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内容偏离课程标准的探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课程标准的研制和教科书的编写等方面。目前,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不断深入地进行,教科书“一标多本”的现象,引起了众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为什么同一课程标准下,不同版本教科书会存在差异?它们是不是偏离了课程标准?教科书内容如何充分体现课程标准呢?基于这些问题的思考,本文利用文本分析法,以初中历史教科书为研究对象,重点考查教科书内容对课程标准的负向偏离,并提出相应对策与思考。
     文章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引论”。这部分说明了教科书内容对课程标准的偏离,既有正向偏离,也有负向偏离,本文意欲“挑刺”,着力探究后者。另外,对本研究的目的、现状、思路及方法进行概述。
     第二部分为“教科书内容偏离课程标准的评判依据”。这部分指出了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编制的基本理论是评判教科书内容偏离课程标准的主要依据,并对其进行分析与介绍。
     第三部分为“教科书内容偏离课程标准的现状考查”。这部分以初中历史教科书为例,着力考查教科书内容偏离课程标准之现状。由于课程标准目标预设与表述模糊的局限,以及教科书编者目标意识不强等理解与表达能力的局限,教科书内容在选择、组织和表达方面产生了种种偏离课程标准的现象。
     第四部分为“减少教科书内容偏离课程标准的对策与思考”。首先完善课程标准,加强目标的可操作性;其次,正确理解课程标准,保证教科书内容充分体现课程标准;第三,完善教科书审查,保证教科书编写质量;第四,建立完善的教科书评价体系,提高教科书编制质量;最后,建立教科书竞争机制,实现教科书多样化。
Curriculum reform is a systemic construction; it involvedresearch of curriculum criterion and edition of textbook. Atpresen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elementary education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reform, thephenomenon "a sign are many this" about textbook causeattention by many educational workers. Under the samecurriculum criterion, why are there so much difference betweenthe textbooks of different versions? Are they deviated from thecurriculum criterion? How to completely embody curriculumcriterion in the content of the textbook? Based on thinkingabout these questions, the paper analyzed junior middle schoolhistory textbook by means of text analysis method. The researchput forth effort in the negative deviances of the content ofthe textbook from curriculum criterion and some countermeasurewere given.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Part one is about "introduction". It describes there arepositive and negative deviances of the content of the textbookfrom curriculum criterion. In order to find fault, the researchput forth effort in the latter. Moreover it summarizes onresearch goal, present situation, research process andresearch methods.
     Part two is about "the judgment basis about the devianceof the content of the textbook from curriculum criterion."Curriculum criterion and the basic theory of textbookestablishment is the main judgment basis.
     Part three is about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contentof the textbook deviating from the curriculum criterion." Itinspects the deviances by the example of junior middle schoolhistory textbooks. The deviance appears because of limitationof curriculum criterion and textbook editor.
     Part four is about "strategies to reducing the deviancesof the content of textbook from curriculum criterion." First,perfect curriculum criterion, reinforce the operation ofcurriculum criterion; Second, understand curriculum criterion,embody curriculum criterion; Third, perfect the examination oftextbook, guarantee the quality; The fourth, set up a perfecttextbook evaluation system, improve the quality; The last, setup competitive system, realize textbook diversification.
引文
① 辞源(改编本).香港:香港商务印书馆,1951.735.335
    ① 高凌飚.关于新课程教科书的几点思考.课程教材教法,2002,9:23.
    ② 周士林.世界教科书概况.教材通讯,1985,6:15
    ③ http://www.rimeedu.com.cn/xxjy/xsdt/page2/fgjksh.htm
    ④ 寥哲勋.课程学.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148。
    ①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一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159。
    ② (美)国家研究理事会.守志等译.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15-16。
    ③ 崔允淳,沈兰.澳大利亚维多利亚课程标准框架述评.外国教育资料,2001,1:14.
    ① 沈兰.关于制订课程标准的建议——兼评<加拿大安省数学课程标准(1-9年级)>.外国教育资料,2000,5:20。
    ① 钟启泉、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74。
    ② 杨九俊、吴永军.建设新课程:从理解到行动.(通识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65。
    ①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5。
    ②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6。
    ① 小威廉E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54。
    ① 以下简称为《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② 以下简称为初中历史教科书
    ① 皆为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1初审通过的实验教科书
    ① 吴全华.教学以学生为本观念的若干思考.课程·教材·教法,2004,9:15。
    ① 钟启泉、崔允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60。
    ① 王坦.合作学习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18-28。
    ① 冯长运.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修订本),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46-147.
    ① 王深根、毛建华.新课程研究.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81。
    ① 冯长运.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修订本).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49。
    ① 施良方、崔允淳.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141-142。
    ① 马长运.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修订本).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51.
    ① 杨九俊,吴永军.建设新课程:从理解到行动(通识卷).南京:江苏教育教育出版社,2003.78.
