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视角下的隋唐佛教管理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法律视角下的隋唐佛教管理研究,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本文以《唐律疏议》和《道僧格》为中心,通过对法律条文的辑录、复原以及对当时立法背景、实施效果的考证,力图对隋唐时期依法治理佛教的概况做一个全面和客观的了解,希望能为今天的宗教管理和宗教立法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进行隋唐法律和佛教管理的研究,首先需要做三个层次的工作。一是是辑录出唐代律、令、式中和佛教有直接和间接关系的条文;二是对早已佚失的唐代宗教法典《道僧格》的形成、存续、性质进行考证,得出《道僧格》成文于贞观十年(636年),是《祠部格》的二级分格的结论。编撰之初,即为共同管理佛、道二教的特别宗教法;三是根据日本《僧尼令》和相关史料对《道僧格》进行复原,在参考前人复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一共复原了三十一条《道僧格》条文。
     接下来,在已经获得了相对全面的法律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对唐代《道僧格》的内容作了进一步剖析。《道僧格》作为唐代的宗教法典,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的刑种设置和审判权归属的界定,“苦使”和“还俗”是《道僧格》的基本刑罚,僧尼犯“徒”以下罪时,审判权和执行权属于寺院,犯“徒”以上罪则依照国法由官府定罪和刑罚。《道僧格》有三个法源,一是唐代现行的律、令、式,二是前朝历代的僧制的沉淀,三是佛教和道教共同依止的戒律,《道僧格》是融合唐代律令、前朝僧制和佛道教清规戒律的产物。作为唐代法律的一分子,《道僧格》尽管是特别法,却也具有明显的“诸法合体”、“民刑不分”、“皇权至上”、“宗法主义”1等中华法系的共性特征,在立法原则上,《道僧格》严格遵守的是维护皇权统治、维护等级特权制度、维护宗法制度的原则。
     除了宗教法《道僧格》之外,“僧尼、道士、女冠”还作为独立的法律主体,出现在律、令中。本文以《道僧格》为中心,结合辑录出的唐律、唐令、唐式的相关条文,进一步考察了佛教对唐代的立法和司法的影响。佛教对于立法的影响,主要通过帝王信佛影响立法精神、佛教戒律向法律形式转化、佛教习俗被法律设为刑罚特例以及大量佛教用语被吸收成为法律用语几种形式起作用。佛教影响司法,则表现在寺院对审判权的分割、《道僧格》“苦使”刑种对封建五刑制的补充、禁屠月、十值日禁止执行死刑、佛教精舍进入监狱成为感化教育犯人的手段等几个方面。所谓影响,是双方面和相互的,在佛教影响法律制度的同时,法律也同样影响和左右着佛教的发展方向。僧尼的社会身份被法律定位于官贵与庶民之间,僧团内部人员之间相犯被比附为家族成员,按照唐律的亲等制度量刑定罪,这些都促使僧尼出家后以寺院为依托,进入另一个“家”,为佛教的世俗伦理化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总之,随着佛教的传播和僧侣阶层的形成,佛教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调节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也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佛教的烙印,从立法到司法都可以看到佛教的影响。同时,依法治理佛教的实践,也加速了佛教的世俗化、伦理化,寺院成了具有宗教、行政、司法多种功能的半官方机构,也成了僧尼出家后依附的第二个家。
To research Buddhist management in Tang and Sui Dynasty from a legal perspective, is a rarelyinvolved topic. As the center of Tang Lü Shu Yi (Commentaries on Laws of the Tang dynasty) andDao Seng Ge(Regulations on Taoist and Buddhist affairs), by collecting and repairing theancient legal provisions, studying the legislative background of the time, discussing the implementresult, this dissertation strives to get a comprehensive and object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Buddhistgovernance according to the law in Tang and Sui dynasty, Hopes to provide some usefulreferences for today's religious management and religious legislation.
     To research the interreaction of the laws and Buddhist management in Tang and Sui Dynasty, wehave three steps to begin with. First is to compile all the provisions from Tang dynasty laws(which are formulated in four formats, Lü, Ling, Ge, Shi)which are related to Buddhist directly orindirectly; secondly, by studying and demonstrating the taking shape, remainings and properties ofthe be-lost religious legislation in Tang Dynasty, the conclution that Dao Seng Ge had written in636as a subordinate sector of Cibu Ge (the law promulgated by the Government agency whichwas in charged of religious affairs) should be obtained. Dao Seng Ge, from the day it was born,was considered as special religious regulations applied both to Buddhist and Taosit affairs. Thethird one is to restore the be-lost Dao Seng Ge on the basis of monks and nuns Ling in ancientJapan and concerned historical data of China. Using for reference of previous achievement onrecovery of Dao Seng Ge, this paper has repaired31clauses altogether.
     Next, after relatively comprehensive legal material being acquired, this dissertation made a furtheranalysis of the content of Dao Seng Ge. As the religious regulation of Tang Dynasty, Dao Seng Gehas apparent distinctions in the kinds of punishment which regards “hard work” and“secularization”as its main kinds of punishment, and in the definition of Jurisdiction whichstipulate that monks and nuns should be sentenced by monastery or by feudal official depend on ifthe prison term they deserved outnumber one year. Having three sources of law, which are laws ofTang Dynasty (Lü, Ling, Shi), clergy system in former Dynasties, The precepts of Buddhism andTaoism, Dao Seng Ge is a mix product of them. As a section of Tang Dynasty laws, although DaoSeng Ge is set up as a special law, it still show many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legalsystem such as “intermixing of all kind of laws”,“identical of Criminal law and Civil law”, “imperial authority overtop the law”,“patriarchism”. Go so far as to legislative principles,Dao Seng Ge strictly abide by the criterion for maintaining imperial rule, hierarchy and privilegesystem, patriarchal system.
     Aside from the appearance of Dao Seng Ge.,“Buddhist monks and nuns, Taoist priests”appeared in the Lü-laws and Ling-laws in Tang Dynasty as independent legal subject too. Aroundthe content of Dao Seng Ge and combine the Compilation of religious regulation clauses in TangDynasty, the paper make further investigation into the influence of Buddhism on legislation andjudicature in Tang Dynasty. Generally speaking,there are several ways thought which Buddhismexert its impact on legislation, such as modifying the spirit of the legislation by convertingemperors to Buddhism, transforming buddhist precepts into legal forms, setting the buddhistcustoms as special case in criminal penalty, A large number of Buddhist terms are absorbed intothe legal language. The evidences which indicates Buddhism penetrated into judicature in TangDynasty are found in some area such as the monastery’s participation in criminal Judgment; thecomplementary effect to feudal five penalties system of the special punishment “hardwork”and“secularization”from Dao Seng Ge; in the forbidding of committing executations in thebuddhist ramadans and feast days; the installing of halls for worshipping the Buddha in prisonwhich for moralizing prisoners. The so-called impact is a mutual action that the Tang Dynastylaws were also altering th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of Buddhism while Buddhism left profoundmarks on the Tang Dynasty laws. The social hierarchy of monks and nuns was located betweenbureaucratic aristocracies and the common people by laws, groups of monks were regarded as layfamilies and were sentenced according to consanguinity system of Tang Dynasty laws. All of thoseencouraged monks and nuns more and more attaching to temples, which had been become theirnow“home”,and played a role in fueling the secularization of Buddhism.
     In short, with the spread of Buddhism and the growing up of Buddhist class, Buddhism began toplay a key role in traditional culture. In charge of balancing all kinds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lawswere unavoidably branded by Buddhism in legislation and judicature. At the same time, thepractice of administering Buddhism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 accelerated the secularization andethicsation of Buddhism, so that the temples were transformed into a half-official institutions withreligious, administrative, judicial functions, and became the second home of monks and nuns afterthey were tonsured.
