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人文主义”的起源:以译词为中心的研究(1901-1922)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研究的是“人文主义”这个概念在近现代中国逐步生成的历史,采取的方法并非从学界已有的对“人文主义”的定义出发,进行观念性的溯源,而主要以译词为中心,关注晚清以来对“humanism”的不同翻译以及其折射出的多歧理解。大体上我们将“人文主义”的涵义分成“历史词”和“思想词”两种,前者是和西方史学中对“文艺复兴”的叙述紧密相关的,而后者表示更普遍的人之“主义”。中文世界对“人文主义”的认识首先始于前者,而目前所知“humanism”首次在中文书籍里出现是在1901年出版的《欧罗巴通史》中。
     本文第一章主要论述20世纪前中文世界对西方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的认识,并将之分为明末清初和晚清两个阶段。第二章将集中论述20世纪初国人的“文艺复兴”观,及其对“人文主义”的不同表述,同时展现中文世界西史知识不断丰富的过程。目前所知“人文主义”这个译名首次出现在1908年出版的《东中大辞典》里。而自清末开始,“humanism”作为一个“主义”的思想词也开始在学人言论中出现。第三章就论述民初“文艺复兴”话语自身的转变,及其对“humanism”表述的影响。第四章则重点研究“humanism”在民初的不同译词和多重表述,尤其通过对当时学人言论中常见的“人道主义”的涵义进行具体分析,凸现晚出的“人文主义”概念与“人道主义”之间的差异性。本文余论部分考察“人文主义”这个译名最终得以确立的过程,并大致论述“中国人文主义”话语的发明。
My dissertation focuses on the formation of the concept renwen zhuyi (humanism) in Modern China. Rather than tracing the origin of the idea according to the acknowledged definition of humanism, I argue that, examining the various Chinese equivalents of humanism in modern China and their implications will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humanism in the Chinese context. The term humanism can be taken both historically and ideologically. The historical humanism has a close relation with the interpretation of Renaissance, and the ideological one is much more universal, covering all the aspects of the essence of man and all human conditions. Humanism first entered the sight of the Chinese intellectuals with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As far as we know, the Chinese readers might be introduced to the term humanism through the 1901 book Ouluoba Tongshi.
     The first chapter delineates how the Chinese intellectuals understood the western Renaissance culture before the 20th century. It is periodized into the Ming Qing Transition and the late Qing period. The second chapter intensively discusses the image of western Renaissance in early 20th century China and the intellectuals' understanding of humanism. So far, the earliest appearance of the term renwen zhuyi was detected in the 1908 Japanese-Chinese dictionary. And the third chapter tackles the changes in the discourse of western Renaissance in the 1910s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discourse of humanism. The fourth chapter studies the various translations of humanism before 1922, with a focus on the different representations of humanism and humanitarianism in Chinese context. The last chapter takes a close look at the Xueheng School's interpretation of humanism and directs the study into the future research agenda of the invention of the Chinese Humanism.
引文
1 王若水:《为人道主义辩护》,载同名文集,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233页。
    2 The New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Micropaedia Ready Reference.15~(th) Edition.Encyclopaedia Britannica,Inc.2002.Vol.6,p.138.
    3 沈卫威:《现代中国的人文主义思潮导论--以“学衡派”为中心》,《文艺研究》2004年第1期,第51页。该文为《“学衡派”谱系--历史与叙事》一书的导言,江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瑞士]布克哈特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何新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02页。
    2[英]雷蒙·威廉斯著:《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刘建基译,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211页。
    3 Willard Learoyd Sperry eds.,Religion and Our Divided Denominations.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45.See "Introduction" p.ⅷ.
    4 “历史词”和“思想词”的这种区分,采自罗志田先生《中国文艺复兴之梦:从清季的古学复兴到民国的新潮》一文(台湾《汉学研究》第20卷第1期,第300页),罗先生用这种区分说的是“启蒙”一词在现代中国的景况,“从一个有特定指谓的‘历史词'转化成一个随意性甚强的当代‘思想词'”。
    1 Friedrich Meinecke,Historism:The Rise of a New Historical Outlook,trans,by J.E.Anderson,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1972."Preliminary Remarks" p.lx.
    2 Arthur Oncken Lovejoy,The Great Chain of Being:A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an Idea,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4,p.3.中译文见诺夫乔伊著:《存在巨链--对一个观念的历史的研究》,张传有、高秉江译,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正文第1页。
    1 Arthur Oncken Lovejoy,The Great Chain of Being:A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an Idea,pp.6-7.
    2 Encyclopedia Americana(大美百科全书),International Edition.Connecticut:Grolier Incorporated,2000.Vol.14,p.553.
    3 在现代中国思想中,“人文主义”如何与中国传统相联系,这本身就是相当复杂而极有意义的研究课题,此处作为“学术史回顾”无法一一尽述,本文“余论”第二节还将涉及。人致而言,这一过程开始于“学衡派”。“学衡派”同人如吴宓、梅光迪、林语堂、张其昀等人都有“中国人文主义”的论述,参见沈卫威《“学衡派”谱系》一书,尤其参见“导引”部分。在40年代之后,更有许多学者将“人文主义”或者“人文精神”看成一个理想的诠释中国传统和儒家传统的概念工具。比如晚年的胡适就曾作题为“儒家中的人文传统”(The Humanist Tradition in Confucianism)的讲演,见周质平编《胡适未刊英文遗稿》(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01年版,第414页)。而“新儒家”的第二代学者,尤其是唐君毅和徐复观于此着力尤深,相关著作甚多,仅近年在大陆出版的就包括徐复观:《中国人文精神之阐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年版;唐君毅《中国人文精神之发展》、《人文精神之重建》、《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关于“新儒家”第二代学者的此类论述参见龙佳解:《中国人文主义新论:评当代新儒家的传统文化诠释》,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较近的新儒家学者如杜维明在此基础上又有发展,主要参见杜维明:《人文精神与全球伦理》,《人文论丛》1999年卷,第28-40页。还有Tu Wei-ming,Milan Hejtmanek,Alan Wachman eds.,The Confucian World Observed,A Contemporary Discussion of Confucian Humanism in East Asia.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2.
    1 李广柏:《中国历史上的人文主义思潮》,《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第100页至108页。
    齐磊、蒋致洁《清初四大学派的近代人文主义初探》,《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1期,第52-54页。
    2 郑家栋:《理性与理想:中国现代人文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哲学研究》1993年第8期,第33-39页。关于“人文主义”的相近词“人道主义”参见丁祯彦:《试论中国近代人道主义思想》,《学术月刊》1990年第3期。
    3 Quentin Skinner,"Meaning and Understanding in the History of Ideas",History and Theory,Vol.8,No.1(1969),pp.10-11.该论文已有两个中译,见《观念史中的意涵与理解》,任军锋译,《思想史研究》第一卷“思想史的元问题”,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9页;《观念史中的意义与认识》,阎克文译,《学术思想评论》第九辑“并非自明的知识与思想”,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31页。
    4[英]斯金纳:《观念史中的意涵与理解》,《思想史研究》第一卷,第74页。
    5 参见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中国传统文化的再估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美]克里斯特勒著:《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与艺术》,邵宏译,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5页。
    2 陈新:《“人文主义”的兴起--一个有关史学认识的个案分析》,《世界历史》2003年第1期,第75页。
    3[英]昆廷·斯金纳:《近代政治思想的基础》,奚瑞森、亚方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下卷第499页。
    4 方维规:《历史语义学与概念史--关于定义和方法以及相关问题的思考》,载冯天瑜、刘建辉、聂长顺主编《语义的文化变迁》,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页。
    1 章清:《“国家”与“个人”之间:略论晚清中国对“自由”的阐述》,《史林》2007年第3期,第13页。
    2 刘禾著:《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中国,1900-1937)》,宋伟杰等译,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36页。
    3 方维规:《历史语义学与概念史--关于定义和方法以及相关问题的思考》,第19页。
    1 钟少华:《人道、人文、人本三词在近代的嬗变》,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编《中国政法大学人文论坛》第二辑,第146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2 相关意见繁多,此处因篇幅限制,无法一一引到。参见赖辉亮:《Humanism:人文主义或人道主义》,《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第59-65页,在笔者所见对这个“译名之争”进行梳理的文章中,此文较近且最为全面。
    3 朱龙华:《人道主义探源》,《世界历史》1984年第2期,第4页。
    4 周辅成:《谈关于人道主义讨论中的问题》,《世界历史》1984年第2期,第9页。
    1 如周辅成编:《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资产阶级哲学家政治思想家有关人道主义人性论言论选辑》,商务印书馆1966年版;北京大学西语系资料组编:《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资产阶级文学家艺术家有关人道主义人性论言论选辑》,商务印书馆1971年版。
    沈恒炎等编:《国外学者论人和人道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80年代初期著名的“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讨论也延续这个译法,参见北京大学哲学系编:《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郭建宁《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讨论始末》,《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第25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另外,较近的译著仍多此类译名选择,仅举数例:[美]拉蒙特著:《人道主义哲学》,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美]戈伊科奇等编:《人道主义问题》,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英]索珀著:《人道主义与反人道主义》,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2 朱龙华:《人道主义探源》,《世界历史》1984年第2期,第8页。
    3 何光沪:《基督宗教与人文主义--从误解走向对话》,载氏著《月映万川:宗教、社会与人生》第29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4 探讨“人文主义”一词的西文起源是复杂的工作,许多研究都会追溯到拉丁文词"humanitas"或者"humanus"中包含的“人文”的意涵元素。本文意在讨论现代的“人文主义”概念,故于拉丁文的词源不多展开,相关探讨参见张椿年《从信仰到理性--意大利人文主义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3-144页。还需说明的是,法语中有humanisme一词,根据法国《拉鲁斯辞典》所说,该词诞生早在1765年,但当时的涵义是指“人类的普遍之爱”,而后受到德语Humanismus的影响才逐渐变为现代“人文主义”的涵义。参见沈恒炎等编《国外学者论人和人道主义》第一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784页。
    1 比如李广柏:《中国历史上的人文主义思潮》,《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第100页;
    刘昕岚:《“人文主义”与“宗教”--对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的回顾以及对儒家人文主义的反思》,《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冬之卷,第10页;
    李怡、颜同林:《人文主义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第76页;
    彭国翔:《人文主义与宗教之间的儒家传统》,《读书》2007年第2期,第32页。此类引述文字甚多,恕不一一列举。董乐山译序曾以《“人文主义”溯源》为题刊于1994年7月9日《文汇读书周报》。
    2[英]布洛克著:《西方人文主义传统》,董乐山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5至6页。
    3[英]布洛克著:《西方人文主义传统》,“译序”,第3页。
    1 关于尼塔默的生平和活动主要参考以下几种德语论著:(1).Michael Schwarzmeier,Friedrich Immanuel Niethammer,ein bayerischer Schulreformator.Scientia-Verlag,Aalen,1974.(《尼塔默:一位巴伐利亚学校教育改革家》)(2).Gerhard Lindner,Friedrich Immanuel Niethammer als Christ und Theologe.Seine Entwicklung vom deutschen Idealismus zum konfessionellen Luthertum.Universit(a|¨)t Erlangen,1971.(《作为神学家的尼塔默:从德国唯心论到路德派神学的思想发展》)(3).Niethammer.In:Otto Rohn und Dietmar Rupp(Hrsg.),Beilstein in Geschichte und Gegenwart.Stadt Beilstein,1983.S.460-461.(此为介绍尼塔默家乡拜施泰因历史和当下情况的书籍)(4).Gunther Wenz,Hegels Freund und Schillers Beistand:Friedrich Immanuel Niethammer(1766-1848).G(o|¨)ttingen,2008.(《黑格尔的挚友和席勒的赞助人:尼塔默传》)实际上,尼塔默在18世纪末耶拿的哲学圈子里以帮助和提携学人闻名,在中文世界极少的信息中尚可参见荷尔德林1796年2月24日写给尼塔默的信,载《荷尔德林文集》,戴晖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378页。
    2 巴泽多(Johann Bernhard Basedow,1724-1790),德国教育改革家。早年在莱比锡大学学习哲学和神学,之后做过荷尔施泰因某贵族的家庭教师,在丹麦出任过道德哲学教授。1767年开始,他专心从事教育改革理论的著述,并在德绍(Dessau)创办了一个名为“泛爱”的学校实践他的改革主张。1778年他从该学校的校长职位退休,该学校在他逝世后的1793年关闭。
    1 此处"Classicit(a|¨)t"或译为“经典性”。“Classicit(a|¨)t”是19世纪初的尼塔默书中之用词,现代德语中该词应为“Klassicit(a|¨)t”。相同情况亦见于布克哈特最初用的“Cultur”和现代德语的“Kultur”(文化)。
    2 Friedrich Immanuel Niethammer,Der Streit des Philanthropinismus und Humanismus in der Theorie des Erziehungs-Unterrichts unserer Zeit,Jena,1808.S.76-84.此书较近的版本见 Friedrich Immanuel Niethammer,Philanthropinismus-Humanismus.Texte zur Schulreform.Hrsg.v.Werner Hillebrecht(Kleine P(a|¨)dagogische Texte,Band.29) Weinheim-Basel-Berlin:Beltz,1968.对此论述亦可参见 Hubert Cancik,Der Ismus mit menschlichern Antlitz,"Humanit(a|¨)t" und "Humanismus",von Niethammer bis Marx und heute,in Antike Heute,Hg.von Richard Faber und Bernhard Kytzler,W(u|¨)rzburg,1992.
    3 Augusto Campana,"The Origin of the Word 'Humanist'",in Journal of the Warburg and Courtauld Institutes,Vol.9(1946),p.71.
    4 Johann Joachim Winckelmann,Briefe,Hrsg.von.Walther Rehm,vol.3.Berlin,1956.S.139.
    5 "Humanistische Schulen" 见 Friedrich Nicolai,Beschreibung einer Reise durch Deutschland und die Schweiz.Vol.4.Berlin:Stettin,1784.S.677."humanistische Studien" 见 Friedrich Gedicke,Gesammelte Schulschriften,Vol.1.Berlin,1789.S.24.参见H.Schulz,Deutsches Fremdw(o|¨)rterbuch,Vol.1,Strassburg,1913.S.274.
    1 阿贝格(Johann Frierich Abegg),德国神学家,1765年11月30日出生在罗克斯海姆(Roxheim),1840年12月16日逝世于海德堡。青年时代就在海德堡大学学习,1794年开始成为牧师,长期工作于巴登地区的教会,1819年出任海德堡大学实用神学的教授。其旅行日记中这则使用例子参见Johann Abegg,Reisetagebuch von 1798,Hg.von Walter Abegg,Jolanda Abegg und Zwi Batscha,Frankfurt,1976.S.236.
    2 Hans Erich B(o|¨)deker,Menschheit,Humanit(a|¨)t,Humanismus,in Geschichtliche Grundbegriffe:Historisches Lexicon zur politisch-sozialen Sprache in Deutschland,Hrsg.von Otto Brunner,Werner Conze und Reinhart Koselleck,Band 3(H-Me),Stuttgart:Klett-Cotta.1982.S.1121.
    3 鲁格的这种用法见于1840年发表的多篇评论中,文献颇多,作为综述可以参见Vito Giustiniani,"Homo,Humanus,and the Meaning of'Humanism'",in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Vol.46,No.2(1985).p.175.
    4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0页。惟此处对“Humanismus”的译名为“人道主义”。关于马克思的“人文主义”思想之形成,较全面的研究参见俄国学者彼得罗斯扬的著作:M.Petrosyan,Humanism.Its Philosophical,Ethical and Sociological Aspects,trans.by Bryan Bean and Robert Daglish,Moscow:Progress Publishers.1972.
    1 Lewis W.Spitz,Humanismus,in Horst Robert Balz,Gerhard Krause,Gerhard M(u|¨)ller,Siegfried M.Schwertner,Claus-J(u|¨)rgen Thornton,Matthias Glockner(Hrsg),Theologische Realenzyklop(a|¨)die,Band 15,Berlin,Walter de Gruyter,1986.S.639.还可参见 Lewis Spitz,Luther and German Humanism,Variorum,1996.
    2 Karl Hagen,Deutschlands literarische und religi(o|¨)se Verh(a|¨)ltnisse im Zeitalter der Reformation.Erlangen:Palm,1841 - 1843.
    1 实际上,即使在当下的中等以上德语词典中,往往还保留着“Humanist”最早的意涵,即学习“人文学”的学者或者古典语言的专家,而不是后来广义上的“人文主义者”。惟此类释义往往标明“旧义”(veraltend)。笔者手头之例为《杜登普通德语词典》(Duden Deutsches Universalw(o|¨)rterbuch)2003年第5版。
    2 对于德语中“人文主义”一词的生成和变迁,及德国的“人文主义”运动,20世纪的德语学者已有极好、极丰富的研究。笔者限于学力,无法在这个“序论”的较短篇幅里将此中曲折详尽道来,一一辨清。除了以上文献之外,笔者所知有价值研究文献还有这些(本段写作也参考其中部分),按出版时间为:(1).Erich Heyfelder,"Die Ausdr(u|¨)cke Renaissance und Humanismus",Deutsche Literaturzeitung,Nr.36(1913).S.2247-50.
    (2).Konrad Burdach,(U|¨)ber den Ursprung des Humanismus.P(a|¨)tel,1914.
    (3).Erich K(o|¨)nig,"'Studia humanitatis'und verwandte Ausdr(u|¨)cke bei den Deutschen Fr(u|¨)hhumanisten",Beitr(a|¨)ge zur Geschichte der Renaissance und Reformation Joseph Schlecht am 16 Jan.1917 als Festgabe zum 60.Geburtstag dargebracht.M(u|¨)nchen-Freising,1917,S.202-7.
    (4).Konrad Burdach,Reformation,Renaissance,Humanismus:Zwei Abhandlungen(u|¨)ber Die Grundlage Moderner Bildung und Sprachkunst.P(a|¨)tel,1918.
    (5).H.R(u|¨)diger,Wesen und Wandlungen des Humanismus.Hamburg,1937.
    (6).W.Brecht,Humanismus,in Karl Brandi,Ausgew(u|¨)hlte Aufs(a|¨)tze,Oldenburg,Berlin,1938.S.302-304.
    (7).Giuseppe Toffanin,Geschichte des Humanismus,Pantheon,1941.
    (8).Pape,Humanit(a|¨)t,Humanismus,in Historisches W(o|¨)terbuch der Philosophie,Hg.von.Joachim Ritter,Band 3,Stuttgart:Schwabe,1974.S.1217.
    (9).August Buck,Humanismus.Seine europ(a|¨)ische Entwicklung in Dokumenten und Darstellungen.Freiburg:Verlag Alber,1987.
    (10).Wolfgang F(o|¨)rster,Humanismus,in Hans J.Sandk(u|¨)hler u.a.(Hrsg.),Europ(a|¨)ische Enzyklop(a|¨)die zu Philosophie und Wissenschaften.Meiner-Verlag,Hamburg.1990.
    (11).Cornelijs Augustijn,Humanismus.Vandenhoek & Ruprecht,G(o|¨)ttingen.2003.
