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民、齐民、新民”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近代中国生产落后,民生凋敝。古老的国度面临瓜分豆剖,勤劳的人民饥馑交集、哀鸿遍野。如何破解强国富民的历史课题,成为时代发展的根本问题。站在时代潮头的孙中山提出了民生主义的解决方案,他说:“民生主义,就是要人人有平等的地位去谋生活;人人有了平等的地位去谋生活,然后中国四万万人才可以享幸福。”“实施民生主义的四大纲领是:节制资本,平均地权,铁路国有,教育普及。这是改革社会,提高人民生活主要途径。”
     任何能够影响后世的思想,会有它自身的时代局限性,但也必然有它的超前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共产党出现之前,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是当时中国最先进的经济社会发展思想,它以“利国福民”为宗旨,深刻批判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提出了具有社会主义价值追求的民生主义主张。它强调以振兴实业造福民众,以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现社会公平,以普及和发展教育提高民族素质。本文对于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力图进行实事求是地历史研究和逻辑分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通过继承和弘扬这份思想遗产,为振兴中华提供有益的历史启示和借鉴。
     本文分为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包括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学术史的回顾与思考、创新观点与不足之处。
     第二部分,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这一部分主要是本文的第一章,着重研究了孙中山民生主义产生的思想渊源、现实基础及其发展历程。其中思想渊源主要从中国传统的“均平”思想、约翰·穆勒和亨利·乔治土地税思想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究;现实基础主要从“养民和新民”、“裕民和齐民”和“救民和保民”三个层面展开了分析;而发展历程主要从最初确立、成为革命的纲领、实施和受挫、和向科学社会主义的转向四个阶段进行了梳理概括。
     第三部分,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文章的第二章,着重阐述社会主义是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价值目标。文章首先从“补救天演之缺憾”、“拥护国利民福者,实社会主义”、“其事则在思患预防”三个方面,分析了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提出的理论基础和社会历史背景;其次重点分析了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性质和特点;最后阐述了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影响和当代价值。
     第四部分,主要研究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四大纲领: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振兴实业和普及教育。这一部分内容包括第三至六章,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第三章主要阐述了孙中山“平均地权”思想的形成发展,内容、目的和实质,重要意义、历史局限和理论缺陷。文章提出了平均地权的实质是有限制的私有制和有条件的公有制相结合的判断。第四章主要分析了孙中山“节制资本”思想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和历史影响。其中对发达国家资本进行重点讨论,指出国家资本的发展与国家民主政治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第五章主要探讨孙中山“振兴实业”思想的提出、主要内容、重要意义和历史启示。其中特别阐述了国家主权、社会秩序对振兴实业的重要影响。第六章主要研究了孙中山“普及教育”思想的形成发展、理论特色、当代价值。本章运用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分析框架,对孙中山的教育思想进行了较为全面梳理概括,突出了孙中山教育思想不仅主张普及教育的教育救国的工具理性,也特别阐述了教育对完善人格方面的价值理性的作用。
     第五部分,论文的结束语部分,主要阐述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当代价值。结束语以“裕民”、“齐民”、“新民”为目标,结合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总结了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当代价值和启示意义。文章围绕“裕民”目标,总结了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对于当前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发展基础公共交通、建设大港走向海洋的启示意义;文章围绕“齐民”目标,总结了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对于当前加强土地科学管理、驯服私人资本特性、解决国有资本垄断的现实意义;文章围绕“新民”目标,总结了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对于当前增加教育财政投入、加强科学精神教育、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启示。
In china from1840to1949, the county production was backward, and thepeople’s life was miserable. Ancient countries faced the situation of divided by othercountries; and many hard-working people were starving intersection. Nationalstrength and prosperity became the time development basic question. Standing intimes current head, Sun Yat-sen raised the principles of people's livelihood to solutethe question. he said:“principles of people's livelihood, is to everyone has equalstatus to seek life; as soon as everyone has equal status to seek living, and400million Chinese people can enjoy happiness.”“The implementation of principles ofpeople's livelihood is four programs: to restrict capital, average land ownership,state-owned railway, and the popularization of education. This is main way of thereform of society and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Any thought that can influence the later, which will has its own limitations of thetimes, but also inevitably has its advanced nature and truth. Before The CommunistParty of China appeared, Sun Yat-sen principles of people’s livelihood thought wasthe most advanced economic social development thought. It is for the purpose of“benefit country and happy the people,” deeply critical of the western capitalistmalpractice, and Proposed principles of people's livelihood that put forward asocialist value. It emphasizes to revitalize the industrial to benefit the people, to theaverage land ownership and control capital to achieve social justice, to popularizeand develop education to improve national quality. For Sun Yat-sen principles ofpeople's livelihood, this article tries to seek truth from facts to make historicalresearch and logical analysis, to take its essence and discard the dross. To inherit andcarry forward this legacy of ideas,we can get useful historical inspiration andreference to revitalize the Chinese nation.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introduction, including selected topic reason and the significanceof the research, the academic history review and thinking, and the innovation and shortcomings.
     In the second part, it studies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un Yat-senprinciples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 This is a major part of the first chapter of thispaper, focusing on the ideological origins, realistic basis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the Sun Yat-sen principles of people's livelihood. On the ideological origins, thispaper mainly studies three aspects,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thought of equality, JohnMill and Henry George land tax thought and scientific socialism. On the realisticfoundation it mainly studies “support people and renew people”,“rich people andequality of people” and “save people and protect people”. On development process,this paper based on four stages: the initial establishment, became the revolutionaryprogram, implement and frustrated, and to scientific socialism.
