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乡村地理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是历史乡村地理的个案研究,内容是位于徽州歙县西部丰乐河小平原上的古村落丰南的地理历程。本文认为历史乡村地理学的核心问题是历史上乡村地域内人地关系,这种关系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体现在地理事实和地理意义两个层次上。
     循此思路。本文上篇根据相关文献资料,结合实地调查成果,尝试对丰南有史以来的微观地理的历程进行复原,内容包含山脉、水体、土地利用、聚落、建筑,并尝试将景观变迁放入地域社会的背景进行理解,借鉴景观学的方法加以分析。本文下篇在考察丰南景观演化的基础上,加入人的因素,着力探求乡民对于这片土地的感知和感情,具体分析了丰南小地名、边界、风水、民间信仰和八景的地理意义,以人本主义地理学的视域,审视乡民与乡土之间的人地关系。
This is a case study of historical rural geography. The main content is about the geographical history of an ancient village called Fengnan which is located on the plain of Fengle River in western area of Shexian of Anhui province.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core issue of Historical Rural Geography is Man-land relationship in rural area.This relationship has both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sides reflecting two levels of geography:geographical facts and geographical significance.
     According to this idea, based on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results, part one attempts to recover the micro-geographical history of Fengnan village containing Mountains, Water, Land use,Settlement, Architecture, to understand the landscape changes under the local social background and to analyze it with the method of Landscap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istic geography, part two focuses on villagers' perceptions and feelings about their motherland, on the geographical significance of small Place names, Boundaries, FengShui, Folk beliefs and Eight Landscape.
引文
1林亚真、孙胤社:《论乡村地理学的开创与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2(法)德芒戎:《人文地理学问题》,商务印书馆,1999年12月。
    3张小林:《乡村空间系统及其演变研究——以苏南为例》,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4陆翔兴:《乡村发展呼唤着地理学—关于开展我国乡村地理学研究的思考》,《人文地理》,1989年第1期。
    5张小林:《乡村空间系统及其演变研究——以苏南为例》,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6这一时期的聚落研究成果主要有:林超:《聚落分类之讨论》,《地理》,1938年;陈述彭、杨利普:《遵义附近之聚落》,《地理学报》1943年;朱炳海:《西康山地村落之分布》《地理学报》1939年;刘恩兰:《川西之高山聚落》,《地理学报》1948年;严钦尚:西康居住地理,地理学报,1939年;钟功甫:《三斗坪与茅坪—战时聚落景观变迁之实例》,《地理》,1948年:李旭旦,白龙江中游人生地理观察,地理学报,8,1941年;罗开富:《舟山岛》,《地理》1948年;林超等:《大巴山地理考察简报》,《地理》,1946年;王云亭:《昆明南郊湖滨地理》,《地理学报》,1941年;杨纫章:《重庆西郊小区域地理研究》,《地理学报》,1941年;杨利普等:《成都平原之土地利用》,《地理学报》,1947年;范金台等:《昆明银汁河区的灌溉及土地利用》,《地理学报》,1941年;鲍觉民等:《云南省呈贡县落龙河区土地利用初步调查报告》,《地理学报》,1944年;杨利普等:《氓江峡谷之土地利用》,《地理学报》,1946年:任美铐:《甘南川北之地形与人生》,《地理学报》,1942年;朱炳海:《康南地理气象考察报告》,《地理学报》,1942年。
