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进程中的“余数”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抗战时期至五十年代小说中的喜剧性人物。在中国现代叙事进程中存在着这样一批人,他们不是时代的弄潮儿,也不是革命的对象,但是在具有先进性的“新人”看来,他们身上具有落后的因素,是被教育和说服的对象,他们面对时代变迁时常常诚惶诚恐、不知所措、笑话百出,这类人物作为现代装置中的“余数”,是中国现代国民建构主体的对象。小说中,对他们进行改造的策略是喜剧美学,通过喜剧性人物的塑造试图抹除这些“余数”身上不合时宜的东西,这是“现代性”的表现之一。但是,吊诡的是,这些喜剧性人物通身散发着殊异的魅力,可亲可近,可爱而深入人心。在深入人心,唤起同情的同时显得合格的“新人”们单调空洞乏味,透出一股解构的力量。本文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试图从建构与解构这一悖论出发分析喜剧性人物在中国现代进程中的功能,以求获得新的认识。
The object of this article are the theatrical figures who lived from Sino-Japanese War time to the 50s, neither of them are the helmsman in their time nor the target of the revolution. But some people who have the advanced thought at that time thought the theatrical figures are fallen behind should be educated and persuaded. These theatrical figures always felt fear , trepidation and made many ridicululous mistakes when they confront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imes. They played a role of the supernumerary in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and became the main target of the national construction. In the novles, the strategies what the writers used to reform the figures was comedic aesthetic, the writers want to dispel the untimely characteristic on the theatical figures, this method was one of the expression of modernization. However, it is strange that the theatrical figures had peculiar fascination, they are amiable, respectable and lovely. Compared with these theatical figures, the people who have the advanced thought seemed monotonous and boring. In this paper I will use the method of construction and deconstruction try to analyse the role of these theatrical figures by intensive reading in order to discover new things on this subject.
引文
①周扬:《论赵树理的创作》,《周扬文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493页。
    ②陈涌:《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人民文学》1950年第5期。
    ①《喜剧论纲》,见《罗念生全集》第1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6月版,第397页。
    ②《<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5页。
    ③(加)诺斯罗普·弗莱:《喜剧:春天的神话》,傅正明,程朝翔译,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版,第50页。
    ④(法)柏格森:《笑》,徐继曾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25页。
    ①(美)理查德·泰勒:《理解文学要素》,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51页。
    ②苏晖:《西方喜剧美学的现代发展与变异》,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版,第12页。
    ③(英)斯图亚特﹒霍尔编:《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徐亮、陆兴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45页。
    ④李遇春:《权力·主体·话语》,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第27页。
    ①(英)斯图亚特﹒霍尔编:《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徐亮、陆兴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44页。
    ②(法)福柯:《话语的秩序》,肖涛译,见《语言与翻译的政治》,许宝强,袁伟选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1月版,第3页。
    ③参阅李遇春:《权力·主体·话语》,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
    ①原载于1938年5月《文艺阵地》第1卷第3期。
    ②1942年重庆文座出版社出版。
    ③录自《连队文艺》,冀中军区1942年出版。
    ①原载于《八路军军政杂志》第四卷。
    ②《中国解放区文学书系?小说编》第一卷,第310页。
    ③1943年9月华北新华书店出版发行。
    ④1943年12月延安华北新华书店出版发行。
    ⑤原载于1942年2月淮北《大众半月刊》第2卷第2期。
    ①原载于1945年5月12日《解放日报》。
    ②原载于1946年6月2日《晋察冀日报》。
    ③写于1943年5月边区,录自《延安文艺丛书﹒小说卷》,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④罗平汉:《农业合作化运动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版,第11页。
    ⑤1948年4月由东北书店出版上卷,1949年5月由东北书店出版下卷。
    ⑥1948年9月由光华书店出版社发行。
    ①原载于1946年6月《文艺杂志》第1卷第4期。
    ②原载于1946年9月《北方文化》第2卷第7期。
    ③原载于1946年10月《胶东大众》第44期。
    ④《中国解放区文学书系·小说编》第一卷,重庆出版社,1992年版,第454页。
    ⑤选自《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资料丛书·冀南文学作品选》,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⑥写于1949年,录自《方纪小说集》,天津百花出版社1981年版。
