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融结合监管问题及制度创新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产融结合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经济现象,其不仅已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一种重要手段,也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但产融结合在中国的发展却一波三折,德隆事件使得中国产融结合在萌芽阶段就早早夭折,直到2010年国资委公开明确支持央企走产融结合之路后,产融结合才逐渐再次启航。然而,产融结合是一把“双刃剑”,其为中国企业带来超额利润的同时也隐藏了很多风险,诸如复杂股权关系下的风险传导与蔓延。这直接威胁着中国产融结合企业的长远发展及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所以产融结合监管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导论部分提出中国产融结合中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接着介绍了产融结合一般理论和发展状况,然后由一般到特殊,研究中国产融结合发展的特殊性,进而在全面了解中国产融结合的发展特点基础上分析中国产融结合存在的风险,突出产融结合监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产融结合监管是保证产融结合平稳运行的必要举措,然而,由谁监管、用什么监管、监管到何种程度等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并最终提出对策,本文的研究重点和研究目的正在于此。产融结合是金融企业和非金融企业的结合,是实体企业进入金融领域亦或是金融企业进军实体部门的经济现象,就中国目前产融结合的现状来看,产融结合的非金融企业以央企为主,因此,对产融结合的监管要采取金融监管与国有资产监管并举,剖析中国金融监管与国有资产监管存在的问题并在借鉴外国经验的基础上,探索产融结合监管模式,从而对中国产融结合监管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本文从产融结合概述及理论分析入手,通过对产融结合概念的界定、本质的挖掘、发展阶段的了解以及中国产融结合模式的概括,呈现出了中国产融结合纷繁复杂的发展现状,也突显当前对产融结合企业及产融结合过程加以监管的必要性。接着本文对中国产融结合监管的一般理论加以概述,包括产融结合监管概念、方式、理论成因、历史演进、目前现状和存在问题,由表及里地将中国产融结合监管现状与问题归纳出来。针对中国产融结合监管存在的问题,本文在第三章和第四章详细研究了中国产融结合监管的内容、对象和主体,逐一解释了产融结合监管什么,监管到何种程度以及由谁来监管三个重要问题。同时,本文对西方发达国家产融结合监管的做法加以研究和借鉴,为中国产融结合监管问题的解决和监管制度的创新提供理论帮助。本文通过分析、借鉴和总结,最终构建了中国产融结合监管的总体框架,确定了最终目标:一是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下,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全文简称“国资委”)负责对产融结合的主体和产融结合的行为进行监管,且仅限于对“产”与“融”结合行为是否满足相关条件这一宏观层面判断,并不对产融结合主体具体微观业务进行监管;二是关于产融结合集团企业的日常业务监管,建议按照分业监管现状由“一行三会”对应机构负责,比如证券业务由证监会进行监管,银行业务由银监会负责监管,保险业务由保监会负责监管。在产融结合监管总体框架和总体目标的指引下,本文分别从构建产融结合监管指标体系、促进产融结合监管主体间的协同配合,以及完善产融结合监管制度建设三大方面提出解决中国目前产融结合监管问题的对策。
Combination between industry and finance is a certain produ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It has become not only a means for enterprises to grow, but also a major trend of world economy development. It's development in China, however, is full of ups and downs. Combination between industry and finance of China died in its early budding stage as a result of "Delong incident." It did not set sail and develop gradually again until State Assets Administration Committee openly and specifically encourage central enterprises to do it in2010. It is, however, still a double-edged sword:it brings many benefits to Chinese enterprises, meanwhile hides a lot of risks which directly menace the long term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nterprises adopting this strategy and economy stabilization of the whole society. In consequence, supervision on combination between industry and finance is of particular importance.