    7金其铭:《我国农村聚落地理研究历史及近今趋向》,《地理学报》,1988年第4期。
    8周心琴、张小林:《我国乡村地理学研究回顾与展望》,《经济地理》,2005年,第2期。
    9张小林、盛明:《中国乡村地理学研究的重新定向》,《人文地理》,2002年,第1期。
    10 H·D·Clout:Rural Geography~An Inrroductory Survey, Pergamon Press,1984.
    11王社教:《论历史乡村地理学的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12同本章注6。
    13胡振洲:《聚落地理学》,三民印书局,1975年。
    14金其铭:《中国农村聚落地理学》,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
    15张小林:《乡村空间系统及其演变研究——以苏南为例.》,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16史念海:《河山集》,三联书店,1963年。
    17朱新望:《试论河北地区村落的出现和发展》,《历史地理》第二辑。
    18王妙发:《黄河流域的史前聚落》,《历史地理》第六辑;《黄河流域史前聚落地理之再检讨——以河南为例》,《历史地理》第十四辑。
    19陈桥驿:《历史时期绍兴地区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地理学报》,1980年第1期。
    20尹钧科:《明代北京郊区村落的发展》,《历史地理》第三辑;《北京郊区村落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的初步研究》,《历史地理》第十一辑。
    21滨岛敦俊:《关于江南“圩”的若干考察》,《历史地理》第七辑。
    22滨岛敦俊:《旧中国江南三角洲农村的聚落和社区》,《历史地理》第十辑。
    23张晓红:《陕西历史聚落地理研究》,《历史地理》第十六辑。
    24王建革:《华北平原内聚型村落形成中的地理与社会影响因素》,《历史地理》第十六辑。
    25黄忠怀关于历史村落的研究主要有:《整合与分化——明永乐以后河北平原的村落形态及其演变》,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庙宇与华北平原明清村落社区的发展》,《历史地理》第二十一辑;《人口的增殖流动与明清华北平原的村落发展》,《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第2期:《从聚落到村落:明清华北新兴村落的生长过程》,《河北学刊》,2005年第1期;《明清华北平原村落的裂变分化与密集化过程》,《清史研究》,2005年第2期。120世纪中国村落研究综述《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26邹怡:《民国市镇的区位条件与空间结构——以浙江海宁硖石镇为例》,《历史地理》第21、22辑。
    27郑微微:《清前期以来直隶南部聚落空间分布于空间扩展初步研究》,复旦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28李书艳:《清代以来嘉定聚落的时空格局演变》,复旦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李小娜:《宝山区聚落时空演变》,复旦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郑丽:《浦东新区聚落的时空演变》,复旦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29鲁西奇:《汉宋间长江中游地区的乡村聚落形态及其演变》,《历史地理》第二十三辑。
    30黄成林:《徽州文化景观初步研究》,《地理研究》,2000年第3期。
    31陆林、凌善金、焦华富:《徽州村落》,“徽州文化全书”之一,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
    32刘敦桢:《刘敦桢文集·第一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
    33刘敦桢:《中国住宅概说》,建筑工程出版社,1957年。
    34张仲一:《明代徽州住宅》,建筑工程出版社1957年。同济大学建筑工程系建筑研究室:《苏州旧住宅参考图录》,同济大学教学科,1958年。
    35王韡:《徽州传统聚落生成环境研究》,同济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36何红雨《徽州民居形态发展研究》,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85年。张十庆《明清徽州传统村落初探》,韩冬青《皖南村落环境结构研究》,董卫《宗法制度对徽州传统村落结构及形态的影响》,均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7张晓冬:《徽州传统聚落空间影响因素研究——以明清西递为例》,东南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38弛乡村社会史的研究总结可参考王先明:《中国近代乡村史研究及展望》,《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2期。
    39黄宗智:《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1986年。
    40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
    41黄忠怀:《整合与分化——明永乐以后河北平原的村落形态及其演变》,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
    42庄英章:《林圯埔——个台湾市镇的社会经济发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3月;施振民:《祭祀圈与社会组织—彰化平原聚落发展模式的探讨》:《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第36卷,1975年:林美容:《草屯镇聚落发展与宗族发展》、《聚落的指针—土地公庙:以草屯镇为例》,见林美容:《乡土史与村庄史》.台湾台原出版社,2000年;罗一星:《明清佛山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陈春生、陈文慧:《社神崇拜与社区地域关系—樟林三山国王的研究》,载《中国历史社会发展探奥》,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陈春生:《从<游火帝歌>看清代樟林社会》,《潮学研究》第一期,1993年;陈春生:《乡村神庙系统与社区历史的演变》,载叶显恩、卞恩才主编《中国村统社会经济与现代化》,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郑振满:《神庙祭典与社区发展模式—莆田江口平原的例证》,《史林》1994年4期。
    43赵世瑜:《村落与村民:明清山西泽州的聚落与认同》,《清史研究》,2009年3期。
    44郑振满:《茔山、墓田与徽商宗族组织—<歙西溪南吴氏先茔志>管窥》,《安徽史学》,1988年1期。
    45黄盛、王伟武:《基于结构主义的徽州古村落演化与重构研究——以西溪南古村落为例》,《建筑学报》,2009年1期。
    46陶明选、李勇:《程演生<天启黄山大狱记>述评》,《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8。
    47贾晋珠:《吴勉学和明朝的刻书世界》,《法国汉学》第十三辑,中华书局,2008年。
    48周绍明:《一座山岳的创成——黄山:中国艺术里的政治和富裕》,《法国汉学》第十三辑,中华书局,2008年。
    49张小林:《乡村空间系统及其演变研究——以苏南为例.》,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50 Sauer,Carl O. The Morphology of Landscape. University of Califonia Publications in Geography 2,1995, 2:19-54.
