈誼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91頁。
    ③《賈誼集·新書·服疑》,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28頁。
    ④《賈誼集·新書·等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26頁。
    
    ①《賈誼集·新書·審微》,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39頁。
    ②《賈誼集·新書·無蓄》,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82頁。
    
    ①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3261、3263、3277、3278、3279頁。
    ②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3255-3256頁
    
    ①《賈誼集·新書·時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48頁。
    ②《賈誼集·新書·瑰瑋》,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51頁。
    ③《賈誼集·新書·瑰瑋》,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50頁。
    ④王興國《賈誼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188頁。
    ①《賈誼集·新書·論積貯疏》,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202頁。
    ②《賈誼集·新書·屬遠》,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59頁。
    ③《賈誼集·新書·修政語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68頁。
    ④《賈誼集·新書·大政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50頁。
    ⑤《賈誼集·新書·禮》,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03頁。
    ⑥《賈誼集·新書·無蓄》,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82頁。
    ①《賈誼集·新書·禮容語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70—171頁。
    ②《賈誼集·新書·春秋》,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13頁。
    ③桓寬《鹽鐵論·復古》,《諸子集成》(七),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7頁。
    ④翦伯贊《秦漢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192頁。
    ⑤範文瀾《中國通史簡編》第二編,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45頁。
    ⑥王興國《賈誼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199頁。
    
    ①班固《漢書·食貨志》,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1156頁。
    ②王興國《賈誼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200頁。
    ③《賈誼集·新書·銅布》,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55—56頁。
    
    ①王夫之《讀通鑒論》卷二,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30頁。
    ②蕭清《中國古代貨幣思想史》,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63-64頁。
    
    ①庾闡《吊賈誼辭》,《長沙賈太傅祠志》,清光緒刊本。
    ②班固《漢書·賈誼傳》,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2221頁。
    ③王興國《賈誼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333頁。
    ④侯外廬《中國思想通史》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63頁。
    ⑤張純、王曉波《韓非思想的歷史研究》,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249頁。
    ①許慎《說文解字》卷八上,中華書局2002年版,第162頁。
    ②趙吉惠《中國儒學簡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2頁。
    ③《周禮·大宰》,《十三經注疏》,阮元校刻,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646頁。
    ④《禮記·中庸》,《十三經注疏》,阮元校刻,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629頁。
    ⑤《孟子·離婁上》,《十三經注疏》,阮元校刻,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718頁。
    ⑥《大學》,《禮記正義》,《十三經注疏》,阮元校刻,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674頁。
    ①《禮記·禮運》,《十三經注疏》,阮元校刻,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414頁。
    ②荀況《荀子·天論》,《荀子集解》,王先謙,《諸子集成》(二),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205頁。
    ③荀況《荀子·禮論》,《荀子集解》,王先謙,《諸子集成》(二),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231頁。
    ④荀況《荀子·勸學》,《荀子集解》,王先謙,《諸子集成》(二),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7頁。
    ⑤荀況《荀子·君道》,《荀子集解》,王先謙,《諸子集成》(二),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157頁。
    ⑥荀況《荀子·王霸》,《荀子集解》,王先謙,《諸子集成》(二),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131、134頁,
    ⑦《論語·述而》,《十三經注疏》,阮元校刻,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481頁。
    ⑧《孟子·滕文公上》,《十三經注疏》,阮元校刻,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701頁。
    ⑨荀況《荀子·王制》,《荀子集解》,王先謙,《諸子集成》(二),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101頁。
    ⑩荀況《荀子·正名》,《荀子集解》,王先謙,《諸子集成》(二),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274頁。
    ①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3292頁。
    ②司馬遷《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2348頁
    ③郭沫若《十批判書·荀子的批判》,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年版,第218頁。
    ④司馬遷《史記·韓非列傳》,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2155頁。
    ⑤韓非《韓非子·五蠹》,《韓非子集解》,王先慎,《諸子集成》(五),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339頁。
    ⑥韓非《韓非子·揚權》,《韓非子集解》,王先慎,《諸子集成》(五),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30頁。
    ⑦韓非《韓非子·人主》,《韓非子集解》,王先慎,《諸子集成》(五),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362頁。
    ⑧韓非《韓非子·主道》,《韓非子集解》,王先慎,《諸子集成》(五),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19頁。
    ⑨韓非《韓非子·顯學》,《韓非子集解》,王先慎,《諸子集成》(五),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354頁。
    ⑩韓非《韓非子·五蠹》,《韓非子集解》,王先慎,《諸子集成》(五),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339-340頁。11韓非《韓非子·難三》,《韓非子集解》,王先慎,《諸子集成》(五),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290頁。
    ①韓非《韓非子·飾邪》,《韓非子集解》,王先慎,《諸子集成》(五),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92頁。
    ②韓非《韓非子·顯學》,《韓非子集解》,王先慎,《諸子集成》(五),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354頁。
    ③韓非《韓非子·飭令》,《韓非子集解》,王先慎,《諸子集成》(五),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364頁。
    ④韓非《韓非子·有度》,《韓非子集解》,王先慎,《諸子集成》(五),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21、26頁。
    ⑤韓非《韓非子·八經》,《韓非子集解》,王先慎,《諸子集成》(五),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330頁。
    ⑥韓非《韓非子·難三》,《韓非子集解》,王先慎,《諸子集成》(五),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290頁。
    ⑦韓非《韓非子·定法》,《韓非子集解》,王先慎,《諸子集成》(五),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304、305頁。
    ⑧韓非《韓非子·外儲說右下》,《韓非子集解》,王先慎,《諸子集成》(五),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259頁。
    ⑨孔穎達《毛詩正義》,《十三經注疏》,阮元校刻,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463頁。
    ⑩《論語·八佾》,《十三經注疏》,阮元校刻,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467頁。
    11《論語·為政》,《十三經注疏》,阮元校刻,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463頁。
    12《論語·衛靈公》,《十三經注疏》,阮元校刻,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518頁。
    13《孟子·梁惠王上》,《十三經注疏》,阮元校刻,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670頁。
    
    ①劉澤華《先秦士人與社會》,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51頁。
    ②班固《漢書·食貨志》,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1135—1136頁。
    
