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生活与文化记忆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公共娱乐空间与民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是研究大众文化的重要窗口。本文以具体的物理空间为分析对象,以1912至1949年为限,再现了不同类型娱乐空间的时空变迁,探讨了近代汉口市民的公共娱乐生活与文化形象,描绘了基层单位日常娱乐生活中的完整画面,并通过挖掘在公共娱乐空间中所发生的形形色色的大小事件,建构了娱乐空间和大众文化的历史叙事与微观考察。
     第一章以街头、茶园与戏院作为切入点,考察具有传统意味的公共娱乐空间与民众日常生活的紧密关系。街头不仅担负着城市的交通,同时也是下层民众日常生活的舞台。流行于街头巷尾的公共娱乐活动,实际上是一种纽带,它将邻里之间,乃至社区与社区之间紧密联系起来。光顾茶馆几乎是汉口人日常生活的必修课,闲茶生活轻松而自在,为汉口这个繁忙的商业都市平添了几分闲逸与舒适,人们将茶馆作为休闲、会友、娱乐的场所,赋予了茶馆多重的功能。最早的戏院从茶馆中衍生,民国时期,戏院已经成为地方戏曲的主要舞台,专业化的经营使其成为最受民众欢迎的公共娱乐场所之一
     第二章论述了具有“时尚”与“摩登”意味的新式电影院、歌舞厅的空间功能与文化意义。电影象征着新兴都市文化的勃兴与现代化娱乐生活的追求,带给汉口市民前所未有的娱乐体验,激发了他们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心。从传统戏曲到电影,不仅仅是娱乐方式的变更,也是一种与都市生活相适应的社会文化心理及其意识的更弦易辙。电影给近代汉口市民提供的是摩登、西化生活可描摹的范本,而舞厅则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展示自我、挥洒热情的空间。跳舞被人们视为效仿摩登西化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一时间成为最具摩登意味的娱乐消费方式。不过,舞厅中种种穷奢极欲与纸醉金迷的世相,也使其经常遭到改良者和地方政府的非难与限制。
     第三章主要研究公共娱乐空间中的人群。考察了来自不同职业、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怎样利用这些空间,展示了公共娱乐生活如何将人们联系到一起。观众是娱乐空间主要最主要的人群,他们来自社会的不同阶层,因为职业与文化背景的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行为习惯;艺人尽情地展示着他们的技艺,以声情并茂的歌唱与表演,将观众带入惟妙惟肖的故事情节中,他们艺术精湛,却难以得到认可,不但社会地位低下,而且徘徊在贫困的边缘;小贩为了市民的日常需求而工作,不但给人们带来了方便,更给汉口的公共娱乐生活带了极大的生机;女性在娱乐场所中拥有较多的自由,她们通过参与娱乐休闲活动,塑造并展示着自己“新女性”的形象,并利用传统的性别秩序,为自己谋求了生存的空间。
     第四章研究的对象集中于剧场业同业公会和戏剧业同业公会。前者由娱乐业经营者组成,后者是艺人组织。对公会的组织结构与制度的解读说明,它们与传统的行会有着明显的不同,但仍保留了许多传统的因素。此外,国家对公会组织的控制也在日益增强。为了谋求行业发展,
     与地方政府之间展开了博弈,一方面争取涨价,另一方面不断的申请减免税收。与此同时,公会还扮演了多种公益角色,它不仅是同业互助的团体,也是协调行业与政府,乃至行业与地方社会关系的桥梁。
     第五章主要分析公共娱乐空间中发生的种种冲突,并揭示其背后所隐藏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公共娱乐空间作为对公众开放的场所,常常成为各种力量争夺的对象和多种权利斗争的舞台,人们不仅为利用空间,占据空间而产生矛盾,也因改造和控制娱乐而发生冲突。当人们发现生计难以为继,遭受饥饿、恐慌或战争的威胁,且对于这种生活的状态无能为力时,冲突便会频繁的发生。而政治动乱、经济恶化、道德失范等无序状态,军人横行、滥用职权、流氓肆虐等乱象,则削弱了地方政府控制社会秩序的能力。
     第六章研究了社会精英如何对民众的公共娱乐生活极其空间施加影响。改良者留下的描述和批判大众娱乐行为的记录说明,在他们的眼中,大众文化的形象常常是十分负面的,那些旧的传统与风俗,代表了愚昧与落后,需要改革。为此,改良者根据自己的理想,对地方戏曲进行了改造。他们将正统的价值观念乃至革命理想灌输在表演的节目中,使其成为推进文明,提高民众道德水准的工具。此外,改良者还与地方政府展开了合作,塑造了一大批新型的公共娱乐空间。精英试图借此教化民众,传播新思想,而政府则试图通过空间政治技术的运用,塑造极具政治象征意义的空间,向民众灌输民族与国家的观念。
     第七章主要讨论了地方政府怎样对大众的公共娱乐行为进行控制。为了避免不良娱乐给社会风气带来的影响,政府竭力控制人们的公共娱乐行为,这个政策成为强化社会控制的手段之一。在此过程中,警察实际上成为政府控制大众娱乐的代言人,他们对大众娱乐的限制不但涉及那些被认为是“淫邪”地方戏曲,或是“迷信”的节日庆典,还包括人们不良的日常行为。地方政府还建立了完善的审查制度,对戏曲和电影的内容进行严格的审查,那些不符合规范的文化产品被厉行禁止。与此同时,对艺人的集中训练也紧锣密鼓的展开。此外,地方政府在管理公共娱乐场所方面作出了努力,包括对娱乐场建筑安全隐患的排查与改进,公共卫生事业在娱乐场所中的展开等等。
     总之,公共娱乐空间作为一个微观的世界,不但与近代汉口市民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联,更与这个城市的记忆系统密切相关,它反映了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的变迁。整个民国时期,在经历了改良、革命、战争与种种社会乱象的洗礼之后,汉口的公共娱乐空间和市民的娱乐生活,或多或少因精英的改良和政府的控制发生了变化,然而,大众文化仍显示出了其坚韧和旺盛的生命力。
A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research of popular culture, the public leisure places are closely connected with people's daily life.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takes physical space as analysis object and represents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tainment pla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anges of space and time. Through representation,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modern citizens'entertainment life as well as cultural image in Hankow. This article also offers a whole picture of people's daily entertainment life as well as the stories and events happened in the public leisure places, aiming to form a historical narration and micro-examination of public leisure places and popular culture.
     The first chapter investigates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itional leisure places and people's everyday life with case study of street,teahouse and theater.Street or neighborhood is not only a part of a city's transportation system, but also common people's living stage. Being a bridge that links neighbors or even communities together, public entertainments exist everywhere in the street. Teahouse is a typical public entertainment place in Hankow and also a must need for citizens. They come for the ease and comfortable atmosphere. The busy city life seems to slow down here. With constant development, teahouse turns to be more functional place where people meet, relax and find entertainment. The earliest theater was born from teahouse.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ater has become the main stage for local opera. After specialized operation, it is ranked a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public leisure places.
     In the second chapter, the author goes to discuss space function and cultural meaning of new cinema and ballroom. Film is the result of emerging city culture and modern entertainment, which brings a lot of unprecedented fun to Hankow residents. The cinema has raised their curiosity to the outside world. From theater to cinema, it is not just a change of entertainment style. It is an evolutionary of social culture psychology and consciousness that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life. While cinema is more like a model for people to imitate western life style, ball room provide them a free place to express themselves. Dancing is considered as an important way to follow modern western life style and once was the most fashionable entertainment. However, it is committed that the luxury and extravagance in this place gives some cause for anxiety. That's why reformers and government blame ballroom frequently.
     Next chapter emphasizes on the population appeared in these public leisure places. The author investigates how people with different jobs, different classes and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use these places and how they are tied by the public entertainment life. Audiences have formed the main part of entertainment space. They are from different classes and have different occupations and backgrounds, so that each person's habit is different. Actors try their best to demonstrate superior acting and remarkable singing and dancing, audiences also greatly enjoy the show, but the society shows no approval for the actors. They always belong to lower class and live in poverty. Pedlars work for residents'basic needs and make life more convenient. Thanks for pedlars, the public entertainment life is more vigorous and lively. Female also play vital role in public leisure places who owns more freedom. They anticipate into entertainment activity positively in order to create a "new woman" image. Traditional gender order allows female to pursue their own living spaces.
     In the forth chapter, the analysis object concentrates on the theater trade association and opera trade association. Theater trade association consists of entertainment owner, while opera trade association is organized by actors. The author explains the organization structure and system of trade association and concludes that there are obvious divergences between trade association and traditional association though the former one also reserves many traditions. Besides, the nation has improved its control ability on trade association. Such condition came into being then that trade association plays a game with local government. On the one hand, the association makes extra effort to increase price. On the other hand, it strives for tax reduction continuously. At the same time, it plays many parts in industry development. It provides mutual aids for the same trade and coordinates with government on behalf of the industry. Interchange and communication turns to be possible.
     The author also points out the conflicts in public leisure places and reveals the complex contradictory relationship behind these conflicts. Since public leisure places are open to everyone, it's been a target for all kinds of organizations who fight to occupy and make full use of these places, thus numerous conflicts occurred, especially when the living environment is tough and out of order, people have to suffer from hunger, panic or threat of war and what's worse, they can do nothing at all. Collide also happen when owners want to fix or control entertainment space. The government's control ability is weakened under such condition because the society is wrecked by political turmoil, deteriorating economy, moral abnormality and so on. At this time, soldiers in the army are abused for crime of abuse of authority and evil forces.
     The six chapter discusses the impact social elite brings to the public leisure places. Reformers have left a plenty of articles or records to describe and criticize the popular culture, which is obviously unacceptable at that time. Those local traditions or customs stands for ignorance and backward which should be reformed. Therefore, the elite launch a reformation to local opera according to their ideals. They plant new ideas and revolutionary thoughts in local residents'through performances. Public entertainment is a method for reformers to build civilization and raise residents to a higher moral level. Moreover, reformers also cooperate with local government and open up a lot of new type of public leisure places. Social elite tend to enlighten people and spread their ideas. Government hopes that in this way, it can create a space featured with political significance, inculcating concept of nationalism and ethnic.
     ihen the author move forward to analyze how local government takes public entertainment under control. In order to avoid any bad effect caused vulgar amusement, government actively limits the public entertainment. This policy also serves for reinforcing social control. In this process, the police actually are the spoke man for government to implement this limitation, which involves under-level local opera, superstition anniversary and also inappropriate day-after-day behavior. A thorough system is set up to censor the content of opera and film. Those which do not comply with morals and regulations will be strictly forbid to publish. At the same time, actors start to gain professional training. At last, the government key up an endeavor to improve the environment in public leisure places, including investigate and improve the hidden danger and public sanitation.
     In summary, being a microcosm, public leisure places is bound up with residents' daily life in modern Hankow as well as the city's long history. It reflects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culture, politics and society.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fter a series of events such as reform, revolution, wars, etc, Hankow's public leisure places and people's entertainment life has been more or less changed due to the elite's reformation and local government's control. However, the popular culture still survives and shows a strong vigor and perseverance.
引文
①我国文化史的研究侧重于思想史和学术史,大众文化史的内容很少。传统的文化史研究可分为两大传统:一个是思想史研究的传统,表现为儒学与道家的反思、疑古运动、新儒家的出现等等。另一个传统是新文化运动以来形成的左翼革命文化的传统,表现为知识精英和政治精英领导的一种现代文化运动。如果从谁创造了这些文化,谁参与建构了这些文化的角度去看,实际上这两者都是一种精英文化史。
    ②虽然主流的史学观不断强调了“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观念,然而实际的研究中,对这一动力却十分轻视。虽然研究农民战争曾红极一时,但这些农民战争的研究基本是以领导者为中心的。当一个普通农民一旦振臂高呼成为起义的领袖,便成为传统史学撰写中的“英雄”,其叙事实际上已被纳入英雄史观的体系。参见王笛译著:《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14页。
    ③姜进:《中国近代城市大众文化史研究问题》,《史学月刊》,2008年,第5期。
    ④研究沿海发达地区城市史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上海城市史的研究,成果浩如烟海,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安克强的:《上海,1927-1937》,布莱恩·马丁的《上海青帮》,魏斐德的《上海歹土》,安克强的《上海妓女》,梁元生的《上海道台研究》;李欧梵的《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贺萧的《危险 的愉悦:20世纪上海的娼妓问题与现代性》;季家珍的《印刷与政治:<时报>与清末改革文化》,韩起澜的《姐妹们与陌生人:上海纱厂女工,1919-1949》,卢汉超的《霓虹灯外:20世纪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等等。
    ①[美]罗兹·墨菲著,章克生等译:《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4-5页。
    ②也有学者认为,上海的现代化模式与其说是中国近代发展的模式,不如说是西方资本主义移植的模式,它的许多方面是完全照搬外国的经验,与中国的旧文化传统、旧制度之间完全没有什么联系,又因为建立在一块“独立王国”里,基本由外国势力把持,更够不上与中国制度形成对立、冲突,所以,它的模式不仅不是了解中国的钥匙,反倒是中国了解西方资本主义的钥匙。
    ③巴金在其著名的自传体小说《家》中,也把上海作为现代和自由的象征,把成都描绘成保守和专制的代表。
    ①英国大众文化研究兴起表现为伯明翰学派的形成,其大众文化研究的特征表现为:传媒与日常生活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关注底层民众的生活,强调他们自身文化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与著作有: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的《文化与社会,1780-1950》、《漫长的革命》;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的《电视讨论中的编码和译码》、《结构“大众”笔记》;约翰·费斯克(John Fiske)的《理解大众文化》、《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E.P.汤普森(E. P. Thompson)的《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等等。
    ②[美]卢汉超:《从精英到大众:近年美国的中国城市史研究的“从上到下”取向》,《史学月刊》,2008年第5期。
    ③如法国年鉴学派历史学家、剑桥人口史小组和美国克丽奥学派等推崇的计量方法。
    ④[英]彼得·伯克著,蔡玉辉译:《什么是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50-51页。
    ⑤西方史学界微观史研究的主要成果有:卡洛·金斯伯格(Carlo Ginzburg)的《奶酪与蛆虫:一个16世纪磨坊主的精神世界》;罗伯特·达恩顿(Robert Darnton)的《屠猫记:法国文化史钩沉》鲁格埃 罗(Guido Ruggiero)的《玛格丽特·马塞兰尼的离奇之死:前现代医学中的病痛、症状与日常世界》等等。参见周兵:《微观史学与新文化史》, 《学术研究》,2006年第6期。
    ①以微观史学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史景迁(Jonathan Spence)教授的《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作者以乡村底层人民的生活为中心,描写了贫穷的山东郯城从生态到农民的艰苦生活。与欧洲的微观史研究,作者并无系统资料,主要通过《郯城县志》、《福惠六书》、《聊斋志异》等不多的文献,重构了几百年前一个北方贫穷村庄的社会和生活,显示了其运用资料的高超技巧。
    ②[英]彼得·伯克著,蔡玉辉译:《什么是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67-85页。
    ③[英]彼得·伯克著,蔡玉辉译:《什么是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57页。
    ④蒋竹山的主要著作和论文有《清代人参的历史:一个商品的研究》,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博士论文,2006年5月;《清代的人参书写与分类方式的转向:从博物学到商品指南》,《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植物、医学知识与消费文化:前近代东亚人参史研究的新取向》,收入卢建荣编, 《社会/文化史集刊》,时英出版社,2009年;《生态环境、人参采集与国家权力:以嘉庆朝的秧参案为例的探讨》,收入王利华主编:《中国历史上的环境与社会》,三联书店,2007年;《“非参不治、服必万全”:清代人参与江南温补文化》,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八辑,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等等。
    ①罗威廉认为,在晚清汉口“这些团体(商会、慈善会等)越来越多地试图将他们的利益与更为广泛的城市群体利益一致起来,并探索各种各样的途径,通过非官方的协调,达到公共性的目标”,这正是近代中国社会形成公共领域的表现之一。[美]罗威廉著,江溶、鲁西奇译:《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4页。
    ②王笛著,李德英、谢继华等译:《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3-16页。
    ③王笛译著:《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421-444页。
    ①吴琛瑜著:《晚清以来苏州评弹与苏州社会——以书场为中心的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256-271页。
    ②陈蕴茜:《空间重组与孙中山崇拜——以民国时期中山公园与中心的考察》, 《史林》,2006年第1期; 《空间政治:道路与意识形态日常化——以民国城镇中山路及三民主义道路系统为考察中心》, 《史学月刊》,2007年第12期;《论清末民国旅游娱乐空间的变化:以公园为中心的考察》, 《史林》,2004年第5期。
    ③王文英、叶中强主编:《城市语境与大众文化:上海都市文化空间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④李德英:《公共空间与大众文化:以近代成都少城公园为例》,姜进、李德英主编:《近代中国城市与大众文化》,新星出版社,2008年,第36-49页。
    ⑤罗苏文:《晚清上海租界公共娱乐区的兴起(1860-1872)》, 《史林》,2006年第5期。
    ⑥熊月之:《张园——晚清上海一个公共空间研究》, 《档案与史学》,1996年第6期; 《晚清上海私园开放与公共空间的拓展》, 《学术月刊》,1998年第8期。
    ⑦李天纲:《人文上海——市民的空间》,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①连玲玲:《典范抑或危机?——“日常生活”在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应用及其问题》, 《新史学》,第17卷第4期,第255-282页。
    ②[法]谢和耐著,刘东译:《蒙古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③如前文提到的几部关于上海城市史的著作:《上海妓女》、《危险的愉悦:20世纪上海的娼妓问题与现代性》、《姐妹们与陌生人:上海纱厂女工,1919-1949》、《霓虹灯外:20世纪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等,都是海外对中国城市日常生活史研究的代表。
    ④其中最大的挑战是如何界定日常生活的范围。反对者认为日常生活的概念不够精确,界限也不清楚,以至于它应该包含哪些内容,未能得到广泛的认可。虽然存在这样的反对意见,但日常生活史学家在研究过程中仍表现出了一些共同的关怀:其一是把焦点放在并未留名青史的小人物身上,并试图强调一种“自下而上”的历史过程;其二是将重点放在日复一日的生活方式上,并认为历史的动力就潜藏在人们日复一日的日常生活中,即日常生活史学要呈现的主题是人如何同时成为历史的主体与客体的故事。
    ⑤日常生活史学是否适用于中国史研究的问题,连玲玲认为可以分为两个层面讨论,第一是材料问题:我们是否能掌握足够的史料,而这也是研究底层社会最棘手的问题之一;第二是本质问题:日常生活史学是否适用来研究中国社会?连玲玲认为,日常生活所提供的是思考问题的方式,并没有太大的文化限制,但是日常生活史的研究者必须重视日常生活在不同区域所反映出来不同的文化意义。参见连玲玲:《典范抑或危机?——“日常生活”在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应用及其问题》, 《新史学》,第17卷第4期,第255-282页。
    ⑥研究中国日常生活史的专家们普遍关注三个层面的问题:一是边缘人物的主体性问题;二是日常生活中的“认同”;三是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⑦[美]卢汉超著,段炼,吴敏等译:《霓虹灯外:20世纪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⑧王笛著,李德英、谢继华等译:《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①马敏:《追寻已逝的街头记忆——王笛著<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评述》,姜进、李德英主编:《近代中国城市与大众文化》,新星出版社,2008年,第359-391页。
    ②皮明庥著:《近代武汉城市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③皮明庥主编:《武汉通史》,武汉出版社,2006年。
    ④严昌洪著:《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人民出版社,2007年。严昌洪教授关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研究的著作还有《西俗东渐记: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演变》,湖南出版社,1991年;《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在商业革命的大潮中——中国历代商事习惯的变迁》,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年等。
    ①傅才武:《近代化进程中的汉口文化娱乐业(1861-1946)——以汉口为主体的中国娱乐业近代化道路的历史考察》,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②胡俊修:《东方芝加哥背后的庸常——民国中后期(1927—1949)武汉下层民众日常生活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胡俊修对近代汉口都市文化空间的研究成果还包括:《近代城市公共生活共建与市民生活——以中山公园(1929-1949)为例》, 《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近代综合性文化娱乐中心与都市社会——以汉口民众乐园(1919-1949)为例》, 《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谋市民之福利”:汉口中山公园(1929-1949)的追求与管理之难》, 《江汉论坛》,2011年第3期。
    ③[美]罗威廉著,江溶、鲁西奇译:《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④[美]罗威廉著,鲁西奇、罗杜芳译:《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和社区(1796-1895)》,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①也即是连玲玲教授所提出的,对日常生活史料的挖掘,要了解这些材料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生产出来的,即注意到史料产生的“权利关系”。以日记来说,中小学生向来把写日记当作课外作业,老师需要批改日记,因此它并不一定是学生日常生活真实的表达。了解这一点对认识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师生互动关系,甚至教育制度的运作都有重大启发。换言之,日常生活的研究者的职责,并非限于挖掘市井小民的生活细节,而是透过其间的权利关系,重新诠释我们原来所习以为常的历史认识。参见连玲玲:《典范抑或危机?——“日常生活”在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应用及其问题》, 《新史学》,第17卷第4期,第255-282页。
    ②杨承禧修:《湖北通志》,湖北省长公署,民国10年(1921年)刻本。现在藏于湖北省图书馆、武汉大学图书馆、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
    ③侯祖畲修:《夏口县志》,民国9年(1920年)刻本。现在藏于湖北省图书馆、武汉大学图书馆、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和武汉市图书馆。
    ④除武汉市档案馆藏有大量武汉近代史的资料外,重庆档案馆、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也有大量馆藏资料。
    重庆档案馆所藏与武汉相关的档案史料主要分两部分:一是散见于“陪都档案”各全宗的档案文件,
    共2000多件,较零散;二是有关战时迁往重庆的武汉工矿企业的档案,较系统,涉及兵工、钢铁、纺织、
    机械、船舶、交通等诸多方面,是研究武汉工业经济史的重要史料。在“二档”藏有民国除武汉沦陷时期外的一些档案,
    共有18000余卷,散见于125个全宗,其中有关汉口的档案最多,二档保存有大量能够反映武汉三镇民族工商业发展状况的
    档案,这些档案集中在国民政府工商部、实业部、经济部和商标局等全宗之中。
    在台湾,“国史馆、国防部史政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国民党党史馆都藏有关于武汉的档案,特别是武汉国民政府时期的档案十分丰富。参见魏文享:《中国大陆的武汉史(1927-1949)研究综述》,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9期。
    ①在汉口,大众传媒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十分迅速。武汉报刊的发展史可参考成书于1943年的《武汉新闻史》,秋虫(蔡寄鸥)著,由中日文化协会武汉分会发行。
    ②此书的英文名为"The Yangtze Valley and Beyond",中文意为“扬子江流域及以外的地区”,是英国旅行家伊莎贝拉·伯德(1831-1904)在中国的游记,此书也是她在长江流域及川藏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向英国教会和商业集团提供的近代中国的第一手信息,现已由湖北人民出版社翻译发行。