     In the third part, it studies the socialist value orientation in Sun Yat-sen`sprinciples of people's livelihood. This part is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article secondchapter; it elaborated that socialism is of value goal of Sun Yat-sen principles ofpeople's livelihood. This article first from “remedy the deficiency of evolution”、“the support of national interest and people's welfare, are real socialism”、“thething in the Prevention of future”, to analyze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social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Sun Yat-sen socialism; Secondly, this paper analyzed thecontent、nature and features of Sun Yat-sen socialist thought; Finally,it elaboratedthe historical influences and contemporary value of Sun Yat-sen socialist ideological.
     The fourth part, mainly studies the four programs of Sun Yat-sen`s principles ofpeople's livelihood: average land ownership, control capital, revitalize industry andpopularizes education. This part includes four chapters from third to the sixth, andthis part is the main part of the article. The third chapter mainly expounds the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content, purpose and essence, significance, historicallimitations and defects in theory of Sun Yat-sen “average land ownership” of thethought. This paper proposes a combination of the substance of the average landownership is limited private ownership and public ownership conditional.The fourthchapter analyzes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main content and historicalinfluence of Sun Yat-sen “control capital” of the thought. In particular, it analyzedthe important influence of national sovereignty and social order to develop the industry. The fifth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Sun Yat-sen “revitalize industrial”concept, main content, significance and historical enlightenment. Especiallyexpounds the state sovereignty, the social order to revitalize industrial importantinfluence. The sixth chapter mainly studies the formation development, theoreticalcharacteristics and contemporary value of Sun Yat-sen universal education thought.This chapter uses the tool rationality and value rationality analysis framework tostudy Sun Yat-sen's educational thought, highlights Sun Yat-sen education thoughtsthat is not only advocated the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of universal education savingthe nation, also elaborated the value rational function of the education in perfectingpersonality.
     The fifth part, the ending part, mainly discusses the contemporary value of SunYat-sen’s principles of people's livelihood. For the goal of to rich people、equality ofpeople and renew people,and combining with the practical problems in the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t summed up thecontemporary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un Yat-sen People's Livelihood. On therich people target, this article summarized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f SunYat-sen’s principles of people's livelihood, to tamp foundation of the current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o develop public transport, to construct large port andtoward the ocean. On the equality of people target, it summarized the importantsignificance of Sun Yat-sen’s principles of people's livelihood, to strengthen thescientific management for land, taming the private capital characteristic, solvestate-owned capital monopoly. On the renew people target, this article summarized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f Sun Yat-sen’s principles of people's livelihood, toincrease financial investment in education, strengthening the scientific spiriteducation, strengthen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enlightenment.
引文
1胡锦涛:《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页。
    2胡锦涛:《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页。
    3胡锦涛:《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页。
    4《孙中山全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卷,第383页。
    5《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35页。
    6宫崎寅藏著:《三十三年之梦》,林启彦译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7裴倜:《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与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渊流》,《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1期
    8姜旭朝:《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来源——兼论孙中山经济思想与传统儒学的关系》,《齐鲁学刊》1988年第6期
    9杨天石:《孙中山与中国革命的前途——兼论清末民初对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批评》,《北京社会科学》1987年第1期
    10夏良才:《论孙中山与亨利乔治》,《孙中山和他的时代》,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462页。
    11张莉红:《孙中山与马克思主义》,《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1987年第4期。
    12陈立新:《试论孙中山土地国有思想》,《团结》,2006年第6期
    13戴迎华:《论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的土地思想》,《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14陈映芳:《“平均地权”与亨利乔治的“单一税”——兼谈孙中山理论与实践结合之失误》(《史林》1986年第2期。
    15张海林:《从台湾“都市平均地权”看孙中山民生方案的历史意义》,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2期。
    16张忠民:《孙中山国家资本思想及其对南京国民政府国有经济政策的影响》,《中国近代史》,2007年第11期。
    17杨天石:《孙中山与中国革命的前途》,《哲人与文士》,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41页。
    18邢淑霞:《孙中山教育思想研究》,《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4期。
    19李华兴,张元隆:《孙中山的教育思想》,《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
    20《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页
    21《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8~18页
    22《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8页
    23《孙中山全集》第7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0页。
    24《晏子春秋·内篇问上》
    25《老子》七十五章
    26《老子》七十七章
    27《论语季氏》
    28《春秋繁露度制》
    29《四书集注·季氏第十六》
    30《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6页。
    31《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6页。
    32《孙中山文集》,团结出版社,1997年版,第21页。
    33《孙中山文集》,团结出版社,1997年版,第317页。
    34《孙中山文集》,团结出版社,1997年版,第328页。
    35《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88页
    36《孙中山全集》第6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8页
    37《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72页
    38《孙中山全集》第6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6页
    39《孙中山文集》,团结出版社,1997年版,第326页。
    40《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408页。
    41《孙中山文集》,团结出版社,1997年版,第27页。
    4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页。
    43《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7页。
    44《孙文选集》,黄彦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页。
    45冯自由:《革命逸史》,新星出版社,2009年版,第526页。
    46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53页。
    47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59页。
    48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37页。
    49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22页。
    50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应用》,上卷,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472页。
    51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应用》,下卷,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390页。
    52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应用》,下卷,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390页。
    53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应用》,上卷,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236页。
    54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应用》,上卷,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237页。
    55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应用》,上卷,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237页。
    56亨利·乔治:《进步与贫困》,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4~15页。
    57亨利·乔治:《进步与贫困》,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7页。
    58亨利·乔治:《进步与贫困》,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6页。
    59亨利·乔治:《进步与贫困》,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22页。
    60亨利·乔治:《进步与贫困》,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239页。
    61亨利·乔治:《进步与贫困》,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244页。
    62亨利·乔治:《进步与贫困》,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227页。
    63亨利·乔治:《进步与贫困》,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287页。
