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与限度:高等教育办学主体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高等教育办学主体问题属于政府与社会之关系范畴,它所关注的焦点是作为高等教育办学主体的政府、第三部门、市场主体怎样实现公共高等教育利益最大化,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是“何以”和“如何”发挥各高等教育办学主体的创造性使一定条件下的公共高等教育具有最大规模、最高质量。这是研究现代大学制度无法绕开的命题。
     本文分为六章。分别讨论高等教育办学主体的概念与分类基础、各高等教育办学主体的责任与限度以及高等教育办学主体的构成状况。第一章区分了大学的“立”和“办”,为避免使用宽泛概念造成逻辑混乱而影响研究效果,本文中的高等教育办学主体取义为高等教育的举办者,并主要依据萨拉蒙的三元框架理论,将高等教育办学主体区分为政府、第三部门和市场主体。第二章着重对高等教育的属性进行了探讨,认为高等教育既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和私人性,值得全社会投入,同时认为高等教育又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举办高等教育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发挥全社会的创造力。第三章提出政府办学的特征是“以强制求公益”,这使公共高等教育利益有赖于政府,有时也受制于政府,为了促进公共高等教育利益最大化,政府作为高等教育办学主体必需具有一定的责任与行为限度,本文认为政府举办大学具有对大学的宏观规划、财政投入等责任,具有为受教育者提供适合的、公平的、越多越好的高等教育等责任,具有对公共高等教育资源公正分配和有效使用等责任;同时认为政府举办大学的目标追求限于公益、活动内容限于大学外部公共事务、办学状况限于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第四章提出第三部门办学具有“以志愿求公益”的特征,这是利用社会散财之道与人们的志愿精神增进公共高等教育利益的一条重要途径,要充分发挥这条途径的作用,探讨第三部门作为高等教育办学主体的责任与限度问题很有必要,本文认为第三部门作为高等教育办学主体需要承担自身组织的培育与可持续发展责任,需要承担对资助者、受助者和政府的责任,同时认为第三部门办学限于社会对第三部门的认识、限于政府对第三部门办学的规范要求与扶持力度、限于第三部门办学中的资金与人才等条件。第五章提出市场主体办学的特征是“以志愿求私益”,市场主体作为高等教育办学主体已被美国、印度等国家所认可,市场主体在高等教育办学中承担“走‘文化钢丝’”之责任,需要平衡商业文化与学术文化之价值,同时其行为在办学环境、面向对象、办学内容、办学导向等方面也有限度。第六章在同分异构思想指导下以比较的视角探讨了高等教育办学主体之构成状况,提出了欧洲模式、美国模式、日本模式等高等教育办学主体构成模式,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主体构成状况,探讨了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主体的发展趋势,认为第三部门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主体的作用将越来越大,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政府仍将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办学主体,政府与第三部门将具有更强的合作性。
The sponsors'responsibility and limitation issue in higher education belongs to the project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and society. This issue focuses on how to maximize the interests of the public higher education by the government, the third sector and the market subject, as the main founders, and the main point is how to make public higher education possess the best scale and quality in certain condition. This issue could not be avoided on the study of modern university system.
     There are six chapters, which cover on the concepts and the classifica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s sponsor, the view of analyzing, the respon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of each sponsor and the constitutions of them. The first chapter distinguishes establishment and management of the university. In order to study logically, the writer disuse the vague concepts and make the higher education's subject be the sponsor, which is distinguished as the government, the third sector and the market subject according to Lester M.Salamon's ternary theory.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the nature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makes the conclusion that higher education deserves the whole-society input as its'strong publicity and privateness. The higher education is a kind of blend public production, and it needs the whole society'forces and innovations. The third chapter raises the characteristic of government sponsor be public welfare-out-of-force. This means that the public welfare of higher education sometimes relays on the government, and sometimes be limited by it. The government, as higher education's sponsor, should be provided with certain respon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The responsibilities contain the macroscopic planning and financial input, the supply of the most compatible, fairest and the best higher education, the impartial distribution and the effective use of public higher education's resources. The limitations contains target confined to public welfare, content limited to public affairs outside university, state restricted to certain level of social economy. The fourth chapter raises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third sector's sponsor be public welfare-out-of-aspiration. This is a vital way to make use of social dispersed wealth and people's aspiration. The discussion of the third sector's responsibility and limitation should be helpful to strengthen its'effects. The third sector, being higher education's sponsor, should take the responsibility of self-nurtur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of the sponsors, receivers, and government. Also, its'limitations display the society's cognition, the government's specification demand and support, and fund and talents in the third sector and so on. The fifth chapter raises the characteristic of market subject be private welfare-out-of-aspiration. The market subject is accepted as higher education's sponsor in America and Indian. This subject takes the responsibility of walking cultural-wire which needs to balance the values between commercial culture and academic culture, and also the limitation of social environment, objects, content and guidance. The sixth chapter compa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onsors in multi-higher education, presents the constitution of different sponsors in higher education, such as Europe pattern, America pattern and Japan pattern, analyses the current constitution state of our higher education's subject, and expects the development of our higher education's sponsors,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third sector play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as higher education's sponsor, and the government can still be the main sponsor and be more co-operative with the third sector.
引文
①[美]詹姆斯·杜德斯达著.21世纪的大学[M].刘彤主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46.
    ②[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著.资本主义与自由[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绪论)2.
    ①龚放.追问研究本意,纾解“学科情结”[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4):41.
    ①[美]约翰·N·德勒巴克,约翰·V·c·奈编.新制度经济学前沿——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的透视[C].张宇燕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5.
    ①吴康宁著.转向教育的背后——吴康宁教育讲演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07.
    ①[美]詹姆斯·杜德斯达著.21世纪的大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
    ①Eric Ashby,The Rise of the Student Estate in Britain(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Press,1970)
    ①[美]詹姆斯·杜德斯达,弗瑞斯·沃马克著.美国公立大学的未来[M].刘济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
    ②[美]罗伯特·M·赫钦斯著.美国高等教育[M].汪利兵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③[英]杰勒德·德兰迪著.知识社会中的大学[M].黄建如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7-9.
    ④[英]杰勒德·德兰迪著.知识社会中的大学[M].黄建如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6.
    ⑤[美]詹姆斯·杜德斯达弗瑞斯·沃马克著.美国公立大学的未来[M].刘济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71.
    ⑥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9.
    ⑦[英]杰勒德·德兰迪著.知识社会中的大学[M].黄建如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6.
    ①胡建华.现代科学研究的特点与大学研究组织的发展[J].江苏高教,2001(3):5.
    ②[美]戴维·查普曼安·奥斯汀主编.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环境变迁与大学的回应[C].范怡红主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4-36.
    ①[比利时]希尔德·德·里德-西蒙斯主编.欧洲大学史(第一卷)[C].张斌贤等译.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11.
    ①[比利时]希尔德·德·里德-西蒙斯主编.欧洲大学史(第一卷)[C].张斌贤等译.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10.
    ②[比利时]希尔德·德·里德-西蒙斯主编.欧洲大学史(第卷)[C].张斌贤等译.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10-11.
    ③贺国庆等著.外国高等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6.
    ④李明德等著.教育名著评介[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7-8.
    ⑤贺国庆等著.外国高等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3.
    ⑥贺国庆等著.外国高等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5.
    ①[比利时]希尔德.德.里德-西蒙斯主编.欧洲大学史(第一卷)[C].张斌贤等译.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112-114.
    ②[比利时]希尔德.德.里德-西蒙斯主编.欧洲大学史(第一卷)[C].张斌贤等译.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198.
    ③[比利时]希尔德.德.里德-西蒙斯主编.欧洲大学史(第卷)[C].张斌贤等译.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103.
