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文化中的“快感”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快感(pleasure)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愉快、快乐的感觉,主要是指一种感官上的快适和生理上的舒畅感受。快感和身体感觉有关,但又不局限于此。本文在梳理西方快感理论的流变过程中,拟以快感理论的发展流变为经,以不同学科领域的理论家对快感问题的论述为纬,考察美学、精神分析以及文化社会学研究的快感理论。从不同理论视野中的快感概念出发,比较系统地阐述电视文化中的快感理念、生成机制、接受与再生产机制、表现形式以及价值批判等问题,同时也在电视文化研究的理论、内容和方法上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并且将电视“真人秀”作为个案,分析其快感表征。
     论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其中正文部分共有六章。
     “引言”部分概述了快感理论的发展轨迹。略谈古希腊思想家、康德、尼采、巴赫金、弗洛伊德、拉康、罗兰·巴特、杰姆逊、穆尔维和费斯克等人对快感概念的论述,为进一步论述电视文化中的快感问题做铺垫,同时交代了论文选题的缘由、国内外对快感问题的研究现状以及本论文研究的方法和意义。
     第一章从美学、心理学和文化社会学研究的角度来探讨电视文化中的快感理念。快感与美感的关系问题一直是美学的基本问题。而大众文化的勃兴则导致审美泛化,快感开始取代美感成为审美文化的主角。电视文化正是在这样的语境下承载并体现大众文化对快感的追求。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进一步肯定了快感是生命本能,劳拉·穆尔维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探讨了电影的视觉快感与权力的问题。穆尔维的“凝视”理论可以运用于分析电视商业广告对女性形象和女性身体的展示。
     后现代文化社会学的理论家则将快感置于后现代社会的文化、政治、经济体系中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巴赫金描述的狂欢文化的特征在当代电视文化快感中得到体现和强化。在左派理论家看来,快感具有某种颠覆性。娱乐快感与政治话语的关联在中国当代电视文化中存在着更加复杂的张力。在消费社会,快感甚至成了商品化的欲望,快感成为一种经济,这也会在电视文化中加以体现。
     第二章回答电视文化中的快感是如何生产的。在商品生产主导的社会里,电视机构是快感的生产主体,互文、开放、多义的生产者式文本是意义和快感的潜在体。
     第三章从接受主体的角度,阐释受众为何以及如何从与电视文本的互动中获得快感。视觉文化的转向和“看”的方式的变革导致人们阅读和思维的浅化,感性快感的解放则使受众对电视文化中的快感的需求增强。因此,具有主体性的受众会在与文本的互动中激活其潜在意义,获取快感。
     第四章探讨了电视文化中的快感的表现形式,即窥视、游戏、狂欢三种典型形式。
     第五章以电视“真人秀”为个案,结合具体节目对电视文化中的快感进行阐释和批判。
     第六章对当下电视文化中放大娱乐功能、解构经典文化、强调身体叙事的快感追求进行了反思与批判,指出如果当代电视文化完全以感官的“快感”置换艺术的“美感”,将会造成审美不适和价值混乱。
     结语部分,总结全文,概述了电视文化中的快感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首次将电视文化纳入复杂的快感理论的视角下,深入分析其追求感官快乐的机制与表现,从而得出了本论文的主要观点:
     一、电视文化中的快感的生成与精英文化逐渐式微,大众文化迅速崛起的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正是因为大众文化的工业化生产和世俗化审美促使电视媒体转而关注日常生活,重视感性娱乐。
     二、电视文化中的快感的生成与电视节目的商品化生产和流通模式是分不开的。追逐收视率,追逐受众注意力资源是当代电视商品化运作的一条基本规律,对利润的追逐促使电视媒体放弃形而上的美感追求而崇尚形而下的感性娱乐。
     三、娱乐化的快感生产和消费成为当下电视文化的主体,电视娱乐的形式和内容花样不断翻新,快感程度节节攀升。娱乐游戏是人的天性,适当地诉诸于感性快乐,有助于满足好奇心,放松精神,愉悦心灵。但追求快感也应该有个度,如果过度透支娱乐,一味追求感官享乐,节目就会走向低俗和混乱,严重影响电视文化生态的健康与和谐。
Pleasure, literally means happy and enjoyment, mainly refer to the indulgence of physical, esp. sexual, desires or appetites; sensual or sexual gratification. Though Pleasure Theory is related to physical feeling, it is far beyond that and has more widely scope. Basing on systematically re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Pleasure Theory and investigation in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 and discovery by expertise in different fields; this dissertation mainly discuss the theory from aesthetic, psychoanalysis and postmodern culture.
