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环境法原理的重构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流派,对传统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了生态化的改造,建立了科学的、辩证的、历史的、生态的唯物主义,并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展开了以制度批判为核心,以技术批判、价值批判为扩展的社会理论批判。这对解决当下世界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生态危机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和指导意义。我国环境法在传统价值指导下确立的“立法目的二元论”,在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法律实践中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尤其明显地体现于环境公益和经济公益之间、环境公益和经济个益之间的矛盾冲突之中,这严重影响了环境法律功能的正常发挥以及社会的正常运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框架之内阐释和解决环境问题,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和批判精神,这为我国环境法目的的设定、环境法原则和制度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有助于创造环境法目的与价值的实现条件,促进环境法功能的有效运行,使我国在生态文明中走向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本文共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对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以时间为轴将其划分为产生、发展、完善三个阶段,对每个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代表著作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对该阶段的主要理论观点进行了简要的评述,展示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客观条件下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先进性与局限性。本部分着重介绍了以奥康纳和福斯特为代表的两大学术团体通过不同的论证理路开启历史唯物主义视阈的方法:奥康纳通过资本主义第二重矛盾引发的生态危机与经济危机,重新建构了文化历史唯物主义;福斯特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有关生态观点的发掘整理,论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唯物主义哲学本质属性。
     由于奥康纳的理论构建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框架,因此在第二部分选取了他的理论要点作为核心的分析框架。这部分主要介绍了三个方面的理论论题:一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与传统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比较,奥康纳通过文化和自然维度的解读建构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联系;二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条件理论揭示了生态危机产生的制度根源,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反生态性;三是建构以“生产性正义”为导向的生态社会主义,通过与“分配性正义”的对比,阐释了“生产性正义”的确定性含义。
     运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环境问题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如何与法律进行对接的问题。环境法的目的设定是社会总体应对环境问题时在成文法上所作出的最直接和最明确的价值取向表达。因此第三部分通过对我国现存的环境立法的目的规定及其面临的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处境进行分析,从“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切入,探讨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论述用以指导我国环境立法目的的设定,确立我国环境法的终极目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从而实现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我国环境法目的论的重构。
     第四部分旨在通过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完成对环境法功能论的重构。自然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环境立法和决策不能脱离经济、社会因素孤立地进行,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和环境法学建立联系的共同基础在于,都是以环境利益和经济利益的确认、保障、衡平以及利益受损救济为核心,展开对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环境治理模式的改革,从而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笔者在这一部分重点分析环境法所调整的环境公益和经济公益之间、环境公益与经济个益之间这两组关系之间的冲突与矛盾,从而展现环境法所发挥的利益调整功能以及由“生产性正义”所要求的利益增进功能的运行。
     第五部分通过环境法基本原则的改进和制度化运作的变迁实现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环境法基本原则理论的重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潮,其内化到具体的、历史的社会生产过程中,通过对经济发展模式、环境法律治理模式的实践方式的转换,对环境法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起着指导和价值评判的作用。笔者借鉴了其中两个角度期望我国环境法的基本原则满足其理论要求。一是为了有效地保护和恢复生产条件,我国有必要建立健全风险防范原则。二是生态社会主义强调国家的民主化控制,因此我国环境立法应将公众参与这一应有原则上升为实有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权利义务保障机制。这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化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我国环境法律制度完善、环境法律治理方式有效的重要体现。
     本文运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对环境法的目的、功能、基本原则及基本制度进行重构的研究虽然并不完善,但是不能否认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现今所面临的严峻环境问题具有的借鉴意义,尤其是对我国环境法律制度建设所具有的价值评判和方法论指导意义。
As the latest school of Western Marxism, the Ecological Marxism theory did aecological transformation to the traditional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established ascientific, dialectical, historical, ecological Materialism. The Ecological Marxismlaunched a criticism of social theory to the capitalist mode of production, whichincludes the institutional criticism as the core while the technical criticism andvaluable criticism for the expansion. It has profound inspiration and guidancesignificance to solve th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environmental issues and ecologicalcrisis."The dualism of the legislative purpose" of China's Environmental Law whichestablished under the guidance of traditional values has certain defects incoordinating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legalpractice, especially reflected in the conflict between public environment interest andpublic economic interest, the public environment interest and private economicinterest obviously, which has seriously affected the normal functioning of theenvironmental laws as well as the normal operation of the community. The EcologicalMarxism theory interprets and solve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based on theframework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dheres to the methods of analysis and criticalspirit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which provides an important methodological guidancefor the purpose of China's environmental law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environmental legal system, makes a contribution to create the realization ofconditions of the purpose and value of environment law, promotes the effectiveopera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law's function, and finally achieves the harmonybetween man and nature in China'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is paper includes five sections.
