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利率与通货膨胀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目前权威的经济学教科书中,利率与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一并被作为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同时,控制通货膨胀又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因而长久以来,学术界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看法是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提高“利率”对通货膨胀进行调控。本文研究认为,“利率”并不能作为央行的政策工具,央行也不能通过提高“利率”达到控制通货膨胀的目的。
     任何学术研究都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起步的,因此为了展开对这个观点的论述,本文首先对有关利率与通胀的决定与形成机制、利率与通胀变动关系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并对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进行了评论。通过这些述评,作者认为费雪的人性不耐决定说与弗里德曼的货币供应量决定说最具说服力。故这两个学说成为了本论文重要的理论基础。
     在对中外相关文献分析之后,本文对利率的决定原因和形成机制做了深入的研究。作者对人性不耐的经济学涵义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并对个人及社会整体不耐在利率形成中的作用做了描述。本文提出了贷方与借方剩余的概念,指出自然利率最终要使贷方剩余与借方剩余趋于相等。
     在明确了利率的根本决定因素之后,作者对费雪的收入与资本价值理论进行了补充,将资产提供的用于消费和积累的收入统一起来,总称为“广义收入流”。这样就把个人获得的收入与资产提供的收入统一了起来。随后,作者将人性不耐划分成了“消费不耐”与“投资不耐”,并分析了影响投资不耐的因素。笔者还提出了资产折现值吻合度模型,利用该模型说明了两种不耐对利率的决定作用。这样就增强了人性不耐决定说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
     关于通货膨胀的成因和形成机制,本文讨论了货币供求与通货膨胀的关系,阐述了货币供应量增长加速后实际货币需求量与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的机制,以及货币供应量增长率超过生产率增长的情况下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过程,从而明确了通货膨胀的成因在于货币的过量供应。
     作者还对货币政策时滞效应理论进行了扩充。阐明了研究货币政策时滞效应对分析通胀原因的作用,提出了“难免发生顺逆的差额”、“投资收益的不确定”、“现金与其他形式资产转换时的交易成本”、“货物流通中可变的交易成本”和“企业对收入增长原因的判断”等共同造成了货币供应增长加速后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同时,本文分析了闲置专门生产品重新投入生产增加可交易产品总量的可能性,从而补充了货币供应增长加速后产量变化的“缓冲机制”。
     在明确了利率与通胀各自的决定原因和形成机制之后,本文对利率变动与通货膨胀关系做了深入研究。在确定利率与通胀决定原因和形成机制不一致的基础上,推导出由市场调节的实际利率变动与货币供应变动没有必然联系。作者不仅从不耐角度解释了通胀时期实际低利率或负利率的原因,而且从利率变化对资金循环的影响,央行提高利率后商业银行的应对措施,提高利率对基础货币供应的影响,提高利率对货币乘数的影响等四个方面论证了人为提高利率反而不利于控制货币供应。通过对近十六年来利率与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统计数据的分析,证明了不论是存贷款基准利率还是市场基准利率(以七日拆借利率代替)的变动均不能起到控制货币供应量的作用。这样就证明了利率变动不能起到调控通货膨胀的作用。
     本文还研究了提高利率影响生产加剧通胀的可能性。作者修正并完善了哈耶克的生产过程理论。在生产过程理论与吻合度模型相结合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在由市场自发调节利率与脱离不耐提高利率两种条件下,生产过程结构变化趋势的差异。通过研究发现,脱离不耐提高利率将使产品总有效供给量相比利率由市场自发调节时降低。并且,在货币供应量持续过快增的条件下,这种负面影响可以被放大从而使通货膨胀更为严重。
     最后,本文总结了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在治理通胀与利率调整方面的实践经验,并以此印证了前面章节所提出的观点。
     纵观全文,笔者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创新:明确了利率与通胀的决定机制不相同;证明了市场自发调节时实际利率与货币供应没有必然联系;调高利率不能抑制或减少货币供应,得出了调高利率不能抑制通货膨胀的结论;从不耐角度对通胀时期实际低利率或负利率的讨论;对费雪的人性不耐决定说的修正与补充;对弗里德曼货币政策时滞效应理论的补充;对哈耶克生产过程理论的修正与补充;将生产过程理论与吻合度模型相结合讨论人为提高利率对生产的负面影响等。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为:规范与实证分析、个体与总量分析、定性与定量分析、动态与静态分析等。在研究过程中,作者提出了一些概念,希望这些概念在今后能够应用于相关领域的研究中。这些概念包括:借方剩余、贷方剩余、广义收入流、投资不耐、资产折现值吻合度等。
At present in the authoritative economics textbooks, interest rate, deposit reserve ratio and open market operations are treated as the three major tools of monetary policy. Meanwhile, to control the inflation is one of the main objectives of macroeconomic policy. Thus for a long time, the central bank can control inflation by rising "interest rate" is a dominant view in academia. But the research of this thesis hold the point that "interest rate" can not be the policy tool of the central bank and inflation can not be controlled by rising "interest rate".
     All academic researches are based on previous researches. So in order to discuss this point of view, this thesis gives an overview of the literatures about decision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interest rate and inflation, the chang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est rate and inflation. And the thesis comments on representative viewpoints. Through the literature review,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Fisher's theory that human impatience determines interest rate and Friedman's theory that money supply determines inflation are most convincing. Thus these two theories are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is thesis.
     After the analysis of related literature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the thesis researches deeply on the cause and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interest rate.
     After the fundamental determinants of interest rate are ascertained, the author supplements Fisher's theory of income and capital value, unifies the consumption income and accumulation income provided by assets and advances the concept of "generalized income stream". Thus this thesis unifies personal income and income provided by assets. Then, the author divides human impatience into "consumption impatience" and "investment impatience", and makes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investment impatience. The author constructs the model of goodness of fit of assets discounted value. Taking advantage of this model, the author fully demonstrates the decisive effect that the two kinds of impatience to the interest rate. Thus the explanatory power of the theory that human impatience determines interest rate is strengthened.
     In regard to the cause and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inflation, 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ney supply&demand and inflation. The author illustrates the changing mechanism of the real money demand and the velocity of money after the increase of the growth rate of money supply, and the change process of general price level when money supply growth rate exceeds productivity growth rate. Thus the cause of inflation is excessive money supply is ascertained.
     The author also expands the theory of time-lag effect of monetary policy. The thesis illustrates the function of studying time-lag effect of monetary policy on explaining inflation cause. Then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the inevitable surpluses and deficits","the uncertainty of investment returns","the transaction costs of converting between cash and assets in other forms","the variable transaction costs in the circulation of goods" and "enterprises' judgement of the cause of the growth in income" together cause the velocity of money to drop in a short time after the growth of money supply is accelerated. Besides, this thesis analyses the possibility that idle specialized producer goods are put into production again can raise production output, thus adds the "buffer mechanism" of yield changing after the growth of money supply is accelerated.
     After the decisive factor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s of interest rate and inflation are respectively ascertained, this thesis researches thoroughly into the relation between interest rate change and inflation. Based on the decisive factor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s of interest rate and inflation are not identical, this thesis deduces that there is no necessary connection between the varation of actual interest rate adjusted by the market and the variation of money supply. The author not only interprets the cause of actual low or negative interest rate during inflation from the angle of human impatience, but also demonstrates that artificially raising interest rate would not help to control money supply from four perspectives:the influence of interest rates change on fund circulation,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dopted by the commercial banks after interest rates are raised by the central bank, the influence of raising interest rates on base money supply, the influence of raising interest rates on money multipli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statistical data of interest rates and money supply growth rates in16years, the author proves neither the RMB deposit and lending rates change nor the IBO007as a proxy of benchmark interest rate change can control the money supply. Thus this thesis proves that the variation of interest rate does not contribute to controlling inflation.
     This thesis also studies the possibility of exacerbating inflation from the angle of the production being affected on the account of interest rate is artificially raised. The author corrects and improves Hayek's production process theory.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the production process theory and goodness of fit model, this thesis compares the variation of structural change production process when interest rate is regulated spontaneously by the market with it when interest rate is raised divorcing from human impatience. The result is that comparing with interest rate is decided by the market, total effective supply of product will decrease when interest rate is raised divorcing from human impatience. In addition, when the money supply continues to grow excessively, this negative effect will be enlarged, so as to make the inflation more severe.
     At last, this thesis summarizes representative countries'practical experiences in controlling inflation and interest rate adjustment. All of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s confirm the viewpoints advanced in preceding chapters and sections-in varying degrees.
     In summary, the author carries out innovation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First of all, the author confirms that interest rate and inflation's determinant mechanisms are not identical, and there's no necessary connection between actual interest rate and inflatio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spontaneous adjustment of the market. Secondly, the author proves that raising interest rate can not restrain or reduce money supply, so it is not conducive to control inflation. Thirdly,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actual low or negative interest rate in inflation period from the angle of human impatience. Fourthly, the author improves several classical theories, such as Fisher's theory that human impatience determines interest rate, Friedman's theory of delayed effect of monetary policy, and Hayek's production process theory. Lastly,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negative effect of raising interest rate artificially to production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the production process theory and goodness of fit model.
     This thesis comprehensively adopts the methods of positive and normative research, micro and macro analysi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static and dynamic analysis to study. In the course of the study, the author proposes some concepts, such as debit surplus, lender surplus, generalized revenue stream, investment impatience and goodness of fit of assets discounted value and so on. These concepts may be helpful to the research in related research fields in the future.
引文
① 约翰·伊特韦尔等.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二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898.
    ② 本段参考了胡维熊.利率理论与政策[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259-285,中的内容。本段数据来源:除此部著作中的相关数据之外,还采用了Wind资讯数据库中的数据。有关第四次和第五次通货膨胀的数据可参考附录表1及表2。
    ① 利率与再贴现率本质上相同,而且变化方向基本一致。这一点在本文第五童第三节中有相应的说明。
    ② 例如,孔凡宝.利率、魏克赛尔累积过程与资产价格[J].财经科学,2010(1).
    ③ 此句话参考了,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541-542.
    ④ 参见第四章,第三节。
    ⑤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gb/ndtieb/qgndtigb/t20110228_402705692.htm.
