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写本宅经葬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敦煌写本宅经葬书是指在中国甘肃敦煌藏经洞发现的文书中有关宅经和葬书的这部分文书,它弥补了中国风水术发展史及其史料链中的一段空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因此,曾引起中外学者的浓厚兴趣,并对其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深度广度上尚显不足。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讨论,力求全面深刻地解读敦煌写本宅经葬书的内容。全文分为十章,第一章是序言,概述敦煌写本宅经葬书的范畴、研究价值、研究状况及本文的创新点。第二章为敦煌写本宅经葬书文献分类定名,尤其是分出一个敦煌写本宅经中的五姓阴阳宅杂抄类,让读者更清醒的认识“杂抄类”的特性。第三章解读阴阳宅相宅术,包括阴阳宅的辰南戌北斜分一界之图,阴阳宅的刑祸福德方,天道运行与阴阳宅修造吉日的关系、太岁与修造忌日的关系等,剖析当时流行的阴阳宅经的一整套相宅手法。第四章对敦煌写本宅经中的五姓宅经进行全面的研究,对五姓宅、五姓阴阳宅派及其占断手法作全面深入的探讨,对五姓与五音的关系予以追本溯源,弄清来龙去脉;将原来的法藏、英藏图版文献中的五姓宅图一一转绘出来,使读者能一目了然;对五姓宅图的名称、意义、绘图视图原则、干支八卦标示方位及图中神煞等作全面的分析。第五章全面地研究八宅经,对八宅派从八宅经到《八宅明镜》的流变作一梳理,使读者对八宅派及其占断手法的发展脉络更为清晰。第六章比较系统地解读敦煌写本宅经葬书中有关修造的诸神煞(如天道、土公、太岁等),解析敦煌写本宅经P.2964中的黄黑道十二神,解读写本宅经P.3594中的九方色图。第七章对敦煌写本宅经葬书中的形法相宅、相墓归类总结,并联系汉代的图宅术和明代的《阳宅十书》中的宅外形,对传统的形法相地术做一个梳理,期望对传统的形法相地术及其流变有一个更为完整的认识。第八章利用传世的《地理新书》和《大汉原陵秘葬经》解读六甲八卦冢,认为其名称与六十甲子和八卦有关,其墓穴要刚好放在满、成、定、开与麒麟、凤凰、章光、玉堂四吉神所在的位置上,这正是百姓所能用的人分四穴。第九章全面揭示敦煌写本宅经葬书中的房屋修造风俗与丧葬风俗史料。第十章深入剖析敦煌写本宅经葬书中的阴阳五行、天人合一哲理思想,揭示其中追求人类理想环境的深刻哲理与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的智慧,揭示人们通过象天法地的住宅建筑以通天通神、求得天助天佑的趋吉心理。
Dunhuang manuscripts of Zhaijing and Zangshu, which means the documents about how to choose the sites of houses and graves discovered in Dunhuang China, have made up the interval of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chain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in Chinese geomantic omen and have important academic value. Thus, scholars domestic and overseas have been aroused great interest and have made much progress in its beneficial research, while their deficiencies are in the span or the depth. The dissertation, having made up of ten chapters, has been striving to further the discussion by unscrambling their substance fully and profoundly, on the basis of my predecessors. The introduction, the first chapter, deals with the category, the importance and status in the research, and my innovations about Zhaijing and Zangshu. Chapter two classifies and denominates for the geomantic documents, in which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mixed copy of Wuxing Yinyangzhai gives special prominence to the characteristic of such category. Chapter Three gives a textual interpretation of siting Yinyangzhai, including the map of the diagonal dividing line of South Chen and North Xu, and the directions of punishments and rewards of Yinyangzhai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heavenly circulation and the lucky days for building Yinyangzhai, and analyses the popular citing methods of the whole series. The full-scale research to Wuxing Zhaijing is arranged for Chapter Four, which discusses the schools and the technique in divination of Wuxing Zhai and Wuxing Yinyangzhai and traces to its source to make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clear about the relation between Wuxing and Wuyin. The transferred drawing of the maps of Wuxing Zhai collected in France and Great Britain makes readers clear at a glance. The analyses of its denomination, meaning, principle in plotting and viewing, direction indicating with Ganzhi and Bagua, and gods and evils are also in this chapter. Chapter Five deals with Bazhaijing, such as the combing of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from Bazhaijing to Bazhai Mingjing, which gives a clear thread of thoughts of Bazhai School. In chapter Six, the issues such as the divinities and devils in building, the ecliptic twelve divinities in P.2964, the colored diagram of nine directions in P.3594.Chapter Seven classifies and concludes the skills to siting houses and graves by examining the land. The carding of traditional skills of siting, together with that of Han and Ming, is expected to a more integrated understanding to the skills and their evolvement. The interpretation to the grave of Liujia and Bagua, which name is relative to Liushi Jiazi and Bagua, making use of Dili Xinshu and Dahan Yuanling MiZangjing, is discussed in Chapter Eight.Chapter Nine unveils the custom materials in building and burying in Dunhuang manuscripts of Zhaijing and Zangshu. Chapter Ten analyses the conception of Yinyang Wuxing and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opens out the philosophy of human being in pursuing ideal environment and the wisdom of exploiting, utilizing and protecting environment, interprets human lucky-oriented mind to seek help from and connect with Heaven and God through buildings imitating Heaven and Earth.
