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新史学视野中的异域史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梁启超的新史学思想发轫于批驳旧史的弊端,他介绍了“新史学”的具体含义,进一步提出要以进化论作为研究历史的指导思想。他叙述了世界上各民族的发展史,指出只有具备世界历史的人种才能称雄世界,从而使全世界受到他们的影响,并助其发达、文明、进步。梁启超倡导史学要为国民而作,要树立民本思想,发扬自有的国魂即民族精神,维护共同的民族认同与整体的国家利益。他还强调史学具有强大的政治功能和现实意义,希望新史家能够具备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能从浩如烟海的史料和史实中找出社会的发展规律,为现实服务,为后世服务。
     梁启超的新史学观渗透到了他对异域历史研究的各个方面,同时,研究世界国家的历史,考察别国的文明发展历程和国家现代化进程,这期间也贯穿了新史学思想的精髓,成为其构筑新史学体系的重要内容。结合当时的社会现状,这种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性意义。
The view of New Historiography of Liang Chi-chao started from the criticism about the diseases of the old historiography. He introduced the meaning of New Historiography and further pointed out that the Theory of Evolution should be regarded as the directive thought of historical research. He narra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wide nations, and said that only the cosmopolitan race will master the world and impact the world so as to help itself to develop, to civilize and to make progress. Liang suggested the history should serve the citizens, erect the National Spirit to protect the common interest of state. And then he emphasized the political function and actual value of history, hoping the new historiographers can possess the abilities of finding the essentiality to serve the present days.
     The view of New Historiography of Liang Chi-chao permeated all kinds of aspects in the research of the exotic histories. And per contra, studying the world countries’histories, examming their civi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process always were pervaded the key concept of his New Historiography and became th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System of New Historiography. Connecting with that time, this research had important actuality value.
引文
①梁启超:《新史学》,《饮冰室文集点校》第三集,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第1628页。
    ①白彝寿主编,陈其泰著:《中国史学史?第六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第220页。
    ①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大纲?总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第1页。
    ①刘俐娜:《晚清史学的发展与变革》,中国社会科学院编《晚清国家与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第685页。
    ②梁启超:《过渡时代论》,《点校》第二集,第710页。
    ③刘俐娜:《晚清史学的发展与变革》,第687页。
    ④刘俐娜:《晚清史学的发展与变革》,第681页。
    
    ①魏源:《默斛下?治篇五》,《魏源集》上,中华书局,1976,第47-48页。
    ②龚自珍:《古史钩沉论二》,《龚自珍全集》上,中华书局,1959。
    ③龚自珍:《对策》,《龚自珍全集》上。
    ④梁启超:《变法通议》,《点校》第一集,第18页。
    ①徐国利:《梁启超民族主义史学的建构及其意义——对梁启超“新史学”的再认识》,瞿林东主编《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04-2005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第196页。
    ②(美)Benjamin I. Schwartz:《儒家思想中的某些倾向》,第52-56页,转引自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新星出版社,2006,第43页。
    ①(日)浮田和民:《史学通论?四种合刊》,李浩生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54、59、74、94页。
    ②梁启超:《论保教之说束缚国民思想》,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第275页。
    ③梁启超:《与夫子大人书》,《梁启超年谱长编》,第278页。
    ④刘俐娜:《晚清史学的发展与变革》,第681页。
    ①梁启超:《新史学?中国之旧史》,《点校》第三集,第1629页。
    ②同上。
    ③同上。
    ④六人及代表作分别是:司马迁著《史记》;杜佑著《通典》;郑樵著《通志》;司马光编《资治通鉴》;袁枢著《通鉴纪事本末》;黄宗羲著《明儒学案》。
    
    ①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总论》,《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梁启超卷》,第363页。
    ②梁启超:《新史学?中国之旧史》,《点校》第三集,第1629页。
    
    ①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梁启超卷》,第221页。
    ②梁启超:《〈清议报〉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点校》第二集,第754页。
    
    ①梁启超:《中国史绪论》,《点校》第三集,第1621页。
    ②梁启超:《新民说?论自由》,《点校》第一集,第572页。
    
    ①梁启超:《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点校》第一集,第452页。
    ②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点校》第二集,第767页。
    ③梁启超:《论民族竞争之大势》,《点校》第二集,第802页。
    ④徐国利:《梁启超民族主义史学的建构及其意义——对梁启超“新史学”的再认识》,第195页。
    ①张汝伦:《现代中国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第33页。
    ②(英)Robin George Coltingwood. The Idea of History (《历史的观念》),何兆武、张文杰译,商务印书馆,1997,第141,154页。
    ③张汝伦:《现代中国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第33页。
    