    ①班固《漢書·高帝紀》,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49頁。
    ②趙翼《廿二史劄記校證》,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48頁。
    ①《賈誼集·新書·匈奴》,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74頁。
    ②《賈誼集·新書·威不信》,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68頁。
    ③《賈誼集·新書·勢卑》,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77頁。
    ①《賈誼集·鵩鳥賦》,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212頁。
    ②《賈誼集·新書·君道》,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30頁。
    ③《賈誼集·新書·君道》,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30頁。
    ④《賈誼集·新書·藩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21頁。
    ⑤《賈誼集·新書·藩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9頁。
    ⑥《賈誼集·新書·五美》,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35頁。
    ⑦《賈誼集·新書·數寧》,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6頁。
    ⑧荀況《荀子·富國》,《荀子集解》,王先謙,《諸子集成》(二),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115頁。
    ①《賈誼集·新書·禮》,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01頁。
    ②《賈誼集·新書·俗激》,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47頁。
    ③《賈誼集·新書·等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26頁。
    ④《賈誼集·新書·服疑》,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28頁。
    ⑤《賈誼集·新書·服疑》,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28頁。
    ⑥《賈誼集·新書·禮》,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02頁。
    ⑦《賈誼集·新書·制不定》,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37頁。
    ⑧《賈誼集·新書·制不定》,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37頁。
    ⑨《賈誼集·新書·匈奴》,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70頁。
    ①《賈誼集·新書·匈奴》,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72頁。
    ②《賈誼集·新書·無蓄》,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82頁。
    ③班固《漢書·食貨志》,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1132頁。
    ④班固《漢書·食貨志》,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1128頁。
    ⑤《賈誼集·新書·瑰瑋》,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51頁。
    ①《賈誼集·新書·官人》,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32頁。
    ②《賈誼集·新書·保傅》,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94頁。
    ③《賈誼集·新書·傅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88頁。
    ④《賈誼集·新書·傅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87頁。
    
    ①《賈誼集·新書·禮》,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01頁。
    ②王興國《賈誼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263-270。
    
    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5頁。
    ②高誘注《淮南子·修務篇》,《諸子集成》(七),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331頁。
    ③《周易·系辭下》,《十三經注疏》,阮元校刻,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87頁。
    ④《呂氏春秋·適音》,高誘注,《諸子集成》(六),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53頁。
    ①《禮記·表記》,《十三經注疏》,阮元校刻,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641頁。
    ②王保國《兩周民本思想研究》,學苑出版社2004年版,第36頁。
    ③司馬遷《史記·殷本紀》,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93頁。
    ④《孟子·滕文公下》,《十三經注疏》,阮元校刻,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712頁。
    ⑤《尚書·盤庚》,《十三經注疏》,阮元校刻,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69頁。
    ⑥司馬遷《史記·殷本紀》,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102頁。
    ⑦司馬遷《史記·殷本紀》,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103頁。
    ⑧《尚書·梓材》,《十三經注疏》,阮元校刻,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09頁。
    ⑨《尚書·康誥》,《十三經注疏》,阮元校刻,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03頁。
    ⑩《尚書·康誥》,《十三經注疏》,阮元校刻,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03頁。11司馬遷《史記·周本紀》,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134頁
    ①左丘明《國語·周語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2頁。
    ②程俊英《詩經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568頁。
    ③王保國《兩周民本思想研究》,學苑出版社2004年版,第80頁。
    ④《禮記·王制》,《十三經注疏》,阮元校刻,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327頁。
    ⑤《中國古代史》,朱紹侯,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137頁。
    ⑥《春秋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十三經注疏》,阮元校刻,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頁。
    ⑦《春秋左傳·昭公二十三年》,《十三經注疏》,阮元校刻,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099頁。
    ⑧《春秋左傳·哀西元年》,《十三經注疏》,阮元校刻,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157頁。
    ⑨左丘明《國語·周語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0頁。
    ⑩左丘明《國語·周語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5頁。
    11左丘明《國語·周語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20-122頁。
    12左丘明《國語·周語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1頁。
    13《春秋左傳·文公十三年》,《十三經注疏》,阮元校刻,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855頁。
    14左丘明《國語·鄭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11頁。
    
    ①《春秋左傳·僖公十九年》,《十三經注疏》,阮元校刻,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749頁。
    ②《春秋左傳·莊公三十二年》,《十三經注疏》,阮元校刻,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126頁。
    ③《春秋左傳·昭公十八年》,《十三經注疏》,阮元校刻,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084頁。
    ④《春秋左傳·襄公七年》,《十三經注疏》,阮元校刻,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934頁。
    ⑤左丘明《國語·周語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5頁。
    ⑥左丘明《國語·周語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96頁。
    ⑦《春秋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十三經注疏》,阮元校刻,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984頁。
    ⑧《論語·顏淵》,《十三經注疏》,阮元校刻,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504頁。
    ⑨《論語·顏淵》,《十三經注疏》,阮元校刻,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502頁。
    ⑩《論語·為政》,《十三經注疏》,阮元校刻,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462頁。
    11《論語·顏淵》,《十三經注疏》,阮元校刻,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504頁。
    12《論語·子路》,《十三經注疏》,阮元校刻,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507頁。
    13《論語·顏淵》,《十三經注疏》,阮元校刻,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504頁。
    14《論語·學而》,《十三經注疏》,阮元校刻,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458頁。
    15《論語·學而》,《十三經注疏》,阮元校刻,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459頁。
    16《論語·公冶長》,《十三經注疏》,阮元校刻,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473頁。
    17《論語·堯曰》,《十三經注疏》,阮元校刻,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535頁。
    ①王保國《兩周民本思想研究》,學苑出版社2004年版,第156頁。
    ②《論語·子張》,《十三經注疏》,阮元校刻,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532頁。
    ③《論語·先進》,《十三經注疏》,阮元校刻,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498頁。
    ④《孟子·滕文公下》,《十三經注疏》,阮元校刻,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715頁。
    ⑤《孟子·盡心下》,《十三經注疏》,阮元校刻,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774頁。
    ⑥《孟子·公孫醜上》,《十三經注疏》,阮元校刻,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687頁。
    ⑦《孟子·離婁上》,《十三經注疏》,阮元校刻,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721頁。
    ⑧《孟子·離婁上》,《十三經注疏》,阮元校刻,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727頁。
    ⑨《孟子·公孫醜下》,《十三經注疏》,阮元校刻,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698頁。
    ⑩《孟子·梁惠王下》,《十三經注疏》,阮元校刻,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675頁。
    11《孟子·梁惠王上》,《十三經注疏》,阮元校刻,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666頁。
    12《孟子·公孫醜上》,《十三經注疏》,阮元校刻,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690頁。
    13《孟子·盡心上》,《十三經注疏》,阮元校刻,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765頁。
    14《孟子·盡心下》,《十三經注疏》,阮元校刻,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778頁。
    15《孟子·梁惠王下》,《十三經注疏》,阮元校刻,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675頁。
    