引文
1郝铁川:《中华法系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版,第10页
    1[唐]魏徵等:《隋书》卷二十三,《四库全书》第26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2月版,第264-473页
    2[唐]魏徵等:《隋书》卷二十三,《四库全书》第26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2月版,第264-473页
    3[唐]释道宣:《广弘明集》卷七,《大正藏》第53册,台湾新文礼出版公司影印,第134页
    4[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四十八,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252页
    5[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十八,中华书局,1975年5月版,第606页
    6[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一百四十五,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716页
    1[唐]释道宣:《广弘明集》卷二十八,《四库全书》第104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2月版,第1048-736页
    2殷啸虎:《佛教与古代法制》,《文史知识》1994年第2期,第95-99页,
    3何柏生:《佛教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法商研究》总第72期,1999年4月,第120-128页
    1何柏生:《佛教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法商研究》总第72期,1999年4月,第128页
    2顾俊杰:《论佛教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同济大学学报》第17卷第3期,2006年6月,第104-108页
    3周东平:《论佛教礼仪对中国古代法制的影响》,《厦门大学学报》总第199期,2010年3月,第105-113页
    4赵哲伟:《佛教文化与传统法律制度刍议》,《东南文化》2006年第4期,2006年8月,第61-64页
    5赵哲伟:《佛教文化与传统法律制度刍议》,《东南文化》2006年第4期,2006年8月,第61页
    6赵哲伟:《佛教文化与传统法律制度刍议》,《东南文化》2006年第4期,2006年8月,第64页
    7文浩:《论佛教对中国古代法制的影响》,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未刊,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8李俊强:《佛教对中古法律之影响》,湘潭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未刊,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1严耀中:《佛教戒律与中国社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5月,第177-193页
    2严耀中:《佛教戒律与中国社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5月,第194-206页
    3严耀中:《佛教戒律与中国社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5月,第259-277页
    4严耀中:《佛教戒律与中国社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5月,第277页
    5[台]劳政武:《佛律与国法》,台湾老古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1月,第337-383页
    6[台]劳政武:《佛律与国法》,台湾老古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1月,第337-339页
    7[台]劳政武:《佛律与国法》,台湾老古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1月,第340-343页
    8[台]劳政武:《佛律与国法》,台湾老古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1月,第344-355页
    9[台]劳政武:《佛律与国法》,台湾老古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1月,第356页
    10[台]劳政武:《佛律与国法》,台湾老古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1月,第370-377页
    1李放《南北朝时期佛教对法律文化的影响》,《理论界》2008年第6期,第134-137页,
    2郑显文:《唐代道僧格研究》,《历史研究》2004年第4期,2004年8月,第38-190页
    3郑显文:《唐代律令制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版,第286-309页
    4严耀中:《论唐宋间法律对僧尼的直接约束》,戴建国主编:《唐宋法律史论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1月,第182-189页
    1严耀中:《论唐宋间法律对僧尼的直接约束》,戴建国主编:《唐宋法律史论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1月,第188页
    2董春林:《论唐宋僧道法之演变》,《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10月刊,第138-143页
    3周奇:《唐代宗教管理研究》,厦门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未刊,中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4鲁统彦:《隋唐时期僧尼角色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未刊,中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5鲁统彦:《隋唐时期僧尼角色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未刊,中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第26-27页
    6鲁统彦:《隋唐时期僧尼角色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未刊,中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第28页
    7鲁统彦:《隋唐时期僧尼角色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未刊,中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第29页
    8鲁统彦:《隋唐时期僧尼角色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未刊,中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第30页
    9鲁统彦:《隋唐时期僧尼角色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未刊,中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第32页
    10鲁统彦:《隋唐时期僧尼角色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未刊,中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第22-24页
    11周相卿:《隋唐时期佛教与法的关系》,《贵州民族学院学报》总第71期,2002年2月,第75-77页
    12武宝宁、吴硕:《唐律对僧道的法律规定及其特点》,《延安大学学报》第30卷第5期,2008年10月,第91-94页
    1崔晓花:《宋代宗教管理的法律视角》,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未刊,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夏清暇:《明代宗教法律制度》,《南京财经大学学报》总第127期,2004年6月,第86-89页
    3任晓兰:《论明代的僧人群体及其法律规制》,《西南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2008年11月,第75-78页
    4杨荔薇:《原始佛教“正法律”的法理学研究》,四川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未刊,中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5杨荔薇:《佛教的善恶观及其世俗法律的善恶观的比较》,《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第8卷第2期,2008年6月,第56-58页
    1夏清暇:《佛教伦理对对传统法律影响三题》,《江淮论坛》,2010年第4期,2010年4月,第112-144页
    2朱佩:《唐代寺庙财产法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未刊,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3雷晓鹏:《中国古代刑法对佛道教的规范》,《宗教学研究》2005年第4期,2005年8月,第141-143页
    4王力民:《中国古代刑法与佛道教—以唐宋明清律典为例》,《法学研究》2002年第3期,第151-160页
    5[日]诸户立雄:《道僧格の研究》,《中国佛教制度史の研究》,东京:平河出版社,1990年版,第23-52页
    6参见[日]池田温:《唐令拾遗补》第三部《唐日两令对照一览》,东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996-1009页
    7[日]袁红:《僧尼令と道僧格の比较》,《大正大学大学院研究论集》第23号,东京大正大学出版部,1999年版,第95-106页
    1[日]秋月观暎:《道僧格の复旧について》,《历史》第4辑,东北大学出版社,1952年6月版,第55-61页
    2杨永良:《僧尼令之研究—解读并探讨道僧格复原的问题》,《日本学论坛》2002年第1期,2002年8月:第1-25页
    3杨荔薇:《佛教盗戒之构成—刑法学犯罪构成理论视角》,《宗教学研究》2004年第2期,2004年4月,第163-166页
    4周东平:《隋〈开皇律〉十恶渊源新探》,《法学研究》2005年第7期,2005年12月,第133-137页
    5丁菁:《佛教僧侣财产权探析》,《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第29卷第4期,2009年7月,第45-49页
    6刀伟:《傣族历史上佛教与法律的关系初探》,《商丘师范学院学报》第21卷第3期,2005年6月,第79-80页
    7牟军:《西藏旧法在佛教发展中的作用》,《现代法学》1994年第4期,1994年4月,第82-84页
    1邵方:《西夏的宗教法》,《现代法学》2008年第7期,2008年7月,第36-45页
    2杨松美:《对阿坝州宗教法制建设的调查与思考》,《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21卷第2期,2004年6月,第36-37页
    3牛绿花:《清朝对藏传佛教宗教事务的法律调整及其历史启示》,《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第33卷第2期,2010年3月,第76-80页
    4周相卿:《佛法对我国当代法律制度的积极影响论纲》,《金筑大学学报》总第34期,1999年2月,第30-34页
    5马治国:《佛教与现代法律的关系》,《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第30卷第2期,2010年3月,第80-84页
    1刘伟:《法制本土化的几个问题》,《济南大学学报》第13卷第2期,2003年2月,第62-65页
    2郭小静:《谈宗教对法律的启示—以佛教为视角》,《法制与社会》2009年7月下旬刊,第3-4页
    1[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六,中华书局,1992年1月版,第185页
    2[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五十六,中华书局,1975年2月版,第1407页
    3[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六,中华书局,1992年1月版,第185页
    4[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六,中华书局,1992年1月版,第185页
    5[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五十六中华书局,1975年2月版,第1407页
    1[唐]魏徵等:《隋书》卷二十五,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712页
    1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三,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249页
    2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四,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355页
    3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四,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355页
    1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六,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527页
    2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六,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527页
    3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六,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527页
    4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六,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527-528页
    5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六,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528页
    6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六,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528页
    7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六,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528-529页
    1钱大群:《唐律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8月,第96页
    2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六,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527页
    3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六,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528-529页
    4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十二,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931页
    1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十二,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932页
    2[清]孙诒让撰,王文锦、陈玉霞点校:《周礼正义》卷六十八,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835页
    3[清]孙诒让撰,王文锦、陈玉霞点校:《周礼正义》卷六十八,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836页
    4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十七,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1246页
    1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十九,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1359-1360页
    2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十九,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1360页
    3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十九,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1360页
    1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二十六,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1852页
    2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二十六,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1852页
    3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二十六,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1854页
    4[唐]魏徵等:《隋书》卷二十三,《四库全书》第26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2月版,第264-475页
    1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一,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56页
    2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十八,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1322页
    3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十八,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1322页
    4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十八,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1322页
    5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十八,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1322页
    6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十八,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1322页
    7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三十,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2101页
    1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三十,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2101页
    2[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六,中华书局,1992年1月版,第183页
    3见[日]仁井田陞著,粟劲、霍存福译:《唐令拾遗》目录,长春出版社,1989年版,第1-28页
    1[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四,中华书局,1992年1月版,第120页
    2[唐]杜佑撰:《通典》卷十九,中华书局,1988年12月版,第493页
    3[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十八,中华书局,1992年1月版,第504页
    4[唐]杜佑撰:《通典》卷十九,中华书局,1988年12月版,第493页
    1[日]池田温:《唐令拾遗补》,东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89页
    2[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四,中华书局,1992年1月版,第107页
    3[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四,中华书局,1992年1月版,第120页
    4[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十八,中华书局,1992年1月版,第505页
    1[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四,中华书局,1992年1月版,第125页
