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主体基本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 英文题名:Research on the Basic Problems of the Criminal Suit Subject
  • 作者:王晓波
  • 论文级别:硕士
  • 学科专业名称:诉讼法学
  • 学位年度:2004
  • 导师:赖宇
  • 学科代码:030106
  •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 论文提交日期:2004-04-01
摘要
刑事诉讼主体是刑事诉讼法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基本范畴,关于刑
    事诉讼主体的理论,与刑事诉讼目的论、刑事诉讼构造论一样,属于刑
    事诉讼法学的基础部分。
    从一般的哲学意义上说,刑事诉讼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有实践活
    动必有主体。刑事诉讼主体就是指具有独立的诉讼人格,承担基本的诉
    讼职能,在刑事诉讼中起主导作用,从而推动刑事诉讼进行的机关和个
    人。刑事诉讼主体具有一般主体所具有的主体性,表现在自主性、能动
    性和创造性三个方面,同时刑事诉讼主体又区别于一般主体而具有自己
    的特征,即刑事诉讼主体具有独立的诉讼人格,承担控诉、辩护和裁判
    三种基本的刑事诉讼职能,在诉讼活动中是积极主动的角色,在与其他
    诉讼参与人的相互作用中,始终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推动刑事
    诉讼向前进行。
    以刑事诉讼主体为研究对象所形成的理论,就是我们所说的刑事诉
    讼主体理论。刑事诉讼主体理论围绕刑事诉讼主体展开,揭示刑事诉讼
    主体的基本属性,说明刑事诉讼主体在刑事诉讼中所承担的角色,描述
    刑事诉讼主体的行为特点,探讨关于刑事诉讼主体的规律。
    刑事诉讼主体主导刑事诉讼的进行,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
    者同一历史时期不同的刑事诉讼制度下,能够主导刑事诉讼进行的刑事
    诉讼主体是不同的。
    在人类历史上,奴隶制时期的弹劾式诉讼是最早的诉讼模式。在弹
    劾式诉讼模式下,原告人、被告人和法官分别承担控诉、辩护和裁判职
    能,是弹劾式诉讼的诉讼主体。纠问式诉讼产生于罗马帝制时期,盛行
    于中世纪时期的欧洲大陆,是封建专制时期主要的诉讼模式。在纠问式
     39
    
    
    诉讼中,法官集控诉职能和审判职能于一身,是刑事诉讼的唯一主体,
    被告人沦为刑讯的对象,不具有诉讼主体的地位,这种对人的残暴对待
    方式使纠问式诉讼成为启蒙思想家和古典自然法学派抨击的焦点之一。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法学家们提出了诉讼主体的概念,诉讼主体理论登
    上了历史舞台。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混合辩论式诉讼,控、
    辨、裁三方居于诉讼主体的地位,但是,各国根据自己的特殊情况所确
    定的刑事诉讼主体的具体范围却各不相同。
    我国古代的刑事诉讼制度与欧洲中世纪的纠问式诉讼有一些相似之
    处,那就是被告人不享有诉讼主体地位,司法官吏在诉讼中是诉讼主体。
    我国现代刑事诉讼产生于清末改制,从其所确立的诉讼制度和诉讼原则
    来看,基本上沿用的是大陆法系的职权主义模式,审判衙门和原被告双
    方当事人在刑事诉讼中处于主体地位,
    二十世纪上半叶,随着我国现代刑事诉讼的起步,民国时期的学者
    们开始讨论刑事诉讼主体,基本上都将刑事诉讼主体界定为控、辨、裁
    三方。当代台湾学者基本继承了民国时期关于刑事诉讼主体的理论观点。
    新中国的学者们开始研究刑事诉讼主体问题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虽
    然达成比较一致的共识,但却将公、检、法三机关列为诉讼主体,而把
    被告人列为诉讼客体。五七年以后,该问题成为禁区,无人问津。改革
    开放以来,对刑事诉讼主体的研究从休眠中醒来,出现了比较繁荣的局
    面。但是学者们意见相左,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
    在我们了解了刑事诉讼主体及其理论的含义和历史发展之后,回过
    头来审视我们的刑事诉讼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就会发现,在理论
    界,存在刑事诉讼主体范围扩大化问题,在实务界,存在刑事诉讼主体
    与刑事诉讼职能分配不平衡问题。
    对于刑事诉讼主体的具体范围应当包括那些机关和个人,目前有一
    40
    