    ①《孟子·梁惠王上》,《十三經注疏》,阮元校刻,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671頁。
    ②《孟子·告子下》,《十三經注疏》,阮元校刻,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755頁。
    ③《孟子·告子下》,《十三經注疏》,阮元校刻,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760頁。
    ④《孟子·滕文公下》,《十三經注疏》,阮元校刻,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711頁。
    ⑤《孟子·盡心下》,《十三經注疏》,阮元校刻,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775頁。
    ⑥《孟子·離婁下》,《十三經注疏》,阮元校刻,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727頁。
    ⑦馮天瑜《試論儒學的經世傳統》,《孔子研究》1986年第3期。
    ⑧荀況《荀子·性惡》,《荀子集解》,王先謙,《諸子集成》(二),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289頁。
    ⑨荀況《荀子·性惡》,《荀子集解》,王先謙,《諸子集成》(二),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290頁。
    ⑩荀況《荀子·儒效》,《荀子集解》,王先謙,《諸子集成》(二),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91頁。
    11荀況《荀子·王制》,《荀子集解》,王先謙,《諸子集成》(二),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104頁。
    12荀況《荀子·王制》,《荀子集解》,王先謙,《諸子集成》(二),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104頁。
    13荀況《荀子·君道》,《荀子集解》,王先謙,《諸子集成》(二),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154頁。
    14荀況《荀子·正論》,《荀子集解》,王先謙,《諸子集成》(二),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214頁。
    15荀況《荀子·君道》,《荀子集解》,王先謙,《諸子集成》(二),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154頁。
    
    ①荀況《荀子·禮論》,《荀子集解》,王先謙,《諸子集成》(二),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248頁。
    ②荀況《荀子·強國》,《荀子集解》,王先謙,《諸子集成》(二),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194頁。
    ③王保國《兩周民本思想研究》,學苑出版社,2004年版,第267-276頁。
    ④荀況《荀子·王制》,《荀子集解》,王先謙,《諸子集成》(二),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97頁。
    ⑤荀況《荀子·王制》,《荀子集解》,王先謙,《諸子集成》(二),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231頁。
    ⑥荀況《荀子·王霸》,《荀子集解》,王先謙,《諸子集成》(二),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143-144頁。
    ⑦荀況《荀子·富國》,《荀子集解》,王先謙,《諸子集成》(二),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126、114頁。
    ⑧荀況《荀子·富國》,《荀子集解》,王先謙,《諸子集成》(二),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118頁。
    ⑨荀況《荀子·王制》,《荀子集解》,王先謙,《諸子集成》(二),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98頁。
    ⑩荀況《荀子·致士》,《荀子集解》,王先謙,《諸子集成》(二),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172頁。
    
    ①荀況《荀子·君道》,《荀子集解》,王先謙,《諸子集成》(二),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152頁。
    ②荀況《荀子·王霸》,《荀子集解》,王先謙,《諸子集成》(二),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133頁。
    ③《淮南子·要略訓》,《諸子集成》(七),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375頁。
    ④墨翟《墨子·三辯》,《墨子閒詁》,孫詒讓,《諸子集成》(四),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24頁。
    ⑤墨翟《墨子·非命下》,《墨子閒詁》,孫詒讓,《諸子集成》(四),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173頁。
    ⑥墨翟《墨子·兼愛中》,《墨子閒詁》,孫詒讓,《諸子集成》(四),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64頁。
    ⑦墨翟《墨子·兼愛中》,《墨子閒詁》,孫詒讓,《諸子集成》(四),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64頁。
    ⑧墨翟《墨子·非樂上》,《墨子閒詁》,孫詒讓,《諸子集成》(四),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155頁。
    ⑨墨翟《墨子·尚同中》,《墨子閒詁》,孫詒讓,《諸子集成》(四),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47頁。
    ⑩墨翟《墨子·尚同中》,《墨子閒詁》,孫詒讓,《諸子集成》(四),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49頁。
    11墨翟《墨子·非攻下》,《墨子閒詁》,孫詒讓,《諸子集成》(四),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98頁。
    
    ①墨翟《墨子·辭過》,《墨子閒詁》,孫詒讓,《諸子集成》(四),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21頁。
    ②墨翟《墨子·尚賢上》,《墨子閒詁》,孫詒讓,《諸子集成》(四),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28頁。
    ③墨翟《墨子·尚賢上》,《墨子閒詁》,孫詒讓,《諸子集成》(四),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26頁。
    ④墨翟《墨子·法儀》,《墨子閒詁》,孫詒讓,《諸子集成》(四),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12頁。
    ⑤墨翟《墨子·尚賢中》,《墨子閒詁》,孫詒讓,《諸子集成》(四),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35頁。
    ⑥墨翟《墨子·尚賢中》,《墨子閒詁》,孫詒讓,《諸子集成》(四),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29頁。
    ⑦《道德經》第八十章,《老子注》,王弼注,《諸子集成》(三),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46-47頁。
    ⑧《莊子·馬蹄》,《莊子集解》,王先謙,《諸子集成》(三),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57頁。
    ⑨《道德經》第四十九章,《老子注》,王弼注,《諸子集成》(三),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30頁。
    ⑩《道德經》第五十七章,《老子注》,王弼注,《諸子集成》(三),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35頁。
    11《道德經》第六十章,《老子注》,王弼注,《諸子集成》(三),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36頁。
    12《道德經》第三十章,《老子注》,王弼注,《諸子集成》(三),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17頁。
    13《道德經》第三十一章,《老子注》王弼注,《諸子集成》(三),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18頁。
    14《道德經》第五十七章,《老子注》王弼注,《諸子集成》(三),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35頁。
    15《道德經》第五十八章,《老子注》王弼注,《諸子集成》(三),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35頁。
    16《道德經》第七十四章,《老子注》,王弼注,《諸子集成》(三),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44頁。
    
    ①《莊子·則陽》,《莊子集解》,王先謙,《諸子集成》(三),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172頁。
    ②司馬遷《史記·商君列傳》,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2229頁。
    ③《商君書·農戰》,嚴萬裏校,《諸子集成》(五),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96頁。
    ④《韓非子·觀行》,《韓非子集解》,王先慎,《諸子集成》(五),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146頁。
    ⑤《商君書·靳令》,嚴萬裏校,《諸子集成》(五),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24頁。
    ⑥《商君書·畫策》,嚴萬裏校,《諸子集成》(五),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31頁。
    ⑦《韓非子·八奸》,《韓非子集解》,王先慎,《諸子集成》五),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37頁。
    ⑧郭沫若《十批判書》,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338頁。
    ⑨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237頁。
    ⑩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245頁。
    11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243頁。
    12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245頁。
    