引文
[1]、[5]、[6]、[9]、[10]、[12]、[14]、[15]、[17]、[21]、[26]、[29]、[36]、[40]、[42]、[43]、[45]、[46]、[50]、[51]、[53]、[54]、[56]、[58]、[59]、[62]、[64]、[69]、[70]、[71] 黄正建《敦煌占卜文书与唐五代占卜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年5月,第72—81、212、96、83—87页。
    [2]、[4]、[8]、[11]、[13]、[16]、[19]、[22]、[25]、[27]、[32]、[35]、[38]、[44] 陈于柱硕士论文《敦煌写本宅经研究》[D],兰州大学研究生论文,2003年4月,第21—34页。
    [3] 黄永武博士主编《敦煌宝藏》第131册[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第346页。
    [7]、[23]、[30]、[31]、[55]、[68] 季羡林主编《敦煌学大辞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624、458、625、621页。
    [18] 朱俊鹏硕士论文《敦煌风水类文书初探》[D],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论文,2002年5月,第13页。
    [20]、[34]、[37]、[39] 施萍婷主编《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Z],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7月,第246、288、141页。
    [24] 李正宇《唐宋时代的敦煌学校》[J],《敦煌研究》1986年第1期。
    [28] 高国藩《敦煌民俗资料导论》[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3年,第143页;季羡林主编《敦煌学大辞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624页。
    [33] 郑炳林、羊萍《敦煌本梦书》[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8月。第240—242页。
    [41] [元]脱脱等《宋史·艺文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11月,第5253、5258页。
    [47] [东汉]班固《汉书》卷三十《艺文志》[M],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6月,第1760页。
    [48] [宋]范晔《后汉书·张衡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5月,第1906页。
    [49]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卷二十九《方技传》[M],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12月,第825页。
    [52] [宋]王洙等纂、[金]张谦重校《重校正地理新书》[M],《续修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第1054册[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57]、[60] 宿白《白沙宋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新版,第102页。
    [61]、[67] [日]池田温编《敦煌汉文文献》[M],东京:大东出版社,1992年,第448—449页。
    [63] 《金石例·碑碣制度》[M],转引自《唐令拾遗》“丧葬令”二十附录“参考二”,沈阳:长春出版社,1989年11月。
    [65]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七十九《吕才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5月,第2720页。
    [66] 黄永武编《敦煌古籍叙录新编》[Z],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6年,第九册子部,第1页。
    [1] 陈于柱、魏万斗《唐宋阴阳相宅宗初探——以敦煌写本宅经为考索》[J],《敦煌学辑刊》2002年第2期,第45页。
    [2] [法]茅甘‘敦煌写本中的“五姓堪舆法”》[J],[法]谢和耐等著,耿升译《法国学者敦煌学论文选萃》[C],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12月,第251页。
    [3] 黄正建《敦煌占卜文书与唐五代占卜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年5月,第72页。
    [4] 高国藩《敦煌巫术与巫术流变》[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3年3月,第90页。
    [5] 陈于柱硕士论文《敦煌写本宅经》[D],兰州:兰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03年5月,第37页;陈于柱、魏万斗《唐宋阴阳相宅宗初探——以敦煌写本宅经为考索》[J],《敦煌学辑刊》2002年第2期,第45页。
    [6] [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卷180居处部八宅[M],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3月,第879页。
    [7] [唐]裴庭裕《东观奏记》卷上“术士柴岳明不为宣宗相地”条[M],《历代史料笔记丛刊》[Z],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95页。
    [8]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48,宣宗大中二年[M],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6月,第8033页。
    [9] 陈于柱硕士论文《敦煌写本宅经》[D],兰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03年5月,第22页。陈于柱《关于敦煌写本宅经分类问题的再讨论》[J],《敦煌学辑刊》,2003年第2期,第66页。
    [10] 陈于柱硕士论文《敦煌写本宅经》[D],兰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03年5月,第41页。
    [11] [宋]王洙等编,[金]张谦重校的《重校正地理新书》卷二“阴阳二宅吉凶图”[M],《续修四库全书》[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054册,第21页。
    [12]、[14] [清]箬冠道人编著的《八宅明镜》卷下有“辰南戌北斜分—界之图”[M],北京:华龄出版社,1995年8月版,第117页、第120页。
    [13]、[15] [清]周南、吕临辑《安居金镜》卷四[M],《续修四库全书》[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052册,第684页。
    [16] [明]一壑居士撰的《八宅四书》卷三“辰戌为界南阴北阳图”[M],《续修四库全书》[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052册,第489页。
    [17] [唐]李延寿《北史》卷89《艺术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10月,第2925页。
    [18]、[19]、[20],[27],[28],[31]、[32]、[33]、[34],[35],[36]、[37] [清]梅彀成等《协纪辩方书》[M],李零主编《中国方术概观》选择卷上册[Z],北京:人民中国出版社,1993年,第200、198,200,202,166,829,146、147页。
    [21] [唐]李靖《神机制敌太白阴经》[M],谢克宁、陈爽《白话太自阴经》[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2年12月,第407页。
    [22]、[23]、[24]、[25] 邓文宽《敦煌天文历法文献辑校》[M],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5月。第140、255、387、469页。
    [26] 邓文宽《敦煌具注历日与<四时纂要>的比较研究》[J],《敦煌研究》2004年第1期,第62页。
    [29] 邓文宽《敦煌天文历法文献辑校》[M],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5月,第588、589页。
    [30] 王爱和博士论文《敦煌占卜文书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03年5月,第331页。
    [38] [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3256页。
    [39、[40] [东汉]王充《论衡》《难岁篇第七十三》、《谰时篇第六十九》[M],北京大学历史系《论衡》注释小组,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第1401、1342页。
    [1] 《宋本玉篇》[M],北京:中国书店,1983年9月,第540页。
    [2] [明]张介宾《类经图翼》《类经附翼》附[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年8月,第406页。
    [3] [北宋]司马光《切韵指掌图》[M],文渊阁《四库全书》[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2月,第237册,第40页。
    [4]、[5],[56]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77,72页。
    [6]、[45] [西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1249、1291页。
    [7]、[8],[9]、[54] [汉]刘安《淮南子注》卷三《天文训》[M],《诸子集成》[Z],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10月,第8册,第49,39,50页。
    [10]、[18]、[19]、[53] [东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6月,第958、1769、4166、4093—4095、1768页。
    [11] [隋]萧吉《五行大义》[M],载刘国忠《五行大义研究》附《五行大义序》[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48页。