    ⑥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tigb/ndtieb/qgndtigb/t20120222_402786440.htm(包含2011年全年CPI涨幅)以及http://www.stats.gov.cn/tieb/ndtieb/aendtigb/t20100225_402622945.htm(包含2009年全年CPI涨幅)。
    ⑦ 陈红.专家热议全球加息通胀或已平稳“渡汛”[N].证券日报,2011年6月10日第A02版.
    ① 此句话参考了,郑先炳.利率导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29-30.
    ② 马西.论决定自然利息率的原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40.
    ③ 马西.论决定自然利息率的原因[Ml.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42.
    ④ 马西.论决定自然利息率的原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42.
    ⑤ 马西.论决定自然利息率的原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45.
    ⑥ 此句话参考了,马西.论决定自然利息率的原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43-45.
    ⑦ 此句话参考了,马西.论决定自然利息率的原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43.
    ⑧ 马西.论决定自然利息率的原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50.
    ⑨ 从此句话开始到本段结尾的部分,参考了马西.论决定自然利息率的原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47~50.
    ① 从本段开始到此脚注之间的部分参考了,马西.论决定自然利息率的原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7~19中的说法和思想,引号内的句子为第17页的内容。
    ② 这个例子参考了,悉尼·霍默.利率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654.
    ③ 从本段开始到此脚注间的内容参考了,马西.论决定自然利息率的原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43~45.
    ① 比如很多具有创新精神的新增商人的创造及生产经营活动提高了社会的生产力,增加了国民的实际收入水平,使商业规模出现加速扩张。在这种情况下商人数量的增加速度很有可能慢于商业规模的扩张速度。
    ② 有关西尼尔的节制说的内容,本文参考了《政治经济学大纲》(西尼尔.政治经济学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一书。
    ③ 从本段开始到此脚注间的内容参考了,郑先炳.利率导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33,以及西尼尔.政治经济学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这部著作的整体脉络结构。
    ④ 西尼尔.政治经济学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93.笔者认为,根据本书91-93页的内容,本句话中“他可以自由使用的那个部分”是指可以供某人自由使用的劳动和自然要素。
    ⑤ 西尼尔.政治经济学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94.
    ⑥ 西尼尔.政治经济学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201.
    ⑦ 西尼尔.政治经济学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94,95.
    ⑧ 这前半句话参考了,郑先炳.利率导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33.
    ① 这前半句话参考了,西尼尔.政治经济学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93-96.
    ② 此句话中“收入流”的含义与费雪的《利息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中对“收入川流”的理解相符合。
    ③ 此句话参考了,郑先炳.利率导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33.马歇尔采用“等待”而不采用“节欲”的原因在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第521页有相应的说明。
    ④ 从上一脚注插入处至此脚注之间的部分参考了,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233-1241:以及郑先炳.利率导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34.
    ⑤ 从上一脚注插入处至此脚注之间的部分参考了,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227-1233.
    ⑥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249.
    ⑦ 从本段开始到此脚注之间的部分参考了,郑先炳.利率导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34;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249以及本页所在章的其余部分。
    ⑧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119.
    ① 此句话参考了,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121.
    ②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241.
    ③ 此句话参考了,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121.
    ④ 此句话参考了,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219.
    ⑤ 此句话参考了,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121.
    ⑥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119.
    ⑦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119.在该书第525-527页中有类似的关于利率和储蓄量关系的论述。本文第107页脚注③对不同学者及作者本人对提高利率究竟会增加储蓄还是减少储蓄的见解进行了说明。
    ① 庞巴维克.资本实证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243.
    ② 有关这一点,本文参考了,庞巴维克.资本实证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254~257.
    ③ 从上一脚注插入处到此脚注之间的内容参考或引用了,庞巴维克.资本实证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254.
    ④ 庞巴维克.资本实证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254.
    ⑤ 庞巴维克.资本实证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254.
    ⑥ 庞巴维克.资本实证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256.
    ⑦ 庞巴维克.资本实证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257.
    ⑧ 有关这一点,本文参考或引用了,庞巴维克.资本实证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257~263.
    ① 庞巴维克.资本实证论[Ml.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257.
    ② 庞巴维克.资本实证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259.
    ③ 庞巴维克.资本实证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259.
    ④ 庞巴维克.资本实证论[Ml.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259.
    ⑤ 庞巴维克.资本实证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260.
    ⑥ 庞巴维克.资本实证论[Ml.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263-276.
    ⑦ 庞巴维克.资本实证论[Ml.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264.
    ⑧ 庞巴维克.资本实证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266.
    ⑨ 庞巴维克.资本实证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285-286.
    ⑩ 庞巴维克.资本实证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380.
    ① 本句话参考了,庞巴维克.资本实证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386-387.
    ② 这是费雪对庞巴维克观点提出的异议。参见费雪.利息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393-400.
    ③ 从上一脚注插入处到此脚注之间的部分参考了,费雪.利息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392~394.
    ④ 费雪.利息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394,及庞巴维克.资本实证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266.
    ⑤ 从上一脚注插入处到此脚注之间的部分参考了,费雪.利息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394-396.
    ⑥ 从上一脚注插入处到此脚注之间的部分参考了,费雪.利息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396~399.
    ⑦ 从庞巴维克.资本实证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265,270~272中的表格中的不同经济期的产品单位量中可以看出庞巴维克是认可这一点的。
    ① 参见费雪.利息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131~133,有关边际收获超过成本率的论述。
    ② 从上一个脚注插入处到此脚注之间的部分参考了,费雪.利息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133-136,400中有关采伐森林的例证。
    ③ 庞巴维克.资本实证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265,及270-272的表格可以清晰地说明庞巴维克在时间选取上出现的问题。
    ④ 费雪.利息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52.
    ⑤ 费雪.利息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53.
    ⑥ 费雪.利息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53.
    ⑦ “耐”在《辞海》(夏征农等.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4824)中的解释为忍受得住或禁得起,适宜。由此可知,“不耐”则为不能忍受、禁不起、不适宜。《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881)对“不耐”的解释为不耐烦的、没有耐心的、急于、热切期待等含义。这两种解释与费雪所指的含义有相似之处,都有个人对于当前状态“不愿忍受,感到不适宜”之意。但是,费雪所指的“不耐”更有“轻视未来财货,倾向提前获得享受”之意,同时更强调时间序列上的收入的调整。即当前的不耐程度能够通过提前享受未来的收入来降低,也能够通过把当前收入放到未来享受来提高。
    ⑧ 费雪.利息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56.
    ① 费雪.利息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60.
    ② 费雪.利息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62.
    ③ 费雪.利息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62.
    ④ 费雪.利息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62-63.
    ⑤ 费雪.利息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66.
    ⑥ 此句话参考引用了,费雪.利息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67-68.
    ⑦ 从上一个脚注插入处到本脚注之间的部分参考了,费雪.利息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67-75.
    ⑧ 本脚注之前的两句话参考了,王东京.中国的选择[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191,以及岑科、陈志武与薛兆丰关于利率的通信[EB/OL].http://xuezhaofeng.com/blog/?p=182.
    ⑨ 本段有关“投资机会”或“收益超过成本率”等内容,作者主要参考了,费雪.利息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145-167.
    ① 从“费雪认为投资机会原理可以用四种方式来表述”开始到本脚注之间的部分参考了,费雪.利息理论[Ml.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144.
    ② 从上一脚注插入处到本脚注之间的内容参考引用了,费雪.利息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145.
    ③ 这句话参考了,费雪.利息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146.
    ④ 费雪.利息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145.
    ⑤ 有关货币收入的含义,参见费雪.利息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9,10.
    ⑥ 费雪的果园价值的例子出现在费雪.利息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44-45.
    ① 当然在这样的场景中我们是能够用消费表示的收入川流来计算资产价值的:鲁滨逊来到一个岛上,可以当作食物的东西是几棵树上的野果。假设鲁滨逊没有保藏手段,他必须吃多少摘多少,摘多吃不掉则果子就会烂掉。同时假设这几棵树未来还能长出野果,并且鲁滨逊还继续吃这些树上的野果。于是对鲁滨逊而言这几棵树资产价值为与他未来消费野果对应的享用收入的折现。
    ② 此句话参考了,费雪.利息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9.
    ③ 此句话参考了,费雪.利息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9.
    ④ 从费雪.利息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125-131中对耕种、植林、采矿不同年份“收入”的比较等内容中可以看出这一点。
    ⑤ 费雪.利息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53.
    ① 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68.
    ② 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69.
    ③ 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69.
    ④ 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69.
    ⑤ 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69.
    ⑥ 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69.
    ⑦ 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Ml.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142-143.
    ⑧ 从本句话开始到本段结尾的部分参考或引用了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70~171.
    ⑨ 本段内容主要参考或引用了,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Ml.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168-171及上一脚注插入处所涉及的《通论》1963年版本的部分。
    ⑩ 本段内容参考了,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171-177.
    11 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74.
    12 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73.
    ① 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74.
    ② 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74.
    ③ 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73.
    ④ 本句话参考了,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M].商务印书馆,2009:173-174.
    ⑤ 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74.
    ⑥ 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77.
    ⑦ 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77.
    ① 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Ml.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69.
    ② 从“理论陷入了循环论证”到此脚注之间的部分参考了,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505.
    ③ 从“但是,以可贷资金供求为框架”到此脚注之间的三句话参考了薛兆丰.岑科、陈志武与薛兆丰关于利率的通信[EB/OL]. http://xuezhaofeng.com/blog/?p=182.
    ④ 悉尼·霍默.利率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3.
    ⑤ 施兵超等.利率理论与利率政策[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36.自本段开始到本节结束主要参考了弗里德曼的“三效应”理论等思想。
    ⑥ 从此脚注开始到本节结束的部分,除可参考在此脚注之后的脚注的各文献以外,还可参考弗里德曼,施瓦茨.美国和英国的货币趋势[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567-590;以及施兵超等.利率理论与利率政策[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38~40.
    ① 弗里德曼,施瓦茨.美国和英国的货币趋势[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567.
    ② 本段参考了,弗里德曼,施瓦茨.美国和英国的货币趋势[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567-573,575.
    ③ 弗里德曼,施瓦茨.美国和英国的货币趋势[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568.
    ④ 从上一脚注插入处到本脚注之间的部分参考了,弗里德曼,施瓦茨.美国和英国的货币趋势[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568.
