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乾隆时期哈萨克政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清朝的乾隆时期,是有清一代哈萨克政策形成并奠定基本格局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所制定的有关哈萨克的政策与办法,成为了日后清朝政府在处理有关哈萨克事务时所必须遵循的所谓“祖宗之制”。因此,若要全面深刻地理解与把握有清一代哈萨克政策的内涵,就必须对乾隆时期的哈萨克政策形成、发展、完善、定型的来龙去脉,进行认真而详尽的研究。
     本文在充分了解、掌握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细致入微的史料阅读与解析,试图补充并超越前人的研究,对清朝乾隆时期的哈萨克政策作出新的而且是更加深入全面的论述。本文所采取的研究方法是最简单,也是最耗费时间、精力的史料解析法,最大限度地辑录史料,排列、对比史料,在大量读史札记的基础上,力图尽可能地回到历史的语境中,去重新理解与把握乾隆时期哈萨克政策的方方面面。
     本文共分为六章内容。第一章是导论,主要包括选题缘起,相关学术史的梳理与评价,研究资料的范围、搜集、整理与利用,以及论文的总体架构。第二章通过对清朝与哈萨克早期隔阂与最初接触过程的论述,对乾隆朝哈萨克政策形成过程中的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这样一个厄鲁特因素的揭示与强调,为第三章讨论哈萨克越界游牧问题做了必要的铺垫。清朝在征服准噶尔之后,便宣布将准噶尔辖地归入清朝的版疆,并且在与哈萨克建立朝贡关系之初,就要求哈萨克承认这一变化。尽管如此,在清哈关系史最初的十几年中,清朝对准噶尔旧游牧地的拥有权,却屡屡遭到来自哈萨克越界游牧问题的挑战。乾隆三十二年(1767),清朝最终采取了一个灵活的解决办法,允许哈萨克在清朝西北卡外界内区域游牧,条件是哈萨克要向清朝交纳百分之一的马匹,以充贡赋。这个办法既可以保证清朝政府对西北卡外界内领土的所有权和支配权,又可以照顾到哈萨克作为个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的现实需求。第四章讨论了清朝为防范哈萨克而构建西北边防体系的过程。随着越界游牧问题的解决,以及西北边防体系建设工作的初步完成,清朝与哈萨克的关系开始进入到一个更加稳定,更加融洽的新阶段。第五章讨论了清朝与哈萨克关系史中的一项最重要内容——绢马贸易。对清朝而言,这种贸易绝不仅仅只是一种以羁縻、控制为主要目的朝贡贸易。哈萨克的牲只马匹,对于当时的清朝而言,绝非是可有可无的普通贸易品,而是需求量非常大的特殊贸易品。清朝政府积极地同哈萨克开展绢马贸易,是为了“懋迁有无”,主要追求的是经济上的“甚为有益”。大量而廉价地换购哈萨克的牲只马匹,无论是在清朝统一西域的战时,还是在经营治理新疆的战后,对清朝政府而言,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不仅可以有效地安定清朝西北的内外藩,而且还可以极大地减轻清朝的财政负担,使统一西域的伟业,不仅具有政治、军事上的积极意义,而且在经济上,也可以获得一定的回报和有益的补充。最后一章结语部分,主要是对全文的总结,并且通过分析乾隆时期清朝政府对哈萨克的态度与政策,探讨了清朝对西北边疆的基本态度。清朝统一西域的主要目的并不是美国“新清史’学者们普遍认为的殖民,而是为了给清朝居于中心的内地建设起一道稳定而可靠的安全屏障。
The Qing dynasty during the reign Qianlong, was an important period that the policy of Qing dynasty to Kazak formed and established. The policy and measure on Kazak during this period, became the ancestor tradition must be followed when the Qing government dealt with affairs on Kazak. Therefore, we must investigate earnestly and elaborately the cause and effect of the policy of Kazak from it formed, developed, perfected and finalized, in order to understand and grasp thoroughly the connotation of the policy of Qing dynasty to Kazak.
     This thesis, on the basis of understanding and mastering the former study fruits, by reading and parsing a great deal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try to renew and surpass the former study, and discusses the policy of Kazak of Qing dynasty during the reign Qianlong, newly and thoroughly.This thesis uses historical analytical method which is the simplest but need a lot of time to go on, that is, farthest compiles historical materials, arranges and contrasts them, on the basis of a great deal of reading notes, tries hard to return to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to comprehend the policy of Kazak during the reign Qianlong renewedly.
     This thesis can be divided into six parts.
     The first part, mainly includes the origin of the topic, estimates and arrange of science history, the scope, collect, and the using of research data, and the frame of this thesis.
     The second part, makes a deep research on factor of Oirat in the course of the policy of Kazak formed during the reign Qianlong, by discussing the forepart gulf and first contact between Qing dynasty and Kazak.
     The third part, discusses the problem on Kazak's grazing beyond the mark. Qing dynasty announced Zhungeer ley belonged to Qing dynasty after conquered them, and required Kazak to accept the fact. But the ownership of the ley always encountered Kazak's challenge, at the first ten years of the relation history between Qing dynasty and Kazak. In 1767, Qing dynasty finally adopted a flexible way on the basis of ensuring the benefit of the government and considering Kazak's realistic requirement, allowed Kazak to graze inside the border but outside the block of Qing dynasty, with a centesimal horse taxation.
     The fourth part, discusses a process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northwest frontier defence system of Qing dynasty. With the problem of grazing beyond the mark be resolved and the accomplishment of the build of northwest frontier defence system, the relation between Qing dynasty and Kazak became more and more stable and harmonious.
     The fifth part, discusses the most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relation history between Qing dynasty and Kazak, that was, the silk and horse trade. It was not only a simple pay tribute trade in order to control Kazak. Kazakhs horse was an unusual and necessary commodity for Qing dynasty. The purpose of Qing dynasty to develop the silk and horse trade with Kazak was to gain what they need each other, mainly pursued the economic interest. To gain a lot of cheap horses for Qing dynasty was a grand strategic significant measure, no matter when she was in the war or after the war. It can not only stabilize border area, but also alleviate its finance burden, more importance, it can get a great deal of return and complementarity.
     The last part, mainly summarizes the whole thesis, and discusses the basic attitude of Qing dynasty to northwest border, through analyzing the attitude and policy of Qing dynasty to Kazak in the reign Qianlong. The main intention of Qing dynasty to unite Xing Jiang is not to colonize, as those scholars of "New Qing History" in American consider universally, but is to build a stable and dependable barrier for the center areas of Qing dynasty.
引文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8-206页。
    ①虽然有学者指出,常设卡伦并非完全是线状设置,而是以主要城市为中心,与驿站、军台、塘汛连成蜘蛛网状体系。(具体可参阅李之勤:《卑鄙的手段 卑鄙的目的——揭批新老沙皇的“常设卡伦划界论”》,载《中俄关系史论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9-122页。)但在众多的卡伦之中,点与点的取舍之间,总是能够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出各种不同走向的常设卡伦线。此处所谓“常设卡伦线”,就是俄国根据他们的需要,强迫清朝接受他们所划出的一条卡伦线。
    ②详见《哈萨克族简史》(修订本),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6-8页。③丁谦:《耶律楚材西游录地理考证》,第8页,见《浙江图书馆从书》,第二集。
    ④张西曼:《西域史族新考》,中国边疆学术研究会1947年版,第48页。
    ①[日]佐口透:《18—19世纪新疆社会史研究》,中译本,第五章《哈萨克游牧社会的东方关系》,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①[日]佐口透:《新疆民族史研究》,中译本,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1-397页。
    ①这篇论文去注释的同名缩略版刊于西北民族学院历史系民族研究所编:《西北民族文从》1983年第3辑,
    第88-100页。
    ②王希隆:《乾嘉时期清政府对哈萨克族之关系与政策》,《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1期。
    ③王希隆:《阿布赉传》,收于《西比民族历史人物选介》,西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1983年印行。
    ④纳比坚·穆哈穆德罕:《阿布赉研究》,《中亚研究资料》,1984年第3期。
    ①纳比坚·穆哈穆德罕:《十八世纪清朝与哈萨克的关系》,《中亚研究资料》,1985年第2期。纳比坚的这篇文章连同发表在《中亚研究》1988年第4期《十九世纪清朝与哈萨克族的关系》,后来一并收入了姜崇仑主编《哈萨克族历史与文化》一书,构成了该书第三章《明清时期的哈萨克族》的第二、三、四节的内容。缩略版论文《清朝对哈萨克政策述略》,收十《中国民族史学会第三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改革出版社1991年版,第151-161页。另外纳比坚还发表过一篇与本论文相关的文章,比如《十五世纪至十八世纪中叶哈萨克与西蒙古准噶尔部关系初探》,《新疆社会科学》1990年第3期。
    ②洪涛:《简论阿布赉》,《伊犁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
    ③洪涛:《评乾隆皇帝的哈萨克政策》,《西域研究》2000年第3期。
    ①厉声:《哈萨克斯坦及其与中国新疆的关系(15世纪—20世纪中期)》,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另,厉声先生的一篇重要文章《清王朝对西北藩属哈萨克治理政策研究》(原载于《西北民族论从》,第2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基本上就是此书的第五章内容。
    ②林永匡、王熹编著的《清代西北民族贸易史》,第五章《清代中期的哈萨克贸易》,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131-430页。
    ③林永匡、王熹:《乾隆时期内地与新疆哈萨克的贸易》,《历史档案》1985年第4期:林永匡、王熹:《乾隆时期内地与新疆哈萨克的商业贸易》,《西北民族研究》,1986年第2期。
    ①[日]小沼孝博:《论清代惟一的哈萨克牛录之编设及其意义》,载朱诚如编:《清史论集——庆贺王钟翰教授九十华诞》,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版,第568-574页。
    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乾隆朝满文寄信档译编》,全24册,长沙:岳麓书社2010年版。关于此书的评价,可参见常建华:《从“新清史”研究看<乾隆朝满文寄信档译编>的史料价值》,《历史档案》2011年第1期。