    2[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十八,中华书局,1992年1月版,第505页
    3[日]仁井田陞著,粟劲、霍存福译:《唐令拾遗》,长春出版社,1989年版,第586页
    4天一阁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天圣令》整理课题组:《天一阁藏明钞本天圣令校证(附唐令复原研究)》,中华书局,2006年10月版,第387页
    5[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三,中华书局,1992年1月版,第74页
    6[清]董皓等编,《全唐文》卷三十,中华书局,1983年11月影印版,第339页
    7天一阁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天圣令》整理课题组:《天一阁藏明钞本天圣令校证(附唐令复原研究)》,中华书局,2006年10月版,第431页
    1[清]董皓等编,《全唐文》卷三十,中华书局,1983年11月影印版,第223页
    2天一阁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天圣令》整理课题组:《天一阁藏明钞本天圣令校证(附唐令复原研究)》,中华书局,2006年10月版,第342页
    3[清]董皓等编,《全唐文》卷十四,中华书局,1983年11月影印版,第164页
    4[宋]王溥:《唐会要》卷五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1013页
    5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二十五,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1740页
    6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二十五,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1683页
    7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三,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249页
    1[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五十六,中华书局,1975年2月版,第1407页
    2[宋]宋敏求编,华东政法学院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点校:《唐大诏令集》卷一百一十三,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年10月版,第537页
    3[宋]宋敏求编,华东政法学院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点校:《唐大诏令集》卷一百一十三,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年10月版,第538页
    4[宋]宋敏求编,华东政法学院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点校:《唐大诏令集》卷一百一十三,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年10月版,第538页
    5[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四,中华书局,1992年1月版,第126页
    6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三,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249页
    1[宋]王溥:《唐会要》卷八十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1799页
    2[宋]王溥:《唐会要》卷五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1013页
    3天一阁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天圣令》整理课题组:《天一阁藏明钞本天圣令校证(附唐令复原研究)》,中华书局,2006年10月版,第431页
    4[日]仁井田陞著,粟劲、霍存福译:《唐令拾遗》,长春出版社,1989年版,第795页
    5[唐]魏徵等:《隋书》卷二十三,《四库全书》第27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2月版,第272-709页
    1[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四,中华书局,1992年1月版,第126页
    2[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六,中华书局,1992年1月版,第185页
    3[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四,中华书局,1992年1月版,第120页
    4[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四,中华书局,1992年1月版,第126页
    1[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四,中华书局,1992年1月版,第127页
    2[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四,中华书局,1992年1月版,第127页
    3[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四,中华书局,1992年1月版,第125页
    4[清]董皓等编,《全唐文》卷七十二,中华书局,1983年11月影印版,第760页
    5[宋]王溥:《唐会要》卷四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1007页
    1[宋]王溥:《唐会要》卷四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1011页
    2[宋]王溥:《唐会要》卷五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1016页
    3[唐]魏徵等:《隋书》卷二十三,《四库全书》第27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2月版,第272-680页
    4[清]董皓等编,《全唐文》卷九百六十六,中华书局,1983年11月影印版,第10032页
    1[宋]王溥:《唐会要》卷四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1008页
    2[宋]王溥:《唐会要》卷五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1207页
    3[北宋]王钦若:《册府元龟》卷五十四,中华书局影印版,1960年6月版,第606页
    4[清]董皓等编,《全唐文》卷九百六十六,中华书局,1983年11月影印版,第10032页
    1[宋]王溥:《唐会要》卷四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857页
    2[宋]王溥:《唐会要》卷四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857页
    3[宋]王溥:《唐会要》卷四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857页
    4[宋]王溥:《唐会要》卷四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857页
    5[宋]王溥:《唐会要》卷四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857页
    6[宋]王溥:《唐会要》卷四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858页
    1[梁]释慧皎:《高僧传》卷九,《大正藏》第50册,台湾新文礼出版公司影印,第383页
    2[北齐]魏收撰:《魏书》卷一百一十四,中华书局,1975年1月版,第3041页
    3[北齐]魏收撰:《魏书》卷一百一十四,中华书局,1975年1月版,第3040页
    1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三,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249页
    2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三,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249页
    1参见刘俊文:《敦煌吐鲁番唐代法制文书》,中华书局1989年3月版,第246-301页
    2图2-1根据陈鹏生主编的《中国法制通史》第四卷第六章“唐朝的立法”相关叙述编制,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42-144页。
    1《大宝令》的篇目参见新订增补国史大系<普及版>:《令集解》(第一),目次,吉川弘文馆刊行,第1-4
    页,《开元令》篇目依据《唐六典》记载的二十七种,加上仁井田陞《唐令拾遗》中新增的六种。
    1日本后妙华寺殿《令闻书》,续群书类丛本,第132页。
    2[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六,中华书局,1992年1月版,第185页
    3[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四,中华书局,1992年1月版,第120页
    4杨家骆主编:《中国法制史料》第一辑第三册,《白氏六帖事类集》,台湾鼎文书局印行,第2033页
    5[唐]白居易、[宋]孔传撰:《白孔六帖》卷八十九,《四库全书》第89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2月版,第892-456页
    1新订增补国史大系<普及版>:《令集解》卷二,吉川弘文馆刊行,第88页
    2[唐]释道宣:《广弘明集》卷二十八,《四库全书》第104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2月版,第1048-736页
    3[唐]释道宣:《广弘明集》卷二十八,《四库全书》第104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2月版,第1048-736页
    4[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三十,中华书局,1974年11月版,第937页
    1[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四十九,中华书局,1975年5月版,第2123页
    2[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四,中华书局,1992年1月版,第120页
    3周奇:《唐代宗教管理研究》,厦门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未刊,中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第26-27页
    4郑显文:《唐代律令制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版,第297页
    5郑显文:《唐代律令制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版,第297页
    6郑显文:《唐代律令制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版,第298页
    7[宋]王溥:《唐会要》卷五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1013页
    1郑显文:《唐代律令制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版,第298页
    2[宋]王溥:《唐会要》卷四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1006页
    1[唐]慧立、彦悰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九,中华书局,2000年4月版,第178页
    2[南朝梁]释慧皎:《高僧传》卷一,《大正藏》50册,台湾新文礼出版公司影印,第324页
    3[南朝梁]僧佑:《弘明集》卷十二,《大正藏》52册,台湾新文礼出版公司影印,第8l页
    4郭朋:《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济南齐普书社,1986年版,第47页
    1[南朝梁]僧佑:《弘明集》卷一,《大正藏》第52册,台湾新文礼出版公司影印,第4页.
    2[南朝梁]释慧皎:《高僧传》卷一,《大正藏》50册,台湾新文礼出版公司影印,第325页
    3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8页
    4[南朝梁]释慧皎:《高僧传》卷九,《大正藏》50册,台湾新文礼出版公司影印,第383页
    5[南朝梁]释慧皎:《高僧传》卷九,《大正藏》第50册,台湾新文礼出版公司影印,第387页
    6[南朝梁]释慧皎:《高僧传》卷五,《大正藏》第50册,台湾新文礼出版公司影印,第353页
    1[宋]赞宁:《大宋僧史略》卷中,《大正藏》54册,台湾新文礼出版公司影印,第241页
    2[南朝梁]释慧皎:《高僧传》卷五,《大正藏》第50册,台湾新文礼出版公司影印,第353页
    1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579-580页
    2[北齐]魏收撰:《魏书》卷一百一十四,中华书局,1975年1月版,第3042页
    3[北齐]魏收撰:《魏书》卷一百一十四,中华书局,1975年1月版,第3039页
    4[北齐]魏收撰:《魏书》卷一百一十四,中华书局,1975年1月版,第3040页
    5[北齐]魏收撰:《魏书》卷一百一十四,中华书局,1975年1月版,第3040-3041页
    6[北齐]魏收撰:《魏书》卷一百一十四,中华书局,1975年1月版,第3041页
    1[唐]释道宣:《续高僧传》卷五,《大正藏》第50册,台湾新文礼出版公司影印,第466页
    2[唐]释道宣:《续高僧传》卷二十一,《大正藏》50册,台湾新文礼出版公司影印,第607页
    3[唐]释道宣:《广弘明集》,《大正藏》52册,台湾新文礼出版公司影印,第2103页
    4[宋]赞宁:《宋僧史略》,《大正藏》第54册,台湾新文礼出版公司影印,第241页
    5[唐]魏徵等:《隋书》卷二十三,《四库全书》第26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2月版,第264-48页
    6[唐]魏徵等:《隋书》卷二,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808页
    7[唐]法琳:《辩证论》,卷三,《大正藏》52册,台湾新文礼出版公司影印,第274页
    8[唐]魏徵等:《隋书》卷三十五,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99页
    9[唐]释道宣:《续高僧传》卷十,《大正藏》50册,台湾新文礼出版公司影印,第501页
    1[唐]法琳:《辨证论》卷三,《大正藏》52册,台湾新文礼出版公司影印,第509页
    2[唐]释道宣:《续高僧传》卷二十九,《大正藏》50册,台湾新文礼出版公司影印,第679页
    3[元]释觉岸:《释氏稽古略》卷二,《大正藏》49册,台湾新文礼出版公司影印,第809页
    4[唐]释道宣:《广弘明集》卷二十八,《四库全书》第104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2月版,第1048-736页
    5[清]董皓等编,《全唐文》卷九,中华书局,1983年11月影印版,第109页
    6[唐]慧立、彦悰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九,《大正藏》第50册,台湾新文礼出版公司影印,第270页
    1[宋]王溥:《唐会要》卷五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1013页
    2郑显文:《唐代律令制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版,第308页
    1张大可:《史记新注》卷六,华文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116页
    2[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五十六,中华书局,1975年2月版,第1407页
    3[隋]费长房:《历代三宝记》卷十二,《大正藏》49册,台湾新文礼出版公司影印,第108页
    4[唐]释道宣:《续高僧传》卷二,《大正藏》第50册,台湾新文礼出版公司影印,第436页
    5石一参著:《管子今译》,中国书店影印版,1988年3月版,第351页
    6[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四,中华书局,1975年5月版,第5183页
    1[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卷一,《四库全书》第10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2月版,第102-7页
    2[隋]费长房:《历代三宝记》卷十二,《大正藏》49册,台湾新文礼出版公司影印,第108页
    3钱大群:《唐律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8月,第15页
    4[北齐]魏收撰:《魏书》卷一百一十四,中华书局,1975年1月版,第3040-3043页
    1[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中华书局,1975年5月版,第17页
    2[宋]王溥:《唐会要》卷四十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979页
    1[北齐]魏收撰:《魏书》卷一百一十四,中华书局,1975年1月版,第3040页
    1[日]新订增补国史大系《令集解》卷二,吉川弘文馆昭和57年2月版,第81页
    2[日]新订增补国史大系《令集解》卷七,吉川弘文馆昭和57年2月版,第211页
    3[日]新订增补国史大系《令集解》卷七,吉川弘文馆昭和57年2月版,第211页
    1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九,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763页
    2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十八,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1329页
    3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二十五,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1741页
    4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二十五,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1741页
    5[宋]宋敏求编,华东政法学院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点校:《唐大诏令集》卷一百一十三,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年10月版,第537页
    6[日]新订增补国史大系《令集解》卷二,吉川弘文馆昭和57年2月版,第81页
    7[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六,中华书局,1992年1月版,第126页
    1[清]董皓等编,《全唐文》卷九百六十六,中华书局,1983年11月影印版,第10032页
    2[宋]王溥:《唐会要》卷五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1028页
    3郑显文:《唐代律令制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版,第300页
    4周奇:《唐代宗教管理研究》,厦门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未刊,中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第31页
    5[日]新订增补国史大系《令集解》卷二,吉川弘文馆昭和57年2月版,第81-82页
    6[清]董皓等编,《全唐文》卷七十四,中华书局,1983年11月影印版,第778页
    7[清]董皓等编,《全唐文》卷九百六十六,中华书局,1983年11月影印版,第10032页
    8周奇:《唐代宗教管理研究》,厦门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未刊,中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第31页
    1[日]新订增补国史大系《令集解》卷二,吉川弘文馆昭和57年2月版,第82页
    2[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四,中华书局,1992年1月版,第126页
    3[日]诸户立雄:《中国佛教制度史研究》,平河出版社,1990年,第49页
    4[日]新订增补国史大系《令集解》卷二,吉川弘文馆昭和57年2月版,第82-83页
    5[日]新订增补国史大系《令集解》卷八,吉川弘文馆昭和57年2月版,第221页
    1[北齐]魏收撰:《魏书》卷一百一十四,中华书局,1975年1月版,第3041页
    2[宋]宋敏求编,华东政法学院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点校:《唐大诏令集》卷一百一十三,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年10月版,第542页
    3[清]董皓等编,《全唐文》卷二十一,中华书局,1983年11月影印版,第243页
    4[北宋]王钦若:《册府元龟》卷六十三,中华书局影印版,1960年6月版,第710页
    5[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四十八,中华书局,1975年2月版,第1252页
