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五代西蜀文人群体及文学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学位论文致力于唐末五代西蜀文人群体及文学思想研究,全面考察唐末、前蜀、后蜀三个不同政权背景下西蜀文人群体的生成态势、群体人格及文学创作思想的整体演变态势。同时,深入研究蜀地宗教文化和地域文化与西蜀文人群体及文学思想演变之间的关系,全面考察处于“承唐启宋”转型时期的西蜀文人群体及文学思想对南唐和宋初文坛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本学位论文共分为六章内容。
     第一章对唐末西蜀文人群体的生成态势、群体人格及文学思想进行全面研究。首先,对唐末寓蜀文人群体的生成态势及群体人格进行全面考察,其次,对蜀中文人群体的“崇杜”情结与感事写实的文学创作思想进行深入分析;对唐末帝王的中兴美梦与蜀中文人群体复古崇雅的文学思潮进行全面考察;对西蜀文人开掘内心、追摹贾岛和追求雕琢“苦吟”的文学创作倾向进行深入解读。
     第二章对五代前蜀一朝蜀中文人群体的生成态势、群体人格及文学思想进行全面研究。首先,对前蜀王朝统治下的蜀中文人群体的生成态势和活动方式做一进行考察。其次,对这一特定历史时期蜀中文人群体的思想心态和价值取向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由“功名”到“名利”、由“守道”到“顺时”、由纵情享乐到“醉入花间”的群体人格裂变情况。再次,对深受社会政局变动、时代经济发展、文人群体人格裂变及前朝风习浸染等诸因素制约的前蜀士人文学创作思想进行全面研究,考察其居于时代主流地位且引领社会创作风尚的质俚浅切和市井俗化的文学创作倾向以及缘情绮靡、寻芳猎艳和回归六朝“宫体”的文学创作思潮。
     第三章研究探讨五代后蜀一朝文人群体的生成态势、群体人格及文学思想。孟氏二主四十年多年统治下的后蜀文坛自成段落自具特色,首先全面考察后蜀一朝蜀地文人群体的构成方式、生成态势及群体人格思想等内容。其次,深入探讨韦縠《才调集》“韵高”、“词丽”的诗学思想内涵以及与五代西蜀文学思潮之间的律动关系。再次,分析探讨西蜀《花间集》的编纂特点、选词标准及编纂思想,全面考察其与后蜀文学思潮之间的律动关系,并对其所代表的后蜀文人集体无意识的词学审美思想进行深入解读。
     第四章就唐末五代时期蜀地宗教文化与西蜀文人群体的生成态势、人格心态及文学思想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首先,全面考察蜀地佛教的发展状况、西蜀社会的崇佛思潮以及西蜀文人的禅悦情怀,进而深入研究佛教传播与西蜀文人群体和文学创作思想之间的关系。再次,全面考察道教在蜀地的传播情况、西蜀文人群体的佞仙情怀以及道教传播对西蜀文人群体和文学创作神仙道化色彩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就唐末五代时期西蜀地域文化与蜀地文人群体及文学创作思想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考察。首先,采用对比的视角分析探讨巴、蜀、汉中三大地理文化版块与蜀地文人群体的分布状态之间的关系。其次,采用流动的视角全面考察唐末、前蜀、后蜀三大政权背景下西蜀文人群体,对巴蜀地域文化认知和感受方面的历时性和阶段性的演进态势。再次,全面考察蜀地平原文化与西蜀地域文学中的神话色彩及乡邦文化色彩之间的关系,深入分析巴峡山地文化与西蜀地域文学中的竹枝情韵和楚骚风味之间的关系。此外,花蕊夫人《宫词》颇具西蜀地域文化风貌特征自有其独特的艺术审美特质,本章最后专列一小节予以关注和探讨。
     第六章运用动态化的文化对比视角,全面考察和分析西蜀文人群体及文学创作思想对南唐和北宋文坛的影响态势。首先,深入探讨西蜀“花间词”对南唐词坛的影响,分析考察南唐词人对西蜀“花间”词人的曲词创作范式和词学审美理想的认知和接受情况。其次,全面考察由孟蜀一朝入宋的遗民文人群体在宋初文坛中的生成态势及群体人格思想。再次,分析探讨蜀籍遗民文人群体与宋初崇尚“白体”和“晚唐体”诗歌创作思潮之间的律动关系。其次,考察分析西蜀“花间”词人对宋初词坛的创作审美范式及词学崇雅思潮的深刻影响。
This dissertation centers upon the school of literatis living in Sichuan area andtheir literary thoughts during the late Tang Dynasty and the Five Dynasties (mainlyinvolving the early Shu Dynasty and late Shu Dynasty). Its contents mainly coverthe whole process of their evolution from the school’s birth, personality as a wholeand their thoughts on literary writing. Furthermore,the dissertation makes a deepstudy of the impact of the religious and regional cultures on the evolution of theliterati school’s literary thoughts in the area of Shu. In addition, thoroughlyinvestigated is the deeply remote influence of the school’s thoughts about literarywriting in the literary circles during the Southern Tang Dynasty and the NorthernSong Dynasty since the school of literatis lived at the turn of literary trends from theTang Dynast to the Song Dynast. In all, the dissertation consists of six chapters.
     Chapter one is about the overall research on the school’s birth stance,personality and literary thoughts in the area of Shu in the late Tang Dynasty. Firstcomes a thorough study of the school’s birth stance and personality in the area ofShu in the late Tang Dynasty. The second is about a profound analysis of the school’scult complex over an earlier luminary poet in the middle Tang Dynasty—Du Fu, andthe school’s literary thoughts of emotionally recalling life experiences and reflectingsocial reality. Meanwhile, there is a comprehensive reflection of the later emperors’fond dreams of rejuvenation in the late Tang Dynasty and the school’s literary trendof upholding elegance by returning to the past. There also exists the author’sendeavour in a profound insight into the school’s exploration and depiction ofinnermost worlds and their imitation of the celebrated poet Jia Dao in pursuit of hispoetic attainment in florid lexical precision.
     Chapter two is a thorough study of the birth stance, personality and literarythoughts of the literati school in the middle of the early Kingdom of Shu during theFive Dynasties. Firstly, the birth stance of the school of literatis in the middle of thekingdom under the regime of the early Dynasty of Shu, their personality as a whole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activities are generally investigated. Secondly, bypenetrating into the school’s ideology, mentalities and values, the dissertationexplores the degeneration of the school’s personality from their acquisition of“official rank” through scholarly honour to their acquisition of “fame and wealth”,from their “adherence to their moral matrix” to their “comformity to their historictide”, and from abandoning themselves to their sexual lust. Thirdly, based on a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school’s literary thoughts by considering such influential restrictions on their literary thoughts as the turbulence of current political situations,the development of current economy, the degeneration of the school’s holisticpersonality and the gradual contamination of the common practice by the lieratis inearlier dynasties, their literary preferences are investigated as the main leading trendof the current literary society, like simplicity as well as vulgarness in expression andsuperfciality in understanding. Meanwhile, thoroughly investigated is their suchliterary inclinations as fabulously and depressedly expressing love and otheremotions, frequenting houses of ill repute and returning to the dominant aulicliterary style existing in the Six Dynasties.
     Chapter three is about the overall research on the school’s birth stance,personality and literary thoughts in the late Kingdom of Shu (933-965) during theFive Dynasties. The literary forum under the regime ruled by the two kings with thelast name Meng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Therefore first comes theoverall review of the constituents, birth stance, holistic ideological personality of theliterati school. Secondly is abou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connotations of the poetWuhu’s poetry thoughts like “highly rhyming” or “choosing florid words”proclaimed in his works The Collection of Talents’ Literary Styles and the literarytrend in the early Kingdom of Shu duing the Five Dynasties. Furthermore, basedon the reflection of compiling features, criteria of selecting rhymed verses or ci andcompiling policies of the works The Collection of Rhymed Verses: Pondering amongPalace Flowers compiled during the early Shu Dynast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great works and the current literary trend is discussed at depth; and morover aprofound insight is made into the poetry aethestics reflected in the literati school’sunconsciousness as a community represented by the works.
     Chapter four is a thorough discussion of the impact of the religious culture onthe school’s birth stance, mental personality and literary thoughts in the earlyKingdom of Shu in the late Tang Dynasty and the Five Dynasties. Firstly, on thebasis of the overall re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religion, the wave of the worshipof Buddhism by the current world, the school’s preference religion, and the impact ofthe transmission of Buddhism in the area of Shu on the school’s lives and theirliterary thoughts are explored. Secondly, comprehensively involved are the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of Daoism in the same place, the school’s addiction forimmortals and the impact of the former on the school’s lives and tendency ofbringing immortals or Daoism into their literary writing.
     Chapter five i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gional culture in the area ofShu and on the school’s literary thoughts in the late Dang Dynasty and the Five Dynasties. Firstly, a comparative study is mad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following different cultural domains respectively called Ba, Shu and central Chinaand the distributions of different schools of the literatis. Secondly, a diachronic andsynchronic research is overally made on the school of literatis in the area of Shuunder the three different regimes of the late Ta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and late ShuDynasties in terms of the diachronic and periodic evolution of their culturalcognition and reception of the holistic regional culture in the domains called Ba andShu. And an overall exploration is mad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ulture inthe plain of the Shu area and two such distinctive cultures—the mythic appeal of thelocal mountainous literature in the area of Shu and the local flavor in the literature inthe pastoral area. A careful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aste reflected inThe Book of Songs or Sao in the Kingdom of Chu and the sentiments over bamboosin the literature in Gorge Ba and the Shu area. In addition, an extraordinary aethesticquality penetrating in Rhymed Verses in Palace by Madam Pistil—the cultural viewcharacteristic of the locality of Shu was shown. Therefore, at the end of this chapterattached is a special section about her verses as a special regard.
     Chapter six is about the thorough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school andtheir liteary thoughts on the literary forums during the Southern Tang Dynasty and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in a dynamic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ontrast. Firstlydiscussed is the effect of the rhymed verses in The Collection of Rhymed verses:Pondering among Palace Flowers in the early Shu Dynasty on the forum of rhymedverses during the Southern Tang Dynasty by analyzing the cognition and reception ofthe poets’ mode of writing in the former dynasty by the poets in the latterone.Secondly is a profound investigation into the birth stance of the school of theadherent literatis of the Shu Dynasty ruled by King Mengs in the literary forumduring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and their mentality of personality. Next comes thedisussion of the echo of the school of adherent literatis with origin of the area of Shuin the poetry trend represented by the liking of the poets for the Style of Bai andStyle of the late Tang Dynasty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In addition, last comesthe anaysis of the remote impact of the school of poets in the area of Shu on theaesthetic literary writing and poetry cult for elegance during the Nothern SongDynasty.
引文
1胡震亨(著)《唐音癸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81页.
    1[元]费著(撰)《成都氏族谱》见《丛书集成续编》第246册、第12页.
    2[元]费著(撰)《成都氏族谱》见《丛书集成续编》第246册、第5页.
    3[元]脱脱(撰)《宋史》第28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9872页.
    4[清]吴任臣(撰)《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85页.
    5[清]吴任臣(撰)《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03页.
    6[宋]孙光宪(撰)《北梦琐言》,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89页.
    7[清]吴任臣(撰)《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05页.
    8[宋]欧阳修(撰)《新五代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86页.
    1崔致远(著)《莆阳黄御史集》,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95页.
    2[清]吴任臣(撰)《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89页.
    3[清]吴任臣(撰)《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45页.
    1[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487页.
    1王文才,王炎(校笺)《蜀梼杌校笺》,成都:巴蜀书社,1999年版,第154页.
    2王文才,王炎(校笺)《蜀梼杌校笺》,成都:巴蜀书社,1999年版,第66页.
    3[宋]司马光(编)《资治通鉴》,长沙:岳麓书社,1990年版,第548页.
    4王文才,王炎(校笺)《蜀梼杌校笺》,成都:巴蜀书社,1999年版,第154页.
    5[清]吴任臣(撰)《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01页.
    1[清]李诰等(编)《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288页.
    2王士祯(编),郑方坤(删补)《五代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页.
    3[清]吴任臣(撰)《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16页
    4[清]吴任臣(撰)《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17页
    5[清]吴任臣(撰)《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17页.
    6[清]吴任臣(撰)《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90页.
    7续修四库编委会(编)《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313册,第85页.
    8[宋]计有功(撰)《唐诗纪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020页.
    1[清]吴任臣(撰)《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89页.
    2[清]吴任臣(撰)《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90页
    3[清]吴任臣(撰)《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09页
    4[唐]杜甫(著)《杜甫全集》,珠海:珠海出版社,1996年版,第1118页.
    1[宋]孙光宪(撰)《北梦琐言》,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64页.
    2[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2003页.
    1续修四库编委会(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31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85页.
    2陈寅恪(著)《寒柳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21页.
    3[唐]杜甫(著)《杜甫全集》,珠海:珠海出版社,1996年版,第63页.
    4[五代]韦庄(著),聂安福(笺注)《韦庄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5页.
    5[五代]韦庄(著),聂安福(笺注)《韦庄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81页.
