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科举与小说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科举和小说共同繁荣于明清两朝五百余年,两者在小说作者的笔下密切地联系起来,这不仅仅表现在明清小说大量反映科举内容、文人借助小说抒发对科举亦爱亦恨、亦喜亦憎的情感上,更表现在小说作者深层的创作思维当中。明清小说涉及的科举制度、科举社会,一方面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一方面促使小说形成了稳定的情节模式。科举的主试文体八股文与小说相互影响,小说要素融入了八股文,八股文要素也被纳入小说的结构和行文中,分别出现了游戏八股文和八股气息浓厚的小说作品。
     明清科举与小说的结合研究,主要侧重于科举制度本身及其主试文体对小说的影响两个方面,同时兼顾这种影响的相互性、复杂性和深层性。对此不必作一个好坏评定,只需立足小说文本,从客观事实出发,拈出各个方面的影响,进而解释明清小说中因涉及科举而存在的共性特征。
     论文由导论、正文和结论组成。导论主要综述本论题的研究现状,概述和界定研究对象,明确论文的研究范围。
     论文正文共分八章。第一章对明清小说作者的科举经历和身份进行了查考、统计,由此确定明清科举与小说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为以下七章的论述提供一个基础。小说作者是明清科举与小说联系的桥梁,他们生活在科举社会中,绝大多数都走读书、习业、中举、做官这条文人道路,他们的一切生活几乎都与科举有关。查考、统计已知的明清小说作者,联系具体的作品、序、跋和小说作者的其他文学著作发现,小说作者与科举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反映在小说的诸多特征当中,他们的科举经历、科名高低,无不影响其投身小说创作的原因,以及小说创作的宗旨、内涵和倾向,不同科举身份的小说作者群体与小说类型之间还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对应关系。很多明清小说作者同时也是八股文作者,这种双重身份让科举和小说结下了不解之缘。小说作者长期习业八股,多次参加科考,科举给他们带来了中式后的喜悦、落第后的悲楚,他们对科举有着复杂的态度和情感。面对科举制度和八股文中愈加严重的积弊,他们大加指责和批判,甚至逐渐失去投身举业的热情;面对文人理想实现的必要条件和科举的实际效用,他们又不得不研习举业,奔走科场,并时常给予科举以肯定和赞扬。小说作者对待科举的复杂态度是明清小说大量涉及科举的一个动因,也是小说反映科举内容尤为繁复的根源之一。
     第二章着重考析明清小说中涉及的部分科举资料,主要包括明清科举在实行过程中的童、乡、会、殿试资料,以及与科举制度存在差异的内容。明清小说作者极为熟悉并乐于记述科举制度,明清科举的各级考试都在小说中有所表现。小说作者为了表示自己对科举的态度,或者为情节设置的需要,他们并不按史料中制度化、原则化和机械化的记载方式谈论科举内容,也不一定按实际规制述写科举制度,但是,对科举制度的相关问题,他们不会妄加虚构,这对我们了解明清科举制度的实行情况有莫大帮助。小说中涉及的很多科举制度比科举文献记载的更真实、更详细,这些内容作为明清科举的现实反映,在一定程度上有着补史和佐史的功用,完全可以视作文献资料。明清两朝科举制度大体相同,但仍然存在一些差异,尤其清朝在满族政权的统治下,满人与汉人的科考差别甚多,小说作品对明清两朝、清代满汉两族,以及科举制度的规制与实行之间的诸多差异均有反映。
     第三章是对明清科举社会诸种现象的考述。科举是明清时期的主要标识,一切社会心理、社会习俗、社会活动都与科举保持着密切联系。文人是重要的社会群体,科举是文人的生活中心,科举作为唯一的选人方式,深刻地影响了文人,它能够改变文人的身份和地位,文人往往为了应考科举而勤学苦读,这成为他们致力于举业的最大动力,他们的生活、思维、心态以及社会活动也因此打上了科举的烙印。明清时期的教育体系主要由学校、私塾和书院构成,它们分别承担各自的教授任务,有着相互补充的作用,但在科举考试的主导之下,三者逐渐合流,走向统一,都成为以科举为中心的教育机构和专为应考的教育基地。与这种现象相伴出现的是教材的变化,除了文人应该学习的正统经书、子史典籍之外,八股文选本风行一时,甚至成为唯一的教学文本。明清世风也受科举影响,婚姻观念、社会风俗、文人集会和游戏无不以科举为中心,呈现出科举社会的各种姿态,这一切在明清小说中表现得要为鲜活。
     第四章设置两个个案分析。与科举密切相关的明清小说有很多,通过对具体小说作品的探讨和分析,可以更容易理解和把握科举及其主试文体——八股文与小说的联系,从而给人以具体认知,避免论述宽泛的弊端。同时,个案分析在论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为上文科举与小说的综合论述提供一些具体参照,又为下文探讨八股文与小说的相互影响提供一个事例基础。
     第五章着重阐述小说对八股文的影响。八股文是明清科举的主试文体,八股文与小说的结合研究不能仅局限于小说作者看待八股文的态度上,二者在文体上也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分别在各自的文体内形成新的特征。随着小说的流行,它广泛地被文人阅读和接受,一些八股文作者不再一味地遵循正统,他们以游戏的态度进行写作,将小说的叙事方式、语言、人物等诸种要素和写作笔法融入八股文,借八股文的文体形式,表达其游戏初衷,形成了小说化的游戏八股文。
     第六章是从文体的角度探讨八股文对明清小说的影响。明清小说作者长期研习八股文,形成了八股文式的惯性思维,当他们涉足小说领域时,八股笔法和惯性思维也在有意无意之间融入小说创作。八股文讲究围绕题意、紧抓主线、对股布局,小说作者在创作时也渗透着这种八股文的结构意识,并且他们以时文为小说,将八股文的行文语言作为小说的语言,甚至在小说中模仿八股文解释儒家经典,大谈八股文的写作技巧,使用八股术语。他们多角度、多样化地将八股文要素与小说文体结合起来,使小说在结构和语言上都带有鲜明的八股文特征。
     第七章从八股文对明清小说理学主旨的影响方面进行了考述。理学是八股文的主旨要求,也是众多小说作者的文化取向,小说作者在借鉴八股笔法进行创作时,儒家理学也尽显其中,这使得明清小说在许多场合下与八股文一样,成为阐释儒理的一种文体。八股文的理学主旨在明清两朝的不同时期发生着变化,小说作者的理学意识和作品的理学内容也随之发生着变化。此外,在很多情况下,明清小说的理学内容是通过与科举相关的人物、事件和语言来表现的,小说的理学色彩与科举、八股文密不可分。
     第八章重点剖析明清小说评点对八股文评点的借鉴。明清时期的小说还未形成专门的、体系完整的理论评价系统,但是小说理论散见于各种小说评点中,而小说评点时常借用八股文写作理论及其评点理论。明清文人很多都涉足小说评点,并形成了一个评点群体,他们在评点过程中,常常使用的八股文评点理论经过改造和转化,不仅具有小说评点功能,还可以指导小说创作。小说的评点方式与八股文评点方式几乎相同,不同的方式侧重于不同的评点内容。在评点体式上,小说评点者借用八股文的行文模式,甚至把评点文字当作八股文来写,使小说评点带有浓重的八股文风格和特色。借用八股文相关理论评点小说虽然有所局限,但它确实丰富了小说评点,小说理论也由此得到完善。
     结论基于正文的考论,对明清小说受科举影响这一问题从整体和宏观上进行了论说,揭示出明清小说繁荣和共性特征形成的原因之一。科举及其主试文体与小说的结合,不仅体现在诸种表象特征上,更体现在小说作者的创作思维当中。由于明清小说作者对科举和八股文的依赖心理,他们的创作思维逐渐形成惯性,这种惯性思维从更深的层面上稳定了小说的情节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明清小说的繁荣。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and the novel common prosperity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more than 500 years. The both had related closely in the novel author’s writing. This not only displayed in the novel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massive reflection imperial examination and the writer expresses the emotion of liking and hating which with the novel. It displayed in the in-depth creation thought of the novel author even more.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and society that was involving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novel had certain historical data value. It also urged the novel to form the stable plot pattern. The Eight-legged essay which was the main examination style and the novel mutual influence. The novel essential factor integrated the Eight-legged essay. The Eight-legged essay essential factor also integrated the structure and the issue document of the novel. It presented the game Eight-legged essay and the novel with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Eight-legged essay separately.
     The union research betwee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mperial examination and novel, mainly stresses on the two aspects that was the influence from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itself and the main literary style to the novel. Simultaneously gave dual attention to the reciprocity, the complexity and the in-depth of the influence. Regarding it did not need to make a quality the evaluation. We only need base the novel text, embarks from the fact, picks up each aspect influence, and then explanate the general characters involving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which in the clear novel exists.
     The paper composed by the introductory remarks, the main text and the conclusion. The introductory remarks summarize this thesis the research present situation mainly, Outline and limits the object of study, clear about the range of the study.
     The paper main text including eight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has carried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statistics to the novel author's imperial examination experience and the status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t can determined the close relation betwee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mperial examination and the novel from that. It provides a foundation for the following seven chapter of elaboration. The novel author is the bridge relate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mperial examination and the novel. They live in the society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The majority walks the article humanity rosd of the studies, the industry, to be selected, to serve as an official. Their all lives nearly related with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It investigating and statisting the known novel author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relating to the concrete works, foreword, postscript and novel author’s other literature works discover that, the relation between novel author and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was reflecting to the man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ovel greatly. Their imperial examination experiences and the grade height were affecting the novel creation reason, the objective, the connotation and the tendency all. The different imperial examination status's novel author community and the novel type had also formed the relative stabilization 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s. Many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novel author simultaneously were also the Eight-legged essay author. This dual status let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and the novel have the indissoluble bond. The novel author studied the Eight-legged essay long-term. They participated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many times.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brought the joyful after the success and the sorrow failing the examination. Regarding to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the novel author had the complex manner. Facing the more and more serious abuse about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and the Eight-legged essay, they accusated and creited it, even lost the joins in lifts industry the enthusiasm gradually. Facing the essential condition of realing the writer ideal and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actual utility, they must study and participate the examination, and gave the affirm and the praise to it. The complex manner that the novel author treatint to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was the agent maaively which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y novel involing the examination. It also one of the reasons that the novel reflecting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content numerously.
     The second chapter is resiting analyzes the partial imperial examination material which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novel involves. It mainly includes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mperial examination in the child, the township, the meeting, the palace examination material implements in the process, and the content different from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novel author were extremely familiar and liking to record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All level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mperial examination had performed in the novel. The novel author discussed the content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by the way of recording not necessarily according to historical data institution, principle and mechanized, and didn’t record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according the actual rules, with expressing the manner to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or the needing for plot establishment. But, for the involved question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they didn’t fictionalize. It was helpful for us to understood the state of executing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which was involving in the novel were more real and detailed than the the documents. These contents were the reflection as the realistic had the action of suppling the historical data to a certain extent. It can be regard as the literature material definitely.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was more or less the same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ties. But they were different still. Especially under the ruling by the man nation in the Qing Dynasty,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of the nation of the man and the han had the differences very many. The actual variance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had reflected in the novel betwee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the nation of the man and the han, the rule and the implementation.
     The third chapter tests various kind of phenomena state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mperial examination society.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is the main marking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ime. All the social psychology, the social usage, the social activity related closely with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The writer is the important social group.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is the certer of the life.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was the only way of choosing person. It had affected the writer profoundly.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can change the status for writer. The writer diligently studies for taking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It was the biggest power for them to devoting the examination. The writer’s life, thought, the point of view and the social activity all had the mark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The education system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constituted with the school, the private school and the academy mainly. They undertook respective professor duty separately. They suppleted mutually. But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they flew together gradually and move towardthe unification. They became the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as the central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and the educational base which taking the examination. The teaching material had changed with appearing the phenomenon. The books of the Eight-legged essay were popurlation, but the Confucian classics and the history ancient books which the writer should studing. Even it became the only teaching text. The general mood of the society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ere also affected by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It was made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as the center to the marital idea, the social custom, the writer assembly and the games. It presented all kinds of posture about the society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All these displayed must for bright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novel.
     The fourth chapter establishes two case analyses. The novel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at having the closely relation with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were many. We can understand and grasp easily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and the Eight-legged essay and the novel, by throughing and discussing the concretd works. It can have the concrete impression for human, and avoid the elaborating the broad malpractice. At the same time, the case analysis can also play the role which carries on the task in the paper. It make a concrete reference for the synthesis elaboration about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and the novel. It can also provide the foundation for researching and discussing about the Eight-legge eaasy and the novel.
     The fifth chapter elaborates the influence from the novel to the eight-legged essay emphatically. The eight-legged essay is the important literary style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union research of the Eight-legged essay and the novel can not limit merely the manner about the Eight-legged essay for the novel author. They influented and seep mutually in the stylistically, and had formed the new characteristic on the literary style separately. Along unpopularity, the novel were read and accepted widely by the writer. Some Eight-legged essay author no longer constantly follew the legitimate. They were writing with the manner of the playing. They put the novel’s essential factors and the writing technique for exampor the narrative way, the language, the character and so on, to comprehense the Eight-legged essay. They expressed the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the game by the literary style of the Eight-legged essay. They made it forming the fictioniaing game Eight-legged essay.
     The sixth chapter discuss the influence from the eight-legged essay to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novel on the angle of literary style.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novel author study Eight-legged essay long-term. It had formed the Eight-legged essay-like inertia thought. When they steping in the novel domain, the Eight-legged essay writing technique and the inertia thought had also integrated the novel creation between unintentional. The eight-legged essay is fastidious regarding topic italy, grasps the master line, the stock layout tightly. The novel author also seep the structure consciousness of the Eight-legged essay when creating. And they taking the Eight-legged essay as the novel, put the language of the Eight-legged essay as the novel language. They even imitated the Eight-legged essay to explain the Confucianist classics, dicusse the way of writing Eight-legged essay and use the terminology. They connected the Eight-legge essay essential factor and the novel literary style with the multiple perspectived and the diversifical unify. They made the novel had bright Eight-legged essay characteristic in the structure and the language.
     The seventh chapter tests the influence on the Neo-Confucianism primary intention from the eight-legged essay to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novel. Neo-Confucianism was the Eight-legged essay primary intention request. It was also the numerous novel author's cultural orientation. Neo-Confucianism completely obvioused in the novel, when the novel author profiting from the Eight-legged essay writing technique to carry on the creation. It made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novel became a literary style of explaining the Confucian manages as the Eight-legged essay under many situations. The Neo-Confucianism of the Eight-legged essay had the change in different times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Neo-Confucianism consciousness of the novel author and content of the novel also had the change with the influencing. In addition, in many situations, the Neo-Confucianism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novel displayed by the character, the event and the lagnuage which relating to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The color of the Neo-Confucianism in the novel are inseparable with the imperial and the Eight-legged essay.
     The eighth chapter analyzes the critically punctuates model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novel to the eight-legged essay mainly.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novel had not formed the special and complete theory system of the appraisal. But, the novel theory can be see all kinds of the novel critically punctuates. The novel critically punctuated had often borrowed the Eight-legged essay theory and critically punctuates the theory. Many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riters step in the novel critically punctuate, and formed a community. In the process of the critically punctucates, they used the ready-made Eight-legged essay and critically punctuates theory. These theories after transformating by the novel author, it not only had the function of the critically punctuate, but also instruted the writing. The way of critically punctuate on the novel was same with the Eight-legged essay. The different way stressed different content on the critically punctuates. In the style of the critically punctuates, the critically punctuating borrew the issue pattern of the Eight-legged essay. They even treat the critically punctuates as the Eight-legged essay, and made the novel’s critically punctuates had the style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Eight-legged essay strongly. Borrowing corretate theories of the Eight-legged essay criticint the novel had the limitation though, it enriched the novel critically punctuate truly. The novel theory also had obtained the consummation from it.
     The conclusion has carried on macroscopically from the whole the dissertation to the question that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novel were affecting by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and promulgates one which of reasons prosperou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novel and the formal of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 based on the main text theory. The union betwee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and the important literary style and the novel not only manifested in various kind of the representation characteristic, manifested in the novel author’s creation thought. because of the novel author’s dependent psychology o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their creation thought had formed the inertia gradually. The inertia thought can stable the stratification of the novel in deeper on a certain function. It also promoted the prosperous of the novel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simultaneously to a certain extent.
引文
①卢前:《八股文小史》,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②潘光旦、费孝通:《科举与社会流动》,《社会科学》,1947年第1期。
    ③施子愉:《唐代科举制度与五言诗的关系》,《东方杂志》,第40卷第8期。
    ④曹道衡:《从明末清初科举制度看<儒林外史>》,《光明日报》,1954年12月19日。
    ⑤翦伯赞:《释<儒林外史>中提到的科举活动和官职名称》,《文艺学习》,1956年第8期。
    ⑥程千帆:《唐代进士行卷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⑦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①(日)冈本不二明:《从<情史>到<聊斋志异>:“科举与志怪”之二》,《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
    ②谢桃坊:《科举入仕与才子佳人的美满婚姻:中国文学大团圆结局剖析之二》,《古典文学知识》,1994年第2期。
    ①章笑力:《明清科举制与才子佳人小说的关系》,《浙江档案》,2003年第7期。
    
