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欧梵与中国现代文学学科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作为大陆高校文科设置,始于1949年后。该学科史迄今六十余年,大体可以“1980”为界。“80前”奠基作是王瑶1953年付梓的《中国新文学史稿》(下简称《史稿》)两卷,权威性统编教材则是1979—1980年问世的、唐弢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下简称《文学史》)三册。与“80前”相比,“80后”的幡然迥异不仅表现在文学观念、思维方式之更新,更体现为学科研究格局的国际化。亦即,“80后”学科不仅是国内诸子竞相鸣放的园地,更是海外汉学家’(从夏志清、李欧梵到王德威等)接踵登陆、参与共建的平台。若确认该学科晚近三十年来其变可观,那么,评估汉学家在其间所衍生的参照效应,也就成了当代学术史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而李欧梵,无疑是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应该说,他为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奉献了一个相对“完整”、能够自圆其说的鲁迅;打捞了一批曾不慎被文学史教材所湮埋的作家;以及描述了一个学界更愿采信的、踏实的历史创作背景。
     与大多数李欧梵研究聚焦“现代性”不同,笔者认为李欧梵对现代文学学科的真正意义只有在整个学科史中才能凸显,故本论文拟从学术史角度重点解析李欧梵的《铁屋中的呐喊》、《上海摩登》及《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三书,共分五章,将李欧梵的作家论与“80前”学科的作家论进行比较,亦即尝试如何将李欧梵视为一面镜子,照出“80前”学科的缺陷与不足,以期为未来的学科建设提供经得起证伪的、殷实的思想与学术资源。
"1980s" could be a dividing line of the studies on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Before"1980s",Wang Yao's and Tang Tao's were the two most important books of it. But after "1980s", more studies, more kinds of view and more voices appeared with the influence of policies'change and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In another word, after"1980s", there were not only local view, but also overseas studies involved in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So if we admit the gap in "1980s", it is important to assess the contribution from overseas sinology.
     Leo Le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inologist:his Lu Xun study was, much more complete and dependable than the studies before "1980s"; he also discovered a branch of talented modern writers who had been omission by the studies before "1980s" and his studies of Modernity in Shanghai is very important too.
     It has been voluminous studies on Leo Lee's works, nearly all of them were focused on his Modernity studies. Actually Leo Lee's contribution is more on Academic History. So I'll focus on Leo Lee's "studies of writers", including, and, to compare with the studies before "1980s", in order to find the weakness of the latter, and provide some reliable resources for the future discipline.
引文
2 1995年版《王瑶文集 第三卷》(北岳文艺出版社)的《编辑说明》提及,“1982年著对此书做了一些修订,于语句略有增删,但体例框架一仍其旧”故本文所引《史稿》,皆以1982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版本为准。
    3 李欧梵:《编辑缘起》,《李欧梵论中国现代文学》,季进编,上海三联书店,2009.10,第1页。
    4 汉学有狄义广义之分,狄义汉学特指小学训的考证学;面广义汉学则囊括了发生在以欧美为主的西方学术界的中国文明、文化及文学研究。本文中的“汉学”,属“广义汉学”。
    5 [美]李欧梵 著 王宏志等 译:《The Romantic generation of modern Chinese writers》,《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中译本自序》,第1页。
    6 [美]李欧梵 著 王宏志等 译:《The Romantic generation of modern Chinese writers》,《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中译本自序》,第1页。
    7 [美]李欧梵 著 王宏志等 译:《The Romantic generation of modern Chinese writers》,《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中译本自序》,第1页。
    8 [美]李欧梵著尹慧珉译:《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铁屋中的呐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第十章 结束语:鲁迅的遗产》,第196页。
    9 [美]李欧梵著尹慧联译:《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铁屋中的呐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第一章家庭和教育》,第3页。
    10 季进:《李欧梵和其鲁迅研究》,《中华读书报》,2000.7.12。
    11 [美]李欧梵 著 毛尖 译:《Shanghai Modern: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1930-1945》,《上海摩登 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韩文版序》,第338页:“万万没想到本书的中文版出版后,竞然在中国大陆受到‘左派’学者的批评,认为此书已成了新兴的‘小资’的读物,甚至是官方主流意识形态的‘代言者。原因之一就是上海政府也要恢复当年上海的荣华富贵。”
    12 张涛:《理论与立场: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三家”论》(博士论文),www.cnki.net.2010.6.1。
    13 李凤亮:《民族话语的二元解读:论李欧梵的文学现代性思想》,《文艺研究》,2006年6期,第73页。
    14 李凤亮:《民族话语的二元解读:论李欧梵的文学现代性思想》,《文艺研究》,2006年6期,第74页。
    15 李凤亮:《民族话语的二元解读:论李欧梵的文学现代性思想》,《文艺研究》,2006年6期,第75页。
    16 李凤亮:《民族话语的二元解读:论李欧梵的文学现代性思想》.《文艺研究》,2006年6期,第76页。
    17 李凤亮:《民族话语的二元解读:论李欧梵的文学现代性思想》,《文艺研究》,2006年6期,第75页
    18 [美]李欧梵 著 毛尖 译:《Shanghai Modern: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1930-1945)),《上海摩登 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中文版序》,第2贝,“我认为现代性的一部分显然与都市文化有关”
    19 张涛:《理论与立场: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三家”论》(博士论文),www.cnki.net,2010.6.1。
    20 彭松:《欧美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向度和张力》(博士论文),www.cnki.net,2008.4.10。
    21 彭松:《欧美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向度和张力》(博士论文),www.cnki.net,2008.4.10。
    22 [美]李欧梵著尹慧珉译:《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铁屋中的呐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原序》,第2页。
    23 彭松:《欧美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向度和张力》(博士论文),www.cnki.net,2008.4.10。
    24 转引自:李凤亮,《民族话语的二元解读:论李欧梵的文学现代性思想》,《文艺研究》,2006年6期,第72页。
    25 李凤亮:《民族话语的二元解读:论李欧梵的文学现代性思想》,《文艺研究》,2006年6期,第72页。
    26 温儒敏:《文学研究中的“汉学心态”》,《文艺争鸣》,2007年7月刊,第52页。
    27 温儒敏:《文学研究中的“汉学心态”》,《文艺争鸣》,2007年7月刊,第53页。
    28 温儒敏:《文学研究中的“汉学心态”》,《文艺争鸣》,2007年7月看,第53页。
    29 王彬彬:《胡搅蛮缠的比较——驳王德威<从头谈起>》,《南方文坛》,2005年3月看,第37页。
    30 转引自:[美]李欧梵 著 尹慧珉 译:《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铁屋中的呐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第五章 野草:希望与失望之间的绝境》,第88页。
    31 [美]李欧梵著尹慧联译:《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铁屋中的呐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原序》,第3页。
    32 [美]李欧梵:《现代性的追求》,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序言》,第2页。
    33 [美]李欧梵:《现代性的追求》,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序言》,第3页。
    34 [美]李欧梵 著 尹慧珉 译:《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铁屋中的呐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第五章<野草>:希望与失望之间的绝境》,第109页。
    35 文中援引了王晴佳的“大写”历史概念,指:“第一,历史是个有头有尾的过程,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根本的概念,或是一种基本的假设;第二,历史总的方向是进步的,是向前、向上发展的;第三,历史是有意义的,或者说,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行为都是有意义的——每个历史行为都是有意义的,而每一件历 史事件的发生都有意义。”余夏云:《作为方法的海外汉学》,119页,中国知网。
    36 [美]李欧梵著尹慧珉译:《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铁屋中的呐喊》,长沙,岳麓书社,1999,《第三章短篇小说之一:现代化技巧》,第45页。
    37 [美]李欧梵 著 尹慧珉 译:《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铁屋中的呐喊》,长沙,岳麓书社,1999,《第四章 短篇小说之二:“独异个人”和“庸众”》,第68页。
    38 [美]李欧梵著尹慧珉译:《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铁屋中的呐喊》,长沙,岳麓书社,1999,《第四章 篇小说之二:“独异个人”和“庸众”》,第73页。
    39 鲁迅:《<野草>题辞》,《鲁迅全集》卷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159页。
    40 鲁迅:《<野草>英文译本序》,《鲁迅全集》卷四,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356页。
    41 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第119页。
    42 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419页。
    43 如《药》中茶客认为夏瑜疯了,活该被打。
    44 [美]李欧梵著尹慧珉译:《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铁屋中的呐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第四章 短篇小说之二:“独异个人”和“庸众”》,第84页。
    45 《文化偏至论》强调“精神界之战士”,虽然气质乐观,却是“独庸矛盾”之文字源头。
    46 [美]马泰·卡林内斯库 著 顾爱彬 李瑞华 译:《Five Faccs of Modernity》,《现代性的五副面孔》,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颓废的概念》,第183页。
    47 1953年的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周扬宣布:“我们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法作为我们整个文学艺术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
    48 以《“呐喊鲁迅”与“80前”现代文学学科——评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为题,发表于《文艺研究》,2012年,第8期。
    49 [美]李欧梵著尹慧联译:《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铁屋中的呐喊》,长沙,岳麓书社,1999,第5页。
    50 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第三章成长中的小说一<呐喊>和<彷徨>》,第98页。
    51 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第三章成长中的小说一<呐喊>和<彷徨>》,第98页。
    52 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第二章成长中的小说一<呐喊>和<彷徨>》,第99页。
    53 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第三章成长中的小说一<呐喊>和<彷徨>》,第104页。(鲁迅的小说)“着重写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在描写中非常注意农民的艺术趣味。鲁迅研究了农民十分喜爱的旧戏和年画的艺术特点,并运用于自己的艺术创造上”。
    54 [美]李欧梵著尹慧珉译:《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铁屋中的呐喊》,长沙,岳麓书社,1999,《第三章短篇小说之一:现代化技巧》,第57页。
    55 [美]李欧梵著尹慧珉译:《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铁屋中的呐喊》,长沙,岳麓书社,1999,《第三章短篇小说之一:现代化技巧》,第57页。
    56 [美]李欧梵著尹慧珉译:《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铁屋中的呐喊》,长沙,岳麓书社,1999,《第三章短篇小说之一:现代化技巧》,第45页。
    57 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第二章 鲁迅(上)第二节<呐喊><彷徨>》,第98页。
    58 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第三章 成长中的小说—<呐喊>和<彷徨>》,第98页。
    59鲁迅:《狂人日记》,《鲁迅全集》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422页。
    60 [美]李欧梵 著 尹慧珉 译:《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铁屋中的呐喊》,长沙,岳麓书社,1999,《第三章短篇小说之一:现代化技巧》,第49页。
    61 [美]李欧梵著尹慧珉译:《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铁屋中的呐喊》,长沙, 岳麓书社,1999,《第三章 短篇小说之一:现代化技巧》,第49页。
    62 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第三章成长中的小说一<呐喊>和<彷徨>》,第98页。
    63 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第二章鲁迅(上)第二节<呐喊><彷徨>》,第100页。
    64 [美]李欧梵著尹慧珉译:《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铁屋中的呐喊》,长沙,岳麓书社,1999,《第三章短篇小说之一:现代化技巧》,第62页。
    65 鲁迅:《药》,《鲁迅全集》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448-449页。
    66 鲁迅:《故乡》,《鲁迅全集》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485页。
    67 [美]李欧梵 著 尹慧珉 译:《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铁屋中的呐喊》,长沙,岳麓书社,1999,《第三章短篇小说之一:现代化技巧》,第63页。
    67 [美]李欧梵 著 尹慧珉 译:《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铁屋中的呐喊》,长沙,岳麓书社,1999,《第三章短篇小说之一:现代化技巧》,第63页。
    69 鲁迅:《孔乙己》(注1),《鲁迅全集》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第438页。
    70 [美]李欧梵著尹慧珉译:《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铁屋中的呐喊》,长沙,岳麓书社,1999,《第三章短篇小说之一:现代化技巧》,第57页。
    71 [美]李欧梵著尹慧珉译:《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铁屋中的呐喊》,长沙,岳麓书社,1999,《第三章 短篇小说之一:现代化技巧》,第57页。
    72 [美]李欧梵 著 尹慧珉 译:《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铁屋中的呐喊》,长沙,岳麓书社,1999,《第三章短篇小说之一:现代化技巧》,第58页。
    73 [美]李欧梵著尹慧珉译:《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铁屋中的呐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第三章短篇小说之一:现代化技巧》,第62页。
