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以来先锋小说创作的转型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的先锋小说崛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此时的先锋小说凭借其惊世骇俗的写作风格在中国文坛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场由“写什么”转向“怎么写”的文学形式实验开始进行。现在我们回过头再来廓清八十年代的先锋小说的脉络,对我们正确认识与分析九十年代至新世纪先锋小说的转型有很大帮助。我们发现它的出现并不是一种偶然,既有世界文学环境的影响,同时也离不开中国当代文学“意识流”小说、“寻根”小说、“现代派”小说的三次铺垫。八十年代的先锋小说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它彻底打破了文学作为政治传声筒的局面,也为当代小说的写作提供了多样性的可能,而且从此中国文学开始真正进入世界文学的格局。但我们在肯定它的贡献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它的缺陷。过多的关注形式,导致其意义的缺失;追求写作的自由,却形成模式化;片面追求文本的晦涩难懂,也在其与读者之间产生了鸿沟。随着写作进入“形式的疲惫”的困境,再加上进入九十年代以后社会文化环境、审美趣味以及作家自身创作心理的变化,先锋小说家纷纷选择转型。转型以后的先锋小说重新捡起了以往被他们弃之如履的“意义”,作品中人性的飞扬,对历史真实与现实的逼近以及对乌托邦、自我救赎的找寻,都显示出先锋小说正在由“形式的先锋”向“精神的先锋”转变。此外,先锋小说家在找回“意义”的同时,也一改往日对人物作符号化处理的观念,开始注重人物塑造,除了通过矛盾冲突、细节与对话展示人物性格以外,还塑造了许多典型的人物形象,比如孤独的少年形象、鲜活灵动的女性形象以及挣扎求生的小人物形象,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人物图库增添了光彩的一笔。虽然说先锋小说从九十年代以后褪去了极端形式的外衣,但这并不代表在艺术上就一无所成,只是较以前的激进显得平和一些。完整的故事、情节重新回到了先锋小说的叙事中,视角的不停转换也极大地丰富了叙事视角的多样性,而且作者不再有意介入文本之中,而是退居到幕后,悄无声息地掌控叙事。转型以后的先锋小说在语言风格上抛弃了欧化翻译文体的形式,普遍呈现出本土化的特点。无论是格非对古典文言文的借鉴与运用,苏童的“意象化白描”,还是余华的民间特色,都极大地丰富了先锋小说的艺术色彩和技术空间,探索了新的表意的方式,为以后的先锋小说写作提供了更多的资源与驱动力。
     本论文在吸取前人对先锋小说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整体把握与作品个案解读的方式,并结合系统分析的研究方法,对转型以后的先锋小说进行全面的、综合性的、客观的研究与评价。力图从以往众多研究成果中另辟蹊径,在以新的视点和角度分析与诠释转型以后的先锋小说过程中,对其文学史地位进行更准确的界定,希望可以为先锋小说的研究与当代文学的发展贡献一点绵薄之力。
The rise of Chinese pioneer novels began in the late eighties of the lastcentury, which caused an uproar in the Chinese literary by its Frighteningwriting style. An experiment with literary forms was beginning with the changingfrom "what to write" to "how to write". Now let’s turn back to clearance thecontext of the1980s avant-garde fiction. That will be very helpful for us tounderstand and analyz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pioneer novel from ninetiesto the new century. We found that its presence is not a coincidence but both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world literature and the three bedding of the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novel, the novel"Roots","modern" novel. There’s no doubt that the1980s pioneer novelcontribution to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As well as providing thepossible diversity for the contemporary fiction writing, it completely brokethe situation of literature as a political mouthpiece. As a result, the Chineseliterature began to really enter the world of literature pattern. However, wecannot ignore its shortcomings except its contribution----too much attentionto form results in its lack of significance; the pursuit of the freedom of writingforms the modeling; also, one-sided pursuit of the text obscure makes the gapbetween readers. With the writing into the formation of fatigue and Changes inthe socio-cultural environment, aesthetic taste&the writer's own creative mindafter the1990s, those pioneer novelists have chosen transition one after another.After the transition the pioneer novels re-picked up the "meaning" which wasabandoned as shoes in the past. It has shown that a pioneer novel is changingfrom vanguard of form into the vanguard of spirit by enhancing the humanity inthe works, approaching the real life and searching for utopia and self-redemption.In addition, the pioneer novelists changed the past concept of symbolicprocessing for the characters as they got the "significance" back. They startedto focus on the characterization which showed character by conflict, detailsand dialogues. They also created a lot of typical characters, such as a lonelyboy’s image, lively facial image of women and the image of little persons whowere struggling to survive. It was the characters that added luster to a