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女童弱势地位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农民工流动而出现的“留守儿童”现象日益普遍,其中,留守女童问题尤为突出。本文以质化研究方法对河南某村庄留守女童进行田野考察和分析。通过对留守女童生存状况的描述和分析,探讨了农村留守女童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论文共分七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是导论。主要陈述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对调查村庄的介绍。包括调研区域选择、进入现场的方法及村庄基本情。况介绍。第三部分对留守女童基本情况进行描述,并分析了她们留守的原因。第四部分探讨了留守女童劳动负担。第五部分分析了留守女童的心理状况。分别从安全感和孤独感两个维度对留守女童的心理问题进行阐述。第六部分分析了留守女童的教育状况。分别对留守女童的受教育机会、学习状况进行描述和分析。第七部分是小结和讨论。对留守女童的特征进行归纳;对造成留守女童生存状态的原因进行分析;从发展农村经济、改造农村文化以及从家庭、学校、政府等多维视角探讨了有助于留守女童健康成长的对策建议。
More and more left-behind children problems appeared with rural labor force shift to cities massively since the 1980s,among them, left-behind girl problems are more serious. The paper reviews and analys the left-lehind girls in a village Henan province with qualitive reaserch methods. The paper discusses effective ways for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left-behind girls from the discription of the quo of them.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seven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an introduction of the paper mainly stating reaserch meaning and methods . The second part discripts the survay village including the choice of survay area, the ways how to enter into the scene and the discription of basic status of the village. The third part has an discription of fundamental state of left-behind girls and and it analys the reasons why the girls become left-behind children . The forth part has a discussion on labor burden of left-behind girls. The fifth part analys the phycologycal state of left-behind girls from the sence of security and lonliness. The sixth part analys the education state of left-behind girls from the discription and analisis on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and learning state .The seventh part is an summary and disscusion of the paper including the conclusion of charactoristics of left -behind girls, the analysis of reasons on how come into being of the quo of them , at last ,the paper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for healthy development of left-behind girls o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the reconstruction of rural culture and the endevor of family ,school and government
引文
[1]《人口研究》编辑部.聚焦386199现象、关注农村留守家庭[J].人口研究,2004(4)
    [1]上官子木.“留守儿童”问题应引起重视[J].神州学人,1994(6)
    [2]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1)
    [3]吴霓.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
    [4]段成荣、杨舸、王莹.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J].学海,2005(6)
    [5]朱信宁、孙晓军、彭艳.留守子女渴望亲情[N].中国青年报,2004-10-25
    [6]胡晓军.江西于都县实施“留守孩关爱工程”[N].光明日报,2004-11-4
    [7]全国妇联.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R],2008-2-27
    [8]周宗奎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9]吴霓等.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课题简报[R].北京: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课题组,2004.
    [10]叶敬忠.父母外出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的影响[J].农村经济,2006(7)
    11 周宗奎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12 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7)
    13 岳慧兰、傅小娣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教育理论研究,2006(10)
    [1]岳慧兰、傅小娣.“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教育理论研究,2006(10)
    [2]郭少榕.留守儿童问题性别差异调查分析--以福建省为例[J].青年研究[J],2006(5)
    [3]赵红、罗建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分析[J].精神医学杂志,2007(1)
    [4]伍慧玲、陆福兴.关注农村留守女童的性安全问题[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4)
    [5]郭少榕.农村留守女童:一个被忽视的弱势群体--福建农村留守女童问题调查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1]吴慧平.聚焦女童教育--农村女童教育研讨会综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6(6)
    [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2
    [2][美]艾尔.巴比著,邱泽奇译.社会研究方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22
    [1]周沛.农村社会发展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4-5
    [1]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和思考[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14-15
    [2]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65
    [3]桂建生.对农村中小学“辍学”问题的反思[J].中国教育学刊,2004(2)
    [1]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4
    [2]毛泽东.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56
    [3][加]朱爱岚著,胡玉坤译.中国北方村落的社会性别与权利[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160
    [1]尽管有学者认为在质化研究中不必讲究“价值中立”,研究者可以把自己的态度带到研究中去,但是我认为,研究者对于涉及研究问题的“先入为主”的观念对于研究而言还是应该避免的。