    ① 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93。
    ① 冯长运.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修订本).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79.
    ① 朱汉国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8年级)(上).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3。
    ② 王斯德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7年级)(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① 王斯德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7年级)(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5。
    ① 冯长运.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修订本).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79。
    ② 范红军.试论中学历史教科书编写中的已知结构和未知结构.历史教学,2003,4:30。
    ③ 赵恒烈.历史教育学.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51。
    ① 王斯德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7年级)(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7。
    ① 朱汉国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8年级)(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1。
    ② 王斯德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7年级)(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
    ① 杨九俊 吴永军.建设新课程:从理解到行动(通识卷).南京:江苏教育教育出版社,2003.79。
    ② 钟启泉.怎样理解“课程标准”.历史教学,2005,8:18。
    ① 冯长运.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修订本).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① 课程·教材·教法.1991,2:10。
    ② 张心翠.高素质图书馆员应重视知识内化.山东图书馆季刊,2004,3:35。
    ① 姜光辉.现代汉语常用词辨析词典.长春:吉林出版社,1998.895。
    ① 课程教材研究所.教材制度沿革篇(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801。
    ① 李建平.教材多样化如何保证精品.中国教育报,2002,5.16.
    ② 冯长运.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修订本).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① Bransford J O, Brown A LCocking R(eds). How People Learn: Brain, Mind, Experience, and School. Washington O. 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1999.112.
    ② 皮连生,刘杰.现代教学设计.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生出版社,2005.83.
    ① 冯长运.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修订本).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78-179。
    ① 胡军.对进一步完善教材审查和管理的探讨.课程·教材·教法,2003,4:30。
    ① 李建平.聚焦新课程.北京:首都师大出版社,2002.206。
    [1] 钟启泉、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石鸥、刘丽群.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4] 杨九俊 吴永军.建设新课程:从理解到行动(通识卷).南京:江苏教育教育出版社,2003.
    [5] 课程教材研究所.教材制度沿革篇(上、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7] 皮连生,刘杰.现代教学设计.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生出版社,2005.
    [8] 施良方、崔允淳.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0] 王深根、毛建华.新课程研究.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11] 曾天山.教材论.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
    [12] 课程教材研究所编.课程教材研究十年.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13] 石鸥.教学别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14] 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5] 石鸥、孙俊三.您的孩子在学什么—义务教育新课程家长读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6] 叶小兵、姬秉新、李稚勇.历史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7] 邓志伟.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18] 蔡铁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教程.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19] 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0] 冯长运.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修订本).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1] 朱汉国等.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2] 黄甫.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上,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3] 周士林,李嘉瑶.教材建设浅论.北京:北京航空学院出版社,1986.
    [24]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编辑部.中学新课标资源库(历史卷).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 社,2004.
    [25] 高孝传,杨宝山,刘明才.课程目标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6] 陈晓慧.教学设计.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7] 钟启泉.课程设计基础.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28] 于友西.历史学科教育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9] 陈伟国,何成刚.历史教育测量与评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0] 朱汉国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7-9年级).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1] 王斯德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7-9年级).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2] 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7-9年级).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3] 陈伟国,何成刚.历史教育测量与评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4] Bransford J D, Brown A LCocking R(eds).How People Learn: Brain, Mind, Experience, and School. Washington D. C:National Academy Press, 1999.
    [35] 黄牧航.中学历史教材的评价模型论纲.课程·教材·教法,2001,8.
    [36] 丁朝蓬.教科书结构分析与内容质量评价.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8.
    [37] 高凌飚.关于新课程教科书的几点思考.课程·教材·教法,2002,9.
    [38] 王婷.教科书的负面性及对策研究.教育科学研究,2000,1。
    [39] 任长松.关于课程标准的研究.山东教育科研究,2001,5.
    [40] 吕宪军,王延玲.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分析与把握.中国教育学刊,2004,2.
    [41] 刘启迪.课程目标:构成、研制与实现.课程·教材·教法,2004,8.
    [42] 何成刚,康长运.比较与思考——以新版历史教科书中有关“抗日战争”内容叙述为例.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
    [43] 白月桥.课程目标建构与历史教材编写.历史教学问题,2004,3.
    [44] 任世江.研究新课标教材,推进新课程改革.历史教学,2004,4.
    [45] 范红军.试论中学历史教科书编写中的已知结构和未知结构.历史教学,2003,4.
    [46] 王刚,燕慧.中学历史教科书知识体系的构建.教学与管理,2006,5.
    [47] 许斌.浅谈高中历史教科书编写的继承与创新.课程,教材.教法,2006,1.
    [48] 高凌飚等.关于义务教育教材的创新与特色问题的思考.教育研究,2000,4.
    [49] 臧嵘.我国历史教科书编写的理论和实践.课程·教材·教法,1995,5.
    [50] 谢艺泉.发达国家教科书选用制度及启示.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