     Through comparative study of explanations and background of the Theory in different fields, we expounded the Pleasure Theory eidos, generative mechanism, receive mechanism, expression pattern and value criticism in Television Culture. Additionally, we attempted to induce innovative idea, content and method into Television culture research. Further, we took reality TV show as case study, dissecting characteristic of Pleasure.
     This dissert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mainly three parts: introduction, main body and conclusion, and the main body include six chapters.
     The introduction summarized the concept track of The Pleasure Theory development, introduced the explanation of the theory by ancient Greece ideologist, Immanuel Kant, Friedrich Nietzsche, Mikhail Mikhailovich Bakhtin, Sigmund Freud,Jacques-Marie-émile Lacan, Roland Barthes, Jameson.F, Laura Mulvey, Fiske,built up the foundation for further research of the Pleasure Theory in Television culture. Additionally, in which,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 from domestic to over sea were briefly outlined and the author’s research purpose, orientation and scope were put forward and also the method, the significance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research were given.
     ChapterⅠdiscusses the Pleasure Theory in television culture from mainly three points: aesthetics, psychoanalysis and postmodern culture. The relation between aesthetic and pleasure has always been fundamental to the research. However, the Pleasure gradually becomes the dominant in aesthetic culture instead of aesthetic because of the prevailing of popular culture led by aesthetic extension. Just under such a background, the emerging TV culture supports and expresses the popular culture’s pursuit for pleasure.
     Accompanied this process, a lot of different research theories sprang out. Freud psychology confirmed that pleasure (sexual) drives as the primary motivational forces of human life; Laura Mulvey was the first one to connect visual pleasure and patriarchy from the female angle, and her“Gaze”theory can be used for analysis of female image and body expression in TV commercial advertisement.
     The researchers of postmodern culture then comprehensively study the“pleasure”and its connection to postmodern culture, politics and econom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anivalesque described by Mikhail Bakhtin has been embodied and strengthened in contemporary TV culture. The left- wing theorists think Pleasure has the subversive feature. And in this TV cultur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entertaining pleasure and political narration appear more complicated stretching force. The Pleasure even become commercialized desire shaping into an economy in mass consumption society, which has been embodied in TV culture as well.
     ChapterⅡanswers the question that how TV culture Pleasure generated. TV companies are the power house of the pleasure. The producer text with intertextuality、open、polysemy is potential carrier of meaning and pleasure.
     ChapterⅢelaborates the why and how audients get pleasure from the interaction to TV context from the view of the body of acceptation. The change of visual culture and the reform of Watch lead people’s thinking and reading superficial, and the free of perceptive pleasure from audience results in an increased demand of TV culture pleasure. Thereby, audience, the main body will active the potential meaning of the context through interacting with it and get pleasure.
     ChapterⅣdiscusses the four typical expressing forms of TV pleasure culture, namely peek, game, revelry and consumption.
     ChapterⅤthrough criticises present phenomenon that merely following pleasure in TV culture: exaggerating TV’s entertaining function; deconstructing classic culture; emphasizing body narration; and point out that it will result in improper aesthetic and value confusion if sensory pleasure completely replace aesthetic.
     ChapterⅥtelevision reality show as case study analyzes and criticises the TV pleasure culture according to the various circumstances. Conclusion part summarizes whole thesis and outlines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influence of TV pleasure culture.
     The innovation of this article is a first for studying TV culture on the view of the intricate Pleasure theory, deeply analyzing its mechanism and expression form on pursuing sensory pleasure. Therefore viewpoints are listed as below:
     The generation of TV pleasure cultur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historical culture background where elite culture declined and popular culture grew up. It is the industrialized process of popular culture and secularized aesthetic that promote TV media change its focus into daily life and emphasizing on sensory pleasure.
     The occurrence of TV pleasure culture is inseparable with the commercialized production and circulation of TV program. Seeking after audience rating, going after audience attentive resource is the principle of how TV runs commercially. The pursuit of profit makes TV media gradually give up metaphysical aesthetic and follow up the opposite sensory pleasure.
     Th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of entertaining pleasure become the main body of the TV culture, which leads to TV entertainment form and context continuously change and pleasure level increase constantly. Enjoy of game and entertainment is human nature, appropriately apply sensory pleasure into TV program could satisfy audience’s curiosity, relax his stress and please his soul. However, there should be a limit to pleasure pursuit. If entertainment goes extremely and sensory is the only aim, TV program will definitely become vulgar and chaos which will severely affect the health and harmony of the TV culture ecology.
