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培训实效性之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自从1999年教育部关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颁布之后,教师培训便如火如荼地展开了,到2003年国家推行新课程改革以后,教师培训的重要意义更加突显出来,一方面新课程改革需要通过高效的教师培训来提高教师的素质,可另一方面,却是教师培训的低效和软弱无力,如何提高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培训的实效性便引入了本文的研究。
     本文从Y区教师培训实际出发,通过现场和网上的问卷调查、访谈以及本人长期的观察与思考,收集了大量的材料,通过分析与整理,本文认为当前教师培训低效主要表现在培训目的、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培训模式和培训评价五个方面。总结出当前教师培训低效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培训是一种“目中无人”的培训;培训机构的垄断;培训经费投入的匮乏以及培训者自身素质的低下。本文在分析这些原因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更深层次的原因,即培训机构和培训者没有尊重参训教师的主体地位,没有发挥参训教师的主体地位,为此,本文在主体性教育的研究成果和参与式培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主体性培训的设想,概括出了它的内涵,并提出了它的实施策略,即培训目标的人本化,培训内容的情境化,培训方式方法的互动化,培训模式的多样化以及培训评价的科学化,从而最终提高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培训的实效性!
After《Provision of continuing to educate of primary and junior school teacher》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promulgate in 1999, the training of teachers spread like a raging fire, after promoting a new curriculum reform up to the 2003, the important of the training of teachers meaning much more. On one hand new curriculum reform needed to raise the teacher's diathesis during efficiently teachers, but on the other hand, the training of teachers is low effect and flabbiness, how to raise the actual effect with a new curriculum education background leads to go into the textual research then.
     This article sets out from Y, with the questionnaire of both the open air and internet, the interview and my long-term observation and thinking, is collected a great deal of information. With analysis and arranging, this article thinks the current of the low of the training performance mostly manifest in training aim, training content and training methods, training mode and judge of training. The main reason of low effect seems to be: trainer is full of supercilious; the monopolization of the training institution; the lack of budget and the low diathesis of the trainer. This article analysis the foundation of these reasons, points out the most essential reason: then training organization and trainer do not respect the reality that teacher as the identity, do not exert the trained teacher's main action. Therefore, this article is putting forward to identity training from identity education and attending training, generalize its meaning, put forward its implement strategy: training aim is making the well-being of mankind, training content with specific situation, training methods of interaction, training mode diversification and judge of training scientific, and finally advance the actual effect of the training of teachers with a new curriculum education background.
引文
①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7
    ② 陈小娅.教师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人民教育,2006,(15-16).
    ③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更新培训观念变革培训模式[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0
    ① 钟启泉.有效教学的最终标准是学生成长[N].中国教育报,2007—06—16(3).
    ②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更新培训观念 变革培训模式[M1.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9
    ③ 管培俊.关于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十个观点[J].教师教育研究,2004,(7).
    ④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更新培训观念 变革培训模式[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
    ⑤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更新培训观念 变革培训模式[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
    ① 杨培升.寻找有意义的培训[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1).
    ② 郑新蓉,黄力.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新形势下的职能新定位[J].人民教育,2007,(5).
    ③ 黄福康.中小学教师非学历继续教育实效亟待提高[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3).[A]李群.让教师为课堂带进人文的阳光[J].课程教材教法,2007,(4).
    ④ 波依尔,王晓平等译.基础学校——一个学习化的社区大家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44-45.[A]黄甫全.新课程中的教师角色与教师培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① 关于对参加培训的教师有很多种提法,通常有“参训教师”、“受训者”、“学员”等,笔者认为“受训者”和“学员”都是不贴切的,不能够正确地反映参加培训教师的本质。因为参训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学习,他 们和培训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的关系,所以称为“受训者”是不合适的。“学员”感觉和“学生”相近,都是指没有多少知识刚开始学习的人,而参训教师他们在培训之前已经具备了很多知识,而且具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独特的个性,所以“学员”也不很合适。所以在本论文中取第一种提法,即“参训教师”。
    ① 管培俊.关于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十个观点[J].教师教育研究,2004,(7).
    ② 朱益明.近年来教师培训研究发展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04,(11).
    ③ 朱益明.近年来教师培训研究发展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04,(11).
    ① 黄甫全.新课程中的教师角色与教师培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28
    ② 梁忠华等.教师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220
    ③ 教育部关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1999年9月13日施行)
    ④ 中国社科院.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⑤ 实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
    ⑥ 东方赢.国际标准汉字词典.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① 谢维和.教师培训:补充还是转型[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1).
