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佛教与王学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梁启超前半生的主要志业就是“以言论造成一种理想的政治人物”,情感刺激是主要手段。他所谓的情感实际上就是维新派人士强调的“心力”,包括现代语境下的“情感”、“意志”、“欲望”、“愿望”等内涵。
     梁启超充分认识到非理性的情感、意志等在人类心理结构中的重要性,故“新民”不单是知识上的启蒙,也是情感上的陶养,而这种陶养主要体现在对“心力”的强调。本文的第一章论述了维新派的心力观及梁启超心中具足心力的豪杰的人格理想。
     梁启超认为艺术是情感启蒙的利器。他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论述了小说这种作为士大夫长期不甚措意的新文体在刺激国民感情上所能起到的巨大功用。本文的第二章具体探讨了梁氏“以小说移情”的策略。
     梁启超认为情感的结晶是宗教。他受康有为及谭嗣同的影响,选择了“应用佛教”,取其能够磨炼人的热力,并修炼出一种博大的爱力。本文的第三章具体探讨了梁氏“以佛教炼心”的策略。
     梁启超有感于当时许多革命志士道德败坏,“爱国心”不纯正,故要以王学来修身养性,培养醇厚的爱国情感。本文的第四章具体探讨了梁氏“以工学修心”的策略。
Liang Qichao employed art ("new novel"), Buddhism and Wang Yangming's philosophy to enhance people's mind power and emotions.
     The main course of Liang Qichao's first half of life is to "use speeches to make a type of ideal politicians." Emotional stimulation is the principal method. The "emotion" he refers to actually is the "mind power" which the reformists emphasize a lot. It includes "emotion", "willpower", "aspiration", "desire" etc in the modern context.
     Liang Qichao fully recogniz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irrational emotion and willpower in the psych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human beings. Therefore, "renovating the people (Xinmin) not only means the enlightment of knowledge, but also the cultivation of emotion which primarily gives expression to the emphasis of the "mind power". The first chapter deals with the reformists'conception of mind power, and the ideal personality of Liang which is called by him the hero.
     Liang thinks that art is an efficient instrument of the emotional enlightment. He talks about the great influence of the novel as a new literary form which can stimulate people's emotion. The second chapter deals with Liang's strategy of using novels to empathize.
     Liang believes religion is the fruit of emotio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Kang Youwei and Tan Sitong, he chooses the "applied Buddhism" to chasten people's passion, and make people's love to become broader. The third chapter deals with Liang's strategy of using Buddhism to sharp the will.
     Liang feels that many revolutionaries'are corrupted morally. Thus their patriotism is not sincere. He thinks it is necessary to cultivate moral character and pure patriotism by Wang Yangming's philosophy. The fourth chapter deals with Liang's strategy of using Wang Yangming's philosophy to cultivate one's heart.
引文
1康有为《上清帝第四书》中谈到“夫泰西诸国之相逼,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也。囊代四夷之交侵,以强兵相陵而已,未有治法文学之事也。今泰西诸国,以治法相竞,以智学相上,此诚从古诸夷之所无也。”载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第149页。
    2《吾今后所以报国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三,第52页。本文所引用《饮冰室合集》均为中华书局出版,1989年第1版,2008年第5次印刷,以下不再特别注明。
    3参见黄进兴《梁启超的终极关怀》,载氏著《优入圣域:权力、信仰与正当性》,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初归国演说辞》,《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九,第4页。
    5《〈清议报〉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第54页。
    6《〈新民从报〉章程》,夏晓虹辑《〈饮冰室合集〉集外文》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5页。
    7【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5年,第3页。
    8陈寅恪《读吴其昌撰梁启超传书后》,载夏晓虹《追忆梁启超》,三联书店,2009,第151页。
    9梁启超撰、朱维铮导读《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86页。
    10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1页。
    11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9页。
    12王栻主编《严复集》,中华书局,1986年,第632页。
    13《伤心之言》,《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三,第54页。
    14《“知不可而为”主义与“为而不有”主义》,《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七,第60页。
    15梁漱溟《写在〈纪念梁任公先生〉一文之后》,载夏晓虹《追忆梁启超》,三联书店,2009,第219页。
    16陈伯庄《谈梁任公先生》,载夏晓虹《追忆梁启超》,三联书店,2009,第119页.
