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与精神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象征主义是现代诸多文艺思潮中影响最大、最为广泛的一种,这股诗潮也汇入中俄现代诗歌发展的洪流中。西方资源与本国传统的碰撞和融通形成了中俄象征派诗歌相异的美学价值。
     论文从诗歌美学的维度切入中俄象征诗派的比较研究,依本质论、价值论、意象论和音乐观四个方面展开:
     引言部分。首先,归纳了象征这一美学概念的多种话语涵义,继而清理了中国和俄国象征诗派的流脉发展,同时限定了本文的研究范围,即中国二、三十年代“象征派”、“现代派”诗歌与俄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象征派诗歌之间的比较,最后通过对中俄象征派接受法国象征主义影响的考察,总结出中俄接受影响的向度体现出本质上的差异,中国象征诗派注重经验层面的接受,而俄国象征诗派侧重形而上层面的接受。
     第一部分,中俄象征派诗歌本体论比较。本章对中俄象征诗派的“象征”观、“纯诗”观和“契合”论作比较研究。浪漫和颓废的基调纠缠在中俄象征诗的本体观念中,在此观念框架中,中国象征诗追求的是宇宙万物与诗人主体冥合的“纯诗”境界,俄国象征诗渴求的是神性世界与诗人本我应和的玄秘精神,他们分别在心灵世界和彼岸世界完成对“象征”的构筑。
     第二部分,中俄象征派诗歌价值论比较。本章从诗歌主题、诗歌涉世、诗人价值三个角度管窥中俄象征诗派价值论的异同。对都市和女性主题的抒写,中国象征诗人在城市文明情调及境界中的沉醉,体现了在追求现代体验过程中迷失、感伤及悲观的情绪,他们在诗中摹写的女性意象姿态仍指向飘渺无根的美人之境,俄国象征诗人则把城市化为神秘世界的象征、激发诗人灵感的神界,女性也成为沟通尘世和神界的幻象。对诗歌与诗人价值的观照,中国象征诗人表现出超越世俗和回归自然的意图,并高扬唯诗意识——诗是内心情境的传达,俄国象征诗人怀抱启示录的精神,对诗歌的功用抱有一种均衡的态度,诗人自我也成为一个“神性”的象征。
     第三部分,中俄象征派诗歌意象论比较。本章从意象建构原则和意象表现策略方面比较中俄象征诗派。“恶之花”唤起了中俄象征诗人对“恶美”的意象呈现。在意象建构原则上,中国象征诗人沟通传统和西方的意象资源,以象征-神思的建构原则,赋予诗歌神思的含蓄之美、象征的意义之思,传达一种神韵之美,俄国象征诗人用具寓意之能的意象思维和建构诗篇,使抒情诗焕发出“象征”和“寓意”交织的神秘之美。从意象表现策略看,中国象征诗人渗入了主体的感知体验性活动,追求循“意”造“象”的现代特征,俄国象征诗则呈现出主体潜隐、宗教、神灵形象凸显的策略,体现出神秘冥想的特点。
     第四部分,中俄象征派诗歌音乐观比较。本章从音乐载体和音乐观照两方面比较中俄象征诗派的异同。中俄象征诗的音乐性追求在词语和声音两个维度上展开,中国象征诗人在词语之间的“相互共鸣”中发现了诗歌视像的图景奇观,从而在诗的音节和内在诗情的变化中遁入微妙的音乐境界;俄国象征诗通过音乐性实现象征化,将由词或词的组合所构成的诗歌意象中的“音象”置于比视象更为重要的位置,表现“各个星体的和谐之声”,渲染象征诗歌的朦胧感和神秘感,塑造出易于感受的音乐精神。
Symbolism is the most influential and widely used among many modern literary and artistic trends, which also falls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Sino-Russian modern poetry. Different aesthetic value of the Sino-Russian Symbolic poetry formed because of the Collision and fusion between the western resources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factors.
     From poetic aesthetic dimension, this dissertation focuses on the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symbolic poetry of China and Russia, which will be followed by four aspects:nature, value, image and music:
     Introduction. At first, this part mainly generalizes different aesthetic meanings of the concept "Symbol". Then, the author sorts out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Sino-Russian Symbolic Poetry and at the same time limits the scope of this study within Chinese "Symbolist" and "Modernist " poetry in20s,30s of the last century and Russian symbolic poetry from the end of the19th century to the early20th century. Finally, through the acceptance study on the impact of the French Symbolist, this chapter summarizes the differences in the nature of the acceptance dimension. Chinese symbolic poetry focus more on the experience level of acceptance, while the Russian symbolic poetry focus more on the metaphysical level of acceptance.
     Chapter one, comparison of nature. This chapter compares the concept of "symbolic","Pure Poetry" and "Correspondence" theory of the Sino-Russian symbolic poetry. Accompanied by romantic and decadent tone of entanglement, Chinese symbolic poetry pursues the realm of "pure poetry" between the universe and the poets themselves. Russian Symbolic poetry aspires after the esoteric spirit between the divine world and the poets. They form the concept "symbolic" separately from the spiritual and higan world.
     Chapter two, comparison of value. This chapter compar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Sino-Russian symbolic poetry in three angles including poetry theme, poetry inexperienced and poet values. As to urban and female themes, Chinese symbolic poets indulge in the exotic realm of urban civilization, embodied lost in the pursuit of modern experience, sentimental and pessimistic mood. The female imagery they depict in poems still points misty realm of rootless beauty. While Russian Symbolist poets put the city into a symbol of the mysterious world, in which the poet be inspired. Female become a phantom to communicate between the earth and the spirit world. As to the reflection on the poetry and poet value, Chinese symbolic poets show intent beyond the mundane and return to nature, highlight the poetic consciousness——They insist that poetry is the inner context convey. In the spirit of the Apocalypse, Russian Symbolist poets treat function of poetry in a balanced attitude. Poets themselves also become a symbol of divinity.
     Chapter three, comparison of image. This chapter compar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Sino-Russian symbolic poetry in construction principle and representational strategies of image."Flowers of Evil" evokes the image of the "evil beauty" among Sino-Russian symbolic poets. In the construction principle, Chinese symbolic poets communicate traditional and Western's imagery resources by a symbol-meditation construction principle, providing poetry with subtle beauty of meditation and symbolic meaning to evoke the charm of Verse. Russian symbolic poets claim imagery thinking and construct psalms, creating mysterious beauty intertwined with "symbolic" and "meaning". In the representational strategies of image, Chinese symbolic poets penetrate the main sensory experiences in the pursuit of modern features of the "image" through "means". Russian Symbolic poetry shows the strategies of main latent, religion, god image highlights to embody mysterious meditation.
     Chapter four, comparison of music. This chapter compar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Sino-Russian symbolic poetry in musical carrier and contemplation. Their Musical Pursuit mainly commenced on two dimensions:words and sounds. Chinese symbolic poets find the mutual resonance of words and flight into subtle changes in the music realm in Poetic syllables and inherent poetry; Russian Symbolic poets manifests "various stars Voice of Harmony " through creating the musical realization of symbolism and emphasizing the poetic image more than sense of sight, to render symbolic hazy and mysterious sense and form the spirit of the music easy to feel.