    64亨利·乔治:《进步与贫困》,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278页。
    65亨利·乔治:《进步与贫困》,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279页。
    66亨利·乔治:《进步与贫困》,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340页。
    67亨利·乔治:《进步与贫困》,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302页。
    68亨利·乔治:《进步与贫困》,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340页。
    69亨利·乔治:《进步与贫困》,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340页。
    70亨利·乔治:《进步与贫困》,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341页。
    71亨利·乔治:《进步与贫困》,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341页。
    72《孙中山文集》,团结出版社,1997年版,第21页。
    73《孙中山文集》,团结出版社,1997年版,第21页。
    74《孙中山文集》,团结出版社,1997年版,第333页。
    75《孙中山集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26页。
    76《孙中山文集》,团结出版社,1997年版,第579页。
    77《孙中山文集》,团结出版社,1997年版,第325页。
    78《孙中山集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73页。
    7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第43页。
    8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4页。
    8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4-335页。
    8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5页。
    8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8页。
    8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4页。
    8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6页。
    8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8页。
    8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6页。
    8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6页。
    89《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32页
    9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页。
    9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294页。
    92中国社会主义者要吸收欧洲文明——访问国际社会党执行局的谈话报道,《孙中山文集》,团结出版社,1997年版,第322页。
    93《孙文选集》,上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99页。
    9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3页。
    95《孙中山文集》,团结出版社,1997年版,第330页。
    96《孙中山文集》,团结出版社,1997年版,第338页。
    97《孙中山文集》,团结出版社,1997年版,第339页。
    98《孙文选集》,上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20页。
    99《孙中山文集》,团结出版社,1997年版,第338页。
    100《孙中山文集》,团结出版社,1997年版,第334页。
    101《孙中山文集》,团结出版社,1997年版,第334页。
    102《孙中山文集》,团结出版社,1997年版,第333页。
    103《孙中山文集》,团结出版社,1997年版,第337页。
    104《孙中山文集》,团结出版社,1997年版,第340页。
    105《孙中山文集》,团结出版社,1997年版,第340页。
    106《孙文选集》,上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34页。
    107《孙文选集》,上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32页。
    10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1-102页。
    10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页。
    110《孙文选集》,上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05页。
    111《孙文选集》,上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08页。
    112《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6页。
    113《孙文选集》,上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09页。
    114《孙文选集》,上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13页。
    115《孙文选集》,上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93页
    116《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83页。
    117《孙文选集》,上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35页。
    118《孙文选集》,上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54页。
    119《孙文选集》,上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37页
    120史扶邻,《孙中山,勉为其难的革命家》,中国华侨出版社,1996年版,第6页。
    121参见何清涟,《巨变前社会经济景观》的相关研究。见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27~30页。
    122参见陈旭麓,《农民起义与人口问题》的相关研究。见陈旭麓:《中国近代史十五讲》,中华书局,2008
    年版,第167页。
    123《孙文选集》,上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41页
    124《孙文选集》,上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42页
    125《孙文选集》,上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43页
    126《孙文选集》,上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44页
    127《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128《孙中山文集》,团结出版社,1997年版,第891页。
    129《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82页
    130《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83页
    131《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32页。
    132《孙中山文集》,团结出版社,1997年版,第609页。
    133《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
    134章开沅,林增平,《辛亥革命式》,(上),东方出版中心,2010年版,第169页
    135《孙文选集》,上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41页
    136《孙中山文集》,团结出版社,1997年版,第319页。
    137《孙文选集》,下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27页。
    138《孙文选集》,下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00页。
    139《孙文选集》,上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17页。
    140《孙中山文集》,团结出版社,1997年版,第44页。
    141《孙中山文集》,团结出版社,1997年版,第263-265页。
    142《孙中山文集》,团结出版社,1997年版,第265页。
    143《孙中山文集》,团结出版社,1997年版,第266页。
    14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页。
    145《孙中山文集》,团结出版社,1997年版,第21页。
    146《孙中山文集》,团结出版社,1997年版,第25页。
    147《孙中山文集》,团结出版社,1997年版,第256页。
    148《孙中山文集》,团结出版社,1997年版,第26页。
    149《孙中山文集》,团结出版社,1997年版,第269页。
    150《孙文选集》,上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6页。
    151《孙中山文集》,团结出版社,1997年版,第266页。
    152《孙文选集》,上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38页
    153《孙文选集》,上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31页。
    154《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83页。
    155《孙中山文集》,团结出版社,1997年版,第669页。
    156《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83页。
    157《孙中山文集》,团结出版社,1997年版,第670页。
    158《孙文选集》,上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65页。
    159《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28页。
    160《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31页。
    161《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5页。
    162《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2页
    163《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6页。
    164《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8页。
    165《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0页。
    166《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1页。
    167《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1页。
    168《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9页。
    169《孙文选集》,上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8页。
    170《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24页。
    171《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0页。
    172《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13页。
    173《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84页。
    174《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88页。
    175《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88页。
    176《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89页。
    177《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89页。
    178《梁启超全集》,第2卷,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第1576页。
    179梁启超:《杂答某报》,《新民丛报》,1906年,第14号。
    180《梁启超全集》,第2卷,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第1576页。
    181《梁启超全集》,第2卷,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第1585页。
    182《梁启超全集》,第2卷,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第1587页
    183《梁启超全集》,第2卷,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第1586页
    184《梁启超全集》,第2卷,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第1587页
    185《梁启超全集》,第3卷,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第1603页
    186《梁启超全集》,第3卷,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第1603页
    187梁启超:《杂答某报》,《新民丛报》,1906年,第14号
    188梁启超:《杂答某报》,《新民丛报》,1906年,第14号
    189梁启超:《杂答某报》,《新民丛报》,1906年,第14号
    190梁启超:《杂答某报》,《新民丛报》,1906年,第14号
    191梁启超:《杂答某报》,《新民丛报》,1906年,第14号
    192《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92页。
    193《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96页。
    194《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27-328页。
    195《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28-329页。
    196《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42页。
    197《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67页。
    198《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74页。
    199《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19页。
    200《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408页。
    201《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409页。
    202《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408页。