    6赵昌平,黄明,严寿澂(笺注)《郑谷诗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93页.
    7赵昌平,黄明,严寿澂(笺注)《郑谷诗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57页.
    8赵昌平,黄明,严寿澂(笺注)《郑谷诗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41页.
    9林德保,李俊,倪文杰(注)《全唐诗》,大连:大连出版社,1997年版,第2846页.
    10赵昌平,黄明,严寿澂(笺注)《郑谷诗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10页.
    11[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289页.
    12李谊(校注)《韦庄集校注》,成都:四川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版,第646页.
    1[五代]贯休(撰)《禅月集》,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0页.
    2[唐]杜甫(著)《杜甫全集》,珠海:珠海出版社,1996年版,第473页.
    3[五代]韦庄(著),聂安福(笺注)《韦庄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68页.
    4[唐]杜甫(著)《杜甫全集》,珠海:珠海出版社,1996年版,第120页.
    5[五代]韦庄(著),聂安福(笺注)《韦庄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09页.
    6[唐]杜甫(著)《杜甫全集》,珠海:珠海出版社,1996年版,第661页.
    7[五代]韦庄(著),聂安福(笺注)《韦庄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70页.
    8[唐]杜甫(著)《杜甫全集》,珠海:珠海出版社,1996年版,第1205页.
    9林德保,李俊,倪文杰(注)《详注全唐诗》,大连:大连出版社,1997年版,第893页.
    10[宋]计有功(撰)《唐诗纪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020页.
    11王文才,王炎(校笺)《蜀梼杌校笺》,成都:巴蜀书社,1999年版,第477页.
    1[唐]杜甫(著),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240页.
    2陈尚君(著)《唐代文学丛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07页.
    3孟棨等(著)《本事诗·本事词》,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7页.
    1[宋]欧阳修,宋祁连(撰写)《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4395页.
    2[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页.
    1[唐杜荀鹤(著),叶森槐(注)《杜荀鹤诗选》,合肥:黄山书社,1988年版,第131页.
    2[唐杜荀鹤(著),叶森槐(注)《杜荀鹤诗选》,合肥:黄山书社,1988年版,第64页.
    3[唐]韩偓(著),齐涛(笺注)《韩偓诗集笺注》,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90页.
    4林德保,李俊,倪文杰(注)《全唐诗》,大连:大连出版社,1997年版,第2780页.
    5[元]辛文房(著),王大安(校)《唐才子传》,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80页.
    6[元]辛文房(著),王大安(校)《唐才子传》,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66页.
    7[宋]司马光(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8233页.
    8[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264页.
    9[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723页.
    10[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963页.
    11[五代]韦庄(著),聂安福(笺注)《韦庄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74页.
    12[五代]韦庄(著),聂安福(笺注)《韦庄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09页.
    1赵昌平,黄明,严寿澂(笺注)《郑谷诗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79页.
    2[五代]韦庄(著),聂安福(笺注)《韦庄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72页.
    3[五代]韦庄(著),聂安福(笺注)《韦庄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05页.
    4[宋]司马光(编)《资治通鉴》,长沙:岳麓书社,1990年版,第400页.
    5赵昌平,黄明,严寿澂(笺注)《郑谷诗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64页
    6[五代]韦庄(著),聂安福(笺注)《韦庄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17页.
    1[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459页.
    2[五代]韦庄(著),聂安福(笺注)《韦庄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83页.
    3[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450页.
    4唐韵(撰)《〈秦妇吟〉情韵结构探微》,青海师专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2期.
    5[五代]韦庄(著),聂安福(笺注)《韦庄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15页.
    1[五代]韦庄(著),聂安福(笺注)《韦庄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16页.
    2[后晋]刘煦(撰)《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394页.
    3[五代]韦庄(著),聂安福(笺注)《韦庄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17页.
    4赵昌平,黄明,严寿澂(笺注)《郑谷诗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79页.
    5[唐]杜荀鹤(著),叶森槐(注)《杜荀鹤诗选》,合肥:黄山书社,1988年版,第85页.
    6[五代]韦庄(著),聂安福(笺注)《韦庄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85页.
    7[唐]杜荀鹤(著),叶森槐(注)《杜荀鹤诗选》,合肥:黄山书社,1988年版,第65页.
    8[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487页.
    1[五代]韦庄(著),聂安福(笺注)《韦庄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52页.
    2赵昌平,黄明,严寿澂(笺注)《郑谷诗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79页.
    1赵昌平,黄明,严寿澂(笺注)《郑谷诗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8页.
    2[宋]司马光(编)《资治通鉴》,长沙:岳麓书社,1990年版,第475页.
    3[五代]韦庄(著),聂安福(笺注)《韦庄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86页.
    4[清]陆心源(撰)《皕宋楼藏书志》卷七十一,淸刻潜园总集本.
    5[宋]刘克庄(著)《后村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16页.
    6[五代]韦庄(著),聂安福(笺注)《韦庄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85页.
    7赵昌平,黄明,严寿澂(笺注)《郑谷诗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12页.
    8[宋]司马光(编)《资治通鉴》,长沙:岳麓书社,1990年版,第429页.
    9[宋]司马光(编)《资治通鉴》,长沙:岳麓书社,1990年版,第433页.
    1赵昌平,黄明,严寿澂(笺注)《郑谷诗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52页.
    2林德保,李俊,倪文杰(注)《详注全唐诗》,大连:大连出版社,1997年版,第2722页.
    1[元]辛文房(撰)《唐才子传》,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49页.
    2[明]胡震亨(著)《唐音癸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86页.
    3赵昌平,黄明,严寿澂(笺注)《郑谷诗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62页.
    4赵昌平,黄明,严寿澂(笺注)《郑谷诗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77页.
    5[五代]韦庄(著),聂安福(笺注)《韦庄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52页.
    6[清]董诰等《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877页.
    1林德保、李俊、倪文杰(注),《全唐诗》,大连:大连出版社,1997年版,第2846页.
    2赵昌平,黄明,严寿澂(笺注)《郑谷诗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60页.
    3赵昌平,黄明,严寿澂(笺注)《郑谷诗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87页.
    4[宋]纪有功(撰)《唐诗纪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042页.
    5赵昌平,黄明,严寿澂(笺注)《郑谷诗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62页.
    1[明]周敬,周珽(辑),陈继儒等(评点)《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明崇祯八年榖采斋刻本.
    2[清]纪昀(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909页.
    3赵昌平,黄明,严寿澂(笺注)《郑谷诗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434页.
    4赵昌平,黄明,严寿澂(笺注)《郑谷诗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62页.
    5赵昌平,黄明,严寿澂(笺注)《郑谷诗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71页.
    6赵昌平,黄明,严寿澂(笺注)《郑谷诗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72页.
    7赵昌平,黄明,严寿澂(笺注)《郑谷诗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72页.
    8郭预衡(著)《中国散文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中册第348页.
    9[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883页.
    10[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877页.
    1[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878页.
    2[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878页.
    3[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878页.
    4[明]胡震亨(著)《唐音癸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81页.
    5[清]翁方纲等(著)《谈龙录·石洲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77页.
    6[五代]韦庄(著),聂安福(笺注)《韦庄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79页.
    1[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288页.
    2[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288页.
    3陈永峰(著)《禅月集校注》,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版,第3页.
    4[五代]韦庄(著),聂安福(笺注)《韦庄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93页.
    5[五代]韦庄(著),聂安福(笺注)《韦庄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95页.
    6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册第173页.
    7[五代]何光远(撰)《鉴诫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5页.
    1[宋]司马光(编)《资治通鉴》,长沙:岳麓书社,1990年版,第457页.
    2崔致远(著)《莆阳黄御史集》,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48页.
    3[五代]王定保(著)《唐摭言》,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4页.
    4崔致远(著)《莆阳黄御史集》,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49页.
    5[五代]王定保(著)《唐摭言》,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74页.
    1[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585页.
    2[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809页.
    1[五代]韦庄(著),聂安福(笺注)《韦庄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8页.
    2[五代]韦庄(著),聂安福(笺注)《韦庄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80页.
    3[五代]韦庄(著),聂安福(笺注)《韦庄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34页.
    4[五代]韦庄(著),聂安福(笺注)《韦庄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93页.
    5[五代]韦庄(著),聂安福(笺注)《韦庄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1页.
    1赵昌平,黄明,严寿澂(笺注)《郑谷诗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455页.
    2赵昌平,黄明,严寿澂(笺注)《郑谷诗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2页.
    3赵昌平,黄明,严寿澂(笺注)《郑谷诗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97页.
    4赵昌平,黄明,严寿澂(笺注)《郑谷诗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92页.
    5赵昌平,黄明,严寿澂(笺注)《郑谷诗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23页.
    6[宋]柳永(著),薛瑞生(校注)《乐章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192页.
    7赵昌平,黄明,严寿澂(笺注)《郑谷诗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13页.
    8赵昌平,黄明,严寿澂(笺注)《郑谷诗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70页.
    1[五代]韦庄(著),聂安福(笺注)《韦庄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20页.
    2[五代]韦庄(著),聂安福(笺注)《韦庄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19页.
    3[五代]韦庄(著),聂安福(笺注)《韦庄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27页.
    4林德保,李俊,倪文杰(注)《全唐诗》,大连:大连出版社,1997年版,第2839页.
    5林德保,李俊,倪文杰(注)《全唐诗》,大连:大连出版社,1997年版,第2843页.
    6林德保,李俊,倪文杰(注)《全唐诗》,大连:大连出版社,1997年版,第2845页.
    7林德保,李俊,倪文杰(注)《全唐诗》,大连:大连出版社,1997年版,第2846页.
    8林德保,李俊,倪文杰(注)《全唐诗》,大连:大连出版社,1997年版,第2849页
    1赵昌平,黄明,严寿澂(笺注)《郑谷诗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45页.
    2[明]胡震亨(著)《唐音癸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79页.
    3闻一多(著)《唐诗杂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6页.
    1[五代]韦庄(著),聂安福(笺注)《韦庄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5页.
    2[五代]韦庄(著),聂安福(笺注)《韦庄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54页.
    3[五代]韦庄(著),聂安福(笺注)《韦庄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90页.
    4[五代]韦庄(著),聂安福(笺注)《韦庄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1页.
    5[五代]韦庄(著),聂安福(笺注)《韦庄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57页.
    6赵昌平,黄明,严寿澂(笺注)《郑谷诗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66页.
    7赵昌平,黄明,严寿澂(笺注)《郑谷诗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434页.
    8赵昌平,黄明,严寿澂(笺注)《郑谷诗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70页.
    9赵昌平,黄明,严寿澂(笺注)《郑谷诗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页.
    10赵昌平,黄明,严寿澂(笺注)《郑谷诗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47页.
    11赵昌平,黄明,严寿澂(笺注)《郑谷诗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48页.
    1[宋]陶岳(撰)《五代史补》卷三,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清]王士祯(编),郑方坤(删补)《五代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89页.
    3林德保,李俊,倪文杰(注)《全唐诗》,大连:大连出版社,1997年版,第2823页.
    4林德保,李俊,倪文杰(注)《全唐诗》,大连:大连出版社,1997年版,第2823页.
    5陈永峰(著)《禅月集校注》,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版,第381页.
    6苏雪林(著)《唐诗概论》(民国丛书第三编),上海:上海书店,1991年,第179页.
    7[宋]黄休复(著)《茅亭客话》,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18页.
    8傅璇琮(主编)《搪才子传校笺》,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13页.
    1林德保,李俊,倪文杰(注)《全唐诗》,大连:大连出版社,1997年版,第2848页.
    2陈增杰(编著)《唐人律诗笺注集评》,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034页.
    3傅璇琮(主编)《搪才子传校笺》,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20页.
    4傅璇琮(主编)《搪才子传校笺》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12页.
    5林德保,李俊,倪文杰(注)《全唐诗》,大连:大连出版社,1997年版,第2840页.
    6林德保,李俊,倪文杰(注)《全唐诗》,大连:大连出版社,1997年版,第2840页.
    7林德保,李俊,倪文杰(注)《全唐诗》,大连:大连出版社,1997年版,第2841页.
    8林德保,李俊,倪文杰(注)《全唐诗》,大连:大连出版社,1997年版,第2840页.
    9[宋]孙光宪(撰),贾二强(点校)《北梦琐言》,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64页.
    10傅璇琮(编)《搪才子传校笺》,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14页.
    11[五代]王定保(撰)《唐摭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09页.
    1傅璇琮(主编)《搪才子传校笺》,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461页.
    1[宋]司马光(著)《资治通鉴》,长沙:岳麓书社,1990年版,第567页.
    1[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90页.
    2[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01页.
    3[五代]孙光宪(撰),林艾园(校点)《北梦琐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39页.
    4[五代]孙光宪(撰),林艾园(校点)《北梦琐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38页.
    5[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89页.
    6[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89页.
    7[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89页.
    1王文才,王炎(校笺)《蜀梼杌校笺》,成都:巴蜀书社,1999年版,第173页.
    2[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89页.
    3[明]刘大漠,杨慎(纂)《嘉靖四川总志·全蜀艺文志》,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480页.