    [12] [唐]魏徵、令狐德棻《隋书·经籍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8月,第1039页。
    [13] [东汉]班固《白虎通德论》卷四[M],上海:上海吉籍出版社,1990年11月,第41页。
    [14]、[15],[16] [宋]李昉等编《太平御览》[Z],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2月,第79,1666页。
    [17] [东汉]班固《汉书·京房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6月,第3167页。[宋]谢维新编《古今合璧事類備要》[M],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2月,续集卷二十九,“京,东都,角姓”,第940册,第585页。[宋]王洙等编撰、金张谦重校《重校正地理新书》[M]“五姓所属”条下(见《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054册,第12页),李属徵音,京属宫音。京姓有宫角之异,李与京又有徵富之异,显然都相互矛盾。
    [20]、[21],[26],[39],[42],[43],[62],[70],[76]、[77],[80] [东汉]王充《论衡》[M],《诸子集成》[Z],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10月,第9册,第218,219,43,52,42,216,219,206,215页。
    [22]、[23] [东汉]王符《潜夫论·卜列篇》[M],见[清]汪继培笺、彭铎校正《潜夫论笺》[M],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96、298页。
    [24],[29]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5月,第2720,5102页。
    [25],[60]、[61],[66],[69],[91] [宋]王洙等编撰、[金]张谦重校的《重校正地理新书》[M],载《续修四库全书》[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054册,第12,252,72,170,20页。
    [27] 关于图宅术中宅的编排,应该是六十甲子与五行相配的,究竟是如何编排的,陈于柱推定是依六甲纳音来编排的,这有一定的道理,六甲纳音的简表有两个,其实性质一样,只是一个只标金木水火土五行,另一个则标明“海中金”等,详细区别五行中的细微差别,现附载如下:(见邓文宽《敦煌天文历法文献辑校》附录一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5月,第747页) (见李顺祥《四柱玄机——命理推断详解》,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第54页;又洪丕谟 姜玉珍《中国古代算命术》增补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5月,第47—52页有介绍)对六甲纳音的来由,沈括有一个论述,有一定道理,不妨转载如下:“六十甲子有纳音,鲜原其意。盖六十律旋相为富法也。一律含五音,十二律纳六十音也。凡气始于东方而右行,音起于西方而左行;阴阳相错,而生变化。所谓气始于东方者,四时始于木,右行传于火,火传于土,土传于金,金传于水。所谓音始于西方者,五音始于金,左旋传于火,火传于木,木传于水,水传于土。纳音与《易》纳甲同法:乾纳甲而坤纳癸,始于乾而终于坤。纳音始于金,金,乾也;终于土,土,坤也。纳音之法,同类娶妻,隔八生子,此《汉志》语也。此律吕相生之法也。五行先仲而后孟,孟而后季,此遁甲三元之纪也。甲子金之仲,黄钟之商。同位娶乙丑,大吕之商。同位,谓甲与乙、丙与丁之类。下皆仿此。隔八下生壬申,金之孟。夷则之商。隔八,谓大吕下生夷则也。下皆仿此。壬申同位娶癸酉,南吕之商。隔八上生庚辰,金之季。姑洗之商。此金三元终。若只以阳辰言之,则依遁甲逆传仲孟季。若兼妻言之,则顺传孟仲季也。庚辰同位娶辛巳,中吕之商。隔八下生戊子,火之仲。黄钟之徵。金三元终,则左行传南火也。戊子娶已丑,大吕之徵。生丙申,火之孟。夷则之徵。丙申娶丁酉,南吕之徵。生甲辰,火之季。姑洗之徵。甲辰娶乙巳,中吕之徵。生壬子,木之仲。黄钟之角。火三元终,则左行传于东方木。如是左行至于丁巳,中吕之宫,五音一终。复自甲午金之仲,娶乙未,隔八生壬寅,一如甲子之法,终于癸亥。谓蕤宾娶林钟,上生太蔟之类。自子至于已为阳,故自黄钟至于中吕皆下生;自午至于亥为阴,故自林钟至于应钟皆上生。予于《乐论》叙之甚详,此不复纪。甲子乙丑金,与甲午乙未金虽同,然甲子乙丑为阳律,阳律皆下生;甲午乙未为阳吕,阳吕皆上生。六十律相反,所以分为一纪也。”沈括认为六甲纳音与中国古代乐律有关,是十二律与五音的关系演生出来的。([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五“乐律一”“论纳音之由来”,北京:团结出版社,1996年12月,第59页。)敦煌文书中保存有六甲纳音的残卷,P.2255v、P.3175、P.3984、P.4711、S.3724v、S.6258、S.8350、S.11415等。说明唐宋时期普遍地采用了六甲纳音来占卜吉凶。王爱和博士认为六十甲子纳音性行的占法“唐中期以前的文书中也没 有该方面的内容,所以推测它的产生在唐五代之际。”(王爱和博士论文《敦煌占卜文书研究》兰州大学研究生论文,2003年5月,第484页),四柱八字算命术是在唐时李中虚开端,逐渐完善的,所以,“海中金”的说法必定是后来才产生的,由此看来,图宅术是否是采用六十甲子纳音来“第定名宅”,暂时没有直接的史料,还不能骤然断定,只能待日后的史料来补充。
    [28]、[65]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6月,第6166、7289页。
    [30] [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后志》[M],文渊阁《四库全书》[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2月,第674册,第368页。
    [31] 杨宽《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6月,第65页。
    [32] [元]脱脱等《金史》卷五‘海陵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7月,第97页。
    [33]、[84]、[85] [元]宋鲁珍《通书》、何士泰《历法》,[明]熊宗立《类编》,《类编历法通书大全》[M],《续修四库全书》[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062册,第683、704页。
    [34] [明]张景文《大汉原陵秘葬经》[M],《永乐大典》8199卷[Z],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十册精装本第四册第3817页。
    [35] [清]缪之晋《大清时宪书笺释》[M],《续修四库全书》[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040册。
    [36]、[59]、[78]、[86]] 陈于柱硕士论文《敦煌写本宅经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03年5月,第62、82、75、87—88页。
    [37]、[38]、[55]、[64] 李零《中国方术考》[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年8月,第135、139—140、123—125、113页。
    [40] 王振铎《司南指南针与罗经盘》[J],《中国考古学报》,北京:商务印书馆,1951年12月,第5册,第101—176页;又载《科技考古论丛》[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7月,第120页。
    [41]、[74]、[75] [隋]萧吉《五行大义》[M],刘国忠《<五行大义>研究》[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3月,第152、180、182页。
    [44] 吴兆基编译《周易》[M],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11月,第276—277页。
    [46] [西汉]郑玄注《周易乾凿度)卷上[M],文渊阁《四库全书》[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2月,第53册,第867页。
    [47]、[48] [北宋]张行成《皇极经世观物外篇衍义》卷六、卷五[M],文渊阁《四库全书》[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2月,第804册,第147、127页。
    [49] [西汉]郑玄注《乾坤凿度》卷上[M],文渊阁《四库全书》[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2月,第53册,第829,830页。
    [50] 何双全《天水放马滩秦简编述》[J],《西北史研究》第二辑,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2年4月,第511页。
    [51]、[52] 天水放马滩秦简《日书》甲种[J],李零主编《中国方术概观》选择卷[M],北京:人民中国出版社,1993年6月,第6、7页。
    [57] 《六壬大全》[M],文渊阁《四库全书》[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2月,第808册,第500页。
    [58] 王爱和博士论文《敦煌占卜文书研究》[D],兰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03年5月,第320页。
    [67]、[68]、[81] 邓文宽《敦煌天文历法文献辑校》[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5月,第184、507、375页。
    [71]、[73] 转引自李零主编《中国方术概观》选择卷[M],北京:人民中国出版社1993年,第52、53,32页。
    [72] 管仲超《从秦简<日书>看战国时期的择吉民俗》[J],《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第5期,第84、85页。
    [79] 刘玉堂、刘金华《马王堆帛书<式法>“徙”“式图”篇讲疏》[J],《江汉考古》,2002年第4期,第26页。
    [82] [清]梅彀成等《协纪辩方书》[M],李零主编《中国方术大观》选择卷[Z],北京:人民中国出版社,1993年,第252页。黄黑道的问题参见拙文《敦煌写本宅经P.2964的“四邻造作”与黄黑道十二神》一文。
    [83] [宋]谢维新编《古今合璧事类备要》[M],文渊阁《四库全书》[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2月, 第940册,第463、585页等。
    [87]、[88]、[89]、[90] 唐耕耦、陆宏基编《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二辑[M1,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第147、2、5、9页。