    ⑤ 从上一脚注插入处到本脚注之间的部分参考了,弗里德曼,施瓦茨.美国和英国的货币趋势[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569.
    ⑥ 从上一脚注插入处到本脚注之间的部分参考了,弗里德曼,施瓦茨.美国和英国的货币趋势[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570.
    ⑦ 弗里德曼,施瓦茨.美国和英国的货币趋势[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572.
    ⑧ 本段参考了,弗里德曼,施瓦茨.美国和英国的货币趋势[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567,573-576;施兵超等.利率理论与利率政策[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37-38.此外,本段有关弗里德曼对货币供给量增加对产出和价格的影响的理论的内容以及有关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内容与在本文第四章第一节也有体现。由于在后面这部分章节中对相关参考文献做了注明,因此此处脚注从略。
    ① 本段参考了,弗里德曼,施瓦茨.美国和英国的货币趋势[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576;施兵超等.利率理论与利率政策[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38.
    ② Milton Friedman and Anna J. Schwartz. (1982). Monetary Trend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United Kingdom: Their Relation to Income, Prices, and Interest Rates,1867-1975(pp.488).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③ Joan Robinson. (1979). Solving The Stagflation Puzzle, Challenge, (Nov/Dec),40-46.
    ④ Joan Robinson. (1979). Solving The Stagflation Puzzle, Challenge, (Nov/Dec),40.
    ① Joan Robinson. (1979). Solving The Stagflation Puzzle, Challenge, (Nov/Dec),43.
    ② 从前一脚注插入处之后的“同时”到本脚注之间的部分参考了,Joan Robinson. (1979). Solving The Stagflation Puzzle, Challenge, (Nov/Dec),45.
    ③ 本段该脚注之前内容参考了,Joan Robinson. (1979). Solving The Stagflation Puzzle, Challenge, (Nov/Dec),44.
    ④ 从上一脚注插入处到本脚注之间的部分参考了,琼·罗宾逊,约翰·伊特韦尔:现代经济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45.及琼·罗宾逊.凯恩斯以后[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11.
    ⑤ 从前一脚注插入处到本脚注之间的部分参考了,Joan Robinson. (1979). Solving The Stagflation Puzzle, Challenge, (Nov/Dec),44.在《现代经济学导论》(琼·罗宾逊,约翰·伊特韦尔:现代经济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73-274,390-391.)中也有罗宾逊的关于通货膨胀的论述。
    ① 本段内容以及本文其他部分出现的布莱卡比的观点和论述参考了,琼·罗宾逊.凯恩斯以后[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58-68.
    ② 琼·罗宾逊.凯恩斯以后[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59.
    ③ 琼·罗宾逊.凯恩斯以后[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59.
    ④ 琼·罗宾逊.凯恩斯以后[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60.
    ⑤ 琼·罗宾逊.凯恩斯以后[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60.
    ⑥ 从上一脚注插入处到此脚注之间的部分参考了,琼·罗宾逊.凯恩斯以后[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60~62.引号内的句子在此书第62页。
    ⑦ 从上一脚注插入处到此脚注之间的部分参考了,琼·罗宾逊.凯恩斯以后[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64-67.
    ⑧ 本句话参考了,琼·罗宾逊.凯恩斯以后[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67-68.
    ① 本段开始到此脚注之间的部分参考了,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四版)[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619.
    ② 萨缪尔森.宏观经济学(第18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85:293.
    ③ 本句话参考了,萨缪尔森.宏观经济学(第18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85:293.
    ④ 从本段开始到此脚注之间的内容主要参考了,王东京.中国的选择[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186-187.和王东京.中国的前景[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141.
    ⑤ 当其他条件(如偏好,产品本身的性质、社会风尚等等)不变时,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小;反之,则需求量越大。在坐标系上,横坐标代表需求量,纵坐标代表价格,那么需求定律将表示成一条从左上方到右下方的曲线。有人可能会依据“越贵越买”的现象,说需求曲线可能向上。然而,那都是放松了约束条件,在价格之外掺杂了其他变量和参数。那些论述都不能否定价格与需求变化的这条经济学基本规律。此脚注参考了,薛兆丰.需求曲线必定向下[EB/OL]. http://xuezhaofeng.com/blog/?p=88.
    ⑥ 例如,在通货膨胀时期并且酒精供大于求的条件下,一吨酒精价格1万元。由于生产酒精用的玉米涨价,导致生产一吨酒精的成本由9000元变为1.1万元。酒精厂如果不想亏本倒闭,只能想方设法降低成本(如改进工艺流程,使其可用价格较低的替代原料生产酒精等),而不能顺势抬高价格到1.2万元。此时如果政府认为玉米价格上涨是导致成本推动式通胀,下游企业出现困境的原因,于是调动储备玉米向市场投放,压低玉米价格。则将有助于维持酒精产能过剩的局面,而不利于资本配置到投资回报率更高的部门。并且调动储备后玉米的相对价格下降是对应于收储时的玉米相对价格维持在高位的,两者有相互抵消作用。因此从控制成本的角度出发控制某些商品的价格不是解决作为价格普遍持续上涨的有效措施。
    ⑦ 从本段开始到此脚注之间的内容主要参考了,王东京.中国的前景[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140-142.
    ① 假设全社会一年对钢材全部需求一直为1亿吨,而产能维持在每年2亿吨,钢材价格是1万元/吨。当货币供应量短时间扩大一倍的时(相当于实际币值减少一半),钢材价格变为2万元/吨。这个时候我们不能认为经济已经由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转变。因为,这时的情况依然是产能过剩,价格还是由买方主导。
    ② 根据费雪交易方程式MV=PY,货币供应和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保持稳定意味着社会总的货币收入保持稳定。而弗里德曼指出“支出总额应与收入总额相等”(弗里德曼.米尔顿·弗里德曼论通货膨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22.)。所以,如果货币供应和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保持稳定,则社会总的货币支出保持稳定。在这一前提下,如果社会对除了劳动力以外其他商品的货币支出保持稳定,则社会对劳动力的货币支出也会保持稳定。
    ③ Julio H.G Olivera. (1964). On Structural Inflation and Latin-American's Structuralism", Oxford Economic Papers (pre-1986),16 (3), (Nov),321-332.
    ④ 兰斯·泰勒.结构主义宏观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
    ⑤ Gene Hsin Chang, Jack Hou. (1997). Structural inflation and the 1994 'monetary' crisis in China, Contemporary Economic Policy,XV(Jul),73-81.
    ⑥ 吴军,田娟.结构性通货膨胀解析——基于当前中国通货膨胀问题的思考[J].金融研究,2008,(9).
    ① 这一点从赫尔穆特·弗里希.通货膨胀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146; Gene Hsin Chang, Jack Hou. (1997). Structural inflation and the 1994 'monetary' crisis in China, Contemporary Economic Policy, XV(Jul),73-81; 以及 Frank Gollop (1969). Structural Inflation. American Economist; FaI169,13 (2),31-39.等文献中可以体现出来。
    ② 这一点从Gene Hsin Chang, Jack Hou. (1997). Structural inflation and the 1994 'monetary' crisis in China, Contemporary Economic Policy, XV(Jul).73-81等文献的内容中可以体现出来。
    ③ 从上一脚注插入处到本脚注之间的内容参考了,Gene Hsin Chang, Jack Hou. (1997). Structural inflation and the 1994 'monetary' crisis in China, Contemporary Economic Policy, XV(Jul).73-81.
    ④ 本段此脚注之前的部分参考了,吴军,田娟.结构性通货膨胀解析——基于当前中国通货膨胀问题的思考[J].金融研究,2008,(9).
    ⑤ 关于这一点可参考,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四版)[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618-619.
    ① 萨缪尔森.宏观经济学(第18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72.
    ② 2011年四、五月,中国多地卷心菜收购及批发价格显著下跌就是有力的佐证。
    ③ 一个简单的例子即可证明该假设的荒谬。假定社会只生产皮包和皮鞋两种产品,每年一次性生产完毕,然后到市场出售:价格均为500元,总量为5万元。若货币供应量固定在5万元,货币周转速一年一次。如果皮鞋涨价,受货币供应量制约皮包就要降价,而决不可出现皮鞋皮包同时涨价的情况。对此有人可能提出这样的质疑:当皮鞋涨价时,生产皮包的资源趋向于配置到皮鞋生产中。在资源转移过程中可能发生皮包供应量下降速率大于皮鞋供应量增加的状况,从而出现两者价格都比原来提高的情况。然而这种情况扩大到整个经济中去对物价整体水平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因为这种现象随时都在发生,从而不可能造成物价整体波动,从而也就不能解释通货膨胀现象。
    ④ 例如,粮价显著上涨使劳动力从种菜转移到种粮。在蔬菜产量下降的同时原来用于购买蔬菜的货币也可 能转移到购买粮食而减少。因此,在粮价短时间高涨到回落再趋于稳定的时间段内,蔬菜的价格可能出现不确定或不规则变动趋势。
    ① 从本段“其次”到本脚注之间的部分参考了,弗里德曼.米尔顿·弗里德曼论通货膨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11~15中弗里德曼访华演讲部分第一节的第三小节。
    ② 弗里德曼.最适货币量论文集[M].台北:中华书局,1974:197.
    ③ 本段前两句话引用参考了,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四版)[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671.
    ④ 本句话参考了,刘涤源.马歇尔经济学说提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95.
    ⑤ 本句话为对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第754页英文原文第一段第一句话的翻译.此书第755页与此对应的中文内容有翻译不准确之处,故未采用。
    ⑥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757.
    ⑦ 本脚注插入处之前的三句话参考了,刘涤源.马歇尔经济学说提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94-108,特别是第100,101,105页;以及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785-815,特别是第809~813页。
    ① “供给价格”这一概念出自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735.
    ② 从本段“西方学者”到本段末尾参考了,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四版)[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617-618,以及保罗·萨缪尔森.宏观经济学(第18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292.
    ③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727.
