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后的东北抗联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1938年—1940年日军集中兵力“围剿”东北抗联。在艰苦的斗争环境里,抗联队伍严重减员,损失惨重,处在生死存亡关头。1937年东北抗联和中共中央失去联系后,队伍一直没有建立统一的领导核心,吉东、北满、南满各自为政,互不所属,力量分散。在危急关头,是保存实力,还是坚守阵地,东北抗联希望中共中央给予战略指示。为了和中共中央建立联系,抗联领导人进入苏联境内,试图通过苏联的帮助和中共中央取得联系。由此,东北抗联和苏联远东军正式建立联系并开始合作。苏联远东军需要抗联提供日军在东北的情报,抗联也需要在苏联境内短暂休整。苏日中立条约签订后,东北抗联开始了在苏联的整训时期。抗联教导旅就是在这个时期组建的。在东北抗联存在的14年中,东北抗联教导旅是抗联后期斗争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它使处于低潮的东北抗联保存了实力并得到了发展。抗联教导旅对抗战胜利和中共中央进入东北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0—1945年东北抗联的历史,是东北抗联史研究中比较重要但目前研究又很薄弱的部分。本文致力于完整呈现东北抗联后期的历史,目的是使东北抗联历史的研究更深入,使人们对抗联后期的历史有更客观、更全面的了解。
     本文以在苏联期间的东北抗联及抗战胜利后东北抗联随苏联远东军进驻东北为研究重点,紧紧围绕着东北抗联、苏联远东军、中共中央三者的关系展开论述的。全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其中正文六章。
     绪论部分论述了选题的目的和意义、东北抗联史目前研究现状及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的创新之处和目前有待解决的问题、文章的研究思路和运用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东北抗联移驻苏联。在日军集中大量兵力疯狂进攻的条件下,东北抗联减员严重。日军又切断了抗联和人民群众的联系,抗联失去了基本的生存条件,也失去了兵源补给,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急局面。而此时,东北抗联又失去了和中共中央的联系,无法得到中共中央的指示。抗联内部各省委又缺乏统一的领导核心,导致内部分散、各自为战。此时,恢复和中共中央的联系,使抗联摆脱困境是最首要的任务。在东北抗联各军领导人多次试图和中共中央建立联系失败的情况下,依靠苏联的帮助和中共中央恢复联系成了当时抗联的选择。这种选择也为抗联以后进入苏联提供了可能。而此时的苏联在远东边境领土也受到了日军的威胁,日本关东军屯兵数十万对苏联虎视眈眈,了解日本关东军的情报也是苏联迫切需要的。在这种条件下,东北抗联最终进入苏联。
     第二章抗联教导旅的组建和整训。本章论述了东北抗联进入苏联后的具体情况。最初在经过短期休整后抗联部队陆续返回东北坚持抗战。在无法摆脱困境时又返回苏联休整。《苏日中立条约》的签订迟滞了东北抗联主力部队回国的进程。于是,主力部队在苏联建立了抗联教导旅进行整训,整训期间除了军事整训,还进行了政治整训和文化学习,部队的综合能力大大提高,为反攻东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抗联教导旅在成立过程中也得到了苏联的帮助,增加了补给,扩充了队伍。更重要的是抗联教导旅建立了东北党组织,使吉东、北满、南满各省委结束了分散的状态。这对东北抗联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第三章东北抗联在与苏联远东军合作过程中的抗争。在苏联整训期间,双方针对抗联的领导权问题展开了争论。在周保中等抗联领导人坚守原则的情况下,最终成功坚持了中共党对抗联的领导权,苏联远东军企图把东北抗联纳入其领导之下的计划落空。在苏联远东军禁止抗联队伍回国的情况下,东北抗联坚持以派遣小部队的形式返回东北坚持抗战,这体现了东北抗联虽然身在苏联,得到苏联的援助的同时,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原则和立场,始终明确自身肩负的使命。
     第四章抗联小部队的抗日斗争。在苏联整训期间,抗联派遣小部队回国斗争是东北抗联始终坚持抗日的表现。抗联主力部队虽然身在苏联,但是并未停止派遣小部队回国坚持抗战。虽然小部队在回国抗战时身兼双重任务,但是帮助苏联获取日本关东军的情报也是抗战胜利所需要的。从长远来看,也是符合中共利益的。此外,本章还论述了留守在国内的抗联小部队在抗战中的突出表现,比如抗联第三路军的各个支队频繁在东北活动,不断袭扰了日军,使日军并未因东北抗联进入苏联就减少在中国东北的兵力。
     第五章东北抗联配合苏军及八路军、新四军进入东北。在东北抗联进军东北之前,周保中为整个队伍做了政治动员、组织上、军事上也做好了反攻东北的准备。在苏联对日作战中,抗联教导旅派出先遣部队参加了战斗任务,使苏联对日作战迅速取得显著成效。抗联主力部队的参战计划也由此发生了改变,由解放东北变成了建设东北,并确定了新的部署。抗战胜利后,抗联教导旅进驻了东北57个据点,为中共中央进入东北发挥了先锋作用,同时也密切配合了进入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在苏联远东军和八路军、新四军之间建立了桥梁和纽带作用。
     第六章东北抗联返回东北后的主要工作。本章是论文的重点部分。首先介绍了57个据点的分布情况和各自的地位。在阐述了东北抗联进入东北后面临的形势之后,分析了各个据点以“三建”工作为主的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并详细分析了长春、哈尔滨、吉林、齐齐哈尔、延吉等据点的工作特点。东北抗联在57个据点的“三建”工作为建立巩固的东北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结语部分对整篇文章的研究重点进行了综合分析和概括。对中共中央和东北抗联的关系、东北抗联和苏联远东军的关系进行了论述。对东北抗联后期斗争历史进行了评价,其中包括对东北抗联进入苏联的评价、进入苏联的东北抗联是否坚持游击战争的探讨。并结合东北抗联教导旅成立、发展的过程概括了它的斗争经验。
     本文重点论及的是两个部分,其一,在苏联期间的东北抗联。以东北抗联进入苏联为中心,向前延伸分析了抗联进入苏联的原因。在苏联期间建立88旅和派遣小部队回国斗争的经过。其二,东北抗联在回国后进驻57个战略据点工作开展的情况。在“三建”工作开展后,迎接八路军、新四军进入东北并完成历史使命。
From1938to1940, the Japanese army concentrated forces and to besiege theNortheast Anti-Japanese United Army. In difficult circumstances, the NortheastAnti-Japanese United Army suffered huge losses, with a famously high attrition rate.After the Northeast Anti-Japanese United Army lost contact with the CPC CentralCommittee in1937,the troops has never been a unified leadership. And the provincialcouncil of Jidong, Beiman and Nanman belong to each other. They are fragmented,scattered. In times of panic, preserving strength or holding ground, the NortheastAnti-Japanese United Army hoped to receive instructions on the strategy of the CPCCentral Committee. In order to establish contact with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Leaders of the Northeast Anti-Japanese United Army entered the territory of theSoviet Union. They attempts to make contact with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withthe help of Soviet Union. Thus, the Northeast Anti-Japanese United Army establishedcontact and begin to cooperate with the Soviet army in the Far East. The Soviet FarEast army needs the Northeast Anti-Japanese United Army to provide the Japanesearmy’s information in the Northeast of China, and the Northeast Anti-Japanese UnitedArmy also need a short break. After signing the neutrality treaty of Soviet-Japan, theNortheast Anti-Japanese United Army began to train and consolidate in the SovietUnion. Teaching brigade of the Northeast Anti-Japanese United Army was formed inthis period. In the14years of existence in the Northeast Anti-Japanese United army,the Northeast Anti-Japanese training brigade is a very important stage in the lateanti-Japanese struggle.