    ①张小钢:《金圣叹的文学批评与科举》,《清史研究》,2002年第1期,第91页。
    ②陈光:《八股文与金圣叹的“作题”论》,《重庆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第46页。
    ③金晓民:《明清小说评点与科举文化》,《明清小说研究》,2003年第2期。
    ①(清)允裪等奉敕撰:《钦定大清会典·殿试》卷三十一,《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19册,第248页。
    ②(清)缪艮辑:《文章游戏集成》,道光年间刻本。
    ①(清)王先谦:《庄子集解》卷七《外物第二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39页。
    ②(东汉)班固:《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38页。
    ③此类史籍如《隋书·经籍志》、《史通》、《旧唐书·经籍志》等。
    ④(清)刘廷玑:《在园杂志》卷二,《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137册,第49页。
    ⑤(清)纪昀、陆锡熊、孙士毅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四十《子部五十·小说家类一》,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834页。
    ①(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八,盛时彦:《姑妄听之跋》,天津:天津古籍书店1980年版,下册,第18页。
    ②(明)抱瓮老人:《今古奇观》姑苏笑花主人漫题,济南:齐鲁书社1985年版,第1页。
    ③(明)谢肇淛:《五杂俎》卷之十五《事部三》,《明代笔记小说大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二册,第1829页。
    ④(清)钮琇:《觚剩·续编》卷一《言觚》,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年版,第177页。
    ①(清)陈朗:《雪月梅》第五十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55页。
    ②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第十二篇《宋之话本》中提到:“然用白话作书者,实不始于宋。清光绪中,敦煌千佛洞之藏经始显露,大抵运入英法,中国亦拾其余藏京师图书馆;书为宋初所藏,多佛经,而内有俗文体之故事数种,盖唐末五代人钞。”《鲁迅全集》第九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10页。
    ③(清)俞樾:《茶香室丛钞》卷十七《评注稗官》,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89页。
    ①“任子”制度是指,二千石以上官员,可保送子弟一人到朝廷为郎。“赀选”制度是指,非商人之后家产拥有至十万钱者可以候选为郎。“察举制”是指,根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进行乡举里选,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尤其注重孝廉一科。
    ②(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七十《志四十六·选举二》,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六册,第1695页。
    ③(明)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八十一《科试考一》,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四册,第1539页。
    ①(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七十《志四十六·选举二》,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六册,第1694页。
    ②(明)申时行等修:《明会典》卷七十七《科举·殿试》,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51页。
    ③(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六十九《志四十五·选举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六册,第1675页。
    ④(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六十九《志四十五·选举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六册,第1690页。
    ⑤(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七十《志四十六·选举二》,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六册,第1696页。
    ⑥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一百八《志八十三·选举三》,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十二册,第3149页。
    ⑦(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七十《志四十六·选举二》,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六册,第1693页。
     ①(明)丘濬:《大学衍义补》卷九,《钦定四库全书荟要》本,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一册,第153页。
    ①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编:《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年版,第148页。
    
    ①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编:《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年版,第241页。
    ②黄强:《李渔研究》,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356页。
    ③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编:《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年版,第666页。
    ④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编:《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年版,第309页。
    ①(明)杨仪:《高坡异纂·序》,丁锡根编著:《中国历史小说序跋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上册,第127页。
    ②(明)焦竑:《焦氏类林》,李登:《刻焦氏类林引》,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上册,第418页。
    ③(清)梁章钜:《浪迹丛谈》卷一《浪迹》,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页。
    ④(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南邨跋(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一册,第31页。
    
    ①(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小引》,上?荷虾9偶霭嫔?1983年版,第1页。
    ②(清)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卷二《下第制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67页。
    ①(清)李伯元:《海天鸿雪记》茂苑惜秋生序,《李伯元全集》,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三册,第122页。
    ②(清)俞鸿渐:《印雪轩随笔·自序》,丁锡根编著:《中国历史小说序跋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上册,第492页。
    ③(明)《孔圣宗师出身全传》胡适跋,《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4页。
    ①(清)岐山左臣:《女开科传》第一回,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2页。
    ①(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一回(会校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上册,第15页。
    ①(清)天花才子:《快心编》第二集卷之五第十回,《古本小说集成》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中册,第470页。
    ②(清)李渔:《十二楼》卷三《三与楼》第一回,《李渔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九卷,第54页。
    ③(清)岐山左臣:《女开科传》第三回,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30页。
    ④(清)吴敬梓著,李汉秋辑校:《吴敬梓诗文集》卷四《词》,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3页。
    ①(清)天花才子:《快心编》第二集卷之二第三回,《古本小说集成》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中册,第122页。
    ②(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四回,杭州:西湖书社1981年版,下册,第632页。
    ③(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四回,杭州:西湖书社1981年版,下册,第630页。
    ④(明)陆人龙:《型世言》第二十三回,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下册,第313页。
    ①(清)岐山左臣:《女开科传》第三回,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31页。
    ②(清)蒲松龄,《蒲松龄全集·聊斋文集》卷五《与韩刺史樾依书,寄定州》,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第二册,第123页。
    ③(清)天花才子编辑:《快心编》二集卷之一第一回,《古本小说集成》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中册,第51页。
    ④(清)天花才子编辑:《快心编》三集卷之五第十回,《古本小说集成》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下册,第496页。
    ⑤(明)贝琼:《故贞孝处士周公墓志铭》,《清江文集》卷三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228册,第498页。
    
    ①(清)岐山左臣:《女开科传》第三回,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32页。
    ②(清)郭则沄:《红楼真梦》第三十八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44页。
    
    ①(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九《于去恶》(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三册,第1169页。
    ②(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六十九《志第四十五·选举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六册,第1675页。
    ①(清)李绿园:《歧路灯》第十一回,济南:齐鲁书社1998年版,第71页。
    ①(清)陈澧:《陈澧集·东塾集》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一册,第78页。
    ②(清)天花才子编辑:《快心编》初集卷之二第三回,《古本小说集成》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上册,第126页。
    ③(清)笔炼阁:《五色石》第六卷,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147页。
    ④(清)袁枚:《答尹似村书》,《小仓山房诗文集·文集》卷十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三册,第1560页。
    ⑤(清)袁枚:《随园诗话》卷十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上册,第411页。
    ⑥(清)李绿园:《歧路灯》第八回,济南:齐鲁书社1998年版,第53页。
    ①(清)岐山左臣:《女开科传》第三回,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31页。
    ②启功:《说八股》,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页。
    ③(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四《雨钱》(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二册,第505页。
    ④(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第八十二回,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三册,第1059页。
    ⑤(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回,《吴趼人全集》第一卷,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一册,第232页。
    ⑥(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一百四回,济南:齐鲁书社1998年版,第610页。
    ①(清)曾朴:《孽海花》第三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5页。
    ②(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二回,《吴趼人全集》第一卷,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一册,第333页。
    ③(清)烟霞逸士:《巧联珠》第二回,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11页。
    ①(明)冯梦龙:《四书指月·上论一》,《冯梦龙全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十五册,第14页。
    ②(清)西泠野樵:《绘芳录》第二十七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29页。
    ③(明)李贽:《李贽文集·焚书》卷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92页。
    ④(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郑开禧序,丁锡根编著:《中国历史小说序跋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上册,第184页。
    ①(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但序》(会注会校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一册,第19页。
    ②(清)李渔:《十二楼》卷一《合影楼》第一回,《李渔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九卷,第17页。
    ③(明)施耐庵著,(清)金圣叹评点:《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读第五才子书法》,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上册,第17页。
    ④(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读聊斋杂说》(会注会校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一册,第11页。
    ⑤(清)张书绅:《新说西游记·总评》,北京:中国书店1985年版,第6页。
    ⑥(清)张书绅:《新说西游记·总评》,北京:中国书店1985年版,第5页。
    ①(清)张书绅:《新说西游记·总评》,北京:中国书店1985年版,第6页。
    ②(清)张书绅:《新说西游记·总评》,北京:中国书店1985年版,第8页。
    ③(明)施耐庵著,(清)金圣叹评点:《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读第五才子书法》,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上册,第17页。
    ④(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四《罗刹海市》(会注会校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二册,第454页。
    ⑤(清)张书绅:《新说西游记》第二回,北京:中国书店1985年版,第7页。
    ⑥(清)张书绅:《新说西游记》第四回,北京:中国书店1985年版,第7页。
    ⑦(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四《罗刹海市》(会注会校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二册,第454页。
    ⑧(明)兰陵笑笑生著,(清)张竹坡评:《张竹坡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读法》,济南:齐鲁书社1987年版,上册,第41页。
    ⑨(明)施耐庵著,(清)金圣叹评点:《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读第五才子书法》,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上册,第22-24页。
    ①明清江南行省划分依据《江南通志》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四库全书》本第507册。
    ①此数字是据方志远的《时代城市与市民文学》(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52-54页)中统计。
    
    ①(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七十《志第四十六·选举二》,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六册,第1696页。
    ②(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七十《志第四十六·选举二》,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六册,第1697-1698页。
    