    203《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38页。
    204《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552页。
    205《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19页。
    206《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19页。
    207《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20页。
    208《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06页。
    209《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07页。
    210《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01页。
    211《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83页。
    212《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6页。
    213《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7页。
    214《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7页。
    215《孙文选集》,上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6页。
    216《孙文选集》,上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9页。
    217《孙文选集》,上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3页。
    218《孙文选集》,上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0页。
    219《孙文选集》,上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9-290页。
    220《孙文选集》,上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0页。
    221《孙中山全集》,第5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2页。
    223《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3页。
    224《孙中山全集》,第5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93页。
    225《孙中山全集》,第6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页。
    226《孙文选集》,下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38页。
    227《孙文选集》,下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39页。
    228《孙文选集》,上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99页。
    229《孙文选集》,上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01页。
    230《孙文选集》,上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01页。
    231《孙文选集》,上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27页。
    232《孙文选集》,上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34-635页。
    233《孙文选集》,上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97页。
    234《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50页。
    235《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59页。
    236《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59页。
    237《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49页。
    238《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50页。
    239《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55页。
    240《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54-355页。
    241《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55页。
    242《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55页。
    243《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55页。
    244《孙中山全集》第一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8页。
    245《孙文选集》,上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5页。
    246《孙文选集》,上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5-46页。
    247《孙文选集》,上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6页。
    248《孙文选集》,上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6-47页。
    249《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52页。
    250《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52页。
    251《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46页。
    252《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46页。
    253《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46页。
    254《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46页。
    255《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6页。
    256《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83页。
    257《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07页。
    258《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07页。
    259《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26页。
    260《孙文选集》,上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5页。
    261《孙文选集》,上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9页。
    262《孙文选集》,上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63页。
    263《孙文选集》,上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90页。
    264李时岳:《实业计划》和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7年第1期)
    265《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32页。
    266《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7页。
    267《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8页。
    268《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01页。
    269《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32页。
    270《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7页。
    271《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56页。
    272《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48页。
    273《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62页。
    274《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63页。
    275《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7页。
    276《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53页。
    277《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54页。
    278《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62页。
    279《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63页。
    280《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64页。
    281《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7页。
    282《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8页。
    283《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8页。
    284《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7-298页。
    285《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8页。
    286《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8页。
    287《孙文选集》,上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33页。
    288《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8页。
    289《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8页。
    290《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8页。
    291《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62页。
    292《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7页。
    293《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63页。
    294《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47页。
    295《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47页。
    296《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47页。
    297《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47页。
    298《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47页。
    299《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8页。
    300《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61页。
    301《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91页。
    302《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94页。
    303《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93页。
    304《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95页。
    305《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92-293页。
    306姜义华:《孙中山与民粹主义研究述评》,见孙中山研究学会编《回顾与展望》,中华书局1986年,第251页。
    307姜义华:《孙中山与民粹主义研究述评》,见孙中山研究学会编《回顾与展望》,中华书局1986年,第249页。
    308黄彦:《社会主义现实与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广东社会科学》1993年第3期。
    309韦杰廷:《辨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不是主观社会主义》,《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1年第9期。
    310《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83页。
    311《孙文选集》,上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33页。
    312《孙文选集》,上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6页。
    313《孙文选集》,下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38页。
    314《孙文选集》,下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39页。
    315《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8页。
    316《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63页。
    317《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63页。
    318《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63页。
    319《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63页。
    320《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64页。
    321《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64页。
    322《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
    323《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25页。
    324《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7页。