     The study of the Northeast Anti-Japanese United Army in1940-1945belongs tothe later history of the Northeast Anti-Japanese United Army. The period of history isvery important, but current its research is a weak part. This thesis is dedicated tocompletely present the later history of the Northeast Anti-Japanese United Army, andit will make the history more complete, and make people comprehend the later historymore objective, more comprehensive.
     In this paper, the Northeast Anti-Japanese United Army during the Soviet Unionand after the victory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the Soviet Far East Army stationed inNortheast of China is the focus of the study. It will unfold surround closely therelation between the Soviet Far East Army, the Northeast Anti-Japanese United Army and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The article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including theintroduction, body, conclusion, of which the body of six chapters.
     The introduction expounds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opic, the currentresearch situation and hot issues on the Northeast Anti-Japanese history, theinnovations of this paper and the problems to be solved, the research ideas andresearch methods and so on.
     The first chapter of the thesis is the Northeast Anti-Japanese United Armyentered the Soviet Union. Under the conditions those Japanese army concentrate largenumbers of troops and crazy attack, the Northeast Anti-Japanese United Armysuffered heavy casualties. The Japanese cut off the resistance and the masses, theNortheast Anti-Japanese United Army lose their basic living conditions, also lostmanpower supply, and suffered heavy losses, facing a crisis of vital importance. Andthis time, the Northeast Anti-Japanese United Army lost touch with the CPC CentralCommittee. And they cannot get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s strategic direction.Within the troop lacked unified leadership core, causing the internal dispersion, fightthe enemy separately. At that time, it is the most important task for the NortheastAnti-Japanese United Army to restore ties with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get outof trouble. Although the leaders of the Northeast Anti-Japanese United Army attemptsto establish ties with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they failed at last. So they turned tothe Soviet Union. They hoped that they can contact with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under the help of the Soviet Union. This makes it possible to later into Russia. At thesame time, the border territory in the far east of the Soviet Union has been threatenedby Japanese Kanto army,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Japanese Kanto army castcovetous eyes on the Soviet Union. It is an urgent need to the Soviet Union tounderstand the Japanese Kwantung Army’s intelligence. In this condition, theNortheast Anti-Japanese United Army eventually entered the Soviet Union.
     The second chapter is that teaching brigade of the Northeast Anti-JapaneseUnited Army set up and train and consolidate in the Soviet Union. The chapteraddresses the specific situation of the Northeast Anti-Japanese United Army afterentering Russia. After a short rest the forces gradually return to the Northeast andinsist upon the Anti-Japanese war.When they cannot extricate them from predicament,the Northeast Anti-Japanese United Army returned to the Soviet Union to rest again.“Soviet-Japanese Neutrality Pact”signed hysteretic the process of the Northeast Anti-Japanese United Army main force back to China. So, the main force establishedits teachings brigade for training in the Soviet Union. During the period of training,the context includes military training, in addition, political training and culturallearning is conducted. Their comprehensive ability is greatly improved, and laid a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counter-offensive in Northeast of China. The training brigadegain Soviet’s help in the establishment process, it increased the supply, expanded ofthe team, and established the Northeast party organization, the Jidong, Beiman,Nanman end the dispersed state. This is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northeastAnti-Japanese United Army.
     The third chapter is that Northeast Anti-Japanese United Army and the Soviet FarEast army’s contradiction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Soviet Union during the training,both sides argued for the leadership of the Anti-Japanese United army. Because theleaders of the Anti-Japanese United army stick to principles, they ultimate adhere to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leadership successfully. The Soviet Far East army’splan failed to attempt to merge the Anti-Japanese United army into the under theleadership of Far East army. Because the Soviet Far East military forbadeanti-Japanese team back to China, the Northeast Anti-Japanese adhere to send smallforces to return the Northeast for Anti-Japanese War. It shows the Northeast are in theSoviet Union, and they received Soviet assistance at the same time, but they did notgive up the principle and the position of their own, always clear their mission.
     The fourth chapter “Sending small troops to return northeast” In the SovietUnion during the training, they adhere to anti-Japanese. Its main forces are in theSoviet Union, but they did not stop sending troops to return to the Northeast of China.Although the small force carry a dual task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but helpingthe Soviet Union get the Japanese Kwantung Army intelligence is needed for thetriumph of Anti-Japanese war. From a long-term point of view, it is also in line withthe interests of the CPC. In addition, this chapter also discusses the remainingoutstanding performance of the domestic Kanglian troops in the war of resistance,such as the Third Route Army assault frequently Japanese army in the northeast, TheJapanese did not reduce troop in the northeast of China because of the NortheastAnti-Japanese army entering the Soviet Union.