    
    种值得商榷的主流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所有参加刑事诉讼的机关和个人
    都是刑事诉讼主体。这种泛化的刑事诉讼主体理论的形成有两个原因。
    一个原因是混淆了刑事诉讼主体与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另一个原因
    就是受到了苏联刑事诉讼法学理论的影响。这种泛化的刑事诉讼主体理
    论存在两个缺陷:一方面它忽视了刑事诉讼主体与刑事诉讼职能之间的
    关系;另一方面,它忽视了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的特殊地位和特点。
    刑事诉讼主体与刑事诉讼职能分配不平衡问题表现为诉讼职能的集
    中和诉讼职能的混淆。控诉、辩护和裁判三种基本诉讼职能必须由三个
    独立的诉讼主体来分别承担,如果同一个主体在审判过程中同时承担两
    项以上的诉讼职能,会出现诉讼职能的集中;如果诉讼主体承担了本应
    由其他诉讼主体承担的职能,或者做出了与自己的诉讼职能不相一致,
    甚至相违背的诉讼行为,就会出现诉讼职能的混淆。
    完善刑事诉讼主体理论可以从多个角度下手,针对理论界和实务界
    存在的关于刑事诉讼主体的问题,我们在这里具体分析两个方面,即刑
    事诉讼主体的范围,刑事诉讼主体与刑事诉讼职能的关系。
    分析刑事诉讼主体的具体范围要结合本国的法制环境。依据我国的
    司法体制和刑事诉讼法学理论,我国的刑事诉讼主体应当包括:人民法
    院,人民检察院,自诉人和被告人。
    刑事诉讼主体承担控诉、辩护和裁判三种基本的刑事诉讼职能,三
    种基本的诉讼职能具体体现在刑事诉讼主体的诉讼活动中,刑事诉讼主
    体与刑事诉讼职能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首先,刑事诉讼职能背后存在
The criminal suit subject is a basic category in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law science of the criminal suit. The theory about the criminal suit subject,
    like the criminal suit purpose and the criminal suit construction, belongs to
    the basic part of law science of the criminal suit.
     Say from general philosophy meaning, the criminal suit is the activity of
    a kind of social work. There are practice activities that there must be the
    subject. The criminal suit subject is the office or the individual that has
    independent lawsuit personality, bears the basic lawsuit function, plays a
    leading role in the criminal suit, thus drives the criminal suit to go on. The
    criminal suit subject possesses the general entity that main body has. At the
    same time, it has one's own characteristics that the criminal suit subject is
    different from the general subject.
     The theory formed by research object with the criminal suit subject, is
    the criminal suit subject theory that we say. The subject theory of criminal
    suit is launched around the criminal suit subject, announces the basic attribute
    of the criminal suit subject, proves criminal suit subject role born among
    criminal suit, describes the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riminal suit
    subject, and probe into the law about the criminal suit subject.
     Law science of criminal suit has one's own concept system too. In the
    concept system, the concepts of law science of criminal suit connect one
    another and unify organically. When we discuss the criminal suit subject, we
    must put it in the concept system of law science of criminal suit, and
    distinguish the relation in relevant concepts, such as it, the criminal suit
    object, the criminal suit's subject of legal relation, the party and the
    identification subject etc. So we can understand its meaning on the deeply
    aspect.
     The criminal suit subject leads the process of criminal suit, however,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or under different criminal suit systems of the
    same historical period, the criminal suit subjects that can lead criminal suit
    are different
     43
    