    [1] 黄正建《敦煌占卜文书与唐五代占卜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年5月,第77页。
    [2]、[43] 陈于柱《敦煌写本宅经研究》[D],兰州大学研究生论文,2003年5月,第94、103页。
    [3]、[6] 张双椽《淮南子校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第295、318页。
    [4] 王振铎《司南指南针与罗经盘》[J],《中国考古学报》[C],北京:商务印书馆,1951年12月,第5册第101—176页;又载《科技考古论丛》[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7月,第112页。陈梦家《汉简缀述》[J],《考古学专刊》甲种第十五号,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2月。连邵名《式盘中的四门与八卦》[J],《文物》1987年9期,第33—36,40页。
    [5] 朝鲜乐浪遗址王盱墓出土,参见王振铎《司南指南针与罗经盘》[J],载《科技考古论丛》[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7月,第108页;蔡达峰《历史上的风水术》[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45页。
    [7]、[28]、[29] [西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3218、1291—1292、1310页。
    [8] [西汉]京房《京氏易传》卷下[M],文渊阁《四库全书》[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2月,第808册,第467页。
    [9]、[42] 吴兆基编译《周易》[M],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11月,第279、247页。
    [10],[11]、[12],[21] [隋]萧吉《五行大义》[M],刘国忠《<五行大义>研究》,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3月,第165—166,247,290页。
    [13] [北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九引《易通卦验》[M],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2月,第43页。
    [14] 姜威国《实用风水学理气探讨》(下)[M],台北:武陵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3月,第631页。宋韶光《阳宅真经与风水》[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8页。
    [15] 宋韶光《阳宅真经与风水》[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8页。
    [16]、[41] [明]黄一凤《八宅造福周书》[M],台北:育林出版社,1998年3月,第54、62—65页。
    [17] 姜威国《实用风水学理气探讨》(下)[M],台北:武陵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3月,第629—632页。
    [18] 宋昆、易林《阳宅相法简析》[J],载王其亨主编《风水理论研究》[C],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年8月,第78页。
    [19] [清]梅彀成等《协纪辩方书》卷二[M],李零主编《中国方术概观》选择卷下册[Z],北京:人民中国出版社1993年,第132、137页。
    [20] [清]梅彀成等《协纪辩方书》卷二[M],李零主编《中国方术概观》选择卷下册[Z],北京:人民中国出版社1993年,第138—141页。[明]一壑居士集《八宅四书》[M],《续修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Z],第105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448—450页。
    [22]、[23] 王爱和博士论文《敦煌占卜文书研究》[D],兰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03年5月,第476页。
    [24] [明]一壑居士集《八宅四书》[M],《续修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Z],第105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488页。
    [25]、[30] [唐]房玄龄等《晋书·艺术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11月,第1909、2478页。
    [26] [北宋]李昉等《太平广记》卷三百八十九冢墓一郝处俊条[M],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9月,第3108页。
    [27] 《全唐诗》卷880—19引《葬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4月,第9958页。
    [28] [西汉]司马迁《史记·天官书》[M],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1292页4注。
    [29] 同上,第1310页。
    [31] [唐]魏徵、令狐德棻《隋书》卷68《宇文恺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8月,第1587页。
    [32] [宋]张礼《游南城记·永乐坊》[M],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2月,第593 册,第4页。
    [33]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170《裴度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5月,第4427页。
    [34]、[35]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43宝历二年[M],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6月,第7847页。
    [36] 佟裕哲《中国景园建筑图解》[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7月,第85、86页。
    [37] [元]脱脱等《宋史·艺文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11月,第5253、5258页。
    [38]、[39] 一丁《中国古代风水与建筑选址》[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1月,第308、306页。
    [40] 宋昆、易林《阳宅相法简析》[J],载王其亨主编《风水理论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年8月,第70页;亢亮 亢羽编著《风水与建筑》嗍,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2月第94页。
    [1]、[2]、[3]、[5],[10]、[11]、[12],[14]、[15]、[16],[19]、[20]、[21]、[22],[23]、[24],[26],[28]、[29],[31]、[32]、[33],[37],[38],[39]、[40],[43]、[44],[45]、[46],[47]、[48],[50]、[51]、[55],[56]、[57]、[58],[59]、[60]、[61],[66]、[67]、[68]、[69],[70]、[71]、[72],[76],[77],[81]、[82]、[83],[87]、[88],[194]、[195]、[196]、[199]、[200]、[201]、[202]、[203]、[205]、[206]、[208] [清]梅彀成等《协纪辩方书》[M],李零主编《中国方术概观》选择卷上册[Z],北京:人民中国出版社,1993年,第198,144,200,202,149,202,203,206,146,166,161,147,159,148,153,155,156,162, 246,243,351,245,261,252、144、145、201、260页。
    [4]、[6]、[7]、[13]、[17]、[25]、[27]、[30]、[34]、[35]、[73]、[74]、[75] 王爱和博士论文《敦煌占卜文书研究》[D],兰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03年5月,第92、325、121、183页。
    [8] 邓文宽《敦煌具注历日与<四时纂要>的比较研究》[J],《敦煌研究》2004年第1期,第62页。
    [9]、[18]、[62]、[63]、[64]、[65]、[79] 邓文宽辑校《敦煌天文历法文献》[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5月,第238、375、376、519、180—191、592页。
    [36]、[42] [东汉]王充《论衡·难岁篇》[M],《诸子集成》[Z],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10月,第9册,第216页。
    [41]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七十九《吕才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5月,第2721页。
    [49] 扬雄《甘泉赋》,[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Z],岳麓书社,2002年9月新1版,第217,220页。
    [52] [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3259页。
    [53] [东汉]赵晔《吴越春秋》[M],张觉译注《吴越春秋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9月,第352页。
    [54] [东汉]袁康、吴平辑录《越绝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10月,第32页。
    [78] 杨救贫著《杨公安葬日课通书》[M],台北:武陵出版社,2002年,第81页。
    [84]、[85]、[86] [宋]王洙等编,[金]张谦重校的《重校正地理新书》[M],《续修四库全书》[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054册,第73、48、78页。
    [89]、[90]、[91]、[93]、[95]、[96]、[97]、[98]、[99] 丁福保编《佛学大辞典》[Z],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1月,第1120、379、801、70、794、70、186、634页。