    325《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2页。
    326《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5页。
    327《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
    328《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1页。
    329《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24页。
    330冯自由:《二民主义与三民主义》,《革命逸史》第2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32页。
    331《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69页。
    332《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01页。
    333史扶邻:《孙中山的早期土地政策——“平均地权”的起源与意义》,《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2年第5期
    33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90页。
    336《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52-353页。
    337《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53页。
    338亨利·乔治:《进步与贫困》,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340页。
    339亨利·乔治:《进步与贫困》,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340页。
    340亨利·乔治:《进步与贫困》,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341页。
    341《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70页。
    342《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70页。
    343《孙中山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13页。
    344《孙中山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13页。
    345《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2页。
    346《孙中山图传》,团结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
    347梁起超:《杂答某报》,《新民丛报》1906年,第14号。
    348《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53页。
    349《孙文选集》,下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99页。
    350《孙文选集》,下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23页。
    351《孙文选集》,下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05页。
    352《孙文选集》,上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40页。
    353《孙文选集》,下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25页。
    354《孙文选集》,上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41页。
    355《孙文选集》,下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27页。
    356《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20页。
    357《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02页。
    358《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72页。
    359《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21页。
    360《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21页。
    361《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20页。
    362《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26页。
    363《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20页。
    364《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522页。
    365《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38页。
    366《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43页。
    367《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02页。
    368《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53页。
    369《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27页。
    370《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02页。
    371《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4页。
    372《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70页。
    373《孙文选集》,下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27页。
    374《孙文选集》,上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83页。
    375《孙文选集》,上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0页。
    376《孙中山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20页。
    377《孙文选集》,上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8页。
    378《孙中山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20-121页。
    379《孙文选集》,下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25页。
    380《孙文选集》,下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27页。
    381《孙文选集》,下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27页。
    382《孙文选集》,上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5页。
    383《孙文选集》,上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9页。
    384《孙文选集》,上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63页。
    385《孙文选集》,上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90页。
    386《孙中山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23页。
    387《孙中山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23-524页。
    388《孙中山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22页
    389《孙中山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22页
    390赵振军,“平均地权”思想及其对大陆当前农地改革的启示,台湾农业探索,2007,3
    391《孙中山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14页。
    392《告非难民生主义者》,《民报》第12号。
    393《孙中山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64-365页。
    394《孙中山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55页。
    395《台湾光复三十年》,第70页
    396《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第290页。
    397《孙中山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19-520页。
    398《孙中山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27页。
    399《孙中山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27页。
    400《孙中山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73页。
    401《孙中山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73页。
    402《孙中山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06页。
    403《孙中山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15页。
    404《孙中山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22-323页。
    405《孙中山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92页。
    406《孙中山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74页。
    407《孙中山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50页。
    408《孙中山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08-509页。
    409《孙中山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93页。
    410《孙文选集》,上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31页。
    411《孙文选集》,上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31页。
    412《孙中山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20页。
    413《孙文选集》,上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6页。
    414《孙文选集》,上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32页。
    415孟庆鹏主编:《孙中山文集》(上),团结出版社1997年版,第509页。
    416《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版,第466页。
    417《孙中山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20页。
    418《孙中山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75页。
    419《孙中山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91页。
    420《孙中山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67页。
    421《孙中山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91页。
    422《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40页。
    423《孙中山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93页。
    424《孙文选集》,上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9页。
    425《孙文选集》,上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63页。
    426《孙文选集》,上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90页。
    427《孙中山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34页。
    428《孙文选集》,上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6页。
    429《孙文选集》,上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2页。
    430《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41-642页。
    431《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21-322页。
    432《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20页。
    433《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21页。
    434《孙中山全集》第6卷,中华书局,1986版,第636页。
    435《孙中山全集》第6卷,中华书局,1986版,第636页。
    436《孙中山全集》第6卷,中华书局,1986版,第636页。
    437《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版,第338页。
    438钱昌照:《两年半创办重工业之经过与感想》,《新经济》(1930年)第二巻,第1期。
    439吴半农:《国营事业论》中国文化服务社(1943年版)第7页和翁文灏《关于国营事业之意义》《资源委员会公报》第十一卷,第6期。
    440《国民政府宣言》,载《经济问题资料汇编》,台湾华文书局,1967年版,第17-18页。
    441《确立战后我国之经济事业制度》,《经济问题资料汇编》,台湾华文书局,1967年版,第80页。
    442刘枫、曹均伟:《孙中山民生主义研究》,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82页
    443《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444《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445《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
    446《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10页。
    447《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页。
    448《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页。
    449《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页。