    17熊佛西《记梁任公先生二三事》,载夏晓虹《追忆梁启超》,三联书店,2009,第295页。
    18《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七,第71页。
    19详见论文第一章
    20陈国恩、朱华阳《阳明心学与梁启超的文学改良观》,载《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年06期第722-728页
    21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就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感秘密”的钥匙都掌住了。
    因各人感觉机关用得熟与不熟,以及外界帮助引起的机会有无多少,于是趣味享用之程度,生出无量差别。感觉器官敏则趣味增,感觉器官钝则趣味减;诱发机缘多则趣味强,诱发机缘少则趣味弱。专从事诱发以刺激各人器官不使钝的,有三种利器:一是文学,二是音乐,三是美术。“《美术与生活》,《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九,第23页。
    22《评非宗教同盟》,《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八,第19页。
    23参见许纪霖编《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史论》,新星出版社,2005。
    24余英时《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北京:三联书店,2004;《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北京:三联书店,2005
    25张灏《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新星出版社,2006;《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寻求秩序与意义》,新星出版社,2006
    26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近代读书人的思想世界与治学取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裂变中的传承:20世纪前期的中国文化与学术》,中华书局,2009
    27杨国强《晚清的士人与世相》,三联书店,2008;《百年嬗蜕:中国近代的士与社会》,上 海三联书店,1997
    28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适之为中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9杨念群《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大知识群体互动的比较研究》,北京:三联书店,1997
    30桑兵《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桑兵《清末的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北京:三联书店,1995
    31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续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晚清政治思想史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2汪荣祖《从传统中求变:晚清思想史研究》,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
    33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79
    34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北京:三联书店,2004
    35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法律出版社,2009
    36高瑞泉《天命的没落:中国近代唯意志论思潮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中国近代社会思潮》,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中国现代精神传统:中国的现代性观念谱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37陈少明《被解释的传统:近代思想史新论》,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
    38夏晓虹《觉世与传世:梁启超的文学道路》,中华书局,2006,第3页。
    39夏晓虹《觉世与传世:梁启超的文学道路》,中华书局,2006
    40如徐连云.为求觉世著文章.[D]长春:吉林大学,2000;陈瑞凤.《新民丛报》与梁启超的散文创作.[D]华南师范大学,2007:;罗义华.论梁启超的“流质性”与转型期中国文学的现代品格.[D]成都:四川大学,2006:郑焕钊.启蒙与梁启超诗学形态.[D]暨南大学,2009:
    41杨晓明著《梁启超文论的现代性阐释》(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马睿著《从经学到美学:中国近代文论知识话语的植变》(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金雅《梁启超美学思想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方红梅《梁启超“趣味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42关于晚清佛学复兴的论著,葛兆光先生撰有《关于近十年中国近代佛教研究著作的一个评论》,载氏著《西潮又东风:晚清民初思想、宗教与学术十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242页,可供参考。其中与本文讨论比较相关的有麻天祥《晚清佛学与近代社会思潮》、李向平《救世与救心——中国近代佛教复兴思潮研究》和邓子美《传统佛教与中国近代化》。
    43比如以下几篇硕士论文:马风莲.梁启超新民思想及其意义.[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9:李新英.梁启超新民伦理思想探析.[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9:耿励.梁启超国民性改造思想及其现代价值.[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6:管艳.梁启超公德思想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8:彭建河.梁启超《新民说》伦理思想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7:
    44罗志田.越是时代的就越永恒:梁启超文本的跨世纪解读——评黄克武《一个被放弃的选择:梁启超调适思想之研究》.[J]中国图书评论.2007,(2):78-83
    45《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八十九,第15页。
    46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页
    47朱熹的“醇儒”说认为,“圣人一身,浑然天理。”“圣人之教,必欲其尽去人欲而复全天理。”王阳明“人到纯乎天理方是圣。金到足色方是精。……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必欲此心纯乎天理,而无一毫人欲之私,此作圣之功也。”