    ①Bryant, J.,& Miron. D. (2002). Entertainment as media effect. In J. Bryant& D. Zillmann (eds.), Media effects:Advances in theory and research(pp.549-582).Mahwah, NJ:Lawrence erlbaum.
    ②理解“娱乐”还需要避免两个误区,第一个误区认为娱乐是一定的媒介提供的商品,根据这一观点,有些媒体的内容是娱乐,有些则不是。戏剧、电影、街头卖艺与表演是娱乐,而新闻、阅读、纪录片和教育片则不属娱乐。这种观点源于行为科学的简单认识:娱乐节目使人娱乐,而非娱乐节目则不可能使人娱乐。现代心理学则认为,媒介受众也起着一定的作用,观众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决定他们将会在何种节目、何种内容中得到乐趣。第二个误区将娱乐和信息对立。这种观点认为,节目的信息量越大,娱乐性就越差,换言之,受众得到的乐趣越多,他们所获得的知识就越少。很显然,这种观点也是站不住脚的。参见周树华、叶银娇、徐洁:《娱乐的社会和心理功能:中西方研究的现状与前瞻》, 《传播与社会学刊》,2009年第10期。
    ③[德]霍克海默、阿多诺著,渠敬东、曹卫东译:《启蒙辩证法:哲学片段》,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第107-152页。在此处,“高级的东西”可以理解为“对自由、正义、崇高的追求”。
    ①“他们的愿望虽然得到了满足,但是却仅仅意味着‘贫乏的解放’;他们的痛苦与不幸虽然得到了宣泄,但是其反抗的动力却化为乌有”。Theodor W. Adorno, On Popular Music, in John Storey ed., 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Culture:A Reader, Prentice Hall,1998, p.206.
    ②“公共领域”和“公共空间”都是英语"public sphere"的中文翻译,为了尊重翻译者的成果,引文中将以译者的原文为准,下同。
    ③[德]哈贝马斯著,梁光严译:《关于公共领域问题的答问》, 《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3期。
    ④方平著:《晚清上海的公共领域(1895-1911)》,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2页。
    ①《京报》即“首都公告”,经常转录一些官吏的奏折和官方法令。
    ②关于公共空间的概念在中国史研究领域是否适用的争论可参见魏斐德:《市民社会和公共领域问题的争论——西方人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思考》;罗威廉:《晚清帝国的“市民社会”问题》;黄宗智:《中国的“公共领域”与“市民社会”?——国家与社会间的第三领域》。这三篇文章都收录于邓正来、[英]亚历山大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
    ③罗威廉著,邓正来、杨念群译:《晚清帝国的“市民社会”问题》,邓正来、[英]亚历山大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第401-419页。原文发表于Modern China, April.1993.
    ① David Strand:Rickshaw Beijing:City People and Politics in the 1920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9.
    ②王笛译著:《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5页,第426-431页。
    ①如果仅仅以数量在决定“大众文化”的定义将会陷入一种误区,首先我们很难确定量的标准。其次,从事实上讲,许多为官方认可的高雅文化在数量上也大得惊人。
    ②这一观点忽视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复杂联系和模糊边界。一个例子是莎士比亚与狄更斯的作品就经历了一个从流行文化到高雅文化的转化过程。并且,有些高雅文化实际上是十分流行的,有着极大的受众数量。
    ③这种理解“浪漫地”把工人阶级的文化看作是对抗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肯定了人民的抵抗能力,但未能指出这种创造的来源问题。在中国近代史中,那些被认为是“工人阶级文化”代表的文化实践往往由政治或文化精英所创造出来的。斯道雷认为:“不管我们多么坚持这个定义,事实依旧是:人民不能自发地利用他们自己制造的原材料来制造文化”。[英]约翰·斯道雷著,杨竹山、郭发勇等译:《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0页。
    ④[英]约翰·斯道雷著,杨竹山、郭发勇等译:《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15页。
    ⑤在叶凯蒂对清末民初京剧旦角的研究中,作者发现京剧旦角演员在这一时期从社会底层一跃成为了大众文化的偶像(如梅兰芳),旦角开始取代传统文人在精英文化中的位置。参见叶凯蒂:《从护花人道知音——清末民初北京文人的文化活动与旦角的明星化》,陈平原、王德威编:《北京: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21-134页。
    ⑥[英]彼得·伯克著,杨豫、王海良等译:《欧洲近代早期的大众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页。
    ①王笛著,李德英、谢继华等译:《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7页。
    ②姜进:《中国近代城市大众文化史研究问题》, 《史学月刊》,2008年,第5期。
    ①惠良:《打闹台》, 《太阳灯》,1933年4月8日。“打闹台”源于戏台用语。在老汉口,不管戏院还是草台,都会在开演之前锣鼓喧天,目的就是告诉观众马上要开演了,并以此营造气氛,吸引剧场周围的人买票进场。这种风俗还有另一种解释:凡是戏班到户外搭台演出,怕不适应当地的风水,要在现场摆香案祭台,还在开演前用锣鼓驱散不祥的东西,聚集人气。打闹台对于戏班的演出来说,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楚剧就有专用的闹台锣鼓,如“黄板头”、“丁子”等近20种。参见樊启祥主编:《楚剧志》,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年,第152页。
    ②摩登:《怡园的转变》, 《太阳灯》,1933年4月8日。
    ①楚风:《信不信由你》, 《武汉报》,1941年5月17日。
    ②1931年11月14日。 《武汉日报》上刊载了一首题为《停止你的弦歌罢》的短诗,署名为“清远”的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对在“九·一八”事变之后仍沉溺于欢娱之中的麻木市民的不满,并呼吁市民停止娱乐活动,参与到抗战的浪潮中来。在诗中,有几句这样写道:“朋友,阻厌你的欢娱罢,别再弄起这些无聊的情调了!别把这动人的弦歌响亮罢,镇静你的心神去思索,朋友!那东北的惨无天日的屠杀,无辜的同胞正在那儿忍痛地受难:大好江山,到处受着日帝国的伤痕,外寇现已愈加横暴了,朋友!……快点猛醒罢!现在不是弦歌的时代了,我们现在正要准备做困兽的死战:停止你的弦歌罢,朋友!我们的出路只有那严肃的战场!”这首诗也从侧面反映了国难当头时大众文化的麻木与困顿。
    ③《旅行杂志》的记者潘泰封在抗日战争结束后来到汉口,他这样记述自己看到的汉口街景:“时距日本投降,已有数月之久,在理汉口应当逐渐走上苏醒的路了。但是不像,汉口的外表,至少在我们寄足的时期,还是死气沉沉的。……鸦雀无声,几乎有乡村一般的寂静。晚上因为没有电灯,无论大街小巷,除了在少数娱乐场所的门首,簇拥着一推寻求欢乐的人流以外,总是阴森森的形同鬼城。”潘泰封:《武汉初见》,《旅行杂志》,1946年,第20卷第5期。
    ④惠良:《打闹台》, 《太阳灯》,1933年4月8日。
    ①胡俊修:《“东方芝加哥”背后的庸常——民国中后期(1927-1949)武汉下层民众日常生活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第152页。
    ②五十岁的市民王汉臣,年轻时曾在武汉军、政、法各界任职,无奈命途多舛,奔波半生,一事无成,后来身染重病,已是万念俱灰。1935年2月1日,他徘徊街头,偶遇故交张耀廷,两人追溯已往,唏嘘人生,并相约去渡江去长乐戏院看戏,戏罢后王汉臣独自回到旅馆,此时的他“死念益坚”,觉得人生不过演剧,大梦一场,万事皆空,于是写下遗书,服毒自杀。《岁暮天寒,王汉臣厌世自杀》,《武汉日报》,1935年2月2日。
    ③《人类的悲剧》,《罗宾汉报》,1947年8月7日。
    ④朱企霞:《我是戏子》, 《武汉日报》,1935年7月20日。
    ①石头:《生活的呐喊》, 《汉口导报》,1946年5月16日。
    ②巡阅使:《街头巷尾:歌谣的制造者》,《太阳灯》,1933年4月16日。
    ③巡阅使:《街头巷尾:可怜中国白洋钱》,《太阳灯》,1933年3月26日。“膀子经”可能是指借人多拥挤,刻意与女性发生肢体接触的一种性骚扰的行为。
    ①巡阅使:《街头巷尾:橱窗里的诱惑》, 《太阳灯》,1933年4月3日。
    ②巡阅使:《街头巷尾:失火的游戏》, 《太阳灯》,1933年4月7日。
    ①巡阅使:《街头巷尾:新挡驾》, 《太阳灯》,1933年6月2日。
    ②铢子:《论打麻将》, 《武汉日报》,1934年11月8日;情圣:《打牌》, 《大楚报》1940年5月28日;巴老:《麻雀经验谈》,《大楚报》,1941年3月21日。
    ③迷迷:《流行在大汉口的麻将》,《武汉报》,1942年3月29日。
    ④梅:《新运推行后的武汉》,《新运导报》,1937年第2期。
    ⑤伟:《麻将是家庭娱乐吗?》, 《社会周刊》,1946年10月13日。
    ⑥铢子:《论打麻将》, 《武汉日报》,1934年11月8日。
    ⑦情圣:《打牌续》,《大楚报》,1940年5月29日。
    ⑧金锐:《从消遣到赌博》,《汉口导报》,1946年5月10日。文中提到,抗战胜利后,政府曾颁三禁,即肃奸、清毒、禁赌。麻将遭到当局的取缔,但这种禁令的有效性却值得人怀疑,有人曾在报上发表文章批评一些政府要员也无视禁令,依然雀战成风。与此相反,一些民众却因为打麻将遭到了拘留与罚款的处罚,类似这样的报道有很多。呆大:《麻将打不得,只限于小百姓》,《汉口导报》,1946年6月7日。有时,政府对打麻将的禁令甚至会相反助长汉口打麻将的风气,一位观察者发现,新生活运动推行后的汉口旅馆每个星期六的晚上总是被开旅馆打麻将的人挤得满满的,因为武昌方面禁止打牌,那些公务人员及学校教员,不得不过江到汉口租界里一过牌瘾。梅:《新运推行后的武汉》, 《新运导报》,1937年第2期。
    ⑨1929年4月20日的《汉口中西报》上,就刊登了一则大幅的蚊香广告,广告中画有四名摩登女子正在雀战,广告配文是:“诸君,当我们正在高兴采烈在竹林中玩耍的时候,那万恶的蚊子重视飞来打扰我们额度游兴,岂不可恶?真是恨极了。呵呵!现在好了,有安住蚊烟香,可以打倒它们了,安住蚊烟香,是彻衣(底)肃清它们的利器呀!”类似这样借打麻将来宣传的广告还有很多。
    ⑩伟:《麻将是家庭娱乐吗?》, 《社会周刊》,1946年10月13日。
    11还有一些材料,如《亲民报》在1949年5月4日刊载的文章《家庭赌窟》中写道:“窗下问孩子言妈 打牌去,身在此巷中,闹声不知处。”一位先生也写信给《汉口导报》的编辑,抱怨自己的太太因喜欢打麻将而忽视了家庭,《太太爱打牌,先生没办法》,《汉口导报》,1946年6月15日。
    ①梅:《新运推行后的武汉》, 《新运导报》,1937年第2期。
    ②梅:《新运推行后的武汉》, 《新运导报》,1937年第2期。
    ③振伟:《十字街头》, 《罗宾汉报》,1947年8月16日。
    ④《十字街头》,《罗宾汉报》,1946年8月21日。
    ⑤巡阅使:《街头巷尾:吃糕》, 《太阳灯》,1933年6月15日。“有偏”指有位置。
    ①南无:《从打麻将悟出人生来》,《汉口导报》,1947年10月12日。
    ②《牌桌上的风情》,《汉口导报》,1948年8月18日。
    ③报纸上曾介绍了一位被人们称作“吴老板”的牌友,堪称牌友的模范。他“抽头既不苟且,吸香烟老是自带,水果瓜子一概不用,况且输了,他不少人家一个,赢了人家少他几文也无话说,诸位!赌博场中有这样一位好‘脚’,如何又不欢迎呢?”,《难得面面俱到、方方讨好》,《汉口导报》,1947年5月8日。“抽头”是汉口打麻将的一种惯例,平常在人家里,或是在人家门口打牌,都得给主人抽头钱。这份钱一般由拍桌上的赢家支付。梅:《新运推行后的武汉》, 《新运导报》,1937年第2期。
    ①梅:《新运推行后的武汉》,《新运导报》,1937年第2期。
    ②胡俊修:《“东方芝加哥”背后的庸常——民国中后期(1927-1949)武汉下层民众日常生活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第146-149页;《从打麻将里看出自私自利的心理》,《汉口导报》,1946年6月13日。
    ③《打麻将确是犯法》, 《汉口导报》,1946年6月2日。
    ④涂秋阳:《打麻将有三大损失》,《汉口导报》,1946年5月18日。
    ⑤野红:《骆驼的生活——我的生活》,《武汉日报》,1932年7月23日。情圣:《打牌》,《大楚报》,1940年5月28日。
    ⑥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编:《武汉市志·社会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74页。这项风俗开始的年代不得而知,但直到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住房面积的增加和降温条件的改善,夏夜露宿才逐渐淡出汉口市民的视野。
    ⑦《汉市夏季写真(下)》,《武汉日报》,1935年6月16日;沧儿:《夏之街》, 《武汉日报》1935年6月12日。
    ⑧漱碧:《纳凉》, 《汉口中西报》,1932年8月4日。
    ⑨汪士孝:《纳凉记》, 《武汉日报》,1940年8月11日。
    ①淬铭:《里巷之夜》, 《武汉报》,1941年7月30日。
    ②胡俊修:《“东方芝加哥”背后的庸常——民国中后期(1927-1949)武汉下层民众日常生活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第84-87页。“还有六七十岁的老太婆这是也到了马路人行道上,她们只是说着‘张家嫂嫂长?李家嫂嫂短?’以外,便是逗着小孩玩。”漱碧:《纳凉》, 《汉口中西报》,1932年8月4日。
    ③漱碧:《纳凉》, 《汉口中西报》,1932年8月4日。
    ④“打撇撇”是近代流行于汉口儿童的一种游戏,“撇撇”的来源是香烟盒子里的洋画片,这些洋画片本来是作为一种香烟的宣传手段而存在的,画片上的主题一般涉及中国传统故事的人物与场景,动物、植物或山水等等,往往集成一套还能兑奖,由于采用了最先进的印刷技术,画面精致,收到人们欢迎。小孩子们把它当玩具,称为“撇撇”,用于博戏,称之为“打撇撇”。打撇撇一般是两人对打,其中一人把自己的撇撇紧贴在地上,另一人拿自己的撇撇从他的撇撇旁边飞扑下去,如果把他的撇撇扑翻了,叫“翻”,就算胜了,可以得两张洋画。还有“撮”、“贴”等多种玩法。参见朱建颂、朱学勉等编着:《武汉民间游戏》,中国档案出版社,2004年,第42页。“打撇撇”在后来被用作俗语,意指“儿戏、闹着玩、瞎糟蹋、乱折腾”。
    ①朱建颂、朱学勉等编着:《武汉民间游戏》,中国档案出版社,2004年,第52页。
    ②巡阅使:《街头巷尾:不争气的孩子》,《太阳灯》,1933年3月24日。
    ③《武汉民间歌谣》, 《武汉报》,1944年1月18日。
    ④“连膀肚”是湖北方言,指小腿肚。在武汉方言中“肚”发“dou”音,于是能和前句中的“狗”字构成押韵。还有一首“小小西瓜”也是童谣情歌:“小小西瓜圆溜溜,挑担白米上扬州,扬州爱我好白米,我爱扬州好丫头。大我三岁我不要,小我三岁跟我走。……”《武汉民间歌谣》, 《武汉报》,1944年1月18日。
    ①小青:《音乐家的悲哀》,《武汉日报》,1932年8月8日。
    ②巡阅使:《街头巷尾:色情之歌》, 《太阳灯》,1933年6月9日。
    ③淬铭:《里巷之夜》, 《武汉报》,1941年7月30日。
    ④学言:《乘凉》, 《汉口中西报》,1932年8月13日。
    ⑤巡阅使:《街头巷尾:讲善书的》,《太阳灯》,1933年6月17日
    ⑥《汉市夏季写真(下)》,《武汉日报》,1935年6月16日。
    ⑦作者写道:“在我们小时候,纳凉似乎是一件快事,如《清嘉录》所记, ‘或泊舟胥门万年桥洞,或规掉虎阜十字洋边,或分集琳宫梵宇水窗、冰谢。随意留连,作牙牌、叶格、马吊诸戏,以为酒食东道,谓之斗牌。习清唱,为避署什(计)者,白堤青舫,或声绮调,明目男子,演说古今小说,谓之说书。置酒属客,递为消暑之宴。’”随后作者也抱怨现在的纳凉已经感受不到当时的快乐了:“这些盛事,现在是没法再找寻了。每晚在这批纳凉群中看到听到的,只是愁眉苦脸地在谈着‘米价涨,煤价涨’。”《儿时纳凉畅怀,如今纳凉乏味》,《汉口导报》,1948年7月28日。
    ①漱碧:《纳凉》, 《汉口中西报》,1932年8月4日。
    ②《睡马路》,《建国晚报》,1947年8月26日。
    ③《严禁当街露宿》:《汉口中西报》,1917年6月25日。
    ④涂文学主编:《武汉通史·中华民国卷(下)》,武汉出版社,2006年,第91页。
    ⑤《汉市夏季写真(下)》, 《武汉日报》,1935年6月16日
    ⑥[美]罗威廉著,鲁西奇、罗杜芳译:《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和社区(1796-1895)》,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02-103页。作者提出的具有代表性的市场还包括:五彩巷和马王庙的通宵市场,四宫殿的新春灯会,以及龙王庙四处伸展的鲜果市场等等。
    ①《汉口山陕会馆志》,图表部分,以及卷一,第11-12页。
    ②如1889年,茶业公所为了庆祝其新大楼的落成,连续演了几场大戏,隆重地招待当地的中外达官显宦与富商名流。参见[美]罗威廉著,江溶、鲁西奇译:《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55页。
    ③《申报》,光绪七年十月二十五日。
    ④叶调元:《汉口竹枝词》,卷五。转引自徐明庭辑校:《武汉竹枝词》,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94页。
    ⑤“小戏”是相对“大戏”而言的。“大戏”是指组织和场面比较大,角色繁多、音乐复杂,剧本有固定形式,流行区域比较广的戏剧。在汉口,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大戏即汉剧。“小戏”与之相反,往往角色较少,常常是“三人班”,腔调简单,多数剧本为口传,没有形成文字,唱白纯粹采用土语,所演出的内容多反映民间生活和传说故事。商家青睐以“小戏”招徕顾客与其成本低廉,受众广泛有关。参见方白:《谈地方戏》,《武汉日报》,1947年1月14日。
    ①巡阅使:《街头巷尾:马路大舞台》,《太阳灯》,1932年12月25日。另外的佐证可参见方白:《谈地方戏》, 《武汉日报》,1947年1月14日。作者认为小戏是地方戏中最接近民众的戏种,所以具有非凡的吸引力,并举例:“当我们在汉口中山大道经过的时候,范式播放楚剧的商店门口,一定会围着很多的人,他们全神贯注地听着,舍不得离开。”
    ②叶调元:《汉口竹枝词》,卷三。转引自徐明庭辑校:《武汉竹枝词》,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66页。
    ③重叠:《新奇坐棍法》, 《太阳灯》,1932年12月13日。
    ①勉:《牵猴子的玩意》, 《汉口导报》,1947年8月23日。
    ②成崇顺:《猴戏》,《武汉日报》,1937年3月17日。
    ③巡阅使:《街头巷尾:魔术救(教)授》, 《太阳灯》,1933年6月10日
    ④王笛著,李德英、谢继华、邓丽译:《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9页。
    ①在王笛对成都街头文化的研究中,将成都街头的庆典仪式分为三种类型:家庭和宗族、街头和邻里、社区共同体。并指出这几种类型,特别是后两者经常相互交叉。例如,以家庭为单位的庆典也包括了邻里,以邻里为单位的庆典也包括了许多家庭。即使由富人组织的活动并不排斥非居民和穷人参加。这主要是因为一般的庆典的组织者认为参加的人越多,证明活动越成功,这种活动有时也演化成家庭街道和社区在财富、声望和组织能力方面的一种竞赛。参见王笛着,李德英、谢继华、邓丽译:《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64页。
    ②汉口人历来都重视为亲友“做寿”和“做生”,这两者的区别是50岁以上才能“做寿”,在此之前叫“做生”。参见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编:《武汉市志·社会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87页。
    ③正如叶调元在两首竹枝词里描述的:“富人棺椁讲繁华,花板中心选菊花。其次对墙尺许厚,一年一度漆来加;贫人棺椁极平常,十二圆花很可装。最下不须营葬具,替他收殓自新堂。”叶调元:《汉口竹枝词》,卷五。转引自徐明庭辑校:《武汉竹枝词》,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88页。
    ④叶调元:《汉口竹枝词》,卷五。转引自徐明庭辑校:《武汉竹枝词》,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88页。关于这种风俗可以详见陈建华:《“娱尸”考辨》, 《2007北京师范大学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中国语言文学)论文集·文学卷(下)》,第387-395页。
    ①巡阅使:《街头巷尾:坐夜》,《太阳灯》,1933年4月8日。
    ②巡阅使:《街头巷尾:买路钱》, 《太阳灯》,1933年6月5日。
    ③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编:《武汉市志·社会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86页。
    ④“街头巡阅使”曾在街头的墙壁上发现一张为祛除一个女性(彭余氏)身上的晦气而书写的纸条,她被指控因前世犯了过错,而在今世受到惩罚。纸条上写着:“为悔过陂邑人彭门余氏,年二十三岁,目悬雷标,弟二十一,三十六条之罪。第一世姓王强夺恩爱,占人田地,谋杀耕牛六畜;第二世拦路绝命,为人不孝父母翁婆,三姑六娌不仁,前两世之过,今身女生,一切污秽不净,拗眼气大,竟恨夫君故招雷霆之报,即宜悔过自新,才保影形,大放光明,诸人仁君子念念,方可改之。”和治疗“夜哭郎”的方法一样,这个祛除晦气的巫术也强调了社区其他成员的参与。巡阅使:《街头巷尾:迷信宗教社会》,《太阳灯》,1933年4月24日。
    ①一位观察者为我们描写了过年时街头的鞭炮与锣鼓声,并以一个社会精英的“冷静”视角评价这种民间传统习俗:“今年的爆竹的声音,一夜不绝,通晚没有能合上眼。中国人爱声音,唉热闹的脾气,在这时候尽量的发泄出来了。别看他平时不声不响,没有几句话说,一有机会,就可能闹得震天响,而且闹个不歇。锣鼓是更好的例。一个家家相同永不变易的调子,可以闹上几点钟,而且继续的闹上半个月,要是一个神经稍灵敏,对于音乐稍有积分爱好的人,听了几分钟就免不了头痛心烦,可是我们的国人可以乐此不疲,而他且左邻右舍,住家店铺可以发出同样的喧哗。中国人爱闹爱声音,于此可见。吵闹与娱乐,在中国可以说是分拆不开的。”西滢:《过年》,《武汉日报》,1935年2月15日。
    ②棣华馆生:《鄂垣竹枝词》, 《申报》光绪六年十月廿七日。门前挂的是纸制的银锭或是松柏树枝,取招财之意。转引自徐明庭辑校:《武汉竹枝词》,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49页。 “鄂垣”实指当时的湖北省会武昌,由于武昌风俗和汉口相差无几,因此这首竹枝词也能侧面反映当时汉口的情况。
    ③髫鱼罗懋其:《汉口新年竹枝词》,《大汉报·楚社日刊》,1922年3月3日。
    ④逸群文伯超:《汉口新年竹枝词》, 《大汉报·楚社日刊》,1922年3月3日。
    ⑤《废历元宵写真》, 《武汉日报》,1935年2月18日。
    ⑥叶调元:《汉口竹枝词》,卷二。转引自徐明庭辑校:《武汉竹枝词》,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7页。节日的街头游行常常引起万人空巷的盛大场面,有时甚至因此而诱发事故。有一位老年观众在围观端午节体育大表演的过程中,因拥挤与喧闹导致了癫痫的复发,昏厥倒地。《怡园一看客昏厥倒地重伤》,《武汉日报》,1937年6月14日。
    ①《十字街头:正月十五玩花灯》,《罗宾汉报》,1947年2月6日。
    ②《废历元宵写真》,《武汉日报》,1935年2月18日。这则新闻中虽然提到小贩们在元宵节期间通过贩卖纸灯而大获渔利,但也补充说明,节日一过这些纸灯便再难以售出,即便是贱卖,也无人问津。因此小贩们在渔利的同时也承担了较大的风险, “故小贩愁闷叹气,均叫‘活的’招瘟”者大有人在。
    ③《废历上巳节黄鹤楼写真》,《武汉日报》,1935年2月13日。
    ④《废历端午花絮录》,《武汉日报》,1932年6月9日;《佳节又重阳:市民昨登高揽胜》,《武汉日报》,1935年10月7日。
    ①倪莎:《望街茶园》, 《武汉日报》,1935年2月17日。
    ②叶调元:《汉口竹枝词》,卷一。转引自徐明庭辑校:《武汉竹枝词》,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9页。
    ③王笛着译:《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62页。
    ①王远翔:《从歇后语说到汉口的茶馆》,武汉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武汉文史资料》,1996年3期。
    ②民初稿本《兰氏吟草》收诗一百几十首。这一首,是一位名叫奚留的作者摘录的。他对这个稿本很赞赏,曾说:“不知在这众生望好文如望云霓的当日,出版家肯印刷出来超度众生也未?”详见奚留作《谈<兰氏吟草>——介绍武汉的一位平民诗人》。原载于1936年9月16日出版的《西北风》第8期。
    ③这句俗语有时也被说成是:“早起皮包水,晚上水包皮”。干堂:《从茶的消费说起》,《武汉日报》,1935年5月11日;袁素娣:《茶馆撷趣》,武汉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武汉文史资料》,1994年第2期。“上午皮包水,下午水包皮。”
    ④龙从启:《也谈武汉的茶馆》,武汉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武汉文史资料》,1985年,第1期。
    ⑤邵冠华:《吃茶》,《武汉日报》,1935年9月9日。
    ①龙从启:《也谈武汉的茶馆》,武汉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武汉文史资料》,1985年,第1期。
    ②作者在文章中还提到:“讲究吃茶的人是反对这种喝法的,倘这样的喝,他们便目之为‘牛饮’,不能算是真正的吃茶,真正的吃茶是像喝酒一样,一小口、一小口的呷,还要细细考究其味道。这两种喝法,也就是这两种人各自身份不同的缘故……”文章作者似乎太过于自信精英对于大众在文化品味上的优越感,而忽视了去观察民众日常休闲的真实样态。郑家弘:《茶话》,《武汉日报》,1935年8月30日。
    ③王笛著译:《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69页。
    ④《汉口市筹设民众茶团之经过》, 《新汉口》第1卷第4期,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bB1122/5;《视察民众茶园》, 《新汉口》第1卷第6期,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bB1122/7。
    ①茶商也是大型茶馆的投资者,1904年由从事茶叶经营的徽商程广泰和韦紫封投资建立的“天一”茶园被认为是商业资本向文化事业投资的开端。《武汉影院、剧场业的兴起概况》,武汉文化志办公室编:《武汉文化史料》(第一辑),1983年,第90页
    ②[美]罗威廉著,江溶、鲁西奇译:《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52-154页。
    ③徐焕斗:《汉口小志·风俗志》,民国四年(1915年)刊本,第5页。
    ④范锴:《汉口丛谈》,卷一,第8-10页
    ⑤皮明庥、吴勇主编:《汉口五百年》,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88页。
    ⑥《夏口县志·商务志》,1920年,第9页。
    ⑦此数据是1999年出版的《汉口五百年》中的研究结果。在此后的10年中,这个数据曾多次被误读。有学者认为“1928年的1117家,和1933年的1373家”实系汉口茶馆的数量,但据笔者掌握的数据显示,1928年至1933年间,汉口茶馆的数量不太可能达到1000家以上。因为,有数据显示,1934年汉口茶馆的数量为726家。如果1933年汉口茶馆的数量是1373家,那么表示茶馆在1933年中发生了巨大的行业危机,才导致将近一半茶馆的倒闭。但在1933至1934年间的报刊报道与档案史料中并没有发现有这种行业危机的存在,另1935年《汉口商业月刊》对汉口茶馆业的调查中也表示,汉口茶馆在1934年“亏折歇业者十一家,余者皆保持平衡状态”。参见邹宗伊:《二十三年度汉市百业赢亏调查》,《汉口商业月刊》,1935年第2卷第8期。
    ⑧这762家茶馆中,包括汉口市茶馆业同业公会登记在册的524家和未登记在册的238家。参见《二十三年度汉市各业赢亏记(续)》, 《武汉日报》,1935年6月18日。同样的数据在邹宗伊发表于《汉口商业月刊》的文章《二十三年度汉市百业赢亏调查》中得到了印证,因此这个数据应是比较可靠的。参见邹宗伊:《二十三年度汉市百业赢亏调查》, 《汉口商业月刊》,1935年第2卷第8期。
    ⑨资料来源:《茶馆商业同业公会会员名册》, 《汉口市商会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76-1-418。
    ⑩《武汉调查》,1949年4月,第149页。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BF/237
    ①武汉沦陷后,茶馆的数量曾一度降至250家。参见皮明庥、吴勇主编:《汉口五百年》,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88页。
    ②资料来源:《茶馆商业同业公会会员名册》, 《汉口市商会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76-1-418。
    ③在王笛对成都茶馆的研究中,也发现了本省人垄断地方茶馆生意的现象,根据他的推断认为茶馆是本地文化和传统的鲜明象征,因此带外地口音的茶老板恐怕很难吸引众多茶客,而茶客恐怕也很难相信外省人能够提供他们所需的茶叶以及茶馆的那种氛围。参见王笛著译:《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207页。
    ④袁素娣:《茶馆撷趣》,武汉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武汉文史资料》,1994年,第2期。
    ①“早逢春”和“第五泉”是后湖两个相邻的大茶馆。叶调元:《汉口竹枝词》,卷三。转引自徐明庭辑校:《武汉竹枝词》,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64-67页。
    ②王默:《漫话汉正街茶馆》,武汉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武汉文史资料》,2006年,第11期。
    ③顾也文:《汉口中山公园》, 《旅行天地》,1949年第1卷第1期。
    ④田梅村:《旧时代武汉茶馆见闻》,武汉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武汉文史资料》,1984年,第4辑。
    ①邵冠华这样描写汉口“明月”茶楼的雅座环境:“上了楼,只见楼梯也挂着:‘雅座’二字……现在也好像不可降低了身份,于是也豪气四散似的走进了‘雅室’。一张张的黑漆的抬上架上了瓶花,整齐地在二间房子里排着五至六张。口与枱的中间是宽敞的,可以使茶客有踱步的舒展。壁上贴着中国古代的花草画,壁前摆着黄颜色的精致的沙发。这些含有贵族意味的布置……”邵冠华:《吃茶》,《武汉日报》,1935年9月9日。
    ②吴熙元:《民国二十三年汉口市各业概况》, 《实业统计》,1935年,第3卷第3期。
    ③香陔:《汉市四十家较大茶楼一览表》, 《新汉口》,1930年,第2卷第3期。
    ④王默:《漫话汉正街茶馆》,武汉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武汉文史资料》,2006年,第11期。
    ⑤中型户和小型户的茶馆分别被定级为“乙等”、“丙等”。王默:《漫话汉正街茶馆》,武汉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武汉文史资料》,2006年,第11期。
    ⑥田梅村:《旧时代武汉茶馆见闻》,武汉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武汉文史资料》,1984年,第4辑。
    ⑦1908年的《汉口中西报》上刊登了一则茶馆的公开招股启示,某茶馆因生意欠佳,老板决定演大戏,公开招股对茶馆进行改造。这为我们展示了茶馆经济的灵活多变与适应性:“贤乐茶园定期张罗。贤乐茶园后台汪处海棠红,张文艳龙近因生意欠佳,难以接济,特择于本月十五、六日夜张罗。现正飞笺请客,谅有周郎之癖者到期无不前往报效。贤乐茶园招股改造。贤乐茶园近因扩张生意招添股本,拟将园子改建于马路边,大门改向马路,所有内容一切无不特别缔构云”。其中“周郎之癖者”指爱好戏曲的人。 《汉口中西 报》,戊申年,五月十四日。另外,一则流传于汉口的歇后语也表现了茶馆经营的灵活性:“广益桥的茶馆——临鹤”。“临鹤”与湖北方言“联合”、“灵活”谐音。参见王远翔:《从歇后语说到汉口的茶馆》,武汉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武汉文史资料》,1996年,第3期。
    ①《茶社酒楼打烊时间有规定》, 《罗宾汉报》,1948年7月18日。
    ②田梅村:《旧时代武汉茶馆见闻》,武汉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武汉文史资料》,1984年,第4辑。
    ③龙从启:《也谈武汉的茶馆》,武汉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武汉文史资料》,1985年,第1期。作者在回忆冬天的茶馆时指出:由于空气不流通,加之茶客中吸烟的人不少,往往是以进门满堂的乌烟瘴气便扑面而来,令人窒息,再加上不绝于耳、撕人心肺的咳嗽声和痰盂里不堪入目的黄腻带绿的浓痰,使人简直难以忍受,但一些茶客仍然风雨无阻。
    ①田梅村:《旧时代武汉茶馆见闻》,武汉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武汉文史资料》,1984年,第4辑。
    ②龙从启:《也谈武汉的茶馆》,武汉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武汉文史资料》,1985年,第1期。
    ①[美]罗威廉著,鲁西奇、罗杜芳译:《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和社区(1796-1895)》,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04-105页。
    ②“讲理性”在湖北方言中指“讲道理”。
    ③巡阅使:《街头巷尾:清谈的民族》, 《太阳灯》,1933年3月20日。
    ④“茶楼固然是有闲人群的消遣地,可是留心社会问题的人却可以在那里得到许多有价值的资料,五光十色,有国家大事,而至于妈匕经。”天使:《十字街头》,《罗宾汉报》,1946年3月26日。
    ⑤王笛著译:《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78页。
    ⑥倪莎:《望街茶园》, 《武汉日报》,1935年2月17日。
    ①干堂:《从茶的消费说起》,《武汉日报》,1935年5月11日。作者的批评十分尖锐,从下面这段话可以看出:“晋儒因重清谈,而酿成五胡乱华之患,日本占东三省,割朝鲜,夺琉球台湾,说不定因为我们谈得太多了。生长在这个忙世界,我们日夜胝脚胼手,辛辛苦苦地去做,尚怕不够。何况我们日夜消磨于茶杯中呢?茶叶消费不要紧,时间浪费要紧!意志消沉更要紧!”
    ②王笛著译:《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327-348页。关于茶馆“吃讲茶”的研究也可参见[日]铃木智夫:《清末江浙地区的茶馆》, 《江海学刊》,2002年,第1期。
    ③蔡寄鸥:《茶酒楼竹枝词》,转引自徐明庭辑校:《武汉竹枝词》,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05页。
    ④郑家弘:《茶话》, 《武汉日报》,1935年8月27日。
    ⑤田梅村:《旧时代武汉茶馆见闻》,武汉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武汉文史资料》,1984年,第4辑。
    ①如“脱帽子”、“包生意”、“摊樱桃”等等,在全国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称呼,但“吃讲茶”却是全国通用的江湖隐语。参见易江波:《近代中国城市江湖社会纠纷解决模式——聚焦于汉口码头的考察》,《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76-177页。
    ②王远翔:《从歇后语说到汉口的茶馆》,武汉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武汉文史资料》,1996年,第3期。
    ③正如叶调元竹枝词所描写的:“行栈官人最软和,每逢生意巧张罗。局中明白旁人味,说话由来橘子多。”叶调元:《汉口竹枝词》,卷五。转引自徐明庭辑校:《武汉竹枝词》,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05页。
    ④姚伟钧、任晓飞:《老武汉的商业民俗》,武汉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武汉文史资料》,2007年第11期;田梅村:《旧时代武汉茶馆见闻》,武汉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武汉文史资料》,1984年,第4辑。
    ①王笛著译:《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81页。
    ②田梅村:《旧时代武汉茶馆见闻》,武汉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武汉文史资料》,1984年,第4辑。
    ③龙从启:《也谈武汉的茶馆》,武汉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武汉文史资料》,1985年,第1期。
    ④很多老人留下关于近代汉口斗蟋蟀的回忆记录,详细情况可参阅刘文保:《旧时玩蟋蟀的见闻》,肖志华主编:《湖北社会大观》,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第107-112页;朱务本:《旧武汉的斗蟋蟀》,肖志华,严昌洪主编:《武汉掌故》,武汉出版社,1994年,第456-457页;田梅村:《旧时代武汉茶馆见闻》,武汉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武汉文史资料》,1984年,第4辑。
