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虞山诗派诗论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 英文题名:A Study of the Poetic Theory of Yu Shan Poetry Society (Qing Dynasty)
  • 作者:李茀民
  • 论文级别:博士
  • 学科专业名称:古代文学
  • 学位年度:2007
  • 导师:杨明
  • 学科代码:050105
  •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 论文提交日期:2007-04-12
摘要
虞山诗派虽然影响清初诗坛长达百年之久,但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地位,显然与它的影响不成正比。这和中国文学批评历来都在作品和人品之间画上等号的传统观念是息息相关的。因为虞山诗派的领袖钱谦益,既身处风云变幻、改朝换代的大动荡时代,却不去做一位令人景仰的忠臣烈士,反而成为一个引降投满的“明史罪人”,失节辱德,自然要成为众矢之的,为人诟病、遭人不齿。连带的致使虞山诗派也遭池鱼之殃,从因人废言扩大成因人而废“派”!
     因此,本论文在第二章讨论了“虞山诗派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条件”之后,特别以第三章的第一节,比较大篇幅地介绍钱谦益的生平事迹,并由此对钱谦益的人品进行重新的评价,希望能从钱谦益充满传奇波折、委曲反复的坎坷际遇中,挖掘出一些不为人知的隐衷。惟其如此,我们才能以更中立、更公平的角度评论钱谦益以及虞山诗派的其他诗人论者和他们的诗论主张。
     论文第三章的第二、三节也简单介绍了钱谦益的重要弟子如冯舒、冯班、瞿式耜、郑成功、毛晋、陆贻典等,亲属与族人如钱曾、钱陆灿、钱龙惕、钱良择和柳如是等人的生平和重要著作。这些人虽然都是虞山诗派的中坚份子,但由于各人的作品类别和资料收集等方面的局限,本论文在讨论“虞山诗派的诗论内容”的第四章,主要还是以钱谦益和冯班的言论作为主要依据,再辅以冯舒、陆贻典和钱曾的若干言论作为例证。这种“一管窥豹”的作法也许不尽全面,但要勾勒出虞山诗派诗论内容的架构,基本上还是足够的。
     论文的第四章也将虞山诗派的某些诗论主张,和西方诗人论者的诗见稍作比较,例如:
     1、区别“诗有本”和“本体论”(Ontology)的不同;
     2、指明“兴观群怨”和美国诗人朗费罗(Henry WadsworthLongfellow,1807-1882)、英国诗人兼评论家艾略特(T.S.Eliot,1888—1965)对诗歌功能看法的相通之处;
     3、点出“温柔敦厚”和古希腊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亚里斯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年)对诗歌能培养人的高尚道德情操这一看法的异曲同工之处,以及东、西方两者都重视文学的表达方式,只是“温柔敦厚”所追求的是一种“中和之美”,而亚里斯多德的“卡塔西斯”则是要使人们心理达到一种“中庸、适度的情感”,从而受到审美陶冶;
     4、说明美国诗人庞德(Ezra Pound,1885-1972)如何通过阅读和翻译中国古典诗歌而受到中国诗歌中意象艺术的启发,由此才领悟到意象艺术的美学价值。
     论文的第五章在讨论“虞山诗派诗论的得失及影响”时,引用了钱谦益较少被人论及的《列朝诗集小传》和《钱注杜诗》中的若干例子,也算是“补史之阙”吧?!
     论文的最后一章分析了虞山诗派没落的内在原因(内部分化)和外在因素(乾隆禁销钱书),并以此作为总结,重新评定了虞山诗派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地位。
The aim of this thesis is to examine the values of the poetic theory of Yu Shan Poetry Society, relying mainly on the books published by the society's members including Qian Qian Yi, Feng Ban, Feng Shu, Qian Zeng, Lu Yi Dian etc.
     I selected Yu Shan Poetry Society for this study because there is no precise or systematic study on the society's poetical theories to date, even though they are important and significant.
     Although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views of Yu Shan Poetry Society, some relevant aspects which reflect the views on the poetry of Tang Dynasty, Song Dynasty, Ming Dynasty and Qing Dynasty are also included. In fact, it is far more complicated to read the poetic theories of Yu Shan poets from their compiled notes, as their comments are often disorganized, fragmented and non-analytical in nature. Therefore, I decided to piece together the scattered comments from the compiled notes, and to use the principle of inductive and deductive reasoning to reconstruct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Yu Shan Poetry Society.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provide us with 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and a more rounded picture of Yu Shan Poetry Society's poetic theories, and also prove that Yu Shan Poetry Society's members like Qian Qian Yi, Feng Ban, Feng Shu, Qian Zeng, Lu Yi Dian etc, are important critics who should not be ignored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literary criticism.