    51笃宁、钟林生:《景观分类与评价的生态原则》,《应用生态学报》,1998年,2期。
    52 Tuan,Yi-fu. Humanistic Geography. Annals of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yers,1976,66:266.
    53振满:《茔山、墓田与徽商宗族组织——<歙西溪南吴氏先茔志>管窥》,《安徽史学》,1988,1期。
    54明《丰南志》,著者不详,抄本,王振忠先生收藏,本文考证为明隆庆年间,民国《丰南志》,吴吉祜撰,吴保琳校,抄本,安徽图书馆藏,《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第17辑影印出版,
    55明《丰南志》,《古迹》。
    56《新安歙溪南吴氏世谱》,万历三十年,上海图书馆藏。
    57明《丰南志》,《古迹》。
    58民国《丰南志》,卷六《艺文志·书目》,该志见于《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第17辑。
    59民国《丰南志》,《抄写说明》,第597页。
    60两种,厦门大学历史系藏本,六册,抄本;王振忠先生藏,一册,刊本。
    61载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收藏整理:《徽州千年契约文书》,宋·元·明编第九卷,花山文艺出版社。
    62同上。
    63[加]寇·哈瑞斯:《对西方历史地理学的几点看法》,《历史地理》第四辑,页86。
    64 Hoskins,W'G.1955:The making of the English landscape.London:Hodder and Stoughton,p.14,转引自约翰斯顿:《哲学与人文地理学》,第125页,商务印书馆,2001年。
    65明《丰南志》,《形胜》。
    66民国《歙县志》卷首《歙县全图》,《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第51册,第6页。
    67明《丰南志》,《形胜》。
    68歙县地名委员会办公室编:《安徽省歙县地名录》,内部出版,1987年。
    69民国《丰南志》卷一《舆地志·山川》,《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第17册,第249页。
    70民国《丰南志》卷三《人物志·文苑》,《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第17册,第272页。
    71民国《丰南志》卷一《舆地志·山川》,《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第17册,第249页。
    72民国《丰南志》卷十《杂志·杂记》,《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第17册,第584页。
    73明《丰南志》,《形胜》。
    74明《丰南志》,《津梁》。
    75明吴士奇:《丰溪山水记》,《绿滋馆稿》,四库本。
    76民国《丰南志》卷一《舆地志·小地名》,《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第17册,第254页。
    77明《丰南志》,《水利》。
    78明《丰南志》,《水利》。
    79《大清康熙二十一年岁次癸亥孟夏月癸酉朔吉旦重修本村北十一洞大石桥碑》,民国《丰南志》卷八《艺文志·碑记》
    80《丰南志》,《水利》。
    81清道光《徽州府志·营建志·水利》
    82同上
    83康熙《吴氏先茔志》,王振忠先生藏。
    84《歙县志》卷二《营建志·水利》,《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第51册,第74页。
    85吴景先:《修二竭记》,民国《丰南志·艺文志·建置》。
    86民国《歙县志》卷二《营建志·水利》,《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第51册,第74页。
    88民国《歙县志》卷二《营建志·水利》,《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第51册,第70、71页。
