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儿童保育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抗日战争初期,为了救助并培养不断产生的难童,各社会团体、国民政府及各地民众积极展开儿童保育工作。在国统区各地,特别是在作为大后方的四川和陪都重庆,政府和社会团体设立了大量儿童保育机构,教养各地抢救而来的难童、阵亡将士子女、生活困难的抗属子女、因家长参加抗战工作而无力照料的儿童及保育机构所在地贫苦儿童、流浪儿童,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过去,学术界曾对战时儿童保育会的活动概况、妇女组织在抗战时期儿童保育工作中的作用、振济委员会主办儿童教养院的儿童教养概况等进行了研究。但到目前为止,学界对抗战时期四川和重庆儿童保育工作的研究还很缺乏。
     本文以四川和重庆为中心,对战时儿童保育会、战时儿童救济协会等社会团体和各级政府的儿童保育活动进行综合研究,以展现抗战时期的儿童保育工作的概貌。
     本文除引论和结语外,共分四章,第一章主要介绍抗战以前儿童保育思想的源流及实践,概述了我国儿童保育思想的发展及在其指导下的儿童保育实践,并指出传统保育工作存在的问题;第二章主要介绍抗战时期儿童保育运动的缘起过程;第三章是论述的重点,以四川和重庆为主要考察对象,论述了战时儿童保育工作开展的具体情况,包括保育管理、四川和重庆儿童保育机构的设立及儿童保育机构教养儿童概况等;第四章对抗战时期的儿童保育工作进行了评价,总结了战时儿童保育工作的特点、意义及存在的种种问题,试图达到为我国当代儿童福利事业提供参考的目的。
     抗战时期的儿童保育工作,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有政府颁布的相应规章制度做保证,有一批具有社会工作经验的热心人士的领导和参与,有各地民众的积极支持。由于运用了现代社会救助理念,在儿童保育过程中,保育工作者注重“教养合一”的方式,并考虑到了儿童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有些保育院还对儿童进行心理教育,抚平儿童的心理阴影。这与以往只为被救助儿童提供生活保障的情形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进;对于儿童的成长,具有积极意义。同时,战时儿童保育工作还引起了国人对儿童福利事业的重视,丰富了民国时期的儿童福利思想,为抗战胜利后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During the first Anti-Japanese War period, in order to salving and nourishing the continuously increasing displaced Child, public communities, national government and various people launch the child-care work actively. The government and public communities established many child asylums in China especially in Sichuan and Chongqing, where the displaced child and other children who need help can get salvation. These asylums got lots of achievement.
     In the past, academic field had researched the activities for child salvation organizations in wartime, functions of women's organization for displaced child salvation, the nourishment and education situation in the child asylums established by the Relieving Committee and etc. But till now, the synthesis research of the displaced child salvation in Sichuan and Chongqing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period is very lacking .
     Centering about Sichuan and Chongqing, this dissertation researches the activities of social communities and government to present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displaced child salvation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period.
     This dissertation has four main parts. Part 1 introduces the thoughts of child care before the anti-Japanese war, outlines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care thoughts and the practice of child-care in China, and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of traditional child care. Part 2 introduces the origin process of the displaced childcare. Part 3 is the focal point of the whole dissertation. Focus on the situation of Sichuan and Chongqing, it discusses the concrete circumstance of the displace child care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period, including the management of child care, the asylums established in Sichuan and Chongqing, and the nourishment and education situation in these child asylums. Part 4 evaluates displace child care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period and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meanings and various problems of the displaced child care, trying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contemporary child's welfare of China.
     With the efforts from various aspects and guaranteed by the relevant regulations and rules formulated by government, the displaced child salvation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period is supported by many warm-hearted and experienced leaders and people, and supported by public. Owing to the idea of modern social salvation, child-care workers paid attention to the combination of nourishment and education, and gave the proper education according to individuals. Some child asylums supplied psychology education to guide child positively. Compare to situation that only nourished displaced child before, this makes a big improvement. The work made the children grow up healthily. Meanwhile, this child-care work evoked common care for child welfare. It enriched the idea of child welfare, and established the base of child welfare after the war.