    ④[比利时]希尔德.德.里德-西蒙斯主编.欧洲大学史(第一卷)[C].张斌贤等译.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156.
    ⑤贺国庆等著.外国高等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87.
    ⑥贺国庆等著.外国高等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90.
    ⑦贺国庆等著.外国高等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00-201.
    ①[美]德里克·博克著.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62.
    ②[美]约翰·S·布鲁贝克著.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3.
    ③刘铁著.中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0.
    ④刘铁著.中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9.
    ①刘铁著.中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9-22.
    ②转引自张宇燕著.经济发展与制度选择——对制度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64-65.
    ③商晨著.利益、权利与转型的实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42-47.
    ④王照东著.政治文明视野中的权力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94.
    ①[捷]奥塔·锡克著.经济—利益—政治[M].王福民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263.
    ②杨秀芹著.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与教育制度安排——一种新制度经济学分析的视角[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88-89.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7.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2.
    ①[美]菲利普·阿特巴赫著.比较高等教育:知识、大学与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
    ②商晨著.利益、权利与转型的实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69.
    ③任维德.社会转型与公共政策[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4).
    ①[美]伯顿·克拉克著.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242.
    ②商晨著.利益、权利与转型的实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76.
    ③刘铁著.中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30.
    ④[美]詹姆斯·杜德斯达著.21世纪的大学[M].刘彤主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9.
    ①[美]詹姆斯·杜德斯达著.21世纪的大学[M].刘彤主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51.
    ②[美]詹姆斯·杜德斯达著.21出纪的大学[M].刘彤主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49.
    ①王建华.第三部门中的教育主权问题[J].江苏高教,2003(6):13.
    ②王建华.第三部门视野中的现代大学制度[J].高等教育研究,2007(1):1.王建华著.第三部门视野中的现代大学制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③张峰,王骥.第三部门视野下的高等学校筹资[J].煤炭高等教育,2003(6):26.
    ①吴锦良著.政府改革与第三部门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22.
    ①徐永光.第三部门研究从书总序[A].康晓光著.权力的转移——转型时期中国权力格局的变迁[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②[美]莱斯特·M·萨拉蒙著.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M].贾西津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3-4.
    ③李亚平编选.第三域的兴起——西方志愿工作及志愿组织理论文选[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35-39.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C].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1431.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C].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1240.
    ②黄启兵著.中国高校设置变迁的制度分析[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9.
    ①[美]科斯,诺思,威廉姆森等著.制度、契约与组织——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的透视[M].刘刚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20.
    ②邬大光主编.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问题研究[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3.
    ①高宝立.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进展、问题与前景[J].教育研究,2003(7):31.
    ①周翼虎等著.中国单位制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13.
    ①[美]詹姆斯·杜德斯达著.21世纪的大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2.
    ②David Stern.从经济学角度重新审视美国教育的公共目的[J].教育与经济,2006(2):1.
    ①[美]詹姆斯·杜德斯达著.21世纪的大学[M].刘彤,主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99.
    ②朱新梅著.政府干预与大学公共性的实现:中国大学的公共性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78.
    ①张康之.论“公共性”及其在公共行政中的实现[J].东南学术,2005(1):53.
    ②[英]哈耶克著.自由秩序原理(上)[M].邓正来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
    ①[美]詹姆斯·杜德斯达,弗瑞斯·沃马克著.美国公立大学的未来[M].刘济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7.
    ②[英]杰夫·惠迪,萨莉·鲍尔,大卫·哈尔平著.教育中的放权与择校:学校、政府和市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4.
    ③苏君阳.论教育公正的本质[J].复旦.教育论坛,2004(5):33-36.
    ①金生鈜著.保卫教育的公共性[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5.
    ②劳凯声.面临挑战的教育公益性[J].教育研究,2003(1).
    ③陈潭.公共性:公共政策分析的一般范式[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4):46-47.
    ①[美]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465-481.
    ②朱家存,周兴国.论公共教育的公共性及实践表征[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2):
    ①[美]汉娜·阿伦特.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A].旺晖.文化与公共性[C].北京:三联书店,2005.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Z].司法业务文选[C].2007(20):3-9.
    ②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Z].司法业务文选[C],2010(25):43-48.
    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61、41.
    ①胡莉芳.大学评价:一个公共领域——从大学排行榜说起[J].江苏高教,2009(2):55.
    ②David Stern.从经济学角度重新审视美国教育的公共目的[J].教育与经济,2006(2):1.
    ③[美]詹姆斯·杜德斯达著.21世纪的大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8.
    ④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4.
    ⑤胡建华等著.高等教育学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197.
    ①杨晓波著.美国公立高等教育机制研究[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83.
    ②熊荣生.高等教育与人力资本关系的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48.
    ③David Stern.从经济学角度重新审视美国教育的公共目的[J].教育与经济,2006(2):1.
    ③[美]伊兰伯格,史密斯著.现代劳动经济学:理论与公共政策[M].潘功胜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58-261.
    ①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3.
    ②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7.
    ③张启富.我国高职教育的个人投资收益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6(1):35-37.
    ①David Stern.从经济学角度重新审视美国教育的公共目的[J].教育与经济,2006(2):2-3.
    ②许长青.高等教育市场化的经济学分析与政府规制问题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
    ①张应强著.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反思与建构[J].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0:214.
    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96.
    ③扈中平.教育目的应定位于培养“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3).
    ④李政涛.教育生活中的表演——人类行为表演性的教育学考察[D].华东师范大学2003届博士学位论文:
    ①[德]马丁·布伯著.我与你[M].陈维纲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114.
    ②郑剑虹、黄希庭.西方自我实现研究现状[J].心理科学进展,2004(2).
    ③[美]马斯洛著.人性能达到的境界[M].林方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169.
    ④[美]马斯洛等著.人的潜能和价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267.
    ⑤[英]沛·西能著,王承绪译.教育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2.
    ⑥王坤庆著.精神与教育——一种教育哲学视角的当代教育反思与建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225.
    ⑦邓晓芒.教育的艺术原理[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⑧[美]A·J·赫舍尔著.人是谁[M].隗仁莲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38
    ⑨[德]雅斯贝尔斯著.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26.
    ①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编译.现代西力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296.
    ②陈桂生著.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4.
    ③[德]雅斯贝尔斯著.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3-4.
    ①[法]让·鲍德里业著.消费社会[M].刘成富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5.
    ②冯建军著.差异与共生——多元文化下学生生活方式与价值观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124.
    ③何明升等著.中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生活方式[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2:11.
    ①[美]T.凡勃伦著.有闲阶级论——关十制度的经济研究[M].蔡受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31.
    ①乔林碧等著.政府经济学[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2:75.
    ①闵维方主编.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研究[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27.
    ①纪宝成.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的政策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00(24):3-7.
    ②熊庆年.我国高等教育公共管理中的行为失落及其矫正[J].教育发展研究,2007(11):10-14:苏红,章建石.高等教育公共性的消解与高校的文化自觉[J].江苏高教,2005(1):10-13.李明,张茂聪.试论我国高等教育公共性的衰退与归因[J].中国成人教育,2009(20):6-7.
    ③[美]罗尔斯著.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①苏君阳.论教育公正的本质[J].复旦教育论坛,2004(5):33.
    ②[美]罗尔斯著.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465-481。
    ③[美]米勒著.活学活用博弈论[M].李绍荣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1.
    ④林荣日著.制度变迁中的权力博弈——以转型期中国高等教育制度为研究重点[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62.
    ①[美]克拉克·克尔著.大学之用(第五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95.