    ①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249頁。
    ②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255頁。
    ③《韓非子·飾邪》,《韓非子集解》,王先慎,《諸子集成》(五),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90頁。
    ④班固《漢書·食貨志》,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1126頁。
    ⑤司馬遷《史記·呂太后本紀》,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412頁。
    ⑥班固《漢書·景帝紀》,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153頁。
    ⑦班固《漢書·食貨志》,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1135頁。
    ⑧《賈誼集·新書·憂民》,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64頁。
    ①《賈誼集·新書·大政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49頁。
    ①《賈誼集·新書·大政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50頁。
    ②《賈誼集·新書·大政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52頁。
    ③《賈誼集·新書·禮》,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03頁。
    ④《賈誼集·新書·春秋》,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14頁。
    ⑤《賈誼集·新書·過秦中》,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6頁。
    ⑥《賈誼集·新書·大政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54頁。
    ①王興國《賈誼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136頁.
    ②王保國《兩周民本思想研究》,學苑出版社2004年版,第310頁。
    ③[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411頁。
    ④《賈誼集·新書·大政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55頁。
    ①《賈誼集·新書·大政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52頁。
    ②《賈誼集·新書·大政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55-156頁。
    ③《賈誼集·新書·憂民》,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64頁。
    ④《賈誼集·新書·憂民》,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64頁。
    ①班固《漢書·賈誼傳》,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2221頁
    ②張斌榮《賈誼心態歷程及其特點》,《青海師專學報》1998年第2期。
    ③吳松庚《賈誼譜係考略》,《船山學刊》2004年第3期。
    
    ①吳松庚《賈誼譜係考略》,《船山學刊》2004年第3期。
    ②程世和《漢初士風與漢初文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11頁。
    ③程世和《漢初士風與漢初文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13頁。
    ④班固《漢書·儒林傳》,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3620頁。
    
    ①劉歆《文選·移書讓太常博士》,蕭統編,李善注,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611頁。
    ②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2491頁。
    ③陸德明《經典釋文序錄》卷一,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13頁。
    
    ①司馬遷《史記·張丞相列傳》,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2680頁。
    ②趙陽《賈誼〈新書〉與儒家紀傳的思想聯係》,揚州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第40頁。
    ③荀況《荀子·儒效》,《荀子集解》,王先謙,《諸子集成》(二),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84-85頁。
    ④《賈誼集·新書·道德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46頁。
    ⑤荀況《荀子·王霸》,《荀子集解》,王先謙,《諸子集成》(二),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136頁。
    
    ①《賈誼集·新書·道德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44頁。
    ②《賈誼集·新書·道德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45頁。
    ③《賈誼集·新書·道德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44頁。
    ①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2492頁。
    
    ①《賈誼集·新書·過秦中》,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5頁。
    ②《賈誼集·新書·過秦中》,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5頁
    ③《賈誼集·過秦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0頁。
    ④[美]保羅·博維《權力中的知識份子》,蕭莎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21頁。
    ⑤《賈誼集·新書·無蓄》,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82頁。
    ⑥[美]羅伯特·傑克曼《不需暴力的權力》,歐陽景根譯,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1-53頁。
    
    ①司馬遷《史記·孝文本紀》,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418—419頁。
    ②司馬遷《史記·孝文本紀》,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423—424頁。
    ③《賈誼集·論積貯疏》,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202頁。
    ④班固《漢書·文帝紀》,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118頁。
    ①班固《漢書·文帝紀》,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115頁。
    ②[美]羅伯特·傑克曼《不需暴力的權力》,歐陽景根譯,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8-109頁。
    ③[美]羅伯特·傑克曼《不需暴力的權力》,歐陽景根譯,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94頁。
    ④司馬遷《史記·周勃世家》,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2071頁。
    ⑤蘇軾《賈誼論》,《東坡全集》卷四十三,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07冊,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版,第598頁。
    ⑥程世和《漢初士風與漢初文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29頁
    ⑦王夫之《讀通鑒論》卷二,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25頁。
    
    ①程世和《漢初士風與漢初文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6月版,第129頁。
    ②班固《漢書·郊祀志》,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1212頁。
    ③班固《漢書·文帝紀》,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127頁。
    ④應劭《風俗通義校釋》,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96頁。
    
    ①《賈誼集·新書·藩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21頁。
    ②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2492頁。
    ③呂留良《賈誼論》,《呂用晦文集》卷六,鉛印國粹叢書,國學保存會本,第1頁。
    
    ①司馬遷《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1749頁
    ②呂留良《賈誼論》,《呂用晦文集》卷六,鉛印國粹叢書,國學保存會本,第1頁。
    ③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2481頁。
    ①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2493頁。
    ②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2485頁。
    ③朱熹《楚辭集注·離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5頁。
    ④朱熹《楚辭集注·離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4頁。
    ⑤朱熹《楚辭集注·離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6頁。
    ⑥劉熙載《藝概·賦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93頁。
    ⑦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2482頁。
    ⑧王逸《楚辭章句序》,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062冊,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版,第3頁。
    
    ①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2494-2495頁。
    ②《論語·述而》,《十三經注疏》,阮元校刻,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483頁。
    ③《論語·衛靈公》,《十三經注疏》,阮元校刻,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518頁。
    ④王季星《賈誼和他的作品》,《東北人大學報》1956年第4期。
    ⑤章學誠《文史通義校注·內篇·詩教上》,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62頁。
    ⑥朱熹《楚辭集注·涉江》,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84頁。
    ①劉向《戰國策·楚策四》,上海古跡出版社1978年版,第555頁。
    ②朱熹《楚辭集注·惜往日》,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97頁。
    ③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2492頁。
    ④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2481頁。
    ⑤朱熹《楚辭集注·惜往日》,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94頁。
    ⑥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2492頁。
    
    ①王充《論衡校釋·驗符》,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843頁。
    ②蕭統編《文選·答蘇武書》,李善注,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576頁。
    ③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392頁。
    ④司馬遷《史記·絳侯周勃世家》,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2072頁。
    ⑤司馬遷《史記·絳侯周勃世家》,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2072頁。
    ⑥班固《漢書·賈誼傳》,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2260頁。
    
    ①司馬遷《史記·平淮書》,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1417頁。
    ②班固《漢書·食貨志》,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1153頁。
    ③陸賈《新語》,《諸子集成》第七冊,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10頁。
    