    1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344页.
    2陈尚君(辑校)《全唐诗补编》(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496页.
    3[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37页.
    4[宋]薛居正等(撰)《旧五代史》,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460页.
    5[宋]路振《九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1页.
    6[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21页.
    7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2册),成都:巴蜀书社,1988年版,第25页.
    8[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3182页.
    9[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32页.
    1[宋]路振《九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4页.
    2[宋]路振《九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4页.
    3[宋]司马光(编)《资治通鉴》,长沙:岳麓书社,1990年版,第570页.
    4[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26页.
    5[宋]司马光(编)《资治通鉴》,长沙:岳麓书社,1990年版,第622页.
    1[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32页.
    1[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149页.
    2[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702页.
    3[宋]司马光(编)《资治通鉴》,长沙:岳麓书社,1990年版,第670页.
    4[宋]计有功(编)《唐诗纪事》,上海:山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020页.
    5[后蜀]勾延庆(撰)《锦里耆旧传》,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页.
    1[宋]佚名(撰)《五国故事》,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7页.
    2[五代]韦庄(撰),聂安福(笺注)《韦庄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70页.
    3[五代]韦庄(撰),聂安福(笺注)《韦庄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99页.
    4徐式文(笺注)《花蕊宫词笺注》,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98页.
    5[五代]孙光宪(撰),贾二强(点校)《北梦琐言》,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410页.
    6[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91页.
    7[宋]佚名(撰)《五国故事》,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7页.
    8[五代]孙光宪(著),林艾园(校点)《北梦琐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50页.
    9[宋]路振(撰)《九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2页.
    1[五代]孙光宪(撰)、贾二强(点校)《北梦琐言》,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430页.
    2[元]脱脱等(撰)《宋史》第20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3892页.
    3[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293页.
    4[宋]欧阳修(撰),[宋]徐无党(注)《新五代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91页.
    5陈尚君(辑校)《全唐诗补编》(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542页.
    6[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38页.
    7[宋]薛居正等(撰)《旧五代史》,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460页.
    1[后蜀]何光远(著)《鉴诫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页.
    2[宋]欧阳修(撰),[宋]徐无党(注)《新五代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91页.
    3林德保,李俊,倪文杰(注)《详注全唐诗》,大连:大连出版社,1997年版,第2545页.
    4陈尚君(辑校)《全唐诗补编》(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546页.
    5陈尚君(辑校)《全唐诗补编》(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492页.
    6[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21页.
    1[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03页.
    2[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03页.
    3[宋]司马光(编)《资治通鉴》长沙:岳麓书社,1990年版,第624页.
    4[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39页.
    5[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32页.
    1[清]李调元(编),何光清(点校)《全五代诗》,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839页.
    2[清]李调元(编),何光清(点校)《全五代诗》,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280页.
    3[清]李调元(编),何光清(点校)《全五代诗》,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608页.
    4[宋]司马光(编)《资治通鉴》,长沙:岳麓书社,1990年版,第670页.
    5[后蜀]何光远(撰)《鉴诫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2页.
    1[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55页.
    2[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46页.
    3[清]李调元(编),何光清(点校)《全五代诗》,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847页.
    4[宋]司马光(编)《资治通鉴》,长沙:岳麓书社,1990年版,第584页.
    1[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8826页.
    2[宋]欧阳修(撰),[宋]徐无党(注)《新五代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84页.
    3[五代]贯休(撰)《禅月集》,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页.
    4傅正谷(选释)《唐代音乐舞蹈杂技诗选释》,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年版,第225页.
    1[宋]佚名(撰)《五国故事》,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7页.
    2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02页.
    3王文才、王炎(著)《蜀梼杌校笺》,成都:巴蜀书社,1999年版,第158页.
    4[宋]司马光(编)《资治通鉴》,长沙:岳麓书社,1990年版,第628页.
    5[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67页.
    6[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94页.
    7[宋]欧阳修(撰),[宋]徐无党(注)《新五代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92页.
    8[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300页.
    1傅璇琮,徐海荣,徐吉军(编)《五代史书汇编》,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5832页.
    2[后蜀]何光远《鉴诫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5页.
    3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441页.
    4[宋]司马光(编)《资治通鉴》长沙:岳麓书社,1990年版,第601页.
    5[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26页.
    6[宋]欧阳修(撰),[宋]徐无党(注)《新五代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89页.
    7[宋]路振(撰)《九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5页.
    8[宋]路振(撰)《九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9页.
    1[五代]韦庄(著),聂安福(笺注)《韦庄集笺注》,山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96页.
    2王文才,王炎(著)《蜀梼杌校笺》,成都:巴蜀书社,1999年版,第129页.
    3[清]李调元(编),何光清(点校)《全五代诗》,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838页.
    1[唐]李肇,赵璘《唐国史补·因话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年版,第57页.
    2[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641页.
    3[唐]司空图(著),王济亨,高仲章(注)《司空图集注》,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03页.
    4[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834页.
    5[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585页.
    1林德保等(注)《详注全唐诗》,大连:大连出版社,1997年版,第1905页.
    2林德保等(注)《详注全唐诗》,大连:大连出版社,1997年版,第1922页.
    3[五代]贯休(撰)《禅月集》,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99页.
    4[五代]孙光宪(著),林艾园(校点)《北梦琐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52页.
    5陈尚君《辑校》《全唐诗补编》(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544页.
    1[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09页.
    2[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42页.
    3[清]王士祯(编),郑方坤(删补)《五代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92页.
    4[清]王士祯(编),郑方坤(删补)《五代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89页.
    5[宋]阮阅(编),周木淳(校点)《诗话总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75页.
    6[宋]叶梦得(撰)《石林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19页.
    7[明]胡震亨(著)《唐音癸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82页.
    8[明]胡震亨(著)《唐音癸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82页.
    9[明]胡震亨(著)《唐音癸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88页.
    1王文才,王炎(校笺)《蜀梼杌校笺》,成都:巴蜀书社,1999年,第173页.
    2陈尚君(辑校)《全唐诗补编》(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542页.
    3李庆苏(主编)《李冰若栩庄漫记笺注》,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年版,第118页.
    4张璋、职承让等(编纂)《历代词话》(下册),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年版,第1425页.
    5李庆苏(主编)《李冰若栩庄漫记笺注》,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年版,第124页.
    6孙克强(编著)《唐宋人词话》,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54页.
    7李庆苏(主编)《李冰若栩庄漫记笺注》,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年版,第73页.
    1李庆苏(主编)《李冰若栩庄漫记笺注》,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年版,第69页.
    1[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31页.
    2王文才,王炎(校笺)《蜀梼杌校笺》,成都:巴蜀书社,1999年,第165页.
    3王文才,王炎(校笺)《蜀梼杌校笺》,成都:巴蜀书社,1999年,第178页.
    4[清]沈雄(编纂)、[清]江尚质(增辑)《古今词话八卷》(词话卷上),清康熙二十八年澄辉堂刻本.
    5王文才、王炎(校笺)《蜀梼杌校笺》,成都:巴蜀书社,1999年,第208页.
    6张璋、黄畲《全唐五代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522页.
    7[宋]司马光(编)《资治通鉴》,长沙:岳麓书社,1990年版,第648页.
    8[宋]阮阅(编),周木淳(校点)《诗话总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42页.
    9[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61页.
    1[宋]欧阳修(撰)[宋]徐无党(注)《新五代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92页.
    2王文才,王炎(校笺)《蜀梼杌校笺》,成都:巴蜀书社,1999年,第175页.
    3[宋]欧阳修(撰)[宋]徐无党(注)《新五代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92页.
    4张璋,黄畲《全唐五代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521页.
    5[五代]赵崇祚(辑),李一氓(校)《花间集校》,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60年版,第61页.
    6张璋、黄畲《全唐五代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661页.
    7[五代]赵崇祚(辑),李一氓(校)《花间集校》,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60年版,第191页.
    8[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300页.
    9[五代]赵崇祚(辑),李一氓(校)《花间集校》,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60年版,第85页.
    1傅正谷(选释)《唐代音乐舞蹈杂技诗选释》,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年版,第225页.
    2徐式文(笺注)《花蕊夫人宫词笺注》,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40页.
    3徐式文(笺注)《花蕊夫人宫词笺注》,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96页.
    4[宋]黄休复(撰)《益州名画录》,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1页.
    5[宋]黄休复(撰)《益州名画录》,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1页.
    6[宋]黄休复(撰)《益州名画录》,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4页.
    7[宋]黄休复(撰)《益州名画录》,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1页.
    8[宋]黄休复(撰)《益州名画录》,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2页.
    1袁珂(校注)《山海经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407页.
    2《道藏》(第18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69页.
    3《道藏》(第18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76页.
    4《道藏》(第18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86页.
    5《道藏》(第18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99页.
    6《道藏》(第18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72页.
    1[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09页.
    2孙克强(编著)《唐宋人词话》,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66页.
    3李庆苏(主编)《李冰若栩庄漫记笺注》,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年版,第124页.
    4史双元(编著)《唐五代词纪事会评》,合肥:黄山书社,1995年版,第856页.
    5李庆苏(主编)《李冰若栩庄漫记笺注》,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年版,第115页.
    1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全三册),北京:中华书局后,1983年版,第1411页.
    2[明]胡应麟(撰)《诗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47页.
    3[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97页.
    4[唐]李商隐(著)《李商隐全集》,珠海:珠海出版社,2001年版,第942页.
    5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全五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452页.
    6施蛰存(主编)《词籍序跋萃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98页.
    7王国维(著)《王国维文集》,北京:线装书局,2009年版,第28页.
    1[唐]魏征,令狐德行棻(撰)《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090页.
    2张璋,黄畲《全唐五代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580页.
    3张璋,黄畲《全唐五代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619页.
    4史双元(编著)《唐五代词纪事会评》,合肥:黄山书社,1995年版,第773页.
    1[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55页
    2[清]王士祯(编),郑方坤(删补)《五代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01页.
    3[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03页.
    4[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08页.
    5[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04页.
    6[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08页.
    7[清]王士祯(编),郑方坤(删补)《五代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01页.
    8王文才,王炎(校笺)《蜀梼杌校笺》,成都:巴蜀书社,1999年版,第269页.
    9[宋]司马光(着)《资治通鉴》,长沙:岳麓书社,1990年版,第689页.
    1[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69页.
    2[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80页.
    3[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12页.
    4[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84页.
    1[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16页.
    2[五代]孙光宪(撰),贾二强(点校)《北梦琐言》,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88页.
    3[宋]欧阳修(撰),[宋]徐无党(注)《新五代史》,北京:中华书局,第807页.
    4[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38页..
    1[宋]司马光(着)《资治通鉴》,长沙:岳麓书社,1990年版,第679页.
    2[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99页.
    3[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12页.
    4[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96页.
    5[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98页.
    6王文才,王炎(校笺)《蜀梼杌校笺》,成都:巴蜀书社,1999年版,第346页.
    7王文才,王炎(校笺)《蜀梼杌校笺》,成都:巴蜀书社,1999年版,第460页.
    1[宋]邵伯温(撰),李剑雄,刘德行权(点校)《邵氏闻见录》,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页.
    2[宋]司马光(着)《资治通鉴》长沙:岳麓书社,1990年版,第849页.
    3[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08页.
    4[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314页.
    5[宋]欧阳修(撰),[宋]徐无党(注)《新五代史》,北京:中华书局,第805页.
    6[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08页.
    7[宋]勾延庆(纂)《锦里耆旧传》,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7页.
    1[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84页.
    2[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19页.
    3[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52页.
    4[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74页.
    5[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14页.
    6王文才,王炎(校笺)《蜀梼杌校笺》,成都:巴蜀书社,1999年版,第115页.
    7王文才,王炎(校笺)《蜀梼杌校笺》,成都:巴蜀书社,1999年版,第334页.
    8[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74页.
    1[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12页.
    2王文才,王炎(校笺)《蜀梼杌校笺》,成都:巴蜀书社,1999年版,第346页.
    3傅璇琮,徐海荣,徐吉军(编)《五代史书汇编》,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5991页.
    4[五代]何光远撰《鉴诫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3页.
    5[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95页.
    1[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95页.
    2[清]李调元(编),何光清(点校)《全五代诗》,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1188页.
    3[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95页.
    4[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97页.
    5[清]李调元(编),何光清(点校)《全五代诗》,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1186页.
    6[五代]何光远撰《鉴诫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3页.
    7[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12页.
    8[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18页.
    1[元]脱脱等(撰)《宋史》,北京:中华1977年,第13894页.
    2[宋]钱易(撰)《南部新书》,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28页.
    3[五代]孙光宪(撰),贾二强(点校)《北梦琐言》,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07页.
    4[清]王士祯(编),郑方坤(删补).五代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20页.
    5[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84页.
    6[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83页.
    7[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85页.
    8[宋]欧阳修(撰),[宋]徐无党(注)《新五代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8页.
    1[宋]洪迈(撰),孔凡礼(点校)《容斋随笔》,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95页.
    2[宋]洪迈(撰),孔凡礼(点校)《容斋随笔》,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95页.
