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朴、曾虚白父子及“真美善作家群”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1927年,曾朴、曾虚白父子在上海创办“真美善”书店、杂志,坚持近四年,出版、发表了大量文艺作品,团结了一批有趋同的文艺倾向和文学理想的作家、翻译家和(留)学生。他们通过在法租界的“异质”文化氛围中搞文艺沙龙聚会、相互往还,通过运作文化商业资本、编辑出版图书杂志,得以跻身上海现代都市公共文化空间,获得了在文学艺术层面的公共话语权。他们通过创作、翻译和文艺批评等方式,参与了中国文学现代化转型的理论探索与路径设计,形成了一个有趋同的审美气质和文学追求、有相对稳定的活动范围和组织方式、有较强的向心力的“真美善作家群”。
     本文通过分析研究这个有着清醒的文学变革意识、有着文坛典型性和共性的作家群的文学活动和著译实绩,来反思他们参与文学变革的思路、方式、文化姿态以及他们在历史的“当时”和文学史的“当下”的遭际,并从文学变革的角度来审视1930年代的文学如何在政治与商业的张力中、试图整合本土与外来文学资源,以择取新路、谋求发展的文学史价值和意义。本文的论述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1章引言部分。本章从中国晚清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关系研究这一学术视角,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研究视野中,通过资料梳理和观点呈现来展现百余年来曾氏父子研究与“真美善作家群”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指出本研究的基本方法与内容,说明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第2章曾朴、曾虚白父子的文学理想与实践。本章通过梳理曾朴、曾虚白父子参与文学活动的相关文学史料,来勾勒他们在常熟地域文化及其家学体统的影响下,所展现出来的通过文学著译活动在文学上除旧布新、“匡时治国”的文化理想,以及他们开放包容、全面革新中国文学的文化姿态。
     第3章“真美善”书店、杂志的创办及其文学活动。本章通过简要描述1930年代上海文化生产场域的生存规则,呈现“真美善”书店、杂志创立的历史文化条件,状述曾氏父子创办“真美善”书店杂志以“进修文艺”、“广交文友”的文学活动,并通过数据统计呈现“真美善”书店、杂志的出版实绩和刊物形态。在《真美善》杂志上,曾氏父子系统阐释了其“真”、“美”、“善”的文学理想与艺术标准,确定了“文学的范围”,为其“真美善”事业做出了形式规范与审美导向。
     第4章“真美善作家群”的形成及其文化姿态。本章论述“真美善作家群”的形成及聚集,展现其独特的“法国式沙龙”的文学生活方式和他们从“客厅”到“书店”由内而外的文化交往活动,描述了他们的群体性文化姿态:追求文学的“伟大”与“普及”,放低启蒙姿态,推倒文学的“非文艺性”壁垒,通过报媒、杂志的引导,组建“文化的班底”,建设“群众的文学”。
     第5章凝聚交际:艺术的宣扬与商业化推销。本章论述“真美善作家群”通过一些常规和创新性栏目及策划某些文学活动,对外宣扬自己的文学理念,并进行颇具“文化表演”色彩的自我推销活动,这是曾氏父子针对1930年代文学的生存规则和激烈竞争所进行的商业化推销。
     第6章“注重翻译事业”:外国文学的翻译与介绍。本章通过介绍曾朴、曾虚白父子及“真美善作家群”翻译外文学的成绩,来展示他们“容纳异性”与“系统翻译”的基本立场和方法,以及他们的翻译观念与技术探索对于现代翻译的意义。
     第7章结语。从文艺主张、文学理想、组织方式、与主流文坛的关系和最终命运等方面来看,“真美善”书店、杂志在1930年代的现代文坛上都是积极参与文学变革的典型代表,他们主动与新文学接近却又与新文学的新方向——革命文学主潮自觉疏离,这体现出他们独特的审美诉求和文学理想与现实文学需求的深刻矛盾。“真美善作家群”的文学实绩和文学史命运,为我们考察1930年代的文学生态提供了一个颇为独特的典型性视角。
In1927, Zeng Pu and his son, Zeng Xubai, started their literary cause by opening the Truth, Beauty, and Goodness Publishing House and Magazine, which lasted for nearly4years. By publishing a lot of books and articles of literature and art, they united and attracted a group of writers, translators, and students who shared similar artistic ambition and literary tendency. The Zeng's hosted a literary salon as a means of welcoming and communicating with their comrades. Meanwhile, they got fame and celebrity in the public sphere of modern urban culture and discourse power of expressing their opinions on literature and art by operating commercial capital in the field of literary writing and editing. They made exploration in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sincerely proposed their designs and blueprints of literary reform. Their shared efforts, similar pursuit and aesthetic temperament helped them be recognized by their comrades and the literary circle and united them into a so-called the Literary Group of Truth, Beauty, and Goodness.
     The following paper, by analyzing and studying the literary activities and achievements in literary writing and translation of this group of writers who conceived a strong sense of literary reform and showed the characteristic and generality of the literary circle of the1930s, reflects on the ways of thinking, means, cultural pose they deployed when participating in the reform of literature, and their experiences at their time and the way they are commented and related in the present written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ry reform, the paper observes the way the1930s'literature tried to compound Chinese and foreign literary resources in the tension of political interference and literary commercialization, and concludes the significance of it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The argumentation of the paper goes as follows:
     Chapter I is the introduction part, whi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iterature of late Qing dynasty and modern literature in the academic view of the history of20th century Chinese literature, deals with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study on Zeng Pu, Zeng Xubai and the Literary Group of Truth, Beauty, and Goodness, the major problems the author of the paper wants to solve and the means of argumentation applied.
     Chapter II is entitled The Literary Ideal and Achievements of the Zeng's, which categorizes the historical literature and records of the Zeng's participation in literary activities, and outlines their open and tolerant cultural pos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culture of Changshu, their birthplace, and their family tradition, and their cultural ideal reflected in the process of realizing their cultural dream of'spreading the new while removing the old' and political ambition of'save the country by eliminating the difficulties'.
     Chapter III presents the historic conditions and fact of the foundation of the Truth, Beauty, and Goodness Publishing House and Magazine, and their literary activities. In this part, the author pictures the living principles of the1930's Shanghai cultural creation and presents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publishing house and magazine. On the latter, Zeng Pu and Zeng Xubai systematically defined'truth','beauty'and'goodness' as his personally recognized literary ideal and artistic standard. Meanwhile, they set a stylistic scale of literature as the principle of literary form and the orientation of aesthetics.
     Chapter IV deals with the formation the Literary Group of Truth, Beauty, and Goodness, and their cultural pose and shows their special means of life appreciating literature in a French style salon held in both Zeng Pu's sitting room and the publishing house, which was indeed a kind of inward-to-outwar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ir cultural poses were kind of pursuing'greatness'and'popularization', abandoning the standpoint of enlightenment, breaking the non-literal partitions, nurturing one's cultural audiences and establishing'the literature for the mass', with the help and conduction of the mass media such as papers and magazines.
     Chapter V focuses on the publicity and commercial promotion of literature conducted by the Literary Group of Truth, Beauty, and Goodness. They designed some very creative columns, events and collective'cultural performance'to market their writing, opinions on literature and themselves as a literary group, which was a means of struggle to survive in the fierce competition of commercialized literature in the1930's.
     Chapter VI is about their accomplishments in the field of translating and introducing foreign literature to China. Their theoretical opinions and technical trials on translation are significant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translation, because they creatively proposed their basic position and two conceptions of 'accommodating difference and exoticism' and 'systematic translation'.
     Chapter VII is the concluding part, which observ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ts literary assertion, ideal, ways of organization, relationship with the main stream of the literary circle and its destiny, and finds out that the member writers of the Literary Group of Truth, Beauty, and Goodness wer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active participants in the reform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they were in touch with but yet kept a proper distance from the new direction of the mainstream of 'New Literature'------revolutionary literature, which reveals the deep gap and conflicts between their aesthetic ideal and the practical need for literature. The achievements and destiny of the Literary Group of Truth, Beauty, and Goodness provide us with a very unique perspective and insight into the literature of the1930s.