    89《丰南志》,《水利》。
    90吴景先:《修二堨记》,民国《丰南志·艺文志·建置》。
    91明《丰南志》,《水利》。
    92民国《歙县志》卷二《营建志·水利》,《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第51册,第74页。
    93明程孟:《溪南》,民国《丰南志》卷八《艺文志·逸文》。
    94赵资、满志敏、葛全胜:《徽州地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1500—1900)》,《复旦学报》,2002年第5期。
    95明万历《溪南吴氏族谱》,上图藏。
    96同上
    97明汪道昆:《溪南吴氏祠堂记》
    98明吴士奇:《孺人鲍氏状》
    99明《丰南志》,《古迹》
    100明汪道昆:《太函集》
    101民国罗会修:《<葬书>批本后序》,民国《丰南志》卷八《艺文志·序跋》,页465。
    102清张伯行:《歙西溪南吴氏墓志铭》
    103明《丰南志》,《堂宇》。
    104明汪道昆:《曲水园同诸君子看月》
    105董建:《西溪南:自然与艺术的灵光辉映》,页38,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
    106嘶转引自民国《丰南志》,卷二《舆地志·古墓》,页250。
    107宋《新安歙西南吴氏世谱叙》:“吴氏世有令德,在新安为著姓,而溪南之族尤蕃衍”,民国《丰南志》卷八《序跋》。
    108章光日:《徽州传统山村聚落形态的生成模式与演化机制研究》,《安徽农业科学》,35卷32期,2007年。
    109明《丰南志》,《祠庙》。
    110明《丰南志》,《古迹》。
    111明《丰南志》,《祠庙》。
    112民国《丰南志》,卷二《舆地志·古墓》,页270。
    113明《丰南志》,《堂宇》。
    114民国《丰南志》,卷八《艺文志·碑记》,《重修仁德社记》,页486。
    115明《丰南志》,《街巷》。
    116明《丰南志》,《街巷》。
    117明《丰南志》,《津梁》。
    118清胡长庚《丰溪八景诗·街桥灯火》,民国《丰南志》,页550。
    119吴之兴、:《古歙重镇西溪南》,《徽州五千村·徽州区卷》,黄山书社,2004年,34页。
    120民国《丰南志》,卷一《舆地志·小地名》,“十四亩”条注释。
    121章光日:《徽州传统山村聚落形态的生成模式与演化机制研究》,《安徽农业科学》,35卷32期,2007年。
    122刘敦桢:《皖南歙县发现的古建筑初步调查》,《刘敦桢文集·第四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年,第48页。
    123明《丰南志》,《堂宇》。
    124明《丰南志》,《堂宇》。
    125胡尚志:《正芳公状》,民国《丰南志》,卷六《艺文志·行状》,页372。
    126民国《丰南志》,卷二《舆地志·园林》,十二楼条,页262。
    127民国《丰南志》,卷二《舆地志·园林》,果园条,页262
    128许承尧:民国《歙县志》,卷一《舆地志·风土》,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第51册,41页。
    129《婺源汪玄锡溪南义路记》,民国《丰南志》,卷八《艺文志·碑记》,485页。
    130《詹塘至塘坞路记》,民国《丰南志》,卷八《艺文志·碑记》,483页。
    131董建:《自然与艺术的灵光辉映——西溪南》,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12页。
    132明吴环:《重修仁德社记》,民国《丰南志》,卷八《艺文志·碑记》,486页。
    133索尔《景观形态学》,转引自蔡运龙、Bill Wyckoff主编:《地理学思想经典解读》,商务印书馆,2011年,58页。
    134张伟然:《湖北历史文化地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135复旦大学硕士、博士论文
    136 Tuan,Yi-fu. Humanistic Geography. Annals of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yers,1976,66:266-276.