引文
①转引自刘华丽,李正南:《中国古代社会福利思想综述》,《南昌高专学报》,2003年第1期(原文引自《管子·入国》)。
    ①夫马进:《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6月版,第30—66页。
    ①志刚:《初使泰西记》,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9页。
    ②李圭:《环游地球新录》,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0页。
    ①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27页。
    ②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六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第21页。
    ③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六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第523页。
    ①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4月版,第285页。
    ②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4月版,第286页
    ③周秋光、徐美辉:《论近代慈善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9月,第34卷第5期,第111页。
    ①周秋光:《熊西龄集》(下册),长沙:湖南出版社,1996年出版,第2148页。
    ②周秋光:《熊希龄与慈善教育事业》,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94页。
    ③《警察局会详拟建幼孩工厂及预筹经费文》,《四川官报》,1906年第28号。
    ④参见王笛:《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1页。
    ①《游民习艺所章程》,《旧中国治安法规选编》,群众出版社1985年版,第103—104页。
    ②《各地方救济院规则》,《中华民国法规大全(七)》,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815页。
    ③《四川省政府训令》(1937年民字第122号),成都市档案馆,38全宗,2,1665卷。
    ①《四川省政府训令》(1936年),成都市档案馆,38全宗,2,1228卷。
    ②《四川省政府训令》(1936年),成都市档案馆,38全宗,2,1228卷。
    ①《成都市立救济院儿童保育所收容难童及教养办法》,成都市档案馆,38全宗,2,1717卷。
    ②冯敏:《抗战时期难童救济教养工作概述》,《民国档案》,1995年第3期,第114页。
    ③本论文的标题是“抗战时期的儿童保育研究”,参与战时儿童保育工作的社会团体如战时儿童保育会、战时儿童救济协会等的名称都采用“儿童”一词,所属保育机构都名为“儿童保育院”,而不叫“难童保育院”,国民政府下属振济委员会所办保育机构名为“儿童教养院”,笔者也没有见到其采用“难童”一词,抗战时期儿童保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并不仅仅对难童进行保育,也收容参加抗战工作人员子女、贫苦儿童及流浪儿童等,对他们进行保育。不过,国民政府颁布的许多法规如《抗战建国时期难童救济教养实施办法》,《难童课外服务规则》、《难童课外服务勤惰奖惩办法》、《难童进修办法》、《难童习艺办法》等都使用了“难童”一词。笔者在论述难童转运、难童健康等问题时,也需要使用“难童”的表述。
    ①沈钧儒等:《战时儿童保育会缘起》,《抗日烽火中的摇篮——纪念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文选》,全国妇联编,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8月出版,第34页。(原载《妇女生活》第五卷第七期,生活出版社,1938年1月20日版。)
    ②《四川省振济会训令》(1939年救字第1529号)。重庆市档案馆,0081全宗,4,188卷。
    ①许雪莲:《抗战时期广东儿童教养院难童保育工作述评》,《广东党史》,2005,3,第43页。
    ①曹孟君:《救救孩子们》,《抗日烽火中的摇篮——纪念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文选》,全国妇联编,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8月出版,第39页。(原载《妇女生活》,第5卷第9期,武汉,1938年3月1日出版。)
    ②冯玉祥:《保育儿童》,《大公报》,1938年3月11日,第三版。
    ③季洪:《汉口的难民儿童》,《抗日烽火中的摇篮——纪念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文选》,全国妇联编,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8月出版,第54页。(原载《妇女生活》,第5卷第11期,武汉,1938年4月1日出版。)
    ①宋美龄:《谨为难童请命》,《大公报》,1938年4月4日,第三版。
    ②张海梅选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战时儿童保育会资料一组》,《民国档案》,1996年第四期,第55页。
    ①《战时儿童救济协会筹备会定期召开成立会》,《大公报》,1938年3月11日,第三版。