引文
①鲁迅:《集外集拾遗·<十二个>后记》,《鲁迅全集》第7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99页。
    ①柳斌杰等主编:《中国出版年鉴2007》,北京:中国出版年鉴社,2007年,第690页。
    ①以上三篇论文分别发表于《中国比较文学》2001年第1期、2006年第2期、2011年第2期。
    ②陈思和:《对中西文学关系的思考》,《中国比较文学》,2011年第2期,第83页。
    ③同上,第85页。
    ④同上,第84页。
    ⑤鲁迅:《南腔北调集·祝中俄文字之交》,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48页。
    ①樊星:《当代文学与多维文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1页。
    ②王蒙:《苏联文学的光明梦》,《读书》,1993年第7期,第55页。
    ③梁晓声:《致友人》,《外国文学评论》,1989年第4期,第125页。
    ④王家新:《承担者的诗——俄苏诗歌的启示》,《为凤凰寻找栖所——现代诗歌论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9页。
    ①胡业敏:《华大博雅·比较文学丛书·总序》,刘永红,《诗筑的远离》,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①[俄]别尔嘉耶夫:《俄罗斯的命运》,江剑钊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
    ②按照克罗齐的说法,基督教的神学旧分两派:一派以为教会的一切信条,如《圣经》所载的话,都是上帝启示给人的,人的理智不够了解,只应相信,即为“神启的宗教说”(Revealed religion);另一派以为神启的就是合理的,人的理智可以了解承认的,宗教是可用哲学说明的,即为“自然的宗教说”(Natural religion)。如此看来,俄罗斯民族的宗教信仰倾向与前者——笔者注。见克罗齐《美学原理》,朱光潜译,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
    ①[俄]索洛维约夫:《俄罗斯思想》(1888),贾泽林、李树柏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59页。
    ①周作人:《(扬鞭集>序》,范桥等编,《名人序跋》,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7页。
    ②[美]雷纳·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第214页
    ①注:卡西尔在《人论》中的这一论断被译为“人是符号的动物”或“人是象征的动物”
    ②[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①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379页。
    ②[德]黑格尔:《美学》(第二卷).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69页。
    ③[俄]普列汉诺夫:《论象征主义》,郭值京译,《世界艺术与美学》(第1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14页。
    ①转引自董强:《梁宗岱穿越象征主义》,北京:文津出版社,2005年版,第24页。
    ①参阅李辉凡:《俄国“白银时代”文学概观》,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6-27页。
    ①梅列日科夫斯基:《论现代俄国文学衰落的原因及新流派》,翟厚隆编选:《十月革命前后苏联文学流派》(上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第6页。
    ②同上。
    ③转引自张冰:《白银时代俄国文学思潮与流派》,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0页。
    ①[俄]别雷:《象征主义是世界观》,翟厚隆编选:《十月革命前后苏联文学流派》(上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第24页。
    ②[俄]伊万诺夫:《关于象征主义的一些想法》,翟厚隆编选:《十月革命前后苏联文学流派》(上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第34页。
    ③[俄]巴尔蒙特:《象征主义诗歌浅谈》,翟厚隆编选:《十月革命前后苏联文学流派》(上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第17页。
    ①李辉凡:《俄国“白银时代”文学概观》,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8页。
    ②谢苗·纳德松(1862-1887):俄国抒情诗人。他的诗歌反映了俄国70年代民粹运动受到官方镇压后80年代俄国知识分子受压抑的忧郁气质。他的诗集出版后再版达27次之多,为俄国诗史所罕见。
    ③李辉凡:《俄国“白银时代”文学概观》,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1页。
    ①1915年,陈独秀在《现代欧洲文艺史谭》一文中,提到了象征主义戏剧家梅特林克和霍普特曼,并把他们归到自然主义作家之列。
    ②1920年,同为对梅特林克的译介,沈雁冰在《表象主义的戏曲》中开始为其正名为表象主义戏剧家。
    ③1920年,田汉撰文《新罗曼主义及其他》提出了新罗曼主义与旧罗曼主义的区别,实际上已经勾勒出重直觉、暗示、象征及探知灵的世界与超感觉世界等象征主义内在的特质。
    ④“新浪漫主义”是中国作家对象征主义最常用的代称,与“新罗曼主义”同义。
    ⑤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鲁迅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2页。
    ①同上,第33页。
    ②郑伯奇:《国民文学论(下)》1924年1月《创造周报》7号。
    ③黄参岛:《微雨及其作者》,《美育》,1928年第2期。
    ④张大明:《中国象征主义百年史》,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39页。
    ①梁宗岱:《谈诗》,《诗与真》,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0页。
    ①孙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3页。
    ②穆木天:《我的文艺生活》,《穆木天诗文集》,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199-200页。
    ③穆木天:《什么是象征主义》,《穆木天诗文集》,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324页。
    ④穆木天:《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穆术天诗文集》,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263页。
    ⑤王独清:《致法国友人摩南书》,《洪水》,3卷31期。
    ⑥王独清:《独清自选集》,乐华图书公司,上海书店影印本1988年版,第304页。
    ①[美]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第四卷),杨自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508页。
    ①刘锟:《东正教精神与俄罗斯文学》,黑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6月.第2页。
    ②[俄]别尔嘉耶夫:《俄罗斯思想》,雷永生,邱守娟译,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87页。
    ③毛峰:《神秘主义诗学》,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8页。
    ④转引自李辉凡:《俄国“白银时代”文学概观》,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5页。
    ①[法]克洛岱尔:《诗歌是艺术》,黄晋凯等主编《象征主义·意象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5页。
    ②[法]马拉美:《谈文学运动》,黄晋凯等主编《象征主义·意象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1页。
    ③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年版,第197页。
    ④[美]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范丽珠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9-40页。
    ①高旭东:《中西文学与哲学宗教》,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8页。
    ②梁实秋:《我也谈谈“胡适之体”的诗》,《自由评论》第12期,1936年。
    ③苏雪林:《论李金发的诗》,《现代》3卷3期,1933年7月。
    ④张之洞:《劝学篇循序》,《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第224页。
    ①徐志摩:《<死尸>序》,《语丝》第3期,1924年12月1日。
    ②陈旭光:《论“少年中国”的象征主义译介与早期新诗的期待视野》,《文艺理论研究》1998年第5期,第75页。
    ①文爱武:《梁宗岱诗学与中国艺术精神》,《浙江学刊》2010年第1期,第107页。
    ②转引自俄罗斯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编:《俄国白银时代文学史》(第二册),谷羽,王亚民译,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203页。
    ③转引自林精华:《误读俄罗斯:中国现代性中的俄国因素》,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307页。
    ①转引自姚海:《俄罗斯文化之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07页。
    ②勃洛克:《知识分子与革命》,林精华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49页。
    ①姚斯:《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9页。
    ②金丝燕:《文学接受与文化过滤》,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27页。
    ③同上,第121-122页。
    ①叶秀山:《美的哲学》(重订本).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版,第24页。
    ②[俄]马科夫斯基:《在“白银世纪”的帕尔那索斯山上》,转引自刘文飞:《论俄国象征派》,《墙里墙外——俄语文学论集》,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第150页。
    ③余光中:《余光中集》(第5卷),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577页。
    ①孙玉石:《中国现代诗歌及其他》,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65页。
    ②蓝棣之:《现代派诗选·前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页。
    ③施蛰存:《致戴望舒信》,孔另境编,《现代作家书简》,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年版,第77页。
    ④程抱一:《法国七人诗选》,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6页。
    ⑤龙泉明、邹建军:《现代诗学》,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①黄维樑:《现代诗诗法四变》,《新诗的艺术》,南昌:江苏高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71页。
    ②[法]波德莱尔:《一本禁书的题词》.郭宏安译.《恶之花》,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版.第331页。
    ③李金发:《巴黎之夜景·译者附识》,《小说月报》第17卷第2号,1926年6月10日。
    ①金丝燕:《文学接受与文化过滤》,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
