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戏曲创作理论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理论是戏曲理论与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剧论家和剧作家对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理论的认识历程,反映了传统思想对戏曲创作理论深刻影响和时代精神对戏曲艺术的作用,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戏曲理论家对创作主体艺术素养的要求,既重视先天禀赋,又强调后天积累,并总结出戏曲创作主体不同于诗文和小说创作的思维规律。受传统文化和自身观念的影响,剧作家的创作动机复杂多样,不同的作家往往有不同的动机,同一作品有时也表达了作家的多重创作意图。他们对戏曲题材类型的划分作了有益的尝试,其中关于历史题材、伦理题材、爱情题材、宗教题材等审美价值观念和文体审美特征的认识,体现了厚重的传统文化意识对戏曲文学的影响。他们对戏曲语言的探讨集中体现在文辞和声律二者关系的辨析及其审美要求这中,形成了涵义十分复杂的“本色”观,也表现在对戏曲语言雅与俗的审美趣味和“化工”与“画工”审美境界的争鸣之中。理论家还总结了集语言、情境、动作、容貌、心理等于一体的多维度的人物塑造策略,探求出人物形象的共性美与个性美、人伦美与人情美相统一的审美特征,并把人物的形与神的统一作为最高审美境界。在建构戏曲结构理论时,他们充分考虑了古典戏曲构成因素及艺术价值多元性,把戏曲文学的曲体特征、叙事特征、舞台特征不辨你我地融汇在戏曲情节结构审美中,总结了一系列戏曲结构技法理论,建构出戏曲结构艺术的整体性、曲折性、新奇性、自然性等美学原则。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hinese Classic opera criticism, the creation theories and principles reflect the traditional thought and the spirit of the age of the theorists and the writers with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s. In the theorists' eyes, the playwriters are expected to be both innately gifted and well nurtured artistically, and the rules governing their work differ from those doing the novelists and prose writers. The motivations behind the opera creation were very complex and diverse. Different writers tended to have different motivations, and sometimes multiple creation intent may be found in a same work. The critics made beneficial attempts to classify the classic opera in terms of the theme. Their aesthetic value about the opera with such themes as history, ethics, love, and religion reflects the profound influence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n the opera creation. As for the language art in the drama creation, they probed into the relation between diction and metre, hence a very sophisticated concept of Ben-se(本色). In addition, they had a long debate about whether the drama language should be plain or elegant, i.e. the debate between Adeptness(化工) or elaborateness (画工).The theorists summarized a multi-dimensional characterization strategy , taking into account a series of factors such language, context, action, appearance, and psychology. The humanity beauty in the characters was emphasized and the integration of their form and spirit was thought highest of. Taking into full account the complicated structural elements of a classical opera and the diversity of artistic value. the critics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opera structure theories and aesthetic principles, which aim at integrity, tact, novelty, etc, of the opera structure.
引文
[1]陈竹.《中国古代剧作学史》.武汉:武汉出版社,1999:27。
    [1]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4。
    [2][元]胡祗通.《优伶赵文益诗序》.《紫山大全集》卷八.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6册:150。
    [3][元]佚名.《蓝采和》.王季思主编《全元戏曲》(七).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118。
    [4]幺书仪.《元人杂剧与元代社会》.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74。
    [5][元]虞集.《中原音韵·序》.《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一).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73。
    [6]罗宗信云:“国初混一,北方诸俊新声一作,古未有之,实治世之音也。”《中原音韵·序》.《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一).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77。
    [1][元]罗宗信.《中原音韵·序》.《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一).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77。
    [2][元]虞集.《中原音韵·序》.《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一).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74。
    [3][元]虞集.《叶宋英自度曲谱序》.《道园学古录》卷三十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07册:466。
    [4][明]朱权.《太和正音谱》.《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4。
    [5][明]王衡.《郁轮袍》.《盛明杂剧一集》卷二十.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年据董康诵芬室刻本影印。
    [6]孙楷第《释戾家》考云:“知道戾家是杭州话。人作的事不当行,就谓之戾家。”并释《错立身》题目云:“他(按:完颜寿马)是公子出身,不是惯作院本的人。所以戏文标题,说他是‘戾家行院'。”《沧州集》.北京:中华书局,1965:616-617。
    [7][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上.参见启功《启功丛稿》(论文卷).北京:中华书局,1999:157。
    [1][明]朱权.《太和正音谱》.《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4-25。
    [2][明]朱权.《太和正音谱》.《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5。
    [3][明]朱权.《太和正音谱》.《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44。
    [4][明]郎瑛.《辩证类·绿头巾》.《七修类稿》卷二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59:431。
    [5]沈德符云:“按祖制,乐工俱戴青卐字巾,系红绿搭膊。常服则绿头巾,以别于士庶,此《会典》所载也。”《万历野获编》.北京:中华书局,1959:367。
    徐复柞云:“国初之制,伶人常戴绿头巾,腰系红褡膊,足穿布毛猪皮靴,不容街中走,止于道旁左右行。”《曲论》.《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43。
    [1][明]朱权.《太和正音谱》.《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5。
    [2][明]吕天成.《曲品·自序》.《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07。
    [3][明]徐翙.《盛明杂剧·序》.《盛明杂剧一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年据董康诵芬室刻本影印。
    [4]门岿.《谈元代的戏曲论评》.《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89,3:73。
    [5][元]钟嗣成.《录鬼簿·序》.《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01。
    [6]冯沅君.《古剧说汇》.北京:作家出版社,1956:57。
    [7][元]钟嗣成.《录鬼簿》.《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04。
    [1][明]李开先.《西野春游词序》.路工辑校《李开先集》(上).北京:中华书局,1959:355。
    [2][明]徐渭.《题<昆仑奴>杂剧后》.《徐渭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1092-1093。
    [1][明]王骥德.《曲律》.《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21-122、154、122、141、138、148。
    [2][明]臧懋循.《元曲选·序二》.《元曲选》.北京:中华书局,1958:3。
    [1][明]臧懋循.《元曲选·序二》.《元曲选》.北京:中华书局,1958:4。
    [2][明]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徐朔方校笺《汤显祖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127。
    [1][清]李渔.《慎鸾交》第二出《送远》.清康熙刻本。
    [2][清]李渔.《闲情偶寄》.《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5。
    [3]郭英德.《明清传奇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394。
    [1][宋]欧阳修语,转引自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224。
    [2][清]刘熙载著,刘立人,陈文和点校.《刘熙载集》.南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571。
    [3][清]黄周星.《制曲枝语》.《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19。
    [4][清]黄叔琳.《芝龛记·序》.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1715。
    [5][明]李开先.《西野春游词序》.路工辑校《李开先集》(上).北京:中华书局,1959:335。
    [6][南朝梁]刘勰著,陆侃如、牟世金译注《文心雕龙译注》.济南:齐鲁书社,1995:371、373、463。
    [1][元]钟嗣成.《录鬼簿》.《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18、123、124、125、134。
    [2][元]钟嗣成.《录鬼簿》.《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04。
    [3][元]钟嗣成.《录鬼簿》.《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31。
    [4][元]钟嗣成.《录鬼簿》.《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19、120、123、124、128。
    [5][元]朱有燉.《<继母大贤>传奇·引》.《古本戏曲丛刊四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年影印本。
    [6][明]王世贞.《曲藻·序》.《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5。
    [7][明]王世贞.《曲藻》.《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34、35、37。
    [1][清]杜溶.《巧团圆·序》.《巧团圆》卷首.清康熙刻本。
    [2][清]吕洪烈.《念八翻·序》.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1648-1649。
    [3][清]张翊清.《醉高歌·叙》.《醉高歌》卷首.清乾隆三年(1738)灵雀轩刻本。
    [4][清]朱珪.《全福记·序》.[清]王筠《全福记》卷首.清乾隆年间槐庆堂刊本。
    [5][明]茅一相.《题词评<曲藻>后》.《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38。
    [6][明]王骥德.《曲律》.《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32、178。
    [1][清]李渔.《闲情偶寄》.《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5。
    [2][清]金圣叹.《水浒传·序一》.朱一玄,刘毓忱编《<水浒传>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209-210。
    [3][清]金圣叹批评,傅晓航校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71。
    [1]署名玉茗堂批评的《焚香记》、《种玉记》、《红梅记》等作品,是否确为汤氏所作,历来多有争论。本文于此不对其真伪多作讨论,仅针对其有关戏曲创作理论作一些探讨。相关辨析参见朱万曙《明代戏曲评点研究》.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70-81。
    [2][明]汤显祖.《玉茗堂批评<红梅记>·总评》.[明]周朝俊撰《红梅记》卷首.明刻本。
    [3][清]浚仪散人.《四名家传奇摘出》.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964。
    [4][明]钟人杰.《四声猿·引》.《徐渭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1356。
    [1][明]王骥德.《曲律》.《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78。
    [2][明]祁彪佳.《远山堂曲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52、64。
    [3][明]祁彪佳.《远山堂剧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93。
    [4][明]祁彪佳.《远山堂曲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82、94。
    [5][清]李渔.《闲情偶寄》.《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2。
    [1][明]屠隆.《与君善》.《白榆集》卷十三.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1977:710。
    [2]屠隆《赠金虚中先生·序》云:“余七月授衡岳道诀于李海鸥。海鸥得之金先生。行之口有效。然知有金先生,不敢师李君。九月抵虎林,业拜授聂师所传于张三丰祖师金液还丹大道。无何,复遇金先生,更授余道诀。余又拜而受之。旷劫良缘,私自庆快,敢不努力精进,以期不负师恩。然金先生所传,较之李君加详焉。金先生真吾师也。”徐朔方著《晚明曲家年谱》(第二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358。
    [3][明]祁彪佳.《远山堂曲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0。
    [4][明]吕天成.《曲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35。
    [5][明]屠隆.《修文记》.《古本戏曲丛刊初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4年影印本。
    [6][明]屠隆.《闻化女湘灵为祥云洞仙子志喜六首》.[清]钱谦益《列朝诗集》(二).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1249。
    [7]郑振铎.《修文记·跋》.《郑振铎文集》(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692。
    [1]《蒋士铨传》.《铅山县志》卷十五.上饶师专中文系历代作家研究室编《蒋士铨研究资料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89。
    [2][清]杨恩寿.《词余丛话》.《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九).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51。
    [3][清]冰丝馆居士.《重刻清晖阁批点(牡丹亭)·凡例》.徐扶明编著《牡丹亭研究资料考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75。
    [4][清]快雨堂.《冰丝馆重刻<还魂记>·叙》.徐扶明编著《牡丹亭研究资料考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74。
    [1][美]艾布拉姆斯著,郦稚牛等译.《镜与灯》.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290-291。
    [2][元]钟嗣成.《录鬼簿》.《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51。
    [3][元]熊梦祥著,北京图书馆善本组辑.《析津志辑佚》.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147。
    [4][元]关汉卿.[南吕·一枝花]《不伏老》.李长路编注《全元散曲选释》.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431。
    [5][明]臧懋循.《元曲选·序二》.《元曲选》.北京:中华书局,1958:3。
    [6]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王国维戏曲论文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90。
    [7][元]虞集.《中原音韵·序》.《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一).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74。
    [1][元]钟嗣成.《录鬼簿》.《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31、120、121、123、128。
    [2]陆林.《元代戏剧学研究》.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272。
    [3][元]周德清.《中原音韵·自序》.《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一).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75。
    [4]吴瑞霞.《论钟嗣成戏曲创作主体的人生价值观》.《戏剧艺术》.2002,1:105。
    [5][明]屠隆.《题红记·叙》.《古本戏曲丛刊二集》.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年影印本。
    [6][明]沈璟.《词隐先生手札二通》.陈多、叶长海注释《王骥德曲律》.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356。
    [7][明]毛以燧.《新校注古本西厢记·序》.香雪居刻本。
    [1][明]王骥德.《曲律》.《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21、127、121。
    [2][清]黄周星.《制曲枝语》.《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20。
    [3][清]李渔《闲情偶寄》.《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4。
    [1][清]李渔.《闲情偶寄》.《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9、7。
    [2][清]李渔《闲情偶寄》.《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7、9。
    [3][清]梁廷楠.《曲话》.《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八).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56、266、268、271、271、275、276。
    [1][清]黄振.《石榴记·小引》.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柴湾村舍刻本。
    [2][清]徐爔.《镜光缘·自序》.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1836。
    [3][明]王九思.《书<宝剑记>后》.《宝剑记》卷末.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刻本。
    [4][明]王世贞.《曲藻》.《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39。
    [5]冯梦祯《序黛玉轩新刻<北雅>》云:“本朝王渼陂初作北词,举似,善唱者曰:‘词则佳矣,谓音律何?'于是渼陂习唱三年,遂以填词显。”《快雪堂》卷二.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刻本。
    [6]《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词曲类存目》云:“九思酷好音律,尝倾赀购乐工,学琵琶,得其神解。是编所录,大半依弦索越调而带犯之,合拍颇善。又明人小令多以艳丽擅长,九思独叙事抒情宛转妥协,不失元人遗意。其于填词之四声,杂以带字,不失尺寸。可谓声音文字兼擅其胜。”[清]永瑢,[清]纪昀主编,周仁等整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海口:海南出版社,1999:1101。
    [7][明]王世贞.《曲藻》.《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35。
    [8][明]雪蓑渔者.《宝剑记·序》.《宝剑记》卷首.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刻本。
    [9][明]邹迪光.《汤义仍先生传》.[明]汤显祖著,石衣编注《玉茗堂尺牍》.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344。
    [10][明]汤显祖.《七夕醉答君东二首》.徐朔方校笺《汤显祖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735。
    [11][明]汤显祖.《寄嘉兴马乐二丈兼怀陆五台太宰》.徐朔方校笺《汤显祖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537.
    [1][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357、350、358、46。
    [2][元]顾瑛.《制曲十六观》.俞为民、孙蓉蓉主编《历代曲话汇编·唐宋元编》.合肥:黄山书社,2006:514、516。
    [1][明]臧懋循.《元曲选·序二》.《元曲选》.北京:中华书局,1958:4。
    [2][明]闵光瑜.《邯郸记·小引》.《古本戏曲丛刊初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4年影印本。
    [3][明]汤显祖.《寄达观》.徐朔方校笺《汤显祖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268。
    [4][明]汤显祖.《续栖贤莲社求友文》.徐朔方校笺《汤显祖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161。
    [5][明]康海.《题紫阁山人<子美游春传奇>序》.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855。
    [6]署名李贽曾评点的戏曲有《西厢记》、《琵琶记》、《拜月记》、《玉合记》等十四、五种,其中数种是否出自李贽之手笔,尚无定论,本文不作考辨,仅取其理论观念。
    [7][明]李贽.《焚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271。
    [1][明]汤显祖.《董解元西厢·题辞》.《汇刻传剧》(一).暖红室1919年刻本。
    [2][明]汤显祖.《答凌初成》.徐朔方校笺《汤显祖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367、1345。
    [1][明]王思任.《玉茗堂还魂记·序》.《汇刻传剧》(十二).暖红室1919年刻本。
    [2][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周易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版:83。
    [3][明]王思任.《玉茗堂还魂记·序》.《汇刻传剧》(十二).暖红室1919年刻本。
    [4]叶长海.《中国戏剧学史稿》.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296。
    [5][明]王思任.《春灯谜·叙》.《古本戏曲丛刊二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年影印本。
    [6][明]王思任.《王实甫西厢记·序》.隗芾,吴毓华编《古典戏曲美学资料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171。
    [7][明]张琦.《衡曲尘谭》.《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67。
    [8][明]张琦.《吴骚合编·小序》.吴毓华编著《中国古代戏曲序跋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212。
    [9][明]张琦.《衡曲尘谭》.《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68。
    [1][明]张琦.《衡曲尘谭》.《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73。
    [2][明]卢楠.《想当然·卢次楩本叙》.《古本戏曲丛刊初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4年影印本。
    [3]一般而言,文学艺术所涉及的“主体”可以指称三种不同的对象:创作主体的作家、文学叙述对象主体的人物和接受主体的读者和批评家。文学叙述对象的人,相对于作家而言是被描述的客体,但相对于他在作品中生活的环境而言,他又是主体,因为他是可能的有意识的存在物,他的环境与他的生活是被他所感知的对象。
    [1][明]孟称舜.《古今名剧合选·序》.《古本戏曲丛刊四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年影印本。
    [2]陈竹.《中国古代剧作学史》.武汉:武汉出版社,1999:374。
    [3][清]李渔.《闲情偶寄》.《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54。
    [1][清]李渔.《闲情偶寄》.《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55、54、26。
    [2][清]李渔.《闲情偶寄》.《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54。
    [3][明]朱京藩.《风流院·叙》.《古本戏曲丛刊二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年影印本。
    [4][清]李渔.《闲情偶寄》.《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3、31。
    [1][清]宋廷魁.《介山记·跋》.《介山记》卷末.清乾隆刻本。
    [2][明]卢楠.《想当然·卢次楩本叙》.《古本戏曲丛刊初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4年影印本。
    [1][清]郭棻.《蚺蛇胆表忠记·弁言》.《古本戏曲丛刊五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
    [2][南朝梁]刘勰著,陆侃如、牟世金译注《文心雕龙译注》.济南:齐鲁书社,1995:359。
    [3][晋]陆机,张怀瑾译注.《文赋译注》.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22。
    [4][明]汤显祖.《朱懋忠制义叙》.徐朔方笺校《汤显祖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086。
    [5]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下).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228。
    [6][明]李贽.《焚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270、271。
    [7][清]李渔.《闲情偶寄》.《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北京:中国古代戏剧出版社,1959:8、67。
    [8][清]郭棻.《蚺蛇胆表忠记·弁言》.《古本戏曲丛刊五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
    [1][清]李渔.《闲情偶寄》.《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北京:中国古代戏剧出版社,1959:67。
    [2][晋]陆机著,张怀瑾译注.《文赋译注》.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46。
    [3][唐]李德裕.《文章论》.《会昌一品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214。
    [4][清]李渔.《闲情偶寄》.《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北京:中国古代戏剧出版社,1959:26-27。
    [5][清]李渔.《闲情偶寄》.《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北京:中国古代戏剧出版社,1959:70。
    [1][清]金圣叹.《水浒传·序一》.朱一玄,刘毓忱编《<水浒传>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210。
    [2][清]金圣叹批评,傅晓航校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70。
    [3]第一种圣境,是作家按预先的构思去传达,两者完全吻合。第二种神境,是作家在构思时有些没有想到的东西,由于顺着人物的性格去写,沿着情节发展的轨道去写,结果在传达时写了出来,出现了无意得之、不期然而然的神妙境界。第三种化境,是一种难以理喻、冲动迷狂的非理性的创作心态。作家不仅构思时没有想到,而且传达时也不及思索,只是沿着人物性格逻辑与情节趋势,任由文思喷涌而出,信笔写去,如造化神工,自然天成。
    [4][清]金圣叹批评,傅晓航校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19-20。
    [1]陈洪.《清初文论中的佛学影响》.《南开学报》,1996,6:50。
    [2][清]金圣叹批评,傅晓航校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56-57。
    [3][清]金圣叹批评,傅晓航校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15-16。
    [1]吴梅.《中国戏曲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50。
    [2][汉]司马迁.《太史公自序》.胡怀琛等选注《史记》.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381。
    [3]钱锺书.《管锥编》(补订重排本·三).北京:三联书店,2001:136。
    [4]如钟人杰云:“第文规诗律,终不可逸辔旁出,于是调谑亵慢之词,入乐府而始尽。”《四声猿·引》.《徐渭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1356。
    [1][明]袁宏道.《徐文长传》.钱伯城笺校《袁宏道集笺校》(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716。
    [2][明]徐渭.《选古今南北剧·序》.《徐渭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1297。
    [3][明]徐渭.《倪某别有三绝见遗》.《徐渭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854。
    [4][明]澂道人.《四声猿·跋》.《徐渭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1358。
    [5][明]徐渭.《选古今南北剧·序》.《徐渭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1296。
    [6][明]钟人杰.《四声猿·引》.《徐渭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1356。
    [7][清]顾公燮.《消夏闲记》.徐渭著、周中明校注《四声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219。
    [1][明]李贽.《焚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271。
    [2][明]朱京藩.《风流院·叙》.《古本戏曲丛刊二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年影印本。
    [3][清]顾森.《回春梦·自序》.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2046-2047。
    [1][清]柴绍然.《风流院·叙》.《古本戏曲丛刊二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年影印本。
    [2][清]李玉.《南音三籁·序》.王秋桂主编《善本戏曲丛刊》(四).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7:905。
    [3]吴伟业《秣陵春·自序》云:“余端居无憀,中心烦懑,有所徬徨,感慕仿佛,庶几而目将遇之而足将从之,若真有其事者,一唱三叹,于是乎作焉。”《古本戏曲丛刊三集》.上海:文学古籍刊行社,1957年影印本。
    [4][清]吴伟业.《北词广正谱·序》.王秋桂主编《善本戏曲丛刊》(六).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7:1-9。
    [5][清]钱谦益.《眉山秀·题词》.《古本戏曲丛刊三集》.上海:文学古籍刊行社,1957年影印本。
    [6][清]焦循.《剧说》.《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八).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58。
    [7][清]方文.《嵞山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504。
    [8]郑振铎.《续四声猿·跋》.《郑振铎文集》(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708。
    [1][清]张韬.《续四声猿·题辞》.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959。
    [2][清]桂馥.《谒帅府·小引》.清嘉庆九年(1804)刻本。
    [3][清]桂馥.《<投圂中>散套·小引》.清嘉庆九年(1804)刻本。
    [4][清]王定柱.《后四声猿·序》.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1025。
    [5][清]怜芳居士.《后四声猿·跋》.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1026。
    [6][元]钟嗣成.《录鬼簿》.《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18、121、122、124。
    [1][明]王骥德.《曲律》.《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47。
    [2][明]于若瀛.《阳春奏·序》.《古本戏曲丛刊四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年影印本。
    [3][清]张令仪.《乾坤圈·自序》.胡文楷编著《历代妇女著作考》(增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509。
    [4][清]葛庆曾.《乔影·跋》.《乔影》卷末.道光乙酉(1825)莱山吴载功刊本。
    [5][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谢国桢《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中).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233。
    [1][明]谢肇淛著,郭熙途校点.《五杂俎》.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270。
    [2][明]茗柯生.《博笑记·题词》.《博笑记》卷首.《古本戏曲丛刊初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4年影印本。
    [3][明]汪渐鸿.《苏门啸·小引》.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892。
    [4]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小引》云:“偶戏取古今所闻一二奇局可纪者,演而成说,聊舒胸中磊块。”凌濛初编著、尚乾等校点《二拍: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济南:齐鲁书社,1993:2。
    [5][明]胡麒生.《苏门啸·小引》.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891。
    [6][明]范世彦.《磨忠记·序》.《古本戏曲丛刊二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年影印本。
    [1]佚名.《磨忠记·总评》.《古本戏曲丛刊二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年影印本。
    [2][明]卓人月.《残唐再创·小引》.董康辑《诵芬室读曲丛刻》(四).北京:中国书店,1980年影印本。
    [3][明]马权奇.《残唐再创·批语》.《古本戏曲丛刊四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年影印本。
    [4][明]孟称舜.《古今名剧合选》.《古本戏曲丛刊四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年影印本。
    [5]如韩愈在提出“不平则鸣”的同时,又强调道:“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陈良运主编《中国历代诗学论著选》.南昌:北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283。
    [1][清]长松下散人.《<阴阳判>传奇·序》.《古本戏曲丛刊五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
    [2][清]邱开来.《补天石·序》.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1109。