     In the first part of the paper, it sorts out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development ofthe Western Ecological Marxism theory, 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development stages: emengence, development and prefection. It simply introduces the mainrepresentative and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each stage, and the theory of core at eachstage are reviewed in briefly, which showes the advance and limitation of EcologicalMarxism theory in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the objective conditions at that time.This section focuses on two different train of thoughts in the argumentation to openthe visual threshold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n the two academic groups representedby O'Connor and Foster. O'Connor probed the ecological crisis and economic crisistriggered by the second contradiction of capitalism, and constructed a culturalHistorical Materialism. Foster demonstrated the essential attribute of ecologicalmaterialist philosophy in historical materialism by exploring the ecological point ofview through the writings of Marx and Engels.
     Owing to O'Connor's theory constructed the basic framework of the EcologicalMarxism theory. I Selected the main points of his theory as a core analyticalframework in the second part. This part introduces three theory topics.1, The View ofNature of the Ecological Marxism is different from the productivity and relations ofproduction of traditional Marxism. O'Connor constructed the ecological linkages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ultural and naturaldimensions on the productivity and relations of production.2, According to thecaptitalism production conditions theory, O'Connor revealed the instituional origin ofthe capitalism ecological crisis, and criticized anti-ecology of the capitalist mode ofproduction.3, Construct the Ecologic Socialism which is oriented by "productivejustice". Compared with the "distributive justice", this part explained the precisemeaning of the "production of justice".
     To analyze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by using the Ecological Marxism theory,the way to conduct a theoretical integration between the law and he EcologicalMarxism theory must be improved firstly. Setting the purpose of the environmentalLaw is the most direct and clear value orientation of expression in the statute whenthe society as a whole face environmental problem. Thus the third chapter analyzedthe purpose of the provisions of existing environmental legislation, and the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situation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conomicdevelopment, cutted through the debates between anthropocentrism and non-anthropocentrism, in order to explore to guide the setting of the legislativepurpose of the Environmental Law according to the basic discourse about the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on Ecological Marxism theory, and to establishthe ultimate purpose of China's environment-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society ofmankind and nature,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reconstruction of teleology in China'senvironmental law by use of the Ecological Marxism theory.
     In the forth part, it ams to complete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functional theory ofthe environmental law through the ecological Marxism theory. The naturalenvironment is the prerequisite for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environmental legisl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 can not be divorced from theeconomic and social factors in isolation.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conomicdevelopment and social equity are interplaying and interacting each other.wherein-depth analysis is the two conflicts between public environment interest and publiceconomic interest, the public environment interest and private economic interest, toshow the funtion of the coordination of benefit played by the Environmental law, aswell as the function of the augmentation of benefit required by the "Productivejustice". The common basis to establish the contact with Ecology Marxism and theEnvironmental Law is the core of interests recognition, interests guarantee, interestsbalance and the relief of damaged interests between the environmental interests andeconomic interests, in order to carry on the reform in the traditional economicdevelopment model and the traditional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pattern.
     In the fifth part, it demonstrated the probability to realize theoretical butt jointbetween Ecological Marxism theory and the environmental law in modern Chinathrough the changes of institutionalization operation. As an advanced theoreticalthoughts of Marxism, Ecological Marxism internalized into the concrete andhistorical social process of production, and played the role of guidance and valuejudgment on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the basic system of environmental law, throughthe conversion of the practice mod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governancemodel of environmental law. Drawing on the two angles, the author expected China'senvironmental law system and principle designed to meet the theoreticalrequirements.1,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protect and restore the production conditions, it is necessary to push forward to establish the risk control mechanism that Governmentas the dominant force.2, Ecological socialism emphasized the democratization of thenational control, therefore we should establish a sound Public Participation System inthe environmental law. The principle of natural should rise to the principle of the real.as well as developing the practical rights and obligations of security mechanisms.This is not only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China's socialist politicaldemocratization, also an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the sound of China'senvironmental legal system and the embodied in the environmental laws andgovernance.
     Although the study on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purpose, the function, the basicprinciple and the institutional level of the environmental law based on the EcologicalMarxism theory is not perfect, e can not deny that the reference significance ofEcological Marxism theory for the sever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China today,especially the value judgment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methodological guidance.