    ②王独清:《再谭诗——寄给木天、伯奇》,杨匡汉、刘福春编,《中国现代诗论》,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年版,第104页。
    ③王独清:《再谭诗——寄给木天、伯奇》,杨匡汉、刘福春编,《中国现代诗论》,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年版,第103页。
    ④施蛰存:《有关于本刊的诗》,《现代》4卷1期。
    ①见孔另境编:《施蛰存致戴望舒信》,《现代作家书简》,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年版,第75-78页。
    ②孙作云:《论“现代派”诗》,杨匡汉、刘福春编:《中国现代诗论》,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年版,第236贝。
    ③戴望舒:保尔·福尔译诗后附语,《新文艺》1卷4期,1930年1月。
    ④袁可嘉:《新诗现代化》,《论新诗现代化》,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4页。
    ①钱林森:《法国作家与中国》,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76页。
    ②[俄]别尔嘉耶夫:《俄罗斯思想》,雷永生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201页。
    ①金亚娜:《俄罗斯神秘主义认识论及其对文学的影响》,《外语学刊》,2001年第3期,第30页。
    ②《西方对俄罗斯新时期文学的影响:阿列克谢·维谢洛夫斯基的比较历史学观点》,莫斯科,1883年,第144页。转引自[俄]T.C.格奥尔吉耶娃:《俄罗斯文化史——历史与现代》,焦东建 董茉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310页。
    ③[俄]勃留索夫:《<勃留索夫日记钞>英译者导言》,任一鸣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页。
    ④[俄]勃留索夫:《在维尔哈伦家作客》,《窗外即景——勃留索夫自传和回忆录》,朱自顺译,北京: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30页。
    ①[俄]勃留索夫:《自传》,《窗外即景——勃留索夫自传和回忆录》,朱自顺译,北京: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91页。
    ②[俄]勃留索夫:《自传》,《窗外即景——勃留索夫自传和回忆录》,朱自顺译,北京: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92页。
    ③诺斯替教派(Gnosticism),亦译“灵智派”、“神知派”.罗马帝国时期在地中海东部沿岸各地流行的许多神秘主义教派的统称,认为物质和肉体都是罪恶的,只有领悟神秘的“诺斯”(希腊文gnosis,意为“真知”、“灵知”、“直觉”),才能使灵魂得救。
    ①转引自[美]马克·斯洛宁:《现代俄国文学史》,汤心楣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10页。
    ②参阅俄罗斯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编:《俄国白银时代文学史》(第三册).谷羽.王亚民译.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112页。
    ③严永兴:《辉煌与失落——俄罗斯文学百年》,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19页。
    ④[俄]沃伦斯基:《颓废主义和象征主义》,章若男译,见翟厚隆编选,《十月革命前后苏联文学流派》,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第9、13页。
    ⑤[俄]梅列日科夫斯基:《论现代俄国文学衰落的原因及新流派》,李廉恕译,见翟厚隆编选,《十月革命前后苏联文学流派》,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第7页。
    ①转引自[美]R·韦勒克;《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的概念》,刘象愚选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71页。
    ②转引白郝斌:《象征主义诗涛歌与宗教》.金亚娜主编,《俄语语言文学研究文学卷》(第一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6页。
    ③陈希:《中国现代诗学范畴》,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52页。
    ①梁宗岱:《象征主义》,《诗与真》,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67页。
    ①泰奥道尔·德·邦维尔(1823-1891),法国诗人,曾出版诗集《女像石柱集》。
    ②彼埃尔·德·龙沙(1524-1585),法国近代抒情诗人,曾写作四卷《颂歌集》。
    ③吴岳添:《法国文学流派的变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9页。
    ④ [苏]JI·E·契尔卡斯基:《论中国象征派》,理然译,《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3年第2期.第357页。
    ⑤王独清:《我在欧洲的生活》,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76、80、81页。
    ①穆木天:《王独清及其诗歌》,《穆木天诗文集》,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271页。
    ②孙玉石:《中国初期象征派诗歌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67页。
    ③王独清:《再谭诗——寄给木天、伯奇》,杨匡汉等编,《中国现代诗论》,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年版,第104页。
    ①王独清:《再谭诗——寄给木天、伯奇》,杨匡汉等编,《中国现代诗论》,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年版,第109页。
    ②穆木天:《我的文艺生活》,《穆木天诗文集》,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199页。
    ①阙国虬:《试论戴望舒诗歌的外来影响与独创性》,《文学评论》,1984年第4期,第32页。
    ②[俄]TC.格奥尔吉耶娃:《俄罗斯文化史——历史与现代》,焦东建,董茉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年版,第307页。
    ①支波译:《勃洛克与俄国象征派》,原载《今天》第二期http://www.iintion.net/today/btml/71/n-3971.html。
    ②[俄]勃留索夫:《自传》,《窗外即景——勃留索夫自传和回忆录》,朱自顺译,北京: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90页。
    ③戈宝权:《俄语国家作家诗文集》,《戈宝权译文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89-90页。
    ①转引自郑体武:《西风东渐——论法国象征主义和德国浪漫主义对俄国象征主义的影响》,《中国比较文学》,2008年第4期,第82页。
    ①郑体武:《西风东渐——论法国象征主义和德国浪漫主义对俄国象征主义的影响》,《中国比较文学》,2008年第4期,第83页。
    ②俄罗斯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编:《俄国白银时代文学史》(第三册).谷羽,工亚民译,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③罗马神话中月亮和狩猎女神——译者注。
    ①转引自金丝燕:《文学接受与文化过滤》,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8页。
    ②刘西渭(李健吾):《<鱼目集>卞之琳先生作》,《咀华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6页。
    ③黄参岛:《<微雨>及其作者》,《美育》第2期,1928年12月。
    ①穆木天:《什么是象征主义》,《穆木天诗文集》,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319、324页。
    ②穆木天:《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穆木天诗文集》,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319、263页。
    ①参见[日]岩佐昌璋:《浅说“苍白”——冯乃超诗中日本象征诗歌的影响》,《文学前沿》,2002年第1期。
    ①穆木天:《王独清及其诗歌》,《穆木天诗文集》,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273页。
    ②蓝棣之:《“现代派”与欧美象征主义》,《现代派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358页。
    ①[俄]勃留索夫:《启开秘密的钥匙》,翟厚隆编:《十月革命前后苏联文学流派》(上),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第20页。
    ②俄罗斯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编:《俄罗斯白银时代文学史》(第二册),谷羽,王亚民译,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204页。
    ①转引自郑体武:《西风东渐》,《中国比较文学》,2008年第4期,第76页。
    ②[俄]勃留索夫:《自传》,《窗外即景——勃留索夫自传和回忆录》,朱自顺译,北京: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87页。
    ③[俄]勃留索夫:《勃留索夫日记钞》,任一鸣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52页。
    ④[俄]勃留索夫:《勃留索夫自传》,转引自李辉凡:《白银时代文学概观》,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21页。
    ①郑体武:《索洛古勃及其诗歌创作》,《外国文学》,1998年第3期,第51页。
    ②黎皓智:《俄国象征派诗选》,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62页。
    ③飞白:《诗海》(现代卷).桂林:漓江出版社,1990年版,第998页。
    ④[俄]巴赫金:《诗学与访谈》,白春仁,顾亚玲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95页。
    ①黄晋凯等主编:《象征主义·意象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6页。
    ① [法]瓦雷里:《诗与抽象思维》,《文艺杂谈》,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293-294页。
    ②[法]瓦雷里:《纯诗》,黄晋凯,张秉真,杨恒达主编,《象征主义·意象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69页。
    ①转引自秦海鹰:《诗与神秘——评布雷蒙的“纯诗”理论》,《欧美文学论丛·第六辑·法国文学与宗教》,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63页。
    ②何林军:《西方象征美学源流论》,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11页
    ③魏天无:《不可能的“纯诗”与可能的诗》,《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1期,第154页。
    ①转引自秦海鹰:《诗与神秘——评布雷蒙的“纯诗”理论》.《欧美文学论丛·第六辑·法国文学与宗教》,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56页。
    ②秦海鹰:《诗与神秘——评布雷蒙的“纯诗”理论》,《欧美文学论丛·第六辑·法国文学与宗教》,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71页。
    ③转引自秦海鹰:《诗与神秘——评布雷蒙的“纯诗”理论》,《欧美文学论丛·第六辑·法国文学与宗教》,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74页。