    ①因“振”是“赈”的本字,有救济,(精神)振奋之意,国民政府内政部在1930年代末规定,各级赈务委员会之“赈”字一律用“振”。
    ②龚书铎:《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版,第507页。
    ③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97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4年版,第28页。
    ①《战区儿童教养团暂行办法》,《武汉抗战法制文制选编》,湖北政法史志编纂委员会编,1987年版。第403页。
    ②《难童救济实施办法大纲》,《武汉抗战法制文制选编》,湖北政法史志编纂委员会编,1987版,第521页。
    ③《振济委员会救济难童团体申请补助经费办法》,《四川省政府公报》,134期,1938年11月11日出版,第47页。
    ①《抗战建国时期难童救济教养实施方案》,《四川省政府公报》,第253期,1941年7月26至31日,第7页。
    ②朱景开:《难童训练刍议》,振济委员会儿童教养机关辅导队编辑,《难童教养》,第二卷,第十一、二期合刊,1942年7月5日出版,第2页。
    ③重庆市档案馆,0055全宗,6,16卷。
    ④《振济委员会训令》(1941年8月),重庆市档案馆,0098全宗,1,33卷。
    ①《社会部奖惩育婴育幼事业暂行办法》,重庆市档案馆,0053全宗,2,587卷。
    ②《社会救济法》,《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民国三十二年(二)》,台北:“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书局”,1947—1948年,第346页。
    ①《行政院关于振济工作之报告——国民党五届六中全会》,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97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4年版,第385页。
    ①《行政院关于振济工作之报告——国民党五届六中全会》,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97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4年版,第385页。
    ②《抗战建国时期难童救济教养实施方案》,《四川省政府公报》,《四川省政府公报》,第253期,1941年7月26日至31日,第7页。
    ③《救济战区难童普遍设立儿童教养院》,《新新新闻》,1938年11月12日,第五版。
    ①《儿童福利工作社会部多方面进行中》,《大公报》1942年10月14日,第三版。
    ①蔡勤禹:《国家社会与弱势群体:民国时期的社会救济:1927—1949》,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78页。
    ②孙小群:《抗战初期武汉地区难童救济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32页。
    ①周献明:《母亲行动——战时难童联合大抢救》,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5年10月出版,第115页—第116页。
    ②参见《战时儿童保育会成都分会输送委员会第二次接运千名难童由渝步行来蓉办法大纲》,重庆市档案馆,0055全宗,3,538卷。
    ③有关难童转移的艰苦过程,可以参见周献明的《母亲行动——战时难童联合大抢救》,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5年10月出版,第112页—第153页。
    ①《四川省政府令,秘法字第五五六五号,二九,五,四》,《四川省政府公报》,第188期,1940年5月10日,第37页。
    ②《四川省各县市局整理救济院所办法》,四川省档案馆,民186全宗,1,156卷。
    ③《四川省各县市局整理救济院所办法》,四川省档案馆,民186全宗,1,156卷。
    ①《战时儿童保育会保育院简章》,《抗战烽火中的摇篮——纪念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文选》,中国妇女联合会编,1988年版,第320页。
    ②《社会部重庆婴儿保育院婴儿入院规则》,重庆市档案馆,0104全宗,1,32卷。
    ①《社会部直辖儿童保育机关收容儿童暂行办法》,重庆市档案馆,0104全宗,1,32卷。
    ②《社会部泸县育幼院收容儿童办法》,《四川省政府公报》,第478期,1944年9月11日至15日。第12页。
    ③《成都市立救济院儿童保育所收容难童及教养办法》,成都市档案馆,38全宗,2,1717卷。
    ④《成都市立救济院儿童保育所收容难童及教养办法》,成都市档案馆,38全宗,2,1717卷。
    ①《振济委员会救济难童团体申请补助经费办法》,《四川省政府公报》,134期,年193811月11日出版,第47页。
    ①《北泉慈幼院办理经过及现在情形与将来改进之方针》,重庆市档案馆,0105全宗,1,1卷。
    ①转引自:张纯:《“战时儿童保育会”的保育事业及历史意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46页(原文引自《视察计划草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卷11,案卷号55)。
    ①赵君陶:《战时儿童保育会直属第三保育院工作资料》,《慈母般的爱:赵君陶同志和战时儿童保育院》,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出版,第9页。