    3[宋]吕陶(撰)《净德集》,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24页.
    1[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27页.
    2[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17页.
    3[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16页.
    4[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68页.
    5[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17页.
    6[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14页.
    7[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14页.
    1[唐]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424页.
    2[唐]崔致远(着)《黄御史集》,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93页.
    1[明]张溥(辑)《汉魏六朝百家三名家集》,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492页.
    2夏明钊(注)《嵇康集译注》,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31页.
    3赵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40页.
    4臧克和、王平(校订)《说文解字新订》,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61页.
    5[南朝]顾野王(编撰)《原玉篇章残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62页.
    6黄霖(编着)《文心雕龙汇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14页.
    7陈戌国(校注)《尚书校注》,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第11页.
    8[南朝]刘义庆(著),张万起,刘尚慈(译注)《世说新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76页.
    9[南朝]刘义庆(著),张万起,刘尚慈(注)《世说新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402页.
    10[南朝]刘义庆(著),张万起,刘尚慈(注)《世说新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680页.
    11李毓芙(注)《世说新语新注》,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539页.
    1[西晋]陆机(撰),张少康(集释)《文赋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25页.
    2黄霖(编着)《文心雕龙汇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55页.
    3[南朝]沈约(撰)《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78页.
    4[唐]皎然(着),李壮鹰(校注)《诗式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9页.
    5[唐]皎然(着),李壮鹰(校注)《诗式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0页.
    6[唐]皎然(着),李壮鹰(校注)《诗式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3页.
    7[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471页.
    8[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471页.
    9[清]孙诒让(撰),王文锦,陈玉霞(点校)《周礼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605页.
    10[清]孙诒让(撰),王文锦,陈玉霞(点校)《周礼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609页.
    11蒋天枢(校释)《楚辞校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285页.
    1金荣权(著)《宋玉辞赋笺评》,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01页.
    2[清]王士祯(著),李毓芙(选注)《王渔洋诗文选注》,济南:齐鲁书社1982年版,第334页.
    3四库存目编委会(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88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635页.
    4王克让(注)《河岳英灵集注》,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版,第12页.
    1王克让(注)《河岳英灵集注》,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版,第66页.
    2王克让(注)《河岳英灵集注》,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版,第122页
    3王克让(注)《河岳英灵集注》,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版,第180页.
    4王克让(注)《河岳英灵集注》,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版,第212页.
    5[清]王夫之等(撰)《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937页.
    1林德保等(注)《详注全唐诗》,大连:大连出版社,1997年版,第1671页.
    2四库存目编委会(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88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633页.
    3[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42页.
    1林德保等(注)《详注全唐诗》,大连:大连出版社,1997年版,第3179页.
    2[明]胡震亨(撰)《唐音癸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82页.
    3[五代]孙光宪(着)、林艾园(校点)《北梦琐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77页.
    4[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691页.
    5续修四库编委会(编)《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版,第1611册,第255页.
    1四库存目编委会(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88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634页.
    1[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823页.
    1李冰若(著)《花间集评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09页.
    1李庆苏(编著)《李冰若<栩庄漫记>笺注》,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年版,第107页.
    2李冰若(著)《花间集评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60页.
    3张璋,黄畲(编)《全唐五代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702页.
    4史双元(编著)《唐五代词纪事会评》,黄山:黄山出版社,1995年版,第896页.
    5史双元(编著)《唐五代词纪事会评》,黄山:黄山出版社,1995年版,第896页.
    6俞陛云(撰)《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84页.
    7史双元(编著)《唐五代词纪事会评》,黄山:黄山出版社,1995年版,第913页.
    1张璋,黄畲(编)《全唐五代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570页.
    2张璋,黄畲(编)《全唐五代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729页.
    3[清]沈辰垣等(编)《历代诗余》,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5年版,第1346页.
    4[五代]赵崇祚(辑),李一氓(校)《花间集校》,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60年版,第170页.
    5马清福(主编)《花间集》,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214页.
    1史双元(编著)《唐五代词纪事会评》,黄山:黄山出版社,1995年版,第942页.
    1张璋,黄畲(编)《全唐五代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630页.
    2李庆苏(编著)《李冰若<栩庄漫记>笺注》,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年版,第124页.
    3张璋,黄畲(编)《全唐五代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798页.
    1[宋]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07页.
    2[宋]释道元(著),妙音,文雄(点校)《景德传灯录》,成都古籍书店,2000年版,第93页.
    1[清]杨芳璨等(撰)《四川通志》(第9册)台北:华文书局,1967年版,第4960页.
    2[南宋]王象之(撰)《舆地纪胜》,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1年版,第1112页.
    3[宋]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81页.
    4[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692页.
    5陆永峰(著)《禅曰集校注》,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版,第128页.
    6[宋]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66页.
    7[宋]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645页.
    8郑谷(著),赵昌平等(笺注)《郑谷诗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46页.
    1[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692页.
    2[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73页.
    3刘长久,胡文和,李永超(编)《大足石刻研究》,成都:四川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94页.
    1刘长久,胡文和,李永超(编)《大足石刻研究》,成都:四川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95页.
    2刘长久,胡文和,李永超(编)《大足石刻研究》,成都:四川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96页.
    3[清]杨芳璨等(撰)《四川通志》(第3册),台北:华文书局,1967年版,第1578页.
    4[清]杨芳璨等(撰)《四川通志》(第3册),台北:华文书局,1967年版,第1600页.
    5[清]杨芳璨等(撰)《四川通志》(第3册),台北:华文书局,1967年版,第1676页.
    6[南宋]王象之(撰)《舆地纪胜》,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1年版,第1124页.
    7[南宋]王象之(撰)《舆地纪胜》,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1年版,,第1174页.
    1[宋]祝穆(撰)《方舆胜览》,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987页.
    2[南宋]王象之(撰)《舆地纪胜》,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1年版,第1258页.
    3[清]杨芳璨等(撰)《四川通志》(第3册),台北:华文书局,1967年版,第1527页.
    4[南宋]王象之(撰)《舆地纪胜》,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1年版,第1069页.
    5[南宋]王象之(撰)《舆地纪胜》,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1年版,第1277页.
    6[南宋]王象之(撰)《舆地纪胜》,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1年版,第1112页.
    7[南宋]王象之(撰)《舆地纪胜》,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1年版,第1285页.
    8[南宋]王象之(撰)《舆地纪胜》,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1年版,第1112页.
    1龙显昭(主编)《巴蜀佛教碑文集成》:成都:巴蜀书社,2004年版,第76页.
    2龙显昭(主编)《巴蜀佛教碑文集成》:成都:巴蜀书社,2004年版,第78页.
    3龙显昭(主编)《巴蜀佛教碑文集成》:成都:巴蜀书社,2004年版,第79页.
    4龙显昭(主编)《巴蜀佛教碑文集成》:成都:巴蜀书社,2004年版,第81页.
    5龙显昭(主编)《巴蜀佛教碑文集成》:成都:巴蜀书社,2004年版,第81页.
    6龙显昭(主编)《巴蜀佛教碑文集成》:成都:巴蜀书社,2004年版,第81页.
    1龙显昭(主编)《巴蜀佛教碑文集成》:成都:巴蜀书社,2004年版,第82页.
    2龙显昭(主编)《巴蜀佛教碑文集成》:成都:巴蜀书社,2004年版,第82页.
    3龙显昭(主编)《巴蜀佛教碑文集成》:成都:巴蜀书社,2004年版,第87页.
    4龙显昭(主编)《巴蜀佛教碑文集成》:成都:巴蜀书社,2004年版,第82页.
    5[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62页.
    1[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73页.
    2[五代]何光远《鉴诫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4页.
    3陆永峰(著)《禅月集校注》,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版,第528页.
    4[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45页.
    5[宋]马永易(传)《宝宾录》卷七,文渊阁本四库全书子部十一
    6[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49页.
    7[宋]司马光(编)《资治通鉴》,长沙:岳麓书社1990年版,第568页.
    8[宋]路振(撰)《九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9页.
    9[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71页
    10[清]李调元(编),何光清(点校)《全五代诗》,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1164页.
    1陆永峰(著)《禅月集校注》,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版,第528页.
    2[宋]计有功(撰)《唐诗纪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086页.
    1[唐]慧能(著),郭朋(校释)《坛经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3页.
    2邢东风(辑校)《马祖语录》,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10页.
    3陆永峰(著)《禅月集校注》,成都:巴蜀出版社,2006年版,第398页.
    4陆永峰(著)《禅月集校注》,成都:巴蜀出版社,2006年版,第432页.
    5王士祯(编),郑方坤(删补)《五代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23页.
    6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415页.
    7陆永峰(著)《禅月集校注》,成都:巴蜀出版社,2006年版,第438页.
    1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414页.
    2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414页.
    3林德保等(注)《详注全唐诗》,大连:大连出版社,1997年版,第2782页.
    4林德保等(注)《详注全唐诗》,大连:大连出版社,1997年版,第2779页.
    5林德保等(注)《详注全唐诗》,大连:大连出版社,1997年版,第2780页.
    6陈尚君(辑校)《全唐诗补编》(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549页
    7[唐]郑谷(著),赵昌平(笺注)《郑谷诗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20页.
    8[五代]韦庄(撰),聂安福(笺注)《韦庄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46页.
    1.林德保等(注)《详注全唐诗》,大连:大连出版社,1997年版,第2845页.
    2[五代]韦庄(撰),聂安福(笺注)《韦庄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7页.
    3[五代]韦庄(撰),聂安福(笺注)《韦庄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5页.
    4[五代]韦庄(撰),聂安福(笺注)《韦庄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94页.
    5[唐]郑谷(著),赵昌平(笺注)《郑谷诗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64页.
    6[五代]韦庄(撰),聂安福(笺注)《韦庄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04页.
    7[五代]韦庄(撰),聂安福(笺注)《韦庄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94页.
    8[五代]韦庄(撰),聂安福(笺注)《韦庄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87页.
    9[五代]韦庄(撰),聂安福(笺注)《韦庄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95页.
    10[清]李调元(编),何光清(点校)《全五代诗》,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843页.
    11林德保等(注)《详注全唐诗》,大连:大连出版社,1997年版,第2844页.
    12.[清]李调元(编),何光清(点校)《全五代诗》,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968页.
    13.[清]李调元(编),何光清(点校)《全五代诗》,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974页.
    1.陈尚君(辑校)《全唐诗补编》(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538页.
    2.[北宋]孙光宪(著),林艾园(校点)《北梦琐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41页.
    3[清]李调元(编),何光清(点校)《全五代诗》,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835页.
    4[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30页.
    5林德保等(注)《详注全唐诗》,大连:大连出版社,1997年版,第2848页.
    6[唐]郑谷(著),赵昌平等(笺注)《郑谷诗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46页.
    7[五代]韦庄(撰),聂安福(笺注)《韦庄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80页.
    1[唐]郑谷(著),赵昌平等(笺注)《郑谷诗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47页.
    2[清]李调元(编),何光清(点校)《全五代诗》,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952页.
    3[五代]韦庄(撰),聂安福(笺注)《韦庄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71页.
    4[五代]韦庄(撰),聂安福(笺注)《韦庄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89页.
    1[五代]韦庄(撰),聂安福(笺注)《韦庄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89页.
    2[五代]赵崇祚(辑),李一氓(校)《花间集校》,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60年版,第179页.
    3[五代]赵崇祚(辑),李一氓(校)《花间集校》,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60年版,第139页.
    4[五代]赵崇祚(辑),李一氓(校)《花间集校》,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60年版,第69页.
    5[五代]赵崇祚(辑),李一氓(校)《花间集校》,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60年版,第51页.
    1张璋,黄畲《全唐五代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658页.
    2张璋,黄畲《全唐五代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658页.
    3[清]黄宗羲(著)《南雷文定三集》卷一,[清]伍崇曜(辑)《粤雅堂丛书》清咸丰三年南海伍氏刊行.
    1[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30页.
    2[宋]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29页.
    1傅璇琮,徐海荣,徐吉军(编)《五代史书汇编》(第10册),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6011页.
    1[唐]郑谷(著),赵昌平等(笺注)《郑谷诗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73页.
    2林德保等(注)《详注全唐诗》,大连:大连出版社,1997年版,第2843页.
    1龙显昭,黄海德(主编)《巴蜀道教碑文集成》,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8页.
    1[南宋]王象之(著)《舆地纪胜》,扬州:江苏古籍刻印社,1991年版,第1102页.
    2[南宋]王象之(著)《舆地纪胜》,扬州:江苏古籍刻印社,1991年版,第1229页.
    3[南宋]王象之(著)《舆地纪胜》,扬州:江苏古籍刻印社,1991年版,第1281页.
    4[清]杨芳璨等(撰)《四川通志》(第3册),台北:华文书局,1967年版,第1575页.
    5[南宋]王象之(著)《舆地纪胜》,扬州:江苏古籍刻印社,1991年版,第1115页.
    6[南宋]王象之(著)《舆地纪胜》,扬州:江苏古籍刻印社,1991年版,第1119页.