    ②[美]艾萨克·康德尔著.教育的新时代——比较研究[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
    ①曹红纲著.政府行为目标与体制转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8-19。
    ②吴锦良著.政府改革与第三部门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47-148.
    ③陈干全著.公共服务民营化及其政府管理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251.
    ①陈干全著.公共服务民营化及其政府管理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253-254.
    ②陈干全著.公共服务民营化及其政府管理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254-255.
    ③杨秀芹著.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与教育制度安排——一种新制度经济学分析的视角[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37。
    ④陈干全著.公共服务民营化及其政府管理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110.
    ①[英]托马斯·霍布斯著.利维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v-ix.
    ②[法]卢梭著.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4-39.
    ③[法]卢梭著.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09.
    ④[德]康德著.历史理性批判[M].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0:139.
    ①张康之,王喜明.公共性、公共物品和自利性的概念辨析[J].行政论坛,2003(7):8.
    ②劳凯声.在教育改革中坚守公立学校的公益性[J].中国教育法制评论,2008(6):16.
    ③杨晓波著.美国公立高等教育机制研究[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82.
    ④[美]约翰·S·布鲁贝克著.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0.
    ⑤康晓光著.权力的转移——转型时期中国权力格局的变迁[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27-31.
    ①[美]道格拉斯·诺思著.经济史的结构与变迁[M].刘瑞华译.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1981:(导读)viii.
    ②王东京,田清旺.政府转型的演进轨迹及其引申[J].改革,2008(11):14.
    ①[美]博尊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律哲学法律方法[M].庞珊珊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219-220.
    ②施惠玲著.制度伦理研究论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84-190.
    ①潘懋元,陈厚丰.高等教育分类的方法论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6(3):8-13.
    ②[日]天野郁夫著.21世纪的高等教育系统:特罗“理论”的再思考[J].陈武元译.现代大学教育,2007(5):2.
    ①[美]詹姆斯·施密特著.启蒙运动与现代性[M].徐向东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60.
    ①[美]詹姆斯·杜德斯达著.21世纪的大学[M].刘彤主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8.
    ②马丁·特罗.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J].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9(1).
    ③唐玉光,房剑森著.高等教育改革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5.
    ④华东帅范大学教科院、教育资料中心编.新技术革命与教育[C]:162-185.
    ⑤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13.
    ⑥原国家教委情报研究室编.今日日本教育改革[C].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88:353.
    ⑦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①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
    ②周川.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政策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9(8):50.
    ③郭石明著.社会变革中的大学管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18.
    ④郭石明著.社会变革中的大学管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19-120.
    ⑤阎光才.大学组织的管理特征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0(4):54.
    ①郭石明著.社会变革中的大学管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17.
    ②陈洪捷.什么是洪堡的大学思想[J].中国大学教学,2003(6):24-26.
    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R].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5.
    ②胡建华.理论研究之于中外合作办学实践发展的必要性[J].2010(10):106.
    ③周川.从洪堡到博耶:高校科研观的转变[J].教育研究,2005(6):29.
    ④康宁著.中国经济转型中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制度创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转引自夏丽萍著.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48.
    ⑤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61.
    ①吴忠民著.社会公正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399.
    ②冒荣,宗晓华.合作博弈与区域集群——后大众化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机制初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0(4):35.
    ③于浩成,等.中外法学原著选读[M].群众出版社,1986:420.
    ④施惠玲著.制度伦理研究论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67.
    ⑤施惠玲著.制度伦理研究论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66.
    ①冯建军著.教育公正——政治哲学的视角[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295-296.
    ②彭拥军著.高等教育与农村社会流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7.
    ①施惠玲著.制度伦理研究论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76-183.
    ②崔玉平著.高等教育制度创新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7.
    ①崔玉平著.高等教育制度创新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38.
    ②刘铁著.中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49-157.
    ①康永久著.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44-146.
    ②卢现祥著.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34.
    ①崔玉平著.高等教育制度创新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0一113.
    ①[美]詹姆斯·E·安德森著.公共政策[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222.
    ②母祁型雨著.超越利益之争——教育政策的价值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1.
    ③[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33-134.
    ④[法]卢梭著.社会契约论[M].庞珊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35.
    ①祁型雨著.超越利益之争——教育政策的价值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1.
    ②劳凯声.在教育改革中坚守公立学校的公益性[J].中国教育法制评论,2008(6):21.
    ①贺国庆等著.外国高等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06-607.
    ②徐小洲编著.自主与制约:高校自主办学政策研究[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154.
    ①赵叶珠.高等教育规模扩张过程中基本理论的哲学思考[J].江苏高教,2001(6).
    ①莱斯特·M.萨拉蒙(Lester Salamon), "The Rise of the Nonprofit Sector, " Foreign Affairs, vol.74, No.3(July/August 1994).转引自[美]莱斯特·M.萨拉蒙著.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M].贾西津,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4.
    ②T. Levitt, The Third Sector:New Tactics for a Responsive Society. New York:AMACOM,1973.转引自王绍光著.多元与统一——第三部门国际比较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6.
    ③[美]莱斯特·M.萨拉蒙著.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M].贾西津 魏玉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3.
    ①王建华著.第三部门视野中的现代大学制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4-15.邬大光,王建华.第三部门视野中的高等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2(2):7.王绍光著.多元统一——第三部门国际比较研究[M].杭州:浙汀人民出版社,1999:8.
    ②王建华著.第三部门视野中的现代大学制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5-16.王绍光著.多元与统一——第三部门国际比较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11.王顺民,等.超越福利国家——社会福利的另类选择[M].台北:亚太图书出版社,1999:163.
    ①王绍光著.多元与统一——第三部门国际比较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②诺贝尔经济学奖金获得者讲演集(1969-1981)[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①[美]萨缪尔逊(Samuelson, P. A.)著.经济学(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②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9卷)[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③夏丽萍著.高等教育资源配置[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46-48.
    ④马克思著.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转引自夏丽萍著.高等教育资源配置[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22.
    ⑤夏丽萍著.高等教育资源配置[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24.
    ⑥王绍光著.多元与统一——第三部门国际比较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31-35.
    ①王名编著.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47-48.
    ②邬大光,王建华.第三部门视野中的高等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2(2):7.
    ③王名,贾西津.中国NGO的发展分析[J].管理世界,2002(8).
    ①王绍光著.多元与统一——第三部门国际比较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35.
    ①[美]詹姆斯·N.罗西瑙等著.没有政府的治理[M].张胜军等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55.
    ②俞可平著.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13.
    ③李福华著.大学治理的理论基础与组织架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6.
    ④张志刚.浅论中国第三部门的发展[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5c9180d349649b6648d74712.html
    ⑤张康之,程倩.作为一种新型社会治理模式的服务行政——现实诉求、理论定位及研究取向[J].学习论坛,2006(5).
    ①任溶,黄璐璐.论政府与第三部¨门关系的不同视角[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37.
    ②张康之.公共管理伦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③[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复合共和制的政治理论[M].毛寿龙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①王绍光著.多元与统——第三部门国际比较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45-46.
    ②周志妨等著.自律与他律——第三部门监督机制个案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8.王建华.第三部门视野中的现代大学制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9.
    ③王建华.高等学校属于第三部门[J].教育研究,2003(10):37.
    ④辛本禄.第三部门的兴起及价值理性的回归[J].学术交流,2003(5):15.
    ⑤王建华著.第三部门视野中的现代大学制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6-17.
    ①王建华著.第三部门视野中的现代大学制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12.
    ②王建华著.第三部门视野中的现代大学制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17.
    ③张乐天著.高等教育政策的回顾与反思(1977-1999)[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28.
    ④王建华著.第三部门视野中的现代大学制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17.
    ⑤王建华著.第三部门视野中的现代大学制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19.