    ①青佳:《蟋蟀一斗万金》, 《太阳灯》,1932年11月1日。
    ②田梅村:《旧时代武汉茶馆见闻》,武汉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武汉文史资料》,1984年,第4辑。
    ③龙从启:《也谈武汉的茶馆》,武汉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武汉文史资料》,1985年,第1期。
    ④[日]铃木智夫:《清末江浙地区的茶馆》, 《江海学刊》,2002年,第1期。
    ⑤叶调元:《汉口竹枝词》,卷三。转引自徐明庭辑校:《武汉竹枝词》,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64-65页。
    ①田梅村:《旧时代武汉茶馆见闻》,武汉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武汉文史资料》,1984年,第4辑。
    ②元:《工厂区内的娱乐场所》,《戏剧新报》,1950年9月22日。
    ③徐鲁:《孤帆远影碧空尽》,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3-15页。
    ①王远翔、胡美君:《善书介绍》、《汉川善书年序纪事》,湖北省志《文艺志》编辑室编:《文艺志资料选辑(一)》,1982年,203-224页。
    ②木偶剧也称“提线戏”,曾有专门的剧场,1918年新市场开幕式就有专门的木偶剧班在“雍和厅”演出,根据后人的回忆,“当时表演木偶戏一般于台上搭一个小台,用黑色的丝线提调木偶,完全用京戏演出,行头场面样样相同,一样开打,亮靴底,摔踝子,翻筋斗”。安:《小史料》, 《戏剧新报》,1950年7月23日。
    ③《武汉的木偶剧》,武汉市文化局史志办公室编:《武汉文化史料》(第五辑),1985年6月。第9-10页。
    ④胡春:《杂谈皮影戏》, 《戏剧新报》,1950年2月24日。
    ⑤《汉市三十七家皮影戏木人戏一览表》:《新汉口》,1931年第2卷第9期,武汉档案馆藏,档案号:bB1122/6。
    ⑥平剧即京剧,当时还被称为“皮簧戏”。
    ⑦扬铎着,扬总珙整理:《汉剧六十年在武汉》,湖北省戏剧工作室编:《戏剧研究资料》,1984年,总第10期,第73-75页。
    ⑧王若愚:《楚剧奋斗史》,湖北省戏剧工作室编:《戏剧研究资料》,1982年,总第4期,第34-36页。花鼓戏在1926年更名为“楚剧”,作者原文中即是以“楚剧”称呼花鼓戏。
    ①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称呼,在四川被称为“围鼓”,北方称之为“走票”,但大致意义相同,茶馆被公认为这种公共娱乐活动的发源地。侬:《坐唱菊班》, 《戏剧新报》,1950年9月2日。
    ②侬:《坐唱菊班》, 《戏剧新报》,1950年9月2日。需要补充的是,辛亥革命时期,汉口遭清军焚毁,各大戏园付之一炬,短时间很难恢复,一些艺人转而投入茶馆的演出,形成了茶馆坐唱的局面。参见扬铎着,扬总珙整理:《汉剧六十年在武汉》,湖北省戏剧工作室编:《戏剧研究资料》,1984年,总第10期,第101页。
    ③侬:《小史料》, 《戏剧新报》,1950年6月3日。
    ①王统照:《在剧场中》, 《东方杂志》,1922年,第19卷17号。
    ②楼嘉军:《上海城市娱乐研究(1930-1939)》,文汇出版社,2008年,第83页。
    ③傅才武:《近代化进程中的汉口文化娱乐业(1861-1949)——以汉口为主体的中国娱乐业近代化道路的历史考察》,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④武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武汉市志·文化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90-191页。
    ⑤彭厚荣、胡向阳:《武汉影院、剧场业兴起的概况》,武汉文化志办公室编:《武汉文化史料》(第一辑),1983年,第89-90页。
    ①《汉口市市内剧场一览表》,湖北省档案馆藏,档案号:LSA2.2-14。
    ②主要数据来源:武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武汉市志·文化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191-193页;《本府核准之娱乐场所一览表》, 《市政概况》,1931年4月,第58-59页,现藏于武汉市档案馆;《汉口市娱乐场所调查表》, 《汉口市政报告》,1946年1月。
    ①余文祥:《武汉戏曲楹联》,中国档案出版社,2003年,第11页。山陕会馆的戏台楹联还有很多,大多展现了会馆所有群体的荣耀或是戏如人生的逸趣,如:“唱一曲白雪阳春,大江东去。看满眼流丹叠翠,爽气西来;且从忙里偷闲,看尽古今来情状。莫道局中是戏,点破千百世机关。”
    ②余文祥:《武汉戏曲楹联》,中国档案出版社,2003年,第16-24页。
    ③扬铎着,扬宗珙整理:《汉剧六十年在武汉》,湖北省戏剧工作室编:《戏剧研究资料》,1984年,总第10期,第68页。作者扬铎,字闻泉,出生于汉口,是汉剧界著名的研究者。主要著作有《汉剧六十年在武汉》、《汉剧史考》、《汉剧传统剧目考证》。在具有回忆录性质的著作《汉剧六十年在武汉》中,作者曾回忆自己的戏迷父亲带他到汉口各会馆看戏的经历。
    ④田禽:《民间戏剧概论》,《武汉日报》,1937年6月14日。
    ①邓家琪主编:《汉剧志》,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年,第226页。
    ②扬铎着,扬宗珙整理:《汉剧六十年在武汉》,湖北省戏剧工作室编:《戏剧研究资料》,1984年,总第10期,第69页;周贻白:《中国剧场史》,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15页;田禽:《民间戏剧概论》, 《武汉日报》,1937年6月14日,文章作者将民间戏台分为三种,固定的戏楼;临时的草台;水上的舞台,在汉口,最常见的是固定的戏楼。
    ③汉剧史家扬铎曾回忆他小时候看会戏的经历:一次,长沙会馆有戏,太平会馆也有戏,两处相距很近,不但艺人分包赶角,而且戏迷们也两处赶角儿,即便是两个会馆演出的都是同一出《清河桥》,但人们也不愿错过。扬铎着,扬宗珙整理:《汉剧六十年在武汉》,中国档案出版社,2003年,第11页。
    ④侬:《汉口的庙台戏》, 《戏剧新报》,1950年9月15日。
    ⑤八九老人:《旧剧小掌故》,《戏剧新报》,1950年8月15日。点戏的内容也力求彰显族群的荣耀或是吉祥与如意的理想,常点的戏有《赐福》、《百寿图》、《渭水河》, 《蟠桃会》等等,这几出戏几乎是堂会戏必演的戏目。
    ⑥力人:《谈“堂会戏”》,《戏剧新报》,1950年8月3日。
    ⑦“破台”仪式需要请知名的汉戏戏班,或者有声望的老“江湖汉班”举行镇邪驱煞仪式。破台戏的红单(合同)上要写上“破台开光,扫尽邪气,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机组还原,人喜神欢,破台大 吉,一方清泰”。演出时需请戏班内德高望重的老管事掌坛指挥,演出一般从午夜“子时”直到“寅时”为止。演出伴随着严格的仪式程序与行为禁忌,整个仪式主要的象征意义是具有保护性的神祗,祛除邪魔歪道,保护地方的平安。保护性的神祗有很多,包括玉皇大帝、天兵天将,以及工匠的保护神张公与鲁班等等。破台时还会事先请风水先生推算出忌讳回避的“年命”并公之于众,如是肖虎和肖猴的年命不对,凡是那两年出生的人,都不能来看戏。市民对于这样的禁忌往往半信半疑,但有些人深信不疑而不敢触犯。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这些禁忌并不妨碍有些“不信邪”的戏迷前往观戏。参见邓家琪主编:《汉剧志》,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年,第212-213页;侬:《小史料》, 《戏剧新报》,1950年7月26日。
    ①《汉口市娱乐场所调查表》, 《汉口市政报告》,1946年1月。
    ②《汉口市公共娱乐场所检查报告书》,《汉口市警察局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40-13-1300。
    ①在《武汉市志·文化志》中的统计是建造于1913年。
    ②根据傅才武教授对汉口公共娱乐业的研究,汉口的娱乐业在这一时期正经历着商业化改革,无论是市场运作还是组织形式,都慢慢变得符合商业化运作的需要,表现为商业化的目标指向、演员的职业化、商业广告宣传的出现等等。参见傅才武:《近代化进程中的汉口文化娱乐业(1861-1949)——以汉口为主体的中国娱乐业近代化道路的历史考察》,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③汉口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一次严重的戏院垮塌的事故,事出中山路宝善街的宝善戏院。该戏院原来是苏湖公所戏台,1936年经过改建后开始经营戏院。1937年3月10日,风雨交加导致戏院与会馆相邻的围墙倒塌。在事故中,共有17人遇难。《风雨中惨剧:宝善戏院压毙男女十七人》, 《武汉日报》,1937年3月11日。此次事故后,地方政府开始逐渐加大对公共娱乐场所安全事项的控制。《宝善戏院惨剧发生后》, 《武汉日报》,1937年3月12日。
    ④《公共娱乐场所改善事项》, 《汉口市警察局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40-13-1300。
    ⑤《看戏:老武汉的温暖记忆》, 《楚天都市报》,2010年1月6日。
    ①《关于各戏院请加座价案》, 《汉口市政府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9-31-6056。
    ②万生鼎老人在采访中回忆道,当时戏院的前后排座位的距离仅有7-8公分。这可能与事实有出入,因为这样的间隔距离连一个小孩也坐不下去。可能老人是指坐下一个成年人后,前后排的走道仅剩下7-8公分。另外,在采访中老人也回忆了茶馆戏园里的场景:“那时的茶园都是八仙桌,瓜子花生端上桌,戏台旁边烧着开水,汩汩冒着热气,茶伙计拿着长把铜壶,来回加水,客人一般会给伙计点小钱,伙计便弯腰道谢。”可见和茶馆戏园相比,新式戏院观众席的空间的确是被尽可能的压缩了。《看戏:老武汉的温暖记忆》, 《楚天都市报》,2010年1月6日。
    ③如天仙大舞台在1947年的检查中,被指出座位间的走道过于狭窄,并要求整改:位于观众席中间的主过道与舞台前的横走道均不足80厘米,两边的靠墙的走道仅40厘米。《汉口市公共娱乐场所检查报告书》,《汉口市警察局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40-13-1300。
    ④《汉口市个娱乐场所关于各项设备之缺点及改进意见表》,《汉口市警察局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40-13-1300。
    ⑤《汉口市政府清洁视察组检查杂剧院四月份清洁竞赛成绩及应改进事项一览表》,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9-31-6416;《文化会堂装设冷气,名剧原野今日上演》, 《罗宾汉报》,1947年7月18日。
    ⑥侬:《满堂红》,《戏剧新报》,1950年9月19日。
    ①剑云:《汉剧掌故谈》, 《十日戏剧》,1937年,第1卷第14期。
    ②邓家琪主编:《汉剧志》,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年,第184-185页。
    ③王伯生:《整理京剧的意见》, 《汉口民乐园征信录》,1928年。转引自武汉文化志办公室编:《武汉文化史料》(第一辑),1983年,第74-77页。
    ④《核明取缔长乐戏院放映五色电光情形》, 《汉口市政半月刊》,载于《武汉日报》,1935年2月1日。
    ⑤沙:《旧剧过去的照明》,《戏剧新报》,1950年9月19日。
    ⑥《到月宫去捞上一笔》,《罗宾汉报》,1946年9月2日。
    ①金锷:《汉剧:前台》, 《罗宾汉报》,1949年5月24日。
    ②邓家琪主编:《汉剧志》,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年,第183页。
    ③抗日战争时期,武汉沦陷,楚剧艺人被迫在重庆演出。在一次空袭中,多枚燃烧弹命中所在戏院,经过艺人奋不顾身的抢救,行头得以安全,可见其重要性。参见王若愚:《楚剧奋斗史》,湖北省戏剧工作室编:《戏剧研究资料》(第4辑),1982年,第72-73页。
    ④阎金锷:《汉剧》,湖北省戏剧工作室编:《戏剧研究资料》(第14辑),1984年,第41-44页。
    ⑤金锷:《汉剧:事例和禁忌》, 《罗宾汉报》,1949年6月6日;惠民:《梨园祀神之位置》, 《戏世界》,1927年6月15日;报纸上曾经讲述了艺人余三胜的妻子因儿子生病闯到后台的故事,按照班规,后台是女性的禁地,后来经戏班开“公所”大众评判,姑念事发急迫,罚了三杯酒了事。《后台禁忌》:《罗宾汉报》1949年4月1日。
    ⑥“分包赶角”主要源于戏院经营模式的一种,即戏院场方与戏班按照演出门票收入的多寡进行提成,有“一九”,“二八”,“三七”等不同的提成方法,这种经营模式有利于戏班在不同的戏院流动。
    ⑦《天声舞台前后演员表》,《汉口市警察局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40-13-371。
    ①《函请汉口地方法院关于明星电影院伪造戏券嫌疑请侦讯依法究办和其他文件》,《汉口市政府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9-31-6418。
    ②《戏院卖茶:公开之秘密》, 《汉口导报》,1946年6月14日。
    ③《美成戏院公然与限价斗法,异想天开提高茶价勒索观众遂私欲》,《罗宾汉报》,1948年9月20日;《龙套闲话:一江风》, 《罗宾汉报》1948年10月2日;英:《美成唱不下去,且拿茶壶出气》, 《罗宾汉报》,1948年11月13日。
    ④4名滑稽演员中包括2名滑稽话剧演员和2名滑稽戏演员。
    ①《明星大戏院职员姓名册》, 《汉口市警察局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40-13-371。需要补充的是,明星大戏院是一家主要以经营电影放映为主的戏院。因此,在表格中没有后台艺人出现,但诸如管理层、售票、茶役、招待等其他分工基本与天声大舞台相似。
    ②苛子:《长乐开幕首夕谈》,《戏世界》,1934年8月16日。
    ③《和记大舞台头泡,南北名伶今登台》、《和记舞台揭幕:调整阵容,再张旗鼓》, 《罗宾汉报》,1946年10月8日。
    ④《夏天不是看戏天》,《罗宾汉报》,1948年7月6日。
    ⑤《平剧界的停锣歇夏》,《罗宾汉报》,1948年7月24日。
    ①英:《美成戏院究竟走哪一条路合适呢?》, 《罗宾汉报》,1948年7月30日:《民乐改演楚剧》,《罗宾汉报》,1946年7月27日。
    ②狷且:《龙套闲话:冬天来了》,《罗宾汉报》,1948年11月22日;《武汉“民众”,应景佳剧》,《汉口导报》,1946年7月26日。
    ③《旧戏院的应景戏》, 《罗宾汉报》,1949年2月17日。
    ④“封箱戏”是戏班传统,指春节临近时,把全年演出中最受观众欢迎的戏剧片段作为一年的“压轴戏”,拿出来翻唱一遍。唱完这台戏后,演戏的“行当”入衣箱,过了春节再演。流行与汉口的各种戏曲种类都有“封相戏”。《谈平剧封相戏》, 《罗宾汉报》,1948年2月8日。
    ⑤有一次,一位女艺人反串牛郎登台演《天河配》,借来一头真牛,拉上台去。哪知道台下对女艺人的极力叫好和捧场声使牛受了惊吓,窜下台来,引起了骚动。参见江燕:《剧坛旧事:动物上台》, 《戏剧新报》,1950年11月7日。
    ⑥《中秋节的噱头》, 《罗宾汉报》,1948年9月6日。
    ⑦石头:《牛上台》,《汉口导报》,1946年8月3日;《闲话龙套:应时小炒》,《罗宾汉报》,1948年9月17日。
    ①乔琪:《为演天河配告各戏院》, 《汉口导报》,1946年8月3日。
    ②抗日战争胜利后,有人这样说到:“胜利周年,本市剧坛,依然沉寂,昔日盛况,黯然神往,北角远征,群集沪滨,实羡煞汉口人也。”可以看出当时的汉口人很羡慕上海戏院林立的公共娱乐氛围,并对对“十里洋场”的生活也十分向往。 《南腔北调》, 《罗宾汉报》,1946年9月3日。
    ③《雪艳香旧地重游,民众乐园邀角忙》,《罗宾汉版》,1946年9月3日。
    ④《凌霄楚歌乐升平》, 《罗宾汉报》,1935年3月2日。
    ⑤《沈云陔三请来汉》,《罗宾汉报》,1946年10月31日。
    ①《龙套闲话:台上与台下》, 《罗宾汉报》,1949年1月22日。
    ②《龙套闲话:一种姿态》,《罗宾汉报》,1948年10月14日;《董艳明还有一月留》,《罗宾汉报》,1946年8月21日。
    ③《老板供祖宗,师兄做娘姨》, 《汉口导报》,1948年1月4日。
    ④羊毛:《戏剧漫笔:老板们吃角儿》,《罗宾汉报》,1947年3月4日。
    ⑤邹宗伊:《二十三年度汉市百业赢亏调查》, 《汉口商业月刊》,1935年第2卷第8期。另外还有很多材料能反映戏院对市面萧条时缺乏应对的办法,如《一片萧索,游艺业最惨》, 《罗宾汉报》,1949年5月2日;《戏剧业当前的厄运》,《罗宾汉报》1949年3月31日,等等。
    ①狷且:《龙套闲话:一片惨象》, 《罗宾汉报》,1948年11月3日。
    ②狷且:《龙套闲话:切莫天真》, 《罗宾汉报》,1948年11月15日。
    ③于厂:《今日办戏院的困难》, 《罗宾汉报》,1948年12月28日。更多反映戏院经营困难的材料还可以参见1946年7月29日到8月2日连载在《汉口导报》上的《下半年度营业之预测》,在这一系列的文章中作者乔琦详细的分析了汉口各大戏院经营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包括艺人聘请、包银、伙食、资金、票价等信息。
    ①《罗宾汉报》的《幕后小唱》专栏经常刊登将社会现状改编成评弹唱本形式的小文章。1948年11月2日,这一专栏刊登了唱本《戏票廉》,唱词反映了当时戏票廉价,戏院看似生意火爆,但演员却垂头丧气,老板心急如焚的矛盾景象:“看客拥挤似疯狂,戏院生意真发狂,票价便宜好商量,就是演员丧气相,无精打采不紧张,马马虎虎莫欣赏,难道我等是羊毛?花钱看戏不上当,老板蚀的直叫娘,因此戏票有人抢,可惜不能囤几张,闲话少说归家往……”《戏票廉》, 《罗宾汉报》,1948年11月2日。
    ②恶性的通货膨胀最终使人们丧失了日常生活的安全感,更失去了娱乐的兴致。这时,即便最低廉的票价也无法挽回流失的观众。在一阵畸形的上座风潮之后,接踵而至的是极度的萧条。解放前夕,汉口的戏院已经徘徊于崩溃的边缘:“上海各戏院票价已再加一倍,汉口戏票仍停留在原价增百分之两百的阶段上,可是汉口的物价同样涨了六七倍至十余倍,难道可以维持吗?请看这几天各家戏院上座的惨状,就知道却又涨不得的苦,什么都可以任意涨,而戏剧的命运最惨。”狷且:《龙套闲话:末日到了》,《罗宾汉报》,1948年11月31日。
    ①震元:《新婚杂记》, 《武汉日报》,1932年4月22日。
    ①《请看大法国电光活动戏》, 《公论新报》,光绪三十三年八月七日。后花洋楼街口即后来的花楼街熊家巷后正街。
    ②1909年的“文明影戏院”广告称:“本园消夏停演,近来天气秋凉,将园内一切,大加改良,本园主重赴各国,搜罗最新奇幻之影片,申汉罕有奇观,每晚开演,凡我同胞,时扩眼界属欲务望诸君光临是幸,本园前后奉赠入场券,一律作用,特此通告”,《趣报》,宣统元年八月二十日。
    ①圣平:《满春园武技跳午(舞)影戏汇演》,《趣报》,宣统元年十月二十二日。
    ②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北省志·文艺》(上),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37页;涂文学主编:《武汉通史·中华民国卷》(下),武汉出版社,2006年,第292页。
    ③关于武汉地区社会风俗在近代转变的动因与特征,可参见严昌洪:《近代武汉社会风俗的嬗变》,《江汉论坛》,1990年,第5期。
    ④彭厚荣:《解放前的武汉电影资料》,武汉市文化局史志办公室编:《武汉文化史料》(第5辑),1985年,第26页。
    ⑤以上海大戏院为例,抗日战争开始后,其业务逐渐好转。特别是国民政府撤出南京后的一段时期,武汉人口不断增加,营业收入也不断增加。估计每月营业收入在10000到12000元之间,且支出没有增加,获利大增。参见徐正道:《汉口上海大戏院的见闻》,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119-130-91。
    ⑥《汉口的电影院》,《大楚报》,1944年4月23日。另外,在一份形成于1938到1940年间的档案中,统计的汉口市市内专营性质的电影院有6家,其中除了“中央”、“上海”等老牌影院之外,还有“光明”与“东和”两家专门放映日本电影的影院。《汉口市市内电影院一览表》,湖北省档案馆藏,档案号:LSA2.2-14。
    ⑦《汉口市娱乐场所调查表》, 《汉口市政报告》,1946年1月;武汉行辕新闻处编:《辖内社会动态一旬》,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40-13-1588。
    ①数据主要来自彭厚荣对近代武汉三镇电影院的研究,但这些数据常常被误读为汉口情况,实际上同一时期武昌的电影院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参见彭厚荣:《解放前的武汉电影资料》,武汉市文化局史志办公室编:《武汉文化史料》(第5辑),1985年,第32页。
    ②1946年上海电影院为了建设成全市的“模范戏院”,学习重庆电影院的方法,在售票处装置了规范排队秩序的栏杆,管理上除了引入的对号入座制度,并派专员负责院内卫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电影院对于现代化的装饰可谓煞费苦心,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捍卫电影作为一种新兴娱乐方式的文化领导权。这种文化权利有助于使电影院在面临茶馆、戏院这些传统娱乐方式的竞争中保持自身的优势。《上海影院李青山的愿望:想做到成为模范戏院》, 《罗宾汉报》,1946年4月2日。
    ①姜玢:《20世纪30年代上海电影院与社会文化》, 《学术月刊》,2002年,第11期。
    ②尹伯琪:《整理游艺意见》,《汉口民乐园征信录》,1928年9月。
    ①影魂:《一页日记(集影片名)》, 《太阳灯》,1933年7月1日。
    ②《市党整委会提倡电影宣传》,《武汉日报》,1935年5月6日。
    ③汉:《国片与本戏》, 《罗宾汉报》,1947年3月7日。
    ④“富家儿”竟爱其“秀色可餐”,“摩登时代”“歌场艳史”常生,“咫尺天涯”之“新月”,照住“雌雄莫辨”之“美人儿”,步出自“神秘睡室”诚“天真之爱”也,此“女流氓”竟是“舞场女探”,及至“天明”遇“大傻特傻”之“柠檬先生”,他是“风流学究”,说“赢得女郎”,熟知“吉士有梦”,神女无心,吾常倚栏叹曰,天既赐我“锦绣缘”,何不早“到爱情之路”共作“同心结”,而合为“并蒂莲”,则汝可免“香闺幽怨”矣。汝又岂另觅“如意郎”乎哉,呜呼, “如此社会”, “人心不古”之“花花世界”,总之“难测妇人心”,自是而后吾亦“洁身自爱”,不作“春情动”之想矣。致华: 《春情热(集影片名)》, 《太阳灯》,1933年7月3日。
    ⑤彭厚荣:《解放前的武汉电影资料》,武汉市文化局史志办公室编:《武汉文化史料》(第5辑),1985年,第35页。
    ①《狮林女杰》电影广告,《武汉日报》,1937年7月4日。
    ②《伦敦盗案》电影广告,《武汉日报》,1937年7月8日。
    ③《霓裳春梦》电影广告,《武汉日报》,1937年7月10日。
    ④《绿窗春困》电影广告,《武汉日报》,1937年7月8日,7月9日。
    ⑤《上海大戏院往来文件》,《汉口市政府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9-31-6097。
    ①公爽:《电影广告》, 《武汉日报》,1937年3月17日。
    ②徐正道:《汉口上海大戏院的见闻》, 《武汉市工商联合会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119-130-91。
    ③石头:《看了一回戏》, 《汉口导报》,1946年5月24日。
    ④在另一篇关于武汉的游记中,作者描写了1931年水灾之后汉口市面的萧条,但他也同时注意到:“惟有电影生意差可维持现状。上至洋行买办,下至跑街要人,那(哪)个不爱这个调儿?便是隔江,隔河的影 迷,也会不惜破功夫,礼拜早些来。”这则材料不但反映了三镇民众对电影的喜爱,也告诉我们这些观众包括了比早期电影观众群体更广泛的阶层。萼荪:《武汉风景线》, 《是非公论》,1936年第7期。
    ①东方希佛莱:《“中山公园”考月考》,《太阳灯》,1933年3月21日。另外一则材料来自于楚风刊载在1941年5月17日《武汉报》中的文章《信不信由你》,在文中作者称:“学生,多半爱电影”。
    ②徐正道:《汉口上海大戏院的见闻》, 《武汉市工商联合会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119-130-91。
    ③清:《京、平、汉、杭之电影业》,《市政评论》,1935年第3卷第16期。这次调查中提到了名为“世间”的电影院,这是我在其他文献或档案中不曾看到的。这家影院位于“大智门电话局对面,是在一个花园里”,可猜测这极有可能是一家露天电影院,由于种种原因,露天电影院常常不在官方统计数据之内。由此我们可以推测,近代汉口电影院的繁荣程度很可能远远超过我们现在建立在官方统计上的理解。
    ①清:《京、平、汉、杭之电影业》, 《市政评论》,1935年第3卷第16期。
    ②《汉口市市(内)剧场一览表》,《汉口市市内电影院一览表》,湖北省档案馆藏,档案号:LSA2.2-14。
    ③报纸中的另一则信息也向我们透露,人们普遍认为看电影是比看戏更时髦的消费:“都市里的有闲阶级……宁愿在电影院门前排队,却不愿去包厢听戏”。看电影远非是为了满足娱乐的需要,更多意义上是为了彰显自己高人一等的社会身份。《天下第一桥当道,乡里人亦不可侮》, 《罗宾汉报》,1949年2月4日。
    ①杜蘅之:《影迷与明星》,《武汉日报》,1935年7月30日。
    ②《武汉日报》1935年3月对阮玲玉自杀事件的连续报道主要有:《阮玲玉明午入殓,遗书谓一死明冤》,3月10日;《阮玲玉自杀始末》,3月11日; 《阮玲玉—棺附体,各方悼惜艺人,电影艺术之重大损失》,3月12日;《银幕星沉,玉人何处去,空留倩影在人间:阮玲玉昨日下午大殓》,3月13日; 《生存银幕,零落山邱:阮玲玉昨日出殡,唐宅发表另一遗书》,3月15日;《阮玲玉死后,唐季珊何以为情:视寓所如见鬼窟移居东南亚,宴请新闻界冀改造舆论,张达民自杀说并非属实》,3月27日。
    ①王一心:《悼阮玲玉》,《武汉日报》,1935年3月11日。同一时期《武汉日报》上其他哀悼阮玲玉的文章还有,痴恙:《挽阮玲玉》,3月12日;吴素梅:《天才的殒灭》,3月19日;胡静:《阮玲玉杀人》,3月26日。值得注意的是各大电影院与戏院经营者对待此次事件的态度,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个不容错过商业机会。他们纷纷排映阮生前主演的影片,一些人甚至利用阮玲玉的不幸作为噱头,大肆夸张。还有些电影杂志暗中派人散布阮的自杀之前有预卜的谣言,以提高杂志的销量。这伤害了影迷的感情,一位阮的影迷愤怒的评价道:“可谓丧心病狂矣。”银铃:《生意经》,《武汉日报》,1935年3月19日;《(阮玲玉自杀),新市场正排演新戏》, 《武汉日报》,1935年3月29日。
    ②关于电影明星对大众日常生活示范效应的研究,参见陈刚:《上海南京路电影文化消费史(1986-1937)》,中国电影出版社,2011年,第30-39页;王儒年:《欲望的想象——1920-1930年代(申报>广告的文化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51-172页;姜玢:《20世纪30年代上海电影院与社会文化》, 《学术月刊》,2002年,第11期。
    ③何力:《论国产电影》,《武汉日报》,1935年6月3日。
    ①恋波:《银幕上的接吻》, 《武汉日报》,1935年2月12日。
    ②《中国电影明星检讨》, 《武汉日报》,1935年2月19日。
    ③姜玢:《20世纪30年代上海电影院与社会文化》, 《学术月刊》,2002年,第11期。
    ④废人:《别矣汉口》, 《关声》,1936年,第5卷第2期。
    ①主要包括萼荪:《武汉风景线》, 《是非公论》,1936年第7期;张常人:《武汉印象近记》, 《旅行杂志》,1937年,第11卷第4期;金恪:《汉口通讯》,《万象》,1944年,第4卷第2期;顾也文:《汉口随笔》,《文艺青年》,1946年,第10期:嘉奎:《武汉的色与杀》,《大地周报》,1947年,第87期。这些文章大多是描写他们游历汉口时的经历,有一些作者站在道德角度批判汉口舞厅的纸醉金迷,另外一些则描述自己在舞厅游乐的场景。
    ①《汉口市市内舞场一览表》,湖北省档案馆藏,档案号:LSA2.2-14。
    ②本次调查将歌厅与舞厅区别开来,歌厅为7家,舞厅4家。考虑到歌厅与舞厅在空间布局、经营、顾客群体、文化氛围等各方面都具有共同性,笔者在此将两者合并在一起考察。《汉口市娱乐场所调查表》,《汉口市政报告》,1946年1月。另外,需要补充的是,这一时期汉口真实的舞厅数量很可能远远超过这个数字,在《罗宾汉报》的《歌舞花絮》专栏中曾多次提到“地下舞女”,这让人不得不怀疑在当时有很多中小型的舞厅为了逃避税收,采取了“地下”营业的方式。
    ③一个典型的事例是,仅能容纳120名舞客的“天星舞厅”注册资金为两百万元,这是当时最大的电影院——明星大戏院(可容纳1387人)注册资金的两倍。《汉口市娱乐场所调查表》,《汉口市政报告》,1946年1月。
    ④《华乐歌场广告》,《读者》,1945年第4期。
    ⑤《仙乐揭幕志锦》,《罗宾汉报》,1946年4月28日。
    ⑥《歌舞花絮》,《罗宾汉报》,1946年3月26日。
    ⑦《仙乐揭幕志锦》,《罗宾汉报》,1946年4月28日。
    ①《歌舞花絮》,《罗宾汉报》,1947年4月2日。
    ②《歌舞花絮》,《罗宾汉报》,1947年4月2日。
    ③《汉口市市内舞场一览表》,湖北省档案馆藏,档案号:LSA2.2-14。
    ④《大中华音乐餐厅职工名册报告表》、《天星音乐餐厅人数调查表》, 《汉口市警察局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40-13-371。
    ⑤以大中华音乐餐厅为例,总共6名乐师中,有上海籍和北京籍乐师各2名,天津籍乐师1名,湖北籍乐师仅1名。《大中华音乐师名册报告表》,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40-13-371。
    ⑥子雨:《流行曲谈》, 《武汉日报》,1935年3月17日。当时比较流行歌曲还可参见潘介萍:《集皇后袖珍歌选,写给他的一封信》, 《罗宾汉报》,1947年9月23日。
    ①《歌舞花絮》,《罗宾汉报》,1947年4月20日。
    ②《歌舞花絮》,《罗宾汉报》,1947年4月21日。
    ③《歌舞花絮》,《罗宾汉报》,1947年4月24日。
    ④《歌舞花絮》,《罗宾汉报》,1947年2月10日。
    ⑤《跳舞为何三分钟一次》,《罗宾汉报》,1946年10月11日。
    ⑥《歌舞花絮》,《罗宾汉报》,1947年1月16日。
    ①《中华舞蹈研究学社广告》,《罗宾汉报》,1947年2月18日。
    ②张常人:《武汉印象近记》, 《旅行杂志》,1937年,第11卷第4期。
    ③《歌舞花絮》, 《罗宾汉报》,1946年4月22日。
    ①“小开”一词源于上海方言,是对有钱人的泛称。如果有钱且年过中年,则被称为“老开”。
    ②《歌舞花絮》, 《罗宾汉报》,1947年4月2日。
    ③关于自由职业者的界定以及该群体的特征,可参见朱英:《近代中国自由职业者群体研究的几个问题——侧重于律师、医师、会计师的论述》,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7期。
    ④对舞厅中舞技高超的女学生描写可参见钟声:《舞国旋律》, 《汉口导报》,1947年4月2日。
    ⑤淑贞:《宿舍风光:谈跳舞》, 《罗宾汉报》,1946年3月14日。
    ①《舞国旋律:舞棍抖狠舞厅受损》,《汉口导报》,1947年3月18日。
    ②罗蒂:《舞女生活(六)》, 《汉口导报》,1947年3月23日。
    ③《歌舞花絮》,《罗宾汉报》,1947年4月6日。
    ④《歌舞花絮》,《罗宾汉报》,1947年4月7日。
    ⑤《歌舞花絮》,《罗宾汉报》,1947年4月8日。
    ①罗蒂:《舞女生活(六)》, 《汉口导报》,1947年3月23日。
    ②对近代舞厅社会功能的研究可参见胡俊修:《近世上海市民社会生活的解读与建构——以1927-1937年(申报>广告为主体的考察》,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第48-57页。
    ③《歌舞花絮》,《罗宾汉报》,1947年2月9日。
    ④罗蒂:《舞女生活(四)》, 《汉口导报》,1947年3月21日。
    ⑤罗蒂:《舞女生活(五)》, 《汉口导报》,1947年3月22日。
    ⑥舞客们为争夺舞女而引发暴力的情况在舞厅里时常发生,下面就是一则:某舞客到“碧露”舞厅跳 舞,最先点了舞女姚莉“坐台子”,才跳了一次舞,便被大班舞女转给其他熟客。该舞客再次叫来姚莉,没想到不到三分钟,又被调走。当找到大班舞女进行理论时,他失去了耐心,“乃饱以一大拳”。《歌舞花絮》,《罗宾汉报》,1946年4月21日。另一天的《歌舞花絮》专栏中则讲述了“小黄”与“小彭”两位舞客,为争夺一位绰号叫“炸弹片”的舞女的欢心,使出浑身解数,为之争风吃醋的故事。《歌舞花絮》, 《罗宾汉报》,1947年3月7日。
    ①“日来雨过天晴,春光明媚,各舞厅的舞女,都不约而同的,易了装束,裸起臂来,使舞客们的情绪高涨,舞厅老板则法币涌进,哈哈大笑。”《歌舞花絮》,《罗宾汉报》,1946年4月21日。
    ②《莺歌燕语》,《罗宾汉报》,1948年1月16日。
    ①舞女社会形象的“色情化”可参见楼嘉军:《上海城市娱乐研究(1930-1939)》,文汇出版社,2008年,第96-97页。
    ②《黄宫舞厅职工姓名表》, 《汉口市警察局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40-13-371。
    ③在汉口为生活所迫而走上舞女道路的典型可以参见《汉口导报》1947年3月18日到26日《舞女生活》连载中的主人公舞女罗蒂。另外,在胡蜂的小说《哈啰!有空吗?今夜》中也形象的刻画了一个以为生活所迫而走上舞女道路的女性。胡蜂:《哈啰!有空吗?今夜》, 《读者》,1945年第4期。
    ④如何:《歌女模范:惠声一点不堕落》,《汉口导报》,1946年6月8日。
    ⑤罗蒂:《舞女生活(二)》, 《汉口导报》,1947年3月19日。
    ①罗蒂:《舞女生活(二)》, 《汉口导报》,1947年3月19日。
    ②《歌舞花絮》,《罗宾汉报》,1947年4月5日。
    ③《歌舞花絮》,《罗宾汉报》,1947年3月4日。
    ④《歌舞花絮》,《罗宾汉报》,1947年2月7日。
    ⑤《黄宫舞厅职工姓名表》,《汉口市警察局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40-13-371。
    ⑥左玉河:《跳舞与礼教:1927年天津禁舞风波》, 《河北学刊》,2005年第9期。
    ①胡经明:《社会风气与法律》,《罗宾汉报》,1946年12月7日。
    ②《重庆、成都、汉口的舞场》,《汉口导报》,1946年5月16日。
    ①答恕之:《汉市舞场何日关闭》,《汉口导报》,1946年5月28日。
    ②徐子华:《禁舞管见:向市政府建议》,1946年6月17日,18日。
    ①《歌舞花絮》, 《罗宾汉报》,1947年4月27日。
    ②微言:《查禁跳舞场》,《武汉日报》,1931年7月16日;日日:《跳舞场应禁止》,《武汉日报》,1931年11月4日。
    ③《歌舞花絮》, 《罗宾汉报》,1947年6月15日。
    ④有一些材料告诉我们,此次由政府强制执行的禁舞令,造成了大批舞女的失业,她们不但失去了经济的来源,甚至也失去了精神支柱。灯红酒绿的舞厅生活使她们已经无法适应普通职业的辛劳,有些舞女被迫成为妓女,或许对于她来说,转型做歌女是最好的选择。“舞女苦闷:谁能同情。无聊、无聊、无聊之声,在每个舞女的家里都听得到,她们这一群孤雁,平时都是白天睡觉,晚上伴舞,现在舞禁了,白天不敢睡觉,晚上又无处消磨时间,故整日在家中对天喊无聊,生活无聊,又无无聊人奉陪,无聊之苦,足以令人同情”。《歌舞花絮》,《罗宾汉报》,1947年5月29日。禁舞后舞女的生活状况还可以参见《罗宾汉报》1947年5月30日的《歌舞花絮》专栏,文中写道:“麻将、梭哈、上大人,救活了一群绝食的货腰。”
    ⑤《莺歌燕语》, 《罗宾汉报》,1947年7月22日。
    ①《歌舞花絮》,《罗宾汉报》,1947年5月29日。另一期的《歌舞花絮》专栏中也指出:“捧场之风充塞歌场,丑态百出令人作呕”,《歌舞花絮》,《罗宾汉报》,1947年5月30日。
    ②《莺歌燕语》,《罗宾汉报》,1947年11月20日。
    ③《莺歌燕语》,《罗宾汉报》,1948年1月4日。
    ④《私人舞会风起云涌,依法保障对症下药》,《罗宾汉报》,1947年6月24日。
    ①《跳舞难禁绝。舞场老板,何必恐慌》, 《汉口导报》,1947年8月28日。
    ②吕回:《长袖善舞,汉口何曾禁?》, 《罗宾汉报》,1949年3月12日。
    ③西方电:《市政颂:跳舞》, 《汉口导报》,1948年7月9日。
    ④吕章甫:《开放舞禁的内幕:歌厅老板展开神经战,达官贵人公子哥儿成了谣言播送器》《罗宾汉报》,1949年3月16日;平:《十字街头:为开舞禁金钱打冲锋》, 《罗宾汉报》,1949年3月16日。
    ⑤回:《舞禁开放令下!三家舞场今晚复业,舞国臣民雀跃六百》, 《罗宾汉报》,1949年4月1日。
    ①甲:《剧场中》, 《红玫瑰》,1925年第2卷第15期。
    ①《汉口导报》“戏世界”专栏的主编乔琦一天晚上从一家绸缎店门口经过,这家绸缎店为了吸引顾客,在门口用播音机播送楚剧《山伯送友》,门口拥了一大堆人,没有一个不是在聚精会神的听。乔琦还注意到围着听的人群中有两个人力车夫,他们“简直忘记了要赶交通,忘记了为生活而需要奔走,竟蹲在一旁呆听,甚至于尤为乘车者喊他们,都置之未理”。还有几个“沿着马路兜售食品的小贩也加入到了其中,听得津津有味,连生意都忘记了去做了。”乔琦:《不要忽略了楚剧》, 《汉口导报》,1946年8月30日。
    ②邓家琪主编:《汉剧志》,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年,第130页。
    ③《欢迎汉调巨子余洪元》,《顺天时报》,1921年9月13日。
    ①老必:《十三旦纺棉花》, 《大汉报》,1918年12月22日。
    ②扬铎著,扬宗珙整理:《汉剧六十年在武汉》,湖北省戏剧工作室编:《戏剧研究资料》,1984年第10期,第84页。
    ③鲸:《看戏闹上台》,《汉口导报》,1946年7月29日。有时观众的这种愤怒会进而演化成对演员的暴力,曾经有名木匠戏迷在看《风波亭》时,被奸臣佞相迫害岳飞的行为激怒,拿起斧头跳上戏台要斧劈“秦桧”。《舞台上三个丑恶的东西!看戏有时激动情感,上台打人太无理智》,《汉口导报》,1948年3月13日。
    ④栖霞:《怡园坤角之评》, 《大汉报》,1919年3月20日。
    ①三生为中年生角,多扮演慷慨激昂,肃穆忠贞的正面人物,是汉剧的“十大行当”之一,这“十大行当”分别以数字排序,分别是:“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夫、十杂”。
    ②扬铎著,扬宗珙整理:《汉剧六十年在武汉》,湖北省戏剧工作室编:《戏剧研究资料》,1984年第10期,第76页。
    ③《看戏:老武汉的温暖记忆》, 《楚天都市报》,2010年1月6日。
    ④《花边新闻》, 《罗宾汉报》,1946年8月26日。
    ⑤行遥:《挖台脚与抽签》, 《戏剧新报》,1950年1月14日。
    ①《对牛弹琴》,《罗宾汉报》,1946年11月27日;《观剧的偶感》, 《罗宾汉报》,1946年11月27日。
    ②孤王:《筱洪元死里逃生》, 《汉口导报》,1933年7月4日。还有一次事故发生在汉剧坤角三生鸿銘声演出《二进宫》时,艺人刚出马门就遭到了台下观众的哄堂嘲笑,有的观众甚至拍手称快,原来她一时大意错戴了白须。女艺人只得含泪当台道歉,到正式开演时嗓子已经哑了。戏探:《艺林拾零》,《罗宾汉报》,1947年4月29日。