    ①司馬遷《史記·孝文本紀》,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433頁。
    ②王豔、袁野《從漢文帝不採納賈誼的〈諫除盜鑄錢令〉想到的》,《金融科學》2000年第2期。
    ③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2503頁。
    ④司馬遷《史記·孝文本紀》,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305頁。
    ①黃寶《新書序》,《賈子》,抱經堂校定本,1923年北京直隸書局影印本。
    ②陳鱣《賈誼論》,《簡莊綴文》第一卷,清嘉慶刻本,杭州抱經堂書局藏版,第2頁
    ③高似孫《〈悼賈〉並序》,《唐文粹》卷二十一,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343冊,第289頁。
    ④呂留良《賈誼論》,《呂用晦文集》卷六,鉛印國粹叢書,國學保存會本,第1頁。
    ⑤張志淳《訂注賈太傅〈新書〉序》,《賈誼集匯校集解》,方向東,河海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500頁。
    ⑥黃寶《新書》序,《賈子》,抱經堂校定本,1923年北京直隸書局影印本。
    ⑦喬縉《賈生才子傳序》,《賈誼集匯校集解》,方向東,河海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493頁。
    ⑧班固《漢書·賈誼傳》,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2221頁。
    
    ①班固《漢書·賈誼傳》,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2221頁。
    ②《賈誼集·新書·藩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21頁。
    ③班固《漢書·諸侯王表序》,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393頁。
    ④《賈誼集·新書·威不信》,上篐嗣癯霭嫔?1976年版,第68頁。
    ⑤《賈誼集·新書·匈奴》,上篐嗣癯霭嫔?1976年版,第70頁。
    ⑥《賈誼集·新書·孽產子》,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53頁。
    ⑦《賈誼集·新書·瑰瑋》,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51頁。
    ①《賈誼集·新書·淮難》,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80頁。
    ②班固《漢書·賈誼傳》,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2261頁。
    ③班固《漢書·賈誼傳》,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2264頁。
    
    
    ①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2503頁。
    ②喬縉《賈生才子傳序》,《賈誼集匯校集解》,方向東,河海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493頁。
    ③袁枚《讀賈子》,《小倉山房詩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649-1650頁。
    ①柳宗元《婁二十四秀才花下對酒唱和詩序》,載《柳宗元集》卷二十四,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644頁。
    ②《中國哲學發展史(秦漢)》,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0頁。
    ③蘇軾《賈誼論》,《東坡全集》卷四十三,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07冊,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版,第598頁。
    ④呂留良《賈誼論》,《呂用晦文集》卷六,鉛印國粹叢書,國學保存會本,第1頁。
    ⑤周廷用《刻賈太傅〈新書〉敘》,《賈誼集匯校集解》,方向東,河海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501頁。
    ⑥司馬遷《史記·禮書》,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1160頁。
    ⑦馮友蘭著《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三冊,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8頁。
    ⑧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2492頁。
    
    ①喬縉《賈生才子傳序》,《賈誼集匯校集解》,方向東,河海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493頁。
    ②盧文弨《重刻賈誼〈新書〉序》,《賈子》,抱經堂校定本,1923年北京直隸書局影印本。
    ①王國維《宋元戲曲史》自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頁。
    ②本節對作家的評述多有參照《賈誼和西漢文學》,汪耀明著,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文中不一一注明。
    ③游國恩《楚辭概論》,北新書局1926年版,第310頁。
    
    ①賀凱《漢賦的新解》,《文學雜誌》1933年7月第一卷第3、4期。
    ②班彪《文選·北征賦》,蕭統編,李善注,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144頁。
    ③班彪《文選·歸田賦》,蕭統編,李善注,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223頁。
    ①蔡邕《述行賦》,《蔡中郎集》卷四,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063冊,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版,第190頁。
    
    ①王粲《文選·登樓賦》,蕭統編,李善注,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163頁。
    ②房玄齡等《晉書·嵇康傳》,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1369頁。
    ①鮑照《鮑參軍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3頁。
    ②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四十八,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1276頁。
    ③庾信《庾子山集注·哀江南賦》,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59頁。
    ④杜牧《樊川文集·上知己文章啟》卷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241頁。
    ①杜牧《樊川文集·阿房宮賦》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2頁。
    ②喬易如《兩篇諷喻作,一部興亡史》,《大同職院學報》,2003年第2期。
    ①沈約《宋書·範曄列傳》,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1830頁。
    ①董浩等纂修《全唐文·卷五十八·常州刺史獨孤及集後序》,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5260頁。
    ②歐陽修、宋祁《新唐書·韓愈傳》,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5255頁。
    ③劉昫等《舊唐書·韓愈傳》,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4195頁。
    ①歐陽修、宋祁《新唐書·杜佑傳》,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5097頁。
    ②杜牧《樊川文集·上李中丞書》卷十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83頁。
    ③杜牧《樊川文集·上知己文章啟》卷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241頁。
    ④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上人書》,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811頁。
    ①脫脫等《宋史·蘇洵傳》,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13093頁。
    ②蘇洵《嘉祐集箋注·上韓樞密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301頁。
    ③蘇洵《嘉祐集箋注·六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62頁。
    ④蘇轍《蘇轍集·亡兄子瞻端明墓誌銘》,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1126頁。
    
    ①劉熙載《文概·藝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29頁。
    ②劉熙載《文概·藝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29頁。
    ①脫脫等《宋史·陳亮列傳》,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12929頁。
    ①[法]丹納《藝術哲學》,傅雷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350頁。
    
    ①杜甫《自今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增訂注釋全唐詩》第二冊,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年版,第19頁。
    ②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全唐詩》,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509頁。
    ③李白《李太白全集》,上海書店1988年版,第596頁。
    
    ①尚永亮《貶謫文化與貶謫文學》,蘭州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2頁。
    ②高爾泰《美是自由的象徵》,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77頁。
    
    ①[日]三木清《人生探幽》,張勤、張靜萱譯,上海文化出版社1987年版,第108頁。
    ②[德]黑格爾《美學》,朱光潛譯,商務印書館 1981年版,第268頁。
    ③朱光潛《悲劇心理學》,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212頁。
    ④錢中文《文學發展論》,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409-410頁。
    ⑤賀麟《文化與人生》,商務印書館 1988年版,第6頁。
    ⑥周振甫《文心雕龍今譯》,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395頁。
    
    ①《禮記·儒行》,《十三經注疏》,阮元校刻,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671頁。
    ②《論語·裏仁》,《十三經注疏》,阮元校刻,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471頁。
    ③張立文《儒學的人文精神》,《新華文摘》2000年第5期。
    ④馬育良《漢初三儒研究》,黃山書社1996年8月版,第13頁。
    ⑤班固《漢書·藝文志》,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1728頁。
    
    ①陳松青《先秦兩漢儒學與文學》,湖南師大出版社2004年版,第16頁。
    ②《方苞集》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52-54頁。
    ③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春風文藝出版社1987年版,第116頁。
    