    48王佩诤校《龚自珍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5年,第434页。
    49《壬癸之际胎观第四》,王佩诤校《龚自珍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5年,第15页。
    50高瑞泉《天命的没落:中国近代唯意志论思潮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1页。
    51《仁学》,载《谭嗣同全集》,中华书局,1981年,第293页。
    52《仁学》,载《谭嗣同全集》,中华书局,1981年,第291页。
    53《仁学》,载《谭嗣同全集》,中华书局,1981年,第291页。
    54《京师保国会第一集演说》,《康有为政论集》,中华书局,1981年,第241页。
    55《保国会演说词》,《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第27页。
    56《新民说·论尚武》,《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第115页。
    57关于该文抄袭德富苏峰的争议,参见夏晓虹《觉世与传世——梁启超的文学道路》,中华书局,2006年,第247页。我赞同夏晓虹所言“在梁启超本人,读德富苏峰著作时,更多地倒可能是一种‘先得我心’的感觉,不觉忘乎所以,移花接木,借用作自己的文章。”“梁 启超把德富苏峰在此文中表达的思想确确实实当作了自己的思想。”
    58若是者,我自忘其为我,无以名之,名之曰“烟士披里纯”。
    59“虽然,有可以得之之道一焉:曰至诚而已矣。更详言之,则捐弃百事,而专注于—目的,忠纯专一,终身以事之也。”《烟士披里纯》,《饮冰事合集》专集之二,第72页。
    60《新民说·论进取冒险》,《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第27页。。
    61《仁学》,载《谭嗣全集》,中华书局,1981年,第292页。
    62《仁学》,载《谭嗣同全集》,中华书局,1981年,第357页。
    63《仁学》,载《谭嗣同全集》,中华书局,1981年,第460页。
    64《仁学》,载《谭嗣同全集》,中华书局,1981年,第358页。
    65《仁学》,载《谭嗣同全集》,中华书局,1981年,第371页。
    66《南海康先生传》,《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第71页。
    67楼宇烈整理《康子内外篇(外立种)》,中华书局,1988年,第15页。
    68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中华书局,1981年,第769页。
    69楼宇烈整理《康子内外篇(外立种》,中华书局,1988年,第16页。
    70楼宇烈整理《康南海自编年谱(外二种)》,中华书局,1992年,第8页。
    71楼宇烈整理《康南海自编年谱(外二种)》,中华书局,1992年,第8页。
    72楼宇烈整理《康南海自编年谱(外二种)》,中华书局,1992年,第8页。
    73《自由书·无欲与多欲》,《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第73页。
    74《乐利主义泰斗边沁之学说》,《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三,第38页。
    75梁启超在《新民说》中进行的“道德革命”首先是重在提倡他认为中国人素所欠缺的“公德”,通过系统地“采补”西方近代社会价值观念来实行的。他在《新民说》中系统地提出了“国家思想”、“进取冒险”、“权利、义务思想”、“自由”、“进步”、“自尊”、“合群”、“毅力”、“尚武”等精神价值,以及“生利分利”,即为谋生能力等,凡此种种,在梁启超看来,均是“新民德”的应有之义。有学者将梁启超精心抉择出来的精神价值,分为两种类型:一种大约可归为“政治道德价值”范畴,包括“国家思想’,、“权利思想”、“义务思想”、“进步’,、“合群”等,此类价值理念以“合群”为核心,以“进步”为动力,而“权利、义务思想”的实施,最后落实在“国家思想”上。但不管怎样,以上基本在现实世界表现为处理“个人与国家、社会”之间的关系。梁启超认为这些价值不单单是处理二者问关系的,关键更在于使国民与国家融为一体,成为争取国家主权、国家认同、国家进步的精神核心。另一种价值类型大约可归之为“现代性人格价值”范畴,包括“进取冒险”、“自尊”、“自由”、“毅力”、“尚武”以及“生利分利”之“经济人”特质。“现代性人格价值”集中表现为“自我认同”观念,强调“自由意志”,肯定自我的存在以及自我价值,并表现出强烈的扩张性人格特征等。参见段江波《危机·革命·重建——梁启超论“过渡时代”的中国道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81页。从中亦可窥见他个人对这些他认为导致西方强盛的价值观的向慕,并相应地以此来“变化气质”。
    76段江波《危机·革命·重建——梁启超论“过渡时代”的中国道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11页。
    77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129页。
    78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129页。
    79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125页。
    80《过渡时代论》,《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第32页。
    81早在1897年,梁启超就高度震惊于“曰本以区区三岛,县琉球,割台湾,胁高丽,逼上国,西方之雄者,……咸屏息重足,莫敢藐视”而致强大的事实;并了解日本强大“其始乃不过起于数藩士之论议,一夫倡,百夫和;一夫趋,百夫走;一夫死,百夫继。……其一二定大难,立大功,赫赫于域外者不必道,乃至僧而亦侠,医而亦侠,妇女而亦侠,荆、聂肩比,朱、郭斗量,攘夷之刀,纵横于腰间”(《记东侠》,《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第29页。)的举国尚武任侠的历史。当他到了日本,于1899年冬腊之间,信步游上野,看到日本兵卒入营出营之时,亲友家族相与迎送,以之为光荣,这种荣耀,有甚于中国入学中举替花时,而日本人竟以战死为荣(有的送行标帜上题曰“祈战死”)的景象让他“余见之矍然肃然.流连而不能去”。他深思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曰本国俗与中国国俗有大相异者一端,曰尚武 与右文是也。中国历代诗歌皆言从军苦,日本之诗歌无不言从军乐。吾尝见甲午、乙未问,日本报章所载赠人从军诗,皆祝其勿生还者也。”(《自由书·祈战死》,《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第37页。)
    82梁启超看出“尚武”之于整个日本民族的重要性,堪称日本之国魂,“日本之民言,有所謂日本魂者,有所謂武士道者。又曰日本魂者何,武士道是也。日本之所以能立国维新,果以是也。”他感慨“中国魂”之阙,提倡“制造中国魂”,“今日所最要者,则制中国魂是也。中国魂者何,兵魂是也。有有魂之兵,斯为有魂之国。大所谓爱国心与自爱心者,则兵之魂也。而将欲制造之,则不可无其药料与其机器。人民以国家为己之国家,则制造国魂之药料也。”(《自由书·中国魂安在乎》,《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第38页。)他在1901年发表的《中国积弱溯源论》中认为中国积弱源于“怯懦”的风俗,强调“为君相者不可以好兵,而为国民者不可以无勇”,并在最后呼唤“中国魂”。(《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五,第25页。)
