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隐逸词史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隐逸与文学的结缘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便有几首写到隐逸的作品,此后,隐逸成为历代文人抒写的重要题材。隐逸与词的结合在早期的敦煌词中就已出现,中唐时在文人词体制确立过程中扮演了较为重要的角色,并最终形成了隐逸词这一大词的门类。本文将对唐宋隐逸词史进行勾勒叙述,展现不同阶段隐逸词的风貌。
     第一章主要论述唐五代北宋前期隐逸词。第一节对唐五代的隐逸词进行梳理,并分析唐五代隐逸词的创作特点。第二节论述北宋前期隐逸词的创作概况,重点论述柳永的隐逸词。羁旅行役和贬谪是隐逸词创作的诱导因素,失意的词人脱离了歌宴酒席的环境,使他们完成了温柔乡向水云乡的转变,柳永的创作是这种转变的标本。
     第二章论述北宋中后期的隐逸词。北宋中后期社会矛盾开始激化,为缓解社会矛盾,有志之士开始进行社会变革,但不幸的是这种改革却陷入了士大夫之间的意气之争,引发了一轮又一轮的党争。畏祸及身的心理使他们开始主动寻求解脱,隐逸或对隐逸的向往是对仕途厌倦的愿望表达。在这种背景之下,隐逸词的创作开始兴盛起来。另外,此时的宋词在创作观念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苏轼拿起以诗为词的武器,引导了词的新一轮改革,这也是北宋中后期隐逸词兴盛的原因之一。这一时期苏轼和晁补之的隐逸词是这个时期创作的代表,清旷是苏轼隐逸词的主要特色,晁补之一方面发展了苏轼的风格,另一方面又将内心的愤激之情掺入其中,成为苏辛之间的桥梁。另外黄庭坚等人也创作了不少隐逸词。
     第三章论述南渡时期的隐逸词。金人的入侵将歌舞升平的士大夫们推向了流离失所的灾难生活当中,有志之士们纷纷投入战斗以求取得抗敌救国的胜利,但是随着形势稍有好转,统治者们便抱定坐稳半壁江山的决心,以求和换取苟且的安定。抗战的斗士们被主和派纷纷排挤出朝,或贬或害;还有一部分干脆做起隐士来,过着眼不见心不烦的逍遥自在的生活,于是隐逸便成了他们的精神避难所。这时期的隐逸词人有朱敦儒,叶梦得、中兴四大词人,张孝祥等人。朱敦儒以其创作使隐逸词的创作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潇洒闲适,语言浅近的希真体是朱敦儒的隐逸词的主导风格。另外一部分词人继续着苏轼的风格。
     第四章论述南宋中后期的隐逸词。这一时期隐逸词创作的一个较为明显的现象是东坡风与希真风的流衍,文中归纳了这两种现象,并探析了个中的原因。另外,这一个时期和战的矛盾仍然是社会的主要矛盾,陆游和辛弃疾两位隐逸词创作的大家,便是这种斗争下的悲剧性的人物。陆游的隐逸词有沉郁逋峭和闲适淡然两种风格,这与他徘徊在儒道之间的思想个性有关;辛弃疾的隐逸词则表现为悲慨苍凉下的超旷放达,这与他的英雄心态与谪居心态有关。
     第五章继续论述南宋中后期的隐逸词。这一时期的隐逸词有些是对前一阶段隐逸词的延续,吴潜、刘克庄是这个时期的代表,基本上继承的是辛词的风格,却又表现出诸多不同。另外值得重视的是寒士词人的隐逸词,他们表现出不同于仕宦词的隐逸心态和审美风貌。当然最有特色的词家是姜夔,他的隐逸性格与词风生成关系密切,直接导致了他清空淡远的词境和高洁的词品。
     第六章论述南宋遗民词人的隐逸词。这个时期的隐逸词颇代表了遗民的心态,在抒写隐逸之时难以忘却的是对故国的深情,以及表现出来的对于人生价值失落的无奈、对历史的反思和责任的消解的重新选择,他们希望构建一个清雅的隐居环境来安顿自己的心灵。张炎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他的隐逸词体现了他的清空的审美思想,“伤痕与追忆:超越的沉重”、“还乡与重构:精神的栖居”是他隐逸词的两个重要主题。张炎的《词源》可看作宋词的理论终结,其中的“清空”说与隐逸文化密不可分,文中通过考察解释清空的“古雅峭拔”一词的含义,发现张炎此语不仅通于论词也通于论乐和论画,因而找到了“清空”说与文人画“逸”格的内在关联,从而使张炎对唐宋诸词家的评价问题得到一个合理的解释。
Reclusion becoming attached to literature may early trace to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Warring States period. There are a few poems about reclusion in "The Book of Odes", the earliest Chinese poetries. Hereafter, reclus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heme to ancient writers. The combination of phenomenon of Reclusion and Ci-poem appeared in the early Dunhuang Ci-poems. The authors in the middle Tang Dynasty were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literati Ci-poem system establishment and eventually formed the style of Reclusion-Ci, one of categories of Ci. This paper will describe the outline of the history of Reclusion-ci both in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y and show different styles of Reclusion-Ci in different stages.
     The first chapter mainly elaborates Reclusion-Ci during the period of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and early Northern Song Dynasty. The first section discusses the Tang and the Five Dynasties Reclusion-Ci and analyzes its characteristics of creation. The second section deals with the survey of Reclusion-Ci during the period of early Northern Song Dynasty and mainly introduces Liu Yong,whose Reclusion-Ci are on half of a change from the women's world into the mountains and rivers's world. The official trip and the relegation induce the frustrated liberators to create Reclusion-Ci.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y departed from the feasts and banquets so they had much more opportunities to contact with nature.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the Reclusion-Ci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middle and late Northern Song Dynasty. Many excellent people began to reform in order to alleviate these various social problems. However unfortunately, lots of scholar-officials were trapping into disputing with each other so as to trigger many rounds of struggles among parties. The fears from the political struggle made them begin positively to seek relief. Reclusion or desire for Reclusion deeply expressed their tiresome of politics. In the light of this background, the creation of Reclusion-ci began to thrive. In addition, the concepts of creation on song-ci have changed. Su Shi led a new round reform in the Ci-poem field by the way writing Ci just like wring poem, which is one of the reasons for reclusion-ci's thriving during this period. Su Shi's and Chao Buzhi's Reclusion-ci were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his period. Su Shi's Reclusion-ci are Clear and open-minded, and Chao Buzhi develops Su Shi's characteristics and builds a bridge between Su Shi and Xin Qi-ji by mixing into cynical inner feelings. Besides, Huang Ting-jian and other writers also have created a plenty of reclusion-ci.
     The third chapter main discusses Reclusion-Ci during transition period. Due to pleasure life damaged by the invasion of the army of the Jin Dynasty, people full of ambition fighted against the enemy bravely in order to obtain a victory for national salvation. However, with the establishment and stability of the regime, rulers began to give up fighting and those who insisted on fighting had been squeezed out of imperial court, so Recluse became their spiritual sanctuary. The authors of this period were Zhu Dun-ru, Ye Meng-de, Li Gang, Li Guang, Zhao Ding, Zhang Xiaoxiang etc. Zhu Dun-ru represented a new stage in Reclusion-Ci's creation with his unique style of leisure ideas and simple words. Another part of authors inherited Su Shi's style.
     The fourth chapter is about the Reclusion-Ci during the middle and late Southern Song Dynasty. It is an obvious phenomenon that learning Su Shi's and Zhu Dunru's styles were very popular at that time. This chapter will summarize this phenomenon and analyze the reasons. In addition, the peace and the war were still the main problems of society. Lu You and Xin Qi-ji, the two authors'of Reclusion-Ci, are such tragic figures under the struggles. Lu You's Reclusion-Ci has two kinds of styles—depressed and leisure, and these are related with his ideas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Xin Qi-ji's Reclusion-Ci expressed his open-minded under desolate and indigangt feelings, which related with his attitudes for heroes and relegation mentality.
     The fifth chapter continues to discuss the Reclusion-Ci of the middle and late Southern Song Dynasty. The style of the previous stage lasted in this period. The representative authors are Liu Ke-zhuang and Wu Qian. They inherited Xin Qi-ji's style but showed a lot of differences. Moreover, we also should pay much attention to the poor scholar writers, who showed different attitudes and aesthetics about Reclusion-Ci compared to official authors'. Of course, the most distinctive writer is Jiang Kui whose reclusive characteristics affected his Ci-poem style and directly trend to "clear and meaningful" mood as well as noble and unsullied styles.
     The sixth chapter deals with the Reclusion-Ci of the survivors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Ci-poet. Their works represent the survivors'complex inner feelings of that period. Their works tell us their deep affection of lost motherland, the helpless of the lost of life value and the reflection of history and the re-choice of deprived responsibilities.They hope they can build an elegant seclusion place to settle their own hearts and minds. Zhang Yan, was a representative, whose Ci-poem reflected his "clean and leisure" aesthetic at this period. "Distressed and Remembrance:Overstep heavily","Return of the Native and Reconstruction:the spirit of the Dwelling" are the major themes in his Ci-poem. Zhang Yan's "Ci-Yuan" can be seen as the ending of Song Ci and of" clean and leisure "theory and reclusion culture are inseparable. Through the studies, we find that the words "clean and leisure" used to explain "Guya Qiaoba" are also been applicable of music and painting. Therefore, We fi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clean and leisure" theory on Ci-poem and "relax'on Literati's painting so that we can gain a reasonable explanation to Zhangyan's evaluation on the Tang and Song Ci-poets in "Ci-Yuan".