    
    In human history, the impeaching type lawsuit of slavery period is the
    earliest lawsuit mode. Under the impeaching type lawsuit, the plaintiff people,
    the defendant and the judge bear separately accusing function, pleading
    function and trial function, so they are criminal suit subjects of the
    impeaching type lawsuit. The inquisitory procedure results from the period of
    autocratic monarchy of Rome and is the main lawsuit mode of the feudal
    autocratic period. Under the inquisitory procedure, the judge collects the
    functions of accusing and trial in a body and is the only subject of criminal
    suit. The defendant is the target of extorting a confession by torture, and do
    not have status of the lawsuit subject. Under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the
    jurists have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the lawsuit subject. The subject theory
    of the lawsuit has mounted the historical stage. The modern western capitalist
    country adopt the argueing type lawsuit generally. The accusing, the pleading
    and the judging are the subjects of the lawsuit. However, the concrete range
    of criminal suit subjects, which the various countries defines according to
    one's own special circumstances, has nothing in common with each other.
     There is some similarities in our country's ancient criminal suit system
    and European inquisitory procedure in Middle Ages, that is, defendants do
    not enjoy the subject status of lawsuit, and the judicial government official is
    the lawsuit subject in the lawsuit. The modern criminal suit of our country
    results from the reforming system in latter stage of Qing Dynasty. According
    to its lawsuit system and lawsuit principles established, what continued to use
    is a functions and powers doctrine mode of law systems in the continent
    basically. It is in subject status during criminal suit to try the yamen, the
    plaintiff and the defendant.
     Last half a leaf of the 20th
引文
[1] 张文显著:《法哲学范畴研究》(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 页。
    [2] 锁正杰著:《刑事程序的法哲学原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55 页至第 56 页。
    [3]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编著:《当代哲学前沿问题探索》,中共中央
    党校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10 页。
    [4] 周书俊:《主体性原则的解构》,载于《东岳论丛》2002 年第 6 期,
    第 76 页至第 78 页。
    [5] 李心鉴著:《刑事诉讼构造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7 页。
    [6] 熊秋红著:《刑事辩护论》,法律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95 页至第 100 页。
    [7] 宋英辉主编:《刑事诉讼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 年版,第186 页至第187
    页。
    [8] 裴苍龄 易萍:《论刑事诉讼法律关系》,载于《法律科学》1996 年第
    2 期,第 74 页。
    [9] 谢佑平 万毅:《检察官当事人化与客观公正义务——对我国检察制度改
    革的一点反思》,载于《人民检察》2002 年第 5 期,第 16 页至第 17 页。
    [10] 卞建林 郭志媛:《刑事证明主体新论——基于证明责任的分析》,载
    于《中国刑事法杂志》2003 年第 1 期,第 63 页。
    [11] [美]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
    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52 页。
    [12] [法]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 1961
    年版,第 158 页。
    [13] [意]贝卡里亚著:《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32
    
    
    1993 年版,第 31 页。
    [14] [法]卡斯东?斯特法尼乔治·勒瓦索著:《法国刑事诉讼法精义》(上),
    贝尔纳?布洛克 罗结珍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119 页至
    第 120 页。
    [15] [德]克劳思?罗科信著:《刑事诉讼法》,吴丽琪译,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34 页。
    [16] [日]田口守一著:《刑事诉讼法》,刘迪 张凌 穆津译,卞建林审校,
    法律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46 页。
    [17] [日]田口守一著:《刑事诉讼法》,刘迪 张凌 穆津译,卞建林审校,
    法律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10 页。
    [18] 陈瑞华著:《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第 148 页至第 149 页。
    [19] 陈朴生著:《刑事诉讼法实务》,台北海天印刷厂有限公司 1981 年增
    订 4 版,第 11 页。
    [20] 林山田著:《刑事诉讼法》,台湾汉荣书局有限公司 1981 年版,第 45 页。
    [21] 黄东熊著:《刑事诉讼法论》,台湾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 1985 年版,
    第 55 页。
    [22] 陈光中:《论刑事诉讼中的民主与专政》,载于《中国法学》1985 年
    第 1 期。
    [23] 李登华 刘闻生:《刑事诉讼主体新论》,载于《法学评论》1994 年
    第 5 期,第 43 页。
    [24] 陈光中主编:《刑事诉讼法学(新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12 页。
    [25] 李登华 刘闻生:《刑事诉讼主体新论》,载于《法学评论》1994 年
    第 5 期,第 44 页。
    [26] [苏联]蒂里切夫主编:《苏维埃刑事诉讼》,中文本,法律出版社 1984
     33
    
    
    年版,第 10 页至第 11 页。
    [27] 陈瑞华著:《刑事审判原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216 页。
    [28] 陈朴生著:《刑事诉讼法实务》,台北海天印刷厂有限公司 1981 年增
    订 4 版,第 60 页至第 63 页。
    [29] 宋英辉主编:《刑事诉讼原理》,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70 页。
     34
    
    
    参 考 文 献
    论文类:
    1、代金平:《论中国古近代哲学史中的主体性思想——兼论西方哲学史
    中的主体性原则》,载于《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
    年第 4 期。
    2、王孔雀:《主体·主体性·主体性原则之研究近况》,载于《青海社会
    科学》1994 年第 6 期。
    3、周书俊:《主体性原则的解构》,载于《东岳论丛》2002 年第 6 期。
    4、丁冬红:《西方人学中的主体性原则》,载于《江海学刊》1996 年第 1 期。
    5、许江:《论我国刑事诉讼的结构和职能》,载于《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
    文·社科版》1998 年第 2 期。
    6、樊崇义 张建伟:《刑事诉讼职能论》,载于《现代法学(西南政法学
    院学报)》1992 年第 4 期。
    7、田兴洪:《混合型:职权主义为主,当事人主义为辅——论我国新刑
    诉法中的诉讼结构》,载于《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 年
    第 3 期。
    8、胡锡庆:《略论我国刑事诉讼主体》,载于《法学研究》1986 年第 1 期。
    9、李学宽:《我国刑事诉讼主体刍议》,载于《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
    学报)》1989 年第 2 期。
    10、陈卫东:《刑事诉讼主体探微》,载于《现代法学》1990 年第 2 期。
    11、吴杰 宋英辉 洪道德:《刑事诉讼主体论》,载于《中外法学》1991
    年第 4 期。
     35
    