    [3][清]壶天隐叟.《南阳乐·题辞》.《不登大雅文库珍本戏曲丛刊》(十八).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影印本:268-269。
    [1][清]梁廷楠.《曲话》.《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八).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66-267。
    [2][清]周乐清.《补天石·自序》.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1104-1105。
    [1][清]蒋士铨.《四弦秋·序》.《不登大雅文库珍本戏曲丛刊》(二十一).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影印本:179。
    [2][清]江春.《四弦秋·序》.《不登大雅文库珍本戏曲丛刊》(二十一).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影印本:183。
    [3][明]丘濬.《伍伦全备忠孝记》(卷一).《古本戏曲丛刊初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4年影印本。
    [4][明]徐渭.《南词叙录》.《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39。
    [5][清]沈谦.《翻西厢·本意》.《古本戏曲丛刊三集》.上海:文学古籍刊行社,1957年影印本。
    [6]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212。
    [1][清]梅窗主人.《百宝箱·自序》.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1816。
    [2][清]潘炤.《乌阑誓·自序》.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1969。
    [3]王訢《乌阑誓·序》云:“于游鱼出渊之始,托闺房以泯其迹,终且善为十郎补过,或令唾骂者转之涕泪以恕十郎,潘子可谓深心矣。然则一事也,《乌阑誓》则潘子之霍氏李十郎也,临川《紫钗》不得而有也,唐人说部亦不得而有也。……尾曰圆圆、曰仙,微词也。使人鉴乌有以征实录也。”吴鼒《乌阑誓·跋》云:“原夫磊落之气,牢骚之思,形之篇什,限于章句,不足展其长言咏歌,因之游戏翰墨,翻古乐府,错综稽覈,正其名教,欲炼石之补,爰有《乌阑誓》之作也。兰闺抱恨,仙术能援,鸳冢兴悲,天缘可挽,直令玉茗舌桥矣。”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1972-1973。
    [4]孔子云:“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上海:上海书店,1986:137。
    [5][汉]毛公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27。
    [1][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749。
    [2][宋]苏轼,[清]冯应榴辑注.《苏轼诗集合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833。
    [3][明]杨慎.《升庵全集》.王云五主编《万有文库》(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450。
    [4][宋]苏轼,王松龄点校.《东坡志林》.北京:中华书局,1981:26。
    [5][宋]陆游.《春社》.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四).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883。
    [6][宋]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二一.《四部丛刊初编》本。
    [7][元]关汉卿.[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康保成,李树玲选注《关汉卿选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321。
    [8][元]朱经.《青楼集·序》.《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5。
    [9][元]钟嗣成.《录鬼簿》.《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31、118。
    [1]杨维桢《沈氏乐府·序》云:“今乐府者,文墨之士之游也。然而媟雅邪正,豪俊鄙野,则亦随其人品而得之。杨、卢、滕、李、冯、贯、马、白,皆一代词伯,皆不能不游于是,虽依比声调,而其格力雄伟正大,有足传也。”《东维子文集》卷十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21册:478。
    [2]赵山林.《古代戏曲理论中的“游戏说”》.《辽宁大学学报》,1991,2:73。
    [3][明]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徐朔方校笺《汤显祖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128。
    [4][明]李贽.《焚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270。
    [5][明]汤显祖.《点校虞初志序》.徐朔方校笺《汤显祖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482。
    [1][明]谢肇淛著,郭熙途校点.《五杂俎》.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274。
    [2][明]徐复祚.《曲论》.《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36、244。
    [3][明]徐复祚.《曲论》.《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43。
    [1][明]王骥德.《曲律》.《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81。
    [2][明]朱有燉.《吕洞宾花月神仙会·自引》.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843。
    [3][明]王九思.《答王德徵书》.《渼陂集》.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1976年影印本:256。
    [4][明]陆采.《南西厢记·序》.《古本戏曲丛刊初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4影印本。
    [5][明]茅暎.《题<牡丹亭记>》.《古本戏曲丛刊初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4年影印本。
    [6][清]裘琏.《四韵事·弁言》.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950。
    [7][清]黄图珌.《栖云石·自引》.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1822。
    [8]黄叔琳《芝龛记·序》云:“董君恒岩,工文章、具卓识,为政之余,以高才博学,著作自娱。”俞樾《玉狮堂传奇·总序》云:“潜翁陈君负干济之才,筮仕吾浙,浮沈下僚,温温无所试,乃以声律自娱。”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1715、2289。
    [9]欧明俊.《古代文论中的“自娱”说》.《文艺理论研究》2002,2:85。
    [10][清]丁耀亢.《赤松游·题辞》.《古本戏曲丛刊五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
    [11][清]阮大铖.《春灯谜·自序》.《古本戏曲丛刊二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影印本。
    [1][法]卢梭著,王子野译.《给达朗贝论戏剧的信》.马奇主编《西方美学史资料选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624。
    [2][清]钱书.《雅趣藏书·自序》.清康熙崇文堂刊硃墨套印本。
    [3][清]李渔.《香草亭传奇·序》.《李渔全集》(十八).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123。
    [1][清]李渔.《闲情偶寄》.《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53-54。
    [2][清]李渔.《风筝误》(卷下).《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第1775册:575。
    [3]李渔《一家言·偶兴》云:“尝以欢喜心,幻为游戏笔。著书三十年,于世无损益。但愿世间人,齐登极乐国。纵使难久长,亦且娱朝夕。一刻离苦恼,吾责亦云塞。还期同心人,种萱勿种檗。”《李渔全集》(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25-26。
    [4][清]李调元.《剧话·序》.《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八).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35。
    [5]张末民.《说“游”解“戏”--中国古代文艺中的“游戏说”笔记》.《戏剧文学》,1999,4:5。
    [1][法]雨果著,柳鸣九译.《雨果论文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107-108。
    [2][俄]车尔尼雪夫斯基著,辛未艾译.《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学》(上).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6:547。
    [3][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孟元老等著《东京梦华录(外四种)》.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96。
    [4][元]周德清指出关、郑、白、马的杂剧“曰忠,曰孝,有补于世”《中原音韵·自序》.《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一).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75。杨维桢认为元杂剧“其以声文缀于君臣、夫妇、仙释氏之典故以警人视听,使痴儿女知有古今美恶成败之劝惩”。《东维子文集》卷十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21册:478。夏庭芝认为杂剧“可以厚人论,美风化”《青楼集志》.《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7。
    [1][元]高明.《琵琶记》.毛晋编《六十种曲》(一).北京:中华书局,1958:1。
    [2][清]张廷玉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12。
    [3][明]朱元璋.《御制大明律·序》.怀效锋点校《大明律》.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1。
    [4]王利器.《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增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1、14。
    [1][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661。
    [2][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序》.《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1。
    [3][明]朱权.《太和正音谱》.《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43。
    [4][明]丘濬.《伍伦全备忠孝记》(卷一).《古本戏曲丛刊初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4年影印本。
    [1]郭英德.《明清传奇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81。
    [2][明]王世贞.《曲藻》.《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34。
    [3][明]徐复祚.《曲论》.《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36。
    [4][明]高儒,周弘祖.《百川书志·古今书刻》.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88。
    [5][清]黄文旸.《曲海总目提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1401。
    [6][明]邵璨.《香囊记》.毛晋编《六十种曲》(一).北京:中华书局,1958:1。
    [7]沈鲸《双珠记》四十六出《人珠还合》云:“从来名教纲常重,德行彻重瞳,褒旌宠锡如天纵,忠和孝难伯仲。况坚贞胶巩,从容成义勇,卓异尤超众。”其收场诗云:“忠孝贤贞具秉彝,双珠离合更神奇。明王超格颁恩宠,留得余风作世维。”毛晋编《六十种曲》(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58:171。
    [8][明]郑之珍.《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序》.明万历十年(1582)高石山房刻本。
    [9][明]冯梦龙.《新灌园·叙》.《墨憨斋定本传奇》(上).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0年影印本。
    [1][明]冯梦龙.《双雄记·总评》.《墨憨斋定本传奇》(中).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0年影印本。
    [2][明]吕天成.《义侠记·序》.《古本戏曲丛刊初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4年影印本。
    [3][明]吕天成.《曲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25、245。
    [4][明]蒋子征.《祝发记·序》.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1204。
    [5][明]陈昭远.《三祝记·叙》.《古本戏曲丛刊二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年影印本。
    [6][明]马翼如.《威风记·序》.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1280。
    [7]《训诸臣研精理学谕》.《清高宗实录》卷一二八.转引自郭英德《明清传奇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514。
    [8][清]昭梿著,何英芳校点.《啸亭杂录》.北京:中华书局,1980:8。
    [9][清]凌延堪.《与胡敬仲书》.张舜徽选编《文献学论著辑要》.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377。
    [10][清]丁耀亢.《啸台偶著词例》.《古本戏曲丛刊五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
    [1][清]宋廷魁.《介山记·或问》.《介山记》卷首.清乾隆刻本。
    [2][清]董榕.《芝龛记·凡例》.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1712。
    [3][清]夏纶.《惺斋五种曲·自序》.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1740。
    [4][清]梁廷楠.《曲话》.《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八).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67。
    [5][清]夏纶.《花萼吟·自跋》.乾隆十八年(1753)世光堂刻本。
    [6][清]杨潮观.《吟风阁杂剧·自序》.胡士莹校注《吟风阁杂剧》.北京:中华书局,1963:1。
    [1][清]杨潮观.《吟风阁杂剧·小序》.《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第1768册:11-13。
    [2][清]杨悫.《吟风阁杂剧·序》.胡士莹校注《吟风阁杂剧》.北京:中华书局,1963:230。
    [3][清]余治.《庶几堂今乐·自序》.清同治间得见斋刊本。
    [4][清]余治.《庶几堂今乐·小序》.清同治间得见斋刊本。
    [1]郑传寅.《传统文化与古典戏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119。
    [2][宋]朱.《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68。
    [3][宋]朱.《朱子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104-105。
    [4][汉]毛公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4、17。
    [5][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661。
    [6][清]杜濬.《祭皋陶·弁语》.宋琬著《宋琬全集》.济南:齐鲁书社,2003:842。
    [1][清]洪升.《长生殿·自序》.《古本戏曲丛刊五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
    [2][清]孔尚任.《桃花扇·小引》.《古本戏曲丛刊五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
    [3][清]石韫玉.《红心词客传奇·序》.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1943。
    [4][清]石韫玉.《乐府解题四则》.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1943-1948。
    [5][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676。
    [6]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24-25。
    [7][希腊]德谟克利特.《著作残篇》.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上).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5。
    [8][希腊]亚里斯多德,[罗马]贺拉斯.《诗学·诗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155。
    [1]郭英德.《是“风教”还是“风情”?--明清文人传奇作家的文学观念散论》.《中州学刊》.1990,4:79。
    [2]学者多认为《狂鼓史》的创作与沈炼直谏严篙而被害有关,如徐朔方著《晚明曲家年谱·浙江卷·徐渭年谱》.《徐朔方集》第三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48-49。周中明也认为此剧具有强烈的反严嵩思想,以祢衡喻沈练,曹操影射严嵩。《徐渭<四声猿>浅谈》.《戏曲研究》第7辑,1982。孙崇涛也认为此剧以悼念亡友沈练创作基本缘曲,但还综合了各种反严斗争的类似事例,折射的是地主阶级在野势力与当权派相抗衡的政治斗争现实。《<四声猿>管窥》.《戏曲研究》第22辑,1987。贺圣遂认为该剧并非为沈炼之事而作,完全是抒发自己内心积郁的作品。《徐渭文学的个性精神》.《复旦学报》,1989,1:26-31。
    [3]徐渭《沈将军青霞》云:“参军青云士,直节凌邃古。伏阙两上书,裸裳三弄鼓。万乘急宵衣,当廷策强虏。借剑师传惊,骂坐丞相怒。遗帼辱帅臣,筹边著词赋。截身东市头,名成死谁顾。”《徐渭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67。
    [4][明]徐渭.《与诸士友祭沈君文》.《徐渭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1051。
    [1]殷增.《松陵诗徵前编》卷八.叶绍袁原编,冀勤辑校《午梦堂集》.北京:中华书局,1998:1142。
    [2][明]叶小纨.《鸳鸯梦》.华玮编校《明清妇女戏曲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3:20。
    [3][明]沈自征.《鸳鸯梦·小序》.华玮编校《明清妇女戏曲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3:27。
    [4]华玮认为纨纨六年多的婚姻生活不美满,其父叶绍袁在《昭齐三周祭文》中写道:“汝夫妇缘悭,不但生前可怨,而身后更可伤矣。自壬申腊尽,汝辞人世,越岁寒食中元,不见汝婿来麦饭村酤一奠汝也。”小鸾更是将婚而逝。因此主张该剧“藉此梦影射其姊妹之婚姻命运,并且感叹婚姻作为女子幸福归宿的梦想之易于幻灭”。《明清妇女之戏曲创作与批评》.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4:108-109。
    [5][清]丁耀亢.《赤松游·本末》.《古本戏曲丛刊五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
    [1][清]瞿颉.《鹤归来·自序》.邓长风著《明清戏曲家考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474。
    [2][清]吴伟业.《观<蜀鹃啼>剧有感四首并序》.李学颖集评标校《吴梅村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472。
    [3]王于飞.《吴伟业行实二考》.《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3:140。
    [4][清]杨颐.《梨花雪·叙》.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2426。
    [5][清]徐鄂.《梨花雪·自序》.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2425。
    [1][明]陶奭龄.《喃喃录》.杨恩寿著《词余丛话》.《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九).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50。
    [2][清]韩冲.《醒梦戏曲·序》.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1552。
    [3][明]朱有燉.《半夜朝元·自引》.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833。
    [4][明]朱有燉.《神仙会·自引》.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843。
    [5][明]朱有燉.《辰钩月·引》.《古本戏曲丛刊四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年影印本。
    [6][明]史宝安.《东华仙三度十长生·序》.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828。
    [1][清]坦弱道人.《性天风月通玄记·序》.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857。
    [2][清]张廷玉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7896。
    [3][明]吕天成.《曲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15。
    [4][清]焦循.《剧说》.《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八).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23。
    [5][明]杨悌.《洞天玄记·前序》.《古本戏曲丛刊四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年影印本。
    [6][明]张天粹.《洞天玄记·跋》.《古本戏曲丛刊四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年影印本。
    [7][明]屠隆.《昙花记·序》.《古本戏曲丛刊初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4年影印本。
    [8][明]祁彪佳.《远山堂曲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0。
    [1][明]冶城老人.《同升记·序》.黄文旸编《曲海总目提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1804。
    [2][明]智达.《归元镜·问答因缘》.《大乘净宗剧本归元镜》.台北:新加坡净宗学会,1998:9-11、228-229。
    [3]《业海扁舟》是否为金所作,有待进一步考证。从其序中所云“今赠是书,并命作序,冠诸简端”判断,似不为其所作。
    [4][清]金莲凯.《业海扁舟·自序》.道光年间抄本。
    [1]陈麟书.《宗教学原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8:124。
    [2][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609。
    [3][清]黄周星.《人天乐·自序》.《古本戏曲丛刊三集》.上海:文学古籍刊行社,1957年影印本。
    [4][魏]曹丕.《典论·论文》.[南朝梁]萧统编《昭明文选》.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720。
    [5][清]黄周星.《人天乐·自序》.《古本戏曲丛刊三集》.上海:文学古籍刊行社,1957年影印本。
    [1][清]黄周星.《人天乐·自序》.《古本戏曲丛刊三集》.上海:文学古籍刊行社,1957年影印本。
    [2][清]尤侗.《读离骚·自序》.《西堂乐府》.《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第1407册:176。
    [1][清]李渔.《闲情偶寄》.《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7-8。
    [2]童庆炳.《文学理论要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119。
    [3][元]余阙.《阳君显民诗集·序》.《青阳集》卷二.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14册:380。
    [4][明]屠隆.《玉合记·叙》.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2743。
    [5][唐]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卷八.北京:中华书局,1979:663。
    [6][唐]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志》.[清]王琦注《李太白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558。
    [1][明]吕天成.《曲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35。
    [2][明]沈德符.《顾曲杂言》.《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08。
    [3][清]吕洪烈.《念八翻·序》.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1649。
    [4][清]陈其泰.《帝女花·序》.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2152。
    [5][明]陈澜汝.《劝善记·评》.明万历十年(1582)高石山房刻本。
    [1]灌圃耐得翁云:“教坊大使,在京师时,有孟角球,曾撰杂剧本子。”孟元老等著《东京梦华录(外四种)》.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96。
    吴自牧云:“向者汴京教坊大使孟角球曾做杂剧本子。”《梦粱录》(三).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190。
    [2]周密《武林旧事》卷十所记官本杂剧段数已有二百八十本之多。
    [3][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孟元老等著《东京梦华录(外四种)》.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97。
    [4][宋]吴自牧.《梦粱录》(三).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192。
    [5]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云:“讲史书,讲说前代书史文传、兴废争战之事。”孟元老等著《东京梦华录(外四种)》.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98。
    吴自牧云:“讲史书者,谓讲说《通鉴》、汉唐历代书史文传、兴废争战之事。”《梦粱录》(三).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194。
    [1][元]胡祗遹.《赠宋氏序》.《紫山大全集》卷八.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6册:171。
    [2][元]燕南芝庵.《唱论》.《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一).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60。
    [3][元]夏庭芝.《青楼集·志》.《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7。
    [1][元]夏庭芝.《青楼集》.《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9、20、22、23、24、26、28、31、32、34、34、40、40。
    [2][明]朱权.《太和正音谱》.《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4。
    [3]周贻白认为:“元剧中也有不属于十二科的特殊情节,如一部分伸冤理枉的‘公案剧',所表现的情节,多数是反映当时人民在贪官污吏的诬害之下,借着宋代包拯或张鼎的名字出来平反冤狱。如《灰阑记》、《勘头巾》、《鲁斋郎》、《陈州粜米》、《魔合罗》之类,皆非所谓‘十二科'所能概括。”《中国戏剧史长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193。
    [1][明]李开先.《改定元贤传奇·后序》.路工辑校《李开先集》(上).北京:中华书局,1959:317。
    [2]洪升云:“昔涵虚子论元人曲有十二科,一曰‘神仙道化',故臧晋叔《元曲选》此科居十之三。”《扬州梦·序》.《古本戏曲丛刊五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
    [3][清]左潢.《兰桂仙·凡例》.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2033。
    [4][清]焦循.《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八).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06。
    [5][明]吕天成.《曲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23。
    [6][清]邹式金.《杂剧三集·小引》.《杂剧三集》卷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
    [7][清]金莲凯.《业海扁舟·自序》.道光年间抄本。
    [1]如熊华在《齐人记·总论》提及“才子佳人”和“神仙怪诞”两类题材:“古来传奇者,不下数百家,类多才子佳人、神仙怪诞之事,抒一己之才以谐俗。”国家图书馆手抄本。又如明永乐九年七月榜文规定:“今后人民、倡优装扮杂剧,除依律神仙道扮、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劝人为善及欢乐太平者不禁外,但有亵渎帝王圣贤之词曲,驾头杂剧,非律所该载者,敢有收藏、传诵、印卖,一时拿送法司究治。”王利器.《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增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4。这里罗列的“神仙道扮”、“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劝人为菩、欢乐太平者”及“驾头杂剧”,并不具备学理上的分类性质,因而不能当作对戏曲题材的分类研究。
    [2][清]李渔.《闲情偶寄》.《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0。
    [3]任讷.《散曲概论》.王小盾,杨栋编《词曲研究》.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393。
    [1][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孟元老等著《东京梦华录(外四种)》.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98。
    [2][宋]吴自牧.《梦粱录》(三).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194。
    [1]“烟粉”为“烟花粉黛”的简称。胡仕莹云:“烟粉--讲烟花粉黛,人鬼幽期的故事。”并注云:“叶德均谓‘《醉翁谈录》话本名目,烟粉类十六种,其中本事确然可考的只有五种(燕子楼、杨舜渝、钱塘佳梦、锦庄春游、柳参军).所谓烟粉,虽是指美女,但据这五种内容,却都是遇女鬼事,因此,我疑心《醉翁谈录》的烟粉应专指人鬼的幽期事……'其说颇有见地,从之。”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北京:中华书局,1980:111。
    [2]“灵怪”主要讲神仙妖术的故事。参见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北京:中华书局,1980:111。
    [3]“传奇”主要讲人世间悲欢离合的奇闻轶事。参见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北京:中华书局,1980:111。
    [4][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345。
    [5][元]燕南芝庵.《唱论》.《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一).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59。
    [1][明]王骥德.《曲律》.《中国古典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47。
    [2][明]米万钟.《天函记·序》.黄文旸编《曲海总目提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447。
    [3]佚名.《磨忠记·总评》.《古本戏曲丛刊二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年影印本。
    [4]李渔.《闲情偶寄》.《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1。
    [1][清]黄文旸.《曲海总目提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399。
    [2][清]吴伟业.《清忠谱·序》.《古本戏曲丛刊三集》.上海:文学古籍刊行社,1957年影印本。
    [3][清]孔尚任.《桃花扇·本末》.《古本戏曲丛刊五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
    [4]吴新雷.《论孔尚任(桃花扇)的创作思想》,《南京大学学报》.1997,3:109-110。
    [5][清]孔尚任.《桃花扇·凡例》.《古本戏曲丛刊五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
    [6][清]吴陈琰.《桃花扇·题辞》.《古本戏曲丛刊五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
    [1][清]黄元治.《桃花扇·跋》.《古本戏曲丛刊五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
    [2][清]邵大业.《芝龛记·序》.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1717。
    [3][清]张埙.《冬青树·序》.《不登大雅文库珍本戏曲丛刊》(二十一).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影印本:239。
    [4][清]胡鸣谦.《鹤归来·跋》.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2080。
    [5][清]杨恩寿.《麻滩驿·自叙》.《坦园丛稿》.光绪长沙杨氏坦园藏板。
    [6][清]杨恩寿.《理灵坡·自叙》.《坦园丛稿》.光绪长沙杨氏坦园藏板。
    [7][明]且居.《息宰河·评语》.陈美林等著《沈嵊与且居批评(息宰河)传奇》.《文献》,1987,3:35。
    [8][清]孙郁.《天宝曲史·凡例》.《古本戏曲丛刊三集》.上海:文学古籍刊行社,1957年影印本。
    [9][清]松涛.《天宝曲史·序》.《古本戏曲丛刊三集》.上海:文学古籍刊行社,1957年影印本。
    [10][清]沈珩.《天宝曲史·题词》.《古本戏曲丛刊三集》.上海:文学古籍刊行社,1957年影印本。
    [1][清]董榕.《芝龛记·凡例》.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1712-1715。
    [2][清]黄叔琳.《芝龛记·序》.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1715-1716。
    [3][清]蒋士铨.《空谷香》.《不登大雅文库珍本戏曲丛刊》(二十三).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影印本:254。
    [4][清]蒋士铨.《一片石·自序》.《不登大雅文库珍本戏曲丛刊》(二十二).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影印本:5。
    [5][清]阮龙光.《第二碑·序》.《不登大雅文库珍本戏曲丛刊》(二十二).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影印本:91。
    [6][清]蒋士铨.《四弦秋·序》.《不登大雅文库珍本戏曲丛刊》(二十一).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影印本:179。
    [7][清]杨恩寿.《词余丛话》.《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九).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51。
    [8][清]蒋士铨.《晋春秋·序》.《晋春秋》卷首.嘉庆五年(1800)太虚斋刊本。
    [9][清]蔡廷弼.《晋春秋·凡例》.《晋春秋》卷首.嘉庆五年(1800)太虚斋刊本。
    [1][英]威廉·阿契尔著,吴钧燮,聂文杞译.《剧作法》.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4:130。
    [2][希腊]亚里斯多德著,陈中梅译.《诗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81、178。
    [3][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孟元老等著《东京梦华录(外四种)》.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97。
    [4][明]王骥德.《曲律》.《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47。
    [5][清]李调元.《剧话》.《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八).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52。
    [6][明]屠隆.《昙花记·序》.《古本戏曲丛刊初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4年影印本。
    [7][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425-426。
    [1][明]徐复祚.《曲论》.《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34。
    [2][清]姚燮.《今乐考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十).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90。
    [3][清]陈宝.《东海记·凡例》.清嘉庆间刻本。
    [4][明]凌濛初.《谭曲杂札》.《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58。
    [5][明]祁彪佳.《远山堂曲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09、111。