引文
①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1902年第1期。
    ② 林纾在《红礁画桨录·译余剩语》(商务印书馆,1914年4月版)写道:“《孽海花》非小说也,鼓荡国民英气之书也。”
    ③ 参见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新潮社,1924年6月出版)一书的相关论述。
    ① 参见胡适:《再寄陈独秀答钱玄同》,《新青年》,1917年第3卷第2期。
    ② 参见陈平原:《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清末民初小说的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和《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版)两书中的相关论述。
    ③ 参见杨联芬:《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版)一书的相关论述。
    ④ 参见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版)一书的相关论述。
    ⑤ 郁达夫:《记曾孟朴先生》,《越风》(半月刊),1935年第1期。
    ① 有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新潮社,1924年6月出版)、范烟桥的《中国小说史》(苏州秋叶社,1927年12月出版)、陈炳堃的《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上海太平洋书店,1931年5月再版)、谭正璧的《中国小说发达史》(上海光明书局,1935年8月出版)、陈子展的《中国文学史讲话》(下册,北新书局,1937年6月出版)、阿英的《晚清小说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5月出版)、杨荫深的《中国文学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38年6月出版)、郭箴一的《中国小说史》(商务印书馆,1939年5月出版)、1500Modern Chinese Novels & Plays(北平,1948年出版)、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下卷,上海中华书局,1949年1月出版)、柳存仁的《中国文学史》(香港大公书局,1956年4月出版)、陆侃如、冯沅君的《中国文学史简编》(作家出版社,1957年7月出版)和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第四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2月出版)等,这些文学史著作可以给我们展示“五四文学传统”视野中的曾朴生平及《孽海花》研究状况和曾朴的文学史定位,从中我们已经可以见出曾朴的文学身份在这个文学传统中的“被过滤”,而曾朴在其“真美善”文学事业时期所表现出的“现代性追求”则成了真真正正的“被压抑的现代性”。
    ②此书曾于1977年以《曾孟朴的文学旅程》为题在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出版。
    ① 比较典型、且影响较大的考索论著是有二:一为1916年拥百书局出版的《孽海花》第三册,包含了《孽海花》续作第21-24回和强作解人的“《孽海花》人名索引表”、“《孽海花》人物故事考证八则”及“续考十一则”;其二为绣虎生编著的《孽海花本事》(上海大通书社,1924年11月20日出版)辑列“孽海花撰述之动机”、“孽海花人名索引表”等26篇本事考索文章。
    ② 欧阳健:《曾朴与孽海花》,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04页。
    ③ 此类论文有任访秋的《曾朴和他的<孽海花>》(《河南师大学报》,1981年第2期),陈子平的《<孽海花>:在历史与小说之间》(《苏州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尚慧萍的《<孽海花>“谴责小说”之异见》(《银山学刊》,1998年第1期),涂秀虹的《<孽海花>:对古老民族的文化批判与反思》(《闽江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伏涛的《<赴试学院放歌>、<孽海花>之互释》(《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张凯的《“谴责小说”视野中的<孽海花>研究》(中国海洋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6月),刘大先的《流言时代:<孽海花>与晚清三十年》(《明清小说研究》,2012年第2期)等。
    ④ 此类论文有欧阳健的《<孽海花>艺术结构新说》(《曲靖师专学报》,1990年第4期),李华和何志平的《论<孽海花>艺术形式的矛盾性》(《明清小说研究》,1992年第1期),陈鹏飞的《伦理判断与政治判断的融合与倾斜——论曾朴小说<孽海花>的审美方式》(《湛江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2期),杨联芬的《<孽海花>与中国历史小说模式的转变》(《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张瑜的《重构“作者/读者”关系的企图——从<孽海花>的一段作者辩白说起》(《安徽文学》,2007年第2期),范永胜的《论<孽海花>历史叙事的现代性》(《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吴舜华的《试论曾朴小说对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借鉴——以<孽海花>人物的典型化描写为例》(《中文自学指导》,2008年第5期),闫立飞的《现代中国历史小说的发生——以吴趼人、曾朴为例》(《天津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曾思的《<孽海花>叙事视角解读》(《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刘宇的《<孽海花>价值新论》(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5月),王芳的《论<孽海花>的结构》(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11月),郭志芳的《<孽海花>的多重意蕴探析》(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6月),吴舜华《曾朴与晚清小说的现代性萌芽》(《小说评论》,2010年第3期),潘程环的《论<孽海花>对立分裂的形式要素》(《湘南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等。
    ⑤ 此类论文有耿传明的《人心之变与文学之变——<孽海花>、<广陵潮>与晚清社会心态的变异》(《大连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刘垫的《晚清的女性教化与女性想象——以<孽海花>为中心》(《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年第3期),田甜的《社会转型视角下<孽海花>的现代性书写》(江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6月),黄海兵和陈金章的《思维转型期的新尝试——试析<孽海花>对小说传统审美方式的磨合》(《莆田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等。
    ① 此类论文有宋莉华《传统与现代之间:从<孽海花>看晚清小说中的异域书写》(《文学遗产》,2008年第1期),宋莉华的《上海、法租界与晚清小说对异域的想像性建构——以<孽海花>为中心》(《21世纪都市发展与文化:上海——巴黎都市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年10月),李永东《政治与情欲的双重叙事——论上海租界语境调控下的<孽海花>》(《中国文学研究》,2011年第1期)等。
    ② 论著有:杨联芬《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第七章曾朴、李劫人与长篇历史小说的转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版);论文有:马晓东的《从“真事实”到“真情感”——曾朴创作观的现代转型》(《文化与诗学》,2009年第2期),杨联芬《从曾朴到李劫人:中国长篇历史小说现代模式的形成》(《四川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沈潜《近代社会变迁与曾朴的文化选择》(《苏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张正《论曾朴文学活动的价值取向》(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5月),吴舜华《试论曾朴小说创作的超越性》(《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等
    ③ 此类论文有钱林森的《“新旧文学交替时代的一道大桥梁”——曾朴与法国文学》(《中国文化研究》,1997年第2期)、袁荻涌的《曾朴对法国文学的接受与翻译》(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4月)、马晓冬的《不一样的“革命”——曾朴译<九十三年>》(《法国研究》,2009年第3期)、车琳的《曾朴——中法文学交流的先行者》(《外国文学》,1998年第3期)、胡蓉的《论曾朴对雨果作品的译介与接受》(《云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陈梦的《译介雨果的第一人——<曾朴与雨果>之一》(《常德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5期)、《曾朴与雨果》(《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年第6期)、《浅论曾朴对雨果的译介》(《惠州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容纳外界成分,培养创造源泉——试论雨果对曾朴的创作影响》(《宁夏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寻求“真善美”和谐统一——曾朴与雨果的文艺思想比较》、马晓冬的《译本的选择与阐释:译者对本土文学的参与——以<肉与死>为中心》(《中国比较文学》,2011年第2期)和《作者与译者的对话:曾朴的<鲁男子>与法国小说<肉与死>》(《延边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吴磊的《曾朴翻译思想研究》(《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等。
