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语言美学特征修辞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运用语言学、修辞学与美学、符号学、人类学、哲学、心理学、逻辑学等学科相结合的理论和方法,打通了文学和语言学,以语言学理论来解决文学问题,又用美学等其他学科的理论来解决语言问题,并以语言为本位,立足于修辞学的立场,从生成和接受两大维度,系统地研究了文学语言特别是诗歌语体美学特征的言语策略。论文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文学语言理论体系,有较大的理论认识和语文实践价值。
    第一章引论部分重点阐述了与论文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同时还阐述了论文的研究对象及其理论意义,关于文学语言美学特征修辞学研究综述,论文研究的原则、方法、基本思路及语料来源。
    第二章探讨了文学语言节律美的言语策略。从语词、句子、语段、篇章的不同层面探研了文学语言节律的审美呈现形式。并运用汉语节律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对其进行了科学的阐释。
    第三章探讨了文学语言意象美的言语策略。以辞格研究和文学意象研究中的薄弱环节——辞格意象为重点探讨对象。选择了列锦意象、对比意象、通感意象、比喻意象,阐释了其言语呈现策略,并借鉴认知科学中的相似理论探讨了比喻意象的认知功能,指出比喻意象一开始就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之一。
    第四章探讨了文学语言模糊美的言语呈现策略。我们是从科学哲学的高度来认识自然语言的模糊性的。关于文学语言模糊美的言语呈现策略,我们主要研究了由违反逻辑的言语策略来营构的模糊美;在众多的具有模糊审美功能的辞格中选择了比喻和用典作为重点解剖对象。同时,还研讨了由缺省和对词语理性意义的偏离而形成的模糊审美。
    “结语”在前几章论述的基础上,对论文研究的理论收获进行了小结,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有待完善之处。
Rhetoric Concerning the Aesthetic Features of Literary Language
    In this paper we employ the theories and ways on linguistics, aesthetics, the anthropology, philosophy, psychology, logic to research rhetoric. We combine together with the methods, and break through the literature language with the linguistics, resolve the literature problems with the linguistics theories. And employing the aesthetics ways to resolve the language problem, and regarding language as the basis, foot in the rhetoric's position, view from two dimensions between forming and accepting. Then, we systematically studied the literary language, especially poetic language aesthetics' feature on speech strategy. The thesis bring out an all new theories' system on literature language, and having the bigger value to employ language.
    In the chapter 1 , we gave an general introductions on our researching objection. First, we discussed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its meaning .At the same time, reviewing the concerning achievement on literature language aesthetics characteristic 'study , and bring out the research principle, method, basic way of thinking and data source of that study, and so on.
    Chapter 2 , we studied the strategy of rhythm on literary language. From the different level of the literary language , such as word, phrase, sentence, text. And then, we appreciated that with the latest research result.
    Chapter 3 , we studied the aesthetic image in literary language. With the rhetoric methods ,dealing with literature idea to study the objection . And draw conclusions from the alike theories within cognitive science. We point out the parable ideas in basic way to know something on worlds concerning literary language.
    Chapter 4 , we studied the vagueness language's forming strategy. We study the rhetoric methods which seems unreasonable . At the same time, we discussed on the value of omission in logical meaning of the words in literary language.