charactergallery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Although the pioneer novels hasfaded the coat of the extreme form since the1990s, that does not mean nothingin art but just is a little milder than the previous radical. Again the actualsituation of the Pioneer Narrative was filled with the full story. The non-stopconversion of the perspective greatly enriched the diversity of narrative pointof view. What’s more, the authors didn’t intervene into the text any moreintentionally but retreated into the background and silently controlled overthe narrative. From then on, vanguard Novels after the transition in languagestyle abandoned the form of Europeanization and showed the localizationcharacteristics generally. Not only Ge Fei’s reference and use of theclassical, Su Tong's "Imagism line drawing" but also Yu Hua’s folk characteristics are greatly enriched the Vanguard Novels in art color andtechnology space and explored a new way of expressing meanings. They all providedmore resources and the driving force for the pioneer novel writing in the future.
     This paper draws on the basis of the previous research of the Pioneer Novel.It applies a combination of the overall grasp and the case study. It also combinesthe system analysis and does a comprehensive and objective research andevaluation to the pioneer novel after the transition. The author tries to opena new path from many research results in the past. During the process of analysis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transition to the new perspectives and angles, theauthor defines the status of the literature history more accurately and hopesto make a contribution to the pioneer nove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contemporary literature.
引文
①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35页
    ②陈晓明:《表意的焦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2-125页
    ③尤奈斯库:《论先锋派》,《法国作家论文学》
    ①余华:《我永远是一个先锋派》,出自许晓煜:《谈话即道路——对二十一位中国艺术家的采访》,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第248页
    ①张学昕:《南方想象的诗学——论苏童的当代唯美写作》,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②张旭东:《自我意识的童话——格非实验小说的几个母题》,《批评的踪迹:文化理论与文化批评(1985-2002)》
    ③陈晓明:《空缺与重复:格非的叙事策略》,《当代作家评论》1992年第5期
    ④张清:《叙事·文本·记忆·历史——论格非小说中的历史哲学、历史诗学及其启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⑤易晖:《世纪末的精神画像──论格非九十年代小说创作》,《小说评论》,1999年第6期
    ⑥王宁:《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当代先锋文学》,《人民文学》1989年第6期
    ⑦王宁:《后现代主义的终结——兼论中国当代先锋小说之命运》,《天津文学》1991年第12期
    ⑧王宁:《接受与变形:中国当代先锋小说中的后现代性》,《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1期
    ⑨陈晓明:《无边的挑战——先锋文学的后现代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⑩张闳:《感官王国——先锋小说叙事艺术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
    11李劼:《论中国当代新潮小说的语言结构》,《文学评论》1988年第5期
    12洪治纲:《无边的迁徙:先锋文学的精神主题》,《文艺研究》2000年第6期
    ①孟繁华:《九十年代:先锋文学的终结》,《文艺研究》2000年第6期
    ②陈晓明:《关于九十年代先锋派变异的思考》,《文艺研究》2000年第6期
    ③施战军:《九十年代创作走向分流的实质——一个有关文学理想的话题》《文艺争鸣》1997年第4期
    ④洪治纲:《先锋精神的还原与重铸——兼论九十年代先锋文学存在的必要性》,《小说评论》1996年第2期
    ⑤洪治纲:《先锋:自由的迷津——论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先锋小说面临的六大障碍》,《花城》2002年第5期
    ⑥吴义勤的《先兆与前奏——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先锋作家走向九十年代的转型历程》,《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⑦谢有顺:《历史时代的终结:回到当代——论先锋小说的转型》,《当代作家评论》1994年第2期
    ⑧谢有顺:《重返伊甸园与反乌托邦——转型期的先锋小说》,《花城》1994年第3期
    ①爱德华·希尔斯:《中心与边缘》,芝加哥1975年,第7页
    ②陈晓明:《无边的挑战》,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0页
    ③王蒙:《关于<春之声>的通信》,《小说选刊》1981年第1期
    ①宋耀良:《意识流文学东方化过程》,《文学评论》1986年第1期
    ②冯骥才:《上海文学》,1982年第8期
    ③张清华:《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论》,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105页
    ①吴义勤:《中国当代新潮小说论》,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8页
    ②李洁非:《寻根文学:更新的开始》,《当代作家评论》1995年第4期
    ③许子东:《当代小说阅读笔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58页