    3 Friedrich Paulsen,Geschichte des gelehrten Unterrichts.Berlin,1885.S.1.2.Aufl.1896.S.2.
    1 Martin Heidegger,Platons Lehre von der Wahrheit.Mit einem Brief(u|¨)ber den Humanismus,2.Aufl.Bern,1954.S.90.中译文参见海德格尔:《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熊伟译,收于《海德格尔选集》上册,孙周兴选编,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365-366页。海德格尔谈到的“Humanismus”,与“对人之本质的规定”相关,属于本文所谓最广义上的“人文主义”。但这封书信主题被译为“人道主义”已经在汉语哲学界通行甚久。
    2[法]让·保罗·萨特著:《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周煦良、汤永宽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已有许多学者指出,由于“人道主义”和“humanitarianism”的对应性,此处译为“人道主义”不妥。亦有学者认为应译为“人本主义”,见辜正坤:《外来术语翻译与中国学术问题》,收于《译学津原》,文心出版社2005年版,第273页。
    1 对该词典和编者更详细的介绍参看李荫华著:《英语词典初探》,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78-111页。
    2[英]雷蒙·威廉斯著:《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第10页。
    3 James Murray ed.,A New English Dictionary on Historical Principles,Vol.Ⅴ(H-K),Oxford:1901.p.444.
    4[美]保罗·奥斯卡·克里斯特勒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八个哲学家》,姚鹏、陶建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8页。由于此书以演讲稿为基础,克氏在原书中就已经把“人文主义者”和“人文学科”两词由拉丁语或意大利语译成了英语。见Paul Oskar Kristeller,Eight Philosophers of the Italian Renaissance.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64.p.3.
    5 英语中“humanity”一词的出现要早许多,《牛津英语词典》中所记的最早使用是在1430年。在中世纪后期及近代初期,该词作为“人性”在很多时候是相对于“神性”而言的。
    1 James Murray ed.,A New English Dictionary on Historical Principles,Vol.Ⅴ(H-K),Oxford:1901.p.444.
    2 James Murray ed.,A New English Dictionary on Historical Principles,Vol.Ⅴ(H-K),Oxford:1901.p.444.
    3 James Murray ed.,A New English Dictionary on Historical Principles,Vol.Ⅴ,p.444.
    Augusto Campana,"The Origin of the Word 'Humanist'",in Journal of the Warburg and Courtauld Institutes,Vol.9(1946),p.71.
    1 The New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Micropaedia Ready Reference.15~(th) Edition.Encyclopaedia Britannica,Inc.2002.Vol.6,p.138.
    2 张源:《“人文主义”与宗教:依赖还是取代?--试论白壁德的宗教观》,《国外文学》2006年第2期,第42页。艾略特文见T.S.Eliot,“The Humanism of Irving Babbitt",in Selected Essays,London:Faber and Faber Limited,1932.
    5 Irving Babbitt,"Humanism:An Essay at Definition",in Norman Foerster ed.Humanism and America,Essays on the Outlook of Modern Civilization.New York,1930.转引自张源《“人文主义”与宗教:依赖还是取代?》第48页。关于白壁德对宗教的态度,被引到最多的是摩尔在白逝世后的一个回忆断片,称他早年与白璧德路过波士顿北大街(Noah Avenue)的一个教堂时,白对他大喊“这就是敌人!这就是我痛恨的东西!”但其实仅凭这则回忆,并不能说明白璧德对宗教抱有真正敌意,张源文以及下引霍维勒(Hoeveler)《新人文主义》一书都有辨析。摩尔的回忆参见P.E.More,On Being Huma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36,p.37.
    4 J.D.Hoeveler,The New Humanism,A Critique of Modern America,1900-1940.The University Press of Virginia,1977.p.152.
    1 Russell Kirk,The Conservative Mind,From Burke to Santayana.Chicago:Henry Regnery Company,1953.pp.367-369.
    2[美]白璧德著:《文学与美国的大学》,张沛、张源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页。
    3[美]白璧德著:《文学与美国的大学》,第25-46页。
    4[英]布洛克著:《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第67页。
    5[意]加林著:《意大利人文主义》,李玉成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页。
    6 福柯:《何为启蒙》,顾嘉琛译,杜小真编《福柯集》,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第538页。
    1 Mario Bunge,Philosophy in Crisis:The Need for Reconstruction.Quoted from Bill Cooke,Dictionary of Atheism.Skepticism&Humanism.New York:Prometheus Books,2006.p.260.Bill Cooke编写的这本辞书是笔者所见对英语中“humanism”相关的语词和观念介绍最全面的著作。
    2 该书收于英国劳特里奇(Routledge)出版公司的“新批评习语”(The New Critical Idiom)丛书,该丛书还包括有以"Romanticism"、"Metaphor"、"Mimesis"、"Intertextuality"、"Sexuality"等“新批评”中常见的经典或时髦术语为题的著作,据笔者查阅至2009年,该丛书共出版平精装本共53种。
    3 Tony Davies,Humanism,London and NY:Routledge,1997.pp.130-131.
    4 关于海德格尔、福柯、阿尔都塞为代表的20世纪哲学“人文主义”和“反人文主义”参见Kate Soper,Humanism and Anti-Humanism.London:Hutchinson,1986.
    1 Tony Davies,Humanism,p.8.
    1 见陈小川、郭振铎、吕殿楼、吴泽义编著:《文艺复兴史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2页。
    2 Nicolas Standaert,"The transmission of Renaissance culture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Renaissance Studies,Vol.17,No.3,2003.pp.367-391.
    1 李长林:《欧洲文艺复兴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刊郑大华,邹小站主编《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至48页。这一部分见第2-13页。也可参见较早的两篇论文,李长林:《国人对欧洲文艺复兴的早期了解》,《世界史研究动态》1992年第8期,李长林:《中国对欧洲文艺复兴的了解与研究(五四时期及二三十年代)》,《世界史研究动态》1993年第7期。
    2 侯外庐等著:《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1288页。
    3 张西平:《明清间入华耶稣会士对基督教伦理学的介绍》,见卓新平主编:《宗教比较与对话》第三辑,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第233页。
    4 D' Ella,P.M."Il Trattato sull' Amicizia Primo Libro scritto in cinese de Matteo Ricci S.J.(1595).Testo cinese.Traduzione antica(Ricci) e moderna(D'Elia).Fonti-Introduzione e Note," Studia Missionalia,7(1952),pp.449-515.转引自张西平:《利玛窦和他的著作》,《传教士汉学研究》,大象出版社2005年版第41页。另参邹振环《利玛窦<交友论>的译刊与传播》一文所列诸说,《复旦学报》2001年第3期。关于《交友论》的编写所参考的书籍还存有争议,比如何俊在《西学与晚明思想的裂变》(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一书中就对孙尚扬《基督教与明末儒学》中的论断提出质疑,何认为1578年就离开中国来华的利玛窦,读到1590年红巴黎出版的Sententiae et Exempla一书的可能性很小,见何书第61页。
    5 利玛窦:《交友论》,收入李之藻辑《天学初函》第一册,台北学生书局1965年版。
    1 方豪:《利玛窦<交友论>新研》,载《方豪六十自定稿》,台北学生书局1969年版,下册第1849-1870页。此文原刊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第六期,1954年。
    2 孙尚扬:《基督教与明末儒学》,东方出版社1994年版,第32-35页。此书注称:作者“在北京图书馆见过利玛窦当年曾用过的那部格言集(拉丁文希腊文对照本),其中确实少量地收有爱拉斯谟的格言”,但未加详细解释。见第39页第70条注释。
    3 张西平:《明清间入华耶稣会士对基督教伦理学的介绍》,第232页。
    4 David E.Mungello,Curious Land:Jesuit Accommodation and the Origins of Sinology,Stuttgart:Franz Steiner Verlag,1985.p.28.
    5 戚印平:《关于日本早期耶稣会史中的教会学校及其相关问题》,载章开沅、马敏主编《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丛刊》第六辑,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48页。戚先生在此文和《日本早期耶稣会史研究》中均提到“人文课程”的西文词“Humnanioa”,并注明引自切希利克(Hubert Cieslik)《府内的神学院》一文。此处似有拼写错误,笔者虽未能见到切希利克原文,但拉丁语和意大利语中均无“Humnanioa”,笔者怀疑应为拉丁文词“humaniora”(人文学)。
    1 艾儒略:《西学凡》,收入李之藻辑《天学初函》第一册,台北学生书局1965年版。
    2 戚印平:《日本早期耶稣会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91页。
    3 Western Humanistic Culture Presented to China by Jesuit Missionaries.(ⅩⅦ-ⅩⅧ centuries).Edited by Federico Masini(马西尼).Rome:Institutum Historicum S.I.,1996.这本文集收录了欧美学者的共十四篇论文,均提交给该会议。
    4 Western Humanistic Culture Presented to China by Jesuit Missionaries.(ⅩⅦ-ⅩⅧ centuries).See "Preface" by Giuliano Bertuccioli,p.9.
    5 李天纲:《中国礼仪之争:历史,文献和意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8页。
    6 李天纲:《中国礼仪之争:历史,文献和意义》,第262页。
    7[法]裴化行著:《利玛窦司铎和当代中国社会》,王昌社译,两册,上海土山湾印书馆1943年版。此书法文本1937年由河北献县传教团La Procure书店出版。199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的管震湖译本,名为《利玛窦评传》。
    1[法]裴化行著:《利玛窦评传》,管震湖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上册第152页。
    2[法]裴化行著:《利玛窦评传》,上册第133页。
    3 李天纲:《跨文化语境中的“人文主义”》,载《基督教价值与人文精神:历史、对话与前瞻》,香港浸会大学中华基督宗教研究中心2006年版。
    4 李天纲:《“人文主义”还是“殖民主义”》,见《跨文化诠释:经学与神学的相遇》,新星出版社2007年版,第436页。
    5 Nicolas Standaert,"The transmission of Renaissance culture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p.391.
    6 邹振环先生在其《西方传教士与晚清西史东渐:以1815年至1900年西方历史译著的传播与影响为中心》一书中对这个现象的原因作过精到的分析,他认为:一方面这个时代欧洲大学还没有把历史学列入大学的专门学科,另一方面,中国本身有丰富的历史著述传统,也迫使西方传教士避其弱势而展示其强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7页。
    7 现在通行的“Renaissance”一词来自法语,其来源于意大利语的“再生”(rinascita),后者由艺术史家瓦萨里在1550年的著作《意大利著名建筑家、画家和雕塑家传》(中译本《意大利艺苑名人传》)中第一次用作历史性概念。法语中“renaissance”一词出现在17、18世纪之交,最初只是表示文学艺术的“复兴”这个事件,大约到了1830年前后“la Renaissance”才普遍被用作时代概念,参见Wallace Klippert Ferguson,The Renaissance in Historical Thought,Five Centuries of Interpretation.Boston: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48.p.144.该词在1840年代进入英语和德语,《牛津英语词典》“Renaissance''词条收录的例句中,最早的出现在1840年,见James Murray ed.,A New English Dictionary on Historical Principles,Vol.Ⅷ(Q-Sh),Oxford:1914.p.439.德语中该词的情况参见Erich Heyfelder,“Die Ausdr(u|¨)cke‘Renaissance'und'Humanismus'",Deutsche Literaturzeitung,Nr.36(1913).S.2245-50.
    1 李长林:《欧洲文艺复兴文化在中国的传播》,第1页,第13页。
    1 齐思和:《晚清史学的发展》,载《中国史探研》,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76页。原载《燕京社会学报》第二卷,1949年10月。
    2 见陈小川等编著:《文艺复兴史纲》,第12-13页。
    3 爱汉者等编,黄时鉴整理:《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道光丁酉(1837)二月,中华书局1997年影印本,第204页。引文中的下划线为笔者所加,以下皆同。李长林先生《欧洲文艺复兴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文中将“道光丁酉”误为1835年。
    1 黄时鉴先生在影印本《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导言”中称:“文中用了‘文艺复兴'四字,似乎是这个词语见于中文文献的最早记录。”见《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第23页。在他参与编辑的《近现代汉语新词词源词典》当中,也将“文艺复兴”这个词条的首见例证,定为《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里的这篇文章,参见《近现代汉语新词词源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年版,第273页。周振鹤先生也持同样观点,见《<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在创制汉语新词方面的作用》,香港《词库建设通讯》第15期。亦收于《逸言殊语》,浙江摄影出版社1998年版,第171页。
    2 The Chinese Repository(《中国丛报》),1833年8月,第186页。该文为郭实猎写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创刊缘起。也可见顾长声著:《从马礼逊到司徒雷登--在华新教传教士评传》中“郭实腊”节,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第51页。
    3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影印本,第205页。
    4 《西史汇函续编》的光绪丙申刻本,收录了《欧洲史略》、《罗马志略》、《希腊志略》、《联邦志略》、《英法俄德四国志略》五种,全编都没有注明纂辑人。我国学界最早提到“《西史汇函续编》介绍了西方Renaissance”是在庞卓恒《谈谈“文艺复兴”一词的含义和译法》一文中(《世界历史》1980年第1期,第95页),这篇文章里就称编者“沈毅和”,此后《文艺复兴史纲》和许多其他著作都沿袭了这个误说,比如郑师渠《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30页;
    杨思信《文化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30页;
    罗志田《国家与学术:清季民初关于“国学”的思想论争》,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92页。
    李长林《欧洲文艺复兴文化在中国的传播》第14页。
    1 邹振环:《西方传教士与晚清西史东渐》指出,“沈毅和”为“沈敦和”之误,见第259页。沈敦和是《西史汇函续编》中《英法俄德四国志略》一书的辑译者,许多学者直接认其为《西史汇函续编》的编者。沈敦和(1866-1920),字仲礼,浙江鄞县人。早年曾留学英国,《英法俄德四国志略》首次出版于1892年。
    2 即为但丁(Dante Alighieri)。
    3 《西史汇函续编》之一《欧洲史略》卷八,光绪丙申(1896)刻本,第二册第74页。
    4 邹振环:《西方传教士与晚清西史东渐》,第225和第257页。另参见傅兰雅编:《益智书会书目》(Descriptive Catalogue and Price List of the Books,Wall Charts,Maps&c.),上海美华书馆1894年版。
    1 李长林先生《欧洲文艺复兴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一文未提及《古今万国纲鉴》、《格致略论》、《万国通鉴》等其它传教士译述,尽管它们并未直接说到“文艺复兴”,但以《欧洲史略》对文艺复兴时代的介绍作为标准,则似乎不能忽略后面几种书的介绍。
    2 转引自邹振环:《西方传教士与晚清西史东渐》第101页。
    3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21页。
    1 见《格致汇编》第一年第十二期《格致略论》。南京古旧书店1992年影印本第一册,第276页。
    2 邹振环先生《西方传教士与晚清西史东渐》一书第八章在论述谢卫楼的《万国通鉴》(1882)时,曾指出《万国通鉴》是“首次在汉文世界通史的编写中引进了西方通行的古世代、中世代、近世代的历史时期划分法”。在“汉文世界通史的编写”这个条件下,此结论当然准确。若要论中文世界引进这个三段时期历史划分观念,《万国通鉴》出版前《格致略论》这一条的引介似乎也应该被重视。
    3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s,edited by W.& R.Chambers,London:1861.p.106.斜体字为原文。
    1 谢卫楼:《万国通鉴》第四卷第一章,光绪壬午(1882)印本。
    1 谢卫楼:《万国通鉴》第四卷第七章。
    2 吴义雄:《谢卫楼与晚清西学输入》,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第45页。
    3 谢卫楼:《泰西之学有益于中华论》,载《万国公报》光绪二十二年(1896)总第93册。文中“堪司炭”即君士坦丁堡,“比散替恩”为拜占庭,“希利尼”为希腊。
    1 关于《泰西新史揽要》英文原本The Nineteenth Century:A History一书的初版本问题,柯林伍德在《历史的观念》(何兆武、张文杰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12页)一书中曾提到麦肯齐“在1880年”出版了《十九世纪史》,而顾长声《从马礼逊到司徒雷登》、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以及马军在《泰西新史揽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的“点校说明”中都认为该书1889年在伦敦首版,邹振环先生则指出,李提摩太在《万国公报》发表的译本序中说,麦肯齐生前此书已出版并寄给李提摩太,而麦肯齐逝世于1881年,则1889年说不确。邹先生并称,在哈佛大学图书馆找到该书1880年的版本,由美国纽约哈铂(Harper)公司出版,见《西方传教士与晚清西史东渐》,第271页。笔者亦找到该书1880年的版本,但出版者是英国伦敦的内尔森父子(T.Nelson and Sons)出版公司,笔者推测李提摩太之翻译,依据这个版本的可能性比较大。