    ①《道德經》第九章,《老子注》,王弼注,《諸子集成》(三),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5頁。
    ②《道德經》第二十五章,《老子注》,王弼注,《諸子集成》(三),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14頁。
    ③房玄齡等《晉書·嵇康傳》,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906頁。
    ④嚴可均衇嫛度瞎湃貪h三國六朝文·全梁文·詩品》,中華書局1958年版,第3277頁。
    ⑤周振甫《文心雕龍今譯》,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10頁。
    ⑥李白《李白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732頁。
    ⑦蘇軾《蘇軾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652頁。
    
    ①張松輝《先秦兩漢道家與文學》,東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195-198頁。
    ②[法]丹納《藝術哲學》,傅雷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36頁。
    ③《道德經》第五十八章,《老子注》,王弼注,《諸子集成》(三),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35頁。
    ④《莊子·大宗師》,《莊子集解》,王先謙,《諸子集成》(三),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43-44頁。
    ⑤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2503頁。
    
    ①[美]霍爾《弗洛依德心理學入門》,陳維正譯,商務印書館 1985年版,第84頁。
    ②羅隱《羅隱集》,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241頁。
    ③《白香山集》下,上海商務印書館 1934年版,第29頁。
    ④白居易《白居易集》,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760頁。
    ①朱光潛《悲劇心理學》,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206頁。
    ①《長沙賈太傅祠志》,清光緒刊本。
    ②《曾國藩全集·詩文》,嶽麓書社1986年版,第484頁,第520頁。
    ③《曾國藩全集·詩文》,嶽麓書社1986年版,第495頁。
    ④《毛澤東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58頁。
    ⑤夏漢甯《賈誼文賦全譯》,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6年版,第401頁。
    ①王興國《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奇葩——湖湘文化》,王興國、聶榮華主編《湖湘文化縱橫談》,湖南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4頁。
    ①馬積高《漫論湖湘文化》,《湖湘論壇》1996年第6期。
    
    ①司馬遷《史記·吳太伯世家》,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1446頁注[四]。
    ②朱熹《楚辭集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6頁。
    ①司馬遷《史記·楚世家》,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1705頁。
    
    ①楊毓麟《新湖南》,載《湖南歷史資料》,1959年第3期,第68-69頁。
    ②黃宗羲《宋元學案·武夷學案》,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1173頁。
    ③黃宗羲《宋元學案·五峰學案》,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1366頁。
    ④《四書五經·孟子章句集注》,中國書店1984年版,第1頁。
    
    ①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引譚嗣同語,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9頁。
    ②侯外廬《船山學案》,嶽麓書社1982年版,第2頁。
    ①陳亮《陳亮集》卷十一,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133頁。
    ②汪中《賈誼〈新書〉序》,《述學》,戴慶鈺、塗小馬校點,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5頁。
    ③有學者認為,經世致用是中國傳統的中國傳統學術的基本精神,不能視為湖湘文化的特點。其實湖湘文化經世致用的特點是從下面這兩方面體現出來的:1、綿延不絕,湖湘學派的經世致用的特色在宋代積澱、發展成為一種區域文化之後,明清乃至近現代,湖湘文化中的以經世致用之主張與成就稱世的精英人物層出不窮,經世致用之精神可謂綿延不斷,近四百年湖湘文化的道統脈絡非常清楚,前後大家相望;2、領風氣之先,湖湘人士標舉的經世致用大旗在每個歷史階段皆能領風氣之先,在全國產生眾大影響。3、湖湘文化中的政治意識極為強烈的現象。特別是到了近代,這種現象更加明顯。可以說,近代湖湘文化各個層壘上的代表人物,無論是進步的還是守舊的,都說得上是相應階段上的政治活動家麄冊诶碚?上、實踐上實行的都是“學與政兼”,甚至完全使學從屬於政。
    ④曹道衡、劉躍進《先秦兩漢文學史科學》,中華書局2005年版,第121頁。
    ⑤黃宗羲《宋元學案·武夷學案》,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1173頁。
    ①胡宏《上光堯皇帝書》,《五峰集》卷二,胡大時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37冊,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第103頁。
    ②胡宏《與吳元忠四首》,《五峰集》卷二,胡大時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37冊,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第119頁。
    ③張栻《欽州靈山主薄胡君墓表》,朱熹編《南軒集》卷八,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67冊,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版,第751頁。
    ④張栻《張南軒先生文集》卷五,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88頁。
    ⑤黃宗羲《宋元學案·南軒學案》,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1632頁。
    ①脫脫等《宋史·張栻傳》,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12770頁。
    ②侯外廬主編《宋明理學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19頁。
    ③朱熹《楚辭集注》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59頁。
    ④王夫之《讀通鑒論》卷十,嶽麓書社1988年版,第389頁。
    ⑤王興國《賈誼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299頁。
    ⑥錢基博《錢基博學術論著選》,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105頁。
    
    ①《湖南黨史大事年表》,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2、35頁。
    ②方宗誠《柏堂集前編》,柏堂遺書光緒刻本。
    ③曹道衡、劉躍進《先秦兩漢文學史料學》,中華書局2005年版,第313頁
    ①第一、兩宋時期興起了理學思潮。作為一種新興的學術思潮,理學的主要特點在於對傳統思想文化的綜合。它以復興儒學為旗幟,又大量汲收、綜合了佛、道兩家的宇宙哲學和思辨方法,將儒學發展為一種具有高深哲理的思想體係。第二、中國的文化重心南移。兩晉以後,南方經濟不斷發展,加之中原地區戰火不絕,迫使中原人士南遷。於是南方在文化方面逐步崛起,南宋時,文化重心南移終於完成。第三,儒學地域化的出現。兩宋時期中國出現的一個重要的文化現象,即儒學演變為一個個具有地方特色、歷史傳承的地域學派,這便是所謂的“儒學地域化”。漢代儒學是一種自上而下的國家意識形態,故而是一種統一的儒學。宋代復興儒學的思潮則是一種自下而上的學術思潮,它不是通過官學而主要是通過地方的書院來開展學術研究與傳播慌⒅眷吨卣袢寮倚叛觥⒅亟ㄈ鍖W知識體係的新儒家學者集聚於各個地域的不同書院中,潛心著述、授徒講學。於是,一個個具有學術傳統、思想特色的地域學派促進了地域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參見朱漢民《湖湘學術與文化研究》,湖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4-6頁。
    ②楊毓麟《新湖南》,載《湖南歷史資料》,1959年第3期,第68-69頁。
    ③楊毓麟《新湖南》,載《湖南歷史資料》,1959年第3期,第68-69頁。
    ①楊毓麟《新湖南》,載《湖南歷史資料》,1959年第3期,第68-69頁。
    ②魏源《聖武記》卷七,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296頁。
    ③譚嗣同《譚嗣同全集》上冊,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168頁。
    ④《湘報》,1898年3月29日。
    ⑤《湘報》,1898年4月2日。
    ⑥[德]黑格爾《邏輯學》上卷,商務印書館 1966年版,第2頁。
    ①《論語·泰伯》,《十三經注疏》,阮元校刻,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486頁。
    ②《道德經》第四十二章,《老子注》,王弼注,《諸子集成》(三),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26頁。
    ③《周易·系辭上》,《十三經注疏》,阮元校刻,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76頁。
    ④《道德經》第五十一章,《老子注》,王弼注,《諸子集成》(三),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31頁。
    ⑤《道德經》第六十二章,《老子注》,王弼注,《諸子集成》(三),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38頁。
    ⑥《禮記·禮運》,《十三經注疏》,阮元校刻,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414頁。
    ⑦《孟子·盡心上》,《十三經注疏》,阮元校刻,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765頁。
    ⑧《四書白話注解》,長春市古籍書店1983年版,第20、14頁
    ⑨南懷瑾、徐芹庭《周易今注今譯》,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5頁。
    ⑩南懷瑾、徐芹庭《周易今注今譯》,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8頁。11揚雄《太玄集注·玄圖》,中華書局1998年版,第212頁。
    ①明代湘學钜子王夫之感悟《天問》時認為屈原已經獲得了對天道的領悟:以上皆問天地幽明之故,原好學深思,得其所以然,為吉凶順逆之原本,而為習而不察者詰,使察識而不自錮於昏昏之內也瑫r還指出,屈原提出那麼多疑問,表明在他看來,造化變遷,人事得失,無非都是客觀規律的反映。“有道而興,無道則喪”,因此統治國家不要黷武忌諫,耽樂淫色,疑賢信奸。屈原探討宇宙奧秘之目的,是為了“以盡人事綱維之實用”。
    ②《賈誼集·新書·道德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45頁。
    ③《賈誼集·新書·道德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45頁。
    
