绑架罪若干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绑架罪是我国1997年修订刑法时所新增的罪名。现行刑法颁布实施以来刑法学界对绑架罪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并对绑架罪的立法完善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些讨论的深入将有助于我国司法实践对绑架罪的正确认定而立法完善的探索将有利于我国刑事立法的进步。
     文章主要论述绑架罪构成要件的认定。首先,在对绑架的理解上,本人认为人质是绑架罪的显著特征和必要要素。在介绍了绑架罪的法益是被绑架人在本来生活状态下的身体安全与行动自由基础之上,本人认为绑架他人的行为必须违背被害人或者监护人的意志,同时绑架行为必须达到被害人实际被剥夺或限制人身自由的状态或者身体安全受到侵害的状态,而且绑架罪不以“使被绑架人离开原地”为必要条件。在分析了绑架罪的行为阶段与行为环节后,表明了自己支持单一行为说的基本观点。
     其次,论述相对刑事责任年龄人杀害被绑架人时的罪名与刑事责任问题。在对相关法律规定的理解以及学术观点分析基础之上,本人认为相对刑事责任年龄人杀害被绑架人时应以故意杀人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最后论述绑架罪犯罪目的的认定,首先界定绑架罪为间接目的犯,勒索财物型绑架罪的犯罪目的是向第三人勒索财物,人质型绑架罪的犯罪目的是要求第三人为或不为某种行为,二者的实质都是以“人质”为要挟促成不法目的的实现。然后论述了犯罪目的的几种外在表现,要综合分析各种客观表现来认定犯罪人的主观目的。绑架罪与非法拘禁罪的区分在于绑架罪的犯罪目的是勒索财物,而非法拘禁罪的犯罪目的是索取债务。
The crime of kidnapping is a new charge added into the Criminal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revised in 1997).Since the promulgation and cnforcement of the current criminal law,educational circles of criminal law have been carrying on spirited debates over several problems about the crime of kidnapping and have been undertaking beneficial guests for the l(?)gislative improvement of the crime of kidnapping.These thorough discussions will be helpful to the correct determination of the crime of kidnapping in the judicial practice and quests for the legislative improvement will benefit the progress of the criminal legislation.
     The mainly point of the thesis is about the determination of constitutive elements of the crime of kidnapping.Firstly discuss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criminal act of the crime of kidnapping.The necessity main factor of the crime of kidnapping.In the introduction,the benefit of the offense is the victim under original life appearance of the body safety and the freedom of movement,I think the behavior that kidnap others to have to disobey victim perhaps the will of the guardian of a minor, kidnap behavior and have to attain victim in the meantime actual drive the appearance of the deprival or the restriction human body freedom perhaps body the safety is violate of appearance, and kidnap offense and take"make the victim person to leave" as essential condition. At analysis kidnap the behavior stage and the behavior link of the offense after, enunciation oneself support the one behavior of basic standpoint.
     Secondly put forward my own views about the crimimal liability of a person who has reached the age for relative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on the basis of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aggravating constitution of the crime of kidnapping. At lightness related law provision of comprehend and academic standpoint analysis foundation on, oneself think the opposite pertaining to crime responsibility age a person to kill to be kidnap a person should for this reason the idea murder charge pursue its pertaining to crime responsibility.
     Lastly discuss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criminal purpose of the crime of kidnapping. The define kidnap offense to make for the indirect purpose first, extort the wealth and properties type kidnap offense of crime purpose is to three people extort wealth and properties, the hostage type the crime purpose that kidnap offense is a request three artificial or don't is a certain behavior, two substance of all take"hostage" as to coerce a realization of help realize the illegal purpose.Then discuss the crime purpose of a few outside performance, want to b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various objective performance to affirm the person's subjective purpose of crime.Kidnap offense with illegal imprison offense of the distinction lie in the crime purpose that kidnap offense to lie in extorting wealth and properties, rather than the method imprison the crime purpose of the offense to lie in obtaining obligation.