    ①尤金·尤奈斯库:《起点》,《现代西方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351页
    ①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北京三联出版社1992年版,第11页
    ②吴义勤:《秩序的“他者”——再谈“先锋小说”的发生学意义》,《南方文坛》2005年第6期,第23页
    ①巴赫金:《文学作品的内容、材料与形式问题》,《哲学美学》,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38页
    ②吴义勤:《秩序的“他者”——再谈“先锋小说”的发生学意义》,《南方文坛》2005年第6期,第23页
    ③吴义勤:《秩序的“他者”——再谈“先锋小说”的发生学意义》,《南方文坛》2005年第6期,第23页
    ④苏童:《答自己问》,《寻找灯绳》,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119页
    ⑤苏童:《阅读》,《寻找灯绳》,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页
    ①余华:《两个问题》,载《我能否相信自己——余华随笔选》,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第174页
    ①W·C·布斯:《小说修辞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47页
    ①马原:《虚构之刀》,春风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②吴义勤:《秩序的“他者”——再谈“先锋小说”的发生学意义》,《南方文坛》2005年第6期
    ③蒋原伦:《老派小说读意义、新派小说读句式》,《钟山》1990年第6期
    ④吴亮:《无指涉的虚构——关于孙甘露的<访问梦境>》,《当代作家评论》1990年第6期
    ⑤赵枚:《先锋小说的自足与浮泛》,《文学评论》1989年第1期
    ①南帆:《文学的维度》,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23页
    ①王晓明:《面对新的文学生产机制》,《文艺理论研究》2003年第2期
    ②刘云生:《先锋的姿态与隐在的症候——多维理论视野中的当代先锋小说》,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9年版,第
    80页
    ①夏商:《先锋是特立独行的姿态》,《作家》1994年第5期
    ②余华、杨绍斌:《“我只要写作,就是回家”》,《余华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28页
    ③安娜·西莫南:《被历史控制的文学》,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第77页
    ①林舟:《永远的寻找——苏童访谈录》,《苏童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32页
    ②刘云生:《先锋的姿态与隐在的症候——多维理论视野中的当代先锋小说》,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9年版,第
    84页
    ①杨扬:《文学的形式探索:比缓慢更缓慢的工作——孙甘露访谈录》,《南方文坛》2004年第5期
    ②林舟:《永远的寻找——苏童访谈录》,《苏童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26页
    ③林舟:《永远的寻找——苏童访谈录》,《苏童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31页
    ①程光炜:《“新世纪文学”与当代文学史》,《文艺争鸣》,2005年第6期
    ②程波:《先锋及其语境——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3页
    ③程波:《先锋及其语境——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5页
    ①雷达:《探究生存本相展示原色魄力——论近期一些小说审美意识的新变》,《中国新时期文学思潮研究资料·中》,第277页
    ①雷达:《探究生存本相展示原色魄力——论近期一些小说审美意识的新变》,《中国新时期文学思潮研究资料·中》,第277页
    ②雷达:《探究生存本相展示原色魄力——论近期一些小说审美意识的新变》,《中国新时期文学思潮研究资料·中》,第278页
    ③杨扬:《城市化进程与文学审美方式的变化——二OO四年八月二十八日在浦东新区艺术中心的演讲》,《中国新时期文学思潮研究资料·中》,第443页
    ①杨扬:《城市化进程与文学审美方式的变化——二OO四年八月二十八日在浦东新区艺术中心的演讲》,《中国新时期文学思潮研究资料·中》,第445页
    ②齐美尔:《时尚哲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72页
    ③陈晓明:《表意的焦虑——历史祛魅与当代文学变革》,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第458页
    ①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15页
    ②吴义勤:《无限性的文本—(城与市》的文体意义》,《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第4期
    ①徐颖、苏童:《苏童时代又回来了?——访谈录》,《苏童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79页
    ②张晓峰:《出走与重构—论九十年代以来先锋小说家的转型及其意义》,《文学评论》,2002年第5期
    ①叶兆言:《最后的小说》,《中篇小说选刊》1988年第4期
    ②苏童、周新民:《打开人性的皱折——苏童访谈录》,《苏童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第88页
    ①苏童:《关于写作姿态的感想》,《苏童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第60页
    ②格非、李建立:《文学史研究中的先锋小说》,《南方文坛》对话笔记一《新时期文学中的格非》,2007年第l期
    ③李洁非:《实验和先锋小说》,《当代作家评论》,1996年第5期
    ①苏童、周新民:《打开人性的皱折——苏童访谈录》,《苏童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第89页
    ②尹国均:《先锋实验》,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76页
    ①庞守英:《新时期文学的精神走向》,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09页
    ②余华:《许三观卖血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254页
    ①余华:《说话》,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114页
    ②苏童、张学昕《回忆·想象·叙述·写作的发生》,《南方想象的诗学》,复旦大学出版社,第230页
    ③颜敏:《破碎与重构》,《创作评谭》1997年第3期
    ①鲁迅:《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事》,《鲁迅全集》第6卷,人面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11页
    ②刘宝瑞等译:《美国作家论文学》,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368页
    ③余华:《活着·中文版自序》,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①格非:《人面桃花》,春风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129页
