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以前杭州城郭考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无论是站在保护历史名城的立场,还是站在城市更新、城市发展的立场,都要求建筑历史的研究者能够对城市有整体和具体的把握。这种“把握”是以对“家底”的了如指掌为基础的。本文以杭州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杭州历史史料、文献及各个时期历史地图的研究,对秦汉至南宋时期杭州的城郭形态作了初步的考证,对于以往有较多争论的问题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新的假说,试图从中把握杭州城市历史发展的脉络,并将研究成果绘制成示意图。
     文章核心内容三个部分:
     第二章:城域尚未稳定的杭州地域。提出了水陆交通的吸引及汉代海塘建设带来的一系列后果是促使杭州早期城市选址的重要因素,并通过对前人研究的批判,对秦、汉、南北朝时期杭州早期城市位置做出假说;就历史文献中存在的疑问,提出隋、初唐杭州城域内筑有多个城池的观点,并对当时杭州城郭的形势做出自己的判断。
     第三章:稳定发展时期的杭州城域。提出吴越以降,杭州地域形成完整的一城;通过对前人研究的批判,对吴越、南宋时期的杭州城郭界址进行文献和地图的考证,提出关于城郭形势的新的观点。
     第四章:杭州城域水系考。对杭州城域内的人工水系的变迁过程进行了梳理,结合前两章的研究成果,绘制成图;并将史料、文献中的河道、桥梁名称沿革整理成表格。
It requires a researcher of the architeCfore history to have a comprehensive and
    definite understriding of the city Whether from the standpoint of the protCction of a
    famous historical city or from the view of the renew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Such understanding is based uPon the fami1iarty of the history By investigating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literthee, and maPs of differnt periods in the history of the city
    Hangallou, the evolution of its form frOxn the Qin dynasty to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is preliminarily stUdied and several new thinkng and new hypotheses are
    given to some controversial issues before. And then, the thread of the evoluton of
    the city Hangchou is tried to understand with some results sketched.
    The core of the thesis is of three parts (chaPter 2,3,and 4):
    ChaPter 2: The Hangallou district before the city domain becaxne stable. In this
    chaPter, the whter takes the consequences of the thetion of the land and Waer
    traffic, an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eawall in the Han dynasty as boortan fedors
    in locating the early city of Hangtheu area. By commenting on some former
    researches, hyPothesis is made about the location of the early Hangzhou city in the
    Qin, Hang, and the Northem and Southm dynasties. To queries some history
    literatUres, the whter's opinion is tha there existed several cities in the domain of the
    city "Hangtheu" in the Sui and early Tang dposties. The writer also gives his own
    judgment about the condihon of the city dUring those periods.
    ChaPter 3: the city domain of HangZhu in the period of stable developmen.
    After the period of Wu Yue, Hangallou became a Who1e city. By conunentng on some
    former researches and studying the literatUre and maPs aboat the boundny of the city
    Hangallou in the period of Wu Yue and Southem Song droasties, the writer gives a
    new opiulon about the boundary the city.
    ChaPter 4t the research of the Waer system of Hangtheu in history. The
    evoluton of the man-made water system is cleared uP, and the results maPped,
    incorporating some conclusions made in Preceding two chaPters. The names and their
    changes of the rivers and bridges in the historical literatUres are tabled.