    2 见邹振环《西方传教士与晚清西史东渐》第十章第四节。
    3 李提摩太译:《泰西新史揽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309页。
    4 Robert Mackenzie,The 19~(th) Century:A History,London:T.Nelson and Sons,1880,pp.351-352.
    5 李提摩太译:《泰西新史揽要》,第311页。
    1 美国浦忒著:《<性理学列传>小序》,李提摩太译,蔡尔康述,《万国公报》第128册,1899年。
    2 这些人物今译依次为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托马斯·阿奎那、培恨、笛卡尔、斯宾诺莎、洛克、莱布尼茨、贝克莱、休谟、康德。
    3 《地球一百名人传》卷二,李提摩太译,广学会1923年印本。
    1:《地球一百名人传》卷一“伊拉思慕”条。李提摩太译,蔡尔康笔述,光绪二十七年(1901)上海广学会校正,上海广学会译著图书集成局本。此条传记亦载《万国公报》第156册,1902年1月。
    2 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岳麓书社1984年版,第151页。
    3 以上四人的记述依次见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第384页、第697页、第405页、第697页。实际上这几个人物主要活动都已在17世纪,是否能算作“文艺复兴”人物尚有争议。郭嵩焘的日记中提到许多英国和欧洲大陆人物,尤以近代的科学家、技术发明家居多,因本文只关注狭义上,与古典复兴和人文主义相关的“文艺复兴”,故不于此处全部列举。
    4 严复:《原强》,见《严复集》第一册第29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原强》最初的版本,1895年3月发表在天津《直报》上,并没有这一段,这句话属于后来严复修订时加入的内容。
    5 林则徐:《四洲志》,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117页。
    6 魏源:《海国图志》,岳麓书社1998年版,中册第1383页。
    7 依次见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第275页和873页;
    曾纪泽:《出使英法俄国日记》第184、889页,岳麓书社1985年版;
    张德彝:《五述奇》,见张静蔚选编《中国近代音乐史料汇编(1840-1919)》,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版,第36页;
    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383页,岳麓书社1986年版;
    蔡尔康:《李鸿章历聘欧美记》,第138页,岳麓书社1986年版。
    李长林《欧洲文艺复兴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尤其对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两位“文艺复兴”文学家在近代(1800-1949)中国的介绍,有详细的论述。
    1 康有为:《戊戌奏稿》,辛亥(1911)五月印行,第171页,收于文海出版社“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此文亦见《康有为全集》第四集,第311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 黄彰健编:《康有为戊戌真奏议》,台北1974年版。孔祥吉:《<戊戌奏稿>的改篡及其原因》,《晋阳学刊》1982年第2期。宋德华:《<戊戌奏稿>考略》,收于《岭南人物与近代思潮》,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9-159页。
    3 宋德华:《<戊戌奏稿>考略》,第158页。
    4 《上海强学会章程》,见《万国公报》光绪二十一年(1895)总第83册,亦见陈忠倚辑:《皇朝经世文三编》卷一“学术”纲“原学”,光绪二十八年上海书局石印本。
    1 鸿雪斋主人:《皇朝经世文编五集·序》,求是斋编,光绪二十八年(1902)宜今室石印本。
    2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见《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79页。
    3 笔者主要查阅了以下十五种英汉、汉英辞典(括号内为出版时间和出版地):马礼逊《字典》(1815-22,澳门)、麦都思《汉英字典》(1842,Batavia)和《英汉字典》(1848,上海)、福泽谕吉《增订华英通语》(1860,东京)、卢公明《英华萃林韵府》(1872,福州)、卫三畏《汉英韵府》(1874,上海)、司登得《袖珍汉英字典》(Chinese and English Pocket Dictionary,1874,上海)、点石斋缩印邝其照《华英字典》(1879,上海)、孔迪特(Ira Miller Condit)《英华字典》(1882,上海、纽约)、罗存德原著,井上哲次郎增订《英华字典》(1883,东京)、邝其照《华英字典集成》(An English and Chinese Dictionary,1887,香港)、翟理斯《华英辞典》(1892,上海)、布列地(P.Poletti)《华英万字典》(1896,上海)、冯镜如《新增华英字典》(1899,横滨)、商务印书馆《商务书馆华英字典》(1900,上海)。除此之外,还查阅了一些1900年前编成的各种英汉词汇表,官话、方言和传记辞典等等,限于篇幅,不一一列举。据日本学者飛田良文、宫田和子编《十九世紀の英華·華英辭典目錄》(国际基督教大学语学科飞田研究室1997年版),在日本各图书馆藏19世纪英汉、汉英词典有55种之多,笔者限于知见,远不敢下断论,而在所见辞书的检阅中,均没有发现"humanism"的词条或者释义(也没有发现"humanist")。我们在序论中引到的《牛津英语词典》(OED)词条表明,“humanism”一词本身在英语中开始使用也是在19世纪,1860年之前在英语里出现得不多,所以这种情况应不奇怪。以上字典的词条当中,需要提到,与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学研究相关的是,1899年出版的冯镜如《新增华英字典》当中有“humanities”的词条,释为“古话文理之学”,见该书第520页。
    1 箕作元八(1862-1919)是明治、大正时期日本的著名历史学家,1902年接替利斯(Ludwig Riess)出任东京帝国大学的史学教授,他早年留学德国,被认为“坚持了德意志正统派史学的学风”,参见坂本太郎著:《日本的修史与史学》,沈仁安、林铁森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77页。
    2 《欧罗巴通史·凡例》,东亚译书会1901年铅印本。
    3 梁启超:《东籍月旦》,原载于1902年的《新民丛报》,见《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第92页,中华书局1989年版。
    4 《中外日报》1902年8月20日《欧罗巴通史》广告,转引自李孝迁:《西方史学在中国的传播(1882-1949)》,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6页。
    5 俞旦初:《简论十九世纪后期的中国史学》将《欧罗巴通史》算作19世纪(1900年)的世界史译著,可能缘于该书王国维和魏丙尧的序言都作于“光绪二十六年”。文载《近代史研究》1981年第2期,亦见氏著《爱国主义与中国近代史学》第34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6 王国维:《欧罗巴通史·序》。目前所知中国人最早提到德国历史学家兰克的也是在这段文字。参见李孝迁:《中文世界中的兰克形象》,载《东南学术》2006年第3期。
    1 《欧罗巴通史》,东亚译书会铅印本,第二册第63页。
    1[日]箕作元八、峰岸米造著:《西洋史網》,东京六盟馆明治三十二年(1899)出版,第137页。
    2[日]西田稔等编:《中等百科辞典》,参文社明治三十九年(1906)七月出版。转引自惣郷正明、飛田良文编:《明治のことぱ辞典》,东京堂昭和六十一年(1986)出版,第276页。
    3 比如《左传·昭公十八年》中记道:“天道远,人道迩”。
    1 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第十册第5233页,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版。王尔敏先生认为,《史记》这段中的“主义”,其意与今日没有不同,见《今典释词》第36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王生应该是把“主义”理解成晁错等人的主张和信念。但另有一种意见认为,此处“以达主义”是“使主上抵达义的境界”,“主义”不是独立的语言成分,见王彬彬:《隔在中西之间的日本--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问题》,收于《为批评正名》,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321页。
    2 余又荪:《日译学术名词沿革》,《文化教育句刊》第70号,1935年,第14页。转引自[德]李博:《汉语中的马克思主义术语的起源与作用》,赵倩、王草、葛平竹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8页。
    3[德]李博:《汉语中的马克思主义术语的起源与作用》,第119页。
    4 黄遵宪:《日本杂事诗》,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590-591页。
    5[意]马西尼著:《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十九世纪汉语外来词研究》,黄河清译,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版,第270页。《近现代汉语新词词源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年版,第351页。
    6 彭文祖:《盲人瞎马之新名词》,东京秀光社1915年出版,转引自冯天瑜著:《新语探源--中西日文化互动与近代汉字术语生成》,第447至449页,中华书局2004年版。
    7 王尔敏:《今典释词》,第36页。
    8 汪荣宝(1878-1933),字衮甫,江苏吴县人。早年肄业上海南洋公学,后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1908年出任民政部右参议,之后历任资政院敕选议员,协纂宪法大臣,民国后担任临时参议院议员,国会众议员,1915年为中华民国宪法(“天坛宪法”)的起草委员,之后转入外交界。1922年起长期担任中国驻日本公使。著作还有《清史讲义》、《法言疏证》、《法言义疏》等。
    9 叶澜(1875-?),叶瀚的弟弟,字青漪,亦作清漪,浙江仁和人。格致书院肄业,后到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曾参加兴中会,征俄义勇队,军国民教育会等,1903年参与创办上海《国民日日报》。之后曾在南京师范学堂、顺天高等学堂、京师译学会等地执教。著有《天文歌略》,又与叶瀚合撰《地学歌略》。
    1 汪荣宝、叶澜著:《新尔雅》,上海明权社1905年第二版,见第二版书后的“再版”广告。
    2 对《新尔雅》一书语汇的研究,参见沈国威编著:《新爾雅とその語彙:研究,索引,影印本付》,东京白帝社1995年出版。
    3 窦秀艳:《中国雅学史》,齐鲁书社2004年版,第341页。
    4[日]惣郷正明、飛田良文编:《明治のことぱ辞典》,第276页。
    5 汪荣宝、叶澜著:《新尔雅》,第二版第57页,着重号为原文就有,以下同。
    6 汪荣宝、叶澜著:《新尔雅》,第二版第70页。
    7 汪荣宝、叶澜著:《新尔雅》,第二版第63页。
    8 汪荣宝、叶澜著:《新尔雅》,第二版第65页。
    9 汪荣宝、叶渊著:《新尔雅》,第二版第68页。
    1 沈国威编著:《新雨雅とその語彙:研究,索引,影印本付》,第70页。
    2 汪荣宝、叶澜著:《新尔雅》,第二版第55-56页。
    3 汪荣宝、叶澜著:《新尔雅》,第二版第70页。
    1 且不说“人文主义者”,就“文艺复兴”之知识在中国的传播而言,学者对20世纪初这部分西史译著很少注意。比如追溯20世纪何时开始出现“文艺复兴”这个译名,罗志田先生提到了1908年周作人的文章《论文章之意义暨其使命因及中国近时论文之失》,见罗志田:《中国文艺复兴之梦:从清季的古学复兴到民国的新潮》,载台湾《汉学研究》第20卷第1期,2002年6月。李长林先生注意到了1902年《新小说》第一号上刊登的新闻,见《欧洲文艺复兴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但他们都没论及20世纪初的西史译著和教科书中的“文艺复兴”。
    2 这种区分纯粹是为了论述条理之需要,许多当时的西史译著从编译的意图上就是为“教课之用”,后来也被用作各种学堂的教科书。这里的“教科书”部分指的是明确题为“教科书”的书籍。
    1 赛奴巴Charles Seignobos(1854-1942),法国著名历史学家。也有译作“瑟诺博司”,商务印书馆1926年初版的李思纯译《史学原论》,即是他与朗格诺瓦合著。瑟诺博司的著作在民国时代的中文翻译很多,加上《史学原论》就有十种,具体参见李孝迁《<史学原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载《史学集刊》2007年第3期,第67页。
    2[法]赛奴巴著:《泰西民族文明史》,沈是中、俞子彝译,商务印书馆1903年铅印本,第40-41页。
    1 李孝迁:《西方史学在中国的传播》一书中将《迈尔通史》原书名写作“Myers'General History”,出版日期写作1900年,不知何据。经过笔者比对,1905年出版的《迈尔通史》译本根据的是1889年波士顿Ginn &Company出版公司出版的A General History for Colleges and High Schools一书。原书后来出了修订本,由同一出版社在1906年出版,而且章节内容都有变化,则修订版不可能是《迈尔通史》译本之依据。
    2 迈尔(Philip Van Ness Myers,1846-1937),美国历史学家。长期担任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历史学与政治经济学教授,并曾于1895至1896年出任该校校长。著作除了此书外,还有Ancient History,Mediaeval and Modern History,History as Past Ethics: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Morals等。
    3 Timothy Richard,Forty-five Years in China.New York:Frederick A.Stokes Company,1916.pp.299-303.
    4[美]迈尔著:《迈尔通史》,黄佐廷、张在新译,山西大学堂译书院1905年版。见《迈尔通史》张在新所作“序”,后题作于“光绪三十一年乙巳季春之月”。张在新,山西人,字惕铭,又字铁民。
    5 《迈尔通史》,“中世记”第38页。
    6 《迈尔通史》,“中世记”第41页。
    1 《迈尔通史》,“中世记”第42页。
    1 以下所述的是一些学人早年读到《迈尔通史》的回忆。其实,从教育史的角度,1920年前各地学校将《迈尔通史》(英文原本或译本)列为西洋历史教科书的记载很多,举不胜举。在此仅述一例:笔者曾经就读的中学为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该校前身之一为创建于1899年的蕙兰中学堂(Wayland Academy),创办人为美国甚督教北浸礼会差会传教士甘惠德(W.S.Sweet)。甘惠德在1901年拟定该中学堂课程时,为历史课选的课本就是英文《迈尔通史》,见《杭州第二中学百年事略》,闻乾主编《杭州第二中学建校百年特刊》,杭州西泠印社1999年版,第61页。而宣统三年(1911)之后,蕙兰中学堂不仅将《迈尔通史》列为三、四年级的历史课教材,同时还将其用作三、四年级的英文课教材,见王蛟主编:《杭州教育志》,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12页。另参见《蕙兰中学校章程(民国六年至七年)》附“中学课程简表”,杭州蕙兰印书馆1917年印,浙江图书馆藏。
    2 蒋廷黼:《蒋廷黼回忆录》,岳麓书社2003年版,第42页。
    3 吴学昭整理:《吴宓自编年谱(1894-1925)》,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143页,此处误Myers名为Myer,不知是否吴宓原记如此。
    4 茅盾:《茅盾回忆录·我的学生时代》,孙中田、查国华编:《茅盾研究资料》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67页。茅盾是1913年进的北大预科班,上课读的是英文本,他说“后来有人译为中文出版,即名《迈尔通史》”,可能不知道《迈尔通史》翻译出版早在此之前。
    5 赵元任:《从家乡到美国:赵元任早年回忆》,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第96页。
    6 郭沫若:《反正前后》,上海现代书局1929年版,第40页。
    1 梁启超:《东籍月旦》,《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第92页。
    2[日]元良勇次郎、家永丰吉著:《万国史纲》,邵希雍译,支那翻译会社1903年发行,第二编第二章七节。
    1 维廉·斯因顿(William Swinton,1833-1892),美国人,是19世纪美国著名报人,工人运动支持者约翰·斯文顿(John Swinton,1830-1901)的弟弟,其身兼记者、评论家、旅行作家和历史学家于一身。他著作很多,除了以上这种之外,还有Campaigns of the Army of the Potomac(1866),The Twelve Decisive Battles of the War (1867),History of the NewY ork Seventh Regiment During the War of the Rebellion(1870)等等。《万国史要》的译者张相(1877-1945),原名廷相,字献之,浙江杭州人。曾在中华书局任职,主编文史地理教本等。著有《诗词曲语辞汇释》,还译有《十九世纪外交史》。
    2[美]维廉斯因顿著:《万国史要》,张相译,邹寿祺审定,光绪癸卯(1903)四月史学斋版,通记编译印书局印。参见开始部分“温习纲领”之五“历史之年期”。
    3 《近世世界史之观念》,载《大陆报》第2期,1903年,第24页。
    4 《万国史要》,第四编第八章第三节,见第四册第106页。其中“《丁维拿空美的亚》”即为《神曲》。
    5 William Swinton,Outlines of the World's History:Ancient,Mediaeval and Modern,New York:Ivison,Blakeman,Taylor and Company,1880.pp.280-284.
    6 《万国史要》,第四编中代史“绪论”。
    1 顾燮光:《译书经眼录》卷一,民国二十三年(1934)杭州金佳石好楼石印本。见《近代译书目》,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3年版,第410页。
    2[日]小川银次郎、箭内亘、藤冈作次郎合编:《西洋史钩元》,日本留学生译,光绪二十九年(1903)上海新中国图书社出版,商务印书馆代印,第八篇第九十一节。
    3 该丛书除了《西史通释》之外,拟目还有志贺重昂《地理学》、天野为之《理财学》、饭岛乔平《法学通论》、高田早苗《国家学原理》、竹井耕一《日本宪法》、有贺长雄《国法学》、冈田朝太郎《刑法学》等,见《西史通释》卷首“日本早稻田大学讲义丛译趣旨”,上海文明译书局光绪二十九年(1903)五月出版。译者吴启孙,即吴闿生(1877-1950),字辟疆,号北江,安徽桐城人,吴汝纶之子。
    1 邬国义:《梁启超新史学思想探源》,见《史学通论(四种合刊)》“代序言”,第2和第46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日]浮田和民:《西史通释》,第407页。其中“伯朗克”(彼特拉克)的卒年有误,原文如此。
    3 邬国义:《梁启超新史学思想探源》。
    1 俞旦初:《爱国主义与中国近代史学》,第49-50页。
    2 邬国义:《梁启超新史学思想探源》,第4-7页。
    3[日]浮田和民口述:《新史学》,侯士绾译,上海文明书局光绪二十八年十二月印刷,光绪二十九年正月发行。见《史学通论(四种合刊)》,第155页。
    4 见《史学通论(四种合刊)》,第97、209、267页。李浩生译《史学通论》,上海作新社印刷,杭州合众译书局发行,光绪二十九年正月印刷发行。刘崇杰译《史学原论》,闽学会出版,光绪二十九年正月印刷发行。罗大维译《史学通论》,上海作新社印刷,进化译社发行,光绪二十九年九月印刷出版。
    5 邬国义:《梁启超新史学思想探源》,第3页。
    1 李孝迁:《西方史学在中国的传播》,第二章第三节“日本文明史作品的翻译及回应”。
    2[日]高山林次郎著:《西洋文明史》第六章,支那翻译会社译,上海文明书局,光绪癸卯年(1903)七月出版。
    3 章清:《“自由”的界限--“自由”作为学科术语在清末民初教科书中的“呈现”》,载孙江编:《新史学(第二卷):概念·文本·方法》,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61页。
    1[日]实藤惠秀著:《中国人留学日本史》,谭汝谦、林启彦译,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229页。《普通百科全书》所收书的目录可见《中国人留学日本史》第226-229页。
    2 《普通百科全书》之《西洋历史》,吉国藤吉著,东华译书社编译,上海会文学社1903年版,第33页。
    1[日]石川利之著:《世界通史》第二十卷,世界译书局印本,光绪二十八年(1902)二月出版。
    2[日]石川利之著:《世界通史》第二十三卷。
    1 李翥仪、梁柏年编:《西洋史》“例言”。明治三十八年(光绪三十一年,1905)湖北法政编辑社出版,“法政丛编”第十七种,东京並木活版所印刷。李翥仪是湖北孝感人,梁柏年是湖北沔阳人。
    2 梁焕均编:《西洋历史》“叙例”。光绪三十二年(1906)东京出版,东京九段印刷所印。梁焕均(1881-1937),字和甫,湖南湘潭人,梁漱溟的族兄。日本留学归国后曾主持创办湖南电报局,后任华昌炼锑公司总经理,晚年信奉佛教,1937年病逝于庐山小天池。
    3 《日本法政速成科规则》,载《东方杂志》第1年第5期“教育”栏,1904年。
    4 阮毅成编:《阮荀伯先生遗集(附年谱)》,卷首“清国留学生法政速成科学期试验成绩表”,下标时间“明治三十八年十月”(1905),收于台湾文海出版社“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53辑。阮性存(字荀伯)也是法政速成科学员,后在浙江杭州创办法政学堂,任校长。关于日本法政大学法政速成科,参见程燎原著:《清末法政人的世界》上篇第三章“出洋留学法政的大潮(下):留学日本法政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 李翥仪、梁柏年编:《西洋史》第52页。
    2 梁焕均编:《西洋历史》第45页。
    1[日]濑川秀雄著:《西洋通史》“凡例”,东京富山房1907年版。
    2[日]濑川秀雄著:《西洋通史》(日文),东京富山房明治三十七年(1904)出版。
    3[日]濑川秀雄著:《西洋通史》,第132页。
    1 熊承涤:《中国古代学校教材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 中华民国教育部编:《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戊编《教育杂录》第三“教科书之发刊概况”,上海开明书店1934年版,戊编第115页。
    3 然而,“益智书会”之中文名称没有出现“教科书”,这只能说是“Text Book”一词开始为中国人所知,而该会出版的教会学校教材,书名中也没有出现“教科书”的例子。至于“教科书”之中文名词何时开始使用,实藤惠秀认为,“教科书”这个词汇是从日本输入的,见《中国人留学日本史》第233页。《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之“教科书之发刊概况”文中说,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南洋公学外院使用的教科书有《笔算教科书》、董瑞椿译《物算教科书》、张相文编《本国初中地理教科书》等,毕苑《中国近代教科书研究》认为,这是可考的“教科书”一词首次在中国出现,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第10页。
    4 徐冰:《中国近代教科书与日本》,《日本学刊》1998年第5期。
    5 见《奏定大学堂章程》,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779页。
    6 参见李孝迁《西方史学在中国的传播》,附录一“汉译和编译历史教科书(审定)一览表”和附录二“汉译和编译历史教科书(非审定)一览表”。
    1 出洋学生编辑所译述:《西洋历史教科书》,商务印书馆1902年铅印本。上册,第49页。
    2 梁启超:《东籍月旦》,见《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第91页。
    3 编者秦瑞玠,生于1874年,字晋华,江苏无锡人,早年也曾在日本法政大学学习,归国后曾任江苏省咨议局议员、北京临时参议院议员、江苏吴县地方审判厅推事,1922年12月代理农商部次长。除西洋历史教科书外,还译有《日本商法论》(松波仁一郎著),编著《新刑律释义》、《著作权律释义》。
    1 秦瑞玠编:《蒙学西洋历史教科书》,上海文明书局光绪二十九年(1903)六月初版,第二篇第三章。
    2 秦瑞玠编:《蒙学西洋历史教科书》之“编辑大意”,第2页。
    3 秦瑞玠译编:《普通西洋历史教科书》,上海文明书局光绪三十三年(1907)印刷发行。
    1 编者吴葆諴,字和甫,生于1882年,江苏松江人,在清末做过知县、京师译学馆算学教员、外务部英文翻译官,驻英使馆随员、代理参赞等,1909年以外务部候补主事参加在上海召开的第一次万国禁烟会,为会员,宣统二年(1910)编成《光绪朝新编条约》。民国成立后亦长期供职于外交部。参见《最近官绅履历汇编》第一集第33页,民国九年七月编,台湾文海出版社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45辑,1970年出版。
    2 刘超:《民族主义与中国历史书写--清末民国时期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研究》第38页表八“清末民国时期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中的历史分期”,复旦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
    3 吴葆諴编译:《东西洋历史教科书》,光绪三十一年(1905)印刷发行,东京秀英舍第一工场印刷,上海文明书局发行,第184-185页。
    1 祝震编:《最新中等西洋历史教科书》,胡宗懋校阅,上海南洋官书局出版,光绪三十二年(1906)三月印刷,第二册第十四章。
    1 严绍璗:《日本中国学史》第一卷,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43-245页。德国学者瓦格纳论述中国“新史学”的日本来源时也曾提到,参见Rudolf Wagner,“Importing a‘New History'for New Nation:China 1899",in Glen Most ed.,Historization-Historisienmg,Aporemata,Kritische Studien zur Philologiegeschichte,vol.5,G(o|¨)ttingen:Vandenhoeck & Ruprecht,2001,p.276.
