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简《保训》研究综述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清華簡”是2008年由清華校友捐贈的一批戰國竹簡,其中的《保訓》篇是第一篇被整理公佈的文獻,本文以清華簡《保訓》篇作為研究對象,分上下兩編。首先在前言中簡要介紹“清華簡”的入藏、公佈的情況,并對《保訓》做簡要概括,包括《保訓》的具體形制、編連等基本情況,同時將《保訓》現今研究的基本情況做一簡要介紹。其次在上編中對《保訓》文字進行逐字的集釋,現今對《保訓》的集釋,已有學者做過,但本文的集釋主要是針對每個字的含義做一整理,將相關學者的觀點一一梳理,力求完整全面。下編中,筆者對《保訓》涉及的相關問題進行具體闡述,主要是對《保訓》的基本文獻狀態,包括其命名、體裁、成書年代、符號等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并嘗試運用文獻學的辨偽方法對《保訓》的辨偽問題做一探索性的研究。至於《保訓》涉及的內容,主要舉了兩個例子,一是《保訓》主題核心的“中”字的含義的探討,另一個就是“文王稱王”問題的討論。接著是對《保訓》的研究特點與價值進行總結。最後關於《保訓》的研究文章目前已有達200篇之多,筆者將這一部份整理成《保訓》研究的論著目錄附於文後。
"Tsinghua Bamboo Slips ",which was donated by Tsinghua alumni2008,was abatch of Warring States bamboo slips."Baoxun"is the first to be collated publishedliterature from "Tsinghua Bamboo Slips".This magisterial thesis researches the“Baoxun”, containing two chapters. In preface, the summary of “Tsinghua BambooSlipped”and the "Baoxun" is given,which briefly introduces the preservation andissue of “Tsinghua Bamboo Slipped”, the format and edit of "Baoxun",and theresearch of "Baoxun" nowadays.In chapterⅠ, the survey commentates words in"Baoxun" comprehensively,which has been done so much by scholars today,but thistext is mainly aimed at each word meaning. The second part, the author mainly talksabout some issue related to "Baoxun" in detail,which include the naming,age,symbleof "Baoxun",and the author makes a discussion about the discerning bogus,whichmainly uses the literature discrimination methods for detection of forgeries.afterthat,the author gives two examples:the meaning of "zhong" and the discussion of"king wen",both of which are the main content of "Baoxun".Besides,the value of"Baoxun" is also an improtant part of the text.In the end,the relating treatises of"Baoxun" about200is offered.
引文
[1]劉國忠:《走進清華簡》,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37頁。
    [2]劉國忠:《清華簡保護及研究情況綜述》,《中國史研究動態》,2009年,第9期。
    [1]李均明:《清華簡首集簡冊文本解析》,《清華簡(壹)》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1年6月。
    [2]程浩:《清華簡<保訓>源自三晉文獻說》,復旦大學簡帛研究中心,2011年4月21日。
    [3]林志鵬:《清華簡<保訓>集釋》,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2010年10月8日。
    [4]子居:《清華簡<保訓>解析》,復旦大學簡帛研究中心,2009年7月8日。
    [5]胡凱、陳民鎮集釋,陳民鎮按語:《清華簡<保訓>集釋》,復旦大學簡帛研究中心,2011年9月11日。
    [1]郭偉川:解讀清華簡:《<保訓>主旨與“中”字釋讀》,光明日報,2010年12月6日。
    [2]余嘉錫:《古書通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26頁。
    [1]王連龍:《<保訓>與<逸周書>——兼對姜廣輝先生<保訓>“十疑”一文的幾點釋疑》,光明日報,2009年5月25日。
    [1]王連龍:《<逸周書>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第124頁。
    [2]王連龍:《<逸周書>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第49頁。
    [1]馮勝君:《試論清華簡<保訓>篇書法風格與三體石經的關係》,《<清華簡(壹)>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1年6月。
    [2]李學勤:《論清華簡<保訓>的幾個問題》,《文物》,2009年第6期。
    [3]劉國忠、陳穎飛:《清華簡<保訓>座談會紀要》,光明日報,2009年6月29日。
    [1]李零:《讀清華簡<保訓>釋文》,《中國文物報》,2009年8月21日。
    [2]管錫華:《中國古代標點符號發展史》,巴蜀書社,2002年,第39頁。
    [3]林素清:《論先秦文字中的“〓”符》,《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五十六本第四分冊,1985年,第802頁。
    [1]曹方向:《記清華簡第一冊九篇竹書的若干書寫情況》,武漢大學簡帛網研究中心,2011年1月31日。
    [2]張顯成:《簡帛文獻學通論》,中華書局,2004年,第191頁。
    [1]王連龍:《清華簡<保訓>篇真偽討論中的文獻辨偽方法論問題》,《古代文明》,2011年4月第5卷第2期。
    [2]李零:《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年,第16頁。