     The fifth chapter is Northeast Anti-Japanese army cooperates with Eight RouteArmy, the New Fourth Army and Soviet troop entering the northeast. Before the northeast entering the northeast, Zhou Baozhong made a political mobilization,organization, the military has well prepared for the whole team counter-offensive inNortheast china. In the Soviet Union’s fight, the resistance training brigade sentadvance troops participate in the battle, the Soviet Union win the fight withremarkable results. Changed its main force of the war, the liberation of the northeast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ortheast, and identify new deployment. After the victoryof the Anti-Japanese War, the resistance training brigade stationed in Northeast57stronghold, and they played a vanguard role for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ommunistParty of China to enter the northeast. The Northeast Anti-Japanese United Army playsthe role of bridge and link between the Soviet Army and the Eight Route Army, thenew fourth army.
     The sixth chapter is mainly about carrying out work of strategic stronghold. Thischapter is the key part of the paper. At first, the paper introduced the distribution of57positions and their status. It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each site. The taskmainly include the "three building" work, the paper also detailed analysis the workingcharacteristics of Changchun, Harbin, Jilin, Qigihar, Yanji and other locations. The“three building work” in57positions lay the groundwork for the establishment andconsolidation of the revolutionary base in the northeast of China.
     The conclusion part make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summary. It discussed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PC and the northeastAnti-Japanese United Army, the northeast Anti-Japanese United Army and the SovietFar East army. The paper evaluated the later struggle history, including the northeastinto the Soviet Union, the evaluation of the northeast into the Soviet Union toguerrilla war of resistance training brigade. The paper summarizes its experience inthe struggle in the Northeast Anti-Japanese training brigade established.
     The emphasis of this article is in two parts, one is the Northeast Anti-JapaneseUnited Army into the Soviet Union. The other is the situation on Anti-JapaneseUnited Army in57strategic strongholds.
引文
①敬伟德:《民族英雄周保中将军诞辰100周年纪念文集》,云南出版社2003年版,第153页。
    ①杨金高:《试论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游击战争史阶段划分》,《东北沦陷十四年史研究》(第一辑),吉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59—263页。
    ②金宇钟:《东北抗日联军的发展概况及历史作用》,《东北抗日斗争史论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37—341页。
    ③刘成富:《东北抗日联军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集安县政协文史办公室:《集安文史资料选辑第五辑》,1895年版,第178页。
    ①中共沈阳市委党史研究室:《不屈的抗争;东北民众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斗争》,沈阳出版社2005年版,第45—57页。
    ②辽宁省党史编委会:《东北抗日斗争史论集》(第二集),1985年版,内部资料,第149页。
    ③第一次伯力会议上形成了海路、王新林《对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副总指挥赵尚志和第三路军总指挥张寿篯、北满省委代表冯仲云的指示纲领》,简称《指示纲领》。其中指出:为了保存游击队原有的生存力的目的,必须避免与伪满军和日军大批兵力的队伍发生冲突,应该给敌人以短促急速的打击,然后就转移让避到另一地方去,不要拖延战斗。
    ④叶忠辉:《对东北抗联后期“战略转移”问题的质疑》,《东北抗日斗争史论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16—324页。
    ①管廷辉,张艳慧:《关于东北抗联后期斗争的评价问题》,《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②王连捷:《东北抗日联军后期斗争若干问题的研究》,《抗日战争研究》,2008年4月。
    ③何立波:《在苏联秘密整训的东北抗联》,《党史博采》(纪实版),2008年第7期。
    ④中共黑龙江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黑龙江党史资料》(第十辑),黑龙江出版社1987年版,190页。
    ⑤王晓辉:《中国革命战争纪实·东北抗日联军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10页。
    ⑥曲晓溪:《坚持苦斗迎接曙光——周保中在东北抗联后期》,《世纪桥》,2012年2月。
    ①王连捷:《论东北抗日联军后期与苏联远东军的关系》,《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
    9期。
    ②常好礼:《关于抗联教导旅的几个问题》,《东北抗日斗争史论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12—314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下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500页。
    ②金宇钟:《东北抗日联军的发展概况及历史作用》,《东北抗日斗争史论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43—347页。
    ③殷桂莲:《东北抗联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④车霁虹,辛巍:《论东北抗日联军对人民军队的历史贡献》,《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⑤孔令波:《东北抗联的党建工作》,《党史纵横》2005年第6期。
    ①姜英秋:《抗联与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关系综论》,《学术交流》1998年第1期。
    ①本书编写组:《东北抗日联军史料》,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848—849页。
    ①B.伊万诺夫:《战斗在敌后——苏联远东红旗军第88独立步兵旅的真实历史》,未刊,2012年8月1日,第118页。
    ①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东北大讨伐》(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385页。
    ③本书编写组:《东北抗日联军史料》(上),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211页。
    ①中央档案馆:《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29,第131页。
    ②第一次伯力会议确定改变部分组织形式的方针。为了便于开展机动灵活分散的小型游击战争,各路军以下军队的编制为:支队—大队—中队—小队。将第一路军编为第1、4、7支队;第2路军编为第2、5、8支队;第3路军编为第3、6、9、12支队。
    ③苏联旧的重量单位,1普特等于16.38千克。
    ④《东北抗日游击日记》编辑组:《东北抗日游击日记—周保中》,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47页。
    ①《东北抗日游击日记》编辑组:《东北抗日游击日记—周保中》,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49页。
    ②中央档案馆:《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37年6月—1940年10月),1991年版,第255页。
    ③《东北抗日游击日记》编辑组:《东北抗日游击日记—周保中》,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10页。
    ④《东北抗日游击日记》编辑组:《东北抗日游击日记—周保中》,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1、522页。
    ⑤中央档案馆:《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40年9月—1940年12月),1991年版,第287—289页。
    ⑥《东北抗日游击日记》编辑组:《东北抗日游击日记—周保中》,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63页。
    ①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38—1943),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年版,第47—48页。
    ②叶夫根尼·戈尔布诺夫:《我们在伪满洲国的游击队》,原载俄罗斯《独立报》2006年1月20日;转引自赵俊清:《赵尚志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14页。