    ①(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5页。
    ②(清)周清原:《西湖二集》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3页。
    ③(宋)朱熹:《四书集注·论语集注·述而第七》,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111页。
    ①(明)梅鼎祚:《才鬼记》,闵景贤《才鬼题辞》,转引自宁稼雨著《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版,第224页。
    ②(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第八十二回,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三册,第1059页。
    ③(清)高鹗著,胡文彬、周雷编注:《高鹗诗文集·兰墅十艺》,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120页。
    ①(清)徐祯卿:《翦胜野闻》,《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四十三《子部五十三·小说家类存目一》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下册,第1895页。
    ②(清)周清原:《西湖二集》湖海士序,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66页。
    ③(清)临鹤山人:《红楼圆梦·楔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页。
    ①蒋瑞藻:《小说考证·续编》卷一《邻女语第四十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下册,第418页。
    ②黄人:《小说小话》,阿英编:《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71页。
    ③(清)李汝珍:《镜花缘》王韬叙,丁锡根编著:《中国历史小说序跋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下册,第1445页。
    ①(清)允裪等奉敕撰:《钦定大清会典·殿试》卷三十一,《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19册,第248页。
    ②(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四回,杭州:西湖书社1981年版,下册,第628-629页。
    ③(清)海圃主人:《续红楼梦新编》第二十一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16页。
    ①(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四回,杭州:西湖书社1981年版,下册,第634-635页。
    ①(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五回,杭州:西湖书社1981年版,下册,第650页。
    
    ①(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五回,杭州:西湖书社1981年版,下册,第650页。
    ②(宋)朱熹:《诗集传》卷十一《小雅·斯干》,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版,第二册,第506-507页。
    ③(清)岐山左臣:《女开科传》第三回,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24页。
    ④(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九《王子安》(会注会校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三册,第1239页。
    
    ①(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卷六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318册,第318页。
    ②(清)周清原:《西湖二集》第三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3页。
    ①周道祥:《江南贡院史话》,南京:南京出版社2008年版,第27页。
    ②学政在明代称为提督官,清代雍正前称提督学政,之后称学政。
    ③(清)《钦定大清会典则例·科场》卷二十二,《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20册,第428页。
    ④(清)《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学校三》卷七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22册,第344页。
    ⑤(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七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上册,第375页。
    ⑥(清)天花才子编辑:《快心编》一集卷之一第一回,《古本小说集成》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上册,第12页。
    ①(清)佩蘅子:《吴江雪》第三回,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8页。
    ②(清)归有光:《与吴三泉》,《震川先生集·别集》卷之八《小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下册,第897页。
    ③(清)周清原:《西湖二集》第三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3页。
    ④(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六十九《志第四十五·选举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六册,第1687页。
    ⑤(明)金木散人:《鼓掌绝尘》第三十五回,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343页。
    
    ①(清)烟霞逸士:《巧联珠》第三回,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27页。
    ②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北京:三联出版社1983年版,第20页。
    ③(清)岐山左臣:《女开科传》第十一回,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110页。
    ④(明)金木散人:《鼓掌绝尘》第三十五回,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342页。
    
    ①(清)海圃主人:《续红楼梦新编》第二十一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16页。
    ②(清)蒲松龄:《蒲松龄全集·聊斋文集》卷九《杂文》,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第二册,第360页。
    ③(清)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第十四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224页。
    
    ①(明)陆人龙:《型世言》第十六回,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上册,第228页。
    ②(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二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上册,第76页。
    ③(清)烟霞逸士:《巧联珠》第五回,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40页。
    ④(明)《梼杌闲评》第十回,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10页。
    ⑤(明)《梼杌闲评》第九回,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08页。
    ⑥(清)叶梦珠:《阅世编》卷二《学校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5页。
    
    ①(明)《梼杌闲评》第九回,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08页。
    ②(明)《梼杌闲评》第十回,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10页。
    ③(清)烟霞逸士:《巧联珠》第二回,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10页。
    ④(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一回,杭州:西湖书社1981年版,上册,第17页。
    ⑤(明)《梼杌闲评》第九回,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08页。
    
    ①(明)金木散人:《鼓掌绝尘》第三十五回,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344页。
    ②(清)叶梦珠:《阅世编》卷二《学校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4页。
    ③(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九十五回,济南:齐鲁书社1998年版,第559页。
    
    ①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北京: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11页。
    ②(清)曾朴:《孽海花》第四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6页。
    ③(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四回,杭州:西湖书社1981年版,下册,第620页。
    
    ①(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二回(会校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下册,第578页。
    ②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北京:三联出版社1983年版,第61页。
    ③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北京:三联出版社1983年版,第58页。
    ④(清)海圃主人:《续红楼梦新编》第二十一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16页。
    ①(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二回(会校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下册,第575-576页。
    
    ①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北京:三联出版社1983年版,第55页。
    ②(清)李涵秋:《广陵潮》第十二回,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上册,第107页。
    ③(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四回,杭州:西湖书社1981年版,下册,第632页。
    ①(清)允裪等奉敕撰:《钦定大清会典·殿试》卷三十一,《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19册,第248页。
    ②(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四回,杭州:西湖书社1981年版,下册,第631页。
    ③(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四回,杭州:西湖书社1981年版,下册,第633页。
    
    ①(清)李涵秋:《广陵潮》第十二回,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上册,第108页。
    ②(明)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八十四《科试考四》,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四册,第1605页。
    ③(清)叶梦珠:《阅世编》卷二《科举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46页。
    ④(清)岐山左臣:《女开科传》第三回,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29页。
    ⑤(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五回,杭州:西湖书社1981年版,下册,第641-642页。
    ①(明)《梼杌闲评》第四十八回,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533页。
    ②(明)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十六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上册,第231页。
    ③(明)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五十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中册,第734页。
    ④(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五回,杭州:西湖书社1981年版,下册,第641页。
    ⑤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北京: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67页。
    ①(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五回,杭州:西湖书社1981年版,下册,第651-652页。
    ②(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三回,《吴趼人全集》第一卷,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一册,第346页。
    
    ①(明)陆人龙:《型世言》第十八回,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257页。
    ②(清)《钦定大清通礼》卷三十五,《钦定四库全书荟要》本,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374页。
    ①(清)周清原:《西湖二集》第十八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95页。
    ②(清)李渔:《十二楼》卷四《夏宜楼》第一回,《李渔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九卷,第79页。
    ③(清)天花才子编辑:《快心编》三集卷之三第五回,《古本小说集成》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下册,第223页。
    ④(清)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卷四《重宴鹿鸣纪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08-209页。
    ⑤(清)天花才子编辑:《快心编》三集卷之二第四回,《古本小说集成》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下册,第174页。
    ⑥(清)烟霞逸士:《巧联珠》第七回,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61页。
    ⑦(清)震钧:《天咫偶闻》卷三,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50页。
    ⑧(清)震钧:《天咫偶闻》卷三,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51页。
    ①(清)天花才子编辑:《快心编》一集卷之四第八回,《古本小说集成》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上册,第406页。
    ②(明)崔铣:《乙丑同年便览录序》,《洹词》卷一,《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267册,第370页。
    ③(明)陶宗仪:《说郛》卷十五《人之小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三册,第715页。
    ④商衍鎏在《清代科举考试述录》第二章《举人及关举人系内之各种考试》中讲:同年录可以分为二种,一为某科乡试同年录,一为某科同年齿录,北京:三联出版社1983年版,第87-88页。
    ⑤(清)笔炼阁:《五色石》第一卷,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28页。
    ⑥(明)孙承恩:《方齿录序》,《文简集》卷三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271册,第397页。
    ①(明)李梦阳:《代同榜序齿录序》,《空同集》卷五十二,《钦定四库全书荟要》本,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488页。
    ②(明)宗臣:《宗子相集》卷十三《福建武举同年录后序》,《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287册,第134页。
    
    ①(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六回,杭州:西湖书社1981年版,下册,第673页。
    ②(清)郭则沄:《红楼真梦》第八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85页。
    ③(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四回,杭州:西湖书社1981年版,下册,第615页。
    
    ①(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五回,杭州:西湖书社1981年版,下册,第646页。
    ②(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七十六回,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版,下册,第793页。
    ③(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五回,杭州:西湖书社1981年版,下册,第646页。
    ④(清)震钧:《天咫偶闻》卷三,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48页。
    ⑤(清)李渔:《十二楼》卷九《鹤归楼》第二回,《李渔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九卷,第210页。
    ①(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一回,杭州:西湖书社1981年版,上册,第14页。
    ②(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五回,杭州:西湖书社1981年版,下册,第651页。
    ③(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五回,杭州:西湖书社1981年版,下册,第654页。
    ④(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一回,杭州:西湖书社1981年版,上册,第14页。
    ⑤(清)天花才子编辑:《快心编》三集卷之二第四回,《古本小说集成》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下册,第159页。
    ⑥(明)金木散人:《鼓掌绝尘》第九回,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91页。
    ①(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三回,《吴趼人全集》第一卷,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一册,第346页。
    ②(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五回,杭州:西湖书社1981年版,下册,第662页。
    ③(清)陈朗:《雪月梅》第三十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50页。
    ④(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六,上?汗诺湮难С霭嫔?1957年版,上册,第281页。
    ⑤(清)陈朗,《雪月梅》第三十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51页。
    ⑥(明)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一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上册,第4页。
    ⑦(清)李渔:《资治新书二集》卷六《文移部·科场总》,《李渔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十七卷,第226页。
    ①(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一回,杭州:西湖书社1981年版,上册,第17页。
    ②(清)天花才子编辑:《快心编》三集卷之二第四回,《古本小说集成》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下册,第159页。
    ③(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六回,杭州:西湖书社1981年版,下册,第667页。
    ④(清)陈朗:《雪月梅》第三十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51页。
    ⑤(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一回,杭州:西湖书社1981年版,上册,第15页。
    ①(明)金木散人:《鼓掌绝尘》第三十五回,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344页。
    ②(明)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三十八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中册,第565页。
    ③(清)海圃主人:《续红楼梦新编》第二十一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18页。
    ④(清)笔炼阁:《五色石》第四卷,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97页。
    ⑤(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4页。
    ⑥(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四十四《志第三十四·选举志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四册,第1161页。
    
    ①(清)褚人获,《坚瓠癸集》卷二,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三册,第10页。
    ②(清)佩蘅子:《吴江雪》第二十四回,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148-149页。
    ③(清)崔象川:《白圭志》第十三回,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90页。
    ④(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六回,杭州:西湖书社1981年版,下册,第676页。
    ⑤(宋)朱熹:《四书集注·论语集注·雍也第六》,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104页。
    ⑥(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一回,杭州:西湖书社1981年版,上册,第16页。
    ⑦(清)崔象川:《白圭志》第十三回,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90页。
    ①(清)周清原:《西湖二集》第十八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99页。
    ②(明)《梼杌闲评》第十回,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09页。
    ③(清)封云山人:《铁花仙史》第四回,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31页。
    ④(清)烟霞逸士:《巧联珠》第一回,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1页。
    ⑤(清)蒲松龄:《蒲松龄全集·聊斋文集》卷二《引序疏》,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第二册,第68页。
    ⑥(清)蒲松龄:《蒲松龄全集·聊斋文集》卷二《引序疏》,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第二册,第68页。
    ⑦(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七十《志第四十六·选举二》,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六册,第1701页。
    ⑧(清)李渔:《十二楼》卷四《夏宜楼》第三回,《李渔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九卷,第91-92页。
    ①(清)叶梦珠:《阅世编》卷二《科举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44页。
    ②(清)礼部纂辑:《钦定科场条例·朝考》卷五十七,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四十八辑,台北:文海出版社2006年版,第480册,第4343页。
    ③(清)平步青:《霞外捃屑·繛汋山房睉记掌故》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上册,第26页。
    ④(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六回,杭州:西湖书社1981年版,下册,第672、673页。
    ⑤(清)曾朴:《孽海花》第十四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09页。
    ⑥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一百八《志八十三·选举三》,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十二册,第3165页。
    ⑦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北京:三联出版社1983年版,第125页。
    ①(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七十《志第四十六·选举二》,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六册,第1694页。
    ②(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七十《志第四十六·选举二》,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六册,第1694页。
    ③(清)礼部纂辑:《钦定科场条例·题目成式》卷十五,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四十八辑,台北:文海出版社2006年版,第473册,第1104、1106页。
    ④(清)礼部纂辑:《钦定科场条例·题目成式》卷十五,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四十八辑,台北:文海出版社2006年版,第473册,第1141页。
    ①(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五回,《吴趼人全集》第一卷,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一册,第191页。
    ②(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杭州:西湖书社1981年版,上册,第228页。
    ③(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四回,杭州:西湖书社1981年版,下册,第614页。
    ④(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四回,杭州:西湖书社1981年版,下册,第614页。
    ⑤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一百六《志八十一·选举一》,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十二册,第3115页。
    
    ①(清)刘廷玑:《在园杂志》卷三,《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137册,第68页。
    ②(清)王臣川评注:《试贴最豁解·试贴百篇最豁集序》,嘉庆甲戌重隽,上洋江左书林校刊。
    ③(清)周清原:《西湖二集》第三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1页。
    ④(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七十一《志第四十七·选举三》,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六册,第1712页。
    ①(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七十一《志第四十七·选举三》,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六册,第1711页。
    ②(清)陈朗:《雪月梅》第四十四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79页。
    ③(清)《皇朝文献通考》卷四十八《选举考》,《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33册,第225页。
    ①(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一回,杭州:西湖书社1981年版,上册,第10页。
    ②(清)《钦定八旗通志》卷一百二《选举志一》,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三册,第1622页
    ③(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五回,杭州:西湖书社1981年版,下册,第654页。
    ④(清)礼部纂辑:《钦定科场条例·乡试宴赏》卷四十五,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四十八辑,台北:文海出版社2006年版,第478册,第3121页。
    