    74 [美]李欧梵著尹慧珉译:《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铁屋中的呐喊》,长沙,岳麓书社,1999,《原序》,第5页。
    75 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415页。
    76 [美]李欧梵著尹慧珉译:《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铁屋中的呐喊》,长沙,岳麓书社,1999,《第三章 知篇小说之一:现代化技巧》,第54贝。
    77 [美]李欧梵 著 尹慧珉 译:《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铁屋中的呐喊》,长沙,岳麓书社,1999,《第三章 短篇小说之一:现代化技巧》,第45页。
    78 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第415页。
    79 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第416页。
    80 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第41 5—416页。
    81 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第417页。
    82 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第417-418页。
    83 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鲁迅全集》卷四,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第512页。
    84 [美]李欧梵著尹慧珉译:《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铁屋中的呐喊》,长沙,岳麓书社,1999,《第三章 短篇小说之一:现代化技巧》,第54页。
    85 [美]李欧梵著尹慧珉译:《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铁屋中的呐喊》,长沙,岳麓书社,1999,《第三章短篇小说之一:现代化技巧》,第54页。
    86 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419页。
    87 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第二章 鲁迅(上)第三节<阿Q正传>》,第 118页。
    88 [美]李欧梵著尹慧珉译:《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铁屋中的呐喊》,长沙,岳麓书社,1999,《第四章 短篇小说之二:“独异个人”和“庸众”》,第65页。
    89 [美]李欧梵 著 尹慧珏 译:《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铁屋中的呐喊》,长沙,岳麓书社,1999,《第四章短篇小说之二:“独异个人”和“庸众”》,第66页。
    90 [美]李欧梵著尹慧联译:《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铁屋中的呐喊》,长沙,岳麓书社,1999,《第四章短篇小说之二:“独异个人”和“庸众”》,第66页。
    91 [美]李欧梵著尹慧珉译:《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铁屋中的呐喊》,长沙,岳麓书社,1999,《第四章短篇小说之二:“独异个人”和“庸众”》,第65页。
    92 鲁迅:《随感录 三十八》,《鲁迅全集》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311页。
    93 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第418页。
    94 鲁迅:《狂人日记》,《鲁迅全集》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第423页。
    95 [美]李欧梵著尹慧珉译:《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铁屋中的呐喊》,长沙,岳麓书社,1999,《第四章短篇小说之二:“独异个人”和“庸众”》,第68页。
    96 [美]李欧梵著尹慧珉译:《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铁屋中的呐喊》,长沙,岳麓书社,1999,《第四章短篇小说之二:“独异个人”和“庸众”》,第72页。
    97 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第三章 成长中的小说一<呐喊>和<彷徨>》,第100页。
    98 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第三章 成长中的小说一<呐喊>和<彷徨>》,第100页。
    99 鲁迅:《阿Q正传》,《鲁迅全集》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513页。
    100 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第三章成长中的小说一<呐喊>和<彷徨>》,第100页。
    101 鲁迅:《阿Q正传》,《鲁迅全集》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518页。
    102 王瑶:《谈<呐喊>与<彷徨>》,《王瑶文集》卷六,北岳文艺出版社,1995.12,第255页。
    103 [美]李欧梵 著尹慧珉 译:《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e:A study of Lu Xun》,《铁屋中的呐喊》,长沙, 岳麓书社,1999,《第四章 短篇小说之二:“独异个人”和“庸众”》,第73页。
    104 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第419页。
    105 [美]李欧梵著尹慧珉译:《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铁屋中的呐喊》,长沙, 岳麓书社,1999,《第三章 短篇小说之一:现代化技巧》,第54页。
    106 鲁迅:《狂人日记》,《鲁迅全集》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第423页。“也有给知县打枷1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的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他们那时候的脸色,全没有昨天那么怕,也没有这么凶”。
    107 [美]李欧梵著尹慧珉译:《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铁屋中的呐喊》,长沙,岳麓书社,1999,《第四章短篇小说之二:“独异个人”和“庸众”》,第81页。
    108 [美]李欧梵著工宏志等译:《The Romantic generation of modern Chinese writers》,《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中译本自序》,第1页。“文史不分家,我至今仍视为做学问的座右铭”。
    109 [美]李欧梵 著 尹慧珉 译:《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铁屋中的呐喊》,长沙,岳麓书社,1999,《第一章家庭和教育》,第16页。
    110 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第417页,“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
    111 [美]李欧梵 著 尹慧珉 译:《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铁屋中的呐喊》,长沙,岳麓书社,1999,《第一章家庭和教育》,第6-7页。
    112 [美]李欧梵著尹慧珉译:《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铁屋中的呐喊》,长沙,岳麓书社,1999,《第一章家庭和教育》,第8页。
    113 [美]费正清 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第一章 导言:中国历史上的沿海与内陆》,第1页。
    114 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第417页。
    115 [美]李欧梵著尹慧珉译:《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铁屋中的呐喊》,长沙,岳麓书社,1999,《第一章家庭和教育》,第15页。
    116 [美]李欧梵著尹慧珉译:《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铁屋中的呐喊》,长沙,岳麓书社,1999,《第一章家庭和教育》,第13页。
    117 [美]李欧梵著尹慧珉译:《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铁屋中的呐喊》,长沙,岳麓书社,1999,《第一章家庭和教育》,第13页。
    118 [美]李欧梵 著 尹慧珉 译:《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铁屋中的呐喊》,长沙,岳麓书社,1999,《第一章家庭和教育》,第11页。
    119 [美]李欧梵 著 尹慧联 译:《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铁屋中的呐喊》,长沙,岳麓书社,1999,《第一章 家庭和教育》,第12页。
    120 [美]李欧梵 著 尹慧珉 译:《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铁屋中的呐喊》,长沙,岳麓书社,1999,《第一章家庭和教育》,第15页。
    121 [美]李欧梵 著 尹慧联 译:《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铁屋中的呐喊》,长沙,岳麓书社,1999,《第一章家庭和教育》,第15页。
    122 [美]李欧梵著尹慧珉译:《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铁屋中的呐喊》,长沙,岳麓书社,1999,《第二章传统和“抗传统”》,第28页。
    123 [美]李欧梵著尹慧珉译:《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铁屋中的呐喊》,长沙,岳麓书社,1999,《第一章家庭和教育》,第21页。
    124 [美]李欧梵著尹慧珉译:《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铁屋中的呐喊》,长沙,岳麓书社,1999,《第二章传统和“抗传统”》,第26页。
    125 [美]李欧梵著尹慧珉译:《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铁屋中的呐喊》,长沙,岳麓书社,1999,《第二章传统和“抗传统”》,第26页。
    126 [美]李欧梵著尹慧珉译:《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铁屋中的呐喊》,长沙,岳麓书社,1999,《第一章家庭和教育》,第4页。
    127 [美]李欧梵著尹慧珉译:《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铁屋中的呐喊》,长沙,岳麓书社,1999,《第一章家庭和教育》,第5页。
    128 鲁迅:《科学史教篇》,《鲁迅全集》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第29页。
    129 鲁迅:《科学史教篇》,《鲁迅全集》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第35页。
    130 [美]李欧梵著尹慧联译:《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铁屋中的呐喊》,长沙,岳麓书社,1999,《第一章家庭和教育》,第17页。
    131 [美]李欧梵著尹慧珉译:《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铁屋中的呐喊》,长沙,岳麓书社,1999,第16页。
    132 [美]李欧梵著尹慧珉译:《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铁屋中的呐喊》,长沙,岳麓书社,1999,《第一章 家庭和教育》,第3页。
    133 以《“野草鲁迅”与<铁屋中的呐喊>——兼及李欧梵与王瑶、唐弢之比较》为题,发表于《社会科学战线》2013年第3期。
    134 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第五章 收状丰富的散文 — 匕首与投枪》第145-146页。一,“被称作散文诗的《野草》写于一九二四至一九二六两年,这是诗的结晶,在悲凉之感中仍透露着坚韧的战斗性”;二,“文字用了象征,用了重叠,来凝结和强调着悲愤的声音”;三,“鲁迅的文字正是这样的投枪”。
    135 夏济安:《鲁迅作品的黑暗面》,《夏济安选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2,第18页。
    136 鲁迅:《<野草>题辞》,《鲁迅全集》卷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159页。
    137 鲁迅:《<野草>英文译本序》,《鲁迅全集》卷四,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356页。
    138 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第119页。
    139 唐弢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则采用冯雪峰的说法,承认鲁迅有“内心的矛盾”,但对于“矛盾”本身却未作解释,只提示是“进步知识分了由于没有认清前进的方向”而共有的“苦闷”。第一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第127页。
    140 [美]李欧梵 著 尹慧珉 译:《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铁屋中的呐喊》,长沙,岳麓书社,1999,《第五章<野草>:希望与失望之间的绝境》,第101页。
    141 唐弢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第二章 鲁迅(上) 第四节 杂感和散文》,第126页。
    142 鲁迅:《<自选集>自序》,《鲁迅全集》卷四,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456页,“有了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
    143 唐弢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第二章鲁迅(上) 第四节 杂感和散文》,第129-130页。
    144 [美]李欧梵 著 尹慧联 译:《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铁屋中的呐喊》,长沙,岳麓书社,1999,《第五章<野草>:希望与失望之间的绝境》,第82页。
    145 [美]李欧梵著尹慧珉译:《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铁屋中的呐喊》,长沙,岳麓书社,1999,《第五章<野草>:希望与失望之间的绝境》,第84页。
    146 厨川白村著,鲁迅译:《出了象牙之塔》,《鲁迅全集》卷十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第165页。
    147 鲁迅:《译<苦闷的象征>后三日序》,《鲁迅全集》卷十,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235页。
    148 [美]李欧梵 著 尹慧珉 译:《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铁屋中的呐喊》,长沙,岳麓书社,1999,《第三章 短篇小说之一:现代化技巧》,第54贝。
    149 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415页。
    150 [美]李欧梵 著 尹慧联 译:《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铁屋中的呐喊》,长沙,岳麓书社,1999,《第三章 短篇小说之一:现代化技巧》,第54页。
    151 鲁迅:《<野草>题辞》,《鲁迅全集》卷二,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第159-160页。
    152 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第三章成长中的小说一<呐喊>和<彷徨>》,第103-104页。
    153 [美]李欧梵 著 尹慧珉 译:《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铁屋中的呐喊》,长沙,岳麓书社,1999,《第四章短篇小说之二:“独异个人”和“庸众”》,第77-78页。
    154 鲁迅:《热风 三十八》,《鲁迅全集》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311灭。
    155 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417页。
    156 [美]李欧梵 著 尹慧珉 译:《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铁屋中的呐喊》,长沙,岳麓书社,1999,《第四章 短篇小说之二:“独异个人”和“庸众”》,第83贝。
    157 鲁迅:《两地书5四》,《鲁迅全集》卷十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2021页。
    158 鲁迅:《墓文》,《鲁迅全集》卷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202页。
    159 [美]李欧梵著尹慧珉译:《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铁屋中的呐喊》,长沙,岳麓书社,1999,《第四章 短篇小说之二:“独异个人”和“庸众”》,第86页。
    160 严云受 刘锋杰:《文学象征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绪论象征研究的回顾与起点》,第3页。
    161 鲁迅:《死火》,《鲁迅全集》卷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195页。
    162 鲁迅:《死火》,《鲁迅全集》卷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196页。
    163 严云受 刘锋杰:《文学象征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绪论象征研究的回顾与起点》,第4贝。
    164 鲁迅:《<野草>英文译本序》,《鲁迅全集》卷四,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356页。
    165 [美]李欧梵 著 尹慧珉 译:《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铁屋中的呐喊》,长沙,岳麓书社,1999,《第五章<野草>:希望与失望之间的绝境》,第84页。
    166 [美]李欧梵 著 尹慧联 译:《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铁屋中的呐喊》,长沙,岳麓书社,1999,《第五章<野草>:希望与失望之间的绝境》,第97页。
    167 鲁迅:《两地书二四》,《鲁迅全集》卷十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80页。
    168 [美]李欧梵 著 尹慧珉 译:《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铁屋中的呐喊》,长沙,岳麓书社,1999,《第五章<野草>:希望与失望之间的绝境》,第82页。