    7[南宋]王象之(著)《舆地纪胜》,扬州:江苏古籍刻印社,1991年版,第1119页.
    8[宋]黄休复(撰),何韫若,林孔翼(注)《益州名画录》,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4页.
    9[宋]黄休复(撰),何韫若,林孔翼(注)《益州名画录》,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13页.
    1傅璇琮,徐海荣,徐吉军(编)《五代史书汇编》(第10册),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5995页.
    2[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76页.
    3[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31页.
    4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411页.
    5[清]李调元(编),何光清(点校)《全五代诗》,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1205页.
    6[清]李调元(编),何光清(点校)《全五代诗》,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1205页.
    7[宋]黄休复(撰),何韫若,林孔翼(注)《益州名画录》,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页.
    1傅璇琮,徐海荣,徐吉军(编)《五代史书汇编》(第10册),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5998页.
    2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407页.
    3[宋]欧阳修(撰),[宋]徐无党(注)《新五代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87页.
    1王文才,王炎(校笺)《蜀梼杌校笺》,巴蜀书社,1999年版,第112页.
    2王文才,王炎(校笺)《蜀梼杌校笺》,巴蜀书社,1999年版,第80页.
    3《道藏》(第10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861页.
    4[金]元好问(著)《遗山集》卷三十五《紫微观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王文才,王炎(校笺)《蜀梼杌校笺》,巴蜀书社,1999年版,第315页.
    1王文才,王炎(校笺)《蜀梼杌校笺》,巴蜀书社,1999年版,第340页.
    2王文才,王炎(校笺)《蜀梼杌校笺》,巴蜀书社,1999年版,第356页.
    3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407页.
    4[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681页.
    5[清]杨芳璨等(撰)《四川通志》(第9册),台北:华文书局,1967年版,第4982页.
    6傅璇琮,徐海荣,徐吉军(编)《五代史书汇编》,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5992页.
    7[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686页.
    1[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680页.
    2[清]李调元(编)、何光清(点校)《全五代诗》,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1205页.
    3林德保,李俊,倪文杰(注)《详注全唐诗》,大连:大连出版社,1997年版,第2204页.
    4[唐]郑谷(著),赵昌平等(笺注)《郑谷诗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47页.
    5[唐]郑谷(著),赵昌平等(笺注)《郑谷诗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04页.
    6.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415页.
    7[清]李调元(编),何光清(点校)《全五代诗》,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973页.
    8傅璇琮,徐海荣,徐吉军(编)《五代史书汇编》(第10册),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6013页.
    1傅璇琮,徐海荣,徐吉军(编)《五代史书汇编》(第10册),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5995页.
    2[宋]薛居正等(撰)《旧五代史》,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946页.
    3林德保,李俊,倪文杰(注)《详注全唐诗》,大连:大连出版社,1997年版,第2950页.
    4[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704页.
    1[清]李调元(编),何光清(点校)《全五代诗》,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1193页.
    2[唐]郑谷(著),赵昌平等(笺注)《郑谷诗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453页.
    3[唐]郑谷(著),赵昌平等(笺注)《郑谷诗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38页.
    4[五代]韦庄(著),聂安福(笺注)《韦庄集笺注》,山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98页.
    5[五代]韦庄(著),聂安福(笺注)《韦庄集笺注》,山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78页.
    6[五代]韦庄(著),聂安福(笺注)《韦庄集笺注》,山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2页.
    7[唐]郑谷(著),赵昌平等(笺注)《郑谷诗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97页.
    8[唐]郑谷(著),赵昌平等(笺注)《郑谷诗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0页.
    9[五代]韦庄(著),聂安福(笺注)《韦庄集笺注》,山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50页.
    1[清]李调元(编),何光清(点校)《全五代诗》,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1206页.
    2[清]李调元(编),何光清(点校)《全五代诗》,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978页.
    3[五代]韦庄(著),聂安福(笺注)《韦庄集笺注》,山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55页.
    4[清]李调元(编),何光清(点校)《全五代诗》,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959页.
    5[五代]韦庄(著),聂安福(笺注)《韦庄集笺注》,山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0页.
    6[五代]韦庄(著),聂安福(笺注)《韦庄集笺注》,山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90页.
    7[唐]郑谷(著),赵昌平等(笺注)《郑谷诗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43页.
    1张璋,黄畲《全唐五代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775页.
    2[宋]欧阳修(撰),[宋]徐无党(注)《新五代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92页.
    3张璋,黄畲《全唐五代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522页.
    4[宋]欧阳修(撰),[宋]徐无党(注)《新五代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92页.
    5[清]李调元(编),何光清(点校)《全五代诗》,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831页.
    6[五代]赵崇祚(辑),李一氓(校)《花间集校》,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60年版,第118页.
    7林德保,李俊,倪文杰(注)《详注全唐诗》,大连:大连出版社,1997年版,第2846页.
    1[唐]郑谷(著),赵昌平等(笺注)《郑谷诗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444页.
    2[清]李调元(编),何光清(点校)《全五代诗》,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1199页.
    3[清]李调元(编),何光清(点校)《全五代诗》,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975页.
    4[清]李调元(编),何光清(点校)《全五代诗》,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933页.
    5[清]李调元(编),何光清(点校)《全五代诗》,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1182页.
    1[清]李调元(编),何光清(点校)《全五代诗》,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933页.
    2[清]李调元(编),何光清(点校)《全五代诗》,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1193页.
    3[清]李调元(编),何光清(点校)《全五代诗》,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1144页.
    4[清]李调元(编),何光清(点校)《全五代诗》,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973页.
    5[清]李调元(编),何光清(点校)《全五代诗》,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950页.
    6[五代]韦庄(著),聂安福(笺注)《韦庄集笺注》,山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78页.
    1[宋]黄昇(撰)《花庵词选》,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3页.
    2徐式文(笺注)《花蕊宫词笺注》,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138页.
    3徐式文(笺注)《花蕊宫词笺注》,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136页.
    1杨天宇(撰)《礼记译注》(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55页.
    2[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第6册),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1640页.
    1[宋]乐史(撰),王文楚(点校)《太平寰宇记》,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457页.
    1[宋]祝穆(撰),祝洙(增订),施和金(点校)《方舆胜览》,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090页.
    2[宋]孙光宪(著),林艾园(校点)《北梦琐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58页.
    3王文才,王炎(校笺)《蜀梼杌校笺》,成都:巴蜀书社,1999年版,第173页.
    1[清]杨芳璨等(撰)《四川通志》,台北:华文书局,1967年版,第2217页.
    2[南朝]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535页.
    3[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311页.
    4[宋]魏了翁(撰)《鹤山集》卷一百,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明]杨慎,刘大谟(纂)《嘉靖四川总志》,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
    6[宋]乐史(撰),王文楚(点校)《太平寰宇记》,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462页.
    7[宋]祝穆(撰),祝洙(增订),施和金(点校)《方舆胜览》,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963页.
    8[宋]祝穆(撰),祝洙(增订),施和金(点校)《方舆胜览》,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929页.
    9[晋]常璩(撰),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校注》,成都:巴山蜀水,1984年版,第254页.
    10[宋]祝穆(撰),祝洙(增订),施和金(点校)《方舆胜览》,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933页.
    1[宋]祝穆(撰),祝洙(增订),施和金(点校)《方舆胜览》,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110页.
    2[宋]祝穆(撰),祝洙(增订),施和金(点校)《方舆胜览》,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186页.
    3[宋]祝穆(撰),祝洙(增订),施和金(点校)《方舆胜览》,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184页.
    4[宋]祝穆(撰),祝洙(增订),施和金(点校)《方舆胜览》,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103页.
    5[宋]祝穆(撰),祝洙(增订),施和金(点校)《方舆胜览》,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100页.
    6[宋]祝穆(撰),祝洙(增订),施和金(点校)《方舆胜览》,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109页.
    7[宋]祝穆(撰),祝洙(增订),施和金(点校)《方舆胜览》,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040页.
    8[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635页.
    9[唐]元稹(撰),冀勤(点校)《元稹集》,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31页.
    10[唐]白居易(著),顾学颉(点校)《白居易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09页.
    11[唐]白居易(著),顾学颉(点校)《白居易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91页.
    12[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635页.
    13[唐]元稹(撰),冀勤(点校)《元稹集》,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35页.
    14[唐]郑谷(著),赵昌平(笺注)《郑谷诗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92页.
    1[唐]郑谷(著),赵昌平(笺注)《郑谷诗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89页.
    2[宋]祝穆(撰),祝洙(增订),施和金(点校)《方舆胜览》,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213页.
    3[宋]祝穆(撰),祝洙(增订),施和金(点校)《方舆胜览》,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233页.
    4[宋]祝穆(撰),祝洙(增订),施和金(点校)《方舆胜览》,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148页.
    5[宋]祝穆(撰),祝洙(增订),施和金(点校)《方舆胜览》,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155页.
    6[宋]祝穆(撰),祝洙(增订),施和金(点校)《方舆胜览》,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194页.
    7[宋]祝穆(撰),祝洙(增订),施和金(点校)《方舆胜览》,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190页.
    8[宋]祝穆(撰),祝洙(增订),施和金(点校)《方舆胜览》,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155页.
    9[宋]祝穆(撰),祝洙(增订),施和金(点校)《方舆胜览》,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213页.
    10林德保,李俊,倪文杰(注)《详注全唐诗》,大连:大连出版社,1997年版,第2196页.
    11[宋]路振(撰)《九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0页.
    1[宋]范成大(撰)《吴船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8页.
    2傅璇琮,徐海荣,徐吉军(编)《五代史书汇编》,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5843页.
    3傅璇琮,徐海荣,徐吉军(编)《五代史书汇编》,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5843页.
    4[宋]乐史(撰),王文楚(点校)《太平寰宇记》,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461页.
    5[宋]祝穆(撰),祝洙(增订)、施和金(点校)《方舆胜览》,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928页.
    6[宋]欧阳修(撰)[宋]徐无党(注)《新五代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92页.
    7王文才,王炎(校笺)《蜀梼杌校笺》,成都:巴蜀书社,1999年版,第381页.
    8佚名(著)《五国故事》,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9页.
    9[元]脱脱等(撰)《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8950页.
    1[元]脱脱等(撰)《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230页.
    2[宋]王辟之(撰),吕友仁(点校)《渑水燕谈录》,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05页.
    3[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5820页.
    4王文才,王炎(校笺)《蜀梼杌校笺》,成都:巴蜀书社,1999年版,第435页.
    5[唐]元稹(撰),冀勤(点校)《元稹集》,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73页.
    6[宋]孙光宪(著),林艾园(校点)《北梦琐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66页.
    7[宋]祝穆(撰),祝洙(增订),施和金(点校)《方舆胜览》,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043页.
    8[宋]乐史(撰),王文楚(点校)《太平寰宇记》,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671页.
    9[宋]祝穆(撰),祝洙(增订),施和金(点校)《方舆胜览》,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040页.
    10[宋]祝穆(撰),祝洙(增订),施和金(点校)《方舆胜览》,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193页.
    11[宋]祝穆(撰),祝洙(增订),施和金(点校)《方舆胜览》,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048页.
    12王文才,王炎(校笺)《蜀梼杌校笺》,成都:巴蜀书社,1999年版,第18页.
    1[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28页.
    1[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11页.
    2[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73页.
    3[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16页.
    4[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31页.
    1[五代]勾延庆(撰)《锦里耆旧传》,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页.
    2[宋]孙光宪(著),林艾园(校点)《北梦琐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95页.
    3[宋]司马光(编),《资治通鉴》,长沙:岳麓书社,1990年版,第668页.
    4[宋]祝穆(撰),祝洙(增订),施和金(点校)《方舆胜览》,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226页.
    5[宋]乐史(撰),王文楚(点校)《太平寰宇记》,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632页.
    6[宋]祝穆(撰),祝洙(增订),施和金(点校)《方舆胜览》,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230页.
    7.[宋]乐史(撰),王文楚(点校)《太平寰宇记》,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682页.
    8[宋]祝穆(撰),祝洙(增订)、施和金(点校)《方舆胜览》,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981页.
    9[宋]乐史(撰),王文楚(点校)《太平寰宇记》,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574页.
    10[宋]祝穆(撰),祝洙(增订)、施和金(点校)《方舆胜览》,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993页.
    11[南宋]王象之(撰)《舆地纪胜》,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1年版,第1055页.
    12[宋]司马光(编)《资治通鉴》,长沙:岳麓书社,1990年版,第506页.
    13[宋]乐史(撰),王文楚(点校)《太平寰宇记》,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511页.
    1[宋]祝穆(撰),祝洙(增订),施和金(点校)《方舆胜览》,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999页.
    2[宋]乐史(撰),王文楚(点校)《太平寰宇记》,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559页.
    3[宋]祝穆(撰),祝洙(增订),施和金(点校)《方舆胜览》,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977页.
    4[宋]乐史(撰),王文楚(点校)《太平寰宇记》,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551页.
    5[宋]祝穆(撰),祝洙(增订),施和金(点校)《方舆胜览》,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130页.
    6[宋]乐史(撰),王文楚(点校)《太平寰宇记》,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590页.