引文
(1) 吴宏一《清代诗学初探》,杨松年《中国文学批评史编写问题论析》、《中国古典文学批评论集》,以及简恩定《清初杜诗学研究》都有这一说法。
    (2) 杜甫集诗大成一说,早在宋代秦少游已提及:《淮海集》卷二十三《韩愈论》中云:“杜子美之于诗,实积众家之长,适其时而已,……孔子之谓集大成,呜呼,杜氏、韩氏,亦集诗文之大者欤”
    (3) 元稹《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称赞杜甫:“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 矣。”
    (4) 杨亿是西昆体的倡导者,主张学习李商隐,贬斥杜甫、韩愈,甚至把杜甫视为“村夫子”(语见刘欲《历代诗话·中山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
    (5) 《钱注杜诗·季振宜序》,见钱谦益《钱注杜诗》(北京:中华书局,1958),页3。
    (6)此据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所引,蒙臾即钱谦益,稼轩是瞿式 耜,冯氏兄弟指冯舒、冯班。
    (7) 叶德辉《书林清话》语:“书肆之盛,比于京师。”见《旧籍新刊》(岳麓书社,1999)。
    (8)此信不见于《初学集》、《有学集》。此处征引自赵永纪《清初诗歌》(北京:光明日报社,1993),页91。
    (9) 梁启超《近代学风之地理的分析》,《清华学报》第一卷,第一期。
    (10) 洪有丰《清代藏书家考》,《图书馆学季刊》一卷一期(台北:学生书局,1969影印本)。
    (11) 何振球《常熟文史论稿》(中国:南京大学,1989),页21。
    (12) 顾炎武《与友人论学书》,《亭林文集》卷三,《四部丛刊初编·集部》(北京:中华书局,1983),页94。
    (13)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及《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均有类似意见。
    (14)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台北:华正书局,1984),页5。
    (15) 冯班《钝吟杂录》卷首,冯武序。见《借月山房汇钞》第十五册(台北:义士书局),页10730。
    (16)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闰集(北京:中华书局,1959),页704-705。
    (17) 李梦阳《空同集》,见《四库全书影印本·集部·别集·类廿四》,(上海书店,1986)。
    (18) 胡应麟《诗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页768。
    (19) 钱谦益《初学集》卷三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页908-909。
    (20) 李维桢《来使君序》,见《大泌山房集》卷19(济南:齐鲁书社,1997)。
    (21) 计东《南昌喻氏诗集序》,见《改亭文钞》,清康熙刻本。
    (22) 钱谦益《复遵王书》,《有学集》卷三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页1359。
    (23) 计东《吴梅村先生诗抄题词》,见《改亭文钞》。
    (24) 毛奇龄《西河文集·张弘轩文集序》,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25) 计东《谭鹿柴十集诗序》,见《改亭文钞》。
    (26) 叶矫然《龙性堂诗话初集》,见《清诗话续编(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27) 沈德潜《与陈耻庵书》,见《沈归愚诗文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1) 钱仲联《三百年来的江苏古典诗歌》、见《江海学刊》,1962年第11期,页1。
    (2)钱氏家世乃据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传部之《贰臣传》、葛万里及金鹤冲二家《钱牧斋先生年谱》、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卷三整理而成。
    (3) 钱谦益《李缉夫墓志铭》,《初学集》卷五十五,见《钱牧斋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页1379-1380。
    (4) 钱谦益《李缉夫墓志铭》,《初学集》卷五十五,见《钱牧斋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页1379-1380。
    (5)谷应秦《明史纪事本末》卷六十六《东林党议》及卷七十一《魏忠贤乱政》(台北:三民书局,1969),页713,789。
    (6)《明通鉴》卷八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0),页3106,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卷一注钱诗《召对文华殷旋奉严旨感恩述事》时亦云:“崇祯元年,牧斋被召,思陵召对文华殿,欲用为相。温体仁讦其主浙试时,关节受贿,神奸结党,声色俱厉。思陵遂罢牧斋官。其实浙闱事,奸人绐为之也。后坐杖赎,不复用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页5。
    (7) 钱谦益《牐史》(效韩文公泷吏而作),见《初学集》卷八,页250。
    (8)《初学集》卷二十五云:“乌程(温体仁)以阁讼逐余,既大拜,未尝顷刻忘杀余也。”卷十二亦云:温体仁“奋笔票严旨逮问”。
    (9)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六十六《东林党议》,页713。
    (10) 葛万里《清钱牧斋先生谦益年谱》(台湾:商务书局,1981),页5。
    (11) 《虞阳说苑·牧斋遗事》,见何振球《常熟文史论稿》(中国:南京大学,1989),页218。又见胡文楷《清钱夫人柳如是年谱》(台湾:商务书局,1981),页8。
    (12)顾苓《东涧遗老钱公别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又见《清钱夫人柳如是年谱》,页15。
    (13)钱谦益《书辇下知已及二三及门谢绝中朝寝阁启事慨然书怀因成长句四首》自注,见《初学集》卷二十,页722。
    (14)顾苓《东涧遗老钱公别传》,同(12),页218。
    (15)谈迁《国榷》卷一百零四(北京:古籍出版社,1958),页6173。
    (16)钱谦益在《鸡人》诗“刺闺痛惜飞章罢”一句下自注:“余力请援杨,上深然之。巳而抗疏请自出督兵,蒙温旨慰留而罢。”见《有学集》卷八,页388。
    (17)胡文楷《清钱夫人柳如是年谱·牧斋遗事》:“柳夫人劝牧斋曰:是宜取义全大节,以副盛名。牧翁有难色,柳奋身欲入池中,持之不得入。”(台湾:商务书局,1981),页17。
    (18)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页1。
    (19)葛万里《清钱牧斋先生谦益年谱》(台湾:商务书局,1981),页6。
    (20)杨恩寿《词余丛话》,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九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
    (21)钱谦益《秋槐诗集》,见《有学集》卷一,《四部丛刊·集部》(上海:商务印书馆),页15。
    (22)杨际昌《国朝诗话》,见《澹宁斋集》。
    (23)此信不见于《初学》、《有学》二集,此处援引赵永纪《清初诗歌》资料(北京:新华书局,1993),页98。