    ①李亚平等著.第三域的兴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57-58.
    ①张康之.论政府的非管理化——关于“新公共管理”的趋势预测[J].公共行政,2000(5).
    ①梁荣,黄健荣.论我国第三部门的成长与社会资本的建构[J].学海,2004(4).
    ②王名编著.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5.
    ③资中筠著.散财之道——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述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336-337.
    ④[美]莱斯特·M.萨拉蒙等著.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M].贾西津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24.
    ①苏力等著.规制与发展——第三部门的法律环境[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355.
    ②戴晓霞等主编.高等教育市场化:台港中趋势之比较[C].台北:高等教育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46.
    ③王建华著.第三部门视野中的现代大学制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20-224.
    ①资中筠著.散财之道——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述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323.
    ①[美]莱斯特·M.萨拉蒙等著.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M].贾西津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38.
    ②王名编著.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53-54.
    ③王名编著.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49-51.
    ①王名编著.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5-27.
    ①[美]莱斯特·M.萨拉蒙等著.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M].贾西津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27.
    ②[美]莱斯特·M.萨拉蒙等著.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M].贾西津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27-30.
    ①[美]莱斯特·M.萨拉蒙等著.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M].贾西津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41.
    ②王名编著.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07-208.
    ③资中筠著.散财之道——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述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317-323.
    ④资中筠著.散财之道——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述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317-322.
    ①[美]詹姆斯·杜德斯达著.21世纪的大学[M].刘彤主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4-25.
    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25-226.
    ③[挪]A.艾德,[芬]C.克罗斯,[比]A.罗萨斯编.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权利[C].黄列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91.
    ④朱新梅著.政府干预与大学公共性的实现:中国大学的公共性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①[美]莱斯特·M.萨拉蒙等著.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M].贾西津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298、232、279、254、54.
    ②柯佑祥著.适度盈利与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6.
    ①[美]莱斯特·M.萨扣蒙等著.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M].贾西津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4.
    ②[美]莱斯特·M.萨拉蒙等著.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M].贾西津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284、285、294.
    ③[美]莱斯特·M.萨拉蒙等著.全球公民利会——非营利部门视界[M].贾西津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37.
    ①王名编著.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39.
    ①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网站[EB/OL]http://rurc.suda.edu.cn/ar.aspx?AID=609.
    ②卢彩晨著.危机与转机:从民办高校倒闭看民办高等教育发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①卢彩晨著.危机与转机:从民办高校倒闭看民办高等教育发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1-23.
    ②[英]伯特兰·罗素著.社会改造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39.
    ③郜文英.我国第三部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2005(3):17.
    ①卢彩晨著.危机与转机:从民办高校倒闭看民办高等教育发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①王名等著.民间组织通论[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4:219.
    ②王建华著.第三部门视野中的现代大学制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12.
    ③资中筠著.散财之道——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述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75.
    ④陈华.第三部门的功能、困境与发展路径——公共管理视角的阐释[J].求索,2007(3):43.
    ⑤王名,贾西津.中国NGO的发展分析[J]管理世界,2002(8):35.
    ①崔开云.近年来我国非政府组织研究述评[J].东南学术,2003(3):153.
    ②邬大光.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代价(代序)(A).卢彩晨著.危机与转机:从民办高校倒闭看民办高等教育发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代序)2-3.
    ①王名编著.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41-142.
    ①景海燕.美国营利性大学办学理念透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6):16.
    ①赵韵玲刘智勇著.市场主体准入制度改革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30-37.
    ②沈宗灵著.比较法总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2-203.
    ①孔祥俊等编著.反不正当竞争法——原理·规则·案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22-23.
    ②孔祥俊等编著.反不正当竞争法——原理·规则·案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23-25.
    ①孔祥俊等编著.反不正当竞争法——原理·规则·案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27-28.
    ②徐学鹿主编.企业法——市场主体法的基础理论与实务[C].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2-5.
    ②江平著.法人制度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54.
    ①赵韵玲等著.市场主体准入制度改革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33-34.
    ①赵韵玲等著.市场主体准入制度改革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0-34.
    ②徐学鹿主编.企业法——市场主体法的基础理论与实务[C].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7-9.
    ①[美]理查德·鲁克著.高等教育公司——营利性大学的崛起[M].于培文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9.
    ②[美]理查德·鲁克著.高等教育公司——营利性大学的崛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9-19.
    ①[美]戴维·查普曼,安·奥斯汀主编.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环境变迁与大学的回应[M].范怡红主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2.
    ②[美]詹姆斯·杜德斯达著.21世纪的大学[M].刘彤主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
    ③[美]戴维·查普曼,安·奥斯汀主编.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环境变迁与大学的回应[C].范怡红主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4.
    ①[美]戴维·查普曼,安·奥斯汀主编.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环境变迁与大学的回应[C].范怡红主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社,2009:22-29.
    ①[美]理查德·鲁克著.高等教育公司——营利性大学的崛起[M].于培文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9.
    ①[美]理查德·鲁克著.高等教育公司——营利性大学的崛起[M].于培文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56-62.
    ①[美]理查德·鲁克著.高等教育公司——营利性大学的崛起[M].十培文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64-67.
    ①赵红霞主编.大学危机管理[C].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2.
    ②[美]詹姆斯·杜德斯达著.21世纪的大学[M].刘彤主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
    ①薛涌著.草根才足主流[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65-167.
    ②王名编著.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2.
    ①[美]大卫·科伯著.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底线[M].晓征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84.
    ②张道宏等著.教育产业理论研究及实证分析[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4-5.
    ③黎龙辉.知识经济与教育产业论[J].外国教育,1998(5).
    ④[美]德里克·博克著.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徐小洲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9.
    ①李鹏.动员起来,为实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而努力[J].中国高等教育,1994(7-8)合刊:7.
    ②[美]大卫·科伯著.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底线[M].晓征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74.
    ③许长青.高等教育市场化的经济学分析与政府规制问题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7):119.
    ④高晓杰著.美国营利笥私立立高等教育与资本市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12.
    ①许长青.高等教育市场化的经济学分析,政府规制问题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7):119.
    ①戴晓霞等主编.高等教育市场化[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编者序.
    ①劳凯声主编.中国教育法制评论(第2辑)[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9.
    ②[美]理查德·鲁克著.高等教育公司——营利性大学的崛起[M].于培文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
    ①[美]大卫·科伯著.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底线[M].晓征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77.
    ②[美]理查德·鲁克著.高等教育公司——营利性大学的崛起[M].于培文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6.
    ③邬大光.《高等教育经济学丛书》总序[A].高晓杰著.美国营利性私立高等教育与资本市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导论):5.
    ①[美]大卫·科伯著.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底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4.
    ①[美]理查德·鲁克著.高等教育公司——营利性大学的崛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67-69.
    ①[美]理查德·鲁克著.高等教育公司——营利性大学的崛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01.
    ②[美]大卫·科伯著.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底线[M].晓征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4-5.
    ③[美]理查德·鲁克著.高等教育公司——营利性大学的崛起[M].十培文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4.
    ①[美]理查德·鲁克著.高等教育公司——营利性大学的崛起[M].于培文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2-18.
    ②[美]理查德·鲁克著.高等教育公司——营利性大学的崛起[M].十培文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6-87.
    ③[美]理查德·鲁克著.高等教育公司——营利性大学的崛起[M].于培文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08.
    ④柯佑祥著.适度盈利与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86.
    ①[美]理查德·鲁克著.高等教育公司——营利性大学的崛起[M].十培文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95.
    ①高晓杰著.美国营利性私立高等教育与资本市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72.
    ②高晓杰著.美国营利性私立高等教育与资本市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4-73.