引文
(按音序电脑自动排列)
    
    [德] J.G.赫尔德《论语言的起源》。商务印书馆,1999年。
    [德] 弗里德里希·克拉默《混沌与秩序》,柯志阳、吴彤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
    [德]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
    [德]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郜元宝译,张汝伦校。广西师范
    大学出版社,2000年。
    [德] 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德]恩斯特·卡西尔《语言与神话》。于晓等译,三联书店,1988年
    [德]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
    [德]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出版,1999年。
    [德]海德格尔著,彭富春译《诗·语言·思》。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
    [德] 威廉·冯·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对人类精神的发展》。商务印书馆,1997年。
    [俄] 什克洛夫斯基等著《俄国形式主义文选》。方珊等译。三联书店出版社,1989年。
    [法] 《热奈特论文集》史忠义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
    [法] 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
    [法] 雅克·马利坦《艺术与诗中的创造性直觉》。刘有元、罗选民等译。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年。
    [法] A·J·格雷马斯《结构语义学方法研究》。吴泓缈译,三联书店,1999年。
    [法] 巴特《符号学美学》。董学文、王葵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
    [法] 巴特《符号学原理》。王东亮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99年。
    [法] 茨维坦·托多罗夫编选《俄苏形式主义文论选》。蔡鸿滨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法] 米盖尔·杜夫海纳主编《美学文艺学方法论》朱立元、程未介编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年。
    [古希腊] 亚里斯多德《诗学》。陈中梅译注,商务印书馆,1996年。
    [古希腊] 亚里斯多德《修辞学》罗念生译。三联书店,1991年。
    [加拿大] 高辛勇《修辞与文学阅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联邦德国] H·G·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
     [联邦德国] H·R·姚斯[美]R·C·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周宁、金元浦译,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年。
    [联邦德国] W.伊泽尔《审美过程研究》。霍桂桓,李宝彦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
    [美] 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美] 肯尼斯·博克等《当代西方修辞学:演讲与话语批评》。常昌富、顾宝桐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美] A·P·马蒂尼奇编《语言哲学》。牟博等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
    [美] D·C·霍埃《批评的循环》。兰金仁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
    [美] S·阿瑞提《创造的秘密》。钱岗南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
    [美] S·阿瑞提著《创造的秘密》。钱岗南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
    [美] 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陆卓元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
    [美] 布龙菲尔德 著,袁家骅等 译《语言论》。商务印书馆,1980年。
    [美] 大卫·宁等《当代西方修辞学:批评模式与方法》。常昌富、顾宝桐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美] 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滕守尧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年。
    [美] 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滕守尧、朱疆源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美] 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盛宁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美] 斯坦利·费什《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与实践》。文楚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民主德国] W·沃林格《抽象与移情》。王才勇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瑞士] 皮亚杰《结构主义》。商务印书馆,1996年。
    [瑞士] 皮亚杰《人文科学认识论》,郑文彬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
    [瑞士] 埃米尔·施塔格尔《诗学的基本概念》。胡其鼎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瑞士] 凯塞尔《语言的艺术作品》。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
    [瑞士] 索绪尔 著,高名凯 译《普通语用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80年。
    [苏] 维·什克洛夫斯基《散文理论》。刘宗次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7年。
    [台湾] 沈谦《语言修辞艺术》。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8年。
    [意] 艾柯《诠释与过度全释》。三联书店1997年4月版。
    [意] 克罗齐《美学原理 美学纲要》。朱光潜译。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年。
    [英] 彼德·琼斯编,裘小龙译《意象派诗选》。漓江出版社,1986年。
    [英] 特里·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王杰、付德根、麦永雄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英] 詹·弗雷泽《金枝精要》。刘魁立编。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英]《艾略特文学论文集》。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年。
    [英] 杰弗里·利奇《语义学》。李瑞华等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年。
    [英] 拉曼·塞尔登编《文学批评理论》,刘象愚、陈永国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英] 特伦斯·霍克斯 《论隐喻》。高丙中译,昆仑出版社,1992年。
    [英] 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瞿铁鹏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英] 威廉·燕卜逊《朦胧的七种类型》。周邦宪等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年。
    《冰心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
    倪宝元、张宗正著《改笔生花——郭沫若语言修改艺术》。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年。
    《老舍选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