    ⑦原载于1946年《文艺杂志》创刊号。
    ⑧原载于1946年11月《文艺杂志》第2卷第3期。
    ⑨原载于1946年2月《山东文化》第3卷第6期。
    ⑩原载于1946年12月14日《大众日报》。11原载于1946年9月《大众日报》。12原载于1946年5月24日《大众日报》。
    ①写于1958-1960年。1962年作家出版社出版。
    ②原载于1954年《长江文艺》第1期。
    ③原载于1954年《长江文艺》第8期。
    ④原载于1954年《长江文艺》第1期。
    ⑤原载于1958年《火花》第8期。
    ⑥1950年工人出版社出版。
    ⑦1954年,录自《孙老大单干》1955年中国青年出版社。
    ⑧1962年作家出版社初版。
    ①1958年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
    ②原载于1955年《人民文学》1-4号。
    ③原载于1958年《火花》第1期。
    ④写于1955年,录自《黄烟洞》,1959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⑤原载于《说说唱唱》1950年第6期。
    ⑥1949年由天下出版社出版发行。
    ⑦原载于1950年6月《人民日报》。
    ⑧写于1948年,录自《二妞结婚》,1950年天津知识书店出版。
    ⑨原载于1954年《文艺月报》第6期。
    ⑩原载于1954年《人民文学》第8期。
    ①小全、太龙著:《赵树理短篇小说欣赏》,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4页。
    
    ①参阅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2版,第32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860页——第861页。
    ③胡正:《汾水长流》,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4页。
    ④胡正:《汾水长流》,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6页。
    ①胡正:《汾水长流》,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7页。
    ①赵树理:《登记》,选自《下乡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版,第19页。
    ①赵树理:《“锻炼锻炼”》,选自《下乡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版,第31页。
     ①(法)柏格森:《笑》,徐继曾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3页—第4页。
    ①(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221页。
    ②(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226页。
    ③(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226页——第227页。
    ④(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235页。
    ①(法)路易﹒阿尔都赛:《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研究笔记)》,选自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第336页。
    ②(法)路易﹒阿尔都赛:《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研究笔记)》,选自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56页。
    ③(法)路易﹒阿尔都赛:《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研究笔记)》,选自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52页。
    ④严泽胜:《穿越“我思”的幻象》,东方出版社,2007年第1版,第225页。
    ①詹姆斯·费伦在《作为修辞的叙事:技巧、读者、伦理、意识形态》一书中指出,故事外的叙述者(heterodiegetic)是指叙述者并不与人物存在于同一个(虚构)层面上的叙述。比如,全知第三人称叙述就是故事外叙述;隐含作者(implied author)是指叙述文本以“以这种顺序排列这些词”,并能嵌入他的价值,是由于一些选择造成的,而进行这些选择的那个意识。
    ②赵树理:《登记》,选自《下乡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3月版,第1页。
    ③赵树理:《登记》,选自《下乡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3月版,第2页。
    ④赵树理:《登记》,选自《下乡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3月版,第3页
    ⑤赵树理:《登记》,选自《下乡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3月版,第8页。
    ⑥(美)詹姆斯﹒费伦《作为修辞的叙事:技巧、读者、伦理、意识形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页。
    ①詹姆斯·费伦:《作为修辞的叙事:技巧、读者、伦理、意识形态》,北京大学出版,2005年版,第19页--第21页。
    
    ①小全、太龙著:《赵树理短篇小说欣赏》,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2页。
    ②小全、太龙著:《赵树理短篇小说欣赏》,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7页。
    ③小全、太龙著:《赵树理短篇小说欣赏》,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8页。
    ④小全、太龙著:《赵树理短篇小说欣赏》,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9页。
    ⑤小全、太龙著:《赵树理短篇小说欣赏》,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4页。
    ①詹姆斯·费伦在《作为修辞的叙事:技巧、读者、伦理、意识形态》一书中指出:同故事叙述(homodiegetic)是指叙述者与人物存在于同一个层面的叙述。
    ②程光炜:《五十至七十年代文学“叙事”问题》,文学评论,2004年第2期。
    ①(美)周蕾:《妇女与中国现代性》,上海三联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第39页。
    ①米克?巴尔著,谭君强译:《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4月第2版,第3页。
    ①马烽:《三年早知道》,选自浩然编:《中国农村小说大观》,农村读物出版社1986年2月第1版,第123页。
    ①马烽:《三年早知道》,选自浩然编:《中国农村小说大观》,农村读物出版社1986年2月第1版,第139页。
    ①(美)詹姆斯·费伦:《作为修辞的叙事:技巧、读者、伦理、意识形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版,第111页。
    ①李準:《不能走那条路》,录自《中国解放区文学书系》(小说编1—4),重庆出版社出版1992年第1版,第189页。
