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舍小说的悲剧构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老舍来自于下层贫民社会,可以说,对悲剧主题的表现带给老舍的是文学创作的成功。他主动以民众忠实代言人的身份跻身文坛,为他们呐喊歌哭,表现出对下层百姓深切的同情与关爱。作为知识分子,他继承了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新文学所开创的现代悲剧传统,对自己熟悉的下层社会进行解剖,表现他们生存的悲剧;从知识分子身上捕捉到了悲剧的因子,写出他们思想大于行动的悲剧和抗争的悲剧;相对于那些激烈的冲突与毁灭的悲剧而言,老舍更多地表现的是那些看似几乎无事的人性的悲剧。在构成老舍小说的悲剧因素中,社会制度是悲剧的根源,腐朽文化也造成了悲剧,文化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制造着悲剧。通观老舍的这使得他的小说中渗透了人道主义的同情小说创作,这些悲剧都与他对社会人生的把握有着直接的关系,他骨子里的悲剧意识来自于他对表现对象悲剧必然性的认识,,理性的批判和独到的启蒙思想。
LaoShe comes from the bottom layer destitute society, he is active to love with
    pass with the body a pity for ascending literary circles, for they shouting song crying,
    expressing to the bottom layer common people profoundly of the faithful spokes with
    person in people.Conduct and actions knowledge numerator, he inherited with LuXun
    LuXun is fast for representative of an a modern tragedy for foundings are traditional,
    the bottom layer society that acquaint with proceeds the dissection totheoneself,catchingthe tragic factor from the knowledge numerator body, opposite
    inthose vigorous clashes and ruined tragedy but speech, old give up morely the
    expressional is a mediocre tragedy that those have not the matter almost.Thesetragedieses come from the distress mostly darkly of the actuality is
    living,and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nside that persist without change also exsits too
    many tragedies, Seen from the novel of LaoShe,the artistic even because of using the
    humor skill, the an appears of also is the cortex of the comedy however but embed in
    inside of is soul of tragicly .These tragedies all with he to the confidence relation
    having got directly of the social life, he inside of the tragedy
引文
[1] 舒乙,傅光明:《在文学馆听讲座.·历史的圈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0页
    [2] 舒乙:《老舍的关坎和爱好》,中国建设出版社,1988年版,第9页
    [3] 《老舍文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42——143页
    [4] 《老舍文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82页
    [5] 《老舍文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54页
    [6] 《老舍文集》(1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46——447页
    [7] 《老舍文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65页。
    [8] 同上,第337页
    [9] 老舍:《老舍剧作全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年版,第381页
    [10] 梅特林克:《卑微者的财富》,《文艺理论研究》,1981年第5期,第42页
    [11][12] 《老舍文集》(第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13] 张定璜:《鲁迅先生》,《现代评论》,1925年1月号
    [14] 《老舍文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6页
    [15] 《外国现代剧作家论剧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03页。
    [16] 同上,第77页
    [17] 《老舍文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79页
    [18] 谢昭新:《老舍小说艺术心理研究》,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261页
    [19] [德]叔本华:《爱与生的烦恼》,陈晓楠译,中国和平出版社,1986年版,第150页
    [20] 《老舍文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22——223页[21] 鲁迅:《药》,《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40页.
    [22] 《“五四”给了我什么》《老舍文集》(第14卷),1995年版,第346页
    [23] 《宗月大师》,见《老舍文集》(第14卷),1995年版,第159页
    [24] 《老舍文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84页
    [25] 《老舍文集》(第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85页
    [26] [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陶铁柱译,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76——277页
    [27]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75——176页。王亚南在该书中指出:为备不时之需而大规模设立专门大学,大批派留学生。却想不到竟达到了政治上‘预定生产’的目的。现代型教育,原来有三个功能:一是科举的,一是职业的,一是公民的。产业发展的道路一经阻塞,国内外造就的科学人才就都无出路。结局:全部受过教育的人只有做官与任教两个出路。他们出身的社会对他们另眼相看,又没有适当的市民性的事业以清除或改变他们传统的士大夫的想头。于是,在官场,乃至在作为预备官场的学校,就由排挤而斗争,而造出系统。各种政治集团产生了,学阀产生了。”
    [28] 《老舍文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38——339页
    [29] 杨义:《茅盾、巴金、老舍的文化类型比较》,《文艺研究》,1987年第4期第79页
    [30] 关纪新:《老舍评传》,重庆出版社,1998年版,第42页
    [31] [美]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王炜等译,三联书店出版社,1988年版,第5页,第18页。
    [32] 鲁迅:《习惯与改革》,见《二心集》,《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24页。[33] 《老舍文集》(第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88页
    [34] 同上,第91页
    [35] 《参加郭沫若先生创作二十五年纪念会感言》,见《老舍文集》(第1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93页
    [36] 《大地龙蛇·序》见《老舍文集》(第1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87页
    [37] 《老舍文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35页
    [38] 陈思和:《<骆驼祥子>:民间视角下的启蒙悲剧》《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第11期
    [39] 《老舍文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73页
    [40] 鲁迅《南腔北调集》,《关于妇女解放》,《鲁迅全集》第4卷,第59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41] [美]格尔茨:《文化的解释》,韩莉译,译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534页。
    [42] 同[22],第345页
    [43] 尼采:《悲剧的诞生》,赵登荣译,漓江出版社,2000年版,第153页
    [44] 杨义:《茅盾、巴金、老舍的文化类型比较》,《文艺研究》,1987年第4期,第82页
    [45] 《东方学院》见《老舍文集》(第1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82页
    [46] 谭好哲:《文艺与意识形态》,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86页1、《老舍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
    2、张桂兴:《老舍资料考释》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8年版
    3、舒乙:《老舍的关坎和爱好》,中国建设出版社,1988年版,
    4、吴怀斌、曾广灿:《老舍研究资料》,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5、[美]格尔茨:《文化的解释》,韩莉译,译林出版社,1999年版,
    6、鲁枢元;《文艺心理学大辞典》,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7、夏军:《非理性世界》,上海三联书店,1993年版,
    8、汤晨光:《老舍与现代中国》,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
    9、尼采:《悲剧的诞生》,赵登荣译,漓江出版社,2000年版,
    10、高楠:《艺术心理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1、朱光潜:《悲剧心理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2、裴毅然:《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人性史论》,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13、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14、谭好哲:《文艺与意识形态》,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5、邱紫华:《悲剧精神与民族意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6、关纪新:《老舍评传》,重庆出版社,1998年版,
    17、谢昭新:《老舍小说艺术心理研究》,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18、孙钧政:《老舍的艺术世界》,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19、王富仁:《中国新文化的守夜人——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20、杨义:《杨义文存》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21、舒乙,傅光明《.在文学馆听讲座.·历史的圈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22、郑实、傅光明:《太平湖的记忆——老舍之死》,海天出版社,2001年版
    23、[苏]安基波夫斯基《老舍早期创作与中国社会》,宋永毅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24、李玲:《中国现代文学的性别意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25、乐黛云:《文化传递与文学形象》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6、曹书文:《家族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