    ① 此类论文有:徐蒙的《曾朴的编辑出版活动》(《山东图书馆学刊》,2010年第2期)、王建辉的《小说家兼出版家曾朴》(《出版广角》,2000年第11期)、曹培根的《常熟近现代作家群的编辑出版与创作活动》(《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7年第11期)、徐雁平的《曾氏父子与真美善书店》(《编辑学刊》,1998年第3期)、郭谦的《曾氏父子开真美善书店》(《世纪》,2006年第4期)。
    ② 唐沅等:《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目录汇编》(第二卷),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版,第1138页。
    ③ 苏雪林1979、1980年在台湾的《畅流》杂志上发表的《真美善杂志与曾孟朴》和《曾孟朴的<鲁男子>及其父子的文化事业》两文。
    ④ 时萌:《曾朴探索新文学之路》,《淮阴师专学报》,1996年第2期。
    ⑤ 李培德著,陈孟坚译:《曾孟朴的文学旅程》,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第104,109页。
    ② “我不但信任文学的高尚,我看着文学,就是我的生命,就是我的宗教,只希望将来文坛上,提得到我的名,就是我最后的荣誉。”见病夫:《编者一个忠实的答复·复彭思》,《真美善》,1927年第1卷第4号。
    ① 时萌:《曾朴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6页。同出处“该刊由常熟女子世界社编,曾、丁两人负责实际编务,由上海大同书局发行,于光绪二十九年腊月创刊,每月一回,朔日发行。”另据徐蒙:“从版权页上看,从第九期开始,该杂志由小说林社发行…….《女子世界》前十七期由丁祖荫和曾朴主编。”(徐蒙:《曾朴的编辑出版活动》,《山东图书馆学刊》,2010年第2期,第63页。
    ② 病夫:《复胡适的信》,《真美善》,1928年第1卷第12号。
    ③ 关于曾朴与陈季同相识的介绍人,曾虚白在《曾孟朴先生年谱》中说是:“林登阁在沪时给先生介绍了一位深通法国文学的朋友,名叫陈季同。”(虚白:《曾孟朴先生年谱》,《宇宙风·曾公孟朴纪念特辑》,1935年第2期),而据曾朴在《复胡适的信》中讲:“直到戊戌变法的那年,我和江灵鹣先生在上海浪游。有一天,他替谭复先生饯行北上,请我作陪,座客中有个陈季同将军,……,精熟法国文学,他替我们介绍了。”(病夫:《复胡适的信》,《真美善》,1928年第1卷第12号)。此处依曾朴之说。
    ④ 病夫:《复胡适的信》,《真美善》,1928年第1卷第12号。
    ⑤ 据虚白:“先生真切地认识了小说在文学上的特殊地位,因此想要打破一般学者轻视小说的心理,纠集同志,创立一家书店,专以发行小说为目的,就命名叫小说林。邑中同志如丁芝孙,徐念慈,朱远生等皆踊跃投资,……先生自认总理,由徐念慈任编辑,出版小说林月刊。”(虚白:《曾孟朴先生年谱》,《宇宙风·曾公孟朴纪念特辑》,1935年第2期)。
    ⑥ 病夫:《复胡适的信》,《真美善》,1928年第1卷第12号。
    ① 病夫:《复胡适的信》,《真美善》,1928年第1卷第12号。
    ② 主要是指租界尤其是法租界的异域文化生态,他们可以寄居其间,亲炙种种“异域情调”,并将其形诸笔端,形象地再现。
    ③ 虚白:《曾孟朴先生年谱》,《宇宙风·曾公孟朴纪念特辑》,1935年第2期。
    ④ 病夫:《复胡适的信》,《真美善》,1928年第1卷第12号。
    ① 病夫:《复胡适的信》,《真美善》,1928年第1卷第12号。
    ② 病夫:《复胡适的信》,《真美善》,1928年第1卷第12号。
    ③ 该书系法国嘉绿傅兰仪著,竞雄女史译意,东亚病夫润词,小说林社,1905年农历六月出版。
    ④ 第一卷第1、2节在《小说林》第11、12期连载,后因刊物停刊,于1908年在小说林社出版单行本。
    ⑤ 刊于《小说林》第5期。
    ① 时萌:《曾朴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31页。
    ② 时萌:《曾朴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45-46页。
    ③ 时萌:《曾朴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41页。
    ④ 曾虚白:《曾虚白自传》,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8年版,第86页。
    ⑤ 张若谷:《初次见东亚病夫》,《异国情调》,世界书局,1929年版,第22页。
    ⑥ 曾虚白:《曾虚白自传》,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8年版,第89页。
    ⑦ 曾虚白:《曾孟朴先生年谱》,《宇宙风·曾公孟朴纪念特辑》,1935年第2期,第109页。
    ⑧ 嚣俄著,东亚病夫译:《九十三年》,有正书局,1913年版,封面题为“法国革命小说九十三年”,正文题为“法国革命外史九十三年”。
    ⑨ 嚣俄著,东亚病夫译:《银瓶怨》,《小说月报》,1914年第5卷第1-4期连载。1930年4月,改名为《项日乐》在真美善书店出版。
    ① 嚣俄著,东亚病夫编译:《枭欤》,有正书局,1916年版。1927年9月,改名为《吕克兰斯鲍夏》在真美善书店出版。
    ② 嚣俄著,曾朴译:《吕伯兰》,《学衡》,1924年第36-37期连载。1927年9月,在真美善书店同名出版。
    ③ 嚣俄著,东亚病夫译:《欧那尼》,真美善书店,1927年9月版。
    ④ 嚣俄著,东亚病夫译:《夫人学堂》,真美善书店,1927年9月版。
    ⑤ 曾虚白:《曾虚白自传》,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8年版,第88页。
    ⑥ “先生独发弘大誓愿,……即此弘大誓愿已足令我们一般少年人惭愧汗下。”此处胡适以“少年人”自处,实际上有尊曾朴为文坛前辈的意思,也有以“新文学先锋”自居的意思,毕竟二三十年代的文坛,是以新为尊的。见胡适:《致曾孟朴先生的信》,《真美善》,1928年第1卷第12号。
    ⑦ 病夫:《复胡适的信》,《真美善》,1928年第1卷第12号。
    ⑧ 病夫:《复戴望道》,《真美善》,1928年第1卷第8号。
    ① 参见病夫:《修改后要说的几句话》,《孽海花》(修订二十回本),真美善书店,1928年1月版。
    ② 病夫:《编者的一点小意见》,《真美善》,1927年第1卷第1号。
    ③ 病夫:《编者的一点小意见》,《真美善》,1927年第1卷第1号。
    ④ “若然面子上算改了白话,底子里还是噜苏疙瘩,诘屈聱牙,研究过新文学的人能懂,没研究过的就不能懂,会外国文的人还可勉强看得下,不会的只好付之一叹,不管它是有意矜奇立异,或是无心辞不达意,但打总说,是改去难解的文言换了个难解的白话,打到了旧贵族式,另造了一个新贵族式,把改革白话的本意抛荒了,虽然现代的作品,明白晓畅的佳作也很丰富,然照我说的样子也还不少,这实在是现代文学革新里的一个歧途。”见病夫:《编者的一点小意见》,《真美善》,1927年第1卷第1号。
    ⑤ 茅盾:《从牯岭到东京》,《小说月报》,1928年第19卷第10期。
    ⑥ 病夫:《编者的一点小意见》,《真美善》,1927年第1卷第1号。
    ① 病夫:《编者的一点小意见》,《真美善》,1927年第1卷第1号。
    ② 病夫:《编者的一点小意见》,《真美善》,1927年第1卷第1号。
    ③ 茅盾:《从牯岭到东京》,《小说月报》,1928年第19卷第10期。
    ④ 病夫:《复胡适的信》,《真美善》,1928年第1卷第12号。
    ⑤ 病夫:《复胡适的信》,《真美善》,1928年第1卷第12号。
    ⑥ 病夫:《复胡适的信》,《真美善》,1928年第1卷第12号。
    ① 虚白:《给全国新文艺作者一封公开的信》,《真美善》,1928年第2卷第1号。
    ② 虚白:《给全国新文艺作者一封公开的信》,《真美善》,1928年第2卷第1号。
    ③ 虚白:《给全国新文艺作者一封公开的信》,《真美善》,1928年第2卷第1号。
    ④ 病夫:《编者的一点小意见》,《真美善》,1927年第1卷第1号。
    ⑤ 病夫:《编者的一点小意见》,《真美善》,1927年第1卷第1号。
    ⑥ “现在你们新文艺作家忽然跳出来要把他们不会知不愿知的东西揭开来给他们看,让他们认识挟着自己漂泊的人生,让他们赏欣可以减少激荡的痛苦的艺术。这当然不是一椿容易见效的工作,因为你们要彻底改革他们的人生观,要他们舍弃对于一切的麻木性,脱掉堆满了尘土染满了泥污的旧衣,换上一件光采四射的新袍。因为习惯上,遗传上的关系,在你们努力的初期,这种新奇的贡献的不能够使他们接受本来也是意料中的事情。”见虚白:《给全国新文艺作者一封公开的信》,《真美善》,1928年第2卷第1号。
    ⑦“你们的世界容积太小的,挂的太高了,你们的一切举动有多少人理会呢?这派是真理,那派是屁,在四万万人群的大海里不过是浮在水面上的芥菜子面子上一些儿变化吧?我不客气地要说你们是在午梦中做着蚂蚁国里的驸马爷而已!这叫旁观人看了够多么可笑呀!”见虚白:《给全国新文艺作者一封公开的信》,《真美善》,1928年第2卷第1号。
    ① “然而,踏进这小世界去看,却居然是个世界!总共不过百十来个作者,也是五花八门的分出了数不清的派别,这一派说那一派是时代的落伍者,那一派说这一派是读者的唾弃者:我说我是潮流的先导,你说你是民众的呼号,一个个高兴采烈地把有用的精力在攻击,颂扬上彼此对销掉的不知有多少。”见虚白:《给全国新文艺作者一封公开的信》,《真美善》,1928年第2卷第1号。
    ② “我希望你们肯一个个跳出这自己高傲性搭就的小世界去做民众的先导,诚恳地请求你们不要再藏在这个小世界里搭着尊王攘夷的架子,自称自赞的算民众的领导了。你要民众跟着你,先得引起他们了解你的兴会;你要创出新潮流,先得给予民众一种新的认识。请你们收起了一切“骂人的艺术”,藏起了响遏行云的高嗓子,大家埋下头来做一番切实的功夫吧。”见虚白:《给全国新文艺作者一封公开的信》,《真美善》,1928年第2卷第1号。
    ③ 茅盾:《从牯岭到东京》,《小说月报》,1928年第19卷第10期。
    ④ 该文发表于1928年10月10日的《小说月报》第19卷第10期。
    ⑤ 虚白:《文艺的新路——读了茅盾的<从牯岭到东京>之后》,《真美善》,1928年第3卷第2号。
    ⑥ 邵洵美:《色彩与旗帜》,《一个人的谈话·文艺闲话》,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版,第53页。
    ① 曾虚白:《曾虚白自传》,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8年版,第2页。
    ① 曾虚白:《曾虚白自传》,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8年版,第5页。
    ② 曹培根:《常熟近现代作家群的编辑出版活动与创作活动》,《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7年第11期,第119页。
    ③ 曾虚白:《曾虚白自传》,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8年版,第8页。
