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类对宗教的认识也愈来愈深化。在宗教的研究中,人们在继续关注“制度性的宗教”(如佛、道教)的同时,那些“非制度性”的民间宗教正日益受到青睐。但由于种种原因,在民间宗教的研究领域,对其宗教思想的研究显然滞后于宗教教派演变的研究;而在宗教思想的研究中,对其神灵(学)思想的研究,更是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而鲜有人问津。鉴于明清时期是中国社会中民间宗教的高发期和繁盛期,因此,本文尝试从现代宗教学的角度,以神灵观为中心,结合明清民间宗教各教派的主要经卷——宝卷以及其它相关材料,进行认真解读和仔细分析,分别以神灵谱系、神话理论、救赎观念、伦理思想四个部分依次展开,研究考察了明清时期民间宗教的宗教思想的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轨迹,对明清民间宗教的神灵(学)思想进行了宗教意义上的全新的探索,从而提出了以下的重要观点:
     第一,明清民间宗教通过整合的手段吸收、改造和利用各种宗教(主要是儒、释、道三教)的神灵,建立起了一个包容一切的庞大的神灵谱系,以实现“万教归一”、共赴大同的最终目的;和谐平等的“万神殿”,预示着对现实世界等级森严的官僚统治体制的厌恶和否定,同时也给广大信众提供了一个安全温馨的精神家园和思想归宿,以吸引更多的民众入教;万神信仰体系的建立,既增强了信众对神佛保佑能力的肯定和认可,也激发了信徒的自信心和自律心。因为众多神佛的存在与监督,增大了对广大信众的威慑了和道德约束力,为每个信徒的举止言行设定了宗教和道德意义上的评判机构及其评判标准。
     第二,以“无生老母”为最高创世主神的神话思想,鲜明地体现出了明清民间宗教“以人为本”、包容一切的宗教理念和时代特征,因而这一神话思想在中国社会中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同时,明清民间宗教诸多教派之“教主神化”的神话,既是其加强教派神圣性的宗教意识的吐露,也是其谋求社会生存空间和权力分享以及力图缓冲与政权制度间的张力的政治“潜意识”的发微。创世神话和教主创教神话的建立还只是为救世思想和行为提供了理论前提,只有将其置于现实的宗教基础之上,这种思想和行为的落实才有了可靠的保障。从神话到“神化”,表明了明清民间宗教的宗教思想体系的渐趋成熟和完成,而其中理性成分的大大增加,也是明清民间宗教各教派之宗教意识水平不断提升的显著标志。
     第三,明清民间宗教的救(世)度(世)思想,是体现出自救与他救、人度与神度的相互联系性与相互统一性为特征的“救赎”理论。特别是其中作为救世之“工具”的“法船”和“会”,由于其思想渊源的长久且作为一种深深地隐含于人类心灵中的“潜意识”,面对社会危机的降临和现实的苦难,被完全地激发了出来,遂成为了被众多民间宗教教派所接受和流传的“救赎”理念而被付诸于行动,从而显示出了明清民间宗教之“救赎”理念的鲜明的思想特色和强大的艺术感染魅力。而教主所显现的“灵异”现象在宗教救世运动中的基于“个人”和“民众”的双重意义,推翻了韦伯关于中国宗教以“预言缺位”(absence of prophecy)为特色的论断;而图谶预言作为宗教运动之核心的核心,其在明清民间宗教之宗教救世运动中所具有的四项重要作用,纠正了“认为中国没有发展出救赎,特别是全体救赎的观念”的错误认识,同时也证实了杨庆堃关于中国宗教教派(当然也包括明清民间宗教各教派)“都有通过皈依得到个人救赎,并通过普世性救赎获得全体救赎的观念”。
     第四,明清时期的民间宗教,面对“三教合一”所形成的传统思想,除了受到儒家忠孝伦理观的影响外,其忠孝伦理观中的报恩思想,更多地是来自于佛教的报恩观,并在继承佛教报恩思想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如将“四报恩”发展为“三十二报恩”,同时还将报“世尊”恩和“皇恩”从原来的次要地位摆在了第一位,体现出明清民间宗教忠孝伦理观的鲜明的时代特色。从最高主神“无生老母”的创立到众多女性神祗的崇拜,反映出明清民间宗教对道(家)教“重生(殖)”传统伦理的继承和发扬。同时,众多女教首、女教徒的出现,特别是其独特的专对女性生理痛苦的关怀,又使高高在上的神灵救赎回到了现实的人间关护,显示了民间宗教伦理思想的创新性和超越性。
With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mankind are deepening their understanding of religion. In religious studies, people continue to focus on "institutional religion" (such as Buddhism, Taoism), while those "non-institutional"folk religion are growing in popularity. But for various reasons,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folk religion, religious ideas of its apparently lag behind the evolution of religious sects. In the study of religious thought, its View of gods, but even more is not being full attention and rarely cares. As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Chinese folk religion in society is prosperous period of high incidence, therefor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religion, the view of Gods as focus, combined with the Ming and Qing civil religious sects main scriptures-Baojuan(宝卷)and other related materials, careful interpretation and analysis of each of the gods lineage, myth theory, the concept of salvation, ethics, expand four-part study investigated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formation of religious thought, religion evolution and history track, folk religion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inking of the gods the religious significance of the new exploration, which made the following important points:
     Firstly, the Ming and Qing folk religion by means of integrated absorption, adaptation and use of various religions (mainly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the gods, built a huge all-inclusive divine pedigree,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many religions normalization", the ultimate goal of unity in Datong(大同).Harmonious equality"Pantheon", indicating that the real world hierarchical system of bureaucratic rule in disgust and denial, but also to the broad masses of believers to provide a safe and warm spiritual home and thought destination, to attract more people join the church. The God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belief systems, not only enhances the ability to bless the faithful on the Buddha's affirmation and recognition, but also inspired the hearts of believers self-confidence and self-discipline.