    ② 刘朝峰、周生芳、宗晓华.农村继续教育目标反思与重构[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3).
    ③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更新培训观念变革培训模式[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① 时伟.当代教师继续教育论[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② 吴民祥.探究式培训:一种高效能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J].教育发展研究,2004,(5).
    ③ 章宏俊.选择式:教师继续教育的新走向[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1).
    ④ 揭水平,刘翠花.论反思型教师培训模式[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8).
    ⑤ 仇惠龙,赵建平.构建开放式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初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
    ⑥ 申继亮,费广洪等.知识、反思、观念——当前中小学教师教育的主要任务[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3).
    ⑦ 钟启泉.“教师专业化”的误区及其批判[J].教育发展研究,2003,(4-5).
    ⑧ 高启山.研究性学习:教师发展的有效途径[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3,(5).
    ⑨ 周春儿,詹士昌.信息时代的教师培训[J].中国电化教育,2001,(7).
    ① 杨培升.寻找有意义的培训[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1).
    ② 鱼霞,毛亚庆.论有效的教师培训[J].教师教育研究,2004,(1).
    ③ 高春香.美国教师的继续教育[J].教书育人,2004,(7).
    ④ 冯恒.从美国继续教育的特点看我国继续教育发展的策略[J].世界教育信息,2004,(3).
    ⑤ 徐秀华.英国的在职教师培训及其借鉴[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8).
    ① 朱永坤.中日教师继续教育之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继续教育,2004,(3).
    ② 会美福.日本实施教师继续教育的七大特点[J].中小学教师培训(小学),1999,(5).
    ③ 高春香.德国教师培养培训透视[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7,(2).
    ④ 姚琳、彭泽平.当前法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特点[J].继续教育,2004,(3).
    ⑤ 张文明.当前国外教师继续教育特征及给我们的启示[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3).
    ① (英)彼得·泰勒.如何设计教师培训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3
    ① 时伟.当代教师继续教育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226
    ① 《新京报》2007年1月21日
    ② 陈永明等.教师教育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95.
    ③ 《江南时报》2005年03月15日
    ① 陈亮.我困教师质量保证体系及构建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7,(4).
    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4
    ① 张天宝.试论主体性教育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0,(8).
    ② 刘梅雪.谈“参与式培训”在校长培训中的应用[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3,(6).
    ① 高靓.教师培训:请多些人文关怀[J].中国教师,2004,(8).
    ② 郭景扬.教师继续教育[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1.139
    ① 陈永明等.教师教育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99.
    ② 张维仪.现代教师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61.
    ③ 杨紫林.教师培训规划新目标[N].现代教育报,2006-11-1.
    ④ 朱小蔓.对策与建议——2006-2007年度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8.
    ① 叶澜,白益民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15.
    ② 钟启泉,张华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15-416.
    ③ 俞红珍.教材的“二次开发”:涵义与本质[J].课程教材教法,2005,(12).
    ① 杨德银,吴雨明,营造“培训超市”,搭建教师发展平台[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10).
    ② 时伟.当代教师继续教育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256.
    ③ 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大教育评论,2003,(1).
    ④ 朱桂琴.教师培训中实践性知识的缺失及其对策[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7,(1).
    ⑤ 钟启泉.“教师专业化”的误区及其批判[J].教育发展研究,2003,(4-5).
    ① 教育部.关于开展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的意见
    ② 高春香.德国教师培养培训透视[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7,(2).
    ①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更新培训观念 变革培训模式[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①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帅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修订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09
    ②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帅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修订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12
    ③ 周建平.对“校本培训”的认识和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8).
    ④ 杨奉先.“校本+远程”——安徽省霍山县探索提高农村教师素质之路[N].中国教师报,2007—04—25.
    ⑤ 李琼,袁丽.变革中的国际教师教育及其发展趋势[J].比较教育研究,2006,(11).
    ① 吴思孝.教帅专业发展学校:教师专业化推进的新视角[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2).
    ② 本部分内容主要参考了《安徽省教育厅:关于组织开展中小学远程继续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教秘[2006]259号
    ① 教师培训的评价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对培训机构开展培训的效果和质量的评价,二是培训机构对参训教师的评价,这里只论述第二个方面的内容。
    ② 王斌华.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14.
    ① 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04.
    ② 米久奇.改进教帅培训的五项原则[J].课程、教材、教法,2002,(9).
