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洁小说创作的精神历程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张洁是当代中国文坛一位多产且独具风格的女作家。她的创作历程经历了几次重要的变化,也留下许多有待再发现的艺术秘密。本文从创作历程的回顾、人物形象的分析、艺术特征的探讨以及《无字》的阐释等四个方面,试图较为全面具体地探讨张洁创作的思想内涵、艺术特征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形象分析法和文本细读法,力图通过对文本的细读和典型人物形象的分析,走进张洁独具魅力的艺术世界。在研究过程中,本文在充分尊重和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也在努力表达自己对张洁创作的理解与阐释。同时,这一理解与阐释将使我们与张洁的创作文本一起回到了历史语境之中。对我来说,这一研究过程,是一次女性与女性的心灵对话过程。
Zhang Jie is a productive woman writer of a unique style in the literary world of modern China. Her creative course has gone through several important changes and left us many artistic secrets to be further rediscovered. This paper is trying to talk about connotations of Zhang Jie's creation, her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her position in literary history in a comprehensive and concrete way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reviewing Zhang Jie's creative course, analyzing the images of characters, exploring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explanation of Beyond Expression. The main solutions of this paper are the analysis of images and the detailed reading of the text. This paper is trying to enter into Zhang Jie's charming artistic world of her own by detailed reading of the text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typical images of characters. During the research, this paper expresses my own understanding and explanation of Zhang Jie's creation based on using the former people's achievements for reference. Meanwhile, the understanding and explanation will bring Zhang Jie's works and us together back to the historical environment.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the course of research is a spiritual conversation between females.
引文
[1]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P426,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第一版
    [2] 翟传增,《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张洁创作主题论之一》,《殷都学刊》2001年第1期。王金茹,《论张洁小说的“恋父情结”》,《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杨睿,《张洁小说审美风格的嬗变初探》,《湖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3] 范雨静 王向凤,《从<祖母绿>看张洁第一期小说的得与失》,《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12月第4期。刘畅,《从真诚到怀疑:张洁的嬗变——兼及其对女性文学的贡献》,《重庆教育学院学报》第16卷第4期,2003年7月
    [4] 李裘,《张洁小说叙述话语的嬗变》,《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3年第5期
    [5] 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发表于《北京文艺》1979年11期
    [6] 武彦君,《张洁小说女性形象的类型化特征》,《语文学刊》1998年第6期。李海燕,《一场女性救赎失落的悲剧——张洁小说女性形象论析》,《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3月第2期
    [7] 李军,《“家”的寓言》,作家出版社,1996年,P181
    [8] 李海燕,《一场女性救赎失落的悲剧——张洁小说女性形象论析》,《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3月第2期。王绯,《张洁对母亲的共生固恋——一种文学之恶的探源》,《文艺争鸣》1994年第4期。张丽,《无字我心——从<无字>看张洁的创作转型》,《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第18卷第5期,2000年10月
    [9] 李海燕,《一场女性救赎失落的悲剧——张洁小说女性形象论析》,《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3月第2期
    [10] 任一鸣,《女性:认识你自己——论新时期女性自审意识的觉醒》,《中国文化研究》1995年秋之卷(总第9期)。崔凤云,《觉醒·抗争·实现自我价值——论张洁小说中女性意识的演变价值》,《开封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王欢,《向着黎明和自由的艰难跋涉——论<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祖母绿>中的知识女性形象》,《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双月刊)》 第19卷第4期,2002年8月。梁旭东,《新时期女性小说的崛起与张洁的<方舟>——女性小说论稿之一》,《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第14卷第1期,2001年3月。牛玉秋,《对妇女解放问题的痛苦思考——张洁小说论之一》,《小说评论》1995年第4期