    [92]、[94] [明]一如等撰《三藏法数》[Z],浙江古籍出版社,第511—512、511页。
    [100]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编《俗语佛源》[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3月,第96页。
    [101] 任继愈主编《佛教大辞典》[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第395页。
    [102] 李零《中国方术考》[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年8月,第123—125页。
    [103]、[106]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七象数一[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6年12月,第72页。
    [104]、[109]、[112]、[115]、[119]、[122]、[125]、[128]、[131]、[134]、[138]、[141]、[144]、[147]、[151]、[155]、[160]、[168]、[172]、[179]、[182]、[185]、[188] 《六壬大全》[M],文渊阁《四库全书》[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2月,第808册,十二神释,第500—512页;十二将释,第512—531页。
    [105] 《道藏·洞真部·黄帝授三子玄女经》[M],《道藏》[Z],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3月,第5册,第1页。
    [107]、[108] [东汉]高诱《淮南子注·天文训》[M],《诸子集成》[Z],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10月,第8册,第50—51页。
    [110]、[113]、[116]、[120]、[123]、[126]、[129]、[132]、[135]、[136]、[139]、[142]、[145]、[148]、[152]、[156]、[157]、[161]、[169]、[173]、[180]、[183]、[186]、[189] 《黄帝龙首经》[M],《道藏》[Z],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3月,第4册,第996、991、988、992、989、997、998、992、988、989、992、988、991、995、989、995、996、988、995、995、992、992、988、996、995、998页。
    [111]、[114]、[117]、[121]、[124]、[127]、[130]、[133]、[137]、[140]、[143]、[146] [唐]王希明《太乙金镜式经》[M],文渊阁《四库全书》[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2月,第810册,第868页。
    [118] 《道藏·正一部·九天上圣秘传金符经》[M],《道藏》[Z],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3月,第32册,第560页。
    [149]、[150]、[153]、[154]、[158]、[159]、[162]、[163]、[166]、[167]、[170]、[171]、[178]、[181]、[184]、[187]、[190] 《类编历法通书大全》[M],《续修四库全书》[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062册,第624、625、623页。
    [175]、[176] [唐]易静《兵要望江南词·占六壬》[M],曾昭岷等编《全唐五代词》[Z],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12月,第428页。
    [191] 施萍婷主编《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7月,第262页。
    [192]、[234] 黄正建《敦煌占卜文书与唐五代占卜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年5月,第80、82页。
    [193]、[211] 陈于柱硕士论文《敦煌写本宅经研究》[D],兰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03年5月,第31、32页。
    [197] [唐]李靖《神机制敌太白阴经》[M],谢克宁、陈爽《白话太白阴经》[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2年12月,第351页。
    [198] 博仁居士编著《避凶择吉术大全》[M],台南:正海出版社,1994年,第176页。
    [204]、[207]、[209] 刘道超、周荣益《神秘的择吉》[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148、149、154页。
    [210]、[212] 施萍婷主编《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7月,第288页。
    [213] 张志春《神奇之门——奇门遁甲大解谜》[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第50页。
    [214] [汉]戴德撰[清]王聘珍解诂《大戴礼记解诂》[M],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3月,第149~151页。
    [215] 江晓原《天学真原》[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11月,第98页。
    [216] 《诗·大雅·灵台》小序孔颖达疏引[M],[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0月,第254页。
    [217] [东汉]班固《白虎通德论》卷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1月,第41页。
    [218] [汉]徐岳《数术记遗》[M],载郭书春、刘钝校点《算经十书》(二)[Z],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第5页。
    [219] [隋]萧吉《五行大义》卷一引《黄帝九宫经》[M],刘国忠《五行大义研究》[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3月,第168页。
    [220]、[221] [汉]郑玄注《易纬乾凿度》卷下[M],载《丛书集成初编》0688号[Z],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9、30页。
    [222]、[223]、[227] 河北医学院校释《灵枢经校释》(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1月,第376、380图、382、383页。
    [224] 安徽省文物工作队、阜阳地区博物馆、阜阳县文化局:《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发掘简报》[J],《文物》1978年8期。殷涤非:《西汉汝阴侯墓出土的占盘和天文仪器》[J],《考古》1978年5月,第341页。
    [225] 张双棣《淮南子校释》[M1,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第264页。
    [226] 冯时《中国天文考古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72页。
    [228]、[230] 邓文宽《敦煌古历丛识》[M],《敦煌吐鲁番天文历法研究》,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第105、108页。
    [229] 陈遵妫《中国天文学史》第三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663页。
    [231] 邓文宽《敦煌历日中的“年神方位图”及其功能》[J],《敦煌吐鲁番天文历法研究》[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第168页。
    [1]、[15]、[16]、[22]、[24]、[26] [东汉]班固《汉书》卷三十《艺文志》[M],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6月,第1775、2288、1692、959、966、3411页。
    [2]、[20]、[56] 吴兆基编译《周易》[M],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11月,第243、8、257页。
    [3]、[4]、[5]、[6]、[7]、[8]、[9] 林尹注译《周礼今注今译》[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2月,第97、227、344、352、354、471页。
    [10]、[11] 赵守正译注《白话管子》[M],长沙:岳麓书社,1993年9月,第570、405页。
    [12] 《六韬·三略·尉缭子》[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2年9月,第209页。
    [13] 梁启雄《荀子简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月,第217页。
    [14] 陈奇猷校释《吕氏春秋校释》[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年,第1108页。
    [17]、[25]、[27]、[28]、[35]、[36]、[42]、[44]、[45]、[47] [西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2623、230、2570、256、265、311、348、2043、2630页。
    [18] [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十九[M],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11月,第268页上。
    [21] 《吕氏春秋·淮南子》[M],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3月,第32页。
    [23] 张淮棣《淮南子校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第355页。
    [29] [汉]马融《尚书马氏传》卷二[M],载马国翰辑《玉函山房辑佚书》(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403页。