    6[日]新订增补国史大系《令集解》卷二,吉川弘文馆昭和57年2月版,第83页
    1[宋]谢深甫:《庆元条法事类》卷五十一,杨一凡,田涛:《中国珍稀法律典籍续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50页
    2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十二,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931页
    3湛如:《汉地佛教度僧制度辨析》,《法音》,1998年第12期,第5页
    4[唐]释道宣:《续高僧传》卷八,《大正藏》50册,台湾:新文礼出版公司影印,第489页
    5[宋]赞宁:《宋高僧传》卷十四《道宣传》,中华书局,1987年,第327页
    6[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2月版,第58页
    1[日]新订增补国史大系《令集解》卷二,吉川弘文馆昭和57年2月版,第83页
    2[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四,中华书局,1992年1月版,第126页
    3[宋]谢深甫:《庆元条法事类》卷五十一,杨一凡,田涛:《中国珍稀法律典籍续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25页
    4《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大正藏》第24册,台湾新文礼出版公司影印,第1476页
    5[日]新订增补国史大系《令集解》卷二,吉川弘文馆昭和57年2月版,第83页
    6[唐]释道宣:《广弘明集》卷二十八,《四库全书》第104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2月版,第1048-736页
    1[宋]谢深甫:《庆元条法事类》卷五十,杨一凡,田涛:《中国珍稀法律典籍续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87页
    2[日]新订增补国史大系《令集解》卷二,吉川弘文馆昭和57年2月版,第84页
    3[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四,中华书局,1992年1月版,第126页
    4[日]新订增补国史大系《令集解》卷二,吉川弘文馆昭和57年2月版,第84页
    5[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四,中华书局,1992年1月版,第126页
    6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三,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249页
    7《正一威仪经》,《正统道藏》第30册,台北艺文印书馆印行,民国66年元月版,第24287页
    8[宋]王溥:《唐会要》卷三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673页
    1[日]新订增补国史大系《令集解》卷二,吉川弘文馆昭和57年2月版,第84页
    2[唐]释道宣:《续高僧传》卷九,《大正藏》第50册,台湾新文礼出版公司影印,第497页
    3[日]新订增补国史大系《令集解》卷二,吉川弘文馆昭和57年2月版,第84页
    4[宋]宋敏求编,华东政法学院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点校:《唐大诏令集》卷一百一十三,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年10月版,第537页
    5[宋]谢深甫:《庆元条法事类》卷五十一,杨一凡,田涛:《中国珍稀法律典籍续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21页
    1[宋]王栐撰:《燕翼诒谋录》卷二,《唐宋史料笔记丛刊燕翼诒谋录》,中华书局,1981年10月版,第20页
    2[日]新订增补国史大系《令集解》卷二,吉川弘文馆昭和57年2月版,第84-85页
    3[日]圆仁撰:《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8月版,第70页
    4[日]新订增补国史大系《令集解》卷二,吉川弘文馆昭和57年2月版,第85页
    5[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1月版,第126页
    6[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1月版,第505页
    1[北齐]魏收撰:《魏书》卷一百一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1月版,第3043页
    2[日]新订增补国史大系《令集解》卷二,吉川弘文馆昭和57年2月版,第85页
    3[日]新订增补国史大系《令集解》卷二,吉川弘文馆昭和57年2月版,第85页
    4[日]新订增补国史大系《令集解》,吉川弘文馆昭和57年2月版,第234页
    5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三,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249页
    1[日]新订增补国史大系《令集解》卷二,吉川弘文馆昭和57年2月版,第86页
    2[日]新订增补国史大系《令集解》卷八,吉川弘文馆昭和57年2月版,第236页
    3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十二,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931页
    4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二十五,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1708页
    5[日]新订增补国史大系《令集解》卷二,吉川弘文馆昭和57年2月版,第86页
    1《玄门十事威仪》,《正统道藏》第30册,台北艺文印书馆印行,民国66年元月版,第24297页
    2周奇:《唐代宗教管理研究》,厦门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未刊,中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第35页
    3[日]新订增补国史大系《令集解》卷二,吉川弘文馆昭和57年2月版,第86页
    4[日]新订增补国史大系《令集解》,吉川弘文馆昭和57年2月版,第239页
    5[唐]杜佑撰:《通典》卷十一,中华书局,1988年12月版,第244页
    6[清]董皓等编,《全唐文》卷三十,中华书局,1983年11月影印版,第339页
    7[清]董皓等编,《全唐文》卷九百六十六,中华书局,1983年11月影印版,第10032页
    8《摩诃僧祗律》卷十,《大正藏》第22卷,台湾新文礼出版公司影印,第310页
    9[清]董皓等编,《全唐文》卷一百六十九,中华书局,1983年11月影印版,第1727页
    10[宋]司马光等:《资治通鉴》卷二百零五,中华书局,1976年10月版,第6498页
    1[日]新订增补国史大系《令集解》卷二,吉川弘文馆昭和57年2月版,第86页
    2《玄门十事威仪》,《正统道藏》第30册,台北艺文印书馆印行,民国66年元月版,第24297页
    3[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四,中华书局,1992年1月版,第115-116页
    4郑显文:《唐代律令制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版,第305页
    5[日]新订增补国史大系《令集解》卷二,吉川弘文馆昭和57年2月版,第87页
    6[清]董皓等编,《全唐文》卷九百六十六,中华书局,1983年11月影印版,第10032页
    7[宋]王溥撰:《五代会要》卷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256页
    8[宋]志磐:《佛祖统纪》卷四十一,《大正藏》第49册,台湾新文礼出版公司影印,第2035页
    1[宋]谢深甫:《庆元条法事类》卷五十一,杨一凡,田涛:《中国珍稀法律典籍续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22页
    2[日]新订增补国史大系《令集解》卷二,吉川弘文馆昭和57年2月版,第87页
    3天一阁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天圣令》整理课题组:《天一阁藏明钞本天圣令校证》,中华书局,2006年10月版,第342页)
    4[日]新订增补国史大系《令集解》卷二,吉川弘文馆昭和57年2月版,第88页
    1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十二,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931页
    2[清]董皓等编,《全唐文》卷九百六十六,中华书局,1983年11月影印版,第10032页
    3[宋]王溥:《唐会要》卷四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1008页
    4[宋]谢深甫:《庆元条法事类》卷五十,杨一凡,田涛:《中国珍稀法律典籍续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00页
    5[日]新订增补国史大系《令集解》卷二,吉川弘文馆昭和57年2月版,第88页
    1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三,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249页
    2[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四,中华书局,1992年1月版,第125页
    3[日]新订增补国史大系《令集解》卷二,吉川弘文馆昭和57年2月版,第88页
    4[日]新订增补国史大系《令集解》卷二,吉川弘文馆昭和57年2月版,第88页
    5[日]新订增补国史大系《令集解》卷二,吉川弘文馆昭和57年2月版,第88页
    6[台]杨家骆主编:《中国法制史料》第一辑第三册,《白氏六帖事类集》,鼎文书局印行,第2033页
    7[宋]谢深甫:《庆元条法事类》卷五十一,杨一凡,田涛:《中国珍稀法律典籍续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50页
    1[宋]王溥撰:《五代会要》卷十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202页
    2[日]新订增补国史大系《令集解》卷二,吉川弘文馆昭和57年2月版,第89页
    3[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中华书局,1975年5月版,第17页
    4[北齐]魏收撰:《魏书》卷一百一十四,中华书局,1975年1月版,第3041页
    5[北齐]魏收撰:《魏书》卷一百一十四,中华书局,1975年1月版,第3043页
    6[宋]谢深甫:《庆元条法事类》卷五十一,杨一凡,田涛:《中国珍稀法律典籍续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25页
    7郑显文:日本《令集解.僧尼令》与唐代宗教法比较研究,赵相林主编:《政法评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0页
    1[北齐]魏收撰:《魏书》卷一百一十四,中华书局,1975年1月版,第3041页
    2[北齐]魏收撰:《魏书》卷一百一十四,中华书局,1975年1月版,第3043页
    3张弓:《汉唐佛寺文化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21页
    4[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中华书局,1975年5月版,第17页
    5[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中华书局,1975年5月版,第17页
    6[北宋]王钦若:《册府元龟》卷五十四,中华书局影印版,1960年6月版,第606页
    7[宋]司马光等:《资治通鉴》卷十七,中华书局,1976年10月版,第8015-8016页
    8宿白:《试论唐代长安佛教寺院的等级问题》,《文物》2009年第1期,第27页
    9[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中华书局,1975年5月版,第17页
    10[宋]王溥:《唐会要》卷四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1008页
    1[宋]谢深甫:《庆元条法事类》卷五十一,杨一凡,田涛:《中国珍稀法律典籍续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25页
    2[日]新订增补国史大系《令集解》卷二,吉川弘文馆昭和57年2月版,第89页
    3天一阁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天圣令》整理课题组:《天一阁藏明钞本天圣令校证(附唐令复原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10月版,第431页
    4[清]董皓等编,《全唐文》卷十九,中华书局,1983年11月影印版,第223页
    5[清]董皓等编,《全唐文》卷二十八,中华书局,1983年11月影印版,第321页
    6[宋]王溥:《唐会要》卷五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1028页
    7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十六,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1217页
    1[台]杨家骆主编:《中国法制史料》第一辑第三册,《白氏六帖事类集》,鼎文书局印行,第2033页
    2[日]新订增补国史大系《令集解》卷二,吉川弘文馆昭和57年2月版,第89页
    3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二十五,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1751页
    4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二十五,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1751页
    5[唐]释道宣:《广弘明集》卷二十八,《四库全书》第104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2月版,第1048-736页
    6[日]圆仁撰:《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8月版,第158页
    1[宋]薛居正等撰,:《旧五代史》卷一百一十五,中华书局,1976年5月版,第1530页
    2[日]新订增补国史大系《令集解》卷二,吉川弘文馆昭和57年2月版,第89页
    3郑显文:《唐代道僧格研究》,《历史研究》2004年第4期,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第53页
    4周奇:《唐代宗教管理研究》,厦门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未刊,中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第38页
    5郑显文:《唐代律令制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版,第307页
    1[宋]宋敏求编,华东政法学院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点校:《唐大诏令集》卷一百一十三,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年10月版,第538页
    2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三,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249页
    3郑显文:《唐代律令制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版,第302页
    1[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四,中华书局,1992年1月版,第126页
    2[宋]谢深甫:《庆元条法事类》卷五十一,杨一凡,田涛:《中国珍稀法律典籍续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25页
    3[日]新订增补国史大系《令集解》卷二,吉川弘文馆昭和57年2月版,第83页
    4[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一百四十七,中华书局,1975年2月版,第4758页
    5[日]圆仁撰:《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8月版,第843页
    6[宋]谢深甫:《庆元条法事类》卷五十一,杨一凡,田涛:《中国珍稀法律典籍续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25页
    7钱大群:《唐律译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第331页
    8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六,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527页
    1郑显文:《唐代律令制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版,第308页
    2参见:白文固、赵春娥:《中国古代僧尼名籍制度》,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版,第68页
    3[唐]慧立、彦悰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十,《大正藏》第50卷,台湾新文礼出版公司影印,第275页
    4[宋]志磐:《佛祖统纪》卷四十,《大正藏》第49卷,台湾新文礼出版公司影印,第371页
    5[宋]赞宁《宋高僧传》卷十五,《大正藏》第50卷,台湾新文礼出版公司影印,第800页
    6[元]释觉岸:《释氏稽古略》卷三,《大正藏》第49卷,台湾新文礼出版公司影印,第822页
    7[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四,中华书局,1992年1月版,第127页
    1[唐]白居易、[宋]孔传撰:《白孔六帖》卷八十九,《四库全书》第89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2月版,第892-456页
    2天一阁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天圣令》整理课题组:《天一阁藏明钞本天圣令校证》,中华书局,2006年10月版,第342页
    3[日]新订增补国史大系《令集解》,吉川弘文馆昭和57年2月版,第234页
    4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十二,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931页
    1[日]新订增补国史大系《令集解》卷二,吉川弘文馆昭和57年2月版,第88页
    2[日]新订增补国史大系《令集解》卷二,吉川弘文馆昭和57年2月版,第81-82页
    3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十八,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1322页
    4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十八,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1322页
    5王宇:《佛教对宋朝火葬盛行的影响》,《佛学研究》2008年02期,2008年2月,第29页
    6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十三,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981页
    7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十八,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1326页
    8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十八,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1326页
    9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十九,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1364页
    1[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百一十八,中华书局,1975年5月版,第3417页
    2[唐]慧立、彦悰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九,中华书局,2000年4月版,第178页
    3[宋]王溥:《唐会要》卷五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1013页
    1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六,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478页
    2[北齐]魏收撰:《魏书》卷一百一十四,中华书局,1975年1月版,第3041页
    3[宋]王溥:《唐会要》卷四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1011页
    4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六,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528-529页
    1[北齐]魏收撰:《魏书》卷一百一十四,中华书局,1975年1月版,第3040页