    ④ 当个别商品涨价时,整个社会可以在对其他商品的供给不产生重大影响的前提下,扩大这种商品的供应量,从而维持总体价格水平稳定。实现这一点的条件是,社会存在与生产这些产品相关的且尚未利用的(或未充分利用)的生产要素。比如,可以扩大开采规模的天然资源、企业本身积压的原材料、愿意进入这些商品生产企业的失业者、低效运转的生产设备等。但是当物价普遍上涨时,整个社会却不能保证所有生产企业全部都具备这样的增产条件。即使具备这样条件的企业也会处于保护自己或行业利益的目的三思而后行。
    ⑤ 此句话的依据是弗里德曼.最适货币量论文集[M].台北:中华书局.1974:201-202中提出的“为着使价格水准在今后数十年间维持合理安定,总货币存量将应与产出及人口之成长维持相同的成长率。”“避免巨幅通货膨胀或巨幅通货紧缩的基本条件为,避免货币存量之增加率巨幅大于或巨幅小于维持经济安定所需的每年3-5%。货币存量的巨幅更快成长率,将必然意味着通货膨胀。”在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四版)[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734;以及王东京.中国的选择[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179-180中也提到了弗里德曼的这个观点。弗里德曼建议让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率去“适应”产量增长速率与人口增长率,正说明了如果央行对货币供应的不加约束,货币供应量增长速率将难免超过产量增长速率与人口增长率之和。
    ① 本段参考了,弗里德曼.米尔顿·弗里德曼论通货膨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7~10.
    ② 本段参考了弗里德曼.米尔顿·弗里德曼论通货膨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21-26.
    ③ 弗里德曼.米尔顿·弗里德曼论通货膨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16.
    ④ 《米尔顿·弗里德曼论通货膨胀》一书中“弗里德曼访华演讲”的第一部分“货币之谜”的第二节“通货膨胀的其他理论”(此书第11-15页)的内容体现了这一点。
    ① 在魏克塞尔的《利息与价格》(魏克塞尔.利息与价格[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一书中,魏克塞尔阐述了他的利率变动如何调节价格水平的思想。本节主要参考了该书及与该书相关的文献。
    ② Charles A. E. Goodhart (1989). The Conduct of Monetary Policy. Economic Journal,99 (June),293-346.
    ③ Frederic S. Mishkin (1998). The Economics of Money, Banking, and Financial Markets. Harlow:Addison Wesley.
    ④ Michael Woodford (2003). Interest and Prices:Foundations of a Theory of Monetary Policy. Princeton and Oxford: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⑤ 邓创,石柱鲜,于杰.自然利率研究的新进展[J].经济学动态,2005,(1).
    ⑥ 孔凡保.利率、魏克赛尔累积过程与资产价格[J].财经科学,2010,(1).
    ⑦ 程世勇.瑞典学派货币经济理论比较分析[J].商业时代,2010,(19).
    ⑧ 魏克塞尔.利息与价格[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83.在《利息与价格》一书的开头部分我国经济学者杨德明对魏克塞尔的经济思想做了简要介绍。他认为魏克塞尔所指的自然利率“实际上是指使用货币贷款时所预期获得的利润率”。笔者则认为杨德明曲解了魏克塞尔的本意。参见魏克塞尔.利息与价格[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4.
    ⑨ 程世勇.瑞典学派货币经济理论比较分析[J].商业时代,2010,(19).
    ⑩ 魏克塞尔.利息与价格[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4.
    11 程世勇.瑞典学派货币经济理论比较分析[J].商业时代,2010,(19).
    12 程世勇.瑞典学派货币经济理论比较分析[J].商业时代,2010,(19).
    ① 魏克塞尔.利息与价格[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5.
    ② 魏克塞尔.利息与价格[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5.
    ③ 本句话参考了,程世勇.瑞典学派货币经济理论比较分析[J].商业时代,2010,(19).
    ④ 程世勇.瑞典学派货币经济理论比较分析[J].商业时代,2010,(19).
    ⑤ 魏克塞尔.利息与价格[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96.
    ⑥ 程世勇.瑞典学派货币经济理论比较分析[J].商业时代,2010,(19).
    ⑦ 《利息与价格》-MBA智库百科[EB/OL]. http://wiki.mbalib.com/wiki/利息与价格.
    ⑧ 魏克塞尔.利息与价格[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31.
    ⑨ 魏克塞尔.利息与价格[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3.
    ① 魏克塞尔所著的《利息与价格》一书第九章的反映了这一点,本段从“其次”到“再次”之间的部分参考了,魏克塞尔.利息与价格[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99-126.
    ② 本句话参考了,魏克塞尔.利息与价格[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02-103.
    ③ 从上一个脚注插入处到本脚注之间的部分参考了,魏克塞尔.利息与价格[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05-109.
    ④ 从本段开始到本脚注之间的部分参考了,弗里德曼.米尔顿·弗里德曼论通货膨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22;弗里德曼.弗里德曼文萃[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384;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四版)[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732.
    ⑤ 本段对有关费雪对利率与价格变动关系理论的描述参考了,费雪.利息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326-373等章节的内容。
    ① 费雪.利息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362-363.
    ② 费雪.利息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346.
    ③ 费雪.利息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361.
    ④ 费雪.利息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365.
    ⑤ 费雪.利息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367.
    ⑥ 刘康兵,申朴,李达.利率与通货膨胀:一个费雪效应的经验分析[J].财经研究,2003,(2).
    ① 邓宏.利率与通货膨胀率关系的实证分析[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② 袁申国.中国经济费雪效应的实证研究:1987-2007——基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面板数据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9,(6).
    ③ 封福育.名义利率与通货膨胀:对我国“费雪效应”的再检验——基于门限回归模型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1).
    ④ Oscar Bajo-Rubio, Carmen Diaz-Roldan and Vicente Esteve. (2010). Testing the fisher effect in the presence of structural change:A case study of the UK,1966-2007. Economic Issue 15(2),1-15.
    ⑤ Lee King Fuei (2009).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Fisher Effect and the Dynamic Relation Between Nominal Interest Rate and Inflation in Singapore. The Singapore Economic Review,54(1),75-88.
    ⑥ 这与我们常见的一些事例十分类似。比如,地球上西四时区的人晚上开始睡觉的时间基本上总比东八时区的人晚12个小时。产生这一现象的真实原因本来是地球自转时不同区域接受日光照射的时间不同。但是如果仅仅根据两个时区的人睡觉时间序列有高度的相关性,就下结论说东八时区的人平均睡觉时间的早晚 决定了西四时区的人睡觉时间的早晚,则必然让人匪夷所思。当然这不是说计量方法本身不可信,而是说研究经济现象背后的决定因素必须实事求是,不能拿在数理上有相关性却本来没有因果关系而的变量去说明问题。
    ① John B. Taylor (1993). Discretion Versus Policy Rules in Practice. Carnegie-Rochester Conference Series on Public Policy 39 (December),195-214.
    ② 从上一脚注插入处到此脚注之间的部分参考了,John B. Taylor (1993). Discretion Versus Policy Rules in Practice. Carnegie-Rochester Conference Series on Public Policy 39 (December),195-214,以及谢平,罗雄.泰勒规则及其在中国货币政策中的检验[J].经济研究,2002,(3).
    ③ 这种表达式及表达式中各符号的含义参考了,杜蓓.“泰勒规则”与我国货币政策[J].当代经济,2006,(3).
    ④ 从前一脚注插入处到此脚注之间的部分参考了,谢平,罗雄.泰勒规则及其在中国货币政策中的检验阴.经济研究,2002,(3).
    ⑤ 从前一脚注插入处到此脚注之间的部分参考了,杜蓓.“泰勒规则”与我国货币政策[J].当代经济,2006,(3).
    ⑥ 孔丹凤.中国货币政策规则分析——基于泰勒规则和麦克勒姆规则比较的视角[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① 张宏.通货膨胀目标制度与我国货币政策借鉴——兼论泰勒规则[J].国际金融研究,2008,(12).
    ② 汪川.弗里德曼规则还是泰勒规则——信贷周期下的我国货币政策选择[J].金融评论,2011,(2).
    ③ Mehra, Y. P.,& Sawhney, B. (2010). Inflation Measure, Taylor Rules, and the Greenspan-Bernanke Years. Economic Quarterly,96(2),123-151.
    ④ Mehra, Y. P.,& Minton, B. D. (2007). A Taylor Rule and the Greenspan Era. Economic Quarterly,93(3), 229-250.
    ⑤ Kahn, G. A. (2010). Taylor Rule Deviations and Financial Imbalances. Economic Review,95(2),63-99.
    ⑥ 本段中有关美联储调整利率的内容参考了,薛兆丰.格林斯潘的利率[EB/OL].http://xuezhaofeng.com/ blog/?p=111.
    ① 本章部分内容与本文作者发表的一篇期刊文章的内容有相同或相近之处,当然这已获得导师及学校许可。这篇文章是:宋飞.从人性不耐角度对自然利率决定机制的再探讨[J].金融经济,2012,(4).
    ② 本句话参考引用了费雪.利息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51.
    ③ 目前学术界对动物有没有意识还存在巨大争议,对这方面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看阿尔茨特的《动物有意识 吗?》(福尔克·阿尔茨特,伊曼努尔·比尔梅林.动物有意识吗[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一书。这里提到动物的“不耐”并不是肯定动物一定有意识。而是完全是通过对动物行为的观察分析,认为不同程度的“不耐”确实可以作为神经系统的程序化的特征反映到动物的行为上,并可以作为区分不同物种行为的重要参考指标。因为脊椎动物具有的脑和中枢神经系统可以对外界环境刺激做出反射是无可争议的事实,通过观察各物种的神经反射表现出的行为特征,人们可以间接了解它们神经系统的工作机理及其进化水平。事实上,动物的行为特征与基因遗传密不可分,无数物种具有生得行为就是有力的证明。之所以这些行为可以遗传下去,就是因为它们有利于生物的生存繁衍,反过来又促进表达这些行为的基因得以遗传,这些表达行为性状的基因又与动物的神经系统的密切相关,有些本身就是形成神经系统必不可少的基因,有些可能与激素分泌调节相关。这与生物的身体的各种其他遗传性状的遗传进化规律基本相仿。不同程度的“不耐”的产生不像空中的云彩那样捉摸不定、无章可循,它是动物漫长的生存斗争与自然淘汰筛选的结果。本段和下一自然段有关达尔文的观点、繁殖方面的优势、雄性动物支付“彩礼”、人类文明史与演化史及进化史比较、人类保留动物行为痕迹等内容,参考借鉴了达尔文.物种起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达尔文.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张廷华.动物婚姻的成本分析[J].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张廷华.动物婚姻起源的经济分析[J].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3);张廷华.动物繁育子代的成本收益分析[J].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2)等文献中的思想和语句。
    ① 费雪的人性不耐理论没有涵盖第二层含义,费雪中提到“生意人经营企业……是他的家庭支配他的企业,而不是他的企业支配他的家庭”。(费雪.利息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296.)不错,企业主赚钱是为了家庭,但不仅仅局限于为了满足家庭成员的消费享受的需要。如果人们完全不顾及他的经济地位则他的论述也许是无懈可击的,但是资产数量或财富对人的作用不只体现在它们具体的消费享用价值上。因为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比较,个人可以发现自己的财富量是其综合实力的证明。正像马歇尔所说“没有什么能比在生活中提高社会地位的希望以及使家人比他创业时拥有更高社会地位的愿望更能激发一个人的进取心了……这种渴望使得他成为一个有能力的生产者和财富积累者”。(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513.)像欧也妮·葛朗台那样守财奴,追求的就是占有财富而不是消费享受给他们带来的荣耀与满足。
    ② 费雪.利息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52.