     Secondly, "WuSheng mother"(无生老母)as the supreme God, the Creator, the myth of thinking clearly reflect the Ming and Qing folk religion "people oriented", inclusive of all religious idea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so this myth generated ideas in Chinese society the extensive and far-reaching effects. the same time, many sects of the Ming and Qing folk religion"deified leader"of the myth, both its religious sanctity to strengthen the religious consciousness to reveal, is the search for social living space and power and power sharing as well as trying to buffer system of political tension between the "unconscious" and taken by. Creation myth and the myth of its founding leader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just thinking and behavior for the salvation provided a theoretical premise, only to place the reality of the religious basi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such thinking and behavior have a reliable guarantee.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folk religion that the religious ideology of the mature and complete, rational elements which greatly increase the Ming and Qing folk religion is the religion of all sects rising level of awareness of the significant symbol.
     Thirdly, the Ming and Qing folk religion to save World(救世)thinking is embodied self and his rescue of unity with each other characterized by"salvation"theory. Especially as the salvation of the"Tools"and "FaChuan"(法船)and "Hui"(会), because of its ideological origins of the long-term and as a deeply hidden in the human mind in the"unconscious", the face of social crisis and the coming of real suffering and was completely inspired them, have become the be accepted by many religious sects and the wisdom of salvation" idea was put into action in order to show the folk religion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salvation" idea Th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powerful ideological artistic charm infection. The leader of the show's"supernatural" phenomenon in the religious movement to save the world based on "personal"and "popular" double meaning, overturned Weber on religion in China as "the absence of prophecy" f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esis. Figure prophecy predicted the core of as a religious movement the core, in the Ming and Qing folk religion Salvation Movement, which has important the role of the four, correcting the" Haven't develop a salvation in China, especially All salvation"Idea of misconceptions, but also confirmed the Yang QingKun on China's religious groups (including of course the Ming and Qing civil religion sects) "has been through the conversion of personal salvation, and salvation through universal access to the whole concept of salvation."
     Fourthly,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of folk religion, the face of "syncretism" to create a tradition of thought, other than the Confucian ZhongXiao(忠孝)ethics effects, the ethics of gratitude ZhongXiao(忠孝)thinking more from the Buddhist concept of gratitude, and gratitude in succession based on the ideas of Buddhism and the new. Such as the "four gratitude" development "32 gratitude", and will also "lord" from the original secondary was placed in the first, reflects the ethics of the Ming and Qing folk religion the distinctive character. Lord God, from the highest "WuSheng mother"(无生老母)of creation to the worship of gods of many women, reflecting the folk religion of the Ming and Qing to Daoism's Thought of "Focus on life and Rebrith"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the traditional ethics. Meanwhile, the number of female Leader, the emergence of female Believer, in particular its unique expertise in the care of women suffering physical, but also to the lofty spirits of human salvation back to the real care for, show Religion and Ethics Innovation transcendence.
引文
①郑志明《中国社会与宗教》,台湾学生书局,1986年,第1页。
    ②参见梁景之《清代民间宗教与乡土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页。
    (?)关于这一点,可参阅李向平《信仰、革命与权力秩序——中国宗教社会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①参见杨庆堃著、范丽珠等译《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及Yang,C,K. Religion in Chinese Sciety. Berkel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1.