    [1][明]谢肇淛撰,郭熙途校点.《五杂俎》.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323-324。
    [2][清]凌廷堪.《论曲绝句三十二首》.陈多、叶长海选著《中国历代剧论选注》.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349、350。
    [3][清]蔡廷弼.《晋春秋·凡例》.《晋春秋》卷首.嘉庆五年(1800)太虚斋刊本。
    [1][清]李渔.《闲情偶寄》.《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0-21。
    [2][清]李渔.《曲部誓词》.《李渔全集》(第一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130。
    [3][清]李渔.《闲情偶寄》.《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0-21。
    [4][明]祁彪佳.《远山堂曲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6。
    [5][清]洪升.《长生殿·例言》.《古本戏曲丛刊五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
    [6][清]洪升.《长生殿·自序》.《古本戏曲丛刊五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
    [1][清]洪升.《长生殿·例言》.《古本戏曲丛刊五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
    [2][清]毛奇龄.《(长生殿)院本·序》.洪升著,刘辉校笺《洪升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746。
    [3][清]焦循.《剧说》.《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八).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11、158。
    [4][清]焦循.《花部农谭》.《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八).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26-227。
    [5][清]焦循.《剧说》.《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八).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91-192、143。
    [1][清]孔尚任.《桃花扇·凡例》.《古本戏曲丛刊五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
    [2][清]周乐清.《补天石·凡例》.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1105。
    [3]《周书·武成篇》纪周武王伐纣的战争场面非常残酷,“血流漂杵”。孟子认为这种记载并不可信,指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孟子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57:599。
    [4]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王云五主编《万有文库第一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139。
    [5][德]莱辛著,张黎译.《汉堡剧评》.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60。
    [1][明]洪九畴.《三社记·题辞》.《古本戏曲丛刊三集》.上海:文学古籍刊行社,1957年影印本。
    [2][明]佘翘.《量江记·题》.《古本戏曲丛刊二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年影印本。
    [3][明]祁彪佳.《全节记·序》.祁彪佳著,黄裳校录《远山堂明曲品剧品校录》.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273。
    [4][清]许廷录.《五鹿块·自叙》.《古本戏曲丛刊五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
    [5][清]杜濬.《祭皋陶·弁语》.宋琬著《宋琬全集》.济南:齐鲁书社,2003:842。
    [6][清]黄振.《石榴记·凡例》.[清]黄振撰《石榴记》.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柴湾村舍刻本。
    [7][清]瞿颉.《鹤归来·自序》.邓长风著《明清戏曲家考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475。
    [8][清]王曦.《东海记·自序》.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2024。
    [1][清]蜗寄居士.《(芝龛记)末出评》.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1725。
    [2][清]石光熙.《芝龛记·序》.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1718。
    [3][清]张埙.《冬青树·序》.《不登大雅文库珍本戏曲丛刊》(二十一).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影印本:237。
    [4][明]汤显祖.《旗亭记·题词》.徐朔方校笺《汤显祖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501。
    [5][清]邵大业.《芝龛记·序》.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1717。
    [6][清]黄文旸.《曲海总目提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399。
    [7][清]孙郁.《天宝曲史·凡例》.《古本戏曲丛刊三集》.上海:文学古籍刊行社,1957年影印本。
    [8][清]松涛.《天宝曲史·序》.《古本戏曲丛刊三集》.上海:文学古籍刊行社,1957年影印本。
    [1][清]瞿颉.《元圭记·自序》.郭英德编著《明清传奇综录》.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1090。
    [2][清]黄启太.《词曲闲评》.官桂铨《新发现的清黄启太(词曲闲评)》.《文献》,1989,1:40。
    [3][清]袁声.《领头书·自序》.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1656。
    [4][清]张廷玉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3595-3596。
    [5][清]蒋士铨.《一片石·自序》.《不登大雅文库珍本戏曲丛刊》(二十二).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影印本:3-5。
    [6][清]蒋士铨.《第二碑·自序》.《不登大雅文库珍本戏曲丛刊》(二十二).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影印本:95。
    [1][清]吴伟业.《清忠谱·序》.《古本戏曲丛刊三集》.上海:文学古籍刊行社,1957年影印本。
    [2][清]张坚.《怀沙记·凡例》.《玉燕堂四种曲》.清乾隆刻本。
    [3][清]瞿颉.《鹤归来·序》.邓长风著《明清戏曲家考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475。
    [4][清]胡鸣谦.《鹤归来·跋》.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2080。
    [5][清]杜濬.《清平乐·题词》.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942。
    [6][清]周乐清.《补天石·自序》.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1105。
    [1][清]谭光祜.《(补天石)传奇·序》.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1108。
    [2][清]吕恩湛.《补天石·跋》.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1110。
    [3][清]孔尚任著,汪蔚林编.《孔尚任诗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62:494。
    [4][德国]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337。
    [5][宋]马令.《谈谐传》第二十一.《南唐书》卷二十五.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64册:361。
    [1][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盂元老等著《东京梦华录(外四种)》.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98。
    [2][元]杨维桢.《优戏录·序》.《东维子文集》卷十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21册:486。
    [3][元]杨维桢.《沈氏今乐府序》.《东维子文集》卷十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21册:478。
    [4][元]杨维桢.《朱明优戏序》.《东维子文集》卷十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21册:486。
    [5][元]钟嗣成.《录鬼簿》.《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55。
    [6][明]冯梦龙.《酒家佣·叙》.《古本戏曲丛刊二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年影印本。
    [7][明]冯梦龙.《永团圆·总评》.《墨憨斋定本传奇》(下).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0年影印本。
    [8][清]李玉.《清忠谱》.《古本戏曲丛刊三集》.上海:文学古籍刊行社,1957年影印本。
    [9][清]吴伟业.《北词广正谱·序》.王秋桂主编《善本戏曲丛刊》(六).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7:9-10。
    [1][清]吴伟业.《清忠谱·序》.《古本戏曲丛刊三集》.上海:文学古籍刊行社,1957年影印本。
    [2][清]孔尚任.《桃花扇》.《古本戏曲丛刊五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
    [3][清]孔尚任.《桃花扇·小引》.《古本戏曲丛刊五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
    [4][清]孔尚任.《桃花扇·小引》.《古本戏曲丛刊五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
    [5][清]孔尚任.《桃花扇》.《古本戏曲丛刊五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
    [1][清]黄元治.《桃花扇·跋》.《古本戏曲丛刊五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
    [2][清]董榕.《芝龛记·凡例》.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1712。
    [3][清]黄叔琳.《芝龛记·序》.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1715-1716。
    [4][清]许廷录.《五鹿块·自叙》.《古本戏曲丛刊五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
    [5][清]许琴南.《五鹿块·序》.《古本戏曲丛刊五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
    [6][汉]毛公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8。
    [1][德]莱辛.《汉堡剧评》.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上).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424。
    [2][明]李开先.《张小山小令·序》.路工辑校《李开先集》(上).北京:中华书局,1959:298。
    [3][清]吴伟业.《北词广正谱·序》.王秋桂主编《善本戏曲丛刊》(六).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7:5-6。
    [1][明]王九思.《答王德徵书》.《渼陂集》.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1976:256。
    [2][明]康海.《题紫阁山人(子美游春传奇)序》.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855。
    [3][明)祁彪佳.《远山堂剧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53。
    [4]万历十六年(1588).二十八岁的王衡获顺天府乡试第一名。时任礼部郎中揭发这次考试有人作弊。舞弊虽与王衡无关,但这件事对王衡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5][明]沈泰.《盛明杂剧一集》卷二十.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年据董康诵芬室刻本影印。
    [1][明]徐翙.《盛明杂剧·序》.《盛明杂剧一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年据董康诵芬室刻本影印。
    [2]杜桂萍.《论清代杂剧对徐渭(四声猿)的接受》.《文学评论》.2007,3:102。
    [3][清]尤侗.《叶九来乐府·序》.《西堂乐府》.《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第1407册:311。
    [4][清]尤侗.《读离骚·自序》.《西堂乐府》.《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第1407册:176。
    [5][清]吴伟业.《读离骚·序》.《西堂乐府》.《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第1407册:175。
    [6][清]彭孙遹.《读离骚·题词》.《西堂乐府》.《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第1407册:178。
    [7][清]王士禄.《读离骚·题词》.《西堂乐府》.《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第1407册:176。
    [8]卢前.《卢前曲学四种》.北京:中华书局,2006:65。
    [1][明]吕天成.《曲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40。
    [2][明]许潮.《同甲会》.《盛明杂剧二集》卷十.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年据董康诵芬室刻本影印。
    [3][明]许潮.《午日吟》.《盛明杂剧二集》卷六.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年据董康诵芬室刻本影印。
    [4][明]潘之恒著,汪效倚辑注.《潘之恒曲话》.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13。
    [5][明]祁彪佳.《远山堂剧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53-154。
    [6][明]泥蟠斋.《帝妃春游·跋》.《古本戏曲丛刊四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年影印本。
    [7][明]祁彪佳.《远山堂剧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92。
    [1][清]杜濬.《祭皋陶·弁语》).宋琬著《宋琬全集》.济南:齐鲁书社,2003:842-843。
    [2]佚名.《题汪无如<投桃记>·序》.《古本戏曲丛刊二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年影印本。
    [3][元]周德清.《中原音韵·自序》.《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一).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75。
    [1][元]杨维桢.《沈氏今乐府序》.《东维子文集》卷十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21册:478。
    [2][元]夏庭芝.《青楼集志》.《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7。
    [3][元]高明.《琵琶记》.毛晋编《六十种曲》(一).北京:中华书局,1958:1。
    [4][明]朱有燉.《豹子和尚·自引》.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823。
    [5][明]朱有燉.《义勇辞金·自引》.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853。
    [6]黄文旸云:“剧中前半范氏脱三子罪,似元人曲中杨兴祖之母;后半弟兄死于克汗庭,则似赵李让肥。”《曲海总目提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1401。
    [1][明]邵璨.《香囊记》.毛晋编《六十种曲》(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58:132。
    [2][清]李调元.《雨村曲话》.《中国古典戏剧论著集成》(八).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7、25。
    [3][明]陈罴斋.《跃鲤记》(卷四).《古本戏曲丛刊初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4年影印本。
    [4][清]焦循.《剧说》.《中国古典戏剧论著集成》(八).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59。
    [5]佚名.《四美记》.《古本戏曲丛刊二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年影印本。
    [6][明]沈鲸.《鲛绡记》.《不登大雅文库珍本戏曲丛刊》(三).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影印本:364。
    [1][明]王守仁著,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13。
    [2][清]李调元.《剧话》.《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八).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37。
    [3][明]吴子明.《词林摘艳·跋》.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2695。
    [4][明]张禄.《词林摘艳·序》.上海: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12。
    [5][明]杨悌.《洞天玄记·前序》.《古本戏曲丛刊四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年影印本。
    [1][明]吕天成撰,吴书荫校注.《曲品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406。
    [2][明]吕天成.《义侠记·序》.《古本戏曲丛刊初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4年影印本。
    [3][明]徐复祚.《南北词广韵选》.清抄本。
    [4][明]祁彪佳.《远山堂曲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29。
    [6][明]吕天成.《义侠记·序》.《古本戏曲丛刊初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4年影印本。
    [6][清]李渔.《闲情偶寄》.《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1。
    [7][清]李玉.《永团圆》.《墨憨斋定本传奇》(下).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0年影印本。
    [8]郭英德.《明清传奇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369。
    [9][清]朱素臣.《未央天》.《古本戏曲丛刊三集》.上海:文学古籍刊行社,1957年影印本。
    [10][清]李玉.《人兽关》.《古本戏曲丛刊三集》.上海:文学古籍刊行社,1957年影印本。
    [1][清]顾彩.《桃花扇·序》.《古本戏曲丛刊五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
    [2][清]壶天隐叟.《花萼吟·题辞》.乾隆十八年(1753)世光堂刻本。
    [3][清]徐梦元.《花萼吟·大略》眉批,乾隆十八年(1753)世光堂刻本。
    [1][清]张三礼.《空谷香·序》.《不登大雅文库珍本戏曲丛刊》(二十三).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影印本:3。
    [2][清]姚燮.《今乐考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十).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88。
    [3][清]张道源.《忠雅堂文集·序》.见郭英德《明清传奇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525。
    [4][清]蒋士铨.《钟叔梧秀才诗序》.王运熙,顾易生主编《清代文论选》(下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550。
    [5][清]蒋士铨.《香祖楼·自序》.《不登大雅文库珍本戏曲丛刊》(二十二).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影印本:221。
    [6]吴梅.《中国戏曲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99。
    [7][清]许丽京.《帝女花·序》.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2151。
    [8][清]黄燮清.《居官鉴》.梁淑安,姚柯夫著《中国近代传奇杂剧经眼录》.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16。
    [9][清]口寿亭.《金榜山·序》.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2514。
    [1][清]梁清远.《雕丘杂录》.王利器《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增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4。
    [2][战国]孟子著,赵氏注,孙爽疏.《孟子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57:555。
    [3][清]王先谦.《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8:380。
    [4][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上海:上海书店,1986:126。
    [5][明]息机子.《杂剧选·自序》.《古本戏曲丛刊四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年影印本。
    [1][明]丘濬.《伍伦全备忠孝记》(卷一).《古本戏曲丛刊初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4年影印本。
    [2][明]徐渭.《南词叙录》.《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43。
    [3][明]汤显祖.《万锦娇丽·序》.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423。
    [4][明]陈洪绶.《节义鸳鸯冢娇红记·序》.《古本戏曲丛刊二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年影印本。
    [5][明]周之标.《吴歙萃雅·题辞》.王秋桂主编《善本戏曲丛刊》(二).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4:11-12、14。
    [6][明]息机子.《杂剧选·自序》.《古本戏曲丛刊四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年影印本。
    [7]《说苑·反质》载墨子曰:“今当凶年,有欲予子随侯之珠者,不得卖也,珍宝而以为饰;又欲予子一钟粟者,得珠者不得粟,得粟者不得珠,子将何择?”禽滑厘曰:“吾取粟耳,可以救穷。”墨子曰:“诚然,则恶在事夫奢也?长无用,好末淫,非圣人所急也。故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为可长,行可久,先质而后文,此圣人之务。”禽滑厘曰:“善。”[汉]刘向撰、赵善论疏证《说苑疏证》.南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601。
    [1][东汉]王充.《论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314。
    [2][唐]杜甫.《新乐府序》.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09。
    [3][明]李贽.《焚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541。
    [4][明]王守仁.《与王纯甫二》.王守仁著,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56。
    [5][明]李贽.《焚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369。
    [6][明]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徐朔方校笺《汤显祖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127。
    [7][清]李调元.《雨村曲话·序》.《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八).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5。
    [1][清]莫愁钓客、睡乡祭酒.《巧团圆·总评》.《巧团圆》卷首.清康熙刻本。又吴兰修《西厢记·附论十则》云:“作传奇者,儿女恩怨,十常七八。”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736。
    [1][宋]陈淳.《北溪文集》.王利器辑《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429。
    [2][明]宋濂等.《元史》.北京:中华书局,1976:2685。
    [3]《吏部文禁》.王利器辑《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21。
    [4]《劝毁淫书征信集》.王利器辑《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21。
    [5]《大清高宗纯皇帝圣训》卷263《厚风俗三》.王利器辑《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43-44。
    [6][清]王宏.《山志·传奇》.王利器辑《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371。
    [1][清]祁骏佳.《遯翁随笔》.王利器辑《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372。
    [2][清]梁恭辰.《劝戒录四编》卷四.王利器辑《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373。
    [3][清]黄正元.《欲海慈航·禁绝淫类》.王利器辑《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375。
    [4][清]杨恩寿.《词余丛话》.《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九).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274。
    [5][清]汤来贺.《梨园说》.王利器辑《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增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302。
    [6][明]叶盛.《水东日记》.王利器辑《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260。
    [1][清]沈谦.《美唐风传奇·自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95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235。
    [2][清]沈谦.《与李东琪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95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224。
    [3][清]范秋塘.《新西厢记·跋》.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2232。
    [4][清]黄文旸.《曲海总目提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1203。
    [5][清]汤世潆.《东厢记·序》.《东厢记》卷首.道光年间刊本。
    [1][清]汤世潆.《东厢记·先辈引训》.《东厢记》卷首.道光年间刊本。
    [2][清]耿维祜.《祷河冰·谱序》.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1140。
    [3][清]李岛.《东厢记·序》.《东厢记》卷首.道光年间刊本。
    [4][明]张凤翼.《新刻合并(西厢记)·序》.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48-49。
    [5][清]任以治.《元本北西厢·序》.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737-738。
    [1][清]李岛.《东厢记·序》.《东厢记》卷首.道光年间刊本。
    [2][明]陆采.《南西厢记·序》.《古本戏曲丛刊初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4影印本。
    [1][明]何良俊.《曲论》.《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7。
    [2][明]情痴子.《明珠记·序》.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1193。
    [3][明]李贽.《焚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252、273、369、43。
    [1]郭英德.《明清文人传奇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09-101。
    [2][明]汤显祖.《宜黄县清源戏神清源师庙记》.徐朔方校笺《汤显祖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127。
    [3][明]汤显祖.《耳伯麻姑游诗序》.徐朔方校笺《汤显祖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050。
    [4][明]汤显祖.《董解元西厢·题辞》.徐朔方校笺《汤显祖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502。
    [5][明]汤显祖.《沈氏弋说序》.徐朔方校笺《汤显祖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481。
    [6][明]陈继儒.《批点牡丹亭·题词》.徐朔方校笺《汤显祖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545。
    [1][明]汤显祖.《寄达观》.徐朔方校笺《汤显祖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268。
    [2][明]汤显祖.《牡丹亭记·题词》.《古本戏曲丛刊初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4年影印本。
    [3][明]汤显祖.《牡丹亭·题词》.《古本戏曲丛刊初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4年影印本。
    [1][明]梅孝巳.《墨憨斋新定(洒雪堂)传奇·小引》.《古本戏曲丛刊二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年影印本。
    [2][明]何壁.《北西厢记·序》.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641。
    [3][明]王思任.《玉茗堂还魂记·序》.《汇刻传剧》(十二).暖红室1919年刻本。
    [4][明]张元徵.《盛明杂剧·序》.《盛明杂剧一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年据董康诵芬室刻本影印。
    [5][明]张琦.《衡曲尘谭》.《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73。
    [6][清]傅一臣.《错调合壁·自跋》.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885。
    [7][清]洪升.《长生殿·传概》、《长生殿·自序》.《古本戏曲丛刊五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
    [8][清]吴定璋.《梦中缘·序》.《玉燕堂四种曲》.清乾隆刻本。
    [1][明]何良俊.《曲论》.《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7。
    [2][明]陈继儒.《批点牡丹亭·题词》.徐朔方校笺《汤显祖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545。
    [3][清]吴舒凫.《笠阁批评旧戏目·或问》.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1147。
    [4][清]陈玉.《西厢记·序》.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707-708。
    [1][明]汤显祖.《牡丹亭》.《古本戏曲丛刊初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4年影印本。
    [2][明]王思任.《玉茗堂还魂记·序》.《汇刻传剧》(十二).暖红室1919年刻本。
    [3]郭英德.《明清传奇戏曲文体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80。
    [4][明]朱有燉.《香囊怨·序》.《古本戏曲丛刊四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年影印本。
    [5][明]朱有燉.《春风庆朔堂·引》.吴毓华编著《中国古代戏曲序跋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32。
    [6][清]吴伟业.《杂剧三集·序》.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6影印本。
    [1][清]李渔.《香草吟传奇·序》.《李渔全集》(十八).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123。
    [2][清]李渔.《资治新书二集·风俗七》眉批,《李渔全集》(第十七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494·
    [3][清]李渔.《怜香伴》.《李渔全集》(第四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110。
    [4][清]李渔.《闲情偶寄》.《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1。
    [5]郭英德.《明清文人传奇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12。
    [6][明]谢谠.《四喜记》.《古本戏曲丛刊二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年影印本。
    [1][明]盂称舜.《节义鸳鸯冢娇红记·题词》.《古本戏曲丛刊二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年影印本。
    [2][明]盂称舜.《贞文记·题词》.《古本戏曲丛刊二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年影印本。
    [3][明]孟称舜.《节义鸳鸯冢娇红记·题词》.《古本戏曲丛刊二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年影印本。
    [4][明]盂称舜.《二胥记·题词》.《古本戏曲丛刊三集》.上海:文学古籍刊行社,1957年影印本。
    [5][明]王业浩.《鸳鸯冢·序》.《古本戏曲丛刊二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年影印本。
    [6][明]陈洪绶.《节义鸳鸯冢娇红记·序》.《古本戏曲丛刊二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年影印本。
    [7]叶长海.《中国戏剧学史稿》.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268。
    [1][清]洪升.《长生殿·传概》.《古本戏曲丛刊五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
    [2][清]吴舒凫.《吴吴山三妇合评本牡丹亭还魂记·或问》.《不登大雅文库珍本戏曲丛刊》(六).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影印本:453。
    [3][清]吴舒凫.《长生殿·序》.洪升著,刘辉校笺《洪升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743-744。
    [4][清]张坚.《梅花簪·自序》.《玉燕堂四种曲》.清乾隆刻本。
    [5][清]杨济川.《梦中缘·序》.《玉燕堂四种曲》.清乾隆刻本。
    [6][清]吴定璋.《梦中缘·序》.《玉燕堂四种曲》.清乾隆刻本。
    [7][清]俞用济.《绛蘅秋·序》.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2108。
    [8][清]刘阮山.《七夕圆槎合记·自序》.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1905-1906。
    [1][清]王先谦.《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8:435。
    [2][战国]韩非子.《韩非子·五蠹》.高振铎,刘乾先译注《韩非子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8。
    [3][清]王先谦.《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8:379。
    [4][汉]毛公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9。
    [5]如《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乐记》云:“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衷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咩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877、661。
    [1][唐]李翱.《复性书》.叶楚伧主编《学术思想论文集》.正中书局,1946:167。
    [2]此节有关“性情”的论述。参见李春青《“吟咏情性”与“以意为主”--论中国古代诗学本体论的两种基本》.《文学评论》,1999,2:33-35。
    [3][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438。
    [4][清]吴定璋.《梦中缘·序》.《玉燕堂四种曲》.清乾隆刻本。
    [5]邹元江.《至情论与儒、道、禅》.《戏剧》2004,2:7。
    [6][元]吕傅.《送傅生彦高游学序》.李修生主编《全元文》(第60册).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207。