    ②王钟翰:《清会典的官制史资料价值》,载《清史续考》,台北:华世出版社(出版年月未注明),第318页。
    ①[清]椿园:《西域闻见录》,乾隆四十二年刊本。
    ②此两书收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编:《清代新疆稀见史料汇辑》,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年版。
    ③[清]松筠:《西陲总统事略》,收于《中华边疆丛书》第1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5年影印版。
    ④[清]松筠:《钦定新疆识略》,《中国边疆史地从书》第1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5年影印版。
    ⑤[清]徐松著,朱玉琪整理:《西域水道记》(外二种),中华书局2005年版。
    ⑥[清]永保:《塔尔巴哈台事宜》,台北:成文出版社1969年版。
    ⑦[清]富俊:《科布多事宜》,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编:《清代新疆稀见史料汇辑》,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年版。
    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编:《清代西迁新疆察哈尔蒙古满文档案译编》,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4年版。
    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编:《锡伯族档案史料》,下册,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
    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编:《军机处满文准噶尔使者档译编》上是下三册,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⑤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满文部编:《满文十尔扈特档案译编》,北京: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
    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上下册,合肥:黄山出版社1998年版。
    ⑦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哈萨克东方学研究所编:《清代中哈关系档案汇编》第1册,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6年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哈萨克东方学研究所编:《清代中哈关系档案汇编》第2册,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7年版。
    ①《清圣祖实录》,卷183,康熙三十六年四月甲寅条。
    ①《清圣祖实录》.卷183,康熙三十六年四月甲寅条
    ②《清圣祖实录》,卷183,康熙三十六年五月癸卯条。
    ③《清高宗实录》卷147,乾隆六年七月壬辰条。
    ④可能是看到西域回人部落、城池众多,力量分散,一千二百余城,轻易就被噶尔丹攻克,因此在统一西域之前,清朝皇帝似乎都比较轻视“回子”的力量,一直持续到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之际,乾隆帝才承认“向来之轻视逆回,乃朕之误,又何忍以妄进轻敌为兆惠之责乎”,见《清高宗实录》,卷575,乾隆二十三年十一月甲辰条。
    ①《清圣祖实录》,卷183,康熙三十六年四月癸亥条。
    ②《清圣祖实录》,卷253,康熙五十二年二月甲寅条。
    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14页。
    ④《清圣祖实录》,卷264,康熙五十四年六月甲戌条。
    ⑤《清圣祖实录》,卷265,康熙五十四年九月辛酉条。
    ⑥《清世宗实录》,卷107,雍正九年六月丙午条。
    ①有关这一段哈萨克汗国的历史参见[日]佐口透:《新疆民族史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7-289贝;另见厉声:《哈萨克斯坦及其与中国新疆的关系(15世纪—20世纪中期)》,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63-70页。
    ②分别见《清世宗实录》卷107,雍正九年六月丙午条:卷107,雍正九年六月乙卯条;卷112,雍正九年十一月戊辰条。
    ③《清高宗实录》,卷252,乾隆十年十一月乙亥条。
    ④在准噶尔与赛音诺颜部中间还隔着喀尔喀扎萨克图汗部。
    ⑤有关赛音诺颜部贵族与清朝的关系,可参阅王希隆:《赛音诺颜部贵族与清朝——兼论清朝的北方民族政策》,载《边臣与边疆》,北京:中华书书局2007年版,第382-417页。
    ⑥《清高宗实录》,卷349,乾隆十八年五月癸未条。
    ①《清高宗实录》,卷481,乾隆二十年正月癸巳条。
    ②《清高宗实录》,卷481,乾隆二十年正月辛卯条。
    ③《清高宗实录》,卷481,乾隆二十年正月戊戌条。
    ④《清高宗实录》,卷482,乾隆二十年正月丁巳条。
    ⑤《清高宗实录》,卷483,乾隆二十年正月壬申条。
    ⑥《清高宗实录》,卷483,乾隆二十年正月癸四条。
    ⑦《清高宗实录》,卷488,乾隆二十年五月辛巳条。
    ①有关阿睦尔撒纳对乾隆平准战略的影响可参阐管守新:《阿睦尔撒纳叛服对乾隆治准政策的影响》,《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7年第2期。②《清高宗实录》,卷502,乾隆二十年十二月戊申条。
    ③分别参见《清高宗实录》,卷481,乾隆二十年正月辛卯条:卷482,乾隆二十年二月丁巳条。
    ④《清高宗实录》,卷481,乾隆二十年正月辛卯条。
    ⑤当时只有大学士傅恒支持乾隆的平准计划,“惟大学士忠勇公傅恒,见与联司”,见《西域图志》卷一《御制平定准噶尔告成太学碑文》。
    ①《清高宗实录》,眷卷488,乾隆二十年五月辛巳条:《清高宗实录》,卷489,乾隆二十年五月癸巳条。
    ②《清高宗实录》,卷491,乾隆二十年六月甲子条。
    ③乾隆二十年十一月初九日就接到定边左副将军奏报,“遣往哈萨克之侍卫达勇阿、顺德讷带领哈萨克使者,同至伊犁,哈萨克情愿投顺”,但是具体出使情况不详。后来由于伊犁陷落,驿路中断,直到二十一年正月初三日,屹隆帝才收到哈达哈有关此次出使情况的详细报告。详见《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21,乾隆二十年十一月戊寅条;正编卷24,乾隆二十一年正月辛未条。
    ①《清高宗实录》,卷489,乾隆二十年五月庚子条。
    ②《清高宗实录》,卷491,乾隆二十年六月庚午条。
    ③《清高宗实录》,卷487,乾隆二十年四月丁卯条。
    ④《清高宗实录》,卷483,乾隆二十年二月己巳条。
    ⑤《清高宗实录》,卷496,乾隆二十年九月庚辰条。
    ⑥《清高宗实录》,卷496,乾隆二十年九月壬申条。
    ⑦《清高宗实录》,卷491,乾隆二十年六月甲子条。
    ⑧《清高宗实录》,卷491,乾隆二十年六月戊辰条。
    ⑨《清高宗实录》,卷491,乾隆二十年六月壬申条。
    ⑩《清高宗实录》,卷493,乾隆二十年七月癸巳条。
    ①《清高宗实录》,卷491,乾隆二十年六月甲子条。
    ②《清高宗实录》,卷493,乾隆二十年七月丙申条。
    ③《清高宗实录》,卷491,乾隆二十年六月壬申条。
    ④《清高宗实录》,卷494,乾隆二十年八月癸丑条。
    ⑤《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24,乾隆二十一年正月辛未条。另,列夫申错将此次会面记为1756年,即乾隆二十一年年,见氏著《吉尔吉斯—哈萨克各帐及其草原的叙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研究所摘译稿1975年油印本,第127页。
    ①《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16,乾隆二十年八月乙卯条。
    ②《清高宗实录》,卷496,乾隆二十年九月壬午条。
    ①《清高宗实录》,卷499,乾隆二十年十月戊午条。
    ②《清高宗实录》,卷500,乾隆二十年十一月丁丑条。
    ③《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24,乾隆二十一年正月辛未条。
    ④二十一年二月十四乾隆帝给哈萨克发了一道救谕,开头文字为“谕哈萨克特茏”,文末写有“用特遣侍卫宰桑,贵诏淳谕”,但《实录》里没有记载此侍卫宰桑的名字。三月初一日,乾隆帝又谕令顺德讷再次出使哈萨克,并且又写了一份《赐哈萨克阿布赉敕书》,令顺德呐带往。两份欶谕并未写明西路和北路,但是五月十二日的一份谕旨载有“从前遣达水阿等山西路前往,顺德呐等由北路前往,降旨晓谕哈萨克”,据此,笔者认为达永阿应该就是二月十四奉旨“赉诏谆谕”哈萨克特茏的侍卫宰桑。另,笔者未在他处再见过“哈萨克特茏”,很可能它就是《实录》中记载的“右部哈萨克特柳克”。见《清高宗实录》,卷506,乾降二十一年二月壬子条,卷538,二十二年五月癸卯条:《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25,乾隆二十一年三月已巳条,《命授顺德讷为头等侍卫前往哈萨克晓谕》、《赐哈萨克阿布赉敕书》。
    ⑤《清高宗实录》,卷508,乾隆二十一年三月己巳条。
    ⑥《清高宗实录》,卷509,乾隆二十一年三月丁亥条。
    ⑦《清高宗实录》,卷509,乾隆二十一年三月壬辰条。
    ①《清高宗实录》,卷510,乾隆二十一年四月戊戌条。
    ②《清高宗实录》,卷510,乾隆二十一年四月已亥条。
    ③《清高宗实录》,卷511,乾隆二十一年四月癸丑条。
    ④《清高宗实录》,卷511,乾隆二十一年四月丁巳条。
    ⑤《清实录》中作“达勒当阿”,而《平定准噶尔方略》中译为“达尔党阿”,《清史列传》中译为“达勒党阿”。
    ⑥《清高宗实录》,卷511,乾隆二十一年四月辛四条。
    ①《清高宗实录》,卷511,乾隆二十一年四月丁巳条。
    ②《清高宗实录》,卷512,乾隆二十一年五月已卯条。
    ③《清高宗实录》,卷528,乾隆二十一年十二月己巳条。
    ④《清高宗实录》,卷516,乾隆二十一年七月辛未条。
    ⑤《清高宗实录》,卷523,乾隆二十一年闰九月丙寅条。
    ⑥《清高宗实录》,卷526,乾隆二十一年十一月丁未条。
    ⑦《清高宗实录》,卷543,乾隆二十二年七月丙辰条。
    ①《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41,乾隆二十二年六月丙午条。
    ②《清高宗实录》,卷543,乾隆二十二年七月丁未条。
    ③《清高宗实录》,卷532,乾隆二十二年二月癸酉条。
    ①张永江也曾注意到此段时间内,清朝对哈萨克的招抚政策,“由最初设想的建设藩部改为按属国关系处理”。见氏著《清代藩部研究:以政治变迁为中心》,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58页。
    ①《清高宗实录》,卷543,乾隆二十二年七月丁未条。
    ②《清高宗实录》,卷488,乾隆二十二年五月辛巳条。
    ②魏源:《圣武记》,卷四《外藩·乾隆荡平准部记》,《魏源全集》,第3册,岳簏书社2004年,第152页。
    ②魏源:《圣武记》,《魏源全集》,第3册,第151页。
    ①略举几条:“乌梁海等反覆无常,全不可信。现在有逃窜情形,明系豫闻风声,欲随阿逆遁去,必须速行剿灭。哈达哈勿少迟疑,即行办理,收其牲只,以益兵力”:“若伯阿噶什与阿逆会合,则先掠其游牧,以增兵力”;“据策楞等奏称,古尔班和卓已经击败,收其马驼牛羊”;“即以额琳沁而论,伊系阿逆党羽,如无可用之处,应即行正法,收其游牧,以济兵力”。分别见《清高宗实录》,卷511,乾隆二十一年四月甲寅条:卷512,乾隆二十一年五月辛未条;卷513,乾隆二十一年五月丙申条;卷529,乾隆二十一年十二月甲申条。
    ②《清高宗实录》,卷529,乾隆二十一年十二月甲申条。
    ③《清高宗实录》,卷528,乾隆二十一年十二月己巳条。
    ①《清高宗实录》,卷529,乾隆二十一年十二月甲申条。
    ②这是笔者经过计算一些谕旨中的时间差得出的平均值,比如乾隆二十一年四月二十日的一封谕旨,提到策楞奏称已奉到三月初七日的训饬之旨,而当时策楞尚在伊犁,可知当时北京与伊犁之间的驿路往返一次的时间应为1个月又十三天。清军进入哈萨克境内后,往返驿递所需时间应当更长。
    ③《清高宗实录》,卷518,乾隆二十一年八月戊申条;卷519,乾隆二十一年八月戊午条。
    ①《清高宗实录》,卷525,乾隆二十一年十月甲申条。
    ②《清高宗实录》,卷529,乾隆二十一年十二月甲申条。
    ①苏北海:《哈萨克族文化史》,新疆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56页。
    ②李森在1989年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所撰写的“察合台文”的词条中就已经列出了当时学界对察合台文定义的几种不同的看法,见李森:《论察合台文》,《语言与翻译》,1989年第2期.但是时至今日,学界对察合台文的定义仍然存在许多不同意见。
    ③如阿布里米提·艾海提:《关于察合台语及其形成过程》,《语言与翻译》,1988年第2期:多立坤·马合木提撰,王启译:《察合台文简释》,《语言与翻译》,1988年第3期。
    ④例如安瓦尔:《察合台文》,载《中国民族古文字》,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1982年,第124贝:苏北海:《哈萨克族文化史》,新疆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56页;肖月:《从形态学看察合台语的特点》,《语言与翻译》,1993年第3期;何星亮:《边界与民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262页。
    ①《哈萨克族简史》(修订本),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321页。
    ②[日]佐口透:《新疆民族史研究》,中译本,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02-303页。
    ③哈萨克在与俄罗斯的交往过程中似乎一直是用察合台文,《清实录》中记有乾隆四十四年,哈萨克汗阿布勒比斯写给俄罗斯的回字文书,《清高宗实录》,卷1094,乾隆四十四年十一月辛巳条。
    ④何星亮先生就是这样表述的。
    ⑤《清高宗实录》,卷493,乾隆二十年七月丙申条。
    ⑥《清宣宗实录》,卷61,道光三年十一月辛卯条。
    ⑦《清文宗实录》,卷306,咸丰十年正月戊了条。
    ⑧《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第一册,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72页。 ①很多论著都认为察合台文是维开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兹别克等突厥民族从14—20世纪初共同使用的书面文字,但却忽视了各个突厥民族所使用的察合台文之间的差异,这很可能是因为留传至今的哈萨克人的察合台文的历史文献很少,人们很难有机会将其维吾尔人的察合台文进行对比研究。
    ②顺德讷系黑龙江达斡尔人,努三系满洲人,隶吉林满洲正黄旗,两人出使哈萨克之前都上侍卫,应该都没有专门学习过哈萨克语。
    ③乾隆二十七年八月的一道上谕有如下内容,“传谕明瑞拣选通哈萨克言语之厄鲁特数人……”,《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18,乾隆二十七年八月甲寅条。
