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两性—母性:论张洁小说《无字》的性别意识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主要论述了张洁的小说《无字》三部曲中的性别意识。这部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是非常突出的。本文试图从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研究出发,通过分析四代女性和其他女性的悲剧命运来探讨张洁的女性意识的变化。《无字》三部曲同时表现了作家对两性意识的探寻。作家张洁不仅从社会历史的角度深入分析了男性对女性不公平对待的客观原因,更用一些正面的男性形象对两性关系做了补充,既没有附会男性话语,也摆脱了十足女子气的不足,从而上升到两性和谐作为写作主旨的高度。另外本文从作品中几位主要女性的血缘关系出发,通过对母女之间的情感依赖关系分析了母女共生固恋的母性意识的根源。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Zhang Jie's trilogy of novels "no word" gender awareness. First, the authors demonstrated that the work of women's consciousness. Based on the works of women starting their own image. Through four generations of women and analysis of the tragic fate of the other women come to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 1. It is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women to the plight of the Mexican Council for several thousand years of feudal society in China's criticism of the feudal marriage, The father of the feudal, patriarchal criticism. 2.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women suffering the fate of Qiyelian son of a traditional Chinese woman writer is to write faithful and unyielding tenacity. liberal praise. Is awakening to women, since the dispute does not regret. For more traditional social values, against the feudal system. Wu is the author of three women by the third generation with his soul in the shape of female figures in the profound sense of thought. 4.the fourth generation of women Zen, Feng Dan women with a sense of independence, the authors also reflected hope. 5. "no word" image of the other women, the feminine consciousness more complete and distinct entries. Secondly that the author's performance "no word" gender awareness. I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works of some major tragedies Love society women, men, Analysis of the works of several positive male image analysis of the tragic fate of the women, the women themselves, Writers not only come to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 social hist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male-depth analysis of the objective reasons women are treated unfairly, some of the more positive male image of the helpless men choose to give added that the breadth of such a rational detachment. Writing beyond the authors demonstrated both the conflict and confrontation, neither male discourse, but also from a woman gas Instead, the thrust of gender harmony as writing. From the universe, the human perspective the authors write magnificent display of gender awareness. This dedication to the completion of the "no word" on the natural expression of writers, the state of the art life in pursuit of the mind, great understanding of gender awareness, and the pursuit of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xes. . Finally works display is the author's sense of motherhood solid yearning for the mother's death. In this paper, several of the main works from the women's blood, By the year on the emoti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mother and daughter come to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 Dutch and Mexican Qiyelian son. Miss Qiyelian son to come together with the suffering of life, the Mexican Council etched in MS. son's life, Wu, also etched in Qiyelian for life, the disaster is not left to them point gap in the tightly compressed together, also very strong, what force, did not come, whether his wife, father, brother, friend……This is a strong yearning for the mother and symbiotic solid feeling.