    ①详见王振华:《自贡市儿童保育院始末》,《自贡文史资料选辑第13辑》,政协四川省自贡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编,1983年3月出版,第205页。
    ②慈惠堂创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是省会办的慈善机关。有田数百亩作为办堂的基金,政府每月有津贴,收养孤贫四百余人,以一候补道员负责主办。民国十四、五年(1925-26年)间,改官办为绅办,于是恭请”五老七贤”中的尹仲锡先生为总理,全权负责承办。尹承办二十多年,采取措施变单纯消费机构为若干个生产机构,在原来的基础上,创造出价值百万元以上的财产田八千亩,街房无算。抗战爆发后,开始纳养沦陷区的难民、难童及弃婴。
    ③周天胜、陈应智、肖光荣:《抗日战争中的战时儿童保育工作》,《贵阳文史》,2002年第1期,第44页。
    ①《世界红十字会北泉慈幼院组织及实施大纲》,重庆市档案馆,0105全宗,2,7卷。
    ①《救济流浪儿童》,《新新新闻》,1938年10月20日,第五版。
    ②《省振会令各县市组儿童教养所保育院》,《新新新闻》,1939年9月4日,第10版。
    24日,第七版。
    ①《四川省会疏散区贫儿寄托所简章》,成都市档案馆,38全宗,2,1232卷。
    ②《成都市东区贫儿寄托所调查报告》(1942年6月24日),四川省档案馆,186全宗,1,245卷。
    ①上述工作人员情况参见重庆市档案馆,0105全宗,1,1卷。
    ①杜君慧:《写给难童保育工作者》,《妇女生活》,第六卷第九期,1938年12月1日出版,第6页。
    ②翟明战:《民族之魂: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抢救抗日战争三万难童纪实》,珠海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第133页。
    ①《世界红十字会北泉慈幼院工作报告》,重庆市档案馆,0105全宗,1,1卷。
    ②贺哲仁:《抗战时期的儿童保育事业》,《武侯文史资料选辑第四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委员会编,1995年出版,第25—26页。
    ①顾狱中:《中国战时教育》,正中书局印行,1939年版,第212页。
    ②《慈惠堂筹办保育训练班》,《新新新闻》,1943年10月5日,第七版。
    ③《保育员训练班十二月初开学》,《新新新闻》,1943年10月22日,第八版。
    ①《四川省第五次行政会议社会部分工作提示项目》,四川省档案馆,民186全宗,2,2433卷。
    ②张鸿钧:《七年来的社会福利工作》,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100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4年版,第19页。
    ①赵君陶:《战时儿童保育会直属第三保育院工作资料》,《慈母般的爱:赵君陶同志和战时儿童保育院》,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出版,第28页。
    ①《周蒋鉴女士追悼会缘起》,重庆市档案馆,0098全宗,1,17卷。
    ②《社会部各直属育幼院所儿童膳食管理办法》,重庆市档案馆,0104全宗,1,31卷。
    ①《保护童婴四个保育机关的巡礼》,《大公报》,1943年5月19日,第三版。
    ①钱蘋:《第一保育院及保育会疗养院心理卫生调查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11全宗,551卷。
    ①钱蘋:《第一保育院及保育会疗养院心理卫生调查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11全宗,551卷。
    ②罗书章:《抗战建国中的难童教育(下)》,《妇女生活》,第八卷第二期,1939年10月16日出版,第22页。
    ①《抗战建国时期难童救济教养实施方案》,《四川省政府公报》, 《四川省政府公报》,第253期,1941年7月26至31日,第7页。
    ②张海梅选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战时儿童保育会资料一组》,《民国档案》,1996年第四期,第55页。
    ①《成都市立救济院保育所收容难童及儿童教养办法》,成都市档案馆,38全宗,2,1693卷。
    ①《灾难儿童训育目标及方法》,成都市档案馆,38全宗,2,1717卷。
    ②伍秉乾:《三年来的重庆第二育幼院》,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100辑,第250页。
    ①《中国的儿童保育事业》,《中国妇女》,第一卷第十、十一期,1940年4月25日出版,第26页。
    ①《四川省会疏散区贫儿寄托所教导和实施纲要》,《新新新闻》,1939年10月5日,第八版。
    ②《四川省会疏散区贫儿寄托所教导和实施纲要》,《新新新闻》,1939年10月5日,第八版。
    ①《四川省实验救济院育幼所教养计划》,四川省档案馆,186全宗,1,799卷。
    ②《难童进修办法》,成都市档案馆,38全宗,2,2413卷。
    ③战时儿童保育会:《保育工作中的教与养》,《妇女新运》,第四卷,第四期,1942年4月出版,第5页。
    ④转引自冯敏:《抗战时期难童救济教养工作概述》,《民国档案》,1995年第3期,第118页(原文引自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振济委员会档案)。
    ⑤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战时儿童保育会资料一组》,《民国档案》,1996年第四期,第55页。
    ①《难童生产教育实施办法大纲》,重庆市档案馆,0055全宗,6,16卷。