引文
①转引自朱狄:《艺术的起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114页。
    ①季中扬:《论西方美学思想史中的快感概念》,北方论丛,2009(5)。
    ②[法]米歇尔·福柯:《性经验史》,佘碧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50~153页。
    ③徐敏:《大众文化的快感理论:从美学到政治经济学》,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1)。
    ①柏拉图.斐莱布篇,《柏拉图全集》(第三卷),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39页。
    ②汪民安主编:《文化研究关键词》,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71页。
    ③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五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70页。
    ①徐敏:《大众文化的快感理论:从美学到政治经济学》,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1)。
    ②汪民安主编:《文化研究关键词》,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71页。
    ③汪民安主编:《文化研究关键词》,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71页。
    ①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快感:文化与政治》,王逢振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137~138页。
    ②陆道夫:《视觉文化中受众的“凝视”快感与文化表征》,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1)。
    ③[美]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王晓钰宋伟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68页。
    ①陈龙:《在媒介与大众文化之间:电视文化论》,学林出版社,2001年,第10页。
    ②王一川:《文学理论演讲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07页。
    ①[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第165页。
    ①季中扬:《论西方美学思想史中的快感概念》,北方论丛,2009(5)。
    ①季中扬:《论西方美学思想史中的快感概念》,北方论丛,2009(5)。
    ②徐敏:《大众文化的快感理论:从美学到政治经济学》,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1)。
    ①[美]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王晓钰,宋伟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60页。
    ①[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第105~106页。
    ①叶朗:《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13页。
    ①柏拉图.斐莱布篇,《柏拉图全集》(第3卷),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39页。
    ②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第355页。
    ③转引自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第352页。
    ④[英]特里·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转引自徐敏,《大众文化的快感理论:从美学到政治经济学》,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1)。
    ①[美]乔治·桑塔亚纳:《美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24页。
    ②同上
    ①李大西《美感与快感的界限》,中央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
    ②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26页。
    ①罗洛·梅:《爱与意志》,冯川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7年,第74页。
    ②傅守祥:《审美化生存》,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83页。
    ①[美]弗?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147~148页。
    ②?王一川主编:《美学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70页。
    ①[德]雅斯贝尔斯:《现时代的人》,周晓亮,宋祖良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68页。
    ①转引自傅守祥:《审美化生存》,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85页。
    ②周宪:《视觉文化与消费社会》,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2001(2)。
    ③陈钢:《精英文化的衰落与大众文化的兴起》,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
    ①邹文广:《当代中国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6)。
    ②李小兵:《我思,我在》,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69~70页。
    ①叶烨:《大众文化的兴起与精英文化的命运》,语文学刊,2006(11)。
    ②穆勇:《雅俗之辩——论电视传媒的“俗文化”和“雅文化”》,当代电视,2005(8)。
    ③[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第31页。
    ①尹鸿:《世纪转折时期的历史见证——论90年代中国影视文化》,天津社会科学,1998(1)。
    ②刘士林:《变徵之音——大众审美中的道德趣味》,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68页。
    ③傅守祥:《审美化生存》,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54页。
    ①[英]阿伯克龙比:《电视与社会》,张水喜、鲍贵、陈光明译,南京大学出版,2007年,第3页。
    ①[法]皮埃尔·布尔迪厄:《关于电视》,许均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55页。
    ②转引自周宪:《视觉文化与现代性》,文化研究(第1辑),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46页。
    ①周宪:《视觉文化的消费社会学解析》,社会学研究,2004(5)。
    ①朱羽君,殷乐:《减压阀:电视娱乐节目》,《现代传播》,2001(1)。
    ②[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04页。
    ③秦志希、刘敏:《新闻传媒的消费主义倾向》,现代传播,2002(11)。
    ①车文博编:《性学三论与论潜意识》,长春出版社,2004年,第93页。
    ②季中扬:《论西方美学思想史中的快感概念》,北方论丛,2009(5)。
    ①弗洛伊德:《性欲三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年,第54页。
    ①弗洛伊德:《性欲三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年,第156~157页。