    ②洪治纲:《另一种启蒙》,《小说评论》2000年第6期
    ①余华:《<活着>前言》,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②余华:《<活着>前言》,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③格非:《关于<人面桃花>的访谈》,《作家》2005年第8期
    ①余华:《虚伪的作品》,《我能否相信自己》,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第158页
    ②庞守英主编:《新时期文学的精神走向》,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84页
    ③余华:《虚伪的形式》,《上海文论》1989年第5期
    ④苏童:《天使的粮食》,台湾麦田出版公司1997年版,第38页
    ⑤格非:《中国小说与叙事传统》,《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第2期
    ①尤尔根·哈贝马斯:《论现代性》,王岳川、尚水编《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2页
    ②格非:《十年一日》,《塞壬的歌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66页
    ③苏童:《纸上的美女——苏童随笔选》,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①谢有顺:《格非长篇小说点评》,《南方都市报》2005年2月28日
    ②苏童、徐颖:《苏童时代又回来了?——访谈录》,《苏童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79页
    ①苏童、周新民:《打开人性的皱折——苏童访谈录》,载《苏童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93页
    ②格非:《欲望的旗帜》,春风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205页
    ③格非:《春尽江南》,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24页
    ①格伦茨曼:《诗与信仰》,转引自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343页
    ②格非:《春尽江南》,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290页
    ③格非:《春尽江南》,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343页
    ①乌纳穆诺:《生命的悲剧意识》,上海文学杂志社1987年版,第43页
    ②本雅明:《论德国悲剧的起源》,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
    ①余华:《活着·前言》,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②保罗·蒂里希:《政治期望》,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71页
    ③苏童:《米》,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
    ④苏童:《米》,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24页
    ⑤苏童:《米》,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185页
    ①谢有顺:《重返伊甸与反乌托邦——论先锋小说的转型》,《花城》1994年第3期
    ②格非:《人面桃花》,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201页
    ③格非:《人面桃花》,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36页
    ①格非:《山河入梦》,作家出版社2007年版,第277页
    ②格非:《山河入梦》,作家出版社2007年版,第332页
    ③格非:《春尽江南》,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354页
    ①格非:《山河入梦》,作家出版社2007年版,第333页
    ②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68页
    ③别尔嘉耶夫:《俄罗斯思想》,雷永生等译,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79页
    ④卡尔维诺:《世界文学》1987年第3期,第148页
    ①昌切叶李:《苦难与救赎——余华九十年代小说两大主题话语》,《余华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
    299页
    ②余华、李哲峰:《余华访谈录》,《博览群书》1997年第2期
    ③乌纳穆诺:《生命的悲剧意识》,北方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90页
    ④《伽达默尔谈后现代主义》,载《世界文学》1991年第2期
    ①邱华栋:《教授》,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302页
    ②佛克马、伯顿斯:《走向后现代主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60页
    ③苏童、周新民:《打开人性的皱折——苏童访谈录》,《苏童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89页
    ①张学昕:《南方想象的诗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7页
    ②苏童、张学昕:《回忆·想象·叙述·写作的发生》,《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第6期
    ③苏童:《刺青时代》,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①苏童:《刺青时代》,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②苏童:《刺青时代》,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9页
    ③张学昕:《南方想象的诗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1页
    ①余华:《在细雨中呼喊·韩文版自序》,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7页
    ②余华:《在细雨中呼喊》,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③余华:《在细雨中呼喊》,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④陈晓明:《胜过父法:绝望的心理自传——评余华<呼喊与细雨>》,《余华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88页
    ⑤苏童:《河岸》,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2页
    ①苏童:《我的帝王生涯》,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124页
    ②苏童:《我的帝王生涯》,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172页
    ③苏童:《寻找灯绳》,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129页
