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冲突到变革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2010年被称为中国微博元年,微博快速占据了人们的眼球,它“碎片化”的传播方式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角落中,掀起了中国信息传播的微博热。而2011年是无可争议的微博崛起年。在这年,微博作为新兴的传播方式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还改变人们的沟通方式和生活方式。对于重大的公共事件,人们开始用简洁的方式通过微博发表观点;对于突发性事件,公众也能第一时间将所知的信息发布出来。随着门户网站的不断发展,微博作为一种新型互联网产品,快速发展起来并逐渐走向成熟。
     相比较传统的博客,作为年青一代的微博,它具有即时性、开放性和传播形态多样化的优势,并且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速,微博在中国快速地发展和普及了起来,大量传统媒体、政府机构、企业、公众人物纷纷开通微博。微博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也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但是它也是一把双刃剑,微博在广泛使用的同时也常常会给人们带来许多不容小觑的问题,需要得到我们的高度重视。
     从目前的微博使用情况来看,传统纸媒的微博使用包括媒体人个人的微博和媒体机构的微博。媒体人纷纷开微博,通过微博搜集信息并发表观点;而如今也已有数千家媒体机构入驻微博,并获得了广大受众的密切关注。开通微博对传统纸媒来说,可以有效地引导受众从媒体微博进入母媒体,为受众进入母媒体提供链接与通道。
     微博的传播方式不同于传统纸质媒体,它独特的传播模式也给每一个普通民众带来了上台表现的机会,使得他们成为不再仅仅是接受信息的单一受众身份,变成亦可以发送新闻的“大众记者”。这些微博用户可以通过关注他人并被他人关注、转发以及评论等微博的功能,在平台上平等发声。在这样的平台中,不存在绝对的传播者,也不存在绝对的受传者,受传之间的界限变得愈发模糊。这种平等的特性,让“沉默的大多数”感受到了民主。因此,大众变得愈加积极,他们开通微博,形成自己的朋友圈,在微博的平台上公布自己的独特观点和见解,与其粉丝进行紧密互动。某个简单的话题,在经过大众的层层传播后,会形成巨大威力,甚至有时会形成一个社区,形成舆论场。
     纸质媒体机构的传播应该更多的运用到微博,这已经成为了很多纸质媒体的共识。而如今也确实有许多媒体都在积极地利用微博,比如说,纸媒机构大多都在微博平台上开通了官方微博。这说明报纸微博正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而且在不断的融合中,它以一种新的姿态出现在大众面前。纸媒纷纷开微博显示出了极大的生命力。如何更好的使用微博也给传统纸媒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毋庸置疑,作为一种新的媒介技术,微博的意义是多元的,它部分削弱了传统纸媒在精英话语表达的权利。但是并不是说,传统纸媒在微博时代受到压制,其实他们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它们在这个媒介融合的是时代里,建立一个平衡的媒介环境,这将是中国传媒改革的必经之路。如何利用微博的优势,提高传统纸质媒体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已经引发了越来越多的探讨。
2010is called Chinese micro-blog year, micro-blog quickly occupy people's attention, it "fragmentation" spreading way of infiltration into the social life in every corner, a Chinese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of micro-blog heat.2011is the undisputed micro-blog rise year. In this year, micro-blog as a new mode of transmission has bee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 on every aspect of social life has had the huge influence. It not only changed the people's access to information, but also changes the way people communicate and way of life. For major public events, people began to use concise manner by micro-blog views; for emergencies, the public can also will be the first time the knowledge information release.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portal, micro-blog as a new type of Internet products, rapid development and gradually become mature.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blog, as the young generation micro-blog, it has the instantaneity, openness and communication form diversity advantage, and along with the social informatization process accelerate, micro-blog in China's rapid development and popularization of the Internet up, a large number of traditional media, government agencies, enterprises, public figures have opened micro-blog. Micro-blog not only meet people's spiritual needs, but also enriched the people's cultural life. But it is also a double-edged sword, micro-blog in widely used also often brings many problems can not be underestimated, need to get our attention.
     Seeing from the recent microblog marketing, the traditional microblog is consist of personal microblog and those of media agencies. Media person keeps starting their own microblogs to gathering information and express viewpoints. In comparison, thousands of media agencies start business by microblog and have been listened by many people. Microblogging means a lot to traditional media. They can provide with more convenient access and guide audience to mainstream media.