    ②参见欧大年著、刘心勇等译《中国民间宗教教派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欧大年著、刘心勇等译《中国民间宗教教派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页。
    ①戴康生等《宗教社会学·前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2-3页。
    ②戴康生等《宗教社会学·前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2-3页。
    ③参见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思想史的写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51-66页。
    (?)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金明馆从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247页。
    ①鲁迅《华盖集·忽然想到·四》,《鲁迅全集》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17页。
    ①参见马西沙等《中国民间宗教史》(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序言部分,第2-9页。
    ②任继愈主编《中国道教史》(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875页。
    ③参见(美)杨庆堃著、范丽珠等译《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9-14页。
    (?)参见余欣《神道人心——唐宋之际敦煌民生宗教社会史研究》,中华书局,2006年,第8-17页。
    (?)参见谭伟伦主编《民间佛教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第3-12页。
    ⑥参见李四龙《中国佛教与民间社会》,大象出版社,1997年,第3页。
    ⑦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三联书店,2002年,第13页。 2000。
    1马西沙等《中国民间宗教史》(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459-463页。
    2有关《九莲经》版本及相关情况,可参见谭松林主编《中国秘密社会》(第三卷),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19-237页。
    3本表相关资料据车锡伦《清政府查办“邪教”档案载民间宗教经卷目》,见车锡伦《中国宝卷总目》,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391-406页。
    (?)谭松林主编《中国秘密社会会》(第三卷),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19页。
    ① 《佛说皇极金丹九莲证信皈真宝卷》(明刊本),《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5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210-211页。
    ②《佛说皇极金丹九莲证信皈真宝卷》(明刊本),《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5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88-89页。
    ③可参见梁景之著《清代民间宗教与乡土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54页注①。
    ①表中内容见《佛说皇极金丹九莲正信皈真宝卷》(明刊本),《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5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210-218页。
    (?)表中内容见《佛说皇极金丹九莲正信皈真宝卷》(明刊本),《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5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218-220页。
    1《龙华忏》,《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5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754-757页。
    2参见菩提流支译《佛说佛名经》(十二卷),《中华大藏经》第21册,第801-970页。
    1牟钟鉴等《中国宗教通史》(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849页。
    1《龙华宝经》,《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5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649页。
    2《龙华宝经》,《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5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651页。
    3《龙华宝经》,《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5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652页。
    ①《龙华宝经》,《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5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730-731页。
    ② 《古佛当来下生弥勒出西宝卷》,《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7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159页。
    ③在明清时期民间宗教教派中有的信奉弥勒,有的则信奉弥陀。这主要是受到佛教净十信仰的不同所至。
    ④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九,《中华大藏经》第25册,第58页。
    ⑤参见支谦译《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上,《中华大藏经.》第34册,第484页。
    1 《皇极金丹九莲还乡宝卷》(明刊本),《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4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875页。
    2 《皇极金丹九莲还乡宝卷》(明刊本),《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4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895-896页。
    ①关于弥陀净土,可参见康僧铠译《无量寿经》(二卷),《中华大藏经》第9册,第589页。
    ②《普静如来钥匙通天宝卷》((?)据抄本),《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4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770页。
    ③《普明如来无为了义宝卷》,《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6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143页。
    ①《销释接续莲宗宝卷》,《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5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484-485页。
    ②《销释接续莲宗宝卷》,《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5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512页。
    ③《佛说利生了义宝卷》,《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5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410-411页
    ② 《林了三教正宗统论》,《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4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169页。
    ③《护国佑民伏魔宝卷》,《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5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8页。
    1 《护国佑民伏魔宝卷》,《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5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8页。
    2 《钥匙经》,《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4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868页。
    3 《众喜粗言宝卷》,见谭松林主编《中国秘密社会》(第三卷),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85页。
    (?) 《龙华宝经》,《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5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718页。
    ① 《庄子集释》卷十下,《新编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61年,第1099页。
    ② (宋)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卷一,中华书局,2003年,第7-8页。
    ③ (宋)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卷一,中华书局,2003年,第11页。
    ①余欣《神道人心:唐宋之际敦煌民生宗教社会史研究》,中华书局,2006年,第70页。
    ②余欣《神道人心:唐宋之际敦煌民生宗教社会史研究》,中华书局,2006年,第71页。
    ①相关问题请参阅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同氏著《西方宗教学说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等。
    ②参见(美)韩森著、包伟民译《变迁之神:南宋时期的民间信仰》。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7-44页。
    1 《鲁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17页。
    2 吴天明《中国神话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第5页。
    ①(唐)欧阳询撰《艺文类聚》,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第2-3页。
    ②(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748页。
    ②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746-747页。
    ① (宋)周敦颐撰《周子通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38页。
    ② (宋)周敦颐撰《周子通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48页。
    ③《大乘苦功悟道经》(雍正七年合校本),《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1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139页。