     Supervision is necessary to maintain the steady operation of combination between industry and finance. Supervision by whom? Supervise with what? To what extent? All these need to be further studied and resolved with countermeasures, which is exactly the research focus and purpose of this dissertation. Combination between industry and finance is a economic phenomenon when financial and non-financial enterprises integrate, or to put it another way, entity enterprises enter financial fields and vice versa. In addition, as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mbination between industry and finance in China, central enterprises account for most of the non-financial enterprises. Therefore, the supervision on it should be simultaneous financial and national asset supervis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problems of the two, together with the experience of foreign countries, this dissertation tries to explore the supervision mode thereby propose countermeasures to the problems of supervision.
     Starting from the overview of combination of finance and industry and its theoretical analysis, through definition of its concept, deep research into its essence, its stages of development, and summary of its patterns in China, this thesis presents the status quo of its complicated development and highlights the necessity of supervision on the enterprises involved as well as the process of it. Then the author summarizes general theories of it, including concept mode, theoretical cause, historical evolution,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supervision, which mainly focuse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it. The author makes a thorough research into supervision content, object and subject which are respectively about what to supervise, supervise to what extent and to be supervised by whom. These three are important aspects of supervision. The author gives explanations in Chapter3and4about these questions one by one to solve the problems. At the same time, the author studies the measures adopted by western countries and try to use the study as reference to absorb their experience so as to provide help to problem solving and system innovation of the supervision. In the end, the author constructs the general framework and sets goals of supervision:1. Leave the supervision on the subject and process of China's combination between finance and industry to SAAC or its subordinated departments; make sure supervise only to macroscopic level which does not supervise the specific business operation of the subjects'subordinated departments;2. Under thesupervision of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leave the combination subjects'daily business operations to their original supervision institutes, for example, if securities business operation is involved, then it should be supervised by CSRC independently, banking business and insurance business are likewise. Following the guidelines of general supervision framework and goal, the author provides proposals to solve current problems of China's combination between finance and industry from such aspects as constructing supervision indicator system, improving coordination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supervision subjects, and perfec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upervision system.
引文
① 胡阿佳:《后危机时代的中国金融安全形势与对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第10-23页。