    ②[英]劳拉·穆尔维:《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参见吴琼主编,《凝视的快感》一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页。
    ③[英]劳拉·穆尔维:《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参见吴琼主编,《凝视的快感》一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8页。
    ①吴琼:《视觉性与视觉文化》,参见《凝视的快感》一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7页。
    ②[美]约翰·费斯克:《电视文化》,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326页。
    ①金惠敏、汪金安著编:《身体的文化政治学》,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226~228页。
    ①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快感:文化与政治》,王逢振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137~138页。
    ②[俄]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五卷,白春仁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70页。
    ③[俄]巴赫金:《拉伯雷研究》,李兆林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1~12页。
    ①[俄]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六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5页。
    ①斯拉沃热·齐泽克:《快感大转移:妇女和因果性六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27页。
    ②[美]弗·詹姆逊:《快感:一个政治问题》,转引自王逢震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50页。
    ①周宪:《传媒文化:做什么与怎么做》,学术月刊,2010(3)。
    ②凌燕:《可见与不可见: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文化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9~180页。
    ①转引自约翰·费斯克:《电视文化》,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453页。
    ②[美]约翰·费斯克:《电视文化》,祈阿红,张鲲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30页。
    ③荣耀军:《当代中国电视文化研究》,学林出版社,2009年,第151页。
    ①[美]弗·詹姆逊:《快感:一个政治问题》,转引自王逢震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37~138页。
    ②Wolfgang.Fritz.Haug,Critique of Commodity Aesthetics,tran. Robert Bock,London: Polity Press,1986,p.17
    ③[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第165~166页。
    ①转引自周平、李曼:《拆解消费的神话——波德里亚<消费社会>读书札记》,湖北社会科学,2007(4),第173页。
    ②[法]让·鲍德里亚:《生产之镜》,仰海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第137~138页。
    ③转引自马海良:《鲍德里亚:理论的暴力,仿真的游戏》,外国文学,2000年(02)。
    ④[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39页。
    ⑤周宪:《论奇观电影与视觉文化》,文艺研究,2005(3)。
    ①[美]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奇观》,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页。
    ①肖小穗:《传媒批评——揭开公开中立的面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61页。
    ①[英]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宋伟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32页。
    ①时统宇、申琳、吕强:《收视率导向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3~45页。
    ②Alan B. Albarran: Media Economics,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6,P.27?
    ①刘建鸣.胡运芳主编:《收视率透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第221页。
    ②邵文艳:《高压与低俗之争——电视收视率是非谈》,《中国电视》,2006(1)。
    ③伦纳德小唐尼等:《美国人和他们的新闻》,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09页。
    ④[德]布尔迪厄著:《关于电视》,许均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55页。
    ⑤转引自张国良主编:《新闻媒介与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93页。
    ①[美]隆·莱博:《思考电视》,葛忠明译,中华书局,2005年,第69页。
    ②荣耀军:《当代中国电视文化研究》,学林出版社,2009年,第66页。
    ①周宪:《传媒文化:做什么与怎么做》,学术月刊,2010(3)。
    ②胡智锋:《电视美学大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227页。
    ①[美]约翰·费斯克:《电视文化》,祈阿红,张鲲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64页。
    ①参见贺建平:《新闻文本的多义性解读》,当代传播,2004(2)。
    ①王家琦整理:《电视剧<潜伏>研讨会纪要》,中国电视,2009(7)。
    ①[美]约翰·费斯克:《电视文化》,祈阿红,张鲲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36页。
    ②[美]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王晓钰,宋伟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128页。
    ①[德]海德格尔:《世界图像时代》,孙周兴编《海德格尔选集》,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第899页。
    ②转引自于德山:《当代媒介文化》,新华出版社,2005年,第135页。
    ③陈龙,陈一:《视觉文化传播导论》,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第200页。
    ①樊葵:《媒介崇拜论——现代人与大众媒介的异态关系》,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84页。
    ①转引自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陈亮等译,新华出版社,1984年,第304页。
    ②[法]皮埃尔·布尔迪厄:《关于电视》,许均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55页。
    ③转引自周宪:《视觉文化与现代性》,《文化研究》(第1辑),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46页。