    ①《巍巍不动泰山结果深根宝卷》(雍正七年合校本),《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1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377页。
    ②《佛说皇极结果宝卷》,《宝卷初集》第十册,第223-224页,见谭松林主编《中国秘密社会》第三卷,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55页。
    ③《巍巍不动泰山结果深根宝卷》(雍正七年合校本),《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1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376-377页。
    1《钥匙经》,《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4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863页。
    2《皇极金丹九莲还乡宝卷》(明刊本),《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4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886页。
    ①《钥匙经》,《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4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858页。
    ① 《皇极金丹九莲还乡宝卷》(明刊本),《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4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877页。
    ②《正信除疑无修正自在宝卷》(雍正七年合校本),《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1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309页。
    ③《彩门科教妙典卷》(光绪抄本),《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8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140页。
    ④《正信除疑无修正自在宝卷》(雍正七年合校本),《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1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303-304页。
    ①《龙华宝经》,《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5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648页。
    ②《破邪显正钥匙经》,《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1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221页。
    ③《破邪显正钥匙经》,《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1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219页。
    ④《龙华宝经》,《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5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650-651页。
    ①《正信除疑无修正自在宝卷》(雍正七年合校本),《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1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322页。
    ②《文(?)帝君还乡宝卷》,转引自梁景之《清代民间宗教与乡土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49页。
    ①濮文起《中国民间秘密宗教》,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9页。
    ②参见马西沙等《中国民间宗教史》(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61-166页。
    (?)马西沙等《中国民间宗教史》(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62页。
    ①参见梁景之《清代民间宗教与乡土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28-33页。
    ②密藏《藏逸经书·五部六册条》,见马西沙《民间宗教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83页。
    ③《太上祖师三世因由总录》,《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6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243页。
    ① 《太上祖师三世因由总录》,《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6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246页。
    ② 《太上祖师三世因由总录》,《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6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246页。
    ①《太上祖师三世因由总录》,《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6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247页。
    ②《太上祖师三世因由总录》,《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6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249-250页。
    ③《太上祖师三世因由总录》,《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6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250页。
    ①《太上祖师三世因由总录》,《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6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250-252页。
    ②《太上祖师三世因由总录》,《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6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254页。
    ①岳和声《餐微子集》卷四,《护解妖首到京疏》,转引自连立昌等《中国秘密社会·元明教门》第二卷,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22页。
    ②谈迁《北游录》,《纪闻上·玄狐教》,中华书局,1985年,第318页。
    ③黄尊素《说略》,转引自马西沙等《中国民间宗教史》(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415页。
    ④《皇极金丹九莲正信还乡宝卷》,参见马西沙《民间宗教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32页。
    ⑤马西沙等《中国民间宗教史》(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492页。
    ①蒋一葵《长安客话》卷三,《郊(?)杂记》
    ②刘侗等《帝京景物略》卷五,见《皇姑寺》,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
    ③濮文起《中国民间秘密宗教》,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5页。另关于《普度新声救苦宝卷》,由于笔者未能见到该宝卷,故引之。
    (?)参见谭松林主编《中国秘密社会》(第三卷),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53页脚注①。
    (?)《五部六册》——兰风注解经、王源静补注(光绪二十年刻本),《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1册,新文 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412页。
    ①《普静如来钥匙通天宝卷》(日据抄本),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4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762页。
    ②《销释接续莲宗宝卷》,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5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536-537页。
    ③《销释接续莲宗宝卷》,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5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533页。
    ④《普渡新声救苦宝卷》,见谭松林主编《中国秘密社会》(第二卷),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01页。
    (?)见(英)夏普著、吕大吉等译《比较宗教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81页。
    ①(美)杨庆堃著、范丽珠等译《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12页。
    ②(美)杨庆堃著、范丽珠等译《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12页。
    ①《皇极金丹九莲还乡宝卷》(明刊本),《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4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886页。
    ②可参见本文第一章第二节中所引《大智度论》卷九之“如燃灯佛生时,一切身边如灯,故名燃灯太了,作佛亦名燃灯,旧名锭光佛”。《中华大藏经》第25册,第58页。
    ③《瑞应经》,即《太子瑞应本起经》,上卷,三国吴支谦译。《中华大藏经.》第34册,第484页。
    ①《皇极金丹九莲还乡宝卷》(明刊本),《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4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875页。
    ②《普明如来无为了义宝卷》,《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6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191页。
    ③《古佛当来下生弥勒出西宝卷》,《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7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156页。
    ④《古佛当来下生弥勒出西宝卷》,《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7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156页。
    ⑤《古佛当来下生弥勒出西宝卷》,《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7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159页。
    ①《普静如来钥匙通天宝卷》(日据抄本),《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4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770页。