    ③ 本句话及下面这个蛋糕的例了参考了《利息理论》(费雪.利息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第52页第一段及该页脚注。
    ① 本段此脚注之前的部分参考了, Irving Fisher (1906). The Nature of Capital and Income (pp.41-47). London: Macmillan & Co,Ltd..
    ② 本段有关“直接需求”、“间接需求”的内容和“面包”、“磨面机”的例子参考了,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817.
    ③ 在《动机与人格》(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一书中有这两种“需要”的提法及与之相理论,笔者参考了这些提法和理论。
    ④ 这里的“今明两年的不耐程度”是指今年财货更多一个单位的现在边际欲望大于明年财货更多一个单位的今年边际欲望的超过部分。
    ① 事实上,借贷经常以资产买卖的形式表现出来。资产买卖和借贷都是改变收入川流的方法,而前者包含了后者。参见费雪.利息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92-96,即此书第二篇第五节和第六节。此句话中的“借贷”也包含资产买卖形式的借贷。
    ① 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175-176.在薛兆丰.岑科、陈志武与薛兆丰关于利率的通信[EB/OL]. http://xuezhaofeng.com/blog/?p=182-一文中也存在《经济发展理论》中这两页的内容。
    ① 费雪.利息理论[Ml.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1.《辞海》(夏征农等.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3839)对收入的解释为营业收入或业务收入;正常销售业务以外出售财产所得;正规业务外偶发的无常所得;个人所得。《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892.)对收入的英文解释为“一个人、一个地区、一个国家通过工作、投资、商业挣得的货币”。由此不难看出,相比人们通常对“收入”一词的理解而言,费雪对于收入含义的理解更具一般性和普适性。
    ② 从上一脚注插入处到此脚注之间的部分参考或翻译了Irving Fisher (1906). The Nature of Capital and Income (pp.101). London:Macmillan & Co,Ltd.,第一段中的语句。
    ③ 费雪.利息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1,10.
    ④ 弗里德曼在有关持久收入假说的论述中将收入与消费区分了开来。参见弗里德曼.弗里德曼文萃[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239-263.
    ① 例如,若要计算生产锅炉生产线的价值,应该是该生产线生产出的锅炉安装到锅炉房之后为人们提供循环热量这种服务的价格的折现值。对生产线的估价包含着两次折现,首先是把循环热量这种实际收入折现为锅炉的资产价值,然后再将锅炉这种资产的价值“再折现”为锅炉生产线的价值。
    ② 存留在人们手中的货币也可视为一种资本,这种资本给人们提供的收入是随时触手可及的购买力。
    ③ 费雪.利息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21-23,即此书第一篇第十四节。
    ① 这里的“持有”并不等于“拥有”,“持有资产”意味着个人正在使用的某些资产可能是借来的,在将来某一时间还要归还。本文假定在某一时间,个人在预测未来收入流时已经把借入归还资产对其广义收入流的影响考虑在内了。
    ② 费雪.利息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145.
    ③ 费雪.利息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53~54.
    ④ 费雪虽然认识到商业借款与个人借款所依据的原理存在一些不同之处,但却把主要不同之处归结为投资机会原理在两种情况中发挥的作用不同。并且他试图把商业借款不耐与个人借款不耐都划归为消费不耐。
    ⑤ 费雪.利息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301.
    ① 费雪.利息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132-133.
    ② 有关这个词的含义可参考刘建中.资本配置效率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10:34-43.
    ② 这一点在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四版)[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733,以及弗里德曼.弗里德曼文萃[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377-379等文献中有所说明或反映。
    ③ 本段此脚注之前的部分参考了,弗里德曼.弗里德曼文萃[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363.
    ④ 弗里德曼.弗里德曼文萃[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371.该函数式括号内所有的变量经过了弗里德曼简化处理。
    ①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四版)[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730.
    ② 弗里德曼.弗里德曼文萃[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365.
    ③ rb,re,dP/(P-dt)及其指代的经济变量参考了,弗里德曼.弗里德曼文萃[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365,366,368.
    ④ 从上一脚注插入处到本脚注之间的部分参考了,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四版)[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730,及弗里德曼文萃[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366~368.
    ⑤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四版)[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731.
    ⑥ 此处参考了,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四版)[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731,及弗里德曼.弗里德曼文萃[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382.
    ⑦ 此处参考了,弗里德曼.弗里德曼文萃[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368,及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四版)[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730.
    ⑧ 此处参考了,弗里德曼.弗里德曼文萃[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368-369,及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四版)[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730.
    ⑨ 弗里德曼.弗里德曼文萃[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371.
    ⑩ 从上一脚注插入处到本脚注之间的部分参考引用了,弗里德曼.弗里德曼文萃[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378.
    11 弗里德曼.自由选择[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260.
    12 本段此脚注之前的部分参考了,弗里德曼.自由选择[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260~263.即此书的第9章第3节。
    ① 这个例子参考了,弗里德曼.弗里德曼文萃[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390-392中货币供应量与产量相对变动使价格出现相应变动;人们希望持有现金的数量取决于价格水平和收入;人们愿意保持的现金余额与收入之间的比率在长期内比较稳定的论述。
    ② 此句话参考了,弗里德曼.米尔顿·弗里德曼论通货膨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22.
    ③ 此句话的根据是,弗里德曼.米尔顿·弗里德曼论通货膨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23,中“最初的冲击力量是落在商品生产和销售上面,而不是物价上面。”
    ④ 此句话的根据是,弗里德曼.米尔顿·弗里德曼论通货膨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23中“每个个别的销售者都认为人们对他的商品或劳务确有更多需要”,以及薛兆丰.通货膨胀与失业[EB/OL]. http://xuezhaofeng.com/blog/?p=73一文中的相关论述。笔者认为以下语句应该是一个常识,即个理性的生产者会经常根据其产品及类似产品相对价格的波动来判断他的企业的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及其所在行业的景气程度。当企业主最初发现其产品的市场价格上升时,很可能会误认为是其产品相对价格提高,进而认为人们对其产品的真实需求增加了。
    ⑤ 从上一个脚注插入处到此脚注之间的部分参考了,弗里德曼.米尔顿·弗里德曼论通货膨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23-25.
    ⑥ 刘凤良,王艳萍.货币主义[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65.
    ① 此处参考了,弗里德曼.弗里德曼文萃[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391.
    ② 图4—1的绘制及对此图的描述参考了保罗·萨缪尔森.宏观经济学(第18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292-294,以及王春武.通货膨胀与货币供给——中国的案例[J].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汉文版),1999,(2)等文献中的内容及插图。
    ① 弗里德曼.米尔顿·弗里德曼论通货膨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11.
    ② 弗里德曼.自由选择[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253.
    ① 本句话参考了,弗里德曼.米尔顿·弗里德曼论通货膨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22.
    ② 《通胀下的行为》(薛兆丰.通胀下的行为[J].互联网周刊,2003,(39).)一文中的语句,“不同资产之间的相对价格还是有升有跌。如何保值增值,到底是买楼还是买车买股票,是个困难的选择。”给了作者启发,在此表示感谢。
    ③ 弗里德曼.米尔顿·弗里德曼论通货膨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23.
    ① 弗里德曼.米尔顿·弗里德曼论通货膨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23.
    ① 这一思想出自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② 除2010~2012年的通货膨胀以外,其他几次通胀的发生时间在任碧云,李涛(2008)(任碧云,李涛.从历次通货膨胀看我国当前宏观调控政策选择[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7).)一文的表格中有相同的表述。
    ② 吕益民,张宇.通货膨胀概览[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223-224;王文斌.通货膨胀概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231.
    ① 这句话参考了,贺力平.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程序[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2.
    ① 此段参考了,王东京.中国的选择[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190.
    ② 除这两项以外,影响名义利率的因素还包括了投资风险费用和金融服务费用等。此处参考了,薛兆丰.岑科、陈志武与薛兆丰关于利率的通信[EB/OL].http://xuezhaofeng.com/blog/?p=182.
    ③ 从第二章对凯恩斯有关利率决定的论述及凯恩斯学派的影响力可以推断出这一点。另可参见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493-500.
    ④ 有的学者非常明确地指出:“贷款利率就是企业或个人获得金融机构的资金或信用所支付的价格”。“实际中利率是多种多样的。如同商品价格……不同金融市场形成将形成不同资金价格——利率”。参见李社环.利率自由化—理论、实践与绩效[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1-2.
    ⑤ 通过分析某些批评货币主义的学者文章,可以发现他们的观点实际就是如此。可参见Nicholas Kaldor. (1985). How Monetarism Failed. Challenge, (May/June),4-13.
    ① 本段内容参考了,王东京.中国的选择[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190.
    ① 这个观点来源于哈耶克.货币非国家化[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
    ② John Maynard Keynes (1920). The Economic Consequence of the Peace (pp.236). New York:Harcourt, Brace &Howe.转载于米尔顿·弗里德曼.自由选择[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264.
    ③ 米尔顿·弗里德曼.米尔顿·弗里德曼论通货膨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31.
    ④ 参见陈真诚.负利率或致房价再涨[J].法人,2010,(10);林琛.“负利率”与我国当前货币政策选择[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8,(1).