引文
史料:
    1.[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2.[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成都:巴蜀书社,1985年。
    3.[梁]萧子显,《南齐书》卷44“沈文季传”,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
    4.[东汉]袁康、吴平辑录,乐祖堮点校,《越绝书》卷2“越绝外传记吴地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5.[宋]沈昀,《旧唐书·地理志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6.[宋]乐史,《太平寰宇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
    8.[宋]薛居正,《旧五代史》,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9.[宋]范垌、林禹撰,《吴越备史》,《中国野史集成》编委会、四川大学编委会编,《先秦——靖末·中国野史集成》⑤,成都:巴蜀书社(四川古籍出版社),1993年。
    10.[清]钱受征,《吴越备史·杂考》,《武林掌故丛编》第十九集,光绪九年钱塘丁氏嘉会堂刊本。
    11.[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
    12.[宋]吴自牧,《梦梁录》,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
    13.据[宋]周琮撰、钱保塘札记、清光绪四年重刊本影印,《浙江省·乾道临安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四八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1969年。
    14.据[宋]周淙撰、清旧抄本、附万鹗跋影印,《浙江省·乾道临安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五一一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1982年。
    15.据[宋]周淙撰、清乾隆二十年吴翌凤手抄本影印,《浙江省·乾道临安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五一二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1982年
    16.《南宋临安两志》([宋]周琮撰《乾道临安志》、[宋]施谔撰《淳祐临安志》合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
    17.据[宋]潜说友原纂修、[清]汪远孙校补、清道光十年重刊本影印,《浙江省·咸淳临安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四九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1969年。
    18.[元]脱脱等撰,《宋史·河渠志》,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19.《南宋古迹考(外四种)》,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
    20.[明]朗瑛,《七修类稿》,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
    21.[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22.据[明]俞思冲等纂、明刊本影印,《浙江省·西湖志类抄》,《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四八六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1982年。
    23.据[明]陈善等修、明万历七年刊本影印,《浙江省·杭州府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五二四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1982年。
    24.据修纂姓氏不详、明万历二十七年修、清光绪十九年刊本影印,《浙江省·钱塘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一九二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1974年。
    25.据[清]李卫等修、傅王露等纂、清雍正十三年刊本影印,《浙江省·西湖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五四三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1982年。
    
    
    26.[清]翟灏,《艮山杂志》,《武林掌故丛编》二十一集,光绪八年钱塘丁氏嘉会堂刊本。
    27.[清]倪璠,《神州古史考》,《武林掌故丛编》第十四集,光绪十五年钱塘丁氏嘉会堂刊本。
    28.据[清]龚嘉儁修、李榕纂、民国十一年铅印本影印,《浙江省·杭州府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一九九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1982年。
    29.[清]丁丙稿本,潘一平、孙云清、严依青整理、校点,《武林坊巷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
    参考书目:
    1.《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白居易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2.郑云山、龚延明、林正秋著,《杭州与西湖史话》,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3.张福样编著,《杭州的山水》,地质矿产部书刊编辑室编,北京:地质出版社出版,1982年。
    4.英F·吉伯德等著,《市镇设计》,程里尧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5.杭州市地名委员会编,《杭州市地名志(中册)》,杭州:杭州市地名委员会,1983。
    6.李允鉌,《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香港:广角镜出版社,1982年初版,1984年再版。
    7.《中国历史小丛书·名城史话》,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8.钟毓龙,《说杭州》,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1版,1985年2版。
    9.浙江人民出版社编,《杭州名胜大观》,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杭州),1985年。
    10.宋启林,《论城市特色》,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编,《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北京:新华出版社,1985年。
    11.据世界书局1936年版影印,《苏东坡全集》,北京: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
    12.伊利尔·沙里宁,《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序,顾启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
    13.贺业钜,《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论丛》,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
    14.林正秋著,《南宋都城临安》,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1986年。
    15.陈桥驿主编,《中国地理丛书·中国历史名城》,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年。
    16.谭其骧,《长水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
