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视域下的琉球兴亡史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琉球国在中国宗藩体制庇护下,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是一个繁荣发达的岛国。明代闽人移居琉球国对琉球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明清时期,琉球国还向中国派遣了大量的留学生,琉球留学生将中国的文化更加深入地传播到琉球,使琉球国成为国力强盛的富庶之国。琉球国的兴与中国的对外政策,宗藩体制,国际格局有密切的关系。然而,琉球国在近代亚洲格局发生变化时,在中日力量此消彼长时,在琉球国内部与外部不相适应时,瞬息之间,走向灭亡,这在那个时代也是绝无仅有的一例,其中的缘由值得深思。
     通过对琉球国的兴起与衰亡研究,能够了解宗藩制度的发展变化与终结的历史原因;通过琉球国与中国的历史关系的发展过程的探究,能够知道国与国之间政治庇护、经济援助、文化输入对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能够明白不同的对外政策带来不同的历史结局。历史上琉球国的灭亡,留给太多的历史的思考。
     本课题还探究了中日关系的历史,琉球国的兴衰历程,实际上是中国与日本两国外交博弈的历史过程。从琉球国的兴起与衰亡来透析中日关系的演变,对今天中日关系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Sheltered by the Chinese imperial military system and deeply affected by Chinese culture, Ryukyu was a prosperous island nation. People of Fujian migrated there in the Ming Dynasty and played a crucial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Ryukyu society.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 large number of students were sent to China from Okinawa, who brought Chinese cultures back and made Ryukyu become a country with prosperity. The flourish of Ryukyu was closely related with China's foreign policies, the imperial military system and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However, Ryukyu doomed overnight with the change of Asian, the shift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in power, and Okinawa's internal and external incompatible setting in modern times, which was unique in that era and the causes of its end are worth pondering.
     Research on the ups and downs of ancient Ryukyu helps us understand growing changes of the imperial military system and historical causes of the end. Investig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Ryukyu's historical relations with China helps us know the importance of the political asylum, economic aid and cultural input between countries to Ryukyu's development. We have found that different foreign policies may result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outcomes. The demise of Ryukyu at that time leaves us too much thinking of the history.
     This project also explores the history of Sino-Japanese relations. Actually, the rise and fall of Ryukyu was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diplomatic game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Studying the evolution of Sino-Japanese rela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kinawa's ups and downs is of significant implication for developing the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ese.
