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民间音乐区域文化特质考察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民间音乐边缘生存现象在我国非常普遍,本文以汉族地区极富特色的陕南地区民间音乐为研究个案,以民族音乐学理论与方法为基础,借鉴相关学科研究成果,集中讨论了该地区民间音乐与文化区域、文化生态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区域文化形成。
     陕南民间音乐是该地特有的生活方式,是当地人民生活的真实再现。陕南民间音乐文化生成,既是自然环境影响的结果,也是历史传统作用的结果,更是地区间人类文化相互交流的历史必然。
     区域音乐是中国音乐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现阶段,各种试图从新角度解释中国传统音乐的努力,都不应该过分追求宏大叙事风格的、表面上的系统化,而是要尽量通过区域的、个案的、具体的音乐事象研究表达出对中国音乐整体的理解和认识。
The article, in view of the edge survival phenomenon of the folk music in our country, explains a synthetic study on the Shan Nan area (the southern part of Shaanxi province) which is characteristic in Han people folk music. It is based on the ethomusicological theory and method, and profits from the related disciplines. It mainly discusses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folk music and cultural region,?cultural ecology and regional culture.
     Shan nan folk music culture is the unique life style in this place and it’s a real reappearance of the local people’s life. Shan nan folk music culture is not only the product of the natual environment influence, but also the result of the historic tradition function, and moreover the historical necessity of the mutual inter-zone human culture exchanges.
     Regional music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music. In present stage, any intention to give a new explaination for Chinese traditional music shouldn’t over pursue the surface systematization with great narrative style, but try to express the overall understanding and knowledge on Chinese music by researching on regional, case-study, and concrete music phenomena.
引文
[1]周尚意等.文化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27.
    [1]李孝聪.中国区域历史地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
    [2] [美]唐纳德?L?哈迪斯蒂.生态人类学[M].郭凡、邹和译.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8—9.
    [3] [美]唐纳德?L?哈迪斯蒂.生态人类学[M].郭凡、邹和译.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8.
    [4]伍国栋.中国民间音乐[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212.
    [1]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38.
    [1]吕骥.中国传统音乐研究[M].北京:中央音乐出版社,2004.70.
    [2]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16.
    [1]乔建中.构建区域音乐文化研究与教学体系的初步设想[J].见:首届全国高校民族音乐教学与区域音乐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
    [2]郭德华.区域音乐研究的区划方法比较与整合[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4).
    [3]蔡际洲.“楚人善歌”:荆楚音乐文化区鸟瞰—长江流域音乐文化巡礼之一、二、三、四[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0(4)、2001(1)、(2).
    [4]杨匡民.长江中游文化区民歌结构[J].音乐研究,1999(3).
    [5]蔡际洲.文化地理学视野中的中国音乐家研究[J].中国音乐学,2005(2).
    [6]田耀农.区域音乐研究的方法论基础—系统论[J].见:首届全国高校民族音乐教学与区域音乐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
    [1]王义彬.地方性知识作用于民族音乐学实地考察[J].音乐研究,2007(2).
    [2]申秀英.论中国音乐文化地理学的建设[J].湖南社会科学,2005(3).
    [3] [日]山口修.出自积淤的水中—以贝劳音乐文化为实例的音乐学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35.
    [4]张伯瑜.西方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44.
    [5]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80.
    [6]以上种类参考了蔡际洲的《音乐研究的角度》一文,见《音乐与表演》,2007(2)。
    [7]例如,伍国栋的《“三六”与“三六家族”》(中国音乐,2006年第4期);樊祖荫的《刀郎木卡姆多声形
    [1]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修订版).2.
    [2]张晓虹.文化区域的分异与整合—陕西历史地理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18.
    [1]张晓虹.文化区域的分异与整合—陕西历史地理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20—21.
    [2]周振鹤.序—兼议自然区、行政区域文化区相互关系研究之重要性.见:张晓虹.文化区域的分异与整合—陕西历史地理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3]张晓虹.文化区域的分异与整合—陕西历史地理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44.
    [1]张晓虹.文化区域的分异与整合—陕西历史地理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44—45.
    [2]同上.
    [3]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15.
    [4]张德新.安康方言音系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7.(5).6.
    [1] [匈]萨波奇·本采.旋律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304.
    [2]乔建中.土地与歌—传统音乐文化及其地理历史背景研究[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8.278.
    [3]其中代表性著作有:鲁西奇: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对象与方法——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张晓虹.文化区域的分异与整合—陕西历史地理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1]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53—154.
    [2]段宝林主编.中国民间文艺学[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17.
    [1]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355.
    [2]冯天瑜、何晓明等.中华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6.