    《庐隐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年。
    《吕叔湘文集》,商务印书馆,1992年。
    《美学文艺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上、下)。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年。
    《全宋词》唐圭璋编。中华书局,1965年。
    《全唐诗》(增订本)。中华书局,1999年。
    《语言学百科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3年。
    《朱光潜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
    白春仁《文学修辞学》,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年。
    白开元译《泰格尔散文选》。百花文艺出版社,1994年。
    陈光磊《修辞论稿》。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年。
    陈光磊《修辞研究的基本方法》。《修辞学习》1988年1期。
    陈良运《中国诗学批评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
    陈汝东《社会心理修辞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陈望道《陈望道文集》第二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
    陈植锷《诗歌意象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成伟钧、唐仲扬、向宏业主编《修辞通鉴》。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年。
    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丁福保辑《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
    丁声树编录《古今字音对照手册》。中华书局,1981年。
    董小玉《诗歌意象结构的审美组合》。《甘肃社会科学》,1995 年1期。
    杜厚文《模糊语义定量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年1期。
    杜丽秋、许燕《意象组合蒙太奇》。《海南师院学报》1996年4期。
    范开泰《语用分析说略》。《中国语文》1985年第6期。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范晓《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年。
    方珊《形式主义文论》。上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
    冯广艺《变异修辞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
    
    
    冯广艺《汉语修辞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冯广艺主编《汉语语境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
    冯胜利《汉语韵律句法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冯志伟编著《现代语言学流派》。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
    符淮青《词义的分析和描写》。语文出版社,1996年。
    复旦大学语法修辞研究室编《语法修辞方法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
    复旦大学语言研究室《陈望道语文论集》。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
    复旦大学语言研究室编《〈修辞学发凡〉与中国修辞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
    高友工、梅祖麟《唐诗的魅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耿占春《隐喻》。东方出版社,1993年。
    古远清、孙光萱《诗歌修辞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顾城《顾城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
    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何文焕《历代诗话》(清)上、下。中华书局,1981年。
    胡经之、王岳川主编《文艺学美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胡经之《文艺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
    胡壮麟《功能主义纵横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
    华东修辞学会编《语体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
    贾彦德《语义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
    蒋孔阳、朱立元主编《西方美学通史》(七卷本)。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
    蒋孔阳《德国古典美学》。商务印书馆,1997年。
    蒋绍愚《唐诗语言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
    蒋星煜主编《元曲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
    蒋有经《模糊修辞学浅说》。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年。
    金开诚《文艺心理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郎保东《审美意象建构论》。《天津社会科学》1991年1期。
    黎运汉《汉语风格学》。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李润新《文学语言概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4年。
    李显卿《中国古代诗歌声律美发微》。锦州师院学报1993年4期。
    李幼蒸《结构与意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李幼蒸《理论符号学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李秀礼《混沌理论的哲学意义探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3月。
    
    
    梁宗岱《诗与真》。商务印书馆,1935年。
    列维·谢苗诺维奇·维果斯基《思维与语言》。李维译,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
    林涛《语音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林骧华、朱立元、居延安、顾晓鸣主编《文艺新科学新方法手册》。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
    刘大白《中诗外形律详说》。
    刘焕辉《修辞学纲要》。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7年。
    刘利民、周建设主编《语言》第二卷。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刘启珍《模糊语义与精确语义的相互置换规律》。《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4期。
    柳扬编译《花非花——象征主义诗学》,旅游教育出版社,1991年。
    卢卡契《审美特征》,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
    鲁非、凡尼《闻一多作品欣赏》。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
    鲁枢元《超越语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
    吕俊华《艺术创作与变态心理》。三联书店出版社1987年。
    骆小所《论变异修辞和意象的内在关系》。《云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报》,1992年2月。
    骆小所《论艺术语言的创造过程是一种审美发现》。《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3月。
    骆小所《艺术语言学》。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骆小所《语言美学论稿》。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
    马立鞭《也说诗歌意象》。《写作》2000年1期。