    83《新民说·论尚武》,《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第115页。
    85《新民说·论尚武》,《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第115页。
    85《新民说·论尚武》,《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第115页。
    86《少年中国说》,《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五,第7页。
    87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147页。
    88《万木草堂小学学记》,《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第33页。
    89《戊戌政变记》,《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一,第106页。
    90《夏威夷游记》,《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十二,第191页。
    91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3页。
    92《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第56页。
    93《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第34页。
    94《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第41页。
    95《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第115页。
    96《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第6页。
    97《自由书·惟心》,《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第45页。
    98《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十六,第73页。
    99《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十六,第72页。
    100《自由书·世界外之世界》,《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第83页。
    101《湖南时务学堂学约》,《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第24-25页
    102《近世第一大哲康德之学说》,《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三,第61页。
    103汪松涛编注《梁启超诗词全注》,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53页。
    104《意大利建国三杰传》,《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十一,第56页。
    105《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七,第71页。
    106《雪浪和尚语录二则》,《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第217页。
    107如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康有为探索中国文字、书法美在“人的解放中”的潜移默化之功;林纾专门论述过喜剧性风趣与真善美的关系;章太炎曾竭力解决美和情感的逆向性问题。参见张光芒《中国近现代启蒙文学思潮论》,第147页,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
    108《译印政治小说序》,《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第34页。
    109《译印政治小说序》,《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第34页。
    110参见李青果《想象空间的开创:(新史学〉与“新小说”的互动》,《学术月刊》(沪)2008年3期第97~103页。
    111《东籍月旦》,《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第101页。
    112《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九,第1页。
    113《新史学》,《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九,第3页。
    114《新史学》,《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九,第26页。
    115《(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夏晓虹辑《〈饮冰室合集〉集外文》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3页。
    116关于这些史传所采用的日本原料的讨论,可参见松尾洋二《梁启超与史传——东亚近代 精神史的奔流》,收入狭间植树编《梁启超·明治日本·西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244页。
    117《新史学》,《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九,第29页。
    118《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第7-8页。
    119据《西学书目表》所列外国史志有:《印度国史》、《俄罗斯国史》、《德国史》、《欧罗巴史》、《万国史》、《万国史略》、《万国近史》、《花旗国史》、《俄国新志》、《法国新志》、《俄国史略》、《各国史略》。中国人所著有《日本国志》、《英政概》、《英藩政概》、《法政概》、《日本新政考》、《巴西政治考》等。他在《读西学书法》中,于西国专史提到了《大英国志》、《俄史辑要》、《法国志略》、《米利坚志》、《联邦志略》、《日本国志》,于通史提到了《万国史记》、《万国通鉴》、《欧洲史略》、《希腊志略》、《罗马志略》。尤为提到《泰西新史揽要》,称该书“述百年以来,欧美各国变法自强之迹,西史中最佳之书也。”总而言之,康梁当时于西方历史及人物并不很了解,比较熟悉的是日本、俄国史事。康有为于百日维新中上呈光绪帝的是《日本变政考》和《俄彼得变政记》。
    120见《东籍月旦》,《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第91-97页。
    121《〈新民从报〉章程》,夏晓虹辑《(饮冰室合集)集外文》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6页。
    122《自由书·英雄与时势》(1899),《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第9页。
    123《匈牙利爱国者噶苏士传》,《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十,第1页。