    [7][清]顾炎武.《书传会选》.[清]顾炎武著,[清]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长沙:岳麓书社,1994:651。
    [1][明]何良俊.《曲论》.《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6。
    [2]李春青.《“吟咏情性”与“以意为主”--论中国古代诗学本体论的两种基本》,《文学评论》,1999,2:34。
    [3][清]黄宗羲.《明儒学案序》.宁波师范学院黄宗羲研究室编《黄宗羲诗文选》.南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209。
    [4][明]何心隐.《何心隐集》.北京:中华书局,1960:40。
    [5][明]李贽.《焚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369。
    [6][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卷八).傅云龙,吴可主编《船山遗书》(珍藏版·第五卷).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2576。
    [7][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叶楚伧主编《学术思想论文集》.正中书局。1946:189。
    [8][清]刘阮山.《七夕圆槎合记·自序》.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1905-1906。
    [1][明]孟称舜.《古今词统序》.《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第1728册:437。
    [2][汉]毛公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5。
    [3][明]李梦阳.《鸣春集序》.《空同集》卷五十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62册:473。
    [4][明]归有光.《沈次谷先生诗序》.《震川集》卷二.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89册:21。
    [5][明]徐渭.《肖甫诗序》.《徐渭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534。
    [6][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北京:中华书局,1959:213。
    [7][明]汤显祖.《董解元西厢·题辞》.徐朔方笺校《汤显祖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502。
    [8][明]袁宏道.《叙小修诗》.钱伯城《袁宏道集笺校》(全二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87。
    [9][明]谭元春.《汪子戊己诗序》.田秉锷选注《谭友夏小品》.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126。
    [10]郭英德.《明清传奇戏曲文体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79。
    [1][明]冯梦龙.《情史·孙氏》.《冯梦龙全集》.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550。
    [2][明]冯梦龙.《情史·叙》.高洪钧编著《冯梦龙集笺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134。
    [3]冯梦龙云:“风者,周旋不舍之物,情之属也。浸假而为石,顽矣。浸假而为鸟,为草,为木,蠢矣。然意东而东,意西而西,风之飘疾,惟鸟分其灵焉。双翔双集,可以人而不如鸟乎?梓能连枝,花解并蒂,草木无知,像人情而有知也。人而无情,草木羞之矣!”《情史》.《冯梦龙全集》.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376。
    [4][明]冯梦龙.《情史·叙二》.高洪钧编著《冯梦龙集笺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134。
    [5][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序》.高洪钧编著《冯梦龙集笺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86-87。
    [6][明]冯梦龙.《情史类略·情贞类·序》.高洪钧编著《冯梦龙集笺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135。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卷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3。
    [2]儒教是否发展为宗教形态,学界存在争论,但在古人眼中是把它等同于道教和佛教来崇拜和信仰,自晋以来,儒、释、道“三教论衡”与“三教合一”的探讨与争论一直延续至清末。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儒教明显地成为古代社会一种具有宗教性的政治伦理思想。
    [3]民间宗教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泛指中国宗教文化中那些缺乏系统的宗教教义和宗教典籍、信仰以及日常生活混合并同神秘物相关的宗教活动。
    [4][苏联]德·莫·乌格里诺维奇著,王光睿,李鹏增译《艺术和宗教》.北京:三联书店,1987:100。
    [5][明]屠隆.《昙花记·凡例》.《古本戏曲丛刊初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4年影印本。
    [1][明]罗懋登.《香山记·自序》.黄文旸《曲海总目提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856。
    [2][明]祁彪佳.《远山堂曲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69。
    [3][清]四中山客.《六喻箴·自序》.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2503。
    [4][清]岳梦渊.《情中幻·序》.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1857。
    [5][日]福井康顺.《中国佛教文学·作者原序》.[日]加地哲定著,刘卫星译《中国佛教文学》.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0:2。
    [1][德]H.G.伽达默尔著,张志扬等译.《美的现实性》.北京:三联书店,1991:23。
    [2][元]燕南芝庵.《唱论》.《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一).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59。
    [3][明]朱权.《太和正音谱》.《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49。
    [4][明]朱权.《太和正音谱》.《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3。
    [5][明]王守仁著,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69。
    [6][宋]朱编.《河南程氏遗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16。
    [1][美]基辛著,张恭启,于嘉云译.《文化人类学》.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89:383。
    [2][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上海:上海书店,1986:163。
    [1]王汉民.《道教神仙戏曲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42。
    [2][明]吕天成.《曲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31。
    [3]如《七里滩》严子陵唱:“您道我不达时务,我是个避世严陵,钓几尾漏网的游鱼……仔细踌躇,观了些成败兴亡,阅了些今古,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昨日个虎踞在成阳,今日早鹿走姑苏。”《古本戏曲丛刊四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年影印本。
    [4]王汉民.《道教神仙戏曲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51。
    [5][明]王子一.《刘晨阮肇误入天台》.《古本戏曲丛刊四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年影印本。
    [1]《集诸经礼忏仪》卷上.《中华大藏经》(汉文·六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93:595。
    [2][明]屠隆.《昙花记》.《古本戏曲丛刊初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4年影印本。
    [3][清]蔡廷弼.《晋春秋·凡例》.《晋春秋》卷首.嘉庆五年(1800)太虚斋刊本。
    [4][清]黄祖颛.《迎天榜·自序》.《古本戏曲丛刊五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
    [5]《七十二色死尸诫第一百八十六》.王明编《太平经合校》.北京:中华书局,1960:567、569。
    [1]《文昌帝君阴骘文》.《藏外道书》(第十二册).成都:巴蜀书社,1994:402。
    [2][清]驭云仙子.《人天乐·纯阳吕祖命序》.《古本戏曲丛刊三集》.上海:文学古籍刊行社,1957年影印本。
    [3][北梁]昙元谶译.林世田等点校.《涅粲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6。
    [4][晋]葛洪.《抱朴子·知止》.上海:上海书店,1986:195。
    [5][清]张令仪.《梦觉关·自题》.胡文楷编著《历代妇女著作考》(增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510。
    [1][清]张九钺.《六如亭·序》.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1961。
    [2][清]杨恩寿.《词余丛话》.《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九).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57。
    [3][明]智达.《归元镜·规约》.《大乘净宗剧本归元镜》卷首.台北:新加坡净宗学会。1998:9、11。
    [4][清]严而和.《归元镜·序》.《大乘净宗剧本归元镜》.台北:新加坡净宗学会。1998:2-3。
    [5][清]磨崖漫士.《人天乐·题词》.《古本戏曲丛刊三集》.上海:文学古籍刊行社,1957年影印本。
    [1][明]李开先.《改定元贤传奇·后序》.路工辑校《李开先集》(上).北京:中华书局,1959:317。
    [2]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51。
    [3]余时英.《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北京:三联书店,2004:483-484。
    [4][晋]葛洪.《抱朴子·对俗》.上海:上海书店,1986:11-12。
    [5][明]倪道贤.《读郑山人(目连劝善记)》.明万历十年(1582)高石山房刻本。
    [6][明]杨之炯.《蓝桥玉杵记·凡例》.《古本戏曲丛刊初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4年影印本。
    [7][明]郑之珍.《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卷下.明万历十年(1582)高石山房刻本。
    [1][明]郑之珍.《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序》.明万历十年(1582)高石山房刻本。
    [2][元]佚名.《小孙屠》.《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第1768册:224。
    [3][明]湛然.《鱼儿佛》.《盛明杂剧二集》卷十九.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年据董康诵芬室刻本影印。
    [4][明]陈澜汝.《劝善记·评》.明万历十年(1582)高石山房刻本。
    [5][明]陈昭祥.《劝善记·序》.明万历十年(1582)高石山房刻本。
    [6][清]孙埏.《锡六环·序》.《古本戏曲丛刊五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
    [7][清]韩锡胙.《渔村记·序》.妙有山房刻本。
    [8][清]余治.《活佛图·自序》.清同治年得见斋刊本。
    [1][清]洪升.《长生殿·自序》.《古本戏曲丛刊五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
    [1][清]李渔.《闲情偶寄》.《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69。
    [2][明]祁彪佳.《远山堂曲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1。
    [3][清]梁廷楠.《曲话》.《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八).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59、258。
    [4][清]李渔.《闲情偶寄》.《中国古代戏曲论著集成》(七).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68。
    [5][清]董榕.《芝龛记·凡例》.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1714。
    [6][清]王懋昭.《三星圆·自序》.《三星圆》卷首.嘉庆十五年(1810)嫏嬛书屋刊本。
    [7][清]蒋士铨.《一片石·自序》.《不登大雅文库珍本戏曲丛刊》(二十二).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5。
    [1][清]张云骧.《芙蓉碣·自序》.《芙蓉碣》卷末.光绪九年(1883)自刻本。
    [2][明]冯梦龙.《量江记》眉批,《墨憨斋定本传奇》(上).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0年影印本。
    [3][明]张岱.《答袁箨庵》.《琅嬛文集》卷三.长沙:岳麓书社,1985:143。
    [4][清]王懋昭.《三星圆·例言》.《三星圆》卷首.嘉庆十五年(1810)嫏嬛书屋刊本。
    [5][明]徐渭.《南词叙录》.《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46。
    [6][清]李渔.《闲情偶寄》.《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5。
    [7][清]佚名.《劝善金科·序》.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1678。
    [1][明]杨悌.《洞天玄记·前序》.《古本戏曲丛刊四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年影印本。
    [2][明]杨东来.《杨东来先生批评〈西游记〉·总论》.《古本戏曲丛刊初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4年影印本。
    [3][明]叶宗春.《叙〈劝善记〉》.明万历十年(1582)高石山房刻本。
    [1][明]陈澜汝.《劝善记·评》.明万历十年(1582)高石山房刻本。
    [2][明]祁彪佳.《远山堂曲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2、19、63。
    [3][清]张衢.《玉节记·自序》.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2043-2044。
    [1]据周德清撰于1324年所作《中原音韵·自序》云:“诸公已矣,后学莫及”,可推定元杂剧的创作已出现了萎颓局面。
    [2][元]琐非复初.《中原音韵·序》.《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一).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79。
    [3][元]周德清.《中原音韵》.《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一).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31。
    [4][元]周德清.《中原音韵·序》.《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一).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75、177。
    [1][元]罗宗信.《中原音韵·序》.《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一).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77-178。
    [2][元]周德清.《中原音韵·作词十法》.《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一).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32。
    [3][元]周德清.《中原音韵》.《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一).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41、242、248、250。
    [4][元]周德清.《中原音韵》.《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一).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40、243、243、245。
    [5][元]周德清.《中原音韵·序》.《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一).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75-176。
    [1][元]虞集.《中原音韵·序》.《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一).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74。
    [2][元]钟嗣成.《录鬼簿》.《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18、120、121、127。
    [3]杨维桢的“今乐府”大致与周德清的“乐府”概念相同,均指元曲,包括剧曲和散曲。
    [4][元]杨维桢.《周月湖今乐府序》.《东维子文集》卷十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21册:477。
    [5]陈竹.《中国古代剧作学史》.武汉:武汉出版社,1999:125。
    [6][元]顾瑛.《制曲十六观》.俞为民、孙蓉蓉主编《历代曲话汇编·唐宋元编》.合肥:黄山书社,2006:513、518。
    [1][元]虞集.《叶宋英自度曲谱序》.《道园学古录》卷三十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07册:465。
    [2][北宋]赵令畴:[蝶恋花]《鼓子词》.王季思校注《集评校注西厢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75。
    [3]如雪蓑渔者在《宝剑记·序》中认为《琵琶记》只有[雁鱼锦]、[梁州序]“等六七阕为可耳,余皆懈松支漫,更用韵差池,甚有一词四五韵者”。《宝剑记》卷首.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刻本。沈璟:“制词不将《琵琶》仿,却驾言韵依东嘉样!这病膏育,东嘉已误,安可袭为常!”《太霞新奏·序》.王秋桂主编《善本戏曲丛刊》(五).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7:11。
    [4][明]凌濛初.《南音三籁·叙》.王秋桂主编《善本戏曲丛刊》(四).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7:2。
    [5][明]王骥德.《曲律》.《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77。
    [6][明]蒋孝.《旧编南九宫谱·序》.王秋桂主编《善本戏曲丛刊》(三).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4:4、5。
    [1][元]钟嗣成.《录鬼簿》.《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51、166、195、232、195、196。
    [2][明]朱有燉.《〈继母大贤〉传奇·引》.《古本戏曲丛刊四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年影印本。
    [1][明]李开先.《改定元贤传奇·后序》.路工辑校《李开先集》(上).北京:中华书局,1959:317。
    [2][明]雪蓑渔者.《宝剑记·序》.《宝剑记》卷首.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刻本。
    [3][明]朱权.《太和正音谱》.《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3、11、23。
    [4][明]沈璟.《太霞新奏·序》.王秋桂主编《善本戏曲丛刊》(五).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7:9。
    [5][明]卢楠.《想当然·卢次楩本叙》.《古本戏曲丛刊初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4年影印本。
    [1][明]茧室主人.《想当然·成书杂记》.《古本戏曲丛刊初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4年影印本。
    [2][明]徐渭.《南词叙录》.《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43、240、242、241、241。
    [1]对于汤显祖所见《牡丹亭》的改本是“吕本”还是“沈本”,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此取一般的说法,即吕玉绳把沈璟的改本《同梦记》交给汤显祖,从而引起了沈、汤之争。
    [2][明]汤显祖.《答凌初成》.徐朔方笺校《汤显祖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345。
    [3][明]王骥德.《曲律》.《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65。
    [4]吕天成云:“乃光禄尝曰:‘宁协律而词不工,读之不成句,而讴之始叶,是为曲中之工巧。'奉常闻之,曰:‘彼恶知曲意!予意所至,不妨拗折天下人嗓。'此可以观两贤之志趣矣。”《曲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13。
    [5][明]王骥德.《曲律》.《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64。
    [6][明]沈德符.《顾曲杂言》.《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06。
    [7][明]王骥德.《曲律》.《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65。
    [8][明]沈璟.《太霞新奏·序》.王秋桂主编《善本戏曲丛刊》(五).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7:9、13。
    [1]《晋书》载:桓温“又问:‘听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何也?'嘉答曰:‘渐近使之然”。北京:中华书局,1974:2581。燕南芝庵认为:“大忌郑卫之淫声。续雅乐之后,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以其近之也。”《唱论》.《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一).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59。
    [2][明]王骥德.《曲律》.《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64。
    [3]吴梅.《瞿安读曲记》.王卫民编《吴梅戏曲论文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423。
    [4][明]沈璟.《词隐先生手札二通》.王骥德著,陈多、叶长海注释《王骥德曲律》.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356。
    [1][明]王骥德.《曲律》.《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60。
    [2]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864。
    [3][明]沈璟.《致郁蓝生书》.吕天成撰,吴书荫校注《曲品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406-407。
    [4][明]王立.《双鱼记·跋》.《古本戏曲丛刊初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4年影印本。
    [5]沈璟云:“文理亦不通矣,所当急改者也。”《增定南九宫曲谱》.王秋桂主编《善本戏曲丛刊》(三).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4:474。
    [6]参见叶长海《曲学与戏剧学》.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388-391。
    [7]余秋雨.《戏剧理论史稿》.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128。
    [1][宋]郑樵著.《通志略·乐略第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345。
    [2]李昌集.《中国古代曲学史》.南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75-276。
    [3]余秋雨.《戏曲理论史稿》.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130。
    [1][明]汤显祖.《答吕姜山》.徐朔方笺校《汤显祖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337。
    [2][明]汤显祖.《答凌初成》.徐朔方笺校《汤显祖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502。
    [3][明]汤显祖.《与宜伶罗章二》.徐朔方笺校《汤显祖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502。
    [4][明]汤显祖.《答孙俟居》.徐朔方笺校《汤显祖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299。
    [5][明]王骥德.《曲律》.《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65。
    [6][明]沈宠绥.《弦索辨讹·序》.《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五).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9。
    [1][清]李渔.《闲情偶寄》.《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3。
    [2][明]臧懋循.《元曲选·序二》.《元曲选》.北京:中华书局,1958:4。
    [3][明]藏懋循.《玉茗堂传奇·引》.徐朔方笺校《汤显祖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547。
    [4][明]汤显祖.《寄嘉兴马乐二丈兼怀陆五台太宰》.《七夕醉答君东二首》.徐朔方笺校《汤显祖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537、735。
    [5]叶堂《纳书盈四梦全谱·自序》云:“昔若士见人改窜其书,赋诗云:‘总饶割就时人景,却愧王维旧雪图。'且日:‘吾不顾捩尽天下人嗓子。'此微言也,若士岂真以披嗓为能事?嗤世之盲于音者众耳。”徐扶明编著《牡丹亭研究资料考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92。
    焦循《岁星记·序》云:“论曲者每短《琵琶记》不谐于律,惜未经高氏亲授之耳。汤若士云:‘不妨天下人拗折嗓子。'此诨语也。岂真拗折嗓子耶?”《剧说》.《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11。
    [6][明]汤显祖.《答凌初成》.徐朔方笺校《汤显祖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345。
    [7]汤显祖《答刘子威侍御论乐》云:“仆弱冠时,一被楚词琴声,无殊重华语乐,‘声依永',希微在兹。至于律尺,今古绵渺。《管子》《吕览》.度数律元,已有殊论。迁歆而后,愈益悠缪。礼失求之野,乐失求之戎。”徐朔方笺校《汤显祖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241。
    [1]汤显祖《董解元西厢·题辞》云:“万物之情各有其志。董以董之情而索崔、张之情于花月徘徊之间,余亦以余之情而索董之情于笔墨烟波之际。董之发乎情也,铿金戛石,可以如抗而如坠。余之发乎情也,宴酣啸傲,可以以翱而以翔。”《汇刻传剧》(一).暖红室1919年刻本。
    [2]汤显祖《再答刘子威》云:“仆前妄云因胡证雅,叆靅其音,非为准论。南歌寄节,疏促自然。五言则二,七言则三。变通疏促,殆亦由人。古曲今丝,未为绝响。圭葭所立,号云中土。南趍西音,要为各适耳。必欲极此悟谭,似以‘声依'为近。绝利一原,可以百倍。”徐朔方笺校《汤显祖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242。
    [3][明]沈际飞.《牡丹亭·题词》.徐朔方笺校《汤显祖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540。
    [4][明]汤显祖.《牡丹亭·题词》.《古本戏曲丛刊初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4年影印本。
    [5][明]冯梦龙.《风流梦·小引》.《墨憨斋定本传奇》(下).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0年影印本。
    [6]沈璟的“初笔”《红蕖记》“字字有敲金戛玉之韵,句句有移宫换羽之工,至于以药名、曲名、五行、八音及联韵、叠句入调,而雕镂极矣。”祁彪佳《远山堂曲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8。
    汤显祖的《紫箫记》“琢调鲜美,炼白骈丽。……觉太曼衍,留此供清唱可耳。”“《紫钗》.仍《紫箫》者不多,然犹带靡缛。”吕天成《曲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30。
    [1][明]梅鼎祚.《长命缕记·序》.《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58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224。
    [2][明]臧懋循.《元曲选·序二》.《元曲选》.北京:中华书局,1958:4。
    [3][明]臧懋循.《玉茗堂传奇·引》.徐朔方笺校《汤显祖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547。
    [4][明]臧懋循.《元曲选·序》.《元曲选》.北京:中华书局,1958:3。
    [5][明]臧懋循.《玉茗堂传奇·引》.徐朔方笺校《汤显祖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546。
    [1][明]茅元仪,茅暎.《牡丹亭·凡例》.《古本戏曲丛刊初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4年影印本。
    [2][明]茅元仪.《批点〈牡丹亭记〉·序》.《古本戏曲丛刊初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4年影印本。
    [3][明]茅暎.《题〈牡丹亭记〉》.《古本戏曲丛刊初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4年影印本。
    [4][明]茅元仪,茅暎.《牡丹亭·凡例》.《古本戏曲丛刊初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4年影印本。
    [5][明]冯梦龙.《风流梦·小引》.《墨憨斋定本传奇》(上).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0年影印本。
    [6][明]冯梦龙.《太霞新奏·序》.高洪鈞编著《冯梦龙集笺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177。
    [7][明]冯梦龙.《新灌园·叙》.《墨憨斋定本传奇》(上).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0年影印本。
    [1][明]冯梦龙.《双雄记·叙》.《墨憨斋定本传奇》(中).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0年影印本。
    [2][明]冯梦龙.《风流梦·小引》.《墨憨斋定本传奇》(下).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0年影印本。
    [3][明]冯梦龙.《双雄记·叙》.《墨憨斋定本传奇》(中).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0年影印本。
    [4][明]冯梦龙.《曲律·叙》.《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47。
    [5][明]冯梦龙.《太霞新奏》.王秋桂主编《善本戏曲丛刊》(五).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7:161。
    [1][明]吕天成.《曲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12、213。
    [1][明]王骥德.《曲律》.《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63-164、153、152、160、165、160、、164、180、165、166、172、149、213。
    [2][明]凌濛初.《南音三籁·叙》.王秋桂主编《善本戏曲丛刊》(四).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7:1-6。
    [3][明]凌濛初.《谭曲杂札》.《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54。
    [1]汤显祖云:“江以西弋阳,其节以鼓,其调喧。至嘉靖而弋阳之调绝,变为乐平,为徽青阳。我宜黄谭大司马纶闻而恶之,自喜得治兵于浙,以浙人归教其乡子弟,能为海盐声。大司马死二十余年矣,食其技者殆千余人。”《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徐朔方笺校《汤显祖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128。
    [2][明]凌濛初.《谭曲杂札》.《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54。
    [3][明]凌濛初.《谭曲杂札》.《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59。
    [4]凌濛初论曲崇尚自然,曾批评沈璟云:“愿大而才疏,其横而凿者,殆欲令臧三耳,其局而胶者几不得反三隅。瑕类既多,安称彀率?”《南音三籁·叙》.王秋桂主编《善本戏曲丛刊》(四).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7:4。
    [5][明]凌濛初.《谭曲杂札》.《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59-260。
    [1][明]孟称舜.《古今名剧合选·序》.《古本戏曲丛刊四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年影印本。
    [2][明]沈永隆.《南词新谱·后叙》.王秋桂主编《善本戏曲丛刊》(三).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7:909-910。
    [3]祁彪佳于其《远山堂曲品·凡例》中有“才如玉茗,尚有拗嗓,况其他乎?”语。《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8。
    [4][明]祁彪佳.《曲品·叙》.《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5。
    [5][明]祁彪佳.《曲品·凡例》.《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7-8。
    [6][明]祁彪佳.《远山堂曲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09、109、98、108、78。
    [1][明]祁彪佳.《曲品·叙》.《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5。
    [2][明]祁彪佳.《远山堂剧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7、15、159。
    [3]俞为民.《明代戏曲文人化的两个方面--重评汤沈之争》.南京大学戏剧影视研究所编《南大戏剧论丛》.北京:中华书局,2005:74。
    [1][清]丁耀亢.《啸台偶著词例》.《古本戏曲丛刊五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
    [2][清]丁耀亢.《赤松游·题辞》.《古本戏曲丛刊五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
    [3][清]毛纶.《毛声山评第七才子琵琶记·总论》.侯百朋编《〈琵琶记〉资料汇辑》.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280-281。
    [1][清]李渔.《闲情偶寄》.《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2、23、28、38、38、52、11。
    [1][清]李宜之.《秣陵春·序》.《汇刻传剧》(二十五).暖红室1919年刻本。
    [2][清]黄周星.《制曲枝语十条》.《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19-120。
    [3][清]尤侗.《倚声词话·序》.《西堂乐府》.《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第1407册:306。
    [4][清]吴秉钧.《风流棒·序》.姚燮《今乐考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十).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80。
    [5][清]汤彬和.《太古传宗·序》.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120。
    [6][清]范玉墀.《蟾宫操·评林》.《古本戏曲丛刊五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
    [7][清]俞同潢.《蟾宫操·评林》.《古本戏曲丛刊五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
    [1][清]洪升.《长生殿·例言》.《古本戏曲丛刊五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
    [2][清]徐麟.《长生殿·序》.洪升著,刘辉校笺《洪升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742。
    [3][清]吴舒凫.《长生殿·序》.洪升著,刘辉校笺《洪升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743。
    [4][清]梁廷楠.《曲话》.《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八).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69。
    [5]吴梅.《瞿安读曲记》.王卫民编《吴梅戏曲论文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456-457。
    [6][清]孔尚任.《桃花扇·本末》.《古本戏曲丛刊五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
    [7][清]孔尚任.《桃花扇·凡例》.《古本戏曲丛刊五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
    [1][清]胡介祉.《格正还魂记词调·序》.徐扶明编《牡丹亭研究资料考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88。