    ①《清高宗实录》,卷543,乾隆二十二七月丙午条。
    ②《西域图志》,卷44,《藩属》一。
    ③ 《清乾文献通考》,卷三百,《四裔》八,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7487页。
    ④何星亮先生却认为哈萨克“当时给清政府的表文或奏章,无疑足以哈萨克察哈台文写成的”。显然何先生弄错了,因为他所引到的《平定准噶尔方略》一编卷41的一条材料,最后清楚的写到“谨将阿布费所进托忒字表文录副驰奏”。何先生观点见氏著《边界与民族》,第263-265页。
    ⑤分别见《清高宗实录》,卷656,恺降二十七年三月丁未条:卷699,屹降二十八年十一月丁1丑条:卷725,乾隆二十九年十二月甲辰条;卷1099,乾隆四十五年正月甲辰条。
    ⑥《清高宗实录》,卷841,乾隆三十四年八月戊寅条。
    ①《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46,乾降二十二年十一月丙申条。
    ②内阁各房各馆蒙古堂行文档:房3390——3407号转引自M·乌兰:《托忒文历史文献对清朝官方史籍编纂的影响》,《清史研究》,2004年第3期。
    ③《西域图志》,卷1,《御制准噶尔全部纪略文》。
    ④参见乌兰:《托忒学——清朝有关边疆民族的专门教育机构》,《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年第2期。
    ⑤嘉庆朝《大清会典事例》,卷12,《内阁四·职掌·翻译外藩各部落文字》。
    ①道光三年十一月,一道上谕有如下内容,“哈萨克汗爱毕勒达,昨据伊犁将军奏,尔遣弟占图喇苏勒坦,呈递回子文禀”,见《清宣宗实录》,卷61,道光三年癸十一月辛卯条。
    ①《清高宗实录》,卷488,乾隆二十年五月辛巳条。
    ②《清高宗实录》,卷489,乾隆二十年五月癸巳条。
    ①《清高宗实录》,卷481,乾隆二十年正月辛丑条。
    ②《清高宗实录》,卷481,乾隆二十年正月癸巳条。③参见《清高宗实录》,卷481,乾隆二十年正月辛卯条。
    ④参见《清高宗实录》,卷481,乾隆二十年正月壬寅条。另,虽然萨喇勒也是厄鲁特人,但是却足早在乾降十五年就已投诚了清朝,并被乾降帝安置于察哈尔。多年米,地直受到乾降帝的重用,深受乾降帝的信任。萨喇勒的传记参见《满汉名臣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264页。
    ⑤《清高宗实录》,卷483,乾隆二十年二月壬申条。
    ⑥《清高宗实录》,卷483,乾隆二十年二月癸四条。
    ⑦《清高宗实录》,卷481,乾隆二十年正月辛卯条。
    ①《清高宗实录》,卷502,乾隆二十年十二月戊申条。
    ②《清高宗实录》,卷480,乾隆二十年正月辛巳条。
    ③《清高宗实录》,卷481,乾隆二十年正月辛卯条。
    ④《清高宗实录》,卷490,乾隆二十年六月庚戌。
    ⑤《清高宗实录》,卷488,乾隆二十年五月丙戌条。
    ⑥《清高宗实录》,卷488,乾隆二十年五月丙戊条。
    ⑦《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29,乾隆二十年夏六月甲申条。
    ①《清高宗实录》,卷483,乾隆二十年二月癸酉条。
    ②《清高宗实录》,卷490,乾隆二十年六月庚戍条。
    ③虽然清朝与准噶尔的边界在乾隆四年(1739)就已经划定,但是清朝对于准噶尔与清朝并小接壤的其它方向的疆界情况并不十分清楚,只知道准噶尔与哈萨克、俄国接壤。准噶尔虽然与哈萨克、俄国接壤,但是双方关系却并不稳定,因此,准噶尔与哈萨克、俄国的边界也是在不断变动的,他们之间具体的边界到底在哪里,清朝却并不清楚。也正因为此,乾隆二十年(1755)三月,清军刚刚在西北取得初步胜利之际,乾隆帝便指示素谙测量的侍郎何国宗等人,“前往各该处,测其北极高度,东西偏度,绘图呈览”(《清高宗
    ①《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41,乾隆二十二年六月丙午条。
    ②《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41,乾隆二十二年七月丁未条。
    ③《清高宗实录》,卷543,乾隆二十二年七月丁未条。
    ④参见《刘统勋传》,《清史列传》,第5册,卷18,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总第1391-1394页。
    ⑤《清高宗实录》,卷543,乾隆二十二年七月丁未条。
    ⑥《清高宗实录》,卷548,乾隆二十二年十月辛酉条。另,此事在《清史列传》中的《史贻直传》中未见记载。
    ⑦《清高宗实录》,卷548,乾隆二十二年十月甲了条。
    ⑧《清高宗实录》,卷543,乾隆二十二年七月丁未条。
    ①《清高宗实录》,卷555,乾隆二十三年正月辛亥条。
    ②《清高宗实录》,卷508,乾隆二十一年三月已巳条。
    ④《清高宗实录》,卷562,乾隆二十三年五月壬辰条。
    ⑤《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41,乾隆二十二年七月丁未条。
    ⑥《清高宗实录》,卷548,乾隆二十二年十月辛酉条。
    ① 《清高宗实录》,卷548,乾隆二十二年十月辛四条。
    ②《清高宗实录》,卷561,乾隆二十三年四月乙亥条。
    ③《清高宗实录》,卷555,乾隆二十三年正月丙午条。
    ①《清高宗实录》,卷555,乾隆二十三年正月壬子条。
    ②《清高宗实录》,卷599,乾隆二十四年十月庚子条。
    ①《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83,乾隆二十四年十二月已卯条:《清高宗实录》卷602,乾隆二十四年十二月己卯条。
    ②《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83,乾隆二十四年十二月庚寅条:《清高宗实录》,卷602,乾隆二十四年十二月庚寅条。
    ③《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83,乾隆二十四年十二月壬辰条:《清高宗实录》,卷603,乾隆二十四年十二月壬辰条。
    ④《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83,乾隆二十四年十二月癸巳条:《清高宗实录》,卷603,乾隆二十四年十二月癸巳条。
    ⑤《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83,乾隆二十四年十二月乙未条;《清高宗实录》,卷603,乾隆二十四年十二月乙未条。
    ①《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84,乾隆二十五年正月丙寅条:《清高宗实录》,卷605,乾隆二十五年正月丙寅条。
    ②《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84,乾隆二十五年正月丁卯条;《清高宗实录》,卷605,乾隆二十五年正月丁卯条。
    ③《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85,乾隆二十五年二月辛卯条:《清高宗实录》,卷607,乾隆二十五年二月辛卯条。
    ④《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85,乾隆二十五年二月甲午条:《清高宗实录》,卷607,乾隆二十五年二月甲午条。
    ⑤《平定准噶尔方略》,汇编卷85,乾隆二十五年二月丙申条:《清高宗实录》,卷607,乾隆二十五年二月丙申条。
    ⑥《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1,乾隆二十五年三月庚戊条;《清高宗实录》,卷608,乾隆二十五年三月庚戌条。
    ⑦《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1,乾隆二十五年三月庚午条,乾隆二十五年四月戊寅条;《清高宗实录》,卷609,乾隆二十五年三月庚午条。
    ⑧《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3,乾隆二十五年五月庚午条:《清高宗实录》,卷613,乾隆二十五年五月 庚午条。
    ①《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5,乾隆二十五年八月乙未条。
    ②《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6,乾隆二十五年九月癸亥条:《清高宗实录》,卷621,乾隆二十五年九月癸亥条。
    ③《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6,乾隆二十五年十月辛巳条。
    ④《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7,乾隆二十五年十一月癸卯条。⑤《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9,乾隆二十六年正月丙辰条;《清高宗实录》.卷628,乾隆二十六年正月乙卯条。
    ⑥《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76,乾隆二十四年八月丙申条:《清高宗实录》,卷595,乾隆二十四年八月丙申条。
    ⑦其实,乾隆二十四年,在哈萨克抢掠乌梁海的同时,也有哈萨克人被乌梁海人抢掠,乾隆二十六年正月,就在哈萨克抢掠乌梁海案行将了结之际,阿布赉使人奏云,其“所属有三人,为乌梁海所扶,乞查出发回” (《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9,乾隆二十六年正月丙辰条:《清高宗实录》,卷628,乾隆二十年六年正月乙卯条。),却遭到乾隆帝的扣绝。明显的,屹降帝又在袒护乌梁海,因为此前哈萨克已将所抢掠的乌梁海人全部查出送还给了察达克。
    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合肥:黄山出版社1998年版,第1071页。
    ②《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76,乾隆二十四年八月丙申条;《清高宗实录》,卷595,乾隆二十四年八月丙申条。
    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681页。
    ②钟兴麟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8页。③《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84,乾隆二十五年正月丙寅条:《清高宗实录》,卷605,乾隆干十五年正月丙寅条。另,此索伦兵应该是从黑龙江调派的,因为后来乾隆帝取消进剿哈萨克计划时,曾“传谕黑龙江将军绰尔多,前所派索伦兵一千,若倘未派出,即行停止”,见《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1,乾隆二十五年三月庚戍条。
    ④《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83,乾隆二十四年十二月已卯条:《清高宗实录》,卷602,乾隆二十四年十二月己卯条。
    ⑤《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83,乾隆二不四年十二庚寅条:《清高宗实孙》,卷602,乾隆二十四年十二月庚寅条。
    ①《清高宗实录》,卷491,乾隆二十年六月四子条。
    ②当初乾隆帝在知悉阿睦尔撒纳图谋小轨时,就曾经降旨令其入觐,并表示“如已起程来京,此事可不必置问”(《清高宗实录》,卷491,乾隆二十年六月戊辰条),后来乾隆帝又估计“伊未必即遵谕旨前来瞻仰,即使前来,若令仍往准噶尔,伊断不能安静守分,必致妄行滋事”(《清高宗实录》,卷491,乾隆二十年六月庚午条),而决定密谕班第将阿睦尔撒纳擒获正法。后来,果如乾隆帝所料,阿睦尔撒纳未敢前往觐见乾隆帝而是在入觐途中逃跑。 ①在哈萨克与清厭建立正式朝贡关系的最初初阶段,清朝也曾要求阿布赉亲自朝觐,但是后来也还是接受了阿布来等哈萨克汗、王派自己的了弟,甚至是没有血缘关系的官员、头前来朝觐。而且有清一代,哈萨屯的汗没有一个亲自入觐的,这也说明了清朝其实并不打算像对待厄鲁特那样,严密监控哈萨克。由于本文不打算对哈萨克入觐问题展开详细论述,此处暂且稍带一提。
    ②《清高宗实录》,卷609,乾隆二十五年三月甲了条。
    ③《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1,乾隆二十五年三月己巳条:《清高宗实录》,卷609,乾隆二十五年三月已巳条。
    ④《清高宗实录》,卷611,乾隆二十五年四月辛卯条。
    ①《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3,屹降二十五年五月庚午条:《清高宗实录》,卷613,乾隆二十五年五月庚午条。
    ②《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3,乾隆二十五年五月辛未条;《清高宗实录》,卷613,乾隆二十五年五月辛未条。
    ①《清高宗实录》,卷614,乾隆二十五年六月丙子条。
    ②“玛哈沁者,额鲁特之流民,无君长,无部族,或数十人为队,或数人为队,出没深山中,遇禽食禽,遇兽食兽,遇人即食人。”见纪晓岚:《纪晓岚文集》第2册,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05页。
    ③《清高宗实录》,卷618,乾隆二十五年八月己卯条。
    ④《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6,乾隆二十五年十月辛巳条。
    ⑤《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8,乾隆二十五年十二月壬申条。
    ⑥《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8,乾隆二十五年十二月内戌条;《清高宗实录》卷627,,乾隆二十五年十二月内戌条。
    ①《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9,乾隆二十六年正月丙辰条:《清高宗实录》,卷628,屹降二十六年正月乙卯条。
    ②《清高宗实录》,卷580,乾隆二十四年二月壬戌条。
    ①《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9,乾隆二十六年二月癸未条:《清高宗实录》,卷630,乾隆二十六年二月癸未条。
    ②《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12,乾隆二十六年六月甲戌条:《清高宗实录》,卷638,乾隆二十六年六月甲戌条。
    ③《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13,乾隆二十六年九月辛丑条;《清高宗实录》,卷644,乾隆二十六年九月辛丑条。
    ①《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14,乾隆二十六年十月已巳条。
    ② 《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14,乾隆二十六年十一月辛亥条。
    ③《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15,乾隆二十七年二月壬午条:《清高宗实录》,卷655,乾隆二十七年二月壬午条。④据后来乾隆帝给哈萨克的敕书对象可知,此次哈萨克使团是由阿布勒玛木比特、阿布勒比斯、沙呢雅斯苏尔统、罕和卓、博罗特苏尔统等众多哈萨克汗、王、显贵联合派遣的。而使团的正使策伯克虽系厄鲁特人,但是据日后乾隆二十九年的一份哈萨克文件,可知策伯克足哈萨克右部汗阿布勒玛木比特的养了,深受阿布勒玛木比特、阿布勒比斯父子两代汗王的信任,显然身份地位亦是很高贵的。分别见《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15,乾隆二十七年二月甲申条:《清高宗实录》,卷725,乾隆二十九年十二月甲辰条。