    124松尾洋二《梁启超与史传——东亚近代精神史的奔流》,收入狄间植树编《梁启超·明治日本·西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248页。
    125《匈牙利爱国者噶苏士传》,《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十,第27页。
    126《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十一,第1页。
    127该文中,梁启超提出了“正本”、“慎独”和“谨小”,正本即是指要发爱国心。详见本文第三章。
    128《新史学》,《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九,第29页。
    129《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十三,第3-4页。
    130《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十三,第5页。
    131《(世界末日记)译后语》,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40页。
    132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483页。
    133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483页。
    134《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第6页。
    135《饮冰室合集》专集第七十一,第15页。
    136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通史·柒近代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361页。
    137《<丽韩十家文钞>序》,《饮冰室合集》
    138《莅佛教总会欢迎会演说辞》,《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九,第32页。
    139《南海康先生传》,《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第61页
    140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页。
    141梁启超撰、朱维铮导读《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99页。
    142梁启超撰、朱维铮导读《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99页。
    143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6页,“文酒之会不辍,更喜谭佛学。
    144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8页
    145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9页
    146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9页
    147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9页
    148《与吴季清书》,《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第112页。
    149王俊中.救国、宗教抑哲学?—梁启超早年的佛学观及其转折(1891—1912)[J].史学集刊.1999,31
    150《论宗教家与哲学家之长短得失》,《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九,第44页。
    151参见森纪子《梁启超的佛学与日本》,收入狄间植树编《梁启超·明治日本·西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193页。
    152参见巴斯蒂《梁启超与宗教问题》,收入狄间植树编《梁启超·明治日本·西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417页。
    153参见巴斯蒂《梁启超与宗教问题》,收入狄间植树编《梁启超·明治日本·西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417页。
    154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3页。
    155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89页。
    156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89页。
    157不过《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选编》中收入《梁启超哲学思想论文选》,葛懋春、蒋俊编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则梁氏或许勉强可被称为哲学家。
    158参见杨念群《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大只是群体互动的比较研究》(三联书店,1997)
    159《新民说·论进取冒险》,《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第25页。
    160《南海康先生传》,《饮冰室合集》文集之立,第70页
    161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下册,第1052页
    162《南海康先生传》,《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第83页
    163《论支那宗教改革》,《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第59页
    164《戊戌政变记》,《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一,第106页。
    165《三十自述》,《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一,第18页。
    166《谭嗣同全集》,中华书局,1998年,第518页。
    167《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九,第50页。
    168张灏提出,所谓幽暗意识是发自对人性与宇宙中与始俱来的种种黑暗势力的正视和省悟。参见氏著《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24页。
    169同时期的章太炎也同样选择了佛教。他认为“佛教的理论,使上智人不能不信,佛教的戒律,使下愚人不能不信,通彻上下,这是最可用的。”佛教的作用在于“要有这种信仰,才得勇猛无畏,众志成城,方可干得事来。”所以章太炎觉得佛教对社会道德和革命军的道德最为重要,并希望同志们“同发大愿,勇猛无畏”。(章太炎《演说录》,载张柑、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二卷,三联书店1968年,第250页。)蔡元培于1900年还著有《佛教护国论》(载《蔡元培全集》第一卷,中华书局,1984年,第104页)