    [2][清]沈树本.《忠孝福·序》.徐扶明编《牡丹亭研究资料考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11。
    [3][清]黄图珌.《看山阁集闲笔》.《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44。
    [4][清]王永熙.《鱼水缘·序》.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1826。
    [5][清]听涛居士.《〈红楼梦〉散套·序》.阿英编《红楼梦戏曲集》.北京:中华书局,1978:482。
    [6][清]吴孝绪.《芙蓉碣·跋》.《芙蓉碣》卷末.光绪九年(1883)自刻本。
    [7][清]黄振.《石榴记·凡例》.[清]黄振撰《石榴记》.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柴湾村舍刻本。
    [8][清]王瑞生.《新定十二律京腔谱·凡例》.王秋桂主编《善本戏曲丛刊》(三).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4:58。
    [9][清]张衢.《芙蓉楼·偶言》.《芙蓉楼》卷首.清乾隆刻本。
    [10][清]李黼平.《曲话·序》.《中国古典戏剧论著集成》(八).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37。
    11[清]周乐清.《补天石·凡例》.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1106。
    12[清]汤世潆.《东厢记·凡例》.《东厢记》卷首.道光年间刊本。
    13[清]郑由熙.《雁鸣霜·自跋》.《雁鸣霜》卷末.《暗香楼乐府》.光绪十六年(1890)刊本。
    [1][明]吕天成.《曲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11。
    [1][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320。
    [2][南朝梁]刘勰著,陆侃如、牟世金译注《文心雕龙译注》.济南:齐鲁书社,1995:386。
    [3][唐]长孙无忌等撰,刘俊文点校.《唐律疏义》.北京:中华书局,1983:75。
    [4][唐]南卓等.《羯鼓录·乐府杂录·碧鸡漫志》.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4。
    [5]沈德符《舞名》云:“今世学舞者,俱作汴梁与金陵,大抵俱软舞。虽有南舞、北舞之异,然皆女妓为之,即不然,亦男子女妆以悦客。古法澌灭,非始本朝也。至若舞用妇人,实胜男子,彼刘、项何等帝王,尚属虞、戚为之舞。唐人谓教坊雷大使舞,极尽巧工,终非本色。盖本色者,妇人态也。”《万历野获编》.北京:中华书局,1959:651-652。
    [6][宋]陈师道.《后山诗话》.[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1:309。
    [7][宋]严羽.《沧浪诗话》.[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686。
    [1][明]王骥德.《曲律》.《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50。
    [2][元]胡祗遹.《优伶赵文益诗·序》.《紫山大全集》卷八.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6册:150。
    [3][南朝梁]刘勰著,陆侃如、牟世金译注《文心雕龙译注》.济南:齐鲁书社,1995:230。
    [4][元]杨维桢.《朱明优戏·序》.《东维子文集》卷十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21册:486。
    [1][明]凌濛初.《谭曲杂札》.《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59。
    [2]凌濛初.《南音三籁·凡例》.王秋桂辑《善本戏曲丛刊》(四).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7:13。
    [3][汉]司马迁撰,胡怀琛等选注.《史记》.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326。
    [4]王国维.《戏曲考源》.《王国维戏曲论文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163。
    [5][元]虞集.《叶宋英自度曲谱序》.《道园学古录》卷三十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07册:466。
    [6][元]顾瑛.《制曲十六观》.俞为民、孙蓉蓉主编《历代曲话汇编·唐宋元编》.合肥:黄山书社.2006:512。
    [7][明]徐复祚.《曲论》.《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35-236。
    [1]在《词隐先生论曲》中,沈璟明确提出了重音律的主张:“何元朗,一言儿启词宗宝藏,道欲度新声休走样。名为乐府,须教合律依腔。宁使时人不鉴赏,无使人挠喉捩嗓。”“纵使词出绣肠,歌称绕梁,倘不谐音律,也难褒奖。”沈璟强调戏曲文学的根本特点是“合律依腔”,须恪守其特殊的格律审美规范。[明]沈璟.《太霞新奏·序》.王秋桂主编《善本戏曲丛刊》(五).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7:9、13。
    [2][宋]张邦基.《墨庄漫录》.《四部丛刊三编》(三十四).上海:上海书店,1936年影印本。
    [3][明]徐渭.《南词叙录》.《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43。
    [1][明]徐渭.《题昆化奴杂剧后》.《徐渭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1093。
    [2][明]徐渭.《南词叙录》.《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43、239、243。
    [3][宋]严羽撰.《沧浪诗话》.[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695。
    [4][明]王世贞.《曲藻》.《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8、37。
    [5][明]朱权.《太和正音谱》.《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6。
    [6][明]何良俊.《曲论》.《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6。
    [7][明]孟称舜.《任风子》眉批,《古本戏曲丛刊四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年影印本。
    [8][明]孟称舜.《青衫泪》眉批,《古本戏曲丛刊四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年影印本。
    [9][明]王世贞.《曲藻》.《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34。
    [1][明]王骥德.《曲律》.《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60。
    [1][明]何良俊.《曲论》.《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6-9。
    [2][明]王骥德.《曲律》.《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54、138-139、154。
    [3][明]王骥德.《曲律》.《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70、138。
    [1][明]王骥德.《曲律》.《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23、121-122。
    [2][明]王骥德.《曲律》.《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46、149。
    [3][明]王骥德.《新校注古本西厢记·自序》.香雪居刻本。
    [4][明]王骥德.《曲律》.《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70。
    [5][明]吕天成.《曲品》.《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11-212。
    [1][清]黄图珌.《看山阁集闲笔》.《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42。
    [2][清]梁廷楠.《曲话》.《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八).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72。
    [1][明]李开先.《西野春游词·序》.路工辑校《李开先集》(上).北京:中华书局,1959:355。
    [2][明]李开先.《改定元贤传奇·后序》.路工辑校《李开先集》(上).北京:中华书局,1959:317。
    [1][明]徐复祚.《曲论》.《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35-240。
    [2]徐复祚评点《西厢记》有关评语,参见黄仕忠《明人评<西厢记>资料的新发现--徐复祚<西厢记>评语辑考》.《明清戏曲小说评点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3][明]徐渭.《西厢序》.《徐渭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1089。
    [4][明]徐渭.《选古今南北剧·序》.《徐渭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1297。
    [5][明]徐渭.《南词叙录》.《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43。
    [1][明]凌濛初.《谭曲杂札》.《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53。
    [2][明]汤显祖.《复甘义麓》.徐朔方笺校《汤显祖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367。
    [3][明]汤显祖.《焚香记·总评》.《古本戏曲丛刊初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4年影印本。
    [4][清]蒋士铨.《空谷香·题词》.《不登大雅文库珍本戏曲丛刊》(二十三).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影印本:13。
    [1][明]臧懋循.《元曲选·序二》.《元曲选》.北京:中华书局,1958:4。
    [2]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王国维戏曲论文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85。
    [3][明]屠隆.《玉合记·叙》.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2743。
    [1]有关明代的本色论的两次论争,参见王汉民《本色论在明代的两次论争》.《中国戏曲小说初论》.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1-10。
    [2][清]王鲁川.《梦中缘·跋》.《玉燕堂四种曲》.清乾隆刻本。
    [3][清]陈栋.《北泾草堂曲论》.陈多、叶长海选著《中国历代剧论选注》.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369。
    [4]姚华.《卓徐余慧》.秦学人,侯作卿编著《中国古典编剧理论资料汇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400。
    [1]王阳明《传习录》云:“古乐不作久矣!今之戏子,尚与古乐意思相近。……今要民俗返朴还淳,取今之戏子,将妖淫词调俱去了,只取忠臣孝子故事,使愚俗百姓,人人易晓,无意中感发他良知起来,却于风化有益。然后古乐渐次可复矣!”王守仁著,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13。
    [2][清]张衢.《芙蓉楼·偶言》.《芙蓉楼》卷首.清乾隆刻本。
    [3]程羽文《盛明杂剧·序》云:“予尝欲选胜搜奇,为昭代文人吐气。以全本当八股、大乘,以杂剧当尺幅、小品,笥藏颇广,未命枣梨。”《盛明杂剧一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年据董康诵芬室刻本影印。张雍正云:“夫文章至于肖其神情,肖其口角,而可喜可怒、可歌可哭,则至矣尽矣,蔑以加矣。制艺之法,亦若是然已矣。”张翊清云:“暇则寄情于填词,谓其体兼诗、文、词、赋,而其法合乎八股。”潘耒亦云:“复自评之点之,以畅通之,其章法变化,宛然与八股吻合。”《醉高歌》卷首.清乾隆三年(1738)灵雀轩刻本。
    [1][汉]刘安著,[汉]高诱注.《淮南子注》.上海:上海书店,1986:204。
    [2][东汉]王充.《论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109。
    [3][唐]许嵩.《建康实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444。
    [4][元]钟嗣成.《录鬼簿·序》.《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01。
    [5][元]王举之.《赠胡存善》.隋树森编《全元散曲》.北京:中华书局,1964:1321。
    [1][明]何良俊.《曲论》.《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1。
    [2][清]沈雄编纂,[清]江尚质增辑.《古今词话·词品》卷下.上海:上海书店,1987年影印本。
    [3]周振甫.《唐宋全词》(二).合肥:黄山书社,1999:466、473。
    [4][清]周济.《宋四家词选》.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10。
    [5][宋]李清照著,王延梯注《漱玉集注》.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4:48。
    [6][清]沈雄编纂,[清]江尚质增辑.《古今词话·词品》卷下.上海:上海书店,1987年影印本。
    [7][明]何良俊.《曲论》.《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8。
    [1][明]陈继儒.《琵琶记·前贤评语》.侯百朋编《<琵琶记>资料汇辑》.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292。
    [2]佚名.《红梨记·总评》.《古本戏曲丛刊初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4年影印本。
    [3][明]张大复.《寒山堂曲谱·凡例》.转引叶长海《中国戏剧学史稿》.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330。
    [4]徐复祚评点《西厢记》有关评语,参见黄仕忠《明人评<西厢记>资料的新发现--徐复祚<西厢记>评语辑考》.《明清戏曲小说评点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5][明]朱朝鼎.《新校注古本西厢记·跋》.香雪居刻本。
    [6][明]徐奋鹏.《刻西厢定本·凡例》.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691。
    [7][元]钟嗣成.《录鬼簿》.《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21、124、130、135。
    [8][明]贾仲明.《录鬼簿续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83、284。
    [1][元]夏庭芝.《青楼集》.《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7、24、25、30、31、29。
    [2]关于元人玩世哲学,具体论述参见李昌集《中国古代散曲史》.南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248-269。
    [3][元]钟嗣成.《录鬼簿》.《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63-164、134。
    [4][明]王骥德.《曲律》.《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51、121、127。
    [1][明]吕天成.《曲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20、225、211、226、241、225、234。
    [2][明]俞彦.《题<南宫词纪>》.《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第1741册:648。
    [3][明]沈泰.《盛明杂剧·凡例》.《盛明杂剧一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年据董康诵芬室刻本影印。
    [4][明]凌濛初.《谭曲杂札》.《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60。
    [5][明]祁彪佳.《远山堂剧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40、185、194。
    [1][清]李渔.《闲情偶寄》.《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4、34、69。
    [2][清]黄周星.《制曲枝语》.《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20-121。
    [3][清]孔尚任.《桃花扇·凡例》.《古本戏曲丛刊五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
    [4][清]刘凡.《桃花扇·跋》.《古本戏曲丛刊五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
    [1][清]任以治.《读<西厢>须其人》.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746-747。
    [2][春秋]老子著,[清]魏源注.《老子本义》.北京:中华书局,1954:19。
    [3]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王国维戏曲论文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85。
    [1][明]李贽.《焚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269。
    [2][明]李贽.《焚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270、271、369-370。
    [1][明]王骥德.《新校注古本西厢记·附评语》.香雪居刻本。
    [2][清]陈栋.《北泾草堂曲论》.陈多、叶长海选著《中国历代剧论选注》.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369。
    [3][清]黄图珌.《看山阁集闲笔》.《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44。
    [4]白雪楼主人批《东郭记》云:“李秃翁评《西厢》曰化工,评《琵琶》曰画工。如此等曲,‘化'与‘画'之间矣。”《古本戏曲丛刊二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年影印本。李宜之《秣陵春·序》:“南词以《拜月》、《琵琶》为二绝,《荆钗》、《绣襦》以下皆不及也。……卓吾以《拜月》为化工,《琵琶》为画工。”《汇刻传剧》(二十五).暖红室1919年刻本。徐发《蟾宫操·序》云:“李贽评杂剧院本,贬《琵琶》而推《西厢》.有画工、化工之别。”《古本戏曲丛刊五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俞同潢云:“元以后院本不下数百种,首推《琵琶》、《西厢》.有化工、画工之目。”《蟾宫操·评林》.《古本戏曲丛刊五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任以治《读<西厢>须其人》云:“《西厢》一书,昔人称为化工,一字一句,都有天然节奏。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746。
    [5]李昌集.《中国古代曲学史》.南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532。
    [6]臧懋循《元曲选·序》云:“大抵元曲妙在不工而工,其精者采之乐府,而粗者杂以方言。”《元曲选》.北京:中华书局,1958:3。
    [7][明]吕天成.《曲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10。
    [8][明]祁彪佳.《远山堂曲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58。
    [1][清]李宜之.《秣陵春·序》.《汇刻传剧》(二十五).暖红室1919年刻本。
    [2][清]黄周星.《制曲枝语》.《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20。
    [3][清]毛纶.《毛声山评第七才子琵琶记·总论》.侯百朋编《<琵琶记>资料汇辑》.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281。
    [4][清]宋廷魁《介山记·跋》.《介山记》卷末.清乾隆刻本。
    [5][明]李贽.《焚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270-271。
    [1][明]何良俊.《曲论》.《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6。
    [2][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431。
    [3][明]王骥德.《新校注古本西厢记·附评语》.香雪居刻本。
    [4][明]蹄涔子.《鸳鸯梦·叙》.《古本戏曲丛刊三集》.上海:文学古籍刊行社,1957年影印本。
    [5][清]刘廷玑撰,张守谦点校.《在园杂志》.北京:中华书局,2005:124。
    [1][明]祁彪佳.《远山堂剧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76。
    [2][明]徐渭.《南词叙录》.《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43。
    [3][明]吕天成.《曲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32。
    [4][明]茅一相.《曲藻·题词》.吴毓华编著《中国古代戏曲序跋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74。
    [5][明]王世贞.《曲藻》.《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33。
    [6][明]汤显祖.《答吕姜山》.徐朔方笺校《汤显祖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337。
    [7][明]吕天成.《曲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13。
    [8][清]张衢.《芙蓉楼·偶言》.《芙蓉楼》卷首.清乾隆刻本。
    [9][清]李渔.《闲情偶寄》.《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70。
    [1]李渔等职业剧作家除外,他们不得不以此谋生,因而常常要顾及观众的喜好和舞台演出的需要,不能充分自由地把戏曲作为抒情显志的工具,其传统文人性特征被抑制。
    [2][清]吴伟业.《北词广正谱·序》.王秋桂主编《善本戏曲丛刊》(六).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7:2-3。
    [3][明]王骥德.《曲律》.《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66。
    [4][明]沈德符.《顾曲杂言》.《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06。
    [5][明]徐复祚.《曲论》.《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40。
    [6][清]陈栋.《北泾草堂曲论》.秦学人,侯作卿编著《中国古典编剧理论资料汇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373。
    [7][宋]李清照.《词论》.王步高、刘林辑校汇评《李清照全集》.珠海:珠海出版社,2001:39。
    [1][清]刘廷玑撰,张守谦点校.《在园杂志》卷三.北京:中华书局,2005:91。
    [1]朱万曙.《明代戏曲评点--批评话语的转换》.《文艺研究》2007,10:66。
    [2][明]朱有燉.《贞姬身后团圆梦·引》.《古本戏曲丛刊四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年影印本。
    [3][明]朱有燉.《豹子和尚自还俗·自引》.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823。
    [1][明]王世贞.《曲藻》.《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33。
    [2][明]汤显祖.《焚香记·总评》.《古本戏曲丛刊初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4年影印本。
    [3][明]王思任.《玉茗堂还魂记·序》.《汇刻传剧》(十二).暖红室1919年刻本。
    [4][明]孟称舜.《古今名剧合选·序》.《古本戏曲丛刊四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年影印本。
    [5][明]孟称舜.《燕青博鱼》眉批,《古本戏曲丛刊四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年影印本。
    [6][清]李渔.《闲情偶寄》.《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6、54、54、14。
    [1][清]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朱一玄,刘毓忱编《<水浒传>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220。
    [2][清]金圣叹.《水浒传》回评.朱一玄,刘毓忱编《<水浒传>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289。
    [3][清]金圣叹批评,傅晓航校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150-151。
    [1][清]金圣叹批评,傅晓航校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213、216。
    [2][清]杨恩寿.《续词余丛话》.《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九).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304。
    [3][清]李绣虎.《绘真记·凡例》.嘉庆壬申(1812)刊本。
    [1]用于指称戏剧人物有“角色”和“脚色”之说,为便于理解,本文“角色”指戏剧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脚色”则为戏剧演员的分工类别,即行当,如杂剧中的旦、末、净,传奇中的生、旦、净、末、丑,但在引文中作者如用“角色”,则仍用原文。
    [2][明]程羽文.《盛明杂剧·序》.《盛明杂剧一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年据董康诵芬室刻本影印。
    [3][清]徐大椿.《乐府传声》.《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74。
    [4][清]黄旛绰.《梨园原》.《中国古典戏剧论著集成》(九).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1。
    [5]王国维.《古剧脚色考》.《王国维戏曲论文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196。
    [6][清]李渔.《闲情偶寄》.《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1-12。
    [1][清]孔尚任.《桃花扇·凡例》.《古本戏曲丛刊五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
    [2][清]李斗著,王军评注.《扬州画舫录》.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86。
    [3]祝肇年.《古典戏曲编剧六论》.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14。
    [4][明]谭元春.《批点<想当然>·序》.《古本戏曲丛刊初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4年影印本。
    [5]关于《歌代啸》的作者,学术界尚有争议,本文姑从徐渭所作。
    [6][明]冲和居士.《歌代啸·凡例》.《徐渭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1232。
    [1][明]凌濛初.《西厢记·凡例》.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677-678。
    [2][清]王懋昭.《三星圆·例言》.《三星圆》卷首.嘉庆十五年(1810)嫏嬛书屋刊本。
    [3][清]王懋昭.《三星圆·例言》.《三星圆》卷首.嘉庆十五年(1810)嫏嬛书屋刊本。
    [4][明]卜世臣.《冬青记·凡例》.《冬青记》卷首.明刻本。
    [5][清]惰园主人.《极乐世界·凡例》.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2145。
    [6][清]洪炳文.《警黄钟·例言》.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2495。
    [1][清]张道.《梅花梦·杂言》.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2406-2407。
    [2][清]吴秉钧.《风流棒·总评》.马廉著《马隅卿小说戏曲论集》.北京:中华书局,2006:237。
    [3][清]仲振奎.《红楼梦传奇·凡例》.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1998。
    [4][明]范文若.《鸳鸯棒·自序》.《古本戏曲丛刊二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年影印本。
    [5][明]李贽.《李卓吾批评<琵琶记>》.《古本戏曲丛刊初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4年影印本。
    [1][清]韩锡胙.《渔村记·凡例十则》.妙有山房刻本。
    [2][清]韩锡胙.《渔村记·凡例十则》.妙有山房刻本。
    [3][清]张道.《梅花梦·杂言》.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2047。
    [4][清]仲振奎.《红楼梦传奇·凡例》.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1997。
    [5][清]梁廷楠.《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八).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65。
    [6]傅惜华.《关于红楼梦之戏曲》.吕启祥,林东海主编《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305。
    [7][清]李渔.《闲情偶寄》.《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6、9。
    [1][明]吕天成.《曲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40。
    [2][明]吕天成.《曲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23。
    [3][清]汤世瀠.《东厢记·凡例》.《东厢记》卷首.道光年间刊本。
    [4][明]吕天成.《曲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26、229、232。
    [5][明]冯梦龙.《新灌园》眉批,《墨憨斋定本传奇》(上).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影印本。
    [6][明]冯梦龙.《洒雪堂·总评》.《古本戏曲丛刊二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年影印本。
    [1][清]陈仲麟.《红楼梦·凡例》.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2090。
    [2][清]韩锡胙.《渔村记·凡例十则》.妙有山房刻本。
    [3][明]冯梦龙.《酒家佣·总评》.《古本戏曲丛刊二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年影印本。
    [1][清]金圣叹批评,傅晓航校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22-23。
    [2][清]李渔.《闲情偶寄》.《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4。
    [3][明]李贽.《西厢记》批语,秦学人,侯作卿编著《中国古典编剧理论资料汇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56。
    [1][明]陈继儒.《陈眉公先生批评(西厢记)》.《不登大雅文库珍本戏曲丛刊》(十一).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影印本:310。
    [2][清]毛纶.《毛声山评第七才子琵琶记·副末开场》总批,侯百朋编《(琵琶记)资料汇辑》.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300-301。
    [3][清]孔尚任.《桃花扇·媚座》总评,《古本戏曲丛刊五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
    [4][清]魏熙元.《儒酸福·例言》.光绪十年(1884)玉玲珑馆刊本。
    [1][明]冯梦龙.《风流梦·总评》.《墨憨斋定本传奇》(下).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0年影印本。
    [2][明]冯梦龙.《酒家佣·叙》.《古本戏曲丛刊二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年影印本。
    [3][明]祁彪佳.《远山堂曲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60、38。
    [4][明]沈际飞.《题(邯郸梦)》.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1263。
    [5][明]冯梦龙.《邯郸梦·总评》.《墨憨斋定本传奇》(下).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0年影印本。
    [6][明]冯梦龙.《新灌园》眉批,《墨憨斋定本传奇》(上).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0年影印本。
    [7][清]李渔.《闲情偶寄》.《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80-81。
    [1][明]汤显祖.《汤海若先生批评西厢记·序》.明书林师俭堂刊本。
    [2][清]任以治.《(西厢)只有三人》.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745。
    [3][明]黄淑素.《牡丹亭·评》.徐扶明编著《牡丹亭研究资料考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88。
    [4][清]李渔.《闲情偶寄》.《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6。
    [1][元]高明.《琵琶记》.毛晋编《六十种曲》(一).北京:中华书局,1958:100、101。
    [2][清]李渔.《闲情偶寄》.《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7。
    [3][清]毛奇龄.《西厢记》批语.[元]王实甫著,王季思校注《集评校注西厢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34。
    [4][清]毛纶.《毛声山评第七才子琵琶记·激怒当朝》总批,侯百朋编《(琵琶记)资料汇辑》.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343-344。
    [5][明]徐奋鹏.《玩西厢记·评》.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690。
    [6][明]徐奋鹏.《玩西厢记》眉批,赵春宁《(西厢记)传播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209。
    [1][清]金圣叹批评,傅晓航校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343、24。
    [2][清]任以治.《(西厢)只有三人》.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746。
    [3][明]徐渭.《西厢记》批语.转引自吴方《谈徐渭的戏曲本色观》.《戏曲研究》(第十七辑)1985:254。
    [4][明]李贽.《李卓吾先生批评(琵琶记)》.《古本戏曲丛刊初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4年影印本。
    [1][明]陈继儒.《陈眉公先生批评(琵琶记)》.《不登大雅文库珍本戏曲丛刊》(十二).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影印本:132。
    [2][明]祁彪佳.《远山堂曲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3。
    [3][明]祁彪佳.《远山堂剧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52。
    [4][明]王骥德.《曲律》.《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38。
    [5][明]孟称舜.《古今名剧合选·序》.《古本戏曲丛刊四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年影印本。
    [6][明陈洪绶.《娇红记》批语.《古本戏曲丛刊二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年影印本。
    [7][明]孟称舜.《李逵负荆》眉批.《古本戏曲丛刊四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年影印本。
    [1][清]染廷楠.《曲话》.《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八).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77。
    [2][明]凌濛初.《西厢记》批语,秦学人,侯作卿编著《中国古典编剧理论资料汇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176。
    [3][明]孟称舜.《燕青博鱼》眉批,《古本戏曲丛刊四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年影印本。
    [4][明]汤显祖.《牡丹亭》.《古本戏曲丛刊初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4年影印本。
    [5][明]王思任.《玉茗堂还魂记》批语,《汇刻传剧》(十二).暖红室1919年刻本。
    [6][明]孟称舜.《黑旋风仗义疏财》眉批,《古本戏曲丛刊四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年影印本。
    [7][明]凌漾初.《谭曲杂札》.《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59。
    [8][明]徐士范.《西厢记》批语.王季思校注《集评校注西厢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50。
    [1][明]汤显祖:“《琵琶记·前贤评语》.侯百朋编《(琵琶记)资料汇辑》.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290。
    [2][明]陈继儒.《陈眉公批评(绣襦记)》.《不登大雅文库珍本戏曲丛刊》(十三).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影印本:268。
    [3][明]王骥德.《曲律》.《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38。
    [4][清]徐大椿.《乐府传声》.《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58-159。
    [5][明]祁彪佳.《远山堂曲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44-145、30。
    [6][明]孟称舜.《李逵负荆》眉批,《古本戏曲丛刊四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年影印本。
    [1][元]王实甫.《新刊大字魁本全相参增奇妙注释西厢记》.明弘治戊午(1498)金台岳氏刻本。