    ④ 曾虚白:《曾虚白自传》,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8年版,第9页。
    ⑤ 曾虚白:《曾虚白自传》,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8年版,第15页。
    ⑥ 曾虚白:《曾虚白自传》,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8年版,第15页。
    ① 曾虚白:《曾虚白自传》,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8年版,第26页。
    ② 曾虚白:《曾虚白自传》,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8年版,第34页。
    ③ 曾虚白:《曾虚白自传》,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8年版,第86页。
    ④ 曾虚白:《曾虚白自传》,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8年版,第87页。
    ① 曾虚白:《曾虚白自传》,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8年版,第87页。
    ② 曾虚白:《曾虚白自传》,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8年版,第89-90页。
    ③ 曾朴去世后,曾虚白在整理其日记时发现了一段记于1928年9月11日的日记:“鸿儿(我的乳名)对于文学上的确进步不小。……现在越做越有了劲了,将来我这一套衣钵有了继承人了。这是我近来最快慰的一件事。我的真美善书店一大半是这个目的,让他有个发展的机会。如去当庸报的编辑,决不会有如许的成绩,就拿了二三百元薪水,做几篇一瞥即过的论文,有什么意味。”见曾虚白:《曾虚白自传》,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8年版,第92页。
    ① 曾虚白:《曾虚白自传》,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8年版,第83页。
    ① 曾虚白:《曾虚白自传》,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8年版,第83页。
    ② 曾虚白:《曾虚白自传》,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8年版,第85,92页。
    ③ 郁达夫:《炉边独语》,大众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60页。
    ② 沈从文:《“文艺政策”探讨》,刘洪涛编:《沈从文批评文集》,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第73页。
    ③ 陈硕文:《上海三十年代都会文艺中的巴黎情调》,台湾政治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
    ① 李永东:《租界文化与30年代文学》,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62页。
    ② 病夫:《复王石樵、黄序庞、愿羲的信》,《真美善》,1928年第1卷第11号。
    ③ 东亚病夫:《病夫日记》,《宇宙风》,1935年第1期。
    ④ 张若谷:《写在卷头》,《异国情调》,世界书局,1929年版,第9页。
    ② 张若谷:《初次见东亚病夫》,《异国情调》,世界书局,1929年版,第4-6页。
    ③ 张若谷:《写在卷头》,《异国情调》,世界书局,1929年版,第7页。
    ④ 张若谷:《写在卷头》,《异国情调》,世界书局,1929年版,第11页。
    ① 东亚病夫:《东亚病夫序》,张若谷,《异国情调》,世界书局,1929年第5页。
    ② 郑伯奇:《深夜的霞飞路》,《申报·自由谈》,1933年2月15日,第18版。
    ③ 张若谷:《代序》,《咖啡座谈》,真美善书店,1929年版,第7页。
    ① 曾虚白:《曾虚白自传》,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8年版,第83页。
    ② 徐念慈1908年去世,黄人1913年去世,丁初我1930年去世。
    ③ 东亚病夫:《病夫日记》,《宇宙风·曾公孟朴纪念特辑》,1935年第2期。
    ④ 具体书目可以参看“附录一:真美善书店出版图书目录(1927-1931)
    ⑤ 曾虚白:《曾虚白自传》,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8年版,第83页。
    ⑥ 曾虚白:《曾虚白自传》,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8年版,第84页。
    ⑦ 病夫:《编者的一点小意见》,《真美善》,1927年第1卷第1号。
    ① 具体书目及出版信息参见“附录一:真美善书店出版图书目录(1927-1931)”。
    ② 他们是病夫译10种,虚白译9种,崔万秋译3种,顾仲彝译2种,张若谷、马仲殊、刘麟生、杜衡、姜蕴刚、叶秋原等各译1种,李史翼、陈湜合译1种。(二人合译者,每人计算1次,如虚白、病夫合译者,两人均计算1次,故此处累加数据大于正文统计数据)。
    ③ 法国14种,英国3种,美国3种,日本4种,俄国1种,捷克1种,欧美合集1种。
    ④ 分别是法语、英语、日语、俄语、捷克语。
    ⑤ 这些作者是法国的嚣俄、佐拉、梅丽曼、葛尔孟、莫郎、穆里哀、边勒鲁意和法郎士,美国的佛雷特里克、德兰散和皮蔼尔,英国的哈代、王尔德和巴翁兹,日本的武者小路实笃、夏目漱石和高桥清吾,捷克的史万德孩女士,俄国的薄力哈诺夫。
    ⑥ 这些译者是曾朴(东亚病夫、病夫)8种,虚白5种,陆鲁一3种,孙席珍3种,陈学昭2种,张若谷2种,徐蔚南2种,李慈铭、谷剑尘、曼陀罗、叶鼎洛、卢梦殊、黄归云、俞长源、马仲殊、陈明中、周开庆、陈翔冰、郑吐飞、崔万秋、王坟、王佐才、程碧冰、苏雪林、董显光、王家械、荷拂、陈宀竹、朱庆疆、于在春、庄江秋等均为1种。
    ① 在这第1卷里,曾朴撰写的编者讲话和回复读者的信函有:《编者的一点小意见》(第1卷第1号,简称1.1,下同),《编者小言》(1.2),《卷头语》(1.4),《编者一个忠实的答复》(1.4),《卷头语》(1.5),《复戴望道》(1.8),《编者小言》(1.9),《复陈锦遐》(1.10),《复王石樵、黄序庞、愿羲的信》(1.11),《复胡适的信》等10篇文稿,阐释《真美善》的创刊目的、编辑理念、自己的文学主张和译介标准等。
    ② 邵洵美:《色彩与旗帜》,《一个人的谈话:文艺闲话》,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版,第49页。
    ③ 邵洵美:《色彩与旗帜》,《一个人的谈话:文艺闲话》,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版,第50页。
    ① 病夫:《编者的一点小意见》,《真美善》,1927年第1卷第1号。
    ② 虚白:《给全国新文艺作者一封公开的信》,《真美善》,1928年第2卷第1号。
    ③ 病夫:《编者的一点小意见》,《真美善》,1927年第1卷第1号。
    ① 病夫:《编者的一点小意见》,《真美善》,1927年第1卷第1号。
    ① 病夫:《编者的一点小意见》,《真美善》,1927年第1卷第1号。
    ② 原为图表,此处仅简列以作说明:文学范围:散文和韵文;散文:论说文(又分纪录、书翰、批评、论文、演讲、叙文、吊辞、格言、辩诉等9种)和叙事文(又分文学史、寓言、童话、诺纬尔、罗曼、小传、游记、笔记、日记、散文剧等10种);韵文:短歌(又分谜诗、铭诗、三解诗、循环诗、十四行诗、八行诗、恋歌、贺婚诗等8种)、学诗(又分童话诗、讽诗、学诗、书翰诗、寓言诗等5种)、叙事诗(史诗一名爱保贝)(又分俳体爱保贝、滑稽英雄爱保贝、历史英雄诗、英雄爱保贝、调诙爱保贝等5种)、抒情诗(琴歌)(又分香颂(再分滑稽香颂、香颂、武勋香颂3种)、歌谣、奥特(又分正调奥特、赞美(再分游戏短歌、英雄短歌、谢恩歌、颂歌等4种))、悲歌、会唱等5种)、剧诗(分喜剧诗(又分弥姆、巴洛谛、喜剧奥贝拉、正格喜剧诗、舞达威尔、亚丹兰纳、索底、狂剧等8种)、剧诗(道德剧、舞曲、讽刺特拉姆、特拉姆、通俗特拉姆、笑悲剧、悲喜剧、神秘剧等8种)、悲剧诗(又分悲剧奥贝拉、正格悲剧诗2种))、牧歌(分不对话牧歌、对话牧歌2种),合计共65小种文体。
    ③ 病夫:《编者的一点小意见》,《真美善》,1927年第1卷第1号。
    ④ 病夫:《编者的一点小意见》,《真美善》,1927年第1卷第1号。
    ① 病夫:《复胡适的信》,《真美善》,1928年第1卷第12号。
    ② 曾朴说:“畏庐先生虽是中国的文豪,外国文是丝毫不懂的,外国文学源流,更是茫然,……如照他这样的做下去,充其量,不过增多若干篇外国材料的模仿唐宋小说罢了,于中国文学前途,不生什么影响;我们翻译的宗旨,是要扩大我们文学的旧领域,不是要表现我们个人的文章。”(见病夫:《复胡适的信》,《真美善》,1928年第1卷第12号。)
    ③ 病夫:《复胡适的信》,《真美善》,1928年第1卷第12号。
    ④ “试问拉培雷没有荷兰欧拉斯姆的《狂颂》,英国毛尔的《乌托邦》,那里能创造《巨人传》;没有七星社的翻译希罗作品,那里会开发法兰西的文艺复兴;米尔顿不到意大利,受但丁影响,那里会有《迷失天国》的创作:哥德不隐居法兰西乡间,译了《狐史》,那里来《孚士德》的成功;嚣俄不流放英国,灌输了莎士比亚戏剧的热浪,那里敢放胆造成法国的特拉姆。”见病夫:《编者的一点小意见》,《真美善》,1927年第1卷第1号。
    ⑤ 病夫:《编者的一点小意见》,《真美善》,1927年第1卷第1号。
    ① 病夫:《编者的一点小意见》,《真美善》,1927年第1卷第1号。
    ② 曾朴早期的著译作品在文言、白话的选择上,并无明显的倾向。《孽海花》使用了当时的文人白话,即文雅易懂的白话。连载于《小说林》1908年第11、12期的《马哥王后佚史》使用的是白话,而连载于1912年《时报》的《九十三年》则使用了文言,连载于《小说月报》1914年第5卷1-4期的《银瓶怨》使用白话,此后曾朴便完全使用白话进行译介和创作了。
    ③ “就拿法国来说,文艺复兴时代,龙沙尔就在它的诗里,散播了许多拉丁字,步爱罗虽然赞美它的诗,还攻击它这一点,马雷勃继续兴起,开始矫正整理做成真法国的诗;浪漫派第二次的改革,冲破古典派的谨严,再进一步,把通俗的语言,用入诗文里。”见病夫:《编者的一点小意见》,《真美善》,1927年第1卷第1号。
    ④ 病夫:《编者的一点小意见》,《真美善》,1927年第1卷第1号。
    ⑤ 病夫:《编者的一点小意见》,《真美善》,1927年第1卷第1号。
    ⑥ 病夫:《编者的一点小意见》,《真美善》,1927年第1卷第1号。
    ① 病夫:《编者的一点小意见》,《真美善》,1927年第1卷第1号。
    ② 病夫:《编者的一点小意见》,《真美善》,1927年第1卷第1号。
    ③ 病夫:《编者的一点小意见》,《真美善》,1927年第1卷第1号。
    ④ 病夫:《编者的一点小意见》,《真美善》,1927年第1卷第1号。
    ⑤ 病夫:《编者的一点小意见》,《真美善》,1927年第1卷第1号。
    ⑥ 病夫:《编者的一点小意见》,《真美善》,1927年第1卷第1号。