    [3]程鵬萬:《簡牘帛書格式研究》,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6月。
    [4]王國維著,胡平生、馬月華校注:《簡牘檢署考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4—16頁。
    [5]李學勤:《簡帛佚籍與學術史》,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4頁。
    [1]胡平生:《簡牘制度新探》,《文物》,2000年第3期。
    [2]程浩:《清華簡<保訓>源自三晉文獻說》,復旦大學簡帛研究中心,2011年4月21日。
    [3]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訂補)》,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00頁。
    [1]錢存訓:《書于竹帛》,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第125頁。
    [2]姜廣輝:《<保訓>十疑》,光明日報,2009年5月4日。
    [1]張蔭麟:《評近人對中國史之討論》,顧頡剛主編,《古史辨》,第二冊,海南出版社,2005年,第199頁。
    [2]陳寅恪:《陳垣敦煌劫余錄序》,選自《金明館叢稿二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236頁。
    [1]王國維:《古史新證——王國維的最後講義》,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年,第3頁。
    [2]王連龍:《清華簡<保訓>篇真偽討論中的文獻辨偽方法論問題》,《古代文明》,2011年4月第5卷第2期。
    [1]王連龍:《談清華簡<保訓>篇的“中”》,《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0年3月第2期。
    [1]陳民鎮:《清華簡<保訓>“中”字解讀諸說平議》,復旦大學簡帛研究中心,2011年9月19日
    [1][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
    [2][宋]朱熹.朱子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3][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
    [4]陳寅恪.金明館叢稿二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5]余嘉錫.古書通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6]羅邦柱主編.古漢語知識辭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88.
    [7]梁啟超.古書真偽及其年代(附三種)[M].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0.
    [8]王國維.古史新證——王國維的最後講義[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
    [9]黃懷信、張懋镕、田旭東撰,李學勤審定.《<逸周書>匯校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0]李學勤.簡帛佚籍與學術史[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
    [11]管錫華.中國古代標點符號發展史[M].成都:巴蜀書社,2002.
    [12]錢存訓.書于竹帛[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
    [13]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訂補)[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
    [14]張三夕主編.中國古典文獻學[M].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
    [15]王國維著,胡平生、馬月華校注.簡牘檢署考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6]林清源.簡牘帛書標題格式研究[M].台北:藝文印書館,2004.
    [17]張顯成.簡帛文獻學通論[M].北京:中華書局,2004.
    [18]馮勝君.二十世紀古文獻新證研究[M].濟南:齊魯書社,2006.
    [19]馮勝君.郭店簡與上博簡對比研究[M].北京:線裝書局,2007.
    [20]楊緒敏.中國辨偽學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21]杜澤遜.文獻學概要[M].北京:中華書局,2008.
    [22]李致忠.簡明中國古代書籍史[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8.
    [23]鄭有國.簡牘學綜論[M].上海: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24]王連龍.《逸周書》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25]劉國忠.走進清華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6]耿相新.中國簡帛書籍史[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
    [1]程鵬萬.簡牘帛書格式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06.
    [2]徐靜.先秦文獻中的“中”[D].曲阜:曲阜師範大學,2011.
    [3]嚴明.清華簡《保訓》研究[D].北京:北京大學,2011.
    [1]胡應麟.四部正訛.//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
    [2]張蔭麟.評近人對中國史之討論.//顧頡剛.古史辨第二冊[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
    [1]林素清.論先秦文字中的“〓”符[J].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五十六本第四分冊,1985.
    [2]胡平生.簡牘的作偽與識別[J].收藏家,1999(2).
    [3]胡平生.簡牘制度新探[J].文物,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