    ⑤孙不任,卜维义编:《乾隆诗选》,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192页。
    ⑥《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15,乾隆二十七年二月甲申条:《清高宗实录》,卷655,乾隆二十七年二月甲申条。
    ①《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16,乾隆二十七年三月戊申条:《清高宗实录》,卷656,乾隆二十七年三月丁未条。
    ②《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16,乾隆二十七年三月已未条:《清高宗实录》,卷657,乾隆二十七年三月己未条。
    ③ 二月壬午至三月已未,时间相隔37天。阿桂两次奏报也可能是同一件事情,但是在笔者看来,更有可能是分指两次驱逐。理由有如下四条:其一,两次奏报内容有两点明显不同:①、二月壬午条奏报写明了具体地点“逾库克托木岭,将潜来巴柴勒下什之哈萨克等”,而三月已未条奏报则没有写明具体地点;②、月壬午条奏报称“拿获三四人”,而三月己未条奏报则是“拿获和莽、伯凯等五人”。其二,虽然往返一趟路程可能超过一千里,中间还要翻越库克托木岭,但是对于以速度见长的骑兵而言,37天内再完成一次驱逐任务也并非难事。其三,对于二月壬条奏报,乾隆帝已经谕令阿桂宽免,如果三月已未条奏报的还是同一件事情,为何阿桂仍敢收其马匹,扣留为首之人。其四,阿桂当时对于驱逐越界哈萨克态度一直比较积极,二月壬午条奏报中,阿桂就曾表示之所以要拿获数人是因为“我等又驱逐三次,仍不悛改”,可见此前阿桂的驱逐行动安排的就已经相当频繁、密集。
    ④ 哈萨克遣使入觐一般都会赶在正月到京,这主要是因为清朝各藩部的年班、轮班入觐一般都被安排在正月里。正月里喜庆热闹,各种活动、节日也很多,在这样的轻松欢快的节庆氛围中,皇帝更容易拉近与各藩部正公贵族的关系。而且正月寒冷,不容易出痘,入觐使团成员的身体限制少。虽然,夏季,清朝皇帝也接受中外藩邦的朝觐,但一般都被安排在避暑山庄,且要受到诸多限制,除了就近的满蒙贵族外,那些远道而来的朝觐使团往往都是肩负着特殊使命而来的。
    ①《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18,乾隆二十七年八月壬寅条。
    ②《清高宗实录》,卷670,乾隆二十七年九月辛未条。
    ③《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19,乾隆二十七年十一月辛酉条:《清高宗实录》,卷674,乾隆二十七年十一月辛酉条。
    ① 《清高宗实录》,卷674,乾隆二十七年十一月乙且条
    ② 《清高宗实录》,卷529,乾隆二十一年十二月甲申条。
    (?) 《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19,乾隆二十七年十一月丙子条:《清高宗实录》,卷675,乾隆二十七年十一月丙子条。
    (?) 《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42,乾隆二十二年七月丙辰条:《清高宗实录》,卷543,乾隆二十二年七月丙辰条。对于一些对清帝国构成潜在威胁的那些庞大的游牧民族,清朝都特别渴望将他们全部“收服”,这一点,最典型的例了便是清朝对蒙古世界的征服和收纳,知此,我们才能理解为何当土尔扈特部投归清朝时,乾隆帝会那么的高兴和慷慨。当然,清朝对周边游牧世界的策略问题是一个大问题,此处仅点到为止。
    ⑥ 乌尔根奇部所处位置,大致位于今天乌兹别克斯坦乌尔根奇市附近,南接土库曼斯坦,非常接近汉代汗血宝马的产地。
    ⑦ 王芑孙:《渊雅堂全集》,清嘉庆刻本。
    ⑧《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49,乾隆二十三年正月辛亥条;《清高宗实录》,卷555,乾隆二十三年正月辛亥条。
    ①佐口透考证,齐奇玉斯努尔赉汗就是小玉兹阿布尔海里汗的儿子弩喇丽汗,见氏著《18—19世纪新疆社会史研究》,第401页,注64。
    ②《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19,乾隆二十七年十一月丙子条;《清高宗实录》,卷675,乾隆二十七年十一月丙子条。
    ③《清高宗实录》,卷676,乾隆二十七年十二月辛丑条。
    ④这很可能因为阿布勒毕斯在此次遣使入觐时自诩为哈萨克的总汗,而清朝政府当时也相信了他的话。
    ① 《清高宗实录》,卷678,乾隆二十八年正月己巳条。
    ②这首诗的名称是《乾隆二十八年御制同豫轩诗》,“东南缀景兹堪憩”一句的注是“轩在瀛台东南”,意思是同豫轩在瀛台东南,因此,这句诗讲的是处在瀛台东南的同豫轩“缀景兹堪憩”,但是后一句“西北遵王方递来”讲的却又是不是景,而是事,即奇齐玉斯等部哈萨克奉表贡马。所以,笔者以为,前一句诗其实是一种暗喻,暗喻乾隆帝本人的南巡。在刚刚过去的乾隆二十七年,南巡与哈萨克入觐都是重大事情。哈萨克入觐所带来的喜悦可以直接抒发出来,而到东南巡幸时的欢乐就不那么适合直接表达了,因为乾隆帝自己也清楚民间有人认为南巡是满足其一己之乐的劳民伤财的事情。这首诗最后两句“窗俯六衡验蕃庶,民犹三代慎战培。曰同固可然艰矣,言倡斯非益戒哉”,便表达了乾隆帝的这种谨慎知戒的心理。此诗见[清]于敏中撰:《日下旧闻录》卷二十三,国朝宫室·西苑四,收于《笔记小说大观》,第四十五编,第七册,台湾新兴书局1987年版,第308-309页。
    ③比如,乾隆二十八年七月,乾隆帝就曾传谕伊犁将军明瑞派人“前往吹、塔拉斯、阿勒和硕、沙喇擘勒等处巡查”,见《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22,乾隆二十八年七月癸亥条;《清高宗实录》,卷690,乾隆二十八年七月癸亥条。比如,对于上一条注中乾隆帝渝令派人“前往吹、塔拉斯、阿勒和硕、沙喇擘勒等处巡查”的任务,就被伊犁将军明瑞推到了第二年春天,而对于塔尔巴哈台的越界哈萨克,明瑞也仅表示“量为驱逐”,见《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22,乾隆二十八年八月庚寅条:《清高宗实录》,卷692,乾隆二十八年八月庚寅条。乾隆二十八年,伊勒图领兵巡查至吹地方时,仅仅派出“三等侍卫品图库领兵十名前行”,结果,“遇布鲁特数人,将察哈尔兵丁一名用枪刺透皮袄”。见《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25,乾隆二十九年五月乙卯条;《清高宗实录》,卷710,乾隆二十九年五月乙卯条。
    ①《清高宗实录》,卷757,乾隆三十一年三月壬寅条。
    ②《清高宗实录》,卷759,乾隆三十一年四月丙辰条。
    ③《清高宗实录》,卷759,乾隆三十一年四月丙辰条。
    ④《军机处录副》218—14,76—3374,转引自[日]小沼孝博:《论清代惟一的哈萨克牛录之编设及其意义》,载朱诚如编:《清史论集——庆贺王钟翰教授九十华诞》,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版,第570页。
    ①直至乾隆四十三年归诚内属的哈萨克才达到编设佐领的规模,《新疆识略》卷二,载“哈萨克自乾隆三十年起陆续投诚九十余户,计七百余口”,而《塔尔巴哈台事宜》卷一,载“投诚哈萨克一佐领,丁五百三十二名,户九十四户,大小口一千零五十五名口”。两本志书都是乾隆以后成书,可能前者记录的足编设佐领之初的数据,后者则是佐领编设若干年之后的数据。但无论如何,除去自身繁衍增殖,实际上多年以来,前来归诚内属的哈萨克并小很多。另,相关研究成果可参阅前引小沼孝博:《论清代惟一的哈萨克牛录之编设及其意义》。
    ②《清高宗实录》,卷777,乾隆三十二年正月癸未条。
    ③《清高宗实录》,卷780,乾隆三十二年三月己卯条。
    ④《清高宗实录》,卷796,乾隆三十二年十月癸亥条。
    ①《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12,乾隆二十六年六月四戌条;《清高宗实录》,卷638,乾隆二十六年六月甲戌条。
    ②《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12,乾隆二十六年六月甲戌条:《清高宗实录》,卷638,乾隆二十六年六月甲戌条。
    ③前面提到哈萨克到达清朝境内的和博克地方,并未见到清朝政府对此表示不满,很可能是因为这些哈萨克只是打牲到达和博克地方,并非长期越界住牧,对此,清朝政府还是可以容忍的。
    ④《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12,乾隆二十六年七月甲辰条:《清高宗实录》,卷640,乾隆二十六年七月甲辰条。
    ⑤《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14,乾隆二十六年十己巳条;《清高宗实录》,卷646,乾隆二十六年十月己巳条。
    ⑥《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14,乾隆二十六年十一月辛亥条。
    ①《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15,乾隆二十七年二月壬午条:《清高宗实录》,卷655,乾隆二十七年二月壬午条。
    ②《清高宗实录》,卷670,乾隆二十七年九月辛未条。
    ③《清高宗实录》,卷674,乾隆二十七年十一月乙丑条。《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18,,乾隆二十七年年九月甲申条;《清高宗实录》,卷671,乾隆二十七年九月甲申条。
    ①《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19,乾隆二十七年十一月丁亥条;《清高宗实录》,卷675,乾隆二十七年十一月丁亥条。
    ②《清高宗实录》,卷676,乾隆二十七年十二月辛丑条。
    ③《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19,乾隆二十七年十二月庚子条。
    ④《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17,乾隆二十七年五月乙未条。
    ⑤《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20,乾隆二十八年正月癸未条。
    ①《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20,乾隆二十八年二月辛卯条:《清高宗实录》,卷680,乾隆二十八年二月辛卯条。
    ①见王希隆:《清代西北屯田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②《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13,乾隆二十六年九月辛丑条;《清高宗实录》,卷644,乾隆二十六年九月辛丑条。
    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672页。
    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上册,合肥:黄山出版社1998年版,第14页。
    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上册,第796页。
    ①《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85,乾隆二十五年二癸未条:《清高宗实录》,卷606,乾隆二十五年二月癸未条。
    ②《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85,乾隆二十五年三月未条;《清高宗实录》,卷608,乾隆二十五年三月丁未条。
    ③《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6,乾隆二十五年十月辛巳条。
    ④《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1,乾隆二十五年三月已巳条:《清高宗实录》,卷609,乾隆二十五年三月己巳条。
    ⑤军机处满文议复档860—1,收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编:《清代西迁新疆察哈尔蒙古满文档案译编》,第2页。另,在《平准方略》和《清高宗实录》中对阿桂此份奏折都有节录,但是《清代西迁新疆察哈尔蒙古满文档案译编》所收原始档案《大学士傅恒议奏拣选察哈尔官兵携眷杵派驻伊犁等处事宜折》,对阿桂此份奏折摘录的更加完整。
    ①《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13,乾隆二十六年九月辛丑条;《清高宗实录》,卷644,乾隆二十六年九月辛丑条。
    ②《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13,乾隆二十六年九月辛丑条:《清高宗实录》,卷644,乾隆二十六年九月辛丑条。
    ①《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15,乾隆二十六年二月丙寅条。
    ②《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15,乾隆二十六年二月丙寅条。
    ③《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85,乾隆二十五年二月癸未条:《清高宗实录》,卷606,乾隆二十五年二月癸未条。
    ①《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19,乾隆二十七年乙巳条。
    ②伊犁将军立之初的这几个细节,在笔者看过的既往研究伊犁将军的论著中都未被提及。
    ③《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18,乾隆二十七年八月庚子条。
    ④军机处满文上谕31—2,转引自吴元丰:《清代伊犁将军衙门内设机构浅析》,2007年8月“海峡两岸清代伊犁将军研究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
    ⑤《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19,乾隆二十七年十月乙巳条。
    ⑥此份奏折的内容,在《平准方略》和《清高宗实录》中都未见记载,惟见载十《乾隆朝上谕档》第4册, 第37-38页。②具体可参见谢志宁:《清前期的伊犁设防》,《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3年第3期;王希隆:《关于清代新疆军府制的几个问题》,《西域研究》2002年第1期;管守新:《清代伊犁将军职掌考述》,《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8年第4期。
    ③[清]松筠:《新疆识略》,卷五,《官制·兵额》。
    ④[清]七十一:《西域闻见录》,卷一,《伊犁》。⑤比如新疆社科院历史所编:《新疆简史》,第1册,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77页:《新疆地方史》,新疆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66页。
    ⑥其实,最初清厭政府只是就最重要的权力——军权,对伊犁将军的职掌作了一个划定。
    ①《清高宗实录》,卷677,乾隆二十七年十二月甲寅条。②乾隆二十六年九月阿桂奏称,“伊犁驻兵三千名,今既暂停塔尔巴噶台驻兵,查伊犁现驻马兵一千五百,酌增一千名”乾隆批准了这个增兵建议,此后直至二十七年十二月,没有再见到伊犁新的增兵记录,可见在乾隆二十年十二月之前,伊犁的驻军应该就是四千人左右。见《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13,乾隆二十六年九月乙丑条。
    ③包括为安置移驻官兵而新增加的许多准备工作。
    ④军机处满文议复档866—2,收于《清代西迁新疆察哈尔蒙古满文档案译编》,第66页。⑤《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23,乾隆二十八年十二月乙已条;《清高宗实录》,卷701,乾隆二十八年十二月乙巳条。