    ⑦ 病夫:《编者的一点小意见》,《真美善》,1927年第1卷第1号。
    ① 病夫:《复胡适的信》,《真美善》,1928年第1卷第12号。
    ② 曾朴在信中使用的敬语词如“您”、“恕”和“宽恕”等均可证实他“谦逊”的姿态,尤其是他自称是“时代消磨了色彩的老文人”,在与“新文化运动主将”对话的语境中则更显得自谦了。
    ③ 病夫:《复胡适的信》,《真美善》,1928年第1卷第12号。
    ④ 病夫:《复胡适的信》,《真美善》,1928年第1卷第12号。
    ⑤ 病夫:《复胡适的信》,《真美善》,1928年第1卷第12号。
    ① 张若谷:《初次见东亚病夫》,《异国情调》,世界书局,1929年版,第21页。
    ② 东亚病夫:《孽海花》,真美善书店,1928年版,第4-5页。
    ③ 郁达夫:《记曾孟朴先生》,《越风》(半月刊),1935年第1期。
    ① 胡适:《致曾孟朴先生的信》,《真美善》,1928年第1卷第12号。
    ② 胡适:《追忆曾孟朴先生》,《宇宙风·曾公孟朴纪念特辑》,1935年第2期。
    ③ 茅盾:《看了<真美善>创刊号之后》,《文学周报》,1927年第5卷第14号。
    ① 曾虚白:《曾孟朴先生年谱》(下),《宇宙风》,1935年第4期。
    ① 曾虚白:《曾虚白自传》,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8年版,第83页。
    ② 曾虚白:《曾虚白自传》,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8年版,第83页。
    ③ 真美善杂志编辑所:《征求文稿》,《真美善》,1927年第1卷第1号。
    ④ 虚白:《编者小言》,《真美善》,1927年第1卷第3号。
    ⑤ 虚白:《读者论坛·一服兴奋剂》,《真美善》,1927年第1卷第3号。
    ⑥ 真美善杂志编辑所:《征求文稿》,《真美善》,1927年第1卷第1号。
    ① 具体书目可以参加“附录一:真美善书店出版图书目录(1927-1931)
    ① 邵洵美:《文化的护法》,《时代》,1935年第8卷第11期。
    ② 邵洵美:《文化的班底》,《人言周刊》,1935年第2卷第20期。
    ③ 郁达夫:《记曾孟朴先生》,《越风》(半月刊),1935年第1期。
    ④ 东亚病夫:《病夫日记》,《宇宙风》,1935年第2期。
    ⑤ 东亚病夫:《病夫日记》,《宇宙风》,1935年第2期。
    ① 郁达夫:《记曾孟朴先生》,《越风》(半月刊),1935年第1期。
    ② 郁达夫:《记曾孟朴先生》,《越风》(半月刊),1935年第1期。
    ③ 曾虚白:《曾虚白自传》,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8年版,第95页。
    ④ 孔海珠:《文气相投的朋友圈子——从邵洵美的一封邀宴信说起》,《浮沉之间——上海文坛旧事二编》,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6年版,第103页。
    ⑤ 佚名:《金屋谈话》,《狮吼》(复活号),1928年第10期,第32页。
    ① 张若谷:《咖啡座谈》,真美善书店,1929年版,第6页。
    ② 曾虚白:《曾虚白自传》,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8年版,第93页。
    ③ 佚名:《编者小言》,《真美善》,1929年第3卷第5号。
    ① 真美善编辑部:《封底》,《真美善》,1929年第3卷第6号。
    ② 杨联芬等:《20世纪中国文学期刊与思潮:1897--1949》,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180页。
    ③ 曾朴的《编者的一点小意见》一文是曾朴文学理想的集中体现。见曾朴:《编者的一点小意见》,《真美善》,1927年第1卷第1号。
    ④ 曾朴曾号召说:“愿大家给我们实质的协助,来加入这个奋斗的团体。”见真美善编辑部:《征求文稿》,《真美善》,1928年第1卷第3号。
    ① 皮埃尔·布迪厄,刘晖译:《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274页。
    ① 郁达夫:《记曾孟朴先生》,《越风》(半月刊),1935年第1期。
    ② 郁达夫:《记曾孟朴先生》,《越风》(半月刊),1935年第1期。
    ③ 其中王坟、马仲殊、孙席珍、崔万秋不在客厅沙龙名单中,因为他们的生活地域不在上海,如王坟在苏州念书、崔万秋在日本留学,但是他们的确都是“真美善”书店、杂志上的活跃分子,又在“特约撰稿人”名单中,因此,也当划入“真美善作家群”的核心圈子。
    ① 曾虚白:《曾虚白自传》,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8年版,第95页。
    ② 曾朴在谈到与张若谷的相识时曾说:“我们一相遇,就娓娓不倦的讲法国的沙龙文学;路易十四朝的闺帏文会les precise des Ruelles;邸馆文会Une nouvelle preciossites de salon;梅纳公夫人的印庭La Coeur de sceaux de la Duchesse du Maine朗佩尔夫人的客厅Le Salon de Mme Lambert兰史碧娜斯姑娘的客厅……等。尤其喜欢谈罗曼派诺甸Charles Nodier的亚尔那的Salon d'Aeseale第一次客厅,嚣俄的王家场Palace royale住宅;金百合房的La Chamoleon Lis d'or第二次客厅”。见东亚病夫:《东亚病夫序》,张若谷:《异国情调》,世界书局,1929年版,第7页。
    ③ 曾虚白:《曾孟朴先生年谱》(下),《宇宙风》,1935年第4期。
    ④ 徐蔚南:《代序》,《都市的男女》,真美善书店,1929年版,第11页。
    ① 曾朴在“女作家专号”上作诗称赞苏雪林是“女中青莲、闺中大苏”。原诗是两首七绝,兹录如下:“此才非鬼亦非仙,俊逸清新气万千,若向诗坛论王霸,一生低首女青莲。亦吐风雷亦散珠,青山画集悔当涂,全身脱尽铅华气,始信闺中有大苏。”见病夫:《题苏梅女士诗集》,《真美善·女作家专号》,1929年2月2日。
    ② 两文标题为《真美善杂志与曾孟朴》和《曾孟朴的<鲁男子>及其父子的文化事业》,笔者未见原刊,转录自朱传誉:《曾孟朴生平概述》,天一出版社,1982年版,第81-85页。该书为相关文章的原刊影印汇装本,只见目录页两文后简单标注为“畅流69.2台北”和“畅流68.1.台北”,两文原刊页码分别为16-18和15-19,《畅流》为半月刊,仅根据所标月份无法判断卷次和期次。
    ③ 见《真美善》第4卷第3号“文艺的邮船”栏目。
    ④ “朱雯(即王坟,引者注)先生:……我当时听见了蔚文排字房失火,就为你着急。(因为我急于给你出版,叫他们把这本稿子,提前排印,我知道它一定在排字房中)所以匆匆自己赶到火场去查问,吓!果真,他们说《现代作家》竟遭劫了……的确,你是我最近发现的宝玉,虽不敢过份恭维你是怎样‘色泽晶莹无正配’,可是蕴藏在你内在的,倘能尽量地发展开来,准可以吐出光明的异彩,我确信你将来的造就,所以我要坚持着请你继续的努力,并且无论如何这部《现代作家》我是要给你出版的。……倘有原稿,也许你心情恶劣不能下笔,那就请你捡齐了挂号寄下,我来设法给你抄写,以赎我处理失当的罪衍,你道如何?”见王坟,虚白:《悲哀的号哭》,《真美善》,1929年第3卷第3号。
    ⑤ 崔万秋曾谈到他在东京时关注真美善书店杂志出版物在日本的销量情况:“……贩卖部可以说是上海出版界的缩图。近年上海小书店勃兴,贩卖部代卖的,差不多都是小书店的书籍。因为我和真美善书店的关系深些,便首先注意到真美善出版的书。我译的《母与子》和《草枕》,此处都有代卖。病夫虚白父子合译的《肉与死》,也已经来到了,其他如张若谷的《咖啡座谈》虚白的《潜炽的心》也都有卖。我很想问一问《真美善》销路,但找了半天,不见司事的人,终于没有问得成。”见崔万秋:《到东京来》,《真美善》,1929年第4卷第5号。
    ① 若不发表,属属私密信件,若公开发表,则属公开信,此指前者,下文还会专节讨论后者。
    ① 邵洵美:《文学的过渡时代》,《人言周刊》,1936年第3卷第3号。
    ② 邵洵美:《文学的过渡时代》,《人言周刊》,1936年第3卷第3号。
    ③ 病夫:《编者的一点小意见》,《真美善》,1927年第1卷第1号。
    ④ 邵洵美:《色彩与旗帜》,《一个人的谈话:文艺闲话》,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版,第51页。
    ⑤ 邵洵美:《色彩与旗帜》,《一个人的谈话:文艺闲话》,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版,第53页。
    ⑥ 病夫:《编者的一点小意见》,《真美善》,1927年第1卷第1号。
    ⑦ 原文为:“我们的作品,可以与任何派相像,但决不属于任何派。我们要超过任何派。我们的写实,要比写实派更写实;我们的浪漫,要比浪漫派更浪漫:我们的神秘,要比神秘派更神秘;我们的……假使我们做得到。我们要用人的力的极点来表现艺术。”见邵洵美:《色彩与旗帜》,《一个人的谈话:文艺闲话》,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版,第53-54页。
    ① 张若谷曾在《十五年写作经验》一书中自陈其学习法国文学的经历时说:“在我这十五年来的写作方面,我承认我是多少受到几个法国作家的影响”。见张若谷:《十五年写作经验》,谷峰出版社,1930年版,第58页。
    ② 张若谷:《咖啡座谈》,真美善书店,1929年版,第6页。
    ③ 张若谷:《关于女作家专号》,《真美善》,1929年第4卷第1期。
    ④ 王坟:《致虚白的信》,《真美善》,1929年第5卷第1号。
    ⑤ 王坟:《致虚白的信》,《真美善》,1929年第5卷第1号。
    ① 可参看“书信终究是文学中一可爱的体裁。它可以完备一切别种文学门类的条件,而不受别种文学门类的束缚。……好文章可以从这里面产生出来。”见邵洵美:《书信的艺术》,《十日谈》,1933年版,第16页。
    ② 虚白:《一服兴奋剂·复李伯龙》,《真美善》,1927年第1卷第3号。
    ③ 病夫:《编者一个忠实的答复·复彭思》,《真美善》,1927年第1卷第4号。
    ① 病夫:《编者一个忠实的答复·复彭思》,《真美善》,1927年第1卷第4号。
    ② 病夫:《编者一个忠实的答复·复彭思》,《真美善》,1927年第1卷第4号。
    ③ 原文如下:“一年去了一年来,年代是有来去;文学是常住的,只有盛衰,没有来去。昨日之日旧,今日之日新,日月有新旧;文学是不变的,只有工拙,没有新旧。演台动人的雄辩,报馆感事的论文,未尝不轰动一时,但一瞥眼,就变了明日黄花。朴古的帝诰王谟,应试的房书行卷,未何不灿烂一时,但一刹那,便束之高阁,凡含有时间性的写物,都不是文学;真正的文学,是超时间的。趁着这一年开幕,我来替文学之神献个颂歌:时间的神猛如虎,磨牙吮血啮我肤,只羡你妙史的朱颜,照耀万万古。”见病夫:《卷头语》,《真美善》,1928年第1卷第5期。
    ④ 胡适:《致曾孟朴的信》,《真美善》,1928年第1卷第12号。
    ⑤ 胡适:《致曾孟朴的信》,《真美善》,1928年第1卷第12号。
    ⑥ 胡适:《致曾孟朴的信》,《真美善》,1928年第1卷第12号。
    ① 病夫:《复陈锦遐》,《真美善》,1928年第1卷第9号。
    ② 虚白:《给全国新文艺作者一封公开的信》,《真美善》,1928年第1卷第1期。
    ③ 虚白:《给全国新文艺作者一封公开的信》,《真美善》,1928年第1卷第1期。