    ③百:《十字街头》, 《罗宾汉报》,1947年2月7日。
    ④《谈喝彩》,《武汉日报》,1937年7月19日。
    ⑤泊:《“要得”:四川人叫好》, 《汉口导报》,1946年6月26日。
    ①改良者认为观众到剧场观看演出的动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娱情,另一种是求智。前者进入剧场是为了要取乐、忘愁,他们甘心接受剧情提供的感情渲染,并为剧中人物的遭遇而喜怒哀乐;而后者进入剧场,是为了寻求启发与智慧。正式这两种不同的动机造成了人们对剧场中喝彩与鼓掌是否适宜的争论。陈大悲:《剧场中鼓掌的问题(续)》,《晨报副镌》,1922年3月13日。
    ②《谈喝彩》,《武汉日报》,1937年7月19日。在早期,不合时宜的喝彩常常会遭到其他观众的谴责,在人们眼中,这是破坏演出秩序的行为。那时,听戏时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在行腔未完时,是不能叫好的,否则会被人瞪眼。到了四十年代,这种观众自我约束的行为已经丧失了约束力,一些技艺稀疏演员也乘机“偷巧”:行腔可以不用唱完整,总之观众的叫好声会让演员蒙混过关。致力于改良戏院秩序的地方精英们有很大程度上也是希望恢复观众们这些自我约束的行为。《闲话龙套:偷巧与乱成规》,《罗宾汉报》,1949年1月19日。
    ①姜如花:《武汉平剧的缘起与现在》,武汉文化志办公室编:《武汉文化史料》(第二辑),1983年,114-121页。原文刊载于1935年11月至1936年6月的发行《戏世界月刊》中,文中的“平剧”即京剧。
    ②《闲话龙套:我们懂得看戏吗?》,《罗宾汉报》,1949年2月19日。
    ③《关于欣赏的水准,还是做一个外行观众》, 《罗宾汉报》,1949年5月13日。
    ④驼公:《国剧退化在那里?》,《十日戏剧》,1938年,第1卷第34期。文中的国剧可理解为中国的传统戏曲。与这篇文章持相同观点的还有王曰强:《伶人入歧途观众不能辞其咎》,《十日戏剧》,1939年,第2卷第27期。
    ⑤陈大悲:《剧场中鼓掌的问题(续)》,《晨报副镌》,1922年3月14日。与陈大悲持相同观点的还有邱玺。他分析了有些人反对鼓掌的原因,主要是这些人对一些观众在看悲剧时的鼓掌行为表示愤慨,认为他们缺乏怜悯与恻隐之心。邱玺则认为在剧场里观众看到高潮的表演时,不论剧情是悲惨的或是快乐的,都有以掌声表达自己的感受的权利。观众的鼓掌与喝彩对演员具有绝大的鼓励作用。邱玺:《鼓掌》, 《戏剧新报》,1950年1月16日。
    ①陈大悲:《剧场中鼓掌的问题(续)》, 《晨报副镌》,1922年3月14日。
    ②“在大舞台,在街头的露天舞台中,常可遇见大群尽情大笑的观众,显然格调太低的笑话与演技,只有外行才会被感动;在内行看来,这是一点也不值得笑的。可笑的是他们的肤浅。”《谈观众欣赏戏剧的水准》, 《汉口导报》,1948年1月27日。
    ③《我们为什么要看戏?除了娱乐以外,我们懂得看戏吗?》, 《汉口导报》,1948年5月1日。
    ①如晦:《戏场上》, 《汉口导报》,1948年10月2日。
    ①《酒眼灯唇:两个世界》, 《罗宾汉报》,1949年4月21日。
    ②根据徐焕斗的统计,在民国初年,汉口共有“优伶”109人。艺人总数的飞速增长反映了汉口娱乐业的飞速发展。徐焕斗:《汉口小志·户口至》,民国四年(1915年)刊本,第4页。
    ③“维扬戏”流行于江苏省扬州、镇江地区以及安徽部分地区和上海一带。由扬州花鼓戏和苏北香火戏吸收扬州清曲、民歌小调发展而成。
    ①天:《本市演员之人数籍贯及年龄》, 《新汉口》,1931年第2卷第8期,第69-72页。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bB1122/5。本次登记调查由汉口市教育局主持,时间从1930年11月16日开始,同年12月14日结束。
    ②[美]罗威廉着,鲁西奇、罗杜芳译:《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和社区(1796-1895)》,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5页。
    ③如《武汉日报》1937年7月15日刊载的钰生的文章《街唱者》,描写了一个胡琴老艺人和他二十岁的女儿沿街卖唱的真实故事。描写街头艺人的文本还有很多,可参见本文第一章第一部分中对街头表演的论述。
    ④《谈平剧封相戏》,《罗宾汉报》,1948年2月8日。
    ①扬铎著,扬宗珙整理:《汉剧六十年在武汉》,湖北省戏剧工作室编:《戏剧研究资料》,1984年第10期,第80-81页。
    ②《汉剧伶工绝技》,《罗宾汉报》,1948年12月19日;剑云:《谈汉伶之绝技》,《戏剧旬刊》第20期,1936年8月。
    ③朱衣:《唱戏须拜师》, 《汉口导报》,1947年6月5日。
    ④育德:《汉剧“天、春”科班》, 《汉口导报》,1947年9月15日。
    ⑤刘小中、郭贤栋:《汉剧“天、春、长”科班创办始末》,武汉文化志办公室编:《武汉文化史料》(第一辑),1983年3月,第12-13页。
    ①陈春芳:《我所知道的汉剧“天、春”科班》,武汉文化志办公室编:《武汉文化史料》(第二辑),1983年9月,第123-124页。
    ②刘小中、郭贤栋:《汉剧“天、春、长”科班创办始末》,武汉文化志办公室编:《武汉文化史料》(第一辑),1983年3月,第13-21页。
    ③陈春芳:《我所知道的汉剧“天、春”科班》,武汉文化志办公室编:《武汉文化史料》(第二辑),1983年9月,第123页。学习过程中逃跑也是科班的一大禁忌,这在当时被认为是“忘师败道”的行为, “走脱了是你的侥幸,走不脱就要除你的六根”。高海山:《谈谈我知道的汉剧情况》,湖北省戏剧工作室编:《戏剧研究资料》,1984年第11期,第75页。
    ④扬铎著,扬宗珙整理:《汉剧六十年在武汉》,湖北省戏剧工作室编:《戏剧研究资料》,1984年第10期,第95页。
    ①扬铎著,扬宗珙整理:《汉剧六十年在武汉》,湖北省戏剧工作室编:《戏剧研究资料》,1984年第10期,第110-111页。
    ②《戏世界》,1934年7月1日。
    ③当时戏剧界有句忠告“宁可帮人一串钱,不可教人一句言”,意思是说道艺不能轻易传授他人。参见扬铎著,扬宗珙整理:《汉剧六十年在武汉》,湖北省戏剧工作室编:《戏剧研究资料》,1984年第10期,第77页。有人这样评价汉剧界的这种现状:“伶工恶习,身怀绝技,不愿教授后进,致无发扬光大之可能,宜乎后起童伶,均庸俗幼稚,无希望之可言。”危丹:《汉剧近况》,《十日戏剧》,1937年第1卷第5期。
    ④萍:《蒋畹华偷戏:睡在床上自捉摸》,《罗宾汉报》,1948年3月11日。曾有驼背艺人“夹板龟”慕汉剧艺人尹广发之名,化装成乞丐潜伏在戏班中做杂役,乘机偷学他的技艺。被发现时“夹板龟”已经在戏台上大获成功,尹广发惊呼:“余受骗矣,夹扳龟也!”此时“夹板龟”已经不辞而别。 《夹板龟来汉窃艺》,《戏世界》,1934年6月7日。
    ①磊:《舞台艺术之一例:一个聪明的演员》, 《汉口导报》,1947年10月29日。
    ②侬公:《记汉戏中一怪杰》,《戏剧新报》,1950年1月8日。
    ③王攀云:《二、三十年代的武汉京剧舞台概况》,武汉文化志办公室编:《武汉文化史料》(第一辑),1983年3月,第73页。
    ④侬:《小史料:真刀真枪》, 《戏剧新报》,1950年9月20日。
    ⑤《有板眼的人:亲哥哥当台杀弟弟》,《汉口导报》,1948年1月4日。
    ⑥“吊毛”是文戏中常用的跌扑技术。身体向前,两臂环曲举至胸前,左脚向前上,趁势以脚掌蹬劲,上体向前俯,纵腰,两脚离开地面。身体腾空后,两腿伸直并拢,向前翻跃,以脊背着地。
    ⑦侬:《小史料》, 《戏剧新报》,1950年5月25日。
    ①扬铎著,扬宗珙整理:《汉剧六十年在武汉》,湖北省戏剧工作室编:《戏剧研究资料》,1984年第10期,第122页;剑云:《汉剧掌故谈》, 《十日戏剧》,1937年第1卷第14期。
    ②虽然我们缺乏具体的数据支撑“中年早夭”的现象,但从一则科班行为禁忌中或多或少可以看出端倪。当时学员在舞台上大便是绝对禁止的行为,这并非出于对卫生的考虑,而是惧怕屎(死)在台上。这条班规侧面的反映了舞台演出的危险性,艺人们恐怕是经历了太多舞台事故才定下这条规矩。刘小中、郭贤栋:《汉剧“天、春、长”科班创办始末》,武汉文化志办公室编:《武汉文化史料》(第一辑),1983年3月,第21页。
    ③这种表演形式遭到了戏剧改良者的猛烈抨击,他们认为这种摧残演员肉体的表演方式十分残酷,是一种“滚钉板”主义的旧套,必须摒弃。此外,改良者还借此批评观众缺乏鉴赏力,一味注重演出的噱头,忽视了剧情本身。一文:《滚钉板的主义:残酷演员的不当》, 《罗宾汉报》,1946年3月24日。
    ④刘桂珍:《两个杂技班》,武汉文化志办公室编:《武汉文化史料》(第一辑),1983年3月,第79-80页。
    ⑤晓云:《苦矣伶人!黄鸣振身世记略》,《汉口导报》,1946年5月29日。
    ⑥对近代汉口艺人群体的职业化发展趋势的研究,可参见傅才武:《近代化进程中的汉口文化娱乐业(1861-1949)——以汉口为主体的中国娱乐业近代化道路的历史考察》,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第153页。
    ①邓家琪主编:《汉剧志》,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年,第215页。
    ②根据答恕之先生的回忆,1200元比余洪元所在戏班所有其他演员的包银总和还要多,可见艺人收入差距之大。答恕之:《汉剧戏剧人物:余洪元》,武汉文化志办公室编:《武汉文化史料》(第一辑),1983年,第148页。
    ③邓家琪主编:《汉剧志》,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年,第222页。
    ④陶古鹏:《楚剧概言》,湖北省艺术研究所编:《戏剧研究资料》(第十八辑),1990年7月,第28页。反映汉口艺人包银的差距的一组数据还可参见,光:《汉大新角包银之统计》, 《罗宾汉报》,1947年4月18日。描写名角与普通艺人收入差距扩大现象的文章可参见:《闲话龙套:戏涨价,莫半筏》, 《罗宾汉报》,1948年9月5日。
    ⑤这则材料还向我们透露,从全国范围来看,川剧艺人的包银是最高的。一个当家川剧艺人的包银虽不及“梅大王”,但也超过了绝大多数戏剧界的名伶。狷且:《闲话龙套:一个小统计》, 《罗宾汉报》,1948年11月20日。反映名角与普通艺人收入差距扩大现象的文章可参见:《闲话龙套:戏涨价,莫半筏》, 《罗宾汉报》,1948年9月5日。
    ①田:《伶人比要人还阔》, 《十日戏剧》,1939年,第2卷第33期。
    ②《汉剧乡班纷纷返汉江,缺乏地盘无人领导前途堪虞》, 《罗宾汉报》,1947年12月26日。
    ③愚:《跑龙套亦不容易》,《十日戏剧》,1938年,第2卷第1期;黄叶:《配角》,《汉口导报》,1947年6月28日、1947年6月29日、1947年6月30日;鉴:《摇旗呐喊》, 《罗宾汉报》,1949年3月22日。
    ④鲸:《不要瞧不起龙套》,《汉口导报》,1946年8月12日。
    ①《龙套生活困苦,戏班应速改善》,《汉口导报》,1948年9月13日。
    ②《共产党来了,龙套翻了身》,《戏剧新报》,1950年6月8日。这篇报道主要来自与民众乐园“汉剧场”八位龙套艺人对过去演艺生涯的回忆,这八位艺人分别是:张忠全、金汉生、冯朝国、李小燕、夏振华、郑松柏、胡根生、张平安。
    ③《做一行怨一行,不让儿子学戏》, 《罗宾汉报》,1948年2月18日。
    ④萍:《戏饭难吃同病相怜》,《罗宾汉报》,1948年9月4日。
    ①王若愚:《楚剧奋斗史》,湖北省戏剧工作室编:《戏剧研究资料》(第四辑),1982年,第67-68页。
    ②狷且:《闲话龙套:娱乐捐如何》, 《罗宾汉报》,1948年11月17日。
    ③《剧人要证所得税:包括平剧、话剧、电影人员》, 《罗宾汉报》,1947年7月4日。
    ④《梨园界来日大难》,《罗宾汉报》,1948年5月12日。
    ①际云:《李四立自暴自弃》,《戏世界》,1937年6月29日。
    ②《苦海无涯回头是岸:伶人戒烟状态一般,咸知非戒不可,决心除此累赘》, 《罗宾汉报》,1946年3月29日。
    ③扬铎著,扬宗珙整理:《汉剧六十年在武汉》,湖北省戏剧工作室编:《戏剧研究资料》,1984年第10期,第78页。
    ④《毛剑秋嗜毒甚深》,《汉口导报》,1947年5月27日。
    ⑤《断桥剧中师尊临空训诫:阶不上山等待何时,汉剧老伶工牡丹花息影歌坛!》,《汉口导报》,1948年7月15日。
    ⑥周英杰:《牡丹花、大和尚晚景凄怆》, 《罗宾汉报》,1948年12月5日。
    ①答恕之:《汉剧戏剧人物:余洪元》,武汉文化志办公室编:《武汉文化史料》(第一辑),1983年,第148-150页。“晚景凄惨”几乎是大部分艺人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可以举的例子有很多。曾在“汉大”舞台红极一时的谭派老生王文源,1946年在北平去世,留下二老与妻儿无依无靠。房东以拖欠房租为由催促全家搬出,其家人只得变卖王文源生前的行头,所获法币四十万元,仅够搬家所需费用。《王文源谢世后,行头卖四十万》, 《汉口导报》,1946年9月8日。
    ②扬铎著,扬宗珙整理:《汉剧六十年在武汉》,湖北省戏剧工作室编:《戏剧研究资料》,1984年第10期,第66页;青华:《梨园漫笔》, 《罗宾汉报》,1946年3月17日。
    ③《楚剧演员蔡环乐聚赌案》, 《汉口市警察局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40-13-4395。与此案同样具有启示意义的,还有楚剧艺人高月樵“勾引良妇易戴氏奸淫”一案。1938年,高被武汉警备司令部稽查处指控与寡妇同居一处“扎骈头”,将其解送法院依法办理。楚剧同学会的辩护者认为,高月樵居鳏,易戴氏居寡,二人早已经郎情妾意,只是还没有履行结婚的手续而已,且当时的法律并有明文规定艺人与女人同居是犯法。虽然高月樵最后被无罪释放,但此案件从侧面反映了地方政府在处理艺人涉案情况的敏感与过激,而造成这种行为趋向的原因在于人们对艺人群体的偏见。对此,有艺人质问道:“戏子扎姘头,怎么硬要说他是淫伶呢?做官的扎姘头怎么不说他是淫官?做生意的人扎姘头,怎么又不说他是淫商?难道戏子就不是人?法律也没有规定唱戏的同女人恋爱是犯法呀……”乔琦:《难道戏子不是人?(一)》, 《汉口导报》,1946年7月5日。人们对艺人所从事行业的偏见,给这个群体造成了相当大的困扰。有时即便是正常的恋爱,也会被冠以“淫伶”的称号。种种偏见带来的精神压力也是可想而知的:艺人黄桂卿因与某妓女恋爱,不料酿成命案,种种指责与非难声纷沓而来。黄不久便“倒嗓”,最后罹患疯疾而死,成为汉剧界的大 不幸。歌台御史:《恋名妓得疯疾而亡,李彩云追思黄贵卿》, 《罗宾汉报》,1948年1月3日。“倒嗓”指的是戏剧演员在青春期变声变坏了,再不能发出圆润的声音,倒嗓对于一个的打击是致命的。
    ①侯天齐:《汉戏没落之因果》, 《十日戏剧》,1937年,第1卷第6期。
    ②民声社:《叶秋心的家里捉住了人妖》,《罗宾汉报》,1948年8月17日;亚新:《新舞台花样翻新:楚汉合作扮演喜剧,钟慧然诱奸陈菊英》, 《汉口导报》,1948年1月25日;《土娼淫伶,串同翻戏:宋太太损失颇巨》, 《武汉日报》,1935年2月11日。
    ③《艺人与妓女:假干儿,真骈夫》,《汉口导报》,1946年7月12日。
    ④《十字街头:小姐们爱看画图》,《罗宾汉报》,1946年11月3日。
    ⑤《十字街头:报贩深知百姓意》,《罗宾汉报》,1946年11月23日。
    ①据1915年《汉口小志》中的统计,当时汉口共有“男丁33135人,女口23746人,壮丁9464人,学童7467人”,其中“小贸9464人”,约占总人口的10%。不难想象在汉口,每十个人中,就有一个是小贩。徐焕斗:《汉口小志·户口至》,民国四年(1915年)刊本,第3页。有人曾这样写道:“武汉营业之小贩,是不论街头巷尾,多的如江中之鲫,尤其事变后中山路一带,各大商铺门前各物云集,点缀得五光十色,倘若你插足期间,真大有目不暇接之感呢!”小帆:《小贩》,《武汉报》,1941年8月9日。
    ②身讨:《别矣汉口》,《关声》,1936年,第4卷第12期。
    ①《关于摊贩申请与登记》, 《汉口市警察局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40-13-802。
    ②摩西:《小贩》,《武汉日报》,1934年11月3日。
    ③胡俊修:《“东方芝加哥”背后的庸常——民国中后期(1927-1949)武汉下层民众日常生活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第34页。
    ④如陈连茂、陈连松、陈连德三兄弟,都以买卖电池为生,分别在女子中学、车站街、友益街营业;来自黄冈的袁正海、袁正龙两兄弟主要贩卖熟食与米粑,分别在一元路和华实里经营,参见附表7。
    ①《关于摊贩申请与登记》, 《汉口市警察局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40-13-802。
    ②拓:《曲线新闻》, 《汉口导报》,1948年7月5日。
    ③正如本章关于艺人群体年龄问题的论述中所提到的:雇佣年龄低于15岁的少年或儿童参与公共演出在当时被认为是不合理的现象。同样,雇佣童工被认为是社会的丑恶现象为改良者所抨击。
    ④巴巴:《卖香烟的孩子及其他》, 《武汉日报》,1935年2月19日。
    ①需要补充的是,近代汉口小贩们的营业地点绝非局限于公共娱乐空间的范围内。事实上,在码头以及各大商铺、医院、药房、饭店、银行的门口也聚集着大量的小商小贩。《密查摊贩训令及无证摊贩名册》,《汉口市警察局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40-13-2579。由于本文侧重研究群体与公共娱乐空间之间的互动关系,故而强调了小贩与娱乐空间两者之间的联系。
    ②《十字街头:正月十五玩花灯》,《罗宾汉报》,1947年2月6日。
    ③《难得面面俱到、方方讨好》,《汉口导报》,1947年5月8日。
    ④淬铭:《里巷之夜》,《武汉报》,1941年7月30日。
    ⑤热毛巾的服务在戏院里也十分常见,从事这一行当的小贩过去被人们称作“丢把子的”。86岁的老人万生鼎在会回忆老汉口的戏院时说道:“这时还有‘丢把子的’,伙计拎着刚刚烫好的毛巾,依次发给观众,有些讲究的小姐嫌脏,往往会皱着眉头把头一扭避开不要。有些劳动人接过去擦头上的汗,擦得热气腾腾,气氛一下子就起来了。”《看戏:老武汉的温暖记忆》,《楚天都市报》,2010年1月6日。
    ⑥这些服务性质的小贩的存在为茶馆生活增加了不少方便和乐趣,但政府常常以妨碍卫生等各种理由进行限制。如1927年7月颁布的《武汉特别市取缔戏园卫生暂行规则》中就有明确的规定:“共用手巾最易传染病证(症)一律禁用”。参见《武汉特别市取缔戏园卫生暂行规则》,《新汉口》,第1卷第1期,1927年7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bB1122/2。同年9月,汉口特别市政府卫生局再次下令:“共用手巾,一律禁用” 《汉口特别市政府卫生局布告》,《新汉口》,第1卷第4期,1927年10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bB1122/5。
    ①王笛著译:《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159-164页。
    ②《剧场糖果业工会会员名册及筹备员简历》, 《汉口市政府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9-17-242。
    ③在表7对50名摊贩的抽样调查中,有8人选择在“上海”电影院门口的街头营业,还有两人选择在“中央”电影院与“天声”戏园门口的街头营业。这些小贩主要以贩卖香烟、水果或瓜子为生,这些商品几乎是旧时观众们听戏或是看电影所“必需”的。和茶馆一样,戏园与电影院这样的公共娱乐空间与小贩之间也存在着良性的互动关系:小贩为戏院、电影院的观众带来了方便,促进了戏园和电影院的生意,而这些公共娱乐空间也为小贩提供了营业的场所,给他们带来生意的契机。
    ④《中山公园管理处有关公园管理的文件》, 《汉口中山公园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85-1-62。
    ⑤流沙:《春到中山公园》, 《武汉日报》,1947年1月29日。
    ⑥顾也文:《汉口中山公园》, 《旅行天地》,1949年,第1卷第1期。
    ⑦摩西:《小贩》, 《武汉日报》,1934年11月3日。
    ⑧《关于摊贩申请与登记》, 《汉口市警察局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40-13-802。
    ①徐焕斗:《汉口小志·户口至》,民国四年(1915年)刊本,第3页。
    ②“江湖上生意,武汉多得很,相命专家,难以计数”,《十字街头:看相有贵贱,布疋找富人》,《罗宾汉报》,1946年9月2日。“这条路颇很热闹……只是神仙气氛特别浓厚, ‘××山人’哪,及‘××知’, ‘赛××’等至少在十位以上”,路客:《本市地情介绍:利济路可称“神仙路”》, 《罗宾汉报》,1946年10月1日。
    ③叶调元:《汉口竹枝词》,卷五。转引自徐明庭辑校:《武汉竹枝词》,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07页。
    ④王笛著,李德英、谢继华、邓丽译:《街头文化:重读公共共建、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04页。
    ⑤姚伟钧、任晓飞:《老武汉的商业民俗》,武汉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武汉文史资料》,2007年第11期。
    ⑥怜璧:《暑夜的汉阳》, 《武汉日报》,1932年7月26日。
    ⑦摩西:《小贩》, 《武汉日报》,1934年11月3日。
    ①武汉市档案馆编:《大武汉旧影》,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70页。
    ②巡阅使:《街头巷尾:卖糖的歌声》, 《太阳灯》,1933年4月19日。
    ③《汉口竹枝词》中曾讲述一位女性为奉养孀亲,“手执惊闺沿户卖”的故事。参见叶调元:《汉口竹枝词》,卷四,转引自徐明庭辑校:《武汉竹枝词》,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67-68页。武汉市档案馆编:《大武汉旧影》,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70页。
    ④姚伟钧、任晓飞:《老武汉的商业民俗》,武汉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武汉文史资料》,2007年第11期。
    ⑤张光宇:《小大姐们》, 《武汉日报》,1935年1月1日。
    ①关于近代武汉棚户区底层民众的生活状况,可参见胡俊修:《“东方芝加哥”背后的庸常——民国中后期(1927-1949)武汉下层民众日常生活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第28-30页。笔者不能认同的是,作者倾向于认为棚户区是小贩群体唯一的栖身之所。事实上,有不少史料显示,许多小贩居住在城市中心的里份之中,可参见附表7中小贩的住址栏。
    ②社:《一年来贫民借贷处之概况》,《新汉口》,1931年第2卷第8期,第89页。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bB1122/5。此外,对棚户区居民生活状况的描写还可参见,吴勤治:《棚户》, 《武汉日报》,1935年3月4日;长风:《夏夜》, 《武汉日报》,1935年6月21日。
    ③该申请被汉口市警察局以“非指定场所”为由拒绝予以批准。一些“摊贩证”申请书也向我们透露,有不少收入微薄的店员、伙计在工作之余也加入到小贩的行列中,他们白天正常工作,到了晚上则从事着小买小卖。如“涵春”玻璃店伙计彭汉良,因物价上涨,全家衣食堪虞,不得不每晚8点在已经打烊的“老凤祥”金店门口以兜售香烟补贴家计。《关于摊贩申请与登记》,《汉口市警察局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40-13-802。
    ①《工人踢死小贩,地检处已提起公诉》,《汉口导报》,1948年5月27日。对小贩群体的歧视还表现在人情世故的冷漠:“足球场边一小孩叫卖烧饼油条,斯时适踢来一球独中其篮,以致烧饼油条散满地,游人发其洋才者,大有人在,只以笔者动作欠敏未获,实为遗憾。”老李:《十字街头》, 《罗宾汉报》,1948年1月13日。
    ②医声:《生活逼人,菜贩自杀》, 《罗宾汉报》,1947年12月31日。
    ③《龙王庙前龙王显圣?小贩效法屈原,儿童游泳灭顶》, 《汉口导报》,1948年7月10日。
    ④晴:《橘贩子街头大演追求,由大化小:终至看着一个兴盛家庭没落》,《罗宾汉报》,1948年12月7日。
    ①《废历岁暮贫民生活状况》, 《武汉日报》,1935年2月3日。这篇文章还显示,在每年的岁暮,不少“穷文人”与“失业落伍职员”也加入到小商业者的行列中来,他们主要从事代笔写春联,出售书画。此外,还有很多周边农村的“乡巴佬”到汉口来碰碰运气,他们将相间出产的黄泥巴做成蜡台,再配以香条,称作“天方条蜡台”,挑至街市叫卖,得利不少。
    ②巡阅使:《街头巷尾:端午旗》, 《太阳灯》,1933年5月24日。
    ③巡阅使:《街头巷尾:跌了》, 《太阳灯》,1933年6月13日。
    ④《报贩怪声叫卖,故作危言耸听闻》,《武汉日报》,1935年8月14日。
    ⑤在三十年代,在汉口的茶馆或是戏院中“丢把子”往往被认为是精彩的节目之一:“看戏的人,一定兼看‘丢把子’,满春戏园有一道横梁,台右角的茶房,要把一绞手巾穿过横梁丢给坐位后左角的另一个茶 房,看戏的观众还要替他喝一个满堂彩,甚至有人专门为了看‘丢过梁把子’而来”。侬:《小史料:丢把子》, 《戏剧新报》,1950年9月16日。
    ①冰土:《汤圆》, 《武汉日报》,1933年1月16日。
    ②武汉市档案馆编: 《大武汉旧影》,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70页。
    ③新吾:《一条热闹的大街》,《武汉日报》,1948年9月24日。
    ④巴巴:《卖香烟的孩子及其他》,《武汉日报》,1935年2月19日。
    ⑤有人发现,在六渡桥一带百货商店的玻璃窗前,游荡着许多向人们兜售“春画”的小贩。这种现象在汉口非但屡禁不绝,而且每遭禁绝之后“反而增长了他们的魔力”。巡阅使:《街头巷尾:马路上暗藏春色》,《太阳灯》,1932年12月13日。
    ⑥李宗武:《汉口给我的印象》, 《语丝》,1928年,第4卷第21期。
    ①李翼之:《到武汉(续)》, 《前锋周报》,1930年,第13期。
    ②《武汉三镇摊贩管理办法》, 《汉口市警察局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40-13-367。
    ③小帆:《小贩》,《武汉报》,1941年8月9日。
    ④《剧场小贩业申请登记》, 《汉口市警察局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40-13-421。
    ⑤英山:《一件小事》, 《汉口导报》,1947年4月4日。同样表示担心的还有“巡阅使”,他曾两度发文表示自己对此事的担忧。在一篇文章中,他以讽刺的口吻写道:“白天里苍蝇在上面跳‘却而斯登’,晚上蚊子在面接吻……在中国飞的蚊子和苍蝇大概都是没有什么毒气的,否则我们的人怎么不怕那些事呢?”参见巡阅使:《街头巷尾:卖冷食》,《太阳灯》,1933年6月3日;巡阅使:《街头巷尾:卖凉茶》,《太阳灯》,1933年6月12日。
    ①《汉口市摊贩管理规则》,《汉口市警察局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40-13-802。
    ②《读者来函:摊贩与市容问题》,《汉口导报》,1946年5月19日。
    ③“取缔菜贩,不准流动于街头叫卖。然负责取缔先生来了,塞几文,依然可行,或者谓此来收‘取缔小费’。”《十字街头》,《罗宾汉报》,1946年3月11日。
    ①拓夫:《太阳灯下,马路旁边》, 《汉口导报》,1946年8月6日。
    ②上海1946年曾因取缔摊贩发生严重的冲突。事件在全国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天津等城市也随后发生了大规模的“跪哭请愿”事件。参见李三星:《发生在60年前的上海摊贩事件》, 《上海党史与党建》,2007年第2期;《遏制走私与取缔摊贩》、《摊贩请愿案益形扩大,沪市昨陷入混乱状态》,《大刚报》,1946年12月11日;鼎生:《摊贩风潮》, 《罗宾汉报》,1946年12月10日。
    ③记者:《轮渡禁止小贩纠纷解决》,《太阳灯》,1933年6月27日。
    ④显然并非所有小贩都具有如此高的维权意识,绝大多数小贩面对政府的取缔,只是听天由命、东躲西藏。那些主动维权者大多是“军警政工商”中的失业者,如“汉口市剧场小贩业职业工会”发起人刘吉安曾在汉口市党部第五区党部工作。《戏场小贩业职业工会理监名册及略历》, 《汉口市政府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9-17-90。
    ①地方政府对于小贩职业工会组织的严密控制可以从该工会的申请呈文中反映出来,如果不能在申请中表现出合作的态度,工会则很难获得地方政府的认可。比如在一篇申请呈文中,申请者反复强调了成立工会有助于政府对小贩进行“督率”:“若成立工会,则指导有人督率有方,纵有不肖之徒,亦相率而改善焉。”《为申请组织剧场贩卖职业公(工)会》,《汉口市政府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9-17-90。另一些史实则表现了小贩职业工会组织内部结构松散的问题,在“汉口市剧场小贩业职业工会”成立两年后的1948年,已经丧失了号召力。工会内一些有志于维护小贩利益者不得不重新注册新的工会,新的工会被命名为“汉口市剧场糖果职业工会”。《剧场糖果业工会会员名册及筹备员简历》,《汉口市政府档案》,档案号:9-17-242。
    ②《剧场小贩业申请营业》,《汉口市警察局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40-13-421。
    ①周巍:《技艺与性别:晚清以来江南女弹词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在与本书同时收编入《评弹与江南社会研究丛书》的另外两部著作:吴琛的《晚清以来苏州评弹与苏州社会:以书场为中心的研究》;姚霏的《空间、角色与权力:女性与上海城市空间研究》中,也对“女性与公共娱乐空间”的问题做了深入的探讨。此外,
    ②程为坤:《户外寻乐:20世纪初年北京的休闲、社会空间及妇女监控》,姜进、李德英主编:《近代中国城市与大众文化》,新星出版社,2008年,第163-193页。
    ③在研究17世纪和18世纪长江下游地区精英女性闺中生活和及其作品的著作中最著名的是高彦颐(Dorothy Ko)的《闺塾师》和曼素恩(Susan Mann)的《缀珍录》,这些关于中国传统妇女的研究强调精英女性与男性一样具有儒家伦理观念。此外,她们还具有自己的精神和文化生活。[美]高彦颐著,李志生译:《闺塾师——民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美]曼素恩住,定宜庄、颜宜葳译:《缀珍录——十八世纪及其前后的中国妇女》,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④王笛教授已经在他的两部分别关于成都街头与茶馆的著作中对内陆地区下层社会妇女的公共娱乐生活开始了讨论。参见王笛著,李德英、谢继华、邓丽译:《街头文化:重读公共共建、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27-132页;王笛著译:《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175-184页。
    ⑤程为坤:《户外寻乐:20世纪初年北京的休闲、社会空间及妇女监控》,姜进、李德英主编:《近代中国城市与大众文化》,新星出版社,2008年,第163-164页。
    ⑥广泛的参与政治被认为是“男女平等”的表现而备受地方政府与知识分子的推崇。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武汉,鼓励妇女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呼声达到了顶峰,这可以从当时数量不菲的报刊文献中看出来。例如,洪:《给武汉的女同学们》,《妇女生活》,1937年,第5卷第6期;夏英喆:《武汉妇女干训班短写》,《妇女生活》,1938年,第6卷第8期。
    ①胡俊修:《“东方芝加哥”背后的庸常——民国中后期(1927-1949)武汉下层民众日常生活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第53-80页。需要补充的是,作者在研究中强调了其对象侧重于武汉平民家庭与贫困家庭女性,以之与那些“阔太太”,小姐和“贵妇人”区别开来,并承认了当时武汉女性的形象丰富性与复杂性,“任何一种分类和描述都只能是一个接近对象的努力和尝试”。
    ②对女性公共生活同样抱以宽容态度的城市还包括北京、上海等城市。以明清时期的北京为例,当时的北京妇女都普遍的参与了具有公共性的节日庆典与庙会,街头的表演与活动也是市井女性的日常休闲并将她们吸引到户外。北京妇女对公共娱乐生活的热情一直延续到民国时代。参见程为坤:《户外寻乐:20世纪初年北京的休闲、社会空间及妇女监控》,姜进、李德英主编:《近代中国城市与大众文化》,新星出版社,2008年,第163-193页。同一时期,在远在长江上游更显封闭的成都,妇女们在公共场所中也表现出相当的自由,“即使是在习惯上男性处于统治地位的领域,妇女们仍占有一席之地”。王笛著,李德英、谢继华、邓丽译:《街头文化:重读公共共建、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28页。
    ①妇女们烧香祈福的日子一般在正月初九(上九日),这一天的汉口街头往往能看到比平日更多的女子出游。叶调元写道:“黄道良辰好出方,肩舆塞路闹红妆。大观音阁烧香罢,便吃人家肉面汤”;“观音阁内聚红妆,伏地深深拜象王。专宠心肠多子愿,一齐分付与炉香”。叶调元:《汉口竹枝词》,卷二、卷四,转引自徐明庭辑校:《武汉竹枝词》,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6页、第73页。
    ②同样允许男女结伴出游的节日还有三月初三的上巳节。参见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编:《武汉市志·社会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06页。
    ③“纸炮铜钲楚水津,竹帘布幔满江滨。邻舟相近不相识,不看龙船看美人。”施襄:《竹枝词十二首》,转引自徐明庭辑校:《武汉竹枝词》,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24页。
    ④“中秋云是闺人节,瓜果中庭礼月华。一路送瓜图热闹,不知喜信应谁家。”这一习俗显然是为了满足女性健康与生儿的愿望,以求巩固她们在夫家的地位。叶调元:《汉口竹枝词》,卷二,转引自徐明庭辑校:《武汉竹枝词》,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54页。程为坤教授认为女性在节日期间的出游实际上有加强血缘纽带及家族凝聚力的功能,一些为妇女举行的公共活动旨在肯定已婚妇女在夫家的地位,并通过共同的精神寄托而使妇女认同新的复权家庭的团结。妇女对休闲的认识与实践都建立在家庭利益优先的基础之上。程为坤:《户外寻乐:20世纪初年北京的休闲、社会空间及妇女监控》,姜进、李德英主编:《近代中国城市与大众文化》,新星出版社,2008年,第163-193页。
    ⑤叶调元对这首竹枝词作者的注解是:“汉有游女,余风未殄。烧香也,看会也,龙船也,下湖也,看戏与看花也,地方稍有盛举,逐队成群,出头露面,谈笑无忌,饮啖自如,一任轻浮子弟评肥量瘦,眉语目挑,恬不为怪。所以然者,由于夫纲不振,廉耻道丧,或因是以炫富,或因是以招财,良贱混淆。”这反映出作者对女性参与这种公共行为的不满。叶调元:《汉口竹枝词》,卷四,转引自徐明庭辑校:《武汉竹枝词》,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72-73页。
    ⑥叶调元:《汉口竹枝词》,卷四,转引自徐明庭辑校:《武汉竹枝词》,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73页。
    ①打麻将、抹牌同时也是在上流士女中最流行的休闲娱乐方式:“月夕花晨置酒招,钗光鬓影互相撩。飘壶一桌消长昼,讲究三条与四条。”“飘壶”是道光年间牙牌的一种玩法。叶调元:《汉口竹枝词》,卷四,转引自徐明庭辑校:《武汉竹枝词》,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72页。
    ②就茶馆对女性的开放程度而言,汉口远远超过成都。在成都,晚清新政时期和1902年警察出现后,社会习俗仍然限制妇女到茶馆吃茶。1906年,成都才出现了第一家允许妇女进入的茶馆。至此之后,对于女性参与茶馆生活开放与保守之间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直到20世纪四十年代末,妇女才为自己在茶馆的公共生活争取到一席之地。参见王笛著译:《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175-184页。
    ③“后湖时有妇女结伴闲步,倦即惕坐茶寮,呼烟唤茗,不以为嫌也。”范锴:《汉口丛谈》,卷二。此外,“周启高步高”在为叶调元的《汉口竹枝词》的题词中也写道:“后湖亦是销金锅,鱼龙百戏相婆娑。游观士女纷如织,茶坊无日无笙歌”。转引自徐明庭辑校:《武汉竹枝词》,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73页。
    ④范锴:《汉口丛谈》,卷一
    ⑤范锴:《汉口丛谈》,卷二。
    ①叶调元:《汉口竹枝词》,卷四,转引自徐明庭辑校:《武汉竹枝词》,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74页。
    ②其中“市场”即中山路的“新市场”。大荒生李静轩:《汉口新年竹枝词》,《大汉报·楚社日刊》,1922年3月3日。
    ③虬川逸叟:《汉口新年竹枝词》,《大汉报·楚社日刊》,1922年3月3日。此外,还有蔡寄鸥的“车如流水马如龙,楼阁层层在望中。新市场前人似蚁,红男绿女笑相逢。”蔡寄鸥:《咏汉口竹枝词》,转引自徐明庭辑校:《武汉竹枝词》,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98页。
    ①仲濒:《汉口新年竹枝词》, 《大汉报·楚社日刊》,1922年3月3日。
    ②吴炳焱:《涤心斋诗草》,转引自徐明庭辑校:《武汉竹枝词》,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94-295页。
    ③小童:《她的殷勤:在电影院的一夜》, 《武汉日报》,1932年1月31日。
    ④1918年, 《新青年》首次出版专刊“易卜生号”,将其著作《娜拉》介绍到中国,引起了中国社会各界对于女性觉醒与解放等问题的广泛讨论。故事的主角“娜拉”被当作是“新女性”形象的代表受到社会精英和文化精英的推崇。新女性的形象在近代中国也被赋予了多重意涵,彰显女性的人格独立,走出家庭、反抗传统,追求现代性是其形象的共同特征。对于近代中国“新女性”的研究可参见,李雁波:《“救出自 己”:意味中国娜拉对易卜生主义的错误解读》,《北方论丛》,1994年第2期:金朝霞:《家中的娜拉与出走后的娜拉》,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9期;许慧琦:《“娜拉”在中国:新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其演变(1900s-1930s)》,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系,2003年。
    ①程为坤:《户外寻乐:20世纪初年北京的休闲、社会空间及妇女监控》,姜进、李德英主编:《近代中国城市与大众文化》,新星出版社,2008年,第181页。
    ②《<汉口小姐)江之歌词》, 《罗宾汉报》,1948年2月1日。