    ①军机处满文议复档877—1,分别收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编:《清代西迁新疆察哈尔蒙古满文档案译编》,第104页;《锡伯族档案史料》下册.第536页。
    ②军机处满文议复档860—1,收于《清代西迁新疆察哈尔蒙古满文档案译编》,第2页。
    ③军机处满文录副奏折2058-12,收于《清代西迁新疆察哈尔蒙古满文档案译编》,第62页。
    ④只有其中的一个确保卡伦线安全的辅助计划——将杜尔伯特人、扎哈沁人迁移到塔尔巴哈台的设想——甫经提出,便遭否决。
    ①军机处满文录副奏折2058—12,收于《清代西迁新疆察哈尔蒙古满文档案译编》,第62-63页。
    ①军机处满文录副奏折2058—12,收于《清代丁迁新疆察哈尔蒙古满文档案译编》,第63页。
    ②军机处满文议复档866—2,收于《清代西迁新疆察哈尔蒙古满文档案译编》,第65页。
    ③乾隆二十八年八月,乌鲁木齐旧城加高而加固工程竣工,并赐名迪化城。不久,晶河、库尔喀喇乌苏、玛纳斯等三屯筑堡工程告竣。乾隆二十九年十一月呼图毕城垣营房工程竣工。分别见《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22,乾隆二十八年八月癸未条:卷22,乾隆二十八年八月辛亥条;卷27,乾隆二十九年十一月癸丑条。
    ④《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23,乾隆二十八年十二月乙巳条;《清高宗实录》,卷701,乾隆二十八年 十二月乙巳条。
    ①《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24,乾隆二十九年正月已卯条。
    ②《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25,乾隆二十九年四月乙未条。
    ③《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23,乾隆二十八年十一月丁卯条。
    ④《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24,乾隆二十九年三月乙卯条。
    ⑤其实这样的转变并不那么容易实现,因为这还涉及到一个很重要问题,即边对疆官员的理想信念问题。在军府制建立之后的若干年内,《清实录》中频繁出现新疆高级官员严重失职的记录,特别典型的比如塔尔巴哈台参赞人臣巴尔品办事特别颟顶,竟然一而再,再而三地犯下低级错误。实际上,后来乾隆帝想不很多办法,花了很大气力,才最终在边疆官员中建立起了一种死心塌地效忠皇帝的“满蒙世仆”信念,而此种信念,一直到清末仍然是支撑许多官员在边疆建功立业的基本为官信念。
    ⑥《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26,乾隆二十九年八月庚子条。
    ⑦《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25,乾隆二十九年五月甲戌条。
    ⑧《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27,乾隆二十九年十月甲午条。 ①《清高宗实录》,卷750,乾隆三十年十二月乙巳条。
    ②[清]徐松著,朱玉麒整理:《西域水道记(外二种)》,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297页。
    ③《清高宗实录》,卷767,乾隆三十一年八月辛酉条。《清高宗实录》,卷767,乾隆三十一年八月辛酉条。
    ⑤其实乾隆帝清楚,阿桂和明瑞在此事中责任最大,因为当初正足他俩先后多次奏请雅尔河附近屯田筑城,而现在当他们发现雅尔不适合屯驻军后,竟然没有主动请罪,这让乾隆帝很生气,觉得他俩是故意“隐忍不以为事”。因此,谕令他俩查清“从前究系何人定议,建城于雅尔”,实际上是对他俩的一种羞辱,以刺激他俩知耻而后勇,在建设楚呼楚时小能够再出差错。
    ⑥虽然乾隆三十年二月,就有一部分清军分别从乌鲁木齐、伊犁移驻雅尔,但此时已经足冬季的尾声,最冷的日子早己过去。
    ⑦《军机处录副》218—14,76—3374,转引自[日]小沼孝博:《论清代惟一的哈萨克牛录之编设及其意义》,载朱诚如编:《清史论集——庆贺王钟翰教授九十华诞》,第570贝。
    ①《清高宗实录》,卷759,乾隆三十一年四月丙辰条。
    ②佐口透也认为,“清朝在修筑塔尔巴哈台城之前,曾在卡伦线外之雅尔筑城并驻兵”,见氏著《新疆民族史研究》,第366贝。
    ③《清高宗实录》,卷767,乾隆三十一年八月辛酉条。 ①笔者在《清高宗实录》、《乾隆朝上谕档》中均未查到楚呼楚何时竣工的记载,但《塔尔巴哈台事宜》卷一《城垣》记有“乾隆三十一年,参赞大臣阿桂奏请颁赐城名绥站,东门名翔和,西门名布悦,南门名遂亨”,按照清朝惯例,只有城垣工竣之后,才可以奏请颁赐城名、门名,而《塔尔巴哈台事宜》一书可信度很高,因为它是乾嘉时期先后担任过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的永保、兴肇二人根据参赞大臣公署保存的档案编撰、增补而成的。由此可见,楚呼楚新城应至迟在三十一年年底之前就已经完工。如此,则楚呼楚新城的建设周期只有不到四个月时间,而笔者所见此前新疆各城建设周期都至少在半年以上,比如伊犁城垣于乾隆二十六年八月备料,二十七年二月兴工,七月工竣:呼图毕城垣于二十八年九月赶筑,二十九年九月告竣。不过,相比较于伊犁城垣周围四里三分,四门,呼图毕城垣周围三里五分,四门,楚呼楚新城城垣周围只有二里七分,且只有三门,规模明显要小,这应该是其建设周期短的重要原因。
    ②一份乾隆三十二年四月的档案记录当时“在雅尔之伊犁换防兵”中的“屯田绿营兵及携眷察哈尔、厄鲁特兵数日,均与去年报送军机处数日相同”,见军机处满文录副奏折2230—41,收于《清代西迁新疆察哈尔蒙古满文档案译编》,第121页。
    ③虽然乾隆三十二年七月,清廷因“楚呼楚亦筑城垣”而将原先的“雅尔参赞大臣印”作废,改铸“驻劄塔尔巴哈台办事参赞大臣印”,但是九月,乾隆帝仍谕“巴尔品著以参赞大臣前往雅尔”,直至三十四年七月,乾隆帝还曾传谕“成衮扎布咨行雅尔参赞大臣……”。可见,在楚呼楚新城建立之后的几年间,塔尔巴哈台参货大臣至少仍经常驻扎在雅尔。分别见《清高宗实录》,卷788,乾隆三十二年七月戊辰条;卷794,乾隆三十二年九月壬辰条:卷839,乾隆三十四年七月丙申条。
    ④《西陲总统事略》,卷3,《南北西路卡伦总叙》。
    ⑤《西陲总统事略》,卷10,《塔尔巴哈台事略》。
    ①有关塔尔巴哈卡伦线与哈萨克关系问题的研究,可参见[日]佐口透:《新疆民族史研究》,中译本,第361-379页。
    ①比较重要的有林永匡、王熹:《清代西北民族贸易史》,第五章《清代中期的哈萨克贸易》,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131-430页:[日]佐口透:《18—19世纪新疆社会史研究》,中译本,第五章《哈萨克游牧社会的东方关系》,第三、四、五节,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61-412页。
    ②《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24,乾隆二十一年正月辛未条。
    ①《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41,乾隆二十二年六月丙午条。
    ②《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42,乾隆二十二年七月丙辰条。
    ③《清高宗实录》,卷544,乾隆二十二年八月丙寅条。
    ①如此配给标准,在康熙、雍正时期的对准作战时就已经基本定下,在康熙、雍正两朝的满文朱批奏折中有不少这方面的记载。乾隆帝在十九年八月决定派兵平定准噶尔时,基本上沿袭了这一配给标准,规定“由克噜伦赴北路兵五千名,各给马二匹;……由京赴两路兵五千名,……兵丁各一匹”。见《清高宗实录》,卷471,乾隆十九年八月甲了条。
    ②《清高宗实录》,卷497,乾隆二十年九月庚寅条。
    ③《清高宗实录》,卷498,乾隆二十年十月辛亥条。
    ④《清高宗实录》,卷509,乾隆二十一年三月庚寅条。
    ①《清高宗实录》,卷511,乾隆二十一年四月辛酉条。
    ②《清高宗实录》,卷512,乾隆二十一年五月戊辰条。
    ③《清高宗实录》,卷512,乾隆二十一年五月庚辰条。
    ④《清高宗实录》,卷513,乾隆二十一年五月丙申条。
    ⑤《清高宗实录》,卷514,乾隆二十一年六月辛丑条。
    ⑥《清高宗实录》,卷516,乾隆二十一年七月辛未条。
    ⑦《清高宗实录》,卷516,乾隆二十一年七月辛未条。
    ①《清高宗实录》,卷523,乾隆二十一年闰九月丙辰条。
    ②《清高宗实录》,卷525,乾隆二十一年十月乙酉条。
    ③《清高宗实录》,卷527,乾隆二十一年十一月庚戌条。
    ④额尔克沙喇系赛音诺颜部亲王,时任定边将军成衮扎布的长了。
    ⑤《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44,乾隆二十二年十月丙寅条。
    ①《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45,乾隆二十二年十一月癸巳条。
    ②《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47,乾隆二十二年十二月丁卯条。
    ①《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47,乾隆二十二年十月丁卯条。
    ②《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45,乾隆二十二年十一月癸巳条。③清代的侍卫,尽管最高品级仅止正三品,但却身份特殊,常常作为皇帝亲信被临时派赴各地办差,特别是在战争期间,经常被安插进前线指挥部,并频繁地穿梭十前线与京城之间,在驿递之外,为皇帝传递史加机密的情报信息。另外,侍卫对于清代官员,特别足满蒙官员而言,也常常意味着一条仕途捷径。由于未见到治清代政治制度史者论及此点,此处稍作议论。
    ④《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49,乾隆二十三年正月癸丑条。
    ⑤《清高宗实录》,卷557,乾隆二十三年二月癸未条。
    ①《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51,乾隆二十三年三月甲午条。
    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为请敕事》,乾隆二十三年四月,努三奏,奏折文字为满文,译者为林永匡、王熹,转引自白林永匡、王熹:《清代西北民族贸易史》,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135-136页。
    ③《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54,乾隆二十三年四月己卯条。
    ④《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56,乾隆二十三年五月戊午条。
    ①《平定准噶尔方略》,一编卷56,乾隆二十三年五月己未条。
    ② 《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56,乾隆二十三年五月庚申条。
    ③《平定准噶尔方略》,一编卷59,乾隆二十三年七月丙午条。
    ④《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59,乾隆二十三年七月庚戊条。
    ⑤《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59,乾隆二十二年八月己未条:卷62,乾隆二十三年九月丙午条。
    ⑥《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59,乾隆二十三年八月已未条。
    ⑦《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61,乾隆二十三年九月癸巳条。
    ①此段内容据满文军机录副,乾隆二十三年九月二十四日,努三、永德奏,散见于《清代西北民族贸易史》,第136-139页。
    ②据满文军机录副,乾隆二十三年九月二十八日,努三、永德奏,见《清代西北民族贸易史》,第140页。
    ③《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62,乾隆二十三年九月辛亥条。
    ④《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62,乾隆二十三年十月壬戌条。
    ⑤《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66,乾隆二十三年十二月庚辰条。
    ①王希降先生曾经将清朝的此种尝试总结为分封制的失败,参见氏著《清代新疆分封制的失败及其原因》,《西北史地》,1998年第1期。
    ②《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41,乾隆二十二年七月丁未条。
    ①满文军机录副,乾隆二十三年九月二十四日,努三、永德奏,《清代西北民族贸易史》,第138页。
    ②满文军机录副,乾隆二十四年十二月三日,永德奏,《清代西北民族贸易史》,第150页。
    ③满文军机录副,乾隆二十四年闰六月十九,车布登扎布等奏,《清代西北民族贸易史》,第145页。
    ④满文军机录副,乾隆二十四年七月十四日,满泰奏,《清代西北民族贸易史》,第146页。
    ①满文军机录副,乾隆二十四年七月十四日,满泰奏,《清代西北民族贸易史》,第147页。
    ②这也是哈萨克商人主动要求的,比如前面曾引到的哈萨克商人所转陈的阿布赉的话“令我等得未曾见过之货物为妥”。
    ③满文朱批奏折,乾隆二十四年十月九日,定长奏,《清代西北民族贸易史》,第164页。
    ①《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70,乾隆二十四年三月戊申条。
    ②《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75,乾隆二十四年七月甲子条。
    ③《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76,乾隆二十四年八月己卯条。
    ①《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76,乾隆二十四年八月己卯条。
    ②《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76,乾隆二十四年八月辛巳条。
    ③《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76,乾隆二十四年八月壬午条。
    ④《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76,乾隆二十四年八月丙戌条。
    ⑤《清高宗实录》,卷595,乾隆二十四年八月辛丑条。
    ⑥《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77,乾隆二十四年九月壬子条。
    ①《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82,乾隆二十四年十一月丙辰条。
    ②《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83,乾隆二十四年十二月辛卯条。
    ③《清高宗实录》,卷606,乾隆二十五年二月庚辰条。
    ④《清高宗实录》,卷606,乾隆二十五年二月癸未条。
    ①《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1,乾隆二十五年三月甲子条。
    ②《清高宗实录》,卷610,乾隆二十五年四月丙子条。
    ③《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2,乾隆二十五年四月乙卯条。
    ④《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3,乾隆二十五年五月庚午条。
    ⑤《清高宗实录》,卷614,乾隆二十五年六月丁丑条。
    ①《清高宗实录》,卷621,乾隆二十五年九月辛未条。