    [30] [汉]郑玄注、[宋]王应麟辑、[清]孔广林增订,《尚书郑注》卷二[M],载《丛书集成初编》[Z],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572号,第32页。三条四列说又见王玉德等著《中国神秘文化》[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3年版,1002页;王玉德《神秘的风水》[M],桂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8月,第44页;2004年1月,第27页。刘沛林《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12月,第63页。
    [31] 杨文衡 张平《中国的风水》[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1992年11月,第88页。
    [32]、[33]、[34] [清]郝懿行《尔雅义疏》[M],北京:中国书店,1982年9月。
    [37]、[67] [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张统传》[M],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12月,第1246页。
    [38]、[68] [唐]欧阳询主编《艺文类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月新1版,第187页。
    [39]、[69] [北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9月新1版,第1475页。
    [40]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8页。
    [41] [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921页。
    [43]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2月,第11页。
    [46] 载王其亨主编《风水理论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年8月,第304页。
    [47]、[48] [明]黄一凤《八宅造福周书》[M],台北:育林出版社,1989年3月,第226、227页。
    [49],[61],[62],[63],[65]、[70],[74],[75],[76] [宋]王洙等纂、[金]张谦编撰的《重校正地理新书》[M],载《续修四库全书》[Z],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054册,第20,54,19,98,20、22,53,13,53页。
    [50] [清]周南、吕临辑《安居金镜》卷七[M],《续修四库全书》[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052册,第778页。
    [51],[52],[20]、[64] [明]王君荣纂辑的《阳宅十书》[M],载顾颉主编《堪舆集成》(2),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年1月,第194,19,191页。
    [53] 陈于柱硕士论文《敦煌写本宅经研究》[D],兰州大学研究学位论文,2003年5月,第57页。
    [54] [西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2570页。
    [55]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卷二十九《方技传》[M],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12月,第825页。
    [57]、[58] [元]陈澔《礼记集说》[M],北京:中国书店,1994年6月,第21页。
    [59] [西汉]刘安《淮南子》[M],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3月,第192页。
    [60] [晋]郭璞《葬书》[M],《阴阳宅大全》[Z],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2月,第155页。
    [66] [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卷180[M],居处部八宅,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3月,第879页。
    [71]、[72]、[73] 黄正建《敦煌占卜文书与唐五代占卜研究》[M],学苑出版社,2001年5月,第84、83页。
    [77] [元]脱脱等《宋史·艺文志》[M],中华书局,1977年11月,第5261页。
    [1]、[3] 黄正建《敦煌占卜文书与唐五代占卜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年5月,第84页。
    [2]、[15] 季羡林主编《敦煌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625页。
    [4]、[14] 宿白《白沙宋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57年,2002年版,第102、103页。
    [5]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四十七《经籍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5月,第2045页。
    [6]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五十九《艺文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2月,第1557页。
    [7]、[8]、[9]、[10]、[12]、[13]、[16]、[17]、[18]、[19]、[20]、[21]、[27]、[28]、[29]、[30]、[31]、[32] [宋]王洙等编、[金]张谦重校《重校正地理新书》[M],载《续修四库全书》[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054册,第86、88、98、111、89、97、98、11、88、102、107、109页。
    [11]、[22]、[23]、[24]、[25]、[26]、[33]、[34] 张景文《大汉原陵秘葬经》[M],载《永乐大典》第8199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十册精装本第四册第3818、3823—3826页。
    [1]、[2] [明]黄一凤《八宅造福周书》[M],台北:育林出版社,1989年3月,第226、227页。
    [3]、[4] [清]梅彀成等《协纪辩方书》卷五《义例三·天道(天德)》[M],李零主编《中国方术概观》选择卷上册,北京:人民中国出版社,1993年,第198页。
    [5]、[6] 邓文宽《敦煌天文历法文献辑校》[M],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5月,第469、588、589页。
    [7] 汉宝德《风水与环境》[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1月,第209页。
    [8] 《英藏敦煌文献》,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卷第198页。参见马德《敦煌莫高窟史研究》[M],甘肃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06—107页。
    [9] 《洞玄灵宝道学科仪》[M],《道藏》[Z],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吉籍出版社,1988年3月,第24册,第776页。
    [10] [晋]葛洪《西京杂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1月,第4页。
    [11] [晋]葛洪撰,王明校释《抱朴子内篇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3月,第300页。
    [12] 王书庆《敦煌佛学·佛事篇》[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5年3月,第67页。
    [13] 张景文《大汉原陵秘葬经》[M],《永乐大典》8199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824页。
    [14]、[15] 杨宽《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6月,第61、66页。
    [16] 宿白《白沙宋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新版,第102—103页。
    [17] [北宋]王洙等编撰、[金]张谦重校《重校正地理新书》[M],《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054册,第76、77页。
    [18]、[19]、[22]、[23] [唐]杜佑撰,颜品忠等校点《通典》[M],长沙:岳麓书社,1995年11月,第1468、1218页。
    [20] [北宋]王若钦等编《册府元龟》卷三一九宰辅褒宠[Z],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6月,第3775页。
    [21]、[24]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5月,第3034、2835页。
    [25] 陕西省博物馆、乾县文教局唐墓发掘组《唐懿德太子墓发掘简报》[J],《文物》1972年第7期,第26页。
    [26] 周一良《敦煌写本书仪中所见的唐代婚丧礼俗》[J],周一良、赵和平《唐五代书仪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12月,第293页。
    [1]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10月,第731页。
    [2]、[8]、[17]、[50]、[51] 崔波:《周易解说》[M],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2年12月,第501、18、547、25、498页。
    [3]、[4]、[5]、[6]、[7]、[18]、[19]、[20]、[21]、[46]、[47] 山东中医学院 河北医学院《黄帝内经素问校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2月,第25、62、135、65、54、45、782、1157、45、62、98页。
    [9] 纪由《阴阳初探》[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6年1月,第74页。
    [10]、[11] 袁培智 袁辉《老子新译》[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12月,第271页。
