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大学生社会角色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时期。处于这种形势下的当代中国大学生更直接更敏锐地感受到时代变迁对他们的影响。因此,认真研究当代大学生的相关问题就是一项十分必要和迫切的工作。本文从社会角色的角度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等问题进行探讨,试图更加深入地分析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角色问题。
     本文重点探讨了三个问题。首先,从分析当代大中国学生的角色类型及其特点入手,阐述了其角色期待、角色学习与角色扮演等问题;其次,重点论述了当代中国大学生的角色失调问题,并论述了相应的角色调适措施;最后,本文分析了大学生网络角色的特点以及其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并且针对网络角色问题,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应采取的工作措施。
At present,reform and opening up is deepening in our country. In this situation,contemporary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can feel more directly and sensitively the influence which the changes of age bring. Therefore,It is very necessary and urgent to study seriously the problem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respect of social role,the thesis discussed the problem of their thoughts and minds and tried to analyze much more carefully and deeply the problem of their social role. The author focused on three questions. At first,the author analyzed the typ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role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Though this,the thesis expounded the problem of expectation of role,study of role and playing of role. Then,the thesis stressed the dislocation of their role and stated the adjustment of their role. Finally,the author set for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twork role of college student and pointed out how it affected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work in college. Furthermore,the author put forward the measurement of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work aiming at the problem of network role.
引文
[1] 谈新敏,刘爱玲,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素质教育,教育学,01,(2000)。
    [2] 吴铎,《社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3] 彭小虎,论创新教育的三个层次,教育学,07,(2001)。
    [4] 薛蓉,创造教育的认识误区及其匡正,教育学,07,(2001)。
    [5] 于海,《西方社会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6] 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华夏出版社,(2001)。
    [7] 全国1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编,《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8] 张配国,当代中国青年道德人格的转型,中国青年研究,05,(1997)。
    [9] 张永杰,程远忠,《第四代人》,东方出版社,(1998)。
    [10] 杨雄,九十年代中国大学生择业变化特点和发展趋势,青年研究,04,(1997)。
    [11] 刘东兴,青年与历史的双向选择,当代青年研究,10,(1998)。
    [12] 林龙飞,九十年代大学生思想走向,青年研究,06,(1991)。
    [13]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
    [14] 杨雄,《当代青年文化回溯与思考》,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
    [15] 鲁洁,走向世界历史的人,教育学,01,(2000)。
    [16]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
    [17] 舒尔茨,《心理学应用》,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
    [18] 杨德广,《中国大学生价值观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19] 马赫列尔,《青年问题与青年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
    [20] 杨善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1] 赵子祥等,青年文化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战线,04,(1988)。
    [22] 丁喻,家庭因素对学生的学习和品质的影响,南京师大学报,04,(1985)。
    [23] 王珲,向孩子学习,三联生活周刊,19,(1998)。
    [24] 奚从清,俞国良,《角色理论研究》,杭州大学出版社,(1991)。
    [25] 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6] 王振武,《开放的选择》,商务印书馆,(1989)。
    [27] 黄志坚,《走向新世纪的中国青年》,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
    [28] 黄绍伦等,《社会学新论》,香港商务印书馆,(1992)。
    [29] 金盛华,黄光成,未来定向的素质教育思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实验资料,(1997)。
    
    
    [30] 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商务印书馆,(1931)。
    [31] 汪文甫等,对独生子女问题的再认识,南方人口,04,(1987)。
    [32] 弗里德曼等,《社会心理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33] 安德列耶娃,《西方现代社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34] 辛继湘,论交往教学模式与学生主体性发展,教育学,01,(2000)。
    [35] 黄志坚,《世纪之交论青年》,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
    [36] 谢昌逵,对青年研究的基本认识,青年研究,01,(1986)。
    [37] 陶国富,青年精神支柱的倾斜及重构,青年研究,04,(1991)。
    [38] 范钦林等,市场经济时代与青年世俗化,中国青年研究,04,(1997)。
    [39] 杨力伟,互联网也是双刃剑,北京青年报,06,(1996)。
    [40] 成伯清,意义与对话,青年研究,02,(1994)。
    [41] 严峰,卜卫,《生活在网络中》,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42] 克特·W·巴克,《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
    [43] 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44] 周晓虹,《大过渡时代的中国青年》,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5] 廖开顺,世纪之交的回眸:三代青年人格,中国青年研究,06,(1998)。
    [46] 刘俊彦,品牌时代的城市青年消费,中国青年研究,02,(1999)。
    [47] 黄俊杰等,《都市青少年的价值观》,巨流图书公司,(1998)。
    [48]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