    ①转引自秦海鹰:《诗与神秘——评布雷蒙的“纯诗”理论》,《欧美文学论丛·第六辑·法国文学与宗教》,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74页。
    ②[德]诺瓦利斯:《碎金集》,转引自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268页。
    ①秦海鹰:《诗与神秘——评布雷蒙的“纯诗”理论》,《欧美文学论丛·第六辑·法国文学与宗教》,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60页。
    ②穆木天:《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穆木天诗文集》,长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258页。
    ③[美]雷纳·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第四卷).杨自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第592页
    ④[法]马拉美:《论文学运动》,黄晋凯,张秉真,杨恒达主编,《象征主义·意象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2页。
    ⑤[法]瓦雷里:《纯诗》,黄晋凯,张秉真,杨恒达主编,《象征主义·意象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72页。
    ①穆木天:《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穆木天诗文集》,长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259页。
    ②章安祺编:《西方文艺理论史精读文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20页。
    ③王独清:《再谭诗——寄给木天、伯奇》,杨匡汉,刘福春编:《中国现代诗论》,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年版,第104页。
    ①王独清:《再谭诗——寄给木天、伯奇》,杨匡汉,刘福春编:《中国现代诗论》,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年版,第106页。
    ②施蛰存:《戴望舒译诗集·序》,《文艺百话》,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25页。
    ③闻一多:《匡斋尺牍》,《闻一多全集》(3),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4页。
    ①朱自清:《<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杨匡汉,刘福春编:《中国现代诗论》,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年版,第246页。
    ②[法]戈蒂耶:《<阿贝杜斯>序言》.赵澧.徐京安主编,《唯美主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6页。
    ③贺昌盛:《象征:符号与隐喻》,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6页。
    ④梁宗岱:《谈诗》,《诗与真》,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0页。
    ①同上
    ②阎玉清:《梁宗岱诗论的宇宙意识初探》,《郑州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第20页。
    ③梁宗岱:《象征主义》,《诗与真》,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82页。
    ④刘西渭(李健吾):《<鱼目集>卞之琳先生作》,《咀华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0页
    ⑤朱自清:《抗战与诗》,《新诗杂话》,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58页。
    ①汪剑钊:《俄国象征派诗歌与宗教精神》,《外国文学》,1996年第6期,第51页。
    ②汪介之:《弗·索洛维约夫与俄国象征主义》,《外国文学评论》,2004年第1期,第59页。
    ①汪介之:《弗·索洛维约夫与俄国象征主义》,《外国文学评论》,2004年第1期,第62页。
    ②见郑体武:《西风东渐——论法国象征主义和德国浪漫主义对俄国象征主义的影响》,《中国比较文学》,2008年第4期。
    ③转引自郑体武:《西风东渐——论法国象征主义和德国浪漫主义对俄国象征主义的影响》,《中国比较文学》,2008年第4期,第81页。
    ①转引自汪剑钊:《俄国象征派诗歌与宗教精神》,《外国文学》,1996年第6期,第51页。
    ①汪剑钊:《俄国象征派诗歌与宗教精神》,《外国文学》,1996年第6期.第51页。
    ②[俄]别尔嘉耶夫:《自我认知》,汪剑钊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24页。
    ③汪剑钊:《俄国象征派诗歌与宗教精神》,《外国文学》,1996年第6期,第52页。
    ①转引自秦海鹰:《诗与神秘——评布雷蒙的“纯诗”理论》,《欧美文学论丛》,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88页。
    ②[俄]别尔加耶夫:《俄罗斯思想》,雷永生译,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246页。
    ③转引自汪剑钊:《俄国象征派诗歌与宗教精神》,《外国文学》,1996年第6期,第53页。
    ④[俄]别尔加耶夫:《俄罗斯思想》,雷永生译,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224-225页。
    ①吴笛:《论俄国象征主义诗歌的独创性》,《浙江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第134页。
    ②同上。
    ③李永毅:《贺拉斯与俄国诗歌》,《俄罗斯文艺》,2009年第1期,第55页。
    ④梁宗岱:《象征主义》,《诗与真》,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80页。
    ①孙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0页。
    ②穆木天:《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穆木天诗文集》,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85年。
    ③朱自清:《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杨匡汉,刘福春编,《中国现代诗论》,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年版。
    ①梁宗岱:《保罗·梵乐希先生》,《诗与真》,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7页。
    ②梁宗岱:《象征主义》,《诗与真》,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80页。
    ③欧阳文风:《通向感悟:梁宗岱对西方纯诗理论的醇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年第2期,第142页。
    ④梁宗岱:《论画》,《诗与真》,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52页。
    ①[德]尼采:《悲剧的诞生》,《尼采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19页。
    ②[俄]T.C.格奥尔吉耶娃:《俄罗斯文化史——历史与现代》,焦东建董茉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436页。
    ③黄晋凯、张秉真、杨恒达主编:《象征主义·意象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99贝。
    ④[法]瓦雷里:《诗的抽象思维》,引自伍蠡甫等编:《现代西方文论选》,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37页。
    ⑤A.GLehmann. The Symbolist Aesthetic in France.1885-1895. Oxfoxd:Basil Blackwell.1974, p.32转引自何林军:《西方象征美学源流论》,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05页。
    ①勃留索夫:《弗拉基米尔·索洛维约夫:其诗歌的涵义》,转引自《俄罗斯白银时代文学史》第二册,第256贝。
    ①李辉凡:《俄国“白银时代”文学概观》,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82页。
    ①穆木天:《关于“五四”个人的回忆》,《穆木天诗文集》.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238页。
    ②穆木天:《什么是象征主义》,《文学百题》,生活书店,1935年版。
    ③朱光潜:《谈美》,《朱光潜全集》(第2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社,1993年版,第64页。
    ①梁宗岱:《象征主义》,《诗与真》,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77页。
    ②梁宗岱:《象征主义》,《诗与真》,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83页。
    ①杨思聪:《感应与冥合:中西象征主义诗论比较》,《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第144页。
    ②姜涛:《困境、语境及其他——关于诗歌精神的讨论》,《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三辑),北京: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13页。
    ③卞之琳:《魏尔伦与象征主义》译者识,《新月》第4卷第4期,1932年11月1日。
    ①刘波:《<应和>与“应和论”——论波德莱尔美学思想的基础》,《外国文学评论》,2004年第3期,第6页。
    ②黄晋凯、张秉真、杨恒达主编:《象征主义·意象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5贝。
    ③[俄]别尔嘉耶夫:《俄罗斯思想》,雷永生译,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215页。
    ④[俄]别尔嘉耶夫:《俄罗斯思想》,雷永生译,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219页。
    ①刘小枫:《象征与叙事——论梅列日科夫斯基的象征主义》,《浙江学刊》,2001年第1期,第77页。
    ②吴笛:《论俄国象征主义的独创性》,《浙江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第133页。
    ①黄晋凯、张秉真、杨恒达主编:《象征主义·意象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6贝。
    ②李辉凡:《俄国“白银时代”文学概观》,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45页。
    ③《俄国白银时代文学史》(第一卷),敦煌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56页。
    ①[俄]巴尔蒙特:《象征主义诗歌简述》,程海容译,《俄罗斯文艺》1998年第2期.第40页。
    ②转引自周启超:《俄国象征派的“象征观”》.《外国文学评论》.1992年第1期.第109页。
    ③勃洛克:《论俄国象征主义的现状》,黄晋凯等主编:《象征主义意象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89页。
    ①黄晋凯、张秉真、杨恒达主编:《象征主义·意象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6页。
    ①[德]瓦尔特·本雅明:《波德莱尔: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王涌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第178、179、84页。
    ①参见谭桂林:《论现代文学中的都市诗》,《文学评论》,1998年第5期,第133-144页。