    ②《清高宗实录》,卷622,乾隆二十五年十月癸未条。
    ③据《清代西北民族贸易史》中所引的乾隆二十三年九月二十八日的一份满文军机录副档案显示当时金梁为游击,而乾隆二十五年十二月五日的一份满文朱批奏折档案显示当年十一月,金梁已经是总兵官了。分别见《清代西北民族贸易史》,第140页;第153页。
    ④据绿营官制,游击与总兵之间还有正三品的参将、从二品的副将。
    ①满文军机录副,乾隆二十五年十一月二日,阿桂、伊柱等奏,见《清代西北民族贸易史》,第207页。
    ②满文军机录副,乾隆二十五年十一月二日,阿桂、伊柱等奏,见《清代西北民族贸易史》,第207-208页。③《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9,乾隆二十六年正月戊申条。《清代西北民族贸易史》并没有提及十一月二十五日开始的这一起贸易,是书据故宫档案称,截至乾隆二十五年十一月中旬止,前来伊犁贸易的哈萨克商队只有两起,人数寥寥,成交额十分有限,清朝动用缎匹100余匹,仅换获马124匹。见满文军机录副,乾隆二十五年十一月二十八日,阿桂、伊柱等奏,《清代西北民族贸易史》,第208页。显然该书作者没有注意到笔者所引用的《平定准噶尔方略》上的这条材料。
    ④《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10,乾隆二十六年三月丙寅条。
    ⑤《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10,乾隆二十六年三月丁卯条。
    ①《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14,乾隆二十六年十一月壬子条。
    ②《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15,乾隆二十六年十二月丙寅条。
    ③满文军机录副,乾隆二十五年十一月二十八日,阿桂、伊柱等奏,《清代西北民族贸易史》,第208页。
    ④林永匡、王熹编著:《清代西北民族贸易史》,第220页。
    ⑤《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25,乾隆二十九年五月甲戍条。
    ①《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23,乾隆二十八年十二月乙巳条。
    ②《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27,乾隆二十九年十一月癸丑条。
    ③《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27,乾隆二十九年十一月庚午条。
    ④《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27,乾隆二十九年十一月庚午条。
    ⑤《清高宗实录》写作绰克多。
    ①《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28,乾隆三十年三月戊戍条。
    ②《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29,乾隆三十年三月辛丑条。
    ③满文朱批奏折,乾隆三十年十月十日,安泰等奏,《清代西北民族贸易史》,第415-416页。
    ①《清高宗实录》,卷769,乾隆三十一年九月甲申条。
    ②“内地”在清清朝是一个不断变动的概念,基本上是随着清朝疆域向四周的拓展而不断出现新的“内地”,而这些过去曾为边疆的“内地”,此后也仍然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相对于新的史加遥远的边疆,它们是“内地”,而对于中原腹地而言,它们大部分时候仍会被称为边疆。关于这一点,西北方向的许多地方体现的尤其明显,哈密、巴里坤、乌鲁木齐,在清代的档案史料中经常会有“边疆”或“内地”的不同表述。另外,“内地”“有些时候亦是帝国版土的意思,在此意思之下,甚至连伊犁、乌里雅苏台都可以被视作内地,类似“伊犁、乌里雅苏台皆属内地”这样的表述,亦不少见,见《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17,乾隆二十七年闰五月辛未条。
    ①《清高宗实录》,卷606,乾隆二十五年二月庚辰条。
    ②《清高宗实录》,卷614,乾隆二十五年六月丁丑条。
    ③《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10,乾隆二十六年三月丙寅条。
    ④《清高宗实录》,卷707,乾隆二十九年三月戊寅条。
    ⑤《清高宗实录》,卷717,乾隆二十九年八月丁未条。
    ⑥《清高宗实录》,卷707,乾隆二十九年三月戊寅条。
    ⑦《清高宗实录》,卷779,乾隆三十二年二月壬戌条。
    ⑧《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20,乾隆二十八年正月戊寅条。
    ①《清高宗实录》,卷793,乾隆三十二年八月记庚辰条。
    ②《清高宗实录》.卷793,乾隆三十二年八月庚辰条。
    ③《清高宗实录》,卷795,乾隆三十二年九月已酉条。
    ④《清高宗实录》,卷779,乾隆三十二年二月丁巳条。
    ⑤《清高宗实录》,卷790,乾隆三十二年闰七月乙巳条。
    ①《清宣宗实录》,卷109,道光六年十一月丁亥条。
    ②满言月折档,乾隆二十七年三月三月,新柱等奏,《清代西北民族贸易史》,第385-386页。 每匹四、五两的转运费。由此楞推知,伊犁、塔城这些更遥远的地区,如果没有哈萨克马匹接济,而单靠从内地长途转运,则运费至少在每匹八两左右。
    ①《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12,乾隆二十六年七月庚申条。
    ①《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17.乾隆二十七年闰五月辛未条。
    ②《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22,乾隆二十八年八月壬辰条。
    ③乾隆三十一年,由于塔尔巴哈贸易中急需的回布,每年由伊犁解送,小放使用,所以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乌勒登等人便用官牧牲只易换维吾尔商人玛穆特克烈默的“回布”一万四百匹。但当时并没有足够的牲只马匹,只能暂时赊欠。第二年,该商人派人前来索取牲只,乌勒登一并还清。但是该维吾尔人却仍然恳称:“我等乘前来索取牲只之便,带来回布一千五百匹,祈请将此项回布由官买留用,俟秋季我等来后,照去岁例折给牲只”。可见维吾尔人对牲只马匹的需求也是很强烈的。事见满文月折档,乾隆三十二年七月16日折,《清代西北民族贸易史》,第418页。
    ①《清高宗实录》,卷748,乾隆三十年十一月壬申条。
    ②《清高宗实录》,卷777,,乾隆三十二年正月己丑条。
    ③《清高宗实录》,卷780,乾隆三十二年三月戊辰条。
    ④《清仁宗实录》,卷199,嘉庆十三年七月甲申条。
    ⑤《清高宗实录》,卷751,乾隆三十年十二月丙寅条。
    ①《清高宗实录》,卷953,乾隆三十九年二月甲辰条。
    ②《清高宗实录》,卷751,乾隆三十年十二月乙丑条。
    ③《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23,乾隆二十八年十一月丁丑条。
    ④《清高宗实录》,卷1187,乾隆四十八年八月丙子条。
    ⑤《清高宗实录》,卷655,乾隆二十匕年二月庚寅条。
    ①实际上也是必须的,按清朝军队口食供应例,一般一个八旗兵丁每年有二十五只口食羊,但是由于食羊只畜养规模有限,当时伊犁“自本年七月至十一月,未给满洲、蒙古官兵口食羊只,惟定自本年十二月至来年正月间通融搭放半月口食只”。见满言朱批奏折,乾隆二十六年十月二十二日,阿桂等奏,《清代西北民族贸易史》,第211页。
    ②有关乾隆二十七至二十九年伊犁羊价的材料散见于《清代西北民族贸易史》,第214-226页。
    ③满文朱批奏折,乾隆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二日,阿桂等奏,见《清代西北民族贸易史》,第211页。
    ④《清高宗实录》,卷1075,乾隆四十四年正月丁未条。
    ⑤《清高宗实录》,卷1460,乾隆五十九年九月戊戌条。
    ①据故宫档案记载,“乾隆六年,夷使(准噶尔——引者)在东科尔贸易,据该督咨报,动银十万六千六百七十两零”,见《军机处满文准噶尔使者档译编》,中册,第1813页。
    ①《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45,乾隆二十二年十一月癸巳条。
    ②《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44,乾隆二十二年十月丙寅条。
    ①尽管《西域图与》并未给出一条明确的国界线,只是笼统地说“准噶尔部、回部,并入版章”(卷一,《图葛》(一)),但是从《西域图志》所设《晷度》、《疆域》、《山》、《水》等目述地点及山、水来看,我们还是可以划出这样一条国界线的大致走向。
    ②北面一小段与俄罗斯接壤,西南与布鲁特接壤。③《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23,屹降二十八年十二月乙巳条。
    ④魏源曾经描述过当时的情景:“计数十万户中,先痘死者十之四,继窜入俄罗斯、哈萨克者十之二,卒歼于人兵者,十之三”,见魏源:《外藩·乾隆荡平准部记》,《圣武记》,卷四,道光刻本,第11页。
    ⑤在《西域图志》“疆域”目下,描述这一区域的很多地点,都注明“旧准噶尔游牧处”,意指《西域图志》纂修时已非准噶尔游牧地。
    ⑥“阿布赉如求入厄鲁特游牧,则告以疆界不可踰越,万难听许”;“尔等甫效归诚,未有功绩,若即行赐 给,于国家体制未合。”见《清高宗实录》,卷542,乾隆二十二年七月丙午条。
    ①《清高宗实录》,卷777,乾隆三十二年正月癸未条。
    ②《清高宗实录》,卷780,乾隆三十二年二月己卯条。
    ③厉声:《哈萨克斯坦及其中国新疆的关系(15世纪-20世纪中期)》,第152贝。但厉声先生并没有给出史料依据。
    ④[清]松筠:《南北西路卡伦总叙》,《西陲总统事略》,卷3,第12页。
    ⑤参阅《钦定新疆识略》卷二,第57页,《北路舆图·塔尔巴哈台·疆域》条内记载。关于此一佐领的研究,可参阅[日本]小沼孝博:《论清代惟一哈萨克牛录之编设及其意义》,载朱诚如编:《清史论集——庆贺王钟翰教授九十华诞》,第568-575页。
    ⑥永保:《塔尔巴哈台事宜》,卷1,第22页,《户口》条内记哈萨克佐领内“大小口一千零五十五名。”
    ①笔者没有在文献中见到“卡外界内”的准确字样,它应是当代研究者对清朝西北边疆卡伦以外,边界以内领十的一种概括性的表述。在文献中.笔者所见与之最接近的字样是“卡伦外边界内”,见萨迎阿:《摘录道光五年俄罗斯私入边界情形原案折》,载《清代新疆稀见奏牍汇编(道光朝卷)》,第482页。但无疑“卡外界内”这样的概括是准确且方便论述的,因而是被广为接受的。
    ②[英]奥本海原著,苏特派特修订,王铁崖、陈体强译:《奥本海国际法》上卷,第二分册,商务印书馆1989年,第142-143页
    ③虽然此阶段清朝的各种官方文献中有不少关于哈萨克“归诚”、“内附”、“投诚”、“输诚”之类的记载,但足这其实更多的是在朝贡体系之下,将哈萨克视作微外藩国的一种表达,这种表达往往并不区分哈萨克足在卡外界内,还是在边界之外。因此,“归诚”、“内附”、“投诚”、“输诚”之类的表达,尚不足以证明卡外界内的哈萨克已经被清朝政府明确视作自己的属民。
    ④详见王希隆:《乾嘉赢时期清政府对哈萨克族之关系与政策》,《新疆大学学报》,1984年第1期;厉声:《哈萨克斯坦及其与中国新疆的关系(15世纪—20世纪中期)》,第153—154页。
    ①“地随人归”只是一个概括的讲法,具体的内容,可见之于同治元年八月参加清、俄边界谈判的清方负责人乌里雅苏台将军明谊的一份奏折之中,“第查该国现已将伊犁、塔尔巴哈台西南边界之内游牧哈萨克、布鲁特诓去大半,所有该哈萨克等,皆与该国交纳租马并为其所使,以致该国以哈萨克等系伊所属之人,地方即系该国之地为词”。见《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第一册,中华书局2008年,第364页。
    ②详见:《清高宗实录》,卷597,乾隆二十四年九月丁丑条:卷599,乾隆二十四年十月庚子条:卷600,乾隆二十四年十一月辛亥条。
    ③详见:《清高宗实录》,卷600,乾隆二十四年十一月辛亥条,另此碑文亦收入了《西域图志》卷十八,只是“诸回永靖”被写作“群回永靖”,见钟兴麟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80页。
    ①《清高宗实录》,卷784,乾隆三十二年五月庚午条,谕旨称“对远人颂述朝廷,或称天朝,或称中国,乃一定之理”
    ②《清高宗实录》,卷543,乾隆二十二年七月丁未条;《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41,乾隆二十二年七月丁未条。。
    ③《清高宗实录》,卷483,乾隆二十年二月癸酉条。
    ①《清高宗实录》,卷555,乾隆二十三年正月丙辰。
    ②《清高宗实录》,卷722,乾隆二十九年十一月戊申。
    ③《清高宗实录》,卷678,乾隆二十八年正月己巳。
    ④ 《清高宗实录》,卷1435,乾隆五十八年八月己卯。
    ⑤《清高宗实录》,卷543,乾隆二十二年七月丁未条:《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41,乾隆二十二年七月丁未条。
    《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6,乾隆二十五年十月辛巳条。
    《二十四史·旧唐书》,卷62,列传第十二,《李大亮传》。
    ①《资治通鉴》卷一九八,《唐纪》十四,太宗贞观二十一年五月庚辰:“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中华书局1989年版。
    ②以上七段文字见郭成康:《清朝皇帝的中国观》,《清史研究》,2005年第4期。
    ③参见方铁:《论中国“守边治中”、“守在四夷”的传统治边思想》,收入陈尚胜主编:《中国传统对外关系的思想、制度与政策》,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5-48页。
    1.《大清历朝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
    2.(清)傅恒等撰:《平定准噶尔方略》。3.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乾隆朝上谕档》,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年版。
    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止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合肥:黄山书社1998年版。
    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编:《军机处满文准噶尔使者档译编》上中下二册,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编:《锡伯族档案史料》,下册,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
    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西迁新疆察哈尔蒙古满文档案译编》,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4年版。10.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满文部编:《满文十尔扈特档案泽编》,北京: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11.[清]允祹等纂修:乾隆朝《大清会典》,《大清会典则例》,乾隆二十年版,收于《四席全书》史部。
    12.[清]托津等纂修:嘉庆朝《大清会典》,《大清会典事例》,台北:文海出版社1990年影印版。