    ③日本关东宪兵司令部:《满洲共产抗日运动状况·1939》;转引自赵俊清:《赵尚志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13页。
    ①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一卷,第一分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8页。
    ②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大本营陆军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20—121页。
    ③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下),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601-602页。
    ④《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第二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92页。
    ⑤崔可夫:《在华使命——一个军事顾问的笔记》,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第47页。
    ⑥吉林省档案馆:《东北抗日运动概况》,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87页。
    ①《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三)》,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内部资料,第295页。
    ②苏联对中共的援助包括武器和资金。对武器援助目前研究比较多见。在赵奇伟的《评苏联对中共的援助》、赵惠芬的《苏联对中共的援助》对苏联的援助都有论述。但对于资金援助的研究还很匮乏。苏联对中共的资金援助始于中共一大召开前(除了1934年—1936年中共和苏联失去电讯联系而中断了苏联的资金援助),1936年冬苏联对中共的资金援助又开始恢复。
    ③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列宁主义教研室:《“马列主义基础”(第十三章)学习资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3年版,第12页。
    ①周保中:《东北抗日游击日记》,1940年11月17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5页。
    ②彭施鲁:《东北抗日联军往事》,2006年,未刊。
    ③《尼基绍夫关于对日本特工部门开展反侦察工作情况的通报》,《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17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65页。
    ①《参考消息》2006年1月25日《苏联援助中国东北抗日游击队内幕》;叶夫根尼·戈尔布诺夫:《我们在伪满洲国的游击队》,原载俄罗斯《独立报》2006年1月20日。
    ②用原木搭建的,里面抹黄泥,并刷上石灰水,保暖性好。
    ①吉林省档案馆、中共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周保中抗日救国文集》(下)(1938年7月——1945年7月),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57页。
    ②吉林省档案馆、中共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周保中抗日救国文集》(下)(1938年7月——1945年7月),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80页。
    ①吉林省档案馆、中共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周保中抗日救国文集》(下)(1938年7月——1945年7月),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44—557页。
    ②吉林省档案馆、中共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周保中抗日救国文集》(下)(1938年7月——1945年7月),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89页。
    ②何立波:《在苏联秘密整训的东北抗联》,《党史博采》(纪实版),2008年7月。
    ③俄语称赫哲族为那乃耶兹族。
    ④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是东北抗日联军转移到苏联境内后的集训机构,因教导旅内还包括朝鲜、苏联两国一些指战员,故也称国际旅。为保证正常供应,苏军统帅部授予该旅苏联工农红军独立第八十八步兵旅称号,故又称“八十八”旅,对外代号8461部队。旅内配备了苏联军官。1944年1月6日,接受了苏联远东军总司令部授予的第八十八旅军旗。1945年8月9日,该旅随苏军进入中国东北境内,对配合苏军歼灭日本关东军、解放东北全境起了重要作用。1945年10月15日宣布解散。
    ⑤周保中:《东北抗日游击日记》,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58页。
    ①周保中:《东北抗日游击日记》,1942年7月16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58页。
    ②据陆保平回忆,当时那里是苏联的丘陵地带,部队统一集中到北野营时,动用了拖拉机把地面推平,
    ③B.伊万诺夫:《战斗在敌后——苏联远东红旗军第88独立步兵旅的真实历史》,未刊,2012年8月1日,第78页。
    ④周保中:《东北抗日游击日记》,1942年7月16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58—659页。
    ⑤根据原伪满靖安军第二团反正的成员陆保平口述,当时共有80多人举行暴动,这种说法有待查证。但是,加入东北抗联教导旅的共有71人,目前对这个数字的比较一致的。
    ①常城、李鸿文、朱建华:《现代东北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383页。
    ②当时抗联留苏人员现有380名,伪满靖安军投降71名,为苏军服务的抗联人员50名,依法令征调入伍的在苏联的中国人200余名。
    ③牛玺廷:《长春市志·军事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8页。
    ①王晓辉:《中国革命战争纪实·东北抗日联军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85页。
    ①周保中:《东北抗日游击日记》,1941年7月26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04页。
    ②周保中:《东北抗日游击日记》,1941年8月4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07页。
    ①1938年被派到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41年参加苏联卫国战争,1943年被派到苏联远东军区,在军区机关任少校作战参谋兼管第88国际旅的军政教育工作。
    ②吉林省档案馆:《周保中抗日救国文集》(下),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24页。
    ①赵素芬:《周保中将军传》,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版,第468页。
    ①周保中:《东北抗日游击日记》,1942年10月9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2页。
    ②季青:《于无声处听惊雷》,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94页。
    ①《特别旅中共支部局在航空伞降学习二十天的党的工作总结报告》,1942年10月12日;王晓辉:《中国革命战争纪实·东北抗日联军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06—707页。
    ②周保中:《东北抗日游击日记》,1942年10月9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74—676页。
    ③金伯文,张寿篯之妻,朝鲜人。
    ④何立波:《在苏联秘密整训的东北抗联》,《党史博采》(纪实版),2008年7月。
    ①《忠骨——王明贵回忆录》,白山出版社2012年版,第260页。
    ②王晓辉:《中国革命战争纪实·东北抗日联军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91页。
    ③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地方党史研究所:《访问录选编》(周保中同志专辑),内部资料1980年版,第211页。
    ①中央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吉林省档案馆、黑龙江省档案馆:《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41年2月——1941年10月),1990年版,内部资料,第185-188页。
    ①中央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吉林省档案馆、黑龙江省档案馆:《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42年1月——1942年5月),1991年版,内部资料,第320-332页。
    ②中央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吉林省档案馆、黑龙江省档案馆:《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41年5月——1942年11月),1991年版,内部资料,第13页。
    ①吉林省档案馆:《周保中抗日救国文集》(下),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89—590页。
    ②王晓辉:《中国革命战争纪实·东北抗日联军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05页。
    ①吉林省档案馆:《周保中抗日救国文集》(下),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92页。
    ②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为了加强对东北地区革命的统一领导,恢复和整顿党组织,领导和发动满洲地区的工人运动。党中央决定成立东北各省市党的领导机关。1927年10月成立,中共满洲临时省委在奉天成立。1928年6月改称中共满洲省委。1931年底,中共满洲省委机关从沈阳迁到哈尔滨。1934年10月与中共中央失去联系。1936年6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宣布撤销中共满洲省委。成立4个省委和哈尔滨特委的指示(后来实际只组成了南满、北满、吉东3个省委和哈尔滨1个特委)。中共满洲省委是中国共产党于1927年10月至1936年1月在东北地区设立的最高领导机构。
    ③《周保中文选》,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页。
    ①吉林省档案馆:《周保中抗日救国文集》(下),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94页。