    ②李準:《不能走那条路》,录自《中国解文学大系1949-1966》(短篇小说集上),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年第1版,第194页。
    ①《中国解放区文学书系》(小说编1—4),重庆出版社出版1992年第1版,第2485页。
    ②《中国解放区文学书系》(小说编1—4),重庆出版社出版1992年第1版,第2485页。
    ③《中国解放区文学书系》(小说编1—4),重庆出版社出版1992年第1版,第2487页。
    ④《中国解放区文学书系》(小说编1—4),重庆出版社出版1992年第1版,第2492页。
    ①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7年第1版,第4页。
    ②陈晓明:《不死的纯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9页。
    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宣言》,原载于《文艺月刊》,1938年第9期。
    ①赵树理:《“锻炼锻炼”》,选自浩然编:《中国农村小说大观》,农村读物出版社1986年2月第1版,第43页。
    1.中国作家协会山西分会筹委会编:《山西短篇小说选:1949-1959年》,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60年2月,第1版。
    2.赵树理:《下乡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3月,第1版。
    3.中国作家协会山西分会编:《晋绥革命根据地文艺作品选》,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4.莫西芬等编:《山东解放区文学作品选》,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2月,第1版。
    5.周立波:《周立波选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3月,第1版。
    6.小全、太龙著:《赵树理短篇小说欣赏》,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7.《延安文艺丛书》编委会编:《延安文艺丛书》(第二卷、第三卷),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版。
    8.浩然编:《中国农村小说大观》,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1986年2月,第1版。
    9.葛洛、刘剑青主编:《中国新文艺大系1949—1966》,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年10月,第1版
    10.《中国新文学大系》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3—8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
    11.林默涵、康濯主编:《中国解放区文学书系》(小说编1—4),重庆:重庆出版社出版,1992年3月,第1版。
    12.胡正:《汾水长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
    1.蓝海:《中国抗战文艺史》,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4年3月,第1版。
    2.罗君策编:《周扬文集》(第1-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12月第1版。
    3.刘增杰:《中国解放区文学史》,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5月,第1版。
    4.《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
    5.李扬:《抗争宿命之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1942-1976)研究》,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
    7.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版。
    8.杨匡汉、孟繁华:《共和国文学五十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
    9.孟繁华:《梦幻与宿命:中国当代文学的精神历程》,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10.汪晖:《死火重温》,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11.董志林:《追忆燃情岁月:五十年代小说艺术类型论》,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
    12.范智红:《世变缘常:四十年代小说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3月,第1版。
    13.蓝爱国:《解构十七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14.罗平汉:《农业合作化运动史》,厦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15.《罗念生全集》编委会编:《罗念生全集》(第1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
    16.苗军:《在混沌的边缘处涌现》,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
    17.闫广林:《历史与形式:西方学术语境中的喜剧、幽默和玩笑》,上海:科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18.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第二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2版
    19.苏晖:《西方喜剧美学的现代发展与变异》,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20.张建:《中国现代喜剧史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21.李遇春:《权力·主体·话语》,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22.严泽胜:《穿越“我思”的幻象》,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
    23.唐小兵编:《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
    24.陈晓明:《不死的纯文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5.(英)爱·摩·福斯特:《小说面面观》,苏炳文译,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年12月版。
    26.(美)理查德·泰勒:《理解文学要素》,黎风、李杰、杜险峰、吴兴明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年7月,第1版。
    2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第2版。
    28.(美)卡勒:《论解构》,陆扬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1998年11月,第1版。