    169 但仍有疑问:若鲁迅想自我解剖,又不愿被人看穿,只要作“抽屉文学”,不公示于众就行,何必苦心构建“独白象征”的城堡呢?何况,鲁迅写《野草》本是为了更率真地“自我告白”,而不受小说与诗歌规范的诸多束缚,“独白象征”却无疑增加了艺术难度,这不是南辕北辙吗?鲁迅不做“抽屉文学”,或许与他的经济独立意识有关。1923年底,《野草》写作前九个月,鲁迅曾做演讲《娜拉走后怎样》。他说娜拉离开男友追求独立值得敬佩,但又担心其结果“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因为如果是一匹小鸟,在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倘使已经关得麻痹了翅子,忘却了飞翔,也诚然是无路可以走”(《鲁迅全集》卷一,第159页)。鲁迅本意是说若没有经济独立,人格独立只是幻梦:“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鲁迅全集》卷一,第160页)。演讲结束约二十个月后,鲁迅被教育部解聘。
    170 王瑶:《论<野草>》,《王瑶文集》第六卷,北岳文艺出版社,1995,第285页。
    171 厨川白村著,鲁迅译:《创作论》,《鲁迅全集》卷十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第51页。
    172 [美]李欧梵著尹慧珉译:《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铁屋中的呐喊》,长沙,岳麓书社,1999,《第五章<野草>:希望与失望之间的绝境》,第84页。
    173 [美]李欧梵著尹慧珉译:《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铁屋中的呐喊》,长沙,岳麓书社,1999,《第五章<野草>:希望与失望之间的绝境》,第89贝。
    174 鲁迅在《华盖集忽然想到九》中曾对一个fd君念念不忘,因为他曾“指摘我在《阿q正传》中写捉拿一个无聊的阿q而用机关枪,是太远于事理”。鲁迅视之为侮辱,并长篇大论用机关枪捉拿阿q很合理,且颇具“中国特色”,由此可见他对自己作品的合理性与严肃性的重视与自负。《鲁迅全集》卷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63页。
    175 [美]李欧梵著尹慧珉译:《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铁屋中的呐喊》,长沙,岳麓书社,1999,《第五章<野草>:希望与失望之间的绝境》,第84页。
    176 [美]李欧梵著尹慧珉译:《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铁屋中的呐喊》,长沙,岳麓书社,1999,《第五章<野草>:希望与失望之间的绝境》,第90页。
    177 [美]李欧梵著尹慧珉译:《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铁屋中的呐喊》,长沙,岳麓书社,1999,《第五章<野草>:希望与失望之间的绝境》,第90页。
    178 鲁迅:《影的告别》,《鲁迅全集》卷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165页。
    179 为鲁迅:《求乞者》,《鲁迅全集》卷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167-168页。
    180 在鲁迅看来,这种“烦腻,疑心,憎恶”是可理解的,因为他自己也对身边充斥着的伪乞者感到“烦腻,疑心,憎恶”。但伪乞者的危害不在虚伪本身,而在于他们造成的恶性循环,使世上所有人对所有求乞者都不加分辨地投以“烦腻,疑心,憎恶”,这就使真正需要求乞的人得不到任何同情与帮助。
    181 鲁迅:《<野草>英文译本序》,《鲁迅全集》卷四,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356页。
    182 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416页。
    183 鲁迅:《孤独者》,《鲁迅全集》卷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87-89页。
    184 李欧梵认为《孤独者》“在技巧上不是鲁迅最好的”。这说法有道理,因为务论作为小说叙述者的“我”或“魏连殳”,都不可能知道魏连殳乡亲的心理细节,这种细节在“上帝视角”的小说中出现才更合理。但这也从侧面说明了:1,鲁迅特别想写出“旁观者”的丑态;2,鲁迅可能太过动情,以致无法如《药》般使用“上帝视角”讲故事。参阅《铁屋》,第77页。
    185 此处“传统”特指人间互相压迫的民族劣根性。
    186 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419页。
    187 如《药》中茶客认为夏瑜疯了,活该被打。
    188 [美]李欧梵著尹慧珉译:《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铁屋中的呐喊》,长沙,岳麓书社,1999,《第四章 短篇小说之二:“独异个人”和“庸众”》,第78页。
    189 鲁迅:《复仇(其二)》,《鲁迅全集》卷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174-175页。
    190 鲁迅:《两地书 二四》,《鲁迅全集》卷十一,人民文学出版祉,1981,第79页。
    191 [美]李欧梵著尹慧珉译:《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铁屋中的呐喊》,长沙,岳麓书社,1999,《第五章<野草>:希望与失望之间的绝境》,第101页。
    192 [美]李欧梵 著 尹慧珉 译:《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铁屋中的呐喊》,长沙,岳麓书社,1999,《第四章 短篇小说之二:“独异个人”和“庸众”》,第97页。
    193 [美]李欧梵 著 尹慧珉 译:《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铁屋中的呐喊》,长沙,岳麓书社,1999,《第四章 短篇小说之二:“独异个人”和“庸众”》,第98页。
    194 鲁迅:《两地书二》,《鲁迅全集》卷十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15页。
    195 鲁迅:《两地书一二》《鲁迅全集》卷十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46页。
    196 鲁迅:《两地书一○》《鲁迅全集》卷十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40页。
    197 鲁迅:《两地书二四》《鲁迅全集》卷十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79页。
    198 鲁迅:《这样的战士》,《鲁迅全集》卷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215页。
    199 [美]李欧梵著尹慧珉译:《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铁屋中的呐喊》,长沙,岳麓书社,1999,《第五章<野草>:希望与失望之间的绝境》,第100页。
    200鲁迅:《两地书 二四》,《鲁迅全集》卷十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79页。
    201 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编辑例言》,第1页。
    202 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五四”新文学前进的道路——重版代序》,第3页。
    203毛洋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洋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67,第805页。
    204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67,第828页。
    205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洋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67,第658页。
    206 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第三章 成长中的小说一<呐喊>和<彷徨>》,第98页。
    207 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第三章 成长中的小说一<呐喊>和<彷徨>》,第99页。
    208 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第三章 成长中的小说一<呐喊>和<彷徨>》,第98页。
    209 转引自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艺术人真诚——钱谷触论文自选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95页。“何其芳同志一语中的地道出了这个问题的症结所在:‘困难和矛盾主要在这望阿Q是一个农民,但阿Q精神却是一个消极的可耻的精神现象。”,
    210 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第三章成长中的小说—<呐喊>和<彷徨>》,101页。
    211 史载毛洋东1955-1956年间曾两次言及(“挖掘”)阿Q的“革命性”,据说这“表明了毛泽东对阿Q的情感态度”。一是1955年10月,毛在中共七届六中全会报告中说,对待犯错误的同志,“要准许别人革命。我们不要当《阿Q正传》上的假洋鬼子,他不准阿Q革命:……凡是不准人家革命,那是很危险的”。二是1956年4月,毛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介绍《阿Q正传》“专门写了‘不准革命’一章,说假洋鬼了不准阿Q革命。其实,阿Q当时的所谓革命,不过是想跟别人拿点东西而已。可是,这样的革命假洋鬼了也还是不准。我看在这点上,有些人很有点像假洋鬼子。”参阅陈晋:《文人毛泽东》,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第649-650页。
    212 鲁迅:《两地书二》,《鲁迅全集》卷十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14页。
    213 王瑶:《论<野草>》《王瑶文集》第六卷,北岳文艺出版社,1995,第290页。
    214 [美]李欧梵著尹慧珉译:《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铁屋中的呐喊》,长沙,岳麓书社,1999,《原序》,第5页。
    215 李欧梵写道:“我的这些读解并不仅仅是抽象的认识。从鲁迅传记的基础上看,我们可以说鲁迅将独异个人和庸众并列,透漏了他的深沉的对待他国人矛盾。他在期的许多作品也充满了这方面的证明。著名的‘铁崖子’的隐喻给了第一条线索。到后来寻求‘国民的魂灵’时,他公开承认在他和中国大众之中还存在着一道高墙。后来他声誉日盛,1925年所写《俄译本<阿Q正传>序》中,就用了乐观的语气:‘在将来,在高强里的一切人众,该会自己觉醒、走出,都来开口的吧。’但足,从上述诸章看来,这‘一切人众’的昏睡状态被描写得使人实在难于接受他们还能觉醒的想法。《野草》中对庸众的种种描写也更证明了这一结论。”参阅《铁屋》,第101页。
    216 [美]李欧梵著尹慧珉译:《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铁屋中的呐喊》,长沙,岳麓书社,1999,《第一章家庭和教育》,第3页。
    217 [美]李欧梵著尹慧珉译:《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铁屋中的呐喊》,长沙,岳麓书社,1999,《第七章对文学和革命看法的变化和发展》,第127页。
    218 [美]李欧梵著尹慧珉译:《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铁屋中的呐喊》,长沙,岳麓书社,1999,《第三章短篇小说之一:现代化技巧》,第49页。
    219 《文化偏至论》强调“精神界之战士”,虽然气质乐观,却是“独庸矛盾”之价值源头。
    220 [美]李欧梵著尹慧珉译:《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铁屋中的呐喊》,长沙,岳麓书社,1999,《第一章家庭和教育》,第12页。
    221 [美]李欧梵著尹慧珉译:《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铁屋中的呐喊》,长沙,岳麓书社,1999,《第一章家庭和教育》,第12页。
    222 鲁迅:《摩罗诗力说》,《鲁迅全集》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99页。
    223 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417页。
    224 [美]李欧梵 著 尹慧珉 译:《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铁屋中的呐喊》,长沙,岳麓书社,1999,《第一章家庭和教育》,第6页。
    225 [美]李欧梵著尹慧珉译:《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铁屋中的呐喊》,长沙,岳麓书社,1999,《第一章家庭和教育》,第16页。
    226 鲁迅:《340409致魏猛克》,《鲁迅全集》卷十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381页。 227 [美]李欧梵著尹慧珉译:《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铁屋中的呐喊》,长沙,岳麓书社,1999,《第三章短篇小说之一:现代化技巧》,第52页。
    228 [美]李欧梵著尹慧联译:《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铁屋中的呐喊》,长沙,岳麓书社,1999,《第三章 短篇小说之一:现代化技巧》,第57页。
    229 [美]李欧梵 著 尹慧珉 译:《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铁屋中的呐喊》,长沙,岳麓书社,1999,《第三章短篇小说之一:现代化技巧》,第63页。
    230 [美]李欧梵著尹慧联译:《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铁屋中的呐喊》,长沙,岳麓书社,1999,《第三章短篇小说之一:现代化技巧》,第63页。
    231 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417页。
    232 [美]李欧梵 著 尹慧珉 译:《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铁屋中的呐喊》,长沙,岳麓书社,1999,《第一章家庭和教育》,第3页。
    233 鲁迅:《两地书 四》,《鲁迅全集》,卷十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20贝。
    234 鲁迅:《娜拉走后怎样》,《鲁迅全集》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160页。
    235 [美]李欧梵著尹慧珉译:《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铁屋中的呐喊》,长沙,岳麓书社,1999,《第一章家庭和教育》,第7页。
    236 鲁迅:《两地书四》,《鲁迅全集》卷十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20页。
    237 很多年后,鲁迅的“醉虾论”是此“功效”的负面阐释,但亦是例证,证明有青年被他影响。
    238 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第二章鲁迅(上) 第四节 杂感和散文》,第126页。“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鲁迅一方面和封建势力以及代表资产阶级右翼的‘现代评论派’作韧性的鏖战,另一方面由于《新青年》团体的散伙,在文化战线上一时还看不到作为核心的领导力量,他的思想在苦闷中经历了一场激烈的斗争。”
    238 鲁迅:《通信》,《鲁迅全集》卷四,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97页。
    240 《硬译》一文已讲得很清楚。
    241 鲁迅:《复仇》,《鲁迅全集》卷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172-173页。
    242 鲁迅:《两地书一○》,《鲁迅全集》卷十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39页。
    243 鲁迅:《两地书 八》,《鲁迅全集》卷十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31-32页。
    244 《死火》的写作与那封信的时间非常接近。
    245 鲁迅:《死火》,《鲁迅全集》卷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196页。
    246 鲁迅:《死火》,《鲁迅全集》卷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196页。
    247 鲁迅:《两地书 八》,《鲁迅全集》卷十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32页。
    248 1924年秋,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校长杨荫榆与学生自治会发生矛盾,最终导致学潮。次年5月鲁迅介入,作《互相想到(九)》,及《“碰壁”之后》以公开支持学生自治会,称不愿看到“教育家在杯酒间谋害学生”。文章发表后不久,作为现代评论派代表人物的陈西滢即撰文质疑鲁迅“过于偏袒一方”,并暗示他有煽动学生之嫌。
    249 倪邦文:《自由者梦寻》,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第四章 理性殿堂的建构——文化主义之路四理想的文化之境》,第117页。
    250 陈西滞:《西滢闲话》,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粉刷茅厕》,第41-42页。
    251 鲁迅:《这回是“多数”的把戏》,《鲁迅全集》卷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174页。
    252 鲁迅:《并非闲话》,《鲁迅全集》卷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77页。
    253 陈西滢:《西滞闲话》,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粉刷茅厕》,第41页。
    254 指 章士钊。
    255 鲁迅:《并非闲话(二)》,《鲁迅全集》,卷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125页。
    256 鲁迅:《一点比喻》,《鲁迅全集》卷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218页。
    257 鲁迅:《一点比喻》,《鲁迅全集》卷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217-218页。
    258 倪邦文:《自由者梦寻》,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第二章 西式的文化精神 二 近代英美的思想渊源》,第52页。
    259 钱理群:《鲁迅与现代评论派的论战》,《鲁迅研究月刊》2002.11。
    260 鲁迅:《我的“籍”和“系”》,《鲁迅全集》卷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82-83页。
    261 鲁迅:《并非闲话(三)》,《鲁迅全集》卷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148-151页。
    262 鲁迅:《辞“大义”》,《鲁迅全集》卷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461页。“只好逃出北京”。
    263 [美]李欧梵 著 尹慧珉 译:《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铁屋中的呐喊》,长沙,岳麓书社,1999,《第五章<野草>:希望与失望之间的绝境》,第83页。
    264 鲁迅:《这样的战士》,《鲁迅全集》卷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214页。