    ④ 虚白:《给全国新文艺作者一封公开的信》,《真美善》,1928年第1卷第1期。
    ⑤ 虚白:《给全国新文艺作者一封公开的信》,《真美善》,1928年第1卷第1期。
    ⑥ 虚白:《给全国新文艺作者一封公开的信》,《真美善》,1928年第1卷第1期。
    ⑦ 虚白:《论本刊抽去<孽海花>的理由·复马仲殊》,《真美善》,1928年第2卷第4号。
    ① 该书于1928年8月世界书局出版,是徐蔚南主编的“ABC丛书”之一册,曾虚白还著有《美国文学ABC》,世界书局1929年3月出版。
    ② 虚白:《致<新月>的陈淑先生》,《真美善》,1929年第3卷第3号。
    ③ 虚白:《致<新月>的陈淑先生》,《真美善》,1929年第3卷第3号。
    ④ 陈淑:《致真美善的虚白先生》,《新月》,1929年第1卷第11期。
    ① 虚白:《创作的讨论》,《真美善》,1928年第3卷第2号。
    ② 虚白:《创作的讨论》,《真美善》,1928年第3卷第2号。
    ③ 虚白:《悲哀的号哭》,《真美善》,1929年第4卷第3号。
    ① 虚白:《苏州文艺的曙光》,《真美善》,1929年第5卷第1号。
    ② 虚白:《文学的讨论》,《真美善》,1930年第5卷第6号。
    ③ 这五个建议是:“(一)插图太少。(二)取直稍昂。(三)多登短篇小说。(四)少刊考证文字。(五)添辟杂俎栏。”见田菊济,虚白:《编辑的商榷·复田菊济》,《真美善》,1927年第1卷第3号。
    ① 田菊济,虚白:《编辑的商榷·复田菊济》,《真美善》,1927年第1卷第3号。
    ② 田菊济,虚白:《编辑的商榷·复田菊济》,《真美善》,1927年第1卷第3号。
    ③ 病夫:《复戴望道》,《真美善》,1928年第1卷第4号。
    ④ 佚名:《编者小言》,《真美善》,1929年第3卷第5号。
    ⑤ 佚名:《编者小言》,《真美善》,1929年第4卷第4号。
    ⑥ 佚名:《编者小言》,《真美善》,1929年第5卷第1号。
    ① “我们这小小园地中竟平添了这许多可惊的努力者,这叫我们又惊又喜,说不出的兴奋,觉得可以十分地自傲。”见佚名:《编者小言》,《真美善》,1929年第5卷第1号。
    ② 佚名:《编者小言》,《真美善》,1929年第3卷第6号。
    ③ 佚名:《编者小言》,《真美善》,1929年第3卷第5号。
    ④ 原文如下:“改组内容的办法我们想仔细的说一说。我们不愿掮着文艺的招牌唱高调,是想把它做成一切人共同的享受,我们不愿分什么界限,存什么成见,愿把这一份刊物化成老幼男女大家都觉得有趣味的读物。因为我们认定所谓杂志,原只是一种高深学问的导线,学问本体不论怎样严正,这导线却非以趣味为中心不可的。我们希望一切人有欣赏文艺的愿望,先得要养成他们爱好文艺的本能。这是我们此后的方针,至于取手段如何现在也说不尽许多。”见佚名:《编者小言》,《真美善》,1929年第3卷第6号。
    ⑤ 曾虚白:《曾虚白自传》,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8年版,第83页。
    ⑥ “从这期起我们扩大范围,特划出一部份园地,讨论研究政治经济问题。可是我们得郑重声明,我们的目的只是讨论研究,我等的态度是学者的态度,绝对没有任何的色采。在这方面,我们所持的态度,正和文学一样,是绝对公开,决不存什么主观的主张。”见佚名:《编者小言》,《真美善》,1930年第6卷第1号。
    ⑦ 虚白:《从办杂志说到办日报·复林樵民》,《真美善》,1928年第2卷第5号。
    ⑧ 虚白:《从办杂志说到办日报·复林樵民》,《真美善》,1928年第2卷第5号。
    ① 佚名:《编者小言》,《真美善》,1929年第4卷第3号。
    ① “我们在这里辟一角跟读者谈笑的俱乐部。这种谈笑,我们想用一种问答体的方法;也许我们出一个问题请读者来答,也许读者出一个问题让别一个读者来答。不过有一层要声明的,这是一个俱乐部的性质,过份严重的讨论要搅得我们头昏脑涨,是绝对不欢迎的;我们所要求的是滑稽的,闲谈式的,聊聊几个字,大家感到趣味的问答。”见编者:《真美善俱乐部》,《真美善》,1929年第4卷第2号。
    ② 编者:《真美善俱乐部》,《真美善》,1929年第4卷第2号。
    ③ 编者:《真美善俱乐部》,《真美善》,1929年第4卷第2号。
    ④ 编者:《真美善俱乐部》,《真美善》,1929年第5卷第1号。
    ① 编者:《真美善俱乐部》,《真美善》,1929年第5卷第6号。
    ① 编者:《真美善俱乐部》,《真美善》,1929年第6卷第5号。
    ① 张若谷:《关于女作家号》,《真美善》,1929年第4卷第1号。
    ② 苏雪林:《苏雪林自传》,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72页。
    ③ 张若谷:《关于女作家号》,《真美善》,1929年第4卷第1号。
    ④ 不谦:《发泄变态性欲的女作家专号》,《新女性》,1929年第4卷第1期,第74页。
    ⑤ 该征文启事仅在《真美善》第2卷第6号登载一期,第3卷第1号换成“女作家专号编辑简例”。此外,便是第3卷第4号“女作家号现已出版”的广告,《发泄变态性欲的女作家专号》的作者的批评所依据、所针对的都是一个刊载在《真美善》第2卷第6号上的“征文启事”,并大加鞑伐之词,实在不能算是客观的批评。
    ⑥ 不谦:《发泄变态性欲的女作家专号》,《新女性》,1929年第4卷第1期,第75-76页。
    ① 少飞:《告智慧的男女们》,《上海漫画》,1929年第40期,第7页。
    ② 编者:《冰心庐隐与张若谷》,《狮吼》,1929年第11期,第33页。
    ③ 编者:《对不住张若谷》,《狮吼》,1929年期12期,第25页。
    ④ “中国荒凉紊乱的文坛上,几年以内却已有好多位天才的女作家向着我们发出异常可羡的光辉,这是我们简短的新文化历史上最可自傲的一点;然而,感觉不十分灵敏的群众对于这种现象却淡漠得很;这也是我们老大民族的老脾气,没有人大声叫嚷,他们的耳朵永远是聋的,眼睛永远是瞎的!因此,我们想趁着本店周年的机会发行一本《女作家专号》,给中国文艺界的鲜花,读书界的天使做一个摇旗呐喊的先锋,让聋盲的群众认识她们全体整个的伟大。”见上海真美善编辑所:《真美善女作家号征文启事》,《真美善》,1928年第2卷第6期。
    ① “我们与印刷所订的合同,本来是以二十万字计算现在有三十多万字,……我们不得已只好抽去了十万多字,移在将来《真美善》杂志上发表。”见张若谷:《编者讲话》,《真美善·女作家专号》,真美善书店,1929年版,第6页。
    ② “若谷居然拉到了许多人汇集为四五十万字的一册。”见苏雪林:《苏雪林自传》,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72页。
    ③ 张若谷搜集批评文稿31篇,实际不止这个数字,笔者据所见文稿资料估计在40篇左右。
    ④ 张若谷:《真美善·女作家专号》,真美善书店,1931年第3版,版权页。
    ⑤ 苏雪林:《苏雪林自传》,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72页。
    ⑥ 张若谷:《编者讲话》,《真美善·女作家专号》,真美善书店,1931年第3版。
    ⑦ “陈学昭女士寄来一篇小说《南风的梦》,凡十余万言,因篇幅太长,已另付印单行本。”见张若谷:《编者讲话》,《真美善·女作家专号》,真美善书店,1931年第3版。《南风的梦》在真美善书店1929年3月出版。
    ① 邵洵美:《我和孟朴先生的秘密》,《人言周刊》,1935年第2卷第17期。
    ② 曾虚白:《曾虚白自传》,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8年版,第99页。
    ③ 曾虚白:《曾虚白自传》,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8年版,第99页。
    ④ 刘舞心:《致孟朴先生的信》,《真美善》,1928年第2第5号。
    ⑤ 刘舞心:《致孟朴先生的信》,《真美善》,1928年第2第5号。
    ⑥ 曾虚白:《曾虚白自传》,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8年版,第99页。
    ⑦ 曾虚白:《曾虚白自传》,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8年版,第100页。
    ⑧ “您若不是彻底研究过全书的意义,尝味了作者想象的内在,怎么能说出这几句话?这真使我不自禁地手舞足蹈的欢喜。”见病夫:《复刘舞心女士书》,《真美善》,1928年第2卷第5号。
    ① 病夫:《复刘舞心文士书》,《真美善》,1928年第2卷弟5号。
    ② 曾虚白:《曾虚白自传》,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8年版,第100页。
    ③ 在《肉与死》的后记里曾朴还提出过一个更为具体化的对该书的阅读感受和译介动机:“那里面活现着的变态性欲,卖淫杂交,狂乱,蛊惑,杀害,盗窃,仇恨,愚妄,哪一件不是人类最丑恶的事材!然而在他思想的园地里,细腻地,绮丽地,渐渐蜕化成了一朵朵珍奇璀璨的鲜花。我们只觉得拍浮在纸面上的只是不可言说的美。我们译这部丑恶美化的作品来证明我们艺术惟美的信仰,不使冒牌的丑恶,侵袭了艺术之宫。”(见边勒鲁意著,病夫,虚白合译:《肉与死》,真美善书店,1929年版,“后记”和第6、7页。)这段话足以说明曾氏父子的文学审美与审丑能力和态度,要比当时文艺界一般的见识要高尚和严肃,他们不以纸面上文字里的“丑”为丑,而是以其表现出的审美精神和意蕴为“美”,看得到作品深层次的美感。
    ④ 病夫:《复刘舞心女士的第二封信》,《真美善》,1928年第3卷第2号。
    ⑤ 曾朴在信中交代了边勒鲁意的《阿弗洛狄德》一书在中国的读者、研究者,有为其文艺沙龙中的作家群自塑群像的意味:“边勒鲁意的作品,在中国文坛上,不大提及,尤其是《阿弗洛狄德》。最先提出的就是我,张若谷和徐蔚南两君都是醉心法国文学的人,各买了一本,邵洵美买了一本英译本的限制本,花去了三十多元的巨价,其余读书最多最勤的赵景深君,一定是读过的,大约欣赏而起哄的不过是我们几个最熟悉的朋友。”见病夫:《复刘舞心女士的第二封信》,《真美善》,1928年第3卷第2号。
    ① 曾虚白在忆及此事时曾坦言:“实际,父亲早就猜到这是洵美在后面做导演,可是真要搠破了,让这美丽的故事无疾而终才真是令人扫兴只有傻子才会干的事。正真了解父亲的邵洵美是在帮助父亲在他的幻想里制造一个他求之不得最适合他理想要求的女孩子。父亲会无情无理的毁了她吗!他故意写两篇复信先后发表在真美善杂志上,来表示他深信这故事的真实,藉以永远保持这故事在他幻想里像《肉与死》一样的有‘梦的漂渺之美,醉的惝恍之美’。这真是他们两人游戏人间制造出来的杰作,也是父亲广交文友最后的结晶。”见曾虚白:《曾虚白自传》,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8年版,第101页。
    ② 曾虚白:《曾虚白自传》,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8年版,第101页。
    ① 第1卷为半月刊12期,从第2卷第1期至第7卷第3号为月刊(每卷6号),共33期,季刊第一卷2期,“女作家号”1期,共计48期。
    ② 不含“真美善书店”本店出版图书广告和《真美善》本刊期刊目录广告,“附录一:真美善书店出版图书目录(1927-1931)”中所列图书均有广告在《真美善》连续登载,故在本目中略去。
    ③ 详见“附录四:《真美善》杂志登载各类广告目录”.