    29.(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
    30.许宝强,袁伟选编:《语言与翻译的政治》,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31.(美)詹姆斯·费伦:《作为修辞的叙事:技巧、读者、伦理、意识形态》,陈永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32.(美)J·希利斯·米勒:《解读叙事》,申丹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33.(荷)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谭君强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4月第2版。
    34.(英)斯图亚特·霍尔编:《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徐亮、陆兴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11月,第1版。
    35.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36.(法)柏格森:《笑》,徐继曾译,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37.(美)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第2版。
    38.(加)诺斯罗普·弗莱:《喜剧:春天的神话》,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39.(法)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4月,第3版。
    40.(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4月,第3版。
    41.(美)周蕾:《妇女与中国现代性》,上海三联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1.《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宣言》,《文艺月刊》,1938年第9期。
    2.陈涌:《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人民文学》1950年第5期。
    3.刘增杰:《回到原初—解放区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问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年第4期。
    4.汪东发:《叙述成长—<红旗谱>、<青春之歌>、<三家巷>叙事比较》,《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5.程光炜:《论50—70年代文学中的农民形象》,《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第4期。
    6.李莉:《论中国现代乡土小说的民俗化倾向》,《学术论坛》,2001年第7期。
    7.何言宏:《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阐释与文化政治问题》,《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8.苏光文:《启蒙主义:中国抗战文学的重要话题》,《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2月,第18卷,第1期。
    9.刘增杰:《静悄悄地行进—论90年代解放区文学研究》,《文学评论》,2002年第2期。
    10.刘保昌:《“十七年文学”的现代性问题》,《江汉论坛》,2002年3月。
    11.程光炜:《重建中国的叙事》,《南方文坛》2002年3月。
    12.刘增杰:《一个被遮蔽的文学世界》,《文学评论》,2003年第6期。
    13.余岱宗:《“中间人物”论的美学背景及其人物类型》,《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14.董之林:《关于五十年代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传统叙事方法的重现与再造》,《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年第3期。
    15.谢昭新,李丽:《论四十年代小说理论的时代性演进》,《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年第4期。
    16.杜国景:《论农业合作化小说中的“创业叙事”》,《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17.程光炜:《五十至七十年代文学“叙事”问题》,文学评论,2004年第2期。
    18.刘忠:《集体主义对个体意识的改造与消融》,《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2卷第4期。
    19.罗慧林:《论解放区小说的爱情叙事》,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2004年。
    20.上官国强:《解放区通俗小说论》,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2004年。
    21.王佳琴:《夹缝中的文学书写——解放区小说叙事研究》,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年。
    22.孙斐娟:《被规训的中国当代农村叙事》,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年。
    23.王永春:《革命的他者——十七年小说中的反面形象研究》,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年。
    24.余岱宗:《论“红色经典”中的积极分子文化》,《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8卷第6期。
    25.黄玉梅:《革命与物质—析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中的人物类型》,《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5年,第26卷第2期。
    26.余岱宗:《红色经典:主题与叙述》,《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0卷第2期。
    27.许思友:《浅论喜剧艺术的美学基本特征》,《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3月第10卷第1期。
    28.沈琳《小人物·中间人物·农村新人》,《文艺研究》2008年第6期。
    29.王健:《意在不言中》,《各界(科技与教育)》,2008年第10期。
    30.林细娇:《“十七年”农业合作化题材小说中农民与土地关系的表述》,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年。
    31.曾令存:《“40年代文学转折”研究》,《学术研究》,2009年第2期。
    32.丁帆:《一九四九:在“十七年文学”的转型节点上》,《当代作家评论》2009年第3期。
    33.司俊杰、高亚斌:《革命历史小说和新历史小说对解放区农村干部形象的书写》,《文艺理论与批评》,2009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