引文
①《顺风相送》明永乐年间钞本,第63页-64页,藏英国牛津大学鲍德林图书馆。
    ②陈侃:《使琉球录》(二),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53-54页。
    ③《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中华书局刊本,第247页。
    ①该钟于琉球尚泰久王五年(1458年)铸成。铭文见宫城荣昌:《琉球の历史》,吉川弘文馆,1977年版,第87页
    ②《中山世鉴》首卷,见伊波普猷等编:《琉球史料丛书》第五,名取书店1941年版,第8页。
    ③宫城荣昌:《琉球の历史》,吉川弘文馆,1977年版,第18页
    ④徐葆光:《中山传信录》卷六,见《和刻本汉籍随笔录》第十五集,汲古书屋1977年版,第170页。
    ⑤周煌:《琉球国志略》卷四。
    ①伊波普猷等编:《琉球史料丛书》第五,名取书店1941年版,第13-15页。
    ②安田原久等著:《考古学》,第17页。
    ③比嘉春潮:《新稿·冲绳の历史》,三一书房1970年版,第30-31页。
    ④大城立裕:《冲绳历史散步》,创元社1991年版,第9页。
    ⑤大嘉春潮:《新稿·冲绳の历史》,三一书房1970年版,第31页。
    ①大城立裕:《冲绳历史散步》,创元社1991年版,第8页。
    ②《中山世谱》卷三,见《琉球史料丛书》卷四,第34-35页
    ①宫城荣昌:《琉球の历史》,第40页。
    ②《琉球史料丛书》卷四,第35页。
    ③宫城荣昌:《琉球の历史》,吉川弘文馆,1977年版,第40-41页。
    ④大城立裕:《冲绳历史散步》,第13页。
    ⑤伊波普猷等编:《琉球史料丛书》第四,第37页。
    ①http://bk.oicha.com/history/id=4206828
    ②《中山世谱》,察度王,见《琉球史料丛书》卷三,第65-66页。
    ③《中山世谱》,察度王,见《琉球史料丛书》卷三,第78-79页。
    ①宫城荣昌:《琉球の历史》,吉川弘文馆,1977年版,第40-41页。
    ②宫城荣昌:《琉球の历史》,吉川弘文馆,1977年版,第54页。
    ③宫城荣昌:《琉球の历史》,吉川弘文馆,1977年版,第54页。
    ④《琉球史料丛书》卷四,第52-55页
    ⑤《琉球史料丛书》卷四,第55页。
    ⑥《琉球史料丛书》卷四,第56页。
    ⑦《琉球史料丛书》卷四,第58页。
    ①《琉球史料丛书》卷四,第60页。
    ②《琉球史料丛书》第四,第53页。
    ③宫城荣昌:《琉球の历史》,吉川弘文馆,第74页。
    ①陈侃:《使琉球录》,记录汇编本,商务印书馆,1937年。
    ②陈侃:《使琉球录》,记录汇编本,商务印书馆,1937年。
    ③周煌:《琉球国志略》卷10,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台湾文献丛刊第293种,1971年,第201页。
    ④陈侃:《使琉球录》,第66页。
    ⑤陈侃:《使琉球录》,第66页-67页。
    ⑥夏子阳:《使琉球录》第270页。
    ⑦汪楫:《使琉球杂录》第4页。
    ⑧陈侃:《使琉球录》,第70页-71页。
    ①陈侃:《使琉球录》,第71页。
    ②夏子阳:《使琉球录》,第258页。
    ③张学礼:《中山纪略》,第11页。
    ④徐葆光:《中山传信录》,第171页。
    ⑤夏子阳:《使琉球录》,台湾文献丛刊第287种,1970年,第270页。
    ①夏子阳:《使琉球录》,第262页。
    ②张学礼:《中山纪略》,第11页-12页。
    ①《续文献通考》,卷26,市籴2,商务印书馆。
    ②胡宗宪:《筹海图编》卷12,经略2,开互市,明天启年刻本。
    ①广州港当时因郑和下西洋活动停止后,东南亚诸国来华贸易锐减,《明孝宗实录》弘治6年3月载:“自弘治元年以来,番舶自广东入贡者惟占城、暹罗各一次”。日本因嘉靖2年的“争贡之役”,被限10年一贡,对华贸易也陷入低谷,琉球国乘势而发,成为重要的贸易中转国。
    ②图片来源:http://tupian.hudong.com/39290/
    ①《那霸市史》,那霸市役所发行,1977年,第525页。
    ②茅瑞徵:《皇明象胥录》卷1,琉球,影印明崇祯刻本。
    ③《历代宝案》第1集,卷16,台湾大学1972年影印本,第516页-517页。
    ④谢必震:《明清中琉航海贸易研究》,海洋出版社,2004年,第103页。
    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中琉关系档案选编》中华书局,1993年,第185页-188页。
    ①何乔远:《名山藏》卷6,典谟记,明崇祯刻本。
    ②琉球《历代宝案》第1集,卷39,台湾大学1972年影印本,第1255页。
    ③何乔远:《名山藏》卷102,王享记1,明崇祯刻本。
    ④琉球《历代宝案》第1集,卷40,台湾大学1972年影印本,第1277页。
    ⑤琉球《历代宝案》第1集,卷40,台湾大学1972年影印本,第1277页。
    ①《明英宗实录》,卷349,天顺7年2月戊辰。
    ②琉球《历代宝案》第1集,卷41,台湾大学1972年影印本,第1308页-1309页。
    ③Armando Cortesao,The suma Oriental of tome Pires,第1512页-1515页。
    ④ Armando Cortesao,The suma Oriental of tome Pires 1512-1515, London,1944.p.131.
    ⑤ Armando Cortesao,The suma Oriental of tome Pires 1512-1515, London,1944.p.131.