    ②吉林省档案馆:《周保中抗日救国文集》(下),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18页。
    ①辽宁社会科学院地方党史研究所编著:《李兆麟传》,当代中国出版社2010年版,第136页。
    ②王晓辉:《中国革命战争纪实·东北抗日联军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72—673页。
    ③本书编写组:《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40—441页。
    ①彭施鲁:《我在抗日联军十年》,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275—276页。
    ②季青:《于无声处听惊雷》,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75页。
    ③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地方党史研究室:《中共东北地方党史资料——访问录选编》(周保中同志专辑),内部资料1980年版,第112页。
    ①《革命回忆录》(增刊一),内部资料,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90页。
    ②王晓辉:《中国革命战争纪实·东北抗日联军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72—673页。
    ③《革命回忆录》(增刊一),内部资料,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91页。
    ①《金日成回忆录与世纪同行8续编》,外文出版社1998年版,第106页。
    ②彭施鲁:《我在抗日联军十年》,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276页。
    ③于佰春:《移师苏联的东北抗联将领》,《百年潮》2003年第2期。
    ①王新林是苏联远东军负责与抗联联络的军官代号,在东北抗联和苏联远东军建立联系的过程中,一共有两个王新林,第一个是苏军远东军军官留森科,第二个是苏军远东军区情报部少将部长索尔金。
    ②苏联远东红旗军派到在苏联境内整训的东北抗日联军军事教官兼联络员。
    ③《东北抗日游击日记》编辑组:《东北抗日游击日记—周保中》,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90页。
    ①王晓辉:《中国革命战争纪实·东北抗日联军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84页。
    ②中央档案馆、辽宁档案馆、吉林档案馆、黑龙江省档案馆:《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41年2月——1941年10月),1990年版,第205页。
    ①中央档案馆、辽宁档案馆、吉林档案馆、黑龙江省档案馆:《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41年2月——1941年10月),1990年版,第225页。
    ②中央档案馆、辽宁档案馆、吉林档案馆、黑龙江省档案馆:《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41年2月——1941年10月),1990年版,第339页。
    ①彭施鲁:《我在抗日联军十年》,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287页。
    ②中共佳木斯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佳木斯党史资料》(第三辑),内部资料1986年版,第38—41页。
    ①关于北野营派出的部队数目说法不一,在《黑龙江党史资料》第十辑第150页中的说法是1941年派了4支,遗漏了王效明部;另外,1941年北野营还派出了护送李兆麟回东北的小部队。因此,1941年北野营共派出至少6支小部队。
    ②1941年6月底被派出。
    ③吉林省档案馆编:《周保中抗日救国文集》(下),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04页。
    ①1944年被捕,后来在哈尔滨被日伪杀害。
    ②傅波:《2007辽东抗战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186页。
    ①高树桥:《东北抗日联军后期斗争史》,白山出版社1993年版,第270—271页。
    ①王晓辉:《中国革命战争纪实·东北抗日联军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78页。
    ②吉林省档案馆编:《周保中抗日救国文集》(下),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20、621页。
    ①吉林省档案馆编:《周保中抗日救国文集》(下),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14页。
    ②《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编写组:《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66页。
    ①中共黑龙江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黑龙江党史资料》(第十辑),1987年版,第158页。
    ①吉林省档案馆编译:《东北抗日运动概况(1938—1942)》,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257页。
    ①吉林省档案馆编译:《东北抗日运动概况(1938—1942)》,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255页。
    ②吉林省档案馆编译:《东北抗日运动概况(1938—1942)》,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357页。
    ①本书编写组:《东北抗日联军史料》,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860页。
    ②常好礼:《东北抗联路军发展史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66页。
    ③《中共满洲省委全宗汇集》第47卷1316号。
    ④又说派遣时间是从1940年开始。
    ⑤中共黑龙江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黑龙江党史资料》(第十辑),黑龙江出版社1987年版,第190页。
    ⑥常好礼:《东北抗联路军发展史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64页。
    ⑦王晓辉:《中国革命战争纪实·东北抗日联军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10页。
    ⑧赵俊清:《周保中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542页。
    ⑨傅波:《2007辽东抗战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188页。
    ⑩本书编写组:《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58页。
    ①吉林省档案馆编:《周保中抗日救国文集》(下),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30页。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参考文献》,世界知识社1955年版,内部资料,第130页。
    ②具体日期为8月9—10日,但是并没有通知盟军方面和远东军指挥部。这个日期在8月7日才正式对外宣布。
    ①孟宪章:《苏联出兵中国东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10—18页。
    ①周保中:《东北抗日游击日记》,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11页。
    ①陆保平回忆当时88旅战士吃饭时8个人一桌,吃的是手剥葱、格斯饭、黑列巴面包。
    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黑龙江省委员会:《抗日联军在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38—439页。
    ①周保中:《东北抗日游击日记》,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19页。
    ①王晓辉:《东北抗日联军抗战纪实》,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72—773页。
    ①步平、辛培林:《苦难与斗争十四年》(下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425页。
    ②吉林省档案馆编:《周保中抗日救国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05页。
    ①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辽沈战役纪念馆建馆委员会:《辽沈决战》(上),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58页。
    ②[苏]弗诺特钦科:《远东的胜利》,辽宁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88页。
    ③赵素芬:《周保中将军传》,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版,第468—469页。
    ①《新文化报》,2005年7月22日。
    ②《哈尔滨日报》,2005年6月23日第10版。
    ③傅波:《2007辽东抗战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185-186页。
    ①赵亮、纪松:《冯仲云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3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26页。
    ①《刘少奇选集》上卷,第372页;转引自: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编写组:《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93页。
    ②《中共中央给各局各区党委指示电》,1945年8月26日。
    ③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5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257-258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73页。
    ②《彭真传》编写组:《彭真年谱》(1902—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84—285页。
    ③赵亮、纪松:《冯仲云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5页。
    ④赵素芬:《周保中将军传》,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版,第480页。
    ⑤《彭真传》编写组、田酉如:《彭真主持东北局》,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1页。
    ②齐文华:《党在辽宁的斗争》,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80页。