    450《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451《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页。
    452《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页。
    453《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11页。
    454《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页。
    455《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06-307页。
    456《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06页。
    457《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28页。
    458《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83页。
    459《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73页。
    460《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72页。
    461《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39页。
    462《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76页。
    463《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78页。
    464《孙文选集》,上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6页。
    465《孙文选集》,上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7页。
    466《孙文选集》,上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8页。
    467《孙文选集》,上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6页。
    468《孙文选集》,上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69页。
    469《孙文选集》,上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5页。
    470《孙文选集》,上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0页。
    471《孙文选集》,上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1页。
    472《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7页。
    473《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474《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2页
    475《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40页
    476《孙文选集》,上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6页
    477《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7页
    478《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41页。
    479《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40-641页
    480《孙文选集》,上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38页
    481《孙文选集》,上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41页
    482《孙文选集》,上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64页
    483《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83页
    484《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83页
    485《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69-570页。
    486《孙文选集》,上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6页
    487《孙文选集》,上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9页
    488《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72页
    489《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73页
    490《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73页
    491《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73页
    492《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07页
    493《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530页。
    494《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568页。
    495《孙文选集》,上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6页
    496《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07页
    497《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17页
    498《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07页
    499《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83页。
    500《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83页。
    501《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420页。
    502《孙中山全集》,第5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34页。
    503《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84页。
    504《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505《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559页。
    506《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41页
    507《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41页
    508《孙中山全集》,第5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24页。
    509《孙中山全集》,第10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30页。
    510《孙文选集》,下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44页
    511《孙文选集》,上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31页
    512《孙中山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8页。
    513《孙中山全集》,第5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18页。
    514《孙文选集》,上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41页
    515《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523页
    516《孙中山全集》,第6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22页。
    517《孙文选集》,下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2页
    518《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5-26页。
    519《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73-374页。
    5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页。
    521《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5页。
    522《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523《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页。
    524《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0页。
    525《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5页。
    526《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24页。
    527《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17页
    528《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0页。
    529《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522页
    530《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58页
    531《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05页。
    532《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422-423页。
    533《孙中山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4页。
    534《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58页。
    535《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05页。
    536《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423页。
    537《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423页。
    538《孙文选集》,上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539《孙文选集》,下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72-473页。
    540《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63页。
    541《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63页。
    542《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543《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58页
    544《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53-254页
    545《孙中山全集》,第10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8-19页
    546《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58页
    547《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438页
    548《孙中山全集》,第6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22页
    549《孙中山全集》,第4卷,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2页。
    550《孙中山全集》,第10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30页
    551《孙中山全集》,第8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80页
    552《孙中山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74页
    553《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554《孙中山集外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38-239页
    555《孙中山全集》,第10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57页
    556《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423页。
    557《孙中山全集》,第8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34-535页
    558《孙文选集》,下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5页。
    559《孙文选集》,下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5页。
    560《孙文选集》,下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1页。
    561《孙中山文集》,团结出版社,1997年版,第688页。
    562《孙中山文集》,团结出版社,1997年版,第922页。
    563《孙中山全集》,第5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24页。
    564《孙文选集》,上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41页。
    565《孙文选集》,上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50页。
    566《孙文选集》,上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51页。
    567《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23页。
    568《孙文选集》,中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22页。
    569《孙文选集》,上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7页。
    570《孙中山全集》第6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00页。
    571《孙中山全集》第6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22页。
    572《孙中山集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4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列宁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黄彦:《孙文选集》(上中下册,)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版