    ①张学昕:《南方想象的诗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5页
    ②苏童:《红粉》,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23页
    ①格非:《人面桃花》,春风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19页
    ②季红真:《世纪性别》,时代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104页
    ①张学昕:《南方想象的诗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1页
    ①苏童、周新民:《打开人性的皱折——苏童访谈录》,《苏童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96页
    ②苏童、徐颖:《苏童时代又回来了?——访谈录》,《苏童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80页
    ③苏童:《蛇为什么会飞》,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5页
    ①钟本康:《两极交流的叙述形式——苏童<米>的“中间小说”特性》,《苏童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180页
    ②余华:《我的一点点》,《北京文学》1985年第5期,第80页
    ①叶立文、余华:《叙述的力量——余华访谈录》,《小说评论》2005年第5期
    ②余华:《“活着是生命的唯一要求”——与《书评周刊》记者王玮的谈话》,载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第217页
    ③余华:《许三观卖血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254页
    ④吴义勤:《告别“虚伪的形式”——《许三观卖血记》之于余华的意义》,《余华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217页
    ①海明威:《午后之死》,《春风文艺丛刊》1979年第3期,第263页
    ①张学昕:《历史幽暗处生命与灵魂的跳转——读苏童的长篇小说<河岸>》,《南方想象的诗学》2009年版,第255页
    ②张学昕:《历史幽暗处生命与灵魂的跳转——读苏童的长篇小说<河岸>》,《南方想象的诗学》2009年版,第256页
    ①余华:《兄弟》,作家出版社2008年版,第214页
    ②乌纳穆诺:《生命的悲剧意识》,上海文学杂志社印行1987年版,第76页
    ③苏童、周新民:《打开人性的皱折——苏童访谈录》,《苏童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89页
    ①余华:《许三观卖血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249页
    ①余华:《许三观卖血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22页
    ②余华:《许三观卖血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23页
    ③张清华:《文学的减法》,《南方文坛》2002年第4期
    ④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人民日报出版社1997年版,第219页
    ①格非:《欲望的旗帜》,春风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68页
    ①谢有顺:《最后一个浪漫时代——我读<欲望的旗帜>》
    ②余华:《我的文学道路》,《余华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49页
    ①余华:《许三观卖血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8页
    ②余华:《许三观卖血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33页
    ③余华:《许三观卖血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79页
    ①格非:《山河入梦》,作家出版社2007年版,第114页
    ①格非:《山河入梦》,作家出版社2007年版,第219页
    ②格非:《山河入梦》,作家出版社2007年版,第220页
    ③格非:《山河入梦》,作家出版社2007年版,第220页
    ④苏童、周新民:《打开人性的皱折——苏童访谈录》,《苏童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93页
    ①杨小滨:《中国先锋文学与历史创伤》,《中国研究》1998年9月
    ①巴赫金:《文学作品的内容、材料与形式问题》,《哲学美学》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62页
    ②苏童:《怎么回事》,《红粉·代跋》,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③陈晓明:《胜过父法:绝望的心理自传——评余华<呼喊与细雨>》,《余华研究资料》,第88页
    ①陈晓明:《无边的挑战》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5-56页
    ②E.M.福斯特:《小说面面观》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4页
    ③E.M.福斯特:《小说面面观》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6页
    ①王安忆:《我们在做什么》,《文学自由谈》1993年第3期
    ②苏童:《回答王雪瑛的十四个问题》,《纸上的美女》,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第189~190页
    ①吴义勤:《中国当代新潮小说论》,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108页
    ①娜塔丽·萨洛特:《怀疑的时代》,出自吕同六主编:《20世纪世界小说理论经典》上,华夏出版社1996年版,第
    501—515页
    ②苏童:《妻妾成群》,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58页
    ①苏童:《米》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210页
    ②苏童:《米》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196页
    ①吴义勤:《告别“虚伪的形式”——<许三观卖血记>之于余华的意义》,《余华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221页
    ②叶励华:《新潮的洄流——评苏童的创作转型及其价值意义》,《苏童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169页
    ①林秀琴:《元小说》,《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评99个词》,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57页
    ②余华:《虚伪的作品》,载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第167页
    ③余华:《许三观卖血记·中文版自序》,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①余华:《许三观卖血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85页
