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中国电视剧编剧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的电视剧发展到新的世纪,不论就其作为一种艺术样式还是作为一种文化产业,都翻开了一个新的篇章。其中,电视剧编剧应该是被重视的、非常关键的一个问题。本文从两个方面切入,围绕新世纪中国电视剧编剧的相关问题进行梳理。其一是从剧本创作艺术方面,本文将捡取新世纪荧屏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加以具体分析和研究,试图从人物形象塑造及电视剧类型创作等方面讨论新世纪中国电视剧的发展与现状,进而对未来中国电视剧编剧艺术提出展望与建议;其二是从编剧的产业化方面,主要针对国内现状与国际形势对一些重要问题进行研究与剖析,中国影视文化产业化进程正处于发展摸索的初期阶段,产业化程度较低,编剧的产业化则是其中最最薄弱、恰恰也是最亟待规范和完善的环节,本文从国内编剧人员的生存现状、行业相关体制等方面解析编剧产业的现状及其弊端,并结合韩国和美国电视剧编剧体制的可借鉴之处,尝试为中国电视剧编剧产业化之路提出可行性建议。
The Chinese teleplay develops into the new century. Whether it is looked as a kind of art style or as a kind of culture industry, the Chinese teleplay has turned to a new period. And one of the key problems is the teleplay writing should be valued of. This essay proceeds from two sides and discusses around problems about Chinese teleplay writing in the new century. The first aspect is about the art of teleplay writing. This essay will pick up some representative works in the new century. Then I will try my best to analyze and study the portrayal of characters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type of teleplays. In this way, I will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eleplay in new century and its current situation, then propose the expectation and suggestions on the art of Chinese teleplay writing. The second side is about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the teleplay writing, mainly studying and analyzing some important issues in the view of the local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The progress of our country's industrialization of the teleplay is placed in the early stage of development and groping. The industrialization stays in a low degree, among which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the teleplay writers is the weakest and is also in great need of normalizing and perfecting. This essay analyses from the domestic teleplay writers' present conditions of existing and rules that related this work and its disadvantages. I will try to put forward the possible suggestions for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Chinese teleplay writing, combining the benefits of the Korea and the United States teleplay writing system.
引文
1 谢有顺:《铁凝小说的叙事伦理》,《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第6期。
    1 倪学礼:《对日常生活的诗意叙述——我写电视剧<有泪尽情流>(小说版<人间烟火>)》,《当代电影》,2005年第3期.
    1 彭文祥:《历史与现实:理解“戏说剧”四题》,《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1 江逐浪:《历史戏说剧之喜与历史正剧之悲》,《当代电影》,2006年第3期。
    1 转引自钟敬文:《建立中国民俗学派》,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P154—155。
    1 苗棣:《成长的烦恼——情境喜剧在中国》,《中美电视剧比较研究》,曲春景主编,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P30.
    1 引自新浪网读书频道http://book.sina.com.cn
    2 引自新浪网尚敬访谈http://book.sina.com.cn
    1 http://www.2118.com.cn/news。
    1 李朝阳:《电视剧要弘扬正气——谈“反面人物”形象塑造的审美误区》,《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年第4期。
    1 孙绍先:《女性主义文学》,辽宁大学出版社 1987年版,P25。
    1 徐帆、康洪雷作客新浪聊《有泪尽情流》,2005年1月28日,新浪娱乐www.sina.com,cn。
    1 潘晓生:《大众文化时代的电视剧创作》,《济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2 转引自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电视与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P35。
    1 《似水年华》,《北京青年报》,2003年7月6日。
    2 《<似水年华>演绎现代版“鸳鸯蝴蝶梦”》,《北京日报》2003年6月16日。
    3 《电视剧生死观众说了算》,《金陵晚报》,2006年5月1日,B11版。
    1 倪学礼:《振兴电视剧始自善待编剧——从写电视剧<有泪尽情流>说开去》,《现代传播》,2005年第3期。
    1 倪学礼:《振兴电视剧始自善待编剧——从写电视剧<有泪尽情流>说开去》,《现代传播》,2005年第3期。
    2 陈晓春、张宏:《电视剧制片管理:从项目策划到市场营销》,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P91。
    1 新浪网www.sina.com.cn。
    1 摘自新浪网www.sina.com.cn.