    (24)归庄《祭钱牧斋先生》,见《归庄集》(上海:中华书局,1962)。
    (25)钱谦益《饮酒七首·其五》,见《初学集》卷七《崇祯诗集三》,页76。
    (26)郑方坤《国朝名家诗钞小传》,见《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91)。
    (27)邓之诚《清诗纪亭初编·上》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页306。
    (28)同上,页306-307。
    (29)赵永纪《清初诗歌》(北京:新华书局,1993),页103。
    (30)胡文楷《清钱夫人柳如是年谱》云:“江阴黄毓琪起兵,柳夫人至海上犒师。”文后引祝纯瑕《愚忠后录》语:“顺治四年,常熟钱谦益命其妾艳妓柳如是至海上犒师。”(台湾:商务书局,1981),页18。
    (31)《清史列传》,见何振球《常熟文史论稿》(中国:南京大学,1981),页221。
    (32)钱谦益《有学集》卷十,页90。
    (33)葛万里《清钱牧斋先生谦益年谱》(台湾:商务书局,1981),页7。
    (34)据范锴《华笑廎杂记》所载,钱氏曾于顺治七年五月、顺治十年、顺治十三年的六年中,三次往见马进宝。
    (35)瞿式耜《报中兴机会疏》,见《瞿忠宣公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36)钱谦益《有学集》卷四,见《钱牧斋全集》第4册,页138-141。
    (37)翟式耜《浩气吟》一卷,见《借月山房汇钞》(嘉庆本、景嘉庆本)第十六集。
    (38)魏源《圣武记》(北京:中华书局,1984),又见《四部备要》(排印、缩印本),史部杂史类。
    (39)葛万里《清钱牧斋先生谦益年谱》(台湾:商务书局,1981),页8。
    (40)钱谦益《投笔集》上卷《后秋兴》(之一),写于顺治十六年(1659)七月初一。原题《金陵秋兴八首次草堂韵》,见《钱牧斋全集》第7册,页1。
    (41)陈寅恪《柳如是别传》第五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42)钱谦益《投笔集·后秋兴之三……八月初十日小舟夜渡,惜别而作》一诗,记载了钱氏以八十之躯,只身赴见郑成功的事迹。详见《钱牧斋全集》第7册,页10-15。
    (43)黄宗义《南雷诗历·八哀诗·之五·钱宗伯牧斋》云:“四海宗盟五十年,心期后来谁与传。凭茵引烛烧残话,嘱笔完文抵债钱。红豆俄飘迷月路,美人欲绝指筝弦。平生知己谁人是,能不为公一泫然!”后自注:“问疾时事,宗伯临殁,以三文润笔抵丧葬之费,皆余代草。”见《南雷诗历》卷二,载《黄梨洲诗集》,又见《四部丛刊·集部》《南雷集》之《南雷诗历》卷二,页238。
    (44)游国恩主编《中国文学史》第4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页174。
    (45)章炳麟《訄书·别录甲》,见《章太炎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又见《太炎文录》,清光绪27年(1901)木刻本,1904年日本翔鸾社铅印修订本。
    (46)归庄《祭钱牧斋先生》,见《归庄集》(上海:中华书局,1962)。
    (47)钱谦益《有学集》卷三,见《钱牧斋全集》第4册,页105。
    (48)钱谦益《与族弟君鸿论求免庆寿诗丈书》,《有学集》卷卅九,见《钱牧斋全集》第六册,页1340。
    (49)《清实录》第十九册,《高宗实录》卷836,乾隆卅四年六月丙辰上谕,(北京:中华书局,1986),页155。
    (50)《清实录》第十九册,《高宗卖录》卷836,乾隆卅四年六月丙辰上谕。(北京:中华书局,1986),页155。
    (51)《清实录》第十九册,《高宗实录》卷836,乾隆卅四年六月丙辰上谕,(北京:中华书局,1986),页155。
    (52)赵翼《瓯北诗话》卷九《吴梅村诗》,见《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页1282。
    (53)杜维运《清代史学及史家》(北京;中华书局,1988),页224。
    (54)钱谦益《有学集》卷十四《列朝诗集序》,见《钱牧斋全集》第五册,页678。
    (55)郑方坤《国朝名家诗钞小传》,见《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91)。
    (56)据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善本书目》增订本第三卷和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二书所载,都说冯著有廿三卷,应该是较为可靠的说法。
    (57)顾湘《汲古阁刻版存亡考》,见何振球《常熟文史论稿》(中国:南京大学,1989),页19。
    (58)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页85。
    (59)王应奎《海虞诗话》卷二,见《丛书集成初编·文学类·柳南随笔》(北京:中华书局,1983)。
    (60)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页310。
    (61)王应奎《海虞诗话》卷三,见《丛书集成初编·文学类·柳南随笔》(北京:中华书局,1983)。
    (62)王应奎《海虞诗话》卷三,见《丛书集成初编·文学类·柳南随笔》(北京:中华书局,1983)。
    (63)王应奎《海虞诗话》卷十五,见《丛书集成初编·文学类·柳南随笔》(北京:中华书局,1983)
    (64)王应奎《西桥小集·序》,见《丛书集成初编·文学类·柳南随笔》(北京:中华书局,1983)。
    (65)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页310。
    (66)黄宗羲《八哀诗·钱宗伯牧斋》,见《南雷诗历》卷二,载《黄梨洲诗集》,(中华书局,1959),又见《四部丛刊·集部》《南雷诗历》卷二,页238。
    (1)钱谦益《有学集》卷十七,见《钱牧斋全集》第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页766。
    (2)钱谦益《初学集》卷三十一,见《钱牧斋全集》第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页909-910。
    (3)钱谦益《复李叔则书》,《有学集》卷三十九,,见《钱牧斋全集》第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页1345。
    (4)钱谦益《初学集·王元昭集序》,见《钱牧斋全集》第二册,页932。
    (5)钱谦益《题吴太雍初集》,《初学集》卷八十六,见《钱牧斋全集》第3册,页1813。
    (6)钱谦益《书瞿有仲诗卷》,《有学集》卷四十七,见《钱牧斋全集》第6册,页1557。
    (7)钱谦益《有学集》卷十七,见《钱牧斋全集》第5册,页759。
    (8)钱谦益《陆敕先诗稿序》,《有学集》卷十九,见《钱牧斋全集》第5册,页824。
    (9)钱谦益《初学集》卷三十二,,见《钱牧斋全集》第2册,页935。
    (10)钱谦益《虞山诗约序》,《初学集》卷三十二,见《钱牧斋全集》第2册,页923。
    (11)钱谦益《冯定远诗序》,《初学集》卷三十二,见《钱牧斋全集》第2册,页939。
    (12)钱谦益《有学集》卷四十七,见《钱牧斋全集》第6册,页1550-1551。
    (13)钱谦益《初学集》卷三十一,见《钱牧斋全集》第2册,页906。
    (14)《初学集》卷三十三,见《钱牧斋全集》第2册,页958。
    (15)钱谦益《题交芦言怨集》,《有学集》卷十九,见《钱牧斋全集》第5册,页829。
    (16)钱谦益《初学集》卷三十二,见《钱牧斋全集》第2册,页924。
    (17)钱谦益《范玺卿诗集序》,《初学集》卷三十一,见《钱牧斋全集》第2册,页910。
    (18)钱谦益《初学集》卷三十一,见《钱牧斋全集》第2册,页907。