引文
1参见王雨辰:《生态批判与绿色乌托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58页。
    1参见倪瑞华:《英国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94页。
    2狭义的环境法专指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广义上还包括环境保护方面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以及国务院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本文除非专门列明环境法的具体名称,否则文中所述的环境法是指狭义范围内的环境法。
    1参见刘仁胜:《生态马克思主义发展概况》,载于《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3期,第58页。
    2参见赵卯生:《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主旨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页。
    3参见曾文婷:《“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第62页。
    1[加]威廉·莱斯:《自然的控制》,岳长岭、李建华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8-9页。
    2参见刘仁胜:《法兰克福学派的生态学思想》,载于《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10期,第61页。
    3参见刘仁胜:《生态马克思主义概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43页。
    4参见刘仁胜:《法兰克福学派的生态学思想》,载于《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10期,第62页。
    1参见王雨辰:《生态批判与绿色乌托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5-51页。
    2参见王雨辰:《论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唯物主义生态维度的建构》,载于《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5期,第81-82页。
    3参见刘仁胜:《生态马克思主义概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61页。
    1[美]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唐正东、臧佩洪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28页。
    2参见陈食霖:《生态批判与历史唯物主义的重构——评詹姆斯·奥康纳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载于《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第2期,第142—143页。
    3[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耿建新、宋兴无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4[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马克思的生态学:唯物主义与自然》,刘仁胜、肖峰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89页。
    1参见王雨辰:《生态批判与绿色乌托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1-95页。
    2参见王雨辰:《生态批判与绿色乌托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0页。
    1韩德培:《环境保护法教程》(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1在奥康纳的理论中,生态危机和经济危机都是由资本主义积累所引发的,而生态危机和经济危机彼此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决定的关系。由于环境保护运动、政治斗争及国家政策对生态环境的变化和经济的转型起到一定程度的干预作用,以环境保护为目的而对生产条件进行重构的活动很可能导致成本的增加,从而损害资本主义的利润。由生态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危机同一过程中不同方面的表现形式,因而生态危机从政治维度上为资本主义社会变革提供了可能性。详见本文第二章第2节:《资本主义二重矛盾与生态危机》。参见徐艳梅:《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328-329页。
    2[美]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唐正东、臧佩洪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9页。
    3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于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它是指马克思、恩格斯之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4[美]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唐正东、臧佩洪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0页。
    1[美]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唐正东、臧佩洪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1页。
    2参见金雪芬:《奥康纳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中南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第38页。
    3参见[美]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唐正东、臧佩洪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2-63页。
    1参见王雨辰:《生态批判与绿色乌托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52页。
    2参见[美]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唐正东、臧佩洪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29-233页。
    3[美]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唐正东、臧佩洪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5-236页。
    1[美]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唐正东、臧佩洪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48页。
    2[美]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唐正东、臧佩洪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28页。
    1陈食霖:《生态批判与历史唯物主义的重构——评詹姆斯·奥康纳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载于《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第2期,第143页。
    2“资本损害其自身的条件的原因”,“要立足于对资本的自我扩张理论、资本所具有的趋向于否定个案性的普遍化趋势、它在劳动力所有权、外在自然及空间等方面的缺乏,以及由此而来的资本在阻止自已损害其自身的条件方面的无能等问题的研究。”参见[美]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唐正东、臧佩洪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65—266页。
    3[美]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唐正东、臧佩洪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7页。
    1[美]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唐正东、臧佩洪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35-536页.