    ②参见梁景之《清代民间宗教与乡土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55页注①
    ③《普静如来钥匙通天宝卷》(日据抄本),《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4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770页。
    ④《混元弘阳临凡飘高经》,《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6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695页。
    ①《古佛当来下生弥勒出西宝卷》,《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7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179页。
    ②《古佛当来下生弥勒出西宝卷》,《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7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172页。
    ③《古佛当来下生弥勒出西宝卷》,《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7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173页。
    ④《龙华宝经》,《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5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697页。
    ⑤《龙华宝经》,《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5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696-697页。
    ①《销释接续莲宗宝卷》,《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5册,新文丰出出版公司,1999年,第512-513页。
    ②《龙华宝经》,《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5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679页。
    ①《说文解字段注》(影印本),成都古籍书店,1981年,第741页。
    ②以上均引自《古代汉语词典》编写组编《古代汉语词典》(大字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786页“劫”字条。
    ③《大(?)经》,即《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中华大藏经》第23册,第600页上。
    ①《经律异相》卷1,《三小灾第一》,《中华大藏经》第52册,第726-727页。
    ②《经律异相》卷l,《三大灾第二》,《中华大藏经》第52册,第727-729页。
    1《龙华宝经》,《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5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731页。
    2《家谱宝卷》,王见川《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续编)第6册,新文丰出版公司,2006年,第36-37页。
    3《末劫真经》,转引自梁景之《清代民间宗教与乡土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72页。
    4《龙华宝经》,《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5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731页。
    ①《皇极金丹九莲还乡宝卷》(明刊本),《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4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877页。
    ②《龙华宝经》,《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5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730-731页。
    ③《古佛当来下生弥勒出西宝卷》,《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7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159页。
    ①(美)杨庆堃著、范丽珠等译《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12页。
    ②宋军《清代弘阳教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年,第160页。
    ③参见李世瑜《现代华北秘密宗教》,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第35-36页。
    ①参见李世瑜《现代华北秘密宗教》,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第14-15页。
    ②(美)杨庆堃著、范丽珠等译《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15页。
    ③王见川《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续编)第1册,新文丰出版公司,2006年,第6页。
    ④该经题名不一,且版本较多,本文采用的是光绪三十三年重刊本,经名为《天台山五公菩萨灵经》,载王见川《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续编)第10册,新文丰出版公司,2006年,第297页。
    ①《天台山五公菩萨灵经》,王见川《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续编)第10册,新文丰出版公司,2006年,第300页。
    ②《天台山五公菩萨灵经》,王见川《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续编)第l册,新文丰出版公司,2006年,第304页。
    ③《天台山五公菩萨灵经》,王见川《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续编)第l册,新文丰出版公司,2006年,第301页。
    ①参见喻松青《民间秘密宗教经卷研究》,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台湾),1994年,第44页。
    ②梁景之《清代民间宗教与乡土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82页.
    ③《新编宫更修道歌》第12页,见梁景之《清代民间宗教与乡土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88页。
    ①《古佛当来下生弥勒出西宝卷》,《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7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179页。
    ①《大乘苦功悟道经》,《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1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140-141页。
    ②《巍巍不动太山深根结果宝卷》(雍正七年合校本),《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1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385页。
    ①参见喻松青《民间秘密宗教经卷研究》,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台湾),1994年,第327-328页。
    ②《销释悟性还源宝卷》,《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4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284页。
    ③《销释接续莲宗宝卷》,《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5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557-558页。
    ④《普明如来无为了义宝卷》,《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6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142页。
    ⑤《佛说利生了义宝卷》,《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5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462-463页。
    ⑥《皇极金丹九莲还乡宝卷》,《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4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875页。
    ⑦《皇极收原宝卷》,见梁景之《清代民间宗教与乡土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55页注①。
    1《普静如来钥匙通天宝卷》(日据抄本),《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4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770页。
    2《皇极金丹九莲还乡宝卷》,《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4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881-882页。
    ①《龙华宝经》,《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5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725-727页。
    ②参见喻松青《民间秘密宗教经卷研究》,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台湾),1994年,第330页。
    ③《归原宝筏》,《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9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3页。
    ④《归原宝筏》,《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9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3页。
    ⑤参见李世瑜《现代华北秘密宗教》,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第51页。
    ⑥永明延寿《万善同归集》卷六,《中华大藏经》第106册,第722页。
    ⑦《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罽宾国三藏般若译,《中华大藏经》第67册,第7页。
    ⑧《大宝积经》,菩提流支译,《中华大藏经》第8册,第429页。
    ①《龙华科仪》所附《法船经》,见喻松青《民间秘密宗教经卷研究》,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台湾),1994年,第324-325页。
    ②这里的《法船经》,乃是《孝修回郎宝卷》中所附的《法船经》,其句子与前述之《龙华科仪》所附之《法船经》有些不同。见喻松青《民间秘密宗教经卷研究》,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台湾),1994年,第325页。
    ①《法航开渡十义》,见李世瑜《现代华北秘密宗教》,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第91-92页.
