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短篇小说理论批评探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十七年”短篇小说理论批评的时期特征,以及短篇小说艺术样式在此一时期的发展演变状况。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首先通过考察小说理论批评的历史背景,从纵向的角度把握“十七年”短篇小说理论批评的发展脉络:其次从短篇小说的特征、功能、结构、风格等方面横向地描述这一时期短篇小说理论批评所呈现的时期特征,这一部分也是本文论述的重心和主体部分。第三部分则以今天的眼光评判“十七年”短篇小说理论批评,并对“十七年”短篇小说理论批评作必要的价值判断。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17 years" short story theore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 period of criticism, short stories and art styles in this period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situation. The article mainly from the three areas to explore, first of all, by examining the historical novel theoretical background of criticism from the vertical angle grasp "17 years" Short Stori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riticism .The second part, we explored short stories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functions, structure, style , and other aspects of cross-cutting short stories to describe this period of criticism and the appearanc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eriod, this is part of the focus of this paper, and the main part. The third part depend today's perspective to judge "17 years" Short Stories of criticism, and "17 years" to make the necessary criticism of short stories theory of value judgment.
引文
[1]参见[苏]波列伏依:《多写些精彩多样的短篇小说》,《文艺报>,第3卷第11期。
    [2]参见何家槐:《我对短篇小说的一些看法》,《文艺报》,第4卷第2期.
    [1]许杰:《我们也要更多的更精彩多样的短篇小说》,《文艺报》,第4卷第2期.
    [2]陈学昭:《多注意多写些短篇小说》,《文艺报》,第4卷第2期.
    [1]孙楷第:《中国短篇白话小说的发展与艺术上的特点》,《文艺报》,第4卷第3期.
    [2]企霞.:《人民报纸推荐了好小说》,洪子诚主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五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3-64页。
    [3]丁玲:《作为一种创作倾向来看》,《文艺报》,第4卷第8期。
    [1]参见路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批评?》,冯牧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1949-1976》(文学理论卷二),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667页。
    [1]参见魏金枝:《谈短篇小说中的痞块》,《编余丛谈》,北京:作家出版社,1962,第7页。
    [2]茅盾:《杂谈短篇小说》,洪子诚主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五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86页.
    [3]参见茅盾:《谈最近的短篇小说》,《茅盾评论文集》(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164页.
    [4]参见俞林:《关于短篇小说的特点》,《文艺报》,1957年第5期.
    [1]参见赵树理:《<三里湾>写作前后》,《赵树理文集》(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7页。
    [2]参见萧乾:《礼赞短短篇》,《文艺报》,1957年第6期。
    [3]参见魏金枝:《漫谈小小说》,《编余丛谈》,北京:作家出版社1963年版,第117页。
    [4]茅盾:《短篇小说的丰收和创作上的几个问题》,《茅盾评论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228页.
    [5]茅盾:《短篇小说的丰收和创作上的几个问题》,《茅盾评论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227页。
    [1]参见苏平:《“在桥梁工地上”是一篇出色的特写》,《文艺报》,1956年第8期.
    [2]林斤澜:《闲话小说》,洪子诚主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五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91-192页。
    [1]参见俞林:《关于短篇小说的特点》,《文艺报》,1957年第5期。
    [2]碧野:《略谈短篇小说的“长”“短”》,《文艺报》,1957年第6期。
    [1]茅盾:《浅谈短篇小说》,《茅盾文艺评论集》(上),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1年版,第306页.
    [2]参见茅盾:《谈最近的短篇小说》,《茅盾文艺评论集》(上),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1年版,第292页。
    [3]魏金枝:《漫谈短篇小说中的若干问题》,《编余丛谈》,北京:作家出版社,1962年版,第36页。
    [4]侯金镜:《短篇小说琐谈》,《侯金镜文艺评论选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8页。
    [1]参见孙犁:《关于短篇小说》,《孙犁文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294页。
    [2]参见洪子诚:《小说的样式及其发展轨迹》,《当代中国文学艺术问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13页.
    [1][苏]波列伏依:《多写些精彩多样的短篇小说》,《文艺报》,第3卷第11期。
    [2]李纳:《关于<多写些精彩多样的短篇小说>》,文艺报,第4卷第2期。
    [3]马铁丁:《提倡写短篇》,《文艺报》,1959年第1期。
    [1]茅盾:《文艺创作问题》,《茅盾文艺评论集》(上),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1年版,第14页.
    [2]魏金枝:《上海十年来短篇小说的巨大收获》,《编余丛谈》,北京:作家出版社,1962年版,第96页.
    [1]茅盾:《文学艺术工作中的关键性问题》,《茅盾文艺评论集》(上),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1年版,第203页。
    [2]茅盾:《关于文艺创作中一些问题的解答》,《茅盾文艺评论集》(上),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1年版,第171页.
    [3]魏金枝:《从描写真人真事谈提高》,《编余丛谈》,北京:作家出版社,1962年版,第112页。
    [1]鲁迅:《<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小引》,吴福辉主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三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8页.
    [2]端木蕻良:《“短”和“深”》,《文艺报》,1957年第5期.
    [3]马烽:《谈短篇小说的新、短、通》,洪子诚主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五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59页.
    [4][美]勒内·韦勒克,[美]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14页。
    [1]魏金枝:《谈短篇小说中的痞块》,《在编余丛谈》,北京:作家出版社,1962年版,第2页。
    [2][美]勒内·韦勒克,[美]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14页.