    ④ 《真美善》杂志广告价目,分甲、乙、丙三种:“甲种底封面之外面全面四十元半面三十元;乙种封面之内面及对面或正文首篇对面及底页之内面全面三十二元半面二十元四分之一十元;丙种正文中或后面全面二十元半面十元四分之一八元”,见编者:《广告价目》,《真美善》,1927-1931年各期,封三。
    ① 详见“附录一:真美善书店出版图书目录(1927-1931)
    ② 这些期次是:2.6;3.2;3.3;3.4;3.6;4.1:4.2;4.3;4.4:4.5;4.6:5.1;5.2;5.3;5.4;5.6;6.2。
    ③ 这些书评文章的作者和篇次分别是:毛一波17篇次,师鸠7篇次,王坟2篇次,电光2篇次,汤增敭2篇次,赵景深、何辰、浩然、李赞华、司君、钟敬文、何如、傅润华、明若、士馨、逸菲、病夫、王树勋、符生、莫芷痕各1篇次。
    ④ 其中有郁达夫的《日记九种》、凌叔华的《花之寺》、沈端先译《女人的天国》、汪静之的《北老儿》、郭沫若的《反正前后》、梁实秋的《骂人的艺术》、巴金的《灭亡》、潘汉年的《离婚》、叶灵凤的《菊子夫人》、沈从文的《入伍后》、冯文炳的《竹林的故事》和《桃园》、成仿吾的《流浪》、托尔斯泰的《复活》等中外文学名著被评论,此外便以真美善书店本店出版图书居多,有10部。
    ⑤ 此指泰东书局出版的前期创造社的书籍,后来创造社自办出版部,成员书籍基本都由其出版。
    ⑥ 编者:《书报映象·编者附识》,《真美善》,1929年第2卷第6期。
    ⑦ 浩然:《<骂人的艺术>——中国文章的价值》,《真美善》,1929年第4卷第3号。
    ① 师鸠:《叶鼎洛的大胖女儿》,《真美善》,1929年第3卷第2号。
    ② 编者:《书报映象·编者附识》,《真美善》,1929年第2卷第6号。
    ① 具体书目及出版信息参见“附录一:真美善书店出版图书目录(1927-1931)”。
    ② 法国14种,英国3种,美国3种,日本4种,俄国1种,捷克1种,欧美合集1种,《世界杰作小说选》2辑。
    ③ 分别是法语、英语、日语、俄语、捷克语。
    ④ 他们是法国的嚣俄、佐拉、梅丽曼、葛尔孟、莫郎、穆里哀、边勒鲁意和法郎士,美国的佛雷特里克、德兰散和皮蔼尔,英国的哈代、王尔德和巴翁兹,日本的武者小路实笃、夏目漱石和高桥清吾,捷克的史万德孩女士,俄国的薄力哈诺夫。
    ⑤ 最早译为《枭欤》,有正书局1916年9月出版,1927年9月更名为《吕克兰斯鲍夏》在真美善书店出版。
    ⑥ 《吕伯兰》最早连载于《学衡》第36,37期(1924.12-1925.1),1927年9月在真美善书店出单行本。
    ⑦ 最早译为《银瓶怨》,连载于《小说月报》第5卷1-4号(1914.4.25--7.25),1930年4月改名为《项日乐》在真美善书店出版。
    ⑧ 《九十三年》最早连载于《时报》1912年4月13日—6月14日间,有正书局1913年10月出版单行本。详见附录二注9。
    ① 这两部翻译小说集所收篇目,均为先在《真美善》杂志上单篇发表,后结集出版。
    ② 虚白原编,蒲梢修订:《汉译东西洋文学作品编目(第一回)》,真美善书店,1929年版,编例。
    ③ 依次是:日本、印度、波斯、阿拉伯、犹太、俄罗斯、芬兰、波兰、瑞典、挪威、丹麦、德意志(意大利附)、匈牙利、保加利亚、希腊、捷克、瑞士、罗马、意大利、法兰西、荷兰、比利时、西班牙、英吉利、非洲、杂集。
    ④ 他们是病夫、虚白、崔万孚、崔万秋、夏莱蒂(杜衡)、行泽、沈小瑟、张若谷、古鲁、杜芳女士、子京、续新女士、方于女士、张娴、顾仲彝、林徽因、杨毓溥、竞文、荩蔬、汪惆然、怀瑾、陈毓泰、赵景深、王坟、黄龙、高建华、叶秋原、炎德、查士骥、文益重、王家棫、潇雨、成孟雪、沈默、陆贞明、肖牧、陈宀竹、龙朱、姜蕴刚、沈来秋、卢世延、李青崖、邵洵美、楠莱晏、徐蔚南、张璇铭、章石承、季肃、储安平、味真、潘修桐等51位翻译家。
    ⑤ 法国、美国、英国、日本、西班牙、匈牙利、德国、新犹太、俄国、暹罗、保加利亚、挪威、意大利、瑞典、爱尔兰、印度和中国等17国。以上各国中英、美、爱尔兰同为英语,其余各有本国语,共14种语言。
    ① 其中专论翻译的有《翻译的困难》(虚白,1.6)、《读张凤<用各体诗译外国诗的试验>》(上)(病夫,1.10)、《读张凤<用各体诗译外国诗的试验>》(下)(病夫,1.11)、《对<少女日记>译本的商榷》(耀仲,1.12)、《中国翻译欧美作品的成绩》(虚白,2.6)、《俄国文学汉译编目》(赵景深,2.6)、《致<新月>的陈淑先生》(虚白,3.3)、《翻译中的神韵与达——西滢先生论翻译的补充》(虚白,5.1)、《论戴望舒批评徐译<女优泰倚思>》(王声、虚白,5.4)和《胡适博士<米格尔>译文的商榷》(符生,5.6)等,捎带论及翻译的有《编者的一点小意见》(病夫,1.1)、《编者一个忠实的答复》(病夫,1.4)、《模仿与文学》(虚白,1.11)、《复王石樵、黄序庞、愿羲》(病夫,1.11)、《复胡适的信》(病夫,1.12)、《给全国新文艺作者一封公开的信》(虚白,2.1)。
    ② 樽本照雄:《清末民初的翻译小说》,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8-29页。
    ① 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② 曾虚白:《曾孟朴先生年谱》,《宇宙风》,1935年第2期,第109页。
    ③ 曾虚白:《曾孟朴先生年谱》,《宇宙风》,1935年第2期,第109页。
    ④ 病夫:《编者的一点小意见》,《真美善》,1927年第1卷第1号。
    ⑤ 病夫:《编者的一点小意见》,《真美善》,1927年第1卷第1号。
    ⑥ 此语是陈季同给曾朴转述的法郎士对于中国文学的评价,并非陈季同本人的观点,此后则是曾朴向胡适转述的陈季同的观点。
    ① 病夫:《复胡适的信》,《真美善》,1928年第1卷第12号。请注意,这段话是曾朴在《复胡适的信》中转述给胡适的,是陈季同在与曾朴交往之初就告于曾朴的。因为这段议论在曾朴致胡适信的中,有些粗心的研究者误以为是曾朴个人的观点。
    ② 病夫:《复胡适的信》,《真美善》,1928年第1卷第12号。
    ① 病夫:《编者的一点小意见》,《真美善》,1927年第1卷第1号。
    ② 病夫:《复胡适的信》,《真美善》,1928年第1卷第12号。
    ③ 病夫:《复胡适的信》,《真美善》,1928年第1卷第12号。
    ④ 病夫:《复胡适的信》,《真美善》,1928年第1卷第12号。
    ⑤ 病夫:《复王石樵、黄序庞、愿羲的信》,《真美善》,1928年第1卷第11号。
    ⑥ 虚白:《模仿与文学》,《真美善》,1928年第1卷第11号。
    ⑦ 病夫:《编者的一点小意见》,《真美善》,1927年第1卷第1号。
    ① 邵洵美:《谈翻译》,《人言周刊》,1934年第1卷第43期。
    ② 病夫:《复王石樵、黄序庞、愿羲的信》,《真美善》,1928年第1卷第11号。
    ③ 病夫:《复王石樵、黄序庞、愿羲的信》,《真美善》,1928年第1卷第11号。
    ④ 病夫:《复王石樵、黄序庞、愿羲的信》,《真美善》,1928年第1卷第11号。
    ① 病夫:《复王石樵、黄序庞、愿羲的信》,《真美善》,1928年第1卷第11号。
    ① 虚白:《从办杂志说到办日报·复林樵民》,《真美善》,1928年第2卷第5号。
    ② 病夫:《复胡适的信》,《真美善》,1928年第1卷第12号。
    ③ 病夫:《复王石樵、黄序庞、愿羲的信》,《真美善》,1928年第1卷第11号。
    ① 唐沅等:《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目录汇编》(第二卷),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版,第1138页。
    ② 病夫:《复王石樵、黄序庞、愿羲的信》,《真美善》,1928年第1卷第11号。
    ① 病夫:《复胡适的信》,《真美善》,1928年第1卷第12号。
    ② 病夫:《复胡适的信》,《真美善》,1928年第1卷第12号。
    ③ 病夫:《复胡适的信》,《真美善》,1928年第1卷第12号。
    ④ 虚白原编,蒲梢修订:《汉译东西洋文学作品编目(第一回)》,真美善书店,1929年版,编例。
    ① 病夫:《复胡适的信》,《真美善》,1928年第1卷第12号。
    ② 病夫:《复胡适的信》,《真美善》,1928年第1卷第12号。
    ③ 病夫:《编者的一点小意见》,《真美善》,1927年第1卷第1号。
    ④ 病夫:《复胡适的信》,《真美善》,1928年第1卷第12号。
    ⑤ 病夫:《复胡适的信》,《真美善》,1928年第1卷第12号。
    ⑥ 病夫:《复胡适的信》,《真美善》,1928年第1卷第12号。
    ① 病夫:《复胡适的信》,《真美善》,1928年第1卷第12号。
    ② 病夫:《复胡适的信》,《真美善》,1928年第1卷第12号。
    ③ 胡适:《致曾孟朴先生的信》,《真美善》,1928年第1卷第12号。
    ④ 病夫:《吕伯兰·译者自叙》,真美善书店,1927年版,第3页。
    ⑤ 彭思:《致孟朴先生的信》,《真美善》,1927年第1卷第4号。
    ⑥ 病夫:《编者一个忠实的答复·复彭思》,《真美善》,1927年第1卷第4号。
    ① 虚白:《论戴望舒批评徐译<女优泰倚思>》,《真美善》,1930年第5卷第4号。
    ② 虚白:《论戴望舒批评徐译<女优泰倚思>》,《真美善》,1930年第5卷第4号。
    ③ 真美善编辑所:《征求文稿》,《真美善》,1927年第1卷第1号。
    ④ 真美善编辑所:《征求文稿》,《真美善》,1927年第1卷第1号。
    ⑤ 病夫:《编者的一点小意见》,《真美善》,1927年第1卷第1号。
    ⑥ 病夫:《编者的一点小意见》,《真美善》,1927年第1卷第1号。
    ① 曾虚白:《翻译的困难》,《真美善》,1928年第1卷第6号。
    ② 曾虚白:《翻译的困难》,《真美善》,1928年第1卷第6号。
    ③ 曾虚白:《翻译的困难》,《真美善》,1928年第1卷第6号。
    ① 曾虚白:《翻译的困难》,《真美善》,1928年第1卷第6号。
    ② 曾虚白:《翻译的困难》,《真美善》,1928年第1卷第6号。
    ③ 曾虚白:《翻译的困难》,《真美善》,1928年第1卷第6号。
    ④ 曾虚白:《翻译的困难》,《真美善》,1928年第1卷第6号。
    ① 曾虚白:《翻译的困难》,《真美善》,1928年第1卷第6号。
    ② 曾虚白:《翻译的困难》,《真美善》,1928年第1卷第6号。
    ③ 邵洵美:《谈翻译》,《人言周刊》,1934年第1卷第43期。
    ① 曾朴:《吕伯兰·译者自叙》,真美善书店,1927年版,第3页。
    ② 佚名:《编者小言》,《真美善》,1930年第6卷第3号,第828页。
    ③ 曾朴:《读张凤<用各体诗译外国诗的实验>》,《真美善》,1928年第1卷第10号。
    [1]陈平原.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清末民初小说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郁达夫.郁达夫全集·第三卷·散文[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4][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吴叡人译.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流布[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1.