    [5]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历史研究室等合编:《孙中山年谱》,中华书局,1980年7月版
    [6]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孙中山全集》(第1—11卷),中华书局,1981年—1986年版
    [7]孙中山:《孙中山选集》(上下册),人民出版社1981年10月版
    [8]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传》中央文献出版,1996版
    [9]孙中山:《孙中山文集》,(上下册),团结出版社,1997年版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93—1999年版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上、中、下),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12]冯自由:《革命逸史》(全三册),新星出版社,2009年1月版
    [13]廖仲恺,何香凝:《双清文集》(上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6月版
    [14]胡汉民:《总理全集》(全2册)上海书店,1990年1月版
    [15]宋庆龄:《为新中国奋斗》,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
    [16]张磊:《孙中山传》,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7]茅家琦等:《孙中山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版
    [18]张磊:《孙中山评传》,广州出版社2000年11月版
    [19]尚明轩:《孙中山传》,北京出版社1981年9月版
    [20]李凡:《孙中山全传》(增订版),北京出版社1996年3月版
    [21]陈廷一:《孙中山大传》,团结出版社2001年9月版
    [22]范方镇、韩建国:《孙中山传奇》,江苏古籍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23]民革宁波市委员会:《孙中山言论选编》,中国文化出版社2004年5月版
    [24]中山大学学报编委会:《孙中山年谱》,大东图书公司1980年10月印
    [25]尚明轩:《孙中山与国民党左派研究》人民出版社1986年7月版
    [26]尚明轩:《孙中山及辛亥人物论丛》东方红书社2001年10月版
    [27]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孙中山与现代文明》,苏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版
    [28]卜承祖:《世纪之交话中山》,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版
    [29]陈胜粦:《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史研究——庆贺陈锡祺先生九十华诞论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版
    [30]李吉奎:《孙中山的生平及其事业》,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版
    [31]周兴樑:《孙中山与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版
    [32]民革中央宣传部:《爱国革命不断进步——中山精神读本》,团结出版社2006年11月版
    [33]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论文集编委会:《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论文集》,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版
    [34]张磊:《孙中山辞典》,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5]唐德刚:《晚清七十年》,岳麓出版社1999年版
    [36]亨利·乔治(美):《进步与贫困》,商务印书馆,1995版
    [37]约翰穆勒(英):《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91年1月版
    [38]辛亥革命史丛刊编辑组:《辛亥革命史丛刊》第1-6辑中华书局,1980-1986版
    [39]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编:《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
    [40]朱执信:《朱执信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
    [41]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1936年版,1994年影印
    [42]万仁元、方庆秋主编:《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4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4]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室编:《中国国民党史文献选编》(1894—1949),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1985年版
    [45]李敖(台湾):《孙中山研究》,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6年8月版
    [46]史扶邻(美):《孙中山——勉为其难的革命家》中译本,丘权政,符致兴译,中国华侨出版社1996年版
    [47]陈锡祺主编:《孙中山年谱长编》,中华书局1991年版
    [48]陈独秀:《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49]李大钊:《李大钊文集》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50]陈旭麓、郝盛潮:《孙中山集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51]黄彦、李伯新:《孙中山藏档选》,中华书局1986年版
    [52]秦孝仪:《国父全集》,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委员会,1989年版
    [53]陈旭麓:《宋教仁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
    [54]费正清、费维凯,刘敬坤译:《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55]黄彦:《孙中山研究和史料编纂》,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56]金冲及、胡绳武:《辛亥革命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7]尚明轩、王学庄、陈崧:《孙中山生平事业追忆录》,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58]史扶邻(美):《孙中山与中国革命的起源》中译本,丘权政,符致兴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59]张磊:《孙中山:愈挫愈勇的伟大先行者》,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胡显中:《孙中山经济思想》,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刘枫、曹均伟:《孙中山民生主义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
    [3]张磊:《孙中山思想研究》,中华书局1981年版;
    [4]张伟保:《实业计划与国民政府——中国近代经济史论文集》,天工书局2001年版。
    [5]李从心:《平均地权之理论与实施》,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1942年版;
    [6]周佛海:《三民主义之理论的体系》,上海新生命书局1929年版;
    [7]韦杰廷:《孙中山民生主义新探》,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1年8月
    [8]崔书琴:《孙中山与共产主义》,台湾文星书店,1965年版
    [9]胡钢、刘卫国等编:《孙中山思想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0]韦杰廷:《孙中山哲学思想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1]韦杰廷:《孙中山社会历史观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2]张宪文:《中华民国史》(第1—4册),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3]林家有:《孙中山社会建设思想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4]林家有:《孙中山与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的历史考察》,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5]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6]郭德宏:《中国近现代农民土地问题研究》,青岛出版社1993年版
    [17]宋士堂:《孙中山宋庆龄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红旗出版社1994年版
    [17]杨天石:《哲人与文士》,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8]中国孙中山研究会:《孙中山和他的时代》,中华书局1989年版
    [19]孙中山研究会:《回顾与展望——国内外孙中山研究述评》,中华书局1986年版
    [20]辛亥革命研究会:《辛亥革命史论文选》,三联书店1981年版
    [21]《近代史研究》编辑部:《中国近代史专题研究述评》,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2]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中国近代史论文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
    [23]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24]费正清:《美国和中国》中文版,张理京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
    [25]刘健清,李振亚:《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6]丁守和:《中国近代思潮论》,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7]陈旭麓:《中国近代史十五讲》,中华书局2008年版
    [28]陈旭麓:《近代中国八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9]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版
    [30]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1]茅家琦:《中国国民党史》,鹭江出版社2005年版
    [32]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1800-1949)》,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
    [33]林家有:《孙中山振兴中华思想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34]韦慕庭(美),杨慎之译《孙中山:壮志未酬的爱国者》新星出版社,2006年8月版
    [35]李从心:《平均地权之理论与实施》,国民图书出版社,1942版
    [36]陶大铺:《亨利·乔治经济思想述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1]韦杰廷:《孙中山的“发达国家资本”思想》,《求索》1990年第5期
    [2]张磊:《试论孙中山的社会经济思想—关于民生主义的研究》,《近代史研究》1980年第2期
    [3]李泽厚:《论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历史研究》1956年第1期
    [4]久保田文次:《孙中山的平均地权》,《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
    [5]李时岳:《孙中山“平均地权”政纲的产生和发展》,《光明日报》1955年10月27日
    [6]吕明灼:《孙中山早期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发展》,《齐鲁学刊》1983年第2期
    [7]杨文质:《略论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第2期
    [8]高放等:《辛亥革命前革命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和探索》,《东岳论丛》1981年第2期
    [9]王劲:《试论孙中山主观社会主义的形成及其历史意义》,《兰州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
    [10]赵金钰:《论孙中山早期的平均地权思想》,《辛亥革命史丛刊》第4辑
    [11]谢刚:《论孙中山的“平均地权”》,《历史研究》1980年第4期
    [12]夏良才:《亨利·乔治的单税论在中国》,《近代史研究》1980年第1期
    [13]李泽厚:《论孙中山的思想》,《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302页)
    [14]沈骏、古堡:《孙中山与社会主义》,《华中师范学院学报》1981年第4期
    [15]姜义华:《论近代中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复旦大学学报》1980年第l期
    [16]刘其发:《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湖北财经学院学报》1981年第4期
    [17]孙以楷:《论民生史观的唯物主义性质——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六十周年》,《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2期
    [18]钱小明、程麟荪:《孙中山“发达国家资本”的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86年第3期
    [19]郭德宏:《论孙中山的土地主张》,《东疆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2期
    [20]韦杰廷:《论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历史地位》,《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第12卷第5期
    [21]何应龙,邓泽宏:《略论民生主义经济思想的渊源》,《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02期
    [22]胡锋:《建国以来孙中山经济思想研究综述》,《新余高专学报》第7卷第1期,2002年3月
    [23]严国海:《论孙中山关于“大实业”资本归国家所有的思想》,《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24]严国海:《孙中山的土地国有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5期
    [25]彭世畦:《抗战爆发前国民政府控制全国经济的努力和国家资本的发展》,《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1卷第4期,2005年10月
    [26]张学强:《略论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工业化思想》,《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27]陶勤:《论孙中山的国家工业化思想》,《徐州师范大学学报》第28卷第1期,2002年3月