    ①琉球《历代宝案》第1集,卷41,台湾大学1972年影印本,第1321页。
    ②《明武宗实录》卷185,正德15年4月己巳条。
    ③琉球《历代宝案》第1集,卷42,台湾大学1972年影印本,第1350页。
    ①姚士麟:《见织编》卷上,商务印书馆,民国25年。
    ②张廷玉:《明史》,卷81,食货志,市舶,中华书局,1974年。
    ③Armando Cortesao, The suma Oriental of tome Pires 1512-1515, London,1944. p.131
    ④《萨藩旧记》前集卅一,引小叶田淳著《中世南岛通交贸易的研究,东京刀江书院,1968年,第47页。
    ⑤安里延:《日本南方发展史——冲绳海洋发展史》,三省堂刊行,1941年,第97页。
    ①球阳研究会编:《球阳》,角川书店,1982年,第299页。
    ②《那霸市史》资料篇第1卷6,那霸市计划部市史编集室,昭和55年。
    ①徐葆光:《中山传信录》,第139页。
    ①谢必震:《中国与琉球》,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89页。
    ②徐葆光:《中山传信录》,台湾文献丛刊第306种,1972年,第159页。
    ③周煌:《琉球国志略》,台湾文献丛刊第293种,1971年,第223页。
    ④李鼎元:《使琉球记》,台湾文献丛刊第292种,第19页。
    ⑤齐鲲:《续琉球国志略》,日本冲绳县立图书馆影印本,第189页。
    ⑥周煌:《琉球国志略》,台湾文献丛刊第293种,1971年,第236页。
    ①周煌:《琉球国志略》,台湾文献丛刊第293种,1971年,第236页。
    ②周煌:《琉球国志略》,台湾文献丛刊第293种,1971年,第236页-237页。
    ③徐葆光:《中山传信录》,台湾文献丛刊第306种,1972年,第233页。
    ④徐葆光:《中山传信录》,台湾文献丛刊第306种,1972年,第239页。
    ⑤徐葆光:《中山传信录》,台湾文献丛刊第306种,1972年,第235页。
    ⑥李鼎元:《使琉球记》,台湾文献丛刊第292种,1972年,第20页。
    ①张廷玉:《明史》卷324,外国5,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②《明太宗实录》卷28,永乐2年3月壬辰,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1982年。
    ①陈侃:《使琉球录》,台湾文献丛刊第287种,台湾银行,1970年,第17页。
    ①李鼎元:《使琉球记》,台湾文献丛刊第292种,台湾银行,1971年,第192页。
    ②徐葆光《中山传信录》,小方壶斋舆地丛钞,10帙1,学生书局,1975年,第235页。
    ①张学礼:《中山纪略》,小方壶斋舆地丛钞,10帙1,学生书局,1975年,第15页。
    ②张学礼:《中山纪略》,小方壶斋舆地丛钞,10帙1,学生书局,1975年,第15页。
    ③徐葆光:《中山传信录》,小方壶斋舆地丛钞,10帙1,:学生书局,1975年,第235页。
    ①徐溥:《明会典》,卷108,朝贡通例,万历重修本,商务印书馆。
    ①胡宗宪:《筹海图编》,卷2,倭国事略,明天启年刻本。
    ②费信:《星槎胜览》,前集,龙涎屿条,中华书局,1954年版。
    ③何乔远:《名山藏》,卷28,典谟记,明崇祯刻本。
    ④费信:《星槎胜览》,苏门答刺条。另据千家驹等编《中国货币发展简史和表解》言:明代“每贯合铜钱一千文,或白银一两”,第94页。
    ⑤《历代宝案》第1集,卷5,台湾大学影印本。
    ①《历代宝案》第1集,卷15,台湾大学影印本。
    ②《那霸市史》家谱资料2,第301页。
    ①《清圣祖实录》卷209,崇谟阁影印本,1936年,第16页。
    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中琉关系档案选编》,中华书局1993年,第2页。
    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中琉关系档案选编》,中华书局1993年,第2页。
    ②吴幅员辑:《琉球历代宝案选录》,第224页。
    ③吴幅员辑:《琉球历代宝案选录》,第247页。
    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代中琉关系档案选编》,中华书局,1993年,第248页。
    ①徐恭生:《中国琉球交流史》,南西出版社,1993年,第65页。
    ②《历代宝案》第2集,卷44,台湾大学影印本,1972年,第2975页。
    ③《大明会典》,卷114,万有文库本。
    ④潘相:《琉球入学见闻录》,台湾文献丛刊第299种,第108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438,万历35年9月己亥。
    ②《使琉球录三种<诸家>》,台湾文献丛刊,第287种,第112页。
    ③陈侃:《使琉球录》,台湾文献丛刊第287中,台湾银行研究室编印,1970年,第28页。
    ④周煌:《琉球国志略》卷10,丛书集成初版本。
    ⑤茅元仪:《武备志》卷214,海防6,明天启元年刻,清修本。
    ⑥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4,“琉球国”,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铅印本,1941年。