引文
[1]张英《真诚的言说——张洁访问录》,北京文学,1999 年第 7 期。
    [2]袁珍琴《玫瑰在红尘浊雾中凋谢——张洁长篇小说无字解读》,《名作欣赏》,2005 年 2 月。
    [3]施津菊《从〈无字〉看当代女性的启蒙困境》,文学自由谈,2004年第3期。
    [4]张洁《无字》第一部,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2 年 1 月。
    [5]同上。
    [6]张洁《无字》第二部,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2 年 1 月。
    [7]陈娟《张洁:女性救赎的失落》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年版。
    [8]张洁《无字》第三部,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2 年 1 月。
    [9]同上。
    [10]张洁《我的船》,《文艺报》,1981 年 15 期。
    [11]张洁《无字》第一部,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2 年 1 月。
    [12]张洁《无字》第三部,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2 年 1 月。
    [13]同上。
    [14]陈娇华《浑厚驳杂和深刻反思的女性意识——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无字>》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年 2 月第 23 卷第 1 期。
    [15]林丹娅:《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3 年 P77。
    [16]张洁《无字》第二部,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2 年 1 月。
    [17]李彦萍:《论张洁早期小说中的女性观》,《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 4 月。
    [18]李洋《张洁:一生创作都为<无字>做准备》北京日报 2005 年 4 月 15日。
    [19]张洁《无字》第一部,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2 年 1 月。
    [20]张洁《无字》第二部,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2 年 1 月。
    [21]张洁《无字》第一部,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2 年 1 月。
    [22]张洁《无字》第一部,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2 年 1 月。
    [24]同上。
    [25]同上。
    [26]张洁《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中国华侨出版社 1998 年。
    [27]张洁《无字》第一部,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2 年 1 月。
    [28]王绯《张洁对母亲的共生固恋——一种文学之恶的探源》。
    [29]服部正: 《女性心理学》,上海翻译公司,1987 年 p189。
    [30]陈娇华:《女性写作:从情感倾诉到多声部合唱》,《当代文坛》,2006 年 2 期。
    [31]刘月萍《两性关系的文学思索》,中国期刊网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1]张洁:《无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2 年 1 月。
    [2]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1980 年短篇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年,北京。
    [3]张洁:《方舟》,《收获》,1982 年第 2 期。
    [4]张洁:《祖母绿》,《花城》,1984 年第 3 期。
    [5]张洁:《世界上最疼爱我的那个人去了》,中国华桥出版社 1998 年。
    [6]袁珍琴《玫瑰在红尘浊雾中凋谢——张洁长篇小说无字解读》。
    [7]罗婷等著:《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西方与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年 12 月。
    [8]林丹娅:《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年。
    [9]林树明:《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年。
    [10]杨莉馨:《异域性与本土化:女性主义诗学在中国的流变与影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
    [11]赵树勤《:找寻夏娃:中国当代女性文学透视》,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年。
    [12]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年 2 月。
    [13]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年。
    [14]服部正:《女性心理学》,上海翻译公司,1987 年。
    [15]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年 5 月。
    [16]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
    [17]陈顺馨 :《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年。
    [18]王绯:《空前之迹:1851——1930 中国妇女思想与文学发展史论》,商务印书馆,2004 年。
    [19]李小江:《女性/性别的学术问题》,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年。
    [20]黄发有:《准个体时代的写作——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小说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2 年 11 月。