    ① 谢杭生:《产融结合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第1页。
    ② 杨莲娜:《产融型企业集团:德国的实践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经济与管理》,2005年07期,第68-72页。
    ③ 王少立:《发达国家产融结合模式变迁及其启示》,《商业时代》,2008年第27期,第5-7页。
    ④ 孙晋:《产融结合之经营者集中的反垄断法分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8-10页。
    ⑤ 王建超:《产融结合的关键》,《新理财-公司理财》,2010年,第45-50页。
    ① 王继权:《现代产融结合论》,博士学位论文,西南财经大学,2004年。
    ② 李书华,李红欣:《产融结合的风险管理研究》,《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第02期,第72-74页。
    ③ 田书华:《利用资本市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国证券报》,2011年8月29日,A08版。
    ④ 尚美玲:《产融结合:企业融资渠道的新视角》,《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6年第02期,50-52页。
    ⑤ 孙晋,王薇丹:《我国产融结合领域反垄断立法规制研究》,《城市经济与微区位研究——全国城市经济地理与微区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委员会,2004年。
    ① 刘军:《我国产融结合的经济学分析》,《经济导刊》,2007年第3期,70-72页。
    ② 邬敏:《投行应促进大型国企产融结合》,《证券时报》,2008年06月17日A04版。
    ③ 傅艳:《产融结合简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年1月第31-33页。
    ④ 朱晖,张进铭:《略论当前我国的产融结合》,《现代财经》,2003年第3期,第23-25页。
    ① 黄明: 《产融结合模式的国际比较与制度分析》, 《学习与探索》,1999年02期,38-45页。
    ② 王继权:《现代产融结合论》,《现代产融结合论》,博士学位论文,西南财经大学,2004年。
    ③ 朱渝铖:《产融结合模式综述》,《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第188-189贞。
    ④ 徐焕章,魏娟娟:《国际产融结合模式的比较分析》,《财会研究》,2007年,第01期,第56-58页。
    ⑤ 张立军:《产融结合实现的条件分析》,《财经科学》,2002年,第2期,第162-164页。
    ⑥ 傅艳:《产融结合简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年1月第2页。
    ⑦ 王松华,胡敬新:《我国产融结合发展的现状及实证分析》,《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5期,第6页。
    ① 张立军:《产融结合实现的条件分析》,《财经科学》,2002年,第2期。
    ② 陈建明:《发展我国产融结合的对策建议》,《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45页。
    ③ 王辰华:《我国产融结合的经济效应分析》,《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年08期,第6-8页。
    ④ 陈燕玲:《产融结合的风险及其防范对策研究》,《生产力研究》,2005年第05期,第130-132页。
    ① 李书华,李红欣:《产融结合的风险管理研究》,《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3月,第53页。
    ② 王之君:《企业集团产融结合及风险防范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10年。
    ① 金力炜:《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我国产融结合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3年,第25页。
    ② 樊鸿鹏:《论金融监管的有效性问题》,博士学位论文,郑州大学,2003年,第12页。
    ① 王之君:《企业集团产融结合及风险防范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10年。
    ② 宋家生:《产融结合趋势下风险监管分析——以宜昌市为例》,《今日财富(金融发展与监管)》,2010年第05期,第47-50页。
    ③ 高贤升:《论产融结合的法律监管》,博士学位论文,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① 谈佳隆:《中移动联姻浦发悬疑,或成“产融结合”范例》,《中国经济周刊》,2010年,第14页。
    ② 徐焕章,魏娟娟:《国际产融结合模式的比较分析》,财会研究,2007年第1期,第56页。
    ③ 伍华林:《企业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结合的条件分析》,《商业时代》,2007年第35期,第34页。
    ① 财政部印发:金融企业财务规则——实施指南(财金[2007]23号),2007年3月30日。
    ② 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部,产融结合研究,2011年1月25日。
    ① 徐丹丹:《产融结合的理论分析》,《学术交流》,2006年5月,第5期,第112页。
    ① 蔡万焕:《现代“金融资本”概念辨析》,《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32页。
    ① 吴书博:《多元化经营与风险——基于投资组合理论的分析》, 《石家庄法商职业学院教学与研究(综合版)》,2006年4月第2卷第2期,第32页。
    ① 王辰华:《我国产融结合的经济效应分析》,《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8期(总第301期),第7页。
    ① 《国资委将对央企产融结合“设限”》,《财经国家周刊》,2011年04月18日,第4版。
    ① 傅艳:《产融结合简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第8页。
    ② 王世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均衡发展——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5年,第8页。
    ① 曹龙骐:《币银行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第461页。
    ① 姜军,胡尔纲:《中移动与浦发混业融合》,《公司金融》,2010年7月,第29页。
    ① 董云峰:《央企掘金保险15年》,《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6月4日,第四版。