    7[宋]祝穆(撰),祝洙(增订),施和金(点校)《方舆胜览》,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085页.
    8[宋]乐史(撰),王文楚(点校)《太平寰宇记》,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740页.
    9[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17页.
    10[宋]司马光(编)《资治通鉴》,长沙:岳麓书社,1990年版,第570页.
    11[宋]司马光(编)《资治通鉴》,长沙:岳麓书社,1990年版,第623页.
    12[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41页.
    1[五代]何光远(撰)《鉴诫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1页.
    2[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95页.
    3赵昌平,黄明,严寿澂(笺注)《郑谷诗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10页.
    1林德保,李俊,倪文杰(注)《详注全唐诗》,大连:大连出版社,1997年版,第2840页.
    2[宋]赞宁(著),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50页.
    3[清]沈青峰(撰)《陕西通志》卷十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宋]乐史(撰),王文楚(点校)《太平寰宇记》,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616页.
    5[宋]陈思(编)《两宋名贤小集》卷一一六,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五代]韦庄(著),聂安福(笺注)《韦庄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73页.
    1傅璇琮,徐海荣,徐吉军(主编)《五代史书汇编》,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5939页.
    2[清]王士祯(编),郑方坤(删补)《五代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2页.
    3[明]曹学佺(撰)《蜀中广记》卷十七,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79页.
    5[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03页.
    1[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74页.
    1赵昌平,黄明,严寿澂(笺注)《郑谷诗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23页.
    2赵昌平,黄明,严寿澂(笺注)《郑谷诗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96页.
    3赵昌平,黄明,严寿澂(笺注)《郑谷诗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01页.
    4赵昌平,黄明,严寿澂(笺注)《郑谷诗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405页.
    1赵昌平,黄明,严寿澂(笺注)《郑谷诗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02页.
    2赵昌平,黄明,严寿澂(笺注)《郑谷诗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7页.
    3赵昌平,黄明,严寿澂(笺注)《郑谷诗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93页.
    4林德保,李俊,倪文杰(注)《详注全唐诗》,大连:大连出版社,1997年版,第2682页.
    5林德保,李俊,倪文杰(注)《详注全唐诗》,大连:大连出版社,1997年版,第2683页.
    6林德保,李俊,倪文杰(注)《详注全唐诗》,大连:大连出版社,1997年版,第2682页.
    7林德保,李俊,倪文杰(注)《详注全唐诗》,大连:大连出版社,1997年版,第2686页.
    8崔致远(著)《莆阳黄御史集》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95页.
    9林德保,李俊,倪文杰(注)《详注全唐诗》,大连:大连出版社,1997年版,第2722页.
    1赵昌平,黄明,严寿澂(笺注)《郑谷诗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59页.
    2赵昌平,黄明,严寿澂(笺注)《郑谷诗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92页.
    3赵昌平,黄明,严寿澂(笺注)《郑谷诗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98页.
    4林德保,李俊,倪文杰(注)《详注全唐诗》,大连:大连出版社,1997年版,第2844页.
    5林德保,李俊,倪文杰(注)《详注全唐诗》,大连:大连出版社,1997年版,第2847页.
    6林德保,李俊,倪文杰(注)《详注全唐诗》,大连:大连出版社,1997年版,第2840页.
    7[清]李调元(编)、何光清(点校)《全五代诗》,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941页.
    8林德保、李俊、倪文杰(注)《详注全唐诗》,大连:大连出版社,1997年版,第2686页.
    1[五代]韦庄(著),聂安福(笺注)《韦庄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73页.
    2[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597页.
    3陆永峰(著)《禅曰集校注》,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版,第128页.
    4[五代]赵崇祚(辑),李一氓(校)《花间集校》,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60年版,第93页.
    5[五代]赵崇祚(辑),李一氓(校)《花间集校》,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60年版,第92页.
    6[清]李调元(编),何光清(点校)《全五代诗》,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280页.
    1[清]李调元(编),何光清(点校)《全五代诗》,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284页.
    2[清]李调元(编),何光清(点校)《全五代诗》,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839页.
    3[五代]赵崇祚(辑),李一氓(校)《花间集校》,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60年版,第50页.
    4王文才,王炎(校笺)《蜀梼杌校笺》,成都:巴蜀书社,1999年版,第84页.
    5王文才,王炎(校笺)《蜀梼杌校笺》,成都:巴蜀书社,1999年版,第388页.
    6[五代]赵崇祚(辑),李一氓(校)《花间集校》,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60年版,第36页.
    1[五代]韦庄(撰),聂安福(笺注)《韦庄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99页.
    2[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18页.
    1张璋,黄畲《全唐五代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799页.
    2张璋,黄畲《全唐五代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630页.
    3张璋,黄畲《全唐五代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633页.
    4张璋,黄畲《全唐五代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785页.
    5张璋,黄畲《全唐五代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785页.
    1[清]李调元(编),何光清(点校)《全五代诗》,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1187页.
    2[清]李调元(编),何光清(点校)《全五代诗》,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1187页.
    3陈尚君(辑校)《全唐诗补编》(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496页.
    4陈尚君(辑校)《全唐诗补编》(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493页.
    5陈尚君(辑校)《全唐诗补编》(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493页.
    1[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62页.
    2[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944页.
    3[五代]赵崇祚(辑),李一氓(校)《花间集校》,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60年版,第77页.
    4[清]李调元(编),何光清(点校)《全五代诗》,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837页.
    1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449页.
    2《道藏》(第10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883页.
    3傅璇琮,倪其心等(编)《全宋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445页.
    4《道藏》(第10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96页.
    1王文才,王炎(校笺)《蜀梼杌校笺》,成都:巴蜀书社,1999年版,第376页.
    2傅璇琮,徐海荣,徐吉军(编)《五代史书汇编》,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5992页.
    3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441页.
    4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441页.
    1[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12页.
    2[五代]赵崇祚(辑),李一氓(校)《花间集校》,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60年版,第29页.
    3[五代]赵崇祚(辑),李一氓(校)《花间集校》,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60年版,第67页.
    4[五代]赵崇祚(辑),李一氓(校)《花间集校》,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60年版,第98页.
    5张璋,黄畲《全唐五代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633页.
    6林德保,李俊,倪文杰(注)《详注全唐诗》大连:大连出版社,1997年版,第2729页.
    7[五代]赵崇祚(辑),李一氓(校)《花间集校》,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60年版,第71页.
    8[五代]赵崇祚(辑),李一氓(校)《花间集校》,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60年版,第191页
    9[五代]赵崇祚(辑),李一氓(校)《花间集校》,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60年版,第82页.
    10张璋,黄畲《全唐五代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784页.
    11张璋,黄畲《全唐五代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783页.
    12[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20页.
    13[清]李调元(编),何光清(点校)《全五代诗》,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1186页.
    1赵昌平,黄明,严寿澂(笺注)《郑谷诗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57页.
    2赵昌平,黄明,严寿澂(笺注)《郑谷诗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01页.
    3[五代]韦庄(著),聂安福(笺注)《韦庄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70页.
    4[五代]赵崇祚(辑),李一氓(校)《花间集校》,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60年版,第178页.
    5李庆苏(主编)《李冰若栩庄漫记笺注》,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年版,第126页.
    6[五代]赵崇祚(辑),李一氓(校)《花间集校》,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60年版,第168页.
    7李庆苏(主编)《李冰若栩庄漫记笺注》,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年版,第118页.
    1张璋,黄畲《全唐五代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561页.
    2张璋、黄畲《全唐五代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561页.
    3李庆苏(主编)《李冰若栩庄漫记笺注》,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年版,第52页.
    4李庆苏(主编)《李冰若栩庄漫记笺注》,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年版,第53页.
    5张璋、黄畲《全唐五代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634页.
    6[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09页.
    7张璋,黄畲《全唐五代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596页.
    8李庆苏(主编)《李冰若栩庄漫记笺注》,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年版,第91页.
    9李庆苏(主编)《李冰若栩庄漫记笺注》,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年版,第115页.
    10李庆苏(主编)《李冰若栩庄漫记笺注》,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年版,第123页.
    1[晋]常璩(撰),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校注》,成都:巴山蜀水,1984年版,第49页.
    2[五代]韦庄(撰),聂安福(笺注)《韦庄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57页.
    3[清]万树(著)《词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21页.
    4[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611页.
    5[唐]刘禹锡(著),瞿蜕园(校点)《刘禹锡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97页.
    1[唐]郑谷(著),赵昌平(笺注)《郑谷诗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92页.
    2[唐]郑谷(著),赵昌平(笺注)《郑谷诗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98页.
    3[唐]郑谷(著),赵昌平(笺注)《郑谷诗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98页.
    4[唐]郑谷(著),赵昌平(笺注)《郑谷诗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96页.
    5[五代]赵崇祚(辑),李一氓(校)《花间集校》,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60年版,第145页.
    6李庆苏(主编)《李冰若栩庄漫记笺注》,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年版,第109页.
    7王兆鹏(主编)《唐宋词汇评》(唐五代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90页.
    8张璋,黄畲(编)《全唐五代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823页.
    9史双元(编著)《唐五代词纪事会评》,黄山:黄山出版社,1995年版,第939页.
    10张璋,黄畲(编)《全唐五代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823页.
    11史双元(编著)《唐五代词纪事会评》,黄山:黄山出版社,1995年版,第939页.
    1王文才,王炎(校笺)《蜀梼杌校笺》,成都:巴蜀书社,1999年版,第168页.
    1[唐]王建(著),王宗堂(校注)《王建诗集校注》,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293页.
    2[清]吴之振,吕留良,吴自牧(选)《宋诗钞.》(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057页.
    1[明]钟惺(编)《名媛诗归》卷十七,清内府藏本.
    2[明]钟惺(编)《名媛诗归》卷十七,清内府藏本.
    3[明]钟惺(编)《名媛诗归》卷十七,清内府藏本.
    4[宋]胡仔(纂),寥德明(校)《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334页.
    5徐式文(笺注)《花蕊宫词笺注》,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230页.
    1王文才,王炎(校笺)《蜀梼杌校笺》,成都:巴蜀书社,1999年版,第95页.
    2[宋]司马光(编)《资治通鉴》,长沙:岳麓书社,1990年版,第877页.
    3[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00页.
    4[宋]司马光(编)《资治通鉴》,长沙:岳麓书社,1990年版,第903页.
    5傅璇琮,徐海棠,徐吉军(编)《五代史书汇编》第9册,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5479页.
    6[宋]欧阳修(撰),[宋]徐无党(注)《新五代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96页.
    1傅璇琮,徐海棠,徐吉军(编)《五代史书汇编》第9册,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5467页.
    2[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13页.
    3[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74页.
    4王文才,王炎(校笺)《蜀梼杌校笺》,成都:巴蜀书社,1999年版,第402页.
    5[宋]黄休复(撰),何韫若(注)《益州名画录》,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2页.
    6[宋]黄休复(撰),何韫若(注)《益州名画录》,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2页.
    7[宋]黄休复(撰),何韫若(注)《益州名画录》,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91页.
    8[宋]黄休复(撰),何韫若(注)《益州名画录》,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95页.
    1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585页.
    2詹安泰(著)《宋词散论》,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23页.
    3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138页.
    4[宋]薛居正等(撰)《旧五代史》,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787页.
    5[宋]司马光(编)《资治通鉴》,长沙:岳麓书社,1990年版,第624页.
    6傅璇琮,徐海棠,徐吉军(编)《五代史书汇编》第9册,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5057页.
    7[宋]欧阳修(撰),[宋]徐无党(注)《新五代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79页.
    1[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6页.
    2蒋方(编选)《李璟李煜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第211页.
    3傅璇琮,徐海棠,徐吉军(编)《五代史书汇编》第9册,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5418页.
    4[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213页
    5蒋方(编选)《李璟李煜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第157页.
    6[清]王士祯(编),郑方坤(删补)《五代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75页.
    7傅璇琮,徐海棠,徐吉军(编)《五代史书汇编》第9册,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5400页.
    1[宋]薛居正等(撰)《旧五代史》,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733页.
    2[清]王士祯(编),郑方坤(删补)《五代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57页.
    3傅璇琮,徐海棠,徐吉军(编)《五代史书汇编》第9册,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5213页.
    4[宋]司马光(编)《资治通鉴》,长沙:岳麓书社,1990年版,第567页.
    5傅璇琮,徐海棠,徐吉军(编)《五代史书汇编》第9册,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5007页.
    6傅璇琮,徐海棠,徐吉军(编)《五代史书汇编》第9册,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5347页.
    7[清]王士祯(编),郑方坤(删补)《五代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56页.
    8蒋方(编选)《李璟李煜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第106页.
    1王山峡等(编注)《历代音乐舞蹈诗选》,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64页.
    2傅璇琮,徐海棠,徐吉军(编)《五代史书汇编》第9册,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5420页.
    3[南唐]冯延巳(撰),谷玉(校点)《阳春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35页.
    4蒋方(编选)《李璟李煜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第199页.
    5傅璇琮,徐海棠,徐吉军(编)《五代史书汇编》第9册,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5588页.