    ①安里延:《日本南方发展史》,三省堂,1941年,第380-381页。
    ②费信:《星槎胜览》,前集,“龙涎屿条”,中华书局,1954年。
    ③何乔远:《名山藏》卷82,“典谟记”,明崇祯刻本。
    ④胡宗宪:《筹海图编》卷2,“倭国是略”,明天启刻本。
    ⑤《历代宝案》(台湾大学本),第1集第43卷。
    ①球阳研究会编:《球阳》,角川书店,1974年,第162页。
    ②潘荣:《中山八景记》,见《使琉球录三种(诸家)》,第137页。
    ③球阳研究会编:《球阳》,角川书店,1974年,第169页。
    ④徐葆光:《中山传信录》卷2,台湾文献丛刊第306中,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72年,第44-45页。
    ⑤陈侃:《使琉球录》,那霸市史资料篇,第1卷3,1977年,第16页。
    ①赤岭诚纪:《大航海时代之琉球》,冲绳时报社,1988年,第52-75页。
    ②球阳研究会编:《球阳》,角川书店,1974年,第259页。
    ③球阳研究会编:《球阳》,角川书店,1974年,第169页。
    ④徐葆光:《中山传信录》卷2,台湾文献丛刊第306中,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72年,第44-45页。
    ⑤球阳研究会编:《球阳》,角川书店,1974年,第53页。
    ①徐葆光:《中山传信录》卷2,台湾文献丛刊第306种,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72年,第69页。
    ②《福建通志》卷21,风俗志。
    ③《福建通志》卷21,风俗志。
    ④周煌:《琉球国志略》,台湾文献丛刊293种,台湾银行1971年,第122页。
    ①徐葆光:《中山传信录》卷2,台湾文献丛刊第306种,1972年,第54页。
    ①王耀华:《福建文化概览》,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463页。
    ②张学礼:《中山纪略》,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10帙,第140页。
    ③《历代宝案第一集抄》,收录于《那霸市史》资料篇第1集第4卷,第328页。
    ①上里隆史:《毛国鼎の琉球渡来とその历史的意羲》,第十一届琉中历史关系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2008年。
    ②谢必震:《中国与琉球》,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317-334页。
    ③潘相:《琉球入学见闻录》,台湾文献丛刊第299中,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印,1971年,第94页。
    ④《久米村系家谱》,上册,见《那霸市史》资料篇1集第6卷,那霸市企划部市史编辑室,1980年,第365-77页。
    ⑤球阳研究会:《球阳》,角川书店,1982年,第162页。
    ⑥潘相:《琉球入学见闻录》,台湾文献丛刊第299中,第96页。
    ⑦潘相:《琉球入学见闻录》台湾文献丛刊第299种,第102页。
    ①潘相:《琉球入学见闻录》台湾文献丛刊第299种,第128页。
    ②潘相:《琉球入学见闻录》台湾文献丛刊第299种,第98页。
    ③潘相:《琉球入学见闻录》台湾文献丛刊第299种,第98页至99页。
    ④赖正维:《清代中琉关系研究》,海洋出版社,2011年,第162-163页。
    ①谢必震:《中国与琉球》,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24-225页。
    ②球阳研究会:《球阳》卷9,角川书店,1982年,第256页。
    ③徐葆光:《中山传信录》,台湾文献丛刊第306种,台湾银行研究室编印,1972年,第339页。
    ④球阳研究会:《球阳》卷9,角川书店,1982年,第361页。
    ①球阳研究会:《球阳》卷6,角川书店,1982年,第222页。
    ②球阳研究会:《球阳》卷9,角川书店,1982年,第259页。
    ③周煌:《琉球国志略》,第236页。
    ④徐葆光:《中山传信录》卷5,第171页。
    ①周煌:《琉球国志略》,台湾文献丛刊第293种,1971年,第236页。
    ②李鼎元:《使琉球记》,第22页。
    ③陈侃:《使琉球录》,第71页。
    ④户部良熙:《大岛笔记》,琉球大学图书馆藏。
    ⑤李鼎元:《使琉球记》,台湾文献丛刊第292中,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71年,第16页。
    ① #12
    ②徐葆光:《中山传信录》,台湾文献丛刊第306种,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72年,第160页。
    ③漥德忠:《中国文化と南岛》,第一书房,1981年。
    ①《久米村系家谱》上册,见《那霸市史》资料篇1集第6卷,那霸市企划部史编辑室,1980年,第55页。
    ②球阳研究会:《球阳》,角川书店,1982年,第226页。