    ②鲁迅:《十二个》后记,《鲁迅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99页。
    ①李丹:《留学经验与中国现代都市诗》,《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第105页。
    ②孙作云:《论“现代派”诗》.杨匡汉,刘福春编:《中国现代诗论》,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年版,第236贝。
    ③谭桂林:《论现代文学中的都市诗》,《文学评论》,1998年第5期,第135页。
    ①[英]马尔科姆·布雷德伯里:《现代主义的城市》,《现代主义》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76页。
    ②施蛰存:《又关于本刊的诗》,《现代》,第4卷第1期。
    ①谭桂林:《论现代文学中的都市诗》,《文学评论》,1998年第5期,第138页。
    ②刘纳鸥:《致戴望舒书》,孔另境编:《现代作家书简》,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年版,第186页。
    ③罗振亚:《都市放歌——评徐迟20世纪30年代的诗》,《北方论丛》,2001年第1期,第103页。
    ①张林杰:《都市环境中的20世纪30年代诗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6-168页。
    ②刘文飞:《二十世纪俄语诗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17页。
    ①金亚娜:《期盼索菲亚——俄罗斯文学中的“永恒女性”崇拜哲学与文化探源》,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4页。
    ②金亚娜:《期盼索菲亚——俄罗斯文学中的“永恒女性”崇拜哲学与文化探源》,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2页。
    ①金亚娜:《期盼索菲亚——俄罗斯文学中的“永恒女性”崇拜哲学与文化探源》,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6-101页。
    ①金亚娜:《期盼索菲亚——俄罗斯文学中的“永恒女性”崇拜哲学与文化探源》.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6页。
    ②转引自俄罗斯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编:《俄国白银时代文学史》(第三册),谷羽,王亚民译,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112页。
    ①王立业:《勃洛克抒情诗<陌生女郎>的思想艺术探析》,《内蒙古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第119页。
    ①李金发:《<为幸福而歌>前言》,商务印书馆,1926年版。
    ②贾植芳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下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798页。
    ①龙泉明,罗振业:《李金发诗歌成败论》,《中州学刊》,2001年第5期,第100页。
    ①[美]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宗教的现代社会功能与其历史因素之研究》,范丽珠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25页。
    ②钱林森:《法国作家与中国》,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版,第377页。
    ①[法]米歇尔·鲁阿:《中国现代诗中的“回归”主题》,鲁进译,《法国汉学家论中国文学》,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版,第209-210页。
    ②[法]米歇尔·鲁阿:《中国现代诗中的“回归”主题》,鲁进译,《法国汉学家论中国文学》,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版.第210页。
    ③[法]米歇尔·鲁阿:《中国现代诗中的“回归”主题》,鲁进译,《法国汉学家论中国文学》,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版,第210页。
    ①转引自刘永红:《诗筑的远离》,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版,第67页。
    ②任光宣:《俄罗斯文化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0-161页。
    ①[俄]别尔嘉耶夫:《俄罗斯思想》,雷永生等译.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191页。
    ②林精华主编:《西方视野中的白银时代》(上),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③刘永红:《诗筑的远离》,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85页。
    ①[俄]别尔嘉耶夫:《俄罗斯思想》,雷永生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201页。
    ②波德莱尔《论泰奥菲尔·戈蒂耶》,《象征主义·意象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5页。
    ③郭沫若:《致宗白华》,杨匡汉,刘福春编,《中国现代诗论》,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年版,第59页。
    ④俞平伯:《诗底进化底还原论》,傅光明,徐建华编,《湖楼小撷》,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85贝。
    ①转引自钱林森:《法国作家与中国》,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72页。
    ②华林(李金发):《烈火》.《美育》第1期,1928年。
    ③李金发:《答痖弦先生二十问》,转引自金丝燕:《文学接受与文化过滤》,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74页。
    ①孙玉石:《象征派诗选》前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7页。
    ②穆木天:《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穆木天诗文集》,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③王独清:《再谭诗——寄给木天、伯奇》,杨匡汉,刘福春编,《中国现代诗论》广州:花城出版社.第110页。
    ④[法]夏尔·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郭宏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87页。
    ⑤[俄]T.C.格奥尔吉耶娃:《俄罗斯文化史——历史与现代》,焦东建董茉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437页。
    ①初金一:《俄国现实主义文学视野中的波德莱尔》,《中国比较文学》,2011年第2期,第133页。
    ②[美]马克·斯洛宁:《现代俄国文学史》,汤新楣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19页。
    ③安启念:《现代化视阈中的俄罗斯文化》,乐黛云主编:《跨文化对话》第二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页。
    ④转引自周启超:《俄国象征派文学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53页。
    ① [法]兰波:《致保尔·德梅尼》(1871),黄晋凯等编.《象征主义·意象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5页。
    ②[法]兰波:《致保尔·德梅尼》(1871),黄晋凯等编,《象征主义·意象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6页。
    ①[俄]别尔加耶夫:《俄罗斯思想》,雷永生,邱守娟译,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228页。
    ①勃洛克:《论诗人的使命》,黄晋凯等主编:《象征主义意象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79页。
    ①[俄]别列佐瓦娅:《俄罗斯文化的“普希金”模式》,陆人豪译,《俄罗斯文艺》,2005年第2期,第31页。
    ④俄罗斯科学院高尔基文学研究所编:《俄国白银时代文学史》(第二册),谷羽等译,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368页。
    ①李金发:《是个人灵感的纪录表》,《文艺大路》2卷1期,1935年11月29日。
    ①王独清:《再谭诗——寄给木天、伯奇》,杨匡汉等编,《中国现代诗论》,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年版,第
    ①梁宗岱:《谈诗》,《诗与真》,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96-97页。
    ②梁宗俯:《谈诗》,《诗与真二集》,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0页。
    ③杜衡:《<望舒草>序》,《望舒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④[美]雷纳·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19页。
    ①吴晓:《意象符号与情感空间——诗学新解》,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35页。
    ②郑敏:《中国诗歌的古代与现代》,《诗歌和哲学是近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15页。
    ③约瑟夫·儒贝尔:《通感之后的思想》,转引自[德]瓦尔特·本雅明:《波德莱尔: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王涌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第88页。
    ④[美]劳·坡林:《谈诗的象征》,《世界文学》1981年第5期。
    ⑤刘永红:《诗筑的远离——中俄象征诗语比较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1页。
    ①张隆溪:《马拉美:空白的意义》,《道与逻各斯》,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53页。
    ①姜涛:《困境、语境及其他——关于诗歌精神的讨论》,《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三辑),北京: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14页。
    ②蓝棣之:《现代派诗选·前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0-21页。
    ③卞之琳:《雕虫纪历·自序》,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①刘文飞:《二十世纪俄语诗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17页。
    ①转引自李辉凡:《白银时代文学概观》,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80页。
    ②李辉凡:《白银时代文学概观》,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82页。
    ③马拉美:《关于文学的发展》,伍蠡甫编:《西方文论选》,上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①刘勰:《文心雕龙》,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
    ①孙玉石:《论李金发诗歌的意象构建》,《新文学史料》,2001年第1期,第35页。
    ②1932年6月,《现代》第]卷第2期上刊载施蛰存先生题为《意象抒情诗》的五首诗,自此以后收到很多“意象诗”的诗作。
    ③朱光潜:《诗的境界——情趣与意象》,杨匡汉等编,《中国现代诗论》,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年版.第480、486页。