    马清华《文化语义学》。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倪宝元主编《大学修辞》。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年。
    钱谷融、鲁枢元主编《文学心理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
    钱钟书《管锥编》。中华书局,1986年
    钱钟书《七缀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年。
    屈光《中国古典诗歌意象论》。《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3期。
    沈祥源《文艺音韵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
    石安石《语义研究》。语文出版社,1994年。
    史亮编《新批评》。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年。
    舒婷《舒婷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
    束定芳《隐喻学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
    束定芳《中国语用学研究论文精选》。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
    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刘大基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
    
    
    苏新春《汉语词义学》。广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
    谭汝为《意象组合漫说》。《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5期。
    谭学纯、唐跃、朱玲《接受修辞学》(增订本)。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
    谭学纯、朱玲《广义修辞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
    谭永祥《修辞新格》(增订本)。暨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
    唐圭章等撰写《唐宋词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
    唐跃、谭学纯《小说语言美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
    陶东风《中国古代心理美学六论》。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年。
    陶亚舒、王世达《诗歌意象组接略论》。《贵州社会科学》1991年8期。
    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滕守尧《文化的边缘》。作家出版社1997年。
    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室编《古典诗词百科描写词典》。百花文艺出版社,1987年。
    童庆炳《文体与文体的创造》。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童庆炳《文学审美特征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童庆炳主编《现代心理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童山东、吴礼权《阐释修辞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童山东《修辞学的理论与方法》。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
    万明华《论通感意象的言语呈现》。《修辞学习》1994年3期。
    汪涌豪、骆玉明主编《中国诗学》(四卷本)。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
    汪裕雄《意象探源》。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
    王大鹏等编选《中国历代诗话选》。岳麓书社,1985年
    王德春《修辞学探索》。北京出版社。1983年。
    王德春《语言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
    王德春主编《外国现代修辞学概况》。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
    王国维著、滕咸惠《人间词话新注》。齐鲁书社,1982年。
    王洪、田军《唐诗百科大词典》。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年。
    王均裕《模糊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形式和修辞作用》。《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3期。
    王力《王力诗论》,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王力《王力文集》,第十四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年
    王明居《模糊美学》。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年3月
    王守元、张德禄主编《文体学词典》。上东教育出版社,1994年。
    王甦、汪安圣《认知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王希杰《汉语修辞学》。北京出版社,1983年。
    
    
    王希杰《修辞学导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
    王希杰《修辞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王先霈、王又平主编《文学批评术语词典》。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
    王晓升《走出语言的迷宫——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概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王耀进《意象批评》。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年。
    王一川《审美体言论》。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年。
    王一川《语言乌托邦》。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王锳《古典诗词特殊句法举隅》。新华出版社,1999年
    王岳川、尚水编《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王运熙、周锋《文心雕龙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王占馥《语境学导论》。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3年
    王钊《意象、意境、境界》。《中州学刊》1991年2期。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三联书店,1984年
    维柯《新科学》,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
    邬锡鑫《从“意象” 到“意境”》。《中国文化研究》1995年冬之卷。
    吴非《“诗中有画” 与视觉思维》。《中国韵文学刊》1996年2期。
    吴家珍《当代汉语模糊修辞探索》。《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94年4期。
    吴家珍《再谈汉语模糊修辞》。《修辞学习》1999年3期。
    吴洁敏、朱宏达《“和韵” 新论》。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4期。
    吴洁敏、朱宏达《汉语节律学》。语文出版社,2001年。
    吴礼权《修辞心理学》。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吴晓《诗歌意向的符号学分析》。浙江学刊1989年4期。
    吴战垒《中国诗学》。人民出版社1991年。
    吴振国《模糊语义的聚合》。《语言研究》2000年4期。
    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
    伍铁平《模糊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
    萧涤非等撰写《唐诗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
    邢福义主编《文化语言学》。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徐烈炯《语义学》。语文出版社,1990年。
    徐友渔、周国平《语言与哲学》。三联书店出版社,1996年。