    ①徐巍:《视觉文化与当代读者审美趣味的转向》,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①参见张玉能:《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美学思潮》,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②所谓现代性,是指“现代”的性质和状态。“现代”是个时间概念,用于指称西方文明自文艺复兴以来的社会阶段,现代性则是一个关于“现代”的问题概念,蕴含着时代精神和价值判断。——参见荣耀军:《当代中国电视文化研究》,学林出版社,2009年,第100页。
    ③荣耀军:《当代中国电视文化研究》,学林出版社,2009年,第150页。
    ④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三联书店,1998年,第598页。
    ①[俄]巴赫金:《拉伯雷研究》,李兆林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2页。
    ②[德]尼采:《悲剧的诞生》,周国平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第5页。
    ①[德]尼采:《悲剧的诞生》,周国平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第32-34页。
    ②邓明瑛,谭平剑,邓红华:《关于娱乐传播的伦理思考》,湘南学院学报,2005(2)。
    ③朱羽君,殷乐:《减压阀:电视娱乐节目》,现代传播,2001(1)。
    ④[加]大卫·莱昂:《后现代性》,郭为桂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02页。
    ①柯涛:《新闻娱乐化根源探析》,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4)。
    ②转引自荣耀军:《当代中国电视文化研究》,学林出版社,2009年,第156页。
    ①转引自陆道夫:《互文性的电视与主体性的观众》,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2)。
    ①陆道夫,胡疆锋:《看与被看:后现代媒介文化中受众的认同空间》,南京社会科学,2007(12)
    ②陈龙:《在媒介与大众文化之间:电视文化论》,学林出版社,2001年,第265页。
    ①英]戴维·莫利:《电视,观众与文化研究》,冯建三译,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5年,第67页。
    ①[英]索尼娅·利文斯通:《理解电视:受众解读的心理学》,新华出版社,2006年,第82~83页。
    ①陈月华:《论电视传播中的身体意象》,现代传播,2006(3)。
    ①转引自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史安斌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5页。
    ①祈林,黄灿:《论“窥视癖”的幻觉快感》,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1)。
    ②[日]藤竹晓:《电视的冲击》,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第112页。
    ①转引自陈龙:《在媒介与大众之间:电视文化论》,学林出版社,2001年,第267页。
    ①南帆:《身体的叙事》,《天涯》,2000年(6)。
    ①陈月华:《电视传播中的身体意象》,现代传播,2006(06)。
    ②参见陆扬、王岳川:《精神分析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47页。
    ③[荷兰]约翰·赫伊津哈:《游戏的人》,中国美术出版社,1996年,第15页。
    ①[德]尼采:《悲剧的诞生》,周国平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第5页。
    ①[德]尼采:《悲剧的诞生》,周国平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第32-34页。
    ②邓明瑛,谭平剑,邓红华:《关于娱乐传播的伦理思考》,湘南学院学报,2005(2)。
    ①张凤铸,陈立强:《一种节目范式的解析:从<快乐大本营>说起》,当代电影,2004(4)。
    ①张凤铸,陈立强:《一种节目范式的解析:从<快乐大本营>说起》,当代电影,2004(4)。
    ①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第384页。
    ②[美]约翰·费斯克:《电视文化》,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350页。
    ①夏忠宪:《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理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5)。
    ②[俄]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6卷),李兆林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8页。
    ①陆道夫:《狂欢理论与约翰·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研究》,外国文学研究,2002(4)。
    ②[俄]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三联书店,1988年,第176页。
    ①夏忠宪:《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理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5)。
    ②[俄]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三联书店,1988年,第180页。
    ①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99页。
    ②傅守祥:《审美化生存——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审美想象与哲学批判》,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14页。
    ③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102页。
    ①[俄]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5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54页。
    ②[美]约翰·费斯克:《电视文化》,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351页。
    ①尹鸿:《解读电视”真人秀”》,今传媒,2005(7)。
    ①李德刚:《“真人秀”节目复兴的原因》,声屏世界,2002(10)。
    ②谢耘耕,唐禾:《2006中国电视娱乐节目总报告》,现代传播,2006(5)。
    ①[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67页。
    ①隋岩:《当代中国电视文化格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94页。
    ②米切尔·J·沃尔夫:《娱乐经济——传媒力量优化生活》,光明日报出版社,科文香港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第49页。
    ③陆扬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第50页。
    ④[法]皮埃尔·布尔迪厄:《关于电视》,许钧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第15页。
    ⑤[美]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宋伟杰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
    ①徐瑞青:《电视文化在消费社会中的新形态和新走向》,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②[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69页。
    ③[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31页。
    ①陆扬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第50页。
    ②李德刚:《“真人秀”节目复兴的原因》,声屏世界,2002(10)。