引文
①田同之《西圃词说》引魏唐曹学士语,见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450页。
    ②杨海明师《唐宋词美学》,江苏教育出版,1998年版,第1页。
    ①刘熙载《词概》,载《词话丛编》,第3688页。
    ②黄蓼园《蓼园词评》,载《词话丛编》,第3023页。
    ③李昉等《太平广记》卷二十七“玄真子”条引沈汾《续仙传》语,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80页。
    ④杨海明师,《论朱敦儒的词》载《唐宋词论稿》,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87页。
    ①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藉出版社,1988年第2版,第734页下。
    ②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藉出版社,1988年第2版,第472页下。
    ①《史记》卷三《殷本纪第三》,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94页。
    ②《史记》卷六一《伯夷列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123页。
    ③《庄子·缮性》,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第2版,第555页。
    ④《庄子·秋水》,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第2版,第605页。
    ⑤朱熹集注《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82页。
    ⑥朱熹集注《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82页。
    ①王瑶《中古文学史论》,《王瑶全集》(卷一),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09页。
    ②汪莘《方壶诗余自序》,《方壶先生集》卷三,《唐宋词汇评》第1299页。
    ③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9页。
    ①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上),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3页。
    ②霍建波,《宋前隐逸诗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③许晓晴《中古隐逸诗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骆玉明教授指导,2005年4月,第8页。
    ①罗大经撰、王瑞来点校《鹤林玉露》,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62—163页。
    ②许学夷《诗源辨体》,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06页。
    ③四库全书研究所整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039页。
    ①四库全书研究所整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815页。
    ①参见刘文刚《宋代的隐士与文学》,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自序第2页。
    ①吴熊和《唐宋词通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2页。
    ②任半塘《敦煌曲辞总编》(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408页。
    ③任半塘《敦煌曲辞总编》(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407页。
    ④吴熊和《唐宋词通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8页。
    ①况周颐《蕙风词话》,载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4423页。
    ②邓乔彬《词的由中唐至宋初之变与文化转换》,载《文史哲》,2004年4期。
    ③万微微、赵维江师《试论敦煌曲子词与温庭筠词抒情方式的比较》,载《兰州学刊》,2005年第5期。
    ④任半塘《敦煌曲辞总编》(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410页。
    ①白居易《杨柳枝》,朱金城笺注《白居易集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167页。
    ②卞孝萱校订《刘禹锡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359页。
    ③徐安琪《唐五代北宋词学思想史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0页。
    ④本表所划定的时间段以王兆鹏《唐宋词史论》所列六代词人群的活动年限为基本依据。
    ⑤存词比重指这一时期所作词总量占全宋词总量的比重,这一数据及存词总量数据参考路成文《宋代咏物词史论》绪论部分所统计的数据。
    ①杨重明《渔父词及其作者》,载《嘉兴师专学报》,1981年第2期。
    ②熊竹沅《张志和及其渔父词考阙——兼论“词固不可概人”》,载《贵州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
    ③张应斌《“西塞山前”是张志和的作品吗?》,载《江汉论坛》,1990年第4期。
    ④施蛰存《张志和及其渔父词》,载《词学(2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10月,第161-167页。
    ⑤柯平《张志和词中西塞山考辨》,载《嘉兴师专学报》,1982年,第1期。
    ⑥陈远位《平和自然,博大清远——试谈张志和渔歌子的“境”》,载《教学与管理》,1987年第7期。
    ⑦艾荫范《谈张志和‘渔夫’的暗示性形象》,载《辽宁师大学报》,1984年第4期。
    ⑧张昌余《从中日两组渔父词看文学的传播因素——试论张志和与嵯峨天皇的<渔歌子>》,载《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6期。
    ⑨罗莹《张志和<渔父>词在唐宋时期传播情况考述》,载《船山学刊》,2007年第2期。
    ⑩施哲存《船子和尚拔棹歌》,载《词学(2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10月,第168-174页
    ①赵汇万的《苏轼渔父词研究》,载《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3月。
    ②黄艳红的《遗世独立,风趣洒然——析李的渔隐词》,载《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2001年10月。
    ③钟卫东的《李煜<渔父词>浅说》,载《绥化师专学报》,1985年第1期。
    ④晁成林《论唐五代的文人渔父词》,载《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7期。
    ⑤曹辛华《论唐宋渔父词的文化意蕴与词史意义》,载《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⑥邓乔彬《唐宋渔父词的文人化发展》,载《文史哲》,2009年第1期。 ①王岩《论文人渔父词(中唐至元)》,福建师范大学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论文,陈庆元教授指导,2006年9月。
    ②田耕宇的《隐逸观念的新变——从朱敦儒隐逸词谈中唐后的隐逸》,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
    ③张叔宁的《论朱敦儒的晚期隐逸词》,载《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4期。
    ④罗时进的《论辛弃疾的隐逸及其隐逸词》,载《江苏社会科学》,1992年第6期。
    ①欧明俊《陆游隐逸词初探》,载《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5期。
    ②吴树燊的《论方岳及其隐逸词》,载《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③丁楹等人的《张炎隐逸词的文化阐释》,载《广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④季夫萍《乱离时代的“尘外之想”——朱敦儒隐逸思想和隐逸词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汤江浩教授指导,2005年4月。
    ⑤谭小明《苏轼与辛弃疾隐逸词之比较》,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杨新民教授指导,2008年6月。
    ⑥肖培民《论苏轼词的出世倾向》,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王勇副教授指导,2008年4月。
    ⑦李蕊芹等《苏轼隐逸思想浅析》,载《运城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①陈彩华《论辛弃疾丘壑之志的情感心态》,载《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②许芳红《临安词人隐逸心态的精神栖息与故国情怀》,载《求索》,2004年10月。
    ③丁楹《隐逸词在南宋遗民词中的新变》,载《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2002年第4期。
    ④刘尊明的《潇洒地体验人生——试论唐宋词中的“逸趣”》,载《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⑤薛泉《南宋词人黄昇隐居的社会文化动因探析》,载《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⑥顾友泽《试论道教对朱敦儒词的影响》,载《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3年第5期。
    ①殷春华《略论唐宋词中的陶渊明意象》,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杨海明教授指导,2006年4月。
    ②邓红梅《辛弃疾与陶渊明》,载《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③韩立平《论张炎对陶渊明之接受》,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④何尊沛《论宋代隐逸词》,载《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6期。
    ⑤王伟伟《论宋代隐逸词》,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邓红梅教授指导,2002年。
    ⑥万自强《南宋隐逸词简论》,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杨海明教授指导,2006年。
    ①杨培森的《论宋代隐逸词的美学情趣》,载《楚雄师专学报》,1999年第4期。
    ②段钟嵘《唐宋闲逸词的思想内容》,载《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6年第3期。
    ①夏树芳《刻宋名家词序》,汲古阁本《宋六十名家词》。
    ②刘扬忠《唐宋词流派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4月版,第106页。
    ③杨海明师《唐宋词史》,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22页。
    ④任半塘《敦煌曲子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新1版,第416页。
    ①陈廷焯《词坛丛话》,载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719页。
    ②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八十三,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170页。
    ③同上
    ④李昉等《太平广记》卷二十七“玄真子”条引沈汾《续仙传》语,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80页。
    ①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八十三,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170页。
    ②同上。
    ③黄蓼园《蓼园词评》,载《词话丛编》,第3023页。
    ④颜真卿《颜鲁公集》卷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62页。
    ⑤周尚兵《唐诗人张志和事迹考》,载《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0年第4期/
    ①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948页。
    ②张英《唐宋贬谪词研究》,博士论文,苏州大学,杨海明师指导,2009年6月,第44页。
    ③曾昭岷《全唐五代词(上)》,中华书局出版社,1999年12月版,第49页。
    ④王定保《唐摭言》卷六,《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626页。
    ⑤夏承焘、蔡嵩云《词源注、乐府指迷笺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83页。
    ⑥吴曾《能改斋漫录》引东坡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473页。
    ①吴曾《能改斋漫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473页。
    ①王岩《论文人渔父词(中唐至元)》,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陈庆元教授指导,2006年9月。
    ②曹辛华《论唐宋渔父词的文化意蕴与词史意义》,载《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6期。
    ③邓乔彬《渔父词的文人化发展》,载《文史哲》,2009年第1期。
    ④《通典》卷一百四十二。
    ①参见杨海明师《唐宋词史》,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87—92页。
    ②杨海明师《唐宋词史》,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93页。
    ③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八十三,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170页。
    ④同上。
    ①黄蓼园《蓼园词评》,载《词话丛编》,第3023页。
    ②李调元《雨村词话》卷一,载《词话丛编》,第1389页。
    ①朱谦之撰《老子校释》,中华书局,1984年版,52—53页。
    ②方豪《中西交通史》,岳麓书社,1987年版。
    ③何光远《鉴诫录》,《丛书集成初编》1939年版,第3843册,第24页。
    ④黄休复《茅亭客话》卷第二,见《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411页。
    ⑤吴任臣《十国春秋》,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44页。
    ①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一百九六《张志和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609页。
    ②《词苑萃编》卷三“品藻”引,见《词话丛编》第1809页。
    ①沈辰垣、王奕清等编《御选历代诗馀》卷一一三,见《四库全书》,第149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17页。
    ②陆子通《逍遥词附记》,载四印斋汇刻《宋元三十一家词》
    ①参《北宋隐士词人潘阆生平考索》,载《文史哲》,2006年第5期。
    ②沈雄《古今词话》,见《词话丛编》,第915页。
    ③杨湜《古今词话》,载《词话丛编》,第21页。
    ④陈廷焯《词则·别调集》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15—16页。
    ⑤文莹《缃山野录(下)》,《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1424页。
    ⑥杨慎《词品》卷三,《词话丛编》第475页。
    ①韩淲,陈鹄《涧泉日记、西塘集耆旧续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5—16页。
    ②洪适《盘洲文集》卷六十一,《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58册,第658页。
    ③邓乔彬、宫洪涛《潘阆的词论及其创作评议》,《洛阳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①罗烨《醉翁谈录(丙集)》,卷二。
    ②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三,《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2628页。
    ③参见唐圭璋《宋词纪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9页和31页。
    ④张舜民《画墁录》,《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1553页。
    ⑤董希平《唐五代北宋前期词之研究——以诗词互动为中心》,昆仑出版社,2006年3月版,第178页。
    ⑥魏泰《东轩笔录》卷五,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2页。