    265 鲁迅:《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鲁迅全集》卷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216-218页。
    266 鲁迅:《学界的三魂》,《鲁迅全集》卷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208页。
    267 鲁迅:《一点比喻》,《鲁迅全集》卷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218-219页。
    268 鲁迅:《谈皇帝》,《鲁迅全集》卷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253页。
    269 鲁迅:《灯下漫笔》,《鲁迅全集》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215页。
    270 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415页。
    271 鲁迅:《狂人日记》,《鲁迅全集》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423页。
    272 鲁迅:《回信》,《鲁迅全集》卷四,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97页。
    273 鲁迅:《回信》,《鲁迅全集》卷四,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97页。
    274 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第92页。(《霍秋白文集》第2册第997页。)
    275 鲁迅:《三闲集 序言》,《鲁迅全集》卷四,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6页。
    276 [美]李欧梵著尹慧联译:《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铁屋中的呐喊》,长沙,岳麓书社,1999,《第六章杂文:对生活和现实的种种观感》,第117-118页。
    277 鲁迅:《<苏俄的文艺论战>前记》,《鲁迅全集》卷七,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267页。
    278 鲁迅:《<未名从刊>与<乌合从书>广告》《鲁迅全集》卷七,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页,第453。
    279 鲁迅:《<苏俄的文艺论战>前记》,《鲁迅全集》卷七,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267页。
    280 鲁迅:《革命时代的文学——四月八日在黄埔军官学校讲》,《鲁迅全集》卷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422页。
    281 鲁迅:《革命文学》,《鲁迅全集》卷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544页。
    282 鲁迅:《文艺和革命》,《鲁迅全集》卷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559页。
    283 鲁迅:《革命时代的文学》,《鲁迅全集》卷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423页。
    284 鲁迅:《革命时代的文学》,《鲁迅全集》卷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420页。
    285 鲁迅:《革命时代的文学》,《鲁迅全集》卷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419页。
    286 鲁迅:《革命时代的文学》,《鲁迅全集》卷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423页。
    287 鲁迅:《革命时代的文学》,《鲁迅全集》卷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418页。
    288 鲁迅:《文艺与政治的歧途》,《鲁迅全集》卷七,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118页。
    289 [美]李欧梵 著 尹慧珉 译:《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铁屋中的呐喊》,长沙,岳麓书社,1999,《第七章对文学和革命看法的变化和发展》,第131页。
    290 鲁迅:《革命文学》,《鲁迅全集》卷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543页。
    291 鲁迅:《两地书二二》,《鲁迅全集》卷十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74页。
    292 鲁迅:《文艺与政治的歧途》,《鲁迅全集》卷七,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118贝。
    293 鲁迅:《革命时代的文学》,《鲁迅全集》卷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418页。
    294 鲁迅:《“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鲁迅全集》卷四,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208页。
    295 鲁迅:《文艺与政治的歧途》,《鲁迅全集》卷七,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119页。
    296 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鲁迅全集》卷四,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234页。
    297 鲁迅:《对十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鲁迅全集》卷四,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235页。
    298 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鲁迅全集》卷四,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234页。
    299 鲁迅:鲁迅的这一认识应该与他1928-1929年翻译蒲力汗诺夫有关,并非本文重点。
    300 鲁迅:《<艺术论>译本序》,《鲁迅全集》卷四,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260页。
    301 鲁迅:《<艺术论>译本序》,《鲁迅全集》卷四,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257页。
    302 鲁迅:《<艺术论>译本序》,《鲁迅全集》卷四,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255页。
    303 鲁迅:《上海文艺之一瞥》,《鲁迅全集》卷四,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301-302页。
    304 鲁迅:《上海文艺之一瞥》,《鲁迅全集》卷四,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299页。
    305 鲁迅:《书信300327致章廷谦》,《鲁迅全集》卷十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8页。“倘使后起诸公,真能有此爬得较高,则我之被踏,又何足惜。中国可作梯子者,其实除我之外,也无几了,,所以我十年以来,帮未名社,帮狂飙社,帮朝花社,而无不失败,或受欺,但愿有英俊出于中国之心,终于未死,所以此次又应青年之请,除自由同盟外,又加入左翼作家联盟”。
    306 鲁迅:《300327致章廷谦》,《鲁迅全集》卷十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8页。
    307 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419页。
    308 鲁迅:《希望》,《鲁迅全集》卷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178页。
    309 鲁迅:《两地书八》,《鲁迅全集》卷十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32贝。
    310 冯雪峰:《回忆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第51页。
    311 虽然成员不利,但背景毕竟是一个政党。
    312 鲁迅:《书信340224致郑振铎》,《鲁迅全集》卷十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343页。
    313 鲁迅:《书信330803致黎烈文》,《鲁迅全集》卷十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208-209页。
    314 鲁迅:《书信350323致曹靖华》,《鲁迅全集》卷十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90页。
    315 海婴出生日于1929年9月27日。
    316 鲁迅:《书信341206致萧军、萧红》,《鲁迅全集》卷十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585页。
    317 鲁迅:《关于翻译的通信回信》,《鲁迅全集》卷四,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382页。
    318 鲁迅:《两地书八》,《鲁迅全集》卷十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32页。
    319 鲁迅:《341210致萧军、萧红》,《鲁迅全集》卷十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593页。
    320 鲁迅:《革命时代的文学》,《鲁迅全集》卷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419页。
    321 鲁迅:《上海文艺之一瞥》,《鲁迅全集》卷四,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299页。
    322 鲁迅:《<溃灭>第二部一至三章译者附记,》《鲁迅全集》卷十,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336页。
    323 鲁迅:《<溃灭>第二部一至三章译者附记》,《鲁迅全集》卷十,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330页。
    324 鲁迅:《<溃灭>第二部一至三章译者附记》,《鲁迅全集》卷十,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336页。
    325 鲁迅:《关于翻译的通信》,《鲁迅全集》卷四,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85页。
    326 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鲁迅全集》卷四,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236页。
    327 鲁迅:《关于翻译的通信》,《鲁迅全集》卷四,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85页。
    328 鲁迅:《<毁灭>后记》,《鲁迅全集》卷十,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330页。
    329 王元化:《论传统与反传统》附注,《王元化集》卷六(思想),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第335页。
    330 化:《论传统与反传统》附注,《王元化集》卷六(思想),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第335页。
    331 [美]李欧梵著尹慧珉译:《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铁屋中的呐喊》,长沙,岳麓书社,1999,《第七章对文学和革命看法的变化和发展》,第129页。
    332 鲁迅:《革命时代的文学》,《鲁迅全集》卷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423页。
    333 鲁迅:《革命时代的文学》,《鲁迅全集》卷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417灭。
    334 [美]李欧梵著尹慧珉译:《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铁屋中的呐喊》,长沙,岳麓书社,1999,《第六章杂文:对生活和现实的种种观感》,第115页。
    335 [美]李欧梵 著 尹慧珉 译:《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铁屋中的呐喊》,长沙,岳麓书社,1999,《第六章杂文:对生活和现实的种种观感》,第120页。
    336 鲁迅:《文艺与革命》,《鲁迅全集》卷四,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83页。
    337 鲁迅:《两地书六九》,《鲁迅全集》卷十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191页。
    338 [美]李欧梵 著 毛尖 译:《Shanghai Modern: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1930-1945》,《上海摩登 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韩文版序》,第338页,“万万没想到本书的中文版出版后,竞然在中国大陆受到‘左派’学者的批评,认为此书已成了新兴的‘小资’的读物,甚至是官方主流意识形态的‘代言者’。原因之一就是上海政府也要恢复当年上海的荣华富贵。”。
    339 [美]李欧梵:《未完成的现代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晚清文化、文学与现代性》,第1页。
    340 [美]李欧梵著毛尖译:《Shanghai Modern: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1930-1945》,《上海摩登 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中文版序》,第2页。
    341 见《上海摩登》第1章目录,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342 [美]李欧梵著毛尖译:《Shanghai Modern: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1930-1945》,《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第二章 印刷文化和现代性建筑》,第87页。
    343 [美]李欧梵著毛尖译:《Shanghai Modern: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1930-1945》,《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第二章 印刷文化和现代性建筑》,第92页。
    344 [美]李欧梵著毛尖译:《Shanghai Modern: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1930-1945》,《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第二章印刷文化和现代性建筑》,第91页。
    345 [美]李欧梵著毛尖译:《Shanghai Modern: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1930-1945》,《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第二章 印刷文化和现代性建筑》,第71页,“我以为文化史家的任务是要探索我们所说的‘文化想象’,因为‘文化想象’本身可以被界定为集体感性之轮廓和文化产品之意味,……换言之,我们不能忽略‘表面’,意象和风格并不一定进入深层思维,但它们必然召唤出一种集体‘想象’,在我看来,‘现代性’既是概念也是想象,既是核心也是表面。”
    346 [美]李欧梵 著 毛尖 译:《Shanghai Modern: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1930-1945》,《上海摩登 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第一章 重绘上海》第41页。
    347 [美]李欧梵 著毛尖 译:《Shanghai Modern: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1930-1945》,《上海摩登 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第一章 重绘上海》第41-42页。
    348[德]本雅明 著 张旭东,魏文生译:《Charles Baudelaire. Ein Lyriker im Zeitalter des Hochkapitalismus》《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第二部 论波德莱尔的几个母题》,第141-142页。
    349 [法]波德莱尔诗:《人群》。
    350 [美]李欧梵著毛尖译:《Shanghai Modern: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1930-1945》,《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第一章 重绘上海》,第43页。
    351 [德]本雅明 著 张旭东,魏文生译:《Charles Baudelaire. Ein Lyriker im Zeitalter des Hochkapitalismus》《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第一部 波德莱尔笔下的第二帝国巴黎》,第75页。
    352 [德]本雅明著张旭东,魏文生译:《Charles Baudelaire. Ein Lyriker im Zeitalter des Hochkapitalismus》《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第二部 论波德莱尔的几个母题》,第151页。
    353 [德]本雅明 著 张旭东,魏文生译:《Charles Baudelaire. Ein Lyriker im Zeitalter des Hochkapitalismus》《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第一部 波德莱尔笔下的第二帝国巴黎》,第77页。
    354 [德]本雅明 著 张旭东,魏文生译:《Charles Baudelaire. Ein Lyriker im Zeitalter des Hochkapitalismus》《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第一部波德莱尔笔下的第二 帝国巴黎》,第79页。
    355 [德]本雅明著张旭东,魏文生译:《Charles Baudelaire. Ein Lyriker im Zeitalter des Hochkapitalismus》《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第一部波德莱尔笔下的第二帝国巴黎》,第73页。
    356[美]李欧梵著毛尖译:《Shanghai Modern: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1930-1945》,《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第一章 重绘上海》,第49页。