    ③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编写组:《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94页。
    ④李慧:《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简编》,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第167页。
    ⑤辽宁省党史编委会:《东北抗日斗争史论集》(第一集),1986年版,内部资料,第195页。
    ⑥赵亮、纪松:《冯仲云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6—207页。
    ⑦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转战南北心向党文韬武略保中华——纪念周保中将军诞辰110周年》,《吉林日报》2012年2月29日,第3版。
    ①赵素芬:《周保中将军传》,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版,第490、491页。
    ②东北抗日联军史料编写组:《东北抗日联军史料》(下),中共党史出版社1987年版,第442页。
    ③王晓辉:《东北抗日联军抗战纪实》,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83—784页。
    ①《刘少奇年谱》上卷,第491—492页;转引自田酉如:《彭真主持东北局》,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1页。
    ②《黄克诚自述》,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版,第193页;转引自田酉如:《彭真主持东北局》,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2页。
    ①《彭真传》编写组:《彭真年谱》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89页;转引自田酉如:《彭真主持东北局》,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3页。
    ②汪宇燕、何明:《苏联出兵东北始末》,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20页。
    ③《彭真传》编写组:《彭真年谱》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92页。
    ①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编写组:《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90页。
    ①B.伊万诺夫:《战斗在敌后——苏联远东红旗军第88独立步兵旅的真实历史》,未刊,2012年8月1日,第119页。
    ②敬伟德:《民族英雄周保中将军诞辰100周年纪念文集》,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152页。
    ①常城李鸿文朱建华:《现代东北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391页。
    ②李慧:《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简编》,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第164页。
    ③常城李鸿文朱建华:《现代东北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391页。
    ④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沿革·文献》(3),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版,第61页。
    ⑤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沿革·文献》(3),解放军出版社2007
    年版,第92、101页。
    ①步平、辛培林:《苦难与斗争十四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449页。
    ①高树桥:《东北抗日联军后期斗争史》,白山出版社1993年版,第302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19页。
    ③《中央关于日本投降后我党任务的决定》,《毛泽东军事文集》,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页。
    ④《刘少奇选集》(上),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71页。
    ①王德贵、徐学新、郑晓亮:《八一五前后的中国政局》,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476、484页。
    ①步平、辛培林:《苦难与斗争十四年》(下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446-447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陈云年谱(1905—1995)》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36页。
    ②刘枫李颂鸾:《李兆麟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11页。
    ②韩俊光姚作起:《解放战争时期的东满根据地》,延边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4页。
    ①本书编写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概况》,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62页。
    ①辽宁省党史编委会:《东北抗日斗争史论集》(第二集),1987年版,内部资料,第228页。
    ①赵素芬:《周保中将军传》,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版,第480-481页。
    ①中共延边州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延边历史事件党史人物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88年版,第249—250页。
    ①《中共东北地方组织的活动概述》编写组:《中国共产党东北地方组织的活动概述》,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8页。
    ②政协灯塔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李兆麟将军史料专辑》,1991年,第61页。
    ①刘枫、李颂鸾:《李兆麟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26页。
    ②政协灯塔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李兆麟将军史料专辑》,1991年,第65页。
    ③刘枫李颂鸾:《李兆麟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07页。
    ①《周保中将军答记者问》,《东北日报》1946年2月22日。
    ②《周保中在长春市民大会上的演讲》,《东北日报》1946年5月11日。
    ③刘文新、李毓卿:《周保中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80、281页。
    ①《周保中致王新林的信》。1941年5月10日。
    ②中共吉林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回忆周保中》,吉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5页。
    ①辽宁省党史编委会:《东北抗日斗争史论集》(第一集),1986年版,第220-223页。
    ①中共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韩光党史工作文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568页。
    ②曲晓溪:《坚持苦斗迎接曙光——周保中在东北抗联后期》,《世纪桥》,2012年2月。
    ③中共吉林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回忆周保中》,吉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31页。
    ④常好礼:《东北抗联路军发展史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66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55页。
    ②吉林省档案馆:《东北抗日运动概况(1938—1942)》,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8—9页。
    ①中共黑龙江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黑龙江党史资料》第九辑,1987年版,第1、2页。
    ①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联共(布)、共产国际与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1937—1943.5)(19),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年版,第257、265页。
    ②B.伊万诺夫:《战斗在敌后——苏联远东红旗军第88独立步兵旅的真实历史》,2012年8月1日出版,内部资料,第7页。
    ③指卢冬生。
    ④指刘亚楼。
    ⑤《东北抗日游击日记》编辑组:《东北抗日游击日记—周保中》,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54页。
    ①《东北抗日游击日记》编辑组:《东北抗日游击日记—周保中》,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27页。
    ②中央档案馆:《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29,第174页。
    ③《东北抗日游击日记》编辑组:《东北抗日游击日记—周保中》,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49页。
    ①中央档案馆:《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26,第333页。
    ②中央档案馆:《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58,第214页。
    ①中共吉林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永吉的黎明》吉林省出版社,1984年版,第84页。
    [1]全宗号7,目录号1,卷号11.
    [2]全宗号210,目录号1,卷号3.
    [3]全宗号210,目录号1,卷号9.
    [4]全宗号210,目录号1,卷号11.
    [5]全宗号210,目录号2,卷号1.
    [6]全宗号275,目录号1,卷号2902.
    [1] ЦАМО СССР,ф.379,оп.11019,д.8,л.6,CZD-4.
    [2] ЦАМО СССР,ф.2,оп.19121,д.2,л.3-4,CZD-4.
    [3] ЦАМО СССР,ф.2,оп.19121,д.2,л.2,CZD-4.