    ⑦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三,《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三册,第2628页。
    ⑧杨海明师《唐宋词史》,天津占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82页。
    ①刘扬忠《唐宋词流派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5页。
    ②魏庆之《魏庆之词话》载“李易安评”,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202页。
    ③魏庆之《魏庆之词话》,《词话丛编》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208页。
    ④施蛰存等辑录《宋元词话》,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第117页。
    ⑤陈廷焯《词则》,第6页。
    ⑥赵德邻《侯鲭录》卷七,《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2091页。
    ①蔡嵩云《柯亭词论》,载《词话丛编》,第4911页。
    ②郑文焯《大鹤山人词话》附录《郑大鹤先生论词手简》,《词话丛编》第4329页。
    ③陈廷焯《词坛丛话》,载《词话丛编》,第2721页。
    ④邓廷桢《双研斋词话》,载《词话丛编》,第2528页。
    ⑤胡寅《酒边集序》,金启华《唐宋词集序跋汇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117页。
    ①黄蓼园《蓼园词评》,见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2005年,第3023页。
    ②曹辛华《论唐宋渔父词的文化意蕴与词史意义》载《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③徐安琪《唐五代北宋词学思想史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5页。
    ④邓乔彬《词的由中唐至宋初之变与文化转换》,载《文史哲》,2004年4期。
    ⑤金启华《唐宋词集序跋汇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5页。
    ①黄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五。
    ②邓乔彬《词的由中唐至宋初之变与文化转换》,载《文史哲》,2004年第4期。
    ③李泽厚《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59—160页。
    ④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560页。
    ①司马光《涑水纪闻》卷一,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1页。
    ②沈松勤《北宋文人与党争》,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
    ③沈松勤《北宋文人与党争》,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9页。
    ①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二十九,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36页。
    ②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二十九,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37—238页。
    ③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二十九,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45页。
    ④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二十九,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45页。
    ⑤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二十九,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47页。
    ⑥毕沅《续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1151页。
    ①赵翼《二十二史札记》,曹光甫点校,凤凰出版社,2008年版,第356页。
    ①王夫之《宋论》卷四,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87页。
    ②沈松勤《北宋文人与党争》,第254页。
    ③苏轼《答李端叔书》,见《苏轼文集》卷四十九,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433页。
    ④苏轼《与陈大夫八首》之三,见《苏轼文集》卷五十六,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433页。
    ⑤黄庭坚《山谷老人刀笔》卷九,《答王观复》其一,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第375页。
    ⑥王兆鹏、徐三桥《苏轼贬居黄州期间词多诗少探因》,湖北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①《宋史》卷三百三十八《苏轼传》,第10804页。
    ①苏轼《与沈睿达二首》之二,《苏轼文集》卷五八,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745页。
    ②黄庭坚《豫章先生文集》卷二十六《跋东坡乐府》,见《唐宋词集序跋汇编》第29页。
    ③苏轼《与滕达道六十八首》第十二,见《苏轼文集》卷五十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479页。
    ④苏轼《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苏轼诗集》卷二十,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032页。
    ①苏轼《与王佐才书》,《苏轼文集》卷五十七,第1715页。
    ②苏轼《答秦太虚七首》之四,《苏轼文集》卷五十二,第1535页。
    ③苏轼《乞郡札子》,《苏轼文集》卷二十九,第827页。
    ④苏轼《乞郡札子》,《苏轼文集》卷二十九,第827页。
    ⑤袁文《瓮牖闲评》所附佚文。
    ①苏轼《谢除龙图阁学士表二首》之一,《苏轼文集》卷二十三,第671页。
    ②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四十八,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473页。
    ③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四十九,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482页。
    ④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四十八,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447页。
    ①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四十九,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447页。第496—497页。
    ②《陈了翁年谱》北京图书馆年谱丛刊,第21册,第359—360页。
    ③《陈了翁年谱》北京图书馆年谱丛刊,第21册,第369页。
    ④《陈了翁年谱》北京图书馆年谱丛刊,第21册,第359页。
    ⑤《明一统志》,卷十二
    ①《陈了翁年谱》第367-368页。
    ②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卷一,《词话丛编》,第2580页。
    ③王安石《忆昨诗示诸外弟》,《王文公文集》卷四四,上海人民出版社,第512页。
    ④《北宋文人与党争》,第260-231页。
    ⑤《北宋文人与党争》第261页。
    ⑥陈霆《渚山堂词话》卷三,见《词话丛编》第373页。
    ①黄苏《蓼园词评》,见《词话丛编》第3054页。
    ①沈家庄《宋词文化与文学新视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89页。
    ①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叙录》
    ②陆游《花间集跋》,《唐宋词集序跋汇编》第340页。
    ③王世贞《艺苑卮言》,载《词话丛编》385页。
    ④刘禹锡《竹枝词序》,载《刘禹锡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359页。
    ⑤况周颐《蕙风词话》,载《词话丛编》第4423页。
    ⑥《龙榆生词学论文集》第214页。
    ⑦《人间词话》,《词学丛编》,第4242页。
    ⑧《唐宋词流派史》第97页。
    ①村上哲见《唐五代北宋词研究》,杨铁婴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29-130页。
    ②《人间词话》,《词学丛编》本,第4242页。
    ③可参杨海明师《唐宋词史》第七章。该章拈出“士大夫化”这个命题来讨论苏轼的“以诗为词”和“革新词风”,认为苏轼完成了词的比较充分的“士大夫化”。
    ④《龙榆生词学论文集》第254页。
    ⑤刘辰翁《辛稼轩词序》,段大林校点《刘辰翁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77页。
    ①况周颐《蕙风词话》,载《词话丛编》第4426页。
    ②王灼《碧鸡漫志》,载《词话丛编》第83页。
    ①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第15页。
    ②吏隐的思想并不始于王维,但王维对于吏隐生活的实践却使得这种思想成为一种可接受的并被人欣慕的生活方式。实际上,到宋代中隐成为一种包含王维“吏隐”和白居易“中隐”的一种更为宽泛的为半仕半隐的方式。
    ③张再林《唐宋士风与词风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2页。
    ④张固《幽闲鼓吹》,丁如明等校点《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449页。
    ①司马光《登封庞国博(元常字懋德)年三十八自云欲弃官隐嵩山作吏隐庵于县寺俾光赋诗勉率塞命》,载《传家集》卷四,《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94册,第39页。
    ②脱脱《宋史》卷三○六,中华书局,1977。
    ③龚明之《中吴纪闻》卷二,台湾新兴书局有限公司《笔记小说大观》本,第267页。
    ④苏轼《中隐堂诗·叙》,《苏轼诗集》卷四,王文诰集注,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65页。
    ⑤《苏轼诗集》第341页。
    ⑥张孝祥《中隐》,《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第27749页。
    ⑦张再林《唐宋士风与词风研究》,第145页。
    ⑧张思岩《词林纪事》引楼敬思语,成都古籍书店,1982年版,第205页。
    ①刘扬忠《唐宋词流派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1页。
    ①刘扬忠《唐宋词流派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1页。
    ②严迪昌《苏辛词风异同辨》,载《社会科学战线》,1980,第1期。
    ③李泽厚《美的历程》,载《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59-160页。
    ④苏轼《东坡志林》“退之平生多得谤誉”条,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1页。
    ①木斋《中国古代诗人的仕隐情绪》,京华出版社,2001年,第224页。
    ②参邹同庆、王宗堂《苏轼词编年校注》,中华书局,2002年版。
    ③脱脱等《宋史》卷三百三十八之《苏轼传》,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801页。
    ④《宋史》,第10801页。
    ⑤《宋史》,第10802页。
    ①《宋史》,第10802页。
    ②高秀芳等点校《苏辙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28页。
    ③苏轼《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96页。
    ①木斋《中国古代诗人的仕隐情结》,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235页。
    ②参邹同庆、王宗堂《苏轼词编年校注》,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669页。
    ①木斋《中国古代诗人的仕隐情结》第225页,认为是苏轼通判杭时期:以功成名遂还乡为归宿。
    ②王十朋《东坡诗集注》卷三十一引苏辙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木斋《中国古代诗人的仕隐情结》,第223页。
    ①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4页。
    ②同上,第10页。
    ③同上,第14页。
    ④杨海明师《归心正似三春草——略论苏轼词中的“怀归”意蕴》,《中国韵文学刊》2002年第1期,第80页。
    ⑤马斯洛等著《人的潜能与价值》,华夏出版社,1987年,第234页。
    ⑥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5页。
    ①《人的潜能与价值》第401页。
    ②保佳昭,《新兴与传统——苏轼词论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77页。
    ③黄苏《蓼园词评》,见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046页。
    ④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中,何文焕《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17页。
    ⑤《宋史纪事本末》第351页。
    ①苏轼《凫绎先生诗集叙》,《苏轼文集》卷一○,第313页。
    ②苏轼《与滕达道书》,《苏轼文集》卷五十一,第1478页
    ③可参看杨海明师《归心正似三春草’——略论苏轼词中的“怀归”意蕴》,《中国韵文学刊》2002年第1期,第80页。
    ①这一点已为众多学者所认识。如王水照先生曾指出:“他的思想武器是佛老哲学。但应说明,苏轼对于佛老思想的吸取,是有所选择和保留的”,“原来他并不沉寂于玄奥的佛学教义,只是取其所需以保持自己达观的人生态度而己。”见“中国古典文学基本知识丛书”《苏轼》上海出版社,1978年版,第57.58页。
    ②叶梦得《避暑录话》,《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2611页。
    ①苏轼《记游松风亭》,见《苏轼文集》,第2271页。
    ②苏轼《次韵孔文忠推官见赠》,《苏轼诗集》第384页。
    ③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栾城后集》卷二十二。
    ④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栾城后集》卷二十二。
    ⑤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十引《漫郎野录》语,《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6396页。
    ⑥蔡倏《铁围山丛谈》卷三,《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3079页。
    ⑦王国维《人间词话》,唐圭璋《词话丛编》,第4246页。
    ⑧张德瀛《词徵》卷五,载唐圭璋《词话丛编》,第4158页
    ①冯煦《蒿庵论词》,载唐圭璋《词话丛编》,第3587页。
    ②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292页。
    ①木斋等《中国古代诗人的仕隐情结》第250页。
    ②夏敬观《手批东坡乐府》,见邹同庆等《苏轼词编年校注》第1041页。
    ①王灼《碧鸡漫志》,《词话丛编》本,第83页。
    ②王灼《碧鸡漫志》,《词话丛编》本,第85页。
    ③王灼《碧鸡漫志》,《词话丛编》本,第85页
    ④王灼《碧鸡漫志》,《词话丛编》本,第83页
    ⑤《龙榆生词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22页。
    ⑥张炎《词源》,《词话丛编》本,第267页。
    ①张英《唐宋贬谪词研究》,苏州大学,杨海明教授指导,2009年6月,第98页。
    ②可参看拙作《西园梦断魂亦断——论秦观的“西园情结”与词风生成之关系》,载《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③张耒《晁无咎墓志铭》,《张耒集》卷六十一,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900页。
    ④晁补之《谢授馆职启》,《鸡肋集》卷五十六,《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18册,第863页。
    ⑤黄庭坚《以小团龙及半挺赠无咎并诗用前韵为戏》,任渊等注《山谷诗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49页。
    ⑥张耒《祭晁无咎文》,《张耒集》卷五十八,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900页。
    ①苏轼《和陶饮酒二十首》之十九,《苏轼诗集》卷三十五,第1890页。
    ②罗艳婷《阮籍、陶潜悲剧性人生异同》,载《中国文学研究》1999年第3期。