    6傅璇琮,徐海棠,徐吉军(编)《五代史书汇编》第9册,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5588页.
    7张璋,黄畲《全唐五代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52页.
    8[清]《御定词谱》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五代]赵崇祚(辑),李一氓(校)《花间集校》,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60年版,第1页.
    2张惠敏(编)《宋代词学资料汇编》,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89页.
    3傅璇琮、徐海棠,徐吉军(编)《五代史书汇编》第9册,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5501页.
    4[清]王士祯(编),郑方坤(删补)《五代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13页.
    5黄元尧,王晓(著)《诗海拾趣》,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19页.
    1傅璇琮,徐海棠,徐吉军(编)《五代史书汇编》第9册,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5028页.
    2施蛰存(主编)《词籍序跋萃编》,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页.
    3詹安泰(著)《宋词散论》,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23页.
    4张惠民(编)《宋代词学资料汇编》,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93页.
    5[南唐]冯延巳(撰),谷玉(校点)《阳春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8页.
    6[南唐]冯延巳(撰),谷玉(校点)《阳春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31页.
    7[南唐]冯延巳(撰),谷玉(校点)《阳春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36页.
    1[南唐]冯延巳(撰),谷玉(校点)《阳春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45页.
    2[南唐]冯延巳(撰),谷玉(校点)《阳春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80页.
    3[南唐]冯延巳(撰),谷玉(校点)《阳春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24页.
    4[南唐]冯延巳(撰),谷玉(校点)《阳春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54页.
    1[南唐]冯延巳(撰),谷玉(校点)《阳春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1页.
    2[南唐]冯延巳(撰),谷玉(校点)《阳春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28页.
    3[南唐]冯延巳(撰),谷玉(校点)《阳春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42页.
    4[南唐]冯延巳(撰),谷玉(校点)《阳春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48页.
    5蒋方(编选)《李璟李煜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第104页.
    6张璋、黄畲《全唐五代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452页
    7[五代]赵崇祚(辑),李一氓(校)《花间集校》,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60年版,第108页.
    1[五代]赵崇祚(辑),李一氓(校)《花间集校》,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60年版,第139页.
    2[五代]赵崇祚(辑),李一氓(校)《花间集校》,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60年版,第63页.
    3[五代]赵崇祚(辑),李一氓(校)《花间集校》,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60年版,第31页.
    4蒋方(编选)《李璟李煜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第164页.
    5[五代]赵崇祚(辑),李一氓(校)《花间集校》,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60年版,第68页.
    6[五代]赵崇祚(辑),李一氓(校)《花间集校》,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60年版,第50页.
    7[南唐]冯延巳(撰),谷玉(校点)《阳春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4页.
    8[南唐]冯延巳(撰),谷玉(校点)《阳春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31页.
    9张璋,黄畲《全唐五代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497页.
    1[五代]赵崇祚(辑),李一氓(校)《花间集校》,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60年版,第129页.
    2[五代]赵崇祚(辑),李一氓(校)《花间集校》,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60年版,第68页.
    3[五代]赵崇祚(辑),李一氓(校)《花间集校》,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60年版,第149页.
    4蒋方(编选)《李璟李煜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第9页.
    5蒋方(编选)《李璟李煜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第13页.
    6[南唐]冯延巳(撰),谷玉(校点)《阳春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2页.
    7[南唐]冯延巳(撰),谷玉(校点)《阳春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39页.
    8[南唐]冯延巳(撰),谷玉(校点)《阳春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41页.
    9任二北(著)《敦煌曲初探》,上海:上海联合出版社,1954年版,第48页.,
    10[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13页.
    1蒋方(编选)《李璟李煜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第130页.
    2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97页.
    3施议对(译注)《人间词话译注》,长沙:岳麓书社,2003年版,第121页.
    1[元]脱脱等(撰)《宋史》第40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3878页.
    2傅璇琮,徐海棠,徐吉军(主编)《五代史书汇编》,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6051页.
    3王文才,王炎(校笺)《蜀梼杌校笺》,成都:巴蜀书社,1999年版,第460页.
    4[宋]邵伯温(撰)《邵氏闻见录》,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页.
    1[宋]陆游(撰)《老学庵笔记》,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12页.
    2[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149页.
    3[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156页.
    4[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165页.
    5[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150页.
    6[元]脱脱等(撰)《宋史》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1页.
    7[宋]杨亿,张师正(撰)《杨文公谈苑·倦游杂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44页.
    1[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531页.
    2[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6481页.
    3[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6869页.
    4[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6882页.
    5[元]脱脱等(撰)《宋史》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82页.
    6[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149页.
    7[宋]曾巩(撰)《隆平集》卷二十《妖寇》条,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38页.
    9[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323页.
    1[宋]曾巩(撰)《隆平集》卷二十《妖寇》条,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司义祖(编)《宋大诏令集》,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684页.
    3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425页.
    4[元]脱脱等(撰)《宋史》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230页.
    5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437页.
    6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417页.
    1[宋]黄休复(撰)《益州名画录》,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页.
    2[宋]黄休复(撰)《益州名画录》,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3页.
    3[宋]黄休复(撰)《益州名画录》,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页.
    4[元]脱脱等(撰)《宋史》第37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3049页.
    5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409页.
    6[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85页.
    7[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15页.
    1[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82页.
    2[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94页.
    3[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77页.
    4[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74页.
    5[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150页.
    6王文才,王炎(校笺)《蜀梼杌校笺》,成都:巴蜀书社,1999年版,第468页.
    7[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83页.
    8[元]脱脱等(撰)《宋史》第40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3881页.
    9[元]脱脱等(撰)《宋史》第26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9171页.
    1[元]脱脱等(撰)《宋史》第29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0057页.
    2[清]李调元(编)、何光清(点校)《全五代诗》,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1199页.
    3[元]脱脱等(撰)《宋史》第37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3056页.
    4[元]脱脱等(撰)《宋史》第29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0089页.
    5傅璇琮,倪其心等《全宋诗》第1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605页.
    6[元]脱脱等(撰)《宋史》第28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9787页.
    7傅璇琮,倪其心等《全宋诗》第2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983页.
    8傅璇琮,倪其心等《全宋诗》第2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5页.
    9傅璇琮,倪其心等《全宋诗》第2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136页.
    10傅璇琮,倪其心等《全宋诗》第1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507页.
    11[清]李调元《赋话》卷五,丛生集成续本.
    12[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968页.
    1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420页.
    2傅璇琮,徐海棠,徐吉军(编)《五代史书汇编》,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6000页.
    3傅璇琮,徐海棠,徐吉军(主编)《五代史书汇编》,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6011页..
    4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452页.
    5[宋]黄休复(撰)《益州名画录》,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页.
    1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426页.
    2傅璇琮,倪其心等《全宋诗》第1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页.
    3[宋]王象之(撰)《舆地纪胜》,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1年版,第1099页.
    1王文才,王炎(校笺)《蜀梼杌校笺》,成都:巴蜀书社,1999年版,第345页.
    2王文才,王炎(校笺)《蜀梼杌校笺》,成都:巴蜀书社,1999年版,第355页.
    3[宋]轶名(撰)《五国故事》,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9页.
    4[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587页.
    5傅璇琮,徐海棠,徐吉军(编)《五代史书汇编》,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6011页.
    1傅璇琮,徐海棠,徐吉军(编)《五代史书汇编》,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5991页.
    2[元]脱脱等(撰)《宋史》第5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446页.
    3[宋]欧阳修(撰)[宋]徐无党(注)《新五代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802页
    4[元]脱脱等(撰)《宋史》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49页.
    1傅璇琮,倪其心等《全宋诗》第2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848页.
    2傅璇琮,倪其心等《全宋诗》第1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51页.
    3傅璇琮,倪其心等《全宋诗》第1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512页.
    4傅璇琮,倪其心等《全宋诗》第2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984页.
    5傅璇琮,倪其心等《全宋诗》第1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62页.
    6傅璇琮,倪其心等《全宋诗》第1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65页.
    1傅璇琮,倪其心等《全宋诗》第1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34页.
    2傅璇琮,倪其心等《全宋诗》第1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532页.
    3傅璇琮,倪其心等《全宋诗》第1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46页.
    4傅璇琮,倪其心等《全宋诗》第1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44页.
    5傅璇琮,倪其心等《全宋诗》第1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44页.
    6傅璇琮,倪其心等《全宋诗》第2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012页.
    7傅璇琮,倪其心等《全宋诗》第2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018页.
    8傅璇琮,倪其心等《全宋诗》第2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028页.
    9傅璇琮,倪其心等《全宋诗》第2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999页.
    10傅璇琮,倪其心等《全宋诗》第1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532页.
    11傅璇琮,倪其心等《全宋诗》第1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546页.
    1[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13页.
    2傅璇琮,倪其心等《全宋诗》第1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6页.
    3[元]方回《桐江续集》卷三十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郭绍虞(辑)《宋诗话辑佚》,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98页.
    5[宋]赵彦卫(撰),傅根清(点校)《云麓漫钞》,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135页.
    6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61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第346页.
    1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4册,成都:巴蜀书社,1990年版,第354页.
    2沈善洪(主编)《黄宗羲集》第三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39页.
    3[清]浦铣(著),何新文,路成文(校证)《历代赋话校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374页.
    4傅璇琮,倪其心等《全宋诗》第1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59页.
    5[宋]田锡(著),罗国威(校点)《咸平集》,成都:巴蜀书社,2008年版,第33页.
    1[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758页.
    2[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758页.
    3张其凡(著)《宋太宗》,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225页.
    4[宋叶梦得(撰),侯忠义(点校)《石林燕语》,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17页.
    5[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393页.
    6[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453页
    7[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454页.
    8[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473页.
    9[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575页.
    1郭绍虞(辑)《宋诗话辑佚》,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98页.
    2傅璇琮,倪其心等《全宋诗》第1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56页.
    3傅璇琮,倪其心等《全宋诗》第1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56页.
    4傅璇琮,倪其心等《全宋诗》第2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849页.
    5傅璇琮,倪其心等《全宋诗》第1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57页.
    1傅璇琮,倪其心等《全宋诗》第1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45页.
    2傅璇琮,倪其心等《全宋诗》第1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45页.
    3傅璇琮,倪其心等《全宋诗》第1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46页.
    4傅璇琮,倪其心等《全宋诗》第1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46页.
    5傅璇琮,倪其心等《全宋诗》第1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45页.
    1陈尚君(辑校)《全唐诗补编》(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547页
    2傅璇琮,倪其心等《全宋诗》第1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93页.
    3傅璇琮,倪其心等《全宋诗》第1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93页.
    4傅璇琮,倪其心等《全宋诗》第1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93页.
    5傅璇琮,倪其心等《全宋诗》第2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818页
    6傅璇琮,倪其心等《全宋诗》第2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818页.
    7傅璇琮,倪其心等《全宋诗》第3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442页.
    8[宋]方回(选评)、李庆甲(集评)《瀛奎律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725页.
    9[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80页.
    1[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435页.
    2[元]脱脱等(撰)《宋史》第37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3003页.
    1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山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26页.
    2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山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31页.
    3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山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25页.
    4[清]湖聘之撰《山右石刻丛编》第2册(卷十一),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2月版.
    5[宋]程遇孙(辑)《成都文类》卷三十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元]脱脱等(撰)《宋史》第7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230页.
    7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52页.
    8王文才,王炎(校笺)《蜀梼杌校笺》,成都:巴蜀书社,1999年版,第469页.
    1[元马端临(著)《文献通考·经籍考》(下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402页.
    2[元]脱脱等(撰)《宋史》第27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9583页.
    3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19册,成都:巴蜀书社,1990年版,第36页.
    4[元]脱脱等(撰)《宋史》第10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347页.
    1[元]脱脱等(撰)《宋史》第25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8810页.
    2[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647页.
    3[元]脱脱等(撰)《宋史》第40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3894页.
    4[元]脱脱等(撰)《宋史》第10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351页.
    5施蛰存(主编)《词籍序跋萃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5页.
    1唐圭璋(编)《全宋词》,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0页.
    2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429页.
    3[宋]陈振孙(著)《直斋书录解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15页..
    1张惠民(编)《宋代词学资料汇编》,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00页.
    2施蛰存,陈如江(辑录)《宋元词话》,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第307页.
    3张璋、黄畲《全唐五代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661页.
    4[五代]赵崇祚(辑),李一氓(校)《花间集校》,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60年版,第86页.
    5唐圭璋(编)《全宋词》,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1页.
    6张璋、黄畲《全唐五代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603页.
    7唐圭璋(编)《全宋词》,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页.
    1施蛰存(编)《词籍序跋萃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8页.
    01、杨伟立.前蜀后蜀史[M].成都:四川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
    02、[清]吴任臣.十国春秋[M].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03、王文才,王炎.蜀梼杌校笺[M].成都:巴蜀书社,1999年.
    04、[宋]路振.九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05、贾大泉.四川通史[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
    06、[明]刘大漠,杨慎等.嘉靖四川总志[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年.
    07、[宋]薛居正.旧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08、[宋]欧阳修.新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09、[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长沙:岳麓书社,1990年.