    ③《久米村系家谱》下册,见《那霸市史》资料篇1集第6卷,那霸市企划部史编辑室,1980年,第932页。
    ④《久米村系家谱》上册,见《那霸市史》资料篇1集第6卷,那霸市企划部史编辑室,1980年,第365-377页。
    ①球阳研究会:《球阳》,角川书店,1982年,第245页。
    ②球阳研究会:《球阳》,角川书店,1982年,第592页。
    ③球阳研究会:《球阳》卷6,角川书店,1982年,第280页。
    ④汪楫:《使琉球杂录》,《那霸市史》资料篇第1卷3。
    ⑤球阳研究会编:《球阳》,角川书店,昭和57年,第299页。
    ⑥《久米村系家谱》,上册,见《那霸市史》资料篇1集第6卷,那霸市企划部市史编辑室,1980年,第470页。
    ①《那霸市史》资料篇第1卷6,那霸市企划部市史编集室,1980年。
    ②球阳研究会:《球阳》卷9,角川书店,1982年,附卷3第605页。
    ①谢必震:《中琉关系史料与研究》,海洋出版社,2010年,第113-123页。
    ①赤岭守:《琉球王国》,讲谈社,2004年,第63-64页。
    ②赤岭守:《琉球王国》,讲谈社,2004年,第52-54页。
    ③生田滋:《<东洋遍历记>中所载的双屿、琉球相关记述以及明代中琉关系变化之探析》,《第九届琉球中国交涉史研讨会论文集》,冲绳县教育委员会,2011年。
    ④生田滋:《<东洋遍历记>中所载的双屿、琉球相关记述以及明代中琉关系变化之探析》,《第九届琉球中国交涉史研讨会论文集》,冲绳县教育委员会,2011年。
    ①坂本太郎、家永三郎等校注:《日本古典文学大系67日本书纪上》岩波书店,1978年,第351页。
    ②坂本太郎、家永三郎等校注:《日本古典文学大系67日本书纪上》岩波书店,1978年,第397页。
    ①内藤湖南:《日本文化史研究》,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11页。
    ②王守华:神道哲学刍议,《日本问题》1998年第6期。
    ①会泽正志斋:《新论》,引自李玉、梁云祥编:《文明视角下的中日关系》,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年,第211页。
    ②张廷玉:《明史》第322卷,日本传。中华书局,1985年。
    ③《明神宗实录》卷496,万历40年6月庚午。
    ①杨仲揆:《琉球古今谈》,台湾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45页
    ②李玉、梁云祥编:《文明视角下的中日关系》,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年,第209页。
    ③《日本思想大系45安藤昌益佐藤信渊》,岩波书店,1977年,第363页。
    ④《日本思想大系45安藤昌益佐藤信渊》,岩波书店,1977年,第426页。
    ①《日本思想大系45安藤昌益佐藤信渊》,岩波书店,1977年,第428页。
    ②《日本思想大系45安藤昌益佐藤信渊》,岩波书店,1977年,第430页-431页。
    ③米庆余:近代日本侵略政策的思想源流,载李玉、梁云祥编:《文明视角下的中日关系》,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年,第211页。
    ①渡边几治郎:《日本战时外交史话》,千仓书房,1937年,第8页。
    ②李玉、梁云祥编:《文明视角下的中日关系》,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年,第214页。
    ③李玉、梁云祥编:《文明视角下的中日关系》,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年,第214页。
    ④李玉、梁云祥编:《文明视角下的中日关系》,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年,第214页。
    ⑤陈在正:牡丹社事件所引起之中日交涉及其善后,(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2期。
    ①梁启超:论不变法之害,《时务报》第2册,1896年8月19日。
    ②《清议报》第25册,1899年8月26日。
    ①王之春:《清朝柔远记》,中华书局,1989年,第374页。
    ①西里喜行:《清末中琉日关系史研究》,社会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255页-256页。
    ②李云泉:《朝贡制度史略——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体制研究》,新华出版社,2004年,第277页。
    ③王之春:《清朝柔远记》,中华书局,1989年,第375页。
    ①《日本外交文书》第6卷,第178页至第179页。
    ①宝鋆编:《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93,中华书局,2008年,第28页。
    ②宝鋆编:《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93,中华书局,2008年,第30页。
    ③王元稺:《甲戌公牍钞存》,《台湾文献丛刊》第39种,第107页。