    [21]孟悦 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年。
    [22]孙永红 印秀芬:《无字中所反映的爱情偏差》,《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3 年第 3 期。
    [23]王彩芹:《爱的追寻——重读张洁早期婚恋小说》,《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 年 4 月。
    [24]施津菊:《从〈无字〉看当代女性启蒙的困境》,《文学自由谈》,2004年第 3 期。
    [25]张文娟:《从〈无字〉看张洁的创作历程》,《齐鲁学刊》,2004 年第 6期。
    [26]朱小锦:《从白玉兰到仙人掌——浅谈张洁创作的美学风格的嬗变》,《广西教育学院学报》,1999 年第 2 期。
    [27]孙祖娟:《超度情爱——张洁长篇小说〈无字〉的文化意蕴解读》,《荆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 年第 4 期。
    [28]刘畅:《从真诚到怀疑:张洁创作的嬗变——兼及其对女性文学的贡献》,《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3 年 7 月。
    [29]荒林、张洁:《存在与性别,写作与超越——张洁访谈录》,《文艺争鸣》,2005 年 5 期。
    [30]戚国华:《大音希声—浅评张洁的长篇小说〈无字〉第一部》,《青岛40 教育学院学报》,2001 年 3 月。
    [31]肖晶:《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析张洁〈无字〉》,《学术论坛》,2005年第 11 期。
    [32]张景忠:《对理想婚姻的呼唤与追求——张洁婚姻伦理小说论》,《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 年 9 月。
    [33]翟传增:《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张洁创作主题论之一》,《殷都学刊》,2001 年第 1 期。
    [34]张景忠 徐亚娟:《对现实婚姻的剖析与思考——新时期婚姻伦理小说探析之二》,《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 年 12 月。
    [35]张帆:《孤独内省的心灵意象——论张洁小说中的人物塑造》,《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 年第 2 期。
    [36]陈迪泳:《故乡何事又重来——论〈无字〉中女性的灵魂裂变》,《鄂州大学学报》,2001 年 4 月。
    [37]胡玉伟:《激进与犹疑——张洁小说女性意识评估》,《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 年 1 月。
    [38]崔凤云:《觉醒 抗争 实现自我的价值——论张洁小说中女性意识的演变价值》,《开封大学学报》,1996 年第 3 期。
    [39]吴慧华:《苦难的超越——张洁笔下中年知识女性心理剖析》,《上饶师专学报》,1996 年第 5 期。
    [40]张书萍:《理想主义者的人生求索历程——评张洁的三篇爱情小说》,《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1 年 12 月。
    [41]刘润润、陈梅:《论张洁小说的女性意识》,《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5年 9 月。
    [42]李彦萍:《论张洁早期小说中的女性观》,《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 4 月 41。
    [43]王玉鹏:《论张洁早期小说中的女性意识》,《宜宾学院学报》,2005年 9 期。
    [44]袁珍琴:《玫瑰在红尘浊雾中凋谢——张洁长篇小说〈无字〉解读》,《名作欣赏》,2005。
    [45]荒林:《文本内外的阐释—关于张洁〈无字〉的讨论》,《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4 年第 3 期。
    [46]秦晋:《命运沉重的吹拂——评张洁的长篇小说〈无字〉》,《当代作家评论》,2002 年第 5 期。
    [47]荒林:《女性的自觉与局限——张洁小说中的知识女性形象》,《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5 年第 2 期。
    [48]陈娟:《女性救赎的失落——张洁论》,《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 年。
    [49]张吕:《人类情感困境的一则寓言言说——重读张洁的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年第 4期。
    [50]孙祖娟:《人性的拷问与灵魂的鞭笞——再论〈无字〉,兼与徐岱先生商榷》,《荆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年第 6 期。
    [51]陈娇华:《生命原欲中女性自我形象的重铸》,《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 年 1 月。
    [52]姜波:《试论张洁小说中的女性意识》,《学术交流》,2004 年第 5 期。
    [53]马明奎:《探索人的价值存在及其超越途径——张洁小说漫议》,《集宁师专学报》,1998 年第 1 期。
    [54]孙祖娟:《无望的救赎——重读张洁》,《湖北三峡学院学报》,1996年 11 月。
    [55]张丽丽:《无字我心——从〈无字〉看张洁的创作转型》,《黔东南民42 族师专学报》,2000 年第 5 期。
    [56]计红芳《:新时期妇女解放的宣言书与沉思录——论张洁的小说》《,黑龙江社会科学》,2002 年第 2 期。
    [57]秦丽:《寻找自我生存的价值——略论张洁小说的女性形象》,《昭通师专学报》(社会科学),1997 年第 1 期。
    [58]李海燕《:一场女性救赎失落的悲剧——张洁小说女性形象论析》《,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 年 3 月。
    [59]丁帆、齐红:《永远的流浪——知识女性形象的基本心态之一》,《山东师大学报》,1994 年第 6 期。
    [60]吕智敏:《张洁:告别乌托邦的话语世界》,《中国文化研究》,2001年冬之卷。
    [61]李爱群:《张洁小说的美学意义》,《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 3 期。
    [62]王绯:《作家与情结》,《当代作家评论》,2003 年第 3 期。
    [63]刘思谦《:性别理论与女性文学研究的学科化》《,文艺理论研究》,2003年第 1 期。
    [64]刘思谦:《性别:女性文学研究关键词》,《第七届中国女性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