    2[美]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唐正东、臧佩洪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36-537页。
    3王雨辰:《生态的批判与绿色乌托邦》,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3页。
    1[美]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唐正东、臧佩洪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38页。
    1参见汪劲:《环境法律的理念与价值追求》,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1-86页。
    2[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和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9页。
    1竺效:《环境资源法之法律目的研究》,载于吕忠梅、徐详民编:《环境资源法论丛(第4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54-55页。
    2程正康:《环境法要义》,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版,第46页;转引自刘爱军:《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环境立法研究》,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51页。
    1蔡守秋:《环境法律关系新论——法理视角的分析》,载于《金陵法律评论》2003年第1期,第50页。
    2侯廷智、邰丽华编:《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理论及其现实意义》,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06页。
    1白平则:《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构建——环境法基本问题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第138页。
    2蔡守秋:《调整论:对主流法理学的反思与补充》,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12页。
    3参见孙道进:《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68-372页。
    4刘增惠:《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及实践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7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7页;转引自侯廷智、邰丽华编:《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理论及其现实意义》,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06页。
    2参见顾泉:《论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和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载于《时代人物》2008年第8期,第192页。
    3参见侯廷智,邰丽华:《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理论及其现实意义》,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93页。
    4[英]戴维·佩珀:《生态社会主义:从深层生态学到社会正义》,刘颖译,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1页。
    1参见倪瑞华:《英国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73-75页。
    2参见倪瑞华:《英国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76页。
    1[美]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唐正东、臧佩洪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9页。
    2参见王小钢:《对“环境立法目的二元论“的反思——试论当前中国复杂社会背景下环境立法的目的》,载于《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第62页。
    1周旺生:《法的功能和法的作用辨析》,臷于《政法论坛》2006年第9期,第112页。
    2李军:《法的功能、作用和价值比较研究》,载于《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第29页。
    3仓明:《法律价值的动态运动及功能》,载于《前沿》2003年第1期,第92页。
    4李军:《法的功能、作用和价值比较研究》,载于《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第29页。
    1张文显、矫波:《法制与可持续发展的法哲学分析》,载于《法理学论丛》(第二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8页。
    2[美]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唐正东、臧佩洪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96页。
    1钭晓东:《论环境法功能之进化》,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6页。
    2国内法学界单独对法律功能的研究并不充分,而对于环境法功能及其运行方面的内容更是少之又少。本部分对环境法功能论述的思路借鉴钭晓东的《论环境法功能之进化》一书,特此注明。
    3赵震江:《法律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48页。
    4李启家、李丹:《环境法的利益分析之提纲》,http://www.riel.whu.edu.cn/article.asp?id=25818,2012年3月15日。
    1环境利益与经济利益之间共计有十种关系,除去环境法所调整的这四种关系之外,环境私益与经济私益之间的关系属于民法的调整范围,经济公益之间的关系、经济私益之间的关系、环境私益之间的关系、环境私益与经济公益之间的关系,经济私益与经济公益之间的关系属于民法或经济法的研究范围。这种划分方法以及相关论述。参见李丹:《环境立法的利益分析——以废旧电子电器管理立法为例》,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29-30页。
    2参见李丹:《环境立法的利益分析——以废旧电子电器管理立法为例》,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33页。
    1参见钭晓东:《论环境法功能之进化》,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5页。
    2[美]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唐正东、臧佩洪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2-203页。
    3笔者认为,在现在的客观条件下,环境利益与经济利益的“同时”实现并非等质等量的实现,二者需要在衡平的过程中找到一个支点,也就是说在环境法的关注焦点要有所侧重。从世界各国环境保护实践的经验以及我国当下的国情来看,环境保护应该放在国家政策导向的前位,应该对环境利益优先保护。
    4唐双娥:《环境法风险防范原则研究——法律与科学的对话》,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66-167页。
    1参见唐双娥:《环境法风险防范原则研究——法律与科学的对话》,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2页。
    2参见孙国华、黄金华:《论法律上的利益选择》,载于《法律科学》1995年第1期,第3页。
    3[美]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唐正东、臧佩洪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38页。
    1参见毛勒堂:《批判和超越“生产主义”》,载于《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7期,第57页。
    2参见欧阳恩钱:《环境法功能进化的层次与展开——兼论我国第二代环境法的之发展》,载于《中州学刊》2010年第1期,第94页。
    1刘旺洪:《立法社会学的几个理论问题论要》,载于《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4期,第45页。
    2王灿发编:《环境法学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3页。
    3参见白平则:《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构建——环境法基本问题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158-162页。
    1参见唐双娥:《环境法风险预防原则研究——法律与科学的对话》,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52-53页。
    1参见文同爱、郑荷花:《我国循环经济立法中风险防范原则的适用》,http://www.riel.whu.edu.cn/article.asp?id=27592,2012年3月16日访问。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95页;转引自李可:《马克思恩格斯环境法哲学初探》,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24页。
    1[德]约阿希姆·拉德卡:《自然与权力:世界环境史》,王国豫、付天海译,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39页。
    2侯廷智、邰丽华编:《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理论及其现实意义》,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31页。
    1[美]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唐正东、臧佩洪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29页。
    2[美]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唐正东、臧佩洪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33页。