引文
[1]参见张明楷:《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30页。
    [2]参见张明楷:《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664页。
    [3]参见陈兴良主编:《刑事法判解》第5卷第137页。
    [4]参见丁慕英等主编:《刑法实施中重点难点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747页。
    [5]参见高西江:《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修订与适用》,中国方正出版社1997年版,第540页。
    [1]参见王金彪:《新刑法通论》,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430-431页。
    [2]参见陈兴良:《刑法疏议》,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87页。
    [3]参见刘树德:《绑架罪案解》,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49页。
    [4]参见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版,第482页。
    [1]参见林山刚:《刑法特论》(上),台湾三民书局1978年版,第393页。
    [2]参见蔡墩铭:《刑法各论》,台湾三民书局1995年版,第261页。
    [1]参见王作富主编:《刑法分则实务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版,第940页。
    [2]参见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12页。
    [3]参见张明楷:《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666页。
    [4]参见林山田:《刑法特论》(上),台湾三民书局1978年版,第393页。
    [1]参见林亚刚等:《绑架及相关犯罪的几点探讨》,载于《刑法实施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742页。
    [1]参见刘树德:《绑架罪案解》,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28页。
    [2]参见林亚刚、贾宇:《绑架及相关犯罪的几点探讨》,载于《国家检察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第30页。
    [3]参见赵秉志、肖中华:《刑法适用疑难争议问题两人谈》,载于《刑事司法指南》,2002年第2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92页。
    [4]参见严军兴、肖胜喜:《新刑法释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286页。
    [1]参见肖中华:《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25页。
    [2]参见王宗光:《勒索型绑架罪认定中的疑难问题》,载于《刑事法判解》第2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13页。
    [1]参见刘树德:《绑架罪案解》,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49页。
    [1]参见梅胜:《新刑法第239条法律冲突辨析及修改意见》,载《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第5页。
    [1]参见孟庆华:《关于绑架罪的几个问题》,载《法学论坛》,2000年第1期,第73页。
    [2]参见赵秉志主编:《疑难刑事问题司法对策》(第六集),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29页。
    [1]参见赵秉志、肖中华:《绑架罪适用中的疑难问题(中)》,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绑架杀人的如何定性》,载《检察日报》,2002年1月8日。
    [1]参见胡祥福:《绑架罪若干问题探讨》,载《南昌大学学报》,第32卷第4期,第67页。
    [1]参见[日]大塚仁:《刑法概说(总论)》,有斐阁1997年第3版,第131页。
    [2]参见单长宗等主编:《新刑法研究与适用》,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81页。
    [3]参见陈兴良:《本体刑法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79-380页。
    [4]参见刘树德:《绑架罪案解》,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65页。
    [1]参见于志刚主编:《热点犯罪法律疑难问题解析》(第四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66页。
    [2]参见刘树德:《绑架罪案解》,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63页。
    [1]参见[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28页。
    [2]参见张明楷:《刑法格言的展开》,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3]亚里士多德语,转引自[美]斯东:《苏格拉底的审判》,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11页。
    [4]参见张明楷:《刑法格言的展开》,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8页。
    [1]马克昌,《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张明楷,《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3]张明楷,《未遂犯论》,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4]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张明楷,《刑法格言的展开》,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6]林山田,《刑法特论》,台湾三民书局,1995年版。
    [7]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高铭暄,《新编中国刑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9]高铭暄主编,《刑法学》(下),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
    [10]何秉松,《刑法教科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11]赵秉志主编,《海峡两岸刑法各论比较研究》(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2]赵秉志,《外国刑法原理》(大陆法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3]赵秉志主编,《刑法新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4]赵秉志主编,《中国刑法案例与学理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15]陈兴良,《刑法适用总论》,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16]陈兴良,《刑法疏议》,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7]陈兴良主编,《罪名指南》(上),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8]陈兴良,《本体刑法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23]傅跃建主编,《常见罪之界限》,群众出版社,2000年版。
