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大众传媒从诞生开始就带有深厚的政治痕迹,从近代报刊演变发展到今天,传媒与政治的胶着状态促使媒体政治化走向政治媒体化。如今传媒正全方位模铸着当代政治,政治也在从自身出发全力打造着今天的媒体。本文从政治学的视角来考量大众传媒的一些功能,主要围绕大众传媒与政治参与、环境监测、政治社会化、政治稳定、政治主体这几组关系来展开,主要侧重点放在论述大众传媒对政治发展的能动作用上。
     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换》一书中指出,一般社会存在着三个领域:一是以国家和司法为代表的公共权威领域;二是以公民社会和私人关系为代表的私人领域;三是存在于以上两大领域之间的公共领域,大众传媒是公共领域的载体,甚至也可以说本身就是理想的公共领域。政治参与、环境监测、政治社会化、政治稳定、提升政治主体,大众传媒这些政治功能就是其在连接公共权威领域和私人领域作为桥梁与中介时发挥出来的功能,实质上大众传媒政治功能也是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相互作用的产物。私人领域通过大众传媒作用于公共权威领域,公共权威领域通过大众传媒作用于私人领域,体现的就是政治的不同内容,带来的也是不同的政治要求,大众传媒作为沟通渠道的畅通与有效也直接关系到政治系统的稳定。
     本文第一章从宏观上论证了大众传媒的政治渊源,随着人们对大众传媒的依赖,媒介话语甚至成为一种权力,大众传媒的发展程度本身就是检验国家民主政治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第二章论述大众传媒的政治参与功能,大众传媒为最广泛的政治参与即舆论参与提供可能。第三章论述大众传媒对外部环境的监测功能,作为舆论界,大众传媒监督公共权力的同时也在监测社会舆情并及时发出预警。第四章论述大众传媒的政治社会化功能,无论政治意识是个体“习得”,还是社会“塑造”,大众传媒是主渠道。第五章论述大众传媒的政治稳定功能,转型期矛盾凸现,社会面临稳定难题,无论是作为社会控制的工具,还作为社会减压的工具,大众传媒起到安全阀作用。第六章论述政党政府两大政治主体在迎接大众传媒挑战中找到自身的发展动力。
     大众传媒除了政治属性,还具有经济属性,尽管在我国大众传媒的政治属性高于经济属性,但作为公共领域,大众传媒要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就需要经济属性对政治属性保持一定的张力,所以,政治发展中的传媒发展也很重要。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mass media has been closely related to politics. Politics used to provide directions to media, but now the opposite is true.This dissertation looks at some functions of mass media from the political point of view, including aspects such as media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supervision of environment, socialization of politics, political stability, political subjects. It will focus on the roles mass media can play in the development of politics.
     In his book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 Jurgen Habermas defines three spheres in our society. The first one is public authoritative sphere; the second is the sphere of private people who join together to form a public; the third exists between the above two spheres. Mass media is a holder of public sphere or an ideal public spher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supervision of environment, socialization of politics, political stability, and uplifting of political subjects can prompt progress of political subjects. These political functions of mass media can only be realized when mass media serves as a bridge that connects public sphere and private sphere. The two spheres impose influence on each other through media, although representing different aspects of politics. Mass media also facilitates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spheres.
     Chapter One discusses political origins of mass media. As people get more dependent on mass media, voices from media have become an authority. The development of mass media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a country's democracy. Chapter Two talks about the function of media participation. Chapter Three studies the role of media in the supervision of environment, suggesting that as an area that orients public opinions, mass media monitors the operation of our society while supervising over public authority. Chapter Four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of mass media in socialization. No matter how political awareness emerges, mass media is a major channel. Chapter Five sheds light on the significance of mass media in maintaining social stability. Social transformation is a conflicting period when the society is faced with challenges and problems. As a social controller and a stress remover, mass media can maintain social security. Chapter Six elaborates on how the government and politics--two political subjects--face challenges during their development.