    [2][清]金圣叹批评,傅晓航校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100、69。
    [3][宋]姜夔.《白石诗说》.[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下)》(第二版).北京:中华书局,2004:682。
    [1][明]孟称舜.《智勘魔罗合》总批,《古本戏曲丛刊四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年影印本。
    [2][清]李渔.《窥词管见》.艾舒仁编次、冉云飞校点《李渔随笔全集》.成都:巴蜀书社,1997:582。
    [3][清]李渔.《闲情偶寄》.《中国古代戏曲论著集成》(七).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6-27。
    [4][明]祁彪佳.《远山堂曲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9。
    [5][明]吕天成.《曲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24。
    [6][明]陈继儒.《陈眉公批评(红拂记)》.《不登大雅文库珍本戏曲丛刊》(十二).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影印本:334。
    [1][明]祁彪佳.《远山堂曲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72、83、61、100、97、61、131。
    [2][明]吕天成.《曲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30。
    [3][清]黄图珌.《看山阁集闲笔》.《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41。
    [4][清]李渔.《闲情偶寄》.《中国古代戏曲论著集成》(七).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6-27。
    [1][元]王实甫.《新刊大字魁本全相参增奇妙注释西厢记》.明弘治戊午(1498)金台岳氏刻本。
    [2][清]吴吴山三妇.《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急难》批语,《不登大雅文库珍本戏曲丛刊》(六).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影印本:332。
    [3][明]吕天成.《曲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27。
    [4][明]祁彪佳.《远山堂曲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4、128、44。
    [5][明]孟称舜.《秋夜潇湘雨》眉批,《古本戏曲丛刊四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年影印本。
    [6][明]孟称舜.《王粲登楼》眉批,《古本戏曲丛刊四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年影印本。
    [1][清]金圣叹批评,傅晓航校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97、170-171、221、61。
    [2][清]金圣叹批评,傅晓航校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62。
    [1][宋]费衮著,骆守中注.《梁溪漫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219。
    [2][清]吴舒凫.《长生殿》眉批,《古本戏曲丛刊五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
    [3][清]金圣叹批评,傅晓航校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220。
    [4][清]吴吴山三妇.《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急难》批语,《不登大雅文库珍本戏曲丛刊》(六).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影印本:366。
    [1][明]王思任.《王名堂还魂记》第十出《惊梦》[皂罗袍]曲眉批,《汇刻传剧》(十二).暖红室1919年刻本。
    [2][元]高文秀.《谇范叔》.《古本戏曲丛刊四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年影印本。
    [3][明]孟称舜.《谇范叔》眉批,《古本戏曲丛刊四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年影印本。
    [4][清]毛纶.《毛声山评第七才子琵琶记·中秋望月》总批,侯百朋编《(琵琶记)资料汇辑》.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385。
    [5][清]李渔.《闲情偶寄》.《中国古代戏曲论著集成》(七).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7。
    [1][元]王实甫.《新刊大字魁本全相参增奇妙注释西厢记》.明弘治戊午(1498)金台岳氏刻本。
    [2][清]金圣叹批评,傅晓航校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197。
    [3][元]王实甫.《新刊大字魁本全相参增奇妙注释西厢记》.明弘治戊午(1498)金台岳氏刻本。
    [1]转引朱万曙《明代戏曲评点--批评话语的转换》.《文艺研究》,2007,10:67。
    [2][明]王思任.《牡丹亭》第十出《惊梦》眉批,《汇刻传剧》(十二).暖红室1919年刻本。
    [3][清]金圣叹批评,傅晓航校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108。
    [4][明]汤显祖.《牡丹亭》.《古本戏曲丛刊初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4年影印本。
    [1][清]吴吴山三妇.《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寻梦》批语,《不登大雅文库珍本戏曲丛刊》(六).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影印本:110。
    [2][明]汤显祖.《牡丹亭》.《古本戏曲丛刊初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4年影印本。
    [3][清]吴吴山三妇.《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写真》批语,《不登大雅文库珍本戏曲丛刊》(六).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影印本:125。
    [4][清]吴舒凫.《长生殿》眉批,《古本戏曲丛刊五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
    [1][清]吴吴山三妇.《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训女》批语,《不登大雅文库珍本戏曲丛刊》(六).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影印本:51。
    [2][清]方熏.《山静居画论》.张声怡,刘九洲编《中国古代写作理论》.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5:354-355。
    [3][明]汤显祖.《汤显祖评董解元西厢》眉批.隗芾,吴毓华编《古典戏曲美学资料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130。
    [1][元]王实甫.《新刊大字魁本全相参增奇妙注释西厢记》.明弘治戊午(1498)金台岳氏刻本。
    [2][清]金圣叹批评,傅晓航校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57、23、57、344。
    [3][清]毛纶.《毛声山评第七才子琵琶记·总论》.侯百朋编《(琵琶记)资料汇辑》.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284。
    [1][清]毛纶.《毛声山评第七才子琵琶记·牛氏规奴》总批,侯百朋编《(琵琶记)资料汇辑》.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311。
    [2][清]吴舒凫.《长生殿》眉批,《古本戏曲丛刊五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
    [3][清]熊华.《齐人记·总论》.国家图书馆手抄本。
    [4][清]蔡廷弼.《晋春秋·凡例》.《晋春秋》卷首.嘉庆五年(1800)太虚斋刊本。
    [5]仲振奎云:“紫鹃是黛玉忠臣,晴雯是宝玉忠臣,后书以为妾媵甚当。予谓麝月亦宝玉功臣也。”《红楼梦传奇·凡例》.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1997。
    陈钟麟云:“晴雯是黛玉影子,袭人是宝钗影子,所谓身外身也。今摹拟黛玉、晴雯,极为苍凉;摹拟宝钗、袭人二人,极为势利,可以见人心之变。”《红楼梦传奇·凡例》.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2090。
    [6][清]刘熙载.《艺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82。
    [1][清]金圣叹批评,傅晓航校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114。
    [2][元]王实甫.《新刊大字魁本全相参增奇妙注释西厢记》.明弘治戊午(1498)金台岳氏刻本。
    [3][清]金圣叹批评,傅晓航校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60、68。
    [4][元]王实甫.《新刊大字魁本全相参增奇妙注释西厢记》.明弘治戊午(1498)金台岳氏刻本。
    [1][清]金圣叹批评,傅晓航校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91、95、113。
    [2][清]金圣叹批评,傅晓航校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109、118、119、119-120、120、124、114-115。
    [1][清]洪升.《长生殿·傍讶》.《古本戏曲丛刊五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
    [2][清]毛纶.《毛声山评第七才子琵琶记·散发归林》总批,侯百朋编《(琵琶记)资料汇辑》.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424。
    [3][清]毛纶.《毛声山评第七才子琵琶记·散发归林》总批,侯百朋编《(琵琶记)资料汇辑》.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424。
    [1][明]罗贯中著,[清]毛纶,毛宗岗批点.《三国演义》.朱一玄,刘毓忱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382。
    [2][明]孟称舜.《二胥记·题词》.《古本戏曲丛刊三集》.上海:文学古籍刊行社,1957年影印本。
    [3][清]孔尚任.《桃花扇·截矶》总评,《古本戏曲丛刊五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
    [4][清]罗聘.《香祖楼·论文一则》.《不登大雅文库珍本戏曲丛刊》(二十二).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影印本:223-224。
    [5][明]孟称舜.《节义鸳鸯冢娇红记》.《古本戏曲丛刊二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年影印本。
    [1][明]李贽.《西厢记》批语,隗芾,吴毓华编《古典戏曲美学资料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104。
    [2][明]陈继儒.《陈眉公先生批评(西厢记)》.《不登大雅文库珍本戏曲丛刊》(十一).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影印本:374。
    [3][元]王实甫.《新刊大字魁本全相参增奇妙注释西厢记》.明弘治戊午(1498)金台岳氏刻本。
    [4][清]金圣叹批评,傅晓航校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187。
    [1][元]王实甫.《新刊大字魁本全相参增奇妙注释西厢记》.明弘治戊午(1498)金台岳氏刻本。
    [2][明]王骥德.《西厢记》批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42。
    [3][德]恩格斯.《致斐·拉萨尔》.《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四).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44。
    [4][清]壶天隐叟.《广寒梯·题辞》.《不登大雅文库珍本戏曲丛刊》(十八).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影印本:8-10。
    [1][清]蔡廷弼.《晋春秋·凡例》.《晋春秋》卷首.嘉庆五年(1800)太虚斋刊本。
    [2][清]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朱一玄,刘毓忱编《(水浒传)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223。
    [3][清]金圣叹批评,傅晓航校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56-57。
    [4][清]金圣叹批评,傅晓航校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73。
    [5][清]金圣叹批评,傅晓航校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201。
    [1][清]金圣叹批评,傅晓航校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81、14、81。
    [2][清]毛纶.《毛声山评第七才子书琵琶记·才俊登程》总批,侯百朋编《(琵琶记)资料汇辑》.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327。
    [3][清]毛纶.《毛声山评第七才子书琵琶记·金闺愁配》总批,侯百朋编《(琵琶记)资料汇辑》.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344-345。
    [4][清]毛纶.《毛声山评第七才子书琵琶记·宦邸忧思》总批,侯百朋编《(琵琶记)资料汇辑》.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372。
    [5][清]毛纶.《毛声山评第七才子书琵琶记·宦邸忧思》总批,侯百朋编《(琵琶记)资料汇辑》.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372-373。
    [1][清]毛纶.《毛声山评第七才子书琵琶记·书馆悲逢》总批,侯百朋编《(琵琶记)资料汇辑》.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415。②[清]毛纶.《毛声山评第七才子书琵琶记·书馆悲逢》总批,侯百朋编《(琵琶记)资料汇辑》.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415。③[清]毛纶.《毛声山评第七才子书琵琶记·书馆悲逢》总批,侯百朋编《(琵琶记)资料汇辑》.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415。
    [1][希腊]亚里斯多德著,陈中梅译.《诗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81。
    [1][元]王实甫.《新刊大字魁本全相参增奇妙注释西厢记》.明弘治戊午(1498)金台岳氏刻本。
    [2]周传家.《戏曲人物形象塑造的拓展与深化》.《剧本》,1991,3:55。
    [3][法]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337。
    [4][明]王骥德.《曲律》.《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60。
    [5][清]李渔.《闲情偶寄》.《中国古代戏曲论著集成》(七).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0。
    [1][希腊]贺拉斯.《诗艺》.伍蠡甫主编《西方古今文论选》.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30、29。
    [2][明]孟称舜.《青衫泪》批语,《古本戏曲丛刊四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年影印本。
    [3][明]孟称舜.《重对玉梳记》批语,《古本戏曲丛刊四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年影印本。
    [4][清]吴吴山三妇.《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闺塾》批语,《不登大雅文库珍本戏曲丛刊》(六).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影印本:74。
    [5][明]孟称舜.《窦娥冤》批语,《古本戏曲丛刊四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年影印本。
    [6][明]冯梦龙.《万事足》眉批,《古本戏曲丛刊二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年影印本。
    [7][明]孟称舜.《金线池》批语,《古本戏曲丛刊四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年影印本。
    [8][明]孟称舜.《雌木兰》批语,《古本戏曲丛刊四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年影印本。
    [9][清]毛纶.《毛声山评第七才子书琵琶记·副末开场》总批,侯百朋编《<琵琶记>资料汇辑》.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301。
    [1][明]祁彪佳.《远山堂曲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18。
    [2][明]徐石麒.《拈花笑·引》.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923。
    [3][明]徐渭.《三先生合评西厢记》.转引自李昌集《中国古代曲学史》.南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534。
    [4][明]汤显祖.《玉茗堂批评<异梦记>·总评》.《古本戏曲丛刊二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年影印本。
    [5][明]冯梦龙.《万事足》眉批,《古本戏曲丛刊二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年影印本。
    [1][明]冯梦龙.《酒家佣》眉批,《古本戏曲丛刊二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年影印本。
    [2][明]冯梦龙.《酒家佣·总评》.《古本戏曲丛刊二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年影印本。
    [3][明]冯梦龙.《酒家佣》眉批,《古本戏曲丛刊二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年影印本。
    [4]陈竹.《中国古代剧作学史》.武汉:武汉出版社,1999:360。
    [5][明]孟称舜.《古今名剧合选·序》.《古本戏曲丛刊四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年影印本。
    [6][明]孟称舜.《隔江斗智》眉批,《古本戏曲丛刊四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年影印本。
    [7][明]孟称舜.《红线女》眉批,《古本戏曲丛刊四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年影印本。
    [8][明]祁彪佳.《孟子塞五种曲·序》.朱颖辉辑校《孟称舜集》.北京:中华书局,2005:622。
    [9][明]孟称舜.《节义鸳鸯冢娇红记》.《古本戏曲丛刊二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年影印本。
    [1][德]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四).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62。
    [2][清]金圣叹.《水浒传·序三》.朱一玄,刘毓忱编《<水浒传>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213。
    [3][清]金圣叹批评,傅晓航校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87、90。
    [4][清]李渔.《闲情偶寄》.《中国古代戏曲论著集成》(七).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6、17。
    [1][清]吴舒凫.《长生殿》眉批,《古本戏曲丛刊五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
    [2][清]李凯.《寒香亭·评语》.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1567。
    [3][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293。
    [4][明]徐渭.《三先生合评西厢记》.明崇祯天章阁刻本。
    [1][明]冯梦龙.《女丈夫》眉批,墨憨斋定本传奇》(上).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0年影印本。
    [2][明]冯梦龙.《精忠旗》眉批,《古本戏曲丛刊二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年影印本。
    [3][明]陈继儒.《陈眉公批评<红拂记>》.《不登大雅文库珍本戏曲丛刊》(十二).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影印本:279。
    [4][明]冯梦龙.《人兽关》眉批,《墨憨斋定本传奇》(下).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0年影印本。
    [5][清]刘廷玑撰,张守谦点校.《在园杂志》.北京:中华书局,2005:123。
    [1][清]董榕.《芝龛记·凡例》.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1715。
    [2]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鲁迅全集》(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38。
    [1][德]莱辛.《汉堡剧评》.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上).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429。
    [2][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上海:上海书店,1986:26。
    [3][战国]孟子著,赵氏注,孙奭疏.《孟子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57:349。
    [4][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上海:上海书店,1986:163、82、407。
    [5][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孟元老等著《东京梦华录(外四种)》.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98。
    [6][明]徐渭.《琵琶记》评语,[元]高明著,张宪文,胡雪冈辑校《高则诚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282。
    [1][明]李贽.《焚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540-541、540。
    [2][明]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徐朔方笺校《汤显祖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127。
    [3][清]金圣叹批评,傅晓航校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164-165。
    [1]谭帆.《金圣叹戏曲文学创作论的逻辑结构》.《学术月刊》,1986,6:19。
    [2][清]洪升.《闹高唐·自序》.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1600-1601。
    [3][清]许廷录.《五鹿块·自叙》.《古本戏曲丛刊五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
    [4][清]宋廷魁.《介山记·或问》.《介山记》卷首.清乾隆刻本。
    [5][清]张坚.《怀沙记·凡例》.《玉燕堂四种曲》.清乾隆刻本。
    [6][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51。
    [7][明]梯月主人.《吴(?)萃雅·小引》).王秋桂主编《善本戏曲丛刊》(二).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4:17-18。
    [1][明]李贽.《焚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369。
    [2][明]李贽.《李卓吾先生批评<琵琶记>》.《古本戏曲丛刊初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4年影印本。
    [3][元]高明.《琵琶记》第五出《南浦嘱别》.《古本戏曲丛刊初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4年影印本。
    [4][明]汤显祖.《答凌成初》.徐朔方笺校《汤显祖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345。
    [1][清]吴吴山三妇.《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批语,《不登大雅文库珍本戏曲丛刊》(六).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影印本:124、210、408。
    [2][明]王业浩.《鸳鸯冢·序》.《古本戏曲丛刊二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年影印本。
    [3][明]马权奇.《鸳鸯冢·题词》.《古本戏曲丛刊二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年影印本。
    [4][明]陈洪绶.《节义鸳鸯冢娇红记·序》.《古本戏曲丛刊二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年影印本。
    [1][清]王先谦.《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8:309。
    [2]范缜在《神灭论》中云:“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形之于用,犹刃之于利。利之名非刃也,刃之名非利也。然而舍利无刃,舍刃无利。未闻刃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神灭论>注释》.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76:54。
    [3][战国]庄周著,郭庆藩辑.《庄子集释》(卷七).北京:中国书店,1988年据扫叶山房本影印。
    [1][汉]刘安著,[汉]高诱注.《淮南子注》,上海:上海书店,1986:281。
    [2][晋]陆机著,张怀瑾译注.《文赋译注》.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29。
    [3][元]刘因.《田景延写真诗序》.周锋编著《丹青意趣--绘画艺术文粹》.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9:201。
    [4][南朝宋]刘义庆著,徐震堮校笺.《世说新语校笺》.北京:中华书局,1984:387-388。
    [5][宋]苏轼.《传神记》.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401。
    [6][唐]司空图著,祖保泉解说.《司空图诗品解说》.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64:79。
    [1][宋]苏轼.《传神记》.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401。
    [2][明]徐渭.《西厢记》评语,隗芾,吴毓华编《古典戏曲美学资料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104。
    [3][明]徐渭.《西厢记》批语,秦学人,侯作卿编著《中国古典编剧理论资料汇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41。
    [4][明]徐渭.《书季子微所藏摹本兰亭》.《徐渭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577。
    [5][明]王世贞.《琵琶记·前贤评语》.侯百朋编《<琵琶记>资料汇编》.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288。
    [6][明]李贽著,张业整理.《李贽文集·初潭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6。
    [1][明]李贽.《三先生合评西厢记》.明崇祯天章阁刻本。
    [2][明]李贽.《李卓吾先生批评<琵琶记>》.《古本戏曲丛刊初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4年影印本。
    [3]“传神写照”,语出刘义庆《世说新语·巧艺》.其中记顾恺之画人,“或数年不点睛。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4][明]汤显祖.《玉茗堂批订董西厢·叙》.徐朔方笺校《汤显祖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502。
    [5][明]汤显祖.《焚香记·总评》.《古本戏曲丛刊初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4年影印本。
    [6][明]汤显祖.《玉茗堂批评<异梦记>》.《古本戏曲丛刊二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年影印本。
    [7][明]孟称舜.《黑旋风仗义疏财》眉批,《古本戏曲丛刊四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年影印本。
    [8][明]孟称舜.《青衫泪》眉批,《古本戏曲丛刊四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年影印本。
    [1][明]孟称舜.《古今词统·序》.《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第1728册:437-438。
    [2][明]孟称舜.《李逵负荆》眉批,《古本戏曲丛刊四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年影印本。
    [3][明]孟称舜.《黑旋风仗义疏财》眉批,《古本戏曲丛刊四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年影印本。
    [4][清]金圣叹.《水浒传》回评.朱一玄,刘毓忱编《<水浒传>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254。
    [5][清]曹雪芹.《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古本小说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448、988。
    [1][清]金圣叹批评,傅晓航校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149、149、214、24。
    [2][清]毛纶.《毛声山评第七才子书琵琶记·总论》.侯百朋编《<琵琶记>资料汇辑》.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281。
    [3][清]项度.《梅花诗·序》.《古本戏曲丛刊五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
    [4][清]张雍敬.《醉高歌·序》.《醉高歌》卷首.清乾隆三年(1738)灵雀轩刻本。
    [5][明]李贽.《焚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599。
    [1][法]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17-18、19。
    [2]李桂奎,黄霖.《中国“写人论”的古今演变》.《文史哲》2005,1:107。
    [1]沈达人.《戏曲的美学品格》.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6:6。
    [2][明]李贽.《焚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270。
    [1][明]汤显祖.《焚香记·总评》.《古本戏曲丛刊初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4年影印本。
    [2][明]沈际飞.《沈际飞评点牡丹亭还魂记·集诸家评语》.隗芾,吴毓华编《古典戏曲美学资料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162。
    [3][明]柳浪馆主人.《紫钗记·总评》.《古本戏曲丛刊初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4年影印本。
    [4][清]李渔.《闲情偶寄》.《中国古代戏曲论著集成》(七).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0。
    [5]齐森华等.《中国曲学大辞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4。
    [6]王安祈.《明代传奇之剧场及其艺术》.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6:360。
    [7][清]孔尚任.《桃花扇·凡例》.《古本戏曲丛刊五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
    [1]王瑷玲.《明清传奇名作中主题意识之深化与其结构设计》.《中国文哲研究集刊》.1995,总7:252。
    [2]许建中.《明清传奇结构研究》.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19。
    [3][希腊]亚里斯多德著,陈中梅译注.《诗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64。
    [4]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262。
    [5][德]古斯塔夫·弗莱塔克.《论戏剧情节》.转引自金登才《戏剧本质论》.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19。
    [6][苏]高尔基著,孟昌等译.《和青年对话》.《论文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335。
    [1][明]汤显祖.《玉茗堂批评<异梦记>》.《古本戏曲丛刊二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年影印本。
    [2][明]徐复祚.《曲论》.《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36。
    [3][明]吕天成.《曲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28、238、249。
    [4][明]冯梦龙.《洒雪堂·总评》.《古本戏曲丛刊二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年影印本。
    [5][明]冯梦龙.《人兽关·总评》.《墨憨斋定本传奇》(下).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0年影印本。
    [6][明]祁彪佳.《远山堂剧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99。
    [7][英]E.M.福斯特著,苏炳文译.《小说面面观》.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87。
    [8]徐岱.《小说叙事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220。
    [9]参见李昌集《中国古代曲学史》.南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09-211。
    [10]许子汉.《戏曲关目义涵之探讨》.《东华人文学报》.2000,2:125-142。
    [1][清]兰陵笑笑生著,梅节校订.《金瓶梅词话》(重校本).香港:梦梅馆,1993:1243。
    [2][明]冯梦龙.《警世通言》(下).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535。
    [3][明]冯梦龙.《新灌园·总评》.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1341。
    [4][清]周乐清.《补天石·凡例》.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1105。
    [5][明]施耐庵,罗贯中著.黄霖校点.《水浒传》.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807。
    [6][元]汤式.《卓文君花月瑞仙亭》.周振甫主编《全元散曲》(二).合肥:黄山书社,1999:561。
    [1][明]李贽.《焚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540。
    [2][清]吴舒凫.《长生殿》眉批,《古本戏曲丛刊五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
    [3]许子汉《戏曲关目义涵之探讨》以为是“关键部分”之意(《东华人文学报》2000,2:125-142);李昌集认为是“最紧要、最重要的情节、关节”、“杂剧”(《中国古代曲学史》.南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10);李修生等编《元曲大辞典》和张月中主编《中国古代戏剧辞典》均认为是“情节”之意。
    [4][清]兰陵笑笑生著,王汝梅等校点.《张竹坡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第二版).济南:齐鲁书社,1991:972-973。
    [5][清]尤侗.《题<北红拂记>》.《艮斋倦稿》卷九.清康熙刻本。
    [6][清]兰陵笑笑生著,王汝梅等校点.《张竹坡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第二版).济南:齐鲁书社,1991:962。
    [1][明]汤显祖.《玉茗堂批评<红梅记>》.[明]周朝俊撰《红梅记》.明刻本。
    [2][清]俞廷瑛.《负薪记·序》.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2315。
    [3][希腊]亚里斯多德著,陈中梅译注.《诗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65。
    [1][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北京:中华书局,1959:103。
    [2][元]周德清.《中原音韵》.《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一).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32。
    [3]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86。
    [4][元]顾瑛.《制曲十六观》.俞为民、孙蓉蓉主编《历代曲话汇编·唐宋元编》.合肥:黄山书社,2006:512。
    [5]顾瑛《制曲十六观》与南宋张炎《词源》下卷的内容大体相同,张述作词之法,而顾引伸为作曲之法。又如姜夔《白石道人诗说》:“作大篇尤当布置,首尾匀停,腰腹肥满。”
    [6][元]钟嗣成.《录鬼簿》.《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11。
    [7]陆林.《元代戏剧学研究》.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316。
    [1][元]钟嗣成.《录鬼簿》.《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75、177、187、193、201。