    2郝铁川:《中华法系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版,第10页
    1[宋]王溥:《唐会要》卷五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1013页
    2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三,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249页
    3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三,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249页
    1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六,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527页
    2《阿毘达磨俱舍论》卷十四,《大正藏》第29册,台湾新文礼出版公司影印,第77页
    1[唐]释道宣:《广弘明集》卷二十八,《四库全书》第104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2月版,第1048-736页
    2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六,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528-529页
    3[北齐]魏收撰:《魏书》卷一百一十四,中华书局,1975年1月版,第3040页
    1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九,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763页
    2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十八,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1329页
    3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二十五,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1740页
    4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二十五,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1751页
    5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二十五,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1751页
    6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十二,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931页
    7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二十四,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1708页
    1[宋]王溥:《唐会要》卷四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857页
    2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三十,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2101页
    3[宋]王溥:《唐会要》卷四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1008页
    4[北齐]魏收撰:《魏书》卷一百一十四,中华书局,1975年1月版,第3042页
    5[北齐]魏收撰:《魏书》卷一百一十四,中华书局,1975年1月版,第3040页
    6[北齐]魏收撰:《魏书》卷一百一十四,中华书局,1975年1月版,第3041页
    7[北齐]魏收撰:《魏书》卷一百一十四,中华书局,1975年1月版,第3041页
    1郑显文:《唐代律令制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版,第297页
    2[北齐]魏收撰:《魏书》卷一百一十四,中华书局,1975年1月版,第3038页
    3[北齐]魏收撰:《魏书》卷一百一十四,中华书局,1975年1月版,第3038页
    4[北齐]魏收撰:《魏书》卷一百一十四,中华书局,1975年1月版,第3040页
    5[北齐]魏收撰:《魏书》卷一百一十四,中华书局,1975年1月版,第3041页
    1[北齐]魏收撰:《魏书》卷一百一十四,中华书局,1975年1月版,第3041页
    2[北齐]魏收撰:《魏书》卷一百一十四,中华书局,1975年1月版,第3043页
    3[北齐]魏收撰:《魏书》卷一百一十四,中华书局,1975年1月版,第3043页
    4[北齐]魏收撰:《魏书》卷一百一十四,中华书局,1975年1月版,第3043页
    5[北齐]魏收撰:《魏书》卷一百一十四,中华书局,1975年1月版,第3043页
    6[北齐]魏收撰:《魏书》卷一百一十四,中华书局,1975年1月版,第3043页
    1[北齐]魏收撰:《魏书》卷一百一十四,中华书局,1975年1月版,第3047页
    2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六,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528页
    3[南朝梁]释僧祐:《出三藏记集》卷三,《大正藏》第55册,台湾新文礼出版公司影印,第19页
    4严耀中:《佛教戒律与中国社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1月版,第23页
    1[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二,《大正藏》第51册,台湾新文礼出版公司影印,第877页
    2王谋寅:《道教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国中国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未刊,第13-14页,中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3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六,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529页
    4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六,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527页
    5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十七,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1272页
    1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二十二,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1534页
    2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二十三,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1602页
    3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二十三,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1597页
    4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六,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528页
    1[唐]白居易、[宋]孔传撰:《白孔六帖》卷八十九,《四库全书》第89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2月版,第892-456页
    1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六,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527页
    1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六,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527-528页
    2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六,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528页
    3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六,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528-529页
    1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十七,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1237页
    2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一,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56页
    3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十六,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1237页
    4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一,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58页
    5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十六,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1253页
    6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十六,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1254页
    7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十八,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1339页
    8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八,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744页
    9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九,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740页
    10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八,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747页
    11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十,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810页
    1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二,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113页
    2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二,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119页
    3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二,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120页
    4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二,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121页
    5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二,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122页
    6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二,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123页
    7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二,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124页
    8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二,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133页
    1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三十,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2111页
    2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二,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182页
    3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二,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183页
    4钱大群:《唐律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8月,第94-96页
    5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二,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182页
    6[唐]白居易、[宋]孔传撰:《白孔六帖》卷八十九,《四库全书》第89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2月版,第892-456页
    1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六,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527页
    2钱大群:《唐律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8月,第94-96页
    3[唐]杜佑:《通典》卷一百六十三,《四库全书》第60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2月版,第605-280页
    4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六,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527-528页
    5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三,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277页
    1[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七十一,中华书局,1975年5月版,第2550页
    2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二十六,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1791页
    3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二十六,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1793页
    4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二十七,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1875页
    5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十五,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1116页
    6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二十六,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1783页
    7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二十六,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1814页
    8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十八,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1311页
    9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十八,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1299页
    10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十八,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1326页
    1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十八,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1299页
    2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十八,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1311页
    3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九,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763页
    4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十八,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1329页
    5[清]董皓等编,《全唐文》卷三十一,中华书局,1983年11月影印版,第349-350页
    6[宋]王溥撰:《五代会要》卷十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202页
    1[宋]释赞宁:《大宋僧史略》卷下,《大正藏》第54册,台湾新文礼出版公司影印,第253页
    2郝铁川:《中华法系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版,第10页
    1[唐]释道宣:《广弘明集》卷八,《大正藏》第52册,台湾新文礼出版公司影印,第140页
    2[宋]王溥:《唐会要》卷四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1011页
    1[唐]魏徵等:《隋书》卷七,《四库全书》第26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2月版,第264-103页
    2[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四十六,中华书局,1975年2月版,第1195页
    3[唐]杜佑:《通典》卷四十,《四库全书》第60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2月版,第603-488页
    4[唐]杜佑:《通典》卷四十,《四库全书》第60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2月版,第603-488页
    5[清]魏源:《海国图志》卷二十六,《魏源全集》第五册,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197-798页
    4[清]魏源:《海国图志》卷二十六,《魏源全集》第五册,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798页
    7[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十八,中华书局,1975年5月版,第605页
    1[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十八,中华书局,1975年5月版,第606页
    2王怀德:《伊斯兰教史》,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年10月版,第397页
    3[宋]司马光等:《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二,中华书局,1976年10月版,第7493页
    4[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一百四十一,中华书局,1975年2月版,第4655页
    5穆根来、汶江、黄倬汉译:《中国印度见闻录》,中华书局,1983年,第96页
    6[宋]朱彧:《萍洲可谈》卷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9页