     Besides its political attribute, mass media also has economic attribute which, in our country, is subordinate to the former. However, in public sphere, the two attributes will need to build up some tension so as to keep mass media independent. Therefore, the development of media is very important as politics develops,
引文
①[美]麦克莱:《传媒社会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②[美]麦克莱:《传媒社会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页。
    ①[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著,陈亮等译:《传播学概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144页。
    ②郭庆光:《传播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57页。
    ③[荷]丹尼斯·麦奎尔著,崔保国、李琨译:《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①俞可平:《权益政治与公益政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40页。
    ①[英]布赖恩·.麦克奈尔著,殷祺译:《政治传播学引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第21-22页。
    ②苏颖,政治传播系统的结构、功能与困境分析[J]东南传播2009(05)。
    ①[美]新闻自由委员会:《一个负责而自由的新闻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0页。
    ②汪凯:《媒体、民意与公共政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①刘华蓉:《大众传媒与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页。
    ②刘华蓉:《大众传媒与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页。
    ①刘笑盈:《中外新闻传播史》[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3页、207页。
    ②唐海江,政治媒体化——当代西方媒体与政治关系的形体分析[J]求索2003(01)。
    ③唐海江、吴高福,西方政治媒体化评析[J]国际新闻界2003(02)。
    ①[德]于尔根·韦尔克:《20世纪的宣传:对历史的贡献》[M].新泽西:汉普顿出版社1998年,第1页。
    ②刘笑盈:《中外新闻传播史》[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1页。
    ①李宏 李民等:《传媒政治》[M].北京:中国传媒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②[美]德弗勒·丹尼斯:《大众传播通论》[M].香港: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4页。
    ①宋黎明,论媒体时代的政党传媒化[J]党建研究2006(05)。
    ②[美]新闻自由委员会:《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0页。
    ③[英]约翰·密尔:《论自由》[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3年版,第59页、第81页。
    ①谢岳:《大众传媒与民主政治》[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页。
    ②[美]杰斐逊:《杰斐逊选集》下[M].上海:三联书店1993年版,第1325页。
    ③谢岳:《大众传媒与民主政治》[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页。
    ④[美]希尔斯曼:《美国是如何治理的?》[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390页。
    ⑤汪凯:《转型中国:媒体、民意与公共政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6页。
    ①汪凯:《转型中国:媒体、民意与公共政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9页。
    ②刘华蓉:《大众传媒与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6页。
    ③谢岳:《大众传媒与民主政治》[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页。
    ①[美]新闻自由委员会:《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8页。
    ②参见陆小华:《新媒体观信息化生存时代的思维方式》[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1-157页。
    ①陆小华:《新媒体观信息化生存时代的思维方式》[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②Bowman.Shayne and Chris Willis, "We Media:How Audiences Are Shaping the Future of News and Information",www.hypergene.net/weblog.php?id=P42.
    ①陆小华:《新媒体观信息化生存时代的思维方式》[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页。
    ②汪凯:《媒体、民意与公共政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6页。
    ③谢岳:《大众传媒与民主政治》[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2005年版,第77页。
    ①彭伟步:《信息时代政府形象传播》[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52页。
    ②[美]阿尔文·托夫勒:《未来的震荡》[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③[美]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著,郭镇之、徐培喜译:《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2页。
    ①[美]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著,郭镇之、徐培喜译:《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6页。
    ②William Safire.Like father.unlike son", New York Times,2 September2002,p. A17.
    ③Bernaed Cohen.The Press and Foreign Policy 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3,p.13
    ⑤丁和根,后现代与大众传媒的话语霸权[J]江苏社会科学2000(06)。
    ④Doris Graber,Mass Media and American Politics,2nd edu Washington,DC:Congressional QuarterlyPress,1984,p.264
    ①[美]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著,郭镇之、徐培喜译:《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0页。
    ②丁和根,后现代与大众传媒的话语霸权[J]江苏社会科学2000(06)。
    ①[意]葛兰西:《狱中杂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16页。
    ②参见郑乐平:《超越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论新的社会理论空间之建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2页。
    ③郑乐平:《超越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论新的社会理论空间之建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5页。
    ④[美]麦克莱著,曾静平译:《传媒社会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7页。
    ①[美]麦克莱著,曾静平译:《传媒社会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页。
    ②[美]新闻自由委员会:《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页。
    ③[美]彼得·凯恩,美国新闻界十个令人不安的倾向[J]国际新闻界1996(03)。
    ④[美]新闻自由委员会:《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3页。
    ①刘晓红、卜卫:《大众传播心理研究》[M].北京:中国新闻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第41页。
    ②[美]新闻自由委员会:《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页。
    ③刘晓红、卜卫:《大众传播心理研究》[M].北京:中国新闻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第50页。
    ①刘笑盈:《中外新闻传播史》[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1页。
    ②段京肃.《社会发展中的阶层分化与媒介的控制权和使用权》,见陈培爱主编:《新闻春秋:第三届世界华文传媒与华夏文明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7-150页。