    ②参见李世瑜《现代华北秘密宗教》,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第16-17页。
    ③《销释木人开山宝卷》,《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5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845-846页。
    ④《清实录》,乾隆十一年八月十八日据贵州总督张广泗奏。
    ⑤参见喻松青《民间秘密宗教经卷研究》,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台湾),1994年,第331页。
    ①《龙华宝经》,《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5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645-646页。
    ②《龙华宝经》,《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5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647页。
    ③《龙华宝经》,《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5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721页。
    ①《弥勒佛说地藏十王宝卷》(下),《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7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66-67页。
    ②《太上祖师三世因由总录》,《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6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251页。
    ③《苦功悟道卷》(兰凤注解经),《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1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409页。
    ④参见(美)杨庆堃著、范丽珠等译《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13页。
    ①参见(德)马克斯·韦伯著,康乐、简惠美译《韦伯作品集Ⅴ,中国的宗教,宗教与世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②参见(美)杨庆堃著、范丽珠等译《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15页。
    ③参见(美)杨庆堃著、范丽珠等译《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15页。
    (?)(美)杨庆堃著 范丽珠等译《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254页。
    ①牟钟鉴《道教道德的特色及其现实意义》,中国言实出版社,2005年,第14页。
    ②《抱朴子内篇·微旨》,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第112-115页。
    ③《抱朴子内篇·对俗》,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第47页。
    ④王明《太平经合校》(下),中华书局,1960年,第613页。
    ⑤王明《太平经合校》(上),中华书局,1960年,第310页。
    ①王明《太平经合校》(上),中华书局,1960年,第242页。
    ②《无上秘要》卷46,《中华道藏》第28册,第171页。
    ③王明《太平经合校》(下),中华书局,1960年,第409页。
    ①《无为正宗了义宝卷》,《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4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393-394页。
    ①《弘阳悟道明心经》,《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续编》第1册,新文丰出版公司,2006年,第488页。
    ②《皇极九莲儒童临凡宝卷》,《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续编》第1册,新文丰出版公司,2006年,第316页。
    ③《孝道宝卷》,《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续编》第3册,新文丰出版公司,2006年,第856页。
    ④《众喜宝卷》,见喻松青《民间秘密宗教经卷研究》,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台湾),1994年,第294页。
    ①《众喜宝卷》,见喻松青《民间秘密宗教经卷研究》,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台湾),1994年,第294页。
    ②《众喜宝卷》,见喻松青《民间秘密宗教经卷研究》,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台湾),1994年,第294-295页。
    ③参见喻松青《民间秘密宗教经卷研究》,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台湾),1994年,第295页。
    ①《增壹阿含经》卷十五,《高幢品第二十四》,《中华大藏经》第32册,第150-156页。
    ②《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三,《报恩品第二》,《中华大藏经》第67册,第12页。
    ③《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百四十一,《第二分不和合品第四十五》,《中华大藏经》第5册,第390页。
    ④《无为正宗了义宝卷》,《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4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392页。
    ①《弘阳悟道明心经》,《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续编》第1册,新文丰出版公司,2006年,第511-512页。
    ②《销释明净天华宝卷》,《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4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251页。
    ①见王(?)休《龙舒增广净土文》,《大正藏》第47册,第271a页。
    ②(明)袾宏《竹窗随笔》卷三《竹窗三笔》。
    ③《皇极金丹九莲还乡宝卷》,《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4册,新文丰出版公刊,1999年,第877页。
    ①《佛说皇极金丹九莲证信皈真宝卷》(明刊本),《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5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50-51页。
    ②《钥匙经》,《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4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856页。
    ③《皇极金丹九莲还乡宝卷》,《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4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882页。
    ④见李世瑜《现代华北秘密宗教》,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第47页。
    ⑤见梁景之《清代民间宗教与乡土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68页注①。
    ①《弘阳悟道明心经》,《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续编》第1册,新文丰出版公司,2006年,第497页。
    ②《普明如来无为了义宝卷》,《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6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154-155页。
    ③见喻松青《明清白莲教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99页。
    ①《弘阳悟道明心经》,《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续编》第1册,新文丰出版公司,2006年,第497页。
    ②参见《混元弘阳临凡飘高经》,《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6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702-703页。
    ①见喻松青《明清白莲教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00页。