    
    12、肖胜喜:《刑事诉讼主体研究》,载于《法学研究》1991 年第 5 期。
    13、李登华 刘闻生:《刑事诉讼主体新论》,载于《法学评论》1994 年
    第 5 期。
    14、巩富文:《诉讼主体说不宜适用于我国刑事诉讼》,载于《西北大学
    学报:哲社版》1994 年第 3 期。
    15、裴苍龄:《论刑事诉讼的主体》,载于《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
    报)》1995 年第 2 期。
    16、宋振武:《刑事诉讼主体的法理分析——以刑事法律关系为基础》,
    载于《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年第 4 期。
    17、刘后务:《诉讼主体新议》,载于《广西社会科学》2003 年第 4 期。
    18、章海:《刑事诉讼法律关系若干问题探讨》,载于《法商研究——中
    南政法学院学报》1995 年第 5 期。
    19、裴苍龄 易萍:《论刑事诉讼法律关系》,载于《法律科学》1996 年
    第 2 期。
    20、卞建林 郭志媛:《刑事证明主体新论——基于证明责任的分析》,载
    于《中国刑事法杂志》2003 年第 1 期。
    21、谢佑平 万毅:《检察官当事人化与客观公正义务——对我国检察制
    度改革的一点反思》,载于《人民检察》2002 年第 5 期。
    22、陈光中:《论刑事诉讼中的民主与专政》,载于《中国法学》1985 年
    第 1 期。
    著作类:
    1、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编著:《当代哲学前沿问题探索》,中共中央
    党校出版社 1996 年版。
    2、张文显著:《法哲学范畴研究》(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36
    
    
    年版。
    3、程荣斌主编:《刑事诉讼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4、徐静村主编:《刑事诉讼法学》(上),法律出版社 1997 年版。
    5、陈光中主编:《刑事诉讼法学(新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
    6、锁正杰著:《刑事程序的法哲学原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7、宋英辉主编:《刑事诉讼原理》,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
    8、宋英辉著:《刑事诉讼目的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
    9、李心鉴著:《刑事诉讼构造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
    10、熊秋红著:《刑事辩护论》,法律出版社 1998 年版。
    11、陈瑞华著:《刑事审判原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
    12、梁玉霞著:《论刑事诉讼方式的正当性》,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2 年版。
    13、樊崇义主编:《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综述与评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
    社 1991 年版。
    14、谢佑平主编:《刑事诉讼法学论点要览》,法律出版社 2000 年版。
    15、陈瑞华著:《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16、左卫民 周长军著:《刑事诉讼的理念》,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
    17、宋世杰著:《中国刑事诉讼发展与现代化》,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
    18、张军 姜伟 田文昌:《刑事诉讼:控·辨·审三人谈》,法律出版社
    2001 年版。
    19、陈朴生著:《刑事诉讼法实务》,台北海天印刷厂有限公司 1981 年增
    订 4 版。
    20、陈朴生主编:《刑事诉讼法学论文选辑》,五南图书出版公司印行,
    1984 年版。
    21、林山田著:《刑事诉讼法》,台湾汉荣书局有限公司 1981 年版。
     37
    
    
    22、黄东熊著:《刑事诉讼法论》,台湾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 1985 年版。
    23、[美]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
    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24、[法]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 1961
    年版。
    25、[意]贝卡里亚著:《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3 年版。
    26、[法]卡斯东?斯特法尼乔治·勒瓦索著:《法国刑事诉讼法精义》(上),
    贝尔纳?布洛克 罗结珍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27、[德]克劳思?罗科信著:《刑事诉讼法》,吴丽琪译,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
    28、[日]田口守一著:《刑事诉讼法》,刘迪 张凌 穆津译,卞建林审校,
    法律出版社 2000 年版。
    29、[苏联]蒂里切夫主编:《苏维埃刑事诉讼》,中文本,法律出版社 1984
    年版。
    30、[美]爱伦·豪切斯泰勒·斯黛丽 南希·弗兰克著:《美国刑事法院诉
    讼程序》,陈卫东 徐美君译,何家弘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