    ③近代消费文化对都市女性形象的塑造以及性别认同的建构发挥了极大的影响力,消费文化不但为女性实践美的理想提供了途径,更为她们拓展了活动的空间,同时消费也是女性对抗传统性别秩序的手段之一。可参见王儒年:《欲望的想象:1920-1930年代(申报)广告的文化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④罗苏文:《女性与近代中国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436页。在当时都市中甚至因此还 弥漫着“女性崇拜”的意味,女性身体,美丽、时尚的外表成为男士们普遍追逐的目标。正如巡阅笔下的都市文化:“睁开眼是女人,闭着眼是女人,开口是女人,闭口是女人。是以女人为中心的社会,女人的社会。”巡阅使:《街头巷尾:都市文化》, 《太阳灯》,1933年3月21日。也有人撰文批评这种行为实际非但不是在崇拜她们,相反还带有侮辱的意味。不女性崇拜写:《不女性崇拜》, 《武汉日报》,1932年4月18日。
    ①李欧梵教授研究了民国时期电影文化对上海女性形象的塑造,认为“在现代女性的新世界里,服饰和时髦似乎占了主流,而中国的电影女明星则是其化身”,电影对都市女性形象的塑造,同样适用于汉口。[美]李欧梵著,毛尖译:《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三联书店,2008年,第105-107页。
    ②作为市政改革产物的近代汉口公园,也是摩登女性展示自我的极佳空间。公园同时也给了她们实践“恋爱自由”的机会。在当时,青年男女总是喜欢在公园里相见,这样做既浪漫,又可以劈开家长与熟人的目光。汉口“摩登女子”在公园中的自我展示可参见子两的漫画:《植树节中山公园所见之一》, 《武汉日报》,1935年3月19日。对中山公园里青年男女恋爱的描写参见张黄:《秋之中山公园,徐娘半老风韵犹存》,《汉口报》,1946年10月17日;东方希佛莱:《“中山公园”考月考》, 《太阳灯》,1933年3月21日。
    ③以民众乐园为例,向来男人都占据着游客的绝大多数。塞:《民众乐园一瞥》, 《汉口导报》,1947年4月14日。公共娱乐空间中男性工作者超过女性的佐证可以参见附表6-1中,三十年代末汉口艺人性别的统计,统计显示:男女艺人的数量比约为4比1。
    ④需要补充的是,在晚清时期的汉口,也存在女性在公共场合谋生的记录,如很多竹枝词描写了后湖茶肆中卖唱为生的评弹女艺人。由于公开将自己的美色暴露与男性视线之下,任其打量、评说,传统价值观将这些卖艺行为视为非常不体面的营生。
    ①乔琦:《汉口女人种种:女招待(一)》, 《汉口导报》,1948年9月3日。有材料显示,茶馆中的女招待出现的更早。1933年《镜报》刊载的一组竹枝词中,便有一首提到了每逢夏季很多茶馆都聘用女招待吸引茶客:活动招牌款客人,优昙化作女儿身。借茶索酒都随便,香火前生有夙因。作者的原注是:“汉市茶寮酒肆,一入夏令都聘有女招待以款顾客。一茶一酒,靡不称心;柳腰樱口,更足销魂。此例一开,门庭乃如市焉。”《汉口竹枝词》,《镜报》,1933年6月30日~9月27日。
    ②当然也不乏反对以女招待找来顾客的人,他们认为女招待在公共场合制造了不必要的麻烦与纠纷。曾有人以《女招待真是祸水》为题,揭露大鸿酒楼女招待慧兰,骗取同事茶役钱财一事。这篇文章还揭露了同酒楼另一名女招待雪屏,以美色魅惑阔绰的男顾客周金荀以获取暴利,致使其神经错乱,屡次自杀的事实。亚新、国民:《大鸿酒楼纠纷何多,女招待真是祸水》, 《汉口导报》,1948年1月21日。
    ③乔琦:《汉口女人种种:女招待(二)》,《汉口导报》,1948年9月4日。作者揭露当政府对娼妓的管制比较严厉的时期,不少私娼、暗娼便以女招待为业,并以此为平台招徕嫖客。
    ④对于男性顾客而言,女招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例如一位记者承认自己“一听见‘女招待’三个字便起了一种幻想的希翼”,并且他和同事们都知道“五号女招待对待客人有一种超乎普通之外的感情”。王志忠:《两个女人——在一天晚上的事》,《武汉日报》,1932年5月15日。此外,在连载文章《女招待自传》中多次描写了男顾客与女招待之间的相互调笑,慧:《女招待自传》, 《罗宾汉报》,1946年12月7日,8日~14日。男顾客之间也经常为女招待争风吃醋,甚至酿成冲突,如报纸上常常登载“大鸿楼”、“新四美”、“大富贵”里发生的“桃色新闻”。乔琦:《汉口女人种种:女招待(三)》, 《汉口导报》,1948年9月5日。
    ⑤汉口舞厅中的舞女群体及其文化样态在本文第一章第五节中有较详细的讨论,在此不作赘述。
    ①如叶调元的竹枝词中曾多次描写后湖茶馆中以卖唱为生的女艺人:沿湖茶肆夹花庄,终岁笙歌拟教坊。金凤阿香都妙绝,就中第一简姑娘;欲把深情寄与哥,当场无奈熟人多。琵琶遮面秋波溜,郎自吃茶侬自歌。叶调元:《汉口竹枝词》,卷三,转引自徐明庭辑校:《武汉竹枝词》,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64-65页。
    ②扬铎著,扬宗珙整理:《汉剧六十年在武汉》,湖北省戏剧工作室编:《戏剧研究资料》,1984年第10期,第108页。汉口地方戏曲在对待女性的问题上小心翼翼,即便是男扮女,虽为男人,但汉剧班规仍视其为女人,日常生活中不得和男子一样赤裸身体,他人也不得窥其帐幄帷幕。如有触犯,轻则体罚,重则开除公堂。阎金锷:《汉剧》, 《戏剧研究资料》,1984年第11期,第45页。
    ③“髦儿戏”是过去全部由青年女演员组成之戏班或演出的戏。据考证,“髦儿”本作“毛儿”,因创始的班主为李毛儿而得名。同治、光绪年间出现于京沪等地,多演唱京剧。《乱弹:谈髦儿戏的起源》, 《罗宾汉报》,1946年11月23日;《髦儿戏的来源》, 《罗宾汉报》,1949年3月2日。
    ④鹃痕:《汉皋竹枝词》, 《耍货摊·诗词类》第二集,转引自徐明庭辑校:《武汉竹枝词》,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18页。
    ⑤侬:《小史料》, 《戏剧新报》,1950年5月31日,6月9日;侬:《武汉的“髦儿戏”》, 《戏剧新报》,1950年9月21日;侬:《廿年前小科班》, 《戏剧新报》,1950年9月24日。
    ⑥扬铎著,扬宗珙整理:《汉剧六十年在武汉》,湖北省戏剧工作室编:《戏剧研究资料》,1984年第10期,第108页。
    ⑦《汉剧坤角统计》, 《罗宾汉报》,1935年5月6日。
    ⑧侦探:《楚剧女子训练班》, 《戏世界》,1933年1月19日。
    ①在性别的文化研究中, “凝视”常常用来表征男性文化对女性的禁锢。它不但表现了男性与女性之间“看与被看的看”的关系,还表现为女性经常接受这个被动消极的方式,将男性对她的“凝视”视为自我建构的场景。廖炳惠编著:《关键词200:文学与批评研究的通用词汇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14-115页。
    ②乔琦:《汉口女人种种:女招待(一)》, 《汉口导报》,1948年9月3日。
    ③《汉口竹枝词》, 《镜报》,1933年6月30日~9月27日。
    ④女艺人张美英的养女莲生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学戏天资愚钝,上台露演几次都成绩欠佳,但因长得亭亭玉立、秀外慧中,在台下大受狎客欢迎, “每天堂条局差应接不暇,酒局牌局日无虚夕”。《群莺乱飞话坤伶:张美英》, 《罗宾汉报》,1947年1月13日。
    ①廉道人:《观众喜欢什么?女演员脱衣服》,《罗宾汉报》,1949年2月23日。为了迎合观众的趣味,戏班在训练中也逐渐注重对女艺人色相的包装,如唱花旦时要求女艺人必须“表情淫荡”,若含羞带涩则被称为“死脸”。反之,“若骚泼描摹过火,能使观众魂飞魄走”,则被称为“活脸”。落伍尖兵:《死脸与活脸》, 《汉口导报》,1946年7月1日。
    ②这个名词最早从南京传出,后来泛指女招待、女商店职员、女书记、女事务员与女秘书等。许慧琦曾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北京与天津职业女性注重打扮的“花瓶”现象作了深入的研究,认为由男性主导的社会舆论与职场法则,是“新女性”发展的最大阻碍。虽然当时的知识分子鼓吹女性参与工作,鼓励她们谋求人格的独立,但事实上女子职业并不等于女子经济独立,而即便女子经济获得了独立,也难以真正的独立于男性权利之外。许慧琦:《“娜拉”在中国:新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其演变(1900s-1930s)》,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系,2003年。
    ③女权运动者林宗素曾批评当时不少职业女性“服务之诚,不敌求偶之热,一入社交,追求异性,恋爱成熟之日,即为生活解决之时”。林宗素:《告全国女同胞书》,《女铎》第20期第6册,1931年11月,第8页。
    ④《小戏考》,《罗宾汉报》,1948年5月4日。
    ⑤好:《交际花之道》, 《罗宾汉报》,1948年9月3日;《交际花多如粪中之蛆:妓女纳税领照,歌女卧享其成》,《汉口导报》,1948年3月5日;《可怜的交际花,是一种享受而悲哀的职业》,《汉口导报》,1948年4月4日。若翁:《武汉的隐忧》, 《汉口导报》,1948年7月18日。
    ①《交际花的三从四德》,《罗宾汉报》,1948年9月29日。
    ①《汉口市剧场商业同业公会第五十一次会员会议记录》, 《汉口市商会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76-1-809。
    ②全汉升:《中国行会制度史》,台北:食货出版社,1986年,第16-17页。全汉升的这一结论并没有 得到多数学者的认同,目前大多数学者倾向于认为中国行会产生的时间在明末清初。对于此问题的争论可参见,朱英:《中国行会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历史研究》,2003年,第2期。
    ① Goodman, Native Place, City, and Nation.-Regional Networks and Identities in Shanghai,1853-1937,p.40.转引自王笛著译:《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250页。
    ②罗威廉著,江溶、鲁西奇译:《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08-309页。
    ③晚清的汉口,金碧辉煌的行业会所建筑是城市景观的主要组成部分。除了物质上的富有,行会的势力还反映在它本身的数量以及成员的数量上。汉口的成年男性,可能有一半以上归属于某一类型的行会,而个别行会可能拥有数千成员。罗威廉著,江溶、鲁西奇译:《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08-391页。
    ④汉口的行会界定其成员的标准大致分为三种:其一是来自共同的职业(同业);其二,共同的地理来源(同乡);其三,在生产和市场层级中处于相同的地位。关于“同业”逐步取代“同乡”成为决定行会成员资格条件的趋势,在晚清的汉口行会中已初见端倪,罗威廉在对1920年出版的《夏口县志》的研究中发现,在17世纪、18世纪,仅仅以共同职业或共同行业为原则建立的组织在全部新建行会中居于绝对少数(21%),到了19世纪上半叶开始占据微弱优势(54%),在从太平军军手中重新夺取汉口到地方工业化开始的这一段时间里,则居于大多数(76%),而在1890到1920年的30年中,新建的行会中绝大多数(69%)纯粹是出于行业方面的共同点而建立起来的。罗威廉著,江溶、鲁西奇译:《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37-338页。此外,职业群体的出现本身就是明清时期社会群体与组织发展的新趋势之一。吴琦:《明清社会群体的新趋向》,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⑤彭南生:《近代工商业公会制度的现代性刍论》, 《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①《汉口市人民团体统计表》, 《中央民众训练部公报》,1936年,第10期。1935年举行的汉口市商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共邀请了“计一百四十余业,代表千余人”参会,汉口市剧场商业同业公会此次派出7名代表。《各业代表提名》,《武汉日报》,1935年2月20日。
    ②目前我见到最早的剧场业同业公会活动的史料是1917年5月在《大汉报》上的一则成立“梨园公所”的新闻。新闻内容是“新民”、“立大”、“怡园”等三家戏院鉴于“汉口剧场近年逐渐发达”,但缺乏规范,“营业竞争渐变成拥挤倾轧之局”,于是商议效仿津沪,创设“梨园公所”。这则新闻也向我们透露早期的剧场业公会和艺人组织的之间的合作关系,如公所筹办者强调“结合伶界互相维持营业”,并致力于主板改善艺人生活的“慈善事宜”。《创办梨园公所》,《大汉报》,1917年5月15日。
    ③扬铎:《汉剧史考》,武汉市文联戏剧部,武汉市剧院艺术室(内部资料),第37页;中国戏曲志编委会:《中国戏曲志·湖北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第442页;邓家琪主编:《汉剧志》,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年,第209页;《汉剧公会定期成立》, 《汉口导报》,1946年5月26日; 《汉口市汉剧公会成立大会特刊》,《汉口导报》,1946年6月1日。姓乔:《汉剧公会是怎样产生的?》,《汉口导报》,1948年2月4日,(文章署名“姓乔”,据推断作者就是《汉口导报·戏世界》专栏的作家乔琦)
    ①全称为“汉口特别市戏剧演员训练班楚剧组同学研究会”,简称“楚剧同学会”。樊启祥主编:《楚剧志》,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年,第148页。
    ②王若愚:《楚剧奋斗史》,湖北省戏剧工作室编:《戏剧研究资料》第4期,1982年,第39-40页;中国戏曲志编委会:《中国戏曲志·湖北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第443页;《市楚剧同学研究会章程、惩罚规则及会员名册》, 《汉口市政府秘书处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9-27-1。
    ③《汉口戏剧界筹备剧学会》,《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1月13日;中国曲艺志全国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曲艺志·湖北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2000年,第667-668页。
    ④中国戏曲志编委会:《中国戏曲志·湖北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第442-443页。
    ⑤正如前面提到的几个戏剧业公会,它们大多以提高艺人的素质,改良传统戏曲为宗旨,这些公会在章程中并不强调为艺人或戏班的经济利益服务。
    ⑥汉口市政府将人民团体主要分为“农会”、“渔会”、“工会”、“商会”、“妇女会”、“学生自治会”、“教育会”、“特种社团”八大类别。剧场业公会被划分在商会下属的“同业公会”中,而戏剧业公会则被划分在特种社团下属的“文化团体”类别中。《汉口市人民团体统计表》,《中央民众训练部公报》,1936年,第10期。戏剧业公会被划归于被划归于文化团体的事例,还在1947年的一次汉口市业余文化团体调查中得到了印证,楚剧业公会——“楚剧同学会”被列在其中。《汉口市业余文化团体调查表》, 《汉口市政府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9-15-333。
    ①正如罗威廉在对晚清汉口行会的研究中所指出的:“汉口在行会称谓方面的差异比其他商业中心要模糊一些……这种称谓的模糊性正说明汉口居民所看到的组织,范围十分广泛,适应性也非常强。”罗威廉著,江溶、鲁西奇译:《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10页。
    ②傅才武教授在对晚清汉口“老郎庙”的研究中也认为,其与明清时期的商人行业组织——公所、会馆相似,具有垄断和调整市场的权利。傅才武:《老郎庙的近现代变迁——以汉口为中心文化娱乐业组织形态的一个侧影》,《文艺研究》,2006年,第2期。
    ③彭南生教授认为,旧时行会向新式同业公会的转化的标志有三:其一是在人员构成方面,师傅、帮工、学徒混杂在一起的封闭性、排他性、专制性的封建团体转变为新式同业公会的开放性、自愿性和民主性的同业组织;其二是在经济功能上由封建性垄断,限制竞争,向鼓励正当竞争,维护经济利益转化;其三表现在活动机制上,由传统行会的随意性、神秘性向注重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办事公开、效率转变。以上三个标志也是我分析老郎庙向戏剧业公会现代性转型的依据。彭南生:《近代工商业公会制度的现代性刍论》,《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④傅才武:《老郎庙的近现代变迁——以汉口为中心文化娱乐业组织形态的一个侧影》,《文艺研究》,2006年,第2期。
    ①档案中还留下了一些选举具体情况的信息,如一份档案中就记录了1948年12月25日,剧场业公会首届选举大会的详情。参与此次选举大会的,除了36名会员之外,还包括来自市政府、市党部、市商会、宪兵团、警察局等机构指派的“指导员”、“监督员”以及《新湖北日报》新闻记者。关于投票方式,当时市政府指派的指导员给出了两套方案以供选择:一是以牌号为限制;二是以资本额为限制。根据大会讨论,决定选择前者,即以每家戏院(影院、舞厅)派出负责人2名参与投票。最后由林荣庆、涂振纲、胡昌斌、徐正道、胡秀山、王学忠、罗光国等得票最多的7人当选为理事,并互推王学忠为理事长。投票的过程与结果展示了当时的剧场业同业公会有着较规范的会议与议事制度,在公开性和效率性上都比传统行会更为先进。选举同时也表现了地方政府对同业公会的严密控制:大会在市政府、党部、警察局以及宪兵队的监视下进行。此外,得票不算最多的王学忠(王得到9票,7名理事中比他得票多的有5人)被推举为理事长也与其政治背景有不可忽视的关系。《汉口市剧场商业同业公会首届选举大会记录》, 《汉口市商会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76-1-181。
    ②《汉口市剧场商业同业公会章程》, 《汉口市商会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76-1-662。
    ③与楚剧公会不同,汉剧公会理事会下设有四组:总务组、交际组、庶务组、组织组。这种分工强调了对外交际与协调内部关系的重要性。江:《吴天保损纱帽:汉剧公会第一次理监联席会议》, 《汉口导报》,1948年2月16日。从楚剧公会与汉剧公会组织结构的不同,我们也能发现这两种戏剧在当时所处境况的差异:楚剧作为乡土戏曲与俚俗文化的代表,历来被官方以“荒谬淫荡”为由所禁止,在经过改良者的努力才逐渐获得了官方的认可,因此楚剧界比较注重对传统曲艺内容的改造与整理,理事会设有研究组和出版组;汉剧向来被文化精英当作是地方戏曲的“名门正派”,但由于缺乏革新精神,且老艺人“自秘其艺”,导致人才不济,汉剧艺人内部矛盾错综复杂,在四十年代已经日趋没落,因此公会注重改善汉剧的内外关系,以期创造好的发展环境。
    ④《汉口市楚剧同学会简章》, 《汉口市政府秘书处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9-27-1。
    ①王若愚:《楚剧奋斗史》,湖北省戏剧工作室编:《戏剧研究资料》第4期,1982年,第39-40页。
    ①《据呈为楚剧同学会恢复组织一案函请办理见复由》,《汉口市政府秘书处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9-27-1。
    ②汉口市政府文书股编:《汉口市政半月刊》, 《武汉日报》,1935年9月1日。
    ③《为本会组织风纪队请鉴核备案由》,《汉口市政府秘书处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9-27-1。
    ①《汉剧公会改选》,《江声日刊》,1924年2月12日。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又如1935年7月19日《罗宾汉报》报道了楚剧同学会假满春戏园开成立大会,“各机关俱派员前往指导……开会后由各机关致代表辞,旋监视投票选举”。《楚剧同学研究会开成立大会》, 《罗宾汉报》,1935年7月19日。
    ②云:《人民团体迳行改选,应先呈请当地高级党部核准》, 《武汉日报》,1932年6月9日。报刊中的一些新闻也反映了政府对公会的日常监控,如1932年5月9日《武汉日报》报道:“民厅……刻为明了各地人民团体情形起见,特厘定调查表册,昨(七日)分颁各县公安局,详行调查,所有社会职业、各种团体,亦在调查之列。并须于文到半月内,调查具报,以便统计,而资整理。”弓:《民厅令属调查具报各种人民团体》,《武汉日报》,1932年5月9日。
    ③《汉剧公会定期成立,分别函请各界临时莅临指导》, 《汉口导报》,1946年5月26日。
    ④《汉口市人民团体指导监选报告表》、《为本会改选理监事呈请鉴核派员莅会监选由》, 《汉口市政府秘书处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9-27-1。
    ⑤《京、汉、楚将联合演出,人们又可饱过戏瘾》,《汉口导报》,1946年5月26日。
    ⑥《汉剧公会即告成立,将假座黄金戏院演习三天》,《汉口导报》,1946年5月15日;《汉剧公会改期成立》, 《汉口导报》,1946年5月28日。
    ①《算一算汉剧公会的帐》,《汉口导报》,1946年6月6日。
    ②《汉口市剧场商业同业公会章程》, 《汉口市商会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76-1-622。
    ③姓乔:《汉剧公会是怎样产生的?》,《汉口导报》,1948年2月4日。
    ④《汉口市楚剧同学会简章》, 《汉口市政府秘书处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9-27-1。
    ⑤规则同时也补充道:“无工作者不在此限”。 《汉口市楚剧同学会惩罚规则》, 《汉口市政府秘书处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9-27-1。
    ①汉剧公会被封的事件,从侧面反映了会员对公会事务的冷漠。会长余洪元曾设宴召集会员聚会,希望剧界同人筹资垫付,并表示自愿垫出大洋300元,但以副会长陈杏林为首的会员不愿合作,最后不欢而散。慕云:《汉剧公会被封始末记》,《戏世界》,1934年10月3日;惠民:《余洪元为公会悲愤》,《戏世界》,1934年11月2日。
    ②唐庸三在报告中称:“大会自整理至成立,共耗一百四十余万元,迄今仍无着落,加之会内办事人太少,本人充杂役,实感吃勿消,值兹生活艰难,本人拟赴渝求生,同时才疏学浅,不能支持会务,恳请辞职……”《汉戏公会联席会议》, 《汉口导报》,1946年8月28日。剧场业公会同样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公会不得不通过决议要求“严行催促,嗣后并应按月缴纳,如有拖欠,照章议处”。《湖北省汉口市税捐征收处调整娱乐税座谈会记录》, 《武汉市工商联合会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119-39-21。
    ③艺人穷困潦倒、身心俱疲的生活状况,可参见本文第二章第二节。此外,在同业公会会费的问题上,我们也可看到政府的干预。在一则新闻中曾报道:“主管当局,对各公会经费收入,拟分别加以规定”,记者相信“经此次合理厘订后,各业负担,可以减轻,会务之推展,亦较顺利”。唯力:《同业公会会费,当局拟有规定》, 《汉口导报》,1946年8月30日。
    ④《汉口市剧场商业同业公会第七次会员会议记录》,《武汉市工商业联合会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119-39-21。
    ⑤《汉口市剧场商业同业公会章程》, 《汉口市商会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76-1-622。在会议的召开与决议上,公会之间有所不同,楚剧同学会会员大会每半年举行一次,并且要求“有三分之二以上出席人数方得开会大会”,理监会议每周开会一次。 《汉口市楚剧同学会简章》, 《汉口市政府秘书处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9-27-1。傅才武教授在对近代汉口公共娱乐业的研究中也认为,新型艺人社 团的出现,表现了文化娱乐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具体历程,参见傅才武:《老郎庙的近现代变迁——以汉口为中心文化娱乐业组织形态的一个侧影》, 《文艺研究》,2006年,第2期。
    ①关于会员参与公会事务的积极性程度,留下的记录不多,不过地方报纸有时也透露一些信息,如1946年9月27日《汉口导报》就报道了楚剧同学会为欢迎由重庆返回汉口的“楚宣二队”举行茶会的现场状况:“楚宣二队”队长王若愚的演讲枯燥而冗长,持续了一个半小时,况且内容旨在讲述楚剧在抗战及复员期间所经历的艰难困苦,与会员关心的生活与包银问题毫不相干。整个会场秩序十分混乱,一些会员纷纷离座就餐,现场“人声渐形嘈杂”,导致发言“音浪被阻”。从这则报道中我们得知,会员参与公会事务的态度并不积极,戏剧业公会成大程度上成为致力改良戏剧的剧界精英们的平台。《楚剧同学会茶会记》, 《汉口导报》,1946年9月27日。
    ②铁面:《两件小事》, 《罗宾汉报》,1946年4月3日。
    ③乔琦:《告汉剧同人》,《汉口导报》,1946年7月18日~21日。
    ④惠民:《梨园祀神之布置》,《戏世界》,1934年6月15日;亲淑:《在一间后台上》,《戏世界》,1934年11月2日。王若愚:《楚剧奋斗史》,湖北省戏剧工作室编:《戏剧研究资料》第4期,1982年,第33页。
    ①彭南生:《近代工商业公会制度的现代性刍论》, 《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②《戏世界》,1934年10月10日。
    ③姓乔:《老郎会期,汉剧公会今日祝寿》,《汉口导报》,1946年5月8日。
    ①需要补充的是,公会章程中强调的“统制”等内容,实际上反映了工业公会在政府与行业之间扮演的“中间人”的角色。自1938年前后,国民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规,开始逐渐对国民经济进行统制与管制,并采取了各种措施增强了同业公会的组织能力,并加强了对同业公会的管理与监督。一系列的政策将同业公会纳入到统制经济体制中,使之成为传达政府政令,加强同业统制的重要组织基础。与此同时,在日常事务中同业公会仍然代表整个行业,向政府争取涨价和降低税收,成为娱乐业和地方政府之间的沟通渠道和中介。工商业同业公会在经济职能中扮演的中介的角色,可参见魏文享:《民国时期的工商同业公会研究(1918-1949)》,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第135-182页。此外,从剧场业同业公会的原文中也可以发现(参见附录一),章程的制定者小心的回避了和“谋求行业经济利益”有关的辞令,取而代之的是强调公会与政府之间的合作关系,如对会员的“统制、策划及统筹”,“研究、调研及统计”也方便了政府对娱乐业进行统制管理。这说明同业公会为了达到保护同行业的利益的目的,必须得到政府的支持,既争取行业利益,也尽量与政府进行多方面的合作。《汉口市剧场商业同业公会章程》, 《汉口市商会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76-1-622。
    ②如重组后的楚剧同学会便以“联络感情、敦励人格、研究戏剧、促进艺术”为宗旨。这种状况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艺人卑贱的社会形象:由于社会对艺人行业的偏见,相比普通的工商业同业公会,戏剧业公会需要得到更多政府的支持才能为行业的发展谋求更广阔的空间。《汉口市楚剧同学会简章》, 《汉口市政府秘书处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9-27-1。
    ③《汉口市楚剧同学会惩罚规则》, 《汉口市政府秘书处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9-27-1。
    ①由于物价飞涨,“汉口市物价评议委员会”会议也不得不频繁召开。一份档案资料显示,1948年2月19日至7月23日短短5个月的时间,物价“评议会”共举行了7次,平均每20天举行一次。这份档案也反映了戏票涨价的惊人幅度:3月8日评议会通过的涨幅是,京剧“特座”不超过10万元,汉剧、楚剧“特座”不得超过5万元,而7月23日的召开评议会则通过了民众乐园门票24万,汉口大舞台60万,新记大舞台70万元的涨价申请,涨幅近10倍。《汉口市物价评议会(三十七年)第一次会议记录》、《汉口市物价评议会(三十七年)第七次会议记录》, 《汉口市商会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76-1-773。
    ②寒:《民众乐园涨价又要跌价》,《汉口导报》,1947年9月17日。
    ③1948年9月,民众乐园、共和戏院以及楚剧院三家戏院的经理因“滥提票价”接到省警局的传讯。令当局“颇为震怒”的是戏院经营者的不合作态度:共和戏院仅派该院“交际”林某代为到案,民众乐园经理邓瑛萍竟趁机“私自潜走”。这使得当局更加大了处罚措施,共和戏院经理吴国珍被扭送“武汉高等特种刑庭”,并以“抗传不到”的名义将邓瑛萍下票拘拿。晴:《民众会堂经理怕上刑庭,邓瑛萍闻讯开溜,激怒警局下票拘拿》, 《罗宾汉报》,1948年9月9日。
    ④此时距离林荣庆被推选为理事仅三个月的时间,由于剧场业同业公会的选换届举是两年举行一次,因此可以认定当时的他身份依然是剧场业公会的管理者之一。《汉口市剧场商业同业公会首届选举大会记录》,《汉口市商会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76-1-181;《为市面物值陡涨请准予增加座价以资挹注肯批示由》, 《汉口市政府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9-31-6056。
    ⑤《为物价高涨拟恳请增加票价以维现状而免亏累祈鉴核示由》, 《汉口市政府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9-31-6056。
    ①《汉口市剧场商业同业公会呈》, 《汉口市政府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9-31-6056。
    ②在此问题上,与汉口市剧场业公会形成对比的是同一时期的成都市茶社商业职业公会。自抗战爆发起,成都市各茶馆的茶价就由茶社业公会统一制定,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公会组织全行业的共同行动,因此在争取涨价的问题上,茶社业公会表现得更为积极。参见王笛著译:《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255-262页。
    ③《物价评议委员会第五次委员会议记录》,《汉口市商会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76-1-773;汉潮:《汉市评议物价各物再度提高》, 《罗宾汉报》,1947年12月26日。
    ④《汉口市物价评议委员会(卅七)第一次会议记录》, 《汉口市商会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76-1-773。
    ⑤《汉口市剧场商业同业公会第五十一次会员会议记录》, 《汉口市商会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76-1-809。
    ⑥这份指导方案详细的规定了各类娱乐场所以及戏曲种类的最高票价:京剧表演,特座不得超过10万元;电影院楼上不得超过6万元,楼下不得超过4万元;汉剧、楚剧,特座不得超过5万元;评弹类演出不得超过2万元;歌厅茶资不得超过3万元;民众乐园门票2万元。在此范围内,剧场业公会可以根据各娱乐场所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别调整。《汉口市物价评议委员会(卅七)第二次会议记录》, 《汉口市商会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76-1-773。将这组票价数据和同年7月初通过的另一次票价指导方案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当时戏票上涨的幅度:民众乐园门票24万元;大舞台票价,特座60万元;新记大舞台,特座70万元;歌厅茶资50万元,可见短短4个月时间,票价普遍上涨了十倍以上。《汉口市物价评议委员会(卅七)第七次会议记录》, 《汉口市商会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76-1-773;汉潮:《物价评委会开会,从吃的到玩的照例评加一番》,《汉口导报》,1948年7月8日。
    ⑦狷且:《闲话龙套:未餍所欲》, 《罗宾汉报》,1948年11月5日。1948年8月,国民政府宣布发行“金圆券”,实施货币改革。这项措施在最初使物价受到管制,市民交易尚属正常,但物价强制冻结效益转瞬即逝,物价管制很快失败。11月政府放弃了物价管制,旋即宣布金圆券贬值和发行不作限制,这使得物价再次狂涨,11月12日的一周内,上涨了两倍多。涂文学主编:《武汉通史·中华民国卷(上)》,武汉出版社,2006年,第380-381页。
    ①《汉口市剧场商业同业公会代电》,《汉口市政府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9-31-1076。
    ②《汉口市剧场商业同业公会呈》,《汉口市政府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9-31-6056。
    ③林荣庆、陈汉璋就强调自己从事的行业“虽系供人娱乐”,但其内容也有关“政治文化社教,实具有宣传性质”, 《呈为物价增长拟恳票价略增以维成本而体商艰祈鉴核示遵由》, 《汉口市政府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9-31-6056。
    ①汉潮:《伶人生活亦多困难,剧业公会情急呼吁》, 《罗宾汉报》,1948年1月5日。
    ②大刚:《戏票涨价内幕,孙际旦大发慈悲心》, 《罗宾汉报》,1948年11月7日。
    ③关于当时戏园捐的税率,没有详细的记载,但《夏口县志》中还是透露了一些信息:1916年全年,由警察负责征收的戏园捐达到了6480串钱,这项捐税“盖由警厅自收自用,按月上报”。而由“育婴敬节局”负责征收的部分每年约4000余串钱,系“每售戏券一纸收捐钱十文”累积而来。参见《夏口县志·丁赋志》,1920年,第9页。
    ④刘文岛:《汉市之现在与将来》, 《中国建设》,1930年第2卷第5期,第42-43页。这份资料还显示,由于数额太低,征收不便,市政府刚刚取消了“皮影戏捐”、“说书捐”等苛细捐税。
    ⑤《汉口市政府训令》, 《武汉市工商业联合会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119-39-21。
    ⑥《汉口市财政局估征娱乐税暂行管理办法草案》,《汉口市财政局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14-1-870。
    ①1934年,加入剧场业公会的10家戏院、电影院中(还有10家未加入公会),有8家处于亏损状态,其余2家已陷入歇业。《二十三年度汉市各业赢亏记(续)》, 《武汉日报》,1935年6月20日。
    ②现代:《提高电影票价,影商说明苦衷》,《罗宾汉报》,1946年3月17日。
    ③因减捐请愿未获批准,1946年7月1日起上海92家戏院在剧场业公会组织下停止营业,电影院也取消电影放映前的国歌、党旗、总理总裁肖像等内容。“罢戏风潮”反复持续了近一个月,最后的结果是政府妥协:财政局允许自8月1日起,娱乐税率减低至30%。对此事件的持续报道可参见:《今日》,《汉口导报》,1946年7月1日;《沪罢戏风潮平息,吴市长劝导复业》, 《汉口导报》,1946年7月3日;《沪戏院业又集会,再请减捐》,《汉口导报》,1946年7月25日; 《沪减低娱乐捐已有结果》,《汉口导报》,1946年7月27日。发生上海的“罢戏风潮”也波及了其他城市,重庆、长沙等城市也相继发生了剧场业请愿减税的事件。《重庆戏业将步上海停演后尘》, 《汉口导报》,1946年7月12日;《长沙市戏剧业同业公会公函》,《汉口市财政局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14-1-870。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抗税运动中同行业公会发挥的巨大作用:一方面联合公会各会员统一行动,发出比个体更强的声音,另一方面代表行业利益与政府之间展开周旋。
    ④《减征娱乐捐》, 《汉口导报》,1946年8月11日。
    ⑤《汉口市剧场商业同业公会呈》, 《武汉市工商业联合会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119-39-21。
    ⑥乔琦:《汉口各戏院大半停锣》, 《汉口导报》,1946年7月24日。
    ⑦段殿坤致王学忠信, 《武汉市工商业联合会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119-39-21。
    ①《汉口市政府批文》, 《武汉市工商业联合会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119-39-21。
    ②《戏剧、电影、书场、歌厅、球房、溜冰都要征娱乐捐》, 《汉口导报》,1947年11月17日。
    ③《汉口市剧场商业同业公会公函》、《汉口市政府训令》, 《武汉市工商业联合会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119-39-21。
    ④《汉口市剧场商业同业公会代电》、《湖北省汉口市捐税征收处调整娱乐税座谈会记录》, 《武汉市工商业联合会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119-39-21。
    ⑤1947年5月至6月,汉口“明星”戏院曾先后两次被查出制造“伪券”(即加盖伪造政府印章的票券)偷逃税款,戏院经理胡光星因此被汉口市地方法院提起诉讼。捐税稽征处的调查员王子正称,该院晚间所售门票均为伪券,每晚约800张,平均每月可偷逃税款1440万元。此案件发生后,汉口市政府开始采取措施,逐渐加强对娱乐税的控制,同年12月通过的《整理娱乐税实施办法》就是在这种背景中提出来的。《函请汉口地方法院关于明星电影院伪造戏券现已请侦讯依法究办》,《汉口市政府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9-31-6418。
    ⑥《汉口市财政局召开整理娱乐税座谈会议记录》、《汉口市财政局整理娱乐税实施办法》、《汉口市财政局管理个戏院票券实施要点》, 《武汉市工商业联合会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119-39-21;《为关于本局招商承印新型戏券呈请》, 《汉口市政府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9-31-7299。
    ⑦《汉口市剧场商业同业公会呈》, 《武汉市工商业联合会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119-39-21。
    ①《汉口市娱乐场所自行印制票券遵守事项》, 《武汉市工商业联合会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119-39-21。
    ②《娱乐税额征事宜座谈研究会议记录》、《本市各剧场等级一览表》, 《汉口市财政局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14-1-870。
    ③罗威廉著,江溶、鲁西奇译:《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85-391页。
    ①《汉口市剧业剧人联合祝寿献校大会公函》、《汉口市剧业剧人联合祝寿献校公演简明收支对照表》、《汉口市各界献校祝寿运动委员会收据》, 《汉口市政府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9-31-6255。