    ①陈在正:《中琉历史关系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海洋出版社,2005年第268页。
    ②《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17。
    ③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三联书店,1957年,第343页。
    ④《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卷14。
    ⑤陈文学:《试析1874年日本对台湾的侵略》,湖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①喜舍场朝贤:《琉球见闻录》,引自杨仲揆《琉球古今谈》,台湾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75页。
    ②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三联书店,1957年,第342页-343页。
    ①陈在正:牡丹社事件所引起之中日交涉及其善后,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2期。
    ②岩仓公实迹保存会编:《岩仓公实记》下卷,第572页。引自米庆余:近代日本“琉球处分”的历史,《第九届中琉历史关系国际学术会议论文》海洋出版社,2005年,第371页。
    ③赤岭守:琉球归属问题交涉与脱清人,《第九届中琉历史关系国际学术会议论文》海洋出版社,2005年,第331页。
    ①下村富士:《明治文化资料从属》第4卷,外交编,风间书房,1962年,第118页。
    ②下村富士:《明治文化资料从属》第4卷,外交编,风间书房,1962年,第122页。
    ③米庆余:近代日本“琉球处分”的历史,《第九届中琉历史关系国际学术会议论文》海洋出版社,2005年,第375页。
    ①日本《朝野新闻》,1879年1月10日,引米庆余:近代日本“琉球处分”的历史,《第九届中琉历史关系国际学术会议论文》海洋出版社,2005年,第376页-377页。
    ①杨仲揆:《琉球古今谈》,台湾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81-82页。
    ②杨仲揆:《琉球古今谈》,台湾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84-85页。
    ①杨仲揆:《琉球古今谈》,台湾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84页。
    ①《李文忠公全集》译署函稿,卷8,光绪乙巳刊本。
    ②《清光绪朝外交史料》卷13,民国21年影印本。
    ③《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2,北平故宫博物馆,民国21年。
    ①张启雄,《何如璋的球案外交》,第一届中琉历史关系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台湾中琉文化经济协会,1988年,第577页-578页。
    ②《李文忠公全集》,译署函稿,卷8,光绪乙巳刊本。
    ③《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2,北平故宫博物馆,民国21年版。
    ①《李文忠公全集》译署函稿,卷8,光绪乙巳刊本。
    ②《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1,北平故宫博物馆,民国21年版。
    ③谢必震:《中国与琉球》,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309页。
    ①谢必震:《中国与琉球》,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312页-313页。
    ②《清光绪朝外交史料》卷15。1932年影印本。
    ③《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2,北平故宫博物馆,民国21年。
    ④《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2,北平故宫博物馆,民国21年。
    ⑤《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2,北平故宫博物馆,民国21年。
    ⑥《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2,北平故宫博物馆,民国21年。
    ①《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2,北平故宫博物馆,民国21年。
    ②《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2,北平故宫博物馆,民国21年。
    ①《李文忠公全集》,译署函稿,卷8,光绪乙巳刊本。
    ①《明英宗实录》卷301,天顺3年3月甲申,台湾影印本。
    ②《中山世谱》卷3,见伊波普猷等编《琉球史料丛书》东京美术刊昭和47年版。