    ①[美]罗伯特·麦克切斯尼:《富媒体,穷民主》[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57页。
    ②[美]新闻自由委员会:《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6页、第14页。
    ③《列宁全集》第1版,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38页。
    ①袁靖华:《传媒转型:传媒组织与受众身份的时空博弈》,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社会转型时期的媒介愿景研究——成果之一。
    ②张昆,大众传媒的政治属性与政治功能[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01)。
    ③喻国明,大众媒介公信力理论初探[J]新华文摘2005(08)。
    ④刘伯高:《政府公共舆论管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77页。
    ①李宏李民等:《传媒政治》[M].北京:中国传媒出版社2006年版,第79-80页。
    ②[美]曼纽尔·卡斯特,信息时代如何改变生活[J]新思路2002(02)。
    ③[美]罗雪科:《制作新闻》[M].台北: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版,第129页。
    ④喻国明,大众媒介公信力理论初探[J]新华文摘2005(08)。
    ①郭秋永:《政治参与》[M].台北: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1年版,第25-26页。
    ②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4页。
    ③杨光斌主编:《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31页。
    ④文晓明、卜立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运行机制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68页。
    ⑤ [英]戴维·米勒等:《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563页。
    ⑥《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485页。
    ⑦罗志渊:《云五社会科学大辞典·政治学卷》[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1年版,第193页。
    ①杜峰,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制度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②张亚勇,党的领导和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①邢建华,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实现程度[D]发展研究2005(06)。
    ①参见郭秋永:《当代三大民主理论》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11页。
    ②参见[美]罗伯特·A·达尔:《现代政治分析》[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21页。
    ③《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④杨光斌:《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84页。
    ①[美]格林斯坦、波尔斯比:《政治学手册精选》(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94页。
    ②谢岳:《大众传媒与民主政治》[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9页。
    ③[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611页。
    ④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⑤王强华、魏永征主编:《舆论监督与新闻纠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5页。
    ①[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载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M].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25页。
    ②傅永军,传媒、公共领域与公众舆论[J]视听专论2006(01)。
    ③[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换》[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252页。
    ④[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换》[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122页。
    ①张曙光,国家能力与制度变革和社会转型—兼评《中国国家能力报告》[J]中国书评1995(01)。
    ②卜广庆,政府与社会关系视角下的政府职能转变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4。
    ①杜峰,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制度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
    ③汪凯:《媒体、民意与公共政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5页。
    ④陈振明:《政策科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20页。
    ①[美]乔恩·谢泼德著,乔寿宁等译:《美国社会问题》[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页。
    ②[美]詹姆斯·E·安德森著,唐亮译:《公共决策》[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第65页。
    ③陈堂发:《新闻媒体与微观政治——传媒在政府政策过程中的作用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3页。
    ①[美]沃纳·赛弗林、小詹姆斯·坦卡德著,陈韵昭译:《传播学的起源研究与应用》[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44页。
    ①汪凯:《媒体、民意与公共政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页。
    ②汪凯:《媒体、民意与公共政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4。
    ①郭建斌、吴飞主编:《中外传播学名著导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9页。
    ②吴飞、王学成:《传媒·文化·社会》[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60页。
    ①陈堂发:《新闻媒体与微观政治——传媒在政府政策过程中的作用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62页。
    ②陆小华:《新媒体观信息化生存时代的思维方式》[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页。
    ③MacKuen,Michael, "Speaking of Politics:Individual Converational Choice.Public Opinion,and the Prospects for Deliberative Democracy",in john A. Ferejohn and Janes H.Kulklinski eds.,Information and Democratic Processes,Urbana:Univerity og Illinois Press,1990,p.60.
    ①王强华、魏永征主编《舆论监督与新闻纠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5页。
    ②叶战备,权力约束视角下的舆论监督[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③魏灵芝,公民社会和舆论监督[J]学理论2009(30)。
    ④谢岳:《大众传媒与民主政治》[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①刘华蓉:《大众传媒与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6页。
    ②叶战备,权力制约视角下的舆论监督[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③王强华、魏永征主编《舆论监督与新闻纠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6页。
    ④陈敏昭,公共权力的控制与监督http://admin.sinoth.com/Doc/article/2008/1/4/server/1000009662.htm。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页。
    ②汉网-长江日报http://www.oeeee.com/a/20100111/830709.html/。
    ③参见谢愚.纪检监察统一举报网站开通日引来1920万次点击说明啥?/2009年12月18日中国日报网站环球在线网。
    ①《南方周末》2003-02-27。
    ①《新快报》2009-10-11。
    ②新华网2009-10-15。
    ③[德]马克思:《“新莱茵报”审判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7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1964年版,第675页。
    ①郭镇之主持的调查《从“焦点访谈”类专题报道看舆论监督作用报告》,第41页。
