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网络传播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技术进步往往对信息交流产生一定影响。网络的发展也不断适应人类交流
    的需要。中国自1994年4月20日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络,到现在拥有2000多
    万用户,已经成为影响生活的重要因素。网络传播的许多特点决定了网络对促
    进人际间交流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网络不仅仅是一种技术,而是一种以技术
    为依托、以信息为标识的崭新的生活方式。它不仅带给人们线上生存方式,也
    直接影响了人们的沟通。交流方式,大大拓宽了人际传播的渠道。一种新的人
    际传播渠道的产生会怎样影响现有的人际关系就是一个待研究的问题。同时,
    马克思指出,“正是个人相互间的这种私人的个人的关系、他们作为个人的相
    互关系,创立了——并且每天都在重新创立着——现存的关系。”因而从一定
    意义上说,人际关系正是社会关系的基石,社会关系是在每一个各具特点的人
    际关系中体现出来的。人际关系的改变必然引发社会关系的调整。网络传播通
    过对人际传播的调整,从而对人际关系乃至社会关系产生深刻的影响。本文就
    试图探究这些问题。
     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网络传播的特点和其中的人际关系形式概述,在追
    述网络发展进程的基础上,主要以促进人际交流为依托归纳出作为一种全新交
    流媒介的网络所具有的特色。第二章网上人际传播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它对人
    际关系、大众传播以及社会关系多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分析出本文写作的现实
    意义。第三章网络人际关系与现实人际关系的四对矛盾,则通过归纳四个二律
    背反现象,进行深入探讨。第四章结语,则简单说明本文研究的局限,同时说
    明网络传播对人际关系的影响虽然存在但作用并不平衡,但其影响将会加深。
     本文的写作主要采取文献检索法、参与法、个案分析法以及访谈法。主要
    研究对象则放在上网的网民上。这些人在年龄构成上偏向于18——35岁中间,
    正是对未来社会影响最大的一个群体。因此研究他们因使用网络而导致的人际
    关系的变动对未来社会人际关系的特点会有一定的帮助。这就是本文写作的最
    基本出发点。
     本文中提到的网络传播指一切利用网络传播信息的行为。网上人际传播则
    指利用电子邮件、网络寻呼、网上聊天室等网络手段进行人际间交流的行为。
引文
阿尔贝·杜鲁瓦著 逸尘、边芹译(1998):《虚伪者的狂欢节》,时事出版社
    陈力丹(1993):《精神交往论》,开明出版社
    郭良(1998):《网络创世纪——从阿帕网到互联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郭庆光(1999):《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黄旦(1998):《新闻传播学》,杭州大学出版社
    胡泳(1999):《另类空间--网络胡话之一》,海洋出版社
    胡泳(1999):《网络胡话之二》,海洋出版社
    李河(1998):《得乐园·失乐园——网络与文明的传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李茂政(1984):《传播学通论》,台湾时报文化出版公司印行
    李茂政(1992):《传播学——再见!宣伟伯》,美国教育出版社
    李彬(1998):《传播学引论》,新华出版社
    刘京林、罗观星主编(1999):《传播·媒介与心理》,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乐黛云主编(2000):《跨文化对话》,上海文化出版社
    李河(1998):《孤独的狂欢——数字时代的交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1):《多种声音,一个世界:交流与社会、现状和展望》,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毛泽东(1984):《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
    迈克尔·E·罗洛夫著 王江龙译(1997):《人际传播社会交换论》,上海译文出版社
    尼葛洛庞帝著 胡泳 范海燕译(1997):《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
    沙莲香主编(1990):《传播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史蒂夫·莫腾森编选 关世杰 胡兴译(1999):《跨文化传播学:东方的视角》,社科出版社
    斯蒂文、小约翰著 陈德民 叶晓辉译(1999):《传播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徐文武(1998):《人类大沟通》,长春出版社
    王小东(1998):《信息时代的世界地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著 郭镇之等译(2000):《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华夏出版社
    韦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著 陈亮等译(1984):《传播学概论》,新华出版社
    严峰 卜卫(1998):《生活在网络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严耕 陆俊(1998):《网络悖论--网络的文化反思》,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严耕 陆俊 孙伟平(1998):《网络伦理》,北京出版社
    张虎生(1995):《稼穑集》,北岳文艺出版社
    张留芳等(2000):《传播学论文选萃Ⅰ》,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周晓虹(1993):《现代社会心理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陈力丹(2000):《论网络传播的自由与控制》,中国传播学评论网站
    陈洁(1998):《网络世界中的语言》,1998年7月31日《中国民航报·蓝天周末》
    丁子(2000):《小网吧挑战大社会》,《人民日报》2000年8月2日
    丁未(1997):《回归人际性》,《现代传播》1997年第四期
    郭乐天(2000):《21世纪网络新闻媒体应如何发展》,中国传播学评论网站
    金兼斌(1998):《电子报纸与网络传播》,《新闻与传播研究》1998年第三期
    连岳(2000):《数字神经》,2000年6月23日《南方周末》
    李华新(2000):《网络空间的人文精神》,新浪网2000年10月13日BBS上专业论坛联网与人类社会专题
    刘乡(2000):《网络陷阱》,2000年10月13日《北京青年报》
    闵大洪(2000):《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www.ccnet.net.cn
    闵大洪(1998):《网上怒吼》,1998年8月17日《中华新闻报》
    闵大洪(1998):《新闻媒体网站电子论坛刍议》,《新闻与传播研究》1998年第三期
    马克·利维(1997):《新闻与传播:走向网络空间的时代》,《新闻与传播研究》1997年第二期
    孟建(2000):《网络化教育:一种新质教育的诠释》,中国传播学评论网站
    彭兰(2000):《重新认识网络》,中国传播学评论网站
    ELLIOT KING撰 彭兰译(2000):《关于网上媒体的交互性》,中国传播学评论网站
    芮必峰(1997):《人类理解与人际传播》,《新闻与传播研究》1997年第二期
    魏超(2000):《网络传播与舆论导向》,《新闻采编》2000年第三期
    王兆东(2000):《大学生上网都干啥?》,2000年10月12日《市场报》
    余彦君(2000):《从受众角度看网络广播》,《当代传播》2000年第三期
    张立勤(2000):《个性化追求与人性化服务》,中国传播学评论网站
    张立勤(2000):《受众概念的消解与网上调查的勃兴》,中国传播学评论网站
    紫竹(2000):《互联网强化了我们的哪些理念原则》,紫金新闻评论网站
    James c. McCroskey Virginia P. Richmond Robert A. Stewart (1986): 《one on One :The Foundations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Prentice-H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