    ② 《中石油再斥资25亿设保险公司》,网易调查,2012年1月6日。
    ① 宋家生:《产融结合趋势下风险监管分析——以宜昌市为例》,《今日财富(金融发展与监管)》,2010年05期,第49页。
    ① 《产融结合在升温,133家制造业逾半涉足金融业》,《上海证券报》,2010年1月26日,第F10版。
    ② 田书华:《产融结合的意义、国内现状、实施途径,产融结合研究专题研究》,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部,2011年1月25口。
    ③ 《国资委将对央企产融结合“设限”引“金融化”竞跑》,《财经国家周刊》,2011年4月18日。
    ① 刘鹏:《西方监管理论:文献综述和理论清理》,《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12页。
    ① 张佳木:《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研究——基于风险管理理念》,博士学位论文,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第13页。
    ① 高贤生:《论产融结合的法律监管》,博士学位论文,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第35页。
    ① 徐汉洲:《产融结合的主要风险及防范对策》,《财务与会计》,2011年第11期,第55页。
    ① 管益武:《对投资组合理论分散化投资缺陷的探讨》,《山东纺织经济》,2012年。
    ② 戴志辉:《证券公司股票投资风险的计量、预测和控制》,博士学位论文,西北大学,2007年。
    ③ 五粮液:《五粮液2012年年报摘要》,五粮液网站,2013年4月。
    ① 王丽琴:《资本充足率监管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激励的影响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2012年。
    ② 贺潇颍:《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性管制的有效性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第14页。
    ③ 汪勇:《我国金融集团的模式选择及监管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江西财经大学,2004年,第34页。
    ① 新希望集团:公司简介,http://www.newhopegroup.com。
    ② 王伊:《产融结合对企业价值影响的案例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第12页。
    ③ 杨桂岭:《(巴塞尔协议Ⅲ>框架下我国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分析》,《货币银行》,2011年1期,第31页。
    ④ 周时婧:《中国民生银行流动性风险实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江西农业大学,2012年5月,第33页。
    ① 陈禹华:《建筑装饰企业ERP应用研究一以内蒙古华资建筑装饰有限公司为例》,内蒙古大学,2011年,第13页。
    ② 高贤生:《论产融结合的法律监管》,博士学位论文,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11月,第6页。
    ① 霍爱英.《谈关联交易、内部交易与内幕交易》,《经济问题》,2008年9期,第24页。
    ② 刘静:《隐性关联交易的大股东支撑效用分析—基于绿大地的案例,电子出版物,1994-2012。
    ① 郑莉莉:《银行业利益冲突及监管措施》,《经济问题》,2008年9期,第34页。
    ① 孙晋:《我国产融结合领域反垄断法律规制初探》,《法学评论(双月刊)》,2009年第六期,第12页。
    ② 孙晋:《产融结合之经营者集中的反垄断法分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4页。
    ① 凌文:《大型企业集团的产融结合战略》,《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年第2期,第35页。
    ② 严志:《论我国企业集团产融结合路径的选择》,博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08年,第36页。
    ① 杜国功,高文燕:《中央企业产融结合及金融资产监管研究》,《金融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3期,第23页。
    ① 中国台湾网转引台湾中时电子报消息,2007年1月22日。
    ① 蔡云霞:《论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科技经济市场》,2010年,第43页。
    ② 邵伟:《外商投资非油气矿产资源勘探法律制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第33页。
    ① 蔡云霞:《论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科技经济市场,2010年,第24页。
    ① 白华英,杨亚妮:《企业性质的理论研究》,《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12月30日,第25页。
    ① 王文烈:《产融结合模式的国际比较》,《浙江金融》2001年第10期,第24页。
    ① 陈燕玲:《产融结合的风险及其防范对策研究》,《生产力研究》,2005年第5期,第12页。
    ① 杜国功,高文燕:《中央企业产融结合及金融资产监管研究》,《金融教学研究》,2012年第3期,第14页。
    ① 资料来源于国务院国家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官网,中央企业合作交流版块。
    ① 罗嘉:《金融监管机构的协同机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湖南大学,2004年11月,第12页。
    ① Ellmann.TFM urdoek, K and Stiglitz, J.Liberalization, "Moral Hazard in Banking and Prudential Regulation:Are Capital requirement Enough?", Amereian Eeonomic Review,2000, Vol.90, pp.147-165.
    ① Taylor, "M.&A.Fleming Integrated Financial Supervision:Lessons of Scandinavian Experience", Finnace and Develop ment,1999.12, pp.31-35.
    ''Goodhar① Goodhart, "C.A.E.Finaneial Regulation:Why, How and Where Now?," London; NewYok:Rutledg;.1998,05, pp.142-151.