    [2][明]朱有燉.《继母大贤·引》.《古本戏曲丛刊四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年影印本。
    [1][明]李贽.《焚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540、539-540。
    [2][明]臧懋循.《元曲选·序二》.《元曲选》.北京:中华书局,1958:4。
    [3][明]臧懋循.《紫钗记·总批》.转引自周育德著《汤显祖论稿》.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242。
    [1][明]徐复祚.《曲论》.《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36、244-245、237、238、239。
    [2][明]王骥德.《曲律》.《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37。
    [3][明]冯梦龙.《双雄记·叙》.《墨憨斋定本传奇》(中).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0年影印本。
    [4][明]冯梦龙.《精忠旗》眉批,《古本戏曲丛刊二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年影印本。
    [1][明]冯梦龙.《永团圆》眉批,《墨憨斋定本传奇》(下).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0年影印本。
    [2][明]冯梦龙.《万事足》眉批,《古本戏曲丛刊二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年影印本。
    [3][明]冯梦龙.《风流梦》眉批,《墨憨斋定本传奇》(下).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0年影印本。
    [4][明]冯梦龙.《永团圆·总评》.《墨憨斋定本传奇》(下).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0年影印本。
    [5][明]冯梦龙.《永团圆·叙》.《墨憨斋定本传奇》(下).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0年影印本。
    [6][明]冯梦龙.《酒家佣》眉批,《古本戏曲丛刊二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年影印本。
    [7][明]凌蒙初.《谭曲杂札》.《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58。
    [8][明]祁彪佳.《远山堂曲品·叙》:“予之品也,慎名器,未尝不爱人材。韵失矣,进而求其调;调讹矣,进而求其词:词陋矣,又进而求其事。或调有合于韵律,或词有当于本色,或事有关于风教,苟片善之可称,亦无微而不录。”《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5。
    [1][明]祁彪佳.《远山堂曲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02、10、58、71、89、108、73、60、95、52、13、73、121。
    [1][明]黄淑素.《<牡丹亭>评》.徐扶明编著《牡丹亭研究资料考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87-89。
    [2][明]屠隆.《昙花记·凡例》.《古本戏曲丛刊初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4年影印本。
    [3][明]王思任.《春灯谜·叙》.《古本戏曲丛刊二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年影印本。
    [4][明]傅一臣.《错调合璧·自跋》.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885。
    [5][明]茧室主人.《想当然·成书杂记》.《古本戏曲丛刊初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4年影印本。
    [1][清]丁耀亢.《啸台偶著词例》.《古本戏曲丛刊五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
    [2][清]丁耀亢.《蚺蛇胆表忠记》.《古本戏曲丛刊五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
    [3][清]金圣叹.《水浒传·序一》.朱一玄,刘毓忱编《<水浒传>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210。
    [1][清]金圣叹.《示顾祖颂、孙闻、顾宝昶、魏云》.曹方人,周锡山校点《金圣叹全集》(四).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46。
    [2][清]金圣叹批评,傅晓航校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233、236。
    [1][清]李渔.《闲情偶寄》.《中国古代戏曲论著集成》(七).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0。
    [2][明]王骥德.《曲律》.《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23。
    [1]参见姚文放《中国戏剧美学的文化阐释》.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89;
    胡梦华《文学批语家李笠翁》.《李渔全集》第二十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68。
    [2][清]李渔.《闲情偶寄》.《中国古代戏曲论著集成》(七).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2、14、15、18、20。
    [1][清]李渔.《闲情偶寄》.《中国古代戏曲论著集成》(七).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64、66、67、68、68、69。
    [1][清]孔尚任.《桃花扇·凡例》.《古本戏曲丛刊五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
    [2][清]孔尚任.《桃花扇·纲领》.《古本戏曲丛刊五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
    [1][清]吴舒凫.《长生殿》眉批,《古本戏曲丛刊五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
    [1][清]毛宗岗.《绘像第七才子书琵琶记·参论》.侯百朋编《(琵琶记)资料汇辑》.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282、334-335、283、294。
    [2][清]金兆燕.《旗亭记·凡例》.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1891。
    [3][清]熊华.《齐人记·总论》.国家图书馆手抄本。
    [4]罗聘《香祖楼·论文一则》云:“吾以兰为狮之球、龙之珠、馗之鬼晴、布之戟支焉。按《兰谱》.兰之紫者、黄者、白者,皆有姓名也。害兰者蚓与蚁也,架高则免焉。而又护之以风幡,培之于九畹,自能展其媚而扬其芬也。于是布子分罫,立经陈纬,制局谋篇,穿插掩映,将复转离,欲粘反脱。”《不登大雅文库珍本戏曲丛刊》(二十二).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影印本:223-224。
    [5][清]张雍敬.《醉高歌·总论》.《醉高歌》卷首.清乾隆三年(1738)灵雀轩刻本。
    [6]张雍敬举例说:“《泣别》.则‘画船开抛、闪得人独自'之句也;《情幻》.则‘不流心事,不隔相思,记在人心窝,直到死'之句。”《醉高歌·总论》.《醉高歌》卷首.清乾隆三年(1738)灵雀轩刻本。
    [1]洪升《长生殿·自序》云:“凡史家秽语,概削不书,非曰匿瑕,亦要诸诗人忠厚之旨云尔。”在创作宗旨上自我要求有“诗人忠厚之旨”,流露出作者以诗人自居和以诗评剧的意趣。《古本戏曲丛刊五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
    [2]徐麟云:“先生重取而更定之,或用虚笔,或用反笔,或用侧笔、闲笔,错落出之,以写两人生死深情,各极其致。”洪升著,刘辉校笺《洪升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742。王廷谟则从强调起转合之类章法角度论《长生殿》“多情而出于性”的率性而为的无法之法。《长生殿·序》.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1587。
    [3][清]梁廷楠.《曲话》.《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八).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62、276、266、269、277、277。
    [1][清]梁廷楠.《曲话》.《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八).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68、279。
    [2][清]杨恩寿.《词余丛话》.《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九).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66。
    [3][清]杨恩寿.《麻滩驿·自叙》.《坦园丛稿》.光绪长沙杨氏坦园藏板。
    [4][清]杨恩寿.《麻滩驿》.《坦园丛稿》.光绪长沙杨氏坦园藏板。
    [5][清]杨恩寿.《再来人》.《坦园丛稿》.光绪长沙杨氏坦园藏板。
    [6][清]陈钟麟.《红楼梦传奇·凡例》.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2089。
    [1][清]王懋昭.《三星圆·自序》.《三星圆》卷首.嘉庆十五年(1810)嫏嬛书屋刊本。
    [2]彭宗岱《孟兰梦·跋》云:“此题首尾难于整密,布置难于空灵,排场难于热闹,之三难者,有一于此,皆传奇家之所忌也。”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1098。
    [3][清]李文瀚.《紫荆花·凡例》.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2118。
    [4]李锡淳《凤飞楼·评》云:“《桃花扇·余韵》一折,结场之妙,为词曲独步,此折是真能效颦者。妙是我朝实事。筑墓立碑,表扬奇烈,此折乃必不可少之曲,正不必以摹仿旧式为嫌。至李侯昌期,恰是为自己说法,又恰好反村单明府,一虚一实,两两对待。甘棠至今犹存,亦是岐下实景。又恰好回应周邦,首尾一线。此等奇妙,云亭见之,当浮大白也。”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2138。
    [5][清]魏元熙.《儒酸福·例言》.光绪十年(1884)玉玲珑馆刊本。
    [1][清]布颜图.《画学心法问答》.程翔章,曹海东编著《书画同源》(第二版).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395。
    [2][南朝梁]刘勰著,陆侃如、牟世金译注《文心雕龙译注》.济南:齐鲁书社,1995:602。
    [3][清]赵执信著,[清]翁方纲著,陈迩冬校点《谈龙录·石洲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5-6。
    [4][清]洪升.《女仙外史》第二十八回批语,刘辉校笺《洪升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543。
    [5][清]孔尚任.《黄生传》.汪蔚林辑《孔尚任诗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62:450。
    [6][清]孔尚任.《桃花扇·凡例》.《古本戏曲丛刊五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
    [1][清]金圣叹批评,傅晓航校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15、212。
    [1][清]毛纶.《毛声山评第七才子书琵琶记·总论》.侯百朋编《(琵琶记)资料汇辑》.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282、282-283、279。
    [2][清]熊华.《齐人记·总论》.国家图书馆手抄本。
    [1][清]醉斋继主.《梅花梦·赘言十四则》.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2403。
    [2][清]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朱一玄,刘毓忱编《(水浒传)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223。
    [3]佚名.《玩西厢记·评》.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689。
    [1][明]陆长庚.《南华真经副墨》.刘永翔,吕咏梅选注《先秦两汉散文》.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211-212。
    [2][清]吴舒凫.《长生殿》眉批,《古本戏曲丛刊五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
    [3][清]蔡元放.《水浒后传·读法》.朱一玄,刘毓忱编《(水浒传)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506。
    [4][清]陈栋.《花月痕·评辞》.清道光七年(1827)刻本。
    [5][明]施耐庵著,[清]金圣叹评点.《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85。
    [1][清]金圣叹批评,傅晓航校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112-113。
    [2][元]王实甫.《新刊大字魁本全相参增奇妙注释西厢记》.明弘治戊午(1498)金台岳氏刻本。
    [3][清]金圣叹批评,傅晓航校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113。
    [4][元]王实甫.《新刊大字魁本全相参增奇妙注释西厢记》.明弘治戊午(1498)金台岳氏刻本。
    [5][清]金圣叹批评,傅晓航校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113。
    [6][清]毛奇龄.《西厢记》眉批,[元]王实甫著、王季思校注《集评校注西厢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51。
    [1][清]蔡廷弼.《晋春秋·凡例》.《晋春秋》卷首.嘉庆五年(1800)太虚斋刊本。
    [2][清]毛宗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评语,朱一玄,刘毓忱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310。
    [1][唐]南卓,段安节,王灼.《羯鼓录·乐府杂录·碧鸡漫志》.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5。
    [2][清]金圣叹批评,傅晓航校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115-116。
    [3][希腊]亚里斯多德著,陈中梅译注.《诗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89。
    [1][明]祁彪佳.《远山堂曲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43、58。
    [2][清]李渔.《闲情偶寄》.《中国古代戏曲论著集成》(七).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69。
    [3][清]毛宗岗.《绘像第七才子琵琶记·参论》.侯百朋编《(琵琶记)资料汇辑》.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293。
    [4][清]刘熙载.《艺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178。
    [5][清]洪升.《长生殿》.《古本戏曲丛刊五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
    [6][清]金圣叹.《水浒传》回评.朱一玄编《(水浒传)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269.
    [1][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郑綮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5384-5385。
    [2][清]李渔.《闲情偶寄》.《中国古代戏曲论著集成》(七).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68。
    [3][英]威廉·阿契尔著,吴钧燮,聂文杞译.《剧作法》.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4:151。
    [4][清]毛纶.《毛声山评第七才子琵琶记·总论》.侯百朋编《(琵琶记)资料汇辑》.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283。
    [5][法]狄德罗.《论戏剧艺术》.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上).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360。
    [1][清]李渔.《风筝误》.《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第1775册:512。
    [2][清]丁耀亢.《啸台偶著词例》.《古本戏曲丛刊五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
    [3][清]陈栋.《花月痕·评辞》.清道光七年(1827)刻本。
    [1][明]王骥德.《曲律》.《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53。
    [2][苏]霍洛多夫著,李明琨,高士彦译.《戏剧结构》.南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153。
    [3][明]袁于令.《焚香记·序》.《古本戏曲丛刊初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4年影印本。
    [1][明]冯梦龙.《量江记》眉批,《墨憨斋定本传奇》(上).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0年影印本。
    [2][明]王思任.《春灯谜·叙》.《古本戏曲丛刊二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年影印本。
    [3][清]傅一臣.《钿盒奇缘·自跋》.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888。
    [4][清]朴斋主人.《风筝误·总评》.《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第1775册:576。
    [5][明]吕天成.《曲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29。
    [1][德]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四).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40。
    [2][明]冯梦龙.《楚江情·自序》.黄文旸编《曲海总目提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405。
    [3][清]洪升.《长生殿》.《古本戏曲丛刊五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
    [4][清]吴舒凫.《长生殿》眉批,《古本戏曲丛刊五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
    [1][清]毛宗岗.《绘像第七才子书琵琶记·参论》.侯百朋编《(琵琶记)资料汇编》.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299。
    [2][明]傅一臣.《钿盒奇缘·自跋》.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888-889。
    [3][清]脂砚斋.《红楼梦》三十一回回前总批,[法]陈广浩编著《新编石头记脂砚斋评语辑校》.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7:525。
    [1][清]尤侗.《题(北红拂记)》.《艮斋倦稿》卷九.清康熙刻本。
    [2][清]金圣叹批评,傅晓航校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343-344。
    [3][清]金圣叹批评,傅晓航校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180-182。
    [1][清]毛纶.《毛西河论定(西厢记)》第十二折批语,王季思校注《集评校注西厢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34。
    [2][清]毛纶.《毛声山评第七才子琵琶记·奉旨招婿》总批,侯百朋编《(琵琶记)资料汇辑》.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340。
    [3][清]熊华.《齐人记·总论》.国家图书馆手抄本。
    [4][清]毛纶.《毛声山评第七才子琵琶记·总论》.侯百朋编《(琵琶记)资料汇辑》.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279。
    [1][清]金圣叹批评,傅晓航校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68。
    [2][清]张雍敬.《醉高歌·总评》.《醉高歌》卷首.清乾隆三年(1738)灵雀轩刻本。
    [3][清]任以治.《(西厢)三大作法》.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742-744。
    [4][清]毛纶.《毛声山评第七才子琵琶记》.侯百朋编《(琵琶记)资料汇辑》.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280-345。
    [5][清]陈栋.《花月痕·评辞》.《花月痕》卷首.清道光七年(1827)刻本。
    [6][清]李绣虎.《绘真记·凡例》.《绘真记》卷首.嘉庆壬申(1812)刊本。
    [1][清]张雍敬.《醉高歌·总评》.《醉高歌》卷首.清乾隆三年(1738)灵雀轩刻本。
    [1][希腊]亚里斯多德著,陈中梅译注.《诗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78。
    [2]郭英德.《明清文人传奇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256。
    [3][南朝梁]刘勰著,陆侃如,牟世金译注《文心雕龙译注》.济南:齐鲁书社,1995:427。
    [4][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68。
    [1][瑞士]皮亚杰著.倪连生,王琳译.《结构主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3。
    [2][明]臧懋循.《荆钗记·引》.隗芾,吴毓华编《古典戏曲美学资料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146。
    [3][明]王骥德.《新校注古本西厢记·附评语》.香雪居刻本。
    [4][明]冯梦龙.《太霞新奏》.王秋桂主编《善本戏曲丛刊》(五).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7:587。
    [5][清]金圣叹批评,傅晓航校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233。
    [6][清]金兆燕.《旗亭记·凡例》.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1893。
    [7][清]李渔.《闲情偶寄》.《中国古代戏曲论著集成》(七).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5。
    [1][明]徐复祚.《曲论》.《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44。
    [2][明]王骥德.《曲律》.《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60、137。
    [3][明]冯梦龙.《酒家佣》眉批,《古本戏曲丛刊二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年影印本。
    [4][清]壶天隐叟.《瑞筠图·题辞》.《不登大雅文库珍本戏曲丛刊》(十七).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影印本:268。
    [5][清]熊华.《齐人记·总论》.国家图书馆手抄本。
    [6][明]王骥德.《曲律》.《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37。
    [1][明]李贽.《焚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535。
    [2][明]臧懋循.《邯郸记·总评》.《邯郸记》卷末.《不登大雅文库珍本戏曲丛刊》(七).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影印本:268。
    [3][明]吕天成.《曲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40、242、232。
    [4][明]吕天成撰,吴书荫校注.《曲品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207。
    [5][明]冯梦龙.《风流梦·总评》.《墨憨斋定本传奇》(下).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0年影印本。
    [6][明]冯梦龙.《女丈夫·总评》.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1340。
    [1][清]孙岱.《蟾宫操·评林》.《古本戏曲丛刊五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
    [2][明]张坚.《怀沙记·凡例》.《玉燕堂四种曲》.清乾隆刻本。
    [3][清]梁廷楠.《曲话》.《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八).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76。
    [4][明]冯梦龙.《永团圆·总评》.《墨憨斋定本传奇》(下).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0年影印本。
    [5][清]李渔.《闲情偶寄》.《中国古代戏曲论著集成》(七).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6。
    [6][明]王骥德.《曲律》.《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37。
    [7][清]金兆燕.《旗亭记·凡例》.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1891。
    [8][清]孔尚任.《桃花扇·凡例》.《古本戏曲丛刊五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
    [1][明]冯梦龙.《人兽关·总评》.《墨憨斋定本传奇》(下).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0年影印本。
    [2][明]冯梦龙.《永团圆·总评》.《墨憨斋定本传奇》(下).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0年影印本。
    [3]佚名.《红梨记·总评》.《古本戏曲丛刊初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4年影印本。
    [4][明]冯梦龙.《风流梦》眉批,《墨憨斋定本传奇》(下).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0年影印本。
    [5][明]冯梦龙.《楚江情》眉批,《墨憨斋定本传奇》(中).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0年影印本。
    [6][明]冯梦龙.《楚江情·自序》.黄文旸编《曲海总目提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404。
    [7][清]韦佩居士.《燕子笺·序》.徐凌云、胡金望点校《阮大铖戏曲四种》.合肥:黄山书社,1993:627。
    [8][清]梁廷楠.《曲话》.《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八).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76。
    [9][清]丁耀亢.《啸台偶著词例》.《古本戏曲丛刊五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
    [1][明]袁宏道.《紫钗记·总评》.《古本戏曲丛刊初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4年影印本。
    [2][明]程羽文.《盛明杂剧·序》.《盛明杂剧一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年据董康诵芬室刻本影印。
    [3][明]祁彪佳.《远山堂曲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63。
    [1][清]李渔.《闲情偶寄》.《中国古代戏曲论著集成》(七).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34、38、51、61。
    [2][明]王骥德.《曲律》.《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41。
    [3][清]李渔.《闲情偶寄》.《中国古代戏曲论著集成》(七).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51。
    [4][清]李渔.《闲情偶寄》.《中国古代戏曲论著集成》(七).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61、63。
    [1][清]毛奇龄.《西厢记》批语,秦学人,侯作卿编著《中国古典编剧理论资料汇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273、274、275、275。
    [2][清]孔尚任.《桃花扇·凡例》.《古本戏曲丛刊五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
    [1][清]梁廷楠.《曲话》.《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八).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56、257、256。
    [2][清]杨恩寿.《词余丛话》.《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九).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56、257。
    [3][希腊]亚里斯多德著,陈中梅译注.《诗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78。
    [4][英]阿·尼柯尔著,徐士瑚译.《西欧戏曲理论》.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39-40。
    [1]徐朔方.《金元杂剧的再认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29。
    [2][清]雨亭主人.《玉连环·序》.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2011。
    [3][明]王骥德.《曲律》.《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48。
    [4][清]梁廷楠.《曲话》.《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八).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62。
    [1][明]吕天成.《曲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41、243。
    [2][明]汤显祖.《合奇序》.徐朔方笺校《汤显祖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078。
    [3][明]冯梦龙.《双雄记·叙》.《墨憨斋定本传奇》(中).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0年影印本。
    [4][明]冯梦龙.《洒雪堂》眉批,《古本戏曲丛刊二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年影印本。
    [5][明]冯梦龙.《永团圆·叙》.《墨憨斋定本传奇》(下).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0年影印本。
    [6][明]冯梦龙.《楚江情·自序》.黄文旸编《曲海总目提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404。
    [7][清]丁耀亢.《赤松游·题辞》.《古本戏曲丛刊五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
    [1][清]李渔.《闲情偶寄》.《中国古代戏曲论著集成》(七).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79、15、76、59、15、108。
    [2]参见[日]田仲一成著《中国戏剧史》.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206-221。
    [3][梁]刘勰著,陆侃如,牟世金译注.《文心雕龙译注》.济南:齐鲁书社,1995:552。
    [4][明]汤显祖.《焚香记·总评》.《古本戏曲丛刊初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4年影印本。
    [1][清]夏世堂.《盂兰梦·跋》.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1099。
    [2][元]钟嗣成.《录鬼簿》.《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20、122。
    [3]郭英德.《明清传奇戏曲文体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364。
    [4][明]削仙口.《鹦鹉洲·序》.《古本戏曲丛刊二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年影印本。
    [5][明]倪倬.《二奇缘·小引》.《古本戏曲丛刊三集》.上海:文学古籍刊行社,1957年影印本。
    [6][明]茅暎.《题<牡丹亭记>》.《古本戏曲丛刊初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4年影印本。
    [1][清]夏纶.《惺斋五种曲·自序》.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1740。
    [2][清]周书.《鱼水缘·自序》.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1825。
    [3][明]陈继儒.《陈眉公批评<幽闺记>·总评》.《不登大雅文库珍本戏曲丛刊》(十三).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影印本:231。
    [4][明]冯梦龙.《永团圆·总评》.《墨憨斋定本传奇》(下).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0年影印本。
    [5][明]冯梦龙.《梦磊记》眉批,《古本戏曲丛刊二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年影印本。
    [6][清]丁濯亢.《啸台偶著词例》.《古本戏曲丛刊五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
    [1][清]李渔.《闲情偶寄》.《中国古代戏曲论著集成》(七).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5、108。
    [2][清]樗道人.《巧团圆·总评》.李渔撰《巧团圆》卷首.清康熙刻本。
    [3][清]紫珍道人.《奈何天·总评》.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1509。
    [4][清]沈峙葊.《西楼记·序》.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1458。
    [5][明]张岱.《答袁箨庵》.《琅嬛文集》.长沙:岳麓书社,1985:143。
    [6][清]高奕.《新传奇品》卷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69。
    [7][清]黄鹤山农.《玉搔头·序》.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1504。
    [1][清]金兆燕.《旗亭记·凡例》.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1891。
    [2][清]郑燮.《论画》.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下).北京:中华书局,1981:343。
    [3][元]钟嗣成.《录鬼簿》.《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75。
    [4][明]陈继儒.《陈眉公批评<幽闺记>·总评》.《不登大雅文库珍本戏曲丛刊》(十三).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影印本:231。
    [5][明]吕天成.《曲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10。
    [6][清]丁耀亢.《啸台偶著词例》.《古本戏曲丛刊五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
    [7][明]陈继儒.《施子野花影集序》.《陈眉公先生文集》卷十一.明崇祯间刻本。
    [8][清]李调元.《雨村曲话》.《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八).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0。
    [1][清]丁耀亢.《赤松游·题辞》.《古本戏曲丛刊五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
    [2][明]冯梦龙.《新灌园·叙》.《墨憨斋定本传奇》(上).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0年影印本。
    [3][清]李渔.《闲情偶寄》.《中国古代戏曲论著集成》(七).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6。
    [4][明]徐奋鹏.《刻西厢定本·凡例》.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691。
    [1][清]莫愁钓客、睡乡祭酒.《巧团圆·总评》.李渔撰《巧团圆》卷首.清康熙刻本。
    [2][清]黄宗羲.《子藏院本·序》.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1440。
    [3][清]黄文旸.《曲海总目提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1013。
    [4][清]金兆燕.《旗亭记·凡例》.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1891。
    [5][清]李渔.《闲情偶寄》.《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9。
    [6][明]冯梦龙.《墨憨斋订定<万事足>传奇》.《古本戏曲丛刊二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年影印本。
    [7][明]祁彪佳.《远山堂剧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80。
    [1][明]汤显祖.《玉茗堂批评<异梦记>》.《古本戏曲丛刊二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年影印本。
    [2][清]李渔.《闲情偶寄·凡例》.艾舒仁编次、冉云飞校点《李渔随笔全集》.成都:巴蜀书社,1997:4。
    [3][清]李渔.《闲情偶寄》.《中国古代戏曲论著集成》(七).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76。
    [4][明]叶宪祖.《易水寒》.[明]沈泰《盛明杂剧二集》卷十一.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年据董康诵芬室刻本影印。
    [5][清]周乐清.《补天石·凡例》.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1105。
    [6][清]周乐清.《补天石·自序》.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1104。