    137金祖孟《地名学概说》,《新中华》复刊第3卷第5期,1945年5月。
    138华林甫:《中国地名学源流》,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139王振忠:《历史地名变迁的社会背景》,载郑培凯编《史迹文献历史——中外文化与历史记忆》,广西师大出版社,2008年。
    140王娜:《徽州地名初步研究》,复旦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141民国《丰南志》,卷一《舆地志·沿革》,248页。
    142明《丰南志》《水利》,第一条目为丰乐河,径称“北大溪”,又“卫龙堤”条:即北溪石岸。
    143明方沆《吴虎臣诗集序》,见民国《丰南志》,卷八《艺文志·序跋》,441页。
    144民国吴保琳《重修西溪南吴氏思睦祠碑》,见民国《丰南志》,卷八《艺文志·碑记》,496页。
    145歙县地名志办公室编:《歙县地名》,内部资料,56页。
    146民国《丰南志》,卷一《舆地志·墩》
    147明《丰南志》,《形胜》、《街巷》、《水利》。
    148金祖孟《地名通论》,转引自华林甫《中国地名学源流》,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437页。
    149《松石庵》,见民国《丰南志》,卷八《艺文志·碑记》,505页。
    150据刘敦桢先生上世纪50年代的调查,西溪南现存老屋阁主体为明代建筑,有元代架构。见《刘敦桢文集·第三卷》,《歙县新发现古建筑调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年。
    151民国《丰南志》,卷二《舆地志·园林》,261-263页。
    152明《丰南志》,《津梁》。
    153《西溪南潜口地名图》,载歙县地名委员会办公室编:《安徽省歙县地名录》,内部出版,1987年。
    154明《丰南志》,《疆界》。
    155明《丰南志》,《古迹》:高湖,在坑桥北芝黄西,旧为湖,今成田,其迹犹在。
    156明《丰南志》,《水利》。
    157许承尧:民国《歙县志》,卷一《舆地志·沿革》,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第51册。
    158明《丰南志》,《疆界》。
    159明《丰南志》,《形势》。
    160明《丰南志》,《水利》。
    161明《丰南志》,《堂宇》。
    162《重修仁义院山门记》,见民国《丰南志》,卷八《艺文志·碑记》,489页。
    163《遇辰公状》,见民国《丰南志》卷六《艺文志下·行状》,365页。
    164《重修丙社记》,见民国《丰南志》,卷八《艺文志·碑记》,486页。
    165民国《丰南志》卷一《舆地志·山川》,249页。
    166民国《丰南志》卷一《舆地志·疆界》,248、249页。
    167民国《丰南志》卷一《舆地志·山川》,249页。
    168康熙《吴氏先茔志》,《始祖垅塘山》,王振忠先生收藏本。同文亦为民国《丰南志》转录。
    169明程孟《溪南》,见民国《丰南志》卷八《艺文志》,499、500页。
    170明《丰南志》,《水利》。
    171明吴自有《自淳公六十序》,见民国《丰南志》卷六《艺文志·寿序》,345页。
    172吴有己《丰干记》,见民国《丰南志》卷八《艺文志》,500页。
    173明吴士奇:《丰南溪山记》,见民国《丰南志》卷八《艺文志》,500页
    174明吴继隆:《通济桥碑》,见民国《丰南志》卷八《艺文志》,487页。
    175明《丰南志》,《形胜》。
    176明吴自有《自淳公六十序》,见民国《丰南志》卷六《艺文志·寿序》,345页。
    177明《丰南志》,《形胜》。
    178段义孚:《人文地理学之我见》,《地理科学进展》,2006年2期。
    179明吴士奇《募修祠会引》,见民国《丰南志》卷九《艺文志·建置》,504页。
    180明《丰南志》,《祠庙》。
    181民国《丰南志》,卷一《舆地志·山川》,249页。
    182吴柳田:《重修仁德社记》,见民国《丰南志》,卷八《艺文志·碑记》,487页。
    183弘治《徽州府志》卷五《祀典》,见《天一阁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184吴环《重修仁德社记》,见民国《丰南志》,卷八《艺文志·碑记》,487页。
    185明《丰南志》“僧刹”《募修宗祠引》。
    186明吴士奇《募修祠会引》,见民国《丰南志》,卷八《艺文志·碑记》,504页。
    187民国《丰南志》卷八《舆地志·碑记》页487。
    188同上
    189民国《丰南志》卷八《舆地志·碑记》,页491。
    190民国《丰南志》卷一《舆地志·风土》,页254。
    192吴希德《溪南吴氏八景记》,见民国《丰南志》,卷八《艺文志·碑记》,499页。
    193明《丰南志》,《古迹》、《形胜》、《津梁》。
    194胡长庚:《溪南八景诗》,见民国《丰南志》,卷九《艺文志·诗》,549、550页。
    195明《丰南志》,《形胜》。
    196祝允明、孙豹人:《丰南八景诗》,见民国《丰南志》,卷九《艺文志·诗》,537—539页。
    197唐允甲:《溪南八景图册》跋,见民国《丰南志》,卷九《艺文志·诗》,537—539页。