    17.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18.叶骁军,《中国都城发展史》,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19.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倪文彦、宋俊岭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年。
    20.日池泽宽,《城市风貌设计》,郝慎均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89年。
    21.李柏林编著,《杭州史迹纵览》,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
    22.吴振华,《杭州古港史》,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年。
    23.俞平伯,《俞平伯散文杂论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24.[清]董诰,《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25.周魁一等注释,《二十五史河渠志注释》,北京:中国书店,1990年。
    26.周峰主编,《杭州历史丛编之一·南北朝前古杭州》,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
    
    
    27.周峰主编,《杭州历史丛编之一·南北朝前古杭州》(修订版),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
    28.周峰主编,《杭州历史丛编之二·隋唐名群杭州》(修订版),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
    29.周峰主编,《杭州历史丛编之三·吴越首府杭州及北宋东南第一州》(修订版),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
    30.周峰主编,《杭州历史丛编之四·南宋京城杭州》(修订版),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
    31.周峰主编,《杭州历史丛编之五·元明清名城杭州》(修订版),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
    32.周峰主编,《杭州历史丛编之六·民国时期杭州》(修订版),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
    33.吴承棪主编,《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丛书·杭州》,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年。
    34.杨宽著,《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35.宁越敏等著,《中国城市发展史》,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
    36.施奠东主编,杭州市园林文物管理局编,《西湖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37.任振泰主编,杭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杭州市志》,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
    38.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委员会编纂,《汉语大词典》,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
    39.齐康主编,东南大学建筑系、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编著,《城市环境规划设计与方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年。
    40.阙维民,《杭州城池——暨西湖历史图说》,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
    41.周向潮主编,《历史文化名缄杭州》,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
    42.郑天挺、谭其骧等《中国历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编《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
    43.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史》第四版,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
    44.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
    45.杭州市西湖区地名委员会编,《杭州市西湖区地名资料汇编》,1982年。
    期刊论文:
    1.马得志,《唐大明宫发掘简报》,《考古》,1959年第6期,p.296~300。
    2.吴维棠,《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看杭州湾两岸的全新世古地理》,《地理学报》,1983年第2期。
    3.陈吉余等《钱塘江河江沙坎形成及其历史过程》,《地理学报》卷30暨1964年第2期,p.109~122。
    4.宿白:《唐长安城和洛阳城》,《考古》,1978年第6期,p.409~425。
    5.魏嵩山、王文楚《江南运河的形成及其演变过程》,《中华文史论丛》,1979年第2辑,p.304~318。
    6.汪品先等,《从微体化石看杭州西湖的历史》,《海洋与湖沼》,1979年第4期。
    7.魏嵩山,《杭州城市的兴起及其城区的发展》,《历史地理》创刊号,1981年,p.160~168。
    
    
    8.奚柳芳,《钱塘故址考》,《学术月刊》,1985年第5期。
    9.虞家钧,《杭州沿革和城市发展》,《地理研究》第四卷第3期,1985年9月,p.59~67。
    10.吴维棠,《杭州的几个地理变迁问题》,《历史地理》第5辑,1987年,p.176—184。
    11.林华东,《钱塘故址考辩》,《浙江学刊》,1987年第3期,p.109~111。
    12.周黔生,《对〈钱塘故址考〉的两点异议》,《浙江学刊》,1987年第3期,p.112。
    13.阙维民,《杭州城郭的修筑与城区的历史演变》,《浙江学刊》,1989年6期(总第59期),p.112~114。
    14.徐建春《杭州史地新探》,《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第5期,p.97~101。。
    15.阙维民,《论运河杭州段的水道变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0年1期,p.171~178。
    16.黄元寿,《唐代杭州筑了夹城》,《古今谈》,浙江省文史研究馆,1996年2期,p.53~55,3期,p51~54。
    17.李志庭,《唐末杭州城垣界址之我见》,《杭州大学学报(社科版)》,第26卷第4期,1996年12月,p.57~61。
    18.郭湖生,《隋唐长安》,《建筑师》,总57,p.79~82。
    19.刘建国,《镇江发现唐夹城遗迹》,《文物报》,2000年5月。
    地图:
    1.《新测杭州西湖全图》,东方舆地学杜出版,中华民国十八年(1928年)。
    2.浙江省测绘大队制印,1993年《杭州市交通游览图》,广州:广东地图出版社,1993年。
    3.浙江省第一测绘院编制,1997年《杭州市交通游览图》,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1996年。
    4.浙江省第二测绘院编制,《杭州市交通游览图》,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1997年。
    5.浙江省第一测绘院编制,《杭州市交通游览图》,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2000年。
    6.浙江省第一测绘院编制,2001年《杭州新图》,济南: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1年。
    7.浙江省测绘资料档案馆编制,《杭州市交通游览图》,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2001年。
    8.浙江省第一测绘院、杭州市旅游事业管理局编制,《杭州酒店观光导游地图》,广州:广东地图出版社,2001年。
    9.浙江省第一测绘院编制,2002年《杭州新图》,济南: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