    ①杨亚达等著.资本结构优化与资本运营[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31-35.
    ①高晓杰著.美国营利性私立高等教育与资本市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7-70.
    ②[美]理查德·鲁克著.高等教育公司——营利性大学的崛起[M].于培文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01-102.
    ①[美]理查德·鲁克著.高等教育公司——营利性大学的崛起[M].于培文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45.
    ②[美]理查德·鲁克著.高等教育公司——营利性大学的崛起[M].十培文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71.
    ①[美]理查德·鲁克著.高等教育公司——营利性大学的崛起[M].十培文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70-80.
    ①[美]大卫·科伯著.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底线[M].晓征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7.
    ①[关]大卫·科伯著.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底线[M].晓征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8.
    ②[美]大卫·科伯著.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底线[M].晓征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
    ①[美]大卫·科伯著.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底线[M].晓征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73.
    ②[美]大卫·科伯著.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底线[M].晓征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82.
    ①[美]理查德·鲁克著.高等教育公司——营利性大学的崛起[M].于培文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02.
    ②[美]大卫·科伯著.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底线[M].晓征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55.
    ①[美]理查德·鲁克著.高等教育公司——营利性大学的崛起[M].于培文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29-130.
    ①[美]理查德·鲁克著.高等教育公司——营利性大学的崛起[M].十培文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29-132.
    ①唐玉光,房剑森著.高等教育改革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3.
    ②[英]丹尼斯·麦奎尔等.大众传播模式论[M].祝建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3.
    ③姜勇,汪寒鹭.入学公平与欧洲高等教育改革[J].高教探索,2010(2):58.
    ④于富增著.国际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比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11-212。
    ⑤刘向东,张伟,陈英霞.欧洲高等教育机构经费筹措模式及经验启示——以欧盟七国为例[J].外国教育研究,2005(11):44.
    ①赵丽芬,郭军海,谢元态.中法美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比较及借鉴[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24-125.
    ②王诺诺.法国的“文凭教育”[J].教育,2011(32):63.
    ③[日]天野郁夫.21世纪的高等教育系统:特罗“理论”的再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07(5):2-3.
    ①贺国庆,王保星,朱文富等著.外国高等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69.
    ②[美]丹尼尔·布尔斯廷著.美国人:开拓历程[M].美国驻华大使馆新闻文化处出版,1987:198.
    ③贺国庆等著.外国高等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70-177.
    ④贺国庆等著.外国高等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69-300.
    ①美国前50大学的TOEFL,SAT,IELTS录取成绩[DB/OL]http://wenku.baidu.com/view/e668897a1711cc7931b71684.html#
    ②贺国庆等著.外国高等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19.
    ③获诺贝尔奖最多的美国大学排名(采用的是“得奖者当时工作单位”的标准)[DB/OL]file:///F:/获诺贝尔奖最多的美国大学排名.mht
    ①贺国庆等著.外国高等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72-305.
    ②[美]詹姆斯·杜德斯达,弗瑞斯·沃马克著.美国公立大学的未来[M].刘济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前言.
    ③[日]天野郁大著.高等教育大众化:日本的经验与教训[J].高等教育研究,2006(10):19.
    ①胡建华.高等教育强国视野下的高校人才培养制度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9(10):3.
    ②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07-208.
    ①[日]天野郁大著.高等教育大众化:日本的经验与教训[J].高等教育研究,2006(10):20.
    ②贺国庆等著.外国高等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00.“截至2011,日本共有18人获得诺贝尔奖,超出其他业洲国家的总和”
    ③[EB/OL]http://www.changle.com.cn/thread-350719-1-1.html.“日本至今共有7所大学18人获得诺贝尔奬”http://epaper.edu.tw/e9617_epaper/print.aspx?print_type=windows&print_sn=6454.
    ①[日]天野郁夫著.高等教育的日本模式[M].陈武元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01-202.
    ①[日]天野郁夫著.高等教育的日本模式[M].陈武元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98.
    ①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16。
    ②胡建华著.战后日本大学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144.
    ③[日]天野郁夫.21世纪的高等教育系统:特罗“理论”的再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07(5):10.
    ④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07.
    ⑤贺国庆等著.外国高等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53.
    ①何帆.传统计划的起源、演进和衰落[J].经济学家,1998(2).
    ②刘铁著.中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5.
    ①刘铁著.中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6.
    ②郑登云编著.中国高等教育史[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9-11.
    ③徐文著.教育产权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171-172.
    ④胡建华著.现代中国大学制度的原点:50年代初期的大学改革[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8-119.
    ⑤杨东平主撰.艰难的日出——中国现代教育的20世纪[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121.
    ①朱静.试论办学体制与教育供求的关系[J].教育与经济,2001(1):51.
    ①郝克明主编.中国教育体制改革20年(总序)[C].地点: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8.
    ②张兴著.高等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47.
    ③袁振国.借鉴经济建设经验促进教育更快发展[J].教育参考,1998(2).
    ①刘铁著.中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4.
    ②胡卫等主编.办学体制改革:多元化的教育诉求[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3.
    ①谢安邦主编.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新进展(2005)[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0.
    ②张兴著.高等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88-141.
    ③廖楚晖,刘海英.政府主导型的高等教育多元资助体系研究[J].财政研究,2007(8):62.
    ④夏丽萍著.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205.
    ⑤应望江主编.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30年[C].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60.
    ⑥应望江主编.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30年[C].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139-140.
    ①文军.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主体多样性的思考[J].教育与现代化(合肥),1997(2).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0年教育统计数据—高等教育学校(机构)数[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200/list.html
    ①笔者之所以不嫌其烦地将“211”工程大学和“985”工程大学名单.照录于论文中,是因为这些大学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来说具有第一位的重要性,它们足我国精英教育的最重要的支撑机构,是衡量我国精英人才培养体系的首要指标,这些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是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的最重要休现。
    ①薛涌著.中国不能永远为世界打工[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66-73.
    ①这是笔者基于对一些进城务工人员的观察与访谈的认识。
    ①白岩松.3000人村庄100多人因抢劫入狱[Z].今日说法,2011-09-20.
    ②朱琴芬编著.新制度经济学[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0.
    ①[美]约翰·N·德勒巴克,约翰·V·C·奈编.新制度经济学前沿[C].张宇燕,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14.
    ②[美]道格拉斯·C.诺思著.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杭行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3-5.
    ①张文格.后大众化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危机及根源[J].现代教育管理,2011(10):33.
    ②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83.
    ③温成涛,董雅致.日本私立大学的发展对中国推动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几点启示[J].社会科学战线,2007(6):242.
    ④吴泳清.论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精英教育的现状与展望[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9):67.
    ⑤温成涛,董雅致.日本私立大学的发展对中国推动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几点启示[J].社会科学战线,2007(6):242.
    ①孟海帆.高等教育的阶段转型与相关教育理念的变革[J].中国高教研究,2004(1):67.
    ②刘志刚.大众化教育、精英教育与研究型大学[J].中国高教研究,2006(5):35.
    ③纪宝成.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考[J].郑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3).
    ④薛涌著.谁的大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183.
    ①樊继轩.高等教育大众化初期我国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J].教育发展研究,2005(9B):40.
    ②温成涛,董雅致.日本私立大学的发展对中国推动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几点启示[J].社会科学战线,2007(6):242.
    ③史静寰,叶赋桂,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编者.走向世界一流大学:中国道路[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6):79-80.
    ①史静寰,叶赋桂,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编者.走向世界一流大学:中国道路[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6):78.
    ②王晓辉.应期待什么样的精英教育[N].解放日报,2007-01-22.
