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人剧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新文人剧是一种具有自觉的人文主义倾向、深厚文学底蕴与浓郁人文气息的电视剧。作为一种全新类型的电视剧,相关的研究文献甚少,纵然有些研究也只是从具体的文本出发而进行的微观研究。本文则是依托于精英主义文化与启蒙主义视角对电视剧进行分类,力图找到一个新的切入点对电视剧的类型进行梳理和研究,并结合相应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因素对其进行相关的阐述。
     本文试图通过对该种类型电视剧概念的界定、内涵的概括、嬗变的梳理并以此为逻辑起点,以新文人剧与生俱来的“偶像、爱情、唯美”的三大标签为核心词汇,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文章的三个核心部分,即偶像消费策略、性别叙事构建、悲剧性审美,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究、分析从而实现对新文人剧的文化批判。同时,本文希翼通过在前人有关新文人剧零散点缀的基础之上,融入笔者对于新文人剧的分析、阐释和前瞻,力争为其他的研究学者提供一定的建设性的参考,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New Scholar Dramas is a kind of TV series with spontaneous tendency ofhumanities, profound literary heritage and strong cultural atmosphere. As a totally newtype of TV series, there is a lack of relevant research paper, however, some aremicrocosmic. This paper classifies TV series on the basis of meritocratic culture andenlightenment, manages to find a new angle to tease apart, analyze, and describe itcombining relative historic background and cultural elements.
     This paper begins with the definition, connotation and revolution of carding of thissort of TV series, focuses on the New Scholar Dramas’ three natural label “idol, loveand aestheticism”. This paper analyses and criticizes New Scholar Dramas in three mainparts, methods of idol consumption, gender construction of narration and tragicaesthetics. Meanwhile, this paper intents to incorporate the author’s own analysis,description and forward looking on the basis of forerunners’ scattered embellishment,trying to provide some constructive conference for other researchers, just to set the ballrolling.
引文
①大卫·迈克奎恩:理解电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22页
    ①戴锦华: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2页
    ②郝建:中国电视剧文化研究与类型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年版.第318页
    ①尹鸿:媒介图景中国影像[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6页
    ②周安华:民营的激情与想象——中国新文人电视剧论析[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第224页
    ①吴素玲:电视剧艺术类型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6页
    ①郝建:影视类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
    ①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与矛盾[M].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35页
    ①①王宁:消费的欲望[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年版.第63页
    ①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①转引自罗杰·西尔弗斯通:电视与日常生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60页
    ①罗兰·巴特:神话—大众文化诠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3页
    ①胡经之:西方二十世纪文论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76页
    ②罗伯特艾伦:重组话语频道[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9页
    ①安吉拉·默克罗比: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40页
    ①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43页
    ②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153页
    ③亚里士多德:诗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9页
    ①黑格尔: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86页
    ②尼采:悲剧的诞生[M].上海: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107页
    ③王宏伟:命定与抗争:中国古典悲剧及悲剧精神[M].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1页
    ④鲁迅:鲁迅杂感选集[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26页
    ⑤席勒:秀美与尊严[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版.第156页
    ①雅斯贝尔斯:悲剧的超越[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第12页
    ②冰心:冰心论创作[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120页
    ①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45页
    ①郭玉生:悲剧美学:历史考察与当代阐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21页
    ①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78页
    ①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61页
    ②利萨·泰勒: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1页
    ①陆扬:文化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7页
    ①转引自沃纳·塞弗林:传播理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97页
    ②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0页
    ①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48页
    ②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60页
    ③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60页
    ①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72页
    ②陆扬:文化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0页
    ①陆扬:文化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0页
    ①大卫·迈克奎恩著.理解电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②陶东风:大众文化教程[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页
    ①费斯克: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93页
    ①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16页
    ①汪振城:媒介变革中的文化转向与审美位移[J].中州学刊.2005年第6期
    ②陈刚:大众文化与乌托邦[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年版,第32页
    [1]亚里士多德:诗学[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2]黑格尔:美学[M].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3]尼采:悲剧的诞生[M].三联书店,1986年版
    [4]席勒:秀美与尊严[M].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版
    [5]雅斯贝尔斯:悲剧的超越[M].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
    [6]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7]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8]王宏伟:命定与抗争:中国古典悲剧及悲剧精神[M].三联书店,1996年版
    [9]鲁迅:鲁迅杂感选集[M].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10]冰心:冰心论创作[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11]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2]郭玉生:悲剧美学:历史考察与当代阐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3]大卫·格里芬:后现代精神[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
    [14]安吉拉·默克罗比: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15]罗兰·巴特:神话—大众文化诠释[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6]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与矛盾[M].三联书店,1989年版
    [17]迈克尔·所罗门:消费者行为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8]鲍曼:后现代伦理学[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9]鲍曼:个体化社会[M].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20]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1]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2]罗杰·西尔弗斯通:电视与日常生活[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3]罗伯特艾伦:重组话语频道[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4]大卫·迈克奎恩:理解电视[M].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25]利萨·泰勒: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6]陆扬:文化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7]沃纳·塞弗林:传播理论[M].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28]约翰·费斯克: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M].新华出版社
    [29]王宁:消费的欲望[M].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年版
    [30]伍庆:消费社会与消费认同[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31]胡经之:西方二十世纪文论选[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32]陶东风:大众文化教程[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3]戴锦华: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4]胡正荣:传播学总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5]邵奇:中国电视剧导论[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6]吴素玲:电视剧艺术类型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7]郝建:影视类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8]郝建:中国电视剧文化研究与类型研究[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年版
    [39]尹鸿:媒介图景中国影像[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0]周安华:民营的激情与想象——中国新文人电视剧论[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