    ③《销释接续莲宗宝卷》,《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5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565页。
    (?)《龙华宝经》,《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5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704页。
    ①参见马西沙等《中国民间宗教史》(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317页。
    ②谭松林主编《中国秘密社会》(第二卷),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64页。
    ③参见喻松青《明清白莲教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04页。
    ④参见马西沙等《中国民间宗教史》(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892页。
    ⑤参见喻松青《明清白莲教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07页。
    ⑥喻松青《明清白莲教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08页。
    ⑦喻松青《明清白莲教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95页。
    ①《销释混元弘阳血湖宝忏》中卷,《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6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861-862页。
    ②《销释混元弘阳血湖宝忏》中卷,《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6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863页。
    ①《销释混元弘阳血湖宝忏》中卷,《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6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862-863页。
    ②参见(美)太史文著,侯旭东译《幽灵的节日:中国中世纪的信仰与生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59-161页。
    ③《销释混元弘阳血湖宝忏》中卷,《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6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865页。
    ④《销释混元弘阳血湖宝忏》中卷,《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6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864页。
    ⑤《销释混元弘阳血湖宝忏》中卷,《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6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864页。
    ①《销释混元弘阳血湖宝忏》中卷,《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6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865-866页。
    ②《销释混元弘阳血湖宝忏》中卷,《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6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867页。
    ①《销释混元弘阳救苦生天宝忏》,《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6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848页。
    ②《销释混元弘阳救苦生天宝忏》,《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6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849页。
    ③《销释混元弘阳救苦生天宝忏》,《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6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850页。
    ④《销释混元弘阳救苦生天宝忏》,《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6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851页。
    ①喻松青《明清白莲教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95页。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页。
    ①伊利亚德《神圣与世俗》(The Sacred and the Profane),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57年,第11页,转引自米尔恰·伊利亚德著,晏可佳等译《宗教思想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第5页。
    [1]《中华大藏经》中华书局,1984
    [2]《中华道藏》华夏出版社,2004。
    [3]《大正新修大藏经》(日)高楠顺次郎编,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
    [4]《卐续藏》台北,新文丰编审部,1983。
    [5]《正统道藏》,台北,新文丰出版社,1977。
    [6]张希舜等编《宝卷初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
    [7]王见川、林万传主编《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
    [8]王见川、车锡轮等编《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续编),新文丰出版公司,2006。
    [9]司马光撰《资治通鉴》,长沙杨氏光绪十七年印本。
    [10]魏收撰《魏书》,中华书局,1974。
    [11]魏征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
    [12]欧阳询撰《艺文类聚》,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
    [13]周敦颐撰《周子通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4]张廷玉等撰《明史》,中华书局,1974。
    [15](明)袜宏《竹窗随笔》。
    [16]《清实录》,中华书局,1986。
    [17]故宫博物院编《史料旬刊》,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
    [18]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编《清史资料》,中华书局,1982。
    [19]王钦若编《册府元龟》,中华书局,1960。
    [20]陈邦德撰《宋史纪事本末》,中华书局,1977。
    [21]韦述撰《两京新记》,光绪十二年(1894)青南札记本。
    [22]李防等撰《太平广记》,北京文友堂书坊,甲戌年,依明谈刻本。
    [23]李防等撰《太平御览》,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4]普度撰《莲宗宝鉴》,(台湾)青莲出版社,民国八十二年(1993)。
    [25]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等四十余种相关宝卷。
    [26]《新编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61。
    [27]瞿九思著《万历武功录》,中华书局,1962。
    [28]方孔炤著《全边略记》,《历代边事资料辑刊》,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
    [29]谈迁著《北游录》,中华书局,1985
    [30]杨讷编《元代白莲教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89。
    [31]徐珂著《清稗类钞》,上海商务印书馆,1917。
    [32]吴大澄汇辑《论语》,同文书局,光绪十一年。
    [33]采衡子纂《虫鸣漫录》,新文丰出版公司,1978。
    [34]闫敬铭等校《大学、中庸、论语》(木刻本),浚文书局,光绪五年。
    [35]宋光宇编著《龙华宝经》,元佑出版社(台北),1985。
    [1]Yang,C,K. Religion in Chinese Sciety. Berkel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1.