    ①(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六回,杭州:西湖书社1981年版,下册,第674页。
    ②(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六回,杭州:西湖书社1981年版,下册,第675页。
    ③《明清历科进士题名碑录》,台北: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69年,第三册,第1465、1489页。
    ④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一百八《志八十三·选举三》,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十二册,第3169页。
    ⑤(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一回,杭州:西湖书社1981年版,上册,第16页。
    ①(清)昭梿:《啸亭杂录》卷四《汉人任满缺》,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12页。
    ②(清)震钧:《天咫偶闻》卷三,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65页。
    ③(清)礼部纂辑:《钦定科场条例·殿试》卷五十六,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四十八辑,台北:文海出版社2006年版,第480册,第4291-4292页。
    ①(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一回,杭州:西湖书社1981年版,上册,第17页。
    ②(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六回,杭州:西湖书社1981年版,下册,第676页。
    ③(清)允禄等奉敕编:《世宗宪皇帝上谕八旗》卷四,《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13册,第123页。
    ④(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六回,杭州:西湖书社1981年版,下册,第677页。
    ⑤《清实录·太宗文皇帝实录》卷十,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二册,第721页。
    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起居注册》,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二册,第1036页。
    ①(清)震钧:《天咫偶闻》卷一,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2页。
    ②(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四回,杭州:西湖书社1981年版,下册,第613页。
    ③(清)《皇朝文献通考》卷四十八《选举考二》,《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33册,第224页。
    ④(清)昭梿:《啸亭杂录》卷一《不忘本》,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6页。
    ⑤(清)《钦定八旗通志》卷一百二《选举志一》,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三册,第1621页。
    ①(清)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四十,《钦定四库全书荟要》本,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二册,第674页。
    ②(清)允裪等奉敕撰:《钦定大清会典·殿试》卷三十一,《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19册,第249页。
    ③(明)天然痴叟:《石点头》第二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30页。
    ④(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四回,杭州:西湖书社1981年版,下册,第635页。
    ⑤(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五十八回,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版,下册,第599页。
    ①(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三回,《吴趼人全集》第一卷,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一册,第343页。
    ②(明)王世贞:《弇州续稿》卷一百七十六,《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284册,第526页。
    ③(清)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十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中册,第15页。
    
    ①(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五回,杭州:西湖书社1981年版,下册,第639、642页。
    ②(清)陈朗,《雪月梅》第三十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48页。
    ③(清)海圃主人:《续红楼梦新编》第二十一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19页。
    ①(清)震钧:《天咫偶闻》卷三,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49页。
    ②(清)震钧:《天咫偶闻》卷三,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48页。
    ③(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三回,《吴趼人全集》第一卷,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一册,第343页。
    ④(清)曾朴:《孽海花》第五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31-32页。
     ①张树年:《张元济年谱》,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13页。
    
    ①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第三讲,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46页。
    ②(清)陈朗:《雪月梅》第十九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45页。
    ③(清)陈朗:《雪月梅》第二十七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17页。
    ①(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一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上册,第25页。
    ②(清)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第十四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214页。
    ③(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一回,《吴趼人全集》第一卷,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一册,第162页。
    ④(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4页。
    ⑤(清)郑澍若:《虞初续志》卷五《黄烈妇传》,《笔记小说大观》,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版,第十四册,第358页。
    ⑥(明)李贽:《李贽文集·焚书》卷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09页。
    ⑦(明)天然痴叟:《石点头》第一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6页。
    ⑧(清)曾朴:《孽海花》第十三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02-103页。
    ①(清)烟霞逸士:《巧联珠》第一回,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7页。
    ②(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二回,《吴趼人全集》第一卷,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一册,第334-335页。
    ③(清)震钧:《天咫偶闻》卷三,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54-55页。
    ①(清)朱彝尊:《贡院誓神文》,《曝书亭集》卷八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318册,第532页。
    ②(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六十五回,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版,下册,第677页。
    ③(清)岐山左臣:《女开科传》第二回,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12页。
    ④(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七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上册,第412页。
    ⑤(宋)朱熹:《四书集注·论语集注·颜渊第十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150页。
    ⑥(明)金木散人:《鼓掌绝尘》第三十七回,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362页。
    ⑦(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五十一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下册,第391页。
    ①(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九《于去恶》(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三册,第1167页。
    ②(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三回,杭州:西湖书社1981年版,下册,第592页。
    ③(清)冯班:《钝吟杂录》卷一《家戒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520页。
    ④(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一回,杭州:西湖书社1981年版,上册,第12页。
    ①(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回,杭州:西湖书社1981年版,下册,第532页。
    ②(清)昭梿:《啸亭杂录》卷九《张状元》,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92页。
    ③(明)天然痴叟:《石点头》第一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8页。
    ④(明)天然痴叟:《石点头》第六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56页。
    ⑤(清)刘廷玑:《在园杂志》卷一,《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137册,第20页。
    ⑥(清)褚人获:《坚瓠己集》卷四,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二册,第5页。
    ⑦(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四回,杭州:西湖书社1981年版,下册,第619页。
    ⑧(清)蒲松龄:《喜立德采芹》,《蒲松龄全集·聊斋诗集》卷五,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第二册,第345页。
    ①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一百六《志八十一·选举一》,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十二册,第3118页。
    ②(清)褚人获:《坚瓠广集》卷三,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三册,第6页。
    ③(清)褚人获:《坚瓠丙集》卷三,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一册,第15页。
    ④(明)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五十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中册,第725页。
    ⑤(清)袁枚:《子不语》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上册,第58页。
    ⑥(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六十回,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版,下册,第628页。
    ⑦(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二《红玉》(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一册,第278页。
    ①(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九《张鸿渐》(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三册,第1227页。
    ②(清)褚人获:《坚瓠乙集》卷一,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一册,第13页。
    ③(清)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卷三《卢沟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36页。
    ④(清)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第十四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216页。
    ⑤(明)陆人龙:《型世言》第十八回,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257页。
    ⑥(清)天花才子编辑:《快心编》一集卷之一第一回,《古本小说集成》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上册,第11页。
    ①(清)岐山左臣:《女开科传》第一回,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2页。
    ②(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七《镜听》(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三册,第938页。
    ③吴宣德在《明代地方教育建设与进士的地理分布》一文中提出:“地区科举成就不一定与学校、书院的数量有太大关系,这一点,意味着科举成就不一定与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成正比。”此文发表于《教育学报》2005年第1期。
    ④(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六十九《志第四十五·选举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六册,第1676页。
    ①(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六十九《志第四十五·选举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六册,第1675页。
    ②(清)孙希旦:《礼记集解·学记第十八》卷三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中册,第957页。
    ③(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第七回,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一册,第89页。
    ④(清)周清原:《西湖二集》第三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6页。
    ⑤(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二十《本纪第二十·神宗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二册,第266页。
    ⑥(清)施鸿保:《闽杂记》卷三,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1页。
    ⑦(清)鄂尔泰:《紫阳书院志序》,(清)杨钟义撰:《八旗文经》卷十二,王有立主编:《中华文史丛书之九十》据光绪刊本影印,台北: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69年版,第90册,第379页。
    
    ①(清)烟霞逸士:《巧联珠》第一回,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2页。
    ②(明)金木散人:《鼓掌绝尘》第三十七回,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357页。
    ③(清)岐山左臣:《女开科传》第一回,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4页。
    ④(明)天然痴叟:《石点头》第十二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277页。
    ①(清)烟霞逸士:《巧联珠》第三回,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27页。
    ②(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六十九《志第四十五·选举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六册,第1677页。
    ③(清)《钦定八旗通志》卷九十四《学校志》,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三册,第1530页。
    ④(明)金木散人:《鼓掌绝尘》第一回,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⑤(清)天花才子编辑:《快心编》二集卷之五第十回,《古本小说集成》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中册,第473页。
    
    ①(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一回(会校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上册,第155页。
    ②(清)褚人获:《坚瓠丙集》卷二,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一册,第2页。
    ③(明)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三十七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中册,第540页。
    ①(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一回,《吴趼人全集》第一卷,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一册,第326-327页。
    ②(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三回,《吴趼人全集》第二卷,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二册,第609-610页。
    ③(清)袁枚:《子不语》卷十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下册,第451页。
    ①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一百六《志八十一·选举一》,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十二册,第3119页。
    ②季啸风:《中国书院词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503页。
    ③(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五回,《吴趼人全集》第一卷,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一册,第279页。
    ④(清)褚人获:《坚瓠壬集》卷四,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三册,第12页。
    
    ①(清)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卷四《村学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14页。
    ②(明)天然痴叟:《石点头》第三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70页。
    ③(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三《滦阳消夏录三》,天津:天津古籍书店1980年版,上册,第8页。
    ④(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八回,杭州:西湖书社1981年版,下册,第722页。
    
    ①(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七十《志第四十六·选举二》,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六册,第1694页。
    ②(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五十回,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版,下册,第520页。
    ③(清)袁枚:《子不语》卷十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上册,第320页。
    ①(明)蔡清:《四书蒙引》,《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三十六《经部三十六·四书类二》,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上册,第473页。
    ②(明)赵南星:《学庸正说》,《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三十六《经部三十六·四书类二》,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上册,第474页。
    ③(明)章世纯:《四书留书》,《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三十六《经部三十六·四书类二》,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上册,第475页。
    ④(清)胡渭:《大学翼真》,《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三十六《经部三十六·四书类二》,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上册,第476页。
    ⑤(清)陆陇其:《四书讲义困勉录》,《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三十六《经部三十六·四书类二》,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上册,第477页。
    ①(明)张云鸾:《五经总类》,《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三十八《子部四十八·类书类存目二》,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下册,第1823页。
    ②(清)丘元复:《礼记提纲集解》,《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二十四《经部二十四·礼类存目二》,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上册,第307页。
    ③(明)黄瑜:《双槐岁抄》卷五《场屋知人》,《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子部·杂家类》,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67册,第703页。
    ④(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二十四《辩证类》,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上册,第370页。
    ⑤(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六十九《志第四十五·选举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六册,第1689页。
    ①(明)夏言:《南宫奏稿》卷一《正文体重程式简考官以收真才疏》,《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29册,第421页。
    ②(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一回(会校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上册,第155页。
    ③(清)和邦额:《夜谭随录·霍筠》卷三,重庆:重庆出版社1996年版,第195页。
    ④(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二《陆判》(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一册,第140页。
    ⑤(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五十五回,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版,下册,第576页。
    ⑥(清)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十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中册,第10页。
    ⑦(清)叶梦珠:《阅世编》卷八《文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82页。
    ⑧(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十六《进士房稿》,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中册,第416页。
    ⑨(清)赵翼:《陔馀丛考》卷三十三《刻时文》,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第696页。
    ①(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一回,杭州:西湖书社1981年版,上册,第17页。
    ②(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回(会校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上册,第28页。
    ③(清)笔炼阁:《五色石》第六卷,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151页。
    ④(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二百八十八《列传第一百七十六·文苑四》,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二十四册,第7402页。
    ⑤(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二回,《吴趼人全集》第一卷,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一册,第171页。
    ⑥(清)袁枚:《续子不语》卷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下册,第730页。
    ①(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三回(会校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上册,第187页。
    ②(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三回,杭州:西湖书社1981年版,下册,第592页。
    ③(清)章炳麟:《章太炎全集·太炎文录初编·别录》卷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四册,第288页。
    ④(明)夏言:《南宫奏稿》卷一《正文体重程式简考官以收真才疏》,《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29册,第421页。
    ⑤(清)叶梦珠:《阅世编》卷八《文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85页。
    ⑥(清)李元度:《小题正鹄·凡例》,光绪五年上海扫叶山房刻印本,第2页。
    ①(清)李元度:《小题正鹄·序》,光绪五年上海扫叶山房刻印本,第1页。
    ②(清)托津等纂:《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嘉庆朝),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六十七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册,第1646页。
    ③(清)岐山左臣:《女开科传》第五回,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46页。
    ④(清)余虚谷:《师竹斋小题文钞》,光绪九年上洋扫叶山房刻印本,第14页。
    
    ①(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三十回,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版,上册,第304页。
    ②(清)岐山左臣:《女开科传》第一回,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2页。
    ③(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五回,杭州:西湖书社1981年版,下册,第639页。
    ①(明)陆人龙:《型世言》第十八回,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上册,第251页。
    ②(清)岐山左臣:《女开科传》第三回,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23页。
    ③(清)《皇朝文献通考》卷四十七《选举考一》,《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33册,第219页。
    
    ①(清)褚人获:《坚瓠庚集》卷四,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二册,第4页。
    ②(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七十九回,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版,下册,第830页。
    ③(清)曾朴:《孽海花》第三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4页。
    ④(明)金木散人:《鼓掌绝尘》第二回,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15页。
    ①(清)蒲松龄:《蒲松龄全集·聊斋文集》卷一《碑记》,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第二册,第28页。
    ②(清)蒲松龄:《蒲松龄全集·聊斋文集》卷一《碑记》,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第二册,第27页。
    ③(清)薛福成:《上曾侯相书》,《庸菴文编》外编卷三,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九十五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版,第943册,第859页。
    ④(明)冯梦龙:《古今谭概》第二十九《谈资部》,《冯梦龙全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六册,第584页。
    ⑤(西汉)刘向撰,向宗鲁校证:《说苑校证·善说》卷第十一,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76页。
    ①(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第六十二回,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三册,第789-790页。
    ②(清)郭则沄:《红楼真梦》第一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页。
    ③(清)俞敦培:《酒令丛钞·古令·射覆》卷一,《笔记小说大观》,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版,第三十册,第206页。
    ④(宋)朱熹:《四书集注·论语集注·子路第十三》,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161页。
    ⑤(宋)朱熹:《诗集传》卷四《王风·君子于役》,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版,第一册,第179页。
    ⑥(清)封云山人:《铁花仙史》第十七回,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180页。
    