    [12]、[13]、[14]、[15]、[16] 张默生《庄子新释》[M],济南:齐鲁书社,1993年12月,第211、269-270、593、466、348页。
    [22] [明]张介宾《类经图翼》[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年8月,第5页。
    [23] 上海师范学院古籍整理校点《国语》卷三周语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3月,第128页。
    [24] [唐]孔颖达《尚书正义·洪范》[M],《十三经注疏》[Z],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88页。
    [25] [汉]班固《汉书·律历志》[M],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6月,第985页。
    [26]、[27]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3月,第1514、1653页。
    [28] [春秋]孙武著,余日昌注评《孙子兵法·虚实》[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10月,第65页。
    [29] 孙以楷 甑长松译《墨子全译》[M],成都:巴蜀书社,2000年10月,第387页。
    [30]、[31] [宋]蔡元定《发微论·刚柔篇》[M],文渊阁《四库全书》[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2月,第808册,第190、194页。
    [32]、[33]、[34]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M],文渊阁《四库全书》[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81册,第779、760、774页。
    [35] [宋]王洙等纂、[金]张谦重校《重校正地理新书》[M],《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054册,第22页
    [36] [明]王君荣纂辑《阳宅十书》[M],载顾颉主编《堪舆集成》(2),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年1月,第191页。
    [37] 一丁《中国古代风水与建筑选址》[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1月,第50页。
    [38] 汉宝德《风水与环境》[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1月,第39页。
    [39]、[41] [晋]王弼注《老子道德经》[M],《诸子集成》[Z],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10月,第3册,第20、11页。
    [40] [汉]刘安撰[汉]高诱注《淮南子注》卷八《本经训》[M],《诸子集成》[Z],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10月,第8册,第121页。
    [42]、[43]、[44] [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M],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10月,第218、219、204页。
    [45]、[46] 山东医学院 河北医学院《黄帝内经素问校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2月,第62、98页。
    [47]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2月,第11页。
    [48] [西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M],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3319页。
    [49]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卷二十九《方技传》[M],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12月,第825页。
    [52]、[92] 《逸周书》[M],文渊阁《四库全书》[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2月,第370册,第27、22页。
    [53] 刘方元《孟子今译》[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8月,第4页。
    [54]、[55] [汉]赵晔著,张觉译注:《吴越春秋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9月,第96、316页。
    [56]、[57] [西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311、348页。
    [58] 载王其亨主编《风水理论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年8月,第304页。
    [59] [汉]戴德撰 [清]王聘珍解诂《大戴礼记解诂》[M],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3月,第149~151页。
    [60] [元]陈澔《礼记集说》[M],北京:中国书店,1994年6月,第128页。
    [61] 《诗·大雅·灵台》小序孔颖达疏引[M],[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Z],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0月,第254页。
    [62] 《三辅黄图》,文渊阁《四库全书》[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2月,第468册,第27页。
    [63] [东汉]班固《白虎通德论》卷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1月,第41页。
    [64] 吴兆基编译《周易》[M],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11月,第261页。
    [65] 上海师范学院古籍整理校点《国语》卷十八楚语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3月,第559页。
    [66] 周秉钧《尚书易解》[M],长沙:岳麓书社,1984年11月,第291页。
    [67]、[68]、[69],[73]、[74]、[75]、[82] 袁珂:《山海经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第402、219、396,279、48页。
    [70]、[71]、[76] [汉]刘安 [汉]高诱注 管署光校点《淮南子注》卷四《地形训》[M],《诸子集成》,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10月,第8册第58、57、58页。
    [72] [汉]王逸《楚辞章句》卷三[M],文渊阁《四库全书》[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062册,第26、27页。
    [77]、[84][ 战国]吕不韦著,[汉]高诱注,[清]毕沅补注:《吕氏春秋》[M],《诸子集成》,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10月,第8册第141页。
    [78] 《宋本玉篇》[M],北京:中国书店,1983年9月,第176页。
    [79] 转引自王鲁民《中国古典建筑文化探源》[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7年12月,第55页。
    [80] 杨鸿勋《建筑考古学论文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105页。
    [81] [明]孙瑴《古微书》卷二十[M],文渊阁《四库全书》[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94册,第953页。
    [84] 刘志远等《四川汉代画像砖与汉代社会》[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41页图109。
    [85] [唐]徐坚《初学记》卷五《地部》上[M],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87页。
    [86]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05[M],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6月,第6502页。
    [87]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M],长沙:岳麓书社,1995年1月,第12页。
    [88]、[89] 《礼记·王制》[M],[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Z],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0月,第1323页。
    [90] [西汉]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2344页。
    [91] 林尹《周礼今注今译》[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2月,第471页。
    《二十五史》,中华书局点校本。
    《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
    《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
    [宋]李肪等撰《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98年。
    [唐]杜佑撰《通典》,颜品忠等校点,岳麓书社,1995年11月。
    黄永武主编《敦煌宝典》,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
    《俄藏敦煌文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法藏敦煌文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英藏敦煌文献》,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
    [日]池田温编《敦煌汉文文献》,《讲座敦煌》(5),东京:大东出版社,1992年。