    198吴文枢:《溪南八景诗》跋,见民国《丰南志》,卷九《艺文志·诗》,550页。
    199吴绮:《溪南襟题》之《曲水园》,见民国《丰南志》,卷九《艺文志·词》,572页。
    200R J.约翰斯顿著,蔡运龙、江涛译:《哲学与人文地理学》,商务印书馆观,2001年,80页。
    1《丰南志》稿本,王振忠先生藏。
    2《丰南志》抄本,安徽图书馆藏,《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第17分册影印。
    3《歙西溪南吴氏先茔志》稿本,王振忠先生藏,另有厦门大学历史系藏本。
    4《崇祯吴氏家志》,《徽州千年契约文书》宋元明编,第九卷。
    5《崇祯歙县吴氏契录》,《徽州千年契约文书》宋元明编,第九卷。
    6《新安歙西溪南吴氏世谱》,不分卷,明,旧钞本。
    7《新安歙西溪南吴氏世谱》,不分卷,明万历三十年,刻本。
    8《新安歙西溪南吴氏统宗志》,不分卷,清乾隆十二年,木活字本。
    9《续刻溪南吴氏世谱》,不分卷,年份未详,旧钞本。
    10《新安吴氏族谱》,不分卷,清光绪二十五年,木活字本。以上家谱均上图收藏。
    11《徽州千年契约文书》,花山文艺出版社,1993年。
    12《徽州文书》一、二、三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3宋《新安志》,黄山书社,2008年。
    14弘治《徽州府志》,《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选刊》。
    15嘉靖《徽州府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第718号。
    16康熙《徽州府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第237号。
    17道光《徽州府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第235号。
    18康熙《歙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第713号。
    19雍正《歙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第232号。
    20民国《歙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第246号。
    21(明)吴士奇《绿滋馆稿》、《绿滋馆考信编》,四库全书本。
    22(明)汪道昆《太函集》,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
    23(明)李流芳《檀园集》,四库全书本。
    24(明)吴其贞《书画记》,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年。
    25(民国)许承尧《歙事闲谭》,黄山书社,2001年。
    26(明)詹景凤《东图玄揽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2年。
    27(明)黄崇惺《草心楼读画记》,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
    28《明代徽州方氏亲友手札七百通考释》,陈智超编,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
    29《渐江资料集》,汪世清、汪聪编,安徽人民出版社,1964年。
    30(清)石涛《丰溪八景图册》,上海博物馆藏。
    (英)R·J·约翰斯顿著,蔡运龙、江涛译:《哲学与人文地理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
    (英)R·J·约翰斯顿,唐晓峰等译:《地理学与地理学家:1945年以来的英美人文地理学》,商务印书馆,1999年。
    (法)阿·德芒戎著,葛以德译:《人文地理学问题》,商务印书馆,1993年。
    (美)杰弗里·马丁著,成一农、王雪梅译:《所有可能的世界:地理学思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美)比尔·威科夫、蔡运龙编著:《地理学思想经典解读》,商务印书馆,2011年
    (美)段义孚著,周尚意、张春梅译:《逃避主义》,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美)段义孚著,潘桂成译:《经验透视中的空间与地方》,(台湾)国立编译馆,1997年。
    (美)段义孚著,徐文宁译:《无边的恐惧(landscapes of fear)》,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美)Yi-fu Tuan:Topophilia:a study of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attitudes, and values.(恋地情结)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0.