    ②格非:《敌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①吴义勤:《中国当代新潮小说论》,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108页
    ②格非:《褐色鸟群》,《格非作品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24页
    ①格非、张学昕:《文学叙事是对生命和存在的超越》,《当代作家评论》2009年第5期,第63页
    ②格非:《格非:带着先锋走进传统》,《新京报》2004年4月18日对格非的访谈
    ①蒋晓城:《旧欢如梦杳难寻一崔护<题都城南庄>审美解读》,《名作欣赏》,2007年第7期
    ②格非:《人面桃花》,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68页
    ③格非:《人面桃花》,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88页
    ④格非:《人面桃花》,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258页
    ①格非:《人面桃花》,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255页
    ②格非:《格非:带着先锋走进传统》,《新京报》2004年4月18日对格非的访谈
    ③格非:《加西亚·马尔克斯:回归种子的道路》,《塞壬的歌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102页
    ①苏童:小说集《<离婚指南>作者的话》
    ②苏童、周新民:《打开人性的皱折——苏童访谈录》,《苏童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96页
    ③苏童:《碧奴》,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①苏童:《我的帝王生涯》,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②王干:《苏童意象》,《苏童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200页
    ①葛红兵:《苏童的意象主义写作》,《苏童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375页
    ②刘云生:《先锋的姿态与隐在的症候》,第236页
    ③葛红兵:《苏童的意象主义写作》,《苏童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376页
    ④苏童:《河岸》,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63页
    ①陈晓明:《无边的挑战》,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8页
    ②林舟:《永远的寻找——苏童访谈录》,载苏童《纸上的美女》,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第198~199页
    ③程文超:《意义的诱惑》,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5月第1版
    ①余华:《活着》,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25页
    ②余华:《活着》,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25页
    ③余华:《活着》,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33页
    ④余华:《“我只要写作,就是回家”——与作家杨绍斌的谈话》,《余华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33页
    ⑤余华:《许三观卖血记·中文版自序》,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①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第242页
    ②余华:《许三观卖血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0页
    ③余华:《许三观卖血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0页
    ①苏童、周新民:《打开人性的皱折——苏童访谈录》,《苏童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95页
    ②北村:《失语和发声》,《文学自由谈》1991年第2期
    ③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转引自徐剑艺:《小说符号诗学》,浙江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①王宁主编:《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谈创作》,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437页
    ①苏童:《答自己问》,《苏童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54页
    1.苏童:《妻妾成群》,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2.苏童:《米》,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3.苏童:《红粉》,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4.苏童:《我的帝王生涯》,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5.苏童:《刺青时代》,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6.苏童:《城北地带》,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7.苏童:《武则天》,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8.苏童:《蛇为什么会飞》,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9.苏童:《碧奴》,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
    10.苏童:《河岸》,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
    11.格非:《敌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2.格非:《欲望的旗帜》,春风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13.格非:《人面桃花》,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14.格非:《山河入梦》,作家出版社2007年版
    15.格非:《春尽江南》,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
    16.格非:《格非作品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17.格非:《走向诺贝尔·当代中国小说名家珍藏版(格非卷)》,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
    18.余华:《在细雨中呼喊》,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19.余华:《活着》,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20.余华:《许三观卖血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21.余华:《兄弟》,作家出版社2008年版