    [11] 王欢,《向着黎明和自由的艰难跋涉——论<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祖母绿>中的知识女性形象》,《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双月刊)》第19卷第4期,2002年8月。梁旭东,《新时期女性小说的崛起与张洁的<方舟>——女性小说论稿之一》,《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第14卷第1期,2001年3月
    [12] 王欢,《向着黎明和自由的艰难跋涉——论<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母绿>中的知识女性形象》,《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双月刊)》第19卷第4期,2002年8月
    [13] 牛玉秋,《对妇女解放问题的痛苦思考——张洁小说论之一》,《小说评论》1995年第4期
    [14] 戴锦华,《“世纪”的终结:重读张洁》,《文艺争论》1994第4期。郭怀玉,《绘出阿里阿得涅彩线——在张洁与Feminist和Female literature之间》,《当代文坛》2004年第3期。钱文彬,《失位的舞蹈——浅论“她世纪”女性阅读与女性写作》,《当代文坛》2005年第3期
    [15] 翟传增,《妇女解放的漫漫征途——张洁的女性文学创作》,《当代文坛》2001年第3期。孙祖娟,《无望的救赎——重读张洁》,《湖北三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8卷第4期,1996年11月。牛玉秋,《对妇女解放问题的痛苦思考——张洁小说论之一》,《小说评论》1995年第4期。胡玉伟,《激进与犹疑——张洁小说女性意识评估》,《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4卷第1期,2000年1月。崔凤云,《觉醒·抗争·实现自我价值——论张洁小说中女性意识的演变价值》,《开封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杨玲,《女性意识演进后的局限——丁玲、张洁女性小说比较》,《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增刊
    [16] 杨玲,《女性意识演进后的局限——丁玲、张洁女性小说比较》,《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增刊
    [17] 翟传增,《妇女解放的漫漫征途——张洁的女性文学创作》,《当代文坛》2001年第3期。孙祖娟,《无望的救赎——重读张洁》,《湖北三峡学院学报(社 会科学版)》第18卷第4期,1996年11月。牛玉秋,《对妇女解放问题的痛苦思考——张洁小说论之一》,《小说评论》1995年第4期
    [18] 王金茹,《论张洁小说的“恋父情结”》,《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邓素英,《永远的童真永远的孩子——重读张洁》,《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19] [奥]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文集6自我与本我》,长春出版社,2004年版
    [20] 吕智敏,《张洁:告别乌托邦的话语世界》,《中国文化研究》2001年冬之卷(总第34期)。李裘,《张洁小说叙述话语的嬗变》,《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3年第5期。宋坚,《论张洁小说的道德追求》,《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9月第20卷第5期。王景丹,《试论张洁初期作品中的叙述语言》,《长春大学学报》第12卷第1期,2002年2月。苗红梅,《试论张洁小说的艺术特色》,《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第14卷总第27期。李荷儿,《论张洁的作品对精神理想的追求》,《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第14卷总第27期。柏文猛,《论张洁小说的美学思想流变》,《湖州师范学院学报》第24卷第1期,2002年2月。洪映萱,《对张洁小说的低调批评》,《厦门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李珞红,《痛苦的理想主义者——张洁1985年前作品简析》,《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1卷第1期,2003年1月
    [21] 王景丹,《试论张洁初期作品中的叙述语言》,《长春大学学报》第12卷第1期,2002年2月。李裘,《张洁小说叙述话语的嬗变》,《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3年第5期
    [22] 张丽,《无字我心——从<无字>看张洁的创作转型》,《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第18卷第5期,2000年10月
    [23] 苗红梅,《试论张洁小说的艺术特色》,《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第14卷总第27期
    [24][45][46] 王蒙,《清新·穿透与“永恒的单纯”(代跋)》(为张洁小说集《来点葱来点蒜来点芝麻盐》而作),长江文艺出版社。
    [25][43][47][48][49] 张英,《真诚的言谈——张洁访谈录》,《北京文学》,1999年7月版
    [26][27] 张洁,《祖母绿》,发表于《花城》1984年3期
    [28] 李银河,《女性权利的崛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12月版,P201
    [29] 张洁,《方舟》,发表于《收获》1982年2期
    [30] 张洁,《我是你们的姐妹》(散文),发表于《丑小鸭》,1982年第4期
    [31] 张洁,《沉重的翅膀》,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9年5月
    [32] 张洁,《我的船》,1981年,第15期《文艺报》
    [33] 张洁,《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发表于《北京文艺》1978年7期
    [34] [俄]巴赫金,《小说理论》,1998年6月,河北教育出版社
    [35] [英]戴维·洛奇文集(卷五)《小说的艺术》,P46,1998年2月,作家出版社
    [36] (联邦德国) K·莱因哈特、F·麦耶尔《<明镜>周刊编辑部采访张洁纪录》,原载1985年8月19日《明镜》134期,中译文以《让文学和时代同步腾飞》1986年2月13日上海《文学报》。收录于何火任主编,《张洁研究专集》,P103—104,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2.