    (19)钱谦益《复李叔则书》,《有学集》卷三十九,见《钱牧斋全集》第6册,页1343。
    (20)钱谦益《有学集》卷十五,见《钱牧斋全集》第5册,页713。
    (21)钱谦益《周孝逸文稿序》,《有学集》卷十九,见《钱牧斋全集》第5册,页826。
    (22)《尚书·尧典》(今伪舜典)云:“诗言志,歌咏言”。
    (23)钱谦益《初学集》卷三十三,见《钱牧斋全集》第2册,页947。
    (24)钱谦益《初学集》卷三十三,见《钱牧斋全集》第2册,页948。
    (25)钱谦益《初学集》卷三十三,见《钱牧斋全集》第2册,页955。
    (26)钱谦益《有学集》卷十六,见《钱牧斋全集》第5册,页749。
    (27)钱谦益《有学集》卷十七,见《钱牧斋全集》第5册,页758。
    (28)钱谦益《有学集》卷十八,见《钱牧斋全集》第5册,页802。
    (29)钱谦益《有学集》卷二十,见《钱牧斋全集》第5册,页856。
    (30)钱谦益《有学集》卷二十二,见《钱牧斋全集》第5册,页897。
    (31)钱谦益《有学集》卷四十七,见《钱牧斋全集》第6册,页1550。
    (32)钱谦益《范玺卿诗集序》,《初学集》卷三十一,见《钱牧斋全集》第2册,页910。
    (33)钱谦益《陆敕先诗稿序》,《有学集》卷十九,见《钱牧斋全集》第5册,页824。
    (34)钱谦益《尊拙斋诗集序》,见《钱牧斋全集》第7册,页411。
    (35)钱谦益《纯师集序》云:“夫文章者,天地之元气也”。《初学集》卷四十,见《钱牧斋全集》第2册,页1085。
    (36)钱谦益《题杜苍略自评诗文》,《有学集》卷四十九,见《钱牧斋全集》第6册,页1594。
    (37)钱谦益《有学集》卷四十八,见《钱牧斋全集》第6册,页1574。
    (38)钱谦益《有学集》卷十七,见《钱牧斋全集》第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页766。
    (39)钱氏引《遗山先生文集》卷五十六《杨叔能小亨集引》中“不诚无物”语入《初学集》卷三十三中,见《钱牧斋全集》第2册,页958。
    (40)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乙集(上海:中华书局,1959),页180-181。
    (41)钱谦益《初学集》卷三十二,见《钱牧斋全集》第2册,页929。
    (42)钱谦益《初学集》卷七十九,见《钱牧斋全集》第3册,页1701。
    (43)钱谦益《有学集》卷十九,见《钱牧斋全集》第5册,页825-826。
    (44)上两段引皆出自钱谦益《答著盛言书》,见《有学外集补遗》。
    (45)钱谦益《浩气吟序》,《有学集》卷十六,见《钱牧斋全集》第5册,页742。
    (46)钱谦益《周孝逸文稿序》,《牧斋有学集》卷十九,见《钱牧斋全集》第5册,页826)
    (47)钱谦益《黄庭表忍庵诗序》,《有学墓》卷二十,见《钱牧斋全集》第5册,页846。
    (48)钱谦益《宋子建遥和集序》,《有学集》卷十七,见《钱牧斋全集》第5册,页762。
    (49)钱谦益《有学集》卷三十八,见《钱牧斋全集》第6册,页1313。
    (50)钱谦益《嘉定四君子序》,《初学集》卷三十二,见《钱牧斋全集》第2册,页921-922。
    (51)钱谦益《有学集》,卷三十九,见《钱牧斋全集》第6册,页1344。
    (52)钱谦益《初学集》卷三十二,见《钱牧斋全集》第2册,页929-930。
    (53)钱谦益《初学集》卷三十二,见《钱牧斋全集》第2册,页928。
    (54)钱谦益《初学集》卷三十二,见《钱牧斋全集》第2册,页924-925。
    (55)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论集》(台北:开明书局,1947),页92。
    (56)钱谦益《季沦苇诗序》,《有学集》卷十七,见《钱牧斋全集》第5册,页958-959。
    (57)钱谦益《十峰诗序》,《有学集》卷十九,见《钱牧斋全集》第5册,页831。
    (58)钱谦益《有学集》卷二十,见《钱牧斋全集》第5册,页938-939。
    (59)钱谦益《有学集》卷十七,见《钱牧斋全集》第5册,页958-959。
    (60)钱谦益《来氏伯仲家藏诗稿序》,《初学集》卷三十三,见《钱牧斋全集》第2册,页955。
    (61)钱谦益《题邵得鲁迷塗集》,《有学集》卷四十九,见《钱牧斋全集》第7册,页1587。
    (62)钱谦益《学古堂诗序》,同上,卷二十,见《钱牧斋全集》第5册,页841。
    (63)钱谦益《有学集》,见《钱牧斋全集》第5册,页831。
    (64)杨松年《中国古典文学批评论集》(香港:三联书局,1987),页277-288。
    (65)钱谦益《施愚山诗集序》,《有学集》卷十七,见《钱牧斋全集》第5册,页760-761。
    (66)钱谦益《新安方氏伯仲诗序》,《有学集》卷二十,见《钱牧斋全集》第5册,页843-844。
    (67)钱谦益《王元昌北游诗序》,《初学集》卷三十二,见《钱牧斋全集》第2册,页931。
    (68)钱谦益《胡致果诗集》,《有学集》卷十八,见《钱牧斋全集》第5册,页801。
    (69)原见《钝吟文稿·叶祖仁江村诗序》,此处引自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页474。
    (70)这看法引自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页474-475。
    (71)钱谦益《初学集》卷三十二,见《钱牧斋全集》第2册,页939。
    (72)钱谦益《空一斋诗序》,《有学集》卷二十,见《钱牧斋全集》第5册,页842。
    (73)钱谦益《陆敕先诗稿序》,《有学集》卷十九,见《钱牧斋全集》第5册,页824。
    (74)钱谦益《初学集》卷三十二,见《钱牧斋全集》第2册,页939。
    (75)钱谦益《有学集》卷二十,见《钱牧斋全集》第5册,页838。
    (76)钱谦益《注李义山诗集序》,《有学集》卷十五,见《钱牧斋全集》第5册,页704。
    (77)钱谦益《冯定远诗序》,《初学集》卷三十二,见《钱牧斋全集》第2册,页939。
    (78)钱谦益《唐祖命诗稿序》,《有学集》卷十八,见《钱牧斋全集》第5册,页789-790。
    (79)钱谦益《徐存永尺木集序》,《有学集》卷十八,见《钱牧斋全集》第5册,页788。
    (80)钱谦益《钝师集序》,《初学集》卷四十,见《钱牧斋全集》第2册,页1085。
    (81)钱谦益《初学集》卷三十二,见《钱牧斋全集》第2册,页928-929。
    (82)钱谦益《初学集·目录后序》,见《钱牧斋全集》第1册,页53。
    (83)钱谦益《有学集·序》,见《钱牧斋全集》第4册,页1。
    (84)钱谦益《李梦阳传》,《列朝诗集小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页312。
    (85)钱谦益《爱琴馆评选诗慰序》,《有学集》卷十五,见《钱牧斋全集》第5册,页713。
    (86)钱谦益《瑞芝山房初集序》,《初学集》卷三十三,见《钱牧斋全集》第2册,页959。
    (87)钱谦益《题徐季白诗卷后》,见《有学集》卷四十七,见《钱牧斋全集》第6册,页1562。
    (88)冯班《纯吟杂录》卷三,见《借月山房汇钞》第十五册(台北:义士书局),页14。
    (89)钱谦益《鼓吹新编序》,《有学集》卷十五,见《钱牧斋全集》第5册,页712。
    (90)严羽《沧浪诗话·诗辨》,见郭绍虞《<沦浪诗话>校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91)吴乔《围炉诗话》卷六,见《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92)钱谦益《初学集》卷八十三,见《钱牧斋全集》第3册,页1758。
    (93)钱谦益《娄江十子诗序》,见《有学集》卷二十,见《钱牧斋全集》第5册,页845。
    (94)钱谦益《赖古堂文选序》,《有学集》卷十七,见《钱牧斋全集》第5册,页768。
    (95)钱谦益《袁祈年字田祖说》,《初学集》卷二十六,见《钱牧斋全集》第2册,页826-827。