    [1]余海章、戴承元.紫阳民歌文化研究[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8.40.
    [2]伍国栋.中国民间音乐[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244.
    [1]惠焕章等.陕西民间艺术大全[M].陕西旅游出版社,2006.114—115.
    [2]同上.
    [1]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简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5.
    [1]童正家.丹江漂流[J].陕西地方志,1992(5).
    [1]陈良学.湖广移民与陕南开发[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575.
    [1]陈良学.湖广移民与陕南开发[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570.
    [1]主要有参见:道光,宁陕厅志(卷三);民国,续修陕西省通志稿等。
    [1]张晓虹.文化区域的分异与整合—陕西历史地理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191.
    [1]陈良学.湖广移民与陕南开发[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580.
    [1]张晓虹.文化区域的分异与整合—陕西历史地理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190.
    [2]中国戏曲志·陕西卷.中国ISBN中心.1995.120.
    [1]中国曲艺音乐集成·陕西卷(下).中国ISBN中心.1995.1151.
    [1]张晓虹.文化区域的分异与整合—陕西历史地理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185.
    [1]张晓虹.文化区域的分异与整合—陕西历史地理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186.
    [1]伍国栋.中国民间音乐[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215.
    [1]周尚意、孔翔等.文化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27.
    [2]宋文程、张维佳.陕西方言与普通话[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101.
    [3]周振鹤.体国经野之道—中国行政区划沿革[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102.
    [1]段宝林.中国民间文艺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115.
    [2]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陕西卷(上、下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4.
    [1]陈良学.湖广移民与陕南开发[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571—572.
    [1]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225.
    [1]孙美堂.文化价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82.
    [2]余海章、戴承元.紫阳民歌文化研究[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8.5—9.
    [1]余海章、戴承元.紫阳民歌文化研究[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8.47—54.
    [1]孙美堂.文化价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113.
    [2]孙美堂.文化价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109.
    [1]武俊达.戏曲音乐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261—262.
    [1]中国曲艺音乐集成·陕西卷(下).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5.1498—1501.
    [1]孙淮撰文.浔阳风俗碑记,清光绪27年蒲月立碑.见:陈良学.湖广移民与陕南开发[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548.
    [2]刘文华.浅谈镇安花鼓戏[J].镇安文史资料.(3).
    [1]俞人豪、周青青等.音乐学基础知识问答[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113.
    [1]张晓虹.文化区域的分异与整合—陕西历史地理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180.
    [2]程砚秋.西北戏曲访问小记.人民日报,1950年2月25日.
    [3]程砚秋、杜颖陶.秦腔源流质疑.新戏曲,1951年二卷六期.
    [1]清·昭槤的《啸亭杂录》说魏长生“甲午夏入都”,见:秦腔研究论著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162.
    [2]王绍猷.秦腔纪闻.见:秦腔研究论著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20.
    [1]廖奔.论四大声腔之传播.见:李伟主编.戏曲考论.上海百家出版社,2008.139.
    [2]原注:俗名梆子腔,以其击木若柝(tuo)形者节歌也,声乌乌然,犹其土音乎?我注:柝:打更用的梆子,函谷:即今天的函谷关(河南灵宝县南),为关中平原之东口,历代军事要地。它以梆击节,用地方土语演唱,声如雄鸡引吭高唱。此地正是山陕豫三角地带,为同蒲梆子流行地区。武俊达《戏曲音乐概论》286页,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
    [4]陈芳.乾隆时期华北地区戏曲剧种考述.台北:中国文史哲学通讯6(1).
    [1]陕西省艺术研究所.秦腔研究论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143.
    [2]武俊达.戏曲音乐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306.
    [1] 1989年11月,陕西省艺术研究所杨志烈在凤翔县南萧里村农家里,发现一块祖传且保存完好的明正德年间木板年画《回荆州》。
    [2]陕西省艺术研究所.戏剧理论丛书:秦腔论著研究.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
    [3]黄笙闻.二黄源流初识.见:陕西艺术研究所.陕西艺术丛书·艺术研究荟录.1982(1).
    [1]张晓虹.文化区域的分异与整合—陕西历史地理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184—185.
    [2]同上.
    [1]焦文斌、阎敏学.中国秦腔[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292.
    [2]焦文斌、阎敏学.中国秦腔[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326.
    [3]焦文斌、阎敏学.中国秦腔[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294.
    [4]常静之.论梆子腔.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31.
    [1]陈序经.文化学概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25.
    [2]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107.
    [3]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722.
    [4]武俊达.戏曲音乐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320.
    [1]武俊达.戏曲音乐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323.