    13.[清]昆冈等纂修:光绪朝《大清会典》,《大清会典事例》,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影印版。
    14.[清]乾隆:《御制诗文十全集》,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版。
    15.乾隆朝内务府抄本《理藩院则例》,载《清代理藩院资料辑录》,赵云田校辑,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1988年版。
    16.《中国边疆史地资料丛刊综合卷——<蒙古则例><回疆则例>》,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1988年版。
    17.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编:《清代新疆稀见史料汇辑》,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年版。
    18.《清朝文献通考》,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19.高健、李芳编:《清三通与续通考新疆资料辑录》,上下册,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0.《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
    21.《史料旬刊》(40册),北京:京华印书局1930-1931年版。
    22.钟兴麟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鸟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3.[清]富俊:《科布多事宜》,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
    24.[清]永保:《塔尔巴哈台事宜》,台北:成文出版社1969年版。
    25.[清]松筠:《西陲总统事略》,收于《中华边疆丛书》第1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5年影印版。
    26.[清]松筠:《饮定新疆识略》,《中国边疆史地丛书》第1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5年影印版。
    27.[清]椿园:《西域闻见录》,乾隆四十二年刊本。
    28.[清]徐松著,朱玉琪整理:《西域水道记》(外二种),中华书局2005年版。
    29.[清]魏源:《圣武记》,《魏源全集》,第3册,岳麓书社2004年版。
    30.[清]王芑孙:《渊雅堂全集》,清嘉庆刻本。
    31.[清]何秋涛:《哈萨克述略》,《小方壶斋舆地丛抄》,第3秩。
    32.[清]于敏中:《日下旧闻录》,《笔记小说大观》,台北:新兴书局1987年版。
    33.王树楠:《新疆图志》,收于《中华边疆丛书》第1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5年影印版。
    3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哈萨克东方学研究所编:《清代中哈关系档案汇编》第1册,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6年版。
    3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哈萨克东方学研究所编:《清代中哈关系档案汇编》第2册,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7年版。
    36.中央民族学院图书馆编:《乾嘉道二朝哈萨克史料》,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图书馆1982年编印。
    1.杨建新:《关丁清代中国的西北疆域——驳苏联历史著作中的有关谬论》,《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3期。
    2.[日]佐口透:《哈萨克大帐部族集团》,《中亚研究资料》(增刊),第79-98页。
    3.[日]佐口透、李大龙译:《清代塔尔巴哈台卡伦线和哈萨克游牧民》,《民族译丛》,1993年第5期。
    4.[日]佐口透:《有关哈萨克族史料的记录》,《游牧社会史探究》,1961年第13期。
    5.苏北海译:《哈萨克族历史》,《瀚海潮》,1947年7-9月,第1卷第4-9期。
    6.王希隆:《一七五——一八六○年清政府对哈萨克的政策和沙俄的扩张》,西北民族学院历史系民族研究所编:《西北民族文丛》1983年第3辑,第88-100页。
    7.王希隆:《阿布赉传》,收于《西北民族历史人物选介》,西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1983年印行。
    8.王希隆:《乾嘉时期清政府对哈萨克族之关系与政策》,《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1期。
    9.王希隆:《清代新疆分封制的失败及其原因》,《西北史地》,1998年第1期。
    10.王希隆:《关于清代新疆军府制的几个问题》,《西域研究》2002年第期。
    11.王希隆:《赛音诺颜部贵族与清朝——兼论清朝的北方民族政策》,载《边臣与边疆》,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82-417页。
    12.纳比坚·穆哈穆德罕:《阿布赉研究》,《中亚研究资料》,1984年第3期。
    13.纳比坚·穆哈穆德罕:《十八世纪清朝与哈萨克的关系》,《中亚研究资料》,1985年第2期。
    14.纳比坚·穆哈穆德罕:《清朝对哈萨克政策述略》,收于《中国民族史学会第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改革出版社1991年版,第151-161页。
    15.纳比坚·穆哈穆德罕:《十五世纪至十八世纪中叶哈萨克与西蒙古准噶尔部关系初探》,《新疆社会科学》1990年第3期。
    16.洪涛:《哈萨克国政治史略》,《伊犁师院学报》,1986年第4期。
    17.洪涛:《简论阿布赉》,《伊犁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
    18.洪涛:《20世纪哈萨克族历史资料的搜集与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1998年第1期。
    19.洪涛:《评乾隆皇帝的哈萨克政策》,《西域研究》2000年第3期。
    20.厉声:《清王朝对西北藩属哈萨克治理政策研究》,收于《西北民族论丛》,第2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5-213页。
    21.林永匡、王熹:《乾隆时期内地与新疆哈萨克的贸易》,《历史档案》1985年第4期。
    22.林永匡、王熹:《乾隆时期内地与新疆哈萨克的商业贸易》,《西北民族研究》,1986年第2期。
    23.王熹:《论乾隆时期伊犁哈萨克贸易的几个问题》,《新疆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
    24.[日]小沼孝博:《论清代惟一的哈萨克牛录之编设及其意义》,载朱诚如编:《清史论集——庆贺王钟翰教授九十华诞》,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版,第568-574页。
    25.王钟翰:《满文档案与民族史研究》,收于《清史补考》,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53-254页。
    26.王钟翰:《清代民族宗教政策》、《清会典的官制史资料价值》、《清实录与清史研究》,收于《清史续考》,台北:华世出版社(出版年岁未注明),第80-102页第314-320页、第349-353页。
    27.王钟翰:《试论理藩院与蒙古》,《清史研究集》,第二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66-179页。
    28.王钟翰:《清三通纂修考》,《清史杂考》,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08-258页。
    29.赵春晨:《清季关于新疆问题的争论》,《西北历史研究》,1982年第1期。
    30.赵春晨:《十八世纪中期清朝统一新疆地区的历史意义》,收于《新疆历史论文集》,鸟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21-343页。
    31.齐清顺:《乾隆皇帝统治新疆的几项重要措施》,《西域史论丛》,第二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24-243页。
    32.齐清顺:《清代新疆的协饷供应和财政危机》,《新疆社会科学》,1987年第3期。
    33.齐清顺:《论近代中俄哈萨克跨境民族的形成》,《西域研究》1999年第1期。
    34.管守新:《阿睦尔撒纳叛服对乾隆治准政策的影响》,《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7年第2期。
    35.管守新:《清代伊犁将军职掌考述》,《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8年第4期。
    36.周轩:《献马无过聊表愫,同舟真是大联情—谈乾隆皇帝关于哈萨克的诗篇》,《新疆大学学报》,1980年第1期。
    37.陈芳芝:《清代边制述略》,《燕京学报》,第二十四期,1948年6月。
    38.陈捷先:《从民族问题的处理看清朝政权的建立》,《清史论集》,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第1-40页。
    39.陈捷先:《宫中档光绪朝奏折出版前记》,《清史杂笔》(二),台北:学海出版社1977年版,第141-152页。
    40.李治亭、黄松筠:《论康乾盛世“大一统”与西北地区的统一》,《清史论丛》2000年号,193-214页,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第33-46页。
    41.陈继周译:《十五至十八世纪哈萨克诸汗国史料集》,《中亚研究资料》,1985年增刊。
    42.张艳玲:《三部<大清一志>比较研究》,《清史论丛》2005年号,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第257-277页。
    43.张晓堂:《乾隆年间清政府平衡财政之研究》,收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清史研究集》,第七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年版,第26-60页。
    44.庄吉发:《文献足征——<满文原档>与清史研究》、《清初诸帝的北巡及其政治活动》、《谢遂<职贡图>研究》,收于《清史论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版,第39-74页、第235-276页、第413-466页。
    45.金峰:《清代新疆西路台站》,呼和浩特市蒙古语文历史学会编:《蒙古史论文选集》,第三辑,呼和浩特市蒙古语文历史学会1983年编印,第409-450页。
    46.屈六生:《论清代的翻译科考试》,收于《庆祝王钟翰先生八十寿辰学术论文集》,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29-238页。
    47.韦庆远:《有关锡伯族史研究的几个问题——兼对<锡伯族档案史料>一书评介》,收于《庆祝王钟翰先生八十寿辰学术论文集》,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519-535页。
    48.韩敏:《我国西北边界变迁的历史真相》,收于《新疆历史论文集》,鸟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425-450页。
    49.杜荣坤:《清代准噶尔分布地域的变迁》,收于《新疆历史论文续集》,鸟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51-371页。
    50.钮仲勋:《准噶尔西北疆域考》,收于《中俄关系史论文集》,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64-77页。
    51.刘文远:《试论清朝统一准噶尔地区的政策》,收于中国民族史学会编:《中国民族史学会第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改革出版社1990年,第138-151页。
    52.郑鹤声:《前清康乾时代之理藩政策》,收于《准噶尔史论文集》,第一集,编写组1981年编印,第1-21页,
    53.张羽新:《清朝前期的边疆政策》,收于马大正编:《中国古代边疆政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15-353页。
    54.易华:《从万里长城到避暑山庄——中央王朝与游牧民族关系模式的转换》,罗贤佑主编:《历史与边疆:中国边疆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518-541页。
    55.吴元丰:《索伦与达斡尔西迁新疆述论》,收于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主编:《民族史研究》第3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282-300页。
    56.成崇德:《清朝与中亚“藩属”的关系》,收于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主编:《民族史研究》第3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318-329页。
    57.邢义田:《天下一家——中国人的天下观》,收入刘岱总主编:《中国文化新论·根源篇》,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1年版,第425-478页。
    58.罗志田:《先秦的五服制与古代的天下中国观》,收入罗志田个人论文集《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思想》,台北:东在图书公司1998年版,第1-34页。
    59.郭成康:《清朝皇帝的中国观》,《清史研究》,2005年第4期。
    60.谢志宁:《清前期的伊犁设防》,《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3年第3期。
    61.李森:《论察合台文》,《语言与翻译》,1989年第2期。
    62.鸟兰:《托忒文历史文献对清朝官方史籍编纂的影响》,《清史研究》,2004年第3期。
    63.鸟兰:《托忒学——清朝有关边疆民族的专门教育机构》,《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年第2期。
    64.祁美琴:《对清代朝贡休制的再认识》,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第1期。
    65.[苏]玛梅多娃著,李步月译:《土尔克斯坦和新疆贸易关系之一页》,《西北历史研究》,1983年第1期。
    66.[苏]玛梅多娃著,李步月译:《中亚和中国西部民族相互关系之一页》,《西北历史研究》,1983年第2期。
    67.[俄]符拉基米尔佐夫著,李步月译:《一九○八年夏到科布多杜尔伯特部的考察(在
    一九○九民族志学分会上的报告)》,《西北历史研究》,三奏出版社1987年。
    68.巴尔托里德著,李琪译:《十八、十九世纪的天山吉尔吉斯人》,《西域史论丛》第
    二辑,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04-227页。