    2 《教育杂志》1909年第6期,“绍介批评”栏,“《中学西洋历史教科书》”条。
    3 仲遥(吴渊民):《史学通义》,载《学报》第1号,1907年2月13日,目录中此文题为“西洋史通义”。吴渊民,生于1886年,字仲遥,四川达县人。室名维摩丈室,19岁赴日留学,先后入弘文学院、早稻田大学等,归国后历任吉林巡抚公署秘书,吉林都督府秘书、绥远将军府总务厅长等职,
    1[日]坪井九马三著:《中学西洋历史教科书》,吴渊民译述,上海广智书局光绪二十四年(1908)出版,第三篇第二十六章。
    1[日]坂本健一编:《外国地名人名辞典》,宁波新学会社光绪三十年二月二十五日初版发行,依次见第108、346、57、134页,引文中但丁和薄伽丘的卒年有误,原文如此。
    2 夏晓虹:《从“尚友录”到“名人传略”--晚清世界人名辞典研究》,陈平原、米列娜主编《近代中国的百科辞书》第2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 英国张伯尔原本:《世界名人传略》,上海山西大学堂译书院译印,商务印书馆代印,1908年,以上各条依次参见“传四”第5页、“传十六”第18页、“传二”第38页、“传五”第20页。
    4 Chambers's Biographical Dictionary,edited by David Patrick and Francis Hindes Groome,London:W.& R.Chambers Limited.1897.p.343.
    1 《世界名人传略》,“传五”第21页。
    2[荷]赫伊津哈著:《伊拉斯谟传》,何道宽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74页。
    3 马君武:《贺高剑公新婚》,见莫世祥编:《马君武集(1900-1919)》,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11页。
    1 鲁迅:《摩罗诗力说》,载于1908年《河南》第2号和第3号,笔名“令飞”。
    2 钱单士厘:《归潜记》,与康有为《欧洲十一国游记二种》,梁启超《新大陆游记及其他》,钱单士厘《癸卯旅行记》合刊,岳麓书社1985年版。这两则均见第803页。
    3 梁启超:《论学术势力左右世界》,见《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第114页。
    4 梁启超:《近世文明初祖二大家之学说》,《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三,第1页。
    5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七,第103页。
    1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见《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页。
    2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七,第3页。
    3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新民丛报》第3年第5号,总第53号,1904年,第45页。以上的识语只见于《新民丛报》原文,《饮冰室合集》未录。而梁原待以后“续补”的第六、七两章,之后也未付诸行动。见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09页。
    4 潘光哲:《画定“国族精神”的疆界:关于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的思考》,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中国现代学科的形成》第13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1 严复译:《孟德斯鸠法意》,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上册第394页。
    2 曾德珪:《马君武诗文著译系年录(一)》,载《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3 马君武:《新学术与群治之关系》,载《政法学报》1903年第3期以及第7、8期合本。也可见《马君武文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38页。
    4 马君武:《原人》,《大陆报》第1期和第2期,1902年。
    1 马君武:《新学术与群治之关系》,《马君武文选》第143页。
    2 Reinhart Koselleck,Vergangene Zukunft:Zur Semantik geschichtlicher Zeiten.Frankfurt am Main:Suhrkamp Verlag,1979.S.132.这个概念英文译为"contemporaneity of non-contemporaneous",参见该书英译本:Futures Past:On the Semantics of Historical Time,trans.Keith Tribe,Cambridge/Mass.:MIT Press.1985."吴质时间的同时性”这一中文译名采自顾忠华:《韦伯学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4页。
    3 章清:《“普遍历史”与中国历史的书写》,收于杨念群等编《新史学--多学科对话的图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上册第264页。
    1 见朱维铮:《失落了的文艺复兴》,收入《音调未定的传统》,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郑师渠著:《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第四章第三节“古学复兴”,北京师范大学1993年版;
    王东杰:《<国粹学报>与“古学复兴”》,《四川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罗志田:《国家与学术》第三章“温故知新:民间的古学复兴与官方的存古学堂”,三联书店2003年版。
    2 黄节:《国粹学报叙》.《国粹学报》第1期,1905年。
    3 王东杰:《<国粹学报>与“古学复兴”》,第103页。
    4 《拟设国粹学堂启》,《国粹学报》第26期,1907年。
    5 刘光汉:《论中国宜建藏书楼》,《国粹学报》第19期,1906年。
    6 章太炎:《革命之道德》,原载《民报》第8号,1906年10月8日,见《章太炎政论选集》第309页,中华书局1977年版。
    1 参见罗志田:《国家与学术》第84-95页的分辨。
    2 许守微:《论国粹无阻于欧化》,《国粹学报》第7期,1905年。
    1 邓实:《古学复兴论》,《国粹学报》第9期,1905年。横线为笔者所加。
    2 《新民丛报》第32号(1903)所载《西洋史要》出版广告。
    1[日]小川银次郎著:《西洋史要》,樊炳清、萨端译,光绪辛丑(1901)陕西大成书局印本。第二期“中世史”第21页。横线为笔者所加。
    2 《教育杂志》1909年第6期,“绍介批评”栏中“《中学西洋历史教科书》”条。
    3 分别为1902年出版的作新社译本,1903年出版的商务印书馆译本和广智书局译本,参见李孝迁《西方史学在中国的传播》,第29页。
    4[日]松平康国著:《世界近世史》,东京专门学校出版部明治三十四年(1901)出版,第32页。
    1[日]松平康国著:《世界近节史》卷上,第7-10页。该书共五编十九章。梁启超译述,光绪二十九年(1903)上海广智书局印本。
    2 Quentin Skinner,"Meaning and Understanding in the History of Ideas",History and Theory,Vol.8,No.1(1969),p.31.另参见梁裕康:《语言、历史、哲学--论Quentin Skinner之政治思想方法论》,台湾《政治科学论丛》第28期,2006年,第102页。
    3 王东杰:《<国粹学报>与“古学复兴”》,第104页。
    1 罗志田:《国家与学术》,第100页。作者进一步解释说,“有些人可能是最先见到某一中译便采用之,但不排除在几种不同的译法中选用者,尤其有些是稍通西文或甚通西文而有意选用或自创者”。
    2 邹振环:《西方传教士与晚清西史东渐》,第259页脚注文。
    1 陈衡哲:《文艺复兴小史》,商务印书馆1926年版,第2页。
    2 常乃悳编:《文艺复兴小史》,中华书局1934年版。
    3 《世界近世史》卷上,第9页。
    1 张仲和编著:《西史纲要》,北平文化学社民国十三年(1924)出版。
    1 赵轶峰:《历史分期的概念与历史编纂学的实践》,《史学集刊》2001年第4期。
    2[美]汤普森著:《历史著作史》,谢德风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上卷第二分册第706和723页。
    3 Wallace Klippert Ferguson,The Renaissance in Historical Thought,Five Centuries of Interpretation.Boston: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48.p.59.
    4 Giorgio Vasari,Lives of the Most Eminent Painters,Sculptors & Architects,trans.Gaston Du C.De Vere,vol.1,London:Macmillan,1912.See "The Author's Preface to the Lives".
    5 Wallace Klippert Ferguson,The Renaissance in Historical Thought,Five Centuries of Interpretation.p.69.
    1 E.H.Gombrich,"The Renaissance--Period or Movement?",in Background to the English Renaissance.Edited by J.Trapp,London,1974,pp.9-30.
    2 J.G.A.Pocock,"The Origins of Study of the Past:A Comparative Approach",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vol.4,No.2(Jan,1962),pp.209-246.尤其参见该文第225-227页。
    3[英]奥斯本著:《从新的时代到新时代:柯什勒克的历史语义学》,见《时间的政治:现代性与先锋》,王志宏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5页。科氏的原文收于《过去的未来》一书,见Reinhart Koselleck,“Neuzeit:Zur Semantik moderner Bewegungsbegriffe",in Vergangene Zukunft:Zur Semantik geschichtlicher Zeiten.Frankfurt am Main:Suhrkamp Verlag,1979.S.300-348.此处见该书307-309页。哈贝马斯将科氏的分析进一步引入对“现代性”的阐释,参见J(u|¨)rgen Habermas,Der philosophische Diskurs der Moderne,Frankfurt a.M.Suhrkamp Verlag,1985.S.13-14.中译文见《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等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
    1 Richard Rex,"Humanism",in Andrew Pettegree ed.The Reformation World.London:Routledge,2001.p.53.
    2 Johan Huizinga,"Das Problem der Renaissance",in Wege der Kulturgeschichte.M(u|¨)nchen,1930.S.100.Quoted from Wallace Klippert Ferguson,The Renaissance in Historical Thought,Five Centuries of Interpretation,p.144.
    3 曹意强:《“文艺复兴”的观念》,《学术思想评论》第九辑“并非自明的知识与思想”,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87页。
    4 Charles G.Nauert,Humanism and the Culture of Renaissance Europ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Introduction",pp.1-2.
    5[英]克拉克主编:《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一卷第133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1[英]布洛克著:《西方人文主义传统》,董乐山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7-9页。
    2[美]哈斯金斯著:《12世纪文艺复兴》,夏继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3 见齐思和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所撰“中译本序言”,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8页。
    1 W.H.Walsh,"Colligatory Concepts in History",in W.Burston and D.Thompson,eds.Studies in the Nature and Teaching of History,London:1967.p.74.Also see Walsh,An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of History,Bristol:Thoemmes Press,1992,pp.59-64.
    2 Frank Ankersmit,Narrative Logic,A Semantic Analysis of the Historian's Language.Groeningen,1981.p.103.
    3 Frank Ankersmit,Narrative Logic,A Semantic Analysis of the Historian's Language.p.104.
    4 Frank Ankersmit,"Historical Representation",History and Theory,Vol.27,No.3(Oct.,1988),pp.205-228.Also in History and Tropology:The Rise and Fall of Metaphor.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4.中译文见安克斯密特《历史与转义:隐喻的兴哀》第四章“历史表现”,韩震译,文津出版社2005年版。
    1[美]保罗·奥斯卡·克里斯特勒著:《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与艺术》,邵宏译,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21-22页。
    1 此语见《胡适口述自传》第九章,《胡适文集》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64页。
    2 周作人:《文艺复兴之梦》,收于《苦口甘口》,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8-19页,这篇文章写成于民国三十三年(1944)二月二十九日。
    1 蒋方震:《欧洲文艺复兴史》,商务印书馆1921年版,“导言”第1页。
    2 李长林:《欧洲文艺复兴文化在中国的传播》,第23页。
    3 路德(1785-1851),字闰生,陕西周至人,嘉庆十四年(1809)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散馆后改任户部湖广司主事,道光二年因目疾请归里,之后在象峰、关中、宏道等书院讲学,门生众多。著作有《柽华馆全集》十二卷、《仁在堂时艺》等。路闰生以八股文、试帖诗闻名,晚清青年士人中把他和马丁·路德弄混的,似不在少数,李伯元的《文明小史》中就说到一个秀才,“见了西史上的路德,就说他是山西(可按:应为陕西)路闰生先生”,见《文明小史》第三十四同,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24页。
    4 《新小说》第1号,“考试新笑话”栏,横滨新小说社发行,1902年。
    1 由于特别的时间(1902)和地点(山西),再加上山西大学堂译书院译的《迈尔通史》中也出现“文艺复兴”,该策题的出现可能不是偶然,而和李提摩太或者其新教传教士有关,这点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2 严复:《英华大辞典序》,见王宪明编:《严复学术文化随笔》第279页,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3 原文如此,此条中“5th”和“第五周”应为“15th”和“第十五周”。
    4 颜惠庆等编:《英华大辞典》,商务印书馆1908年版,1882页。
    1 汪家熔:《清末至建国初的英汉词典》,载《商务印书馆史及其他--汪家熔出版史研究文集》,第321页,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版。
    2 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一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55页。
    3 黄摩西:《普通百科新大辞典·凡例》,上海国学扶轮社宣统辛亥(1911)年版。
    4 实藤惠秀著:《中国人留学日本史》,第299页。
    5 钟少华编:《词语的知惠--清末百科辞书条目选》一书中作了略述,并收录了这部辞典的许多词条,贵州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笔者所见近年相关的研究专文有:李迪、郭世荣《清末<普通百科新大词典>及其学术价值》,《中国科技史料》第24卷第1期,2003年;米列娜:《未完成的中西文化之桥:一部近代中国的百科全书(1911)》,载陈平原、米列娜主编《近代中国的百科辞书》,第135至154页;陈平原:《晚清辞书与教科书视野中的“文学”--以黄人的编纂活动为中心》,《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6 黄摩西:《普通百科新大辞典》子部四画第391条。
    1 商务印书馆编:《辞源》,商务印书馆1915年版,卯集,第173页。
    2 周作人(独应):《论文章之意义暨其使命因及中国近时论文之失》,《河南》第4期,1908年,第97页。
    3 周作人:《周作人回忆录》,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07页。
    4 周作人:《黄蔷薇序》,见《苦雨斋序跋文》,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此文末题作于“庚戊十二月”,则应该是1911年1月左右。
    1 许寿裳(旒其):《兴国精神之史曜》,《河南》第4期,1908年,第53页,此文后来还连载于《河南》第7期,但仍未完,之后部分未见,周作人说许“只写了半篇”,见《周作人回忆录》第207页。
    2 “伊大里”且不论,因晚清“伊大利”“意大里”及类似译名很多。单论“独乙”这个译名,与当时就已多见的“德意志”译名不同。周振鹤先生注意到,《民报》上还出现过“独逸”的译名,并推测可能是日语借词的关系,但称“尚待深入探讨”,见《汉译西洋地名的两个系统》,《中人白话》第156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 黄远生:《本报之新生命》,《庸言》1914年第25、26期合刊号,亦见《远生遗著》卷一,中国科学公司1938年版,第79页。
    1 黄远生:《致甲寅杂志记者》,载《远生遗著》卷二,第360页。
    2 沈永宝:《陈独秀与黄远生:<文学革命论>来源考》,《复旦学报》1992年第3期,第57页。
    3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新青年》第2卷第5号,1917年。
    1 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新青年》第4卷第4号,1918年。
    2 关于胡适与“文艺复兴”,业已成为胡适研究中一个颇受瞩目的焦点。早在1970年代美国学者格里德即撰有《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中译本见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鲁奇译)。然而,关于胡适一生中如何以“文艺复兴”这个概念来诠释中国文明,复杂且前后多变,尚需全面细致的清理。参见余英时《文艺复兴乎?启蒙运动乎?--一个史学家对五四运动的反思》,收于《重寻胡适历程:胡适生平与思想再认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潘光哲《“重新估定一切价值”--“胡适研究”前景的一些反思》,《文史哲学报》第56期,2002年。
    3 黄远生:《新旧思想冲突》,《东方杂志》第13卷第2号,1916年,《远生遗著》卷一,第121页。
    1 杜亚泉(伧父):《战后东西文明之调和》,《东方杂志》第14卷第4号,1917年。
    2 《1918年北京大学文理法科改定课程一览》,《教育公报》第4年第14期,第13页。亦见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三辑下册,第115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 李大钊:《东西方文明根本之异点》,载《言治》季刊第3册,1918年7月1日出版。见朱文通等整理:《李大钊全集》第三卷,第44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 沈雁冰:《托尔斯太与今日之俄罗斯》,《学生杂志》第6卷第4号,1919年。
    2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新青年》第2卷第6号,1917年。
    3 陈独秀:《质问<东方杂志>编者》,《新青年》第5卷第3号,1918年。
    4 该书题为The Renaissance,作者Edith Helen Sichel,笔者所查见该书的最早几个版本均出版于1914年,对当时的胡适来说这是一本较新的著作,虽然篇幅不算很大。
    5 胡适:《藏晖室札记》卷十七,《胡适留学日记》,第800页,岳麓书社2000年版。
    6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商务印书馆1919年版,第9页。
    1 吴宓:《吴宓日记》第一册,1915年1月5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81页。
    2 吴宓:《吴宓日记》第一册,1915年2月20日,第407页。
    3 吴宓:《吴宓日记》第一册,1915年10月5日,第504页。
    4 罗志田:《中国文艺复兴之梦》,《汉学研究》第20卷第1期,第292页。
    1 傅斯年:《新潮之回顾与前瞻》,《新潮》第2卷第1号“附录”,1919年10月。
    2 胡适:《胡适口述自传》,第八章,唐德刚译注整理。见《胡适文集》第一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40至341页。
    3 余英时《文艺复兴乎?启蒙运动乎?--一个史学家对五四运动的反思》文中认为“毫无疑问,采用‘文艺复兴'作为学生刊物的英文副题乃缘于胡适的启示”。见《重寻胡适历程:胡适生平与思想再认识》,第245页。
    4 《新潮发刊旨趣书》,《新潮》第1卷第1号,1919年1月。
    1 罗家伦:《今日之世界新潮》,《新潮》第1卷第1号,1919年。
    2 罗家伦:《近代西洋思想自由的进化》,《新潮》第2卷第2号,1919年。
    3 傅斯年:《译书感言》,《新潮》第1卷第3号,1919年。
    4 傅斯年:《清代学问的门径书几种》,《新潮》第1卷第4号,1919年。
    5 当然,这些新译名并非完全没有出现在西史著作中,比如傅彦长著《西洋史ABC》一书就使用了“再生时代”的译名,上海世界书局1928年版,见该书目录。
    6 蔡元培:《赖斐尔》,《东方杂志》第13卷第8号,1916年8月。到了20年代亦然,见蔡元培:《东西文化结合》(1921年6月14日在美国华盛顿乔治城大学演说词),《在旧金山中国国民党招待会上的演说词》(1921年7月17日),《关于宗教问题的谈话》(1921年8月接受《少年中国》杂志社访问记录),以上三则参见中国蔡元培研究会编:《蔡元培全集》第四卷第352、365、381页,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另见蔡元培:《中国的文艺中兴》(1923年10月10日在比利时沙洛王劳工大学的演说词),载《东方杂志》第21卷第3号,1924年2月。
    1 蔡元培:《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总序》,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5年版。
    2 钱玄同:《林玉堂<国语罗马字拼音与科学方法>附记》,《晨报副刊》第232号,1923年9月12日。
    3 庞卓恒:《谈谈“文艺复兴”一词的含义和译法》,《世界历史》1980年第1期,第95页。
    4 参见庞卓恒上引文。《世界历史事典》,江上波夫等人编,1951至1954年出版,全书共二十一卷,补编和索引四卷。
    5 张相编:《新制西洋史教本》,中华书局民国三年(1914)八月初版,第47页。
    6 张椿年:《从信仰到理性--意大利人文主义研究》,第4页。其实从我们上面的论述看到,1918年之前无论在西史著作还是报刊言论中,“文艺复兴”这个译名使用已经相当广泛。
    1 徐则陵:《史之一种解释》,《史地学报》1卷1期,1921年。另参见韦尔斯《世界史纲:生物和人类的简明史》,吴文藻、谢冰心、费孝通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下卷第630页。
    2 罗志田:《中国文艺复兴之梦》,第301页。
    1 朱维铮:《何谓“人文精神”?》,《探索与争鸣》1994年第10期,第30页。亦收于王晓明编《人文精神寻思录》,文汇出版社1996年版,第129页。
    2 严复:《论世变之亟》,《直报》1895年2月4日。
    3 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幼学》,《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第47页。
    4 《人道辨》,《益闻录》第345号,1884年4月。
    1 康有为:《大同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2 康有为:《大同书》,第27-33页。
    3 《欧洲列国与人道》,《清议报》第59册,“时论译录”栏;《人道下抑人道之贼乎》,《清议报》第66册,“瀛海纵谈”栏;《西洋人与人道》,《清议报》第67册,“时论译录”栏。
    4 温雄飞口述:《辛亥前我在檀香山同盟会和自由新报工作的回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编《华侨与辛亥革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28页。
    5 煮尘(王缁尘):《人道》,《新世界》第6期“自由笔·绍介新著”栏,1912年7月。
    1 《人道》,《公论》第1期“介绍名著”栏,1913年6月。
    2 卢信:《人道》,泰东图书局1926年版,第3页。1913年《公论》第1期介绍的足《中国日报》社的版本,其中说该书分十四章,章节与20年代泰东图书局版本相同。但据温雄飞说,卢信辛亥前在檀香山《自由新报》报馆刊印的《人道》是“三十二开版,约二、三十页”,若温氏回忆无误,则篇幅应比后来的版本要小。笔者另查知该书有东京三光堂己酉(1909年)的版本,但未见其书。不知卢信在国内出版时是否有增改。
    3 《记人道教育会》,《大陆报》第5期“杂录”栏,1903年。
    4 黄摩西:《普通百科新大辞典》子部二画第158条。
    5 井上哲次郎等人编《哲学学汇》,1912年第三版名为《英独佛和哲学字汇》,其中“culture''的译词除“人文”之外,还有“修练、文化、礼文、礼修、修养”等五个。见冯天瑜《新语探源》第352页。
    1 作新社编:《东中大辞典》“绪言”,上海作新社印刷局印,光绪戊申(1908)五月版。
    2 目前国内学界阐述过该辞典价值的主要有两位,钟少华编《词语的知惠--清末百科辞书条目选》中收录了部分《东中大辞典》的条目,并作有介绍。朱京伟《关于日语借词进入汉语的时期问题》一文主要利用《明治のことぱ辞典》和《东中大辞典》来考察汉语中日语借词的问题,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编:《日本学研究》第四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年版。
    1 作新社编:《东中大辞典》,第71页。
    2 钟少华《人道、人文、人本三词在近代的嬗变》文中,列举了近代一些辞典中“人文主义”的词条,其中最早的一条亦出自《东中大辞典》。
    3 《日本類语大辞典》,志田義秀、佐伯常磨编,明治四十二年(1909)七月晴光馆出版;《大辞典》,山田美妙编著,明治四十五年(1912)五月嵩山堂出版。见《明治のことぱ辞典》第276页。
    4 季理裴(Donald MacGillivray,1862-1931),加拿大长老会传教士,1888年来华,1899年开始担任上海广学会的编辑,后任广学会总干事。1931年在英国去世。季理裴编写的辞典还有《英华成语合壁字集》(A Mandarin-Romanized Dictionary of Chinese),1911年由上海美华书馆出版。他还有英文著作《基督新教在华传教百年》(A Century of Protestant Missions in China,1807-1907),1907年美华书馆出版。
    1 Timothy Richard and Donald MacGillivray,A Dictionary of Philosophical Terms.Chiefly from the Japanese.Shanghai:Christian Literature Society for China,1913.See MacGillivray's "Preface".