    ②[希腊]柏拉图:《法律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644页。
    ③反腐败的实质是反对公共权力滥用[N]检察日报2008-07-01。
    ④[英]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64页。
    ⑤[英]哈耶克著,杨玉生等译:《自由宪章》[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43页。
    ①谢岳:《大众传媒与民主政治》[M].北京: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3页。
    ②《南方周末》2003-02-27。
    ③[韩]吴锡泓著,金东日译:《政策学的主要理论》[M].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93页。
    ④陈堂发:《新闻媒体与微观政治——传媒在政府政策过程中的作用研究》[M].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78页。
    ①[美]斯图亚特·S·那格尔著,林明译:《政策研究百科全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112页。
    ②王萍,论公共决策监督[D]吉林大学2005年。
    ①《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中册[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第5-8页。
    ②《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中册[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第323页。
    ③中央中央关于当前报刊新闻广播宣传方针的决定http://law.lawtime.cn/。
    ①舆论监督的话语范式变迁初探http://news.xinmin.cn/rollnews。
    ②中共十三大政治报告(三)http://www.chinaelections.org。
    ①舆论监督的话语范式变迁初探http://news.xinmin.cn/rollnews。
    ②舆论监督的话语范式变迁初探http://news.xinmin.cn/rollnews。
    ③《南方周末》2003-02-27。
    ①[美]塞伦·麦克莱:《传媒社会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
    ①[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12页。
    ②梁启超,敬告我同业诸君[N]新民丛报1902-10-02。
    ①汪凯:《转型中国:媒体、民意与公共政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页。
    ②参见杨明品:《新闻舆论监督》[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第4-5页。
    ①汪凯:《转型中国:媒体、民意与公共政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2页。
    ②陈兵,政府的“造山运动”:有限政治与无限媒介[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2)。
    ①王萍,论公共决策监督[D]吉林大学2005年。
    ②孙旭培、刘丹,从五个量化研究看加强舆论监督的必要性[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06)。
    ③http://baike.baidu.com/约翰·弥尔顿,观点的自由市场2009-01-28。
    ④刘华蓉:《大众传媒与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1页。
    ⑤魏灵芝,公民社会和舆论监督[J]学理论2009(30)。
    ⑥孙旭培、刘丹,从五个量化研究看加强舆论监督的必要性[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06)。
    ①王广文,舆论监督的三种误解[J]声屏世界2006(01)。
    ①陈力丹,论我国舆论监督的性质和存在的问题[J]郑州大学学报2003(04)。
    ①陈力丹,论我国舆论监督的性质和存在的问题[J]郑州大学学报2003(04)。
    ②李粟、周诗妮,媒介审判与舆论监督的转化[J]新闻传播2009(08)。
    ①周甲禄,舆论监督权论[D]武汉大学2004年。
    ②[德]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54页。
    ③http://admin.sinoth.com/Doc/article/2008/1/4/server/1000009662.htm陈敏昭,公共权力的控制与监督。
    ①杨光斌主编:《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1页。
    ①陈昭郎:《传播社会学》[M].台北:台湾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版,第137页。
    ②张昆:《大众媒介的政治社会化功能》[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8页。
    ①新加坡《联合早报》编:《李光耀40年政论选》[M].北京:现代出版社1994年版,第538页。
    ②时蓉华:《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2页。
    ③蒋云根:《政治人的心理世界》[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44页。
    ①宋书文主编:《心理学名词解释》[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页。
    ②张昆:《大众媒介的政治社会化功能》[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6页。
    ③李国棠,论理想的民主政治人格WwW.ZaZhiJiE.CoM2010-02-01。
    ④张昆:《大众媒介的政治社会化功能》[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6页。
    ①张国良主编:《新闻媒介与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2-63页。
    ②[美]阿列克斯.英克尔斯等著,顾听译:《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的个人变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20页。
    ③[美]科恩:《论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2章,民主的心理条件。
    ①谢岳:《大众传媒与民主政治》[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24页。
    ②[加]罗伯特·哈克特、赵月枝著,沈荟、周雨译:《维系民主?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6页、第188页。
    ③[美]詹姆斯·伯恩斯等著,陆震纶等译:《民治政府》[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65-466页。
    ④蒋云根:《政治人的心理世界》[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45页。
    ①[美]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8页。
    ②[美]阿尔蒙德等:《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治》[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9页。
    ③参见王乐理:《政治文化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7-41页。
    ④张昆:《大众媒介的政治社会化功能》[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5页。
    ⑤[英]K·P·兰顿:《政治社会化》[M].伦敦:牛津大学出版社1969年版,第4页。
    ①[美]阿尔蒙德等:《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治》[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42-243页。
    ②谢岳:《大众传媒与民主政治》[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9页
    ①张昆:《大众媒介的政治社会化功能》[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3页
    ②张昆:《大众媒介的政治社会化功能》[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4页。
    ③[美]克特·巴克著,南开大学社会学系译:《社会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46页。
    ④张昆:《大众媒介的政治社会化功能》[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5页。
    ⑤杨保军:《新闻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
    ①许欢科,大众传媒与当代青年政治社会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03)。
    ②郑兴东:《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283页。
    ③陈力丹:《舆论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第5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1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449页。
    ①[德]马克思·韦伯著,林荣远译:《经济与社会》(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239页。
    ②王乐理:《政治文化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6页。