    ①(明)冯梦龙:《古今谭概》第二十九《谈资部》,《冯梦龙全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六册,第589页。
    ②(明)冯梦龙:《广笑府》卷五《口腹》,《冯梦龙全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十册,第52页。
    ③(清)西泠野樵:《绘芳录》第十八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18页。
    ④(清)西泠野樵:《绘芳录》第十八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18-221页。
    
    ①(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集注·公孙丑章句下》,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274页。
    ②(清)西泠野樵:《绘芳录》第十八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20页。
    ③(宋)朱熹:《四书集注·中庸章句》,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39页。
    ④(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一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63页。
    ⑤(清)刘熙载:《刘熙载文集·艺概·经义概》,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90页。
    ①(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三册,第806页。
    ①(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二回、第十三回,《吴趼人全集》第一卷,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一册,第93-97页。
    ②(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集注·告子章句下》,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373页。
    ③(宋)朱熹:《四书集注·论语集注·学而第一》,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54页。
    ④(宋)朱熹:《四书集注·论语集注·颜渊第十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154页。
    ①(清)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卷六《三十而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340页。
    ②启功:《说八股》,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1页。
    ③(清)褚人获:《坚瓠戊集》卷一,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二册,第10页。
    ④(清)褚人获:《坚瓠庚集》卷三,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二册,第13页。
    ①(清)褚人获:《坚瓠补集》卷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四册,第3页。
    ②启功:《说八股》,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9页。
    ③(清)五色石主人:《八洞天》卷六,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版,第119页。
    ④(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第五十回,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二册,第625页。
    ⑤(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七回,《吴趼人全集》第二卷,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二册,第554-555页。
    ⑥(清)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卷三《子同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46页。
    ①(清)方苞编,王同舟、李澜校注:《钦定四书文校注·钦定启祯四书文》卷一,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73页。
    ②(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八十一回,香港:中华书局1985年版,下册,第604页。
    ③(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八十回,香港:中华书局1985年版,下册,第594页。
    ④(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八十一回,香港:中华书局1985年版,下册,第604-605页。
    
    ①(清)余虚谷:《师竹斋小题文钞》,光绪五年上海扫叶山房刻印本,第19-20页。
    ②(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八十一回,香港:中华书局1985年版,下册,第604页。
    ③(清)缪艮辑:《文章游戏二编·序》,道光年间刻本,第1页。
    ④(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十二回,香港:中华书局1985年版,上册,第230页。
    
    ①(清)娥川主人:《世无匹》第一回,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6页。
    ②(清)曾朴:《孽海花》第五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33页。
    ③(清)李渔:《十二楼》卷九《鹤归楼》第一回,《李渔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九卷,第209页。
    ④(清)李渔:《十二楼》卷四《夏宜楼》第一回,《李渔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九卷,第78页。
    ⑤(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上册,第4页。
    
    ①(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七十一回,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版,下册,第729页。
    ②(明)天然痴叟:《石点头》第五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19页。
    ③(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七十三回,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版,下册,第757页。
    ④(清)岐山左臣:《女开科传》第十一回,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108页。
    
    ①(清)笔炼阁:《五色石》第四卷,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81页。
    ②(明)天然痴叟:《石点头》第十二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278页。
    ③(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回,杭州:西湖书社1981年版,下册,第536-537页。
    ④(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六十五回,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版,下册,第675页。
    ⑤(明)天然痴叟:《石点头》第二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26页。
    
    ①(清)陈朗:《雪月梅》第二十九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41页。
    ②(清)五色石主人:《八洞天》卷六,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版,第119页。
    ③(清)笔炼阁:《五色石》第一卷,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35页。
    ④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桓公六年》,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一册,第115页。
    ⑤(清)李渔:《十二楼》卷七《拂云楼》第二回,《李渔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九卷,第160页。
    ①(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回(会校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上册,第29页。
    ②(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十七回,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版,上册,第161页。
    ③(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八《姑妄听之四》,天津:天津古籍书店1980年版,下册,第15页。
    ④(清)西泠野樵:《绘芳录》第二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7页。
    ⑤(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五回,《吴趼人全集》第一卷,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一册,第111-112页。
    
    ①(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七回,济南:齐鲁书社1998年版,第38页。
    ②(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四回,杭州:西湖书社1981年版,下册,第622页。
    ③(清)郭则沄:《红楼真梦》第五十一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95页。
    ④(清)褚人获:《坚瓠乙集》卷一,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一册,第7页。
    ⑤(清)褚人获:《坚瓠乙集》卷一,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一册,第7页。
    ①(明)方以智:《通雅》卷二十二,《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857册,第465页。
    ②(清)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卷六《烧尾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342页。
    ③(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一回,杭州:西湖书社1981年版,上册,第14-15页。
    ④(清)曾朴:《孽海花》第十三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06页。
    ⑤(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三回,《吴趼人全集》第一卷,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一册,第346页。
    ①(汉)司马迁:《史记》卷二十七《天官书第五》,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四册,第1293页。
    ②(东汉)《孝经授神契》,(明)孙瑴编:《古微书》,《纬书集成》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上册,第321页。
    ③(明)金木散人:《鼓掌绝尘》第二十一回,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216页。
    ④(清)《平山冷燕》第一回,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5页。
    ⑤(清)袁枚:《续新齐谐》卷二《牟尼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96页。
    ⑥(清)震钧:《天咫偶闻》卷三,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48页。
    ⑦(东汉)《孝经授神契》,(明)孙瑴编:《古微书》,《纬书集成》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上册,第321页。
    ①(清)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三十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中册,第21页。
    ②(清)田易等纂:《畿辅通志》卷二十八《学校》,《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04册,第634页。
    ①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卷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56页。
    ①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卷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55页。
    ②(清)朱鹤龄:《愚庵小集》卷十五,《四库全书》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319册,第188页。
    ③(明)《七十二朝人物演义·点校说明》,李致忠、袁瑞萍点校,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6页。
    ④《游艺塾续文规》,卷首署“赵田逸农袁黄坤仪甫辑,门人刘有执无竞甫阅……”,《续修四库全书》第1718册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①(明)《七十二朝人物演义》,《古本小说集成》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影印版,第四册,第1701页。
    ②(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集注·尽心章句下》,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407页。
    ③(明)袁黄:《游艺塾文规》,《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718册,第23页。
    ④(明)《七十二朝人物演义》,李致忠、袁瑞萍点校,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下文凡引此书者标明卷数,不另注。
    
    ①(明)袁黄:《游艺塾文规》,《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718册,第16-23页。
    ②(明)袁黄:《游艺塾文规》,《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718册,第199页。
    ③(清)张尔岐:《袁氏立命说辨》,《蒿庵集》卷一,乾隆三十八年(1773)胡德林刻本。
    ①(明)薛应旂:《四书人物考序》,《方山薛先生全集》卷一一,《续修四库全书》本,上?荷虾9偶霭嫔?2002年版,第1343册,第159-160页。
    ②薛应旂《重修三学射圃记》(嘉靖东吴书林刻本《方山先生文集》卷七)云:“三学射圃者,杭州、仁和、钱塘三学诸生习射之圃也……嘉靖辛亥,余叨视学政,属有司葺之。”其赴任两浙提学副使是在嘉靖三十年辛亥(1551)应属无疑。
    ③(明)袁黄:《游艺塾文规》,《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718册,第5页。
    ④(明)袁黄:《游艺塾文规》,《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718册,第172页。
    
    ①(宋)朱熹:《四书集注·论语集注·公冶长第五》,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88页。
    ②(明)袁黄:《游艺塾续文规》卷三,《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718册,第199页。
    ③(明)蔡献臣:《清白堂稿》卷三,崇祯间刻本。
    ①(明)袁黄:《了凡杂著·序》,《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子部·丛书类》,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80册,第513页。
    ①(明)邳赞:《刻<宝坻政书>序》,《了凡杂著·宝坻政书》卷首,《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80册,第546页。
    ②日本内阁文库本《游艺塾续文规》版本精善,缺漏错误之处很少,而国内版本则漫漶缺漏之处甚多,如内阁文库本在后,不可能将国内版本这些漫漶缺漏的文字复原,由此可证内阁文库本在前。
    ③(明)袁黄:《游艺塾续文规》卷三,《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718册,第199页。
    ④《文规》所引“今年”会元墨卷皆万历二十九年(1601)辛丑科,可见包括首卷《立命之学》在内的《文规》作于此年。
    
    ①(日)酒井忠夫:《袁了凡的生平及著作》,尹建华译,《宗教学研究》1999年第2期。
    ②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13页。
    ①(清)刘熙载:《刘熙载文集·艺概·经义概》,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93页。
    ②(清)刘熙载:《刘熙载文集·艺概·经义概》,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90页。
    ③(明)袁黄:《思白董先生论文》,《游艺塾续文规》卷六,《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718册,第240页。
    ④(清)梁章钜:《制艺丛话》卷二十三,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444页。
    ⑤(清)刘熙载:《刘熙载文集·艺概·经义概》,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89页。
    ①(清)刘熙载:《刘熙载文集·制艺文章》,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769、774页。
    ②(清)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十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中册,第21页。
    ③(清)梁章钜:《制艺丛话》卷之一引《书香堂笔记》,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16页。
    ④(清)礼部纂辑:《钦定科场条例·乡会试艺》卷十七,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四十八辑,台北:文海出版社2006年版,第473册,第1222页。
    ①(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一回(会校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上册,第14、15页。
    ①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13-414页。
    ①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14页。
    
    ①黄强:《游戏八股文集成》,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9-140页。
    ②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14页。
    ③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13页。
    
    ①(清)梁章钜:《制艺丛话》卷之一,上海:上海书店2001年版,第23页。
    ②(清)余虚谷:《师竹斋小题文钞·论文当多所依辅》,光绪九年上洋扫叶山房刻印本,第8页。
    ③(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集注·离娄章句下》,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333页。
    ④(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集注·离娄章句下》,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334页。
    
    ①(清)余虚谷:《师竹斋小题文钞·论十八路须用文法》,光绪九年上洋扫叶山房刻印本,第25页。
    ②(宋)朱熹:《四书集注·论语集注·述而第七》,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114页。
    ③(清)蒲松龄:《蒲松龄全集·聊斋文集》卷十《聊斋制艺》,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第二册,第410页。
    
    ①(清)缪艮辑:《文章游戏二编》卷五,经纶堂藏版,第24页。
    ②(清)余虚谷:《师竹斋小题文钞·论学文当知救补短》,光绪九年上洋扫叶山房刻印本,第10页。
    ①(清)蒲松龄:《蒲松龄全集·聊斋文集》卷十《聊斋制艺》,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第二册,第397-398页。
    ①据《蒲松龄全集》此篇制艺的校勘记载:“其中《早起》、《一勺之多》是蒲松龄参加县、府、道的科考文字。在该文之后,附有当时山东学政施愚山的评语。”
    ②(清)缪艮辑:《文章游戏初编》卷六,经纶堂藏版,第7页。
    ③(清)缪艮辑:《文章游戏初编》卷六,经纶堂藏版,第7页。
    ①(清)王步青:《塾课分编注释》卷十八,清乾隆间刻本,第66页。
    ②(清)袁枚:《答戴敬咸进士论时文》,《袁枚全集·小仓山房尺牍》卷三,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五册,第50页。
    ③(清)李渔:《十二楼》钟离睿水序,《李渔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九卷,第7页。
    ①(明)汤显祖:《汤显祖全集·诗文卷五十》,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二册,第1547页。
    ②(明)汤显祖:《汤显祖全集·诗文卷五十》,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二册,第1551页。
    ③(明)汤显祖:《汤显祖全集·诗文卷五十》,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二册,第1552页。
    ④(清)缪艮辑:《文章游戏二编》卷五,经纶堂藏版,第13页。
    ⑤(清)缪艮辑:《文章游戏二编》卷五,经纶堂藏版,第15页。
    ⑥(清)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卷四《行比伯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13页。
    
    ①(清)梁章钜:《制艺丛话》卷之二十四,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461页。
    ②(明)江盈科:《江盈科集》附录一,袁中道:《江进之传》,长沙:岳麓书社2008年版,第二册,第900页。
    ③(清)徐珂编撰:《清稗类钞·讥讽类》,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四册,第1556页。
    ④(清)缪艮辑:《文章游戏二编》卷五,经纶堂藏版,第10页。
    ②(清)五色石主人:《八洞天》卷六,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版,第112-113页。
    ①(清)焦循:《易余籥录》卷一六,光绪戊子夏德化李氏刊《木犀轩丛书》本,第三十册,第十叶。
    
    ①(宋)朱熹:《四书集注·论语集注·宪问第十四》,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181-182页。
    ②(清)梁章钜:《制艺丛话》卷之二十四,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459页。
    ③(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集注·梁惠王章句下》,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247、249页。
    ④(清)梁章钜:《制艺丛话》卷之二十四,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459页。
    ⑤(清)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卷三《割裂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64页。
    