    2 大日本百科辞书编辑所编纂:《哲学大辞书》,东京同文馆1903.1912年出版。
    3 赫美玲(Karl Ernst Georg Hemeling,1878-1925),德国人,1898年来华,在中国海关任职,历任汕头、南京、汉口、上海、牛庄、天津、北京、芜湖等地的帮办、副税务司、税务司等,1905年曾任盛宣怀的秘书与德国交涉,1908年获清政府授四品衔,1917年中国对德宣战后被解职,1918年遣送回国,1921年再度来华,1925年在德国去世。除了1905年和1916年编写出版的两本词典外,他还编写有《南京官话》(The Nanking Kuan Hua.1903)。
    4 司登得(George Carter Stent,1833-1884),出生于英国,1869年以英国公使馆护送团成员身份来华,在中国海关工作,任职于烟台、上海、温州等地。他还出版有《汉英袖珍字典》(A Chinese and English Pocket Dictionary,1874)。
    5 关于清末到民国外国人编与的北京官话的词典参见赵晓阳:《19至20世纪外国人研究北京方言的文献资料》,载《北京档案史料》2005年第4期。
    6 Karl Hemeling,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of the Standard Chinese Spoken Language and Handbook for Translators,including Scientific,Technical,Modern and Documentary Terms.Shanghai:Statistical Department of the Inspectorate General of Customs.1916."Preface",p.ⅲ.
    1 同上书,“序言”(Preface)第1页。这应该指的是严复1909至1911年在学部“编订名词馆”的工作。由“人文主义”这一例也能看出严译名词败于日译新名词而未沿用下来。参见黄克武:《新名词之战:清末严复译语与和制汉语的竞赛》,《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62期,2008年,第1-42页。
    2 然而,“汎爱派”在民国后来却成了教育学上的“Philanthropists”(博爱主义者,也就是序论中提到的尼塔默提出“人文主义”一词所针对的学派,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的译名,见吴念慈、柯柏年、王慎名合编:《新术语辞典》,上海南强书局1929年版,291页。释义为:“[沉爱派](Philanthropinists)‘汎爱派'是在十八世纪以德国为中心的一派教育改良家。他们主张自然的教育法。施于博爱主义的教育,奖励直观教授,注重身体锻炼,反对体罚,且以实利主义为目的”。孙志曾编:《新主义辞典》解释基本相同,上海光华书局1933年版,第69页。
    3 狄文爱德(Ada Haven Mateer),女,1850年出生,1879年来华,先后属美国公理会及北长老会。她应该是著名北长老会传教士狄考文(Calvin Wilson Mateer,1836-1908)的第二任妻子,狄考文的第一任妻子是狄就烈(Julia Brown Mateer,1837-1898),又作邦就烈、狄邦就烈。创办登州文会馆的是狄考文和狄就烈。
    4 A.H.Mateer,New Terms for New Ideas:A Study of the Chinese Newspaper,Shanghai:Methodist Publishing House,1913,p.3.
    5 A.H.Mateer,New Terms for New Ideas:A Study of the Chinese Newspaper,p.49.
    1 颜惠庆等著:《英华大辞典》,第1134页。
    1[英]雷蒙·威廉斯:《关键词》,刘建基译,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212页。
    2 张在新等编:《汉英辞典》(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商务印书馆1919年第十版,正文第1页。
    3 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商务书馆英华新字典》,1913年第十七版(1907年初版),第250页。
    4 商务印书馆编:《辞源》,商务印书馆1915年版,子集第151页。
    5 傅岳棻编:《中学西洋历史教科书》,商务印书馆1909年版,卷三第41页。
    1 张相编:《新制西洋史教本》,第二编第三章第十三节,第47页。
    2 李泰棻编著:《西洋大历史》,第283-289页,北京武学书馆1924年第四版。
    3 伍光建编:《西史纪要》第二编,傅运森校订,商务印书馆民国七年(1918)三月出版,第369-370页。该书第一编主要记述上古史,商务印书馆庚戌年(1910)十一月初版,编辑和校订者同。
    4 李石岑:《晚近哲学之新倾向》,《民铎杂志》第6号,1919年。
    5 李石岑:《现代教育之新精神》,《民铎杂志》第6号,1919年。
    6[英]席勒:《人本主义研究》,麻乔志译,收入“西方学术译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 罗家伦:《近代西洋思想自由的进化》,《新潮》第2卷第2号,1919年。
    2 Wilhelm Windelband,Geschichte der Philosophie.Freiburg:J.C.B.Mohr,1892.S.277.
    3 Wilhelm Windelband,A History of Philosophy with E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ts Problems and Conceptions,trans,by James Hayden Tufts.London:Macmillan.1893.p.352.
    4 周作人著:《欧洲文学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38页。
    5 周作人:《周作人回忆录》,第352页。
    1 周作人:《周作人回忆录》,第357页。
    1 胡适:《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导言》,上海良友图书公刊1935年10月出版。
    2 主要可以参见《胡适文存》卷一里面“讨论文学”的文章,包括有《奇陈独秀》(1916年10月)、《文学改良刍议》、《寄陈独秀》(1917年4月)、《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再寄陈独秀答钱玄同》、《答钱玄同书》、《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论文学改革的进行程序》、《答汪懋祖》等,以上全部发表于《新青年》,见《胡适文存》卷一,上海亚东图书馆1921年版。
    3 胡适:《胡适口述自传》,见《胡适文集》第一册,第341页。
    4 周作人:《人的文学》,《新青年》第5卷第6号,1918年。
    1 傅斯年:《白话文学与心理的改革》,《新潮》第1卷第5号,1919年。
    2 此处译文转引自沃特斯:《中西方“人文主义”的历史进程》,载乐黛云主编《跨文化对话》第一辑,上海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132页。原文见Leo Ou-fan Lee,“Some Notes on'culture','Humanism'and the 'Humanities' in Modern Chinese Cultural Discourses".Surfaces,Vol.Ⅴ.207,1995.
    3 周策纵:《五四运动史》,岳麓书社1999年版,第400页。
    4 Chow Tse-tsung,The May-fourth Movement.Intellectual Revolution in Modern China.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67.p.284.
    5 周作人:《新文学的要求》,收于《艺术与生活》,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3页。
    1 周作人:《点滴·序》,北京大学出版部1920年8月出版。这个序文写于1920年4月17日。
    2 《平民的文学》原载1919年1月19日《每周评论》第5号,笔名“仲密”。
    1 罗钢:《周作人的文艺观与西方人道主义思想》,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7年第4期,48页。
    2 周作人:《欧洲文学史》,第123页。
    3 罗钢:《周作人的文艺观与西方人道主义思想》,第50页。较近的论文参看黎杨全:《论厨川白村对周作人文学观的影响》,载《海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1 厨川白村:《文艺思潮论》,樊从予译,商务印书馆1932年版,第55页。此书首版出于1924年。
    2 周作人:《周作人日记》,大象出版社1996年版,据鲁迅博物馆藏日记影印,上册,第720页。
    3 周作人对厨川白村的诸观点经历了一个逐步消化吸收的过程。《欧洲文学史》开始写作较早,1917年9月周作人开始担任北京大学文科教授之后,就着手编写讲义,完成于1918年6月(张菊香、张铁荣编:《周作人年潜(1885-1967)》,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35页)。而据周说,主要参考的是英文的文学史著作,况且该书主要讲“史”而不是“思潮”,所以,《欧洲文学史》中除了“人间本位”之外,厨川白村的痕迹并不算很多。
    4 周作人:《人的文学》,《艺术与生活》第9页。
    1 厨川白村:《文艺思潮论》,第106页。
    2 厨川白村:《近代文学十讲》,罗迪先译,上海学术研究会总会1922年10月版,第82-86页。
    1 周作人:《周作人回忆录》,第158页。
    2 周作人:《周作人回忆录》,第186页。
    1 周作人:《周作人回忆录》,第644页。
    2 周作人:《文学上的俄国与中中》,《新青年》第8卷第5号,1921年,这是周作人1920年11月在北京师范学校及协和医学校的演讲。
    3 唐康:《列夫·托尔斯泰作品在中国早期的传播》,载《图书馆》1986年第5期。
    4 参见《中国的托尔斯泰研究》,载陈建华主编《中国俄苏文学研究史论》,第三卷,第162-184页,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
    5 闽中寒泉子:《托尔斯泰略传及其思想》,《万国公报》第190册,1904年11月,此文原载于同年《福建日日新闻》。
    6 《托斯道氏之人道主义》,《东方杂志》第10卷第12号,1914年,此文原载《之江日报》。
    1 陈独秀:《现代欧洲文艺史谭》,连载于《青年杂志》第1卷第3号、第4号,1915年,此处见第4号。
    2 林精华:《误读俄罗斯--中国现代性问题中的俄国因素》,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66页。
    3 瞿秋白:《俄罗斯名家短篇小说集·序》,新中国杂志社1920年版。另见《瞿秋白文集》(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第543页。
    4 李大钊:《俄国革命之远因近因》,载《甲寅》日刊1917年3月19日至21日。
    5 李大钊:《法俄革命之比较观》,《言治》季刊第3册,见《李大钊文集》上册第573页,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6 李大钊:《俄罗斯文学与革命》,此文写于1918年,未完成,当时朱发表,后在胡适藏书中发现。最初刊于《人民文学》1979年第5期。但关于此文的写作时间还有另外的意见,见《人民文学》同期所载戈宝权文《读<俄罗斯文学与革命>》。
    1 郑振铎:《俄罗斯名家短篇小说集·序》,新中国杂志社1920年版。
    2 郑振铎:《俄国文学发达的原因与影响》,《改造》第3卷第4期,1920年12月。
    3 叶圣陶:《文艺谈》第22则,《晨报副刊》1921年5月8日。
    4 田汉:《俄罗斯文学思潮之一瞥》,《民铎杂志》第6号“现代思潮号”,第86页,1919年5月。《田汉全集》收录此文时,将“Humanity”一词误为“Humanism”,这两词显然有意义的差别,不能混淆。见《田汉全集》第十四卷“文论”第2页,花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1 田汉:《俄罗斯文学思潮之一瞥》,《民铎杂志》第6号,第96页。
    2 季陶:《人道主义》,上海《星期评论》1919年第8号,“随便谈”栏。
    3 林精华:《误读俄罗斯--中国现代性问题中的俄国因素》,上编第一章、第二章。
    1 梅光迪致胡适信,见罗岗、陈春艳编《梅光迪文录》第177-178页,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该信末尾日期只有“七月廿四”,未注明年份,而信中说“《新青年》近数号未之见,闻足下已大介Ibsen”,则可知应为1918年。该年六月《新青年》4卷6期辟“易卜生专号”,其中胡适撰长文《易卜生主义》。
    2 周作人:《文学上的俄国与中国》,《新青年》第8卷第5号,收入《艺术与生活》。
    1 周作人:《圣书与中国文学》,载《小说月报》第12卷第1号,1921年1月,收入《艺术与生活》。
    2 关于周作人的基督教观,参见雷立柏著《论基督之大与小:1900-1950年华人知识分子眼中的基督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5-37页。
    3 周作人:《周作人回忆录》,第372-373页。
    4 周作人:《山中杂信》之六,见止庵校订:《周作人书信》,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5-16页。
    1[日]武者小路实笃:《周作人和我》,夏亨译,载杨之华编《文坛史料》,中华日报社1944年发行,中国国书印刷化司印刷,第116页。
    1 周作人:《剧作人日记》,上册,第442-443页。
    2 据学者研究,周作人在1916年订购的最后几期《白桦》中,就已经载有剧本《一个青年的梦》,但可能当时未引起阁的注意。参见林涛:《武者小路实笃作品在中国的翻译与接受》,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文学研究室编《日本文学翻译论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0页。
    3 周作人:《读武者小路君所作<一个青年的梦>》,《新青年》第4卷第5号,1918年。
    4[日]武者小路实笃著:《一个青年的梦》,鲁迅译,北新书局1927年版。
    5 董炳月:《梦与梦之间--中国新文学作家与武者小路实笃的相遇》,见《鲁迅研究月刊》2003年第2期,第33页。
    1 蔡元培:《读武者小路实笃的著作有感》,《新青年》第7卷第3号,1920年。
    2 周作人:《读武者小路君所作<一个青年的梦>》,《新青年》第4卷第5号,1918年。
    3 周作人:《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新青年》第5卷第1号,1918年,收入《艺术与生活》。
    1 周作人:《周作人回忆录》,第368页。
    2 董炳月:《周作人与<新村>杂志》,《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8年第2期,第163页。
    1 周作人:《日本的新村》,《新青年》第6卷第3号,1919年,收入《艺术与生活》。
    2 罗钢:《周作人的文艺观与西方人道主义思想》,第50页。
    3 张菊香、张铁荣编:《周作人年谱(1885-1967)》,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46-147页。
    4[日]武者小路实笃:《周作人和我》,第116-117页。
    5 周作人:《访日本新村记》,《新潮》第2卷第1号,1919年,收入《艺术与生活》。
    6 鲁迅:《鲁迅书信集》(上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版,第26、27页。
    1 靳明全:《关于周作人的新村思想》,《文学评论》1993年第6期,第151页。
    2 周作人:《新村的理想与实际》,《晨报》1920年6月23、24日,收入《艺术与生活》。
    3 钱理群:《五四“新村”运动和知识分子的堂吉诃德气》,《天津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第76页:
    倪墨炎:《周作人宣传新村运动及其影响》,《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第103页。
    4 张允侯等编:《五四时期的社团(二)》,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367-368页。
    5 《人道》见《五四时期期刊介绍》第一集,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328-331页。《批评》见《五四时期期刊介绍》第三集上册,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86-90页。
    6 毛泽东:《学生之工作》,《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449页。
    1 胡适:《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新潮》第2卷第3号,1920年。
    2 周作人:《新村运动的解说--对于胡适之先生的演说》,《晨报》1920年1月24日。
    3 《五四时期期刊介绍》第三集上册,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88至90页。
    4 周作人:《新村的讨论》,《批评》第5期,1920年12月。
    5 周作人:《山中杂信》之一,《周作人书信》第5页。
    6 陈炜雄:《从<人的文学>到<闭门读书论>--论周作人20年代的人道主义思想之起伏》,《上海鲁迅研究》2007年春之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131页。
    7 周作人:《自己的园地·旧序》,《苦雨斋序跋文》,第22页。该序文写于1923年7月25日。
    8 周作人:《周作人回忆录》第370-371页。
    1 周作人:《艺术与生活·自序》。
    2 张先飞:《从普遍的人道理想到个人的求胜意志--论20年代前期周作人“人学”观念的一个重要转变》,《鲁迅研究月刊》1999年第2期,第43页。
    1 见雷颐:《辛亥革命前夕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雷颐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6-39页;
    邵伯周:《人道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上海远东出版社1993年版。
    2 王尔敏:《中国近代之人权醒觉》,《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续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72页。
    3 顾红亮、刘晓虹著:《想象个人--中国个人观的现代转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58-79页。
    4 汪荣宝、叶澜著:《新尔雅》,第二版第70页。
    1 《论人道主义与中国革命》,《中国日报》1907年9月25日,转引自《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二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3页。
    2 梁启超:《乐利主义泰斗边沁之学说》,《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三,第31页。
    3 《佛学与人道主义之关系》,《北洋政学旬报》第26册“论著”栏,1911年8月。
    1 苏治元:《何谓人道主义》,《少年杂志》第9卷第8期,1919年。
    2 《佛学与人道主义之关系》,《北洋政学旬报》第26册“论著”栏,1911年8月。
    3 《英政府尚未忘人道主义》,《神州女报》第2期“纪事”栏,1913年。
    4 潘润民:《战斗生活中之人道主义》,《东吴杂志》1913年第1卷第1期。
    5 张先飞:《一战后世界范围人道主义思潮的形成》,《形而上的困惑与追问:现代中国文学的思想寻踪》,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6页。
    1 沈雁冰(茅盾):《欧洲大战与文学》,上海开明书店1928年版,第107页。
    2 桑兵:《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孙中山对新文化派的回应》,《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2期,81-82页。
    3 阎浩岗:《中国现代小说史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94页。
    4 李大钊:《法俄革命之比较观》,《李大钊文集》上册第573页。
    5 李大钊:《亚细亚青年的光明运动》,《少年中国》第2卷第2期,1920年。
    1 舒新城:《美感教育思想》,俞玉滋、张援编《中国近现代美育论文选,1840-1949》,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84页。
    2 蔡元培:《在世界语学会欢迎会上的演说词》,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二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74页。
    3 蔡元培:《学风杂志发刊词》,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二卷,第335页。
    1 蔡元培:《致吴稚晖函》(1914年8月26日),高平叔、王世儒编注《蔡元培书信集》,上册,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22至223页。
    2 蔡元培:《吾侪何故而欲归国乎--为旅法学界西南维持会所撰之通告》,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二卷,第341页,该通告亦撰于1914年8月。
    3 蔡元培:《致蒋维乔函》(1914年10月2日),《蔡元培书信集》上册,第226页。
    4 蔡元培:《一九○○年以来教育之进步》,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二卷,第410-411页。
    1 蔡元培:《吾人所受于欧战之教训》,初载上海《民国日报》1916年11月23日,此文高平叔编中华书局1984年版《蔡元培全集》未收,参见中国蔡元培研究会编《蔡元培全集》第十八卷,第211-212页。
    2 蔡元培:《我之欧战观》,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三卷,第4页。
    3 蔡元培:《华法教育会之意趣》,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二卷,第415-416页。
    1 蔡元培:《在清华学校高等科演说词》,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三卷,第27页。
    2 蔡元培:《哲学大纲》,商务印书馆1915年版,第67页。
    3 蔡元培:《哲学大纲》,商务印书馆1915年版,第72页。
    4 蔡元培:《哲学大纲》,商务印书馆1915年版,“凡例”第1页。此处人名“Wunde”应为“Wundt”。
    5[德]费路(Roland Febler):《蔡元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蔡元培研究会编《论蔡元培--纪念蔡元培诞辰一百二十刷年学术讨论会文集》,旅游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460至465页。蔡元培在莱比锡大学的时候,每个学期都选听了冯德的课程,包括有“从康德至当代的新哲学史”、“心理学”、“新哲学史及早期心理学概论”、“心理学实验”、“民族心理学”等,而在第三学期选听了李希特的“哲学入门”,参见高平叔著《蔡元培年谱长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343-380页。
    6 参见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二卷,第345页《哲学大纲》注文。
    1 笔者找到的三书版本如下:Raoul Richter,Einf(u|¨)hrung in die Philosophie.Leipzig:Verlag von B.G.Teubner,1907.Friedrich Paulsen,Einleitung in die Philosophie.Berlin:Verlag von Wilhelm Herz,1901.Wilhelm Wundt,Einleitung in die Philosophie.Leipzig:Verlag von Wilhelm Engelmann,1901.根据笔者初步的查阅,这些著作中都没有“道德哲学三层次目标”的论述,也没有作为一个伦理概念的“人道主义”(Humanismus、Humanitas 或其他词)。“Humanismus”只在冯德的书中作为文艺复兴时代的一个“历史词”出现。
    2 蔡元培:《伦理学原理》,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一卷,第525页。
    1 蔡元培:《在清华学校高等科演说词》,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三卷,第27页。
    2 日本火岭生:《西洋人与人道》,《清议报》第67册,“时论译录”栏,1900年。
    3 史青:《人道主义之爱国心》,《大同报》19卷11期“外论”栏,1913年。
    4 朱进:《人道主义》,《留美学生季报》第2卷第4期,1915年。
    1 《佛学与人道主义之关系》,《北洋政学旬报》第26册“论著”栏,1911年8月。
    2 倪汝楫:《人道主义》,《少年杂志》第9卷第8期,1919年。
    3 《中华民国家庭改良会暂行草章》,《北京档案》1986年第2期。此文原见北京市档案馆藏民国二年二月一日外右三区警察署呈京帅警察厅函。
    4 谈社英:《中国妇女运动通史》,妇女共鸣社1936年版,第74-75页。
    5 社英:《一夫多妻者不遵人道》,《神州女报》第3期,1913年。