    22.孔范今、施战军主编:《中国新时期文学思潮研究资料(上、中、下)》,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23.孔范今、施战军主编:《中国新时期新文学史研究资料(上、中、下)》,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24.孔范今、施战军主编:《中国新时期小说研究资料(上、中、下)》,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25.孔范今、施战军主编:《苏童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26.孔范今、施战军主编:《余华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27.丁帆、许志英主编:《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上、下)》,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28.陈晓明著:《无边的挑战——中国先锋文学的后现代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9.陈晓明著:《表意的焦虑——历史祛魅与当代文学变革》,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
    30.陈晓明著:《思亦邪》,山东友谊出版社2006年版
    31.陈晓明著:《不死的纯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2.陈晓明著:《中国当代文学主潮》,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3.陈晓明著:《向死而生的文学》,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版
    34.庞守英主编:《新时期文学的精神走向》,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5.曹文轩著:《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6.曹文轩著:《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作家出版社2003年版
    37.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8.洪子诚著:《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9.洪子诚著:《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三联书店2002年版
    40.南帆、刘小新、练暑生著:《文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1.南帆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评99个词》,浙江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42.吴中杰著:《文艺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3.王晓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三卷),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
    44.南帆著:《文学的维度》,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45.格非:《塞壬的歌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46.格非:《小说艺术面面观》,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47.格非:《小说叙事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8.格非:《文学的邀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9.[英]E.M.福斯特著,冯涛译:《小说面面观》,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
    50.[法]米兰·昆德拉著,董强译:《小说的艺术》,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版
    51.[法]米兰·昆德拉著,余中先译:《被背叛的遗嘱》,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
    52.程光炜著:《文学讲稿:“八十年代”作为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3.洪子诚等著,程光炜编:《重返八十年代》,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4.张清华著:《中国当代先锋思潮论》,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55.吴义勤著:《中国当代小说论》,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56.洪治纲著:《守望先锋——兼论中国当代先锋文学的发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7.尹国均著:《先锋实验》,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
    58.叶立文著:《启蒙视野中的先锋小说》,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9.刘云生著:《先锋的姿态与隐在的症候》,巴蜀书社2009年版
    60.王爱松著:《当代作家的文化立场与叙事艺术》,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1.程波著:《先锋及其语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2.胡少卿著:《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性”叙事(1978-)》,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63.张学昕著:《真实的分析》,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64.张学昕著:《唯美的叙述》,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65.张学昕著:《话语生活中的真相》,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09年版
    66.张学昕著:《南方想象的诗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7.朱光潜著:《悲剧心理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68.朱光潜著:《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69.朱光潜著:《文艺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0.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1.杨庆祥等著,程光炜编:《文学史的多重面孔——八十年代文学事件再讨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2.王晓明著:《人文精神启示录》,文汇出版社1996年版