    1 (韩)申惠善:《简述韩国电视剧编剧体制》,《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1 陶丹:《韩国畅销电视剧传播效果的成因研究》,紫金网www.zijin.net-index.shtml。
    2 《试析韩剧的生产机制与传播策略》,文化研究网。
    1 数据摘自美剧在线www.52252.cn。
    1 苗棣:《美国电视剧》,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999年版,P130。
    2 苗棣:《美国电视剧》,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999年版,P134。
    1 郭小橹:《一个非职业编剧的思路》,《当代电影》,1999年第3期。
    1 知名编剧秦溱作客腾讯网站娱乐频道访谈实录,2005年11月25日。
    1 《“等米下锅”到何时 好剧本为何闹起“饥荒”》,《扬子晚报》2006年8月16,C20版。
    2 陈晓春、张宏:《电视剧制片管理:从项目策划到市场营销》,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P88。
    1 胡惠林,李康化:《文化经济学》,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3年版,P281。
    《电视剧编剧技巧》,路海波著,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电视剧编剧艺术》,宋家玲、袁兴旺著,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
    《电视剧创作概论》高鑫著,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电视剧的戏剧冲突艺术》秦俊香著,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电视剧剧作人物论》,倪学礼著,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
    《电视剧制片管理:从项目策划到市场营销》,陈晓春、张宏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电视剧作艺术》周靖波著,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电视批评学》,欧阳宏生等著,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两性关系》,李银河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六大历史剧批判》,孟琢著,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5年版。
    《美国电视剧》,苗棣著,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女性主义文学》,孙绍先著,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通俗电视剧美学:当代中国文化语境中的通俗电视剧》,汪方华著,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陀思妥耶夫斯基论艺术》,冯增义、徐振亚译,广西桂林,漓江出版社,1988年版。
    《文化经济学》,胡惠林、李康化著,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我爱我家——大型电视情景喜剧文学剧本》,梁左等编剧,北京,华艺出版社,1993年版。
    《午后的爱情与意识形态——肥皂剧、女性及电视剧种》,(美)劳拉·斯·蒙福德著,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影视剧本的创作与改编》,赵孝思著,上海,学林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电视剧的审美艺术》,曾庆瑞、卢蓉著,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中国文化的精神价值:中国人文精神之检讨》,赵行良著,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2003年版。
    《中美电视剧比较研究》,曲春景主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
    白小易:《双峰并峙 异彩纷呈——大陆电视剧创作成熟期回顾》,《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戴清:《人伦之和的主调与变奏——近年中国都市家庭伦理电视剧的审美文化批评》,《当代电影》2005年第2期。
    郭小橹,《一个非职业编剧的思路》,《当代电影》1999年第3期。
    郝吉环:《电视诗剧:把生命诗化——兼评电视剧<大明宫词>》,《中国电视》2000年第11期。
    江逐浪:《历史戏说剧之喜与历史正剧之悲》,《当代电影》2006年第3期。
    李朝阳:《电视剧要弘扬正气——谈“反面人物”形象塑造的审美误区》,《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年第4期。
    李京盛:《关于电视剧题材规划与创作的几个问题》,《现代传播》2005年第3期。
    梁明、李力:《四个女人、两个男人与一场人间烟火》,《当代电影》2005年第3期。
    刘珏欣:《民间文化语境中的历史电视剧》,《中国电视》2005年第7期。
    刘平:《在历史与现实的契合点上——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观后》,《中国电视》2001年第5期。
    马为华:《男权观念下的感情悲剧——解读<中国式离婚>》,《妇女研究论丛》2005年第2期。
    南野:《由<兄弟连>反观国内电视剧之戏剧化情节》,《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年第1期。
    倪学礼:《对日常生活的诗意叙述——我写电视剧<有泪尽情流>(小说版<人间烟火>)》,《当代电影》2005年第3期。
    倪学礼:《振兴电视剧始自普待编剧——从写电视剧<有泪尽情流>说开去》,《现代传播》2005年第3期。
    潘晓生:《大众文化时代的电视剧创作》,《济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彭文祥:《历史与现实:理解“戏说剧”四题》,《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 年第3期。
    秦志希、曹茸:《电视历史剧:对集体记忆的建构与消解》,《现代传播》2004年第1期。
    冉平:《平淡中的神奇——谈<有泪尽情流>的生活性叙事》,《当代电影》2005年第3期。
    (韩)申惠善:《简述韩国电视剧编剧体制》,《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田本相:《一部具有诗化现实主义特色的电视剧》,《现代传播》2005年第3期。
    王黑特:《焦虑、孤独与信任危机——电视剧<有泪尽情流>文本解读》,《当代电影》2005年第3期。
    王昕:《电视戏说剧的戏仿策略与反讽意向》,《当代电影》2006年第3期。
    王彦霞:《我国影视剧创作现象及原因探析》,《现代传播》2005年第3期。
    魏东晓:《电视剧人文追求与商业运作的对立和统一》,《剧作家》2005年第4期。
    谢有顺:《铁凝小说的叙事伦理》,《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第6期。
    熊文泉、周平远:《中国电视剧产业化现状、问题与对策》,《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张国涛:《悖谬、冲突与迷失——评23集电视剧<中国式离婚>》,《中国电视》2004年12期。
    张宏森:《编剧的意义及其他——从一个侧面谈中国电视剧艺术》,《中国电视》2000年第5期。
    张雳军:《“雅言”“俗语”都精彩——从<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和<大明宫词>谈电视剧语言》,《中国电视》2000年第7期。
    周睿:《新人文剧对古典文学传统的吸纳——以电视剧<似水年华>为例》,《当代文坛》2005年第5期。
    周星:《对国内情景喜剧创作现状的初步分析》,《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周涌、冯能彦:《电视剧创作的现实主义突围》,《现代传播》2005年第3期。
    周月亮:《那流不出来的才是这个世界的眼泪——<有泪尽情流>的现实主义力量》,《当代电影》200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