    [37] [英]戴维·洛奇文集(卷五)《小说的艺术》,1998年2月,作家出版社
    [38] [英]福斯特,《小说面面观》,1983年,[M]花城出版社
    [39] 隋丽君,《张洁与她的<无字>》,发表于《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2.20.
    [40] 张洁,《无字》内容提要,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2年1月版
    [41] 王绯,《张洁对母亲的共生固恋——一种文学之恶的探源》,《文艺争鸣》1994年第4期
    [42] 哈迎飞,《“五四”作家与佛教文化》,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6月版
    [44] [俄]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诗学问题》,三联书店,1988年版
    [50][51][52] 《张洁:写作是我生命的存在方式》,新京报,2005年4月25日
    1、金健人,《小说结构美学》,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10月
    2、谭君强,《叙事理论与审美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9月
    3、董小英,《再登巴比伦塔——巴赫金与对话理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9月
    4、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6月
    5、李儒义,《“无”的意义——林心玄览中的道体论形而上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12月
    6、陈骏涛,《精神之旅——当代作家访谈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
    7、[俄]巴赫金,《小说理论》,1998年6月,河北教育出版社
    8、张杰,《复调小说理论研究》,漓江出版社,1992年12月
    9、[英]戴维·洛奇文集(卷五)《小说的艺术》,作家出版社,1998年2月
    10、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P426,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第一版
    11、何火任主编,《张洁研究专集》,P103—104,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2.
    12、徐文郁,《张洁的小说世界》,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10月版
    13、任一鸣,《中国女性文学的现代衍进》第三章、第四章,香港青文书屋,1997年6月版
    14、哈迎飞,《“五四”作家与佛教文化》,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6月版
    15、任一鸣,《解构与建构——中国女性文学与美学衍论》,九州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
    16、孙昌武,《佛教与中国文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8月第1版
    17、方立天,《佛教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7月第1版
    1、柏文猛,《论张洁小说的美学思想流变》,《湖州师范学院学报》第24卷第1期,2002年2月
    2、陈纯洁,《试论张洁小说中的女性意识》,《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5 年第11卷第4期
    3、陈迪泳,《故乡何事又重来——论<无字>中女性的灵魂裂变》,《鄂州大学学报》第8卷第2期,2001年4月
    4、陈娟,《女性救赎的失落——张洁论》,《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8卷
    5、陈淞,《重抒发的小说艺术——评张洁的小说》,《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2年第2期
    6、程清慧,《20世纪八九十年代女性文学话语流变》,《许昌学院学报》 2004年1月30日
    7、池永文,《张洁小说的女性意识及其审美局限》,《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8、崔凤云,《觉醒·抗争·实现自我价值——论张洁小说中女性意识的演变价值》,《开封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9、戴锦华,《“世纪”的终结:重读张洁》,《文艺争论》1994第4期
    10、董瑾,《张洁的天地及误区》,《上海文论》1999年1月
    11、邓素英,《永远的童真永远的孩子——重读张洁》,《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12、杜芳,《走出自我心灵的牢笼——对<爱,是不能忘记的><祖母绿><方舟>中女性形象的解读》,《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