    [2]本节部分内容已作为阶段性成果发表(王晓平,明清移民与陕南民间音乐的流布,音乐与表演,2007(3))。
    [3]齐如山.中国戏剧源自西北.见:秦腔研究论著选.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113.
    [4]黄笙闻.中国戏曲剧种手册(汉剧二黄).见:武俊达.戏曲音乐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323.
    [1]黄笙闻.二黄源流初识.见:陕西省艺术研究所编.陕西艺术丛书·艺术研究荟录:(1).1982.221.
    [2]武俊达.戏曲音乐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322.
    [3]嘉庆.汉阴厅志(卷三).见:张晓虹.文化区域的分异与整合—陕西历史地理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43.
    [4]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120.
    [1]张晓虹.文化区域的分异与整合—陕西历史地理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43—44.
    [2]同上.
    [3]同上.
    [4]同上.
    [5]同上.
    [6]同上.
    [7]同上.
    [8]同上.
    [1]张晓虹.文化区域的分异与整合—陕西历史地理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44.
    [2]鲁西奇.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对象与方法——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418.
    [3]黄笙闻.二黄源流初识.见:陕西省艺术研究所编.陕西艺术丛书·艺术研究荟录:(1).1982.
    [4]同上.
    [5]同上.
    [1]魏力群.中国皮影艺术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23.
    [2]王绍猷.秦腔纪闻.见:秦腔研究论著选.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16.
    [3]齐如山.皮黄与皮人影的关系.见:翁思再编.两口二黄—京剧世界揽胜.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159.
    [4]同上.
    [1]齐如山.皮黄与皮人影的关系.见:翁思再编.两口二黄—京剧世界揽胜.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159.
    [2]同上.
    [3]同上.
    [4]中国剧协陕西分会.关于秦腔源流的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61.172.
    [1]李刚、赵沛.大话陕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169.
    [2]李刚、赵沛.大话陕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150.
    [3]同上.
    [4]束文寿.论京剧声腔源于陕西(打印稿).2.
    [1]陕西省剧目工作室安康专区发掘组.汉调二簧源流沿革(陕西传统剧目说明).1957.
    [2]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79.
    [3]武俊达.戏曲音乐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333.
    [4]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588—60)整理。
    [1]陈序经.文化学概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59.
    [1]范紫东.法曲之源流.见:秦腔研究论著选.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104.
    [2]齐如山.中国戏剧源自西北.见:秦腔研究论著选.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114.
    [1]武俊达.戏曲音乐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332—333.
    [2]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195.
    [1]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37.
    [1]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15.
    [1]杨明康.中国民歌与乡土社会[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315.
    [2] [匈]萨波奇·本采.旋律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304.
    [3]张岂之等主编.陕西通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65.
    [4]张岂之等主编.陕西通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78.
    [1]谭其骧.秦郡界址考.见:长水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2]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56.
    [1]苏育生.中国秦腔[M].上海:上海百家出版社,2009.51.
    [2]吴伟业.绥寇纪略.卷9.见:焦文斌.长安戏曲.西安:西安出版社,2002.280.
    [3]焦文彬:长安戏曲[M],西安:西安出版社,2002.324.
    [4]黄育便.破邪详辨.见:焦文斌.长安戏曲.西安:西安出版社,2002.313.
    [5]张帮伸.锦里新编.见:焦文斌.长安戏曲.西安:西安出版社,2002.313.
    [6]清仁宗实录卷(六十三).见:焦文斌.长安戏曲.西安:西安出版社,2002.313.
    [1]张晓虹.文化区域的分异与整合—陕西历史地理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24—25.
    [2]同上.
    [3]同上.
    [4]同上.
    [5]同上.
    [6]同上.
    [1]谭其鑲.秦郡界址考(中)见:长水集(上).人民出版社,1987.
    [2]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56.
    [3]张岂之等主编.陕西通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36—317.
    [4]张岂之等主编.陕西通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36—317.
    [5]同上.
    [6]同上.
    [7]同上.
    [8]同上.
    [9]同上.
    [1]赵世瑜、周尚意.中国文化地理概说[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103.
    [2]王铭铭.西方人类学思潮十讲[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3—16.
    [3]同上.
    [1]汝信主编.社会科学新辞典[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1209.
    [1]阎耀辉.文化区域与区域文化性格的识别.天津大学学报,2007(2).118.
    [2]参见王耀华、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1]张海洋.中国多元文化与中国人的认同[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239.
    [1] [英]艾伦·巴纳德.人类学历史与理论[M].王建民、刘源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50.
    [2]赵世瑜、周尚意.中国文化地理该说.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10.
    [1] [美]托马斯·哈定.文化与进化[M].韩建军、商戈令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37—38.