    [7][清]陈阶平.《补天石·叙》.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1107。
    [1][英]艾思林著,罗婉华译.《戏剧剖析》.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37。
    [2][英]屈来登.《论戏剧诗》.转引自顾仲彝《编剧理论与技巧》.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215。
    [3][明]王世贞.《曲藻》.《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33。
    [4][明]李贽.《李卓吾先生批评<琵琶记>》.《古本戏曲丛刊初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4年影印本。
    [5][明]袁宏道.《紫钗记·总评》.《古本戏曲丛刊初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4年影印本。
    [6][明]吕天成.《曲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35、230。
    [7][明]汤显祖.《异梦记·总评》.《古本戏曲丛刊二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年影印本。
    [1][明]冯梦龙.《永团圆·总评》.《墨憨斋定本传奇》(下).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0年影印本。
    [2][明]冯梦龙.《永团圆》眉批,《墨憨斋定本传奇》(下).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0年影印本。
    [3][明]冯梦龙.《人兽关》眉批,《墨憨斋定本传奇》(下).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0年影印本。
    [4][清]孔尚任.《桃花扇·凡例》.《古本戏曲丛刊五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
    [5][清]柴次山.《梅花簪·序》.《玉燕堂四种曲》.清乾隆刻本。
    [6][清]吴棠祯.《风流棒·序》.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1647。
    [7][清]钟英琬.《蟾宫操·评林》.《古本戏曲丛刊五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
    [8][清]梁廷楠.《曲话》.《中国古代戏曲论著集成》(八).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66。
    [9][清]陈宝.《东海记·凡例》.清嘉庆间刻本。
    [1][英]E.M.福斯特著,苏炳文译.《小说面面观》.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148。
    [2][明]吕天成.《曲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24。
    [1][清]毛纶.《毛声山评第七才子书琵琶记·春宴杏园》总批,侯百朋编《<琵琶记>资料汇辑》.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305、335。
    [2][清]丁耀亢.《啸台偶著词例》.《古本戏曲丛刊五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
    [3][清]丁耀亢.《赤松游·题辞》.《古本戏曲丛刊五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
    [4][清]吴舒凫.《长生殿》眉批.《古本戏曲丛刊五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
    [1][明]汤显祖.《玉茗堂批评<红梅记>·总评》.[明]周朝俊撰《红梅记》卷首.明刻本。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周易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
    [春秋]孔子著,[清]刘宝楠注.《论语正义》.上海:上海书店,1986。
    [战国]孟子著,[汉]赵岐注,[宋]孙奭疏.《孟子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57。
    [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清]戴震著.《孟子字义疏证》.上海:正中书局,1946。
    [汉]司马迁撰.《史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
    [唐]长孙无忌等撰,刘俊文点校.《唐律疏义》.北京:中华书局,1983。
    [唐]许嵩著.《建康实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
    [宋]马令.《谈谐传》.《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
    [宋]郑樵著.《通志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明]宋濂等撰.《元史》.北京:中华书局,1976。
    怀效锋点校.《大明律》.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
    [春秋]老子著,[清]魏源注.《老子本义》.北京:中华书局,1954。
    [战国]荀子著,[清]王先谦撰.《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8。
    [战国]庄子著,[清]郭庆藩辑.《庄子集释》,北京:中国书店,1988年据扫叶山房石印本影印。
    [战国]韩非子,高振铎,刘乾先选译.《韩非子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
    [汉]刘安著,[汉]高诱注.《淮南子注》,上海:上海书店,1986。
    [汉]刘向撰,赵善论疏证.《说苑疏证》.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东汉]王充著.《论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晋]葛洪撰.《抱朴子》(点校本),长春:长春出版社,1999。
    [晋]葛洪著.《抱朴子》.上海:上海书店,1986。
    [北梁]昙元谶译,林世田等点校.《涅槃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
    [南朝梁]范缜著.《神灭论》.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76。
    [南朝宋]刘义庆著,徐震堮校笺.《世说新语校笺》.北京:中华书局,1984。
    [宋]朱撰.《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
    [宋]朱编.《河南程氏遗书》.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
    [宋]张邦基撰.《墨庄漫录》.《四部丛刊三编》,上海:上海书店,1936年影印本。
    [明]陆长庚.《南华真经副墨》.刘永翔,吕咏梅选注.《先秦两汉散文》.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
    [清]顾炎武著,[清]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长沙:岳麓书社,1994。
    [清]张志聪集注.《黄帝内经·灵兰秘典沦》.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
    李一氓编.《藏外道书》.成都:巴蜀书社,1994。
    王明编.《太平经合校》.北京:中华书局,1960。
    中华大藏经编辑局编.《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北京:中华书局,1993。
    [元]王实甫著,王季思校注.《集评校注西厢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明]朱有燉撰.《诚斋乐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明]屠隆著,田同旭评注.《昙花记评注》.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明]徐渭著,周中明校注.《四声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明]汤显祖著,黄竹三评注.《牡丹亭》.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
    [明]智达著.《大乘净宗剧本归元镜》.台北:新加坡净宗学会,1998。
    [明]梅鼎祚撰.《长命缕记》.《四库禁毁书丛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明]冯梦龙编撰.《墨憨斋定本传奇》(上,中,下),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0年影印本。
    [明]沈泰编.《盛明杂剧一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年影印本。
    [明]沈泰编.《盛明杂剧二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年影印本。
    [明]臧懋循编.《元曲选》.北京:中华书局,1958。
    [明]毛晋编.《六十种曲》.北京:中华书局,1958。
    [明]徐复祚编.《南北词广韵选》.清抄本。
    [明]张禄辑.《词林摘艳》.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
    [明]吕天成著,吴书荫校注.《曲品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
    [明]王骥德著,陈多,叶长海注释.《王骥德曲律》.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明]潘之恒著,汪效倚辑注.《潘之恒曲话》.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
    [明]祁彪佳著,黄裳校录.《远山堂明曲品剧品校录》.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清]金圣叹批评,傅晓航校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
    [清]郑由熙撰.《暗香楼乐府》.光绪十六年(1890)刊本。
    [清]邹式金编.《杂剧三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
    [清]张坚撰.《玉燕堂四种曲》.清乾隆刻本。
    [清]杨潮观著,胡士莹校注.《吟风阁杂剧》.北京:中华书局,1963。
    [清]蒋士铨著,周妙中点校.《蒋士铨戏曲集》.北京:中华书局,1993。
    [清]杨恩寿撰.《坦园丛稿》.光绪长沙杨氏坦园藏板。
    [清]钱德苍编选.《缀白裘全集》(初集至十二集),北京:中华书局,2005。
    [清]黄文旸著.《曲海总目提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古本戏曲丛刊初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4年影印本。
    《古本戏曲丛刊二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年影印本。
    《古本戏曲丛刊三集》.上海:文学古籍刊行社,1957年影印本。
    《古本戏曲丛刊四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年影印本。
    《古本戏曲丛刊五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
    《古本戏曲丛刊九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64年影印本。
    北京大学图书馆编辑.《不登大雅文库珍本戏曲丛刊》.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影印本。
    首都图书馆编辑.《明清抄本孤本戏曲丛刊》.北京:线装书局,1995年影印本。
    王秋桂主编.《善本戏曲丛刊》.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7。
    董康辑.《诵芬室读曲丛刻》.北京:中国书店,1980年影印本。
    刘世珩辑.《汇刻传剧》.民国八年(1919)贵池刘氏暖红室刻本。
    王季思主编.《全元戏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周振甫主编.《全元散曲》.合肥:黄山书社,1999。
    李长路编注.《全元散曲选释》.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
    郑振铎辑.《清人杂剧初集》.长乐郑氏民国20年(1931)影印本。
    郑振铎辑.《清人杂剧二集》.长乐郑氏刊本民国23年(1934)影印本。
    吴梅辑.《奢摩他室曲丛》.北京:商务印书馆,涵芬楼民国十七年(1928)影印本。
    华玮编校.《明清妇女戏曲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3。
    康保成,李树玲选注.《关汉卿选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阿英编.《红楼梦戏曲集》.北京:中华书局,1978。
    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一至十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晋]陆机,张怀瑾译注.《文赋译注》,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
    [唐]司空图著,祖保泉解说.《司空图诗品解说》.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64。
    [唐]张彦远著.《历代名画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
    [唐]李白著,[清]王琦注.《李太白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影印版。
    [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
    [唐]李德裕撰.《会昌一品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唐]李翱著.《复性书》.上海:正中书局,1946。
    [唐]南卓,段安节,王灼著.《羯鼓录·乐府杂录·碧鸡漫志》.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南朝梁]萧统编.《昭明文选》.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
    [南朝梁]刘勰著,陆侃如,牟世金译注.《文心雕龙译注》.济南:齐鲁书社,1982。
    [宋]苏轼撰,王松龄点校.《东坡志林》.北京:中华书局,1981。
    [宋]苏轼撰: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
    [宋]苏轼撰,[清]冯应榴辑注.《苏轼诗集合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宋]费衮著,骆守中注.《梁溪漫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
    [宋]李清照著,王延梯注.《漱玉集注》.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4。
    [宋]刘克庄著.《后村先生大全集》.张元济等编《四部丛刊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影印本。
    [宋]陆游著,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宋]魏庆之编.《诗人玉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宋]张炎,沈义父著,夏焘校注,蔡嵩云笺释.《词源注·乐府指迷笺释》.北京:人 民文学出版社,1963。
    [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第二版),北京:中华书局,2004。
    [宋]严羽巽.《沧浪诗话》.[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
    [宋]孟元老等著.《东京梦华录(外四种)》.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
    [宋]吴自牧.《梦粱录》.北京:商务印书馆,1939。
    [元]虞集撰.《道园学古录》.《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元]熊梦祥著,北京图书馆辑.《析津志辑佚》.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
    [元]胡祗遹著.《紫山大全集》.《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元]高明著,张宪文,胡雪冈辑校.《高则诚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元]杨维桢.《东维子文集》.《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元]陶宗仪著.《南村辍耕录》.北京:中华书局,1959。
    [明]王九思著.《渼陂集》.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1976年影印本。
    [明]李开先著,路工辑校.《李开先集》.北京:中华书局,1959。
    [明]杨慎著.《升庵全集》.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37。
    [明]屠隆著.《白榆集》.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1977。
    [明]李梦阳著.《空同集》.《四库全书》集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明]归有光著.《震川集》.《四库全书》集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明]谭元春著,田秉锷选注.《谭友夏小品》.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
    [明]王守仁著,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明]何心隐著.《何心隐集》.北京:中华书局,1960。
    [明]徐渭著.《徐渭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
    [明]李贽著,张业整理.《李贽文集·初潭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
    [明]李贽著.《焚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
    [明]李贽著.《焚书·续焚书》.长沙:岳麓书社,1990。
    [明]汤显祖著,石衣编注.《玉茗堂尺牍》.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明]汤显祖著,徐朔方校笺.《汤显祖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明]袁宏道著,钱伯城笺校《袁宏道集笺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明]张岱著.《琅嬛文集》.长沙:岳麓书社,1985。
    [明]冯梦龙著,高洪钧编著.《冯梦龙集笺注》.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
    [明]冯梦龙著.《冯梦龙全集》.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
    [明]施耐庵,[明]罗贯中着,黄霖校点.《水浒传》.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明]冯梦龙著.《警世通言》.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
    [明]凌濛初编著.《二拍: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济南:齐鲁书社,1993。
    [明]沈德符撰.《万历野获编》.北京:中华书局,1959。
    [明]胡应麟撰.《少室山房笔丛》.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明]谢肇淛著,郭熙途校点.《五杂俎》.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明]高儒等著.《百川书志》.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明]施耐庵著,[清]金圣叹评点.《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
    [明]施耐庵,罗贯中著,黄霖校点.《水浒传》.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清]吴伟业著,李学颖集评标校.《吴梅村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清]王夫之著.《船山遗书》(珍藏版),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清]方文撰.《嵞山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清]钱谦益辑.《列朝诗集》.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
    [清]黄宗羲著.《黄宗羲诗文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清]金圣叹著.《金圣叹全集》(四),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
    [清]赵执信,翁方纲著.《谈龙录·石洲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清]李渔著,艾舒仁编次,冉云飞校点.《李渔随笔全集》.成都:巴蜀书社,1997。
    [清]李渔著.《李渔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清]洪升著,刘辉校笺.《洪升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清]孔尚任著,汪蔚林辑.《孔尚任诗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62。
    [清]刘熙载著.《艺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清]刘熙载著.《刘熙载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清]沈谦著.《东江集钞》.《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7。
    [清]沈雄编纂,[清]江尚质增辑.《古今词话·词品》.上海:上海书店,1987年影印本。
    [清]梁启超著.《中国历史研究法》.北京:商务印书馆,1930。
    [清]布颜图著.《画学心法问答》.程翔章,曹海东编著《书画同源》(第二版).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
    [清]方熏著.《山静居画论》.张声怡,刘九洲编《中国古代写作理论》.武汉:华中工 学院出版社,1985。
    [清]曹雪芹著.《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古本小说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清]兰陵笑笑生著,王汝梅等校点.《张竹坡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第二版),济南:齐鲁书社,1991。
    [清]兰陵笑笑生著,梅节校订,陈诏,黄霖注释.《金瓶梅词话》(重校本),香港:梦梅馆,1993。
    [清]李斗著,王军评注.《扬州画舫录》.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清]刘廷玑撰,张守谦点校.《在园杂志》,北京:中华书局,2005。
    [清]昭梿著,何英芳校点.《啸亭杂录》.北京:中华书局,1980。
    [清]永瑢,纪昀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海口:海南出版社,1999。
    王国维著.《王国维戏曲论文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
    吴梅著.《中国戏曲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吴梅著,王卫民编.《吴梅戏曲论文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
    卢前著.《卢前曲学四种》.北京:中华书局,2006。
    周贻白著.《中国戏剧史长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
    郑振铎著.《中国俗文学史》.上海:上海书店,1987。
    张庚,郭汉城著.《中国戏曲通史》.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
    吴新雷著.《中国戏曲史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朱万曙著.《明代戏曲评点研究》,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王汉民著.《道教神仙戏曲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王汉民著.《中国戏曲小说初论》.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王汉民著.《八仙与中国文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叶长海著.《中国戏剧学史稿》.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叶长海著.《曲学与戏剧学》.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李昌集著.《中国古代曲学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华玮著.《明清妇女之戏曲创作与批评》.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4。
    郑传寅著.《传统文化与古典戏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
    陈竹著.《中国古代剧作学史》.武汉:武汉出版社,1999。
    顾仲彝著.《编剧理论与技巧》.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
    杜书瀛著.《论李渔的戏剧美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华玮,王瑷玲主编.《明清戏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8。
    廖奔,刘彦君著.《中国戏曲发展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
    幺书仪著.《元人杂剧与元代社会》.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冯沅君著.《古剧说汇》.北京:作家出版社,1956。
    郭英德著.《明清传奇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郭英德著.《明清文人传奇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郭英德著.《明清传奇戏曲文体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陆林著.《元代戏剧学研究》.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徐子方著.《明杂剧研究》.北京:文津出版社,1998。
    余秋雨著.《戏剧理论史稿》.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李昌集著.《中国古代曲学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谭帆,陆炜著.《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南京大学戏剧影视研究所编.《南大戏剧论丛》.北京:中华书局,2005。
    《明清戏曲小说评点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沈达人著.《戏曲的美学品格》.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6。
    王安祈著.《明代传奇之剧场及其艺术》.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6。
    许建中著.《明清传奇结构研究》.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
    姚文放著.《中国戏剧美学的文化阐释》.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孙书磊著.《中国古代历史剧研究》.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林宗毅著.《西厢记二论》.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
    赵春宁著.《<西厢记>传播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赵景深,张增元辑.《方志著录元明清曲家传略》,中华书局,1987。
    梁淑安,姚柯夫著.《中国近代传奇杂剧经眼录》.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
    庄一拂编著.《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邓长风著.《明清戏曲家考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邓长风著.《明清戏曲家考略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邓长风著.《明清戏曲家考略三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郭英德编著.《明清传奇综录》.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徐朔方著.《晚明曲家年谱》(第二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
    上饶师专中文系历代作家研究室编.《蒋士铨研究资料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
    孙楷第著.《戏曲小说书录解题》.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徐扶明编著.《牡丹亭研究资料考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
    隗芾,吴毓华编.《古典戏曲美学资料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
    俞为民,孙蓉蓉主编.《历代曲话汇编·唐宋元编》.合肥:黄山书社,2006。
    徐扶明编著.《牡丹亭研究资料考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吴毓华编著.《中国古代戏曲序跋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
    侯百朋编.《<琵琶记>资料汇编》.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
    陈多,叶长海选著.《中国历代剧论选注》.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
    秦学人,侯作卿编著.《中国古典编剧理论资料汇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
    《中国剧目辞典》扩编委员会扩编.《中国剧目辞典》.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齐森华,陈多,叶长海主编.《中国曲学大辞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张月中主编.《中国古代戏剧辞典》.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
    李修生主编.《古本戏曲剧目提要》.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李修生主编.《元曲大辞典》(修订本).南京:凤凰出版社,2003。
    郑振铎著.《中国俗文学史》.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
    郑振铎著.《郑振铎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孙楷第著.《沧州集》.北京:中华书局,1965。
    启功著.《启功丛稿》(论文卷),北京:中华书局,1999。
    徐复观著.《中国艺术精神》.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
    王小盾,杨栋编.《词曲研究》.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胡士莹著.《话本小说概论》.北京:中华书局,1980。
    鲁迅著.《中国小说史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朱光潜著.《西方美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徐岱著.《小说叙事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朱东润著.《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周锋编著.《丹青意趣--绘画艺术文粹》.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9。
    陈麟书著.《宗教学原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8。
    余时英著.《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北京:三联书店,2004。
    钱穆著.《中国文化史导论》(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谢国桢编.《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
    钱锺书著.《管锥编》(补订重排本).北京:三联书店,2001。
    聂石樵主编.《古代文学中人物形象论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蒋孔阳,朱立元著.《西方美学通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朱立元著.《接受美学导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韩烈文著.《刘熙载<艺概>研究》.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北京:中华书局,1981。
    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陈良运主编.《中国历代诗学论著选》.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
    王运熙,顾易生主编.《清代文论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郭绍虞著.《中国文学批评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王利器著.《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增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朱一玄,刘毓忱编.《<水浒传>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朱一玄,刘毓忱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吕启祥,林东海主编.《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法]陈广浩编著.《新编石头记脂砚斋评语辑校》.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7。
    胡文楷编著.《历代妇女著作考》(增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李修生主编.《全元文》,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
    周振甫主编.《唐宋全词》.合肥:黄山书社,1999。
    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马奇主编.《西方美学史资料选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希腊]亚里斯多德著,陈中梅译.《诗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希腊]亚里斯多德,[罗马]贺拉斯著.《诗学·诗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德]莱辛著,张黎译.《汉堡剧评》.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德]H.G.伽达默尔著,张志扬等译.《美的现实性--作为游戏,象征,节日的艺术》.北京:三联书店,1991。
    [德]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德]弗莱塔克著.《论戏剧情节》.转引自金登才《戏剧本质论》.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
    [英]E.M.福斯特著,苏炳文译《小说面面观》,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
    [英]阿契尔著,吴钧燮,聂文杞译.《剧作法》.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4。
    [英]艾思林著,罗婉华译.《戏剧剖析》,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
    [英]阿·尼柯尔著,徐士瑚译.《西欧戏曲理论》,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
    [美]基辛著,张恭启,于嘉云译.《文化人类学》.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89。
    [美]艾布拉姆斯著,郦稚牛等译.《镜与灯》.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美]苏珊·朗格著.《情感与形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法]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法]雨果著,柳鸣九译.《雨果论文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法]狄德罗著.《论戏剧艺术》.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俄]车尔尼雪夫斯基著,辛未艾译.《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学》,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6。
    [苏联]德·莫·乌格里诺维奇著,王光睿,李鹏增译.《艺术和宗教》.北京:三联书店,1987。
    [苏]高尔基著,孟昌等译.《论文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苏]霍洛多夫著,李明琨,高士彦译.《戏剧结构》.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瑞士]皮亚杰,倪连生,王琳译.《结构主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日]田仲一成著.《中国戏剧史》.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日]加地哲定著,刘卫星译.《中国佛教文学》.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0。
    毛小曼.《<琵琶记>戏剧范式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刘汉光.《寓言·本色·意境》.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郑菡.《“李卓吾”小说,戏曲评点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刘竞.《明中期戏曲研究》.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杨艳琪.《祁彪佳及其<远山堂曲品·剧品>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陈刚.《素朴与华丽:元明清戏曲美学风格嬗变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吴新苗.《屠隆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