    ⑤ 很多人即使不了解不耐决定论,也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即无论什么原因引起的低利率或负利率都是“不正常”的,负利率本身会加剧通胀,而央行可直接调高利率来纠正的。参见王亚玲.负利率岂可一负再负央行年内还将加息[N].证券时报,2011-04-08(A03).以及苏劲松,岳彩周,董露茜,王韶辉.停不 下来的负利率[J].新财经,2011,(12).
    ① 此句话引号里的内容参考了,费雪.利息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337-341.当然这里也不能排除政府压低利率以缓解企业负担这种原因。
    ② 关于此处“正常”的含义,可以参阅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71-77.笔者认为,这里的“正常”利率是指能够大致反映社会整体不耐程度的实际利率。这一利率水平往往出现在通胀率长时间维持在较低水平的时候。
    ③ 费雪.利息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326-373.
    ④ 这句话的参考文献与本文第59页脚注④相同。
    ② 此处的“持久性收入”与弗里德曼的“持久性收入假说”中的“持久性收入”统一了起来。本文第三章提到的消费流和积累流也是“持久性”的。有关弗里德曼在“持久性收入假说”方面的论述参见,弗里德曼.弗里德曼文萃[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239~263.
    ① 以弗里德曼等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学派提出了以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的唯一控制目标,而排除利率、准备金、信贷流量等因素的政策建议。参见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734,及弗里德曼.最适货币量论文集[M].台北:中华书局,1974:110~112.本节论述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处。
    ② 这句话参考了,姜利兵,邵赤平,黎兴林.对资金体外循环的再认识[J].金融研究,1996,(1).
    ③ 邱新国,陈源媛.我国货币资金体外循环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④ 王军.高度关注当前宏观调控中的资金体外循环现象[J].海南金融,2005,(1).
    ① 本小节参考了刘茜茜.基于利率平价理论的热钱流入动因分析[J],高校社科动态,2010,(3);冯净冰,张鑫.中国加息对国际热钱流入规模的实证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① 图5—3的绘制参考了,刘茜茜.基于利率平价理论的热钱流入动因分析[J],高校社科动态,2010,(3).
    ① 本小节参考了胡维熊.利率理论与政策[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100-109,以及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554~558.
    ② 弗里德曼,施瓦茨.1867-1960年的美国货币史[M].巴曙松,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2.
    ③ 菲利普·卡甘.1875-1960年美国货币存量变化的决定及其影响[M].北京大学出版社,1965:12.
    ④ 乔顿《决定货币供应量的各个要素》及《各种货币总量之间的关系》,美国《圣·路易斯联邦储备银行评论》,1969年3、9月.转载于,胡维熊.利率理论与政策[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104.
    ⑤ 本段参考了,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556~557.
    ③ 从1984年我国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起到1996年8月23日存款准备金利率和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出现之前央行对这两个利率规定成统一的利率。到了1998年3月25日央行又实行统一的存款准备金利率。到2003年12月20日央行又决定分别实行存款准备金利率和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这一点笔者参考了,魏永芬.我国是否应该取消存款准备金付息制度[J].金融研究,2006,(2).
    ① 参见张宏.通货膨胀目标制度与我国货币政策借鉴——兼论泰勒规则[J].国际金融研究,2008,(12).
    ② 参见谢平,罗雄.泰勒规则及其在中国货币政策中的检验[J].经济研究,2002,(3).
    ① 本章借鉴参考了《物价与生产》(哈耶克.物价与生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一书中的生产过程结构变化、专门生产品与非专门生产品的划分、非专门生产品流向不同生产阶段、信用扩张及非自愿储蓄导致经济危机等思想理论和论述语句。
    ② 弗里德曼.米尔顿·弗里德曼论通货膨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13.
    ③ 这反应到费雪交易方程式MV=PT中就是,在M值增长速度过快及其对一般价格水平持续产生作用的时期,如果T值由于受到某些因素的冲击而显著低于正常水平的话,则会使一般价格向上浮动的程度比T值保持正常水平更加严重。
    ④ 本节部分内容与本文作者发表的一篇期刊文章的内容有相同之处,当然这已获得导师及学校许可。这篇文章是:宋飞.对哈耶克生产过程理论的补充与修正[J].金融经济,2012,(6).
    ⑤ 本句话参考引用了,哈耶克.物价与生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36.
    ⑥ 夏征农等.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4519.
    ⑦ 有关资本化的或“迂回的”生产过程的提法的涵义,与《物价与生产》(哈耶克.物价与生产[M].上 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中(例如第二讲)该提法的涵义相符合。
    ① 此句话参考了,哈耶克.物价与生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36.
    ② 在《物价与生产》(哈耶克.物价与生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一书中早期与晚期生产阶段就是这样的意思。
    ③ 例如,很多生产葡萄酒的厂家承担了从葡萄种植到酿酒再到包装的诸多生产阶段。我们可以认为,生产陈酿葡萄酒所需的橡木桶的企业相比生产包装葡萄酒所需的玻璃瓶和包装盒的企业而言处在较早的生产阶段。同时后两者出在大致相同的生产阶段。
    ④ 此图的绘制参考了《物价与生产》(哈耶克.物价与生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一书中第一至第六图以及有关这些图的说明和解释。
    ⑤ 图6—-1中的空心箭头表示了较晚生产阶段向较早生产阶段支付货币以换取中间产品,左侧的消费支出箭头表示处于各生产阶段的个人将其收入的一部分用于购买消费品。
    ① 关于本章“正常”一词的含义,可以参阅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71-77.
    ② 哈耶克.物价与生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65.为了便于读者理解,笔者引用时将此书中的“生产者货物”替换为了“生产品”。
    ③ 哈耶克.物价与生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64.
    ① 这是《物价与生产》(哈耶克.物价与生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一书中的重要思想。
    ② 哈耶克.物价与生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36.
    ① 这一点在《物价与生产》(哈耶克.物价与生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第37、47等页的语句中有所体现。
    ② 费雪.利息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393.
    ① 参见本文第106页脚注①及第108页脚注①。
    ① 费雪.利息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52.
    ② 本小节参考了《物价与生产》(哈耶克.物价与生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第三讲中有关各生产阶段的产品相对价格变动导致非专门生产品在不同生产阶段间转移,进而使生产过程结构发生变化的内容。
    ① 本小节参考了《物价与生产》(哈耶克.物价与生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第二讲中有关非自愿储蓄导致早期生产阶段在扩张之后,因人们对消费品需求相对生产品需求的回复性增长而使资本化程度较高的生产过程不得不被放弃的论述,以及本文第106页脚注①所指的内容。
    ② 参见上页脚注③。
    ① 参见本文第103页脚注①。
    ① 本小节CPI数据来源:美国劳工局:http://www.dol.gov/,笔者采用的CPI增长率为每年CPI月度增长率的平均值。
    ② 王文斌.通货膨胀概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77.
    ③ 从上一脚注插入处到本脚注之间的部分参考了,管清友.通胀治理的历史经验——里根经济学的回归[J].中国外汇,2008,(11).
    ④ 从上一脚注插入处到本脚注之间的部分参考了,吕益民,张宇.通货膨胀概览[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266.
    ⑤ 王东京.中国的选择[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180.
    ⑥ 从上一脚注插入处到本脚注之间的内容参考了,王文斌.通货膨胀概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77.
    ⑦ 从上一脚注插入处到本脚注之间的内容参考了,管清友.通胀治理的历史经验—一里根经济学的回归[J].中国外汇,2008,(11).
    ① 管清友.通胀治理的历史经验——里根经济学的回归[J].中国外汇,2008,(11).
    ② 王文斌.通货膨胀概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78.
    ③ 张鹏,武传利.英国通胀治理的核心要件及中国货币政策选择[J].中国货币市场,2008,(8).
    ④ 本段部分内容参考了,倪金节.反通胀战争[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8:38-39.
    ① 本段参考了施惊.论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英国的货币政策[J].国际金融研究,1991,(4).
    ① 此段该脚注之前的部分参考了,杨国英.新兴经济体打响通胀阻击战[J].国际融资,2011,(3).
    ② 从上一脚注插入处到本脚注之间的部分参考了证券之星网站,网址:http://if.stockstar.com/ SS2011090200003193.shtml.
    ③ 本段参考了,黄余送,陈建斌.巴西恶性通胀治理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财经科学,2011,(6).
    ④ 史晋川,罗卫东.经济增长与反通货膨胀的国际比较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179.
    ① 从上一脚注插入处到本脚注之间的部分参考了,黄余送,陈建斌.巴西恶性通胀治理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财经科学,2011,(6).
    ② 从本段开始到此脚注之间的部分参考了,史晋川,罗卫东.经济增长与反通货膨胀的国际比较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187.
    ③ 李中海.俄罗斯通货膨胀及通胀目标制实施前景分析[J].俄罗斯学刊,2012,(1).
    ④ 从上一脚注插入处到此脚注之间的部分参考了,马骥,吴艾君.俄罗斯货币政策及其启示[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8,(2).
    ⑤ 从上一脚注插入处到此脚注之间的部分参考了,李霞.俄罗斯利率市场化改革简析[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11,(2).
    ① 从上一脚注插入处到此脚注之间的部分参考了,马骥,吴艾君.俄罗斯货币政策及其启示[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8,(2).
    ② 从上一脚注插入处到此脚注之间的部分参考了,李霞.俄罗斯利率市场化改革简析[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11,(2).
    ③ 从上一脚注插入处到此脚注之间的部分的数据来源:李中海.俄罗斯通货膨胀及通胀目标制实施前景分析[J].俄罗斯学刊,2012,(1).
    ④ 从上一脚注插入处到本脚注之间的数据来源:马骥,吴艾君.俄罗斯货币政策及其启示[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8,(2).
    ⑤ 本段参考的通胀率及与之一起用来推算实际利率的名义存款利率的数据来源:李中海(2012)(李中海.俄罗斯通货膨胀及通胀目标制实施前景分析[J].俄罗斯学刊,2012,(1).)中表1的通胀率及李霞(2011)(李霞.俄罗斯利率市场化改革简析[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11,(2).)中表1的名义存款利率。
    ⑥ 这句话参考了,李霞.俄罗斯利率市场化改革简析[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11,(2)一文中的图——2。
    ① 本段参考了祁峰,吴丹.二战后日本治理通货膨胀的经验及启示[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2).