    ③王乐理:《政治文化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4页。
    ④[德]恩格斯:《卡尔·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0页。
    ⑤[德]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页。
    ①张昆:《大众媒介的政治社会化功能》[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28页。
    ①[美]李普曼:《舆论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14页。
    ②[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特著,郭镇之、孟颖等译:《传播理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349-350页。
    ③李彬:《传播学引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年版,第134-141页。
    ①[美]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页。
    ①吕坤良:大众传媒·大众文化·文化危机——丹尼尔·贝尔批判性传播观述评[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02)。
    ②[美]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37页。
    ②靳一:《大众媒介公信力策评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27页。
    ③张春斌,我国大众传媒建构国民价值观念过程中需解决的若干问题与对策[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01)。
    ①[美]詹姆斯·罗尔著,董洪川译:《媒介、传播、文化——一个全球性的途径》[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70页。
    ②张苏敏、郑春勇,浅析大众传媒对中国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的作用,中国社会学2008年年会。
    ③[美]詹姆斯·罗尔著,董洪川译:《媒介、传播、文化——一个全球性的途径》[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56页。
    ①郎友兴,中国社会多元化,是力量不是麻烦,早报网2006-06-26。
    ②[美]詹姆斯·罗尔著,董洪川译:《媒介、传播、文化——一个全球性的途径》[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75页。
    ①Hannerz, Ulf.1996. Transnational Connections:Culture, People, Places. London:Routledge P58.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4页。
    ②《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5页。
    ③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研究文献综述http://www.tt65.net/zonghe/lilun/keti/mydoc008.htm。
    ④景天魁,当前中国社会关系的观点与和谐社会建设http://www.soufun.com。
    ①张福平,大众传媒作为公共空间的政治解读[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5)。
    ①参见陆学艺、景天魁:《转型中的中国社会》[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②参见郑杭生,李强等:《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③李培林,“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J]中国社会科1992(05)。
    ④韩庆祥,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J]现代哲学2002(03)。
    ⑤陈晏清:《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84页。
    ①李笃武:《政治发展与社会稳定—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稳定问题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23页。
    ③马用浩,弱势群体与改革[J]理论与改革2002(06)。
    ①李笃武:《政治发展与社会稳定—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稳定问题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76页。
    ②[美]韦尔伯·施拉姆等:《报刊的四种理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第91页。
    ③李笃武:《政治发展与社会稳定—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稳定问题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165页。
    ④丁水木:《社会稳定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24页。
    ⑤张昆,大众传媒的政治属性与政治功能[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01)。
    ①李笃武:《政治发展与社会稳定—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稳定问题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169页。
    ②[美]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7年版,第55页。
    ①汪凯:《转型中国:媒体、民意与公共政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3页。
    ②胡宁生:《现代公共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91页。
    ①陆小华,舆论影响能力与执政能力[J]中国记者2004(06)。
    ②张福平,大众传媒作为公共空间的政治解读[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5)。
    ③吴青芳,大众传播·社会角色·和谐社会http://www.360doc.com/content.
    ①张博,大众传媒的变迁与政治社会化功能[J]湘潮(下半月)2008(06)。
    ②杨光斌:《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33页。
    ①杨光斌:《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48页。
    ①方玲玲,政治沟通与公民参与——从“新都经验”解读中国大陆的政治传播学,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
    ②张品兴:《梁启超全集》第1册[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66-67页。
    ①俞可平:《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70-71页。
    ②侯琦、魏子扬,信息不对称对我国政治沟通的影响及对策[J]理论前沿2004(11)。
    ①刘华蓉:《大众传媒与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1页。
    ②刘华蓉:《大众传媒与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1页。
    ①李笃武:《政治发展与社会稳定—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稳定问题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170页。
    ②《南方周末》2003-02-27。
    ③[美]刘易斯·A·科塞著,孙立平译:《社会冲突的功能》[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前言。
    ①董广安、詹绪武,情绪性社会风险与大众传媒的“排泄阀”功能,中国社会学会2008年年会。
    ①汪凯:《转型中国:媒体、民意与公共政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7页。
    ①关注、选择和记忆[N]人民日报(华东新闻)2004-11-26。
    ②张昆,大众传媒的政治属性与政治功能[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01)。
    ③汪凯:《转型中国:媒体、民意与公共政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5页。
    ①Tichenor, P. J.,Mass Communication and Differential Growth in Knowledge,Public Quarterly,Summer,1970, 158-170.
    ①李宏、李民等:《传媒政治》[M].北京:中国传媒出版社2006年版,第226页。
    ②陈兵,政府的“造山运动”:有限政治与无限媒介[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2)。
    ①林姚,谈谈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几点认识[J]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3)
    ②雷青松、黄红东,执政合法性资源与党的先进性建设[J]理论探索2006(02)
    ③郑永年,为什么中国要走人本社会主义道路?[J]开放导报2005(02)。
    ④杨小明,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研究综述:现状、评价、前瞻http://www.ynce.gov.cn/ynce/site/schoo.