    1 陈平原:《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清末民初小说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7-235页。陈先生认为,中国小说中三角恋爱模式的建立,是进入20世纪之后的事,得益于域外小说的译介。
    2 华士:《人道主义》,《小说月报》第9卷第12期,1918年,全文见附录三。
    3 胡适:《<人道主义>的真面目》,《晨报副刊》1919年3月8日,全文见附录四。
    1 廖七一:《胡适诗歌翻译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6-68页。
    2 关于胡适与江冬秀的感情,笔者所见最好的分析见江勇振《星星、月亮、太阳:胡适的情感世界》,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88-107页。
    3 高歌:《人道主义的失败》,《小说月报》第13卷第9期,1922年。
    4 董丽敏:《想像现代性:革新时期的<小说月报>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29页。
    5 袁玉英:《人道主义》,《女铎》第3卷第1期“宗教”栏,1913年,全文见附录二。
    6 胡寄尘:《人道主义》,《红杂志》第15期,1922年,全文见附录五。
    1 郑振铎:《人道主义》,《人道》月刊第1号,1920年。
    2 鲁迅:《致许寿裳的信》,《鲁迅书信集》(上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版,第18-19页。
    3 王得后:《鲁迅思想中的人道问题》,《鲁迅研究》第10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1页。
    1 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292-294页。
    1 吴宓:《吴宓自编年谱》,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233页。
    2 董乐山:《“人文主义”译名溯源》,《董乐山文集》第二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60页。
    刘昕岚:《“人文主义”与“宗教”--对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的回顾以及对儒家人文主义的反思》,第10页。
    3 梅光迪致胡适信,《梅光迪文录》第174至175页。原信末尾仅题“十二月廿八”,从其与前一封信的连续性看,应系为1916年。另参段怀清:《梅光迪年谱简编》,《新文学史料》2007年1期,第57页。
    4 梅光迪:《评<白璧德:人和师>》,《梅光迪文录》第229页。
    1 胡适:《胡适留学日记》,1916年7月13日,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671页。
    2[美]白璧德著:《文学与美国的大学》,第25-46页。
    3 胡先骕:《评<尝试集>(续)》,《学衡》第2期,1922年。
    4 吴宓:《吴宓自编年谱》,第227页。
    1 吴宓:《吴宓自编年谱》,第229页。
    2 胡宗刚著:《胡先骕先生年谱长编》,江西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85页。胡先骕说罗家伦作“讥讽口吻之短评”,或许指的是1922年2月4日《晨报副刊》第三版登出的署名“式芬”的短评《〈评尝试集〉匡谬》,但此处“式芬”是周作人的笔名,并不是罗家伦。由鲁迅同在该刊2月9日发表的《估〈学衡〉》(署名“风声”)一文中提及“式芬”的语气也可推知。胡先骕误此文为罗家伦所作,或许因为两人之前另有争论,罗家伦1919年曾在《新潮》第1卷第5期发表《驳胡先骗君的〈中国文学改良论〉》。
    3 缪凤林:《四书所启示之人生观》,《学衡》第2期,1922年。
    4 吴宓:《论新文化运动》,《学衡》第4期,1922年。
    1 梅光迪:《现今西洋人文土义》,《学衡》第8期,1922年。
    2 胡先骕:《说今日教育之危机》,《学衡》第4期,1922年。
    3 刘伯明:《评梁漱溟著〈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学衡》第3期,1922年。
    4 蒋方震:《欧洲文艺复兴史》,商务印书馆1921年版,“导言”第8页。
    5 见《蒋百里全集》第1辑,传记文学出版社1971年版,转引自张学继著:《兵学泰斗--蒋方震传》,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141页。
    1 蒋方震:《欧洲文艺复兴史》,“导言”第6-7页。
    2 蒋方震:《欧洲文艺复兴史》,梁启超“序”第2页。
    3 许逸云:《蒋百里年谱(简编)》,《海宁人物资料》第6辑“蒋百里先生纪念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海宁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1993年编写出版,第262页。
    4 蒋方震:《欧洲文艺复兴史》,第33页。
    1[英]华尔德配德:《文艺复兴研究集序》,《东方杂志》第19卷12期,1922年,第44页。译者“子贻”应为胡哲谋(字子贻)。
    2[英]华尔德配德:《文艺复兴研究集序》,《东方杂志》第19卷12期,1922年,第51页。
    3 唐敬杲编:《新文化辞书》,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第433页。
    4 杨同生:《陈衡哲年谱》,《中国文学研究》1991年第3期,第111页。
    5 陈衡哲:《文艺复兴小史》,商务印书馆1926年版,第11-12页。
    1 余英时:《文艺复兴乎?启蒙运动乎?》,第245页。
    2 梅光迪:《人文主义和现代中国》,《梅光迪文录》,第222页。
    3 梅光迪:《人文主义和现代中国》,《梅光迪文录》,第223-225页。
    1 胡适:《中国文艺复兴》(Chinese Renaissance),《胡适全集》第37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75-76页。
    2 胡适:《儒家中的人文传统》(The Humanist Tradition in Confucianism),这是胡适1953年在美国维蒙特大学作的讲演,见周质平编《胡适未刊英文遗稿》,台北联绛出版公司2001年版,第414页。编者将“humanist tradition”译为“人道传统”。
    1 胡适:《人文运动》,《胡适全集》第13卷,第166-170页。
    2 李长之:《迎中国的文艺复兴》,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第15页。
    3 朱维铮:《何谓“人文精神”?》,《探索志争鸣》1994年第10期,第32页。
    4 胡适:《中国文艺复兴》,《胡适全集》第37卷,第18页。在1960年于华盛顿做的演讲《中国的传统与未来》(The Chinese Tradition and the Future)中,胡适又重提了1933年的这段话,并称“我相信,‘中国的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传统不曾被毁灭,也绝不可能被毁灭”。见《胡适全集》第39卷,第666页。
    1 此处的“个性主义”还不同于“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前者是后者的一种特定表达形态。清末民初的“个人主义”话语是一个同样复杂的主题,但我们基本同意刘禾的观点,即“个人主义”话语进入中国以来,从来没何一个稳定的意义,我们需要研究的是翻译这个概念过程中复杂的建构性。见刘禾:《个人主义话语》,《跨语际实践》,第109-110页。
    2 胡先骕:《说今日教育之危机》,《学衡》第4期,1922年。
    3 梁实秋:《白璧德及其人文主义》,《现代》第5卷第6期,1934年。
    4 林语堂:《中国文化之精神》,《大荒集》,生活书店1934年版,该文为林语堂1932年在牛津大学和平会的演讲稿,原载《申报月刊》第1卷第1期,1932年。
    5 吴宓:《悼白璧德先生》,《大公报·文学副刊》,1933年12月25日。
    1 潘光旦:《中国人文思想的骨干》,《人文月刊》第5卷第1期,1934年。
    2 刘禾:《国民性理论质疑》,《跨语际实践》,第75-108页。
    1 林语堂:《林语堂自传》,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34页。
    2 章清:《近代中国留学生发言位置转换的学术意义--兼析近代中国知识样式的转型》,《历史研究》1996年第4期,第69-72页。
    3 林语堂:《中国文化之精神》,《大荒集》第33-36页。
    1 昆廷·斯金纳就认为,历史文本的意涵不仅在于文字本身的意涵,更重要的是作者的意图(intention),由此引出了当代政治思想史研究中对“意图”的广泛讨论。其中一个问题在于,我们如何才能准确地确定作者的意图,其中会不会出现比维尔(Mark Bevir)在批评波考克(J.G.A.Pocock)时所指出的那种“诠释之循环”(hermeneutic circle),即我们通过文本(更广大的文本环境)来建构“意图”,再用“意图”去诠释文本,而造成一种循环性的意涵建构。参见Mark Bevir,“The Errors of Linguistic Contextualism”,History and Theory,Vol.31,No.3(1992),p.281.比维尔另有一文对波考克和斯金纳的思想史研究方法攻击最厉,见Mark Bevir,“Mind and Method in the History of Ideas",History and Theory,Vol.36,No.2(1997),pp.167-189.关于斯金纳对“意图”的研究及各家争论参见梁裕康:《意图与意义--论Quentin Skinner意义理论中的一些问题》,《政治科学论丛》第33期,2007年。
    2[美]爱德华·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版。
    3 陈寅恪:《致沈兼士书》,《书信集》,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72页。
    1 瓦勒里:《邪恶的沉思》,巴黎1942年版。此处转引自韦勒克:《再论浪漫主义》,见《批评的诸种概念》,丁泓、余徵译,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196页。该译本译作“人道主义”。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中国丛报》、《格致汇编》、《益闻录》、《万国公报》、《直报》、《新民丛报》、《清议报》、《中外日报》、《东方杂志》、《教育杂志》、《政法学报》、《大陆报》、《国粹学报》、《民报》、《新小说》、《新世界》、《河南》、《庸言》、《新青年》、《教育公报》、《言治》、《学生杂志》、《新潮》、《每周评论》、《晨报副刊》、《公论》、《民铎杂志》、《之江日报》、《甲寅》、《改造》、《星期评论》、《小说月报》、《人道》、《批评》、《文化教育旬刊》、《北洋政学旬报》、《少年杂志》、《神州女报》、《东吴杂志》、《少年中国》、《学风杂志》、《民国日报》、《大同报》、《留美学生季报》、《女铎》、《红杂志》、《史地学报》、《学衡》、《现代》、《人文月刊》、《大公报·文学副刊》、《红叶周刊》
    [意]艾儒略:《西学凡》,李之藻辑《天学初函》第一册,台北学生书局1965年版。
    [英]艾约瑟:《欧洲史略》,收于《西史汇函续编》,光绪丙中(1896)刻本。
    [荷]安克斯密特著:《历史与转义:隐喻的兴衰》,韩震泽,文津出版社2005年版。
    [英]奥斯本著:《时间的政治:现代性与先锋》,王志宏泽,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美]白璧德著:《文学与美国的大学》,张沛、张源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日]坂本健一编:《外国地名人名辞典》,宁波新学会社光绪三十年(1904)二月二十五日初版发行。
    [日]坂本太郎著:《日本的修史与史学》,沈仁安、林铁森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北京大学西语系资料组编:《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资产阶级文学家艺术家有关人道主义人性论言论选辑》,商务印书馆1971年版。
    北京大学哲学系编:《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毕苑:《中国近代教科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
    [瑞士]布克哈特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何新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意]布列地(P.Poletti)编:《华英万字典》,1896年上海美华书馆出版。
    [英]布洛克著:《西方人文主义传统》,董乐山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
    蔡尔康:《李鸿章历聘欧美记》,岳麓书社1986年版。
    蔡元培:《蔡元培全集》,高平叔编,中华书局1984年版。
    蔡元培:《蔡元培全集》,中国蔡元培研究会编,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蔡元培:《蔡元培书信集》,高平叔、王世儒编注,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蔡元培:《哲学大纲》,商务印书馆1915年版。
    曹意强:《“文艺复兴”的观念》,《学术思想评论》第9辑“并非自明的知识与思想”,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常乃息编:《文艺复兴小史》,中华书局1934年版。
    陈衡哲:《文艺复兴小史》,商务印书馆1926年版。
    陈建华主编:《中国俄苏文学研究史论》第三卷,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
    陈平原、米列娜主编:《近代中国的百科辞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陈平原:《晚清辞书与教科书视野中的“文学”--以黄人的编纂活动为中心》,《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陈平原:《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清末民初小说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陈绶荪编:《社会问题辞典》,上海民智书局1929年9月版。
    陈炜雄:《从〈人的文学〉到〈闭门读书论〉--论周作人20年代的人道主义思想之起伏》,《上海鲁迅研究》2007年春之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陈小川、郭振铎、吕殿楼、吴泽义编著:《文艺复兴史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陈新:《“人文主义”的兴起--一个有关史学认识的个案分析》,《世界历史》2003年第1期。
    陈寅恪:《书信集》,三联书店2001年版。
    陈忠倚编:《皇朝经世文三编》,上海书局1902年石印本。
    程燎原:《清末法政人的世界》,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出洋学生编辑所译述:《西洋历史教科书》,商务印书馆1902年铅印本。
    厨川白村著:《近代文学十讲》,罗迪先译,上海学术研究会总会1922年10月版。
    厨川白村著:《文艺思潮论》,樊从予译,商务印书馆1932年版。
    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岳麓书社1986年版。
    戴叔清编:《文学术语辞典》,上海文艺书局1931年版。
    丁守和主编:《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二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丁祯彦:《试论中国近代人道主义思想》,《学术月刊》1990年第3期。
    董炳月:《梦与梦之间--中国新文学作家与武者小路实笃的相遇》,《鲁迅研究月刊》2003年第2期。
    董炳月:《周作人与〈新村〉杂志》,《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8年第2期。
    董乐山:《董乐山文集》第二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董丽敏:《想像现代性:革新时期的〈小说月报〉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窦秀艳:《中国雅学史》,齐鲁书社2004年版。
    杜维明:《人文精神与全球伦理》,《人文论丛》1999年卷。
    樊炳清编:《哲学辞典》,商务印书馆1926年版。
    方豪:《方豪六十自定稿》,台北学生书局1969年版。
    方豪:《利玛窦〈交友论〉新研》,《文史哲学报》第6期。
    方维规:《历史语义学与概念史--关于定义利方法以及相关问题的思考》,冯天腧、刘建辉、聂长顺主编《语义的文化变迁》,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费路(Roland Febler):《蔡元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蔡元培研究会编《论蔡元培--纪念蔡元培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学术讨论会文集》,旅游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冯镜如编:《新增华英字典》,1899年横滨出版。
    冯天瑜:《新语探源--中西日文化互动与近代汉字术语生成》,中华书局2004年版。
    敷文社编:《最近官绅履历汇编》,民国九年(1920)七月编,文海出版社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正编第45辑。
    [日]浮田和民著:《西史通释》,吴启孙泽,上海文明译书局光绪二十九年(1903)五月出版。
    [法]福柯著:《何为启蒙》,顾嘉琛泽,杜小真编《福柯集》,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
    [日]福泽谕吉编:《增订华英通语》,原编者子卿,万延庚中(1860)印本,快堂藏版。
    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中国传统文化的再估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英]傅兰雅编:《益智书会书目》,上海美华书馆1894年版。
    傅彦长:《西洋史ABC》,上海世界书局1928年版。
    傅岳棻编:《中学西洋历史教科书》,商务印书馆1909年版。
    [日]高山林次郎著:《西洋文明史》,支那翻译会社译,上海文明书局光绪癸卯年(1903)七月出版。
    高希圣等编:《社会科学大词典》,上海世界书局1929年6月版。
    [美]戈伊科奇等编:《人道主义问题》,杜丽热等译,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
    [美]格里德著:《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鲁奇泽,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顾长声:《从马礼逊到司徒雷登--在华新教传教士评传》,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
    顾凤城、邱文渡、邬孟晖合编:《新文艺辞典》,上海光华书局1931年版。
    顾红亮、刘晓虹:《想象个人--中国个人观的现代转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顾忠华:《韦伯学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辜正坤:《译学津原》,文心出版社2005年版。
    郭建宁:《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郭沫若:《反正前后》,上海现代书局1929年版。
    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岳麓书社1984年版。
    [德]哈贝马斯著:《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等泽,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
    [美]哈斯金斯著:《12世纪文艺复兴》,夏继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德]海德格尔著:《海德格尔选集》,孙周兴选编,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杭州蕙兰中学校编:《杭州蕙兰中学校章程(民国六年至七年)》,杭州蕙兰印书馆1918年印。浙江图书馆藏。
    杭州蕙兰中学编:《蕙兰五十周年纪念特刊》,1949年6月出版。杭州市档案馆藏,旧38号全宗。
    郝祥辉编:《百科新辞典》,上海世界书局1922年版。
    何光沪:《月映万川:宗教、社会与人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何俊:《西学与晚明思想的裂变》,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德]荷尔德林著:《荷尔德林文集》,戴晖泽,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德]赫美玲编:《英汉官话口语词典》,海关总税务司署驻沪造册处1916年出版。
    [荷]赫伊津哈著:《伊拉斯谟传:伊拉斯谟与宗教改革》,何道宽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洪超编著:《新名词辞典》,上海开华书局1932年12月版。
    侯外庐等著:《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胡适:《胡适留学日记》,岳麓书社2000年版。
    胡适:《胡适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胡适:《胡适文集》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胡适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5年10月出版。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商务印书馆1919年版。
    胡宗刚:《胡先骗先生年谱长编》,江西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黄克武:《新名词之战:清末严复译语与和制汉语的竞赛》,《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62期,2008年。
    黄摩西编:《普通百科新大辞典》,上海国学扶轮社1911年版。
    黄时鉴:《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影印本导言,中华书局1997年版。
    黄远生:《远生遗著》,中国科学公司1938年版。
    黄彰健编:《康有为戊戌真奏议》,台北1974年版。
    黄遵宪:《日本杂事诗》,岳麓书社1985年版。
    [日]箕作元八、峰岸米造著:《欧罗巴通史》,徐有成、胡景伊、唐人杰泽,东亚译书会1901年铅印本。
    [日]吉国藤吉著:《西洋历史》,东华译书社编译,上海会文学社1903年版。
    [意]加林著:《意大利人文主义》,李玉成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
    简贯三编:《袖珍社会科学辞典》,北平著者书店1933年4月版。
    蒋方震:《欧洲文艺复兴史》,商务印书馆1921年版。
    蒋廷黼:《蒋廷黼回忆录》,岳麓书社2003年版。
    江勇振:《星星、月亮、太阳:胡适的情感世界》,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康有为:《大同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康有为:《康有为全集》第四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康有为:《戊戌奏稿》,辛亥(1911)五月印行,文海出版社“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正编第32辑。
    [英]柯林伍德著:《历史的观念》,何兆武、张文杰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英]克拉克主编:《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美]克里斯特勒著:《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与艺术》,邵宏译,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
    [美]克里斯特勒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八个哲学家》,姚鹏、陶建平译,上海泽文出版社1987年版。
    [美]孔迪特(Ira M.Condit)编:《英华字典》,1882年上海美华书馆出版。
    孔祥吉:《〈戊戌奏稿〉的改篡及其原因》,《晋阳学刊》1982年第2期。
    邝其照编:《华英字典》,1879年上海点石斋印本。
    邝其照编:《华英字典集成》,1887年香港出版。
    [美]拉蒙特著:《人道主义哲学》,贾高建等泽,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
    赖辉亮:《Humanism:人文主义或人道主义》,《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日]濑川秀雄著:《西洋通史》,东京富山房1907年版。
    [英]雷蒙·威廉斯著:《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刘建基译,三联书店2005年版。