    73.张进著:《新历史主义与历史诗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85.南帆著:《文本生产与意识形态》,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6.[荷〕F.R.安克施密特,韩震译:《历史与转义:隐喻的兴衰》,文津出版社2005年版
    87.福柯、哈贝马斯、布尔迪厄等著,周宪译:《激进的美学锋芒》,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8.张清华著:《境外文谈—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历史叙事》,花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89.杨义著:《中国叙事学》,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90.杨义著:《重绘中国文学地图通释》,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版
    91.王富仁著:《现代作家新论》,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92.伍蠡甫等编:《现代西方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
    93.吴义勤著《守望的尺度》,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版
    94.吴元迈主编:《20世纪外国文学史》(三卷本),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
    95.[美]华莱士·马丁著,伍晓明译:《当代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6.[英]马克柯里著,宁一中译:《后现代叙事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7.曲春景,耿占春著:《叙事与价值》,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
    98.[美]J.希利斯·米勒:《解读叙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9.[荷]佛克马伯斯顿编,王宁等译:《走向后现代主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00.娜塔丽·萨洛特著:《怀疑的时代》,出自吕同六主编:《20世纪世界小说理论经典》上,华夏出版社1996年版
    101.许子东著:《当代小说阅读笔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02.巴赫金著:《文学作品的内容、材料与形式问题》,《哲学美学》,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03.巴赫金著,白春仁、晓河译:《小说理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04.W·C·布斯著:《小说修辞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05.马原著:《虚构之刀》,春风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106.季红真著:《世纪性别》,时代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107.[美]马歇尔·伯曼著,徐大建、张辑等译:《一切坚固的都烟消云散了——现代性体验》,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08.高小弘著:《成长如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女性成长小说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109.郜元宝著:《不够破碎》,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版
    110.[加]诺斯罗普·弗莱著,陈慧,袁宪军、吴伟仁译:《批评的剖析》,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111.樊星著:《当代文学与多维文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2.[德]阿多诺著,王柯平译:《美学理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13.齐美尔著:《时尚哲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
    114.安娜·西莫南著:《被历史控制的文学》,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
    115.迈克·费瑟斯通著:《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116.余华著:《说话》,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117.刘宝瑞等译:《美国作家论文学》,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
    118.乌纳穆诺著:《生命的悲剧意识》,上海文学杂志社1987年版
    119.卡尔·曼海姆著:《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120.别尔嘉耶夫著,雷永生等译:《俄罗斯思想》,三联书店1995年版
    121.程文超著:《意义的诱惑》,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
    122.[美]彼得·福克纳著,付礼军译:《现代主义》,昆仑出版社1989年版
    123.彼得·比格尔著:《先锋派理论》,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124.罗兰·巴特著:《符号学原理》,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
    125.王逢振主编:《“怪异”理论》,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26.[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27.洪子诚、孟繁华主编:《当代文学关键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8.何言宏著:《介入写作》,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
    129.[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130.申丹著:《叙事、文体与潜文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31.徐岱著:《小说叙事学》,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132.朱寨、张炯主编:《当代文学新潮》,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
    133.[法]蒂费纳·萨莫瓦约著,邵炜译:《互文性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34.张京媛主编:《新历史主义与批评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35.王一川著:《中国修辞论美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36.王一川著:《语言乌托邦—20世纪西方语言论美学探究》,云南出版社199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