    357 [美]李欧梵著毛尖译:《Shanghai Modern: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1930-1945》,《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第四章 文本置换:书刊里发现的文学现代主义》,第155页。
    358[美]李欧梵著毛尖译:《Shanghai Modern: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1930-1945》.《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第四章 文本置换:书刊里 发现的文学现代主义》,第139页。
    359 [美]李欧梵著毛尖译:《Shanghai Modern: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1930-1945》,《上海摩登 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第四章 文本置换:书刊里发现的文学现代主义》,第130页。
    360 [美]李欧梵 著 毛尖 译:《Shanghai Modern: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1930-1945》,《上海摩登 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第四章 文本置换:书刊里发现的文学现代主义》,第134页。
    361 [美]李欧梵著毛尖译:《Shanghai Modern: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1930-1945》,《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第四章 文本置换:书刊里发现的文学现代主义》,第134页。
    362 [美]李欧梵著毛尖译:《Shanghai Modern: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1930-1945》,《上海摩登 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第四章 文本置换:书刊里发现的文学现代主义》,第129页。
    363 [美]李欧梵 著 毛尖 译:《Shanghai Modern: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1930-1945》,《上海摩登 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第四章 文本置换:书刊里发现的文学现代主义》,第130页。
    364 [美]李欧梵著毛尖译:《Shanghai Modern: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1930-1945》,《上海摩邓 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第四章 文本置换:书刊里发现的文学现代主义》,第130页。“西方文学带着其所有‘物质性’的西方现代主义文本,被上海的文坛边吸收边加以再创造”。
    365 [美]李欧梵 著 毛尖 译:《Shanghai Modern: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1930-1945》,《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第四章文本置换:书刊里发现的文学现代主义》,第133页,“可以让施蛰存这样的文学编辑建立起他的有个人选择的收藏”。
    366 [美]李欧梵著毛尖译:《Shanghai Modern:The Flowering of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1930-1945》,《上海摩登 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第五章 色,幻,魔:施蛰存的实验小说》,第171页。
    367 [美]李欧梵著毛尖译:《Shanghai Modern: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1930-1945》,《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第五章 色,幻,魔:施蛰存的实验小说》,第171页。
    368[美]李欧梵著毛尖译:《Shanghai Modern: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1930-1945》,《上海摩登 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第五章色,幻,魔:施蛰存的实验小说》,第165页。
    369 施蛰存:《将军的头》,《施蛰存全集》第一卷,刘凌刘效礼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第84页。
    370 施蛰存:《将军的头》,《施蛰存全集》第一卷,刘凌刘效礼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第85页。
    371 施蛰存:《将军的头》,《施蛰存全集》第一卷,刘凌刘效礼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第85页。
    372 施蛰存:《将军的头》,《施蛰存全集》第一卷,刘凌刘效礼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第95页。
    373 施蛰存:《将军的头》,《施蛰存全集》第一卷,刘凌刘效礼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第95页。
    374 施蛰存:《鸠摩罗什》,《施蛰存全集》第一卷,刘凌刘效礼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第80页。
    375 施蛰存:《鸠摩罗什》,《施蛰存全集》第一卷,刘凌刘效礼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第81页。
    376 施蛰存:《鸠摩罗什》,《施蛰存全集》第一卷,刘凌刘效礼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第80页。
    377 施蛰存:《鸠摩罗什》,《施蛰存全集》第一卷,刘凌刘效礼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第81页。
    378 [美]李欧梵 著 毛尖 译:《Shanghai Modern: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1930-1945》,《上海摩邓 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第五章 色,幻,魔:施蛰存的实验小说》,第168页。
    379施蛰存:《雾》,《施蛰存全集》第一卷,刘凌刘效礼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第236页。
    380 施蛰存:《狮子座流星雨》,《施蛰存全集》第一卷,刘凌刘效礼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第227页。
    381 施蛰存:《狮子座流星雨》,《施蛰存全集》第一卷,刘凌刘效礼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第225页。
    382 [美]李欧梵著毛尖译:《Shanghai Modern: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1930-1945》,《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第五章 色,幻,魔:施蛰存的实验小说》,第176-177页。
    383 [美]李欧梵 著 毛尖 译:《Shanghai Modern: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1930-1945》,《上海摩登 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第六章脸、身体和城市:刘呐鸥和穆时英的小说》,第199页。
    384 刘呐鸥:《游戏》,《都市风景线》,陈子善选编,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第5-6页。
    385 [美]李欧梵 著 毛尖 译:《Shanghai Modern: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1930-1945》,《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第六章脸、身体和城市:刘呐鸥和穆时英的小说》,第206页。
    386 刘呐鸥:《两个时间的不感症者》,《都市风景线》,陈子善选编,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第61-62页。
    387 刘呐鸥:《两个时间的不感症者》,《都市风景线》,陈子善选编,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第54页。
    388 刘呐鸥:《两个时间的不感症者》,《都市风景线》,陈子善选编,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第58页。
    389 刘呐鸥:《两个时间的不感症者》,《都市风景线》,陈了善选编,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第58页。
    390 [美]李欧梵 著 毛尖 译:《Shanghai Modern: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1930-1945》,《上海摩登 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第六章 脸、身体和城市:刘呐鸥和穆时英的小说》,第207页。
    391 刘呐鸥:《两个时间的不感症者》,《都市风景线》,陈子善选编,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第57页。
    392 刘呐鸥:《两个时间的不感症者》,《都市风景线》,陈子善选编,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第56页。
    393 [美]李欧梵著毛尖译:《Shanghai Modern: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1930-1945》,《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第六章脸、身体和城市:刘呐鸥和穆时英的小说》,第208页。
    394 [美]李欧梵著毛尖译:《Shanghai Modern: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1930-1945》,《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第六章脸、身体和城市:刘呐鸥和穆时英的小说》,第208页。
    395[美]李欧梵著毛尖译:《Shanghai Modern: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1930-1945》,《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第六章脸、身体和城市:刘呐鸥和穆时英的小说》,第212贞。
    396《残留》是例外,全文由女性的内心独白构成,然而写得苍白而直接,既不能和《两个时间的不感症者》中男主人公从沾沾自喜到无所适从的跌宕起伏相比,史比不上施蛰存的《善女人行品》集。
    397 [美]李欧梵著毛尖译:《Shanghai Modern: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1930-1945》,《上海摩登 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第六章脸、身体和城市:刘呐鸥和穆时英的小说》,第220页。
    398 [美]李欧梵 著 毛尖 译:《Shanghai Modern: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1930-1945》,《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第六章脸、身体和城市:刘呐鸥和穆时英的小说》,第220页。
    399 [美]李欧梵著毛尖译:《Shanghai Modern: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1930-1945》,《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第六章脸、身体和城市:刘呐鸥和穆时英的小说》,第214-215页。
    400 穆时英:《白金的女体塑像》,《圣处女的情感》,郑绩夏涵选编,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第76页。
    404 穆时英:《白金的女体塑像》,《圣处女的情感》,郑绩夏涵选编,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第78页。
    402 穆时英:《白金的女体塑像》,《圣处女的情感》,郑绩夏涵选编,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第79页。
    403 穆时英:《白金的女体塑像》,《圣处女的情感》,郑绩夏涵选编,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第80页。
    404 [美]李欧梵 著 毛尖 译:《Shanghai Modern: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1930-1945》,《上海摩登 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第六章脸、身体和城市:刘呐鸥和穆时英的小说》,第218页。
    405 穆时英:《CRAVEN "A"》,《圣处女的情感》,郑绩夏涵选编,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第23-24页。
    406 [美]李欧梵著毛尖译:《Shanghai Modern: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1930-1945》,《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第六章脸、身体和城市:刘呐鸥和穆时英的小说》,第218页。
    407 [美]李欧梵著毛尖译:《Shanghai Modern: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1930-1945》,《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第六章脸、身体和城市:刘呐鸥和穆时英的小说》,第218页。
    408 [美]李欧梵著毛尖译:《Shanghai Modern: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1930-1945》,《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第六章脸、身体和城市:刘呐鸥和穆时英的小说》,第220页。
    409 [美]李欧梵著毛尖译:《Shanghai Modern: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1930-1945》,《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第六章脸、身体和城市:刘呐鸥和穆时英的小说》,第221页。
    410 [美]李欧梵著毛尖译:《Shanghai Modern: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1930-1945》,《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第六章脸、身体和城市:刘呐鸥和穆时英的小说》,第229页。
    411 [美]李欧梵著毛尖译:《Shanghai Modern: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1930-1945》,《上海摩登 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第六章脸、身体和城市:刘呐鸥和穆时英的小说》,第223页。
    412 穆时英:《上海的狐步舞(一个断片)》,《圣处女的情感》,郑绩夏涵选编,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第11、13页。
    413 穆时英:《上海的狐步舞(一个断片)》,《圣处女的情感》,郑绩夏涵选编,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第12-13页。
    414 穆时英:《白金的女体塑像》,《圣处女的情感》,郑绩夏涵选编,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第76页。
    415 穆时英:《上海的狐步舞(一个断片)》,《圣处女的情感》,郑绩夏涵选编,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第7、10页。
    416 [德]本雅明著张旭东,魏文生译:《Charles Baudelaire. Ein Lyriker im Zeitalter des Hochkapitalismus》《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第一部波德莱尔笔下的第二帝国巴黎》,第75页。
    417 [美]李欧梵著毛尖译:《Shanghai Modern: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1930-1945》,《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中文版序》,第2页。
    418 [美]李欧梵著毛尖译:《Shanghai Modern: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1930-1945》,《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第一章 重绘上海》,第43页。
    419 [美]李欧梵著毛尖译:《Shanghai Modern: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1930-1945》,《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第一章 重绘上海》,第43页。
    420 [美]李欧梵著毛尖译:《Shanghai Modern: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1930-1945》,《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第九章 上海世界主义》,第306页。
    421 [美]李欧梵著毛尖译:《Shanghai Modern: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1930-1945》,《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第九章 上海世界主义》,第309页。
    422 [美]李欧梵著毛尖译:《Shanghai Modern: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1930-1945》,《上海摩登 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第六章脸、身体和城市:刘呐鸥和穆时英的小说》,第233页。
    423 [美]李欧梵著毛尖译:《Shanghai Modern: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1930-1945》,《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第六章脸、身体和城市:刘呐鸥和穆时英的小说》,第227贝。
    424 穆时英:《PIERROT》,《圣处女的情感》,郑绩夏涵选编,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第92页。
    425 穆时英:《PIERROT》,《圣处女的情感》,郑绩 夏涵选编,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第92页。
    426 穆时英:《PIERROT》,《圣处女的情感》,郑绩 夏涵选编,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第92页。