    ① 罗蓉:《金融监管体制模式的比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湘潭大学,2002年。
    ① 李曜:《论金融集团主导格局下的金融监管组织体系设置》,《当代经济科学》,2003年第1期。
    ① 郑联盛:《如何打破美国金融业混业经营与分业监管背离的顽疾,寻求有效监》,《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05月18日。
    ① 周笑:《金融监管制度比较分——兼论我国的制度选择》,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大学,2004年5月,第29页。
    ② 同上,第30页。
    ① 薛求知,姚凯:《国企监管的国际比较与借鉴》,《上海国资》,2002年9月,第6页。
    ① 薛求知,姚凯:《国企监管的国际比较与借鉴》,《上海国资》,2002年9月,第6页。
    ① 薛求知,姚凯:《国企监管的国际比较与借鉴》,《上海国资》,2002年9月,第9页。
    ① 杜国功,高文燕:《中央企业产融结合及金融资产监管研究》,《发展研究》,2012年11期,第13页。
    ① 丛红媛:《我国商业银行资本与风险资产关系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① 王瑞永,全鑫:《绩效量化考核与薪酬体系设计全案》,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年3月,第44-61页。
    ① 孙晋:《产融结合之经营者集中的反垄断法分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
    [1]白钦先:《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导论》,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2]财政部印发:《金融企业财务规则——实施指南(财金[2007]23号)》,2007年3月30日。
    [3]蔡云霞:《论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科技经济市场》,2010。
    [4]蔡万焕:《现代“金融资本”概念辨析》,《教学与研究》,2011。
    [5]《产融结合在升温,133家制造业逾半涉足金融业》,上海证券报.2010年1月26日,第F10版。
    [6]陈秉正:《公司整体化风险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7]陈富良:《放松规制与强化规制》,上海三联书店,2001。
    [8]陈建华:《中国金融监管模式选择》,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9]陈燕玲:《产融结合的风险及其防范对策研究》,《生产力研究》,2005(5)。
    [10]陈禹华:《建筑装饰企业ERP应用研究--以内蒙古华资建筑装饰有限公司为例》,内蒙古大学,2011。
    [11]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周洁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12]戴伯勋:《现代产业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13]戴志辉:《证券公司股票投资风险的计量、预测和控制》,西北大学,2007。
    [14]代旭:《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产融结合》,《银行家》,2010。
    [15]杜国功,高文燕:《中央企业产融结合及金融资产监管研究,《发展研究》,2012(11)。
    [16]杜家廷:《当前我国金融监管体系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西南师范大学,2003(4)。
    [17]杜国功,高文燕:《中央企业产融结合及金融资产监管研究》,《金融教学研究》,2012(12)。
    [18]段洪涛:《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防范问题研究》,武汉理工大学,2002。
    [19]董云峰:《央企掘金保险15年》,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6月4日。
    [20]邓艳梅:《产融结合模式的国际比较分析及借鉴—从金融支持主导产业发展角度的研究》,2001(11)。
    [21]樊鸿鹏:《论金融监管的有效性问题》,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22]方如峰:《金融控股公司的内在机理、风险及其监管》,浙江大学,2001。
    [23]傅艳:《产融结合简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
    [24]傅振邦:《大型企业集团产融结合路径分析》,银行家,2005。
    [25]高贤升:《论产融结合点法律监管》,华东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11)。
    [26]高欢:《产融结合对比分析》,中国商界,2010(3)。
    [27]《国资委将对央企产融结合“设限”引“金融化”竞跑》,财经国家周刊,2011(4)。
    [28]郭春风:《金融控股公司风险防范研究》,武汉理工大学,2005(5)。
    [29]管益武等:《对投资组合理论分散化投资缺陷的探讨》,《山东纺织经济》,2012。
    [30]何影君:《金融混业经营的可选模式以及各自的优缺点》,《法制与社会》,2007。
    [31]贺潇颍:《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性管制的有效性研究》,西南财经大学,2006。
    [32]霍爱英:《谈关联交易、内部交易与内幕交易》,《经济问题》,2008(9)。
    [33]黄强:《产融结合--中国银行业资本运营的必然趋势》,《金融与保险》,2001(10)。
    [34]胡阿佳:《后危机时代的中国金融安全形势与对策研究》,2012。
    [35]姜立文:《金融控股公司法律问题研究》,华东政法大学,2005。
    [36]姜军,胡尔纲:《中移动与浦发混业融合》,《公司金融》,2010。
    [37]金力炜:《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我国产融结合研究》,浙江大学,2003。