    ③张立伟《归去来兮——隐逸的文化透视》,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150页。
    ①乔力《晁补之词编年笺注》,齐鲁书社,1992年3月版,第73页。
    ②乔力《晁补之词编年笺注》,齐鲁书社,1992年3月版,第86页。
    ③冯煦《蒿庵论词》,《词话丛编》本,3587页。
    ①晁补之《鸡肋集》卷三十一,《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118册,第632页。
    ②黄苏《蓼园词评》,《词话丛编》,第3091页。
    ③刘熙载《词概》见《词话丛编》,第3692页。
    ①张德瀛《词徵》卷五,《词话丛编》本,4156页。
    ②刘熙载《词概》,《词话丛编》本,3692页。
    ①参张英博士论文《唐宋贬谪词研究》,苏州大学,杨海明教授指导,2009年6月,第87页。
    ②惠洪《冷斋夜话》,《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2183页。
    ①陈师道《后山诗话》,载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09页。
    ②黄庭坚《小山词序》,《唐宋词集序跋汇编》第26页。
    ③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词话丛编》本第3784页。
    ④毛晋《跋小山词》,《唐宋词集序跋汇编》第26页。
    ⑤唐圭璋《全宋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513页。
    ①黄庭坚《洪州分宁县云岩禅院经藏记》, 《山谷集》卷十八, 《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13册,第168页。
    ②费海玑《汉学反晡集·黄山谷之颂》载《黄庭坚传记资料(一)》,天一出版社,1982年,第60页。
    ③黄庭坚《山谷集》卷二十一,《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13册,第204页。
    ④黄庭坚《醉落魄》词序,见《全宋词》第510页。
    ⑤《铁网珊瑚·书品》卷四
    ⑥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七引《桐江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20页。
    ⑦黄庭坚《庄子内篇论》,《山谷集》卷二十,《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13册,第197页。
    ⑧黄庭坚《山谷集》外集卷九,《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13册,第445—446页。
    ⑨黄口《山谷年谱》卷三十引《宜州乙酉家乘》范廖序,《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13册,第951页。
    ①方延豪《渔父词的研析》载《中华文化复兴月刊》,第十二卷,第十一期。又见《黄庭坚研究资料(二)》,天一出版社,1982年版。
    ②王若虚《滹南诗话》卷二,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20页。
    ①道诚《释氏要览》卷下《杂记》
    ②参惠能《坛经》载《金刚经·坛经》,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第81页。
    ①杨海明师《唐宋词史》,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51页。
    ①脱脱《宋史》卷三五八,《李纲传》,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1241页。
    ②脱脱《宋史》卷三五八之《李纲传》,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1250页。
    ①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六十,《李纲辅政》,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623页。
    ②脱脱《宋史》卷四百七十三之《秦桧传》,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3751页。
    ③以上参脱脱《宋史》卷三百六十之《秦桧传》,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①《宋史》卷三六三之《李光传》,第11341页。
    ②《宋史》卷三六三之《李光传》,第11342页。
    ③《宋史》卷三七四《胡铨传》,第11582页。
    ④《宋史》卷三七四《胡铨传》,第11582页。
    ⑤《宋史》卷三七四《胡铨传》,第11583页。
    ①蔡勘《芦川居士词序》,张元干《芦川归来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原序。
    ②岳柯《桯史》卷十二,《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4432页。
    ③《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第2789页。
    ④《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第2787页。
    ①《宋史》卷四百四十五《叶梦得传》,第13135页。
    ①《宋史》卷四百四十四《朱敦儒传》,第13141页。
    ②《宋史》卷四百四十四《朱敦儒传》,第13141页。
    ③《宋史》卷四百四十四《朱敦儒传》,第13141页。
    ④周必大《二老堂诗话》“朱希真出处”,《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80册,第714页。
    ⑤《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六九“绍兴二十五年十月辛卯”条注引,第2769页。
    ①王明清《挥麈后录》卷十一,《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3750页。
    ②《宋史》卷三七七《向子諲传》,第11641页。
    ③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七十二,《秦桧主和》,中华书局1977年5月版,第743页。
    ④胡寅《酒边集序》,见金启华《唐宋词集序跋汇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117页。
    ⑤《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江南通志》卷一百六十七,“人物志”
    ①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李纲辅政条,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622页。
    ②《宋史纪事本末》,秦桧主和条,763页。
    ①文莹《湘山野录》卷中,《宋元笔记小说大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413页。
    ②周密《齐东野语》卷七,“王宣子讨贼”条,《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5518页。
    ①脱脱《宋史》卷三五八,《李纲传》,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1250页。
    ②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李纲辅政”,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623页。
    ③脱脱《宋史》卷三五八,《李纲传》,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1260页。
    ④萧统《陶渊明传》,《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陶渊明卷》上册,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7页。
    ①岳珂《桯史》卷十二,《宋元笔记小说大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4432页。
    ①《三国志·魏书》卷七《陈登传》,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30页。
    ②王兆鹏《宋南渡词人群体研究》第140页。
    ①王灼《碧鸡漫志》卷二,《词话丛编》,第83页。
    ②胡寅《酒边词序》,《词籍序跋汇编》第117页。
    ③毛晋《无住词跋》,《词籍序跋汇编》第122页。
    ④王兆鹏《唐宋词史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39页。
    ①《宋史》卷三百三十八《苏轼传》,第10809—10810页。
    ②王鞏《续闻见近录》,载《说郛》卷五十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苏轼文集》第1432页。
    ①《钱钟书论学文选》第三卷,花城出版社,1990年2月版。
    ②吴淇《六朝选诗定论》卷一,《中国历代文论选》第16页。
    ①黄蓼园《蓼园词评》,《词话丛编》,第3069页。
    ②蔡絛《铁围山丛谈》卷三,《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3079页。
    ③叶梦得《避暑录话》,《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2611页。
    ①楼钥《攻媿集》卷七十一《跋朱岩壑鹤赋及送闾丘使君》,《唐宋词汇评》(两宋卷),第1300页。
    ②黄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卷一,《唐宋词汇评》(两宋卷),第1300页。
    ③王鹏运四印斋本《樵歌》识,《唐宋词汇评》(两宋卷),第1299页。
    ④杨海明师《论朱敦儒的词》,《唐宋词通论》,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78页。
    ⑤苏轼《东坡志林》中华书局,1981,第89页。
    ⑥朱敦儒著、邓子勉校注《樵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534页。
    ①章定《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卷五,《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33册,第83页。
    ②《宋史》卷四百四十五《朱敦儒传》,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3141页。
    ③《与杨绘十七首》其十七,《苏轼文集》第1655-1656页。
    ④胡寅《酒边词序》,《唐宋词集序跋汇编》第117页。
    ⑤陆游《跋东坡七夕词后》,《唐宋词集序跋汇编》第30页。
    ⑥黄庭坚《跋东坡乐府》,见《唐宋词集序跋汇编》第29页。
    ⑦刘熙载《词概》,《词话丛编》第3690页。
    ①蔡絛《铁围山丛谈》卷三,《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3079页。
    ②黄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卷一,《唐宋词汇评》第1300页。
    ③汪莘《方壶先生集》卷三《诗余序》,见《唐宋词汇评》第1299页。
    ④胡仔撰、缪德明校点《苕溪渔隐丛话》后卷三十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321—322页。
    ⑤赵世佳《古今女史》,见《唐宋词汇评》第1306页。
    ⑥陈廷焯《云韶集》,见《唐宋词汇评》第1321页。
    ⑦陈廷焯《云韶集》,见《唐宋词汇评》第1322页。
    ①厉鹗《宋诗纪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版,1131页。
    ②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见《词话丛编》第1322页。
    ③《宋史》卷四百四十五《朱敦儒传》,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3141页。
    ④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六十九
    ⑤《宋史》卷四百四十五《朱敦儒传》,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3141页。
    ①吴从先《草堂诗余隽》,《唐宋词汇评》第1324页。
    ①白居易《序洛诗》,朱金城笺注《白居易集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757—3758页。
    ②白居易《与元九书》,朱金城笺注《白居易集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794页。
    ①黄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见《唐宋词汇评》1235页。
    ①黄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唐宋词汇评》第1300页。
    ②王鹏运四印斋本《樵歌》识,《唐宋词汇评》第1299页。
    ③张德瀛《词徵》卷五,《唐宋词汇评》第1301页。
    ④《唐宋词汇评》第1301页。
    ⑤汪莘《方壶先生集》卷三《诗余序》,见《唐宋词汇评》第1299页。
    ①胡寅《酒边词序》,《唐宋词集序跋汇编》第117页。
    ②王灼《碧鸡漫志》,《词话丛编》第85页。
    ③苏轼《与蔡景繁书》,《苏轼文集》卷五十五,第1662页。
    ④苏轼《与陈季常书》,《苏轼文集》卷五十三,第1569页。
    ①胡寅《酒边词序》,《唐宋词集序跋汇编》,第117页。
    ②白居易《与元九诗》,《白居易集》卷第四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795页。
    ①缪越、叶嘉莹《灵谿词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72页。
    ①苏轼《论文》,《东坡全集》卷一百,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周济《且介斋论词杂著》,《词话丛编》第1633页。
    ③张孝祥著、徐鹏校点《于湖居士文集》卷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3页。
    ④《唐宋词汇评》第2180页。
    ⑤谢尧仁《张于湖先生集序》,《于湖居士文集》卷首,第1页。
    ⑥叶绍翁《四朝闻见录》卷乙,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72页。
    ⑦谢尧仁《张于湖先生集序》,《于湖居士文集》卷首,第2页。
    ⑧谢尧仁《张于湖先生集序》,《于湖居士文集》卷首,第1页。
    ①谢尧仁《张于湖先生集序》,《于湖居士文集》卷首,第2页。
    ②《于湖居士文集》第401页。
    ①吴熊和《唐宋词汇评》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189页。
    ①陈应行《于湖先生雅词序》,《于湖先生文集》第424页。
    ②魏了翁《跋张于湖念奴娇词真迹》(《鹤山题跋》卷二),见《唐宋词汇评》第2198页。
    ③潘游龙《精选古今诗余醉》卷十一,见《唐宋词汇评》第2198页。
    ④王闿运《湘绮楼评词》,见《词话丛编》第4294页。
    ⑤王兆鹏《南渡词人群体研究》,文津出版社,1992年版,134-135页。
    ⑥黄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卷一,《唐宋词汇评》第1300页。
    ①周必大《二老堂诗话》,《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80册,第714页。
    ①李泽厚《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59页。
    ②同上,第160页。
    ①《张载集》附《文集佚存》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49页。
    ②《中兴两朝圣政》卷四十七,乾道四年七月
    ③转引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82页。又见程兆奇《陈东与靖康学潮》,载《中国研究》第三十五期,东京,1998年,63—81页。又黄现瑶《宋代太学生救国运动》商务印书馆,1936,71-80页。
    ④葛兆光先生认为“从中唐以来一直到北宋的改革思潮中含有相当强烈的集权主义取向”,见《中国思想史》(第二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91页。
    ⑤参见《中国思想史》(第二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84-217页。
    ⑥《渑水燕谈录》,中华书局,1981年,第49页。
    ⑦《明道先生行状》附《门人朋友叙述并序》,载《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第332页。
    ⑧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86页。
    ⑨《宋史》卷三三六《司马光传》,10767页。
    ①参见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20页。
    ②陈得芝《论宋元之际江南士人的思想和政治动向》,《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1997,第2期。
    ③周密《癸辛杂识》后集之《雅流自居》引刘克庄语,《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5757-5758页。
    ④南宋历史上虽然有几任权臣专政的现象,看似相权大于君权,但实际上是宰相借君权行使权力,仍然可看作是君权专制权力的强化。
    ①楼钥《范文正公年谱》,85页。杨晓山《私人领域的变形——唐宋诗歌中的园林与玩好》,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96页。