     The different propagandizing pattern of microblog brings new chances for every person to show on the stage, in which they are not only audience but also a reporter. Most microblog users can listen to and be listened by others, they can forward message and make reviews to communicate equally. This makes the boundaries between information spreaders and receivers vaguer. The factor also makes the'silent majorities'enjoy the democracy. Therefore, the public became more active. They register microblog and establish circle of friends, they express their unique views and opinions, and become interactive with fans. A simple topic, for example, which has been forwarded and reviewed by many people, becomes powerful, and even forms a community or a forum for pulic opinions.
     Paper media institutional communication should be more use of micro-blog, this has become the consensus of many paper-based media. And now there are many media are in active use of micro-blog, for example, paper intermediary institutions are mostly in micro-blog platform opened an official micro-blog. This shows the newspaper micro-blog is entering a stage of rapid development, but also in the continuous integration, it takes a new attitude in front of the public. Newspapers have a micro-blog has shown great vitality. How to make better use of micro-blog also gave traditional paper intermediary institutions ha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No doubt, as one kind of new media technology, micro-blog meaning is multiple, which weakened the traditional newspaper in the elite discourse right. But that's not to say, the traditional paper media in micro-blog era to be suppressed, they actually is a kind of mutual influence relations. They are in the media convergence is the era, to create a balance between the media environment; it will be the only way which must be passed Chinese media reform. How to use the micro-blog advantage, improve the traditional paper-based media competitiveness and influence, have caused more and more discussion.
引文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2年1月19日
    2刘丽清《微博虽“微”足值道尔—微博特性之浅析》《东南传播》[J]2009年第11期
    3喻国明《微博:影响力的产生机制与作用空间》《中关村》[J]2010年04期
    4方彦蘅 《微博谣言现象的成因及对策》《青年记者》[J]2012年02期
    5[美]桑斯坦《谣言》,中信出版社2010版
    6红昌,张静茹《微博客作为新型传播媒介的构建意义》《中国报业》[J]2011年04期
    7周诗妮《微博辟谣:公共突发事件中网络谣言治理的新模式—以日本311地震事件为例》《东南传播》[J]2011 年04期
    8潘治《twitter革命不该是“e时代”的榜样》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09-06/26/content —11605420htm
    9喻国明《微博:影响力的产生机制与作用空间》《中关村》[J]2010年04期
    10章旭《新媒体时代与传统媒体转型》《天津市经理学院报》[J]2009年02期
    11谢新洲《网络传播理论与社会发展》,第36页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7月
    1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出版社1999年11月第—版第167页
    13郭全中《传统媒体的微博应对策略》《新闻与写作》[J]2011年07期
    14郭全中《如何发掘微博的营销价值》《中国记者》[J]2011年06期