    [2]张道一:张道一文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502—503.
    [1]伍国栋.中国民间音乐[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252.
    [1]阮炜.地缘文明[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1—21.
    [1]伍国栋.中国民间音乐[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213.
    [2]洵阳风俗碑记.清光绪二十七年蒲月立碑,孙淮撰文.见:陈良学.湖广移民与陕南开发[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
    [1]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87.
    [2]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90.
    [1] [法]马歇尔.莫斯.巫术的一般理论.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
    [2] [美]理查德·鲍曼.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杨利慧、安德明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03.
    [1] [美]理查德·鲍曼(Richard Bauman).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M].杨利慧、安德明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1.
    [2]李伟主编.戏曲考论·戏曲卷[M].上海:上海百家出版社,2008.37.
    [1]容世诚.戏曲人类学初探[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
    [2]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89.
    [3] [美]罗伯特?C.尤林.理解文化——从人类学和社会理论视角[M].何国强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5.
    [1]黄天骥.论参军戏和傩—兼谈中国戏曲形态发展的主脉[J] .戏剧艺术,1999.(6).
    [2]任半塘.唐戏弄[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351.
    [4]黄天骥.论参军戏和傩—兼谈中国戏曲形态发展的主脉[J] .戏剧艺术,1999.(6).
    [5]同上.
    [1]杨念群、黄兴涛等编.新史学—多学科对话的图景[C](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3.643.
    [1]陕西省剧目工作室安康专区发掘组.汉调二簧源流沿革.(陕西传统剧目说明),1957.
    [2]中国曲艺音乐集成·陕西卷(下).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5.1287.
    [3]同上.
    [1]同上.
    [2]中国曲艺音乐集成·陕西卷(下).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5.1287.
    [3]陕西省剧目工作室安康专区发掘组.汉调桄桄简介.(陕西传统剧目说明),1957.
    [4]中国戏曲志—陕西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5.120.
    [1]陕西省剧目工作室安康专区发掘组.安康道情皮影戏的源流沿革.(陕西传统剧目说明),1957.
    [2]中国戏曲志—陕西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5.101.
    [3]赵世瑜.小历史与大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86.
    [4] [美]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9—13.
    [1]赵增殿.三星堆文化与巴蜀文明[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740.
    [2]方建军.论战国时期的巴蜀音乐文化[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3]童恩正.古代的巴蜀[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15.
    [4]杨民康.中国民歌与乡土社会[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315.
    [5]张晓虹.文化区域的分异与整合—陕西历史地理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55.
    [6]同上.
    [1]周宪主编.中国文学与文化认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
    [2]祁进玉.群体身份与多元认同—基于三个土族社区的人类学对比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43.
    [3]周宪主编.中国文学与文化认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40.
    [4]张云鹏.文化权—自我认同与他者认同的向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212—213.
    [1]张云鹏.文化权—自我认同与他者认同的向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212—213.
    [2]周宪主编.中国文学与文化认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43.
    [1]罗康隆.文化适应与文化制衡—基于人类文化生态的思考[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25.
    [1]伍国栋.中国民间音乐[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234.
    [2]李克昌,刘子唐.二龙山庙会札记[J].商州文史资料,(8).
    [1] [美]托马斯·哈定.文化与进化[M].韩建军、商戈令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37.
    [2]罗康隆.文化适应与文化制衡—基于人类文化生态的思考[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162.
    [1]余谋昌.生态哲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7.
    [2]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31—33.
    [1]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DB].2005.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www.ihchina.cn/main.jsp.
    [2]宋生贵.传承与超越——当代民族艺术之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6.
    [1]宋生贵.传承与超越——当代民族艺术之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90.
    [2]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53-54.
    [1]伍国栋.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传统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10.
    [2]保护非物质文化公约[DB].200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www.ihchina.cn/main.jsp.
    [1]伍国栋.中国民间音乐[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2.
    [1]段宝林主编.中国民间文艺学[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307.
    [1]陈序经.文化学概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25.
    [1]萨波奇·本采.旋律史[M].司徒幼文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307.
    [2]同上.
    [3]严长明.秦云撷英小谱·小惠.见:陕西省艺术研究所编.秦腔研究论著选.1983.173.
    [4]中国戏剧志·陕西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5.90.
    [5]中国戏剧志·山西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0.87.
    [1]束文寿.陕西汉剧.见:陕西省艺术研究所编.陕西艺术丛书·艺术研究荟录:(1).1982.194.
    [1]迈克尔?赫茨菲尔德.人类学—文化和社会领域中的理论实践[M].2009.160.
    [1]陈序经.文化学概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72.
    [1]张晓虹.文化区域的分异与整合—陕西历史地理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375.