    170段江波《危机·革命·重建——梁启超论“过渡时代”的中国道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89页。
    171参见杨念群《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大只是群体互动的比较研究》,三联书店,1997年。
    172《饮冰室诗话》第48则,
    173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41页。
    174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0页。
    175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0页。
    176《评非宗教同盟》,《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八,第19页。
    177参见黄进兴《梁启超的终极关怀》,载氏著《优入圣域:权力、信仰与正当性》,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78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页。
    179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页。
    180康有为著,楼宇烈整理《长兴学记》,中华书局,1988年,第4页。
    181苏舆编《翼教丛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第98、100页。
    182康有为著,楼宇烈整理《长兴学记》,中华书局,1988年,第4页。“亦勉于学思,以异于常人而已。”
    183康有为著,楼宇烈整理《长兴学记》,中华书局,1988年,第7页。
    184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28页。
    185苏舆编《翼教丛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第106页。
    186苏舆编《翼教丛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第106页。
    187张灏《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47页。
    188张灏《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48页。
    189苏舆编《翼教从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第138页
    190如《新中国未来记》
    181许纪霖《少数人的责任: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士大夫意识》,《近代史研究》2010年第3期
    192《阖辟篇》,《康有为政论集》,第4页。
    193《上清帝第三书》,《康有为政论集》,第146页。
    194《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第131页。
    195“虽然,吾之论著,以语诸大多数不读书不识字之人,莫予喻也;即以语诸少数读旧书识旧字之人,亦莫予闻也。于是吾忠告之所得及,不得不限于少数国民中之最少数者。顾吾信夫此最少数者,其将来势力所磅礴,足以左右彼大多数者而有余也。”《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第130页。
    196《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第132页。
    197《节本明儒学案》,第598页。
    198《学生之竞争》,载张枏、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三联书店1963年,第457页。
    199刘师培《说激烈的好处》,载张枏、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问时论选集》第一卷,三联书店1963年,第887页。
    200陈天华《绝命书》,载张枏、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二卷,三联书店1963年,第157页。
    201《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第135页。
    202《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第135页。
    203《学生之竞争》,载张枏、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三联书店1968年,第457页。
    204《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第135页。
    205《德育鉴》,《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十六,第10页。
    206《德育鉴》,《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十六,第13页。
    207《德育鉴》,《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十六,第24页。
    208陈来《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54页。
    209“学圣之道,致良知三字,具足无遗矣。然子王子以其辞旨太简单,恐学者或生误会,故又提知行合一之旨以补之,惟知行合一故仅知致良知三字,即当下具足也。”《德育鉴》,《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十六,第34页。
    210《德育鉴》,《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十六,第38页。
    211《德育鉴》,《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十六,第42页。
    212《德育鉴》,《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十六,第42页。
    213《德育鉴》,《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十六,第77页。
    214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58页。
    215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4页。
    216夏晓虹辑《(饮冰室合集)集外文》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5页。
    217《〈节本明儒学案)例言》,夏晓虹辑《(饮冰室合集〉集外文》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86页。
    218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58页。
    219陶希圣《潮流与点滴》台北:《传记文学》,1979,第32页。
    220《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第67页。
    221《释革》,《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九,第43页。