    ①[美]W·兰斯·班尼特著,杨晓红、王家全译:《新闻:政治的幻象》[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年版,第183页。
    ①丁柏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新闻传媒关系论略[J]扬州大学学报2006(11)。
    ②李华,论新闻传媒在提升党的执政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8(02)。
    ③清华大学政府发言人制度课题组,新闻发布与新闻执政的紧迫性[J]新闻记者2005(01)。
    ④清华大学政府发言人制度课题组.新闻发布与新闻执政的紧迫性[J]新闻记者2005(01)。
    ⑤薛瑞汉,大众传媒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J]理论学刊2006(06)。
    ⑥童兵,大众传媒的使用与驾驭:执政能力的重要标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01)
    ①张朝阳,“新闻执政”能力与“和谐社会”构建[J]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6(04)
    ②陆小华,舆论战略与增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J]理论前沿2004(08)。
    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②孙聚成:《信息力——新闻传播与国家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67页。
    ③[德]莱斯理·斯克莱尔:《全球体系的社会学》,转引自文化研究网http://www.culstudies.com。
    ①[德]约翰·基恩:《媒体与民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24页。
    ②孙聚成:《信息力——新闻传播与国家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01页。
    ③赵士林:《突发事件与媒体报道》[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页。
    ①赵士林:《突发事件与媒体报道》[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②王绍光、胡鞍钢、丁元竹,中国再次进入社会不稳定时期[J]战略与管理2002(03)。
    ③陈绚,中国媒体应避免“期待性沉默”[J]国际新闻界2003(02)。
    ①赵士林:《突发事件与媒体报道》[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②陆小华,传媒运用能力与巩固执政地位[J]中国记者2004(12)。
    ①彭伟步:《信息时代——政府形象传播》[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03页。
    ①黄琳斌,领导干部“新闻执政力”调查及分析[J]青年记者2006(23)。
    ②[美]玛格莱特·苏丽文著,董关鹏译:《政府的媒体公关与新闻发布——一个发言人的必备手册》[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③彭伟步:《信息时代——政府形象传播》[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01页。
    ④[美]W·兰斯·班尼特著,杨晓红、王家全译:《新闻:政治的幻象》[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年版。
    ①杨定国,练就过硬的“新闻执政能力”[N]平凉日报2009-11-06。
    ②清华大学政府发言人制度课题组.新闻发布与新闻执政的紧迫性[J]新闻记者2005(01)。
    ③王国庆,.第一时间抢占舆论制高点[J]对外大传播2005(10)。
    ①习近平,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9-03-02。
    ①彭伟步:《信息时代政府形象传播》[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1页。
    ②[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50页。
    ①徐晓林、周立信,信息技术对政府服务质量的影响研究[J]新华文摘2005(01)。
    ②涂洪斌:《构建电子政府·塑造网络形象》,见蒋春堂主编《政府形象探索》[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1年版,第322页。
    ③赵士林:《突发事件与媒体报道》[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页。
    ①[美]玛格莱特·苏丽文著,董关鹏译:《政府的媒体公关与新闻发布——一个发言人的必备手册》[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②彭伟步:《信息时代政府形象传播》[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72页。
    ③[美]玛格莱特·苏丽文著,董关鹏译:《政府的媒体公关与新闻发布——一个发言人的必各手册》[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5页。
    ①俞可平:《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46页。
    ①参见俞可平:《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46-149页。
    ②曹小为,中西媒体与政府的关系简述[J]新闻前哨2005(04)。
    ③章敬平:《拐点——决定中国未来的12个月》[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第137页。
    ①燕继荣编:《发展政治学:政治发展研究的概念与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4页。
    ①禹建强著:《传媒市场化的陷阱》[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7页。
    ②禹建强著:《传媒市场化的陷阱》[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2页。
    ①李良荣,当前我国新闻改革的三大难题和路径选择,中国新闻研究中心http://www.cddc.net.