    ②《汉口市各界庆祝总统、副总统就职大会第六次筹备会会议记录》, 《汉口市商会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76-1-773。
    ③《本市各京、汉、楚戏院应行改进事项实施办法座谈会议记录》, 《汉口市商会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76-1-773; 《汉口市剧场商业同业公会通告》, 《汉口市政府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9-31-6416。
    ④《汉剧公会成立,余科长演讲》, 《汉口导报》,1946年6月6日。
    ①《武汉市楚剧同学研究会呈文》,《汉口市政府秘书处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9-27-1。
    ②《汉口市楚剧同学会惩罚规则》,《汉口市政府秘书处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9-27-1。
    ③艺人违反的规则以及相应的惩罚措施,可以反映对于整个行业来说,“伤风败俗”是最大的禁忌。1947年10月,公会因楚剧演员易小川、陈翠南、韩光华等“引诱民女”,屡教不改,“影响楚剧整个团体名誉”,决议对三人处以“开除会籍”的惩罚,并强调“以后永远不能在楚剧界立足”。而“应聘两组,私立合同”的艺人沈艳南则被公会处以“停止工作半年”的惩罚,较前者要轻得多。《呈报会员易小川等勾引民女违犯公约准予开除会籍祈鉴核备查由》、《为会员沈艳南触犯会规停止工作半年祈鉴核备查由》,《汉口市政府秘书处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9-27-1。
    ④《武汉警备司令部通知》,《汉口市商会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76-1-809。
    ⑤《汉口市剧场商业同业公会呈》,《汉口市商会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76-1-809。
    ⑥《武汉警备司令部通知》,《汉口市商会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76-1-809。
    ①一位记者描述了戏院销售“红票”真正意义,并揭露一些歌舞厅利用歌女彩排,大量推销“红票”借机谋取私利:“戏院劝销红票,本系惯例,记者本不欲有所晓舌,但有一定之时期,亦有一定之规例,即每年旧历年底,为梨园业救济贫苦同业之办法,举行大会串,平时如无特殊事件义演筹募,任意推销红票,自为事实上所不许可,今一乐厅,动辄假歌女色相之力推销红票似有借机敛财之行为,致辞社会经济崩溃,厉行节约之际,此种不近情理之乐厅浪费,希望当局有以注意之。”国老:《推销红票为何》, 《汉口导报》,1946年9月10日。
    ②《汉剧将作盛大公演》,《汉口导报》,1948年1月24日。更早的案例如1935年9月,汉剧公会曾以“属会失业演员过剩,生活无着,纷纷报请救济”为由,请求市政府批准演剧三日救济同业,获得批准。《令准汉剧公会改为会表演三日救济失业》,汉口市政府文书股编:《汉口市政半月刊》,《武汉日报》,1935年9月1日。
    ③汉口市剧人联合会于1948年4月10日成立,和早期的湖北剧学总会一样,是戏剧业公会的联合组织。联合会致力于改变“过去剧人的门户、私见”观念,对外争取提高艺人的社会地位,对内协调同业矛盾,救济贫苦艺人。英:《剧人联合会成立盛况追志》, 《罗宾汉报》,1948年4月10日。
    ④《汉口市剧人联合会为筹募剧人公益基金大公演》, 《汉口导报》,1948年5月18日。
    ①寒沙:《剧联公演结束,捡得银子无纸包》,《汉口导报》,1948年5月19日。
    ②王若愚:《楚剧奋斗史》,湖北省戏剧工作室编:《戏剧研究资料》,(第四辑),1982年,第66-72页。
    ③《汉口市歌舞业失业职工组织“新汉口”歌舞厅姓名及资本册》、《汉口市歌舞业失业职工组织“安乐”歌舞厅姓名及资本册》, 《汉口市商会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76-1-809。
    ④魏文享:《民国时期的工商业同业公会研究(1918-1949)》,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第216页。
    ⑤由于史料缺乏,我们已经无法弄清民国初年汉剧公会在创办同业科班教育科班中所起的具体作用。组建“天、春、长”科班的六位股东,从他们的身份来看,也不太可能是当时汉剧公会的会员:除了主要负责人陈国新是汉剧艺人外,还有三位戏院经营者和两位普通商人。然而,一份科班组织机构及教职员名单则为我们反映了科班雄厚的师资力量,当时汉剧界十大行中最杰出、最有威望的名伶都在其中,这在汉剧同业教育史上是空前的,也让我们不得不推测公会在组织科班师资队伍时起到的巨大作用。可以肯定的是,公会早期的负责人傅心一曾有心开办同业教育,并将其视为“提高人格、改良习惯”措施之一,但因会内意见分歧而流产。参见扬铎著,扬宗珙整理:《汉剧六十年在武汉》,湖北省戏剧工作室编:《戏剧研究资料》,1984年第10期,第105-106页;刘小中、郭贤栋:《汉剧“天、春、长”科班创办始末》,武汉文化志办公室编:《武汉文化史料》(第一辑),1983年3月,第9-12页。
    ①《促进汉剧前途发展,将组班训练青年艺人》, 《罗宾汉报》,1946年3月14日。
    ②楚剧同业公会开办的训练班十分重视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可以看作是公会为行业谋求合法性地位所作出的努力,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地方政府对大众文化的严密控制。1927年,由楚剧进化社开办的“楚剧演员训练班”受到汉口市教育局的认可;1931年举办的“第二期楚剧演员训练班”同样得到政府的支持,由时任民政厅科长的徐为彬担任总务(在此届训练班开学前的一次楚剧查禁风波中,也以被捕的楚剧“七十二杰士”自愿参加训练班,保释出狱收场)。参见王若愚:《楚剧奋斗史》,湖北省戏剧工作室编:《戏剧研究资料》,(第四辑),1982年,第45-46、52-56页。
    ①邓天澜:《大革命时期的湖北剧学总会》,武汉文化志办公室编:《武汉文化史料》(第二辑),1983年,第97页。
    ②剧人联合会的成立得到了艺人的普遍支持,成立大会不但安排了大会主席与“各机关首长”的致辞,还给了普通艺人发言的机会。许多女艺人在大会中争当“临时招待”,“忙得不亦乐乎,每个男女演员,都现出很愉快的神气,秩序是有条不紊”。英:《剧人联合会成立盛况追志》、《孙琴心开会起早床,孙悟空会场充招待》, 《罗宾汉报》,1948年4月10日。此外,联合会为同业慈济举办的公演同样得到艺人的普遍支持与积极参与,有报道称“该会为表现剧人力量,多为会员自认购票”,对此一位艺人这样说道:“我们有我们的力量,不要依靠别人,我们自己捧场!”这篇报道也评价道:“此次剧人联合,团结甚坚,内部当不致再有纠纷”。忙人:《剧联公演自己捧场》,《汉口导报》,1948年5月16日。
    ③《汉口市剧场商业同业公会代电》, 《武汉市工商联合会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119-39-21。
    ④显然,单纯的使用功利主义的解释方法,将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看作是艺人与剧场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唯一动因是欠妥的,因为我们无法否定进步艺人所具有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同时,我们也应该避免将其完全看作是“不计回报”的无私奉献:一方面地方政府的严密控制,使参与公益事业实际成为公会的一种必须履行的义务,另一方面,由于举办公益性质的演出可以得到减税甚至免税的优待,不少娱乐场经理人与艺人团体将其视之为谋取利益的方式。有史料证明,以公演募捐为名,中饱私囊的现象屡见不鲜。如言:《借名募捐饱腰包》, 《罗宾汉报》,1946年9月5日;《闲话龙套:义演渐多》, 《罗宾汉报》,1948年9月29日。但毋庸置疑的是,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确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改善艺人群体的负面形象。
    ①关于同业公会社会救济内容的分类方式,主要参见魏文享:《民国时期的工商业同业公会研究(1918-1949)》,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第221页。
    ②《汉口市普济医院演古筹资金》,《武汉日报》,1932年1月9日;《汉口市剧场商业同业公会代电》,《武汉市工商联合会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119-39-21;《武汉镜:汉剧助学收入一亿六》,《罗宾汉报》,1948年1月25日。
    ③《汉剧公会赈济北省灾孩》,《汉口中西报》,1921年1月31日;《汉口市戏剧场业同业公会演剧筹赈》,《武汉日报》,1932年1月31日。
    ④三民:《十九路军谢剧场公会》, 《武汉日报》,1932年4月6日;中央:《蒋蔡函谢剧场业公会醵资慰劳将士》, 《武汉日报》,1932年5月25日。
    ⑤《汉剧业总动员》, 《武汉日报》,1937年8月15日。
    ①《乱弹篇:剧人深入民间》, 《汉口导报》,1948年9月16日。
    ②《小朋友们明日受商店优待,廉价可以购买儿童物品,游戏场竟不允免票入场》,《武汉日报》,1935年7月31日。
    ③《汉口市剧场商业同业公会代电》, 《武汉市工商联合会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119-39-21。
    ①《(假凤虚凰)真是一把扫帚星:大华戏院挨打,中央幸免》,《汉口导报》,1947年9月26日。
    ①《理发匠反侮辱,假凤虚凰纠纷未已》,《汉口导报》,1947年7月17日;《假凤虚凰纠纷未已,是克忍孰不可忍?》, 《汉口导报》,1947年7月21日; 《假凤虚凰讽刺另有对象,并不侮辱理发师》, 《汉口导报》,1947年7月26日。
    ②此次“劝导”的效果并不理想,“结果一致认为双方感情上有隔膜”。《理发业纠纷,完全解决》,《汉口导报》,1947年7月20日。
    ③《(假凤虚凰)昨已试片,招待影剧指导组及新闻记者》,《汉口导报》,1947年9月25日。关于这一事件更多的报道还有:《妙在一个‘发’字》, 《汉口导报》,1947年7月30日; 《汉口不要假凤虚凰,我们希望一点宁静》, 《汉口导报》,1947年9月26日; 《理发工友请看电影了事》、《钝话》, 《汉口导报》,1947年9月27日。事实上,这并不是汉口第一次因电影内容“冒犯”某职业群体而引发的冲突,早在1935年就出现过电影《新女性》侮辱新闻记者,引发冲突的事件。王一心:《关于<新女性>侮辱新闻记者》,《武汉日报》,1935年2月26日。频繁发生的此类冲突也令管理者十分头疼,由于政府在冲突中起的调解作用仍很有限,在“《假凤虚凰》事件”发生后,地方政府索性禁止其他城市引发暴力冲突的影片在汉口上映。如1948年1月市政府就通过剧场业公会向各大影院发布命令,禁止上映大华影片公司拍摄的《玉人何处》因为这部电影在上海上映时曾引发了汽车司机以及修理工的群体事件。《汉口市政府训令》, 《汉口市商会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76-1-809。
    ④易江波研究了民国时期国家力量在调解汉口码头工人纠纷中的方式与作用,认为国家力量解决纠纷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行政机关辅助调解(码头冲突由“码管所”调解,成立“纠纷公断委员会”或由警察出面弹压);二是司法机关辅助调解。显然,在本文所举案例中,市政府的调解方式属于前者。易江波:《近代中国城市江湖社会纠纷解决模式——聚焦于汉口码头的考察》,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13-231页。
    ①何维键信,美国驻汉口领事馆:《公文快报》,美国国家档案馆藏。转引自[美]罗威廉著,鲁西奇、罗杜芳译:《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和社区(1796-1895)》,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27页。
    ②《有关家庭、钱财、邻里纠纷及相互斗殴等案的审讯》, 《汉口市警察局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40-13-4215。
    ①石头:《漫谭:争端》, 《汉口导报》,1946年6月27日。
    ②晴:《文明已成了废物!打为时代特产》,《罗宾汉报》,1948年12月8日。文章还介绍了另一起发生在泥瓦匠和香烟摊贩之间的斗殴事件,冲突的原因仅仅是泥瓦匠赊欠香烟数包,赖账不给。和上文菜贩和顾客之间的矛盾冲突一样,其原因都是为了争取为数不多的钱财,这侧面的反映了经济恶化、社会动荡给底层民众日常生活带来的影响:当遭受饥饿、惶恐与战争的威胁时,冲突便经常发生在不满和绝望的人群中,而《文明已成了废物!打为时代特产》的新闻标题,则代表了精英群体对社会现状的担忧。
    ③《偶因买卖口角,打死一条人命》,《武汉日报》,1935年6月29日。
    ①《打不得!》, 《汉口导报》,1948年7月13日。
    ②医声:《抓住男人便要评理,错认人难笑啼》, 《罗宾汉报》,1948年4月16日。
    ③胡俊修:《“东方芝加哥”背后的庸常:民国中后期(1927-1949)武汉下层民众日常生活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第93-96页。
    ④《绝情绝义茶博士不认发妻,举起茶壶当武器,打得她头破血流》,《武汉日报》,1935年2月28日。
    ①《文化会堂的早场上映“落花流水”,观众捧场拍手叫好》, 《罗宾汉报》,1948年10月25日。与此相类似的冲突事件也发生在不远的武昌。一次,民众会堂因停电而导致放映中断,马上引发了观众的不满,“全院人声鼎沸,均要该院退票,一时秩序大乱”。最后,院方迫于压力只能办理退票。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原本仅售出门票四百余张,而退出票数竟超过了五百。《电流发生故障,剧院大闹退票》, 《汉口导报》,1947年8月17日。
    ②《儿童教育如何?请看儿童节怎样,昨天三家电影院挨打》, 《汉口导报》,1948年4月5日。
    ③在舞厅吃茶跳舞而不付钱的舞客被称为“舞棍”,一则报道写道:“各舞厅近日发现大批‘舞棍’,此类‘舞棍,性殊特别,吃茶跳舞,均不付资,若茶役对其稍加白眼,则茶杯桌椅均为破坏对象,故舞厅近日此类事件而被损之数目颇巨,而因‘舞棍’等均系由组织,专事为难舞厅,刻各舞厅正拟联名控告此类‘非法人物’,以利本身业务,甚盼治安当局彻底消灭此类恶棍。”《舞国旋律:舞棍抖狠舞厅受损》, 《汉口导报》,1947年3月18日。
    ④关于戏院命案报道如,麻道人:《票价冻结,又遭打死人,梨园行大不幸》, 《罗宾汉报》,1949年3月5日; 《是谁之咎?汉剧地盘丧失殆尽》, 《汉口导报》,1946年6月24日。另一则报道则集中反映了当时汉口社会的乱象:“赌博、嫖妓、征歌逐舞,闹得乌烟瘴气,造成了种种罪恶,还有……怪诞团体,专门在大街上,戏院里,公园里,呼啸集众,生事打架,调戏女人……”《流氓集众生事,当局决予取缔》,《汉口导报》,1946年9月12日。事实上,整个民国时期,特别是国民政府风雨飘摇的最后几年,政治动乱都削弱了政府稳定公共秩序的能力,使得娱乐场中的非法活动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娱乐场所的混乱在全国范围内都比较普遍。在汉口的地方报纸中,我们也能找到许多发生在其他城市戏院中的流血冲突事件。如1948年9月发生在南京国民大戏院的对号员被殴打致死的事件,引发了汉口市民对公共秩序的广泛讨论与担忧。杨宏烈:《“唇亡齿寒”首都国民大戏院对号员惨死》,《汉口导报》,1948年9月16日。
    ①《悬赏一千元,求保护剧场正当营业》,《武汉日报》,1932年6月1日。
    ②影院后台老板一般没有固定报酬,其所得由影院的营业情况来决定。后台老板的主要职责是使影院与地方各种社会团体保持良好的关系,避免影院成为地皮流氓和其他地方恶势力欺压的对象,方式主要由其出面,院方出钱,每逢年节亲自登门向当权者馈送礼物,礼仪厚薄,按人打发。此外,院方还必须频繁宴请保护人,上至军政大员,下至辖区警察无一例外。徐正道:《汉口上海大戏院的见闻》, 《武汉市工商联合会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119-130-91。
    ③《看戏:老武汉的温暖记忆》, 《楚天都市报》,2010年1月6日。
    ①管贤事:《打!请酒道歉何必如此》,《汉口导报》,1947年9月8日。更多的报道可参见,小耳东:《京汉舞台拉杂记》,《戏世界》,1934年5月25日;《屋漏更遭连夜雨,人穷又遇打架风》,《汉口导报》,1946年7月11日;一些史料也显示,地方政府中负责戏剧与剧场管理的公务员以及警察也经常利用职务之便,强行索取戏券或携带眷属免票入场,引发冲突。《为了看白戏,武昌共和险些打架》,《汉口导报》,1947年5月27日;《电复制止利用指导证留座索票等请事由》,《汉口市商会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76-1-809。
    ②学文:《戏言:请再莫助长打风》,《汉口导报》,1947年8月18日。
    ③执戈:《不平之鸣:光明“无理”》, 《太阳灯》,1933年3月25日。
    ①很多戏院有出售小票的惯例,这主要因为一些观众喜欢看“抽签”戏,每逢“大轴”登场时便购买“小票”入场。中途入场影响了戏院正常的公共秩序,常常引发冲突。寒:《武昌复兴戏院被捣毁系小票之祸》, 《汉口导报》,1946年8月1日。
    ②李正荣:《美成、民乐两院茶房可恶,生水泡茶,看戏事小,当心送命》, 《罗宾汉报》,1949年3月24日。另一位记者评论道:“剧院职工对于观众之物礼貌,积习颇深,观众拿钱看戏,还要受气,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他还在强调戏院的经营需要依赖观众的支持,并建议经营者应该注意改善。麻道人:《艺林拾零:戏院职工轻慢衣食父母》,《罗宾汉报》,1949年3月24日。
    ③《武汉警备司令部政工处代电》、《汉口市警察局督察处通知》、《汉口市警察局训令》、《汉口市公共娱乐场所取缔规则》, 《武汉市工商业联合会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119-39-13。
    ④际云:《余春衡当街殴顾客》, 《戏世界》,1934年7月18日。
    ①《幕后小唱:新闹院》,《罗宾汉报》,1948年11月14日。
    ②亚新:《黄脸婆挂帅夺夫,歌女施计抗强敌》,《罗宾汉报》,1947年7月16日;狙:《舞台变压》,《汉口导报》,1947年3月22日;《莺歌燕语》,《罗宾汉报》,1947年9月24日。
    ③混道士:《争风》,《罗宾汉报》,1948年10月22日。
    ①亚新:《红女伶险惹人命:豆腐好嫩,脑袋真危》,《罗宾汉报》,1948年6月13日。
    ②平:《歌女引出大血案,怪手枪击伤听客,女人胭脂是血染的》,《罗宾汉报》,1948年,12月3日。
    ③1948年6月的一则报道分析了当时汉口民众面临的种种危机:连日暴雨,致使水位上涨,交通受阻更刺激了本来就居高不下的物价“一日数涨”,受尽煎熬而又“适逢匪祸猖獗”,人人自危。国宾:《三镇人心惶恐!水灾、匪祸、生活,交相煎迫》, 《罗宾汉报》,1948年6月25日。另一则顺口溜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一一得一,捞钱有益。二二得四,多囤粮食。三三得久,贫人没救。四四一十六,自己吃鱼肉。五五二十五,日日跳跳舞。六六三十六,做官真真乐。七七四十九,吃吃庆功酒。八八六十四,百姓要饿死。九九八十一,不管你呼吁。”显然,作者是借此讽刺地方政府在改善民生问题上存在的严重问题,而在本节中我们将看到,潦倒的民生实际成为公共娱乐空间冲突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新九归》,《罗宾汉报》,1946年7月29日。
    ①《汉口市茗业职业工会呈文》,《汉口市政府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9-31-2470。
    ②《汉口市茗业职业工会、公园营业商联谊会呈文》,《汉口市政府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9-31-2470。
    ③正如汉口市茗业工会理事长倪少棠在致市政府的呈文中所担心的:“现在工人心为不安,终日聚众叫嚣酝酿罢工”。《汉口市茗业职业工会呈文》,《汉口市政府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9-31-2470。
    ④戏院提高茶价也经常引起与顾客之间的冲突,如1948年9月,美成戏院擅自提高茶价,立即遭到了地方媒体的批评。提价当日,戏院也发生了顾客与茶役为“争索茶价”而发生的斗殴事件。《美成戏院公然与限价斗法!异想天开提高茶价勒索观众遂私欲》, 《罗宾汉报》,1948年9月20日。
    ⑤“汉口市茗业职业工会全体理事长致市政府社会科丁科长函”,《汉口市政府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9-31-2470。
    ①这份协议还通过一些有利于戏院方面的条款,如盛茶器皿的损坏由茶房工人照价赔偿,工人伙食由其自理,且不得向观众索取小费等等。《汉口市警察局训令》,《武汉市工商业联合会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119-39-13。
    ②“汉口市茗业职业工会全体理事长致市政府社会科丁科长函”, 《汉口市政府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9-31-2470。
    ③《汉口市政府劳资评断委员会第廿六次会议记录》,《汉口市政府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9-31-2470。
    ①《电影工人待遇:加薪自八月一日实行,数目在九月一日解决》,《罗宾汉报》,1946年8月28日。
    ②国民:《影院劳资纠纷,昨起告一段落》,《罗宾汉报》,1948年3月4日。
    ③《劳动节之小插曲:影业工人难求一饱,院方停演发生纠纷》,《罗宾汉报》,1948年5月2日; 《资方给钱“买休息”,劳工联欢算欠账,互相让步解决纠纷》、《十字街头》,《罗宾汉报》,1948年5月3日。
    ①《民权路上茶栈夫役械斗:双方因争工作启衅,二人头颅受伤甚重》, 《武汉日报》,1935年4月7日。
    ②剑云:《汉剧掌故谈》, 《十日戏剧》,1937年,第1卷第14期。
    ③需要补充的是,本地艺人赴外地演出归来后,也有“拜客”之俗,所谓“联络剧界及文化界的感情”,但要求并没有外地戏班那么严格,一则新闻显示汉口艺人黄仲英赴天门演出归汉后,忘记了早先承诺的“拜客”,但并没有受到同行的指责或非难。啼醒:《黄仲英忘记拜客》,《汉口导报》,1946年7月11日。
    ①《看戏:老武汉的温暖记忆》, 《楚天都市报》,2010年1月6日:
    ②从史料中可以看到,“拜客”在四十年代末的汉口仍然十分流行,但越来越多的“开明人士”、改良者开始反对这种习俗,认为它是“丑恶的封建尾巴”,必须革除。在本文的“改良”部分将会继续讨论这一问题。何如:《拜客!这丑恶的封建尾巴!》,《汉口导报》,1948年8月8日;何如:《展开剧人拜客问题的研讨》,《汉口导报》,1948年8月8-15日。
    ③艺人之间“争头牌”和“争戏码”的现象,也可以看作是当时戏班组织“名角挑班制”出现的佐证。在民国时期的汉口,由于艺术表演市场化运作的日趋成熟,为了迎合观众的需求,传统戏班越来越重视名演员的中心地位,这也标志着文化娱乐市场的发育程度日趋成熟。傅才武:《近代化进程中的汉口文化娱乐业(1861-1949)——以汉口为主体的中国娱乐业近代化道路的历史考察》,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第178-180页。
    ④老戏迷:《平剧与政治》, 《罗宾汉报》,1948年5月31日。
    ⑤《新记大舞台后台演闹剧》,《罗宾汉报》,1948年7月20日。与此类似的事件还有很多,成为地方媒体娱乐新闻关注的焦点,如民众乐园大舞台的猴戏艺人李仲林,一直是戏班的“头牌”,后来搭班的王少楼与其技艺旗鼓相当,这引起了李的不满,表示“一个笼子里关不下两只公鸡”,不愿与之合作,而民众乐园与王已有合约在先,使经理王学忠感到“束手无策”。铁面:《一个笼子内关两只公鸡》, 《罗宾汉报》,1947年9月24日。
    ⑥戏探:《艺林拾零:绮文、兰玉争挂头牌》,《罗宾汉报》,1947年4月17日;寒:《三头牌和衷共济,都是以“民众”的厉害作想》, 《汉口导报》,1947年8月20日;寒:《三头牌都有贴心帮手,事出偶然造成梨园佳话》,1947年8月30日。
    ①《艺林拾零:新凤仙群乐挂头牌》,《罗宾汉报》,1948年4月3日。
    ②琦:《刘金凤与玲牡丹争戏码》, 《汉口导报》,1947年4月16日;麻道人:《双头牌要走,两院敷衍面子》, 《罗宾汉报》,1949年3月2日。
    ③斯人:《闲话龙套:玩意儿与牌名孰重》,《罗宾汉报》,1949年5月15日。
    ①乔琦:《谈“戏码”之事》, 《汉口导报》,1947年4月7日。
    ②《打对台》, 《汉口导报》,1948年10月2日。
    ③《对台戏惹起风波:汉戏坤伶反串楚剧》, 《罗宾汉报》,1947年9月24日。有关戏院之间常对台戏的报道还有,萍: 《两家平剧院,一场大开打》, 《罗宾汉报》,1948年8月17日;萍:《陈鹤峰不与师兄打对台》、何其呆:《“民大”未来的麻烦》,《罗宾汉报》,1948年8月18日。
    ①英:《玲牡丹成了活宝,三家戏院都在拉他去》,《罗宾汉报》,1948年8月15日。
    ②《乐园不乐,停业两天,卖黑市票受罚》, 《汉口导报》,1947年7月11日。
    ③《锣鼓依然,歌弦如故,民众乐园何尝受罚》, 《汉口导报》,1947年7月13日。
    ④《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司令部消毒队第二消毒中队部公函》,《汉口市警察局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40-13-1860。
    ①《汉口市警察局审讯单》,《汉口市警察局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40-13-1860。
    ②《刘汉生讯问笔录》,《汉口市警察局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40-13-1860。
    ③安先发的审讯笔录显示:2月16日,他曾在在中央大戏院门口偷窃了“一个穿黄制服的十万元,是在大衣口袋里偷的”(这些内容都在正式审讯单中被小心的删除)。这与当事人提供的案情有明显出入,根据李坤的回忆,事发是在2月15日,被盗金额是11万元,更关键的是,被盗时钱是放在裤子口袋而不是大衣口袋中的。《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司令部消毒队第二消毒中队部公函》、《安先发讯问笔录》,《汉口市警察局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40-13-1860。
    ④《离奇盗窃案:看戏归来家中被窃一空》,1935年3月22日。
    ⑤拓夫:《恐吓诈财匿名投函,大胆匪徒打错了于素秋、赵晓岚的主意》,《汉口导报》,1947年11月13日
    ⑥警方最后锁定了其中一名嫌犯,系刘金凤丈夫的一位朋友,此人笔迹与罪犯留下的恐吓信“笔迹相同”,且“现在环境不大好,时常向刘金凤的丈夫借钱”因此而遭到警方的怀疑。民声社:《汉剧坤伶刘金凤家被抢》,《罗宾汉报》,1949年3月28日;平:《汉剧“皇后”香巢被洗劫,业已查获一个可疑人》,《罗宾汉报》,1949年3月2日。
    ①《茶房掣骗,险送老命一条》,《武汉日报》,1935年1月27日。
    ②《骗风猛袭汉口,无业流氓施妙计》,《罗宾汉报》,1946年9月5日。
    ①《民乐大戏院受了茶役害》, 《罗宾汉报》,1947年7月30日。
    ②晴:《中江茶楼发生惨剧,军人玩枪走火伤人》,《罗宾汉报》,1948年11月12日。
    ③汉潮:《整饬本市军风纪,肃清散兵游勇,警备部队昨捕百廿余人》, 《罗宾汉报》,1948年9月14日。
    ④峻嵌:《我们的礼拜》, 《武汉日报》,1932年7月11日。
    ①《女招待兴兵夜间闹公园》,《罗宾汉报》,1947年5月30日。
    ②徐正道:《汉口上海大戏院的见闻》, 《武汉市工商联合会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119-130-91。
    ③《民众大戏院总经理黄少舟报告》、《讯问笔录》、《武汉警备司令部代电》,《湖北省会警察局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16-9-223。
    ①一份《汉口市警察局督察处意见》总结道:发生在汉口的“军人滋事”现象“大半由于各验票人员态度不善,由小冲突进而集众捣毁,以图泄恨”。《汉口市警察局督察处意见》, 《汉口市警察局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40-13-231。
    ②《中国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公函》,《汉口市警察局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40-13-231。
    ③“和记民众乐园经理王学忠报告”,《汉口市警察局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40-13-231。
    ④《汉口市警察局训令》、《武汉警备司令部代电》,《汉口市警察局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40-13-231。
    ①《武汉警备区游艺场优待军人规则》,《武汉日报》,1932年7月6日。
    ②《戏院歌厅商业同业公会理事长王学忠呈文》, 《汉口市警察局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104-10-1357。在1950年的一次“武汉市女演员诉苦大会”中,女艺人王素娟也抱怨“过去那些反动派的巨人,看戏总是不买票,因此影响我们的生活”。沙浪:《武汉市女演员诉苦会记录》, 《戏剧新报》,1950年3月29日。
    ③《汉口和记民众乐园呈文》, 《汉口市警察局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40-13-231。
    ④1932年颁布的《武汉警备区游艺场优待军人规则》中列举了数条游艺场优待军人应遵守的事项,这些条款也能从侧面反映当时各娱乐场所及艺人在劳军公演时的“消极抵抗”。如第三条规定各戏院“应按照平日白昼时间准时开幕、闭幕,不得借故迟延或缩短”;第四条规定“应按照平日成例,各项游艺均须演奏,不得暗减剧目”;第五条规定“各主要演员及名角应一律到场认真献艺,不得有借故不到或草率敷衍情事”。《武汉警备区游艺场优待军人规则》, 《武汉日报》,1932年7月6日。
    ⑤丘八爷:《戏剧是辅助教育的,请戏院老板们不要抹煞了我们》, 《汉口导报》,1948年9月6日。“丘八”是当时会兵痞的贬称,把这两个字叠在一起就是“兵”字。
    ①《为秩序紊乱肯切实维持由》,《汉口市警察局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40-13-231。
    ②《湖北省会警察局训令》,《湖北省会警察局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16-9-223。
    ③1948年2月13日晚上7时许,三百名士兵欲强行入场,遂起冲突,“在纷乱间,一唱百和,一时石块棍棒铁板齐飞如雨,见物即毁,遇人即打”,戏院大门、售票柜台、玻璃门、广告牌等被毁。9时许,“又来青年军二百余人”,变本加厉,将所有戏院设备“完全击毁”。《新记大舞台经理余健予呈文》,《汉口市警察局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40-13-231。
    ④《新记大舞台被捣毁案,剧场公会以拒纳税款作抗议》,《罗宾汉报》,1948年7月9日。
    ①《剧场业哭秦庭》,《罗宾汉报》,1948年7月10日。
    ②拓:《大华戏院全武行后的一场文戏》,《汉口导报》,1948年3月25日;《汉口戏剧业申诉》,《大公报》,1948年3月27日。
    ③《安全设计》, 《罗宾汉报》,1948年12月24日。
    ①《武汉警备区游艺场优待军人规则》, 《武汉日报》,1932年7月6日。
    ②1932年6月11日《武汉日报》中的一则新闻报道了两起由伤兵引发的恶性冲突,其中一起发生于汉口厚生里,因“伤兵闹娼”而发生“戕杀惨剧”,该报道称:“连日以来,伤兵屡滋事端,若不设法整饬,实于治安有大关碍”。中华:《警部函各军医院,禁伤兵外出》, 《武汉日报》,1932年6月11日。
    ③报道称:“各院伤兵仍未能恪守纪律,任意外出,留连各游艺场所,或成群结队游浪示街,既属妨害军誉,尤易滋生事端……”。《警部禁伤兵外出,令饬各区指挥部切实纠察,遇着装凌乱者即捕拿棍责》,《武汉日报》,1935年3月3日。同年10月,当局又重申了对伤兵外出的控制,如规定“第一重伤医院”每日请假外出的士兵不得超过50名,并且时间也不得超过2小时。现代:《军委会军医署重伤医院管理严肃》,《汉口中西报》,1935年10月31日。
    ④《优待军警观剧办法现又规定注意四点》, 《罗宾汉报》,1947年4月12日。
    ①《武汉警备司令部加强整饬游艺场所秩序办法》,《汉口市警察局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40-13-29。
    ②《武汉警备区整饬军人纪律,取缔伤兵滋事临时会议录》, 《武汉日报》,1932年7月6日。
    ③《汉口市警察局督察处意见》, 《汉口市警察局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40-13-231。
    ④《宪、军、警会同取缔弹压等事件应统一指挥而利勤务》,《汉口市警察局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40-13-231。
    ①《汉口市警察局报案警察总队部报告》, 《汉口市警察局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40-13-231。
    ①恕之:《改良社会风习的先着》, 《汉口导报》,1946年6月21日~6月27日。
    ①严昌洪:《近代武汉社会风俗的嬗变》, 《江汉论坛》,1990年,第5期;傅才武:《近代化进程中的汉口文化娱乐业(1861-1949)——以汉口为主体的中国文化娱乐业近代化道路的历史考察》,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②在前文关于汉口公共娱乐空间与社会生活的论述中,曾陆续提到精英们的这种担忧。例如,在有关“街头雀战”论述中,一些精英们认为打麻将有“荒事误时、耗费金钱、损害身体、遗误教育,不正轨之职业”等五大罪状;在对“闲茶生活”的讨论中,我们也看到不少社会精英批评“坐茶馆”这样的生活方式,认为人们在那里浪费时间和钱财,这些都可以看作是社会精英对传统娱乐方式的批判。此外,对新式戏院刻意追求商业效益,夸大机关布景的批评,反映了他们对过度商业化的娱乐业的担忧,而在四十年代末“呼吁禁舞”的风潮中,社会精英扮演的重要角色,也证明了他们对西化娱乐方式持有的谨慎态度。本章将系统的讨论精英们对大众娱乐的态度与看法。
    ①著名的汉剧研究者扬铎在回忆儿时的经历时,认为自己在看戏中受益匪浅:“我到七岁上学前后,(父亲)总是常常派人引我到各会馆赶着看戏,几乎也认为是一种常课。看了戏回来以后,就根据所看的戏,讲解历史,所以我七、八岁的时候,就能知道历来朝代的名称,以及禅代的先后。可见看戏就是上历史课。父亲也根据剧情讲些人情故事和规矩礼仪,所以我小的时候,也是一个彬彬有礼的小孩”。扬铎着,扬宗珙整理:《汉剧六十年在武汉》,湖北省戏剧工作室编:《戏剧研究资料》,1984年,总第10期,第68页。
    ②《九江广帮械毙学生案续闻》, 《汉口中西报》,戊申年五月三十日。
    ①中国的教育领域在二十世纪初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905年科举考试被废除后,近代学堂逐渐取代了传统私塾。越洋留学的人数逐年增加,在一些领域,他们比传统的知识分子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接受新式教育的学生群体越来越多的参与地方的政治生活,发挥自己的影响,他们出版大量的报纸、杂志和书籍,编演新剧,使新知识得到普遍传播。学生们还参与改造传统戏剧,成为改良汉口公共娱乐的主要精英群体之一。
    ②禺:《时评》,《汉口中西报》,戊申年五月二十七日。
    ③篇评论的原文这样写道:“会馆者,洽乡谊集众益之地也,广帮所业既皆饶裕,出其余资,演戏以昌嘉会,固亦人情之常。谁得而议其非者,虽然二十世纪之人、之物,皆当不落虚地,即无人命惨剧,回头一想,此又何益?学生者,自负为国之主人翁,自待固宜,若何郑重,逢场入览,原非生死路,至于遭逐、遭殴,而竟毙于非命,夫亦有自取者耶。记者再正告一言,曰:‘而今后,凡为会馆者,不作无益之举动;凡为学生者,不赴无谓之游衍’。”禺:《时评》, 《汉口中西报》,戊申年五月二十八日。
    ④同样的事例在《武汉日报》三十年代的一则新闻中也显现出来。这则新闻以《戏无益》为题报道了汉口江汉路上几名儿童放篾箭嬉戏,将路人张某的眼睛射伤的事实,记者借此提醒家长加强对顽童的管教。《戏无益:顽童放篾箭伤人目》, 《武汉日报》,1935年2月28日。
    ①干堂:《从茶的消费说起》,《武汉日报》,1935年5月11日。与这位记者持有相同观点的还有1946年当选为汉口市某区自治委员的商人潘宜卿,在一次旨在“劝导各区同舟共济,互励互勉”的公开大会上,他说道:“我看到好多人没有事就去坐茶馆,甚至有事都得要往茶馆里去一趟,非过瘾不可,这样,我们怎么么能够得以提高工作效力呢,所以我主张把在茶馆里消耗的时间,去多做自治的工作,这样才能发挥我们工作的效力,不至于落人家的后面。”此番言论得到了地方媒体的认同。拓夫:《潘老板不坐茶馆》, 《汉口导报》,1946年9月27日。
    ①《台上与台下》, 《罗宾汉报》,1946年9月10日。
    ②丁:《实行禁止花鼓》, 《江声日刊》,1923年3月6日。在晚清,传统知识分子对花鼓戏的批评便不绝于耳,叶调元在他的一首竹枝词中这样写道:“俗人偏自爱风情,浪语油腔最喜听。土荡约看花鼓戏,开场总在两三更”。叶调元:《汉口竹枝词》,卷五。转引自徐明庭辑校:《武汉竹枝词》,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98页。另一位竹枝词诗人对花鼓戏的批评更为尖锐,他认为花鼓戏唱腔阴阳怪气,愚蠢至极,内容粗俗,荒淫无耻:“花鼓咿哑操土风,绘声绘色诱愚衷。良家子弟春闺女,多少荒淫误此中。”棣华馆生:《鄂垣竹枝词》, 《申报》,光绪六年十月廿八日。精英们的批评态度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1915年,罗汉的一首竹枝词这样描写到:“桑间濮上播淫风,花鼓情形一样同。浪态骚声都绘尽,莫云天道本梦梦”罗汉:《汉口竹枝词》,转引自徐明庭辑校:《武汉竹枝词》,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98页。
    ③如一则新闻显示,1924年11月,几名绅商联名向法国领事馆提出交涉,要求“禁绝花鼓戏,以维风化”。《法租界将实行取缔花鼓戏》,《江声日刊》,1924年11月20日。在当时,花鼓戏被地方政府列为禁演剧种,汉口的花鼓戏艺人只得暂避租界,但他的演出还是常常遭到地方精英的反对。王若愚:《楚剧奋斗史》,湖北省戏剧工作室编:《戏剧研究资料》(第四辑),1982年,第34-37页。1924年9月,汉口的宁波同乡会也曾向警察提出申请,要求禁演四文明戏,“驱逐淫伶,以维风化”,他们认为,文明戏表演的剧目均属“淫秽故事”,其演出“怪态毕露,恬不知耻”,许多同乡青年子弟与无耻妇女,均趋之若狂, “男女混杂其间,耳目接触,易动邪念,难免受其蛊惑,贻害同乡,殊甚痛恨”。《汉甬会请禁四文明戏》, 《江声日刊》,1924年9月31日。这两则材料说明,商人同业、同乡组织在改良并规范地方戏曲演出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这和他们19世纪便开始广泛参与地方社会的管理的职能一脉相承。