    ①梁启超:《天演学初祖达尔文之学说及其略传》,《点校》第一集,第399页。
    ②梁启超:《中国专制政治进化史论》,《点校》第三集,第1648页。
    ③梁启超:《新史学?史学之界说》,《点校》第三集,第1631页。
    
    ①梁启超:《天演学初祖达尔文之学说及其略传》,《点校》第一集,第400页。
    ②梁启超:《论学术之势力左右世界》,《点校》第一集,第287页。
    ③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大纲?总论》,第1-3页。
    
    ①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大纲?总论》,第1-3页。
    ②梁启超:《中国专制政治进化史论》,《点校》第三集,第1648页。
    ①黄克武:《一个被放弃的选择——梁启超调适思想之研究》,新星出版社,2006,第127页。
    ②“一曰贵族专政”、“二曰女主擅权”、“三曰嫡庶争位”、“四曰统绝拥立”、“五曰宗藩移国”、“六曰权臣篡弑”、“七曰军人跋扈”、“八曰外戚横恣”、“九曰佥壬朘削”、“十曰宦寺盗柄”。
    ③梁启超:《新史学?论正统》,《点校》第三集,第1639页。
    ④梁启超:《新史学?论正统》,《点校》第三集,第1640页。
    ⑤梁启超:《论专制政体有百害于君主而无一利》,《点校》第二集,第912-919页。
    ①梁启超:《新史学?论正统》,《点校》第三集,第1639页。
    ①梁启超:《立宪法议》,《点校》第二集,第920页。
    ②同上。
    ③梁启超:《立宪政体与政治道德》,《点校》第二集,第929页。
    ④同上。
    
    ①梁启超:《立宪政体与政治道德》,《点校》第二集,第929页。
    ②梁启超:《斯巴达小志》,《点校》第三集,第1710页。
    ③同上。
    ①梁启超:《斯巴达小志》,《点校》第三集,第1710页。
    ②梁启超:《立宪法议》,《点校》第二集,第920页。
    ③(英)Peter.J.Bowler.Evolution:the history of an idea (《进化思想史》),田洺译,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第5页。
    ④梁启超:《论学日本文之益》,《点校》第三集,第1372页。
    ①梁启超:《读书分月课程》,《梁启超全集》第一册,北京出版社,1999,第4页。
    ②梁启超:《读日本大隈伯爵开国五十年史书后》,《点校》第四集,第2168页。
    ③同上。
    ④梁启超:《立宪法议》,《点校》第二集,第920页。
    ⑤梁启超:《变法通议》,《点校》第一集,第19页。
    ⑥梁启超:《中国与土耳其之异》,《点校》第四集,第2634页。
    ①梁启超:《波兰灭亡记》,《点校》第一集,第16页。
    ②来喀瓦士在立法过程中为了排除阻碍,曾假托自己受天神之命制定法案,与我国的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的做法类似。
    ③梁启超:《斯巴达小志》,《点校》第三集,第1710页。
    ④梁启超:《变法通议》,《点校》第一集,第19页。
    ①严复:《译〈社会通铨〉自序》,王宪明编:《严复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第188-208页。
    ②(美)Rebecca E. Karl. Staging the World (《世界大舞台——十九、二十世纪之交中国的民族主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第95页。
    ③梁启超:《新史学?中国之旧史》,《点校》第三集,第1628页。
    ①梁启超:《变法通议(续前)?论译书》,《点校》第一集,第63页。
    ②(法)Marc.Bloch. Aoplogie pour l’Histoire(《为史学辩护》),转引自(法)Jacques Le Goff、Pierre.Nora主编: Constructing the Past(《史学研究的新问题新方法新对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第12页。
    ③(法)Lucien.Febvre. Combats pour l’Histoire (《为史学而战斗》),转引自Constructing the Past,第15页。
    ④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梁启超卷》,第221页。
    ⑤曾鲲化:《中国历史出世辞》,转引自刘俐娜:《由传统走向现代:论中国史学的转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第53页。
    ⑥(韩)吴炳守:《民国初期梁启超中坚政治论与研究系知识分子的形成》,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一
    九一年代的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第338页。
    ⑦梁启超:《新史学?史学之界说》,《点校》第三集,第1632-1633页。
    ①梁启超:《新史学?论书法》,《点校》第三集,第1643页。
    ②李春远:《梁启超史学思想与新民思想之关系》,滨州教育学院学报。
    ③梁启超:《论中国人种之将来》,《点校》第二集,第705页。
    ④梁启超:《新民说》,《点校》第一集,第547页。
    ①李春远:《梁启超史学思想与新民思想之关系》,滨州教育学院学报。
    ②“新民”一词并非近代才有,最早出现在儒学《大学》开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作‘新’解)民,在止于至善’,文中还有“作新民”的提法。朱熹也对其解释为:“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去其旧染之污也。”
    ③赵西方:《梁启超“新民”人格中的现代性探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9月,第33卷第5期。
    ④梁启超:《中国史叙论?史之界说》,《点校》第三集,第1620页。
    ①梁启超:《新史学?论正统》,《点校》第三集,第1640页。
    ②梁启超:《自由书??中国魂安在乎》,《点校》第四集,第2273页。
    ③Franco-Dutch War (1672-1678),是四国联军(勃兰登堡、神圣罗马帝国、荷兰、西班牙)与法国之间的战争。
    ④梁启超:《论中国国民之品格》,《点校》第二集,第702页。
    ①李春远:《梁启超史学思想与新民思想之关系》,滨州教育学院学报。
    ②梁启超:《斯巴达小志》,《点校》第三集,第1710页。
    ③梁启超:《雅典小史》,《点校》第三集,第1723页。
    ④同上。
    ①梁启超:《论中国国民之品格》,《点校》第二集,第702页。
    ②梁启超:《新民说?论自治》,《点校》第一集,第579页。
    ③梁启超:《中国与土耳其之异》,《点校》第四集,第2632页。
    ④梁启超:《天演学初祖达尔文之学说及其略传》,《点校》第一集,第400页。
    ⑤梁启超:《新史学?历史与人种之关系》,《点校》第三集,第1635页。
    ①梁启超:《新史学?历史与人种之关系》,《点校》第三集,第1635页。
    ②梁启超:《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点校》第三集,第1678页。
    ③梁启超:《论民族竞争之大势》,《点校》第二集,第787页。
    