    [2]Max Weber, The Religion of China,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H.H.Gerth,N.Y., The Free Press,1964。
    [3]酒井忠夫著《中国善书の研究》,国书刊行会,1972。
    [4]澤田瑞穗著《增補寶卷の研究》,国书刊行会,1975。
    [5]秋月觀暎著《中国近世道教の形成——浮明道の基礎的研究》,創文社,1978。
    [7]竺沙雅章著《中国佛教社会史研究》,同朋舎,1982。
    [8]野口鐵郎著《民代白莲教史の研究》,雄山閣,1986。
    [9]西本照真著《三階教の研究》,春秋社,1998。
    [10]宫川尚志《六朝时代の社会と宗教》,载《东方学》(日本),东方学会编,第二十三辑。
    [11]酒井忠夫《幫と民众0意識》,载《东洋史研究》(日本),第三十一卷第二号。
    [12]镰田茂雄《初唐における三论宗と道教》,载《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日本),第四十六册。
    [13]吉岡義豐 《初期の功遇格について》,载《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日本),第二十七册。
    [14]吉岡義豐《敦煌本太平经について》,载《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日本),第二十二册。
    [1]郑志明著《无生老母信仰溯源》,文史哲出版社(台北),1985。
    [2]郑志明著《中国社会与宗教》,台湾学生书局,1986。
    [3]郑志明著《中国善书与宗教》,台湾学生书局,1988。
    [4]阿部肇一著《中国禅宗史》(关世谦译),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86
    [5]释圣严著《明末中国佛教之研究》,台湾学生书局,1988。
    [6]黄敏枝著《宋代佛教社会经济史论集》,台湾学生书局,1989。
    [7]谢重光著《汉唐佛教社会史论》,台湾国际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0。
    [8]萧登福著《道教与密宗》,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93。
    [9]喻松青著《民间秘密宗教经卷研究》,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4。
    [1]王明著《太平经合校》(上、下),中华书局,1960。
    [2]王明著《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0。
    [3]李世瑜著《宝卷综录》,中华书局,1961。
    [4]李世瑜著《现代华北秘密宗教》(影印本),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5]陈寅恪著《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6]陈寅恪著《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7]郭朋著《隋唐佛教》,齐鲁书社,1980。
    [8]郭朋著《明清佛教》,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
    [9]《皇姑寺》,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
    [10]胡士莹编《弹词宝卷书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11]周作人著《知堂乙酉文编》,上海书店,1985。
    [12]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一、二、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13]喻松青著《明清白莲教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14](英)夏普著、吕大吉等译《比较宗教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15](美)孔飞力著、谢亮生等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16]濮文起著《中国民间秘密宗教》,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
    [17]梁启超著《梁启超文选》(上集),中央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18]梁启超著《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9](美)欧大年著、周育民等译《中国民间宗教教派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20]吕大吉著《西方宗教学说史》(上、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21]吕大吉著《宗教学通论新编》(上、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2]吕建福著《中国密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23](德)马克斯·韦伯著、王容芬译《儒教与道教》,商务印书馆,1995。
    [24]郑振铎著《中国俗文学史》,东方出版社,1996。
    [25]王治心著《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东方出版社,1996。
    [26]汤用彤著《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7]严耀中著《中国宗教与生存哲学》,学林出版社,1997。
    [28]严耀中著《汉传密教》,学林出版社,1999。
    [29]严耀中著《佛教戒律与中国社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30]李四龙著《中国佛教与民间社会》,大象出版社,1997。
    [31]马西沙著《民间宗教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32]马西沙、韩秉方著《中国民间宗教史》(上、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3](美)韩森著、包伟民译《变迁之神:南宋时期的民间信仰》,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34](美)太史文著、侯旭东译《幽灵的节日:中国中世纪的信仰与生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35](美)沃特纳著、曹南来译《烟火接续:明清的收寄与家族关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36](美)包筠雅著、杜正贞、张林译《功过格:明清社会的道德秩序》,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37]陈垣著《明季滇黔佛教考》(上、下),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38]戴康生、彭耀主编《宗教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9]车锡伦编著《中国宝卷总目》,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
    [40]郭于华主编《仪式与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41]任继愈主编《中国道教史》(增订本上、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42]金泽著《宗教人类学导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
    [43]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44]方立天著《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上、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5]王尔敏著《明清时代庶民文化生活》,岳麓书社,2002。
    [46]谭松林主编《中国秘密社会》,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47]张国刚著《佛学与隋唐社会》,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
    [48]赵世瑜著《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三联书店,2002。
    [49]宋军著《清代弘阳教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50]胡适著《胡适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51]牟钟鉴、张践著《中国宗教通史》(上、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52]牟钟鉴著《道教道德的特色及其现实意义》,中国言实出版社,2005。
    [53]吴天明著《中国神话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54](美)米尔恰·伊利亚德著、晏可佳等译《宗教思想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55]杨讷著《元代白莲教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56]邓子美著《超越与顺应——现代宗教学关照下的佛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7]刘黎明著《宋代民间巫术研究》,巴蜀书社,2004。
    [58]梁景之著《清代民间宗教与乡土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59]梁丽萍著《中国人的宗教心理——宗教认同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60]鲁迅著《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61]周齐著《明代佛教与政治文化》,人民出版社,2005。
    [62]梁漱溟著《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63]李向平著《信仰、革命与权力秩序——中国宗教社会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64]余欣著《神道人心——唐宋之际敦煌民生宗教社会史研究》,中华书局,2006。
    [65]许地山著《道教史》,团结出版社,2007。
    [66](美)杨庆堃著、范丽珠等译《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67]蒲慕州著《追寻一己之福——中国古代的信仰世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68]谭伟伦主编《民间佛教研究》,中华书局,2007。
    [69]赵轶峰著《明代国家宗教管理制度与政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70]刘淑芬著《中古的佛教与社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