    ③[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39页。
    ④[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43页。
    ①熊辉杨莉:《浅议意向形态》,文教资料,2007(11)。
    ②[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43页。
    ③[美]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宋伟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第34页。
    ①[日]藤竹晓:《电视的冲击》,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第112页。
    ②[美]伯格:《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姚媛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③田蕾:《同居故事:冲击法国电视观众》,《南方周末》2001年10月11日第17版。
    ①文婷:《欧美真实电视风潮流行》,世界文化,2001(5)
    ②李强:《国内电视真人秀节目存在的问题》,青年记者,2008(11)
    ①陆道夫:《狂欢理论和约翰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研究》,外国文学研究,2002( 4)。
    ②陆道夫:《狂欢理论和约翰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研究》,外国文学研究,2002( 4)。
    ③程正民:《巴赫金的文化诗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47页。
    ①苏志武主编:《解读电视——苗棣自选集》,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第234页。
    ②林秀梅:《平民的狂欢——真人秀的解构和建构》,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5(3)。
    ③夏忠宪:《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68页。
    ①[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302页。
    ①中央电视台课题研究报告:《“真人秀”电视节目的形态特征和本土化趋势》2003:38。
    ①尹鸿,霍志静:《<非诚勿扰>:寓情于乐》,现代传播,2010(5)。
    ②童晓玲:《话题+戏剧冲突:交友类节目的”真人秀”狂欢》,新闻世界,2010(8)。
    ③颜浩:《娱乐时代的文化乱象和价值本真》,理论与创作,2010(6)。
    ①转引自谷向伟:《<非诚勿扰>嘉宾的言语行为分析》,新闻爱好者,2010(12)下半月。
    ①[加]大卫·莱昂:《后现代性》,郭为桂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02页。
    ②赵玲玲:《消费文化背景下的电视娱乐现象》,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5)。
    ③转引自蔡骐、蔡雯:《娱乐化浪潮中的媒介文化──文化研究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解读》,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14页。
    ②[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7页。
    ③郑根成:《传媒娱乐化的伦理反思》,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2)。
    ④石长顺,范晓:《娱乐狂欢与电视拯救》,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10)。
    ①转引自吴飞、沈荟:《现代传媒、后现代生活与新闻娱乐化》,浙江大学学报,2002(9)。
    ②王群均:《正视新闻娱乐化》,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2(10)。
    ③林晖:《市场经济与新闻娱乐化》,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2)。
    ⑤吴飞、沈荟:《现代传媒、后现代生活与新闻娱乐化》,浙江大学学报,2002(9)。
    ⑥黄和节,陈荣美:《新闻娱乐化:形式与功能的错位——对当前新闻娱乐化倾向的新探索》,当代传播,2002(5)。
    ②[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14页。
    ③张杰:《高新技术时代经典艺术的命运》,社会科学辑刊,2003(3)。
    ①傅守祥:《泛审美时代的快感体验》,现代传播,2004(3)。
    ①详见任志明2009年博士论文:《“红色经典”影视改编与传播研究》,中国期刊网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②郑大群:《论传播形态中的身体叙事》,学术界,2005(5)。
    ③转引自费塞斯通:《消费文化中的躯体》,陶东风编译,《艺美学研究》第二辑,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65页。
    ①南帆:《体育馆的呼啸》,载《叩访感觉》,东方出版社,2004年,第261页。
    ②[加]麦克卢汉:《理解媒介》,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16页。
    ③转引自陈龙:《在媒介与大众之间:电视文化论》,学林出版社,2001年,第297页。
    ①詹姆逊:《快感:文化与政治》,王逢振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82页。
    ②陈月华:《论电视传播中的身体意向》,现代传播,2006(3)。
    ③隋岩:《当代中国电视文化格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94页。
    ②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05-106页。
    ③曲茹,李伦:《关于电视艺术的审美思索》,北方传媒研究,2005(6)。
    ①杨峭立:《论传媒文化的精神品格》,《光明日报》,2005年4月11日。
    ②王忠武:《论二十一世纪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方向及其控制》,东岳论丛,1999(6)。
    ③[德]阿多诺:《美学理论》,王柯平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0页。
    ①详见孔令顺的博士论文《中国电视的文化责任研究》,中国期刊网,第13~17页。
    ②尚小虎:《地方台电视综艺节目的分析研究——以天津卫视为例》,东南传播,2009(9)。
    ①转引自向莉莉:《凤凰卫视,打造电视频道的品牌文化》,青年记者,2008(5月中)。
    ②向莉莉:《凤凰卫视,打造电视频道的品牌文化》,青年记者,2008(5月中)。
    1.朱狄:《艺术的起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2. [法]米歇尔·福柯:《性经验史》,佘碧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3.柏拉图.斐莱布篇,《柏拉图全集》(第三卷),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2003年
    4.汪民安主编:《文化研究关键词》,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
    5.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快感:文化与政治》,王逢振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6.田本相:《电视文化学》,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
    7.崔文华:《全能语言的文化时代》,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8.彭国元:《电视文化新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9.陈龙:《在媒介与大众文化之间:电视文化论》,学林出版社,2001年