    X刘兢,“当代中国传媒改革”的海外视角[J]新闻记者2010(07)。
    ①戴元初,中国传媒产业规制的解构与重构[J]青年记者2006(02)。
    ②路宪民,大众媒介的社会塑造[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5(02)。
    ③[美]罗恩·史密斯:《新闻道德评价》[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355页。
    ①金冠军、冯光华,中国传媒产业政策的解读与未来转型[J]视听界2005(03)。
    ②[美]道格拉斯·诺思:《经济史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0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0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4.《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毛泽东选集》(1-4),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邓小平文选》(1-3),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7.[美]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治》[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8.[美]科恩:《论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9.[美]詹姆斯·伯恩斯等著:《民治政府》[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0.王乐理:《政治文化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1.[英]K·兰顿:《政治社会化》[M].伦敦:牛津大学出版社1969年版。
    12.[美]克特·巴克著,南开大学社会学系译:《比较政治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13.王惠岩:《政治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4.俞可平:《政治与政治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5.[美]W·兰斯·班尼特:《新闻:政治的幻象》[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年版。
    16.[美]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7.杨光斌《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8.[美]格林斯坦、波尔斯比《政治学手册精选》(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19.《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0.[美]麦克莱:《传媒社会学》,曾静平译[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1.[美]德弗勒·丹尼斯:《大众传播通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22.彭伟步:《信息时代政府形象传播》[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23.[美]阿尔文·托夫勒:《未来的震荡》[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4.[美]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著,郭镇之、徐培喜译:《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5.[意]葛兰西:《狱中杂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26.郑乐平:《超越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论新的社会理论空间之建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7.[美]新闻自由委员会著,展江、王征、王涛译:《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8.刘晓红、卜卫:《大众传播心理研究》[M].北京:中国新闻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
    29.刘笑盈:《中外新闻传播史》[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0.[美]罗伯特·麦克切斯尼:《富媒体,穷民主》[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31.刘伯高:《政府公共舆论管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2.李宏、李民等:《传媒政治》[M].北京:中国传媒出版社2006年版。
    33.[美]罗雪科:《制作新闻》[M].台北: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版。
    34.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5.郭秋永:《当代三大民主理论》[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36.[美]罗伯特·达尔:《现代政治分析》[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37.谢岳:《大众传媒与民主政治》[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8.[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39.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0.[美]约翰·密尔:《论自由》[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3年版。
    41.[美]《杰斐逊选集》下[M].北京:三联书店1993年版。
    42.[美]希尔斯曼:《美国是如何治理的?》[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43.汪凯:《转型中国:媒体、民意与公共政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4.刘华蓉:《大众传媒与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5.[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换》[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46.陈振明:《政策科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7.[美]乔恩·谢泼德:《美国社会问题》[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48.[美]詹姆斯·E·安德森:《公共决策》[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
    49.陈堂发:《新闻媒体与微观政治——传媒在政府政策过程中的作用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0.[美]沃纳·赛弗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学的起源研究与应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51.陆小华:《新媒体观信息化生存时代的思维方式》[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2.吴飞、王学成:《传媒·文化·社会》[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3.陈昭郎:《传播社会学》[M]詹北:台湾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版。
    54.张昆:《大众媒介的政治社会化功能》[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5.新加坡《联合早报》编:《李光耀40年政论选》[M].北京:现代出版社1994年版。
    56.时蓉华:《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57.蒋云根:《政治人的心理世界》[M].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
    58.宋书文主编:《心理学名词解释》[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59.张国良主编:《新闻媒介与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0.[美]阿列克斯.英克尔斯等著、顾昕译:《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 中国家的个人变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61.罗伯特·哈克特、赵月枝著,沈荟、周雨译:《维系民主?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2.杨保军:《新闻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3.郑兴东:《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64.陈力丹:《舆论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
    65.[美]马克思·韦伯著,林荣远译:《经济与社会》(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66.[美]李普曼著:《舆论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67.[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特著,郭镇之、孟颖等译:《传播理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68.李彬:《传播学引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年版本。
    69.靳一著:《大众媒介公信力策评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0.[美]詹姆斯·罗尔著,董洪川译:《媒介、传播、文化——一个全球性的途径》[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71.张苏敏、郑春勇,浅析大众传媒对中国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的作用,中国社会学2008年年会。