    222《重印郑所南〈心史〉序》,《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七,第12页。
    223《重印郑所南〈心史〉序》,《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七,第12页。
    224《〈松阴文钞〉叙》,收入夏晓虹辑《〈饮冰室合集〉集外文》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60页。
    225《〈曾文正公嘉言钞〉序》,《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三,第1页。
    226《儒家哲学》,《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一百二,第3页。
    227《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七,第72页。
    228《说国风》(下),《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十五,第3页。
    229《岁晚读书录·雪浪和尚语录二则》,《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第117页。
    230《〈曾文正公嘉言钞〉序》,《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三,第1页。
    231《中国前途之希望与国民责任》,《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十六,第32页。
    232《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七,第71页。
    [1]梁启超著,林志钧编.饮冰室合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9
    [2]梁启超著,夏晓虹辑.《饮冰室合集》集外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谭嗣同.谭嗣同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
    [4]康有为撰,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张枏、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问时论选集》[M].三联书店,1963
    [6]苏舆.翼教从编[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1]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M].上海: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李国俊.梁启超著述系年[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
    [3]吴其昌.梁启超传[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4
    [4]李喜所,元青.梁启超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夏晓虹.追忆梁启超[M].北京:三联书店,2009
    [61[美]约夫.阿.勒文森[M].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7]张朋园.梁启超与清季革命[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
    [8l张朋园.梁启超与民国政治[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
    [9]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烈士精神与批判意识:谭嗣同思想的分析[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10]黄克武.一个被放弃的选择:梁启超调适思想之研究[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111李喜所主编.梁启超与近代中国社会文化[M1.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121夏晓虹.阅读梁启超[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13]夏晓虹.觉世与传世:梁启超的文学道路[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4]杨晓明.梁啓超文論的现代性阐释[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15]狭间直树主编.梁启超·明治日本·西方: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共同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6]郑匡民.梁启超启蒙思想的东学背景[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17]石云艳.梁启超与日本[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18]段江波.危机·革命·重建:梁启超论“过渡时代”的中国道德[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9]李金和.平民化自由人格:梁启超新民人格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20]郑大华.戊戌变法与晚清思想文化转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1]汤志钧.戊戌变法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22]萧公权.康有为思想研究[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23]萧公权.中国现代学术经典,萧公权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24郭连友.吉田松阴与近代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5]上汎森.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26]张朋园.知识分子与近代中国的现代化[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
    [27]张灏.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28]张灏.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寻求秩序与意义[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29]张灏.思想与时代[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
    [30]张灏.张灏自选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1]杨念群.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大知识群体互动的比较研究[M].北京:三联书店,1997.