    [1]薛艺兵.流动的声音景观—音乐传播与地域分布研究方法新探[J].见:第三届全国音乐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2007.28.
    [2]参见: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1]伍国栋.中国民间音乐[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182.
    [2]伍国栋.中国民间音乐[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219.
    [3]参阅相关学者杜亚雄、王耀华、乔建中、赵宋光、杨匡民、苗晶、刘正维等人的著作。
    [1]王耀华、乔建中主编.音乐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11.
    [2]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44.
    [1]郭德华.区域音乐研究的区划方法比较与整合[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4).78—79.
    1.小方壶斋舆地丛钞.
    2.嘉庆.汉阴厅志.
    3.严如煜.三省山内风土杂识,丛书集成本.
    4.卢坤.秦疆治略.
    5.嘉庆.安康县志.
    6.乾隆.洛南县志.
    7.康熙.西乡县志.
    8.民国.西乡县志.
    9.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上、下)[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0.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商务印书馆,1994.
    11.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上、中、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2.王国维.王国维戏曲论文集[M].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
    13.青木正二.元人杂剧概说[M].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
    14.任半塘.唐戏弄[M].作家出版社,1958.
    15.任半塘.优语录[M].上海文艺出版,1981.
    16.周贻白.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17.康保成.傩戏艺术源流[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8.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19.苏育生.中国秦腔[M].上海:上海百家出版社,2009.
    20.焦文彬:长安戏曲[M].西安出版社,2002
    21.李刚、赵沛.大话陕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169.
    22.魏力群.中国皮影艺术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23.翁思再编.两口二黄—京剧世界揽胜[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
    24.杨念群、黄兴涛等编.新史学—多学科对话的图景[C](下)[M].中国人民大学,2003.
    25.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商务印书馆,1994.
    26.张云鹏.文化权——自我认同与他者认同的向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7.宋生贵.传承与超越——当代民族艺术之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8.孙美堂.文化价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
    29.费孝通.江村农民生活及其变迁.敦煌文艺出版社,2004.
    30.王铭铭.人类学是什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1.陈序经.文化学概观[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2.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3.张士闪.乡民艺术的文化解读——鲁中四村考察[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34.胡燕鸣主编.平峰村的文化转型——中国内地乡村五十年文化变迁的个案研究[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35.魏金伦、施宣圆.民间禁忌[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36.季羡林主编.长江文化研究文库[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
    37.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38.葛剑雄主编.汉水——河流文明丛书[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39.袁方主编.社会研究方法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40.段宝林主编.中国民间文艺学[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41.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2.赵世瑜.小历史与大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43.程美宝.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晚清以来“广东文化”观的形成[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44.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45.李伟主编.戏曲考论·戏曲卷[M].上海:上海百家出版社,2008.
    46.容世诚.戏曲人类学初探[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7.周宪主编.中国文学与文化认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8.祁进玉.群体身份与多元认同——基于三个土族社区的人类学对比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9.王铭铭.西方人类学思潮十讲[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0.徐平.文化的适应和变迁——四川羌村调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1.周振鹤、游汝杰著.方言与中国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52.汝信主编.社会科学新辞典[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
    53.张道一.张道一文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54.阮炜.地缘文明[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55.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56.段宝林主编.中国民间文艺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57.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58.罗康隆.文化适应与文化制衡—基于人类文化生态的思考[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59.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60.余谋昌.生态哲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61.李孝聪.中国区域历史地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2.谭其骧.秦郡界址考.见:长水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63.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64.李孝聪.中国区域历史地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5.鲁西奇.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对象与方法—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
    66.张晓虹.文化区域的分异与整合—陕西历史地理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67.周尚意等.文化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8.王恩涌等.中国文化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
    69.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M].北京:三联书店,1983.
    70.周尚意、孔翔、朱竑.文化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1.胡兆量.中国文化地理概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72.赵世瑜、周尚意.中国文化地理概说[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
    73.卢云.汉晋文化地理[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74.唐晓峰.人文地理随笔[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75.俞晓群主编.中国地域文化丛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1995.
    76. [美]迈克尔?赫茨菲尔德.人类学—文化和社会领域中的理论实践[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
    77. [美]罗伯特?F.墨菲.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78. [美]威廉?A?哈维兰.文化人类学[M].北京: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79. [英]阿兰?巴纳德.人类学——历史与理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80. [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M].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81. [英]A.R拉德克利夫?布朗.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82. [英]维克多?特纳.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83. [美]克拉克?威斯勒.人与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84. [美]阿兰?邓迪斯.民俗解析[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85. [法]葛兰言.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86. [法]马歇尔·莫斯.巫术的一般理论[M].杨渝东等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07.