    胡振洲:《聚落地理学》,台湾三民书局,1977年。
    金其铭:《农村聚落地理》,科学出版社,1988年。
    张小林:《乡村空间系统及其演变研究——以苏南为例》,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周尚意:《文化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英)迈克·克朗著,杨淑华、宋慧敏译:《文化地理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张伟然:《湖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
    董建:《西溪南:自然与艺术的灵光辉映》,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
    陆林、凌善金、焦华富:《徽州村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
    华林甫:《中国地名学源流》,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歙县地名委员会办公室编:《安徽省歙县地名录》,内部出版,1987年。
    安徽省徽州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徽州地区简志》,黄山书社,1989年。
    歙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歙县志》,中华书局,1995年。
    章有义:《明清徽州土地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章有义:《明清及近代农业史论集》,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
    唐力行:《明清以来徽州区域社会经济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年。
    王振忠:《徽州社会文化史探微》,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
    王振忠:《水岚村纪事:1949)),三联书店,2005年。
    卞利:《明清徽州社会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
    熊报远:《清代徽州地域社会史研究——境域、集团、网络与社会秩序》东京:汲古书院,2003年。
    米盖拉、朱万曙主编:《法国汉学》第十三辑《徽州:书业与地域文化》,中华书局,2008年。
    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三联书店,2002年
    郑振满、陈春声主编:《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郑振满:《乡族与国家:多元视野中的闽台传统社会》,三联书店,2009年。
    朱海滨:《祭祀政策与民间信仰变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
    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出版社,2005年。
    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商务印书馆,2001年。
    黄树民:《林村的故事》,三联书店,2002年。
    杨方泉:《塘村纠纷:一个南方村落的土地、宗族与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张佩国:《近代江南乡村地权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三联书店,1997年。
    林美容:《乡土史与村庄史》,台湾台原出版社,2000年。
    杨念群:《新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
    (美)黄宗智:《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1986年。
    (日)滨岛敦浚著,朱海滨译:《明清江南农村社会与民间信仰》,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
    (日)濑川昌久著,钱杭译:《族谱:华南汉族的宗族·风水·移居》,上海书店出版,1999年。
    刘敦桢:《刘敦桢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
    张仲一:《明代徽州住宅》,建筑工程出版社,1957年。
    同济大学建筑工程系建筑研究室:《苏州旧住宅参考图录》,同济大学教学科,1958年。
    龚恺:《中国古村落:豸峰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王其亨编:《风水理论研究》,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年