    ③吴柞来.精英成为社会稀缺资源我们需什么样的精英教育[N].环球时报,2006-11-01.
    ④刘志刚.大众化教育、精英教育与研究型大学[J].中国高教研究,2006(5):6.
    ⑤解读精英教育二:精英教育和贵族教育有何不同?[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7cd6a10100eews.html
    ①解读精英教育二:精英教育和贵族教育有何不同?[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7cd6a10100eews.html
    ②商晨著.利益、权利与转型的实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52-55。
    ①王义高.以“社会化”到代“国家化”——俄罗斯“教育社会化”思潮之考察[J].外国教育研究,2001(2):13.
    ①薛涌.北大批判——中国高等教育有病[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10.
    ②[美]富兰克林著.富兰克林自传[M].雪子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 97.
    [1][澳]欧文·休斯著.公共管理导论[M].彭和平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比利时]希尔德·德·里德-西蒙斯主编.欧洲大学史(第一卷)[C].张斌贤等译.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
    [3][德]康德著.历史理性批判[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4][德]柯武刚,史漫飞著.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韩朝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5][德]马丁·布伯著.我与你[M].陈维纲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
    [6][德]雅斯贝尔斯著.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
    [7][法]卢梭著.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8][法]让·鲍德里亚著.消费社会[M].刘成富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9][法]布尔迪厄著.实践与反思[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10][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1][荷]弗兰斯·F·范富格特著.国家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2][荷]伯纳德·曼德维尔著.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恶德·公众的利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3][捷]奥塔·锡克著.经济—利益—政治[M].王福民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14][加]许美德(Ruth Hayhoe)著.中国大学:1895-1995一个文化冲突的世纪[M].许杰英主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15][美]A·J·赫舍尔著.人是谁[M].隗仁莲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16][美]阿瑟·奥肯著.平等与效率[M].王奔洲译.北京:华厦出版社,1987.
    [17][美]艾萨克·康德尔著.教育的新时代——比较研究[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8][美]V·奥斯特罗姆,D·菲尼,H·皮希特编.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问题与抉择[C].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19][美]伯顿·克拉克(Clark,Burton R.)著.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王承绪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20][美]伯顿·克拉克(Clark, Burton R.)主编.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C].杭州:浙江教育出版,1988.
    [21][美]保罗·肯尼迪著.大国的兴衰[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
    [22][美]E·博登海默(Edgar Bodenheimer)著.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止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23][美]Y·巴泽尔(Barzel, Yoram)著.产权的经济分析[M].费方域等译.上海:上海人 民出版社,1997.
    [24][美]戴维·查普曼,安·奥斯汀主编.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环境变迁与大学的回应[C].范怡红主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5][美]道格拉斯·诺思著.经济史的结构与变迁[M].刘瑞华译.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1981.
    [26][美]德里克·博克著.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徐小洲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7][美]丹尼斯·缪勒(Dennis C.Mueller)著.公共选择理论[M].杨春学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8][美]大卫·科伯(Kirp, David L.)著.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底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9][美]菲利普·阿特巴赫(Altbach, Philip G.)著.比较高等教育:知识、大学与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0][美]弗雷德里克·E·博德斯顿(Balderston, Frederick E.)著.管理今日大学——为了活力、变革与卓越之战略[M].工春春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1][美]富兰(Fullan, Michael)著.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2][美]汉娜·阿伦特.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A].旺晖等主编.文化与公共性[C].北京:三联书店,2005.
    [33][美]吉尔伯特·罗兹曼著.中国的现代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34][美]克拉克·克尔(Kerr, Clark)著.大学之用(第五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5][美]科斯,诺思,威廉姆森等著.制度、契约与组织——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的透视[M].刘刚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36][美]莱斯特·M·萨拉蒙(Lester M. Salarmon)等著.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M].贾西津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37][美]康芒斯(John R. Commons)著.制度经济学[M].于树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38][美]罗尔斯(Rawls, John)著.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39][美]罗伯特·M·赫钦斯著.美国高等教育[M].汪利兵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40][美]理查德·鲁克著.高等教育公司——营利性大学的崛起[M].于培文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1][美]利奥·施特劳斯.现代性的三次浪潮[A].贺照山主编.西方现代性的曲折与展开[C].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42][美]里贾纳·E·赫兹琳杰等著.非营利组织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3][美]罗纳德·W·瑞布(Rebore, Ronald W.)著.教育人力资源管理:一种管理的趋向[M].褚宏启等主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
    [44][美]米尔顿·弗里德曼(Friedman, Milton)著.资本主义与自由[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45][美]麦克尔·麦金尼斯著.多中心体制与地方公共经济[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46][美]曼瑟尔·奥尔森著.集体行动的逻辑[M].陈郁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47][美]马斯洛(Maslow, Abraham Harold)著.人性能达到的境界[M].林方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
    [48][美]米勒(Miller, James)著.活学活用博弈论[M].李绍荣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49][美]R·科斯,A·阿尔钦,D·诺思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M].刘守英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50][美]萨缪尔逊著.经济学(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51][美]T.凡勃伦(Veblen, Thorstein)著.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M].蔡受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52][美]沃尔夫(Wolfe, Alan)著.合法性的限度[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5.
    [53][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著.复合共和制的政治理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54][美]约翰·S·布鲁贝克著.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55][美]约翰·N·德勒巴克,约翰·V·C·奈编.新制度经济学前沿——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的透视[C].张宇燕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56][美]伊兰伯格,史密斯著.现代劳动经济学:理论与公共政策[M].潘功胜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57][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英美德大学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58][美]英克尔斯,史密斯著.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中的个人变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59][美]詹姆斯·杜德斯达(Duderstadt, James Johnson)著.21世纪的大学[M].刘彤主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0][美]詹姆斯·杜德斯达,弗瑞斯·沃马克著.美国公立大学的未来[M].刘济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1][美]詹姆斯·施密特(Schmidt, James)著.启蒙运动与现代性[M].徐向东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62][美]詹姆斯·E·安德森著.公共政策[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63][美]詹姆斯·N·罗西瑙(James N. Rosenau)等主编.没有政府的治理[C].张胜军等译.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64][美]詹姆斯·M·布坎南(Buchanan, J. M.)著.自由、市场与国家——80年代的政治经济学[M].平新乔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89.
    [65][挪]艾德等编.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权利[C].黄列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66][日]平冢益德主编.世界教育辞典[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67][日]青木昌彦著.比较制度分析[M].周黎安等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68][日]天野郁夫著.高学历社会的大学[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社,1976.
    [69][日]天野郁夫著.高等教育的日本模式[M].陈武元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70][英]伯特兰·罗素(Russell, Bertrand)著.社会改造原理[M].张师竹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
    [71][英]丹尼斯·麦奎尔等著.大众传播模式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72][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Hayek, F. A. von)著.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M].贾湛等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73][英]托马斯·霍布斯著.利维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74][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Hayek, F. A. von)著.自由秩序原理(上)[M].邓正来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
    [75][英]杰夫·惠迪,萨莉·鲍尔,大卫·哈尔平著.教育中的放权与择校:学校、政府和市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76][英]沛·西能著.教育原理[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77][英]弗雷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Hayek, F. A. von)著.通往奴役之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7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7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80]曹红纲著.政府行为目标与体制转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81]陈干全著.公共服务民营化及其政府管理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
    [82]陈桂生著.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83]陈学飞著.美国、德国、法国、日本当代高等教育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84]陈学飞著.中国高等教育研究50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85]崔玉平著.高等教育制度创新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86]陈彬著.知识经济与大学办学模式改革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87]戴晓霞等主编.高等教育市场化[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88]邓晓春等主编.高等教育投资效益论[C].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
    [89]杜育红等著.学校管理的经济分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90]董振著.竞争优势生成与优化机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91]范元伟著.高等教育市场化改革与机会均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92]范先佐著.筹资兴教——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93]费孝通著.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94]冯建军著.差异与共生——多元文化下学生生活方式与价值观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
    [95]冯建军著.教育公正——政治哲学的视角[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96]潘懋元著.中国高等教育百年[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97]方福前著.公共选择理论——政治的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98]高晓杰著.美国营利性私立高等教育与资本市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99]高全喜著.全球视野中的社会转型[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
    [100]高金岭著.教育产权制度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01]郭石明著.社会变革中的大学管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102]眭依凡著.大学的使命与责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103]贺国庆等著.外国高等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04]贺国庆著.德国和美国大学发达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105]贺来著.边界意识和人的解放[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06]黄启兵著.中国高校设置变迁的制度分析[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107]胡建华等著.高等教育学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108]胡建华著.现代中国大学制度的原点:50年代初期的大学改革[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09]胡建华著.比较视野中的高等教育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9.