    ①(清)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卷三《割裂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64页。
    ②(清)褚人获:《坚瓠乙集》卷一,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一册,第6页。
    ③(宋)朱熹:《四书集注·论语集注·泰伯第八》,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122页。
    ④(清)褚人获:《坚瓠乙集》卷一,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一册,第7页。
    
    ①(清)许秋垞:《闻见异辞》卷二,《笔记小说大观》,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版,第二十四册,第201页。
    ②(清)缪艮辑:《文章游戏二编》卷五,经纶堂藏版,第22-23页。
    ①(清)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卷三《墨派滥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37页。
    ②(清)梁章钜:《制艺丛话》卷之二十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461页。
    ③(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十《龙飞相公》(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四册,第1407页。
    ④(清)袁枚:《续子不语》卷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下册,第730页。
    ⑤(清)褚人获:《坚瓠庚集》卷三,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二册,第12页。
    ①(清)缪艮辑:《文章游戏初编》卷六,经纶堂藏版,第20页。
    ②(清)缪艮辑:《文章游戏初编》卷六,经纶堂藏版,第22页。
    ③此文仿八股文体,原载《游戏杂志》第8期,1922年1月。见《李伯元全集·李伯元诗文集》第五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62页。
    ①(清)李伯元:《李伯元全集·李伯元诗文集》,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五册,第154页。
    ②(宋)朱熹:《诗集传》卷三《卫风·淇奥》,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版,第一册,第16页。
    ③(明)瞿佑:《剪灯新话·序》,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3页。
    ④(清)柱石氏:《白牡丹小序》,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中册,第1018页。
    ⑤(清)《隔帘花影·序》,《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上册,第9页。
    ①(清)王寅:《今古奇闻》醉犀生序,丁锡根编著:《中国历史小说序跋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中册,第854页。
    ②(清)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日知录之余》卷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下册,第15页。
    ③(清)缪艮辑:《文章游戏初编集成》卷六,道光年间刻本,第14页。
    ①(清)缪艮辑:《文章游戏初编集成》卷六,道光年间刻本,第18页。
    ②(清)竹溪啸隐:《惊梦啼序》,丁锡根编著:《中国历史小说序跋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下册,第1265页。
    ③(清)俞鸿渐:《印雪轩随笔·自序》,丁锡根编著:《中国历史小说序跋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上册,第492页。
    ④(清)哈哈道士:《遍地金序》,丁锡根编著:《中国历史小说序跋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中册,第840页。
    ⑤(清)蒲松龄:《蒲松龄全集·聊斋文集》卷十《聊斋制艺》,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第二册,第415页。
    ⑥(清)缪艮辑:《文章游戏初编集成》卷六,道光年间刻本,第24页。
    ①(明)冯梦龙:《古今谭概》第二十七《文戏部》,《冯梦龙全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六册,第531页。
    ②(明)李祯:《剪灯馀话·序》,丁锡根编著:《中国历史小说序跋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中册,第603页。
    ③(清)高缙等编:《万国演义·序》,丁锡根编著:《中国历史小说序跋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中册,第1074页。
    
    ①(明)冯梦龙:《广笑府》卷一《儒箴》,《冯梦龙全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十册,第16页。
    ②(明)冯梦龙:《古今谭概》第二十八《巧言部》,《冯梦龙全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六册,第575页。
    ③(清)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卷七《经语诙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403页。
    ④(清)缪艮辑:《文章游戏初编集成》卷六,道光年间刻本,第1页。
    ⑤(清)缪艮辑:《文章游戏初编集成》卷六,道光年间刻本,第3页。
    ①(清)缪艮辑:《文章游戏初编》卷六,道光年间刻本,第24页。
    ②(清)缪艮辑:《文章游戏二编》卷四,道光年间刻本,第160页。
    ③(清)俞达:《艳异新编》杨殿奎序,丁锡根编著:《中国历史小说序跋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中册,第620页。
    ④(清)叶梦珠:《阅世编》卷八《文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83页。
    
    ①(明)李胜芳:《文字法三十五则》,王水照编:《历代文话》,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三册,第2488页。
    ②(明)庄元臣:《行文须知》,王水照编:《历代文话》,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三册,第2239页。
    
    ①(元)倪士毅:《作义要诀》,《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633册,第2页。
    ②(清)刘熙载:《刘熙载文集·艺概·经义概》,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89页。
    ③(清)岐山左臣:《女开科传·出版说明》,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④(清)嫏嬛山樵:《补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32页。
    ①(清)梦花馆主:《九尾狐》灵岩山樵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
    ②(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八《霍女》(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三册,第1090页。
    ③(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八《霍女》(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三册,第1097页。
    ④(清)云槎外史:《红楼梦影》西湖散人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页。
    ⑤(清)刘熙载:《刘熙载文集·艺概·经义概》,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89页。
    ⑥(清)刘熙载:《刘熙载文集·艺概·经义概》,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96页。
    ⑦(明)罗贯中著,(清)毛宗岗评:《增像全图三国演义·读<三国志>法》,北京:中国书店1985年版,上册,第9页。
    ⑧(明)施耐庵著,(清)金圣叹评点:《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读第五才子书法》,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上册,第18页。
    ①(清)韩邦庆:《海上花列传·例言》,济南:齐鲁书社1993年版,第1页。
    ②(清)李雨堂:《万花楼演义》第一卷第一回,《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上册,第18页。
    ②(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三《丐僧》(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一册,第307页。
    ③(清)李渔:《闲情偶寄》卷二《词曲部下·大收煞》,《李渔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三卷,第64页。
    ④邓云乡:《清代八股文》,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70页。
    ①(清)袁枚:《子不语》卷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上册,第229页。
    ②(清)西泠散人:《熙朝快史序》,丁锡根编著:《中国历史小说序跋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下册,第1666页。
    ③(清)陈朗:《雪月梅》第一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7页。
    ④(清)封云山人:《铁花仙史》第一回,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10页。
    ⑤(清)李渔:《十二楼》卷五《归正楼》,《李渔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九卷,第126页。
    ①余英时先生讲:“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创造了两个鲜明而对比的世界。这两个世界,我想分别叫它们作‘乌托邦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两个世界,落实到《红楼梦》这部书中,便是大观园的世界和大观园以外的世界。作者曾用各种不同的象征,告诉我们这两个世界的分别何在。譬如说,‘清’与‘浊’,‘情’与‘淫’,‘假’与‘真’,以及风月宝鉴的反面与正面。我们可以说,这两个世界是贯穿全书的一条最主要的线索。把握到这条线索,我们就等于抓住了作者在创作企图方面的中心意义。”见余英时著《<红楼梦>的两个世界》第34页,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②(清)曹雪芹著,脂砚斋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校本)第三回,北京:作家出版社2000年版,第127页。
    ③(清)封云山人:《铁花仙史》第十四回,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149页。
    ④(清)崔象川:《白圭志》第二回,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14页。
    ⑤(清)蒲松龄:《蒲松龄全集·聊斋文集》卷九《杂文》,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第二册,第392页。
    ⑥(清)封云山人:《铁花仙史·序》,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⑦(清)李渔:《十二楼》卷一《合影楼》,《李渔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九卷,第35页。
    ①此本按孙楷第先生《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卷三“明清小说部甲”中著录,见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26页。
    ①(清)天花才子编辑:《快心编》二集卷之五第九回,《古本小说集成》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中册,第422-430页。
    
    ①(清)天花才子编辑:《快心编·凡例》,《古本小说集成》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上册,第2页。
    ②(清)岐山左臣:《女开科传》第二回,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19页。
    ③(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六十五回,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版,下册,第675页。
    
    ①(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九回,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上册,第109页。
    ②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五篇,《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九卷,第242页。
    ③(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二回,杭州:西湖书社1981年版,下册,第574-575页。
    
    ①(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七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上册,第416页。
    ②(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三十六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上册,第273页。
    ①(清)吴航野客编次:《驻春园》第十回,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62页。
    ②(清)笔炼阁:《五色石》第四卷,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83-84页。
    ③(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回,《吴趼人全集》第一卷,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一册,第76页。
    ④(明)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卷之二第七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上册,第84页。
    
    ①(明)无名氏:《东西晋演义·西晋卷之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2页。
    ②(清)岐山左臣:《女开科传》第二回,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15页。
    ①(宋)朱熹:《四书集注·论语集注·公冶长第五》,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85页。
    ②(清)周清原:《西湖二集》第三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5页。
    ③(清)周清原:《西湖二集》第九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3页。
    ④(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五回,《吴趼人全集》第一卷,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一册,第112页。
    ⑤(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八十回,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版,下册,第840页。
    ①(清)岐山左臣:《女开科传》第六回,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61页。
    ②(清)天花才子编辑:《快心编》一集卷之四第七回,《古本小说集成》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上册,第336页。
    ③(清)天花才子编辑:《快心编》一集卷之一第一回,《古本小说集成》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上册,第2页。
    ④(清)岐山左臣:《女开科传》第四回,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42页。
    ⑤(明)薛应旂:《四书人物考序》,《方山薛先生全集》卷一一,《续修四库全书》本,上?荷虾9偶霭嫔?2002年版,第1343册,第159-160页。
    ⑥(清)梁章钜:《制义丛话》卷之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31页。
    ①(明)金木散人:《鼓掌绝尘》第十一回,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115页。
    ②(清)李渔:《十二楼》卷一《合影楼》第二回,《李渔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九卷,第21页。
    ③(清)方苞编,王同舟、李澜校注:《钦定四书文校注·钦定正嘉四书文》卷一,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5页。
    ④《明史·选举二》载“《四书》主朱子《集注》,《易》主程《传》、朱子《本义》,《书》主蔡氏《传》及古注疏,《诗》主朱子《集传》,《春秋》主左氏、公羊、谷梁三传及胡安国、张洽《传》,《礼传》主古注疏。永乐间,颁《四书五经大全》,废注疏不用。其后,《春秋》亦不用张洽《传》,《礼记》止用陈澔《集说》??
    ⑤(明)俞汝楫编:《礼部志稿》卷二十三《凡文字格式》,《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97册,第426页。
    ①(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一回,《吴趼人全集》第一卷,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一册,第158页。
    ②(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回,《吴趼人全集》第二卷,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二册,第493页。
    ③(清)崔象川:《白圭志》第八回,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57页。
    ④(清)王步青:《塾课分编注释·论老境》,乾隆间刻本。
    ⑤(清)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卷五《朱注作小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75页。
    ⑥(明)王慎中:《易经存疑序》,《遵岩集》卷九,《钦定四库全书荟要》本,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237页。
    ⑦(宋)朱熹:《四书集注·大学章句·序》,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4页。
    ⑧(清)岐山左臣:《女开科传》蠡庵引,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131页。
    ①(清)袁枚:《续子不语》卷五《有子庙讲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下册,第742页。
    ②(宋)朱熹:《四书集注·论语集注·学而第一》,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54-55页。
    ③(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三《滦阳消夏录三》,天津:天津古籍书店1980年版,第8页。
    ④(宋)朱熹:《四书集注·论语集注·先进第十一》,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141页。
    ⑤(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七回,香港:中华书局1985年版,上册,第117页。
    ⑥(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五回,《吴趼人全集》第一卷,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一册,第195页。
    ⑦(清)曾朴:《孽海花》第十一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88页。
    ⑧(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九回,杭州:西湖书社1981年版,下册,第775页。
    
    ①(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三回,杭州:西湖书社1981年版,下册,第599页。
    ②(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九回,杭州:西湖书社1981年版,下册,第754-755页。
    
    ①(宋)朱熹:《四书集注·论语集注·雍也第六》,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97页。
    ②(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七十九回,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版,下册,第827页。
    
    ①(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五《郭生》(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二册,第696-697页。
    ②(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一回(会校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上册,第158页。
    ③(清)西泠野樵:《绘芳录》第二十七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32页。
    ①(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冯镇峦:《读聊斋杂说》(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一册,第11-12页。
    ②(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七《仙人岛》,(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三册,第950页。
    ①(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第八十四回,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三册,第1089-1090页。
    ②(宋)朱熹:《四书集注·论语集注·学而第一》,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54页。
    ③(清)郭则沄:《红楼真梦》第八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84页。
    ④(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七十九回,济南:齐鲁书社1998年版,第475页。
    ⑤(清)佩蘅子:《吴江雪》第二回,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7页。
    ⑥(宋)魏天应:《论学绳尺》,王水照编:《历代文话》,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一册,第1077页。
    ⑦(清)包世臣:《艺舟双楫·论文》,王水照编:《历代文话》,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六册,第5245页。
    
    ①(明)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三十七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中册,第550页。
    ②(清)海圃主人:《续红楼梦新编》第二十一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19页。
    ③(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十六回,香港:中华书局1985年版,下册,第491页。
    ①(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五回,杭州:西湖书社1981年版,下册,第416页。
    ②(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八回,杭州:西湖书社1981年版,下册,第486-487页。
    ③(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八回,《吴趼人全集》第一卷,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一册,第299页。
    ①(清)李绿园:《歧路灯》第六十四回,济南:齐鲁书社1998年版,第379页。
    ②(明)施耐庵著,(清)金圣叹评点:《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五回,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上册,第442页。
    ③(清)天花才子编辑:《快心编》二集卷之二第四回,《古本小说集成》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中册,第181页。
    ④(清)五色石主人:《八洞天》卷五,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版,第96页。
    ⑤(清)李涵秋:《广陵潮》第二十二回,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上册,第214页
    ⑥(清)曾朴:《孽海花》第十三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07页。
    ⑦(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一回,杭州:西湖书社1981年版,下册,第541页。
    ⑧(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一《叶生》(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一册,第84页。
    