    72.陆学艺、景天魁:《转型中的中国社会》[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73.郑杭生,李强等:《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74.陈晏清:《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75.李笃武:《政治发展与社会稳定—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稳定问题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
    76.[美]韦尔伯·施拉姆等:《报刊的四种理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
    77.丁水木:《社会稳定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78.[美]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7年版。
    79.胡宁生:《现代公共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80.张品兴:《梁启超全集》第1册[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81.俞可平:《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82.[美]刘易斯·A·科塞,孙立平译:《社会冲突的功能》[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83.王强华、魏永征主编:《舆论监督与新闻纠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84.[英]哈耶克:《自由宪章》[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85.[韩]吴锡泓著,金东日译:《政策学的主要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6.[美]斯图亚特·S·那格尔著,林明译:《政策研究百科全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
    87.赵士林:《突发事件与媒体报道》[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8.[美]玛格莱特·苏丽文著:《政府的媒体公关与新闻发布——一个发言人的必备手册》[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9.杨明品:《新闻舆论监督》[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
    90.[德]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91.[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
    92.[德]约翰·基恩:《媒体与民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93.孙聚成:《信息力——新闻传播与国家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94.燕继荣编:《发展政治学:政治发展研究的概念与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5.禹建强著:《传媒市场化的陷阱》[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6.[英]罗恩·史密斯:《新闻道德评价》[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97.章敬平:《拐点——决定中国未来的12个月》[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
    98.卜广庆,政府与社会关系视角下的政府职能转变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99.王萍,论公共决策监督[D]吉林大学2005年。
    100.周甲禄,舆论监督权论[D]武汉大学2004年。
    101.叶战备,权力约束视角下的舆论监督[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102.徐晓林、周立信,信息技术对政府服务质量的影响研究[J]新华文摘2005(01)。
    103.王绍光、胡鞍钢、丁元竹,中国再次进入社会不稳定时期[J]战略与管理2002(03)。
    104.曹小为,中西媒体与政府的关系简述[J]新闻前哨2005(04)。
    105.林姚,谈谈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几点认识[J]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3)。
    106.雷青松、黄红东,执政合法性资源与党的先进出建设[J]理论探索2006(02)。
    107.郑永年,为什么中国要走人本社会主义道路?[J]开放导报2005(02)
    108.丁柏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新闻传媒关系论略[J]扬州大学学报2006(11)。
    109.李华,论新闻传媒在提升党的执政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8(02)
    110.清华大学政府发言人制度课题组.新闻发布与新闻执政的紧迫性[J]新闻记者2005(01)。
    111.薛瑞汉,大众传媒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J]理论学刊2006(06)。
    112.童兵,大众传媒的使用与驾驭:执政能力的重要标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01)。
    113.张朝阳,“新闻执政”能力与“和谐社会”构建[J]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6(04)。
    114.陆小华,舆论战略与增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J]理论前沿2004(08)。
    115.《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116.陆小华,传媒运用能力与巩固执政地位[J]中国记者2004(12)。
    117.黄琳斌,领导干部“新闻执政力”调查及分析[J]青年记者2006(23)。
    118.王国庆,第一时间抢占舆论制高点[J]对外大传播2005(10)。
    119.习近平,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9年3月2日。
    120.李良荣《当前我国新闻改革的三大难题和路径选择》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121.路宪民,大众媒介的社会塑造[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5(02)。
    122.[美]彼得·凯恩:《美国新闻界十个令人不安的倾向》[J]国际新闻界1996(03)。
    123.宋黎明,论媒体时代的政党传媒化[J]党建研究2006(05)。
    124.喻国明,大众媒介公信力理论初探[J]新华文摘2005(08)。
    125.袁靖华:《传媒转型:传媒组织与受众身份的时空博弈》,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社会转型时期的媒介愿景研究。
    126.[美]曼纽尔·卡斯特,信息时代如何改变生活[J]新思路2002(02)。
    127.许欢科,大众传媒与当代青年政治社会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03)。
    128.陈绚,中国媒体应避免“期待性沉默”[J]国际新闻界2003(02)。
    129.吕坤良:大众传媒·大众文化·文化危机—一丹尼尔·贝尔批判性传播观述评[J]新闻与传播研究。
    130.孙旭培、刘丹,从五个量化研究看加强舆论监督的必要性[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06)。
    131.韩庆祥,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J]现代哲学2002年(03)。
    132.张博,大众传媒的变迁与政治社会化功能[J]湘潮(下半月)2008(06)。
    133.成跃,扩大公民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0)。
    134.孙旭培、刘丹,从五个量化研究看加强舆论监督的必要性[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06)。
    135.魏灵芝,公民社会和舆论监督[J]学理论2009(30)。
    136.王广文,舆论监督的三种误解[J]声屏世界2006(01)。
    137.李粟 周诗妮,媒介审判与舆论监督的转化[J]新闻传播2009(08)。
    138.魏灵芝,公民社会和舆论监督[J]学理论2009(30)。
    139.郭镇之主持的调查《从“焦点访谈”类专题报道看舆论监督作用报告》。
    140.陆小华,舆论影响能力与执政能力[J]中国记者2004(06)。
    141.张福平,大众传媒作为公共空间的政治解读[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5)。
    142.张春斌,我国大众传媒建构国民价值观念过程中需解决的若干问题与对策[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01)。
    143.董广安、詹绪武,情绪性社会风险与大众传媒的“排泄阀”功能,中国社会学会2008年年会。
    144.张福平,大众传媒作为公共空间的政治解读[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5)。
    145.李培林,“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J]中国社会科学1992(05)。
    146.马用浩,弱势群体与改革[J]理论与改革2002年(06)。
    147.张昆,大众传媒的政治属性与政治功能[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01)。
    148.侯琦、魏子扬,信息不对称对我国政治沟通的影响及对策[J]理论前沿2004(11)。
    149.约翰·弥尔顿.观点的自由市场http://baike. baidu. com。
    150.方玲玲,政治沟通与公民参与——从“新都经验”解读中国大陆的政治传播学,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
    151.景天魁,当前中国社会关系的观点与和谐社会建设.http://www.soufun.com。
    152.李国棠,论理想的民主政治人格.http://www.zazhijie.com。
    153.舆论监督的话语范式变迁初探.http://www.news.xinmin.cn
    154.Bernaed Cohen,The Press and Foreign Policy 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3,p.13.
    155.Doris Graber,Mass Media and American Politics,2nd edu Washington,DC:Congressional QuarterlyPress,1984,p.264.
    156.Hannerz, Ulf.1996. Transnational Connections:Culture, People, Places. London:Routledge P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