    10.王一川:《文学理论演讲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11. [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
    12. [美]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王晓钰,宋伟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
    13. [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
    14.叶朗:《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15.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
    16. [美]乔治·桑塔亚纳:《美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17.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
    18.罗洛·梅:《爱与意志》,冯川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7年
    19.傅守祥:《审美化生存》,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
    20. [美]弗·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
    21.王一川主编:《美学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22. [德]雅斯贝尔斯:《现时代的人》,周晓亮,宋祖良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
    23.李小兵:《我思,我在》,东方出版社,1996年
    24.刘士林:《变徵之音——大众审美中的道德趣味》,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
    25. [英]阿伯克龙比:《电视与社会》,张水喜、鲍贵、陈光明译,南京大学出版,2007年
    26. [法]皮埃尔·布尔迪厄:《关于电视》,许均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
    27.周宪:《视觉文化与现代性》,文化研究(第1辑),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28. [德]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5年
    29.车文博编:《性学三论与论潜意识》,长春出版社,2004年
    30.弗洛伊德:《性欲三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年,第54页
    31.吴琼主编:《凝视的快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32. [美]约翰·费斯克:《电视文化》,商务印书馆,2005年
    33.金惠敏、汪金安著编:《身体的文化政治学》,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34. [俄]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五卷),白春仁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35. [俄]巴赫金:《拉伯雷研究》,李兆林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36. [俄]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六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37.斯拉沃热·齐泽克:《快感大转移:妇女和因果性六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
    38.凌燕:《可见与不可见: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文化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
    39.荣耀军:《当代中国电视文化研究》,学林出版社,2009年
    40. Wolfgang.Fritz.Haug,Critique of Commodity Aesthetics,tran. Robert Bock,London: Polity Press,1986
    41. [法]让·鲍德里亚:《生产之镜》,仰海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
    42. [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43. [美]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奇观》,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44.肖小穗:《传媒批评——揭开公开中立的面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
    45.时统宇、申琳、吕强:《收视率导向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
    46. Alan B. Albarran: Media Economics,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6,P.27
    47.刘建鸣,胡运芳主编:《收视率透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
    48.伦纳德?小唐尼等:《美国人和他们的新闻》,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
    49.张国良主编:《新闻媒介与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50. [美]隆·莱博:《思考电视》,葛忠明译,中华书局,2005年
    51.荣耀军:《当代中国电视文化研究》,学林出版社,2009年
    52.胡智锋:《电视美学大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
    53.孙周兴编《海德格尔选集》,上海三联书店
    54.于德山:《当代媒介文化》,新华出版社,2005年
    55.陈龙,陈一:《视觉文化传播导论》,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
    56.樊葵:《媒介崇拜论——现代人与大众媒介的异态关系》,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
    57.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陈亮等译,新华出版社,1984年
    58.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三联书店,1998年
    59. [德]尼采:《悲剧的诞生》,周国平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
    60. [加]大卫·莱昂:《后现代性》,郭为桂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
    61. [英]戴维·莫利:《电视,观众与文化研究》,冯建三译,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5年
    62. [英]索尼娅·利文斯通:《理解电视:受众解读的心理学》,新华出版社,2006年
    63.陆扬、王岳川:《精神分析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
    64. [荷兰]约翰·赫伊津哈:《游戏的人》,中国美术出版社,1996年
    65. David Kelley , The Art of Reasoning [M].New York : W.W.Norton &Company,1988,P50
    66. [俄]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三联书店,1988年
    67. [加]大卫·莱昂:《后现代性》,郭为桂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