    [38]刘永佶:《现代劳动价值论》,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39]刘永佶:《中国经济矛盾论——中国政治经济学大纲》,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40]刘永佶:《劳动主义》,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41]刘永佶:《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纲要》,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42]刘鹏:《西方监管理论:文献综述和理论清理》,《中国行政管理》,2009。
    [43]刘静:《隐性关联交易的大股东支撑效用分析—基于绿大地的案例》,电子出版物.1994-2012。
    [44]李克强:《区域经济规划理论与方法》,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45]李瑶婷:《我国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理论的实证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2006(4)。
    [46]李书华,李红欣:《产融结合的风险管理研究》,《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8(3)。
    [47]李曜:《论金融集团主导格局下的金融监管组织体系设置》,《当代经济科学》,2003年第1期。
    [48]李有吉,金红:《国外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研究》,《集团经济研究》,2005(12)。
    [49]李桐:《后德隆时代的产融结合》,《IT经理世界》,2004,(1)。
    [50]罗蓉:《金融监管体制模式的比较研究》,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51]罗军:《中国现代产融耦合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11)。
    [52]罗嘉:《金融监管机构的协同机制研究》,湖南大学,2004。
    [53]卢萍:《我国大型企业集团企业成长与产融结合之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7(11)
    [54]凌文:《大型企业集团的产融结合战略》,《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2)。
    [55]马克思:《资本论(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6]马岩:《国际金融监管理论的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东北师范大学,2003(5)。
    [57]孟建,刘志新:《基于资本循环视角的产融结合研究》,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58](美)格利,(美)肖:《金融理论中的货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9]全国金融会议闭幕:《金融监管部门异口同声防风险》,《经济参考报》,2012。
    [60]钱小安,《金融监管体制效率与改革》,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61]秦艳梅:《货币银行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62]亓新政:《完善金融监管体系》,《晾望新闻周刊》,2012。
    [63]施正一:《施正一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64]施正一:《理论思维与民族科学》,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65]施正一:《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开发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1998。
    [66]孙烽:《国有金融控股集团风险管理系统规划》,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67]孙晋:《我国产融结合领域反垄断法律规制初探》,《法学评论(双月刊)》,2009。
    [68]孙晋:《产融结合之经营者集中的反垄断法分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69]宋家生:《产融结合趋势下风险监管分析——以宜昌市为例》,《今日财富(金融发展与监管)》,2010(5)。
    [70]朱晖,张进铭.略论当前我国的产融结合[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3。
    [71]邵伟:《外商投资非油气矿产资源勘探法律制度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
    [72]谈佳隆:《中移动联姻浦发悬疑或成“产融结合”范例》,《中国经济周刊》,2010。
    [73]田书华:《产融结合的意义、国内现状、实施途径》,《产融结合研究》,2011(1)。
    [74]天津统计局:《天津统计年鉴》,2006年12月29:43。
    [75]王健:《日本企业集团的形成与发展》,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2001:46。
    [76]王之君:《企业集团产融结合及风险防范研究》,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5):51。
    [77]王继权:《现代产融结合论》,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5):34。
    [78]王建超:《产融结合的关键》,《新理财》,2010(5):38。
    [79]王伊:《产融结合对企业价值影响的案例研究》,西南财经大学,2012。
    [80]王文烈:《产融结合模式的国际比较》,浙江金融,2001(10)。
    [81]汪勇:《我国金融集团的模式选择及监管研究》,江西财经大学,2004。
    [82]王辰华:《我国产融结合的经济效应分析》,《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
    [83]朱晖,张进铭:《略论当前我国的产融结合》,《现代财经》,2003。
    [84]王松华,胡敬新:《我国产融结合发展的现状及实证分析》,《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