    7穆根来、汶江、黄倬汉译:《中国印度见闻录》,中华书局,1983年,第7页
    1[清]魏源:《海国图志》卷二十六,《魏源全集》第五册,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798页
    2[宋]朱彧:《萍洲可谈》卷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9页
    3[宋]朱彧:《萍洲可谈》卷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9页
    4[宋]朱彧:《萍洲可谈》卷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9页
    5[宋]朱彧:《萍洲可谈》卷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9页
    6[宋]朱彧:《萍洲可谈》卷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9页
    1郝铁川:《中华法系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版,第3页
    2[唐]释道宣:《续高僧传》卷二十五,《大正藏》第50册,台湾新文礼出版公司影印版,第666页
    3[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一百二十四,中华书局,1975年2月版,第4384页
    4[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八,中华书局,1975年5月版,第177页
    5[宋]志磐:《佛祖统纪》卷四十二,《大正藏》第49册,台湾新文礼出版公司影印,第385页
    6[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百七十四,中华书局,1975年5月版,第4514页
    7[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百七十四,中华书局,1975年5月版,第4514页
    8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1月版,第1473页
    9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1月版,第386-387页
    1[清]董皓等编,《全唐文》卷二十一,中华书局,1983年11月影印版,第243页
    2[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中华书局,1975年5月版,第16页
    1参见: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285页
    2何柏生:《佛教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法商研究》总第72期,1999年4月,第128页
    3何柏生:《佛教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法商研究》总第72期,1999年4月,第28页
    4何柏生:《佛教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法商研究》总第72期,1999年4月,第128页
    1[唐]魏徵等:《隋书》卷二十五,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701-702页
    2[元]释念常:《佛祖历代通载》卷十,《大正藏》第49册,台湾新文礼出版公司影印,第559页
    3[元]释念常:《佛祖历代通载》卷十,《大正藏》第49册,台湾新文礼出版公司影印,第559页
    4[唐]释道宣:《广弘明集》卷十七,《四库全书》第104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2月版,第1048-578页
    5[唐]魏徵等:《隋书》卷二十三,《四库全书》第26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2月版,第264-462页
    6[唐]魏徵等:《隋书》卷二十三,《四库全书》第26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2月版,第264-463页
    1[唐]魏徵等:《隋书》卷二十三,《四库全书》第26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2月版,第472页
    2[唐]魏徵等:《隋书》卷二十三,四库全书》第26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2月版,第264-473页
    3[唐]魏徵等:《隋书》卷二十三,《四库全书》第26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2月版,第473页
    4[唐]魏徵等:《隋书》卷二十三,《四库全书》第26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2月版,第473页
    5[台湾]:黄得时译释:《孝经今注今译》,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1980年2月版,第1页
    6林尹注译:《周礼今注今译》,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2月版,第386页
    7[北齐]魏收撰:《魏书》卷一百一十四,中华书局,1975年1月版,第3052页
    8[北齐]魏收撰:《魏书》卷一百一十一,中华书局,1975年1月版,第2878页
    9[清]沈家本撰,郑经元点校:《历代刑法考》,中华书局,1985年12月版,第301页
    10[唐]魏徵等:《隋书》卷二十五,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705页
    1[唐]魏徵等:《隋书》卷二十五,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707-708页
    2[唐]魏徵等:《隋书》卷二十五,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710-711页
    3[唐]魏徵等:《隋书》卷二十五,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711页
    4李俊强:《佛教对中古法律之影响》,湘潭大学2006级硕士论文,未刊,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第19页
    5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1月版,第259页
    6[北齐]魏收撰:《魏书》卷六十七,中华书局,1975年1月版,第1499页
    1[北齐]魏收撰:《魏书》卷一百一十一,中华书局,1975年1月版,第2874页
    2钱大群:《唐律译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第396页
    3钱大群:《唐律译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第397页
    4林尹注译:《周礼今注今译》,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2月版,第375页
    5钱大群:《唐律译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第41页
    6钱大群:《唐律译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第41页
    7钱大群:《唐律译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第41页
    8钱大群:《唐律译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第42-43页
    9钱大群:《唐律译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第392页
    10钱大群:《唐律译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第42-43页
    11[唐]魏徵等:《隋书》卷二十三,《四库全书》第26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2月版,第473页
    12钱大群:《唐律译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四月版,第398-399页
    1[唐]魏徵等:《隋书》卷二十三,《四库全书》第26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2月版,第264-472页
    2[唐]魏徽:《隋书》卷二,中华书局1974年,第46-47页
    3钱大群:《唐律译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第6页
    4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一,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56页
    5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十九,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1359页
    6钱大群:《唐律译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第227页
    7钱大群:《唐律译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第227页
    8钱大群:《唐律译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第226页
    9钱大群:《唐律译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第233页
    1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六,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529页
    2钱大群:《唐律译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第331页
    3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六,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527页
    4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二十六,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1852页
    5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二十六,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1854页
    1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十八,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1322页
    2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十八,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1322页
    3王宇:《佛教对宋朝火葬盛行的影响》,《佛学研究》2008年02期,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编印,2008年2月,第29页
    4王云五主编:《论语今注今译》,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六十八年三月版,第18页
    5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十九,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1364页
    6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十三,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981页
    7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十八,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1326页
    8玄奘、辨机著,季羡林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08页
    9[唐]释道宣:《续高僧传》卷二十七,《大正藏》第50册,台湾新文礼出版公司影印,第685页
    1[宋]洪迈著作,于志勇、张媛婷译注:《容斋随笔》第2册,“续笔”卷十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4月版,第874页
    2严耀中:《论唐宋间法律对僧尼的直接约束》,戴建国主编:《唐宋法律史论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1月,第184页
    3《佛本行集经》卷二十,《大正藏》第3册,台湾新文礼出版公司影印,第747页
    4[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七十八,中华书局,1975年2月版,第3531页
    5刘淑芬:《中古的佛教与社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84页
    6[唐]释道宣:《续高僧传》卷二十七,《大正藏》50册,台湾新文礼出版公司影印,第685页
    7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十八,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1322页
    1钱大群:《唐律译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第207页
    2魏道明:《始于兵而终于礼—中国古代族刑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12月版,第13页
    3魏道明:《始于兵而终于礼—中国古代族刑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12月版,第15页
    4魏道明:《始于兵而终于礼—中国古代族刑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12月版,第22页
    5魏道明:《始于兵而终于礼—中国古代族刑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12月版,第27页
    6魏道明:《始于兵而终于礼—中国古代族刑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12月版,第32页
    1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十七,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1246页
    2[宋]司马光等:《资治通鉴》卷二百零八,中华书局,1976年10月版,第6617页
    3[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三,中华书局,1975年5月版,第4740页
    4[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二百零六,中华书局,1975年2月版,第5843页
    5[北齐]魏收撰:《魏书》卷二,中华书局,1975年1月版,第39-40页
    6[北齐]魏收撰:《魏书》卷七,中华书局,1975年1月版,第140页
    7[北齐]魏收撰:《魏书》卷七,中华书局,1975年1月版,第166页
    8[北齐]魏收撰:《魏书》卷八,中华书局,1975年1月版,第209页
    9[北齐]魏收撰:《魏书》卷九,中华书局,1975年1月版,第222页
    1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九,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756页
    2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十六,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1200页
    3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九,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753页
    4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九,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755页
    5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二十八,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1951页
    6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五,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411页
    7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九,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747页
    8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二十二,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1534页
    1[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五十六,中华书局,1975年2月版,第1415页
    2[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四十四,中华书局,1975年5月版,第1919页
    3[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四十四,中华书局,1975年5月版,第1921页
    4[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四十三,中华书局,1975年5月版,第1825页
    5[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四十三,中华书局,1975年5月版,第1825页
    6[日]仁井田陞著,粟劲、霍存福译:《唐令拾遗》目录,长春出版社,1989年版,第657页
    7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二十九,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2011页
    8[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六,中华书局,1992年1月版,第189页
    1[宋]王溥:《唐会要》卷五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1013页
    1钱大群:《唐律译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第62页
    2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三,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249页
    3见112页第二章复原《道僧格》之“准格律条”
    4见112页第二章复原《道僧格》之“准格律条”
    5钱大群:《唐律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8月,第125页
    6钱大群:《唐律译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第25页
    7钱大群:《唐律译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第25页
    1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二,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182页
    2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二,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182页
    3钱大群:《《唐律译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四月版,第25页
    4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二,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182页
    5钱大群:《唐律译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第25页
    6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六,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527页
    7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六,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527页
    8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三十,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2101页
    1[唐]释道世:《法苑珠林》卷八十八,《大正藏》第53册,台湾新文礼出版公司影印,第932页
    2《地藏本愿经》“观众生业缘品”第三,《大正藏》第13册,台湾新文礼出版公司影印,第783页