    69.[俄]华可胜格,阿拉腾奥其尔译:《俄罗斯学者对俄中关系及边界领土问题的理解》,邢玉林主编:《中国边疆研究通讯》,鸟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1-164页。
    1.杨建新:《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2.杨建新:《中国西北少数民族通史》,导论卷,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3.杨建新主编;杨志娟,牛海桢著《中国西北少数民族通史》,清代卷,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4.杨建新、马曼丽主编《西北民族关系史》,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
    5.马曼丽主编:《中国西北边疆发展史研究》,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6.王希隆:《清代西北屯田研究》,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7.王希隆主编:《西北少数民族史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8.林永匡、王熹:《清代西北民族贸易史》,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9.厉声:《哈萨克斯坦及其与中国新疆的关系:15世纪~20世纪中期》,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0.马汝珩、马大正主编:《清代边疆政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11.马大正主编:《中国边疆经略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12.马大正:《边疆与民族:历史断面研究考》,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
    13.齐清顺,田卫疆:《中国历代中央王朝治理新疆政策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4.齐清顺:《1759—1949年新疆多民族分布格局的形成》,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5.林恩显:《清朝在新疆的汉回隔离政策》,台湾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16.林恩显编:《中国边疆研究理论与方法》,台北:渤海堂文化事来有限公司1992年版。
    17.贾合甫·米尔扎著,纳比坚、何星亮译:《哈萨克族》,北京: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
    18.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新疆少数民族社会调查组合编:《哈萨克族简史简志合编》(初稿),北京: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1963年版。
    19.新疆社科院历史所编:《新疆简史》,鸟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20.编写组编:《哈萨克族简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21.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地图出版社1987年版。
    22.何星亮:《边界与民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23.苏北海:《哈萨克族文化史》, 鸟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24.黄中祥:《哈萨克语词汇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00年博士论文。
    25.黄中祥:《哈萨克英雄史诗与草原文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26.翁静梅:《清廷与哈萨克在新疆贸易之研究——乾隆朝为中心》,台北:“国立”政治大学边政学系1992年硕十论文。
    27.冯瑞:《哈萨克族民族过程研究》,兰州大学2002年博士论文,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28.余梓东:《清代民族政策研究》,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29.牛海桢:《清代西北边疆地区民族政策研究》,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0.曹凤祥:《乾隆时期清朝治理新疆政策研究》,博十论文,王思治指导,中国人民大学2003年。
    31.罗运治:《清高宗统治新疆政策的探讨》,台北:里仁书局1983年版。
    32.王明珂:《游牧者的抉择——面对汉帝国的北亚游牧部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3.徐汉霖:《中国与中亚历史关系之探讨——以哈萨克汗国为例》,台北:清云科技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34.王明珂:《游牧者的抉择——面对汉帝国的北亚游牧部族》,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5.王柯:《民族与国家: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思想的系谱》,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36.刘广安:《清代民族立法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37.杨学琛:《清代民族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
    38.樊圃:《西北的少数民族》,上海:新知识出版社1956年版。
    39.满达人编译:《中亚史地文献综述》,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
    40.钮仲勋:《我国古代对中亚的地理考察和认识》,北京:测绘出版社1990年。
    41.吴筑星:《沙俄征服中亚史考叙》,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6年。
    42.朱诚如主编:《清史论集——庆贺王钟翰教授九十华诞》,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版。
    43.孙喆:《康雍乾时期舆图绘制与疆域形成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4.刘文鹏:《清代驿传及其与疆域形成关系之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5.宝音朝克图:《清代北部边疆卡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6.清国史馆撰:《满汉名臣传》,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7.《新疆地方史》,新疆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48.姜崇仑:《哈萨克族历史与文化》,鸟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9.张永江:《清代藩部研究——以政治变迁为中心》,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0.王静:《中国古代客馆制度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51.米镇波:《清代中俄恰克图边境贸易》,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2.朱诚如编:《清史论集——庆贺王钟翰教授九十华诞》,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版。
    53.李云泉:《朝贡制度史论—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体制研究》,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年版。
    54.杜文忠:《边疆的法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55.李秀梅:《清朝统一准噶尔史实研究——以高层决策为中心》,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56.《法国汉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边臣与疆吏》,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57.王治来:《中亚通史》,鸟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8.杜荣坤、白翠琴:《西蒙古史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9.柳岳武:《传统与变迁——康雍乾之清廷与藩部属国关系研究》,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9年版。
    60.曹雯:《清朝对外体制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61.张双智:《清代朝觐制度研究》,北京:学宛出版社2010年版。
    62.陈尚胜主编:《中国传统对外关系的思想、制度与政策》,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3.刘凤云、刘文鹏编:《清朝的国家认同——“新清史”研究与争鸣》,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10年版。
    64.[苏]穆尔札也夫著,郁浩译:《中亚细亚(自然地理概要)》第二版,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
    65.[苏]依·雅·兹拉特金:《准噶尔汗国史》,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66.[俄]列夫中:《吉尔吉斯——哈萨克各帐及期草原的叙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研究所摘译稿1975年油印本。
    67.[俄]捷连季耶夫著:《征服中亚史》第一、二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
    68.[哈]克拉拉·哈菲佐娃:《十四——十九世纪中国在中央亚细亚的外交》,兰州: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9.[日]佐口透著,凌颂纯泽:《18-19世纪新疆社会史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70.[日]佐口透著,章莹译:《新疆民族史研究》,鸟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71.[日]滨下武志:《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贞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72.恰赫里亚尔·阿德尔、伊尔凡·哈比下编,蓝琪译:《中亚文明史》第5卷,北京:中国对外翻泽出版公司2006年版。
    73.[法]伯希和:《卡尔梅克史评注》,中华书局1994年版。
    74.[美]迈可尔·刘金著,陈尧光译:《俄国在中亚》,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
    75.[美]罗友枝著,周卫平泽:《清代宫廷社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6.[美]柯娇燕(Pamela Kyle Crossley):《半透之镜:清帝国意识中的历史与族群性》(A Translucent Mirror:History and Identity in Qing Imperial Ideolog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9.)
    77.[美]柯娇燕(Pamela Kyle Crossley)、萧凤霞(Helen F. Siu)、苏堂棣(Donald S. Sutton)编:《身处边缘的帝国:早期近代中国的文化、族群性与边疆》(Empire at theMargins:Culture, Ethnicity, and Frontier in Early Modern China.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6.)
    78.[美]狄宇宙(Nicola Di Cosmo)、韦栋(Don J. Wyatt)主编:《中国历史中的政治边疆、族群边界以及人文地理》(Political frontiers, ethnic boundaries, and human geographies in Chinese history.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Curzon.2003)
    79.[美]卫周安(Joanna Waley-Cohen):《中国战争文化——清朝的帝国和军队》(TheCulture of War in China:Empire and the Military under the Qing Dynasty.)
    80.[美]米华健著,贾建飞译:《嘉峪关外:1759—1864年新疆的经济、民族和清帝国》,国家清史编篡委员会编译组内部刊印。
    81.[美]濮德培(Peter Perdue):《中国向西进军:清对中亚的征服》(China MarchesWest:the Qing Conquest of CentralEurasi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5.)
    82.[美]张勉治(Michael G. Chang)《马背上的朝廷:1751——1784年满族于朝的建构》(A Court on Horseback:The Construction of Manchu Ethno-Dynastic Rule in China, 1751-1784),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7.)(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哥分校2001年博十论文,哈佛大学2007年版。)
    83.[美]劳拉·霍斯泰特勒(Laura Hostetler):《清朝殖民地事业:近代早期中国的人种志与地图》(Qing Colonial Enterprise:Ethnography and Cartography in Early Modern China,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1.)
    84.[美]欧立德(Mark C. Elliott):《满族之道:清朝的八旗与民族认同》,(The ManchuWay:The Eight Banners and Ethnic Ident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