    ①《賈誼集·新書·道術》,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36頁。
    ②《賈誼集·新書·道術》,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38頁。
    ③朱漢民《湘學原道錄》,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10月版,第41頁。
    ④朱漢民《湘學原道錄》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10月版,第41頁。
    ⑤庾闡《吊賈誼辭》,《長沙賈太傅祠志》,清光緒刊本。
    ①脫脫等《宋史·列傳第一百九十四·儒林五》,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12905頁。
    ①《近百年湖南學風·湘學略》,嶽麓書社1985年版,第4頁。
    ②朱漢民《湖湘文化與學術研究》,湖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第314頁。
    ③麥仲華編《皇朝經世文新編》卷五上《學校》,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78輯。
    ④楊度《湖南少年歌》,《楊度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95頁。
    ⑤《楊昌濟文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351頁。
    ⑥梁啟超《近代學風之地理分佈》,《飲冰室文集》之四十一,上海中華書局1936年版,第76頁。
    ①郭漢民《觀世·愛國·務實·奮鬥——近代湖南人文精神試探》,載周秋光主編《湖南文化宏觀研究》,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295-296頁。
    ①魏源《海國圖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68頁。
    ②《左文襄公宗棠全集·書牘》,載《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輯》第65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66-1982年版,第18頁。
    ③[美]費正清編《劍橋中國晚清史》上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158、164頁。
    ④《曾國藩全集·詩文》,嶽麓書社1986年版,第484、520頁。
    ⑤《曾國藩全集·詩文》,嶽麓書社1986年版,第495頁。
    ⑥《曾國藩全集·家書二》,嶽麓書社1986年版,第1204頁。
    《諸子集成》,中華書局1954年版
    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59年版
    班固《漢書》,中華書局1962年版
    《十三經注疏》,阮元校刻,中華書局1980年版
    商鞅等《商君書》,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董仲舒撰《春秋繁露義證》,蘇輿義證,中華書局1992年版
    劉安撰《淮南鴻烈集解》,劉文典集解,中華書局1989年版
    劉向《戰國策》,上海古跡出版社1978年版
    應劭《風俗通義校釋》,中華書局1981年版
    揚雄撰《法言義疏》,汪榮寶義疏,中華書局1987年版
    左丘明《國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陳壽《三國志》,中華書局1959年
    範曄《後漢書》,中華書局1965年版
    蕭統編,李善注《文選》,中華書局1977年版
    庾信《庾子山集注》,中華書局1980年版
    歐陽洵《藝文類聚》,中華書局1965年版
    杜牧《樊川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李白《李白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柳宗元《柳宗元集》卷二十四,中華書局1979年版
    白居易《白居易集》,中華書局1979年版
    羅隱《羅隱集》,中華書局1983年版
    董浩等纂修《全唐文》,中華書局1983年版
    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中華書局1959年版
    司馬光《資治通鑒》,中華書局1956年版
    蘇軾《蘇軾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蘇轍《蘇轍集》,中華書局1990年版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1983年版
    朱熹《楚辭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中華書局1987年版,
    張栻《張南軒先生文集》,中華書局1985年版
    陳亮《陳亮集》,中華書局1974年版
    永鎔等《四庫全書總目》,中華書局1965年版
    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中華書局1958年版
    吳楚材《古文觀止》,中華書局1959年版
    盧文弨《報經堂文集》,中華書局1985年版
    方苞《方苞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白居易《白香山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24年版
    陳鱣《簡莊文集》,清嘉慶刻本
    方宗誠《志學錄》,清光緒刻本
    王耕心《賈子次詁》,清光緒刻本
    呂留良《呂用晦文集》,鉛印國粹叢書國學保存會本
    劉毓崧《通義堂文集》,求恕齋叢書民國刻本
    姚瑩《東溟文集》,清道光刊本
    汪之昌《青學齋集》,清光緒刻本
    汪中《述學》,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金聖歎《天下才子必讀書》,安徽文藝出版社1991年版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674、675、708、1062、1063、1076、1080、1107、1137、1167、1262、1343、1467、1476冊,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
    《曾國藩全集》,嶽麓書社1986年版
    黃宗羲《宋元學案》,中華書局1986年版
    程廷祚《青溪集》,《金陵叢書》本
    姚鼐《惜抱軒全集》,文海出版社1979年版
    姚鼐纂,蔣立甫、吳孟復主編《古文辭類篡評注》,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中華書局1989年版
    魯迅《魯迅全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
    楊昌濟《楊昌濟文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毛澤東《毛澤東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
    《二十四史》,中華書局1978年版
    章學誠《文史通義校注》,中華書局1985年版
    魯迅《漢文學史綱要》,人民文學出版社1976年版
    侯外廬等著《中國思想通史》,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朱紹侯《中國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劉大傑《中國文學發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範文瀾《中國通史簡編》,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金明館叢稿二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翦伯贊《秦漢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年版
    侯外廬主編《宋明理學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趙翼《廿二史劄記校證》,中華書局1984年版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三冊,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郭預衡《中國散文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張純、王曉波《韓非思想的歷史研究》,中華書局1986年版
    遊國恩《楚辭概論》,北新書局1926年版
    馬積高《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蕭清《中國古代貨幣思想史》,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譚其驤主編《簡明中國歷史地圖集》,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年版
    吳文治《中國文學史大事年表》,黃山書社1996年版
    陳柱《中國散文史》,東方出版社1996年版
    《野史精品》,嶽麓書社1996年版
    金春峰《漢代思想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版
    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史》,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褚斌傑,譚家健主編《先秦文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版
    蔡鎮楚《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史》,嶽麓書社1999年版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華東師範大學2001年版
    陳戍國《中國禮制史》(秦漢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林劍鳴、吳永琪主編《秦漢文化史大辭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2年版
    齊思和《中國史探研》,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孟祥才《先秦秦漢史論》,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錢穆《秦漢史》,三聯書店2004年版
    趙吉惠《中國儒學簡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陳平原《中國散文小說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田建榮《中國考試思想史》,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
    曹道衡、劉躍進《先秦兩漢文學史料學》,中華書局2005年版
    荀悅《兩漢紀》,中華書局2005年版
    朱維錚《中國經學史十講》,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張國剛、喬治忠等《中國學術史》,東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
    王應麟《漢書藝文志考證》,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
    陳騤《文則》,人民文學出版社1960年版
    劉熙載《藝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王夫之《讀通鑒論》,中華書局1975年版
    沈德潛《說詩啐語》,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
    李塗《文章精義》,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郭沫若《十批判書》,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章太炎《國故論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朱光潛美學文學論文選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近百年湖南學風》,嶽麓書社1985年版
    《朱自清古典文學論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朱光潛《悲劇心理學》,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版
    朱自清《經典常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高爾泰《美是自由的象徵》,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版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春風文藝出版社1987年版
    賀麟《文化與人生》,商務印書館1988年版
    袁濟喜《賦》,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年版
    馬育良《漢初三儒研究》,黃山書社1996年版
    王興國、聶榮華主編《湖湘文化縱橫談》,湖南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張豈之《中華人文精神》,西北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錢中文《文學發展論》,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
    楊樹增《先秦諸子散文》,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劉松來《兩漢經學與文學》,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1年版
    何兆武《歷史理性批判論集》,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郭建勳《楚辭與中國古代韻文》,湖南師大出版社2001年版
    周秋光主編《湖湘文化宏觀研究》,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朱漢民《湘學原道錄》,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版
    朱漢民《湖湘學派史論》,湖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尚永亮《貶謫文化與貶謫文學》,蘭州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程世和《漢初士風與漢初文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
    張松輝《先秦兩漢道家與文學》,東方出版社2004年版
    劉澤華《先秦士人與社會》,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陳松青《先秦兩漢儒學與文學》,湖南師大出版社2004年版
    王保國《兩周民本思想研究》,學苑出版社2004年版
    孫明君《漢魏文學與政治》,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魏源《海國圖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周秋光主編《湖南文化宏觀研究》,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侯外廬《船山學案》,嶽麓書社1982年版
    