    3[隋]费长房:《历代三宝记》卷十二,《大正藏》49册,台湾新文礼出版公司影印,第108页
    4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三十,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2101页
    1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三十,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2101页
    2[日]仁井田陞著,粟劲、霍存福译:《唐令拾遗》,长春出版社,1989年版,第658页
    3[日]仁井田陞著,粟劲、霍存福译:《唐令拾遗》,长春出版社,1989年版,第657页
    4[日]仁井田陞著,粟劲、霍存福译:《唐令拾遗》,长春出版社,1989年版,第657页
    5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二十九,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2013页
    6[唐]魏徵等:《隋书》卷二十三,《四库全书》第26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2月版,第264-464页
    7[唐]魏徵等:《隋书》卷二十三,《四库全书》第26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2月版,第264-467页
    8[唐]魏徵等:《隋书》卷二十三,《四库全书》第26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2月版,第264-470页
    1[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三十,中华书局,1975年5月版,第2139页
    2[唐]杜佑撰:《通典》卷一百六十八,中华书局,1988年12月版,第4350页
    3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二十九,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2013页
    4[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六,中华书局,1992年1月版,第188页
    5[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六,中华书局,1992年1月版,第188页
    6[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六,中华书局,1992年1月版,第188页
    1[北齐]魏收撰:《魏书》卷一百一十四,中华书局,1975年1月版,第3037页
    2[清]董皓等编,《全唐文》卷一百三十六,中华书局,1983年11月影印版,第1376页
    3[宋]王溥:《唐会要》卷六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1226页
    4[宋]王溥:《唐会要》卷六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1226页
    5[清]董皓等编,《全唐文》卷二百八,中华书局,1983年11月影印版,第2839页
    1[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五十六,中华书局,1975年2月版,第1411页
    2[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七十九,中华书局,1975年5月版,第2715页
    1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十七,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1238页
    2钱大群:《唐律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8月,第94-96页
    3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二十一,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1499页
    4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二十八,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2029页
    5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二,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133页
    6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三十,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2111页
    1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二,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182页
    1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十七,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1246页
    2钱大群:《唐律译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第17页
    3钱大群:《唐律译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第18页
    4[清]徐松:《宋会要辑稿》第七册,刑法一之二十,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6471页
    1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六,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517页
    2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六,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517页
    3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六,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517页
    4钱大群:《唐律译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第270页
    5钱大群:《唐律译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第238页
    6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六,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527页
    7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六,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527页
    1何柏生:《佛教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法商研究》总第72期,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第127-128页
    2严耀中:《论唐宋间法律对僧尼的直接约束》,戴建国主编:《唐宋法律史论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1月,第188页
    3何柏生:《佛教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法商研究》总第72期,1999年4月,第127页
    4何柏生:《佛教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法商研究》总第72期,1999年4月,第128页
    5何柏生:《佛教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法商研究》总第72期,1999年4月,第128页
    6何柏生:《佛教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法商研究》总第72期,1999年4月,第128页
    7何柏生:《佛教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法商研究》总第72期,1999年4月,第128页
    1何柏生:《佛教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法商研究》总第72期,1999年4月,第127页
    2严耀中:《论唐宋间法律对僧尼的直接约束》,戴建国主编:《唐宋法律史论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1月,第188页
    1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十二,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931页
    2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十二,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931页
    3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六,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527页
    4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十,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863页
    5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十,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847页
    6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十,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870页
    7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十九,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1361页
    8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六,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527页
    9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二十六,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1852页
    10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二十六,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1852页
    11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二十六,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1854页
    1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六,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528-529页
    2钱大群:《唐律译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第238页
    1沙知辑校:《敦煌契约文书辑校》,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55页
    2[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五,中华书局,1975年2月版,第5579页
    3钱大群:《唐律译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第142页
    4[宋]窦仪:《宋刑统》卷十二,中华书局1984年6月版,第197页
    1[日]仁井田陞著,粟劲、霍存福译:《唐令拾遗》,长春出版社,1989年版,第219页
    2[宋]王溥:《唐会要》卷九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1953页
    3钱大群:《唐律译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第8-9页
    4[北齐]魏收撰:《魏书》卷一百一十四,中华书局,1975年1月版,第3041页
    1[宋]王溥:《唐会要》卷八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1854页
    2[清]董皓等编,《全唐文》卷九百七十三,中华书局,1983年11月影印版,第10094页
    3[日]仁井田陞著,粟劲、霍存福译:《唐令拾遗》,长春出版社,1989年版,第165页
    4杨天宇撰:《礼记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4月版,第1052页
    5[宋]王溥:《唐会要》卷八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1809页
    6[宋]王溥:《唐会要》卷八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1809页
    7钱大群:《唐律译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第154页
    8钱大群:《唐律译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第158页
    1钱大群:《唐律译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第158页
    2钱大群:《唐律译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第163页
    3钱大群:《唐律译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第164页
    4钱大群:《唐律译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第160页
    5钱大群:《唐律译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第160页
    6钱大群:《唐律译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第155页
    7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六,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527页
    8[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一百四十七,中华书局,1975年2月版,第4758页
    1[南朝梁]释慧皎:《高僧传》卷一,《大正藏》50册,台湾新文礼出版公司影印,第324页
    2[唐]释道宣:《续高僧传》卷十,《大正藏》50册,台湾新文礼出版公司影印,第501页
    1[南朝梁]释慧皎:《高僧传》卷九,《大正藏》50册,台湾新文礼出版公司影印,第383页
    1[北齐]魏收撰:《魏书》卷一百一十四,中华书局,1975年1月版,第3042页
    2[北齐]魏收撰:《魏书》卷一百一十四,中华书局,1975年1月版,第3040页
    3[唐]释道宣:《续高僧传》卷二十一《法超传》,《大正藏》50册,台湾新文礼出版公司影印,第607页
    4[元]释觉岸:《释氏稽古略》卷二,《大正藏》49册,台湾新文礼出版公司影印,第809页
    1[唐]魏徵等:《四库全书》第264册,《隋书》卷二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2月版,第264-475页
    1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二,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182页
    2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二,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183页
    3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六,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528-529页
    4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十九,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1359-1360页
    1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六,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517页
    2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六,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517页
    3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六,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517页
    4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六,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527页
    5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六,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527页
    6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卷六,中华书局,1996年6月版,第527页
    7[唐]释道宣:《广弘明集》卷二十八,《四库全书》第104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2月版,第1048-736页
    8郑显文:《唐代律令制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版,第308页
    9[元]释觉岸:《释氏稽古略》卷二,《大正藏》49册,台湾新文礼出版公司影印,第809页
    1[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五十六,中华书局,1975年2月版,第1407页
    2《历代三宝记》卷十二,《大正藏》49册,台湾新文礼出版公司影印,第108页
    1参见法国国立图书馆藏文书第3744号
    1[明]宋镰:《元史》卷23,中华书局,1976年4月版,第512页
    《四库全书》[Z],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北齐]魏收:魏书[Z],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后晋]刘昫:旧唐书[Z],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唐]杜佑撰:通典[Z],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Z],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唐]魏徵等:隋书[Z],四库全书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唐]魏征等:隋书[Z],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
    [唐]白居易[宋]孔传撰:白孔六帖[Z],四库全书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宋]王钦若:册府元龟[Z],北京:中华书局影印版,1960年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Z],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宋]司马光等:资治通鉴[Z],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Z],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宋]王溥撰:唐会要[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Z],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Z],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宋]宋敏求撰:唐大诏令集[Z],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年
    [宋]王钦若等撰:册府元龟[Z],北京:中华书局影印版,1960年
    [宋]朱彧:萍洲可谈[Z],四库全书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宋]洪迈:容斋随笔[Z],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明]宋镰:元史[Z],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清]董浩等编:全唐文[Z],北京:中华书局影印版,1983年