    (96)钱谦益《宋子建遥和集序》,《有学集》卷十七,见《钱牧斋全集》第5册,页762。
    (97)《中国文学理论史》第四册(北京:新华书局,1987),页75。
    (98)钱谦益《初学集》卷三十二,见《钱牧斋全集》第2册,页924。
    (99)钱谦益《有学集》卷十五,见《钱牧斋全集》第5册,页707。
    (100)钱谦益《有学集》卷十五,见《钱牧斋全集》第5册,页709。
    (101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中,上句评李梦阳(页311),下句评李攀龙(页428)。
    (102)钱谦益《题怀麓堂诗钞》,《初学集》卷八十三,见《钱牧斋全集》第3册,页1758。
    (103)钱谦益《姚叔祥过明发堂共论近代词人戏作绝句十六首》之二,同上,卷十七,见《钱牧斋全集》第1册,页601。
    (104)钱谦益《答杜苍略论文书》,《有学集》卷三十八,见《钱牧斋全集》第6册,页1307。
    (105)钱谦益《有学集》卷四十八,见《钱牧斋全集》第6册,页1567。
    (106)钱谦益《有学集》卷四十八,见《钱牧斋全集》第6册,页1569。
    (107)钱谦益《陈古公诗集序》,《有学集》卷十八,见《钱牧斋全集》第5册,页799。
    (108)钱谦益《曾房仲诗集序》,《初学集》卷三十二,见《钱牧斋全集》第2册,页929。
    (109)《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语,钱谦益曾注此经。
    (110)本节所论,原文皆引自《钝吟杂录》卷三,页1—6。
    (111)钱谦益《初学集》卷一百零六,见《钱牧斋全集》第3册,页2155。
    (112)吴乔《围炉诗话》卷一,见《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页12-13。
    (113)钱谦益《初学集》卷一百零七,见《钱牧斋全集》第3册,页2166。
    (114)钱谦益《初学集》卷一百零七,见《钱牧斋全集》第3册,页2175。
    (115)钱谦益《复遵王书》,《有学集》卷三十九,见《钱牧斋全集》第6册,页1360。
    (116)钱谦益《有学集》卷一,见《钱牧斋全集》第4册,页26。
    (117)钱谦益《有学集》卷二,见《钱牧斋全集》第4册,页75。
    (118)钱谦益《有学集》卷二,见《钱牧斋全集》第4册,页73。
    (119)钱谦益《有学集》卷二,见《钱牧斋全集》第4册,页81。
    (120)钱谦益《有学集》卷四,见《钱牧斋全集》第4册,页127。
    (121)钱谦益《闽中徐存永、陈开仲乱后过访,各有诗见赠,次韵奉答四首》诗组,其四诗云:“莫讶和诗多隐谜,老来诞谩比虞初。”《有学集》卷二,见《钱牧斋全集》第4册,页19。
    (122)钱谦益《初学集》卷三十一,见《钱牧斋全集》第2册,页906。
    (123)钱谦益《列朝诗集》丙集,页311。
    (124)钱谦益《初学集》卷八十三,见《钱牧斋全集》第3册,页1759。
    (125)此乃钱氏评钟惺、谭元春语,见《列朝诗集》丁集,页570-572。
    (126)钱谦益《徐司寇花溪诗集序》,《初学集》卷三十,见《钱牧斋全集》第2册,页903。
    (127)钱谦益《南游草序》,《初学集》卷三十三,见《钱牧斋全集》第2册,页960。
    (128)钱谦益《有学集》卷十五,见《钱牧斋全集》第5册,页711。
    (129)钱谦益《有学集》卷十九,见《钱牧斋全集》第5册,页627。
    (130)钱谦益《鼓吹新编序》,《有学集》卷十五,见《钱牧斋全集》第5册,页710-711。
    (131)钱谦益《答唐训导汝谔论文书》,《初学集》卷七十九,见《钱牧斋全集》第3册,页1700-17
    (132)钱谦益《嘉定四君子集序》,《初学集》卷三十二,见《钱牧斋全集》第2册,页922。
    (133)钱谦益《黄子羽诗序》,《初学集》卷三十二,见《钱牧斋全集》第2册,页925-926。
    (134)钱谦益《黄孝翼橝窝集序》,《初学集》卷三十二,见《钱牧斋全集》第1册,页933和《娄江十子诗序》,《有学集》卷二十,见《钱牧斋全集》第4册,页844。
    (135)钱谦益《南游草叙》,《初学集》卷三十三,见《钱牧斋全集》第2册,页960。
    (136)钱谦益《季沦苇诗序》,《有学集》卷十七,见《钱牧斋全集》第5册,页759。
    (137)钱谦益《陶仲璞遯(遁)园集序》云:“可以祖香山而宗眉山…”。《初学集》卷三十一,见《钱牧斋全集》第2册,页918。
    (138)钱谦益《陶不退閬园集序》云:“不退之诗文,缘情而摅(抒)词,据事而立论……为吏言吏,居乡言乡……未尝骈枝俪叶,致饰于语言文字之间也。”《初学集》卷三十一,见《钱牧斋全集》第2册,页918。
    (139)钱谦益《曾房仲诗叙》云:“学杜有所以学杜者矣,所谓别裁伪体,转益多师者是也。”见《初学集》卷三十二,见《钱牧斋全集》第2册,页928。
    (140)钱谦益《徐元叹诗序》,《初学集》卷三十二,见《钱牧斋全集》第2册,页924。
    (141)钱谦益《有学集》卷十五,见《钱牧斋全集》第5册,页707。
    (142)钱谦益《有学集》卷十五,见《钱牧斋全集》第5册,页708。
    (143)钱谦益《有学集》卷十七,见《钱牧斋全集》第5册,页767。
    (144)此段引文源于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
    (145)《钝吟杂录》卷三,页2。
    (146)郭绍虞说冯班比王士祯(1634—1172)早生20年,显然是把冯班的生年定为1614。其实冯班的生年是1603年。
    (147)孟棨《本事诗》《高逸第三》,见《续历代诗话》(台北:艺文印书馆,1974),页8。
    (148)秦少游《淮海集》卷二十三《韩愈论》,见《四部丛刊初编》。
    (149)杜诗《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有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150)钱谦益《初学集》卷三十二,见《钱牧斋全集》第2册,页928。
    (151)韦糓集、二冯评点《才调集》卷6《李商隐四十首》(台北:新文丰出版社,1970),页138。
    (152)浦起龙在《读杜心解·少陵编年诗目录附注》中曾征引钱氏语。
    (153)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页7。
    (154)钱谦益《有学集》卷十八,见《钱牧斋全集》第5册,页800。
    (155)钱谦益《胡致果诗序》,《有学集》卷十八,见《钱牧斋全集》第5册,页800-801。
    (156)钱谦益《有学集》卷二十,见《钱牧斋全集》第5册,页844。
    (157)钱谦益《钱注杜诗》上册,卷五(上海:中华书局,1958),页135。
    (158)钱谦益《钱注杜诗》卷五,页160。
    (159)钱谦益《钱注杜诗》卷六,页178。
    (160)钱谦益《钱注杜诗》卷六,页185。
    (161)钱谦益《钱注杜诗》卷六,页186。
    (162)钱谦益《钱注杜诗》卷十,页364-365。
    (163)钱谦益《钱注杜诗》卷十二,页416。
    (164)黄宗羲《南雷文定前集》卷一《万履安先生诗序》就有强调以诗补史的见解。见《四部丛刊初编·集部》(上海:商务印书馆),页8-9。
    (1)沈云龙《牧斋先生尺牍》卷二《与钱曾书》(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页54;又见《钱牧斋全集》第7册,页334。
    (2)沈云龙《牧斋先生尺牍》卷二《与钱曾书》(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页50;又见《钱牧斋全集》第7册,页330。
    (3)沈云龙《牧斋先生尺牍》卷二《与钱曾书》(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页52;又见《钱牧斋全集》第7册,页331。