    87. [美]理查德·鲍曼.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M].杨利慧、安德明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88. [美]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M].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89. [美]罗伯特?C.尤林.理解文化——从人类学和社会理论视角[M].何国强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90.托马斯·哈定.文化与进化[M].韩建军、商戈令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91. [美]唐纳德?L?哈迪斯蒂.生态人类学[M].郭凡、邹和译.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92.张岂之、史念海、郭琦主编.陕西通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93.庞德谦.陕西地域文化[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97.
    94.聂树人.陕西自然地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95.朱正洁主编.陕西分区地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
    96.吴镇烽.陕西地理沿革[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97.杨景震.中国风俗大系—陕西民俗[M].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
    98.张建忠主编.陕西风俗采风—陕南、陕北[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99.
    99.宋文程、张维佳.陕西方言与普通话[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100.陕西地方志丛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
    101.汉中地区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
    102.安康地区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103.商州市志[M].西安:中华书局,1998.
    104.谈俊琪主编.安康文化概览[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
    105.陈良学.湖广移民与陕南开发[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
    106.刘长源.汉中古史考论[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1.
    107.张会鉴李厚之.兴安谭从[M].远方出版社,2006.
    108.徐信印.安康史略[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
    109.陈显远.汉中史迹杂考[M].汉中文物局,1997.
    110.徐世群.巴蜀文化大典[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111.马长寿.氐与羌[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12.童恩正.古代的巴蜀[M].重庆出版社,1998.
    113.刘琳校注本.华阳国志[M].巴蜀书社,1984年.
    114.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15.徐中舒.论巴蜀文化[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
    116.李书敏、蓝锡麟.巴蜀历史沿革[M].重庆出版社,2004.
    117.蒙文通.巴蜀古史论述[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
    118.林向.巴蜀文化新论[M].成都出版社,1995年.
    119.邓少琴.巴蜀史稿[M].重庆地方志资料组,1986年.
    120.李绍明等主编.巴蜀历史、民族、考古、文化[M].巴蜀书社,1991年.
    121.赵增殿.三星堆文化与巴蜀文明[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122.袁庭栋.巴蜀文化志[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123.李大明主编.巴蜀文学与文化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5.
    124.林军、张瑞涵.巴蜀文化[M].时事出版社,2008.
    1.王炜林、孙秉君.汉水上游巴蜀文化的踪迹[C].见:中国考古学会第七次年会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
    2.李瑛、陈宗兴.陕南乡村聚落体系的空间分析.人文地理[J],1994(4).
    3.郑哲雄、张建民、李俊甲.环境、移民与社会经济——清代川、湖、陕交界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民间风俗之一.清史研究[C],2004(3).
    4.萧正洪.清代陕南的流民与人口地理分布的变迁.中国史研究[C],1992(3).
    5.钞晓鸿.晚清时期陕西移民入迁与土客融合.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C],1998(1).
    6.翟时雨.陕西省南部地区方言的归属.方言[J],1987(1).
    7.黄雪贞.西南官话的分区.方言[J],1988(4).
    8.张成材.陕甘宁青四省区汉语方言的分区.方言[J],1988(4).
    9.陈芳.乾隆时期华北地区戏曲剧种考述[C].中国文史哲学通讯(第六卷第1期),台北.
    10.黄天骥.论参军戏和傩——兼谈中国戏曲形态发展的主脉.戏剧艺术[J],1999(6).
    11.张德新.安康方言音系研究.安康学院学报[J],2007,(5).
    12.童正家.丹江漂流.陕西地方志,1992年(5).
    13.程砚秋.西北戏曲访问小记[N].人民日报,1950年2月25日.
    14.程砚秋、杜颖陶.秦腔源流质疑[C].新戏曲,1951年二卷6期.
    15.陶卫宁.历史时期陕南汉江走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D].国家图书馆博士论文库,1999.
    16.刘文华.浅谈镇安花鼓戏[J],镇安文史资料(3).
    17.洵阳风俗碑记.清光绪二十七年蒲月立碑,孙淮撰文.
    18.李克昌,刘子唐.二龙山庙会札记[J].商州文史资料(8).
    19.安康市地方志办公室.安康文化[J],2006—2009.
    1. [匈]萨波奇?本采.旋律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2. [英]约翰?布莱金.人的音乐性[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3. [日]山口修.出自积淤的水中—以贝劳音乐文化为实例的音乐学新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4. [日]深尾叶子、井口淳子、栗原伸治.黄土高原的村庄—声音?空间?社会[M].民族出版社,2007.
    5.吕骥.中国传统音乐研究[M].中央音乐出版社,2004.