    [清]沈家本撰,郑经元点校:历代刑法考[Z],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清]魏源:海国图志[Z],四库全书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大正新编大藏经[Z],台湾:新文礼出版公司影印版
    [梁]慧皎撰:高僧传[M],大正藏本
    [梁]宝唱:比丘尼传[M],大正藏本
    [梁]僧佑:弘明集[Z],大正藏本
    [梁]僧祐:出三藏记集[Z],大正藏本
    [隋]费长房:历代三宝记[Z],大正藏本
    [唐]慧立、彦棕: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Z],大正藏本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校注[Z],中华书局,1990年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Z],大正藏本
    [唐]道宣:广弘明集[Z],大正藏本
    [唐]释道宣:《广弘明集》[Z],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唐]道宣:续高僧传[Z],大正藏本
    [唐]法琳:辨证论[Z],大正藏本
    [唐]道世:法苑珠林[Z],大正藏本
    [宋]志磐撰:佛祖统纪[Z],大正藏本
    [宋]赞宁:大宋僧史略[Z]],大正藏本
    [宋]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Z],大正藏本
    [宋]念常:佛祖历代通载[Z],大正藏本
    [元]觉岸:释氏稽古略[Z],大正藏本
    [清]孙诒让:周礼正义[Z],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黄声孚:唐代佛教对政治之影响[M],香港:九龙天德印务公司,1959年
    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M],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任继愈:汉唐中国佛教思想论集[M],三联书店,1963年
    黄敏枝:唐代寺院经济的研究[M],台北:台湾天一出版社,1970年
    [台]杨家骆主编:中国法制史料[M],鼎文书局印行,1975年
    范文澜:唐代佛教[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
    郭朋:隋唐佛教[M],济南:齐鲁书社,1980年
    张曼涛:佛教经济论集[M],台北:台湾大乘文化出版社,1981年
    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穆根来等译注:中国印度见闻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林尹注译:周礼今注今译[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
    何兹全:五十年来汉唐佛教寺院经济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
    姜伯勤:唐五代敦煌寺户制度[M],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吐鲁番出图文书[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
    卿希泰:中国道教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
    刘俊文:敦煌吐鲁番唐代法制文书[M],中华书局1989年
    谢重光、白文固:中国僧官制度史[M],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台]黄得时译注:孝经今注今译[M],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1990年
    谭世保:汉唐佛史探真[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
    陈仲安:汉唐职官制度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圆仁著,白化文校注:入唐求法巡礼札记校注[M],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年
    王怀德:伊斯兰教史[M],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年
    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李刚:魏晋南北朝宗教政策研究[M],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
    刘俊文:唐律疏议笺解[M],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
    张弓:汉唐佛寺文化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郝铁川:中华法系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
    杨天宇撰: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郝春文:唐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会生活[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沙知辑校:敦煌契约文书辑校[Z],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怀效锋主编:中国法制史[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
    [台]劳政武:佛教戒律学[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
    [台]劳政武:佛律与国法,台湾:老古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陈寅恪著:隋唐制度渊源略稿唐代政治史论稿[M],三联书店,1999年
    刘俊文:唐代法制研究[M],台北:台湾问津出版社,1999年
    陈鹏生:中国法制通史[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
    钱大群:唐律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
    张大可:史记新注[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0年
    白化文主编:中国佛寺志丛刊[M],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
    赵云旗:唐代土地的买卖[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
    王永平:道教与唐代社会[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杨一凡,田涛:中国珍稀法律典籍续编[Z],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白文固、赵春娥:中国古代僧尼名籍制度[M],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魏道明:始于兵而终于礼—中国古代族刑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李希泌主编:唐大诏令集补编[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王文会:中国佛教僧团发展及其管理研究[M],巴蜀书社,2003年
    吴宗国:盛唐政治制度研究[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
    郑显文:唐代律令制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萝莉:寺庙经济论[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
    荣新江编,唐代宗教信仰与社会[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
    刘长东著:宋代佛教政策论稿[M],四川出版集团,2005年
    陈恒:中国佛教史籍概论[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
    郭绍林:唐代士大夫与佛[M],三秦出版社,2006年
    任杰:中国的宗教政策—从古代到当代[M],民族出版社,2006年
    岳纯之:唐代民事法律制度论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李芳民:唐五代佛寺辑考[M],商务印书馆,2006年
    刘淑芬:中古的佛教与社会[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杜斗城编:正史佛教资料类编[Z],甘肃文化出版社,2006年
    李映辉:唐代佛教地理研究[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
    天一阁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天圣令》整理课题组:天一阁藏明钞本天圣令校证(附唐令复原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严耀中:佛教戒律与中国社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陈文英:中国古代汉传佛教传播史论[M],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
    罗莉:中国佛道教寺观经济形态研究[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
    夏广兴:密教传持与唐代社会[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潘桂明:中国佛教思想史稿[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
    张漫涛主编:中国佛教寺塔史志[M],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2009年
    张漫涛主编:中国佛教史论集[C],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2009年
    谢重光:中古佛教僧官制度和生活[M],商务印书馆,2009年
    刘力夫:佛教与中国伦理文化的冲突与融合[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姜伯勤:论敦煌寺院的“常住百姓”[J],文物,1975年7月
    白文固:唐代僧尼道士授田问题辨析[J],甘肃社会科学,1982年3月
    何兹全:佛教经律关于僧尼私有财产之规定[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6月
    施光明:论唐代宗教政策[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1月
    陈志强:汉唐寺院经济发展的大势与标志[J],复旦学报,1986年2月
    谢重光:魏晋隋唐佛寺特权的盛衰[J],历史研究,1987年6月
    谢重光:唐代佛教政策简论[J],世界宗教研究,1988年6月
    李富华、董型武:试论唐代的宗教政策[J],世界宗教研究,1989年6月
    张弓:唐代的寺庄[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9年8月
    郝春文:隋唐五代宋初佛社与寺院的关系[J],敦煌学辑刊,1990年2月
    谢重光:吐蕃占领时期与归义军时期的敦煌僧官制度[J],敦煌研究,1991年6月
    李刚:唐太宗与道教[J],福建论坛,1992年4月
    张弓:“衰相现前”、宠禁失据—唐后期诸帝与佛教[J],中国史研究,1992年8月
    荣新江:九、十世纪归义军时代的敦煌佛教[J],清华汉学研究第一辑[C],1994年
    殷啸虎:佛教与古代法制[J],文史知识,1994年4月
    牟军:西藏旧法在佛教发展中的作用[J],现代法学,1994年4月,
    张泽洪:唐代道教规模辨析[J],中华文化论坛,1996-2期
    宿白:唐代佛寺布局[J],考古与文物,1997年4月
    湛如:敦煌结夏安居考察[J],法源,1998年
    寇养厚:唐初三帝的三教并存与道先佛后政策[J],文史哲,1998年8月
    湛如:汉地佛教度僧制度辨析[J],法音,1999年2月
    周相卿:佛法对我国当代法律制度的积极影响论纲[J],金筑大学学报,1999年2月
    宁志新:唐朝使职若干问题研究[J],历史研究,1999年4月
    戴建国:天一阁藏明抄本〈官品令〉考[J],历史研究,1999年6月
    郑显文:试论唐律对唐前期寺院经济的制约[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年6月
    何柏生:佛教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J],法商研究,1999年4月,
    严耀中:论占卜与隋唐佛教的结合[J],世界宗教研究,2000年8月期
    郑显文:日本〈令集解.僧尼令〉与唐代宗教法比较研究[J],政法评论[C],2001年
    周相卿:隋唐时期佛教与法的关系[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2月
    王力民:中国古代刑法与佛道教—以唐宋明清律典为例[J],法学研究,2002年6月,
    谷东燕:古代中国的宗教与法律[J],当代法学,2002年12月
    杨永良:僧尼令之研究—解读并探讨道僧格复原的问题[J],日本学论坛》,2002年8月
    明杰:唐代佛教度僧制度探讨[J],佛学研究,2003年2月
    刘伟:法制本土化的几个问题[J],济南大学学报,2003年2月,
    韩昇:中古社会史研究的数理统计与士族问题[J],复旦学报,2003年10月
    严耀中:论佛教戒律对唐代司法的影响[J],唐代宗教信仰与社会[C],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
    王洪军:信仰与政治之间—论武则天与中宗、睿宗时期的宗教政策[J],东方论坛,2003年5月
    王永会:佛教管理学成立的特质与依据[J],世界宗教研究,2003年2月
    华方田:唐代诸帝与佛教的社会发展[J],佛教文化,2003年9月
    高明士:从律令制的演变看唐宋间的变革[J],台大历史学报,2003年32期
    邰耀昌: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对宗教的管理[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3年4月
    李映辉:经济、人口、历史传承与佛教地理分布—以唐代为例[J],求索,2003年6月
    郑显文:唐代道僧格的研究[J],历史研究,2004年8月
    杨荔薇:佛教盗戒之构成—刑法学犯罪构成理论视角[J],宗教学研究,2004年4月
    杨维中:论佛教的中国化与佛教制度的中国化[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8月
    夏清暇:明代宗教法律制度[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6月
    王洪军:论隋朝统治者的宗教政策[J],齐鲁学刊,2004年6月
    邓昌友:〈中国古代僧尼名籍制度〉述评[J],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10月
    杨松美:对阿坝州宗教法制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6月,
    志道:中国古代僧佛教官制度[J],佛教文化,2005年2月
    刘小平:唐代寺院的水碾硙经营[J],中国农史,2005年4月
    白文固:唐宋时期度牒和六念牒管理制度[J],青海社会科学,2005年4月
    刀伟:傣族历史上佛教与法律的关系初探[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6月,
    周奇:唐代宗教事务的管理与现代启示[J],中国宗教,2005年6月
    雷晓鹏:中国古代刑法对佛道教的规范[J],宗教学研究,2005年8月,
    白文固:唐宋试经剃度制度探究[J],史学月刊,2005年8月
    周东平:隋〈开皇律〉十恶渊源新探[J],法学研究,2005年7月,
    郭永利:晚唐五代敦煌佛教寺院的纳赠[J],敦煌学辑刊,2005年8月
    邢学敏,王洪军:论唐玄宗时期的宗教政策[J],北方论丛,2006年2月
    顾俊杰:论佛教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冲突与融合[J],同济大学学报,2006年6月
    赵哲伟:佛教文化与传统法律制度刍议[J],东南文化,2006年8月
    王洪军:论唐初三帝的宗教政策[J],孔子研究,2007年5月
    郑炳林,魏迎春:晚唐五代敦煌佛教教团僧尼违戒—以饮酒为中心的探讨[J],敦煌学辑刊,2007年8月
    严耀中:论唐宋间法律对僧尼的直接约束[J],唐宋法律史论集[C],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1月,
    王宇:佛教对宋朝火葬盛行的影响[J],佛学研究,2008年2月
    卓越:论唐代的佛教管理及对佛教中国化的影响—以《唐会要》为研究中心[J],求索,2008年12月
    武宝宁、吴硕:唐律对僧道的法律规定及其特点[J],延安大学学报,2008年10月
    李放:南北朝时期佛教对法律文化的影响[J],理论界,2008年6月
    杨荔薇:佛教的善恶观及其世俗法律的善恶观的比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6月,
    任晓兰:论明代的僧人群体及其法律规制[J],西南大学学报,2008年11月,
    邵方:西夏的宗教法[J],现代法学,2008年7月
    宿白:试论唐代长安佛教寺院的等级问题[J],文物,2009-1月
    孟宪实:论唐朝的佛教管理—以僧籍的编造为中心[J],北京大学学报2009年6月
    郭小静:谈宗教对法律的启示—以佛教为视角[J],法制与社会,2009年7月
    丁菁:佛教僧侣财产权探析[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9年7月
    周东平:论佛教礼仪对中国古代法制的影响[J],厦门大学学报,2010年3月
    牛绿花:清朝对藏传佛教宗教事务的法律调整及其历史启示[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3月,
    夏清暇:佛教伦理对对传统法律影响三题[J],江淮论坛,2010年4月
    马治国:佛教与现代法律的关系[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3月
    董春林:论唐宋僧道法之演变[J],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10月
    蒋传光:中国古代社会控制模式的历史考察[D],中国政法大学2003级博士论文,未刊
    周奇:唐代宗教管理研究[D],厦门大学2005级博士论文,未刊
    鲁统彦:隋唐时期僧尼角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级博士论文,未刊
    杨荔薇:原始佛教“正法律”的法理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5级博士论文,未刊
    林西朗:唐代道教管理制度研究[D],四川大学2005级博士论文,未刊
    陈艳玲:唐代城市居民的宗教生活:以佛教为中心[D],华东师范大学2008级博士论文,未刊
    潘春辉:从戒律守持看唐宋时期敦煌佛教世俗化[D],西北师范大学2004级硕士论文,未刊
    陈艳玲:〈大藏经〉中反映隋唐社会状况的资料及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级硕士论文,未刊
    曾义清:中古寺院经济和佛教慈善事业[D],南京师范大学2006级硕士论文,未刊
    李俊强:佛教对中古法律之影响[D],湘潭大学2006级硕士论文,未刊
    朱佩:唐代寺庙财产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级硕士论文,未刊
    王谋寅:道教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D],中国中国政法大学2009级博士论文,未刊
    崔晓花:宋代宗教管理的法律视角[D],山东大学2007级硕士论文,未刊
    李硕:从“三武一宗”灭佛看当朝统治者的宗教政策及其影响[D],新疆师范大学2008级硕士论文,未刊
    董艳:〈百丈清规〉创制背景探析[D],吉林大学,2009级硕士论文数,未刊
    文浩:论佛教对中国古代法制的影响[D],厦门大学2009级硕士论文,未刊
    朱雄伟:略论唐代僧尼腐化问题[D],湖南师范大学2009级硕士论文,未刊
    王淑荣:论隋唐时期的左道[D],陕西师范大学2010级硕士论文,未刊
    张兴华:遣唐使中的留学僧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级硕士论文,未刊
    [日]新订增补国史大系《令集解》[Z],吉川弘文馆昭和57年2月
    [日]池田温:中国古代籍帐研究[M],中华书局,1984年
    [日]圆仁撰:入唐求法巡礼行记[Z],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法]谢和耐著:中国五—十世纪的寺院经济[M],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年
    [美]Stanley Weinstein:Buddhism under the T’ang[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日]仁井田陇著,粟劲、霍存福等编译:唐令拾遗[Z],成春出版社,1989年
    [日]诸户立雄:中国佛教制度史研究[M],平河出版社,1990年
    [日]池田温:唐令拾遗补[Z],东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荷]许理和:佛教征服中国[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日]砺波护著,韩昇、刘建英译:隋唐佛教文化[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日]日本后妙华寺殿:《令闻书》[Z],续群书类丛本
    [日]秋月观暎:道僧格の复旧について[J],历史,1952年
    [日]诸户立雄:北魏的僧制和唐代的道僧格[J],秋大史学,1973年
    [日]诸户立雄:关于道僧格极其施行[J],集刊东洋学,1974年
    [日]诸户立雄:道僧格の研究[J],中国佛教制度史の研究[C],东京:平河出版社,1990年
    [日]袁红:僧尼令と道僧格の比较[J],大正大学大学院研究论集[C]东京:大正大学出版部,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