    [32]杨念群.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
    [33]杨国强.晚清的士人与世相[M].北京:三联书店,2008
    [34]杨国强.百年嬗蜕:中国近代的士与社会[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
    [35]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36]罗志田.近代读书人的思想世界与治学取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7]罗志田.裂变中的传承:20世纪前期的中国文化与学术[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8]桑兵.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9]桑兵.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0]桑兵.清末的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M].北京:三联书店,1995
    [41]朱维铮.走出中世纪二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42]朱维铮.走出中世纪[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43]朱维铮.求索真文明:晚清学术史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1997年第2次印刷)
    [44]余英时.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M].北京:三联书店.2004
    [45]余英时.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M].北京:三联书店.2005
    [46]葛兆光.西潮又东风:晚清民初思想、宗教与学术十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47]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48]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49]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续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50]王尔敏.晚清政治思想史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1]汪荣祖.从传统中求变:晚清思想史研究[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
    [52]高瑞泉.天命的没落:中国近代唯意志论思潮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53]高瑞泉.中国近代社会思潮[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54]高瑞泉.中国现代精神传统:中国的现代性观念谱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55]李世涛编.知识分子立场[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
    [56]萧功秦.儒家文化的困境:中国近代士大夫与西方挑战[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57]陈少明.被解释的传统:近代思想史新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
    [58]许纪霖.世俗时代与超越精神[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59]许纪霖.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史论[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60]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61]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2]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
    [63]林毓生.中国传统的造性转化[M].北京:三联书店,1988
    [64]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M].北京:三联书店,2004
    [65]利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6]刘小枫.儒家革命精神源流考[M].上海:三联书店,2000
    [67]麻天祥.晚清佛学与近代社会思潮[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68]邓子美.传统佛教与中国近代化:百年文化冲撞与交流[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69]李向平.救世与救心:中国近代佛教复兴思潮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70]【美】芮玛丽.同治中兴:中国保守主义的最后抵抗:1862-1874[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71]【美】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M].北京:中华书局,2002
    [72]【美】史华慈.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
    [73]【日】任达.新政革命与日本:中国,1898-1912[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74]【日】佐藤慎—著,刘岳兵译.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明[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75]【日】小野川秀美.晚清政治思想研究[M].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公司,1982
    [76][日]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M].北京:三联书店,1983
    [77]Philip C. Huang. Liang Ch'i-ch'ao and Modern Chinese Liberalism[M].Washingtion: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72
    [78]Xiaobing Tang.Global Space and the Nationalist Discourse of Modernity:The Historical Thinking of Liang Qichao[M].Seattle: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1]黄进兴《梁启超的终极关怀》,载氏著《优入圣域:权力、信仰与正当性》,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王俊中.救国、宗教抑哲学?—梁启超早年的佛学观及其转折(1891—1912)[J].史学集刊.1999,31:
    [3]崔志海.评海外三部梁启超研究专著.[J]近代史研究.1999,(3)
    [4]吴义雄.王学与梁启超新民学说的演变.[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4(1):62-69
    [5]李承贵.道德何以可能:晚清民初寻找道德本体的三个思路及其启示.[J]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2003,34(4):24-30
    [6]刘纪曜.梁启超与儒家传统.[D]台北:台湾师范大学,1985:
    [7]梁台根.梁启超道德主义思想研究.[D]高雄:中山大学,2005:
    [8]熊全慧.新民与新国:梁启超新民思想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5:
    [9]张岩岩.论晚清“新民思潮”.[D]长春:辽宁师范大学,2004:
    [10]刘天翔.论《新民说》中的近代人格.[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11]马凤莲.梁启超新民思想及其意义.[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9:
    [12]耿励.梁启超国民性改造思想及其现代价值.[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6:
    [13]徐连云.为求觉世著文章.[D]长春:吉林大学,2008
    [14]陈瑞凤.《新民丛报》与梁启超的散文创作.[D]华南师范大学,2007:
    [15]罗义华.论梁启超的“流质性”与转型期中国文学的现代品格.[D]成都:四川大学,2006:
    [16]郑焕钊.启蒙与梁启超诗学形态.[D]暨南大学,2009:
    [17]罗志田.越是时代的就越永恒:梁启超文本的跨世纪解读——评黄克武《一个被放弃的选择:梁启超调适思想之研究》.[J]中国图书评论.2007,(2):7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