    6.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7.周青青等.音乐学的历史于现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8.俞人豪等.音乐学基础知识问答[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9.南京艺术学院.中国当代音乐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10.伍国栋.20世纪中国音乐史论研究文献综录—中国少数民族音乐[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11.伍国栋.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传统音乐[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12.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13.伍国栋.中国民间音乐[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14.伍国栋.中国音乐[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15.管建华.音乐人类学导引[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6.王誉声.音乐源流学论纲[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17.肖常纬.中国民间音乐概述[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8.王耀华、乔建中.音乐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9.王耀华等.中国民族民间音乐[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
    20.王耀华、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21.王耀华主编.中国民族音乐[M].人民音乐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22.武俊达.戏曲音乐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
    23.张伯瑜.西方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与方法[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24.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简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
    25.俞人豪、周青青等.音乐学基础知识问答[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26.蒲亨强.中国地域音乐文化[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
    27.杨民康.中国民歌与乡土社会[M].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
    28.宋大能.民间歌曲概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197;.
    29.杨晓鲁.中国音乐与传统礼仪文化[M].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
    30.江明惇.汉族民歌概论[M].上篘囊粘霭嫔纾?982.
    31.乔建中.土地与歌—传统音乐文化及其历史地理背景研究[M].山东文艺出版社,1998.
    32.苗晶、乔建中.论汉族民歌近似色彩区的划分[M].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
    33.汤亚汀.音乐人类学—历史思潮与方法论[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34.李天方.陕西民间舞蹈概览[M].陕西旅游出版社,2003.
    35.惠焕章等.陕西民间艺术大全[M].陕西旅游出版社,2006.
    36.李世斌、李恩魁.陕西风俗歌[M].陕西旅游出版社,2003.
    37.戏剧理论丛书:秦腔论著研究[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
    38.焦文斌、阎敏学.中国秦腔[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
    39.常静之.论梆子腔.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
    40.王文献.汉中曲子[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41.杨志烈、何桑.中国秦腔史[M].陕西旅游出版社,2003.
    42.罗艺峰.中国西部音乐论—生成与前景[M].青海人民出版社,1991.
    43.方建军.陕西出土音乐文物[M].陕西师大出版社,1991.
    44.余海章、戴承元.紫阳民歌文化研究[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8.
    45.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
    46.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
    47.中国曲艺音乐集成·陕西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5 .
    48.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陕西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4.
    49.中国戏曲音乐集成·陕西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2005.
    50.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陕西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2.
    51.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陕西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5.
    52.中国戏曲志·陕西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5.
    53.中国戏剧志·山西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0.
    54.安康地区戏剧志.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
    55.陕西民间音乐资料汇编?陕南民歌(一、二、三、四、五)(内部印刷).1981.
    56.陕西省文化局陕西传统剧目汇编—汉调桄桄、陕南道情(内部印刷).1961.
    57.安康道情皮影戏的源流沿革.(陕西传统剧目说明)(内部印刷).1957.
    58.陈纪元主编.陕西传统剧目(一、二、三、四)(内部印刷). 2003.
    59.汉调二簧源流沿革.(陕西传统剧目说明)(内部印刷).1957.
    60.中国戏曲音乐集成陕西卷·洋县灯影腔分卷(内部印刷).1989.
    61.中国剧协陕西分会.关于秦腔源流的研究(内部印刷).1961.
    62.汉调桄桄简介.(陕西传统剧目说明)(内部印刷).1957.
    63.陕西安康汉剧团.陕西传统剧目脸谱(内部印刷).2003.
    64.南郑县文化文物局.汉调桄桄音乐(内部印刷).1995.
    65.紫阳县教育体育局.紫阳民歌教材(内部印刷).2004.
    66.紫阳文化馆.紫阳传统民歌精选(内部印刷).1998.
    67.张宣强主编.山歌不唱不开怀(内部印刷).2003.
    68.陕西民间音乐资料汇编(内部印刷).1981.
    1.沈洽.民族音乐学研究方法导论(上、下)[J].中国音乐学,1986(1)—(3).
    2.沈洽.论“双视角”研究法及其在民族音乐学中的实践和意义[J].中国音乐学,1998(2).
    3.伍国栋.20世纪中国民族音乐学理论研究学术思想的转型[J].音乐研究,2000(4),2001(1).
    4.汤亚汀.西方民族音乐学思想对中国的影响[J].历史与现状的评估,音乐艺术1998(2).
    5.汤亚汀.西方民族音乐学思想发展的历史轨迹[J].中国音乐学,1999(2).
    6.杨曦帆.民族音乐学研究中的文化人类学视野[J].交响,2006(3).