    [110]胡建华等著.大学制度改革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11]胡卫等主编.办学体制改革:多元化的教育诉求[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112]何明升等著.中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生活方式[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2.
    [113]何怀宏著.底线伦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114]郝克明主编.中国教育体制改革20年(总序)[C].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115]金生鈜著.保卫教育的公共性[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116]江平著.法人制度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117]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
    [118]康晓光著.权力的转移——转型时期中国权力格局的变迁[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119]康宁著.中国经济转型中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制度创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120]康永久著.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21]孔祥俊等编著.反不正当竞争法——原理·规则·案例[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122]孔繁斌著.公共性的再生产——多中心治理的合作机制构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123]柯佑祥著.适度盈利与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24]旷乾著.教育资源配置中的政府与市场——基于中国现状的分析[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7.
    [125]李明德,金锵著.教育名著评介[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126]李福华著.大学治理的理论基础与组织架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127]李亚平等编选.第三域的兴起——西方志愿工作及志愿组织理论文选[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128]李书磊著.村落中的国家——文化变迁中的乡村学校[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129]李松龄著.制度、制度变迁与制度均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130]李宝元著.人力资本论:基于中国实践问题的理论阐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31]李宝元著.人本发展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132]李承先著.高等教育发展代价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
    [133]李长文等著.弱势群体高等教育权益研究——理念、政策与制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134]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35]林荣日著.制度变迁中的权力博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136]刘铁著.中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37]卢现祥著.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
    [138]卢新波著.论学习型体制转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39]劳凯声主编.中国教育法制评论(第2辑)[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40]劳凯声著.高等教育法规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41]鲁鹏著.制度与发展的关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42]]闵维方主编.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研究[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143]马永霞著.冲突与整合:高等教育供求主体利益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44]诺贝尔经济学奖金获得者讲演集(1969-1981)[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145]彭拥军著.高等教育与农村社会流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46]乔林碧等编著.政府经济学[C].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2.
    [147]乔锦忠著.学术生态治理——研究型大学教师激励机制探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148]祁型雨著.超越利益之争——教育政策的价值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49]曲绍卫著.大学竞争力研究——基于新制度经济学分析框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150]商晨著.利益、权利与转型的实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51]施惠玲著.制度伦理研究论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52]沈宗灵著.比较法总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153]邵金荣著.中国民办教育的多元化与法制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54]孙国峰著.制度演进的互利原则研究[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
    [155]唐玉光等著.高等教育改革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56]宋东霞著.中国大学竞争力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57]工照东著.政治文明视野中的权力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58]王坤庆著.精神与教育——一种教育哲学视角的当代教育反思与建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159]王名编著.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60]王诗宗著.治理理论及其中国适用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161]王绍光著.祛魅与超越[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162]王绍光著.多元与统———第三部门国际比较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163]王建华著.第三部门视野中的现代大学制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64]王英杰著.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165]王英杰等著.世界一流大学的形成与发展[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
    [166]王晓阳著.大学社会功能比较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67]王照东著.政治文明视野中的权力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68]吴康宁著.转向教育的背后——吴康宁教育讲演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69]吴锦良著.政府改革与第三部门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70]吴忠民著.社会公正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171]吴思著.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172]邬大光主编.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问题研究[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73]夏丽萍著.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
    [174]徐小洲编著.自主与制约:高校自主办学政策研究[C].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
    [175]徐学鹿主编.企业法——市场主体法的基础理论与实务[C].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
    [176]徐文著.教育产权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177]许杰著.政府分权与大学自主[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78]薛涌著.草根才是主流[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79]薛涌著.中国不能永远为世界打工[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
    [180]薛涌著.谁的大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181]谢安邦主编.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新进展(2005)[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82]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中国现代化进程战略构想[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183]杨秀芹著.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与教育制度安排——一种新制度经济学分析的视角[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84]杨晓波著.美国公立高等教育机制研究[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
    [185]杨亚达等著.资本结构优化与资本运营[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186]杨东平主撰.艰难的日出——中国现代教育的20世纪[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
    [187]杨春学著.经济人与社会秩序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188]叶南客著.边际人——大过渡时代的转型人格[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189]于浩成等著.中外法学原著选读[M].北京:群众出版社,1986.
    [190]俞可平著.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91]应望江主编.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30年[C].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192]袁庆明著.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193]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94]姚建平著.中美社会求助制度比较[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195]朱新梅著.政府干预与大学公共性的实现:中国大学的公共性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196]朱新梅著.知识权力:高等教育政治学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197]朱启才著.权力、制度与经济增长[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198]褚宏启著.教育现代化路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199]赵韵玲等著.市场主体准入制度改革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00]赵红霞主编.大学危机管理[C].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201]赵大宇著.权利与责任:政府与大学关系之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202]周光辉著.论公共权力的合法性[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
    [203]张乐天著.高等教育政策的回顾与反思[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04]张铁明著.教育产业论(第二版)[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05]张康之著.公共管理伦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06]张兴著.高等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07]张应强著.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反思与建构[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0.
    [208]张宇燕著.经济发展与制度选择——对制度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209]资中筠著.散财之道——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述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David Stern.从经济学角度重新审视美国教育的公共目的[J].教育与经济,2006(2).
    [2]亨利·汉斯曼.中国家与市场的关系[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7).
    [3]天野郁夫.21世纪的高等教育系统:特罗“理论”的再思考[J].陈武元译.现代大学教育,2007(5).
    [4]天野郁夫.高等教育大众化:日本的经验与教训[J].高等教育研究,2006(10).
    [5]马丁·特罗.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J].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9(1).
    [6]胡建华.高等教育强国视野下的高校人才培养制度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9(10).
    [7]张启富.我国高职教育的个人投资收益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6(1)
    [8]许长青.高等教育市场化的经济学分析与政府规制问题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7).
    [9]扈中平.教育目的应定位于培养“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3).
    [10]郑剑虹、黄希庭.西方自我实现研究现状[J].心理科学进展,2004(2).
    [11]邓晓芒.教育的艺术原理[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12]张康之.论“公共性”及其在公共行政中的实现[J].东南学术,2005(1)
    [13]苏君阳.论教育公正的本质[J].复旦教育论坛,2004(5).
    [14]劳凯声.面临挑战的教育公益性[J].教育研究,2003(1).
    [15]陈潭.公共性:公共政策分析的一般范式[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4).
    [16]朱家存,周兴国.论公共教育的公共性及实践表征[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2).
    [17]胡莉芳.大学评价:一个公共领域——从大学排行榜说起[J].江苏高教,2009(2).
    [18]纪宝成.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的政策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00(24).
    [19]熊庆年.我国高等教育公共管理中的行为失落及其矫正[J].教育发展研究,2007(11).