    [奥]雷立柏(Leopold Leed)著:《论基督之大与小:1900-1950年华人知识分子眼中的基督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雷颐:《辛亥革命前夕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雷颐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黎杨全:《论厨川白村对周作人文学观的影响》,《海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李伯元:《文明小史》,中华书局1959年版。
    [德]李博著:《汉语中的马克思主义术语的起源与作用》,赵倩、王草、葛平竹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李长林:《国人对欧洲文艺复兴的早期了解》,《世界史研究动态》1992年第8期。
    李长林:《欧洲文艺复兴文化在中国的传播》,郑大华、邹小站主编《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李长林:《中国对欧洲文艺复兴的了解与研究(五四时期及二三十年代)》,《世界史研究动态》1993年第7期。
    李长之:《迎中国的文艺复兴》,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
    李大钊:《李大钊全集》,朱文通等整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李大钊:《李大钊文集》,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李迪、郭世荣:《清末〈普通百科新大词典〉及其学术价值》,《中国科技史料》第24卷第1期。
    李鼎声编:《现代语辞典》,上海光明书局1937年6月版。
    李广柏:《中国历史上的人文主义思潮》,《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李泰棻:《西洋大历史》,北京武学书馆1924年第四版。
    [英]李提摩太、季理裴编:《哲学术语词典》,广学会1913年出版。
    [英]李提摩太译,蔡尔康笔述:《地球一百名人传》,光绪二十七年(1901)上海广学会校正,上海广学会译著图书集成局本。
    [英]李提摩太译:《地球一百名人传》,广学会1923年印本。
    [英]李提摩太译:《泰西新史揽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
    李天纲:《跨文化诠释:经学与神学的相遇》,新星出版社2007年版。
    李天纲:《跨文化语境中的“人文主义”》,《基督教价值与人文精神:历史、对话与前瞻》,香港浸会大学中华基督宗教研究中心2006年版。
    李天纲:《中国礼仪之争:历史,文献和意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李孝迁:《〈史学原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史学集刊》2007年第3期。
    李孝迁:《西方史学在中国的传播(1882-1949)》,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李孝迁:《中文世界中的兰克形象》,《东南学术》2006年第3期。
    李怡、颜同林:《人文主义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李荫华著:《英语词典初探》,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李翥仪、梁柏年编:《西洋史》,明治三十八年(1905)湖北法政编辑社出版。
    [意]利玛窦:《交友论》,李之藻辑《天学初函》第一册,台北学生书局1965年版。
    梁焕均编:《西洋历史》,光绪三十二年(1906)东京出版,东京九段印刷所印。
    梁启超:《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1989年版。
    梁耀南编蒋:《新主义字典》,上海阳春书局1932年7月版。
    梁裕康:《意图与意义--论Quentin Skinner意义理论中的一些问题》,《政治科学论丛》第33期。
    梁裕康:《语言、历史、哲学--论Quentin Skinner之政治思想方法论》,《政治科学论丛》第28期。
    廖七一:《胡适诗歌翻泽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林精华:《误读俄罗斯--中国现代性问题中的俄国因素》,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林涛:《武者小路实笃作品在中国的翻译与接受》,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文学研究室编《日本文学翻译论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林语堂:《大荒集》,生活书店1934年版。
    林语堂:《林语堂自传》,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林则徐:《四洲志》,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刘超:《民族主义与中国历史书写--清末民国时期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研究》,复旦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
    刘禾著:《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中国,1900-1937)》,宋伟杰等泽,三联书店2002年版。
    刘昕岚:《“人文主义”与“宗教”--对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的回顾以及对儒家人文主义的反思》,《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冬之卷。
    龙佳解:《中国人文主义新论:评当代新儒家的传统文化诠释》,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日]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版。
    [美]卢公明编:《英华萃林韵府》,1872年福州出版。
    卢信:《人道》,泰东图书局1926年版。
    鲁迅:《鲁迅书信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版。
    [英]罗存德原著,[日]井上哲次郎增订:《英华字典》,1883年东京出版,藤本氏藏版。
    罗钢:《周作人的文艺观与西方人道主义思想》,《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7年第4期。
    罗志田:《国家与学术:清季民初关于“国学”的思想论争》,三联书店2003年版。
    罗志田:《中国文艺复兴之梦:从清季的古学复兴到民国的新潮》,台湾《汉学研究》第20卷第1期。
    马君武:《马君武集(1900-1919)》,莫世祥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马君武:《马君武文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德]马克思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英]马礼逊编:《字典》,1815年至1823年澳门出版。
    [意]马西尼著:《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十九世纪汉语外来词研究》,黄河清译,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版。
    [美]迈尔著:《迈尔通史》,黄佐廷、张在新译,山西大学堂译书院1905年版。
    [英]麦都思编:《汉英字典》,1842年巴达维亚(Batavia,即雅加达)出版。
    [英]麦都思编:《英汉字典》,1848年上海出版。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
    茅盾(沈雁冰):《欧洲大战与文学》,上海开明书店1928年版。
    茅盾:《茅盾回忆录·我的学生时代》,孙中田、查国华编《茅盾研究资料》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梅光迪:《梅光迪文录》,罗岗、陈春艳编,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倪墨炎:《周作人宣传新村运动及其影响》,《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
    [美]诺夫乔伊著:《存在巨链--对一个观念的历史的研究》,张传有、高秉江泽,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潘光哲:《“重新估定一切价值”--“胡适研究”前景的一些反思》,《文史哲学报》第56期,2002年。
    潘光哲:《画定“国族精神”的疆界:关于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的思考》,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中国现代学科的形成》,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庞卓恒:《谈谈“文艺复兴”一词的含义和译法》,《世界历史》1980年第1期。
    [法]裴化行著:《利玛窦评传》,管震湖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法]裴化行著:《利玛窦司铎和当代中国社会》,王吕社泽,上海土山湾印书馆1943年版。
    彭国翔:《人文主义与宗教之间的儒家传统》,《读书》2007年第2期。
    彭国翔:《儒家传统:宗教与人文主义之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彭文祖:《盲人瞎马之新名词》,东京秀光社1915年出版。
    [日]坪井九马三著:《中学西洋历史教科书》,吴渊民译述,上海广智书局光绪二十四年(1908)出版。
    戚印平:《关于日本早期耶稣会史中的教会学校及其相关问题》,章开沅、马敏土编《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丛刊》第6辑,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戚印平:《日本早期耶稣会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齐磊、蒋致洁:《清初四大学派的近代人文主义初探》,《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1期。
    齐思和:《晚清史学的发展》,载《中国史探研》,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钱单士厘:《归潜记》,岳麓书社1985年版。
    钱理群:《五四“新村”运动和知识分子的堂吉诃德气》,《天津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
    秦瑞玠编:《蒙学西洋历史教科书》,上海文明书局光绪二十九年(1903)六月初版。
    秦瑞玠编:《普通西洋历史教科书》,上海文明书局光绪二十三年(1907)印刷发行。
    求是斋编:《皇朝经世文编五集》,宜今室1902年石印本。
    瞿秋白:《瞿秋白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
    阮毅成编:《阮荀伯先生遗集(附年谱)》,文海出版社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正编第53辑。
    [法]萨特著:《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周煦良、汤永宽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美]萨义德著:《东方学》,王宁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版。
    [法]赛奴巴著:《泰西民族文明史》,沈是中、俞子彝译,商务印书馆1903年铅印本。
    桑兵:《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孙中山对新文化派的回应》,《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2期。
    商务印书馆编:《辞源》,商务印书馆1915年版。
    商务印书馆编:《商务书馆华英字典》,商务印书馆1900年出版。
    商务印书馆编泽所编:《商务书馆英华新字典》,商务印书馆1913年第十七版。
    邵伯周:《人道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上海远东出版社1993年版。
    沈恒炎、燕宏远主编:《国外学者论人和人道主义》第一辑“西方国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
    沈卫威:《“学衡派”谱系--历史与叙事》,江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沈永宝:《陈独秀与黄远生:〈文学革命论〉来源考》,《复旦学报》1992年第3期。
    沈志远编:《新哲学辞典》,北平笔耕堂书店1933年9月版。
    施伏量编:《社会科学小辞典》,上海新生命书局1935年版。
    [日]石川利之著:《世界通史》,世界译书局印本,光绪二十八年(1902)二月出版。
    [日]实藤惠秀著:《中国人留学日本史》,谭汝谦、林启彦译,三联书店1983年版。
    舒新城主编:《中华百科辞典》,上海中华书局1930年版。
    [美]司登得编:《袖珍汉英字典》,1874年上海出版。
    [英]斯金纳:《观念史中的意涵与理解》,任军锋译,《思想史研究》第1卷“思想史的元问题”,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英]斯金纳:《观念史中的意义与认识》,阎克文译,《学术思想评论》第9辑“并非自明的知识与思想”,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英]斯金纳:《近代政治思想的基础》,奚瑞森、亚方泽,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日]松平康国著:《世界近世史》,梁启超泽述,光绪二十九年(1903)上海广智书局印本。
    宋德华:《〈戊戌奏稿〉考略》,《岭南人物与近代思潮》,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孙俍工编:《文艺辞典》,上海民智书局1928年10月版。
    孙尚扬:《基督教与明末儒学》,东方出版社1994年版。
    孙志曾编:《新主义辞典》,上海光华书局1933年版。
    [英]索珀著:《人道主义与反人道主义》,廖申白等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谈社英:《中国妇女运动通史》,妇女共鸣社1936年版。
    [美]汤普森著:《历史著作史》上卷第二分册,谢德风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
    唐敬果编:《新文化辞书》,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
    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唐君毅:《中国人文精神之发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唐康:《列夫·托尔斯泰作品在中国早期的传播》,《图书馆》1986年第5期。
    田汉:《田汉全集》,花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三联书店2008年版。
    汪家熔:《商务印书馆史及其他--汪家熔出版史研究文集》,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版。
    汪荣宝、叶澜著:《新尔雅》,上海明权社1905年第二版。
    王彬彬:《隔在中西之间的日本--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问题》,《为批评正名》,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王得后:《鲁迅思想中的人道问题》,《鲁迅研究》第10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王东杰:《〈国粹学报〉与“古学复兴”》,《四川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王尔敏:《今典释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续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王蛟主编:《杭州教育志》,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王若水:《为人道主义辩护》,三联书店1986年版。
    王韬、顾燮光等编:《近代译书目》,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
    王晓明编:《人文精神寻思录》,文汇出版社1996年版。
    王晓秋:《清末政坛的写照--宣统年间〈汪荣宝〉日记剖析》,《历史研究》1989年第1期。
    王云五编:《王云五大辞典》,商务印书馆1932年版。
    [英]韦尔斯著:《世界史纲:生物和人类的简明史》,吴文藻、谢冰心、费孝通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美]韦勒克著:《批评的诸种概念》,丁泓、余徵译,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美]维廉斯因顿著:《万国史要》,张相译,邹寿祺审定,光绪癸卯(1903)四月史学斋版,通记编译印书局印。
    [美]卫三畏编:《汉英韵府》,1874年上海美华书馆出版。
    魏源编:《海国图志》,岳麓书社1998年版。
    闻乾主编:《杭州第二中学建校百年特刊》,杭州西泠印社1999年版。
    [美]沃特斯:《中西方“人文主义”的历史进程》,乐黛云主编《跨文化对话》第1辑,上海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
    邬国义:《梁启超新史学思想探源》,《史学通论(四种合刊)》“代序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吴葆諴编:《东西洋历史教科书》,光绪三十一年(1905)东京秀英舍第一工场印刷,上海文明书局发行。
    吴宓:《吴宓日记》,三联书店1998年版。
    吴宓:《吴宓自编年谱》,三联书店1995年版。
    吴念慈、柯柏年、王慎名编:《新术语词典》,上海南强书局1929年11月版。
    吴义雄:《谢卫楼与晚清西学输入》,《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伍光建编:《西史纪要》第一编,傅运森校订,商务印书馆庚戌年(1910)十一月初版。
    伍光建编:《西史纪要》第二编,傅运森校订,商务印书馆民国七年(1918)三月出版。
    [日]武者小路实笃著:《周作人和我》,夏亨译,载杨之华编《文坛史料》,中华日报社1944年发行,中国图书印刷公司印刷。
    [日]武者小路实笃著:《一个青年的梦》,鲁迅译,北新书局1927年版。
    [英]席勒著:《人本主义研究》,麻乔志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夏晓虹编:《〈饮冰室合集〉集外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现代知识编译社编:《现代知识大辞典》,现代知识出版社1937年5月版。
    香港中国语文学会编:《近现代汉语新词词源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年版。
    [日]小川银次郎、箭内亘、藤冈作次郎合编:《西洋史钩元》,日本留学生泽,光绪二十九年(1903)上海新中国图书社出版,商务印书馆代印。
    [日]小川银次郎著:《西洋史要》,樊炳清、萨端泽,光绪辛丑(1901)陕西大成书局印本。
    谢冰莹、顾凤城、何景文编:《新文学辞典》,上海开华书局1932年12月版。
    [美]谢卫楼:《万国通鉴》,美华书馆光绪壬午(1882)印本。
    新辞书编译社编:《新知识辞典》,上海童年书店1935年出版。
    邢墨卿编著:《新名词辞典》,上海新生命书局1934年6月版。
    熊承涤:《中国古代学校教材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熊月之主编:《晚清新学书目提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
    徐冰:《中国近代教科书与日本》,《日本学刊》1998年第5期。
    徐复观:《中国人文精神之阐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年版。
    徐松巍:《从“资治”到“救国”--关于19世纪史学经世致用思想变化之研究》,《史学月刊》2002年第1期。
    许逸云:《蒋百里年谱(简编)》,《海宁人物资料》第6辑“蒋百里先生纪念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海宁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1993年编写出版。
    严复:《严复集》第一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
    严复:《严复学术文化随笔》,王宪明编,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严复译:《孟德斯鸠法意》,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严绍璗:《日本中国学史》第一卷,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阎浩岗:《中国现代小说史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一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泽,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颜惠庆等编:《英华大辞典》,商务印书馆1908年版。
    杨思信:《文化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杨同生:《陈衡哲年谱》,《中国文学研究》1991年第3期。
    叶瀚:《初学读书要略》,仁和叶氏1897年刊。
    余英时:《重寻胡适历程:胡适生平与思想再认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余正东主编:《法律政治经济大辞典》,上海长城书局1932年12月版。
    俞旦初:《爱国主义与中国近代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俞玉滋、张援编:《中国近现代美育论文选,1840-1949》,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日]元良勇次郎、家永丰吉著:《万国史纲》,邵希雍译,支那翻译会社1903年发行。
    曾德珪:《马君武诗文著译系年录(一)》,《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曾纪泽:《出使英法俄国日记》,岳麓书社1985年版。
    [美]翟理斯编:《华英辞典》,1892年上海出版。
    [英]张伯尔原本:《世界名人传略》,上海山西大学堂译书院译,商务印书馆1908年印。
    张椿年:《从信仰到理性--意大利人文主义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张德彝:《五述奇》,张静蔚选编《中国近代音乐史料汇编(1840-1919)》,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版。
    张广智主编:《20世纪中外史学交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张菊香、张铁荣编:《周作人年谱(1885-1967)》,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张西平:《传教士汉学研究》,大象出版社2005年版。
    张西平:《明清间入华耶稣会士对基督教伦理学的介绍》,卓新平主编:《宗教比较与对话》第3辑,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
    张先飞:《从普遍的人道理想到个人的求胜意志--论20年代前期周作人“人学”观念的一个重要转变》,《鲁迅研究月刊》1999年第2期。
    张先飞:《形而上的困惑与追问:现代中国文学的思想寻踪》,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张相编:《新制西洋史教本》,中华书局1914年初版。
    张学继:《兵学泰斗--蒋方震传》,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
    张源:《“人文主义”与宗教:依赖还是取代?--试论白璧德的宗教观》,《国外文学》2006年第2期。
    张允侯等编:《五四时期的社团(二)》,三联书店1979年版。
    张在新等编:《汉英辞典》,商务印书馆1919年第十版。
    张之洞:《劝学篇》,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
    张仲和编著:《西史纲要》,北平文化学社1924年出版。
    章清:《“国家”与“个人”之间:略论晚清中国对“自由”的阐述》,《史林》2007年第3期。
    章清:《“普遍历史”与中国历史的书写》,杨念群等编《新史学--多学科对话的图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章清:《“自由”的界限--“自由”作为学科术语在清末民初教科书中的“呈现”》,孙江编《新史学(第二卷):概念·文本·方法》,中华书局2008年版。
    章清:《近代中国留学生发言位置转换的学术意义--兼析近代中国知识样式的转型》,《历史研究》1996年第4期。