    7.胡兆量.中国戏曲地理特征[J].经济地理,2000(1).
    8.赵宋光.音乐文化的分区多层构成描述[J].中国音乐学,1992(2).
    9.江明惇.试论江南民歌的地方色彩[J].音乐研究,1983.
    10.王耀华.福建民歌的色彩区及其调式、音调特点[J].见:民族音乐论集.福建教育出版社,1988.
    11.杜亚雄.汉族民歌音乐方言区及其划分[J].1993(1).
    12.田耀农.区域音乐研究的方法论基础—系统论.见:首届全国高校民族音乐教学与区域音乐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
    13.方建军.商周乐器地理分布与音乐文化分区探讨[J].中国音乐,2006第2期.
    14.苗晶.我国北方汉族民歌近似色彩区的划分[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3(3).
    15.苗晶、乔建中.论汉族民歌近似色彩区的划分[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5(1、2).
    16.苗晶、乔建中.黄河流域东西部民歌区的形成及其风格特征的比较[J].民间文艺集刊,1987(1).
    17.乔建中.中国传统音乐的地理特征及中国音乐地理学的建设[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8(3).
    18.乔建中.构建区域音乐文化研究与教学体系的初步设想.见:首届全国高校民族音乐教学与区域音乐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
    19.黄允箴.论北方汉族民歌近似色彩区的划分[J].中国音乐学,1985创刊号.
    20.李维白.民族音乐文化色块论[J].苗岭乐论,贵州民族出版社,1996.
    21.杨匡民.湖北民歌三声腔及其结构组织.中国音乐,1981(增刊).
    22.杨匡民.民族旋律地方色彩的形成及色彩区划分[J].中国音乐学,1987(1).
    23.杨匡民.民歌旋律地方色彩的形成及色彩区的划分[J].中国音乐学,1987(1).
    24.蔡际洲.腔式板块理论与音乐地理学[J].音乐探索,1991(1).
    25.蔡际洲.关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地理学研究的思考[J].交响1999(4).
    26.蔡际洲.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角度[J].黄钟,2007(1).
    27.蔡际洲.文化地理学视野中的中国音乐家研究[J].中国音乐学,2005年第2期.
    28.蔡际洲.皮黄腔的流布与影响[J].中国音乐,2000(2).
    29.蔡际洲.关注传统音乐的文化生态—关于建立音乐文化“可持续发展指标”的建议[J].音乐研究,2006(2).
    30.刘正维.戏曲腔式及其板块分布论[J].中国音乐学,1993(4).
    31.刘正维.我国民间音乐的调式型号与板块分布[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3(3).
    32.薛艺兵.流动的声音景观——音乐地理学方法新探[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8(1).
    33.杨民康.中国南传佛教音乐文化圈和文化丛特征[J].中国音乐学,1999(4).
    34.程天健.陕南紫阳地区民歌简论[J].黄钟,2006(1).
    35.余海章、戴承元.遗留在紫阳民歌中的明清移民印记[J].安康文化,2006(1).
    36.许德宝.陕西境内花鼓戏音乐简论[J].交响,1998(4).
    37.王庆梅.陕南民歌与川北民歌在音乐形态上的比较[J].交响,1994(增).
    38.原作哲.陕西曲艺音乐品种概说[J].交响,1995(2).
    39.原作哲.陕西说唱艺术的萌芽与发展轨迹[J].交响,1996(4).
    40.束文寿.论京剧声腔源于陕西(打印稿).
    41.方建军.论战国时期的巴蜀音乐文化[J].交响,1993(3).
    42.李世斌.陕西锣鼓乐—陕西传统器乐概观之四[J].交响,1993(2).
    43.李世斌.陕西宗教音乐—陕西传统器乐概观之五[J].交响,1993,(3).
    44.黄笙闻.二黄源流初识[C].陕西艺术丛书:艺术研究荟录,1982,(1).
    45.王绍猷.秦腔纪闻[C].见:秦腔研究论著选.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
    46.范紫东.法曲之源流[C].见:秦腔研究论著选.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
    47.齐如山.中国戏剧源自西北[C].见:秦腔研究论著选.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
    48.严长明.秦云撷英小谱·小惠[C].见:陕西省艺术研究所编.秦腔研究论著选.1983.
    49.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DB].2005.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www.ihchina.cn/main.jsp.
    50.保护非物质文化公约[DB].200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www.ihchina.cn/main.jsp.
    51.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DB].2005.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www.ihchina.cn/main.jsp.
    52.紫阳民歌保护计划[DB].陕西省文化信息网: http://www.snwh.gov.cn/.
    53.保护非物质文化公约[DB].200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www.ihchina.cn/main.js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