    郑炳林《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甘肃教育出版社,1989年。
    邓文宽《敦煌天文历法文献辑校》,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5月。
    季羡林主编《敦煌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
    胡孚琛主编《中华道教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8月。
    丁福保编《佛学大辞典》,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年12月。
    任继愈主编《佛教大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3月。
    王重民著,《敦煌古籍叙录》,中华书局,1958年6月。
    黄永武著,《敦煌古籍叙录新编》,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6年。
    黄永武编,《敦煌遗书最新目录》,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6年。
    商务印书馆编《敦煌遗书总目索引》,中华书局,1983年6月新1版。
    黄永武编,《敦煌遗书最新目录》,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6年。
    施萍婷主编《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中华书局,2000年7月。
    《古今图书集成·堪舆部》,中华书局、巴蜀书社影印本,1985年。
    刘永明主编《增补四库未收数术类古籍大全》第六集堪舆集成(二七)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6年。
    [宋]王洙等编纂,[金]张谦重校的《重校正地理新书》,《续修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第105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宋]王洙等纂《图解校正地理新书》,[台北]集文书局1985年版。
    张景文《大汉原陵秘葬经》,《永乐大典》8199卷,十九庚,中华书局,1986年十册精装本第四册。
    [清]箬冠道人编著,李非注评《八宅明镜》,华龄出版社1995年8月。
    李零主编《中国方术概观·选择卷》,人民中国出版社,1993年。
    朱俊鹏硕士论文《敦煌风水类文献初探》,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02年5月。
    陈于柱硕士论文《敦煌写本宅经研究》,兰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03年4月。
    王爱和博士论文《敦煌占卜文书研究》,兰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03年4月。
    杨文衡、张平,《中国的风水》,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3年8月。
    何晓昕《风水探源》,东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
    王玉德《神秘的风水》,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
    高友谦《中国风水文化》,团结出版社,2004年10月。
    刘沛林《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12月。
    王其亨主编《风水理论研究》,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年8月。
    蔡达峰著《历史上的风水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4年12月。
    亢亮,亢羽《风水与建筑》,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
    亢亮,亢羽《风水与城市》,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
    一丁《中国古代风水与建筑选址》,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1月。
    郑炳林、羊萍《敦煌本梦书》,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8月。
    郑炳林《敦煌写本解梦书校录研究》,民族出版社,2005年1月。
    王晶波《敦煌写本相书校录研究》,民族出版社,2004年12月。
    黄正建《敦煌占卜文书与唐五代占卜研究》,学苑出版社,2001年5月。
    李零《中国方术考》,东方出版社,2001年。
    李零《中国方术续考》,东方出版社,2000年。
    刘国忠著《五行大义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3月。
    李镜池《周易探源》,中华书局,1982年。
    高国藩《中国巫术史》,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11月。
    高国藩《敦煌巫术与巫术流变》,河海大学出版社,1993年3月。
    唐耕耦,陆宏基编《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
    陆庆夫《丝绸之路史地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
    齐陈骏《河西史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1989年12月。
    齐陈骏、陆庆夫、郭锋《五凉史略》,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年。
    《西北史研究》第二辑,甘肃文化出版社,2002年。
    郑炳林《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甘肃教育出版社,1989年12月。
    郑炳林主编《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
    杜斗城《敦煌本佛说十王经校录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1989年12月。
    马德《敦煌莫高窟史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
    高国藩《敦煌民俗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
    高国藩《敦煌古俗与民俗流变》,河海大学出版社,1989年。
    高国藩《敦煌俗文化学》,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11月。
    高国藩《敦煌民俗资料导论》,敦煌学导论丛刊(8),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3年。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部教材编审处,1955年、1998年。
    梁思成《敦煌壁画中所见的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55年,1999年;又《梁思成文集》第一集),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1982年。
    刘敦桢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年。
    王鲁民《中国古典建筑文化探源》,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7年12月。
    陈遵妫著《中国天文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8月。
    高晨阳《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994年。
    [法]谢和耐等著,耿升译《法国学者敦煌学论文选萃》,中华书局,1993年。《法国汉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法国汉学》第五辑,中华书局,2000年11月。
    陈高华,徐吉军主编《中国风俗通史》宋代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宿白《白沙宋墓》,文物出版社1957年,2002年新版。
    [法]茅甘《敦煌写本中的“五姓堪舆法”》,[法]谢和耐等著,耿升译《法国学者敦煌学论文选萃》,中华书局,1993年12月,第249—255页。
    [法]茅甘《敦煌写本中的五姓修宅》,载由苏远呜主编的、《敦煌学论文集》第3卷,巴黎法兰西远东学院版,1984年,第255——256页。载《敦煌的壁画与写本》,巴黎辛格——波利尼亚克基金会版,1984年a,第121—122页。
    [法]茅甘《唐代的堪舆,五行的理论和遗产》,载《唐研究》第8—9卷,第45—76页。1990—1991年。
    [日]宫崎顺子《敦煌文书(宅经)初探》,《东方宗教》,1995年,第41—70页。
    张彦珍《敦煌遗书S.4400《敦煌王曹镇宅疏》新校并跋》,《甘肃社会科学》1998年05期。
    陈于柱、魏万斗《唐宋阴阳相宅宗初探——以敦煌写本宅经为考索》,《敦煌学辑刊》2002年第2期。
    陈于柱《关于敦煌写本宅经分类问题的再讨论》,《敦煌学辑刊》,2003年第2期。
    徐苹芳《唐宋墓葬中的“明器神煞”与“墓仪”制度——读<大汉原陵秘葬经>札记》,《考古》1963年2期,第87页。
    刘昭瑞《吐鲁番阿斯塔那332号墓方术文书解说》《文物》1994年9期,第54页。
    雷玉华《唐宋丧期考:兼论风水术对唐宋时期丧葬习俗的影响》,《四川文物》,1999(3),第82—86页。
    谭蝉雪《丧葬用鸡探析》,《敦煌研究》,1998(1),第75—81页。
    余欣《唐宋敦煌墓葬神煞研究》,《敦煌学辑刊》2003年第1期。
    [法]马克《法国战后对中国占卜的研究》,《世界汉学》第1期。
    [日]菅原信海《占筮书》,[日]池田温编《敦煌汉文文献》,《讲座敦煌》(5)东京:大东出版社,1992年,第448—449页。
    黄正建《关于17件俄藏敦煌占卜文书的定名问题》,《敦煌研究》,2000年第4期。
    高国藩《古敦煌民间建筑风俗》,《文史知识》,1988年第8期第412,413页。
    段小强《敦煌文书所反映的古代丧礼》,《敦煌学辑刊》,1996(2),第43—45页。
    郑炳林《唐五代敦煌种植林业研究》,《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3期。
    高明士《唐代敦煌的教育》,《汉学研究》1986年第4卷,第2期。
    李正宇《唐宋时代的敦煌学校》,《敦煌研究》198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