    1.赵中建.教育的使命——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王斌华.澳大利亚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4.陈永明.现代教师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5.陈永明.国际师范教育改革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6.陈方平.国外教师问题[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0.
    7.吴志宏,冯大鸣.新编教育管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8.张维仪.现代教师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9.钟启泉,张华等.《基础教育课科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0.傅道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更新培训观念 变革培训模式[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2.郭景扬.教师继续教育[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1.
    1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4.冯增俊.当代国际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5.金娣,王刚.教育评价与测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16.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7.叶澜,白益民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18.王建中译.教师新概念: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19.黄甫全.新课程中的教师角色与教师培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0.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修订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1.陈永明等.教师教育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2.时伟.当代教师继续教育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23.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加强与改革教师教育 服务基础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4.徐辉.教师教育研究与评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25.(英)彼得·泰勒.如何设计教师培训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6.朱小蔓.对策与建议——2006-2007年度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1.中继亮,辛淘.论教师素质的构成[J].中小学管理,1996,(11).
    2.姚琳,彭泽平.当前法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特点[J].中小学管理,1996,(11).
    3.金美福.日本实施教师继续教育的七大特点[J].中小学教师培训(小学),1999,(5).
    4.谢维和.教师培训:补充还是转型[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1).
    5.毛亚庆,鲜静林.当前教师培训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1).
    6.陈向明.如何处理参与式培训中的冲突[J].课程教材教法,2003,(8).
    7.管培俊.加强新课程师资培养 支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1).
    8.孙伟英,陶道远等.教师培训:问题与对策[J].师资培训研究,2004,(1).
    9.郑友训.培训效能:教师继续教育的永恒主题[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1).
    10.鱼霞,毛亚庆.论有效的教师培训[J].教师教育研究,2004,(1).
    11.黄通领.转型期教师进修学校建设与发展研究综述[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2).
    12.王建英等.教师,你认真听讲了吗[J].师资培训研究,2004,(2).
    13.时伟.我国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反思与重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3).
    14.朱永坤.中日教师继续教育之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继续教育,2004,(3).
    15.周国华.中小学教师专业 发展能得到保证吗[J].师资培训研究,2004,(3).
    16.张文明.当前国外教师继续教育特征及给我们的启示[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3).
    17.向纯武.论新课程与中小学教师培训[J].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3).
    18.李培湘,李佳孝.让教育成为一种主体性活动[J].教育发展研究,2004,(5).
    19.吴民祥.探究式培训:一种高效能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J].教育发展研究,2004,(5).
    20.高春香.美国的继续教育[J].教书育人,2004,(7).
    21.徐秀华.英国的在职教师培训及其借鉴[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8).
    22.高靓.教师培训:请多些人文关怀[J].中国教师,2004,(8).
    23.罗桑平,程志碧:西藏自治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需求调查与研究[J].中国教师,2004,(8).
    24.揭水平,刘翠花.论反思型教师培训模式[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 (8).
    25.朱益明.近年来教师培训研究发展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04,(11).
    26.史德方.英国:教师培训产生“光和效应”[J].上海教育,2005,(7B).
    27.杨培升.寻找有意义的培训[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1).
    28.仇惠龙,赵建平.构建开放式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初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
    29.章宏俊.选择式:教师继续教育的新走向[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1).
    30.陈小娅.教师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人民教育,2006,(15—16).
    1.唐玉光.教学工作与师范教育的专业化取向.华东师范大学1997年博士论文.
    2.张学斌.应对新课程改革的中小学教师培训策略研究.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硕士学位论文.
    3.万超林.Z市初中骨干教师继续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硕士学位论文.
    4.郭玲.教师继续教育的效能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硕士学位论文.
    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年4月12日通过,2006年6月29日修订,2006年9月1日施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3年10月31日通过,1994年1月1日施行)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3月18日通过,1995年9月1日施行)
    4.《安徽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暂行规定》(1998年12月9日施行)
    5.教育部关于《中小学继续教育规定》(1999年9月13日施行)
    6.《教育部关于加强进一步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教师[2002]3号)
    7.《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师[2004]1号)
    8.《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意见》(教师[2004]4号)
    9.《200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5月)
    10.《安徽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施办法》(2006年4月9日)
    11.《安徽省合格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评估标准》(教秘[2006]144号)
    12.《安徽省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评估标准实施细则》(2005年)
    13.《安徽省教育厅:关于组织开展中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教秘[2006]2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