    [85]王少立:《发达国家产融结合模式变迁及其启示》,《商业时代》,2008。
    [86]王东升:《产融结合是利还是弊》,《中国金融家》,2007。
    [87]王世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均衡发展---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研究》,吉林大学,2005。
    [88]文锋:《金融监管制度变迁与我国金融监管模式选择》,湖南大学同等学力硕士学位论文,2005。
    [89]五粮液:《五粮液2012年年报摘要》,五粮液网站,2013-04。
    [90]王丽琴:《资本充足率监管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激励的影响研究》,暨南大学,2012。
    [91]王文钰:《论媒体监督对法的实现的作用》,《经济周刊》,2010(2)。
    [92]伍华林:《企业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结合的条件分析》,《商业时代》,2007。
    [93]吴越:《我国产融结合的有效性研究》,《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12)。
    [94]吴晓波:《大败局》,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95]吴越,赵守国:《产融结合相关问题研究综述》,《经济研究导刊》,2009。
    [96]吴越,赵守国:《金融危机背景下加强产融结合管理若干思考》,《经济研究导刊》,2009。
    [97]吴越,赵守国:《关于产融结合的理论分析》,光明网,http://www.gmw.cn。
    [98]吴书博:《多元化经营与风险——基于投资组合理论的分析》,《石家庄法商职业学院教学与研究(综合版)》,2006。
    [99]万良勇,饶静:《关于我国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若干思考》,《金融与经济》,2005(10)。
    [100]万亿,傅维,古晓慧:《国有大型企业产融结合发展道路的选择》,《企业管理》,2008(9)。
    [101]翁秀莉,王文文:《探析我国产融结合发展的现状》,《东方企业文化》,2010。
    [102]谢丽霜:《西部开发中的金融支持与金融发展》,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103]谢平:《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监管与前景》.《经济导刊》,2003。
    [104]谢杭生:《产融结合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105]徐焕章,魏娟娟:《国际产融结合模式的比较分析》,《财会研究》,2007。
    [106]徐丹丹:《商业银行产融结合的问题研究》,《学习与探索》,2006(4)。
    [107]徐丹丹:《产融结合的理论分析》,《学术交流》,2006(5)。
    [108]徐汉洲:《产融结合的主要风险及防范对策》,《财务与会计》,2011(11)。
    [109]许天信:《沈小波.产融结合的原因、方式及效应》,《厦门大学学报》,2003。
    [110]谢平:《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与监控》,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111]薛求知,姚凯:《国企监管的国际比较与借鉴》,《上海国资》,2002。
    [112]亚当·斯密著:《国富论》,唐日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113]于九如:《投资项目风险分析》,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114]姚亮:《全球化背景下金融监管法律问题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6)。
    [115]杨桂岭:《<巴塞尔协议Ⅲ>框架下我国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分析》,《货币银行》,2011。
    [116]严志:《论我国企业集团产融结合路径的选择》,苏州大学,2008。
    [11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18]中国人民银行株洲市中心支行课题组:《转型体制下的产融结合与金融创新》,《内蒙古金融研究》,2003。
    [119]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部:《产融结合研究》,2011。
    [120]周时婧:《中国民生银行流动性风险实证研究》,江西农业大学,2012。
    [121]赵文广:《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理论与实践》,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122]赵锋:《金融业混业经营对金融监管的影响与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的选择》,吉林大学,2004。
    [123]张仲芳:《虚拟资本、虚拟经济与金融危机---基于马克思《资本论》的分析》,《经济论坛》,2009(11)。
    [124]张佳木:《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研究——基于风险管理理念》,天津财经大学,2010。
    [125]郑振龙:《金融监管的制度结构研究》,《世界经济》,2001(12)。
    [126]郑联盛:《如何打破美国金融业混业经营与分业监管背离的顽疾,寻求有效监》,《21世纪经济报道》,2010。
    [127]郑莉莉:《银行业利益冲突及监管措施》,《经济问题》,2008。
    [128]周笑:《金融监管制度比较分析——兼论我国的制度选择》,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129]《中石油再斥资25亿设保险公司》,《网易调查》,2012。
    [130]祝春山,张雪云:《我国产业经济与金融业结合有效性的实证分析》,《经济论坛》,2007(12)。
    [131]Von Hippel, E.,(1979), Appropriability of Innovation Benefit asa Predietor of the Funetional Locus of Innovation,Cambridge,MAS loan Sehool of Management, working Paper.