    ①赵君陶:《战时儿童保育会直属第三保育院工作资料》,《慈母般的爱:赵君陶同志和战时儿童保育院》,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出版,第44页。
    ②忠孝团是小学五、六年级,仁爱团是小学三、四年级,信义团是小学二年级,和平团是小学一年级,建国团和胜利团是幼儿园的大班和小班。
    ① 《四川省立第一儿童教养院三十三年度工作实施概况》,四川省档案管,186全宗,1,799卷。
    ② 《四川省实验救济院育幼所教养计划》,四川省档案馆,186全宗,1,799卷。
    ③ 《慈惠堂三十四年度各机构改进计划》,成都市档案馆,6全宗,2,27卷。
    ① 《四川省实验救济院育幼所教养计划》,四川省档案馆,186全宗,1,799卷。
    ① 《本厂艺徒学校收容战时儿童保育会学生办法》,重庆市档案馆,0186全宗,2,899卷。
    ② 张海梅选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战时儿童保育会资料一组》,《民国档案》,1996年四期,第55页。
    ① 张海梅选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战时儿童保育会资料一组》,《民国档案》,1996年第四期,第55页。
    ② 《民国三十四年行政院工作报告》,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96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3年出版,第12页。
    ③ 《难童课外服务规则》,重庆市档案馆,0098全宗,1,33卷。
    ④ 《难童课外服务规则》,重庆市档案馆,0098全宗,1,33卷。
    ① 《难童课外服务勤惰奖惩办法》,重庆市档案馆,0098全宗,1,2卷。
    ② 《儿童心愿献给将士》,《大公报》,1944,7,5,第三版
    ③ 《难童服务伤兵》,《大公报》,1940,4,6,第三版。
    ① 《四川省实验救济院育幼所教养计划》,四川省档案馆,186全宗,1,799卷。
    ① 《振委会移交各机关计划处理要点》,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100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4年出版,第122页。
    ① 陈礼江:《怎样纪念今年的儿童节》,《教育通讯》第二期,1938年4月2日出版,第2页。
    ① 夫马进;《中国善会善堂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33页。
    ② 《四川省各县市儿童福利机关概况》,四川省档案馆,186全宗,1,763卷。
    ③ 参见《四川省儿童福利指导所章程》,四川省档案馆,186全宗,1,749卷。
    ① 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100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4年版,第211页。以上法规具体内容可参见《社会部、省府关于社会福利的各项法规》(四川省档案馆,41全宗,4,6468卷)。
    ② 刘婷婷:《抗战时期的教育救助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硕士论文,第73页。
    ① 罗书章:《抗战建国中的难童教育(下)》,《妇女生活》,第八卷第二期,1939年10月16日出版,第22页。
    ② 《四川省政府公报》,383期,1943年5月11日至15日,第19页。
    ③ 海宇:《八年来儿童保育工作的检讨》,《现代妇女》,第7卷第1期,1946年1月出版,第17页。
    ① 贺哲仁:《抗日战争时期的儿童保育事业》,《武侯文史资料选辑第四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委员会编,1995年出版,第25页。
    ② 《成都市立救济院卅一年二月份上半月工作纪要》,《成都市政府公报》,第二期,成都市政府秘书处,1942年2月28日出版,第17页。
    ③ 子罔:《儿童保育院经验谈——访六位保育院院长》,《大公报》,1939年10月20日,第三版。
    ① 罗书章:《抗战建国中的难童教育(上)》,《妇女生活》,第八卷第一期,1939年9月16日出版,第20页。
    (1) 成都市档案馆,6全宗,2,27卷。
    (2) 成都市档案馆,38全宗,1,337卷。
    (3) 成都市档案馆,38全宗,1,356卷。
    (4) 成都市档案馆,38全宗,1,883卷。
    (5) 成都市档案馆,38全宗,2,1211卷。
    (6) 成都市档案馆,38全宗,2,1213卷。
    (7) 成都市档案馆,38全宗,2,1228卷。
    (8) 成都市档案馆,38全宗,2,1232卷。
    (9) 成都市档案馆,38全宗,2,1665卷。
    (10) 成都市档案馆,38全宗,2,1693卷。
    (11) 成都市档案馆,38全宗,2,1717卷。
    (12) 成都市档案馆,38全宗,2,2413卷。
    (1) 四川省档案馆,41全宗,2,2577卷。
    (2) 四川省档案馆,41全宗,4,6468卷。
    (3) 四川省档案馆,41全宗,5,9240卷。
    (4) 四川省档案馆,186全宗,1,5卷。
    (5) 四川省档案馆,186全宗,1,12卷。
    (6) 四川省档案馆,186全宗,1,156卷。
    (7) 四川省档案馆,186全宗,1,245卷。
    (8) 四川省档案馆,186全宗,1,749卷。
    (9) 四川省档案馆,186全宗,1,763卷。
    (10) 四川省档案馆,186全宗,1,799卷。
    (11) 四川省档案馆,186全宗,1,917卷。