    [20]苏红,章建石.高等教育公共性的消解与高校的文化自觉[J].江苏高教,2005(1).
    [21]李明,张茂聪.试论我国高等教育公共性的衰退与归因[J].中国成人教育,2009(20).
    [22]刘健儿.教育公正争议[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1).
    [23]张康之,王喜明.公共性、公共物品和自利性的概念辨析[J].行政论坛,2003(7).
    [24]劳凯声.在教育改革中坚守公立学校的公益性[J].中国教育法制评论,2008(6).
    [25]王东京,田清旺.政府转型的演进轨迹及其引申[J].改革,2008(11).
    [26]潘懋元,陈厚丰.高等教育分类的方法论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6(3).
    [27]赵叶珠.高等教育规模扩张过程中基本理论的哲学思考——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述评[J].江苏高教,2001(6).
    [28]景海燕.美国营利性大学办学理念透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6).
    [29]黎龙辉.知识经济与教育产业论[J].外国教育,1998(5)
    [30]李鹏.动员起来,为实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而努力[J].中国高等教育,1994(7-8).
    [31]刘志铭.政府与市场之外:第三部门的发展与政府微观经济干预的制度边界[J].人文杂志,2003(3).
    [32]邬大光,王建华.第三部门视野中的高等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2(2).
    [33]王名,贾西津.中国NG0的发展分析[J].管理世界,2002(8)
    [34]任溶,黄璐璐.论政府与第三部门关系的不同视角[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35]胡建华.理论研究之于中外合作办学实践发展的必要性[J].教育研究,2010(10).
    [36]朱文文,朱彬彬.我国第三部门在公共产品供给中的阻力与对策分析[J].理论与改革,2006(3).
    [37]王宏伟,徐福缘,何建佳.第三部门:现状、理论与制度环境——一个来自供需网的分析[J].企业经济,2010(4).
    [38]王建华.高等学校属于第三部门[J].教育研究,2003(10).
    [39]辛本禄.第三部门的兴起及价值理性的回归[J].学术交流,2003(5)
    [40]梁莹,黄健荣.论我国第三部门的成长与社会资本的建构[J].学海,2004(4)
    [41]郜文英.我国第三部门(非赢利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42]陈华.第三部门的功能、困境与发展路径——公共管理视角的阐释[J].求索,2007(3)
    [43]崔开云.近年来我国非政府组织研究述评[J].东南学术,2003(3)
    [44]朱静.试论办学体制与教育供求的关系[J].教育与经济,200l(1)
    [45]王建华.国有民营——高等教育走向第三部门的有效选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2).
    [46]何帆.传统计划的起源、演进和衰落[J].经济学家,1998(2)
    [47]袁振国.借鉴经济建设经验促进教育更快发展[J].教育参考,1998(2)
    [48]廖楚晖,刘海英.政府主导犁的高等教育多元资助体系研究[J].财政研究,2007(8).
    [49]文军.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主体多样性的思考[J].教育与现代化,1997(2).
    [50]邬大光.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内涵与价值——与马丁·特罗教授的对话[J].高等教育研究,2003(6).
    [51]高宝立.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进展、问题与情景[J].教育研究,2003(7)
    [52]冯向东.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制度变迁与路径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04(5).
    [53]金红梅.论扩招背景下的高等学校分层次办学[J].高等教育研究,2005(7)
    [54]陈露、胡继旋.开拓民办教育“就业”功能的新路[J].上海教育,2001(22)
    [55]张莉.民办高等教育投资者营利问题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4(11)
    [56]钱立波.探究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我国的精英教育[J].陕西教育(高教),2011(3).
    [57]陈小鸿,黄亚平.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精英教育[J].教育与现代化,2007(1).
    [58]刘志刚.大众化教育、精英教育与研究型大学[J].中国高教研究,2006(5).
    [59]周川.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政策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9(8).
    [60]龚放.追求研究本意,纾解“学科情结”[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10).
    [61]潘懋元.大众化阶段的精英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3(6).
    [62]张洪.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10).
    [63]张康之.论政府的非管理化——关于“新公共管理”的趋势预测[J].公共行政,2000(5).
    [64]冒荣,宗晓华.合作博弈与区域集群——后大众化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机制初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0(4).
    [65]龚怡祖.现代大学治理结构:真实命题及中国语境[J].公共管理学报,2008(4)
    [66]韩锋.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及其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08(17)
    [67]史静寰,叶赋桂,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编者.走向世界一流大学:中国道路[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6).
    [68]温成涛,董雅致.日本私立大学的发展对中国推动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几点启示[J].社会科学战线,2007(6).
    [69]张文格.后大众化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危机及根源[J].现代教育管理,2011(10).
    [70]陈小鸿,黄亚平.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精英教育[J].教育与现代化,2007(3).
    [71]孟海帆.高等教育的阶段转型与相关教育理念的变革[J].中国高教研究,2004(1)
    [72]纪宝成.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考[J].郑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3)
    [73]樊继轩.高等教育大众化初期我国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J].教育发展研究,2005(9B).
    [74]吴泳清.论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精英教育的现状与展望[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9).
    [75]卢晓中.高等教育发展目标的定位视角与大学发展的分层定位[J].华南师范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76]徐冬青.办学体制多元化的产权关系与运行机制研究[J].教育评论,2000(5).
    [77]袁相碗.高等教育“举办体制”改革的目标及其切入点[J].江苏高教,2001(3).
    [78]邬大光.办学体制:深化高教体制改革的关键[J].高等教育,1998(2).
    [79]康永久.教育制度:最重要的教育资源[J].教育与经济,2001(3).
    [80]刘复兴.公共教育权力的变迁与教育政策的有效性[J].教育研究,2003(2)
    [81]范先佐.教育的低效率与教育产权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
    [82]胡鞍刚,熊志义.大国兴衰与人力资本变迁[J].教育研究,2003(4)
    [83]都阳.人力资本,生育率与经济增长[J].中国人口科学,2001(1)
    [84]杨汇智.诺斯制度变迁理论考察:方法论的视域[J].求索,2005(8)
    [85]周川.从洪堡到博耶:高校科研观的转变[J].教育研究,2005(6)
    [86]任维德.社会转型与公共政策[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4)
    [87]王长乐.谁的大学[J].现代大学教育,2004(5)
    [88]卢晓中.社会变革视野下高等教育发展理论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11(10)
    [89]胡建华.现代科学研究的特点与大学研究组织的发展[J].江苏高教,2001(3)
    [90]包心鉴.市场运作与政府干预的结合点[N].济南日报,2009-06-24.
    [91]熊荣生.高等教育与人力资本关系的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92]王晓辉.应期待什么样的精英教育[N].解放日报,2007-01-22.
    [93]吴祚来.精英成为社会稀缺资源我们需什么样的精英教育[N].环球时报,2006-11-01.
    [94]李政涛.教育生活中的表演——人类行为表演性的教育学考察[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95]马廷奇.大学组织的变革与制度创新[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96]苗素莲.中国大学组织特性历史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97]周玲.大学组织冲突研究—角色、权力与文化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98]Millora, Melissa L.Market. Values in Higher Education:A Review of the For-Profit Sector[J]. Inter Actions:UCLA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Studies,2010(6).
    [99]Roland J. Sparks, A Value-Added Model To Measure Higher Education Returns On Government Investment[J].Contemporary Issue In Education Research,2011(2).
    [100]Ruth Webber, Kate Jones. Re-positioning as a response to government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development-an Australian case study[J].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and Management,2011(1).
    [101]Pave Zgaga and Klemen Miklavc. Reforming Higher Education in "Transition"[J]. European Education,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