    [3]萧殷:《论小说中的故事与人物》,《人民文学》,第2卷第6期.
    [4]茅盾:《短篇小说杂谈》,《茅盾文艺评论集》(上),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1年版,第246页。
    [1]茅盾:《一九六0年短篇小说漫评》,《茅盾评论文集》(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72-373页.
    [1]汉弥尔顿:《小说法程》,转引自刘涛,《中国现代短篇小说文体理论评析》,《中州学刊》,2006年第1期。
    [2]胡适:《论短篇小说》,严家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二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6页.
    [3]茅盾:《小说研究ABC·结构》,吴福辉主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三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年版,第52页.
    [1]茅盾:《新的现实和新的任务》,《茅盾文艺评论集》(上),北京:文化艺术出版杜,1981年版,第103页。
    [2]茅盾:《谈最近的短篇小说》,《茅盾文艺评论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1年版,第305页。
    [3]魏金枝:《谈短篇小说中的痞块》,《编余丛谈》,北京:作家出版社,1962年版,第7页。
    [4]魏金枝:《漫谈细节》,《编余丛谈》,北京:作家出版社,1962年版,第80页。
    [1]参见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3页。
    [2]赵树理:《当前创作中的几个问题》,《赵树理文集》(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页。
    [3]赵树理:《<三里湾>写作前后》,《赵树理文集》(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7页.
    [1]赵树理:《<三里湾>写作前后》,《赵树理文集》(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7页。
    [2]赵树理:《我对戏曲艺术改革的的看法》,《赵树理文集》(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0页。
    [3]赵树理:《<三里湾>写作前后》,《赵树理文集》(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7页.
    [4]赵树理:《<三里湾>写作前后》,《赵树理文集》(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8页。
    [1]茅盾:《小说研究ABC·结构》,吴福辉主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三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2页。
    [1]张恨水:《长篇与短篇》,吴福辉主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三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8页。
    [2]茅盾,《关于短篇小说的谈话》,《茅盾文艺评论集》(下),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1年版,第585页.
    [3]魏金枝:《漫谈短篇小说中的若干问题》,《编余丛谈》,北京:作家出版社,1962年版,第43页。
    [1]侯金镜:《读新人新作八篇》,《侯金镜文艺评论选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99页.
    [2]孙楷第:《中国短篇白话小说的发展与艺术上的特点》,文艺报,第4卷第3期.
    [3]周扬:《论赵树理的创作》,钱理群主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四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98页。
    [1]赵树理:《“普及”工作旧话重提》,《赵树理文集》(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6页.
    [1]侯金镜:《让短篇小说在农村落户扎根》,《侯金镜文艺评论选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1979年版,第267页,
    [2]周扬:《为创造更多的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而奋斗》,《文艺报》,1953年第19期.
    [3]邵荃麟:《沿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方向前进》,《人民文学》,1953,(11).第93页.
    [4]茅盾:《关于人物描写的问题》,《茅盾文艺评论集》(上),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1年版,第167页。
    [1]周立波:《关于民族化和群众化》,《人民文学》,1960年第11期。
    [2]马烽:《谈短篇小说的新、短、通》,洪子诚主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五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61页.
    [3]茅盾:《谈最近的短篇小说》第299页;《一九六0年短篇小说漫评》分别为第433、451、457页;《读书杂记》第533、536、538、548、557-563、579页,《读陆文夫的作品》第633页,《茅盾文艺批论集》(上下册),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1年版。
    [1]黄秋耘:《浅谈艺术风格》,《黄秋耘文学评论选》,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03页。
    [1]法]戈德曼:《文学研究中现实主义的概念》,《文学社会学方法论》,段毅、牛宏宝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9年版,第232页。
    [2]月华,据苏联《真理报》、《文学报》编写,《关于短篇小说特点的一个争论》,《文艺报》1957年第1期。
    [法]戈德曼:《文学社会学方法论》,段毅、牛宏宝译,工人出版社出版,1989年版。
    [美]韦勒克,沃伦著:《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茅盾:《茅盾文艺批论集》(上、下册),文化艺术出版社,1981年版。
    茅盾:《茅盾评论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魏金枝:《编余丛谈》,作家出版社出版,1962年版。
    侯金镜:《侯金镜文艺评论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黄秋耘:《黄秋耘文学评论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黄秋耘:《锈损了灵魂的悲剧》,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洪子诚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五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吴福辉主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三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洪子诚:《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洪子诚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史料选:1945-1999(上、下)》,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赵树理:《赵树理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冯牧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1949—1976))(第二集)(文学理论卷二),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於可训、吴济时、陈美兰主编:《文学风雨四十年—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争鸣述评》,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於可训:《中国当代文学概论》(修订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吴三元、季桂起:《中国当代文学批评概观》,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
    涂光群:《五十年文坛亲历记(1949—1999)》,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方兢:《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体系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版。
    王嘉良等著:《中国新文学现实主义形态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
    古远清:《中国大陆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下),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版。
    陈思和:《中国新文学整体观》,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黄子平:《论中国当代短篇小说的艺术发展》,《文学评论》,1984年第5期。
    刘涛:《从古典的“义法”到现代的“结构”——小说理论批评的现代转换研究之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年第2期。
    刘涛:《中国现代短篇小说文体理论评析》,《中州学刊》,2006年第1期。
    陈思和:《关于中国现代短篇小说》,《小说评论》,200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