    ②米勒·弗里曼《升堂入室:邵雍的哲学生涯》,转引白杨晓山《私人领域的变形——唐宋诗歌中的园林与玩好》,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79-180页。
    ③王晓骊《宋代寓言(东方智士说)和宋人人生观》,载《古典文学知识》,2009年第1期。
    ①纪昀等纂,四库全书研究所整理《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795页。
    ②冯煦《蒿奄论词》,《词话丛编》,第3593页。
    ①《宋史》卷三百五十九《陆游传》,第12058页。
    ①冯金伯辑《词苑萃编》卷五引《词统》语,见《唐宋词汇评》第2062页。
    ①卓人月《古今词统》卷十,《唐宋词汇评》第2067页。
    ②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348页。
    ①钱钟书《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0页。
    ②林语堂《中国人》,学林出版社,1994年版,第125页。
    ③(日)横山伊势雄,张寅彭译《关于陆游诗的“愤激”与“闲适”(上)》,载《古典文学知识》,1998年第3期,第117页。
    ④唐圭璋《读词札记》,载《唐宋词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636页。
    ⑤于北山《陆游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299页。
    ①叶绍翁《四朝闻见录》卷乙“陆放翁条”,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65页。
    ②《渭南文集》卷二十六,《陆放翁全集》北京市中国书店,1986年版,第156—157页。
    ①钱钟书《谈艺录》,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334页。
    ②疾风《陆放翁诗词选》,浙江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①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第60页。
    ②钱钟书《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1页。
    ③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三,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538页。
    ①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一《辛弃疾传》,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2161页。
    ②《古今事文类聚》前集卷三十六
    ③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一《辛弃疾传》,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2161页。
    ④朱熹《答杜叔高书》,《朱子文集》,丛书集成初编,第2377册,第346页,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⑤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六,见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925页。
    ①辛弃疾《淳熙已亥论盗贼札子》,辛更儒笺注《辛稼轩诗文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1页。
    ②辛弃疾《美芹十论》,辛更儒笺注《辛稼轩诗文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108页。
    ①王鹏运《校刊<稼轩词>成率成三绝于后》,载《稼轩词编年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606页。
    ①周煇《清波杂志》卷四,见《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5050页。
    ①汪莘《方壶诗余自叙》,《唐宋词汇评》(两宋卷),卷394页。
    ②石红英《辛弃疾与陶渊明》,载《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997年第1期。
    ①《宋史全文》卷二五下“乾道八年八月甲子”条,《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31册,第374页。
    ②《朱子语类》卷一二七《本朝一·孝宗朝》,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060页。
    ①《宋史》卷三六《孝宗纪三》,第697页。
    ②刘克庄《<辛稼轩集>序》,《后村先生大全集》
    ③罗时进《论辛弃疾的隐逸及其隐逸词》,载《江苏社会科学》1992年第6期,93页。
    ④刘乃昌《辛弃疾论丛》,齐鲁书社1979年版,第65页。
    ①岳珂《桯史》卷三,《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4358页。
    ①可参朱玉麟《论南宋中后期词人的布衣化倾向》,《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②所谓寒士词人是指终身未仕的词人,关于寒士词人已经有人作为一个群体进行研究,如刘宝侠的硕士论文《南宋后期的寒士词人群研究》(杨海明教授指导,2008年。)
    ③廖明君《生死攸关——李贺诗歌的哲学解读》,东方出版社,2005年3月,第351页。
    ④毛晋《宋六十名家词·石屏词跋》,见《唐宋词序跋汇编》第236页。
    ⑤吴熊和主编《唐宋词汇评》,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823页。
    ①方回《瀛奎律髓》卷二十,李庆甲集评校点《瀛奎律髓汇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840页。
    ②张羽《白石道人传》,夏承焘《姜白石词编年笺校》,第322页。
    ③周密《浩然斋雅谈》卷上,孔凡礼点校《爱日斋丛抄、浩然斋雅谈、随隐漫录》,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6页。
    ①杨海明师《无枝可依:姜夔的漂零之感和恋家之情》,《齐鲁学刊》1999年第4期。
    ②周密《齐东野语》,《宋元笔记小说大观》本,第5571页。
    ③陈造《次姜尧章赠诗卷中韵》,《江湖长翁集》卷六,《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66册,第74页。
    ④闻一多《唐诗杂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31页。
    ①方回《瀛奎律随》,卷二十,李庆甲集评校点《瀛奎律髓汇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840页。
    ①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475页。
    ②唐廷瑞《康范先生行状》,吴熊和《唐宋词汇评》,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876页。
    ①王绰《薛瓜庐墓志铭》,《唐宋词汇评》,第2914页。
    ②夏承焘《论姜白石的词风》,见《姜白石词编年笺校·代序》第10页。
    ①《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百七十《汪守祭文》
    ②黄淮、杨士奇《历代名臣奏议》卷六二《治道》牟子才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影印本,第856页。
    ③周密《武林旧事》卷三,见周峰点校《东京梦华录》(外四种),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352页;唐圭璋《宋词纪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331页。
    ①卓人月《古今词统》卷十七,《唐宋词汇评》(两宋卷),第3550页。
    ①毛晋《散花庵词跋》,《唐宋词汇评》(两宋卷),第3549页。
    ②毛晋《散花庵词跋》,《唐宋词汇评》(两宋卷),第3549页。
    ①《唐宋词汇评》,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3148页。
    ②《唐宋词汇评》,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3167页。
    ①朱彝尊、汪森编《词综》,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页。
    ②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卷二十,《词话丛编》,第3478页。
    ③冯煦《蒿庵论词》,《词话丛编》,第3594页。
    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词话丛编》第3797页。
    ⑤陶尔夫《南宋词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02页。
    ⑥朱彝尊《曝书亭集》卷四十《黑蝶斋诗余序》
    ⑦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四卷,湖北人民出版社,第198页。
    ⑧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卷九,《词话丛编》,第3444页。
    ⑨陈廷焯《词坛丛话》,《词话丛编》第3723页。
    ⑩陈锐《袌碧斋词话》,《词话丛编》第4196页。
    ①陈造《次姜尧章饯徐南卿韵》《江湖长翁集》卷二十,《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66册,第257页
    ②陈造《次姜尧章赠诗卷中韵》《江湖长翁集》卷六,《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66册,第74页
    ③周密《齐东野语》,《宋元笔记小说大观》本,第5571页。
    ④周密《齐东野语》,《宋元笔记小说大观》本,第5571页。
    ⑤关于姜夔也有人把他定义为隐士,如美国学者林顺夫在其《中国抒情传统的转变——姜夔与南宋词》一书中认为姜夔是个隐逸艺术家,是个有崇高思想境界的隐士。我们认为判断一个隐士,不能仅仅依靠他是否有着实质上不仕而隐居的经历,更重要的是看他是否有着主动的出世思想。姜夔的《自叙》里就透露出他强烈的不遇之感,他于1197年(约四十二岁)与1199年(约四十四岁),两次向朝廷进献了有关音乐方面的文章,希望以此跻身官场。也就是说尽管他有着归隐的向往,但却并不十分坚定,从这一点上,我们认为把他定义为有着隐逸性格的寒士更为恰当一些。事实上,他那个时代的人有将其称之为类似于晋宋雅士的(如文中提到的杨万里、陈郁),有称之为“江湖高才”的(如宋末元初的戴表元,见其《送张叔夏西游序》),却几乎没有人称其为隐士。
    ①《宋史》卷四四六《忠义传序》,第13149页。
    ②赵晓岚《也谈“晋宋人物”、“文化人格”及姜夔——与孙维诚先生商榷》,《文学遗产》,2000年第3期
    ①夏承焘《论姜白石的词风(代序)》,《姜白石编年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页。
    ②可参看徐清泉《中国传统人文精神论要——从隐逸文化、文艺实践及封建政治的互动分析入手》,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191页。
    ③罗大经《鹤林玉露》丙编卷五,《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5368页。
    ①陈廷焯《词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103页。
    ①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词话丛编》本,第1634页。
    ②《周汝昌先生三函》,夏承焘《姜白石词编年笺校》,第360页。
    ①刘熙载《词概》,《词话丛编》本,第3694页。
    ②张羽《白石道人传》,夏承焘《姜白石词编年笺校》,第322页。
    ③张羽《白石道人传》,夏承焘《姜白石词编年笺校》,第322页
    ④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词话丛编》第1645页。
    ①陈廷焯《词则·大雅集》卷三,第94页。
    ②张世南《游宦纪闻》,《游宦纪闻、旧闻证误》,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页。
    ③《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4348页。
    ④张世南《游宦纪闻》,《游宦纪闻、旧闻证误》,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页。
    ⑤胡遂《论白石词之人格情结及表现艺术》,《文学遗产》2004年第4期。
    ⑥《词话丛编》,第1453页。
    ①《词话丛编》,第1330页。
    ②顾咸三《湖海楼词序》,《清名家词》,上海书店,1982年版,又《唐宋词汇评》,第2701页。
    ③刘熙载《词概》,《词话丛编》,第3694页。
    ④缪荃孙《宋元词四十家序》,《艺风堂文集》
    ⑤缪越、叶嘉莹《灵谿词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57-458页。
    ①唐圭璋《唐宋词简释》第181页。
    ②徐清泉《中国传统人文精神论要——从隐逸文化、文艺实践及封建政治的互动分析入手》,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269页。
    ③陈撰《跋白石词》见夏承焘《姜白石词编年笺校》,第189页。
    ④《四库全书总目·后村别调提要》,中华书局(整理本),1997年版,第2815页。
    ⑤《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履斋遗稿提要》,中华书局(整理本),1997年版,第2168页
    ⑥李调元《雨村诗话》卷三,《唐宋词汇评》,第3097页。
    ⑦冯煦《蒿庵论词》《唐宋词汇评》,第3097页
    ①陶尔夫、刘敬圻《南宋词史》,第406页。
    ②《宋史》卷四百十八,《吴潜传》,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2518页。
    ③林希逸《宋修史侍读工部尚书龙图阁学士正议大夫致仕莆田县开国伯食邑九百户赠银青光禄大夫后村先生刘公行状》,见钱仲联《后村词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363页。
    ①薛若砺《宋词通论》第309页。
    ②李康化《从清空到清旷——苏轼、姜夔词学审美理想的历史考察》,《文学评论》,1997年,第6期。
    ①《宋史全文》卷三十四,《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31册,第735页。
    ②宛敏灏《吴潜年谱》,《合肥师院学报》1963年第1期。
    ③《宋史》卷四百《吴柔胜传》,第12148页。
    ④李宁琪《试论吴潜及其词》,《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5期。
    ①刘辰翁《辛稼轩词序》,段大林校点《刘辰翁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84页。
    ②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词话丛编》,第3796页。
    ③刘克庄《翁应星乐府序》,见《唐宋词集序跋汇编》,第252页。
    ④刘克庄《跋刘叔安感秋八词》,见《唐宋词集序跋汇编》,第253页。
    ①刘克庄《自题长短句后》,见《唐宋词集序跋汇编》,第249页。
    ②刘克庄《跋刘澜乐府》,见《唐宋词集序跋汇编》,第281页。
    ①严迪昌著《清史诗》,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1页。
    ②类似观点参看丁楹《宋遗民词的隐逸文化阐释》,第5页,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沈家庄教授指导,2003年4月。
    ③方勇著《南宋遗民诗人群体研究》,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导言。
    ①黄瑜《双槐岁钞》卷五“胥掾官至尚书条”,《丛书集成初编》,第2893册,第74页。
    ①牛海蓉《元初宋金遗民词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131页。
    ①赵文《浮眉楼记》,《青山集》卷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5册,第33页。
    ②《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第1625页。
    ③《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第969页。
    ④《词话丛编》第255页。
    ⑤周密《志雅堂杂钞》“书史”条
    ①丁楹《隐逸词在南宋遗民词中的新变》,载《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2002年10月第4期
    ①徐复观《中国人性史论史·先秦篇》,《徐复观文集·第三卷》,河北人民出版社,第32—33页。
    ②参余辉《遗民意识与南宋遗民绘画》,《故宫博物院院刊》,1994年第4期。
    ①《郑所南小传》,见郑思肖撰、陈福康校点《郑思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334页。
    ②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十“涓洁”条,《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6393页。
    ③方勇《南宋遗民诗人群体研究》157页。
    ④郑思肖《一是居士传》,《郑思肖集》第138页。
    ⑤徐复观《中国人性史论史·先秦篇》,《徐复观文集·第三卷》,河北人民出版社,第33页。
    ①《郑所南小传》,见郑思肖撰、陈福康校点《郑思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334页。
    ②郑思肖《三教记序》,《郑思肖集》,第277页。