    [4] ЦАМОРФ,ф.32,оп.11473,д.45,л.173-177,CZD-4.
    [5]ЦАМО СССР,ф.2,оп.12378,д.1,л.47,CZD-4.
    [6]ЦАМО СССР,ф.2,оп.17582,д.2,л.23,CZD-4.
    [7] ЦАМО СССР,ф.2,оп.17582,д.2,л.23,CZD-4.
    [8]ЦАМОСССР,ф.32,оп.11306,д.604,л.283,CZD-4.
    [9]ЦАМОРФ,ф.32,оп.11318,д.196,л.91-102,CZD-4.
    [10]ЦАМО СССР,ф.2,оп.12378,д.1,л.68-69,CZD-4.
    [1]中央档案馆、辽宁档案馆、吉林档案馆、黑龙江省档案馆.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M].1991.
    [2]东北抗日游击日记编辑组.东北抗日游击日记—周保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吉林省档案馆、中共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周保中抗日救国文集(上、下)[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
    [4]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司令部.东北抗日联军历史资料(第八集)[M].内部资料,1955.
    [5]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司令部.东北抗日联军历史资料(第九集)[M].内部资料,1955.
    [6]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司令部.东北抗日联军历史资料(附录一)[M].内部资料,1955.
    [7]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司令部.东北抗日联军历史资料(附录二)[M].内部资料,1955.
    [8]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司令部.东北抗日联军历史资料(附录三)[M].内部资料,1955.
    [9]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东北大讨伐(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1.
    [10]东北抗日联军史料编写组.东北抗日联军史料(上、下)[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
    [11]中共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韩光党史工作文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12]季米特洛夫日记选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3]中共佳木斯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佳木斯市志编审委员会办公室.佳木斯党史资料(第一辑)[M].内部资料,1985.
    [14]中共佳木斯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佳木斯党史资料(第二辑)[M]内部资料,1986.
    [15]中共佳木斯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佳木斯党史资料(第三辑)[M]内部资料,1986.
    [16]周保中.周保中文选[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17]长春文史资料编辑部.长春文史资料第2辑.从沦陷到解放1931年至1948年的长春总第47辑[M].内部资料,1995.
    [18]中国现代史资料汇编(1919-1945)[M].香港:文化资料供应社,1978.
    [19]张树东.北满星火[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2.
    [20]东北师范大学政治系、中共党史教研室.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八)东北抗联若干资料[M].1981.
    [2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38—1943)第18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
    [2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38—1943)第19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
    [23]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38—1943)第20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
    [24]刘亚楼军事文集编辑组.刘亚楼军事文集[M].北京:蓝天出版社,2010.
    [25]B.伊万诺夫.战斗在敌后——苏联远东红旗军第88独立步兵旅的真实历史
    [M].内部资料,2012.
    [26]东北师范大学政治系中共党史教研室.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八)[M].内部资料,1981.
    [27]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共中央党史资料研究室.中共党史资料(第十五集)[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5.
    [28]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党史资料(五十六辑)[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
    [29]王秉忠、孙继英.东北沦陷十四年大事编年[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
    [30]吉林省档案馆编译.东北抗日运动概况(1938—1942)[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31]延边历史研究所.延边历史研究(第一辑)[M].内部资料,1986.
    [32]中共延边州委党史工作委员会党史研究室.延边历史事件党史人物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M]内部资料,1988.
    [33]中共延边州委党史研究室.延边历史大事记[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34]政协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延边文史资料(第二辑)[M].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1984.
    [35]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沿革·文献(3)[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7.
    [36]中共吉林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永吉的黎明[M]内部资料,1989.
    [37]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概括编写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概况[M].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1984.
    [38]中共哈尔滨市委党史研究室.解放战争中的哈尔滨[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
    [39]中共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东满根据地[M]白城:白城市委机关印刷厂,1994.
    [40]中共黑龙江省委组织部、黑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黑龙江省档案馆.中国共产党黑龙江省组织史资料[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
    [41]中共牡丹江市委党史研究室.北疆旭日——牡丹江城市接管与社会改造[M].牡丹江: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00.
    [4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黑龙江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黑龙江的土匪与剿匪斗争.[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
    [43]中共齐齐哈尔市委党史研究室.齐齐哈尔接管与社会改造(1945.8—1952.12)[M].中共齐齐哈尔市委机关印刷厂,1997.
    [4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黑龙江省委员会文史和学习委员会.黑龙江文史资料第四十辑.抗日联军在黑龙江[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
    [45]中共哈尔滨地方组织志编委会办公室.中国共产党哈尔滨地方组织志资料(1945—1990)[M].
    [46]崔成范.佳木斯工人运动大事记[M].佳木斯市总工会,1987.
    [47]中共吉林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回忆周保中[M].吉林人民出版社,1989.
    [48]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党史资料通讯1983[M].北京:红旗出版社,1985.
    [49]山东大学科社系党史教研室.中共党史有关参考资料[M]内部资料,1979.
    [50]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抗日战争史及史料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51]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辽沈战役烈士纪念馆委员会.辽沈战役(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52](苏)崔可夫.在中国的使命:一个军事顾问的笔记[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2.
    [1]陈雷.征途岁月——陈雷回忆录[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
    [2]彭施鲁.我在抗日联军十年[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
    [3]季青.于无声处听惊雷[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
    [4]张瑞麟.在漫漫长路中——张瑞麟回忆录[M].哈尔滨:黑龙江省人民出版社,1985.
    [5]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地方党史研究所.中共东北地方党史资料——访问录选编(周保中同志专辑)[M].内部资料,1980.
    [6]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地方党史研究所.中共东北地方党史资料——访问录选编》(抗联三军专辑)[M].内部资料,1980.
    [7]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金日成回忆录:与世纪同行7—8[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8]革命回忆录(增刊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9]姜静波.星火丹心忆征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10]王明贵.忠骨——抗联名将王明贵将军回忆录[M].白山出版社,2012.
    [11]李敏.李敏回忆录[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2.
    [12]曾克林.曾克林将军自述[M].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
    [13]金日成回忆录与世纪同行8续编[M].外文出版社,1998.
    [1]赵俊清.赵尚志传[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
    [2]赵俊清.杨靖宇传[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
    [3]赵俊清.周保中传[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2.