    ② 本句话参考了,王文斌.通货膨胀概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65.
    ③ 从上一脚注插入处到本脚注之间的部分参考了,史晋川,罗卫东.经济增长与反通货膨胀的国际比较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62,63.
    ① 从上一脚注插入处到此脚注之间的部分参考了,王耀媛,田春生,王德迅.日本治理通货膨胀的经验及启示——访日考察报告[J].世界经济,1996,(8).
    ② 从上一脚注插入处到本脚注之间的部分参考了,王文斌.通货膨胀概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65~66.
    ③ 从上一脚注插入处到本脚注之间的部分参考了,祁峰,吴丹.二战后日本治理通货膨胀的经验及启示[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2).在宋琳.日本高速增长时期货币供应政策与物价稳定之浅析[J].南开经济研究,1996,(1);施兵超等.利率理论与利率政策[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167等文献中也有对日本实施低利率政策的做法的说明。
    ④ 施兵超等.利率理论与利率政策[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169.
    ⑤ 邱崇明.发展中国家(地区)通货膨胀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8:15.
    ① 从上一脚注插入处到此脚注之间的部分参考了,吕益民,张宇.通货膨胀概览[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327-329.
    ② 邱崇明.发展中国家(地区)通货膨胀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8:16.
    ③ 邱崇明.发展中国家(地区)通货膨胀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8:16.
    ④ 这句话参考了,张建.美援与台湾经济发展[J].美国研究,1991,(1).这篇文章介绍了,有关美国援助对台湾治理通胀的作用以及美援相对基金的知识。这篇文章还讲到,美援相对基金的形成过程本身也是收缩通货的过程。
    ⑤ 从本段开始到此脚注之间的部分参考了,吕益民,张宇.通货膨胀概览[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329.
    ⑥ 从上一脚注插入处到此脚注之间的部分参考了,邱崇明.发展中国家(地区)通货膨胀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8:175.
    ⑦ 从上一脚注插入处到此脚注之间的数据来源《Taiwan Satstical Data Books》,1992.转引自:史晋川,罗卫东.经济增长与反通货膨胀的国际比较研究[M].浙江: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103-105.
    [1]欧文·费雪.利息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
    [2]米尔顿·弗里德曼.价格理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
    [3]米尔顿·弗里德曼,安娜·J·施瓦茨.1867-1960年的美国货币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63.
    [4]米尔顿·弗里德曼,安娜·J·施瓦茨.美国和英国的货币趋势[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
    [5]米尔顿·弗里德曼等.货币数量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6]米尔顿·弗里德曼.最适货币量论文集[M].台北:中华书局,1974.
    [7]米尔顿·弗里德曼.米尔顿·弗里德曼论通货膨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8]米尔顿·弗里德曼.弗里德曼文萃[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
    [9]米尔顿·弗里德曼.货币的祸害[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10]米尔顿·弗里德曼.货币稳定方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11]米尔顿·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M].北京:资本主义与自由,2009.
    [12]米尔顿·弗里德曼.自由选择[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13]李和平.弗里德曼论点及其争论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14]刘凤良,王艳萍.货币主义[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
    [15]陈端洁.弗里德曼与托宾的货币理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
    [16]哈耶克.物价与生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
    [17]哈耶克.货币非国家化[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
    [18]庞巴维克.资本实证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19]庞巴维克.资本与利息[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0]魏克塞尔.利息与价格[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1]维克塞尔.国民经济学讲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22]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3]刘涤源.马歇尔经济学说提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24]马西.论决定自然利息率的原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5]西尼尔.政治经济学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
    [26]悉尼·霍默.利率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27]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28]琼·罗宾逊,约翰·伊特韦尔.现代经济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9]琼·罗宾逊.凯恩斯以后[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30]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31]胡维熊.利率理论与政策[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32]李社环.利率自由化一理论、实践与绩效[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33]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963.
    [34]弗兰克·H·奈特.风险、不确定性与利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35]戴维·E·W·莱德勒.货币需求:理论、证据和问题[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
    [36]菲利普·卡甘.1875-1960年美国货币存量变化的决定及其影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65.
    [37]邓映翎.西方储蓄理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
    [38]施兵超等.利率理论与利率政策[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39]郑先炳.利率导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
    [40]赫尔穆特·弗里希.通货膨胀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41]邱崇明.发展中国家(地区)通货膨胀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8.
    [42]吕益民,张宇.通货膨胀概览[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
    [43]王文斌.通货膨胀概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
    [44]史晋川,罗卫东.经济增长与反通货膨胀的国际比较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
    [45]贺力平.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程序[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46]叶耀明,周平海.国际金融与管理教程[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
    [47]兰斯·泰勒.结构主义宏观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
    [48]倪金节.反通胀战争[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8.
    [49]姚长辉.货币银行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0]易纲,吴友昌.货币银行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5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2]保罗·萨缪尔森.宏观经济学(第18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53]王东京.经济学笔谭[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54]王东京.中国的难题[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55]王东京.中国的选择[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
    [56]王东京.中国的前景[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
    [57]福尔克·阿尔茨特,伊曼努尔·比尔梅林.动物有意识吗[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58]达尔文.物种起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59]达尔文.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60]李子奈.计量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1]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62]张晓峒.EViews使用指南与案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63]陈清涛.通货膨胀与货币供给、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10.
    [64]巴曙松.资金体外循环凸现金融体制缺陷[J].资本市场,2005,(3).
    [65]白保林,周惠林,刘瑞清,刘玲.资金体外循环的成因及对策——对巴盟国有企业资金运营的调查[J].内蒙古金融研究,1995,(8).
    [66]本刊评论员.走出负利率困境[J].武汉金融,2010,(10).
    [67]常黎.负利率与通胀预期[J].中国金融,2011,(16).
    [68]常明越.CPI持续走高,加息是否成为必然[J].金融经济,2010,(20).
    [69]常嵘.基础货币被动投放下利率与货币供应量的关系[J].金融发展研究,2009,(11).
    [70]陈道富.运用利率杠杆治理流动性过剩[N].上海证券报,2007-06-14(004).
    [71]陈红.专家热议全球加息通胀或已平稳“渡汛”[N].证券日报,2011年6月10日第A02版.
    [72]陈真诚.负利率或致房价再涨[J].法人,2010,(10).
    [73]程世勇.瑞典学派货币经济理论比较分析[J].商业时代,2010,(19).
    [74]邓宏.利率与通货膨胀率关系的实证分析[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75]邓创,石柱鲜,于杰.自然利率研究的新进展[J].经济学动态,2005,(1).
    [76]杜蓓.“泰勒规则”与我国货币政策[J].当代经济,2006,(3).
    [77]范建军.探求最佳优化组合——由加息引发的对中国货币政策的思考[J].国际贸易,2005,(1).
    [78]范建军.中国货币政策工具之争:利率、存款准备金率还是汇率[EB/OL]. http://finance. sina.com.cn/economist/jingjixueren/20070423/08553528306.shtml.
    [79]封福育.名义利率与通货膨胀:对我国“费雪效应”的再检验——基于门限回归模型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1).
    [80]冯净冰,张鑫.中国加息对国际热钱流入规模的实证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81]管清友.通胀治理的历史经验——里根经济学的回归[J].中国外汇,2008,(11).
    [82]何谦.资金体外循环躲避紧缩政策[N].经济观察报,2006-07-24(007).
    [83]户晗.我国通货膨胀与货币供给关系的实证研究[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9,(8).
    [84]黄安仲.名义利率能作为我国通货膨胀的指示器吗?[J].经济经纬,2009,(5).
    [85]姜利兵,邵赤平,黎兴林.对资金体外循环的再认识[J].金融研究,1996,(1).
    [86]孔丹凤.中国货币政策规则分析——基于泰勒规则和麦克勒姆规则比较的视角[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87]孔凡保.利率、魏克赛尔累积过程与资产价格[J].财经科学,2010,(1).
    [88]李朝民.利息本质的再探讨:利息贡献奖赏论[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89]李宏瑾,项卫星.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公开市场操作与间接货币调控——对央票操作及其基准利率作用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10,(4).
    [90]李霞.俄罗斯利率市场化改革简析[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11,(2).
    [91]李雅丽.当前我国“负利率”现状及货币政策选择[J].经济经纬,2004,(5).
    [92]李中海.俄罗斯通货膨胀及通胀目标制实施前景分析[J].俄罗斯学刊,2012,(1).
    [93]林琛. “负利率”与我国当前货币政策选择[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8,(1).
    [94]刘建中.资本配置效率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10.
    [95]刘康兵,申朴,李达.利率与通货膨胀:一个费雪效应的经验分析[J].财经研究,2003,(2).
    [96]刘自敏.我国历次通货膨胀的比较分析[J].湖南经济,1996,(5).
    [97]刘茜茜.基于利率平价理论的热钱流入动因分析[J].高校社科动态,2010,(3).
    [98]龙林庚,李国疆.当前我国负利率环境下的货币政策选择[J].时代金融,2010,(12).
    [99]隆荣华.我国近期的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的关系[J].湖南经济,1996,(5).
    [100]吕鹰飞,宋贺.我国开放经济条件下利率政策阻滞因素及对策[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
    [101]马骥,吴艾君.俄罗斯货币政策及其启示[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8,(2).
    [102]毛明江,王涛. “利率汇率联动,避免负利率”[N].东方早报,2007-11-15(B12).
    [103]宁慈.资金体外循环的五种表现形式[J].中国审计,1998,(12).
    [104]潘方卉.费雪效应及其悖论解释理论[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6).
    [105]彭代彦,蔺全录.相对效用假说述评[J],开发研究,2008,(2).
    [106]祁峰,吴丹.二战后日本治理通货膨胀的经验及启示[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2).
    [107]钱放.中国通货膨胀的持续性及其与利率的关系[J].金融研究,1997,(7).
    [108]邱新国,陈源媛.我国货币资金体外循环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109]任碧云,李涛.从历次通货膨胀看我国当前宏观调控政策选择[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7).
    [110]施惊.论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英国的货币政策[J].国际金融研究,1991,(4).
    [111]石艾馨,萧琛.1991~2010年热钱流入中国的动因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11,(8).