    [132]Akerlof,oegre,1970,"The Market of Lemons:Qualiyt Uncertainyt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es, Vol.84.
    [133]Adam Smith, An inquiry into Nature and Cause ofthe Wealth of Nations,1776.
    [134]Alexander Raskovich. Should Banking Be Kept Separate from Commerce,Economic Analysis Group Discussion Paper of U.S. Department of Justice, August 2008.
    [135]Amit and Schoemaker RJ.H.Strategic Assets and Organzational Rent[J]. Strategy Management Journal VOI.14,1993,11-47.
    [136]Barth.Emerging challenges for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ervices Industry [M].Ameriea:JAI Press,1992,33-42.
    [137]Bergemann D.,and Hege,1998,"venture capital Financing,Moral Hazard,and Learning",Journalof Banking and finance, VoL.22.
    [138]Daniel dirks,Jean-Francois Huehet and Thierry Ribault,1999,"Japanese Management in the Low Growth Era:Between External shoeks and Internal Evolution",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 New York.
    [139]David E.Weinstein,Yishay Yafeh,1998,"On the Costs of a Bank-centered Financial Systemr Evidenee from the Changing Main Bank Rrelations in Japan",Journal of Finanee,Vol.53.
    [140]Freidman,Milton and Anna Jacobson Schwartz.1963. A Monet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1867 — 1960.Prineeton:Prineet on University Press.
    [141]Gregory Mankiw:the Maeroeeonomics as Scientist and Engineer,Working PaPer 12349,June2006.
    [142]Hikaru Sato.Strcture and Functions of the Japanese-style Economic System [J].The Japanese Economy,1997,2,3-4.
    [143]Hellmannm,T.K.Murdock and J.E.stiglitZ,1996,Finaneial RestraintrToward aNeW Paradig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44]Santas,J.A.C.Mixing Barking With Commerce:A Review[J].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1998,10,88-98.
    [145]Talley,S.H.Activity Deregulation and Banking Stability[J].Issues in Bank Regulation,1985,9,32.
    [146]White. The ProPer Structure of Universal Banking:Examinability and SuPervisability[M].America:JAI Press,1996,283-330.
    [147]Michael Porter,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Nations[J].New York Free Press,1990,45-47.
    [148]Li Stan Xiao,Greenwood R.The Effect of Within-industry Diversification on Firm Performance Synergy Creation,Multi-market Contact and Market Structuration[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4,25,12-13.
    [149]Paul A Samuelson. Japan's future financial structure[J].Japan and the World Economy,Vol.12,2000.
    [150]Jappelli,R.and M.Pagano(1992),"Saving, Growth and Liquidity Constraints",Discussion paper No.662(CEPR, London).
    [151]Oliver E. Williamson, Markets and Hierarchies:Analysis 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s,1975:101-103.
    [152]John von Neumann, Oskar Morgenstern, Theory of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 1944:56-58.
    [153]Krishnan R.A, Joshi S, Krishnan H. The Inluence of Nergers on Firms'Product-mix Strategi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4,25(5).
    [154]King,Gand Levine,R.,1993, "Finance and Growth:SehumPeter Might Be Right.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es.Aug,Vol.108(3).
    [155]Tojner,Miehael Anton, Venture CaPital:A Management and Legal Analysis, Dissertation tor Ph.D.Degree,Wirtsehaftsuniversitaet Wien(Austria),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