    (12) 四川省档案馆,186全宗,1,926卷。
    (13) 四川省档案馆,186全宗,1,927卷。
    (14) 四川省档案馆,186全宗,1,1009卷。
    (15) 四川省档案馆,186全宗,1,1231卷。
    (16) 四川省档案馆,186全宗,1,1877卷。
    (17) 四川省档案馆,186全宗,2,2433卷。
    (1) 重庆市档案馆,0053全宗,重庆市政府案卷,2,587卷。
    (2) 重庆市档案馆,0053全宗,重庆市政府案卷,14,199卷。
    (3) 重庆市档案馆,0053全宗,重庆市政府案卷,29,221卷。
    (4) 重庆市档案馆,0055全宗,四川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案卷,3,538卷。
    (5) 重庆市档案馆,0055全宗,四川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案卷,6,16卷。
    (6) 重庆市档案馆,0055全宗,四川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案卷,14,199卷。
    (7) 重庆市档案馆,0060全宗,重庆市社会局案卷,0101,603卷。
    (8) 重庆市档案馆,0081全宗,四川非常时期难民委员会分会案卷,3,383卷。
    (9) 重庆市档案馆,0081全宗,伪北碚管理局案卷,4,188卷。
    (10) 重庆市档案馆,0081全宗,伪北碚管理局案卷,4,427卷。
    (11) 重庆市档案馆,0098全宗,重庆市振济会案卷,1,2卷。
    (12) 重庆市档案馆,0098全宗,重庆市振济会案卷,1,17卷
    (13) 重庆市档案馆,0098全宗,重庆市振济会案卷,1,33卷。
    (14) 重庆市档案馆,0101全宗,社会部重庆实验救济院案卷,1,64卷。
    (15) 重庆市档案馆,0104全宗,伪社会部重庆育婴院案卷,1,31卷。
    (16) 重庆市档案馆,0104全宗,伪社会部重庆育婴院案卷,1,32卷。
    (17) 重庆市档案馆,0104全宗,伪社会部重庆育婴院案卷,3,40卷。
    (18) 重庆市档案馆,0105全宗,社会福利机构全宗汇集,1,1卷。
    (19) 重庆市档案馆,0105全宗,社会福利机构全宗汇集,2,7卷。
    (20) 重庆市档案馆,0122全宗,四川省立教育学院案卷,1,256卷。
    (21) 重庆市档案馆,0186全宗,兵工署第五十厂案卷,1,124卷。
    1、 《四川官报》:1906年
    2、 《新新新闻》:1937年1月至1946年5月
    3、 《大公报》:1937年7月至1946年5月
    4、 《申报》:1937年7月至1946年5月
    5、 《四川省政府公报》:1937年至1945年
    6、 《国民政府公报》:1938年1月至1938年12月
    7、 《行政院公报》:1938年1月至1938年12月
    8、 《成都市政府周报》:1939年至1941年
    9、 《成都市政府公报》:1942年至1943年
    10、 《妇女生活》:1938年至1945年
    11、 《妇女共鸣》:1938年至1945年
    12、 《妇女工作》:1939年
    13、 《妇女新运》:1940年至1943年
    14、 《中国妇女》:1940年
    15、 《妇女新运通讯》:1941年
    16、 《现代妇女》:1946年
    17、 《难童教养》:1942年
    18、 《教育通讯》:1938年至1941年
    1、 《中华民国法规大全(六)》商务印书馆,1936年。
    2、 《中华民国法规大全(七)》商务印书馆,1936年。
    3、 《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民国三十二年(二)》,台北:“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书局”,1947—1948年出版。
    4、 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5、 王振华:《自贡市儿童保育院始末》,《自贡文史资料选辑第13辑》,政协四川省自贡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编,1983年3月出版。
    6、 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96辑),《抗战建国史料——社会建设(一)》,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3年版。
    7、 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97辑),《抗战建国史料——社会建设(二)》,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4年版。
    8、 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100辑),《抗战建国史料——社会建设(五)》,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4年版。
    9、 志刚:《初使泰西记》,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0、 李圭:《环游地球新录》,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1、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六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