    427穆时英:《PIERROT》,《圣处女的情感》,郑缋 夏涵选编,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第94页。
    428 穆时英:《PIERROT》,《圣处女的情感》,郑绩夏涵选编,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第96页。
    429 穆时英:《上海的狐步舞(一个断片)》,《圣处女的情感》,郑绩夏涵选编,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第14页。
    430 穆时英:《上海的狐步舞(一个断片)》,《圣处女的情感》,郑绩夏涵选编,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第14页。
    431 穆时英:《夜总会里的五个人》,《圣处女的情感》,郑绩夏涵选编,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第51页。
    432 [美]李欧梵 著 毛尖 译:《Shanghai Modern:The Flowering of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1930-1945》,《上海摩登 一种心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第六章脸、身体和城市:刘呐鸥和穆时英的小说》,第224页。
    433 穆时英:《白金的女体塑像》,《圣处女的情感》,郑绩夏涵选编,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第83页。
    434 穆时英:《白金的女体塑像》,《圣处女的情感》,郑绩夏涵选编,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第84页。
    435 [美]李欧梵著毛尖译:《Shanghai Modern: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1930-1945》,《上海摩登 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第六章 脸、身体和城市:刘呐鸥和穆时英的小说》,第217页。
    436 穆时英:《上海的狐步舞(一个断片)》,《圣处女的情感》,郑绩夏涵选编,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第14页。
    437 [德]本雅明 著 张旭东,魏文生译:《CharIes Baudelaire.Ein Lyriker im Zeitalter des Hockapitalismus》《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第一部波德莱尔笔下的第二帝国巴黎》,第78页。
    438 [德]本雅明著张旭东,魏文生译:《Charles Baudelaire. Ein Lyriker im Zeitalter des Hochkapitalismus》《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第二部论波德莱尔的几个母题》,第167页。
    439 [德]本雅明 著 张旭东,魏文生译:(Charles Baudelaire. Ein Lyriker im Zeitalter des Hochkapi talismus》《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第二部论波德莱尔的几个母题》,第166页。
    440 本雅明提到波德莱尔自身也享用“深入人群的麻醉”却不自知,但这并不妨碍确认他有对“麻醉”本身的警惕。
    441 [美]李欧梵著毛尖译:《Shanghai Modern: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1930-1945》,《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第六章脸、身体和城市:刘呐鸥和穆时英的小说》,第221页。
    442 [美]李欧梵著毛尖译:《Shanghai Modern: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1930-1945》,《上海摩登 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第六章脸、身体和城市:刘呐鸥和穆时英的小说》,第233页。
    443 [美]李欧梵著毛尖译:《Shanghai Modern: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1930-1945》,《上海摩登 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第二章 印刷文化与现代性建构》,第50页。
    444 [美]李欧梵著毛尖译:《Shanghai Modern: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1930-1945》,《上海摩登 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第二章 印刷文化与现代性建构》,第50页。
    445[美]李欧梵著毛尖译:《Shanghai Modern: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1930-1945》,《上海摩登 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第二章 印刷文化与现代性建构》,第51页。
    446 [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第一章导言:中国历史上的沿海和内陆》,第1页。
    447 [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第七章思想的转变:从改良运动到五四运动,1895-1920年》,第316页。
    448 [德]本雅明 著 张旭东,魏文生译:《Charles Baudelaire. Ein Lyriker im Zeitalter des Hochkapitalismus》《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第一部波德莱尔笔下的第二帝国巴黎》,第74页。
    449 [美]李欧梵 著 毛尖 译:《Shanghai Modern: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1930-1945》,《上海摩登 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第九章 上海世界主文》,第306页。
    450[美]李欧梵著毛尖译:《Shanghai Modern: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1930-1945》,《上海摩登 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第一章 重绘上海》,第8页。
    451 [美]李欧梵 著 毛尖 译:《Shanghai Modern: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1930-1945》,《上海摩登 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第一章 重绘上海》,第10页。
    452 [美]李欧梵 著 毛尖 译:《Shanghai Modern: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1930-1945》,《上海摩登 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第九章 上海世界主义》,第306页。
    453 [美]李欧梵著毛尖译:《Shanghai Modern: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1930-1945》,《上海摩登 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第一章 重绘上海》,第6页。
    454 [美]李欧梵著毛尖译:《Shanghai Modern: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1930-1945》,《上海摩登 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第一章 重绘上海》,第45页。
    455 [美]李欧梵著毛尖译:《Shanghai Modern: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1930-1945》,《上海摩登 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第九章 上海世界主义》,第309页。
    456 [美]李欧梵著毛尖译:《Shanghai Modern: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1930-1945》,《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第九章 上海世界主义》,第308页。
    457 [美]李欧梵著毛尖译:《Shanghai Modern: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1930-1945》,《上海摩登 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第九章 上海世界主义》,第308页。
    458 [美]李欧梵 著 毛尖 译:《Shanghai Modern: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1930-1945》,《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第九章 上海世界主义》,第309页。
    459 [美]李欧梵著毛尖译:《Shanghai Modern: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1930-1945》,《上海摩登 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第九章 上海世界主义》.第305页。
    460 [美]李欧梵 著 毛尖 译:《Shanghai Modern: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1930-1945》,《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确中国(1930-1945)》.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第二章 印刷文化与现代性建构》,第69-71页。
    461 [美]李欧梵 著 毛尖 译:《Shanghai Modern: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1930-1945》,《上海摩登 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第六章脸、身体和城市:刘呐鸥和穆时英的小说》,第192页。
    462 [美]马泰·卡林内斯库 著 顾爱彬 李瑞华 译:《Five Faces of Modernity》,《现代性的五副面孔》,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颓废的概念》,第172贝。
    463 [美]马泰·卡林内斯库 著 顾爱彬 李瑞华 译:《Five Faces of Modernity》,《现代性的五副面孔》,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颓废的概念》,第172页。
    464 [美]马泰·卡林内斯库 著 顾爱彬 李瑞华 译:《Five Faces of Modernity》,《现代性的五副面孔》,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颓废的概念》,第182页。
    465 [美]马泰·卡林内斯库 著 顾爱彬 李瑞华 译:《Five Faces of Modernity》,《现代性的五副面孔》,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颓废的概念》,第182-183页。
    466 [美]马泰·卡林内斯库著顾爱彬李瑞华译:《Five Faces of Modernity》,《现代性的五副面孔》,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颓废的概念》,第172页。
    467 [美]马泰·卡林内斯库 著 顾爱彬 李瑞华 译:《Five Faces of Modernity》,《现代性的五副面孔》,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颓废的概念》,第176页。
    468 [美]马泰·卡林内斯库著顾爱彬李瑞华译:《Five Faces of Modernity》,《现代性的五副面孔》,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颓废的概念》,第178页。
    469[美]李欧梵著毛尖译:《Shanghai Modern: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1930-1945》,《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第四章文本置换:书刊里发现的文学现代主义》,第141页。
    470 [美]李欧梵 著 毛尖 译:《Shanghai Modern: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1930-1945》,《上海摩登 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第四章文本置换: 书刊里发现的文学现代主义》,第143页。
    471 由于穆时英不是主流,但也有《Pierrot》的例外,且在此例外中将内心独自做到了近乎极致。
    472 [美]李欧梵 著 毛尖 译:《Shanghai Modern: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1930-1945》,《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第五章 色,幻,魔:施蛰存的实验小说》,第159负。
    473 [美]李欧梵著毛尖译:《Shanghai Modern: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1930-1945》,《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第五章 色,幻,魔:施蛰存的实验小说》,第161页。
    474 [美]李欧梵著毛尖译:《Shanghai Modern: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1930-1945》,《上海摩登 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第五章 色,幻,魔:施蛰存的实验小说》,第165页。
    475 [美]李欧梵著毛尖译:《Shanghai Modern: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1930-1945》,《上海摩登 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第六章 脸、身体和城市:刘呐鸥和穆时英的小说》,第196页。
    476 [美]李欧梵 著 毛尖 译:《Shanghai Modern: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1930-1945》,《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第六章 脸、身休和城市:刘呐鸥和穆时英的小说》,第222页。
    477 [美]马泰·卡林内斯库 著 顾爱彬 李瑞华 译:《Five Faces of Modernity》,《现代性的五副面孔》,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颓废的概念》,第183页。
    478 1953年的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周扬宣布:“我们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法作为我们整个文学艺术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
    479 [美]李欧梵 著 王宏志等 译:《The Romantic generation of modern Chinese writers》,《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中译本自序》,第1页。
    480 [美]李欧梵 著 王宏志等 译:《The Romantic generation of modern Chinese writers》,《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中译本自序》,第1页。
    481 [美]李欧梵 著 王宏志等 译:《The Romantic generation of modern Chinese writers》,《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中译本自序》,第2页。
    482 [美]李欧梵 著王宏志等 译:《The Romantic generation of modern Chinese writers》,《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中译本自序》,第1页。
    483 [美]李欧梵 著 王宏志等 译:《The Romantic generation of modern Chinese writers》,《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中译本自序》,第1页。
    484 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绪论》,第3页。
    485 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绪论》,第4页。
    486 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绪论》,第12页。
    487 唐弢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绪论》,第11页。
    488 参阅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绪论》,第2-3页,4-5页,7页,12页。四段引文依次见《新民主主义论》,《毛洋东选集》卷二,第637-638,671-672,669-670,680页,人民出版社,1982。
    489 参阅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一)》绪论,第6,8,12,17页。四段引文依次见:《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卷二,第657,665,663,623页。
    490 参阅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一)》,绪论,第2,2,18,19,21,22页。六段引文依次见:《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卷二,第593页;《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卷四,第1406页;《在延安文艺座淡会上的讲话》,《毛洋东选集》卷三,第813,828页;《反对党八股》,《毛洋东选集》卷三,第789页;《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毛洋东选集》卷二,第500页。
    491 见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绪论,第15页,原刊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胡适文存》卷二。
    492 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绪论,第1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493 严家炎:《拓展和深化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几个问题》,见《武大·哈佛“现代代中国文学史书写的反思与重构”国际高 端学术论坛论文集》,第328页,武汉大学,2012年12月。