    ④《不良戏曲之取缔,应注意通俗教育》,《江声日刊》,1923年10月23日。
    ①《诲淫诲盗,狠亵不堪!纺棉花应该禁演,要找童芷苓算账》, 《汉口导报》,1947年8月15日。
    ②《关于欣赏的水准,还是做一个外行观众》,《罗宾汉报》,1949年5月13日;驼公:《国剧退化在那里?》,《十日戏剧》,1938年,第1卷第34期;王曰强:《伶人入歧途观众不能辞其咎》,《十日戏剧》,1939年,第2卷第27期。这一点在本文第二章关于“改造观众”的话题中已经做了较详细的讨论,此不赘述。
    ③《对牛弹琴》,《罗宾汉报》,1946年11月27日;《闲话龙套:捧角就是拍马》,《罗宾汉报》,1948年10月31日。
    ④有观察者在一份调查中称:“我国人民本因智识程度低下,而多迷信神权,于武汉人士尤然。”茅复山:《武汉社会调查》, 《警高月刊》,1935年第2卷,第4期。
    ⑤光丁:《借菩萨的名修庙,骗太太们的钱》,《汉口中西报》,1932年4月16日。精英们常常借此抨击大众宗教及其仪式,认为人们烧香拜佛都是愚昧的表现。 《迷信难除:归元寺香火鼎盛》, 《武汉日报》1935年2月11日。有记者讽刺道:“这种迷信作风的事件(指街头拜神的队伍),竟公然出现在所谓二十世纪的‘东方芝加哥’,不得不令人叹为观止!”《十字街头》, 《罗宾汉报》,1948年4月12日。
    ①《汉市将变成术士世界》,《汉口中西报》,1932年4月19日;王研农:《星相卜筮与政治经济》,《武汉日报》,1935年8月26日-8月27日。
    ②梅:《新运推行后的武汉》, 《新运导报》,1937年第2期。
    ③“今则……科学进而神权退,民智开而迷信除,全世界中,无论一神教、多神权,其假神权以成为国之政体者,已渐归于人为之淘汰,而有即于消灭之势。乃吾民独贸贸焉,不顾贻笑于外人,而仍演此举国若狂之怪现状是岂,所谓程度之不足有以使之然耶……一则因教育之未普及也,一则因政话之未改良也。”幸:《论破除赛会送瘟之迷信》, 《汉口中西报》,戊申年八月初三。精英们还对端午节龙舟赛会中的铺张浪费现象表示了担忧。一位记者指出,每年元宵节“无论工会、码头,每一个单位之中所花去的彩船、蚌精、狮子、龙灯费,以武汉三市,尤其是汉口,整个统计一下,何止亿万,其他如各大商店住户燃放花炮、招待茶店,更不知浪费了多少……今天遍地灾荒,民不聊生,如果将竞赛龙舟所花的钱,移作赈灾之用,那就是‘可谓行仁政矣’!”李英山:《向划龙船的人们进一言》, 《汉口导报》,1946年6月1日。
    ④二十世纪初,有记者估计汉口每年盂兰盆会花费“不下十数万缗”。昧腴:《时评》,《汉口中西报》,戊申年七月初七。另一篇文章认为,这种民间信仰不但造成了“金钱之损失”,而且造成了“物料之损失”,十分可惜。凤:《盂兰盆会之冷眼观》,《汉口中西报》,戊申年七月十二日,七月十三日。有改良者有感于民众的愚昧无知,感慨道:“迷信耶,神权耶,罄东海之波亦难尽涤”。沛然:《时评》, 《汉口中西报》,戊申年七月二十日。
    ⑤刘雯卿:《端午节》, 《武汉日报》,1935年6月8日。
    ①《应节戏并非无佳构,有时取热闹有时取迷信》, 《罗宾汉报》,1948年9月13日。
    ②茅复山:《武汉社会调查》, 《警高月刊》,1935年第2卷,第4期。
    ③《赌博的主要因素在哪里?》,《汉口导报》,1948年3月17日;刘峙:《严禁赌博与实行新生活》,《新运导报》,1941年,第34期;《一个赌的世界》,《汉口导报》,1948年6月5日;《欲少战争,且先息赌》,《汉口导报》,1948年6月13日。
    ④夏国斌:《铲除不良分子,鄂城“赌戏”祸国殃民》,《罗宾汉报》,1947年7月30日。
    ①《赌徒的路向》,《汉口导报》,1948年8月4日。
    ②《无赖徒诱赌劫财,呈解总局严惩》,《武汉日报》,1935年1月7日;《一日间两起服毒案:一个是赌的下场,一个为生计所逼》,《武汉日报》,1935年2月21日。
    ③《巡阅使:赌博世界》,《太阳灯》,1933年1月20日;《凌霄设赌场,以押香烟糖果为名骗取游客金钱》,《武汉日报》,1932年2月15日。
    ④例如有人这样为沉迷麻将者“造像”:“不吃不喝,留钱赌博……八岁观战,十岁上桌子,一百三十六张,与我结了不解缘。骰子一掷,定了东西南北,坐下挽起袖口,洗牌的响声比音乐还美,比炸弹更刺激,比踢踏舞更匀称……忘记了周围,忘记了朋友的劝告,忘记自己陷下去的眼球,忘记了亲属的叹息、讥笑。摸着上下手的牌,注意着手中的钱——那是够我舒服地饱锓一顿的钱,是够我穿件像样的衣服的钱,紧张、刺激、微醇、陶醉、安谧……真得感谢这上帝给人类造的恩物!”《麻将——我底上帝》,《汉口导报》,1946年5月30日,5月31日。改良精英对民众“街头雀战”的批判态度,在本文对街头娱乐的分析中已有分析,认为这实际暗示着大众文化与精英之间的冲突。在下文中我们还将看到,对于这种“最为流行的休闲娱乐活动”的改良引起了汉口居民的强烈不满,有人甚至为在报纸上发文章,试图为麻将“正名”,改良者的努力最终在人们的麻雀酣战中付诸东流。
    ⑤《汉市两大诟病:一鸦片、二野鸡》,《武汉日报》,1935年2月14日。这篇文章刊登不久,报纸上的另一篇文章又向人们讲述了一位“年逾六旬之老学究”遭到妓女骚扰的真实故事:这名“老学究”夜行其福里,发现“妓女多名,或鹄立门首,或徘徊里内”,她们随后将其包围,“攘夺生意,大呼做媒”,丑态百出。“老学究”无法争脱,严词责骂,不料这些妓女仍不依不饶,甚至“群向戏弄”。所幸旁人假称警察前来,她们方才作罢。此事令“老学究”愤慨不已,感慨“天地之大。竟无老夫立足之地”!显然,作者旨在痛斥娼妓街头拉客不知廉耻,扰乱了公共秩序。《老学究几困勾栏院:妓女作恶,斯文发怒》,《武汉日报》,1935年2月19日。
    ①电影的传入,以及电影在汉口市民日常生活中所起的示范效应,可以参见第二章第一节中对此问题的详细讨论。
    ②答恕之在一篇有关改良地方戏曲的文章中这样谈到电影:“电影在都市发达的结果,因着中西风习礼仪不同,无形之中却不知滋生多少罪恶,孕育多少祸乱”。作为地方戏曲改良运动的鼓吹者,他还提醒人们“不要盲目尾随外人”,应该“警觉起来,唤醒我们的国魂,发扬我们的国粹”。答恕之:《为什么改进地方戏剧,要怎样改进地方戏剧》,《汉口导报》,1947年11月28日。
    ③《国产影片的堕落:市侩主义作祟,不要糟蹋胶片》,《汉口导报》,1948年4月30日;《国产影片的剧本荒:公司只抓噱头,观众没有进步》,《汉口导报》,1948年5月18日;《戏剧电影走上黄色路线,剧作家发起整肃运动》,1948年6月25日。
    ④杜蘅之:《影迷与明星》,《武汉日报》,1935年7月30日。
    ⑤改良者对于跳舞的抨击,可参见我在第二章中关于舞厅“禁与弛”问题的讨论。
    ⑥国光:《非跳舞不能繁荣都市?非跳舞不能杜塞漏卮?》,《武汉日报》,1932年5月5日;导群:《查禁大华跳舞,将由公安局执行》,《武汉日报》,1932年5月17日。
    ①如有人曾这样写道:“赛船赛马,均有大益。运动有场,车马毂接……游戏进步,规则画一。社会改良,务达目的”。行知:《赌博十害歌》,《申报》,1920年7月24日。另如华商赛马公会便以“提倡体育,研究骑马学术,鼓励尚武精神……交换中外知识,挽回利权”为宗旨。《华商赛马公会章程》,武汉市档案馆编:《汉口跑马场史料选辑》,1992年10月,第11-13页。关于近代跑马场与汉口社会之间的互动,可参见萧志华、吴自强:《武汉大赌场——赛马会》,萧志华主编《湖北社会大观》,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第156页;答恕之:《汉口华商跑马场》,《武汉文史资料》,1983年第2期;童仲屏:《大赌场——汉口西商赛马会》,《武汉文史资料》,1983年第1期;姚星:《跑马场与近代汉口社会》,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②朱近:《轰动武汉的马场贿赂案》,《生活周刊》,1932年第5卷,第283-284页;《铁蹄下的民众》,《碰报》,1929年11月4日;曹世垚:《赌性马的场》, 《武汉日报》,1937年3月17日;老顽童:《为什么查禁赛马要除外》,《太阳灯》,1933年3月21日。
    ③王笛著,李德英、谢继华、邓丽译:《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65页。
    ④傅才武教授指出:民国初年,由于地方政府对不断发展的汉口文化艺术活动和娱乐业的缺乏足够的认识,也缺乏必要的经验,对其管理基本上承袭了清政府的旧例,以“禁”为主,“寓管于禁”。参见傅才武:《近代化进程中的汉口文化娱乐业(1861-1949)——以汉口为主体的中国文化娱乐业近代化道路的历史考察》,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第133页。
    ①《取缔演剧之新部令》,《汉口中西报》,1919年3月19日。
    ②徐慕云:《戏传人与人传戏》,《十日戏剧》,1937年,第1卷第1期。
    ③田禽:《民间戏剧概论》,《武汉日报》,1937年6月14日,6月21日。
    ①答恕之:《改良社会风习的先着》,《汉口导报》,1946年11月10日。
    ①《戏剧改良之进行》,《汉口中西报》,1920年12月23日。
    ②朱双云(1889—1942),字立群,号云浦,上海人,清末民初新剧倡导人,中国话剧创始人之一。著有《新剧史》、《初期职业语剧史料》及剧本《淝水之战》、《平壤孤忠》等。1914年,他来汉口担任爱国花园经理,引进京剧。1917年他创办了立大舞台以演京剧,随后返回上海。1920年他与顾无为在沪组织导社。二十年代末,朱双云由上海来到汉口,在继续戏剧事业,经营天声舞台。曾担任湖北剧学总会常委、汉口剧场业公会理事长,还是“老圃”和“新新”两个游艺场的创办人之一。
    ③《戏审会征询各方对解禁意见》,《武汉日报》,1935年4月27日。
    ④《戏审会征询各方对解禁意见(续)》,《武汉日报》,1935年4月28日。
    ⑤陶古鹏:《楚剧概言》,湖北省艺术研究所编《戏剧研究资料》(第18辑),1990年,第44页。
    ①李之龙:《为什么要提倡楚剧?——为社会教育与党义宣传而提倡楚剧》,湖北省艺术研究所编《戏剧研究资料》(第18辑),1990年,第1-3页。李之龙十分反感传统知识精英与政府将楚剧视为“淫戏”的偏见,他写愤怒地写道:“什么‘有伤风化’这个狗屁,是我们听惯了的一些腐败蠢物拿来反对男女同学的口头禅”,并认为“楚剧是平民的艺术!楚剧是民间的文学!楚剧在戏剧上的地位与《红楼梦》在文学上的地位一样”。李之龙对楚剧的认识与态度,再次向我们证明:精英对于地方戏曲的态度存在极大的争论。在传统精英的眼中,楚剧源自愚顽、俚俗的农村,毫无价值可言;革命精英群体则认为楚剧描写世俗生活,内容“朴实可喜”,反映了民众长期受压迫、奴役与剥削的现实,因此具有极强的“革命性”。《楚剧、蹦蹦戏、扬州戏:这三种地方戏能说它淫荡吗?》,《罗宾汉报》,1948年8月7日,8月8日;老马:《如何认识地方剧?》,《罗宾汉报》,1946年7月31日;黄素:《地方戏所见到的农民义愤》,《汉口导报》,1946年7月23日,7月24日。
    ②李之龙:《我对于楚剧的几个具体主张》,湖北省艺术研究所编:《戏剧研究资料》(第18辑),1990年,第4-6页。
    ③地方媒体称此剧“演作布景化装,全用最新艺术方法。这是楚剧革命第一声,这是平民艺术革命的新纪元”。首次登台采取了赠票的方式,并随票附送改订后的剧本《小尼姑思凡》。《楚剧平民社加演革新楚剧》,《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3月22日。
    ①李之龙改编:《小尼姑思凡》,湖北省艺术研究所编:《戏剧研究资料》(第18辑),1990年,第7-12页。
    ②这种观点是殷霄在为陶古鹏《楚剧概言》所作的序言中提到的,可参见陶古鹏:《楚剧概言》,湖北省艺术研究所编《戏剧研究资料》(第18辑),1990年,第26-29页。
    ①陶古鹏:《楚剧概言》,湖北省艺术研究所编《戏剧研究资料》(第18辑),1990年,第41-42页。
    ②陶古鹏:《楚剧概言》,湖北省艺术研究所编《戏剧研究资料》(第18辑),1990年,第45-47页。
    ③如一篇报道中称:“淫伶勾引女人,过去屡见不鲜……非执之法律,即驱之出境。讵料今有某冒牌京派伶人,竟敢以戏剧为掩护,勾搭民家女子,而作入幕之宾,伤风败俗,不可忽视,未悉主管者,有所闻乎?本市某剧坛,技术低劣份子复杂,纯系乌合,撞骗,欺哄之低级江湖戏班子,自迁地上演,以虚伪宣传,上当者不乏其人,迩来竟明目张胆,搜罗下级舞女,滥竽充数,借图渔利……”戏探:《疯语对言》,《罗宾汉报》,1946年8月26日。与此类似揭露艺人“荒淫无耻”的文章有很多,说明当时的人们认为艺人普遍存在道德问题,必须对其进行改造。
    ④乔琦:《戏言:应先训练剧人》,《汉口导报》,1947年8月10日。
    ①答恕之:《我的话:做人和做戏》,《汉口导报》,1946年6月1日。
    ②歌台御史:《戏剧讲座:伶人的成功》, 《罗宾汉报》,1947年4月14日。另一篇文章也谈到了艺人成功的标准问题,作者认为:“一位成功的演员,不只是在台上工作严肃,在台下的生活也是严肃的。否则决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演员……演员在台上固能教化观众,而在台下亦能影响观众,所以,演员无论台上台下都应以教师自居。”顾影怜:《戏剧漫谈》,《汉口导报》,1946年9月14日。
    ③陶古鹏认为,楚剧艺人往往有四大缺陷:淫邪、谋利、妒嫉、惰性。楚剧要发展,必须改革。陶古鹏:《楚剧概言》,湖北省艺术研究所编《戏剧研究资料》(第18辑),1990年,第41-42页。豁:《戏谭:唱戏要守规矩》,《汉口导报》,1947年4月9日;学文:《戏言:何谓剧人道德》,《汉口导报》,1947年8月14日。
    ④李增园:《艺人和报纸》,《武汉日报》,1937年8月7日。
    ⑤《闲话龙套:痴了头等汉》,《罗宾汉报》,1948年9月27日。
    ①何如:《拜客!这丑恶的封建尾巴!》,《汉口导报》,1948年8月8日;何如:《展开剧人拜客问题的研讨》,《汉口导报》,1948年8月8日~8月15日。
    ②《剧联茶会欢迎初来诸艺员,欢聚一堂侃侃而谈,拜客恶习从此摒弃》,《汉口导报》,1948年8月15日。从这件事情中,我们还能看到艺人组织在改良地方戏曲中起到的作用。
    ③《戏剧与教育》,《罗宾汉报》,1948年2月22日。
    ①公爽:《悼刘艺舟先生》,《武汉日报》,1937年6月3日。
    ②邓天澜:《武汉新剧印象》,湖北省《文艺志》编辑室编《文艺志资料选辑》(三),1984年,第215-216页。关于新剧《黑奴吁天录》的意义可参见王笛著,李德英、谢继华、邓丽译:《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32页。
    ③邓天澜:《武汉新剧印象》,湖北省《文艺志》编辑室编《文艺志资料选辑》(三),1984年,第215-216页。
    ④陈觉民:《关于李之龙的艺术生活的回忆录》,《李之龙传略》,湖北省《文艺志》编辑室编《文艺志资料选辑》(三),1984年,第216-217页。
    ⑤五幕戏分别是:虐待、诱婚、探病、援助、审判。洁月:《评汉妇女协会的新剧打破封建家庭》,《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2月16日。
    ⑥熊佛西(1900-1965),戏剧教育家,剧作家。他一生创作了27部多幕剧和16部独幕剧,有7种戏剧集出版,撰写了《写剧原理》、《戏剧大众化的实验》等专著,是中国话剧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之一。1921年,熊佛西与沈雁冰、欧阳予倩等13人组织民众戏剧社,合办《戏剧》月刊。宣告“当看戏是消遣”的时代已经过去,戏剧在现代生活中“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一个轮子,又是搜寻社会病根的X光镜”。
    ⑦肖凌:《熊佛西早期在武汉的戏剧活动》,《武汉剧坛》,1983年第4期。
    ①袁浦之:《大革命时期我在武汉的经历》,《武汉文史资料》,1983年第4期。
    ②贾建龠:《武汉最早的话剧团体——北辰剧团》,湖北省《文艺志》编辑室编《文艺志资料选辑》(三),1984年,第228-229页。
    ③王笛著译:《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128页。
    ④中国最早的公园出现于1868年的上海,被称作“上海外滩公园”,由英国人在英租界里开放。这刺激了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新型社会精英倡议设立国人自己的公园,并以此作为改良社会的手段。到了民国初年,上海、北京、天津、成都、广州等地都出现了公园,公园建设一时间蔚然成风。李德英:《公园里的社会冲突——以近代成都城市公园为例》,《史林》,2003年第1期;陈晶晶:《近代广州城市活动的公共场所——公园》,《中山大学学报论丛》(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①晋生:《都市与公园之关系》,《武汉日报》,1932年7月26日-8月1日。
    ②改良者写了许多文章阐述公园对市政建设与社会改良的重要性,他们还致力于翻译国外关于公园建设方面的文章,试图将先进的经验介绍到国内。如1931年2月,陈震翻译的美国公园委员会会长勃洛克(Clarence L.Brock)的文章《1909-1930年间美国市公园系统之发达与其价值》,在《新汉口》上发表。这篇文章主要涉及公园的价值、建设与规划等问题,并介绍了美国的经验。《新汉口》月刊系由当时的汉口市政府秘书处负责编制,这也证明,改良者对公园建设的观点得到了地方政府的认同。[美]勃洛克著,陈震译:《1909-1930年间美国市公园系统之发达与其价值》,《新汉口》,1931年,第2卷第8期,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Bb1122/6。
    ③从1927年起直至1937年,汉口经历了近代市政建设的黄金时代。在此期间,一批有着欧美留学经历、年轻有为的专家成为市政建设的主导力量。1927年,留学美国,专攻市政的孙科带着治理广州的经验来到汉口,他尤其推崇德国的现代都市规划和英国的“花园都市运动”,这些欧美城市规划的理念在以后武汉城市的规划建设中得到了体现。1928年,董修甲带着西方现代市政建设理念和自己的研究成果来到武汉,出任武汉市市政委员会秘书长。任职期间,他指导完成了《武汉特别市工务计划大纲》,这部大纲极具实际指导意义,在之后的城市建设中产生了重大影响。1929年,毕业于格拉斯哥大学的武汉特别市政府工务局总工程师张斐然,发表了他的《武汉特别市之设计方针》,在市政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做了大胆的设想和建议。他十分注重公园的建设,主张参照日本“每市民无论如何不得少于9平方公尺之面积”的最低标准,斟酌损益,为武汉市建设全面的公园系统。参见涂文学主编:《武汉通史·中华民国卷(下)》,武汉出版社,2006年,第54-101页。
    ①刘文岛:《汉市之现在与将来》,《中国建设》1930年,第2卷第5期。另如1930年的一份《汉口特别市特别工务计划大纲》认为通过设置公园,“市民能得健全之游戏,健全之消遣,其身体可以日强,精神可以日振”。汉口市政府编:《汉口特别市特别工务计划大纲》,1930年,第13页。
    ②吴国柄(1898-1987),湖北省建始人,著名市政建设专家。早年曾留学英国伦敦大学,获得城市规划硕士学位,随后又获伦敦大学机械师文凭与英国皇家工程师证书,并被授予工学博士学位。他曾游历欧美、日本各国,归国后他相应李宗仁“建设新湖北”的号召,致力于将西方的市政理念带到武汉,汉口中山公园即是在他的呼吁下建设起来的。
    ③吴国柄:《我与汉口中山公园及市政建设》,《武汉文史资料》,1988年第1期。
    ④《汉口市建设概况》“第五编社会”,第19页,1930年9月。中山公园也成为了近代汉口的城市标志之一,成为地方文人或旅行者常常描写讴歌的对象。“初到汉口的人们,无论公私这样忙碌,总要来观光一次,以作为返家时的谈话资料”。《武汉唯一游憩地中山公园》,《武汉报》,1941年9月8日。描写到汉口中山公园的游记文学不胜枚举。我所看到的,例如萼荪:《武汉风景线》,《是非公论》,1936年第7期;张常人:《武汉印象近记》,《旅行杂志》1937年,第11卷第4期;裘红蕤:《汉口之忆》,《春秋》,1943年,第1卷第1期;顾也文:《汉口中山公园》,《旅行天地》,1949年,第1卷第1期。
    ⑤胡俊修、李勇军认为,近代汉口的中山公园以一种“公共体验”使市民逐渐认识到自我的价值与人生,公园还引起人们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培养了市民的公共责任心,并迫使他们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胡俊修、李勇军:《近代城市公共活动空间与市民生活——以汉口中山公园(1929-1949)为表述中心》,《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⑥刘文岛:《汉市之现在与将来》,《中国建设》1930年,第2卷第5期。
    ①日新:《中山公园添筑动物园,并设电影场》,1932年6月4日;《汉市中山公园须积极增加设备,图书馆阅报室无容或缺,座椅应该沿途安设起来》,《武汉日报》,1935年6月21日;吕学良口述,唐仁民整理:《汉口中山公园动物园的片段回忆》,《武汉文史资料》,2006年第9期。
    ②《中山公园新姿态:图书馆完工模型室正建筑,树苗分种中正路旁草栏内》,《武汉日报》,1935年3月2日。
    ③《中山公园管理处有关公园管理的文件》,《汉口中山公园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85-1-62;《武汉唯一游憩地中山公园》,《武汉报》,1941年9月8日。
    ④《新汉口》,1930年第2卷,第57页;《汉口市政概况》,1930年,第90页。
    ⑤报道称此铜像为“骑马式戎装,外穿大氅,精神至为英武”。《蒋铜像昨行揭幕礼,吴国桢报告建筑经过,何成浚阐述树立意义》,《武汉日报》,1935年7月2日;《中山公园门前蒋铜像升座》,《武汉日报》,1935年5月31日。三十年代,蒋介石在推广孙中山崇拜的同时,也在积极推行自我崇拜,宣传所谓“一个党、一个领袖、一个主义”,试图将自己塑造成忠实总理遗教的执行者和接班人。陈蕴茜:《空间政治:道路与意识形态日常化——以民国城镇中山路及三民主义道路系统为考察中心》,《史学月刊》,2007年第12期。
    ⑥《汉中山公园建筑民族复兴亭,内陈列历代复国贤豪遗像,俾民众感奋负起复兴责任》,《武汉日报》,1935年6月12日。与此同期修建的,还有纪念张之洞的“张文襄公亭”。张之洞是晚清洋务运动的代表之
    政府此举旨在宣传改革的精神。《中山公园新建张文襄公亭》,《武汉日报》,1935年5月9日。
    ①陈蕴茜:《空间重组与孙中山崇拜——以民国时期中山公园为中心的考察》,《史林》,2006年第1期。陈蕴茜还研究了民国时期城镇的“中山路及三民主义道路”现象,认为“中山路”的名称,显然是国民党政权统一控制,实行有效统治、传播孙中山崇拜的结果。体现出国民党在进行现代民族国家建设中对空间政治技术的充分利用,也折射出各个国家在近现代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代性特征。在汉口,中山路绵延数十里,是主宰这个城市空间的灵魂道路。陈蕴茜:《空间政治:道路与意识形态日常化——以民国城镇中山路及三民主义道路系统为考察中心》,《史学月刊》,2007年第12期。
    ②有记录称,这样的集会“动逾万人,或数万人,多在中山公园运动场。会场有演讲台,台之后面构成一个大圆弧穹窿,是台上演讲或奏乐之声浪集中反射与听众之耳鼓,其功用犹如波音之喇叭”。《汉口市建设概况》,“第二编公务”第40页,1930年9月。
    ③胡俊修、姚伟钧:《“谋市民之福利”:汉口中山公园(1929-1949)的追求与管理之难》,《江汉论坛》,2011年第3期。
    ④《社论:防空展的意义》,《防空展览会今开幕》,《武汉日报》,1935年9月8日。《(武汉扩大防空宣传周)汉市在中山公园举行》,1937年3月7日。各种军事展览或宣传事实上也是国家意识形态的政治控制手段之一,如1935年9月的防空展就以“拥护蒋委员长完成防空建设!”为口号。《防展口号》,《武汉日报》,1935年9月8日。
    ①教:《汉口市筹设民众茶团之经过》,《新汉口》,1929年第1卷第4期,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bB1122/5。
    ①教:《汉口市筹设民众茶团之经过》,《新汉口》,1929年第1卷第4期,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bB1122/5。
    ②《视察民众茶园》,《新汉口》,1929年第1卷第6期,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bB1122/7。
    ③《武昌市民中茶园一览表》,《湖北教育》,1929年,第62页。
    ④冯立本:《三年来生计部之工作》,《汉口民教》,1948年10月,第11-13页;《本馆为聚集民众施教起见特在本馆后院开设民众茶园》,《敌伪政治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69-1-59。
    ①《汉口妓女之统计》,《武汉市政公报》,1928年第1卷第1期。1930年的另一次统计调查则显示,汉口在册妓女有1875人,其中有726人分别患有淋病、梅毒或其他传染性皮肤病。《汉口市妓女检验统计表》,《新汉口》,1930年,第2卷第6期。
    ②万声扬在当时提出了三点废娼意见:一是筹备工厂借资收容;二是勒令改业并劝择配;三是对仍操故业者实行驱逐。见日新:《万声扬理想中之废娼》,《武汉日报》,1932年5月17日。
    ③日日:《流落省会妇女民厅令省会公安局召各团体设法救济》,《武汉日报》,1932年6月5日;微言:《武昌妇孺所之一瞥》,《武汉日报》,1932年8月1日;《最近禁娼办法》,《新汉口》,1929年第1卷第4期,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bB1122/5。
    ④光:《汉市妇女救济院生定期举行集团结婚》,《汉口中西报》,1935年10月13日。
    ⑤刘文岛:《汉市之现在与将来》,《中国建设》1930年,第2卷第5期。
    ①如1935年,湖北发生了严重的水灾,许多难民纷纷涌向汉口,试图在城市中得到救济。地方政府虽有心收容,无奈数量太多,力不从心。最后,只得以“整肃市容”为由“严禁乞丐入境”。《短评:阻拦乞丐入境》、《禁乞丐入境,救济会收容逾额,不得已设法阻止》,《武汉日报》,1935年5月20日。
    ②在当时,报刊上经常刊登一些乞丐扰乱社会治安的负面报道,人们普遍相信他们的存在是城市治安的巨大隐患。如1932年《武汉日报》中的一则新闻中写道:“每至夕阳西下是,中山路上,江汉路旁,沿门挨户,乞者林立,遇一行人,追跑数百步不休,一般行人,虽富有恻隐之心,但苟开发一个,继来者风气云涌,终于为之包围,若听其追随,厌烦固无论已,而在乞者认为无望,虽一面停止追领,一面即四口谩骂,因是行人多有‘行不得也哥哥’之感”。光明:《夕阳西下时,中山路上行路难,乞丐包围过客》,《武汉日报》,1932年1月17日。类似的报道还有很多,如《社会问题:乞丐要衣穿》,《汉口中西报》,1932年4月24日;《路局取缔路旁乞丐》,《武汉日报》,1935年5月22日;刘远声:《乞丐拦路抢劫食物,当局者及慈善机关应予以救济》,《武汉日报》,1937年3月19日。
    ③《汉口市救济委员会乞丐所收遣规则》、《汉口市救济委员会残废所收容规则》、《汉口市救济委员会育婴所收养规则》、《汉口市救济委员会孤儿所收容规则》,《湖北省政府公报》,1937年,第276期。
    ④《市乞丐所参观记,生活甚有秩序并读书习艺》,《武汉日报》,1935年1月31日。
    ①如《汉口市救济委员会乞丐所收遣规则》中规定“收容之乞丐不得私自出所,逐日由所分上午、下午按组点名清查之”。此外,还规定“查实收容达二次之乞丐及私自出所者,如再捕送到所时,得罚作苦役”。这说明,这种强制性的收容剥夺了乞丐们的自由,遭到了他们的抵抗。私自出逃,或为收容所的普遍现象。《汉口市救济委员会乞丐所收遣规则》,《湖北省政府公报》,1937年,第276期。1933年,有人记录了他在街头看到的警察捕送乞丐的场景:“又陡然地看见一位‘伸手将军’(当时对乞丐的戏称)正在沿门祈求,恰巧被那位拿旗帜的慧眼盯住了,像碰着开小差的逃兵似的要他回营,这位大将誓死抵抗,结果还唱起鼻涕歌来了,警察老爷也拿起棒子恐吓着大将,大将只得归队了。”显然,文中的这位“伸手将军”并不乐意被强制收容。巡阅使:《乞丐的哭》,《太阳灯》,1933年3月19日。
    ②王笛著,李德英、谢继华、邓丽译:《街头文化:成都公共共建、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14页。
    ①冯秉坤:《论善良公共娱乐所应具之要件》,《市政评论》,1935年,第3卷第22期。
    ②《鄂省府通令查禁延长淫戏聚众赌博》,《罗宾汉报》,1947年7月18日。
    ①《汉口市立民众教育馆呈文》,《敌伪政治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69-1-59。
    ②罗威廉通过对晚清汉口行会的研究,发现行会在当时担负起了相当多的社会服务的功能,包括慈善、治安、消防、教育等等。这一时期行会逐步超出了所在社区的范围,更全面地扩展到全市的范围。[美]罗威廉著,江溶、鲁西奇译:《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52-391页。
    ①汉口第一任市长刘文岛在介绍汉口的市政建设时便明确了警察所承担的“取缔事项”:“警察为维持治安起见,对于违禁物品,及一切妨害社会之违警人事,自必严厉执行取缔。如鸦片、赌博、匪盗、游兵散勇,卜筮星相,流散乞丐,反动刊物,及其他违警事件”。刘文岛:《汉市之现在与将来》,《中国建设》1930年,第2卷第5期。
    ②如一篇题为《新生活运动与警察》的文章,就认为“警察是推行新运的主要力量,因为他们是亲民之吏,散布各地。而且他们的职务,在消极方面是减除社会的病害,在积极方面是增进人民的福利。社会上一切罪恶——如奸、盗、骗、诈等等的取缔,都是警察的责任……新生活运动所定的规律,与警察法令中有关于交通安宁、秩序、卫生、风俗等等的条文,都相吻合,由此可以说明推行新运,不但可以改良社会风气,为减除社会病害的积极和预防工作;并且有法令的根据,是警察本身所应做的工作,他们唯一的职责”。此外,作者还认为警察应该对新生活运动所推行的措施采取“强制执行”,他指出,任何社会运动在推行之初,“必定有反动的实力,但是若用‘疾风劲草’的力量,勉强执行,反复行之,日久自称为习惯……所以在过渡时代,强制的力量是必需的”。章楚:《新生活运动与警察》,《新运导报》,1937年第10期。
    ③1917年《大中华日报》中的一则消息称,民间新年常常借酬神演唱花鼓戏,甚至组织临时赌场,一般男女乘机“如醉如狂”,伤风败俗“已达穷极”。地方官屡示禁止,但此传统已经深入民间,难以革除。为了“维持风化”,地方绅士和警察展开了合作,联合起来对唱花鼓进行查禁。《花鼓淫戏之查禁》,《大中华日报》,1917年1月5日。1924年9月,美成戏院张贴海报上演被列为禁戏的《日月图》,一位记者当即“信知该管警察七署前往制止”。在第二天的报纸中,他声称:“身为此项禁令中之原动人,对于该舞台抗令藐法,义难缄默,除将美成大舞台演戏海报,函送汉口警察厅核办……以保钧令之威信,而防遏各团之效尤。”《美成开演禁戏之纠葛》,《江声日刊》,1924年9月18日。这两则材料为我们展示了改良精英对待警察查禁“淫戏”的支持态度。事实证明,精英所推行的许多社会改革都需要警察的合作才能得以施行,而警察的许多规章制度也是在精英的支持下制定的。
    ④《警厅严禁淫戏》,《汉口中西报》,1922年2月2日。
    ⑤王若愚:《楚剧奋斗史》,湖北省戏剧工作室编:《戏剧研究资料》(第4辑),1982年,第36-37页。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警察之所以热衷于查禁地方戏曲,其目的并非完全是为了社会改良。有时他们只是出于对艺人群体的偏见,甚至是私人恩怨。如文中提到的那位警察厅长周际云,当时坊间有传言透露其“小 老婆”勾引演员,使他对艺人怀恨在心(他先打断了京剧武生陈小穆的腿,又逮捕新剧演员张竹泪游街示众),让人不得不怀疑其查禁地方戏曲的动机实际上是为泄私愤。诲风:《<楚剧概言>注释》,武汉文化志办公室编:《武汉文化史料》(第一辑),1983年,第30页。
    ①王若愚:《楚剧奋斗史》,湖北省戏剧工作室编:《戏剧研究资料》(第4辑),1982年,第47-48页。
    ②《取缔花鼓戏》、《禁止花鼓淫戏》,《新汉口》,1929年第1卷第2期,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bB1122/3。禁令遭到了楚剧艺人的反对,在官员们内部也有不同的意见,教育局通俗教育股督学吴注东,认为楚剧在湖北“号召很大”,应“斟酌复活”。最后,汉口市社会局、教育局决定联合筹办戏剧演员训练班,经过训练的楚剧艺人获准登台演出。王若愚:《楚剧奋斗史》,湖北省戏剧工作室编:《戏剧研究资料》(第4辑),1982年,第52-53页。
    ③《省政府下令禁止演唱花鼓戏》,《武汉日报》,1934年6月19日。
    ④《市党部取缔花鼓戏》,《武汉日报》,1935年1月5日。
    ⑤光明:《审查戏剧:审委会函请警察协助》,《武汉日报》,1932年8月30日。《武汉戏剧审查委员会》,《武汉日报》,1933年3月13日。
    ⑥《警察厅禁演文明戏》,《江声日刊》,1925年2月10日。警察的取缔措施主要包括三项:(一)审核剧本,未经审核的剧本不准开演,拘捕表演“猥亵说词”的“淫伶”;(二)艺人登记,将各戏班班主及艺人的真实姓名、年龄、籍贯等信息“缮造清册”,予以备查;(三)责令改业,规定日期停止公演,并要求艺人改业,不得逗留成为“无业流氓”
    ①汉口市政府文书股编:《汉口市政半月刊》,《武汉日报》,1935年3月16日。
    ②过去汉口街头的公共娱乐活动在本文第一章中做了讨论。
    ③《一署禁剧淫戏之布告》,《汉口中西报》,1921年1月17日。
    ④旧时农村每逢年节,都有流氓、赌棍聘请戏班招徕观众,并借此聚众赌博,抽头敛财,名曰:“唱赌戏”。唱赌戏的戏班多为“江湖班”,演出有的长达两个月,每天日夜两场,剧目不重复。邓家琪主编:《汉剧志》,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年,第212页。
    ⑤《禁演花鼓戏》,《江声日刊》,1924年2月19日。
    ⑥《警备部严厉取缔流氓设局聚赌》,《武汉日报》,1935年6月4日。
    ⑦鄂政:《警局刑事队破获大赌窟》,《罗宾汉报》,1946年8月1日;汉潮:《市赌徒大团结,本市警局集合》,《罗宾汉报》,1948年2月18日;益世:《保办公处聚赌抽头》,《罗宾汉报》,1949年2月27日:汉潮:《汉市刑警队破获武装赌窟》,《汉口导报》,1948年1月31日。
    ①汉口市政府文书股编:《汉口市政半月刊》,《武汉日报》,1935年2月1日。
    ②罗之居:《假如不准打麻将,叫人民往哪里走》,《汉口导报》,1946年5月17日;江流:《打麻将的我见》,《汉口导报》,1946年5月19日;《打牌看动机如何》,《汉口导报》,1946年5月20日。
    ③《民政部核定违警律施行办法》,《汉口中西报》,戊申年九月初五。
    ④滥竽:《赤膊看戏》,《罗宾汉报》,1946年8月25日。
    ⑤如1935年7月,汉口市“新生活运动促进会”就请求警方查禁人们露宿街头,这说明这种行为在当时仍然十分普遍。“促进会”称,“时届夏令,天气亢阳,溽暑熏蒸,且一般市民,不予男女老幼,均赤身裸体,甚有一丝不挂、露宿街头巷尾之间,不惟于市容交通有关,实与瘟疫传染有碍”。《市新运会函公安局取 缔违反新运事件》,《武汉日报》,1935年7月2日。另一则短讯则反映了警察街头管理的无奈:“‘打赤膊’有碍市观,是以警察沿街劝导,但好多人像故意开玩笑似的,你来我穿,你去我脱,调虎离山之计,使得人啼笑皆非”。振伟:《十字街头:打赤膊,捏鼻哄眼睛》,《罗宾汉报》,1947年8月16日。
    ①叔和:《关于宪警与娱乐场所新运的推行》,《新运导报》,1937年第2期。关于警察在新生活运动中的作用,作者认为有两点:其一是模范的作用,为此他主张使“警察本身和家庭”完全实行新生活,然后再向人们“严格的去推行”;其二是管理的作用,主张由警察采取措施,强制执行新生活。这也反映了改良者对警察改良地方社会的看法与态度。
    ②关于新生活运动中国民政府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与规范,可参见周蕾:《国民政府对女性的塑造和训练——以抗战前新生活运动为中心的考察(1934-1937)》,《妇女研究论丛》,2009年第3期。
    ③《严禁男女烫发将由省府通令执行》,《武汉日报》,1935年1月31日;《市七区党部请禁妇女烫发》,《武汉日报》,1935年2月25日。
    ④《省新运会取缔裸腿,函两机关斟酌办理》,《武汉日报》,1935年8月26日。不久,有人在《武汉日报》上评论道:“进来的厉行新运,于男子的赤膊者,已有警士公开的干涉,而于女子的裸腿者,殊鲜人公开的纠正,推其因,或以裸腿风习,仿自远西,言之恐涉‘落伍’之嫌。如以不赞成裸腿者为伍,则必是裸腿者为进步,裸腿进步,则裸胸裸体者必更进步,岂不是跳舞明星,进步到欧美人士五百年以后?……禁止女生裸腿,其毅力至可钦服!”《短评:女子裸腿问题》,《武汉日报》,1935年9月2日。这则材料也反映了当时改良者对西方文明的态度,他们一方面以西方文化为标准改造汉口,另一方面也反对一味地崇洋媚外(此案例中是女子以西方人“裸腿”为时尚),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在改良中并没有被完全抛弃。改良者的这种态度,可参见我在第六章中的论述。
    ①《十字街头》,《罗宾汉报》,1946年11月27日。
    ②时英:《新市场朱陆被诬昭雪之经过》,《汉口中西报》,1932年8月5日。
    ③《查禁民间不良习俗办法》、《湖北省查禁民间不良习俗办法施行细则》,《湖北省会警察局档案》,武汉档案馆藏,档案号:16-9-141。
    ④《倡导善良风俗座谈会》,《汉口市警察局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40-13-1295;《汉口市倡导善良风俗促进会第一期中心工作一览表》,《汉口市政府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9-31-6255。
    ⑤《警部饬属无形戒备元宵节》,《武汉日报》,1935年2月15日。
    ⑥《灾民待赈孔殷,迷信费用作赈款》,《武汉日报》,1935年7月30日;汉潮:《革除陋习,提倡节约,汉市警察局查禁盂兰会》,《汉口导报》,1948年8月11日;《禁令前野鬼起舞,汉口特别事,社会讽刺画》,《汉口导报》,1948年8月15日。
    ⑦四维:《严厉取缔阴阳合历》, 《汉口中西报》,1935年10月17日。
    ①罗威廉认为,龙舟赛具有欧洲现代早期狂欢节相同等的意义:“那一天,社会尊卑高下的清规戒律被暂时束之高阁,由城市中的劳动阶级为此特殊时刻制定规则”。同时,他也指出在龙舟赛狂欢背后潜藏着的不同群体之间的冲突:这一习俗在强化族群认同的同时,也将“生意与生计场上的斗争转化为了一种娱乐方式”。这使得龙舟赛本身就成为“那些非礼仪性的、无规律的冲突的一个场合与机会”。这种潜藏着的冲突,或许正是地方政府所担忧的龙舟赛会引发社会混乱的原因之一。[美]罗威廉著,鲁西奇、罗杜芳译:《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和社区(1796-1895)》,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43页。
    ②中华:《警备部严禁竞赛龙舟》,《武汉日报》,1932年6月17日;《警部加紧戒备,并禁止竞赛龙舟以维治安》,《武汉日报》,1935年6月5日。
    ③《短评:因势利导》,《武汉日报》,1935年6月5日。
    ④例如,当局要求所有参赛船只,均以“民族英雄,或有功于社会,或造就千古伟业”者的名字命名,以此表达“崇尚先贤之意”。在1937年汉口市举办的“民众划船赛”中,船只普遍以“史可法”、“文天祥”、“戚继光”等古代英雄的名字命名。此外,还出现了“蔡锷”、“陈英士”、“胡汉民”等受到官方认可的民国英雄的名字。《汉市民众划船赛明日船只大检阅》,《武汉日报》,1937年6月17日。
    ⑤《民众划船赛,省市昨分途举行》,《武汉日报》,1937年6月14日;《汉市民众划船赛昨日大检阅,船只编列均竣事》,《武汉日报》,1937年6月19日;《万人空巷:汉第二届划船赛昨日热烈举行》,《武汉日报》,1937年6月28日。
    ①《万人空巷:汉第二届划船赛昨日热烈举行》,《武汉日报》,1937年6月28日。
    ②《省风筝赛昨举行》,《武汉日报》,1935年3月25日;《市纸鸢赛昨举行》,《武汉日报》,1935年4月1日;《纸鸢比赛,规程昨日公布,二十八日举行》,《武汉日报》,1937年2月20日。
    ③《汉市民俗运动会》,《武汉日报》,1937年3月10日;《汉民俗运动会舞狮高跷,警备部赞助举行》,《武汉日报》,1937年3月17日;《汉民俗运动会昨日举行》,《武汉日报》,1937年4月12日.