    ③郑思肖《太极祭炼跋》,《郑思肖集》,第293页。
    ④清·顾嗣立编《元诗选》二集,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0页。
    ⑤周密《癸辛杂识》后集,《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5745页。
    ⑥《宋季忠义录》卷十六
    ⑦刘文源《吉安古代名人传》,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139页。
    ⑧顾宝林《刘辰翁词作的遗民心态与佛道思想》,载《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⑨《天目中峰和尚广录》之《大觉寺无尽灯记》条
    ①关于孔子对待夷夏的态度,参考徐复观《中国人性史论史·先秦篇》,《徐复观文集·第三卷》,河北人民出版社,第73页。
    ②李明复《春秋集义》卷二十八,《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55册,第528页。
    ③朱熹《朱子语类》卷八十三,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144页。
    ①戴表元《剡源文集》卷七《春秋法度编序》,《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4册,第87页。
    ②郑思肖《古今正统大论》,《郑思肖集》第132页。
    ③《乐府补题序》,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卷三十六,《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18册,第61页。
    ④李汉珍评玉田、草窗、碧山及篑房兄弟诸南宋遗民词人,引自冒广生《草间词序》,冒广生著,冒怀辛整理《冒鹤亭词曲论文集》,第489页。
    ①郭幸妮《东坡词与<世说新语>》,《词学》第十四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版,第116页。
    ②卓人月《古今词统》卷十二引
    ③毛晋《漱玉词跋》,《唐宋词集序跋汇编》,第111页。
    ④汪元量《杭州杂诗和林石田》其二十一,《湖山类稿》卷一,宋·汪元量著、胡才甫校点《汪元量集校注》,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34页。
    ⑤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第624—625页。
    ①戴表元《杨氏池堂燕集诗序》,《剡源文集》卷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4册,第134—135页。
    ②陈兰甫题《山中白云词》,引自吴则虞校辑《山中白云词》,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11页。
    ③关于这个观点可参看丁楹《南宋遗民词人研究》第三章第二节之“南宋遗民词人对陶渊明的接受、效仿和学习”,北京大学博士论文,程郁缀教授指导,2006年6月。
    ①刘辰翁《虎溪莲社堂记》,段大林校点《刘辰翁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84页。
    ②么书仪《元代文人心态》,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版,第14页。
    ①方勇《南宋遗民词人群体研究》,31页。
    ②沈雄《古今词话·词话上卷》“宋季高节”条,《词话丛编》,第775页。
    ③金启华、萧鹏《周密及其词研究》,齐鲁书社,1993年版,第57页。
    ④刘毓崧《通义堂文集》卷十三《重刊周草窗词稿序》
    ⑤《蘋州渔笛谱》王橚原跋引杨缵语,吴熊和主编《唐宋词汇评》第3803页。
    ⑥周密《满江红·寄剡中自醉兄》
    ⑦夏文彦《图绘宝鉴》卷五,丛书集成初编,第1654册,第82页。
    ⑧舒岳祥《赠玉田序》,吴熊和主编《唐宋词汇评》第4148页。
    ⑨四库全书研究所整理《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六,第2211页。
    ⑩四库全书研究所整理《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六,第2211页。
    ①文韬《译者的话》,杨晓山《私人领域的变形——唐宋诗歌中的园林与玩好》,凤凰出版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页。
    ②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第236页。
    ③杨海明师《张炎词研究》齐鲁书社,1989年版,第162页。
    ①王国维《人间词话》:“朱子谓‘梅圣俞诗不是平淡,乃是枯槁’,余谓草窗、玉田之词亦然。”《词话丛编》,第4262页。
    ②可参看第二节“张炎清空说的隐逸文化观照”
    ③王国维《人间词话》,《词话丛编》4262页。
    ④郑蹇《成府谈词·张炎》,《词学》第十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12月版,第156页。
    ⑤宋濂等,《元史·廉希贤传》,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097页。
    ⑥戴表元《送张叔夏西游序》,戴表元《剡源文集》卷十三,《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4册,第175页。
    ⑦袁桷《赠张玉田·诗序》,《清容居士集》卷七
    ⑧阮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409页。
    ①许赓飏《双白词序》,《唐宋词汇评》第4147页。
    ②秦恩复《词源跋》,蔡桢疏证《词源疏证》,中国书店,1985年版,第4页。
    ③龙榆生《唐五代宋词选》,见《唐宋词汇评》第4160页。
    ④杨海明师《张炎词研究》,第61页。
    ①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徐复观文集》,湖北出版社,第353页。
    ①戴表元《剡源文集》卷十三,《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4册,第175页。
    ②海德格尔《人,诗意的安居——海德格尔语要》,远东出版社,1995年版,第87页。
    ①龚翔麟《山中白云词序》,《唐宋词汇评》,第4138页。
    ②海德格尔《人,诗意的安居——海德格尔语要》,远东出版社,1995年版,第87页。
    ③海德格尔《林中路》,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
    ④David Wyatt. Prodigal sons[M].Balrimore and London: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0转引自曲瑜真《流浪与回归:论海明威小说中的本源意识》,《东方论坛》2008年第5期。
    ①方智范、邓乔彬等《中国古典词学理论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1页。
    ①周必大《文忠集》卷六十三,《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47册,第661页。
    ②杨万里《诚斋集》卷一百七,《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61册,第354页。
    ③戴复古《石屏诗集》卷一引黄玉林语,《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65册,第553页。
    ④杨万里《诚斋集》卷一百二十六,《文渊阁四库全书》。
    ⑤陈造《江湖长翁集》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66册,第16页。
    ⑥俞德邻《佩韦斋集》卷十一,《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89册,第85页。
    ⑦方回《桐江续集》卷二十八,《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3册,第594页。
    ⑧周紫芝《太仓稊米集》卷五十二,《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41页,第381页。
    ①袁甫《蒙斋集》卷十九,《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75册,第554页。
    ②王十朋《梅溪集》前集卷十七,《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51册,第265页。
    ③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宋人的言论中得到印证,如游诚跋苏养直墨迹云:“后湖胸中本无轩冕,是以风神笔墨皆自萧散,非慕名隐居者比也。”所谓萧散,也即含有简远之韵味的意思。见罗大经《鹤林玉露》甲编卷五,《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5213页。
    ①参前一章第二节《姜夔词的隐逸文化观照》
    ②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92页。
    ③《唐宋词集序跋汇编》第31页。
    ④参李泽厚《美学三书》第161页。
    ⑤张惠民、张进《士气文心:苏轼文化人格与文艺思想》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85页。
    ⑥参李泽厚《美学三书》第159-162页。
    ①贺裳《皱水轩词筌》,《词话丛编》,第697页。
    ②陈师道《后山诗话》,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09页。
    ③陈师道《后山诗话》引“世语”,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312页。
    ④张德瀛《词徵》卷五引“长乐陈翼”语,《词话丛编》,第4158页。
    ⑤曾健《东坡词拾遗跋》,《唐宋词集序跋汇编》,第30页。
    ⑥刘辰翁《辛稼轩词序》,段大林校点《刘辰翁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84页。
    ⑦黄庭坚《跋子瞻醉翁操》,《唐宋词集序跋汇编》,第29页
    ⑧黄庭坚《跋东坡乐府》,《唐宋词集序跋汇编》,第29页。
    ⑨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六
    ⑩胡寅《酒边词序》,《唐宋词集序跋汇编》,第117页。
    11王灼《碧鸡漫志》卷二,《词话丛编》,第83页。
    ①陆游《跋东坡七夕词后》,《唐宋词集序跋汇编》,第30页
    ②汪莘《方壶诗余自叙》,《唐宋词汇评》(两宋卷),卷394页。
    ③胡寅《酒边词序》,《唐宋词集序跋汇编》,第117页。
    ④关注《石林词跋》,《唐宋词汇评》(两宋卷),第1206页。
    ⑤黄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唐宋词汇评》(两宋卷),第1324页。
    ①陈应行《于湖先生雅词序》,《唐宋词汇评》第2179页。汤衡《张紫微雅词序》也有类似评论。
    ②刘克庄《后村大全集》卷一百八十《诗话续集》,《唐宋词汇评》第2013页。
    ③陆游《长短句序》(《渭南文集》卷十四),《陆放翁全集》,北京市中国书店,1986年版,第80页。
    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⑤谭元春《辛稼轩长短句序》《唐宋词汇评》第2309页。
    ⑥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六,《词话丛编》第3925页。
    ⑦朱德润《马远潇湘八景图跋》,《南宋院画录》卷六引《存复斋集》,《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29册,第632页。
    ⑧徐渭《书夏珪山水卷后》,同上引《徐文长集》,《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29册,第622页。
    ⑨毛晋《后村别调跋》,《唐宋词汇评》第3095页。
    ⑩参第五章第三节《同为辛派、判然有别——刘克庄、吴潜的隐逸词比较论》
    ①张其锦《梅边吹笛谱序》引凌廷堪语,陈乃乾辑《清名家词》,上海书店,1982年版。
    ②周密《齐东野语》,《宋元笔记小说大观》本,第5571页。
    ③周密《齐东野语》,《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一本,第5571页。
    ④参韦政通《中国思想史》上海书店,2003年版,第441页。林同华主编《宗白华全集》第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75页。
    ⑤苏轼《书唐氏六家后》,《苏轼文集》,第2206页。
    ⑥苏轼《跋秦少游书》,《苏轼文集》,第2194页。
    ⑦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苏轼文集》,第2124页。
    ⑧张惠民、张进《士气民心:苏轼文化人格与文艺思想》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94页。
    ①李康化《从清旷到清空——苏轼、姜夔词学审美理想的历史考察》文学评论,1997年第6期。
    ②徐清泉《论隐逸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发展中的意义》文学评论,2000年第4期。
    ③参本章第一节第二节。
    ④沈义父《乐府指迷》,《词源注、乐府指迷笺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48页。
    ⑤周密《齐东野语》,《宋元笔记小说大观》本,第5571页。
    ⑥陆辅之《词旨》,《词话丛编》第301页。
    ⑦郭麐《灵芬馆词话》卷一,《词话丛编》第1503页。
    ⑧刘熙载《词概》,《词话丛编》,第3694页。
    ⑨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八,《词话丛编》第3961页。
    ⑩郭麐《无声诗馆词序》,(《灵芬馆杂著》卷二),《唐宋词汇评》第2707页。
    ①唐圭璋《全宋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4445页。
    ②董其昌《容台别集》卷四
    ③《樊榭山房全集》卷四《张今流红螺词序》
    ①谢稚柳《<董源、巨然合集>序》,《中国古代书画研究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6页。
    ②林同华主编《宗白华全集》第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81页。
    ③参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
    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论画山水树石》,《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12册,第290页。
    ⑤荆浩《笔法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12册,第425页。
    ⑥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论画山水树石》,《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12册,第290页。
    ⑦荆浩《笔法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12册,第425页。
    ⑧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十《唐朝下》,《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12册,第350页。
    ⑨徐清泉《中国传统人文精神论要——从隐逸文化、文艺实践及封建政治的互动分析入手》,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295页。
    ①《珊瑚网》卷三十二引柯九思跋《赵孟俯秋郊饮马图》语,《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18册,第609页。
    ②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徐复观文集》第四卷,第367页。
    ③韩经太《宋词:对峙中的整合与递嬗中的偏取》,载《文学评论》,1995年第5期。
    ④唐圭璋《全宋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812页。
    ⑤郭思《林泉高致序》,《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12册,第573页。
    ⑥黄庭坚《次韵子瞻题郭熙画秋山》,《山谷诗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72页。
    ⑦谢赫《古画品录》,《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12册,第3页。
    ⑧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同上,第151页。
    ①李泽厚《美的历程》“韵外之致”,《美学三书》,第154页。
    ②黄休复《益州名画录》,《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12册。
    ③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12册,第480页。
    ④拙文《初日芙蓉晓风杨柳——论秦观词境中的“清”》,《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6月第2期。
    ⑤魏庆之《魏庆之词话》,《词话丛编》第210页。
    ⑥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八,《词话丛编》第3969页。
    ①钱钟书《七缀集》,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8页。
    ②顾随《稼轩词说序》,《唐宋词汇评》第2346页。
    ③周济《且介斋论词杂著》,《词话丛编》第1633页。
    ④戈载《宋七家词选·吴君特词选跋》,转引自《唐宋词汇评》(两宋卷),第3307页。