    [28]王延涛:《孙中山对资本问题的认识》,《鞍山钢铁学院学报》第24卷第1期,2001年2月
    [29]许碧晏:《试析孙中山“节制资本”的成因与其未能在大陆实现的原由》,《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第31卷第4期,1999年8月
    [30]陈金龙:《毛泽东与孙中山的节制资本思想》,《毛泽东思想论坛》1994年第4期
    [31]刘一皋:《孙中山土地思想再探——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徐万民.孙中山研究论集》.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年版
    [32]陈恩:《透视台湾土地改革》,《南风窗》2006年6月21日
    [33]郭德宏:《论孙中山的土地主张》,《东疆学刊》1991年第1期第2期
    [34]周诚:《土地增值及其政策取向》,《经济研究》1994年第11期
    [35]周诚:《农地征用中的公正补偿》,《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9月2日第5版
    [36]林英彦:《地经济学通论》,台北:文笙书局,1999年
    [37]郑梓:《孙中山与中华民族崛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天津,2005
    [38]刘芳:《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对私营经济的认识之比较》,《山东经济》2004年2期
    [39]周建波:《孙中山的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思想评议》,《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1期
    [40]久保田文次,何培忠:《孙文的平均地权论》,《国外社会科学》1981年8期
    [41]刘其发:《评孙中山的社会主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1981年4期
    [42]何振东:〈评孙中山的社会主义学说〉,《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4期
    [43]翟国璋:《“平均地权”土地纲领的时代意义》,《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4期
    [44]陈汉楚:《试论孙中山民生主义学说的形成》,《江淮论坛》1982年4期
    [45]王功安:《论孙中山经济思想》,《经济研究》1982年4期
    [46]阎振林:《试论孙中山关于中国国民经济近代化的思想》,《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1年4期
    [47]朱镇华,保宪森:《从孙中山引进交易所及其结果谈起》,《上海金融》1985年5期
    [48]李自茂:《试述孙中山的经济思想及渊源——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86年4期
    [49]丁日初:《孙中山关于经济建设的若干思想》,《社会科学》1986年11期
    [50]李树权:《孙中山建设东北的构想》,《经济纵横》1986年10期
    [51]刘凤林:《孙中山关于银行的论述》,《华北金融》1986年11期
    [52]张明霞:《浅析孙中山大同学说之终极关怀与其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轨迹》,《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4期
    [53]黄明同:《孙中山大同社会建设蓝图及其启示》,《广东社会科学》2006年5期
    [54]朱斌,黄小娟:《论孙中山的和谐社会观》,《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3期
    [55]刘巧蓉:《孙中山的和谐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2期
    [56]杨琳:《孙中山的民生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年12期
    [57]王昉,熊金武:《从“涨价归公”思想到土地增值税制度——兼论近代社会转型时期经济思想与经济制度的关系》,《财经研究》2010年01期
    [58]周建波:《孙中山的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思想评议》,《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1期
    [59]宫晓晨:《困而思变——浅析美国经济学家亨利乔治思想的形成》,《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6期
    [60]钱津:《论孙中山建国大纲的经济思想》,《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61]刘永生:《孙中山"农地"思想初探》,《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第3期
    [62]李国环:《孙中山平均地权与节制资本经济思想述评》,《中州学刊》2007年第6期
    [63]张明:《孙中山经济思想探略》,《今日财富》2008年第12期
    [64]周建波:《中山的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思想评议》,《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01期
    [65]李明伟:《论孙中山的国家建设思想》,《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66]杨静:《论孙中山经济思想的发展与演变--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期刊》,《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67]凌琦:《孙中山关于铁路建设思想》,《贵州文史丛刊》2001年第4期
    [68]蒋庆立:《孙中山经济思想略论期刊》,《东岳论丛》2000年第4期
    [69]谭培育:《浅议孙中山的民生史观》,《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25期
    [70]彭平一:《论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3期
    [71]罗国辉:《孙中山三农思想评述》,《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72]谢麓彬,蒋舜尧:《“平均地权”思想的提出及其要义——国民革命家孙中山农民-土地思想评述之一》,《湖北农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73]李俊:《论孙中山建设近代化国家与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国情思想》,《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1年第04期
    [74]周建波:《孙中山的农业现代化管理思想》,《生产力研究》2008年第24期
    [75]陈国文:《孙科关于铁路建设的理论及实践》,《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76]刘义甫,刘小红:《孙中山“民生思想”与中国现代化》,《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03期
    [77]孙启周,司桂梅:《论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东岳论丛》2004年第04期
    [78]李国环:《孙中山平均地权与节制资本经济思想述评》,《中州学刊》2007年第6期
    [79]刘仁坤,刘兴华:《孙中山民生史观新探》,《北方论丛》2007年第4期
    [80]张明:《孙中山经济思想探略》,《今日财富》2008年第12期
    [81]程美东:《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理论》,《人文杂志》2002年第3期
    [82]迟斌:《浅论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实质》,《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83]程伟礼:《论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及其现代意义》,《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84]王雄刚,魏清花:《理想的民生主义——试解孙中山的民生思想》,《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2期
    [86]卢钟锋:《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与近代中国的发展道路问题》,《学术探索》2005年第05期
    [87]彭平一:《论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3期
    [88]杨荣:《从民生主义思想到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实践》,《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6期
    [89]刘义甫,刘小红:《孙中山“民生思想”与中国现代化》,《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3期
    [90]郑淑芬:《孙中山社会主义理论刍议》,《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91]郑淑芬,高迪:《孙中山民生主义目标新论》,《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92]魏晓文,季相林:《孙中山“民生主义”评析》,《长白学刊》2003年第1期
    [93]闫莉:《试论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02期
    [94]周瑞平:《浅论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纪念辛亥革命爆发九十周年》,《集宁师专学报》2001年第2期
    [95]卢钟锋:《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与近代中国的发展道路问题》,《学术探索》2005年第5期
    [96]高喜平:《孙中山“民生主义”对当代中国若干社会问题的启示》,《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97]周莉:《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探微》,《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98]张士杰:《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合作经济思想》,《产业经济研究》2008年第5期
    [99]李志文:《论孙中山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22期
    [100]周时英:《孙中山实现国民经济近代化的经济建设思想--重读《实业计划》》,《广西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101]迟斌:《浅论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实质》,《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04期
    [102]盛跃明,毕霞:《由民生主义看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8期
    [103]杨晓慧:《从民生主义到新民主主义——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两种模式在资本运作方面的比较》,《成功》(教育版)2009年第11期
    [104]杨荣:《从民生主义思想到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实践》,《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6期
    [105]姚锡长:《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对西方社会主义学说的吸收及重新评价》,《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第6期
    [106]刘磊:《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演变过程》,《社会科学家》2006年第1期
    [107]沈渭滨:《“民生主义”研究的历史回顾——孙中山“民生主义”再研究之一》,《江海学刊》2007年第4期
    [109]张秀霞:《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及其实现的社会历史条件》,《文教资料》2005年第35期
    [110]聂志红:《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艰难转折——近代工业化思想的萌生与发展》,《北方论丛》2008年第5期
    [111]姚锡长:《孙中山对民生主义的全面阐述及其启示》,《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112]王兆祥:《孙中山教育思想形成的三个阶段》,《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113]余晓宏:《略论孙中山教育思想的两个突出特征》,《宿州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114]林新军:《论孙中山教育思想的历史地位》,《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115]唐延延:《孙中山教育思想的现代性》,《团结》2006年第2期
    [116]张汉静,郭贵春:《试论孙中山的教育思想》,《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117]郭贵儒:《李大钊与孙中山教育思想之比较》,《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118]金林祥:《孙中山教育思想述评》,《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5年第2期
    《民报》、《民立报》、《大公报》、《新民丛报》、《独立周报》、《大共和日报》、《万国公报》
    [1].Schifrin:“Sun Yat-sen: unruly revolutionaries”(Boston,1980)
    [2].Sidney H. Chang and Leonard HD Gordon:“Things for the People: Sun Yat-senand its revolutionary ideas”(Stanford,1991).
    [3]. A. James Gregor and Maria Hsia Chang:“Marxism, Sun Yat-sen and imperialism”(“Pacific Affairs” No.55of1982)
    [4]. Neil Alexander Scott:“Britain and the Sun: The Influence of People'sLivelihood”(Louisiana,1992)
    [5]. Paul B. Trescott:“Henry George, Sun Yat-sen and China”(“Journal ofAmerican economic society”, July1994)
    [6]. Norman D. Palmen:“Sun Yat-sen and Communism”(New York,1960).
    [7]. Thomas W. Ganschow:“1922years ago, the contact of Sun Yat-sen and the UnitedStates”(Ann Arbor,1971)
    [8]. Lyon Sharman:“sen: His Life and Meaning”(New York,1934; reprinted in1967,Lyman P. Van Slyke for the order)
    [9]. Paul Myron Linebarger:“Sun Yat-sen's political theory: Three Principlesof interpretation”(not printed edition,1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