    13、范雨静、王向凤,《从<祖母绿>看张洁第一期小说的得与失》,《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12月第4期
    14、方婉先、孔凡志,《震红文坛的新时期女作家》,《长沙水电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5年第3期
    15、郭白泉,《张洁<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读后》,《益阳师专学报》1995年第3期第16卷
    16、郭怀玉,《绘出阿里阿得涅彩线——在张洁与Feminist和Femaleliterature之间》,《当代文坛》2004年第3期
    17、洪映萱,《对张洁小说的低调批评》,《厦门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18、胡玉伟,《激进与犹疑——张洁小说女性意识评估》,《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4卷第1期,2000年1月
    19、荒林,《女性的自觉与局限——张洁小说知识女性形象》,《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2期
    20、黄静,《从理想走向现实:女性文学的衍进——张洁与池莉小说比较谈》,《南都学坛(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0卷第2期,2000年3月
    21、计红芳,《新时期妇女解放的宣言书与沉思录——论张洁的小说》,《黑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22、姜波,《试论张洁小说中的女性意识》,《学术交流》2004年第5期
    23、李爱群,《张洁小说的美学意义》,《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24、李海燕,《一场女性救赎失落的悲剧——张洁小说女性形象论析》,《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3月第2期
    25、李荷儿,《论张洁的作品对精神理想的追求》,《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2期第14卷总第27期
    26、李裘,《张洁小说叙述话语的嬗变》,《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 2003年第5期
    27、李珞红,《痛苦的理想主义者——张洁1985年前作品简析》,《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1卷第1期,2003年1月
    28、李晓峰,《言说的自由与艺术自觉——当代女性作家文论扫描》,《当代文坛》 2005年第1期
    29、李彦萍,《论张洁早期小说中的女性观》,《忻州师范学院学报》第20卷第3期,2004年6月
    30、梁旭东,《新时期女性小说的崛起与张洁的<方舟>——女性小说论稿之一》,《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第14卷第1期,2001年3月
    31、凌建英,《给予女人的沉思——剧本<哦,女人们>赏析》,《雁北师院学报》(文科版),1995年第5期
    32、刘畅,《从真诚到怀疑:张洁的嬗变——兼及其对女性文学的贡献》,《重庆教育学院学报》第16卷第4期,2003年7月
    33、刘栋,《张洁女性意识的进步与局限》,《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2卷第2期,2005年6月
    34、刘润润,《论张洁小说的女性意识》,《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
    35、吕智敏,《张洁:告别乌托邦的话语世界》,《中国文化研究》 2001年冬之卷 (总第34期)
    36、吕作民、周梦焱,《爱的宗教——浅析张洁<祖母绿>》,《白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16卷第2期,2002年
    37、马明奎,《探索人的价值存在及其超越途径——张洁小说漫议》,《集宁师专学报(社科版)》1998年第1期
    38、孟繁华,《爱的神话和它的时代——重读<爱,是不能忘记的>》,《小说评论》 1995年第2期
    39、苗红梅,《试论张洁小说的艺术特色》,《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2期,第14卷总第27期
    40、牛玉秋,《对妇女解放问题的痛苦思考——张洁小说论之一》,《小说评论》 1995年第4期
    41、戚国华,《大音希声——浅评张洁的长篇小说<无字>第一部》,《青岛教育学院学报》第14卷第1期,2001年3月
    42、钱文彬,《失位的舞蹈——浅论“她世纪”女性阅读与女性写作》,《当代文坛》2005年第3期
    43、秦丽,《寻找自我生存的价值——略论张洁小说的女性形象》,《昭通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第19卷第1期,1997年第1期
    44、翟传增,《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张洁创作主题论之一》,《殷都学刊》2001年第1期