    ⑤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二《论顾陆张吴用笔》,《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12册,第294页。
    ⑥岳仁译注《宣和画谱》,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第378页。
    ⑦冯金伯辑《词苑萃编》卷三引《名画记》,《词话丛编》,第1809页。
    ⑧唐圭璋《全宋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4451页。
    ①唐圭璋《全宋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4385页。
    ①陈廷焯《词坛丛话》,《词话丛编》第3719页。
    ①刘毓盘《词史》,上海书店,1985年版,第23页。
    ②龙榆生《中国韵文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73页。
    ③龙榆生《中国韵文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74页。
    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四一
    ⑤王国维《人间词话》,《词话丛编》第4241页。
    ⑥邓乔彬《唐宋渔父词的文人化发展》,文史哲,2009年第1期。
    ①邓乔彬《词的由中唐至宋初之变与文化转换》,载《词学廿论》第9页。
    ②具体论证可参看附录《论中唐文人词体制的确立》
    ①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一百九六《张志和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609页。
    ②颜真卿《颜鲁公集》卷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62页。
    ③《玄真子提要》,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库全书研究所整理,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948页。
    ④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9月版,第7页。
    ①脱脱《宋史·职官制》卷一一七○
    ②脱脱《宋史·职官制》卷一一七○
    ③关于祠禄制度与宋代隐逸词的关系将另撰文论述,这里只作简要概括
    ①王夫之《宋论》卷四,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87页。
    ①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六,见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925页。
    ②《宋史》卷四百十八,《吴潜传》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2518页。
    ①李康化《从清空到清旷——苏轼、姜夔词学审美理想的历史考察》,《文学评论》,1997年,第6期。
    ②李泽厚《美的历程》“韵外之致”,载《美学四书》,李泽厚著,安微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46页。
    ③《樊榭山房全集》卷四《张今流红螺词序》
    ④徐清泉《中国传统人文精神论要——从隐逸文化、文艺实践及封建政治的互动分析入手》,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295页。
    《白居易集校笺》,(唐)白居易撰、朱金城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避暑录话》,(宋)叶梦得撰,《宋元笔记小说大观》本
    《碧鸡漫志》,(宋)王灼撰,《词话丛编》本
    《白雨斋词话》(清)陈廷焯撰,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北宋文人与党争》,沈松勤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笔法记》,(宋)荆浩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词源注》,张炎著、夏承焘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词源疏证》,蔡桢疏证,中国书店1985年版
    《词旨》,(元)陆辅之,《词话丛编》本
    《春秋集义》,(宋)胡安国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诚斋集》,(宋)杨万里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词话丛编》,唐圭璋编著,中华书局2005年版
    《词学论丛》,唐圭璋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词品》(明)杨慎撰,《词话丛编》本
    《词坛丛话》,(清)陈廷焯撰,《词话丛编》本
    《词则》,(清)陈廷焯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词苑萃编》,(清)冯金伯辑,《词话丛编》本
    《词徵》,(清)张德瀛撰,词话丛编本
    《词概》,(清)刘熙载撰,词话丛编本
    《词综》,(清)朱彝尊、汪森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页。
    《陈了翁年谱》,北京图书馆年谱丛刊
    《词林纪事》,(清)张思岩编撰,成都古籍书店1982年版
    《词史》,刘毓盘著,上海书店,1985年版
    《词曲史》,王易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词学廿论》,邓乔彬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晁补之词编年笺注》,乔力笺注,齐鲁书社,1992年3月版
    《词学》(第二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词学》(第十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词学》(第十四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敦煌曲辞总编》,任半塘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东轩笔录》,(宋)魏泰撰,中华书局1983年版
    《东坡志林》,(宋)苏轼撰,中华书局1981年版
    《二老堂诗话》,(宋)周必大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二程集》,程颐、程灏著,中华书局1981年版
    《范文正公年谱》,(宋)楼钥撰,北京图书馆年谱丛刊
    《发生认识论原理》,(瑞士)皮亚杰,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高士传》,(晋)皇甫谧撰,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古今词话》,(宋)杨湜撰,《词话丛编》本
    《古今事文类聚》,(宋)祝穆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癸辛杂识》,(宋)周密撰,《宋元笔记小说大观》本
    《古今词话》(,清)沈雄撰,《词话丛编》本
    《古今词统》,(明)卓人月、(明)徐士俊辑,影印明崇祯刻本
    《归去来兮——隐逸的文化透视》,张立伟著,三联书店1995年版
    《古代士人的处世之道》,王继如、杨墨秋著,华文出版社1997年版
    《汉书》,班固撰,中华书局1986年版
    《画品》,(南齐)谢赫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画墁录》,(宋)张舜民撰,《宋元笔记小说大观》本
    《黄山谷刀笔》,(宋)黄庭坚,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
    《黄庭坚传记资料》,天一出版社1982年版
    《后山诗话》,(宋)陈师道撰,何文焕辑《历代诗话》本
    《后村先生大全集》,(宋)刘克庄著,四部丛刊本
    《后村词笺注》,(宋)刘克庄著、钱仲联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鹤林玉露》,(宋)罗大经撰、王瑞来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
    《浩然斋雅谈》,(宋)周密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滹南诗话》,(元)王若虚撰,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
    《蕙风词话》,(清)况周颐撰,词话丛编本
    《蒿庵论词》,(清)冯煦著,词话丛编本
    《樊榭山房全集》,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台湾文海出版社,1977年版
    《荷尔德林诗的阐释》,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鉴诫录》,何光远撰,《丛书集成初编》本
    《涧泉日记、西塘耆旧续闻》,(宋)韩淲、(宋)陈鹄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鸡肋集》,(宋)晁补之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姜白石词编年笺校》,(宋)姜夔著、夏承焘笺校,1981年新1版
    《江湖长翁集》,(宋)陈造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宋)李心传撰,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建炎以来朝野杂录》,(宋)李心传撰、徐规点校,中华书局2000年版
    《稼轩词编年笺注》,(宋)辛弃疾著、邓广铭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江南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金元词论稿》,赵维江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精神的折射——中国山水画与隐逸丈化》,陈传席、刘庆华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
    《老子校释》,朱谦之撰,中华书局1984年版
    《刘禹锡集》,(唐)刘禹锡撰、卞孝萱校订,中华书局1990年版
    《冷斋夜话》(宋)释惠洪撰,宋元笔记小说大观本
    《陆放翁全集》,(宋)陆游,北京市中国书店1986年版
    《刘辰翁集》,(宋)刘辰翁撰,段大林校点,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历代名臣奏议》,(明)杨士奇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六研斋笔记》,(明)李日华编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蓼园词评》(清)黄蓼园撰,《词话丛编》本
    《灵芬馆词话》,(清)郭麐,《词话丛编》本
    《历代诗话》,何文焕辑,中华书局1981年版
    《龙榆生词学论文集》,龙榆生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灵豁词说》缪越、叶嘉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陆游年谱》,于北山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六朝隐逸诗研究》,沈禹英著,台北国立政治大学,1993年版
    《陆放翁诗词选》,疾风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金元词通论》,赵维江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林中路》,海德格尔著,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历代名画记》,(宋)张彦远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林泉高致集》,(宋)郭思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茅亭客话》,(宋)黄休复撰,《宋元笔记小说大观》本
    《渑水燕谈录》,(宋)王辟之撰,中华书局1981年版
    《梅溪集》,(宋)王十朋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章定《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卷五,丈渊阁四库全书本
    《美学三书》,李泽厚著,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明一统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冒鹤亭词曲论文集》,冒广生著、冒怀辛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能改斋漫录》(宋)吴曾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南村辍耕录》,(元)陶宗仪撰,笔记小说大观本
    《廿二史札剳记》,(清)赵翼撰、曹光甫点校,凤凰出版社2008年版
    《南宋院画录》,(清)厉鹗辑,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南宋词史》,陶尔夫、刘敬圻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南宋遗民诗人群体研究》,方勇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评本朝乐章》,(宋)晁补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佩韦斋集》,(宋)俞德邻,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曝书亭集》,(清)朱彝尊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佩文斋书画谱》,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全唐五代词》,曾昭岷、曹济平、王兆鹏、刘尊明主编,中华书局1999年版
    《全宋词》,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中华书局1999年新1版
    《樵歌》,(宋)朱敦儒著,邓子勉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青山集》,(宋)赵文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齐东野语》,(宋)周密撰,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
    《清波杂志》,(宋)周煇撰,宋元笔记小说大观本
    《清容居士集》,(元)袁桷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且介斋论词杂著》,(清)周济撰,词话丛编本
    《钱钟书论学文选》,花城出版社1990年版
    《清诗史》严迪昌著,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容台别集》,(清)董其昌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人间词话》,王国维撰,《词话丛编》本
    《人的潜能与价值》,马斯洛等著、林方主编,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人,诗意的安居——海德格尔语要》,海德格尔著,远东出版社1995年版
    《日本填词史话》,(日)神田喜一郎,程郁缀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诗经注析》,程俊英、蒋见元著,中华书局1991年版
    《史记》,司马迁撰,中华书局2006年版
    《三国志》,陈寿撰,裴松之注,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
    《十国春秋》,吴任臣撰,中华书局1983年版
    《说文解字注》,许慎撰,段玉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诗品集注》,钟嵘著、曹旭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四书章句集注》(宋)朱熹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
    《苏轼文集》,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版
    《苏轼诗集》,(清)王文诰集注、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1982年版
    《苏轼词编年校注》,邹同庆、王宗堂校注,中华书局2002年版
    《苏辙集》,(宋)苏辙撰,高秀芳等点校,中华书局1990年版
    《山中白云词》,(宋)张炎撰、吴则虞校辑,中华书局1983年版
    《山谷集》,(宋)黄庭坚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涑水纪闻》,(宋)司马光撰,中华书局1997年版
    《宋名臣言行录》,(宋)李幼武纂集,丈渊阁四库全书本
    《石林诗话》,(宋)叶梦得著,何文焕《历代诗话》本
    《四朝闻见录》,(宋)叶绍翁,中华书局1989年版
    《诗人玉屑》,(宋)魏庆之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石屏集》,(宋)戴复古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史全文》,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诗源辨体》,许学夷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剡源文集》,(元)戴表元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六十名家词》,汲古阁本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纪昀等撰,四库全书研究所整理,中华书局1997年版