    (4)钱谦益《复吴江潘力田书》,《有学集》卷三十九,见《钱牧斋全集》第6册,页1352。
    (5)钱谦益《初学集》卷八十三,见《钱牧斋全集》第3册,页1759。
    (6)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甲集(北京:中华书局,1959),页88-89。
    (7)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丙集《王守仁传》,页269。
    (8)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丙集《李少师东阳小传》,页245-247。
    (9)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丙集《李梦阳传》,页310-312。
    (10)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丙集《何副使景明》,页323。
    (11)周采良《杜集书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页156。
    (12)黄生《杜诗说》中《聂耒阳》诗后,见周采良《杜集书录》,页156。
    (13)钱谦益《钱注杜诗》卷一,页4。
    (14)钱谦益《钱注杜诗》卷一,页22。
    (15)钱谦益《钱注杜诗》卷一,页22。
    (16)钱谦益《钱注杜诗》卷三,页84。
    (17)钱谦益《钱注杜诗》卷三,页84。
    (18)钱谦益《钱注杜诗》卷五,页140。
    (19)钱谦益《钱注杜诗》卷五,页160。
    (20)钱谦益《钱注杜诗》卷六,页188。
    (21)钱谦益《钱注杜诗》卷七,页221。
    (22)周采良《杜集书录》,页155。
    (23)苏轼《东坡集》卷二十四《王定国诗集序》,见《经进文集事略》。
    (24)卢世漼《读杜私言》卷六,见《尊水园集略》(明崇祯七年卢氏刻本)。
    (25)卢世漼《读杜私言》卷六,见《尊水园集略》(明崇祯七年卢氏刻本)。
    (26)卢世漼《读杜私言》卷六,见《尊水园集略》(明崇祯七年卢氏刻本)。
    (27)卢世漼《读杜私言》卷六,见《尊水园集略》(明崇祯七年卢氏刻本)。
    (28)钱谦益《初学集》卷一百零六,见《钱牧斋全集》第3册,页2157。
    (29)钱谦益《钱注杜诗》卷三,页96。
    (30)钱谦益《钱注杜诗》,卷九,页278。
    (31)钱谦益《钱注杜诗》,卷一,页44。
    (32)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下,见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
    (33)钱谦益《钱注杜诗》上册,卷五,页155。
    (34)钱谦益《钱注杜诗》上册,卷十,页338。
    (35)钱谦益《钱注杜诗》上册,卷十,页366。
    (36)《答秦觏书》。此处引自《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85),页526。
    (37)朱鹤龄《杜工部集》(景康熙九年刊本,中文出版社缩印),页5。
    (38)王十朋《王状元集百家注编年杜陵诗史三十二卷》卷一(苏州:江苏省立图书馆缩印清宣统三年影宋本)。
    (39)王十朋《王状元集百家注编年杜陵诗史三十二卷》卷一(苏州:江苏省立图书馆缩印清宣统三年影宋本)。
    (40)王十朋《王状元集百家注编年杜陵诗史三十二卷》,卷三。
    (41)钱谦益《钱注杜诗》卷六,页173。
    (42)钱谦益《钱注杜诗》卷九,页290。
    (43)叶德辉《书林清话》卷九、卷十(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页291、254-276。
    (44)浦起龙《读杜心解·凡例》(北京:中华书局,1961),页6。
    (45)周采良《杜集书录》,页161。
    (46)钱谦益《钱注杜诗》卷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58),页515-516。
    (47)朱鹤龄《杜工部诗集》卷十三(台北:中文出版社,1957),页1155-1156。
    (48)蔡澄《鸡窗丛话》(广文本),页69-70。
    (49)周采良《杜集书录》,页157。
    (50)钱谦益《钱注杜诗》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58),页9。
    (51)朱鹤龄《杜工部诗集》卷一(中文出版社),页166-167。
    (52)钱谦益《钱注杜诗》卷十一,页389。
    (53)钱谦益《钱注杜诗》,卷三,页107。
    (54)朱鹤龄《杜工部诗集》,卷七,页635。
    (55)周采良《杜集书录》,页161。
    (56)钱谦益《钱注杜诗》,卷十,页332。
    (57)朱鹤龄:《杜工部诗集》卷四(台北:中文出版社,1957),页420。
    (58)钱谦益《钱注杜诗》,卷九,页283。
    (59)朱鹤龄《杜工部诗集》,卷二,页251-252。
    (60)彭毅《钱牧斋笺注杜诗补》(台北:合大文史丛刊,1964)。
    (61)《钱注杜诗》卷一,页34。
    (62)朱鹤龄《杜工部诗集》,卷二,页286。
    (63)钱谦益《钱注杜诗》,卷十五,页528。
    (64)朱鹤龄《杜工部诗集》,卷十七,页1437。
    (65)《秋日》一诗,见《钱注杜诗》卷十五,页518;《赤甲》则于卷十四,页485。“荆州”一句,来自后者,诗云:“荆州郑薛寄书近,蜀客郗岑非我邻。”钱氏注云:“郑、薛,即郑审、薛据也。”
    (66)钱谦益《钱注杜诗》卷十二,页433。
    (67)朱鹤龄《杜工部诗集》,卷十七,页1473。
    (68)钱谦益《钱注杜诗》,卷十三,页458。
    (69)朱鹤龄《杜工部诗集》,卷二十,页1699。
    (70)钱谦益《钱注杜诗》,卷三,页84。
    (71)朱鹤龄《杜工部诗集》,卷二十,页1730。
    (72)周采良《杜集书录》,页156。
    (73)洪业《杜诗引得·序》(台北:中文资料研究服务中心,1966),页lvi。
    (74)徐世溥《复牧斋书》,《江变纪略》卷一,见《豫章丛书》第二集(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
    (75)钱谦益《钱注杜诗》,卷一,页24。
    (76)朱鹤龄《杜工部诗集》,卷二,页217。
    (77)钱谦益《钱注杜诗》,卷九,页305。
    (78)朱鹤龄《杜工部诗集》,卷二,页232-333。
    (79)钱谦益《钱注杜诗》,卷八,页247。
    (80)朱鹤龄《杜工部诗集》,卷二,页276。
    (81)冯班《钝吟杂录》卷四,见《借月山房汇钞》第十五册(台北:义士书局),页20。
    (82)吴乔《围炉诗话》卷一,见《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页427。
    (83)金圣叹《金圣叹选批杜诗》(成都:古籍书店,1983),页120。
    (84)金圣叹《金圣叹选批杜诗》(成都:古籍书店,1983),页120。
    (85)金圣叹《金圣叹选批杜诗》(成都:古籍书店,1983),页120。
    (86)王夫之《诗译》,见《船山遗书》(北京:中华书局,1976)。
    (87)钱谦益《钱注杜诗》卷十八,页613。
    (88)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见《清诗话》(北京:中华书局)。
    (89)吴乔《围炉诗话》,见《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页478。
    (90)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见《清诗话》(北京:中华书局)。