    [112]宋飞.从人性不耐角度对自然利率决定机制的再探讨[J].金融经济,2012,(4).
    [113]宋飞.对哈耶克生产过程理论的补充与修正[J].金融经济,2012,(6).
    [114]宋琳.日本高速增长时期货币供应政策与物价稳定之浅析[J].南开经济研究,1996,(1).
    [115]苏劲松,岳彩周,董露茜,王韶辉.停不下来的负利率[J].新财经,2011,(12).
    [116]孙美玲,刘萍萍.浅析CPI持续走高加息的不合理性[J].金融经济,2010,(20).
    [117]孙韦,郑中华.基于通货膨胀预期的我国货币政策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0,(10).
    [118]谭小芬.泰勒规则及其在中国货币政策中的适应性[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7).
    [119]汤敏.小额信贷为什么要有高利率?[J].经济界,2007,(3).
    [120]汪川.弗里德曼规则还是泰勒规则——信贷周期下的我国货币政策选择[J].金融评论,2011,(2).
    [121]汪小亚,卜永祥,徐燕.七次降息对储蓄、贷款及货币供应量影响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0,(6).
    [122]汪洋.利率政策难以承载热钱之重[N].经济参考报,2006-06-26(009).
    [123]王春武.通货膨胀与货币供给——-中国的案例[J].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汉文版),1999,(2).
    [124]王聪.西方货币“时滞”理论的发展及启示[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1994,(4)
    [125]王德忠.论经济学研究方法[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
    [126]王栋琳.低利率政策难阻“热钱”流入脚步[N].中国证券报,2006-03-02(B05).
    [127]王军.高度关注当前宏观调控中的资金体外循环现象[J].海南金融,2005,(1).
    [128]王万义,邱月臣.关于企业资金体外循环问题及治理对策[J].黑龙江金融,1994,(11).
    [129]王亚玲.负利率岂可一负再负央行年内还将加息[N].证券时报,2011-04-08(A03).
    [130]王耀媛,田春生,王德迅.日本治理通货膨胀的经验及启示——访日考察报告[J].世界经济,1996,(8).
    [131]王宇,王培伟.央行新规防热钱涌入[N].新华每日电讯,2011-06-23(006).
    [132]王云中.马克思利率理论与凯恩斯和萨缪尔森利率理论的比较[J].当代经济研究,2005,(1).
    [133]魏永芬.我国是否应该取消存款准备金付息制度[J].金融研究,2006,(2).
    [134]吴汉洪,安劲萍.经济学中的比较静态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5,(2).
    [135]吴军,田娟.结构性通货膨胀解析——基于当前中国通货膨胀问题的思考[J].金融研究,2008,(9).
    [136]夏斌.资金体外循环,银行苦中也有乐[J].现代商业银行,2006,(10).
    [137]谢平,罗雄.泰勒规则及其在中国货币政策中的检验[J].经济研究,2002,(3).
    [138]薛兆丰.需求曲线必定向下[EB/OL]. http://xuezhaofeng.com/blog/?p=88.
    [139]薛兆丰.加息是通胀的结果[J].互联网周刊,2006,(30).
    [140]薛兆丰.美联储的功与过[J].互联网周刊,2005,(38).
    [141]薛兆丰.通胀下的行为[J].互联网周刊,2003,(39).
    [142]薛兆丰.稳住了汇率,引入了通胀[J].中国外资,2009,(2).
    [143]薛兆丰.岑科、陈志武与薛兆丰关于利率的通信[EB/OL]. http://xuezhaofeng.com/ blog/?p=182.
    [144]薛兆丰.格林斯潘的利率[EB/OL]. http://xuezhaofeng.com/blog/?p=111.
    [145]薛兆丰.利率是谁制定的?[EB/OL]. http://xuezhaofeng.com/blog/?p=119.
    [146]薛兆丰.通货膨胀与失业[EB/OL]. http://xuezhaofeng.com/blog/?p=73.
    [147]《利息与价格》-MBA智库百科[EB/OL]. http://wiki.mbalib.com/wiki/利息与价格.
    [148]杨昌发,顾菊芳,付志红.应引起重视的资金体外循环问题[J].江西社会科学,1995,(7).
    [149]杨春梅.负利率时代下对农民投资理财的思考[J].现代商业,2010,(30).
    [150]杨国英.新兴经济体打响通胀阻击战[J].国际融资,2011,(3).
    [151]杨和林.资金体外循环转体内循环的几点对策[J].浙江金融,1996,(8).
    [152]易纲.中国的货币供求与通货膨胀[J].经济研究,1995,(5).
    [153]殷克胜.货币主义的货币价格理论与中国实践[J].财贸经济,1989,(8).
    [154]尹晶洁.当前通货膨胀的深层次原因分析和治理研究[J].理论界,2011,(4).
    [155]袁申国.中国经济费雪效应的实证研究:1987-2007——基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面板数据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9,(6).
    [156]张宏.通货膨胀目标制度与我国货币政策借鉴——兼论泰勒规则[J].国际金融研究,2008,(12).
    [157]张建.美援与台湾经济发展[J].美国研究,1991,(1).
    [158]张鹏,武传利.英国通胀治理的核心要件及中国货币政策选择[J].中国货币市场,2008,(8).
    [159]张庭宾.热钱不退,“正利率”只是鼻尖上的蜜糖[N].第一财经日报,2007-09-11(A07).
    [160]张廷华.动物繁育子代的成本收益分析[J].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2).
    [161]张廷华.动物婚姻的成本分析[J].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
    [162]张廷华.动物婚姻起源的经济分析[J].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3).
    [163]赵颖.货币供应增长率与通货膨胀之间动态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 (31).
    [164]郑景昕.负面影响有多大负利率时代[J].英才,2010,(5).
    [165]中国工商银行宁波市分行课题组.体外循环资金的经济和社会效应[J].经济研究参考,2006,(79).
    [166]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课题组,王毅,叶欢.改革开放以来高通胀的比较分析[J].中国金融,2011,(7).
    [167]周景彤,辛本胜.货币增长是通货膨胀的主因吗[J].经济学动态,2011,(3).
    [168]朱慧明,张钰.基于ECM模型的货币供给量与通货膨胀关系研究[J].管理科学,2005,(5).
    [169]夏征农等.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170]霍恩比.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6版·缩印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71]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172]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173]约翰·伊特韦尔,默里·米尔盖特,彼得·纽曼.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174]中国金融学会.中国金融年鉴2006[M].北京:中国金融年鉴出版社,2006.
    [17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
    [176]Wind资讯数据库.
    [17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http://www.stats.gov.cn/.
    [178]中国人民银行官方网站:http://www.pbc.gov.cn/.
    [179]证券之星网站:http://www.stockstar.com/.
    [180]美国劳工局官方网站:http://www.dol.gov/.
    [181]Irving Fisher (1906). The Nature of Capital and Income. London:Macmillan & Co,Ltd..
    [182]Milton Friedman and Anna J. Schwartz (1982). Monetary Trend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United Kingdom:Their Relation to Income, Prices, and Interest Rates,1867-1975.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83]Milton Friedman (1959). The Demand for Money Som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Results. New York: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INC.
    [184]John Maynard Keynes (1920). The Economic Consequence of the Peace.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Howe.
    [185]Frederic S. Mishkin (1998). The Economics of Money, Banking, and Financial Markets. Harlow:Addison Wesley.
    [186]Michael Woodford (2003). Interest and Prices:Foundations of a Theory of Monetary Policy. Princeton and Oxford: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87]Dhawan, R.,& Jeske, K. (2007). Taylor Rules with Headline Inflation:A Bad Idea!. Working Paper Series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Atlanta), (14),1-44.
    [188]Frank Gollop (1969). Structural Inflation. American Economist; Fal169,13 (2),31-39.
    [189]Gene Hsin Chang, Jack Hou (1997). Structural inflation and the 1994 'monetary' crisis in China, Contemporary Economic Policy, XV (Jul),73-81.
    [190]Charles A. E. Goodhart (1989). The Conduct of Monetary Policy. Economic Journal,99 (June),293-346.
    [191]Gurkaynak, R. S., Levin, A. T., Marder, A. N.,& Swanson, E. T. (2007). Inflation Targeting and the Anchoring of Inflation Disectations in the Western Hemisphere. Economic Review, 25-47.
    [192]Joan Robinson (1979). Solving The Stagflation Puzzle, Challenge, (Nov/Dec),40-46.
    [193]Julio H.G. Olivera (1964). On Structural Inflation and Latin-American's Structuralism", Oxford Economic Papers (pre-1986),16 (3), (Nov),321-332.
    [194]Kahn, G. A. (2010). Taylor Rule Deviations and Financial Imbalances. Economic Review, 95(2),63-99.
    [195]Mehra, Y. P.,& Minton, B. D. (2007). A Taylor Rule and the Greenspan Era. Economic Quarterly,93(3),229-250.
    [196]Mehra, Y. P.,& Sawhney, B. (2010). Inflation Measure, Taylor Rules, and the Greenspan-Bernanke Years. Economic Quarterly,96(2),123-151.
    [197]Mesonnier, J. (2007). Interest rate gaps and monetary policy in the work of Henry Thornton: Beyond a retrospective Wicksellian reading. European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14(4),657-680.
    [198]Nicholas Kaldor (1985). How Monetarism Failed. Challenge, (May/June),4-13.
    [199]Lee King Fuei (2009).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Fisher Effect and the Dynamic Relation Between Nominal Interest Rate and Inflation in Singapore. The Singapore Economic Review, 54(1),75-88.
    [200]John B. Taylor (1993). Discretion Versus Policy Rules in Practice. Carnegie-Rochester Conference Series on Public Policy 39 (December),195-214.
    [201]Oscar Bajo-Rubio, Carmen Diaz-Roldan and Vicente Esteve. (2010). Testing the fisher effect in the presence of structural change:A case study of the UK,1966-2007. Economic Issue 15(2),1-15.
    [202]F. A. Hayek (1969). Three Elucidations of the Ricardo Effect.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77(2),274-285.
    [203]Steven A. Seellig (1974). Rising Interest Rates and Cost Push Inflation. The Journal of Finance, XXIX(4),1049-1061.
    [204]Frederic S. Mishkin (1991). Is the Fisher effect for real? Journal of Money Economics.30, 195-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