    
    ①(明)陶宗仪:《说郛》卷二十五《应举忌落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四册,第1189页。
    ②(清)情隐先生:《觉后禅》卷二第五回,《中国古艳稀品丛刊》本,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1年版,第5页。
    ③(清)情隐先生:《觉后禅》卷四第十五回,《中国古艳稀品丛刊》本,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1年版,第42页。
    ①(清)方苞编,王同舟、李澜校注:《钦定四书文校注·原书凡例》,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①(清)方苞:《钦定四书文》,《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集部四十三·总集类五》,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下册,第2660页。
    ②(明)王鏊:《震泽集》卷三十三《杂著上·拟辠言》,《钦定四库全书荟要》本,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554页。
    ③(明)丘濬:《大学衍义补》卷九,《钦定四库全书荟要》本,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一册,第153页。
    ④(清)梁章钜:《制艺丛话》卷之六,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87页。
    ⑤(清)梁章钜:《制艺丛话》卷之五,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83页。
    ①(明)梅鼎祚:《青泥莲花记序》,丁锡根编著:《中国历史小说序跋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上册,第417页。
    ②(明)无名氏:《东西晋演义·东晋卷之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30页。
    ①(清)梁章钜:《制艺丛话》卷之六,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87页。
    ②(清)梁章钜:《制艺丛话》卷之五,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83页。
    ③(清)陆陇其:《四书讲义困勉录》,《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三十六《经部三十六·四书类二》,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上册,第477页。
    ④(清)方苞编,王同舟、李澜校注:《钦定四书文校注·原书凡例》,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①(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上册,第4、4、9页。
    ②(明)谢肇淛:《五杂俎》卷之十五《事部三》,《明代笔记小说大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二册,第1829页。
    ③(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集注·告子章句下》,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382页。
    ①(清)《钦定大清会典则例·贡举上》卷六十六,《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22册,第177页。
    ②(清)梁章钜:《制艺从话》江国霖序,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③(清)方苞编,王同舟、李澜校注:《钦定四书文校注·原书凡例》,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④(清)笔炼阁:《五色石》第三卷,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59页。
    ⑤(清)娥川主人编次:《世无匹·题辞》,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162页。
    ⑥(清)张小山:《平金川全传》惜馀馆主序,丁锡根编著:《中国历史小说序跋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中册,第1050页。
    
    ①(清)蒲松龄:《蒲松龄全集·聊斋文集》卷九《杂文》,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第二册,第361页。
    ②(清)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第七章,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3年版,第241页。
    ③(清)梁章钜:《制艺丛话》江国霖序,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①(清)《说呼全传》滋林老人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
    ②(清)李绿园:《歧路灯·自序》,济南:齐鲁书社1998年版,第1页。
    ③(清)夏敬渠:《野叟曝言·凡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上册,第3页。
    ④(清)梁章钜:《制艺丛话》江国霖序,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①(清)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第七章,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3年版,第243页。
    ②(清)李涵秋:《沁香阁游戏文章·拟腐儒哭八股》,上海:上海震亚书局1927年版,第52页。
    ③(清)黄淦:《锋剑春秋·序》,丁锡根编著:《中国历史小说序跋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中册,第872页。
    ①(清)天花才子编辑:《快心编》二集卷之二第三回,《古本小说集成》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中册,第121-122页。
    ①(清)天花才子编辑:《快心编》二集卷之二第三回,《古本小说集成》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中册,第122页。
    ②(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三《滦阳消夏录三》,天津:天津古籍书店1980年版,上册,第8页。
    ①(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一回,《吴趼人全集》第一卷,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一册,第159页。
    ②(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四《滦阳消夏录四》,天津:天津古籍书店1980年版,上册,第12页。
    
    ①(清)崔象川:《白圭志》第八回,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57页。
    ②(清)封云山人:《铁花仙史》第十四回,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149页。
    ③(清)袁枚:《子不语》卷二十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下册,第566页。
    
    ①(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五回,杭州:西湖书社1981年版,下册,第660页。
    ②(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二回,济南:齐鲁书社1998年版,第6页。
    ③(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三回,济南:齐鲁书社1998年版,第13页。
    ④(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三十八回,济南:齐鲁书社1998年版,第217页。
    
    ①潘建国:《<世说新语>元刻本考——兼论“刘辰翁”评点实系元代坊肆伪托》,《文学遗产》,2009年第6期。
    ②参见黄强《八股文与明清文学论稿》第十二章《八股文与明清小说》第415-423页。
    ③金晓民:《明清小说评点与科举文化》,《明清小说研究》,2003年第2期,第14页。
    ①(宋)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中,《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2551册,第14页。
    ②(清)李渔:《闲情偶寄》卷一《词曲部上·结构第一》,《李渔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三卷,第3页。
    ③(清)王夫之:《姜斋诗话笺注·夕堂永日绪论内编》卷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69页。
    ④(清)包世臣:《艺舟双楫·论文》,王水照编:《历代文话》,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六册,第5245页。
    ⑤(清)王步青评选:《塾课分编注释》卷十九,清乾隆间刻本,第30页。
    ①(清)方苞编,王同舟、李澜校注:《钦定四书文校注·钦定化治四书文》卷三,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5页。
    ②(清)陈朗:《雪月梅》第一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7页。
    ③冯其庸纂校订定:《八家评批红楼梦》第三回(洪秋蕃评),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版,上册,第90页。
    ④(清)李渔:《十二楼》卷五《归正楼》,《李渔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九卷,第126页。
    ⑤(明)兰陵笑笑生著,(清)张竹坡评:《张竹坡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第一回,济南:齐鲁书社1987年版,上册,第1页。
    ⑥(清)陈朗:《雪月梅》第七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2页。
    ⑦觚庵:《觚庵漫笔》,阿英编:《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37页。
    ①(清)叶梦珠:《阅世编》卷八《文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85页。
    ②(清)曹宫:《文法心得》,王水照编:《历代文话》,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六册,第5323-5325页。
    ③(清)王夫之:《姜斋诗话笺注·夕堂永日绪论外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01页。
    ④(清)包世臣:《艺舟双楫·论文》,王水照编:《历代文话》,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六册,第5205页。
    ⑤(清)包世臣:《艺舟双楫·论文》,王水照编:《历代文话》,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六册,第5247页。
    ⑥(清)叶梦珠:《阅世编》卷八《文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85页。
    ①(清)吕留良:《吕晚村先生论文汇抄》,《四库禁毁书丛刊·子部》,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36册,第100页。
    ②(清)黄本骥:《读文笔得》,王水照编:《历代文话》,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六册,第5348页。
    ③(明)江盈科:《江盈科集》,袁宏道:《雪涛阁集序》,长沙:岳麓书社2008年版,第一册,第4页。
    ④(清)曹宫:《文法心传》,王水照编:《历代文话》,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六册,第5319页。
    ⑤(清)张书绅:《新说西游记图像》第二十三回,北京:中国书店1985年版,第1页。
    ⑥(清)陈朗:《雪月梅》第四十一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51页。
    ⑦(清)曹宫:《文法心传》,王水照编:《历代文话》,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六册,第5319页。
    ⑧(清)张书绅:《新说西游记图像》第三回,北京:中国书店1985年版,第5页。
    ⑨(明)施耐庵著,(清)金圣叹评点:《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第十一回,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上册,第201页。
    ①(清)俞万春:《荡寇志》,转引自孙逊、孙菊园编《中国古典小说美学资料汇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92页。
    ②(明)董说:《西游补·续<西游补>杂记》,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9页。
    ③(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三十六回,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版,上册,第368页。
    ④(明)茅坤:《文诀五条训缙儿辈》,《玉芝山房稿·杂著》卷之十六,《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106册,第136页。
    ⑤(明)施耐庵著,(清)金圣叹评点:《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读第五才子书法》,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上册,第22-24页。
    
    ①(清)张鹏翂辑:《花样集锦》卷三,道光间文德堂刻印本,第十页。
    ②(宋)刘克庄:《江西诗派小序》“吕紫微”条,《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571册,第6页。
    ③(清)董棨:《养素居画学钩深》,《丛书集成续编》本,上?荷虾J榈?1994年版,第86册,第725页。
    ①(清)包世臣:《艺舟双楫·论文》,王水照编:《历代文话》,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六册,第5243页。
    ②(明)施耐庵著:《水浒传》第二十一回、二十三回、六十四回(会评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上册,第411、465页,下册,第1189页。
    ③(清)封云山人:《铁花仙史》第十三回,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138页。
    ④(明)陶宗仪:《说郛》卷十五《文章活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三册,第713页。
    ①(明)施耐庵著,(清)金圣叹评点:《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读第五才子书法》,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上册,第17页。
    ②(明)施耐庵著,(清)金圣叹评点:《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十六回,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下册,第763页。
    ③(明)兰陵笑笑生著,(清)张竹坡评:《张竹坡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第一回,济南:齐鲁书社1987年版,上册,第1页。
    ④(清)吴懋政编次:《八铭塾钞》初集《论文杂说》,光绪十三年镇江殷文成堂刻印本,第4页。
    ⑤(明)罗贯中著,(清)毛宗岗评:《增像全图三国演义·读<三国志>法》,北京:中国书店1985年版,上册,第6页。
    ①(元)杨维桢:《春秋合题著说三卷》,《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三十《经部三十·春秋类存目一》,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上册,第385页。
    ②(明)王樵:《周官私录序》,《方麓集》卷二,《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285册,第135页。
    ③(明)唐顺之:《董中峰侍郎文集序》,《荆川先生文集》卷十,《四部丛刊》本,上海:上海书店印行1989年版,第六册,第35页。
    ④(元)倪士毅:《作义要诀》,《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633册,第5页。
    ⑤(明)唐寅:《唐伯虎全集》附集三《画谱》之二,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318页。
    
    ①(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三《评文》,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版,第180页。
    ②(明)唐寅:《唐伯虎全集》附集三《画谱》之二,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319页。
    ③(清)王步青评选:《塾课分编注释》卷十八,清乾隆间刻本,第14页。
    ④(明)袁黄:《游艺塾续文规》卷之十,《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718册,第243页。
    ⑤(清)陈朗:《雪月梅》第六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8页。
    ⑥(明)袁中道:《珂雪斋集》卷之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485页。
    ⑦(清)陈朗:《雪月梅》第十三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02页。
    ①(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三《评文》,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版,第178页。
    ②(清)陈朗:《雪月梅》第十五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19页。
    ③(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三《评文》,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版,第179页。
    ④(清)陈朗:《雪月梅》附录《读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67、465页。
    ⑤(宋)陈骙:《文则》卷上,《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632册,第5页。
    ⑥(明)施耐庵著,(清)金圣叹评点:《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序一》,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上册,第6页。
    ⑦(明)施耐庵著,(清)金圣叹评点:《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第五十九回,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下册,第964页。
    ①朱自清先生在《诗文评的发展》中说:“评点大概创始于南宋时代,为的是给应考的士子揣摩。”见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朱自清全集》第三卷,第27页。日本学者高津孝在《宋元评点考》中也有论证。
    ②(宋)苏洵:《苏评孟子》,《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三十七《经部三十七·四书类存目》,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上册,第481页。
    ③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51页。
    ④(清)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文集》卷三《经史百家简编序》,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集》第一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83年版,第四册,第12779页。
    ①(清)张元灏评次:《得月楼搭截文钞》,清咸丰四年同文堂刻印本,第13、61、113页。
    ②(明)伏雌教主:《醋葫芦》卷三第十五回,《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下册,第544、552页。
    ③(清)浪墨仙人编辑:《百炼真海烈妇传》第三回,《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03页。
    ④(清)浪墨仙人编辑:《百炼真海烈妇传》第九回,《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318页。
    ⑤(清)俞万春:《结水浒全传》卷之四十八,《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四册,第1918页。
    ⑥(清)江左樵子:《樵史通俗演义》第十回,《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79页。
    ①(清)张元灏评次:《得月楼搭截文钞》,清咸丰四年同文堂刻印本,第125、13、13页。
    ②(清)余虚谷:《师竹斋小题文钞》,光绪九年上洋扫叶山房刻印本,第92页。
    ③(明)伏雌教主:《醋葫芦》卷三第十五回,《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下册,第544页。
    ④(明)王世贞:《艳异编》卷四《仙部》,《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一册,第165页。
    ⑤(清)俞万春:《结水浒全传》卷之四十八,《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四册,第1918页。
    ⑥(清)浪墨仙人编辑:《百炼真海烈妇传》第三回,《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97、258、262页。
    ①(宋)吕祖谦:《古文关键》,《钦定四库全书总目》第一百八十七卷《集部四十·总集类二》,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下册,第2618页。
    ②(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五《郭生》(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二册,第696页。
    ③(清)浪墨仙人编辑:《百炼真海烈妇传》第一回,《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4页。
    ④(清)郭则沄:《红楼真梦》第四十九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71-572页。
    ①(清)杨逢春、萧应魁:《青云集分韵试贴详注》,咸丰六年扫叶山房席氏刻印本,第43页。
    ②(清)张熙宇辑评,《七家试贴辑注汇钞》,同治九年江左书林刻印本,第49页。
    ③(清)于元华编次:《塾课文钞》,清刻心简斋课本,第24页。
    ④(清)孙濩孙:《檀弓论文》,《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二十四《经部二十四·礼类存目二》,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上册,第311页。
    ⑤(清)方苞编,王同舟、李澜校注:《钦定四书文校注·原书凡例》,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页。
    ⑥(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二《莲香》(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一册,第220页。
    ①(明)施耐庵著,(清)金圣叹评点:《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第五回,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上册,第124页。
    ②(清)陈朗:《雪月梅》第七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5页。
    ③(清)俞达:《青楼梦》第七回,《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上册,第99页。
    ④(明)王世贞:《艳异编》卷二十二《梦游部·淳于棼》,《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二册,第850页。
    ⑤(明)施耐庵著,(清)金圣叹评点:《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第五回,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上册,第133页。
    