    《賈誼新書》,明正德長沙刻本
    《賈長沙集》,清光绪淛江書局刻本
    《賈長沙集》,都門書局1917年鉛印本
    《新書十卷》,民國上海刻本
    《賈子》,抱經堂校訂本,1923年北京直隸書局影印本
    《賈長沙集》,清光緒滇南唐氏重刊本
    《賈誼新書》,盧文弨校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兩京遺編》,景明刻本
    《漢兩大儒書》,抱經堂藏本
    《賈太傅新書》,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長沙賈太傅祠志》,清光緒刊本
    《賈誼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吳雲,李春台校注《賈誼集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王心湛校勘《賈子新書集解》,上海廣益書局1936年版
    王洲明、徐超校注《賈誼集校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版
    夏漢寧譯注《賈誼文賦全譯》,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6年版
    饒東原注譯《新譯新書讀本》,臺灣三民書局1998年版
    方向東集解《賈誼集匯校集解》,河海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閻振益、锺夏校注《新書校注》,中華書局2000年版
    于智榮譯注《賈誼新書譯注》,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王興國《賈誼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
    楊鶴皋《賈誼的法律思想》,羣眾出版社1985年版
    汪耀明《賈誼和西漢文學》,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德)黑格爾,《邏輯學》,楊一之譯,商務印書館1966年版
    (德)黑格爾《美學》,朱光潛譯,商務印書館1981年版
    (德)愛克曼輯錄《歌德談話錄》,朱光潛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版
    (法)丹納《藝術哲學》,傅雷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版
    (法)波埃爾·布迪厄、(美)華康得《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李猛、李康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年版
    (加拿大)邁克爾·富蘭《變革的力量》,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
    (美)羅伯特·傑克曼著《不需暴力的權力》,歐陽景根譯,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美)保羅·博維著《權力中的知識份子》,蕭莎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德)赫費《政治的正義性》,龐學銓、李張林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年版
    (美)佛洛姆《逃避自由》,孟祥森譯,北方文藝出版社1987年版
    (美)霍爾《榮格心理學入門》,馮川譯,三聯書店1987年版
    (美)霍爾《弗洛依德心理學入門》,陳維正譯,商務印書館1985年版
    (日)三木清《人生探幽》,張勤、張靜萱譯,上海文化出版社1987年版
    《湘報》,1898年3月29日
    《湘報》,1898年4月2日
    《東北人大學報》,1956年第4期
    《湖南歷史資料》1959年第3期
    《北京大學學報》,1961年第5期
    《北京大學學報》,1962年第5期
    《光明日報》文學遺產專欄,1962年3月4日
    《光明日報》文學遺產專欄,1962年11月25日
    《安徽師大學報》,1977年第4期。
    《文史哲》1982年3月。
    《文苑縱橫談》,1983年第3期。
    《中州學刊》1985年第4期。
    《孔子研究》1986年第3期。
    《青海師專學報》1998年第2期
    《文獻》,2000年第1期
    《金融科學》2000年第2期
    《新華文摘》2000年第5期
    《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第5期
    《中國韻文學刊》2002年第1期
    《山東大學學報》(哲社版),2003年第1期
    《欽州師專學報》第17卷第24頁
    《大同職院學報》,2003年第2期
    《船山學刊》2004年第3期
    《西華師大學報》2004年第4期
    《賈誼作品藝術論》,黃丹,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賈誼〈新書〉與儒家紀傳的思想聯係》,趙陽,揚州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湖湘論壇》1996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