    《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宋史》(元)脱脱等撰,中华书局1977年版
    《宋史纪事本末》,(明)陈邦瞻撰,见《历代纪事本末》第二册,中华书局
    《宋论》,(清)王夫之撰,中华书局1964年版
    《宋诗纪事》,(清)厉鹗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清)周济撰,《词话丛编》本
    《宋遗民录》,《丛书集成新编》本
    《宋词纪事》,唐圭璋辑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宋元词话》,施蛰存等辑录,上海书店1999年版
    《宋词通论》,薛若砺著,上海书店1985年
    《士与中国文化》,余英时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宋诗选注》,钱钟书选注,人民文学出版2005年第3版
    《宋南渡词人群体研究》,王兆鹏著,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版
    《宋词题材研究》,许伯卿著,中华书局2007年版
    《宋词文化与文学新视野》,沈家庄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宋代词学资料汇编》,张惠民编,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苏轼》,王水照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宋代咏物词史论》,路成文著,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宋前隐逸诗研究》,霍建波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宋代的隐士与文学》,刘文刚著,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私人领域的变形——唐宋诗歌中的园林与玩好》,杨晓山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生死攸关——李贺诗歌的哲学解读》,廖明君著,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
    《士气文心:苏轼文化人格与文艺思想》,张惠民、张进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珊瑚网》,(明)汪砢玉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代文化与文学研究》,张海鸥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陶渊明集》,(晋)陶渊明著、逯钦立校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
    《坛经》,(唐)惠能,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
    《唐摭言》,(唐)王定保撰,《宋元笔记小说大观》本
    《太平广记》,(宋)李昉等编著,中华书局1961年版
    《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宋)黄异撰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宋)胡仔撰,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程史》,(宋)岳珂撰,上海古籍出版社《宋元笔记小说大观》本
    《铁围山丛谈》,(宋)蔡絛撰,中华书局1983年版
    《太仓稊米集》,(宋)周紫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桐江续集》,(元)方回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图绘宝鉴》,(元)夏文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唐诗纪事》,(清)计有功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铁网珊瑚集》刻本,(清)沈镜堂编,石室山房清同治9年
    《听秋声馆词话》,丁绍仪撰,《词话丛编》本
    《唐宋词论丛》,夏承焘著,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唐声诗》,任半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唐宋词简释》,唐圭璋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俞陛云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唐五代词选注》,龙榆生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唐宋词格律》,龙榆生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唐宋词史》,杨海明著,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唐宋词论稿》,杨海明著,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唐宋词美学》,杨海明著,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唐宋词通论》,吴熊和著,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唐宋词汇评》,吴熊和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唐宋词集序跋汇编》,金启华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唐宋词史论》,王兆鹏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唐宋词流派史》,刘扬忠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唐五代词学思想史》,徐安琪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
    《唐宋词分类选讲》,王兆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唐宋隐逸词史论》,路成文著,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唐五代北宋、前期词之研究——以诗词互动为中心》,董希平著,昆仑出版社2006年版
    《唐五代北宋词研究》,(日)村上哲见著、杨铁婴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唐宋士风与词风研究》,张再林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唐诗杂论》,闻一多著,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
    《谈艺录》,钱钟书著,三联书店,2008年版
    《文选》,(梁)萧统编、(唐)李善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王文公文集》,(宋)王安石撰,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魏庆之词话》,(宋)魏庆之撰,《词话丛编》本
    《闻见后录》,(宋)王鞏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文忠集》,(宋)周必大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武林旧事》,(宋)周密撰,《东京梦华录》(外四种),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
    《汪元量集校注》(宋)汪元量著、胡才甫校点,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魏晋南北朝文学论集》,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王瑶全集》(卷一),王瑶撰,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晚唐五代江浙隐逸诗人研究》,王小兰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
    《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撰,中华书局1975年版
    《湘山夜录》,(宋)文莹撰,《宋元笔记小说大观》本
    《辛稼轩诗文笺注》,(宋)辛弃疾著、辛更儒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续资治通鉴》,(清)毕沅撰,中华书局1957年版
    《湘绮楼评词》,(清)王闿运撰,《词话丛编》本
    《西圃词说》,(清)田同之撰,《词话丛编》本
    《辛弃疾论丛》,刘乃昌著,齐鲁书社1979年版
    《新兴与传统——苏轼词论述》,保佳昭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元史》,(明)宋濂等撰,中华书局1976年版
    《艺文类聚》,(唐)欧阳询编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颜鲁公集》(唐)颜真卿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于湖先生文集》,(宋)张孝祥著、徐鹏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乐府诗集》,(宋)郭茂倩撰,中华书局1979年版
    《游宦纪闻》,(宋)张世南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直斋书录解题》,陈振孙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瀛奎律髓汇评》,(元)方回撰、李庆甲集评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乐府指迷》,沈义父,《词话丛编》本
    《艺苑卮言》,(明)王世贞撰,《词话丛编》本
    《雨村诗话》,(清)李调元撰,《词话丛编》本
    《元诗选(二集)》,(清)顾嗣立编,中华书局1987年版
    《御选历代诗余》,(清)沈辰垣、王奕清等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元初宋金遗民词人研究》,牛海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由宫体到隐逸》,洪顺隆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版
    《元代文人心态》,么书仪著,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版
    《隐逸人格》,陈洪著,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隐士与中国古代文学》,李生龙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庄子集释》,(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中华书局2004年版
    《张耒集》,(宋)张耒撰,中华书局1990年版
    《侯鲭录》,(宋)赵德邻,《宋元笔记小说大观》本
    《张载集》,(宋)张载著,中华书局1987年版
    《醉翁谈录》,(宋)罗烨撰,《笔记小说大观》本
    《朱子语类》,(宋)黎靖德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
    《郑思肖集》,(宋)郑思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渚山堂词话》,(明)陈霆撰,《词话丛编》本
    《中吴纪闻》,(宋)龚明之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昭昧詹言》,(清)方东树撰,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张炎词研究》,杨海明著,齐鲁书社1989年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韵文史》,龙榆生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中国思想史》(第二卷),葛兆光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中西交通史》,方豪著,岳麓书社1987年版
    《中国通史》,韦政通著,上海书店2003年版
    《宗白华全集》,林同华主编,第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中国古代诗人的仕隐情结》,木斋等著,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历代文论选》,郭绍虞主编,中华书局1962年版
    《中国人》,林语堂著,学林出版社1994年版
    《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美]宇文所安著、郑学勤译,三联书店2004年版
    《中国诗史》,阮侃如、冯沅君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中国诗史》,(日)吉川幸次郎著、章培恒等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周密及其词研究》,金启华、萧鹏著,齐鲁书社1993年版
    《中国艺术精神》,徐复观著,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四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中国人性史论·先秦篇》,徐复观著,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3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中国抒情传统的转变:姜夔与南宋词》,(美)林顺夫著、张宏生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论要——从隐逸文化、文艺实践及封建政治互动分析入手》,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中国词学理论批评史》,方智范、邓乔彬、周圣伟、高建中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中国山水画史》,陈传席著,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古代书画研究十论》,谢稚柳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中国画学全史》,郑午昌著,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年版
    《中国隐逸文化》,孙适民、陈代湘著,湖南出版社1997年版
    《论文人渔父词(中唐至元)》,王岩,陈庆元教授指导,2006年9月
    《乱离时代的“尘外之想”—朱敦儒隐逸思想和隐逸词研究》,季夫萍,福建
    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汤江浩教授,2005年4月
    《苏轼与辛弃疾隐逸词之比较》,谭小明,内蒙古硕士学位论文,杨新民教授指导,2008年6月
    《略论唐宋词中的陶渊明意象》,殷春华,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杨海明教授指导,2006年4月
    《宋遗民词的隐逸文化阐释》,丁楹,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沈家庄教授指导,2003年4月
    《论苏轼词的出世倾向》,肖培民,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王勇副教授指导,2008年4月
    《论宋代隐逸词》,王伟伟,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邓红梅教授指导,2002年
    《南宋隐逸词简论》,万自强,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杨海明教授指导,2006年
    《南宋后期的寒士词人群研究》,刘宝侠,苏州大学硕士论文,杨海明教授指导,2008年
    《南宋遗民词人研究》,丁楹,北京大学博士论文,程郁缀教授指导,2006年6月
    《唐宋贬谪词研究》,张英,苏州大学博士论文,杨海明教授指导,2009年6月
    [1]陈廷焯.词坛丛话[M].唐圭璋.词话丛编[C].北京:中华书局.2005.
    [2]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吴熊和.唐宋词通论.商务印书馆.2003.
    [4]刘禹锡.《刘禹锡集》.中华书局.1990.
    [5]元稹.乐府古题序[A].元氏长庆集[M].四部丛刊本.
    [6]李昉等。太平广记(卷二十七)[M].北京.中华书局.1961.
    [7]刘毓盘.词史[M].上海:上海书店.1985.
    [8]龙榆生.中国韵文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9]邓乔彬.唐宋渔父词的文人化发展[J].文史哲.2009.1.
    [10]施蛰存.张志和及其渔父词[A].词学(2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11]王易.词曲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12](宋)郭茂倩.乐府诗集[M].中华书局.1979.
    [13]龙榆生.唐宋词格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4]夏承焘.唐宋词论丛[M].上海: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
    [15]任半塘.唐声诗(下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6]王兆鹏.南渡词人群体研究[M]台湾:文津出版社.1992.
    [17]神田喜一郎.程郁缀等译.日本填词史话·填词的滥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