    章清:《中西历史之“会通”与中国史学的转向》,《历史研究》2005年第2期。
    赵晓阳:《19至20世纪外国人研究北京方言的文献资料》,《北京档案史料》2005年第4期。
    赵轶峰:《历史分期的概念与历史编纂学的实践》,《史学集刊》2001年第4期。
    赵元任:《从家乡剑美国:赵元任早年回忆》,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
    郑家栋:《理性与理想:中国现代人文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哲学研究》1993年第8期。
    郑师渠:《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郑师渠:《在欧化与国粹之间--学衡派文化思想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郑振铎:《俄罗斯名家短篇小说集·序》,新中国杂志社1920年版。
    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研究室编:《五四时期期刊介绍》第三集,三联书店1979年版。
    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研究室编:《五四时期期刊介绍》第一集,三联书店1978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编:《华侨与辛亥革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中华民国家庭改良会:《中华民国家庭改良会暂行草章》,《北京档案》1986年第2期。
    中华民国教育部编:《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上海开明书店1934年版。
    钟少华:《人道、人文、人本三词在近代的嬗变》,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编《中国政法大学人文论坛》第二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钟少华编:《词语的知惠--清末百科辞书条目选》,贵州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周策纵:《五四运动史》,岳麓书社1999年版。
    周辅成:《谈关于人道主义讨论中的问题》,《世界历史》1984年第2期。
    周辅成编:《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资产阶级哲学家政治思想家有关人道主义人性论言论选辑》,商务印书馆1966年版。
    周振鹤:《〈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在创制汉语新词方面的作用》,香港《词库建设通讯》第15期。
    周振鹤:《逸言殊语》,浙江摄影出版社1998年版。
    周振鹤:《中人白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周质平编:《胡适未刊英文遗稿》,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01年版。
    周作人:《苦口甘口》,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周作人:《苦雨斋序跋文》,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周作人:《欧洲文学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周作人:《艺术与生活》,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周作人:《周作人回忆录》,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周作人:《周作人日记》,大象出版社1996年版。
    周作人:《周作人书信》,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周作人译:《点滴》,北京大学出版部1920年8月版。
    朱京伟《关于日语借词进入汉语的时期问题》,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编《日本学研究》第4辑,外语敦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年版。
    朱龙华:《人道主义探源》,《世界历史》1984年第2期。
    朱维铮:《何谓“人文精神”?》,《探索与争鸣》1994年第10期。
    朱维铮:《音调未定的传统》,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三辑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祝震编:《最新中等西洋历史教科书》,胡宗懋校阅,上海南洋官书局出版,光绪三十二年(1906)三月印刷。
    邹振环:《利玛窦〈交友论〉的译刊与传播》,《复旦学报》2001年第3期。
    邹振环:《西方传教士与晚清西史东渐:以1815年至1900年西方历史译著的传播与影响为中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作新社编:《东中大辞典》,上海作新社印刷局印,光绪戊中(1908)五月版。
    Philip Van Ness Myers,A General History for Colleges and High Schools,Boston:Ginn &Company,Publishers.1889.
    James Murray ed.,A New English Dictionary on Historical Principles,Vol.V(H-K),Oxford:1901.
    Wilhelm Windelband,A History of Philosophy with E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ts Problems and Conceptions,trans,by James Hayden Tufts.London:Macmillan.1893.
    W.H.Walsh,An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of History,Bristol:Thoemmes Press,1992.
    David Patrick and Francis Hindes Groome eds.,Chambers's Biographical Dictionary,London:W.& R.Chambers Limited.1897.
    W.H.Walsh,"Colligatory Concepts in History",in W.Burston and D.Thompson,eds.Studies in the Nature and Teaching of History,London:1967.
    David E.Mungello,Curious Land:Jesuit Accommodation and the Origins of Sinology,Stuttgart:Franz Steiner Verlag,1985.
    Bill Cooke,Dictionary of Atheism,Skepticism & Humanism.New York:Prometheus Books,2006.
    Paul Oskar Kristeller,Eight Philosophers of the Italian Renaissance,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64.
    Encyclopedia Americana,International Edition.Connecticut:Grolier Incorporated,2000.Vol.14.
    Timothy Richard,Forty-five Years in China.New York:Frederick A.Stokes Company,1916.
    Reinhart Koselleck,Futures Past:On the Semantics of Historical Time,trans.Keith Tribe,Cambridge,Mass.:MIT Press.1985.
    Frank Ankersmit,"Historical Representation",History and Theory,Vol.27,No.3,Oct.,1988.
    Friedrich Meinecke,Historism:The Rise of a New Historical Outlook,trans,by J.E.Anderson,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1972.
    Edward A.Freeman,History of Europe,London:Macmillan & Co.,1876.
    Vito Giustiniani,"Homo,Humanus,and the Meaning of 'Humanism'",in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Vol.46,No.2,1985.
    Richard Rex,"Humanism",in Andrew Pettegree ed.The Reformation World.London:Routledge,2001.
    Tony Davies,Humanism,London and NY:Routledge,1997.
    Kate Soper,Humanism andAnti-Humanism,London:Hutchinson,1986.
    Charles G.Nauert,Humanism and the Culture of Renaissance Europ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M.Petrosyan,Humanism.Its Philosophical,Ethical and Sociological Aspects,trans,by Bryan Bean and Robert Daglish,Moscow:Progress Publishers,1972.
    W.& R.Chambers eds.,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s,London:1861.
    Rudolf Wagner,"Importing a 'New History' for New Nation:China 1899",in Glen Most ed.,Historization-Historisierung,Aporemata,Kritische Studien zur Philologiegeschichte,vol.5,G(o|¨)ttingen:Vandenhoeck & Ruprecht,2001.
    Giorgio Vasari,Lives of the Most Eminent Painters,Sculptors & Architects,trans.Gaston Du C.De Vere,vol.1,London:Macmillan,1912.
    Lewis Spitz,Luther and German Humanism,Variorum,1996.
    Quentin Skinner,"Meaning and Understanding in the History of Ideas",History and Theory,Vol.8,No.1,1969.
    Mark Bevir,"Mind and Method in the History of Ideas",History and Theory,Vol.36,No.2,1997.
    Frank Ankersmit,Narrative Logic,A Semantic Analysis of the Historian's Language.Groeningen, 1981.
    A.H.Mateer,New Terms for New Ideas:A Study of the Chinese Newspaper,Shanghai:Methodist Publishing House,1913
    William Swinton,Outlines of the World's History:Ancient,Mediaeval and Modern,New York:Ivison,Blakeman,Taylor and Company,1880.
    Willard Learoyd Sperry eds.,Religion and Our Divided Denominations.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45.
    Leo Ou-fan Lee,"Some Notes on 'culture','Humanism' and the 'Humanities' in Modern Chinese Cultural Discourses".Surfaces,Vol.V.207,1995.
    Robert Mackenzie,The 19~(th) Century:A History,London:T.Nelson and Sons,1880.
    Tu Wei-ming,Milan Hejtmanek,Alan Wachman eds.,The Confucian World Observed.A Contemporary Discussion of Confucian Humanism in East Asia.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2.
    Russell Kirk,The Conservative Mind,From Burke to Santayana.Chicago:Henry Regnery Company,1953.
    Mark Bevir,"The Errors of Linguistic Contextualism",History and Theory,Vol.31,No.3,1992.
    Arthur Oncken Lovejoy,The Great Chain of Being:A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an Idea,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4.
    T.S.Eliot,"The Humanism of Irving Babbitt",in Selected Essays,London:Faber and Faber Limited,1932.
    Chow Tse-tsung,The May-fourth Movement.Intellectual Revolution in Modern China.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67.
    The New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Micropaedia Ready Reference.15~(th) Edition.Encyclopaedia Britannica,Inc.2002.Vol.6.
    J.D.Hoeveler,The New Humanism,A Critique of Modern America,1900-1940.The University Press of Virginia,1977.
    Augusto Campana,"The Origin of the Word 'Humanist'",in Journal of the Warburg and Courtauld Institutes,Vol.9,1946.
    J.G.A.Pocock,"The Origins of Study of the Past:A Comparative Approach",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vol.4,No.2,Jan,1962.
    Wallace Klippert Ferguson,The Renaissance in Historical Thought,Five Centuries of Interpretation.Boston: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48.
    E.H.Gombrich,"The Renaissance--Period or Movement?",in Background to the English Renaissance.Edited by J.Trapp,London,1974.
    Nicolas Standaert,"The transmission of Renaissance culture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Renaissance Studies,Vol.17,No.3,2003.
    Federico Masini eds.,Western Humanistic Culture Presented to China by Jesuit Missionaries.(ⅩⅦ-ⅩⅧ centuries).Rome:Institutum Historicum S.I.,1996.
    Johann Joachim Winckelmann,Briefe,Hrsg.von.Walther Rehm,vol.3.Berlin,1956.
    Johan Huizinga,"Das Problem der Renaissance",in Wege der Kulturgeschichte.M(u|¨)nchen,1930.
    Hubert Cancik,Der Ismus mit menschlichern Antlitz,"Humanit(a|¨)t" und "Humanismus",von Niethammer bis Marx und heute,in Antike Heute,Hg.von Richard Faber und Bernhard Kytzler,W(u|¨)rzburg,1992.
    J(u|¨)rgen Habermas,Der philosophische Diskurs der Moderne,Frankfurt am Main.,Suhrkamp Verlag,1985.
    H.Schulz,Deutsches Fremdw(o|¨)rterbuch,Vol.1,Strassburg,1913.
    Karl Hagen,Deutschlands literarische und religi(o|¨)se Verh(a|¨)ltnisse im Zeitalter der Reformation.Erlangen:Palm,1841-1843.
    Erich Heyfelder,"Die Ausdr(u|¨)cke 'Renaissance' und 'Humanismus'",Deutsche Literaturzeitung,Nr.36(1913).
    Raoul Richter,Einf(u|¨)hrung in die Philosophie.Leipzig:Verlag von B.G.Teubner,1907.
    Friedrich Paulsen,Einleitung in die Philosophie.Berlin:Verlag von Wilhelm Herz,1901.
    Wilhehn Wundt,Einleitung in die Philosophie.Leipzig:Verlag von Wilhelm Engelmann,1901.
    Gerhard Lindner,Friedrich Immanuel Niethammer als Christ und Theologe.Seine Entwicklung vom deutschen Idealismus zum konfessionellen Luthertum.Universit(a|¨)t Erlangen,1971.
    Michael Schwarzmeier,Friedrich Immanuel Niethammer,ein bayerischer Schulreformator.Aalen:Scientia-Verlag,1974.
    Friedrich Immanuel Niethammer,Philanthropinismus-Humanismus.Texte zur Schulreform.Hrsg.von Werner Hillebrecht(Kleine P(a|¨)dagogische Texte,Band.29),Weinheim-Basel-Berlin:Beltz,1968.
    Wilhelm Windelband,Geschichte der Philosophie.Freiburg:J.C.B.Mohr,1892.
    Giuseppe Toffanin,Geschichte des Humanismus,Pantheon,1941.
    Friedrich Paulsen,Geschichte des gelehrten Unterrichts.Berlin,1885.
    Gunther Wenz,Hegels Freund und Schillers Beistand:Friedrich Immanuel Niethammer (1766-1848).G(o|¨)ttingen,2008.
    Pape,Humanit(a|¨)t,Humanismus,in Historisches W(o|¨)rterbuch der Philosophie,Hg.von.Joachim Ritter,Band 3,Stuttgart:Schwabe,1974.S.1217.
    Wolfgang F(o|¨)rster,Humanismus,in Hans J.Sandk(u|¨)hler u.a.(Hrsg.),Europ(a|¨)ische Enzyklop(a|¨)die zu Pkilosophie und Wissensckaften.Meiner-Verlag,Hamburg.1990.
    Cornelijs Augustijn,Humanismus.Vandenhoek & Ruprecht,G(o|¨)ttingen.2003.
    Lewis W.Spitz,Humanismus,in Horst Robert Balz,Gerhard.Krause,Gerhard M(u|¨)ller,Siegfried M.Schwertner,Claus-J(u|¨)rgen Thornton,Matthias Glockner(Hrsg),Theologische Realenzyklop(a|¨)die,Band 15,Berlin,Walter de Gruyter,1986.
    W.Brecht,Humanismus,in Karl Brandi,Ausgew(a|¨)hlte Aufs(a|¨)tze,Oldenburg,Berlin,1938.S.302-304.
    August Buck,Humanismus.Seine europ(a|¨)ische Entwicklung in Dokumenten und Darstelhmgen.Freiburg:Verlag Alber,1987.
    Hans Erich B(o|¨)deker,Menschheit,Humanit(a|¨)t,Humanismus,in Geschichtliche Grundbegriffe:Historisches Lexicon zur politisch-sozialen Sprache in Deutschland,Hrsg.von Otto Brunner,Werner Conze und Reinhart Koselleck,Band 3(H-Me),Stuttgart:Klett-Cotta.1982.
    Niethammer.In:Otto Rohn und Dietmar Rupp(Hrsg.),Beilstein in Geschichte und Gegenwart.Stadt Beilstein,1983.S.460-461.
    Martin Heidegger,Platons Lehre von der Wahrheit.Mit einem Brief(u|¨)ber den Humanismus,2.Aufl.Bern,1954.
    Konrad Burdach,Reformation,Renaissance,Humanismus:Zwei Abhandhmgen(u|¨)ber Die Grundlage Moderner Bildung und Sprachkunst.P(a|¨)tel,1918.
    Johann Abegg,Reisetagebuch von 1798,Hg.yon Walter Abegg,Jolanda Abegg und Zwi Batscha,Frankfurt,1976.
    Erich K(o|¨)nig,"'Studia humanitatis' und verwandte Ausdr(u|¨)cke bei den Deutschen Fr(u|¨)hhumanisten",Beitr(a|¨)ge zur Geschichte der Renaissance und Reformation Joseph Schlecht am 16 Jan.1917 als Festgabe zum 60.Geburtstag dargebracht.M(u|¨)nchen-Freising,1917,S.202-7.
    Konrad Burdach,(U|¨)ber den Ursprung des Humanismus.P(a|¨)tel,1914.
    Reinhart Koselleck,Vergangene Zukunft:Zur Semantik geschichtlicher Zeiten.Frankfurt am Main:Suhrkamp Verlag,1979.
    H.R(u|¨)diger,Wesen und Wandlungen des Humanismus.Hamburg,1937.
    浮田和民讲述:《西洋上古史》,东京专门学校出版部1889年版。
    箕作元八、峰岸米造著:《西洋史綱》,东京六盟馆明治三十二年(1899)出版。
    松平康国著:《世界近世史》,东京专门学校出版部明治三十四年(1901)出版。
    濑川秀雄著:《西洋通史》,东京富山房明治三十七年(1904)出版。
    本多浅治郎著:《西洋史講義》,东京秀英舍第一工场明治四十一年(1908)出版。
    大日本百科辞书编辑所编纂:《哲學大辭書》,三卷加索引,东京同文馆1903-1912年出版。
    センツベリ一著:《佛蘭西文學史》,东京向陵社大正五年(1916)出版。
    箕作元八著:《西洋史講話》,东京开成馆昭和五年(1930)出版。
    惣郷正明、飛田良文编:《明治のニとぱ辞典》,东京堂1986年出版。
    沈国威编著:《新爾雅とその語彙:研究,索引,影印本付》,东京白帝社1995年出版。
    飛田良文、宫田和子编:《十九世紀の英華·華英辭典目錄》,国际基督教大学语学科飞田研究室1997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