    亢亮、亢羽著《风水与建筑》,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
    (美)凯文·林奇著,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华夏出版社,2001年。
    (英)埃比尼泽·霍华德著,金经元译:《明日的田园城市》,商务印书馆,2000年。
    [博]黄忠怀:《整合与分化:明永乐以后河北平原的村落形态及其演变》,复旦大学,2003年。
    [博]陶明选:《明清以来徽州民间信仰研究》,复旦大学,2007年。
    [博]吴媛媛:《明清时期徽州的灾害及其社会应对》,复旦大学,2007年。
    [博]覃华瑞:《明清徽州的家族人口和社会生计变迁:以歙县许村与绩溪磡头村为中心》,厦门大学,2009年。
    [博]王韡:《徽州传统聚落生成环境研究》,同济大学,2005年。
    [博]郭晓冬:《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研究——以葫芦河流域为例》,兰州大学,2007年。
    [博]范建红:《乡村景观空间演变及其调控研究——以珠江三角洲为例》,中山大学,2007年。
    [硕]左昕阳:《明末清初歙县西溪南吴氏书画鉴藏研究》,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硕]郑微微:《清前期以来直隶南部聚落空间分布于空间扩展初步研究》,复旦大学,2006年。
    [硕]丁雁南:《北平历史城市意象研究:1928~1937》,复旦大学,2006年。
    [硕]王娜:《徽州地名初步研究》,复旦大学,2007年。
    [硕]李甜:《明清时期宁国府旌德县商业发展与社会变迁》,复旦大学,2010年。
    [硕]张晓冬:《徽州传统聚落空间影响因素研究:以明清西递为例》,东南大学,2004年。
    [硕]安玉源:《传统聚落的演变·聚落传统的传承:甘南藏族聚落研究》,清华大学,2004年。
    [硕]杨阳:《人文地理学视野下的乡土聚落研究:以大理地区的典型个案为例》,昆明理工大学,2006年。
    [硕]齐大英:《民国时期山西中南部乡村聚落的规模和形态结构》,陕西师大,2006年。
    [硕]梁彬:《广州市乡村聚落空间分异研究》,中山大学,2007年。
    [硕]孙静:《人地关系与聚落形态变迁:以徽州聚落为例》,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林亚真、孙胤社:《论乡村地理学的开创与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陆翔兴:《乡村发展呼唤着地理学—关于开展我国乡村地理学研究的思考》,《人文地理》,1989年1期。
    张小林、盛明:《中国乡村地理学研究的重新定向》,《人文地理》,2002年1期。
    段义孚:《人文地理学之我见》,《地理科学进展》,2006年2期。
    王社教:《论历史乡村地理学的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4期。
    赵世瑜:《村落与村民:明清山西泽州的聚落与认同》,《清史研究》,2009年3期。
    朱竑、钱俊希、陈晓亮:《地方与认同:欧美人文地理学对地方的再认识》,《人文地理》,2010年6期。
    向岚麟、吕斌:《新文化地理学视角下的景观研究进展》,《人文地理》,2010年6期。
    郑振满:《茔山、墓田与徽商宗族组织——<歙西溪南吴氏先茔志>管窥》,《安徽史学》,1988年1期。
    黄盛、王伟武:《基于结构主义的徽州古村落演化与重构研究——以西溪南古村落为例》,《建筑学报》,2009年1期。
    胡晓明、张锟、龚鸽:《河流对乡土聚落影响的比较研究以浙江清湖及安徽西溪南为例》,《华中建筑》,2009年12期。
    滨岛敦俊:《关于江南“圩”的若干考察》,《历史地理》第七辑。
    滨岛敦俊:《旧中国江南三角洲农村的聚落和社区》,《历史地理》第十辑。
    张晓红:《陕西历史聚落地理研究》,《历史地理》第十六辑。
    王建革:《华北平原内聚型村落形成中的地理与社会影响因素》,《历史地理》第十六辑。
    黄成林:《徽州文化景观初步研究》,《地理研究》,2000年3期。
    鲁西奇:《汉宋间长江中游地区的乡村聚落形态及其演变》,《历史地理》第二十三辑。
    肖笃宁、钟林生:《景观分类与评价的生态原则》,《应用生态学报》,1998年2期。
    (加)寇·哈瑞斯:《对西方历史地理学的几点看法》,《历史地理》第四辑。
    陶明选、李勇:《程演生<天启黄山大狱记>述评》,《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8期。
    赵赟、满志敏、葛全胜:《徽州地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1500—1900)》,《复旦学报》,2002年5期。
    章光日:《徽州传统山村聚落形态的生成模式与演化机制研究》,《安徽农业科学》,35卷32期,2007年。
    金祖孟《地名学概说》,《新中华》复刊第3卷第5期,1945年5月。
    王振忠:《历史地名变迁的社会背景》,载郑培凯编《史迹文献历史——中外文化与历史记忆》,广西师大出版社,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