    [2]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319
    [3]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6
    [1]艾尔·巴比著,邱泽齐译.社会研究方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180
    [2]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和思考[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15
    [1][加]朱爱岚著,胡玉坤译.中国北方村落的社会性别与权利[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14
    [1]雷万鹏.我国农村教育焦点问题实证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116
    [2]LGl的意义:LG是“留守女童”Left-behind Girl的缩写,与此相对应,LB则是留守男童Left-behind Boy 的缩写;G是“监护人”Gardian的缩写。阿拉伯数字是笔者在调查时所做编号
    [1]贺雪峰.关中村落模式的关键词[J].人文杂志,2005(1)
    [1]方建移、何伟强.家庭教育与儿童社会性发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68
    [2]张文新.青少年发展心理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20
    [1]英.迈凯.特普林格尔著、高春云等译.儿童的需要[M].台州:春秋出版社,1989:111
    [1]顾宝昌.人口流动与农村妇女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4
    [1]转引自杨东平.教育公平的理论和在我国的实践[J].东方文化,2000(6)
    [2]苌景州.教育投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172
    [3]于同申主编.发展经济学--新世纪经济发展的理论与政策[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3:68-69
    [1]周沛.农村社会发展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250)
    [2]蔡昉.劳动力迁移的两个过程及其制度障碍[J].社会学研究,2001(4)
    [3]周沛.农村社会发展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62
    [1]阿玛蒂亚.森在《以自由看待发展》中认为“可行能力”就是“一个人所拥有的,享受自己有理由珍视的那种生活的实质自由。”
    [2]转引自吴理财.论贫困文化[J].社会,2001(8)
    1.[美]艾尔.巴比著,邱泽奇译.社会研究方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2.周沛.农村社会发展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和思考[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4.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5.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6.毛泽东.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7.[加]朱爱岚著,胡玉坤译.中国北方村落的社会性别与权利[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8.雷万鹏.我国农村教育焦点问题实证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9.方建移、何伟强.家庭教育与儿童社会性发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10.张文新.青少年发展心理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11.英.迈凯.特普林格尔著、高春云等译.儿童的需要[M].台州:春秋出版社,1989.
    12.于同申主编.发展经济学--新世纪经济发展的理论与政策[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3.
    13.顾宝昌.人口流动与农村妇女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4.[加]朱爱岚著,胡玉坤译.中国北方村落的社会性别与权利[M].杭州: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15.苌景州.教育投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16.L.达维逊、L.K.果敦著,程志民、刘丽、宋坚之等.性别社会学[M].北京:重庆出版社,1989.
    17.劳凯声.变革社会中的教育权与受教育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人口研究》编辑部.聚焦386199现象、关注农村留守家庭[J].人口研究,2004(4).
    2.上官子木.“留守儿童”问题应引起重视[J].神州学人,1994(6).
    3.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1).
    4.吴霓.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
    5.段成荣、杨舸、王莹.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J].学海,2005(6).
    6.朱信宁、孙晓军、彭艳.留守子女渴望亲情[N].中国青年报,2004-10-25.
    7.胡晓军.江西于都县实施“留守孩关爱工程”[N].光明日报,2004-11-4.
    8.全国妇联.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R],2008-2-27.
    9.周宗奎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10.吴霓等.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课题简报[R].北京: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课题组,2004.
    11.叶敬忠.父母外出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的影响[J].农村经济,2006(7).
    12.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7).
    13.岳慧兰、傅小娣.“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教育理论研究,2006(10).
    14.郭少榕.留守儿童问题性别差异调查分析--以福建省为例[J].青年研究[J],2006(5).
    15.赵红、罗建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分析[J].精神医学杂志,2007(1).
    16.伍慧玲、陆福兴.关注农村留守女童的性安全问题[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4).
    17.郭少榕.农村留守女童:一个被忽视的弱势群体--福建农村留守女童问题调查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18.吴慧平.聚焦女童教育--农村女童教育研讨会综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6(6).
    19.桂建生.对农村中小学“辍学”问题的反思[J].中国教育学刊,2004(2).
    20.吕绍清.孩子在老家(上)--农村留守儿童:生活与心理的双重冲突[J].中国发展观察,2005(9).
    21.贺雪峰.关中村落模式的关键词[J].人文杂志,2005(1).
    22.王曦辉.河南省“两免一补”惠及1300万中小学生[N].大河报2007-9-10.
    23.转引自杨东平.教育公平的理论和在我国的实践[J].东方文化,2000(6).
    24.蔡昉.劳动力迁移的两个过程及其制度障碍[J].社会学研究,2001(4).
    25.吴理财.论贫困文化[J].社会,2001(8).
    26.续梅.1000万“留守儿童”期待关爱[J].中国教育报,2004(6).
    27.叶敬忠、王伊欢等.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综述[J].农业经济问题,2005(10).
    28.温铁军.农民流动打工问题和新时期的劳资关系[J].中国农村研究网,(EB/OL)http://www.ccrs.org.cn/research.asp,2005-10-19.
    29.佘凌、罗国芬.流动人口子女及其教育:概念的辨析[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0).
    30.杨东平.教育公平的理论和在我国的实践[J].东方文化,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