    ④同上,第481页。
    ①杜格灵、李金发:《诗问答》,《文艺画报》第1卷第3期,1935年2月。
    ①陈希:《中国现代诗学范畴》,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1页。
    ②赵景深:《论无韵诗》,陈子善编,《新文学过眼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3页。
    ③周作人:《<扬鞭集>序》,《语丝》,1926年第82期。
    ④王泽龙:《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4页。
    ⑤杜衡:《(望舒草)序》,《望舒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页。
    ①颜同林:《法国象征主义与中国象征诗派百年综论》,《现代新诗与文化研究论集》,成都:巴蜀书社,2008年版,第71页。
    ②钟鼎文(番草):《我所知道的戴望舒和“现代派”》,转引自蓝棣之:《“现代派”诗歌与欧美象征主义》,《十月》,2007年第5期。
    ①戴望舒:《西茉纳集·译者记》,《戴望舒诗全编》,梁仁编,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236页。
    ①刘西渭:《咀华集》,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第101页。
    ②梁宗岱:《谈诗》,《诗与真二集》,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③穆木天:《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穆木天诗文集》,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85年,第263页。
    ④梁宗岱:《谈诗》,《诗与真二集》,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96页。
    ⑤林庚:《再论诗的形式》,《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第37页。
    ⑥吴晓:《意象符号与情感空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66页。
    ①蓝棣之:《“现代派”与欧美象征主义》,《十月》2007年第5期。
    ②转引自俄罗斯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编:《俄国白银时代文学史》(第三册).谷羽,王亚民译,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112页。
    ③[美]雷纳·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第7卷),杨自伍译,2006年版,第455页。
    ①严永兴:《辉煌与失落——俄罗斯文学百年》,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19页。
    ①飞白:《诗海——世界诗歌史纲·现代卷》,桂林:漓江出版社,1989年版,第798页。
    ①张隆溪:《反讽模式》,《道与逻各斯》,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44页。
    ②[美]雷纳·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第7卷),杨自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455页。
    ③[俄]梅列日科夫斯基:《论现代俄国文学衰退的原因及各种新流派》,翟厚隆编,《十月革命前后苏联文学流派》(上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第7页。
    ①王泽龙:《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07页:
    ②穆木天:《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杨匡汉等编,《中国现代诗论》,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年版,第93页。
    ②朱自清:《新诗杂话·诗与哲理》,《朱自清全集》第2卷,第334页。
    ③孙玉石:《论李金发诗歌的意象构建》,《新文学史料》,2001年第1期,第41页。
    ④冯乃超:《(红纱灯>小序》,转引自孙玉石:《中国初期象征派诗歌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95页。
    ①孙玉石:《中国初期象征派诗歌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94页。
    ②穆木天:《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杨匡汉等编,《中国现代诗论》,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年版,第95页。
    ①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37页。
    ②李金发:《风景画论》,《美育》第3期,1929年10月。
    ①穆木天:《王独清及其诗歌》,《现代》第5卷第1期,1934年5月。
    ②[美]雷纳·韦勒克等:《文学理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19页。
    ①[俄]T.C.格奥尔吉耶娃:《俄罗斯文化史——历史与现代》,焦东建 董茉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477页。
    ②勃洛克:《论俄国象征主义的现状》,黄晋凯等主编:《象征主义意象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86页。
    ③谷羽、王亚民译:《俄国白银时代文学史》,敦煌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①马拉美:《关于文学的发展》,伍蠡甫编:《西方文论选》,
    ②相传太阳神阿波罗的儿子巴野顿,为证明自己就是阿波罗的儿子,驾驶父亲的太阳车酿成巨祸,众神们为了遏止巴野顿,由天后希拉放出一支毒蝎,咬住了巴野顿的脚踝,宙斯用可怕的雷霆闪电击中了巴野顿,只见他惨叫一声堕落到地面,死了。人间又恢复了宁静,为了纪念那支也被闪电击毙的毒蝎,这个星座就被命名为“天蝎座”。
    ③[法]马拉美:《全集》,第857页。转引自[英]查德威克:《象征主义》,郭洋生译,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6页。
    ①巴尔蒙特:《象征主义诗歌简述》,《俄罗斯文艺》1998年第2期,第40页。
    ②张冰:白银时代俄国文学思潮与流派,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2页。
    ③[俄]梅列日科夫斯基:《歌德》,《永恒的旅伴—梅列日科夫斯基文选》.傅石球译,北京: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149页。
    ④[法]让-皮埃尔·韦尔南:《神话与政治之间》,余中先译,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5页。
    ①胡经之、张首映主编:《西方二十世纪文论选》第一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56贝。
    ②德雅尔丹:《当代诗人:波德莱尔》,转引自[德]瓦尔特·本雅明:《波德莱尔: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打情诗人》,王涌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第123页。
    ①朱光潜:《诗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版,第6、92页。
    ②[法]波德莱尔:《对几位同代人的思考》,《象征主义·意象派》,黄晋凯等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版.第18页。
    ③[法]魏尔伦:《诗艺》,引自《象征主义·意象派》,黄晋凯等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版,第241页。
    ①[俄]别雷:《艺术形式》.《象征主义·意象派》,黄晋凯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版,第200-207页。
    ②转引自王彦秋:《音乐精神——俄国象征主义诗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版,第35页。
    ①[法]莫雷亚斯:《象征主义宣言》,黄晋凯等编,《象征主义·意象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6页。
    ②穆木天:《谭诗——给沫若的一封信》,《穆木天诗文集》,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260页。
    ①穆木天:《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杨匡汉等编,《中国现代诗论》(上),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年版,第101页。
    ②王独清《我在欧洲的生活》,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76页。
    ①陆耀东:《中国新诗史》第一卷.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275页。
    ②穆木天:《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杨匡汉等编,《中国现代诗论》(上).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年版,第97页。
    ③穆木天:《我的文艺生活》,《穆木天诗文集》,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200页。
    ①王独清:《再谭诗——寄给木天、伯奇》,杨匡汉等编,《中国现代诗论》,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年版,第107页。
    ②金丝燕:《文学接受与文化过滤》,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15页。
    ③朱自清:《中国新文学关系·诗集·导言》,杨匡汉等编,《中国现代诗论》,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年版,第246页。
    ④穆木天:《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杨匡汉等编,《中国现代诗论》(上),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年版,第94页。
    ①冯乃超:《忆木天》,穆立立编选,《穆木天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页。
    ②锡金:《冯乃超在武汉》,政协南海县委员会文史组编:《冯乃超专辑》,1986年,第111页。
    ③穆木天:《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杨匡汉等编,《中国现代诗论》(上).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年版,第94页。
    ④曾峰:《把文字化为“音乐”——冯乃超(消沉的古伽蓝)与德彪西的前奏曲》,《文艺争鸣》,2010年第3期,第82页。
    ①[俄]TC.格奥尔吉耶娃:《俄罗斯文化史——历史与现代》.焦东建董茉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407页。
    ②[美]庞德:《如何阅读》,转引自谢丹:《语势与取势》,《狮山论坛》,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③王彦秋:《音乐精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6页。
    ①转引自刘文飞:《二十世纪俄语诗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14页。
    ②两人均为俄罗斯著名作曲家、指挥家、钢琴演奏家。
    ①转引自刘文飞:《二十世纪俄语诗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14页。
    ②飞白主编:《世界诗库·法国荷兰比利时》,广州:花城出版社,1994年版,第16页。