    15张佰明《嵌套式:网络微博发展的根本逻辑》《国际新闻界》[J]2011年01期
    16孟波《新浪微博——场正在发生的信息传播变革》《南方传媒研究》[J]2010年第21期
    17蔡雯《媒体微博:新闻传播变革的试验区——从地方报纸两会报道中的微博利用说起》[J]《新闻记者》2011年03期
    18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商务印书馆2000版
    19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商务印书馆2000版
    20唐雯彬《“微博记者”的角色分析——以记者闾丘露薇的微博为例》《今传媒》[J]2011年04期
    21霖《记者的“微博行为”探究》《新闻世界》[J]2012年01期
    22《试析记者微博客使用特征分析与专业身份的建构—以新浪微博记者博主为例》《今传媒》[J]2010年08期
    23刘鹏飞((2010:网络舆论格局新变化及传统媒体的作为》[J]《新闻记者》2010年第1期
    24《两个微博的力量》《南方人物周刊》[J]2010年第45期
    25《媒体微博:新闻传播变革的试验区——从地方报纸两会报道中的微博利用说起》[J]《新闻记者》2011年第3期
    26安《新闻生产的变革:从组织化向社会化——以微博如何影响调查性报道为视角的研究》[J]《新闻记者》2011年第3期
    27国《速度与深度:twitter对美国报业内容生产流程的重构》[J]《新闻记l者》2011年第3期
    28孙荣欣《传统纸媒如何与微博共舞》《新闻爱好者》,[J]2011年04期
    29许大玮,王纯《以微博为代表的“草根媒体”兴起,传统媒体如何应对?》《美与时代》(下)[J]2012年01期
    30彭晶晶《论数字传播时代纸质媒介的角色转型一基于纸媒相对优势与市场转型角度的分析》《现代商贸工业》[J]2012年03期
    31王卫明,甘昕鑫《微博新闻的特征及其采写原则》《新闻与写作》[J]2012年01期
    32刘林果《论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议程互动》《新闻爱好者》[J]2012年01期
    1.[加]埃里克·迈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编:《麦克卢汉精粹》,何道宽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2.[美]马克·波斯特著:《第二媒介时代》,范静哗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3.[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4.[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选译.哈贝马斯精粹.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5.[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
    6.[英]詹姆斯·卡伦:《媒体与权力》,史安斌、董关鹏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7.[美]詹姆斯·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丁未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
    8. 邵培仁等著:《媒介舆论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
    9. 张咏华:《网络新闻业与跨文化传播》,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
    10.范以锦、董天策主编:《数字化时代的传媒产业》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
    11.喻国明、张小争编著:《传媒竞争力——产业价值链案例与模式》,华夏出版社,2005年;
    1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1.谢耕耘、徐颖:《微博的现状、历史与发展趋势》,《现代传播》,2011年第4期;
    2.王晓兰:《2010年中国微博客研究综述》,《国际新闻界》,2011年第1期;
    3.周葆华:《作为“动态凡事订定事件”的“微博事件”》,《当代传播》,2011年第2期;
    4.柯敏:《浅析党政机构和官员微博的产生、发展与影响》,《今传媒》,2011年 第6期;
    5.张力:《浅析微博的传播形态》,《青年记者》,2010年第4期;
    6.雷博涵:《传统媒体应用微博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新浪微博中的纸质媒体微博为例》,《新闻世界》,2011年第3期;
    7.姜军旗:《传统媒体与微博:从相互渗透到和谐共生》,《青年记者》,2011年第6期;
    8.张晗:《浅析微博时代网络舆论的特点及传播规律——以唐骏学历[造假门]事件为例》,《新闻世界》,2011年第4期;
    9.付文辉:《飞十二个关键词透视微博客——传播学视野下的微博客现象》,《中国传媒科技》,2010年第9期;
    10.郭全中:《如何发掘微博的营销价值》,《中国记者》,2011年第6期;
    11.刘正荣:《“人人即媒体”与大众传播要素的质变》,《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4期;
    12.张佰明:《嵌套性:网络微博发展的根本逻辑》,《国际新闻界》,2010年第6期;
    13.喻国明、张佰明:《试论媒介一体化经营平台的构建》,《新闻传播》,2011年第3期;
    14.喻国明、欧亚、张佰明、王斌:《微博:从嵌套性机制到盈利模式——兼谈twitter最受欢迎的十大应用》,《青年记者》,2010年第7期;