    ①(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四回,杭州:西湖书社1981年版,下册,第618页。
    ②(清)岐山左臣:《女开科传》第四回,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35页。
    ③(清)张元灏评次:《得月楼搭截文钞》,清咸丰四年同文堂刻印本,第22页。
    ④(清)《制艺容裁》,同治十二年求古斋刻印本,第73页。
    ⑤(清)于元华编次:《塾课文钞》卷六,清刻心简斋课本,第10页。
    ①(清)苏庵主人编次:《绣屏缘》第五回,《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92页。
    ②(清)鸳水独醒道人编:《枕上晨钟》第十八回,《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390-391页。
    ③(清)李雨堂:《万花楼演义》第一卷第一回,《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上册,第18页。
    ④(清)通元子:《玉蟾记》卷二第十五回,《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42-143页。
    ①(明)施耐庵著,(清)金圣叹评点:《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读第五才子书法》,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上册,第18页。
    ②(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冯镇峦《读<聊斋>杂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一册,第17页。
    ③(明)罗贯中著,(清)毛宗岗评:《增像全图三国演义·读<三国志>法》,北京:中国书店1985年版,上册,第2-3页。
    
    ①(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八《司文郎》(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三册,第1099页。
    ②(清)张书绅:《新说西游记图像》第四十九回,北京:中国书店1985年版,中册,第3、7页。
    ③(清)梁章钜:《制艺丛话》卷之一,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18页。
    ①(清)天花才子编辑:《快心编》二集卷之二第三回,《古本小说集成》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中册,第113页。
    ②(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九《于去恶》(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三册,第1166页。
    ③(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九《于去恶》(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三册,第1168-1169页。
    ④(清)崔象川:《白圭志》第十五回,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112页。
    ①(清)张书绅:《新说西游记图像》第二回,北京:中国书店1985年版,第1页。
    
    ①(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唐序》(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一册,第4页。
    ②(清)崔象川:《白圭志》第二回,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14页。
    ③(清)张书绅:《新说西游记图像·总评》,北京:中国书店1985年版,第8页。
    ④(清)张书绅:《新说西游记图像·总评》,北京:中国书店1985年版,第3页。
    
    ①(清)刘熙载,《刘熙载文集·艺概·经义概》,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89页。
    ②(宋)朱熹:《四书集注·大学章句》,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5页。
    ③(清)张书绅,《新说西游记图像·总评》,北京:中国书店1985年版,第1页。
    ④(清)张书绅,《新说西游记图像·目录》,北京:中国书店1985年版,第8页。
    ⑤(清)张书绅:《新说西游记图像·目录》,北京:中国书店1985年版,第9页。
    ①邓云乡:《清代八股文》,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99页。
    ①(清)李渔:《闲情偶寄》卷二《词曲部下·宾白第四》,《李渔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三卷,第47页。
    ②(清)戴名世:《有明历朝小题文选序》,《戴名世集》卷四,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98页。
    ③(明)茅坤:《复王进士书》,《茅鹿门先生文集》卷六,《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344册,第544页。
    ①(清)刘熙载:《刘熙载文集·艺概·经义概》,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97页。
    ②(清)叶梦珠:《阅世编》卷八《文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85页。
    ③(清)陈忱著,蔡元放批点:《水浒后传·读法》,《明清善本小说丛刊初编》本,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版,第十七辑,第4页。
    ④(清)嫏嬛山樵:《补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32页。
    
    ①(清)裕瑞:《枣窗闲笔·序言》(不分卷),稿本(国家图书馆藏)。
    ②(清)褚人获:《坚瓠补集》洪昇序,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四册,第1页。
    ③(清)裕瑞:《枣窗闲笔》(不分卷),稿本(国家图书馆藏)。
    ④(清)讷音居士:《三续金瓶梅·序》,《古本小说集成》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上册,第4页。
    1、《四书集注》,(宋)朱熹,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
    2、《明会典》,(明)申时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
    3、《皇明贡举考》,(明)张朝瑞,《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4、《皇明经世文编》,(明)陈子龙等辑,《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5、《明史?选举志》,(清)张廷玉,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6、《明史纪事本末》,(清)谷应泰,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7、《明会要》,(清)龙文彬,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
    8、《皇朝经世文编》,(清)魏源编辑,《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台北:文海出版有限公司1967年版
    9、《清史稿?选举志》,赵尔巽,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
    10、《东华录》,(清)蒋良骐,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11、《吉林通志》,(清)长顺修、李桂林纂,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
    12、《钦定八旗通志》,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
    13、《钦定科场条例》,礼部篡辑,《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本,台北:文海出版有限公司1988年版
    14、《续增科场条例》,礼部篡辑,《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本,台北:文海出版有限公司1988年版
    15、《钦定大清会典事例》,托津等奉敕纂,《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本,台北:文海出版有限公司1989年版
    16、《大清会典》,伊桑阿等篡修,《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本,台北:文海出版有限公司1990年版
    17、《钦定学堂章程》,张百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本,台北:文海出版有限公司1987年版
    18、《大清全书》,(清)沈启亮辑,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19、《清通鉴》,戴逸、李文海,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0、《雍正朝起居注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整理,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
    21、《奉天通志》,王树楠、吴廷燮、金毓黻等纂,东北文史丛书编辑委员会点校,沈阳:沈阳古旧书店发行1983年版
    22、《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清)永瑢等,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23、《万历野获编》,(明)沈德符,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24、《西园闻见录》,(明)张萱,台北:京华书局1968年版
    25、《宛署杂记》,(明)沈榜,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26、《今言》,(明)郑晓,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27、《弇山堂别集》,(明)王世贞,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28、《花当阁丛谈》,(明)徐复祚,《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29、《双槐岁抄》,(明)黄瑜,《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本,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
    30、《客座赘语》,(明)顾起元,《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本,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
    31、《林居漫录》,(明)伍袁萃,《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本,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
    32、《陔馀丛考》,(清)赵翼,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
    33、《菽园杂记》,(明)陆容,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
    34、《七修类稿》,(明)郎瑛,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
    35、《少室山房笔丛》,(明)胡应麟,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
    36、《焦氏笔乘》,(明)焦竑,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
    37、《枣窗闲笔》,(清)裕瑞,稿本(国家图书馆藏)
    38、《啸亭杂录》,(清)昭梿,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39、《阅世编》,(清)叶梦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40、《池北偶谈》,(清)王士禛,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41、《香祖笔记》,(清)王士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42、《天咫偶闻》,(清)震钧,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43、《霞外捃屑》,(清)平步青,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44、《两般秋雨盦随笔》,(清)梁绍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45、《清秘述闻三种》,(清)法式善等,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46、《清稗类钞》,(清)徐珂,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47、《登科记考》,(清)徐松,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48、《制义科琐记》,(清)李调元,《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49、《柳南随笔》,(清)王应奎,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50、《围炉诗话》,(清)吴乔,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51、《夜谭随录》,(清)和邦额,重庆:重庆出版社1996年版
    52、《墨余录》,(清)毛祥麟,《明清笔记丛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53、《虞初新志》,(清)张潮,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54、《坚瓠集》,(清)褚人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55、《读书作文谱》,(清)唐彪,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版
    56、《潜邱札记》,(清)阎若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57、《茶香室丛钞》,(清)俞樾,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
    58、《制艺丛话》,(清)梁章钜,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
    59、《西堂杂俎》,(清)尤侗,《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60、《传家宝》,(清)石成金,长沙:岳麓书社2002年版
    61、《寄园寄所寄》,(清)赵吉士,《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62、《春明梦馀录》,(清)孙承泽,《钦定四库全书荟要》本,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5年版
    63、《作义要诀》,(元)倪士毅,《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64、《评注八代文宗》,(明)袁黄,《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65、《游艺塾续文规》,(明)袁黄,《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66、《大学衍义补》,(明)邱濬,《钦定四库全书荟要》本,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5年版
    67、《钦定四书文校注》,(清)方苞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8、《戴名世集》,(清)戴名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69、《日知录集释》,(清)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70、《章学诚遗书》,(清)章学诚,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71、《蒲松龄全集》,(清)蒲松龄,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
    72、《刘熙载文集》,(清)刘熙载,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73、《试贴百篇最豁解》,(清)王泽注评注,嘉庆十九年上海江左书林本
    74、《塾课文钞》,(清)于元华编次,清刻心简斋课本
    75、《得月楼搭截文钞》,(清)张元灏评次,清咸丰四年同文堂刻印本
    76、《青云集分韵试贴详注》,(清)杨逢春、萧应魁注,咸丰六年扫叶山房席氏刻印本
    77、《文章游戏》,(清)缪艮辑,道光年间刻本
    78、《花样集锦》,(清)张鹏翂辑,道光间文德堂刻印本
    79、《关中书院课士赋》,(清)路德,同治二年聚锦堂刻印本
    80、《七家试贴辑注汇钞》,(清)张熙宇辑评,同治九年江左书林刻印本
    81、《制艺镕裁》,同治十二年求古斋刻印本
    82、《三场一贯大成》,(清)王子芹辑,光绪四年上洋文海堂校定积山局石印本
    83、《五经楼小题拆字》,(清)山仲甫辑选,光绪五年崇文阁刻印本
    84、《小题正鹄》,(清)李元度辑,光绪五年上海扫叶山房刻印本
    85、《师竹斋小题文钞》,(清)余虚谷辑,光绪九年上洋扫叶山房刻印本
    86、《经艺宏括》,光绪十一年上海同文书局石印本
    87、《小题宗海》,(清)文汇馆主人编辑,光绪十一年上海点石斋石印本
    88、《大题文府》,同文书局辑,光绪十三年上海同文书局石印本
    89、《八铭塾钞》,(清)吴懋政编次,光绪十三年锁江殷文成堂刻印本
    90、《紫阳课艺》,(清)俞曲园定,光绪二十八年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
    91、《七十二朝人物演义》,李致忠、袁瑞萍点校,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
    92、《新说西游记图像》,(清)张书绅,北京:中国书店1985年版
    93、《清代档案史料丛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版
    94、《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朱保炯主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95、《明人传记资料索引》,台湾中央图书馆编,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96、《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孙楷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97、《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萧相恺、欧阳健,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0年版
    98、《中国文言小说书目提要》,宁稼雨,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版
    99、《中国古代小说总目》,石昌渝,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00、《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丁锡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101、《中国古代小说书目研究》,潘建国,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102、《中国小说史略》,鲁迅,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103、《中国俗文学史》,郑振铎,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104、《小说闲谈》,阿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105、《明清小说丛稿》,孙逊、孙菊园,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印行1992年版
    106、《中国小说丛考》,赵景深,济南:齐鲁书社1980年版
    107、《小说书坊录》,韩锡铎、王清原,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108、《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齐裕焜,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109、《中国小说源流论》,石昌渝,北京:三联书店1994年版
    110、《中国古典小说史论》,杨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1、《明代小说丛稿》,程毅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2、《笔记小说史》,苗壮,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113、《明代文学研究》,邓绍基,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
    114、《明代小说史》,陈大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115、《明清小说理论批评史》,王先霈、周伟民,广州:花城出版社1988年版
    116、《明清历史演义小说艺术论》,纪德君,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17、《八股文小史》,卢前,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118、《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商衍鎏,北京:三联书店,1983年版
    119、《清代科举制度研究》,王德昭,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120、《说八股》,启功、张中行、金克木,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
    121、《唐代进士行卷研究》,程千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122、《唐代科举与文学》,傅璇琮,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23、《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金诤,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24、《八股文观止》,田启霖,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
    125、《八股文概说》,王凯符,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
    126、《清代八股文》,邓云乡,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27、《科举社会及其终结》,何怀宏,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
    128、《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杨齐福,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29、《清代科举家族》,张杰,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130、《中国科举史》,刘海峰、李兵,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4年版
    131、《八股文与明清文学论稿》,黄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132、《中国的科名》,齐如山,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33、《科举与课艺:宋代文学与士人社会》,(日)高津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134、《宋代科举与文学考论》,祝尚书,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版
    135、《明代科举图鉴》,龚笃清,长沙:岳麓书社2007年版
    136、《明末清初的学风》,谢国桢,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37、《万历十五年》,(美)黄仁宇,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138、《功过格明清社会的道德秩序》,(美)包筠雅,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39、《世界文学格局的中国小说》,应锦襄、林铁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40、《贩书偶记》,孙殿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141、《明代版刻综录》,杜信孚,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版
    142、《宋明理学与古代小说》,朱恒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143、《清代士人游幕表》,尚小明,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
    144、《明代城市与市民文学》,方志远,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
    145、《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吴承学,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46、《金圣叹文学批评理论研究》,钟锡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147、《清代八旗子弟》,滕绍箴,天津: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89年版
    148、《满族通史》,李燕光、关捷,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149、《满语杂识》,爱新觉罗瀛生,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版
    150、《满族要论》,张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