    3王振亚:《生态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多维透视》,载于《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年第1期,第88页。
    1参见钭晓东:《论环境法功能之进化》,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82-283页。
    2参见李拥军、郑智航:《中国环境法治的理念更新与实践转向——以从工业社会到风险社会转型为视角》,载于《学习与探索》2010年第2期,第109页。
    3[日]原田尚彦:《环境法》,于敏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69页。
    1.[美]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唐正东、臧佩洪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加]威廉·莱斯:《自然的控制》,岳长岭、李建华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
    3.[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生态危机与资本义》,耿建新、宋兴无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4.[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马克思的生态学:唯物主义与自然》,刘仁胜、肖峰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5.[英]戴维·佩珀:《生态社会主义:从深层生态学到社会正义》,刘颖译,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和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德]约阿希姆·拉德卡:《自然与权力》,王国豫,付天海译,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李世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
    9.李惠斌、薛晓源、王治河编:《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10.孙道进:《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1.刘仁胜:《生态马克思主义概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12.郭剑仁:《生态地批判:福斯特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3.王雨辰:《生态批判与绿色乌托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4.曾文婷:《“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
    15.姚燕:《生态马克思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九十年代以来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思考》,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
    16.赵卯生:《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主旨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7.刘增惠:《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及实践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8.侯廷智、邰丽华编:《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理论及其现实意义》,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9.李可:《马克思恩格斯环境法哲学初探》,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20.赵震江:《法律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1.蔡守秋:《调整论:对主流法理学的反思与补充》,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2.汪劲:《环境法律的理念与价值追求》,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23.吕忠梅、徐祥民编:《环境资源法论丛(第4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24.韩德培:《环境保护法教程》(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25.郑少华:《生态主义法哲学》,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26.白平则:《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构建——环境法基本问题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
    27.唐双娥:《环境法风险防范原则研究——法律与科学的对话》,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8.李丹:《环境立法的利益分析——以废旧电子电器管理立法为例》,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
    29.钭晓东:《论环境法功能之进化》,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30.胡静:《环境法的正当性与制度选择》,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
    1.张文显、矫波:《法制与可持续发展的法哲学分析》,载于《法理学论丛》(第二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2.顾泉:《论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和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载于《时代人物》2008年第8期。
    3.毛勒堂:《批判和超越“生产主义”》,载于《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7期。
    4.彭学家:《生产条件与第二重矛盾》,载于《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年第2期。
    5.王振亚:《生态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多维透视》,载于《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年第1期。
    6.唐正东:《生产条件的批判之维与当代资本主义超越之路》,载于《哲学研究》2007年第6期。
    7.仓明:《法律价值的动态运动及功能》,载于《前沿》2003年第1期。
    8.周旺生:《法的功能和法的作用辩异》,载于《政法论坛》2006年第9期
    9.刘旺洪:《立法社会学的几个理论问题论要》,《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
    10.蔡守秋:《环境法律关系新论——法理视角的分析》,载于《金陵法律评论》2003年第1期。
    11.刘卫先:《从自然法理念的转变看环境法功能实现的思想基础》,载于《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12.刘爱军:《生态文明理念与环境法律的立法目的》,载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13.王小钢:《对“环境立法目的二元论“的反思——试论当前中国复杂社会背景下环境立法的目的》,载于《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14.欧阳恩钱:《环境法功能进化的层次与展开——兼论我国第二代环境法的之发展》,载于《中州学刊》2010年第1期。
    15.钭晓东:《论生态文明背景下环境法功能运行之趋势与模式》,载于《渐江学刊》2009年第4期。
    16.李拥军、郑智航:《中国环境法治的理念更新与实践转向——以从工业社会到风险社会转型为视角》,载于《学习与探索》2010年第2期。
    17.薄晓波、冯嘉:《论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理念的法律化》,载于《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9期。[学位论文]
    1.马晓明:《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图式、价值追求与现实启示》,吉林大学2010年博士
    2.陈桂香:《自然的理由——论詹姆斯·奥康纳的生态马克思主义》,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3.赵弟:《奥康纳的自然观研究》,河南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4.闫桂春:《詹姆斯·奥康纳的正义思想及其启示》,西南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5.周锐:《从环境法理念看环境司法中法官的法律解释》,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
    6.刘悦:《论法的功能及其实现》,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7.张宗峦:《论环境法的立法目的——从环境正义和生态安全的角度谈环境法目的的修改》,兰州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8.王晋:《我国当代环境立法目的的研究》,河海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9.梁警予:《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法的伦理基础: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10.张田辉:《我国循环经济立法中的利益分析》,河海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11.张晓燕:《循环经济法及其调整方法》,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12.陈伟国:《环境法衡平原则论》,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13.夏振鹏:《论生态法的价值重构》,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
    14.金雪芬:《奥康纳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中南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