    ③转引自钱中文:《文学发展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11页。
    ①见辜正坤:《人类语言音义同构现象与人类文化模式——兼论汉诗音象美》.《北京大学学报》,1995年第6期,87-95页。
    ②黄晋凯等主编:《象征主义·意象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5页。
    ③柳杨编译:《花非花——象征主义诗学》,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6-7页。
    ①王独清:《再谭诗——寄给木天、伯奇》,杨匡汉等编,《中国现代诗论》,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年版,第104页。
    ②[英]艾略特:《诗歌的音乐性》,潞潞主编,《准则与尺度:外国著名诗人文论》,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年版,第220-223页。
    ③马利坦认为诗有双重意义,一为诗性意义,二为媒介意义,而现代诗较传统诗相比开始全面释放出诗性意义,而努力掩饰甚至废除媒介意义,即传达一组明确的事物。
    ④[法]马利坦:《艺术与诗中的创造性直觉》,刘有元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228页。
    ①王泽龙:《“新诗散文化”的诗学内蕴与意义》.《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第179页。
    ②戴望舒:《望舒诗论》,《戴望舒精选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版。
    ③转引自[法]马利坦:《艺术与诗中的创造性直觉》,刘有元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217页。
    ①胡适:《谈新诗》,《星期评论》,1919年10月10日。
    ①转引自金丝燕:《文学接受与文化过滤》,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34页。
    ②陆耀东:《中国新诗史》第二卷.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68页。
    ③杜衡:《<望舒草>序》,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④戴望舒:《西茉纳集》,《现代》第1卷第5期,1932年9月。
    ⑤戴望舒:《论诗零札》,《现代》第2卷第1期,1932年11月1日。
    ①艾青:《与青年诗人谈诗》,《诗刊》.1980年第10期。
    ②[法]莫雷亚斯:《象征主义宣言》,黄晋凯等编,《象征主义·意象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6页。
    ①王彦秋:《音乐精神——俄国象征主义诗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64页。
    ②王彦秋:《音乐精神——俄国象征主义诗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64页。
    ③[俄]符·阿格诺索夫主编:《20世纪俄罗斯文学》,凌建侯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版,第63贞。
    ①[俄]图尔科夫:《勃洛克传》,郑体武译,北京:东方出版社中心,1996年版,第91页。
    ②爱德华·格里格(1843-1907).挪威作曲家,19世纪下半叶挪威民族乐派代表人物。
    ③安·别雷的笔记.转引自王彦秋:《音乐精神——俄国象征主义诗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85、189贞。
    ④ [俄]柴可夫斯基:《我的音乐生活》,陈原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版,第117页。
    ①转引自何乾三选编:《西方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论音乐》,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版,第122页。
    ②黄晋凯张秉真杨恒达主编:《象征主义·意象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00页。
    ①迈纳:《比较诗学:比较文学理论和方法论上的几个问题》,《中国比较文学》创刊号,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第267页。
    ②林精华先生在系列文章《中俄文化相似性原则》中指出,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和叙事理念在主流上重视抒情、表现,与西方的追求写实、强调再现差别迥异,这可能是不争的事实。而具有现代文体意义的俄国文学始于彼得大帝的现代化运动、成熟于19世纪30年代,虽经欧洲现代文明和现实主义洗礼过,但18世纪以前的文学传统对现代俄国文学还是产生了深刻影响,特别是现代化运动凸显了俄罗斯民族性问题,文学艺术的审美活动渗透有强烈的民族性诉求,并由此成就了以普希金为代表的俄国现代文学并使之延续了两个世纪之久:在审美价值上,追求表现而非客观再现、重视对所叙述事件的个人体验而不是情节本身。
    ③陈惇先生在《论可比性——比较文学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中提出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各种文学关系,大致包含三个方面,即亲缘关系、价值关系、交叉关系。
    ④袁鹤翔:《东西比较文学:其可能性之探讨》,李达三、罗钢主编:《中外文学的里程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2页。
    ①袁鹤翔:《东西比较文学:其可能性之探讨》,李达三、罗钢主编:《中外文学的里程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1页。
    ②梁启超:《饮冰室丛著》(4),上海商务印书馆,1916年,第104页。
    ③林精华:《赞同抑或反对:“中俄文化相似性原则”》,《现代中国的俄罗斯幻象——林精华比较文学研究论文自选集》,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31-132页。
    ④纪德:《文学上的影响》,《纪德文集》,桂裕芳等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01年版,第357页。
    ①龙泉明:《二十年代象征主义诗歌论》,《文学评论》,1996年第1期,第90页。
    ②王家新:《穆旦与“去中国化”诗学问题》,《为凤凰寻找栖所——现代诗歌论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15页。
    ③文化间性指的是一种文化与他者际遇时交互作用、交互影响、交互镜借的内在关联,它以承认差异、尊重他者为前提条件,以文化对话为根本,以沟通为旨归。参见杨春时《文学理论:从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厦门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卞之琳:《雕虫纪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戴望舒:《戴望舒诗》,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
    戴望舒:《望舒诗稿》,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
    冯乃超:《红纱灯》,上海创造社出版部,1928年4月。
    蓝棣之:《现代派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
    李金发:《微雨》,新潮社,1925年。
    李金发:《李金发诗集》,四川文艺出版社,1987年。
    李金发:《李金发精选集异国情调》,华夏出版社,2011年。
    梁宗岱:《梁宗岱译诗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
    穆木天:《旅心》,上海书店,1989年。
    穆木天:《穆木天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
    邵洵美:《花一般的罪恶》,上海书店,2008年。
    孙玉石:《象征派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
    王独清:《独清自选集》,上海书店,1989年。
    王独清:《王独清诗歌代表作》,东亚图书公司。
    徐迟:《二十岁人》,1936年。
    周良沛编选:《中国新诗库》,长江文艺出版社,1988年。
    顾蕴璞译:《俄国白银时代诗选》,花城出版社2000年。
    黎皓智译:《俄国象征派诗选》,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年。
    郑体武译:《俄国现代派诗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
    曹葆华:《现代诗论》,商务印书馆,1937年。
    陈惇、孙景尧、谢天振主编:《比较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陈方竞:《文学史上的失踪者:穆木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陈太胜:《梁宗岱与中国象征主义诗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陈太胜:《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诗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陈希:《中国现代诗学范畴》,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
    董强:《梁宗岱:穿越象征主义》,文津出版社,2005年。
    杜文娟:《诠释象征——别雷象征艺术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
    俄罗斯社会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俄国白银时代文学史(1890年代-1920年代初)》,谷羽,王亚民编译,敦煌文艺出版社,2006年。
    飞白:《诗海》(现代卷),漓江出版社,1990年。
    高蔚:《“纯诗”的中国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高旭东:《中西文学与哲学宗教》,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戈宝权:《戈宝权译文集》,北京出版社,1998年。
    何林军:《西方象征美学源流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贺昌盛《象征:符号与隐喻——汉语象征诗学的基本型构》,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黄晋凯等主编:《象征主义·意象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
    黄维樑:《新诗的艺术》,江苏高校出版社,2006年。
    贾植芳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下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年。
    金丝燕:《文学接受与文化过滤:中国对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接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
    金亚娜:《期盼索菲亚——俄罗斯文学中的“永恒女性”崇拜哲学与文化渊源》,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
    金亚娜主编,《俄语语言文学研究文学卷》(第一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孔另境编:《现代作家书简》,花城出版社,1982年。
    黎皓智:《20世纪俄罗斯文学思潮》,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李标晶、黄爱华:《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岳麓书社,2000年。
    李达三、罗钢:《中外比较文学的里程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
    李辉凡:《俄国“白银时代”文学概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梁坤:《末世与救赎——20世纪俄罗斯文学主题的宗教文化阐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商务印书馆,1922年。