    45、翟传增,《妇女解放的漫漫征途——张洁的女性文学创作》,《当代文坛》2001年第3期
    46、翟传增,《张洁小说与“耻感文化”》,《小说评论》2004年第3期
    47、饶翔,《近十年张洁研究述评》,《江汉论坛》,2004第4期
    48、任一鸣,《女性:认识你自己——论新时期女性自审意识的觉醒》,《中国文化研究》1995年秋之卷(总第9期)
    49、宋坚,《论张洁小说的道德追求》,《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9月第20卷第5期
    50、孙永红、印秀芬,《<无字>中所反映的爱情偏差》,《白城师范学院学报》第17卷第3期,2003年
    51、孙祖娟,《无望的救赎——重读张洁》,《湖北三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8卷第4期,1996年11月
    52、孙祖娟,《超度情爱——张洁长篇小说<无字>的文化意蕴解读》,《荆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53、王彩萍,《爱的追寻——重读张洁早期婚恋小说》,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8卷第2期,2001年4月
    54、王绯,《张洁对母亲的共生固恋——一种文学之恶的探源》,《文艺争鸣》1994年第4期
    55、王欢,《向着黎明和自由的艰难跋涉——论<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祖母绿>中的知识女性形象》,《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双月刊)》第19卷第4期,2002年8月
    56、王金茹,《论张洁小说的“恋父情结”》,《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
    57、王景丹,《试论张洁初期作品中的叙述语言》,《长春大学学报》第12卷第1期,2002年2月
    58、王丽霞,《性别神话的坍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女性写作批判》,《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第1期
    59、吴慧华,《苦难的超越——张洁笔下中年知识女性心理剖析》,《上饶师专学报》1996年
    60、武彦君,《张洁小说女性形象的类型化特征》,《语文学刊》1998年第6期
    61、薛晨曦,《张洁小说的道德感探讨》,《文艺评论》1986年第4期
    62、严启刚、杨海燕,《文学女性与女性文学——兼评<中国文学中的女性主义 与女性特征>》,《中国比较文学》2004年第4期(总第57期)
    63、杨睿,《张洁小说审美风格的嬗变初探》,《湖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64、杨玲,《女性意识演进后的局限——丁玲、张洁女性小说比较》,《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增刊
    65、俞裕喜,《张洁早期短篇小说的人物塑造》,《三明师专学报》,1995年第2期
    66、余宗其,《张洁小说法学内涵的审美特征》,《当代文坛》1998年第6期
    67、袁珍琴,《玫瑰在红尘浊雾中凋谢——张洁长篇小说<无字>解读》,《名作欣赏》2004年第3期
    68、张帆,《孤独内省的心灵意象——论张洁小说中的人物塑造》,《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69、张丽,《无字我心——从<无字>看张洁的创作转型》,《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第18卷第5期,2000年10月
    70、张吕,《人类情感困境的一则寓言叙说——重读张洁的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卷第4期,2002年12 月
    71、张文娟,《从<无字>看张洁的创作历程》,《齐鲁学刊》2004年第6期
    72、张文娟,《无字的书写——对<无字>的纵向解读》,《阅读与写作》2004年第7期
    73、张学敏,《虚构的女性爱之神话——有关<爱是不能忘记的>》,《社科纵横》2004年12月,总第19卷第6期
    74、张莹、马芸,《张洁小说的女性意识浅谈》,《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0卷第2期
    75、周晔,《爱到无字——张洁真爱理想的建构与解构》,《文学评论》2000年第6期
    76、周密,《自我:压抑—回归—升华——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中人性内涵的衍化》,《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9月
    77、朱小锦,《从白玉兰到仙人掌——浅谈张洁创作的美学风貌的嬗变》,《广西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78、朱自清,《张洁笔下的女性世界——张洁“女性系列篇”浅析》,《新疆教育学院学报(汉文综合版)》1996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