    ①梁启超:《论民族竞争之大势》,《点校》第二集,第787页。
    ②梁启超:《论强权》,《梁启超全集》第一册,第352页。
    ③梁启超:《论民族竞争之大势》,《点校》第二集,第787页。
    
    ①梁启超:《论民族竞争之大势》,《点校》第二集,第787页。
    ②梁启超:《论民族竞争之大势》,《点校》第二集,第793页。
    ①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总论》,《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梁启超卷》,第363页。
    ②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自序》,中国华侨出版社,2008,第3页。
    ③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梁启超卷》,第223页。
    ①梁启超:《新史学?论书法》,《点校》第三集,第1643页。
    ②(英)G.P.Gooch. Nationalism(《民族主义》),转引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1993年5月油印本。
    ③郑师渠:《社会的转型与文化的变动:中国近代史论》,商务印书馆,2006,第2页。
    ④(美)Guy Salvatore Alitto:《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转引自郑师渠《梁启超的中华民族精神论》,郑大华、邹小站主编《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第129页。
    ①(英)Russell Bertrand A.W:《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75,第216页。
    ②郑师渠:《梁启超的中华民族精神论》,《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第129页。
    ③郑师渠:《民族主义》,转引自《社会的转型与文化的变动:中国近代史论》,商务印书馆,2006,第12页。
    ④梁启超:《新民说》,《点校》第一集,第548页。
    ⑤梁启超:《朝鲜灭亡之原因》,《点校》第三集,第1767页。
    
    ①梁启超:《朝鲜灭亡之原因》,《点校》第三集,第1767页。
    ②同上。
    ③梁启超:《日本并吞朝鲜记》,《点校》第三集,第1772页。
    ①梁启超:《越南亡国史》,《点校》第三集,第1748页。
    ②同上。
    ③梁启超:《斯巴达小志》,《点校》第三集,第1710页。
    ④梁启超:《欧洲大战史论》,《点校》第四集,第2583-2626页。
    
    ①梁启超:《欧战蠡测》,《点校》第四集,第2580页。
    ③梁启超:《天演学初祖达尔文之学说及其略传》,《点校》第一集,第400页。
    ④梁启超:《斯巴达小志》,《点校》第三集,第1710页。
    ①梁启超:《中国与土耳其之异》,《点校》第四集,第2632页。
    ②梁启超:《论中国与欧洲国体异同》,《点校》第二集,第769页。
    ③梁启超:《灭国新法论》,《点校》第二集,第723页。
    ④同上。
    