    (91)吴乔《围炉诗话》卷一,见《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页495。
    (92)吴乔《围炉诗话》卷一,见《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页674。
    (93)朱鹤龄《杜工部诗集》卷一(台北:中文出版社,1957),页193。
    (94)朱鹤龄《杜工部诗集》,页783。
    (95)朱鹤龄《杜工部诗集》,页995。
    (66)朱鹤龄《杜工部诗集》,页1625。
    (97)洪业《杜诗引得·序》,见《哈佛大学学社引得特刊第十四种》(台北:中文资料与研究工具服务中心,1966),页Ivi。
    (98)详见洪业《杜诗引得·序》,页Ixix。本节所得资料,亦多获自洪先生书中所载,以下不再详注。
    (99)洪业《杜诗引得·序》,见《哈佛大学学社引得特刊第十四种》,页Ixix。
    (100)洪业《杜诗引得·序》,见《哈佛大学学社引得特刊第十四种》,页Ixix。
    (101)洪业《杜诗引得·序》,见《哈佛大学学社引得特刊第十四种》,页Ixx。
    (102)洪业《杜诗引得·序》,见《哈佛大学学社引得特刊第十四种》,页Ixix。
    (103)洪业《杜诗引得·序》,见《哈佛大学学社引得特刊第十四种》,贡Ixxi。
    (104)洪业《杜诗引得·序》,见《哈佛大学学社引得特刊第十四种》,页Ixxi—Ixxiii。
    王力《汉语诗律学》(北京:中华书局,1973)
    王夫之《清诗话》上、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王文濡《中国学术名著》第二集,见《清文汇》第二册(世界书局,1965)
    归庄《归庄集》(上海:中华书局,1962)
    冯班《钝吟杂录》,见《借月山房汇钞》第十五册(台北:义士书局,1975)
    冯班《钝吟老人遗稿》,明末毛氏汲古阁及清康熙戊申(七年)陆贻典分刊合印(台北:国立中央图书馆善本藏书集部影印本)
    弘道《诗话丛刊》(台北:弘道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71)
    永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见《万有文库》第一集一千种第三十九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81)
    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叶庆炳、吴宏一《中国文学批评资料汇编》卷八,《清代部份》上集(台北:成文出版社,1978)
    叶嘉莹《中国古典诗歌评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77)
    东方学研究日本委员会《三十三种清代传记综合引得》第九号(日本:东方学研究日本委员会,1960)
    刘若愚著、杜国清译《中国诗学》(台北:幼狮期刊丛书,1977)
    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朱鹤龄《杜工部诗集》(景康熙九年刊本,中文出版社缩印)
    吴乔《围炉诗话》,见《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李掞《东林党籍考》(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沈云龙《中国近代史料丛刊》第四卷《国朝先正事略》(台北:文海出版杜)
    沈云龙《钱牧斋先生尺牍》,见《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四十辑391号(台北:文海出版社)
    沈德潜《清诗别裁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台北:三民书局,1969)
    呆宏一《清代诗学初探》(台北:学生书局,1986)
    何振球《常熟文史论稿》(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
    杜仲陵《读杜卮言》(四川:巴蜀书社,1986)
    李汝伦《杜诗论稿》(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
    杨文略《清诗纪事初编》上卷(台北:鼎文书局,1971)
    杨松年《中国古典文学批评论集》(香港:三联书局,1987)
    杨松年《中国文学批评史编写问题论析》(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
    张廷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
    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上册(台北:中华书局,1980)
    金圣叹《金圣叹选批杜诗》(成都:古籍出版社,1983)
    金圣叹《唐诗一千首》(香港:东南书局,1957)
    金启华《杜甫诗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金启华、金小平《杜甫诗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周采良《杜集书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周益忠《论诗绝句》(台北:金枫出版社,1987)
    陈国球《胡应麟诗论研究》(香港:华风书局,1986)
    陈贻焮《杜甫评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陈寅恪《柳如是别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日)青木正儿著、孟庆文译《中国文学思想史》(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
    (日)青木正儿著、杨铁婴译《清代文学评论史》(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国立中央图书馆《国立中央图书馆善本书目》增订本第三册(台北:国立中央图书馆)
    郑文《杜诗檠诂》(四川:巴蜀书社,1992)
    赵翼《瓯北诗话》,见《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胡文楷《清钱夫人柳如是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
    赵永纪《清初诗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3)
    姜亮夫著、黄秋英校《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香港:中华书局,1976)
    施鸿保著、张慧剑校《读杜诗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谈迁《国榷》(北京:古籍出版社,1958)
    夏燮《明通槛》(北京:中华书局,1980)
    徐世昌《清诗汇》,见《历代诗文总集》第十五册(台北:世界书局)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台北:华正书局,1984)
    顾炎武《亭林诗文集》,见《四部丛刊初编·集部》(上海:商务印书馆缩印初刻本)
    浦起龙《读杜心解》(北京:中华书局,1961)
    黄公渚《钱谦益文》(上海:商务印书馆)
    黄宗羲《南雷诗历》,见《四部丛刊初编·集部》(上海:商务印书馆缩印无锡孙氏藏初刻本)
    黄保真、蔡钟翔、成复旺《中国文学理论史》册4(北京:新华书店,1987)
    黄维梁《中国诗学纵横谈》(台北:洪范书店,1967)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香港:新文艺出版社,1961)