    15.喻国明、欧亚、张佰明、王斌:《试论微博中的中国本土化发展战略——一种基于用户培育的差异化竞争》,《当代传播》,2010年第2期;
    16.杨茜:《微博:构建公共讨论新平台——以新浪微博中的“救狗事件”为例》,《新闻世界》,2011年第7期;
    17.顾卓俐:《微博的草根性功能研究——以2011年微博“打拐”为例》,《传媒观察》,2011年第7期;
    18.吴文苑:《微博传播对网络舆论的影响——以“宜黄强拆事件”为例》,《新闻世界》,2011年第6期;
    19.董迎轩:《微博:政府发声新路径》,《新媒在线》,2011年第2期;
    20.周诗妮:《微博辟谣:公共突发事件中网络谣言治理的新模式——以日本 “3.11”地震事件为例》,《东南传播》,2011年第4期;
    21.王硕:《微博的盈利模式与潜在趋向》,《新闻爱好者》,2011年第3期;
    22.赵蒙肠:《“推”出的公民社会——微博在大陆的发展研究》,《东南传播》,2010年第4期;
    23.黄硕:《媒介融合视域中微博多级传播模式探究》,《东南传播》,2010年第6期;
    24.汤向男:《关系化信息流:微博环境下的“把关人”》,《东南传播》,2011年第4期;
    25.李丹:《公民社会视角下中国微博舆情的发展与走向》,《东南传播》,2011年第5期;
    26.梁涛:《从“抢盐危机”看微博与谣言传播》,《今传媒》,2011年第7期;
    27.尹连根:《邓玉娇案的框架分析:网上公共舆论如何影响网下媒体报道》,《国际新闻界》,2010年第9期;
    28.刘卉:《从宜黄拆迁自焚事件看微博传播的特点》,《传媒观察》,2011年第2期;
    29.岳小乔:《从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看唐骏“造假门”中的微博传播》,《新闻传播》,2010年第9期;
    30.陈寅:《从“微博打拐”看我国媒体公共性建构》,《青年记者》,2011年6月;
    31.吉卫华、杜丽婷:《从微博看自媒体时代信息把关的变化》,《东南传播》2010年第12期;
    32.邓赫石、黄洋:《微博流行及其发展其实解析》,《新闻窗》,2010年第4期;
    33.牛梦笛:《后博客时代的媒介参与——“微博”现象初探》,《新闻界》,2010年第6期;
    34.黄琪:《中国微博客的困境和出路探析》,《东南传播》,2010年第5期;
    35.徐红昌、张静茹:《微博客作为新型传播媒介的构建意义》,《中国报业》,2011年第2期;
    36.唐亮:《政府微博发展的理性思考》,《传媒》,2011年第5期;
    37.瞿旭晟:《政府微薄:打造政民沟通新渠道——“政务微博:机遇与挑战”圆桌论坛综述》,《新闻记者》,2011年第6期;
    38.陈华明、李畅:《微博中的个体认同:静态“内观”与动态分裂》,《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39.高宪春:《新媒介环境下议程设置理论研究新进路的分析》,《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年第1期;
    40.赵玲:《新浪微博的品牌接触点研究》,《东南传播》,2011年第5期;
    41.应吉庆:《微博客:发现新闻与发布新闻的新途径》,《新闻实践》,2010年第4期;
    42.潘祥辉:《论媒介技术演化和媒介制度变迁的内在关联》,《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43.王旭东:《“微博大义”是纸媒的“金手指”》,《新闻世界》,2010年第9期;
    44.郭全忠:《传统媒体的微博应对策略》,《新闻与写作》,2011年第7期;
    45.罗永新:《报刊的微博化生存》,《青年记者》,2011年第7期;
    46.王珑玲:《新媒体语境下传统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培育》,《当代青年研究》,2010年第12期;
    47.唐莉莉、杜骏飞:《微博崛起及传统媒体话语权重构》,《青年记者》,2010年第10期;
    48.卢士海:《微博vs传统媒体》,《传媒》,2010年第10期;
    49.杨善顺:《微传播时代的来临与传统媒体的利用》,《传媒》,2009年第8期;
    50.黄朔:《媒介融合视域中微博多级传播模式探究》,《东南传播》,2010年第6期;
    51.张艳秋、廖梦夏:《微博新闻:传统媒体发展的“又一村”》,《新闻与写作》,2011年第1期;
    52.陈力丹、董晨宇:《2010年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新鲜话题》,《当代传播》,2011年第2期;
    53.章丰:《报业新媒体战略的碎片化思考》,《新闻实践》,2010年第11期;
    54.李东:《后微博时代的媒体诉求与话语操作》,《记者摇篮》,2011年第4期;
    55.张明新:《自由与责任呢之间——媒体人基于微博的信息生产和传播》,《青年记者》,2011年第3期;
    56.戴嘉宜:《“乐清事件”中的微博互动》,《新闻世界》,2011年第7期;
    57.蔡胜龙、范以锦:《微博给传统媒体带来的不仅仅是挑战》,《新闻传播》,2011年第3期;
    58.梁长荣:《解析微博中的“公民记者”》,《新闻爱好者》,2011年第6期;
    59.吴璨:《地方都市报的微博化传播形态——以“扬子晚报”为例》,《大众文艺》,2011年第12期;
    60.喻国明:《不必过分担心微博口水话》,《新闻前哨》,2011年第7期;
    61.谢耕耘:《微博的挑战与传统媒体的机遇》,《新闻前哨,2011年第7期;
    62.喻国明:《微博:一种蕴含巨大能量的信息传播形态》,《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2期;
    63.秦胜南:《信息碎片化时代纸媒的竞争优势,《新闻爱好者》,2011年第6期;
    64.孙荣欣:《传统媒体如何与微博共舞》,《新闻爱好者》,2011年第4期;
    65.郑智斌、张安然:《“微新闻”时代传统媒体的问题与应对》,《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