    68.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69.陶东风编译,《艺美学研究》(第二辑),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
    70.南帆:《叩访感觉》,上海东方出版社,2004年
    71. [加]麦克卢汉:《理解媒介》,商务印书馆,2000年
    72.隋岩:《当代中国电视文化格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73.米切尔·J·沃尔夫:《娱乐经济——传媒力量优化生活》,光明日报出版社,科文香港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74.陆扬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
    75. [日]藤竹晓:《电视的冲击》,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
    76. [美]伯格:《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姚媛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77.程正民:《巴赫金的文化诗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78.苏志武主编:《解读电视——苗棣自选集》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
    1.徐敏:《大众文化的快感理论:从美学到政治经济学》,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1)
    2.周宪:《视觉文化与消费社会》,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2001(2)
    3.陈钢:《精英文化的衰落与大众文化的兴起》,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
    4.邹文广:《当代中国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6)
    5.叶烨:《大众文化的兴起与精英文化的命运》,语文学刊,2006(11)
    6.穆勇:《雅俗之辩——论电视传媒的“俗文化”和“雅文化”》,当代电视,2005(8)
    7.尹鸿:《世纪转折时期的历史见证——论90年代中国影视文化》,天津社会科学,1998(1)
    8.周宪:《视觉文化的消费社会学解析》,社会学研究,2004(5)
    9.朱羽君,殷乐:《减压阀:电视娱乐节目》,《现代传播》, 2001(1)
    10.秦志希、刘敏:《新闻传媒的消费主义倾向》,现代传播,2002(11)
    11.季中扬:《论西方美学思想史中的快感概念》,北方论丛,2009(5)
    12.周宪:《传媒文化:做什么与怎么做》,学术月刊,2010(3)
    13.周平、李曼:《拆解消费的神话——波德里亚<消费社会>读书札记》,湖北社会科学,2007(4)
    14.马海良:《鲍德里亚:理论的暴力,仿真的游戏》,外国文学,2000年(02)
    15.周宪:《论奇观电影与视觉文化》,文艺研究,2005(3)
    16.邵文艳:《高压与低俗之争——电视收视率是非谈》,《中国电视》,2006(1)
    17.王家琦整理:《电视剧<潜伏>研讨会纪要》,中国电视,2009(7)
    18.张玉能:《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美学思潮》,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19.邓明瑛,谭平剑,邓红华:《关于娱乐传播的伦理思考》,湘南学院学报,2005(2)
    20.陆道夫:《互文性的电视与主体性的观众》,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2)
    21.陈月华:《论电视传播中的身体意象》,现代传播,2006(3)
    22.祈林,黄灿:《论“窥视癖”的幻觉快感》,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1)
    23.南帆:《身体的叙事》,《天涯》, 2000年(6)
    24.邓明瑛,谭平剑,邓红华:《关于娱乐传播的伦理思考》,湘南学院学报,2005(2)
    25.张凤铸,陈立强:《一种节目范式的解析:从<快乐大本营>说起》,当代电影,2004(4)
    26.夏忠宪:《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理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5)
    27.陆道夫:《狂欢理论与约翰·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研究》,外国文学研究,2002(4)
    28.赵玲玲:《消费文化背景下的电视娱乐现象》,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5)
    29.蔡骐、蔡雯:《娱乐化浪潮中的媒介文化──文化研究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解读》,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30.张小争:《电视娱乐新闻的本质与操作》,http://zijin.longhoo.net/blog/user1/134/ archives/2005/821.shtml
    31.郑根成:《传媒娱乐化的伦理反思》,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2)
    32.石长顺,范晓:《娱乐狂欢与电视拯救》,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10)
    33.吴飞、沈荟:《现代传媒、后现代生活与新闻娱乐化》,浙江大学学报,2002(9)
    34.王群均:《正视新闻娱乐化》,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2(10)
    35.林晖:《市场经济与新闻娱乐化》,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2)
    36.冯瑄:《浅析都市报新闻娱乐化现象——从市场、受众、和意识形态谈起》,人民网,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44110/44111/3524992.html
    37.黄和节,陈荣美:《新闻娱乐化:形式与功能的错位——对当前新闻娱乐化倾向的新探索》,当代传播,2002(5)
    38.张杰:《高新技术时代经典艺术的命运》,社会科学辑刊,2003(3)
    39.傅守祥:《泛审美时代的快感体验》,现代传播,2004(3)
    40.郑大群:《论传播形态中的身体叙事》,学术界,2005(5)
    41.邵培仁:《论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困境与出路》,央视国际,2006年3月9日,http://www.cctv.com/tvguide/special/C14736/20060309/102293.shtml
    42.曲茹,李伦:《关于电视艺术的审美思索》,北方传媒研究,2005(6)
    43.杨峭立:《论传媒文化的精神品格》,《光明日报》,2005年4月11日
    44.王忠武:《论二十一世纪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方向及其控制》,东岳论丛,1999(6)
    45.尹鸿:《解读电视”真人秀”》,今传媒,2005(7)
    46.李德刚:《”真人秀”节目复兴的原因》,声屏世界,2002(10)
    47.谢耘耕,唐禾:《2006中国电视娱乐节目总报告》,现代传播,2006(5)
    48.田蕾:《同居故事:冲击法国电视观众》,《南方周末》2001年10月11日第17版
    49.陆道夫:《狂欢理论和约翰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研究》,外国文学研究,2002(4)
    50.中央电视台课题研究报告:《“真人秀”电视节目的形态特征和本土化趋势》2003:38
    51.尹鸿,霍志静:《<非诚勿扰>:寓情于乐》,现代传播,2010(5)
    52.童晓玲:《话题+戏剧冲突:交友类节目的”真人秀”狂欢》,新闻世界,2010(8)
    53.颜浩:《娱乐时代的文化乱象和价值本真》,理论与创作,2010(6)
    54.谷向伟:《<非诚勿扰>嘉宾的言语行为分析》,新闻爱好者,2010(12)下半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