    [24]邱兴隆,《刑罚理性评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5]马松建、史卫忠主编,《刑法理论与司法认定问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版。
    [26]肖中华,《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7]王作富主编,《刑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8]杨春洗、杨敦先主编,《中国刑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9]李文燕,《中国刑法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0]赵秉志主编,《中国刑法案例与学理研究、分则篇》(三),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31]韩玉胜主编,《刑法各论案例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2]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编,《典型疑难案例评析》,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年版。
    [33]周道鸾、张军主编,《刑法罪名精释》,人民法院出版社,1998年版。
    [34]单长宗、梁华仁、张军、阮齐林主编,《新刑法研究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版。
    [35]李希慧、孙光俊,《论绑架罪的几个问题》,载丁慕英等编《刑法实施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36]刘树德,《绑架罪案解》,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37]严军兴、肖胜喜,《新刑法释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
    [38][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
    [39][英]鲁伯特·克罗斯、菲利普·A·琼斯,《英国刑法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40]最高人民法院刑一、二庭主编,《刑事审判参考》2001年第5辑(总第16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1]黄道秀译,《俄罗斯联邦刑法典释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张明楷译,《日本刑法典》,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3]徐久生译,《德国刑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4]徐久生译,《瑞士联邦刑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
    [5]罗结珍译,《法国刑法典、刑事诉讼法典》,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版。
    [1]胡丽萍,《“绑架中致人严重残疾”量刑管见》,2006年第3期。
    [2]孙勇,《绑架勒索过程中又劫取财物行为的定性分析》,《人民检察》,2005年第3期。
    [3]王水明,王志祥,《绑架罪基本要件问题探讨》,《河北法学》,2006年第8期。
    [4]韩轶,《未成年人犯罪立法之反思-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人的“入罪”范围及立法完善》,《法学》,2006年第1期。
    [5]张永江,《略论绑架罪构成要件的认定与立法完善》,《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6]冯凡英,《论绑架罪的实行行为-兼谈绑架罪立法的完善》,《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7]王宗光,《论绑架罪的认定》,《法律适用》,2000年第5期。
    [8]王宗光,《勒索型绑架罪认定中的疑难问题》,《刑事法判解》第2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9]阮齐林,《绑架罪的法定刑对绑架罪认定的制约》,《法学研究》,2002年第2期。
    [10]张明楷,《论绑架勒赎罪》,《法商研究》,1996年第1期。
    [11]张明楷,《绑架罪中“杀害被绑架人”研究》,《法学评论》,2006年第3期。
    [12]肖俊德、樊洪,《略论绑架罪的几个问题》,《中州学刊》,2000年第6期
    [13]戴常林、尧宇华,《论我国刑法中的绑架罪》,《江西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
    [14]方文军,《论绑架罪》,《检察时空》,2000年第3期。
    [15]夏强,《绑架罪质疑》,《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16]周振晓,《未成年人相对负刑事责任范围的理性探求》,《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17]曾亚杰,《如何理解“杀害被绑架人”》,《人民法院报》,2004年9月20日。
    [18]田宏杰、许成磊,《海峡两岸绑架罪之比较研究》,《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0年第2期。
    [19]梅胜,《新〈刑法〉第239条法律冲突辨析及修改意见》,《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
    [20]肖中华,《绑架罪略论》,《山东法学》,1999年第5期。
    [21]林亚刚、贾宇,《关于绑架及相关犯罪的几点探讨》,《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
    [22]曾庆敏,《绑架罪疑难问题浅析》,《检察日报》,2002年10月8日。
    [23]赵秉志、肖中华,《绑架罪适用中的疑难问题》(上),《检察日报》,2002年1月15日。
    [24]赵秉志、肖中华,《绑架罪适用中的疑难问题》(下),《检察日报》,2002年2月5日。
    [25]赵秉志、肖中华,《刑法适用疑难争议问题两人谈》,《刑事司法指南》2002年第2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26]孙光骏、李希慧,《论绑架勒索罪的几个问题》,《法学评论》,1998年第1期。
    [27]孟庆华,《关于绑架罪的几个问题-兼与肖中华同志商榷》,《法学论坛》,2000年第1期。
    [28]邵新、梁清,《“杀害被绑架人”的评价基点》,《人民法院报》,2002年5月27日。
    [29]孟庆华,《绑架罪若干问题探讨》,《云南法学》,200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