    494 严家炎:《拓展和深化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几个问题》,见《武大·哈佛“现当代中国文学史书写的反思与重构”国际高端学术论坛论文集》,第328页,武汉大学,2012年12月。
    495 严家炎:《拓展和深化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几个问题》,见《武大·哈佛“现当代中国文学史书写的反思与重构”国际高端学术论坛论文集》,第328页,武汉大学,2012年12月。
    496 [美]李欧梵著王宏志等译:Romantic generation of modem Chinese writers》,《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中译本自序》,第1页。
    497 见李欧梵:《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第9页。原系茅盾:《导言》、《小说集》,《中国新文学大系》卷三,第5-7页。
    498 文学研究会发起者:周作人、茅盾、许地山、王统照、叶绍钧、孙伏园、耿济之、郑振铎、朱希祖、翟世英、郭绍虞、蒋百里。
    499 [美]李欧梵 著 王宏志等 译:《The Romantic generation of modern Chinese writers》,《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第一章文学界的出现》,第8页。
    500 参阅李欧梵:《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新星出版社,2005,《第一章文学界的出现》,第8页。
    501 参阅李欧梵:《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新星出版社,2005,《第一章文学界的出现》,第14页-16页。
    502 见李欧梵:《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新星出版社,2005,《第一章文学界的出现》,第12页。原载《中国现代出版史料》卷一,第174页。
    503 [美]李欧梵 著 王宏志等 译:《The Romantic generation of modern Chinese writers》,《中国现代作家的 浪漫一代》,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第一章文学界的出现》,第13页。
    504 [美]李欧梵著王宏志等译:《The Romantic generation of modern Chinese writers》,《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第一章文学界的出现》,第22-23页。
    505 [美]李欧梵 著 王宏志等 译:《The Romantic generation of modern Chinese writers》,《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第二章文坛和文人现象》,第30页。
    506 [美]李欧梵 著 王宏志等 译:《The Romantic generation of modern Chinese writers》,《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第二章文坛和文人现象》,第30-31页。
    50 7[美]李欧梵 著 王宏志等 译:《The Romantic generation of modern Chinese writers》,《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第二章 文坛和文人现象》,第37页。
    508 [美]李欧梵 著 王宏志等 译:《The Romantic generation of modern Chinese writers》,《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第二章 文坛和文人现象》,第35页。
    509 [美]李欧梵 著 王宏志等 译:《The Romantic generation of modern Chinese writers》,《中国现代作家的 浪漫一代》,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第二章文坛和文人现象》,第38-39页。
    510 参阅夏中义:《九谒先哲书》,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清华薪火的百年明灭——谒王瑶书》,第366-367页。
    511 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绪论》,第6页。
    512 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山海文艺出版社,1982,《“五四”新文学前进的道路——重版代序》,第9页。
    513 见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绪论》,第8负。那段一再引用的语录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由于其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缘故,就都具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并且不是普通的因素,而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原载《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卷二,第665页。
    514 参阅李欧梵:《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新星出版社,2005,《第二章 文坛和文人现象》,第30页。
    515 参阅李欧梵:《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新星出版社,2005,《第二章 文坛和文人现象》,第32页。
    516 参阅李欧梵:《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新星出版社,2005,《第二章 文坛和文人现象》,第33页。
    517 参阅李欧梵:《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新星出版社,2005,《第二章 文坛和文人现象》,第33页。
    518 参阅李欧梵:《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新星出版社,2005,《第二章 文坛和文人现象》,第33页。
    519 参阅李欧梵:《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新星出版社,2005,《第二章 文坛和文人现象》,第34页。
    520 参阅李欧梵:《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新星出版社,2005,《第二章 文坛和文人现象》,第34页。
    521 参阅李欧梵:《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新星出版社,2005,《第二章 文坛和文人现象》,第34页。
    522 参阅李欧梵:《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新星出版社,2005,《第二章 文坛和文人现象》,第36页。
    523 参阅李欧梵:《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新星出版社,2005,《第二章 文坛和文人现象》,第38页。
    524 参阅李欧梵:《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新星出版社,2005,《第二章 文坛和文人续现象》,第39-40页。《浪漫一代》误认《文坛登龙术》为1920年作,实为1930年。
    525 刘小枫:《现代性社会学绪论》,天津大学出版社,1996,《一现代学的问题意识》,第2页。“我用三个 不同的述语来指称他们:现代化题域——政治经济制度的转型;现代主义题域——知识和感受之理念体系的变调和重构;现代性领域——个体一群体心性结构及其文化制度之质态和形态变化。”
    526 该书题为《现代性的五副面孔——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后现代主义》
    527 [英]罗素著,马元德译:《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西方哲学史》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338-339页。
    528 钱谷融:《文学的魅力》,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论“文学是人学”》,第64页。
    529 钱谷融:《文学的魅力》,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论“文学是人学”》,第64页。
    510 [英]罗素 著,马元德 译:《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西方哲学史》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第340页。
    531 [英]罗素 著,马元德译:《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西方哲学史》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第340页。
    532 [英]罗素著,马元德译:《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西方哲学史》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第342页。
    533 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第三章 成长中的小说》,第115页。
    534 德国汉学家顾彬认为《沉沦》本是从身体视角突出了灵与肉的矛盾,然其“结尾使用了世纪之交的政治语言”即所谓“民族视角”,“从西方视角读来,如果不把它当作戏仿来理解和翻译,这段文字会不由自主地显得滑稽、媚俗”。顾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范劲等译,第53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35 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第三章成长中的小说》,第116页。
    536 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第三章成长中的小说》,第117页。
    537 唐弢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第三章 郭沫若》,第134页。
    538 唐弢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第三章 郭沫若》,第134页。
    539 唐弢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第三章 郭沫若》,第135页。
    540 唐议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第三章 郭沫若》,第135页。
    514 李欧梵:《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新星出版社,2005,第111页。李欧梵从《采石矶》读出郁达夫对小说原型黄仲则的强烈认同感的那些论述,堪称绝活。比如李说:“我们不难清楚地见到郁达夫是将自己积压的情感投射在小说里。在这些小说人物的后面,我们可以看出一些小说人物是与真实名人相符的:朱筠就是泰东书局的老板,洪亮吉就是郭沫若,安庆衙门中那些不欣赏他的同僚就是文学研究会的会员,而那个傲慢、心存恶意、但却没什么才能的文坛巨擎、考据学大师戴震,就是那位”重整国故“的胡适(据说,当胡适知道自己被比作这个清朝大家时,很是洋洋得意)。那么,除了郁达夫自己外,又有谁会是那位孤寂痛苦的天才(黄仲则——引者)?”“这许多恰当的巧合和相似,成功地将真实灌输入小说里,把历史跟现代的事实混淆。郁达夫利用黄仲则来说自己的故事,但黄仲则更扩大了郁达夫一向在建立的幻象”。李欧梵:《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第116-117页。
    542 [美]李欧梵 著 王宏志等 译:《The Romantic generation of modern Chinese writers》,《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第五章 郁达夫:孤寂者的漂泊》,第86页。
    543 [美]李欧梵 著 王宏志等 译:《The Romantic generation of modern Chinese writers》,《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第六章 郁达夫:自我的幻象》,第118页。
    544 [美]李欧梵 著 王宏志等 译:《The Romantic generation of modern Chinese writers》,《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第六章 郁达夫:自我的幻象》,第108页。
    545 [美]李欧梵 著 王志等 译:《The Romantic generation of modern Chinese writers》,《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第六章郁达夫:自我的幻象》,第117页。
    546 [美]李欧梵 著 王宏志等 译:《The Romantic generation of modern Chinese writers》,《中国现代作家的 浪漫一代》,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第六章郁达夫:自我的幻象》,第118页。
    547 [美]李欧梵 著 王宏志等 译:《The Romantic generation of modern Chinese writers》,《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第六章郁达夫:自我的幻象》,第118-119页。
    548 [美]李欧梵著王宏志等译:《The Romantic generation of modern Chinese writers》,《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第六章郁达夫:自我的幻象》,第118页。
    549 见李欧梵:《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新星出版社,2005,第87页。原系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第109页,(纽黑文,1961)。
    550 [美]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第76页。
    551 [美]李欧梵 著 王宏志等 译:《The Romantic generation of modern Chinese writers》,《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第五章 郁达夫:孤寂者的漂泊》,第86页。
    552 见李欧梵:《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第86页,原系郁达夫:《忏余集》,第5页(上海,1933)。
    553 [美]李欧梵 著 王宏志等 译:《The Romantic generation of modern Chinese writers》,《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第五章郁达夫:孤寂者的漂泊》,第85页。
    554 [美]李欧梵 著 王宏志等 译:《The Romantic generation of modern Chinese writers》,《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第五章郁达夫:孤寂者的漂泊》,第86-87页。
    555 [美]李欧梵 著 王宏志等 译:《The Romantic generation of modern Chinese writers》,《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第五章郁达夫:孤寂者的漂泊》,第87页。
    556 [美]李欧梵 著 王宏志等 译:《The Romantic generation of modern Chinese writers》,《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第五章郁达夫:孤寂者的漂泊》,第87-88页。
    557 [美]李欧梵 著 王宏志等 译:《The Romantic generation of modern Chinese writers》,《中国现代作家的 浪漫一代》,北京,新星出版社 ,2005,《第五章郁达夫:孤寂者的漂泊》,第89页。
    558 诣郁达夫1937年冬题《自云轩诗词集》之一:“唱罢鲲鹏唱雪花,关西铁板转红牙。芬芳藻雅真名士,逸兴豪情两不差”。《郁达夫诗词抄》,周艾文、于听编订,第183页,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
    559 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第三章郭沫若》,第134页。
    560 [美]李欧梵 著 王宏志等 译:《The Romantic generation of modern Chinese writers》,《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北京,新星出版社,《第九章郭沫若》,第181页。
    561 见李欧梵:《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第181页。郭沫若:《我的童年》辑入《少年时代》一书(上海,1948)。
    562 [美]李欧梵 著 王宏志等 译:《The Romantic generation of modern Chinese writers》,《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第九章 郭沫若》,第181页。史料见郭沫若:《少年时代》,第53页。
    563 [美]李欧梵 著 王宏志等 译:《The Romantic generation of modern Chinese writers》,《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第九章 郭沫若》,第182页。史料见郭沫若:《少年时代》,第75-102页。
    564 [美]李欧梵 著 王宏志等 译:《The Romantic generation of modern Chinese writers》,《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第九章 郭沫若》,第182负。史料见郭沫若:《少年时代》,第113-116 页。
    565 [美]李欧梵 著 王宏志等 译:《The Romantic generation of modern Chinese writers》,《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第九章郭沫若》,第183页。史料引自郭沫若:《漂流三部曲》(上海,1931)。
    566 [美]李欧梵 著 王宏志等 译:《The Romantic generation of modern Chinese writers》,《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第九章郭沫若》,第185页。史料引自郭沫若:《黑猫》,见《少年时代》。
    567 郭沫若:《创造十年》(重庆,1943)第6页。
    558 [美]李欧梵 著 王宏志等 译:《The Romantic generation of modern Chinese writers》,《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第九章郭沫若》,第185页。