    12、 《旧中国治安法规选编》,群众出版社,1985年版。
    13、 《武汉抗战法制文制选编》,湖北政法史志编纂委员会编,1987年版。
    14、 李兴玉整理:《中国妇女战时儿童保育会成都分会第四保育院在新津的经过》,《新津文史资料选辑第三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新津县委员会编,1989年版。
    15、 全国妇联编:《抗日烽火中的摇篮——纪念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文选》,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8月出版。
    16、 赵君陶:《战时儿童保育会直属第三保育院工作资料》,《慈母般的爱:赵君陶同志和战时儿童保育院》,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
    17、 贺哲仁:《抗日战争时期的儿童保育事业》,《武侯文史资料选辑第四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委员会编,1995年版。
    18、 周秋光: 《熊西龄集》下册,湖南出版社,1996年出版。
    19、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战时儿童保育会资料一组》,《民国档案》,1996年第四期。
    7、 全国妇联主编:《中国妇女运动史》,春秋出版社,1989年出版。
    8、 周秋光:《熊希龄与慈善教育事业》,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9、 周献明:《母亲行动——战时难童联合大抢救》,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5年10月出版。
    10、 龚书铎:《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1、 翟明战:《民族之魂: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抢救抗日战争三万难童纪实》,珠海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
    12、 王国敏:《20世纪的中国妇女》,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13、 林吉玲:《20世纪中国女性发展史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出版。
    14、 蔡勤禹:《国家、社会与弱势群体——民国时期的社会救济(1927-1949)》,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5、 [日]夫马进:《中国善会善堂史》,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16、 王笛:《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 李学通:《战时儿童保育会的历史和功用》,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0年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13、 周天胜、陈应智、肖光荣:《抗日战争中的战时儿童保育工作》,《贵阳文史》,2002年第1期。
    14、 蔡勤禹:《民国社会救济立法述论》,《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15、 刘华丽,李正南:《中国古代社会福利思想综述》,《南昌高专学报》,2003年第1期。
    16、 罗瑞芳:《邓颖超与抗战时期抢救难童工作》,《党的文献》,2003第4期。
    17、 谷鸣:《宋美龄领导抢救抗战中的难童》,《炎黄春秋》,2003年第6期。
    18、 廖良梅:《社会慈善家群体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长沙大学学报》,2003年9月,第17卷第3期。
    19、 周秋光、徐美辉:《论近代慈善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9月,第34卷第5期。
    20、 腾兰花:《抗日战争时期广西的难童救济工作》,《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9期。
    21、 杨慧:《抗战前期国统区妇女救亡团体的历史考察》,《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6期。
    22、 陈竹君:《南京国民政府社会福利立法初探》,《民国档案》,2005,1。
    23、 许雪莲:《抗战时期广东儿童教养院难童保育工作述评》,《广东党史》,2005,3。
    24、 吴捷:《全面抗战时期的国民政府的难民救济工作》,《历史教学》,2005,5。
    25、 古为民:《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述略》,《抗日战争研究》,2006年第4期。
    26、 张纯:《“战时儿童保育会”的保育事业及历史意义》,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硕士学位论文。
    27、 刘婷婷:《抗战时期的教育救助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硕士学位论文。
    28、 孙小群:《抗战初期武汉地区难童救济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