    10、傅璇琮,徐海荣,徐吉军.五代史书汇编[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年.
    11、杜文玉.五代十国制度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
    12、杜文玉.夜宴:浮华背后的五代十国[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13、涂文涛.四川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
    14、[宋]王溥.五代会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15、周腊生.五代状元奇谈·五代状元谱[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
    16、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17、杜晓勤.隋唐五代文学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
    18、吴在庆.增补唐五代文史丛考[M].合肥:黄山书社,2006年.
    19、杨世明.巴蜀文学史[M].成都:巴蜀书社,2003.年.
    20、谭兴国.蜀中文章冠天下:巴蜀文学史稿[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
    21、贾晋华,傅璇琮.唐五代文学编年史(五代卷)[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年.
    22、[清]徐松(撰),赵守俨(点校).登科记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23、[清]徐松(撰),孟二冬(补正).登科记考补正[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
    24、傅璇琮,张忱石,许逸民.唐五代人物传记资料综合索引[M].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25、吴汝煜,唐五代人交往诗索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26、房锐.唐五代文化论稿[M].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
    27、房锐.晚唐五代巴蜀文学论稿[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5年.
    28、张兴武.五代作家的人格与诗格[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29、张兴武.五代十国文学编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
    30、李定广.唐末五代乱世文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31、[清]李调元(编),何光清(校).全五代诗[M].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
    32、王士祯(编),郑方坤(删补).五代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
    33、林德保,李俊,倪文杰(注).详注全唐诗[M].大连:大连出版社,1997年.
    34、[清]李诰等.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35、杨荫深.五代文学[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35年
    36、刘宁.唐宋之际诗歌演变研究:以元白之“元和体”的创作影响为中心[M].北京: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37、宋治民.蜀文化与巴文化[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
    38、袁庭栋.巴蜀文化[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
    39、黄尚明.蜀文化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40、罗婉薇.五代诗人与诗风[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
    41、彭万隆.唐五代诗考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
    42、[五代]韦庄(著),聂安福(笺注).韦庄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43、任天海.韦庄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
    44、赵昌平,黄明,严寿澂(笺注).郑谷诗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45、陆永峰.禅月集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
    46、[唐]杜甫.杜甫全集[M].珠海:珠海出版社,1996年
    47、[唐]崔致远.莆阳黄御史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48、[明]胡震亨.唐音癸签[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49、[明]高棅.唐诗品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50、[宋]计有功.唐诗纪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51、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
    52、傅璇琮.唐人选唐诗新编[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53、刘浏.《才调集》研究[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年.
    54、倪进、赵立新等.中国诗学史(隋唐五代卷)[M].厦门:鹭江出版社,2002年.
    55、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56、王兆鹏.唐宋词汇评(唐五代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
    57、姜方锬.蜀词人评传[M]成都:成都古籍书店,1984年.
    58、李庆苏。李冰若《栩庄漫记》笺注[M].北京:2009年.中国文联出版社,
    59、李冬红.《花间集》接受史论稿[M].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
    60、张帆.唐宋蜀词人论丛[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6年.
    61、刘尊明.唐五代词史论稿[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
    62、高峰.唐五代词研究史稿[M].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
    63、徐式文.花蕊宫词笺注[M].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
    64、[后蜀]赵崇祚(辑),李一氓(校).花间集校[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65、高锋.花间词研究[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
    66、孟晖.花间十六声[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
    67、李剑亮.唐宋词与唐宋歌妓制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
    68、艾治平.艺妓诗事[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学林出版社,2006年.
    69、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0年.
    70、张璋,黄畲.全唐五代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71、史双元.唐五代词纪事会评[M].合肥:黄山书社,1995年.
    72、成松柳.晚唐五代词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4月.
    73、李谊.历代蜀词全辑[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年.
    74、王兆鹏.唐宋词史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
    75、董希平.唐五代北宋前期词之研究:以诗词互动为中心[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6年.
    76、刘扬忠.唐宋词流派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
    77、余传鹏.唐宋词流派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
    78、李时人.全唐五代小说[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79、[宋]孙光宪.北梦琐言[M].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80、[宋]李昉等.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
    81、罗争鸣.杜光庭道教小说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5年.
    82、房锐.孙光宪与<北梦琐言>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83、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
    84、丁如明,李宗为,李学颖.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85、孙亦平.杜光庭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86、龙显昭,黄海德.巴蜀道教碑文集成[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
    87、杨曾文.唐五代禅宗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88、龙显昭.巴蜀佛教碑文集成[M].成都:巴蜀书社,2004年.
    89、道藏(全三十六册)[M].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90、任继愈.中国道教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91、[宋]黄休复.益州名画录[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
    92、王瑛.仙乐飘起的殿堂:图说前蜀永陵[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年.
    93、祝尚书.宋代巴蜀文学通论[M].成都:巴蜀书社,2005年.
    94、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
    95、[宋]祝穆、祝洙.方舆胜览[M].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96、[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1年.
    97、[宋]乐史.太平寰宇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98、黄世中.唐诗与道教[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6年.
    99、葛兆光.想象力的世界——道教与唐代文学[M].北京:现代出版社,1990年.
    100、孙昌武.道教与唐代文学[M].背景: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
    101、王秀林.晚唐五代诗僧群体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102、施蛰存.词籍序跋萃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103、金启华、张惠民.唐宋词集序跋汇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
    104、[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105.、[南唐]冯延巳.阳春集[M].山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106、蒋方.李璟李煜集[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年.
    107、傅璇琮、倪其心等.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01、罗宗强.牛希济.<文章论>与唐末五代倡教化的文学主张[J].天津社会科学,1984年第4期
    02、刘尊明.于“花间”香风中行“教化之道”——论“花间词人”牛希济的散文创作[J].南京师大学报,1992年第2期.
    03、吴夏平.“人间无路相逢”的悲哀——兼谈牛希济的七首<临江仙>词[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1期.
    04、张海.贯休入蜀考论[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05、罗争鸣.杜光庭两度入蜀考[J].宗教学研究,2002年第1期.
    06、王瑛.杜光庭蜀中著述考略[J].成都大学学报,1993年.
    07、张帆.论牛峤词的“劲气暗转”[J].西华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08、徐乐军.拔于流俗的唐诗余响——清词丽句的韦庄诗评析[J].贵州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09、何汝泉,钟大群.韦庄与前蜀政权[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
    10、王彦永.欧阳炯<花间集叙>之词学审美标准探源[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年.
    11、李其霞.是侧艳,还是清绝——浅评<花间集序>的词学观[J]焦作师专学报,2007年第2期.
    12、刘琳.唐宋之际北人迁蜀与四川文化的发展[A].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宋代文化研究(第二集)[C].成都:四川大学,1992年..
    13、晁成林.唐五代词中的道教文化情结[J].温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14、陈尚君.“花间”词人事辑[A].中国社科院文研所《俞平伯先生从事文学活动六十五周年纪念文集》[C],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
    15、冯汉骥.前蜀王建墓内石刻伎乐考[J].四川大学学报,1957年第1期.
    16、韩波.从“敦煌曲子词”到“唐五代文人词”词体审美风格之嬗变[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17、胡杨.论唐代寺院讲经变文的产生及对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影响[J].晋中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18、黄香菊.“词为艳科”成因与巴蜀文化[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19、李江峰.晚唐五代诗坛与晚唐五代诗格的理论构建[J].延安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20、李江峰.磨练:晚唐五代诗学的理论核心——以诗格为中心[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9年第3期.
    21、陈小铓.论唐末诗风的词化倾向[J].抚州师专学报,1997年第4期
    22、查明昊,卢佑诚.晚唐五代诗僧群体的文学理论[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23、张海.前蜀作家考略[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6第4期.
    24、张海.论前后蜀诗坛的形成原因[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25、高铭铭.论五代西蜀诗歌中的特殊意象群[J].学理论,2009年第12期.
    26、贺中复.五代十国诗坛概说[J].北京社会科学,1996年第4期.
    27、张兴武.论五代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位置[J].西北师大学报,1995年第3期.
    28、陶亚舒.从前蜀文化的世俗化看前蜀诗词[J].理论与改革,1990年第2期.
    29、傅璇琮,龚祖培.<才调集>考[J].清华汉学研究,第二辑[C],1994年.
    30、王魁星.从<才调集>看<浣化集>部分补遗诗作系年[J].许昌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31、王运熙.韦縠<才调集>的文学观[A].当代学者自选文库:王运熙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
    32、罗争鸣.<花间集>编纂背景及编纂原则探析[J].天津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33、鲍晓敏.论“花间派”产生的现实文化基因[J].军事经济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
    34、吴惠娟.试论西蜀词与南唐词风格的异同[J].上海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35、汪洪生.五代后西蜀词衰亡原因探析[J].沧桑,2007年第6期.
    36、王辉斌.西蜀花间词派论略[J].伊利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37、刘桂华,刘茜茜.“<花间>范式”及其批评[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38、李冬红.<花间集>的雅俗之辨[J].新疆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39、陈未鹏.<花间集>与地域文化[J].沈阳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40、欧明俊.花间词与晚唐五代社会风气及文人心态[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41、杨子江.论花间词的道教文化意蕴[J].上海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42、韩云波.五代西蜀词题材处理的地域文化论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43、郭杨波.浅谈五代西蜀帝王之词作[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44、范晓燕.试论唐五代词雅俗流变的轨迹[J].深圳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45、鲁立智,何尊沛.论唐五代词对佛教思想的接受[J].鸡西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46、刘尊明.唐五代词与道教文化[J].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第3期.
    47、厚实,郭彤.宫体诗与花间词文本生成背景比较解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4期.
    48、段玉明.略论五代时期的西蜀画派[J].四川文物,1986年第4期.
    49、温雪芳.五代十国时期书籍刊刻及其影响[J].图书与情报,2006年第6期.
    50、祁开龙.浅谈五代十国私学的发展[J].合肥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51、苏勇强.五代时期西蜀的印刷业[J].文史知识,2008年第1期.
    52、王瑛.论前后蜀文化的发展及影响[J].中华文化论坛,2007年第1期.
    53、刘扬忠.五代西蜀词的地域文学特色[J].文史知识,2001年第7期.
    54、张仲裁.唐诗人入蜀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55、谢元鲁.唐五代移民入蜀考[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4期.
    56、尤佳.杜光庭与蜀中道教的发展[J].文史杂志,2003年第6期.
    57、陈明光.<宋刻本唐柳本尊传碑校补>文中“天福”纪年的考察与辨正[J].世界宗教研究,2004年第4期.
    58、舒大刚.“蜀石经”与<十三经>的结集[J].周易研究,2007年第6期.
    59、马明霞.古代家刻先驱毋昭裔刻书事略考[J].图书与情报,2004年第2期.
    60、汤洪.蜀石经产生原因试探[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61、李均惠.孟蜀石经与蜀文化[J].文史杂志,1998年第6期.
    62、李志嘉.蜀石经述略[J].文献,1989年第2期.
    63、赵晓兰.论花间词传播及南唐词对花间词的接受[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64、张兴武.乱世江南著雅音——南唐妓乐与南唐词[J].西北师大学报,2001年第1期.
    65、张海鸥.宋初诗坛“白体”辨[J].中山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01、张海.前后蜀文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02、顾玉文.韦縠<才调集>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03、蹇玉青.李洞诗歌校注[D].西北大学,2010年.
    04、舒越.晚唐诗人郑谷及其蜀中诗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05、吕红光.郑谷诗歌及其诗歌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7年.
    06、王利军.郑谷奔亡诗研究[D].安徽大学,2006年.
    07、闫雪莹.郑谷诗歌论稿[D].吉林大学,2006年.
    08、张玉兰.牛峤及其作品考论[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09、田道英.释贯休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10、黄圆.花间词人李珣作品研究[D].贵州大学,2006年.
    11、蒲曾亮.李珣生平及其词研究[D].湘潭大学,2005年.
    12、苏雷.花蕊夫人宫词研究[D].广州大学,2007年.
    13、俞晓红.佛教与唐五代白话小说[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14、陈毓文.世俗化潮流中的五代文学——以诗词为中心[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15、王凤翔.五代士人群体及士风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16、余霞.晚唐五代贾岛接受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
    17、魏成宇.宫体传统与花间传统[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18、陈婷婷.孙光宪词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8年.
    19、黄全彦.<花间集>[D].四川大学,2003年.
    20、张巍.花间词的社会文化阐释[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21、蒋晓城.流变与审美视域中的唐宋艳情词[D].苏州大学,2004年.
    22、郭杨波.五代西蜀词论稿[D].四川大学,2003年.
    23、林洁.晚唐五代仙道艳情词研究[D].贵州大学,2006年.
    24、罗虹.杜光庭及其著作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5、陈晓莹.两宋时期关于五代十国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01、成都王建墓博物馆.前后蜀的历史与文化[C].成都:巴蜀书社,1994年
    02、永寿.峨眉山与巴蜀佛教(峨眉山与巴蜀佛教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
    03、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大足石刻研究文集[C].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年.
    04、曾德祥.蜀学(第1-5辑)[C].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