    [4]赵素芬.周保中将军传[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8.
    [5]辽宁社会科学院地方党史研究所.李兆麟传[M].当代中国出版社,2010.
    [6]刘文新、李毓卿.周保中传[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
    [7]高树桥.东北抗日联军后期斗争史[M].长春:白山出版社,1993.
    [8]本书编写组.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吴树刚.牡丹江简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
    [10]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东北地方组织的活动概述[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
    [11]步平、辛培林.苦难与斗争十四年.(下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
    [12]王德贵、徐学新、郑晓亮.八·一五前后的中国政局[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13]王真.没有硝烟的战线——抗战时期的中共外交[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14]曹军.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关系史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15]傅大中.伪满洲国军简史[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
    [16]刘德军.抗日战争研究述评[M].济南:齐鲁书社,2005.
    [17]常好礼.东北抗联路军发展史略[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
    [18]李慧.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简编[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
    [19]徐占江、李茂杰.日本关东军要塞(上、下)[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20]孙凤云.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
    [21]韩俊光、姚作起.解放战争时期的东满根据地[M].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1991.
    [22]邢安臣.东北近现代史讲座[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
    [1]中共沈阳市委党史研究室.不屈的抗争:东北民众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斗争[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5.
    [2]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辽沈战役烈士纪念馆委员会.辽沈战役(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3]孙维韬.刘亚楼将军传奇[M].北京:中国文化出版社,2010.
    [4]张正隆.雪冷血热[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
    [5]金东吉(译).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纪实[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6]汪宇燕、何明.苏联出兵东北始末[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7]王季平.八·一五这一天[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
    [8]王晓辉.中国革命战争纪实·东北抗日联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9]孟宪章、杨玉林、张宗海.苏联出兵中国东北[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
    [10]田志和.对日寇最后一战:歼灭日本关东军[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5.
    [11][苏]弗诺特钦科.远东的胜利[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79.
    [12]李书源、王明伟.东北抗战实录[M]长春出版社2011.
    [13]封志全.抗联一路军在濛江[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
    [14]沈阳军区政治部组织部.关东浩气[M]白山出版社,1991.
    [1]尚金州.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与东北抗日联军关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2]高桥国弘.论解放战争时期东满根据地的创建[D].延边:延边大学,2009.
    [3]于江宁.东北抗日联军思想政治工作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
    [1]赵俊清.东北亚反日本法西斯力量的聚结及其历史意义──兼论东北抗联与苏联远东军的关系[J].学术交流,1995(5).
    [2]高树桥.论东北抗联与远东军的合作及其结局[J].社会科学辑刊,1997(3).
    [3]管廷辉、张艳慧.关于东北抗联后期斗争的评价问题[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
    [4]姜英秋.抗联与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关系综论[J].学术交流,1998(1).
    [5]王连捷.东北抗日联军后期斗争若干问题的研究[J].抗日战争研究,2008(4).
    [6]车霁虹、辛巍.论东北抗日联军对人民军队的历史贡献[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4).
    [7]李跃新、罗平汉.论苏联出兵东北对东北根据地建立的历史影响[J].史学月刊,1999(3).
    [8]饶品良.苏军驻中国东北研究述略[J].党的文献,2005(6).
    [9]周慧杰.苏联出兵东北对我军建立东北根据地的积极影响[J].世纪桥,2002(2).
    [10]刘近华.东北抗联与战后东北根据地的开辟[J].法制与社会,2008(13).
    [11]田艳萍.近三十年东北抗联史研究综述[J].东北史地,2011(2).
    [12]张瑞生.1941—1945年苏联远东军与中国东北抗日联军关系考[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6).
    [13]王连捷、王惠宇.关于东北抗日联军后期斗争几个问题的探讨[J].社会科学辑刊,2000(2).
    [14]赵润峰、吴琼.论东北抗日联军后期斗争的历史作用[J].世纪桥,1997(1).
    [15]娄成普、任会斌.浅议两次伯力会议与东北抗联移师苏联的关系——以周保中《东北抗日游击日记》为中心的考察[J].东北史地,2007(2).
    [16]管廷辉.小群游击:东北抗联后期斗争的独特方式[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6).
    [17]张春艳.延边人民民主大同盟述略[J].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3).
    [18]孔令波.东北抗联的党建工作[J].党史纵横,2005(6).
    [19]殷桂莲.东北抗联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20]曲晓溪.坚持苦斗迎接曙光——周保中在东北抗联后期[J].世纪桥,2012(2).
    [21]杨莉.抗联小分队活动及牡丹江地区的解放[J].世纪桥,1995(2).
    [22]赵国勤.东北抗联教导旅在苏联组建始末[J].军事历史,1990(5).
    [23}李东朗.近十年来中国抗日战争的地位和作用研究述评[J].民国档案,2008(1).
    [1]敬伟德.民族英雄周保中将军诞辰100周年纪念文集[C]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
    [2]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北京市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论文集[C]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
    [3]华侨总会协会.华侨与抗日战争论文集[C].北京:中华书局,1999.
    [4]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俄共密档与中国革命史研究——共产国际、苏联与中国革命第八次学术研讨会文集[C].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
    [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与全民族抗日战争(上)[C].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
    [6]中共黑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东北抗日斗争史论文集[C].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
    [7]辽宁省党史编委会.东北抗日斗争史论集(第一集)[C].内部资料,1986.
    [8]辽宁省党史编委会.东北抗日斗争史论集(第二集)[C].内部资料,1987.
    [9]东北地区部分城市党史研究室.历史的昭示[C].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10]张德良、郭俊胜、王连捷.东北军十四年抗日战争史研究[C].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
    [11]李卫东.不屈的民族伟大的胜利[C].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
    [1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部.砥柱中流[C].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
    [13]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热爱祖国振兴中华[C].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
    [1]东北日报(1946.2—1946.5)[N].哈尔滨:东北日报社.
    [2]哈尔滨日报(2005.6.23)[N].哈尔滨:哈尔滨日报社.
    [3]吉林日报(2012.2.29)[N].长春:吉林日报社.
    [4]新文化报(2005.7.22)[N].长春:新文化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