    569 [美]李欧梵 著 王宏志等 译:《The Romantic generation of modern Chinese writers》,《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第九章郭沫若》,第185页。郭沫若年轻时自命为“反叛者”的例证,是他相信自己出生时“脚先下地”的传说,象征了他“一生成为反叛者的第一步”。见郭沫若:《少年时代》,第13页。
    570 郭沫若:《沸羹集·序我的诗》。
    57 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第三章郭沫若》,第135页。
    572 [美]李欧梵 著 王宏志等 译:《The Romantic generation of modern Chinese writers》,《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第九章 郭沫若》,第186页。
    573 [美]李欧梵 著 王宏志等 译:《The Romantic generation of modern Chinese writers》,《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第九章郭沫若》,第193页。
    574 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第二章 觉醒了的歌唱》,第77贝。
    575 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第三章 郭沫若》,第137页。
    576 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第二章 觉醒了的歌唱》,第77页。
    577 [美]李欧梵 著 王宏志等 译:《The Romantic generation of modern Chinese writers》,《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第九章 郭沫若》,第194页。
    578 [美]李欧梵 著 王宏志等 译:《The Romantic generation of modern Chinese writers》,《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第九章 郭沫若》,第194贝。
    579 [美]李欧梵 著 王宏志等 译:《The Romantic generation of modern Chinese writers》,《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第九章 郭沫若》,第194页。
    580 见李欧梵:《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新星出版社,2005,《第九章 郭沫若》,第194页。原系郭沫若:《湖心亭》,见《天地玄黄》(上海,1951),第195页。
    581见李欧梵:《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新星出版社,2005,《第九章 郭沫若》,第195页。原系郭沫若:《孤鸿》,《创造月刊》1卷2期(1927.8),第129页。
    582见李欧梵:《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新星出版社,2005,《第九章 郭沫若》,第195页。原系郭沫若:《孤鸿》,《创造月刊》(1927.8),第136页。
    583 见李欧梵:《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新星出版社,2005,《第九章 郭沫若》,第195页。原系郭沫若:《孤鸿》,《创造月刊》(1927.8),第137页。
    584 [美]李欧梵 著 王宏志等 译:《The Romantic generation of modern Chinese writers》,《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第九章 郭沫若》,第197页。
    585 [美]李欧梵 著 王宏志等 译:《The《第九章郭沫若》,Romantic generation of modern Chinese writers》,《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第197页。
    586 [美]李欧梵 著 王宏志等 译:《The Romantic generation of modern Chinese writers》,《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第九章郭沫若》,第200页。
    587[美]李欧梵 著 王宏志等 译:《The Romantic generation of modern Chinese writers》,《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第九章郭沫若》,第199页。
    588[美]李欧梵 著 王宏志等 译:《The Romantic generation of modern Chinese writers》,《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第九章郭沫若》,第200-201页。
    589 [美]李欧梵 著 王宏志等 译:《The Romantic generation of modern Chinese writers》,《中国观代作家的浪漫一代》,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第九章 郭沫若》,第201页。
    590 见李欧梵:《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新星出版社,2005,《第九章郭沫若》,第195贝。原系郭沫若:《文艺论之书》序言,《洪水》第1卷,第198页。
    591 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第二章 觉醒了的歌唱》,第81页。
    592 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五四”新文学前进的道路——重版代序》,第9页。
    593 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绪论》,第6页。
    李欧梵.李欧梵论中国现代文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全书。
    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全书。
    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M].湖南:岳麓书社,1999:全书。
    李欧梵.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全书。
    李欧梵.现代性的追求[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全书。
    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全书。
    李欧梵.未完成的现代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全书。
    李欧梵.中西文学的徊想[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全书。
    李欧梵.浪漫与偏见[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全书。
    李欧梵.都市漫游者文化观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全书。
    李欧梵.苍凉与世故[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全书。
    李欧梵.音乐札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全书。
    李欧梵.清水湾畔的噫语[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全书。
    李欧梵.狐狸洞呓语[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全书。
    李欧梵.寻回香港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全书。
    李欧梵.我的哈佛岁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全书。
    李欧梵.看电影[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全书。
    李欧梵.我的观影自传[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全书。
    李欧梵.人文六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全书。
    李欧梵季进.李欧梵季进对话录[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全书。
    李欧梵陈建华.徘徊在现代和后现代之间[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全书。
    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全书。
    王瑶.王瑶文集[M].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1995:全书。
    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全书。
    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增订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全书。
    唐弢.唐弢文论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全书。
    殷国明.艺术形式不仅仅是形式[M].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1988:全书。
    殷国明.中国现代文学流派发展史[M].广东:广东高教出版社出版,1989:全书。
    殷国明.小说艺术的现在与未来[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全书。
    殷国明.作品是怎样产生的[M].广东:暨南大学出版社,1991:全书。
    殷国明.艺术家与死[M].广东:花城出版社,1992:全书。
    殷国明.20世纪中西文艺理论交流史论[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全书。
    殷国明.”跨文化”的必要和可能[M].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2003:全书。
    殷国明.女性诱惑与大众流行文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全书。
    殷国明.灵气与性情——中国文论的普世价值研究[M].上海:三棵树文学工作室,2012:全书。
    殷国明.新时期:禁忌与突破——跨文化语境与20世纪文学批评转型研究[M].上海:三棵树文学工作室,2012:全书。
    夏中义.艺术链[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全书。
    夏中义.九谒先哲书[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全书。
    夏中义.新潮学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全书。
    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全书。
    孙郁.对话鲁迅[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全书。
    孙郁编,梁实秋等著.被亵渎的鲁迅[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全书。
    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全书。
    张闳.黑暗中的声音——鲁迅<野草>的诗学与精神密码[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全书。
    吴中杰.鲁迅传[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全书。
    刘再复.鲁迅传[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全书。
    王宏志.鲁迅与“左联”[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全书。
    钱理群.鲁迅作品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全书。
    钱理群.拒绝遗忘[M].广东: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全书。
    高旭东.高旭东讲鲁迅[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全书。
    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全书。
    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全书。
    冯雪峰.回忆鲁迅[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全书。
    倪邦文.自由者梦寻 “现代评论派”综述[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全书。
    陈西滢.西滢闲话[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全书。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全书。
    夏志清.新文学的传统[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全书。
    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M].北京:三联书店,2012:全书。
    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后现代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全书。
    严云受,刘锋杰.文学象征论[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全书。
    罗伯特所罗门.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全书。
    钱谷融.钱谷融文论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全书。
    茅盾等.我亲历的文坛往事忆大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全书。
    罗素.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全书。
    费正清费维恺等.剑桥中华民国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全书。
    辞海文学分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全书。
    钱理群 温儒敏 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全书。
    施蛰存.施蛰存全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全书。
    刘呐鸥.都市风景线[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全书。
    穆时英.圣处女的情感[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全书。
    刘小枫.现代性社会学绪论[M].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全书。
    顾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M].范劲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全书。
    郁达夫.有哒夫诗词抄[M].周艾文、于听编订,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全书。
    谢泳.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全书。
    谢泳.思想利器——当代中国研究的史料问题[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3:全书。
    高慧.追寻现代性:李欧梵文学与文化理论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09,全文。
    张涛.理论与立场: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三家”论.[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吉林大学,2010,全文。
    余夏云.作为”方法”的海外汉学.[博士学位论文],江苏:苏州大学,2012,全文。
    彭松.欧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向度和张力.[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复旦大学,2008,全文。
    李凤亮:《浪漫颓废:都市文化的摩登漫游——李欧梵的都市现代性批判》,《宁夏社会科学》,2006.6
    李凤亮:《徘徊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李欧梵文学批评的现代性视野》,《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3
    李凤亮:《民族话语的二元解读—论李欧梵的文学现代性思想》,《文艺研究》,2006.6
    练署生:《中国现代文学、文化中的颓废和城市——评李欧梵<现代性的追求>》,《文艺研究》,2005.8
    廖炳惠:《李欧梵的浪漫与现代探索》,《当代作家评论》,2004.2
    战洋:《从李欧梵的<铁屋中的呐喊>看当代鲁迅研究》,《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
    高慧《李欧梵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空间维度》,《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彭松,唐金海:《海外华人学者现代文学研究中的传统因素——以夏志清、李欧梵、王德威为例》,《文学评论》,2007.5
    郑闯琦:《从夏志清到李欧梵和王德威——一条80年代以来影响深远的文学史叙事线索》,《文艺理论与批评》,2004.1
    周新顺:《”现代性”的迷思——李欧梵、王德威中国文学现代性研究述评》,《文艺评论》,2007.4
    殷国明:《“诞生在火车上的现代主义”——与顾彬先生分享并请教一个话题》,《广东社会科学》,2009.5
    陈建华:《“历史的幽魂”》,《当代作家评论》,2004.6
    刘锋杰:《颓废与荒凉的界限》,《文艺争鸣》,2005.2
    李欧梵季进宋洋:《身处中国话语的边缘:边缘文化意义的个人思考》,《当代作家评论》,2008.1
    Leo Lee:"The Romantic generation of modern Chinese writer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3
    Leo Lee:"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7
    Leo Lee:"Shanghai Modern: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1930-1945",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
    Leo Lee:" City between worlds:my Hong Kong".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