    薛梦得编纂《中外比喻词典》。中国物资出版社,1986年。
    杨春时《艺术符号与解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
    
    
    杨匡汉、刘福春编《中国现代诗论》(上、下)。花城出版社,1985年。
    姚鸿琨《近年来国内模糊语义学研究概述》。《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年5期。
    姚小平主编《洪堡特语言哲学文集》。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
    姚小平主编《论语言、思维和现实——沃尔夫文集》。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
    姚小平主编《雅柯布森文集》。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
    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
    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中华书局,1984年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叶维廉《中国诗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
    易蒲、李金苓《汉语修辞学史纲》。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年。
    余松《诗歌意象的双重组合》。《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6期。
    余松《语言的狂欢》。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俞建章、叶舒宪《符号:语言与艺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曾俊伟《“意象” 说源流》。《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2期。
    张斌《汉语语法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
    张冰《陌生化诗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张秉真、黄晋凯《结构主义文学批评论》。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
    张涤华、胡裕树、张斌、林祥楣主编《汉语语法修辞词典》。1988年。
    张弓《现代汉语修辞学》。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
    张炼强《修辞理据探索》。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张乔《模糊语义学》。中国社会科技出版社,1998年。
    张汝伦《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张铁声《相似论》。江苏科技出版社,1995年。
    张志毅、张庆云《词汇语义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
    赵宪章编《二十世纪外国美学文艺学名著精义》。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年。
    赵宪章主编《西方形式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
    赵毅衡《文学符号学》。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0年。
    赵毅衡《新批评??一种独特的形式主义文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
    赵毅衡编选《"新批评"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赵则诚、张连弟,毕万忱主编《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85年。
    赵忠山《文学悖论现象及其审美模糊体验》。《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3期。
    郑奠、谭全基《古汉语修辞学资料汇编》。商务印书馆,1980年。
    
    
    郑敏《结构——解构视角》。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
    郑颐寿主编《文艺修辞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
    郑远汉《言语风格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郑子瑜、宗廷虎、陈光磊主编《中国修辞学通史》(五卷本),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
    郑子瑜《中国修辞学史稿》。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
    中国修辞学会编《修辞的理论与实践》。语文出版社,1990年。
    周斌武、张国梁编著《语言与现代逻辑》。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
    周昌忠《西方现代语言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周发祥《西方文论与中国文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
    周生亚《古代诗歌修辞》。语文出版社,1995年。
    周生亚《古代诗歌修辞》。语文出版社,1995年。
    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2年。
    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97年。
    朱光潜《诗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 。
    朱光潜《谈美书简》。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
    朱光潜《艺文杂谈》。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年。
    朱立元《从审美意象到语言文字》。《天津社会科学》1989年4期。
    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朱自清、郭沫若等编辑《闻一多全集》(3、4)。据开明书店1948年版影印。
    朱祖林《辞断意连得风流——英美意象派与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组合之比较》。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1期。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宗廷虎、邓明以、李熙宗、李金苓《修辞新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
    宗廷虎、赵毅《弘扬陈望道修辞理论,开展言语接受研究》。《复旦学报》1997年第6期。
    宗廷虎《21世纪的汉语修辞学向何处发展》。《云梦学刊》1996年第2期。
    宗廷虎《边缘学科的特殊理论营养》。华东修辞学会编《修辞学研究》(第三辑),语文出版社,1987年。
    宗廷虎《陈望道修辞学术思想和中国修辞学史研究》。《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4期。
    宗廷虎《汉语现代修辞学研究六十年》。中国修辞学会编《修辞学探新》,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年。
    宗廷虎《汉语修辞学20年的回顾与展望》。刊《语文论丛》第七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年4月。
    宗廷虎《试评修辞学理论研究》。中国修辞学会编《修辞学论文集》,1981年
    宗廷虎《探索修辞的美——<修辞学发凡> 与美学》。刊《<修辞学发凡>与中国修辞学--纪念<修辞学发凡>出版五十周年》。复旦大学语言研究室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宗廷虎《修辞学和心理学》。中国修辞学会编《修辞学论文集》第二集,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
    宗廷虎《修辞学研究的历史经验和21世纪发展前瞻》。刊《扬州大学学报》1999年1期。
    宗廷虎《修辞学与语言美》。刊《修辞学研究》(第一辑),中国修辞学会华东分会编。
    宗廷虎《在修辞学的建设中吸取心理学、美学营养——学习陈望道修辞学思想札记》刊《修辞学研究》(第1辑)。中国修辞学会华东分会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
    宗廷虎《中国现代修辞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
    邹立志《诗歌语体论》。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