    梁宗岱:《谈诗》,《诗与真》,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
    林精华:《误读俄罗斯:中国现代性问题中的俄国因素》,商务印书馆,2005年。
    林精华主编:《西方视野中的白银时代》,东方出版社,2001年。
    刘文飞:《二十世纪俄语诗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
    刘文飞:《墙里墙外——俄语文学论集》,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
    刘西渭:《咀华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
    刘永红:《诗筑的远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龙泉明、邹建军:《现代诗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龙泉明:《中国新诗的现代性》,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
    马良春:《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流派讨论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
    毛峰:《神秘主义诗学》,三联书店,1998年。
    淼华编:《回眸与前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
    穆木天:《穆木天诗文集》,时代文艺出版社,1985年。
    钱林森:《法国作家与中国》,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
    钱林森编:《法国汉学家论中国文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
    钱锺书:《谈艺录》,三联书店,2001年。
    任光宣:《俄罗斯文化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孙玉石:《中国初期象征派诗歌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
    孙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汪剑钊:《中俄文字之交》,漓江出版社,1999年。
    汪介之:《远逝的光华:白银时代的俄罗斯文化》,译林出版社,2003年。
    王独清:《我在欧洲的生活》,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王文彬:《中西诗学交汇中的戴望舒》,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王彦秋:《音乐精神——俄国象征主义诗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王泽龙:《中国现代主义诗潮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吴晓:《诗美与传达》,漓江出版社,1993年。
    吴晓:《意象符号与情感空间——诗学新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吴晓东:《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
    许贤绪:《20世纪俄罗斯诗歌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
    严永兴:《辉煌与失落——俄罗斯文学百年》,译林出版社,2005年。
    杨匡汉、刘福春编,《中国现代诗论》,花城出版社,1985年。
    姚海:《俄罗斯文化之路》,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
    尹康庄:《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暨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
    袁可嘉:《现代派论英美诗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翟厚隆编选:《十月革命前后苏联文学流派》(上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
    张冰:《白银时代俄国文学思潮和流派》,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
    张大明:《中国象征主义百年史》,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
    张敏:《白银时代:俄国现代主义作家群论》,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
    张学增:《俄语诗律浅说》,商务印书馆,1986年。
    赵景深:《新文学过眼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郑敏:《诗歌与哲学是近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郑体武:《俄国现代主义诗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
    周启超:《俄国象征派文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
    朱自清:《新诗杂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丹麦]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
    [德]瓦尔特·本雅明:《波德莱尔: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王涌译,译林出版社,2012年。
    [俄]T.C.格奥尔吉耶娃:《俄罗斯文化史——历史与现代》,焦东建,董茉莉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
    [俄]巴赫金:《诗学与访谈》,白春仁,顾亚玲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俄]别尔嘉耶夫:《俄罗斯思想》,雷永生,邱守娟译,三联书店,1995年。
    [俄]别尔嘉耶夫:《自我认知》,汪剑钊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
    [俄]勃留索夫:《勃留索夫日记钞》,任一鸣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
    [俄]勃留索夫:《窗外即景——勃留索夫自传和回忆录》,朱自顺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
    [俄]勃洛克:《知识分子与革命》,林精华等译,东方出版社,2000年。
    [法]瓦雷里:《文艺杂谈》,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
    [法]夏尔·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郭宏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
    [法]雅克·马利坦:《艺术与诗中的创造性直觉》,刘有元,罗选民等译,三联书店,1991年。
    [美]哈罗德·布鲁姆:《影响的焦虑》,徐文博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
    [美]雷纳·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美]马克·斯洛宁:《现代俄国文学史》,汤心楣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
    [美]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第四卷),杨自伍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
    [美]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第四卷),杨自伍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
    [美]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范丽珠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日]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鲁迅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
    [英]马尔科姆·布雷德伯里:《现代主义》,胡家峦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年。
    陈思和:《对中西文学关系的思考》,《中国比较文学》,2011年第2期。
    初金一:《俄国现实主义文学视野中的波德莱尔》,《中国比较文学》,2011年第2期。
    李永毅:《贺拉斯与俄国诗歌》,《俄罗斯文艺》,2009年第1期。
    刘波:《<应和>与“应和论”——论波德莱尔美学思想的基础》,《外国文学评论》,2004年第3期。
    刘小枫:《象征与叙事——论梅列日科夫斯基的象征主义》,《浙江学刊》,2001年第1期。
    龙泉明、罗振亚:《李金发诗歌成败论》,《中州学刊》,2001年第5期。
    廖四平:《“纯诗”说·“象征”说·“契合”说——梁宗岱的诗论》,《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欧阳文风:《通向感悟:梁宗岱对西方纯诗理论的醇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年第2期。
    秦海鹰:《诗与神秘——评布雷蒙的“纯诗”理论》,《欧美文学论丛·第六辑·法国文学与宗教》,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
    谭桂林:《论现代文学中的都市诗》,《文学评论》,1998年第5期。
    汪剑钊:《俄国象征派诗歌与宗教精神》,《外国文学》,1996年第6期。
    汪介之:《弗·索洛维约夫与俄国象征主义》,《外国文学评论》,2004年第1期。
    魏天无:《不可能的“纯诗”与可能的诗》,《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1期。
    吴笛:《论俄国象征主义诗歌的独创性》,《浙江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阎玉清:《梁宗岱诗论的宇宙意识初探》,《郑州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
    杨剑龙:《“在向着精细的地方发展”——论李金发象征派诗歌的艺术张力》,《新文学史料》,2001年第2期。
    杨思聪:《感应与冥合:中西象征主义诗论比较》,《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于胜民:《试析<美妇人诗吟>抒情主人公的象征形象》,《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1期。
    郑体武:《索洛古勃及其诗歌创作》,《外国文学》,1998年第3期。
    郑体武:《西风东渐——论法国象征主义和德国浪漫主义对俄国象征主义的影响》,《中国比较文学》,2008年第4期。
    周启超:《俄国象征派的“象征观”》,《外国文学评论》,1992年第1期。
    [日]岩佐昌嶂:《浅说“苍白”——冯乃超诗中日本象征诗歌的影响》,《文学前沿》,2002年第1期。
    柴华:《中国现代象征主义诗学研究》,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4月。
    刘锟:《东正教精神与俄罗斯文学》,黑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5月。
    陆红颖:《曾是惊鸿照影来——中国现代情诗的古典意蕴》,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年5月。
    齐磊:《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诗歌》,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5月。
    伍明春:《现代汉诗的合法性研究(1917-1926)》,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5月。
    郑体武:《俄国象征主义诗歌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