    ①《推行国历破除迷信,门神改为门画》,《武汉日报》,1935年3月7日。
    ②傅才武:《近代化进程中的汉口文化娱乐业(1861-1949)——以汉口为主体的中国文化娱乐业近代化道路的历史考察》,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第135页。三个部门的职权划分是:社会及负责公共娱 乐场所的登记注册、监督经验和协调劳资纠纷;教育局负责戏曲、电影的审查、改良和取缔,并负责对演员进行登记、考察和培训等等;警察局除负责公共娱乐场所的治安外,还要配合社会、教育两局进行查禁、惩罚等事宜。
    ①地方政府和改良精英对地方戏曲的认识,在本文第六章中有详细的讨论。
    ②如1937年由湖北省政府核准备案施行的《汉口市剧场登记规则》就规定“各剧场经核准登记后,由本府(汉口市政府)分别函令武汉警备司令部、汉口警察局保护暨汉口戏剧审查委员会审查戏剧”,并警告“凡未经登记之剧场,擅自开演或登记此剧擅自改演他剧者,勒令即时停演外,并处以十元一下之罚锾”。《修正汉口市剧场登记规则》, 《湖北省政府公报》,1937年,第299期。1947年成立的“武汉电影戏剧指导组”也规定“各剧院所排演之戏剧在三天以前应将节目送审并将其内容简略说明表演时通知本组前往考查”。《武汉电影戏剧指导组实施办法》,《汉口市政府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9-15-164。
    ③成立的年代分别是1928年、1932年和1934年。中国戏曲志编委会:《中国戏曲志·湖北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第443-444页。戏剧审查委员会不断的成立并一再被解散,实际反映了当时政府主持娱乐节目审查的复杂情形:不同的主管机构都试图获得审查的主导权。这实际削弱了政府的权威与控制力,那种制度化的审查体系,在汉口始终没能建立起来。这种现象,在同一时期上海市的娱乐审查中也有所反映。骆曦:《娱乐、政治、风化——审查制度下的上海大众娱乐》,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①傅才武教授认为戏剧审查委员会执法权的缺失影响了其执法效率,但它通过与公安局、教育局等相关部门建立“联席会议”机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难题。参见傅才武:《近代化进程中的汉口文化娱乐业(1861-1949)——以汉口为主体的中国文化娱乐业近代化道路的历史考察》,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第137页。
    ②《武汉电影戏剧审查组筹备会议记录》,《汉口市政府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9-15-164。
    ③萍:《改良地方戏剧研委会为挽救吾鄂省粹之生力军》,《罗宾汉报》,1947年9月23日;《戏剧座谈,二十五举行》,《罗宾汉报》,1947年9月24日。
    ④《武汉戏剧指导小组暨各影剧院座谈会记录》,《汉口市政府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9-15-164。
    ⑤《武汉电影戏剧指导组座谈会》,《湖北省会警察局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16-9-352。另汉口市戏剧审查委员会1934年8月曾规定,各剧院“必须于上演前一日下午二时前”将剧目送交起审查,方能开演。
    ⑥《黄金戏院违章据审应予停业三天》,《汉口市政府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9-31-7758。
    ⑦汉口市政府文书股编:《汉口市政半月刊》,《武汉日报》,1936年12月16日。
    ⑧《武汉电影戏剧指导组实施办法》,《汉口市政府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9-15-164。
    ①1936年的一天,汉口启新照相馆发生命案,该照相馆店员王沛霖,挟持并勒死了老板的儿子。被逮捕后,王供称“勒杀方法,系由看电影得来”。这引起了人们对犯罪题材电影的担忧。有记者评价道:“电影情节之表演,其意识最易深入观众之脑际,故上焉者能为最良之教育宣传工具;下焉者亦至易遗骸社会。故神怪影片,早经中央取缔有案。汉市党部,以本外埠各电影院放映残暴勒杀之武侠侦探等片,此项影片,对于社会之不良影响,实较神怪影片,似有过之无不及”。汉口市党部随后特函请中央电影检查委员会注意取缔关于表演残暴勒杀之影片。《残暴勒杀影片,市党部函电检会取缔》,《武汉日报》,1936年,12月9日。
    ②《汉市剧审会限期演员登记》,《武汉日报》,1934年8月18日。
    ③教:《本市评书之登记训练》,《新汉口》,1930年,第2卷第3期。这篇文章主要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评书艺人登记的情况,第二部分介绍了开班评书艺人训练班的经过。在登记规则中,要求申请者“粗通文理”,是为了便于对其实施训练。
    ④《戏审会取缔坤伶侑酒,金素琴表演盘丝洞跳舞淫浪罚洋示惩》,《武汉日报》,1935年10月9日。
    ⑤汉口市政府文书股编:《汉口市政半月刊》,《武汉日报》,1936年3月1日;汉口市政府文书股编:《汉口市政半月刊》,《武汉日报》,1936年5月16日。
    ①此次招考主要考核的内容有三科:党义考察“站在民族主义立场上中国戏剧运动应如何改进”;国文题目为“戏剧与教育”;戏剧常识的考察要求应试者列举多部戏曲主角和剧情。参加应试的超过了20人,多为票友,录取了2人。《戏审会招考职员揭晓》,《罗宾汉报》,1933年11月21日。重视专家意见的“传统”一直保持到40年代,1948年的电影戏剧指导组就聘请了多名“对剧界有研究之专门人员”作为顾问,包括答恕之、胡绍轩、龚啸岚等等。《武汉电影戏剧知道组座谈会》,《湖北省会警察局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16-9-352。
    ②公告申称:现行禁剧表“仍有偏颇挂漏之处,审查表演,俱感困难,实有重修之必要……为集思广益起见,特用登报征求,凡对于各剧有禁演或解禁之意见者……惠函本会,俾资参考”。《汉口剧审会征求修订禁剧意见》,《罗宾汉报》,1935年3月3日。
    ③《短评:戏剧禁弛问题》,《武汉日报》,1935年4月27日。
    ④《戏审会征询各方对解禁意见》,《武汉日报》,1935年4月27日-4月30日。
    ⑤《审定结果》,《武汉日报》,1935年4月28日。
    ①这种现象在成都街头的改良中也有体现,参见王笛著,李德英、谢继华、邓丽译:《街头文化:成都公共共建、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25-226页。
    ②政府经常夸大艺人群体的负面形象,以此作为其加强控制的理由。例如,他们使用“淫伶”、“流氓戏子”来形容那些表演爱情、神怪、传奇主题的民间戏曲艺人,因为这些戏曲内容与他们理想中的现代国家意识格格不入。这实际反映了官方对于大众文化的歧视及其实施文化霸权的意图。关于这个问题可以参见本文第三章中关于艺人群体社会形象的研究。
    ③王若愚:《楚剧奋斗史》,湖北省戏剧工作室编:《戏剧研究资料》,(第四辑),1982年,第45-47页。
    ④由于“第一期楚剧训练班”的结业的仅仅24人,而当时活跃于汉口的楚剧艺人超过300名。当局只允许这24名受训学员应聘参演,使其他未受训的艺人面临失业的危险,引起了他们的不满。楚剧改良者陶古鹏从中斡旋,请求开办第二期训练班,得到了批准。这一事实反映了政府对艺人的控制和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对艺人们的生计构成了威胁,必将遭到他们的抵抗,在下文中我将继续讨论这一问题。王若愚:《楚剧奋斗史》,湖北省戏剧工作室编:《戏剧研究资料》,(第四辑),1982年,第45-47页。根据王若愚的回忆,“第一期楚剧训练班”的结业人数为22人,但这一时期出版的《新汉口》月刊中,教育局给出的数字为24人,此处以教育局提供的数据为依据。《教育局最近取缔楚剧之经过》,《新汉口》,1931年,第2卷第11期,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bB1122/8。
    ①《楚剧训练班开学》,《武汉日报》,1934年11月28日;汉口市政府文书股编:《汉口市政府半月刊》,《武汉日报》,1935年7月16日。王若愚在《楚剧奋斗史》中回忆了此次训练班的开办经过。根据他的回忆,参与此次训练的学员总共有243名,此处以当时发行的《汉口市政府半月刊》为准。
    ②教:《本市评书之登记训练》,《新汉口》,1930年,第2卷第3期。
    ③《汉剧训练班月中开学》,《武汉日报》,1935年7月6日;《汉剧训练班报名达百余人,开学日期未定》,《武汉日报》,1935年7月14日。
    ④曾立德:《三年来总务部之工作》,《汉口民教》,1937年,第2-6页。
    ⑤《市党部规定取缔楚剧办法》,《武汉日报》,1935年1月26日。
    ⑥《楚剧演员抗不入班受训,剧审会昨实行取缔》,《武汉日报》,1935年1月20日;汉口市政府文书股编:《汉口市政府半月刊》,《武汉日报》,1935年2月1日。
    ⑦《汉口市戏剧人员训练班调训规则》,《敌伪政治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69-1-59。
    ⑧《汉口市戏剧人员训练班训练计划纲要》,《敌伪政治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69-1-59。
    ①《汉口市戏剧人员训练班训练计划纲要》,《敌伪政治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69-1-59。
    ②《汉口市戏剧人员训练班课程时数分配表》,《敌伪政治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69-1-59。
    ①《汉口市立民众教育馆办理艺人训练班工作概况报告书》,《敌伪政治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69-1-59。
    ①《教育局最近取缔楚剧之经过》,《新汉口》,1931年,第2卷第11期,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bB1122/8。
    ②1948年5月,汉口著名的“大强盗”黎世良被警方逮捕。由于他是当时许多汉口“红舞女”的庇护人(“大哥”),引起了人们对歌舞场等娱乐场所治安状况的担忧。有记者指责当时的娱乐场所实际上是罪恶的温床,他写道:“‘歌台舞榭’里离不了‘奸情’和‘赌博’,有钱的王孙公子和太太小姐因环境的引诱而专门享受着纸醉金迷的生活,歌厅舞场当然是他(她)们消遣度日的‘佳地’,而一般不肖之徒借着他们的畸 形势利而涉身歌舞天地中……他们正在尽量创造社会新闻,集社会罪恶的‘大成’,歌舞天地的邪淫,断送了多少儿女们的青春,摧残了多少人们的事业,说起来令人十足的痛心疾首!”《歌国红星田影的强盗大哥被捕》,《罗宾汉报》,1948年5月6日。这位记者的文章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娱乐场所的普遍印象。
    ①在建筑上,要求经营者在申请时提供娱乐场所建筑的图样和“保固年限”;设施上,要求设有安全门、通风机以及各种消防器具;秩序上,要求座位按照规定尺码进行排定;卫生上,要求卫生设施齐全,且不得雇用有传染病的职员。《修正汉口市剧场登记规则》,《湖北省政府公报》,1937年,第299期。
    ②《汉口市公共娱乐场所取缔规则》,《汉口市警察局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40-13-29。
    ①答恕之:《剧院秩序之乱》,《汉口导报》,1946年6月8日-6月9日。
    ②人们公共意识的缺失和他们对待公共生活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事实上,公私不分是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种常态,对于他们而言“公的领域”和“私的领域”之间,其分界是十分模糊的。以近代汉口人的茶馆生活为例,人们不但在茶馆中喝茶聊天,也在茶馆中会客,谈生意,甚至将家务事带到茶馆中去做。可以说,茶馆这一公共的空间,对于他们而言,只不过是家庭这一私人空间的延伸。人们是以在家庭中生活的态度来参与公共生活,其行为随便、嬉笑怒骂,便成为常态了。
    ③答恕之:《如何整饬剧院秩序》,《汉口导报》,1946年6月10日~6月11日。
    ①《娱乐场所观众须知:市新运会召剧业谈话,决制定标语分贴场内》,《武汉日报》,1937年3月25日。
    ②《汉口市警察局检查水路码头、旅栈、公共娱乐场所暂行办法》,《汉口市警察局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40-13-29。
    ③对于这一时期军人在公共娱乐场所中引发冲突,以及政府控制的失败,可参见本文第五章的研究。
    ④乔琦:《戏院为什么要卖茶》,《汉口导报》,1946年8月6日~8月17日。
    ①《武汉警备司令部加强整饬游艺场所秩序办法》,《汉口市警察局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40-13-29。
    ②内战时期,物价飞涨、生活困难,社会的混乱局面不但使得汉口社会的矛盾与冲突被激化,也在程度上削弱了地方政府控制公共秩序,特别是防止暴力事件发生的能力。关于这一问题,可参见本文第五章。
    ③记者:《凌霄失火又伤人》,《太阳灯》,1932年10月11日。公共娱乐场所的建筑防火问题,一直是改良者关注的焦点。对此,冯秉坤写道:“(娱乐场所之建筑)其使用为公共性质,虽每日只限于一定时间,但在此事件内,观众密集,摩肩接踵,人数恒以千百计。偶一失慎,火灾蔓延,观众之生命财产俱与击焉”。他建议政府加强对娱乐场所建筑的控制,要求“除门窗以内外陈饰外,余均必须用抗火之材料建造”。冯秉坤:《论善良公共娱乐所应具之要件》,《市政评论》,1935年,第3卷第22期。
    ④老戏迷:《在美成戏院观剧忘不了满春、宝善的惨剧》,《汉口导报》,1948年9月13日。文章中,作者提到了发生在满春茶园和宝善戏院的垮塌事故。满春茶园的事故暂无史料可稽,宝善戏院的事故发生在1937年3月,一堵围墙在风雨交加中倒塌,造成了17人遇难的惨剧。《风雨中惨剧:宝善戏院压毙男女十七人》,《武汉日报》,1937年3月11日。
    ⑤《长乐戏院倒塌,压毙船夫一名》,《汉口导报》,1948年5月14日。
    ①汉口市政府文书股编:《汉口市政半月刊》, 《武汉日报》,1935年1月16日。
    ②汉口市政府文书股编:《汉口市政半月刊》,《武汉日报》,1935年2月1日。
    ③《汉口市各娱乐场所关于各项设备之缺点及改进意见表》,《汉口市警察局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40-13-1300。类似这样的戏院详细改进意见表还有很多,说明当时的警察对公共娱乐场所的检查十分严密。1946年颁布的《汉口市公共娱乐场所取缔规则》(参见附录六)中,也对安全设施进行了规定,如要求公共娱乐场所“应有结构安全之房屋及完善之消防设备”:设“二个以上太平门”,宽度在六市尺(2米)以上,“门上嵌以红玻璃灯,标明‘太平门’字样”。《汉口市公共娱乐场所取缔规则》,《汉口市警察局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40-13-29。
    ④《汉口市剧场商业同业公会呈》,《汉口市警察局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40-13-1300。
    ⑤王笛:《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229页。
    ⑥凤:《论汉口夏令之取缔公众卫生》,《汉口中西报》,戊申年五月二十二日。作者在文章中强调了警察在维持公共卫生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公众卫生之元理,其主张在公德心;其坚持在新学理;其规定与实行,则卫生警察之职任也”。
    ①1925年,有人在文章中强调了改良公共娱乐场所卫生的重要性,认为改良公共娱乐并不应该局限于改造传统的娱乐方式,更要改良娱乐空间的环境卫生:“自欧化东渐以来,昔日之所谓茶园者,皆改称舞台矣。且莫不表其面曰‘西式’,曰‘改良’。然试一考其实则客观之随地吐痰如故,吸烟不辄如故,嘻唤叫哮之声不绝于耳,故而手巾、茶水不洁净,亦无一不如故也。如此则乌得谓之西式乎?改良云乎?试问彼自开罗志剧终,而出之观客则未有不头昏目眩者,设有癖洁成性重卫生之人,无怪其裹足不前矣”。王培元:《戏园剧场之须注重卫生谈》,《野语杂志》,1925年,第2期。
    ②《武汉特别市取缔戏园卫生暂行规则》,《新汉口·汉市市政公报》,1929年第1卷第1期,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bB1122/2。
    ③汉口市政府文书股编:《汉口市政半月刊》,《武汉日报》,1935年2月1日。1937年7月警察局对美成、美观两戏院进行了抽查,发现其公共卫生状况,同样令人担忧。最后,他们责令其添置痰盂及电扇等设备,要求其改进厕所卫生状况,并令其茶役到指定医院体验。汉口市政府文书股编:《汉口市政半月刊》,《武汉日报》,1937年7月1日。这些事实证明,地方政府制定的关于公共娱乐场所的规章没能得到认真贯彻。
    ④《汉口市警察局复查娱乐场所日程表》,《汉口市警察局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40-13-1300。
    ⑤《汉口市警察第十一分局通知》,《汉口市政府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9-31-6416。
    ⑥《汉口市公共娱乐场所清洁检查表》,《汉口市警察局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40-13-1300。
    ①《全国各大城市娱乐场所清洁竞赛办法》、《汉口市政府娱乐场所清洁视察组组织规程》,《汉口市警察局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40-13-5632。
    ②关于茶馆、戏院中提供热毛巾的服务者,可参见本文第三章中关于小贩群体的研究。
    ③张子彝:《卫生局禁止戏院公用手巾纪事本末》,《新汉口》,1929年,第1卷第4期。
    ①张子彝:《卫生局禁止戏院公用手巾纪事本末》,《新汉口》,1929年,第1卷第4期。
    ②《各员查禁公用手巾报告表》,《新汉口》,1929年,第1卷第4期。
    ③《禁止戏院公用手巾——敬告市民》,《新汉口》,1929年,第1卷第4期。
    ④汉口市政府文书股编:《汉口市政半月刊》, 《武汉日报》,1935年2月1日。
    ①《汉口市剧场商业同业公会代电》,《武汉市工商联合会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号:119-39-21。
    《武汉时事白话报》
    《武汉日报》
    《武汉报》
    《汉口中西报》
    《汉口中山日报》
    《汉口报》
    《汉口导报》
    《汉口工报》
    《罗宾汉报》
    《大光报》
    《江声日刊》
    《大众报》
    《大楚报》
    《正谊晚报》
    《正潮报》
    《正路旬报》
    《光明》
    《血针》
    《西北风》
    《亲民报》
    《太阳灯》
    《戏剧新报》
    汉口市警察局档案(1946-1949),武汉市档案馆馆藏,全宗号40。
    汉口市立民众教育馆档案(193-1948),武汉市档案馆馆藏,全宗号80。
    汉口中山公园档案(1946-1948),武汉市档案馆馆藏,全宗号85。
    武昌市社会服务处档案(1946-1949),武汉市档案馆馆藏,全宗号91。
    汉口社会服务处职业介绍所档案(1946-1949),武汉市档案馆馆藏,全宗号92
    《汉口市政府接收日伪娱乐场所会议记录》,武汉市档案馆馆藏,全宗号69。
    《1945年汉口各戏院劳军公演诸档案》,武汉市档案馆馆藏,全宗号104。
    《汉口社会统计调查》1929年,湖北省档案馆馆藏资料,A2.14.23。
    《汉口市府三十六年度统计总况》,湖北省档案馆馆藏资料,A2.14.21。
    《武汉调查初步汇集》1949年3月,湖北省档案馆藏,A211.167.
    汉口市/武汉市《市政公报》:武汉市档案馆馆藏,卷宗号bB—1。
    《湖北建设月刊》,第一卷1-4期,1928年。
    《武汉特别市市政月刊》第1卷第1号,1929年5月。
    《武汉特别市市政月刊》第1卷第2号1929年6月。
    《汉口市建设概况》1930年9月。
    《汉口特别市工务计划大纲》1930年。
    《汉口特别市政府十九年度行政报告》1930年。
    《新汉口》
    《汉口市政概况》1930年。
    《新汉口月刊》第二卷第八期,1931年2月。
    《汉口市政概况(1935.7-1936.6)》。
    《汉口特别市政府三周年市政概况》1942年。
    《汉口市府三十六年度统计总概》1947年。
    徐焕斗:《汉口小志》,1915年印刷本。
    《汉口指南》,武汉书业公会,1920年。
    杨承禧修:《湖北通志》,湖北省长公署,民国10年(1921年)刻本。
    侯祖畲修:《夏口县志》,民国9年(1920年)刻本。
    周亚荣等编《武汉指南》,汉口新华日报社1933年版。
    茅盾主编《中国的一日》,上海生活书店1936年版。
    刘献廷:《广阳杂记》(卷四),中华书局1957年版。
    江浦、朱忱等:《汉口丛谈校释》,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
    王葆心:《续汉口丛谈再续汉口丛谈》,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徐明庭校注《武汉竹枝词》,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徐明庭:《民初汉口竹枝词今注》,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年版。
    政协武汉市委文史学习委员会编《武汉文史资料文库》,武汉出版社1999年版。
    武汉地方志编撰委员会主编《武汉市志·总类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萧志华主编《湖北社会大观》,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武汉市档案馆编《大武汉旧影》,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皮明庥、吴勇主编《汉口五百年》,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李权时、皮明庥主编《武汉通览》,武汉出版社1988年版。
    涂文学主编《武汉老新闻》,武汉出版社2002年版。
    武汉市档案馆、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武汉图书馆合编《武汉抗战史料选编》,内部资料,1985年。
    湖北省志《文艺志》编辑室编:《文艺志》,内部资料,1983年。
    武汉市中山公园编《中山公园沧桑——纪念武汉市中山公园七十周年》,内部资料,1998年。
    [日]水野幸吉著,刘鸿枢、唐殿薰、袁青选译,《汉口——中央支那事情》,上海昌明公司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版。
    [英]伊莎贝拉·伯德:《1898:一个英国女人眼中的中国》,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
    [英]丹尼·卡瓦拉罗著,张卫东等译:《文化理论关键词》,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英]约翰·斯道雷著,杨竹山等译:《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英]彼得·伯克著,蔡玉辉译:《什么是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法]让·波德里亚著,刘成富、全志钢译:《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美]约翰·菲斯克著,杨全强译:《解读大众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美]约翰·菲斯克著,宋伟杰译:《理解大众文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
    [美]阿瑟·阿萨·伯格著,姚媛译:《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著,渠敬东、曹卫东译:《启蒙辩证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美]戴维·斯沃茨著,陶东风译:《文化与权利——布尔迪厄的社会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
    [德]马克斯·韦伯著,彭强、黄晓京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陕西示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美]詹明信著,陈清桥等译:《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
    [德]维尔纳·桑巴特著,王燕平、侯小河译:《奢侈与资本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英]迈克·费瑟斯通著,刘精明译:《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年。
    [美]克里斯托弗·贝里著,江红译:《奢侈的概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法]古斯塔夫·勒庞著,冯克利译:《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
    [美]詹姆斯·特威切尔著,屈晓丽译:《美国的广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
    [英]斯图尔特·霍尔主编,徐亮、陆兴华译:《表征——文化表象与指意实践》,商务印书馆,2005年6月。
    金元浦:《叩问仿真年代》,山东友谊出版社,2002年1月。
    陶东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山东友谊出版社,2002年1月。
    金元浦主篇:《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陈惠芬、马元曦主编:《当代中国女性文学文化批评文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高宣扬:《流行文化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陶东风、和磊:《文化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陆扬、王毅:《文化研究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章开沅、罗福惠主编《比较中的审视: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
    严昌洪:《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
    严昌洪编著:《老武汉风俗杂谈》 ,中国档案出版社2003年。
    严昌洪主编:《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冯天瑜、陈锋主编《武汉现代化进程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
    皮明庥主编《近代武汉城市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皮明庥主编《武汉通史》,武汉出版社2006年。
    杨蒲林、皮明庥主编《武汉城市发展轨迹——武汉城市史专论集》,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0年。
    涂文学:《文化汉口》,武汉出版社2006年版,第260页。
    涂文学主编《武汉通史·中华民国卷》(上、下),武汉出版社2006年。
    王文英、叶中强主编:《城市语境与大众文化:上海都市文化空间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忻平:《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1927—1937)》,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美]罗威廉著,江溶、鲁西奇译:《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美]罗威廉著,鲁西奇、罗杜芳译:《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和社区(1796—1895)》,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美]罗兹·墨菲著,章克生等译:《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美]卢汉超著,段炼、吴敏、子羽译,《霓虹灯外:20世纪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美]李欧梵著,毛尖译:《上海摩登——一种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出版社2001年。
    [法]谢和耐著,刘东译:《蒙古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法]安克强著,袁燮铭、夏俊霞译:《上海妓女——19-20世纪中国的卖淫与性》,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美]贺萧著,韩敏中、盛宁译:《危险的愉悦20世纪上海的娼妓问题与现代性》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英]彼得·伯克著,杨豫、王海良等译:《欧洲近代早期的大众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方平著:《晚清上海的公共领域(1895-1911)》,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2页。王笛著,李德英、谢继华、邓丽译,《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王笛译著:《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吴琛瑜著:《晚清以来苏州评弹与苏州社会——以书场为中心的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姜进:《中国近代城市大众文化史研究问题》,《史学月刊》,2008年,第5期。
    衣俊卿:《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人自身现代化的文化透视》,人民出版社,2005年。
    衣俊卿:《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黑龙江省教育出版社,1994年。
    朱建颂:《武汉方言研究》,武汉出版社,1992年。
    朱建颂:《武汉俗语纵横谈》,中国档案出版社,2002年。
    王国华:《从旅游到旅游业》,珠海出版社2003年。
    李宪生:《两次世纪之交的武汉对外开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
    张鸿雁主编《城市·空间·人际——中外城市社会发展比较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
    傅才武:《近代化进程中的汉口文化娱乐业(1861—1949)——以汉口为主体的中国娱乐业近代化道路的历史考察》,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陆汉文:《现代性与生活世界的变迁——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社会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张海鹏、龚云:《中国近代史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
    中国城市活力研究组主编《武汉的性格》,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
    邓正来:[英]亚历山大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
    乐正:《近代上海人社会心态(1860—1910)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田子渝、黄华文:《湖北通史·民国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于海主编:《城市社会学文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张仲礼主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婚姻家庭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
    孙逊主编:《都市文化史:回顾与展望》,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
    沙莲香等:《社会学家的沉思:中国社会文化心理》,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年。
    费孝通:《江村经济》,商务印书馆,2001年。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翟学伟:《中国社会的日常权威:关系与权力的历史社会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翟学伟:《人情、面子与权力再生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纪晓岚:《论城市本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李明伟;《清末民初中国城市社会阶层研究(1897 192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唐力行主编《家庭、社区、大众心态变迁》,黄山书社,1999年。
    顾亦兵编著:《风雅武汉》,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
    钟敬文:《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中华书局,1996年。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多维视野中的社会行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王晓东:《日常交往与非日常交往》,人民出版社,2005年。
    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
    候杨方:《中国人口史·第六卷(1910—1953)》,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苏红主编:《多重视野下的社会性别观》,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
    涂可国:《社会哲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
    罗苏文:《女性与近代中国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邓伟志、徐榕:《家庭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陈平原、王德威编:《北京: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李天纲:《人文上海——市民的空间》,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王儒年:《欲望的想象——1920—1930年代<申报>广告的文化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邵雍:《中国近代妓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潘军祥主编:《近代中国国货运动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
    马敏:《官商之间——社会巨变中的近代绅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
    David Strand:Rickshaw Beijing:City People and Politics in the 1920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9.
    马敏:《21世纪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若干趋势》,《史学月刊》2004年第6期。
    严昌洪:《近代武汉社会风俗的嬗变》,《江汉论坛》1990年第5期;
    严昌洪:《近代武汉商事习惯的变迁》,《东方》1994年第6期。
    皮明庥:《武汉建市的历史考察》,《江汉大学学报》1994年第5期。
    皮明庥:《近代武汉城市人口发展轨迹》,《江汉论坛》1995年第4期。
    涂文学:《对立与共生:中国近代城市文化的二元结构》,《天津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
    涂文学:《在被动与主动之间:武汉早期对外开放晚发早致的奥秘》,《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胡俊修、钟爱平:《近代综合性文化娱乐中心与都市社会——以汉口民众乐园(1919-1949)为例》,《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胡俊修、姚伟钧:《“谋市民之福利”:汉口中山公园(1929-1949)的追求与管理之难》,《江汉论坛》,2011年第3期。
    王笛:《大众文化研究与近代中国社会》,《历史研究》1999年第5期。
    王笛:《要加强对下层民众思想的研究》,《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王笛:《二十世纪初的茶馆与中国城市社会生活——以成都为例》,《历史研究》,2001年第5期。
    王笛:《近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叙事方法的思考》,《史学月刊》,2006年第5期。
    李长莉:《上海社会生活史的典型意义》,《史林》,2002年第4期。
    刘新成:《日常生活史: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光明日报》,2006年2月14日。
    任放:《汉口模式与中国早期现代化》,《光明日报》,2003年4月1日。
    熊月之:《乡村里的都市与都市里的乡村——论近代上海民众文化特点》, 《史林》2006年第2期。
    卢汉超:《从精英到大众:近年美国的中国城市史研究的“从上到下”取向》,《史学月刊》,2008年第5期。
    魏文享:《中国大陆的武汉史(1927-1949)研究综述》,《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魏文享:《1940年代汉口的同乡会》,《武汉春秋》,2001年第4期。
    王玉德:《1931年武汉水灾纪略》,《湖北文史资料》,第57辑,1999年。
    姚伟钧、胡俊修:《论武汉人文化品格》,《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胡俊修:《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男女平等》,《社会》,2003年第5期。
    胡俊修:《近代上海舞厅的社会功能》,《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周怡:《文化社会学的转向:分层世界的另一种语境》,《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4期。
    章博:《论政府在灾荒救济中的作用——以武汉1931年水灾为个案的考察》,《江汉论坛》,2006年第12期。
    王儒年:《从<申报>广告看现代上海社会的女性认同》,《开放时代》,2003年第6期。
    褚晓琦:《近代上海菜场研究》,《史林》,2005年第5期。
    王印焕:《试论民国时期学生自由恋爱的现实困境》,《史学月刊》,2006年第11期。
    王印焕:《民国政府公教人员生活状况的演变》,《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皇甫艳玲:《女生就业难及女性劳动价值的评定》,《探索与争鸣》,2000年第9期。
    董玉梅:《汉口里弄建筑的文化魅力》,《长江论坛》2004年第2期。
    陈蕴茜. 《日常生活中殖民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冲突 以中国近代公园为中心的考察》, 《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陈蕴茜:《论清末民国旅游娱乐空间的变化——以公园为中心的考察》,《史林》,2004年第5期。
    陈晶晶:《近代广州城市活动的公共场所——公园》,《中山大学学报论丛》(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李德英:《公园里的社会冲突——以近代成都城市公园为例》,《史林》2003年第1期。
    张天洁、李泽:《从传统私家园林到近代城市公园——汉口中山公园(1928年-1938年)》,《华中建筑》第24卷,2006年第10期。
    詹世友:《公共领域·公共利益·公共性》,《社会科学》,2005年第7期。
    陆伟芳:《城市公共空间与大众健康——20世纪英国城市公园发展的启示》,载《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陶良虎:《20世纪30年代汉口对外贸易衰退原因辨析》,《江汉论坛》,1999年第6期。
    徐贤杰,林振德:《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性思考》,《山西建筑》,2005年第1期。
    苏全有:《从自是到崇洋:近代国人社会文化心态的转型》,《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龚德慧:《城市中的人文关怀——武汉市中山公园景观设计分析》,《艺术百家》,2005年第2期。
    胡昌民:《汉口中山公园曾经有“中山”》,《武汉文史资料》2002年第4期。
    吕学赶口述,唐仁民整理,《汉口中山公园动物院的片断回忆》,《武汉文史资料》2006年第9期。
    罗教讲:《武汉人的形象——对武汉人的自我形象的实证分析》,冯天瑜、陈锋主编《武汉现代化进程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
    张建民、周荣:《汉口:近代前夜的社会保障》,冯天瑜、陈锋主编《武汉现代化进程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
    连玲玲:《典范抑或危机?——“日常生活”在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应用及其问题》,《新史学》,第17卷第4期。
    叶凯蒂:《从护花人道知音——清末民初北京文人的文化活动与旦角的明星化》,陈平原、王德威编:《北京: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魏斐德:《市民社会和公共领域问题的论争》,邓正来、[英]亚历山大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
    哈贝马斯著,梁光严译:《关于公共领域问题的答问》,《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3期。
    罗威廉:《晚清帝国的“市民社会”问题》邓正来、[英]亚历山大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
    黄宗智:《中国的“公共领域”与“市民社会”?——国家与社会间的第三领域》邓正来、[英]亚历山大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
    李怀军:《抗战和沦陷时期的武汉经济述论》,参见杨蒲林,皮明庥主编《武汉城市发展轨迹——武汉城市史专论集》,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0年。
    汪民安:《街道的面孔》,孙逊主编《都市文化史:回顾与展望》,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85页。
    李卫东:《晚清武汉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严昌洪主编《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林尚立:《权利的空间:市民意识与上海政治文化》,上海证大研究所编《上海人》学林出版社,2002年。
    商若冰:《汉口第一公园——中山公园》,皮明庥、吴勇主编《汉口五百年》,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吴国柄:《我与汉口中山公园及市政建设》,政协武汉市委员会文史学习委员会编《武汉文史资料文库》第三卷,武汉出版社1999年。
    马敏:《追寻已逝的街头记忆——王笛著(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评述》,姜进、李德英主编:《近代中国城市与大众文化》,新星出版社,2008年。
    Theodor W. Adorno,On Popular Music,in John Storey ed.,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Culture:A Reader,Prentice Hall,1998,p.206.
    BryantJ.,& Miron.D. (2002). Entertainment as media effect. In J. Bryant & D.Zillmann (eds.),Media effects:Advances in theory and research(pp.549-582).Mahwah,NJ:Lawrence erlba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