    [5]邵洵美.洵美文存[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6.
    [6]林淇.海上才子邵洵美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7]茅盾.茅盾全集·中国文论一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8]茅盾.茅盾全集·中国文论二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9]张中良.五四时期的翻译文学[M].台北:秀威资讯科技,2005.
    [10]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11]李今.海派小说与现代都市文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12]解志熙.美的偏执——中国现代唯美-颓废主义文学思潮研究[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
    [13]旷新年.1928:革命文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14]李楠.晚清、民国时期上海小报研究:一种综合的文化、文学考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15]孔海珠.文气相投的朋友圈子——从邵洵美的一封邀宴信说起[M].孔海珠.浮沉之间——上海文坛旧事二编.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6:103.
    [16]邵洵美.儒林新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
    [17]宋原放,孙颙.上海出版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18]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9]唐沅等.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目录汇编(第二卷)[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20]朱传誉.曾孟朴生平概述[M].台北:天一出版社,1982:81-85.
    [21]时萌.曾朴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41.
    [22]朱传誉.曾孟朴作品研究目录[G].台北: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82.
    [23]Peter Li. Tseng P'u.Twayne Publishers,1980。
    [24]时萌.曾朴及虞山作家群[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
    [25]魏绍昌.孽海花资料(增订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26]王祖献.孽海花论稿[M].合肥:黄山书社,1990.
    [27]欧阳健.曾朴与孽海花[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
    [28]杨联芬.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9][美]李培德.陈孟坚译.曾孟朴的文学旅程[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7.
    [30]曾虚白.曾虚白自传[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8.
    [31]郁达夫.炉边独语[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1.
    [32]沈从文.“文艺政策”探讨[M].刘洪涛编.沈从文批评文集.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
    [33]陈硕文.上海三十年代都会文艺中的巴黎情调[D].台北:台湾政治大学,2009.
    [34]李永东.租界文化与30年代文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35][日]樽本照雄.清末民初的翻译小说.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36]苏雪林.苏雪林自传[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
    [37]邵洵美.一个人的谈话:文艺闲话[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49.
    [38][法]皮埃尔·布迪厄.刘晖译.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39]郭沫若.创造十年[M].沫若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72.
    [40]杨联芬等.20世纪中国文学期刊与思潮:1897—1949[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
    [41]张若谷.异国情调[M].上海:世界书局,1929.
    [42][法]嚣俄著,东亚病夫译.欧那尼[M].上海:真美善书店,1927.
    [43][法]嚣俄著,东亚病夫译.夫人学堂[M].上海:真美善书店,1927.
    [44]张若谷.异国情调.上海:世界书局,1929.
    [45]东亚病夫.东亚病夫序.张若谷.异国情调[M].上海:世界书局,1929.
    [46]张若谷.代序.咖啡座谈[M].上海:真美善书店,1929.
    [47]东亚病夫.吕伯兰·译者自叙[M].上海:真美善书店,1927.
    [48]虚白原编.蒲梢修订.汉译东西洋文学作品编目(第一回)[M].上海:真美善书店,1929.
    [49]东亚病夫.孽海花[M].上海:真美善书店,1928:4-5.
    [50]边勒鲁意著,病夫.虚白译.肉与死[M].上海:真美善书店,1929:后记,6-7.
    [51]东亚病夫.东亚病夫序[M].张若谷.异国情调.上海:世界书局,1929:7.
    [52]徐蔚南.都市的男女[M].上海:真美善书店,1929:11.
    [53]曾虚白.美国文学ABC[M].上海:世界书局,1928.
    [54]张若谷.十五年写作经验[M].上海:谷峰出版社,1930:58.
    [1]《越风》
    [2]《时代》
    [3]《狮吼》
    [4]《新月》
    [5]《新青年》
    [6]《真美善》
    [7]《宇宙风》
    [8]《十日谈》
    [9]《新女性》
    [10]《小说月报》
    [11]《上海漫画》
    [12]《人言周刊》
    [13]《申报·自由谈》
    [1]曾虚白编.曾公孟朴纪念特辑[J].宇宙风,1935,2.
    [2]徐一士.读<曾孟朴先生年谱>[J].国闻周报,1935,12(40),(42)
    [3]日本清末小说研究会.曾孟朴研究资料目录[J].清末小说研究,1978,2.
    [4]马晓东.从“真事实”到“真情感”——曾朴创作观的现代转型[J].文化与诗学,2009,2.
    [5]杨联芬.从曾朴到李劫人:中国长篇历史小说现代模式的形成[J].四川大学学报,2003,6.
    [6]沈潜.近代社会变迁与曾朴的文化选择[J].苏州大学学报,2008,1.
    [7]张正.论曾朴文学活动的价值取向[D].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5.
    [8]吴舜华.试论曾朴小说创作的超越性[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9,6.
    [9]钱林森.“新旧文学交替时代的一道大桥梁”——曾朴与法国文学[J].中国文化研究,1997,2.
    [10]袁荻涌.曾朴对法国文学的接受与翻译[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1,4.
    [11]马晓冬.不一样的“革命”——曾朴译<九十三年>[J].法国研究,2009,3.
    [12]车琳.曾朴——中法文学交流的先行者[J].外国文学,1998,3.
    [13]胡蓉.论曾朴对雨果作品的译介与接受[J].云南大学学报,2005,5.
    [14]李永东.政治与情欲的双重叙事——论上海租界语境调控下的《孽海花》[J].中国文学研究,2011,1.
    [15]陈梦.曾朴与雨果[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6.
    [16]宋莉华.上海、法租界与晚清小说对异域的想像性建构——以《孽海花》为中心[C].21世纪都市发展与文化:上海——巴黎都市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年10月.
    [17]陈梦.容纳外界成分,培养创造源泉——试论雨果对曾朴的创作影响[J].宁夏大学学报,2007,5.
    [18]陈梦.寻求“真善美”和谐统一——曾朴与雨果的文艺思想比较[J].艺术教育,2006,1.
    [19]马晓冬.译本的选择与阐释:译者对本土文学的参与——以<肉与死>为中心[J].中国比较文学,2011,2.
    [20]马晓冬.作者与译者的对话:曾朴的<鲁男子>与法国小说<肉与死>[J].延边大学学报,2008,6.
    [21]徐蒙.曾朴的编辑出版活动[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0,2.
    [22]王建辉.小说家兼出版家曾朴[J].出版广角,2000,11.
    [23]曹培根.常熟近现代作家群的编辑出版与创作活动[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7,11.
    [24]徐雁平.曾氏父子与真美善书店[J].编辑学刊,1998,3.
    [25]郭谦.曾氏父子开真美善书店[J].世纪,2006,4.
    [26]时萌.曾朴探索新文学之路[J].淮阴师专学报,1996,2.
    [27]张凯的.“谴责小说”视野中的《孽海花》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6月.
    [28]刘大先.流言时代:《孽海花》与晚清三十年[J].明清小说研究,2012,2.
    [29]田甜.社会转型视角下《孽海花》的现代性书写[D].江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6月.
    [30]李华,何志平.论《孽海花》艺术形式的矛盾性[J].明清小说研究,1992,1.
    [31]杨联芬.《孽海花》与中国历史小说模式的转变[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2,4.
    [32]张瑜.重构“作者/读者”关系的企图——从《孽海花》的一段作者辩白说起[J].安徽文学,2007,2.
    [33]宋莉华.传统与现代之间:从《孽海花》看晚清小说中的异域书写[J].文学遗产,2008,1.
    [34]闫立飞.现代中国历史小说的发生——以吴趼人、曾朴为例[J].天津大学学报,2008,3.
    [35]刘宇.《孽海花》价值新论[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5月.
    [36]王芳.论《孽海花》的结构[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11月.
    [37]郭志芳.《孽海花》的多重意蕴探析[D].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6月.
    [38]吴舜华.曾朴与晚清小说的现代性萌芽[J].小说评论,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