    曹树铭《杜集丛校》(香港:中华书局,1978)
    曹慕樊《杜诗杂说续编》(四川:巴蜀书社,1989)
    钱仲联《明清诗文研究资料集》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钱仲联《钱牧斋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钱谦益《牧斋初学集》,见《四部丛刊初编·集部》(上海:商务印书馆,缩印明崇祯癸未刻本》
    钱谦益《牧斋有学集》,见《四部丛刊·集部》(上海:商务印书馆缩印康熙甲辰初刻本)
    钱谦益《钞本有学外集补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3)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上、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59)
    钱谦益《钱注杜诗》上、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58)
    葛万里《清钱牧斋先生谦益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
    傅庚生《杜甫诗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简恩定《清初杜诗学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杜,1986)
    谭承耕《船山诗论及创作研究》(湖南:湖南出版社,1992)
    裴世俊《钱谦益诗歌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1991)
    孙之梅《钱谦益与明末清初文学》(齐鲁书社,1996)
    郝润华《钱注杜诗与诗史互证方法》(黄山书社,2000)
    《常熟文化研究 钱谦益专辑》(古吴轩出版社,2000)
    丁功谊《钱谦益文学思想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马茂元《论<戏为六绝句>》,见《晚照楼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马茂元《思飘云物动,律中鬼神惊—论杜甫和唐代的七吉律诗》,同上
    马茂元《谈杜甫七言绝句的特色》,同上
    马茂元《略谈明七子的文学思想和李、何争论》,同上
    方孝岳《别裁伪体的杜甫》,见《中国文学批评》(北京:三联书店,1986)
    方孝岳《钱谦益宗奉杜甫的“排比铺陈”》,同上
    王达津《关于杜甫世界观和创作方法问题》,见《唐诗丛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王达津《杜甫创作思想试论》,同上
    王达津《杜甫的世界观和创作方法》,见《古典文学论丛》第二辑(山 东:齐鲁书社,1981)
    冯峨《也评<秋兴八首>》,见《文学评论丛刊》第三十一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
    冯建国《杜甫研究》,见《唐代文学研究年鉴》1989,1990合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丘良任《杜甫之死及生卒年考辨》,同上
    朱东润《述钱谦益之文学批评》,见《中国文学批评论集》(台北:开明书店,1947)
    (日)吉川幸次郎著、张连第译《钱谦益的文学批评》,见《古典文学论丛》第三辑(山东:齐鲁书社,1982)
    吴晗《“社会贤达”钱谦益》,见《读史剳记》(北京:三联书局,1961)
    吴奔星《略谈杜甫抒情诗的特色》,见《古典文学论丛》第二辑(山东:齐鲁书社,1981)
    吴调公《转益多师是汝师—读杜甫<戏为六绝句>札记》,见《古典文论与审美鉴赏》(山东:齐鲁书社,1985)
    张长青《<沧浪诗话·诗辨>美学思想论析》,见《严羽学术研究论文选》(福建:鹭江出版社,1987)
    张金汉《赵翼贵创主新的诗观—<瓯北诗话>研究》(南大荣誉学士论文,1975—1976)
    张连第《<沦浪诗话·诗辨>辨析》,见《严羽学术研究论文选》(福建:鹭江出版社,1987)
    杜维运《钱谦益其人及其史学》,见《清代史学与史家》(北京:中华书局,1988)
    杜继中《赵次公杜诗先后解辑校前言》,见《中国首批文学博士学位论文选集》(山东:大学出版杜,1987)
    杨松年《宋人称杜诗为诗史说析评》(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学术论文第十一种,1983)
    杨松年《明清论者以杜诗为诗史说析评》(同上,第二十三种,1984)
    李前南《钱谦益的诗论—<初学集>、<有学集>初探》(南大荣誉学士论文,1977-1978)
    陆坚《杜甫诗爱国思想三议》,见《古典文学论丛》第三辑
    陈月慧.《沈德潜<唐诗别裁集>析论》(国大荣誉学士论文,1983-1984)
    罗根泽《杜甫之思想及其对诗之见解》,见《罗根泽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周策纵《论诗小札—与吉川幸次郎教授论钱谦益<梅村诗序>及情景论 书》,见《大陆杂志》第四十三卷第三期(台北:1971年9月15日)
    周黎庵《两截诗人钱谦益》,见《清诗的春夏》(香港:中华书局,1990)
    洪业《杜诗引得·序》,见《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特刊》第十四种(台北:中文资料与研究工具服务中心,1966)
    赵永纪《清初诗歌研究》,见《中国首批文学博士学位论文选集》(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
    柳作梅《王士祯与钱谦益之诗论》,见《书目季刊》第二卷第三期春季号(台北:1968年3月16日)
    袁行霈《李杜诗歌的风格与意象》,见《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袁行霈《杜甫的人格与风格》,同上
    钟美姜《吴乔<围炉诗话>研究》(南大荣誉学士论文,1973-1974)
    夏晓虹《清初诗坛尊宋风气形成的原因》,见《文学评论丛刊》第三十一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
    敏泽《钱谦益》,见《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第五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
    钱仲联《三百年来江苏的古典诗歌》,见《梦苕庵清代文学论集》(山东:齐鲁书社,1983)
    钱仲联《清人诗文论十评》,同上
    黄海章《杜甫对文学遗产继承的态度》,见《中国文学批评论文集》(湖南:岳麓书社,1983)
    黄海章《读杜甫<同元使君春陵行>》,同上
    黄海章《杜诗对心理的描写》,同上
    蒋凡《严羽论杜甫》,见《严羽学术研究论文选》(福建:鹭江出版社,1987)
    傅光《评杜甫前期诗歌创作》,见《文学评论丛刊》第三十一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
    程千帆、张宏生《七言律诗中的政治内涵—从杜甫到李商隐、韩偓》,见《唐代文学研究年鉴》1989,1990合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裴斐《个性论》,见《诗缘情辨》(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
    裴斐《李杜分期论》,同上
    裴斐《杜律举隅》,同上
    裴斐《贫病老丑话杜甫》,同上
    裴世俊《钱谦益诗歌的特色》,见《中国首批文学博士学位论文选集》(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