    ①梁启超:《欧洲大战史论》,《点校》第四集,第2583-2626页。
    ②梁启超:《<西学书目表>序例》,《点校》第一集,第141页。
    ③梁启超:《续译〈列国岁计政要〉叙》,《点校》第一集,第152页。
    ①郑师渠:《梁启超的中华民族精神论》,《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第136页。
    ②梁启超:《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点校》第一集,第449页。
    ③宋学勤:《梁启超新史学的学术机制与当代价值论略》,瞿林东主编《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08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第288页。
    ④梁启超:《新史学?中国之旧史》,《点校》第三集,第1628页。
    ⑤梁启超:《中国前途之希望与国民责任》,《点校》第二集,第829页。
    
    ①梁启超:《变法通议》,《点校》第一集,第19页。
    ②梁启超:《斯巴达小志》,《点校》第三集,第1710页。
    ③梁启超:《波兰灭亡记》,《点校》第一集,第16页。
    ④梁启超:《越南亡国史》,《点校》第三集,第1748页。
    
    ①梁启超:《朝鲜灭亡之原因》,《点校》第三集,第1767页。
    ②梁启超:《朝鲜亡国史略》,《点校》第三集,第1729页。
    ③(美)J.H.Robinson:《新史学》,何炳松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0页。
    ①陈国庆:《晚清新学史论》,三秦出版社,2003,第219-222页。
    
    ①陈国庆:《晚清新学史论》,三秦出版社,2003,第219-222页。
    ②曹伯言选编:《胡适自传》,黄山出版社,1986,第89、47页。
    ③陈独秀:《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陈独秀著作选》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第214页。
    ④梁启超:《南海康先生传》,《点校》第三集,第1951页。
    ①宋学勤:《梁启超新史学的学术机制与当代价值论略》,瞿林东主编《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08卷)》,第288页。
    [1]梁启超:《饮冰室文集点校》一至六集,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
    [2]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大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3]刘俐娜:《晚清史学的发展与变革》,中国社会科学院编《晚清国家与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4]魏源:《魏源集》上,中华书局,1976。
    [5]龚自珍:《龚自珍全集》上,中华书局,1959。
    [6]徐国利:《梁启超民族主义史学的建构及其意义——对梁启超“新史学”的再认识》,瞿林东主编《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04~2005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7]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2006。
    [8]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9]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梁启超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10]宋学勤:《重新解读梁启超〈新史学〉》,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12月,第18卷第6期。
    [11]张汝伦:《现代中国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2]《梁启超全集》,北京出版社,1999。
    [13]郭汉民:《中国近代思想与思潮》,岳麓书社,2004。
    [14]王宪明编:《严复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15]刘俐娜:《由传统走向现代:论中国史学的转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6]李春远:《梁启超史学思想与新民思想之关系》,滨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9月,第7卷第3期。
    [17]赵西方:《梁启超“新民”人格中的现代性探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9月,第33卷第5期。
    [18]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国华侨出版社,2008。
    [19]郑师渠:《社会的转型与文化的变动:中国近代史论》,商务印书馆,2006。
    [20]郑师渠:《民族主义》,转引自《社会的转型与文化的变动:中国近代史论》,商务印书馆,2006。
    [21]陈国庆:《晚清新学史论》,三秦出版社,2003。
    [22]郑大华、邹小站主编:《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3]梁启超:饮冰室集外文(全3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4]曹伯言选编:《胡适自传》,黄山出版社,1986。
    [25]陈独秀:《陈独秀著作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26]宋学勤:《梁启超新史学的学术机制与当代价值论略》,瞿林东主编《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08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7]吴怀祺:《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28]白彝寿主编,陈其泰著:《中国史学史?第六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9](美)Benjamin I. Schwartz:《儒家思想中的某些倾向》,转引自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新星出版社,2006。
    [30](日)浮田和民:《史学通论?四种合刊》,李浩生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1](日)稻叶一郎:《中国史学史的课题和方法》,瞿林东主编《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07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2](英)Robin George Coltingwood. The Idea of History(《历史的观念》),何兆武、张文杰译,商务印书馆,1997。
    [33](英)Peter.J.Bowler. Evolution:the history of an idea(《进化思想史》),田洺译,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34](法)Jacques Le Goff、Pierre.Nora主编Constructing the Past(《史学研究的新问题新方法新对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
    [35](韩)吴炳守:《民国初期梁启超中坚政治论与研究系知识分子的形成》,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一九一零年代的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6](英)G.P.Gooch.Nationalism(《民族主义》),转引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1993年5月油印本。
    [37](美)Guy Salvatore Alitto:《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转引自郑师渠《梁启超的中华民族精神论》,郑大华、邹小站主编《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8](英)Russell Bertrand A.W:《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75。
    [39](美)J.H.Robinson:《新史学》,何炳松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0](美)Rebecca E. Karl. Staging the World(《世界大舞台——十九、二十十届之交中国的民族主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