    ③《中山世谱》卷4,见伊波普猷等编《琉球史料丛书》东京美术刊昭和47年版。
    ④《中山世谱》卷4,见伊波普猷等编《琉球史料丛书》东京美术刊昭和47年版。
    ⑤《中山世谱》卷5,见伊波普猷等编《琉球史料丛书》东京美术刊昭和47年版。
    ⑥安里延:《日本南方发展史》(日文版)三省堂昭和16年版,第65页。
    ①周煌:《琉球国志略》台湾文献丛刊第293种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1971年版。
    ②《中山世谱》卷7,见伊波普猷等编《琉球史料丛书》东京美术刊昭和47年版。
    ③《明世宗实录》卷427,嘉靖34年12月庚午。
    ①球阳研究会编:《球阳》,角川书店,昭和57年,第300页。
    ②齐鲲:《续琉球国志略》,日本冲绳县立图书馆,昭和53年影印本,第2页。
    ①谢肇淛:《五杂俎》卷4,地部2,明刻本。
    ①琉球《冠船に付评价方日记》(一)台湾大学图书馆藏,第142页-149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496,万历40年6月庚午。
    ②周煌:《琉球国志略》台湾文献丛刊第293种,1971年,第223页。
    ③陈侃:《使琉球录》,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67页-68页。
    ④夏子阳:《使琉球录》,台湾文献丛刊第287种,1970年,第263页。
    ①汪楫:《使琉球杂录》,《那霸市史》资料篇第1卷3,1977年,第6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496,万历40年6月庚午。
    ①下村富士:《明治文化资料从属》第4卷,外交编,风间书房,1962年,第201页-213页。
    ②下村富士:《明治文化资料从属》第4卷,外交编,风间书房,1962年,第191页。
    [1]琉球《历代宝案》(全15册)台湾大学影印本,1972年。
    [2]郑若曾:《筹海图编》,1562年。
    [3]夏子阳:《使琉球录》,《台湾文献丛刊》第287种,1970年。
    [4]陈侃:《使琉球录》,《台湾文献丛刊》第287种,1970年。
    [5]萧崇业:《使琉球录》,《台湾文献丛刊》第287种,1970年。
    [6]张学礼:《使琉球记》,《台湾文献丛刊》第292种,1970年。
    [7]周煌:《琉球国志略》,《台湾文献丛刊》第293种,1970年。
    [8]郭汝霖:《使琉球录》,载严从简《殊域周知录》卷四《琉球》,1930年,故宫博物院印行本。
    [9]《明实录》(全110册)(台湾)中央研究院语言所影印本。
    [10]《清实录》(全60册)中华书局,1985年。
    [11]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台湾文献丛刊》(全595册)。
    [12]《清季外交史料》(全5册),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
    [13]费信:《星槎胜览》,中华书局,1954年版。
    [14]黄润华、薛英:《国家图书馆藏琉球资料汇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
    [15]殷梦霞等:《国家图书馆藏琉球资料续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
    [16]王菡:《国家图书馆藏琉球资料三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
    [17]张廷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
    [18]《中国清代琉球国王表奏文书选录》,黄山书社,1997年。
    [1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代中琉关系档案选编》,中华书局,1993年。
    [2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代中琉关系档案续编》,中华书局,1994年。
    [2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代中琉关系档案三编》,中华书局,1996年。
    [2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代中琉关系档案四编》,中华书局,1998年。
    [2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代中琉关系档案五编》,中国档案出版社,2002年。
    [2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代中琉关系档案六编》,中国档案出版社,2005年。
    [2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代中琉关系档案七编》,中国档案出版社,2009年。
    [26]茅元仪:《武备志》,天启元年,1621年。
    [27]徐溥:《明会典》,万历重修本,商务印书馆。
    [28]胡宗宪:《筹海图编》,明天启年刻本。
    [29]赵尔巽:《清史稿》,中华书局,1974年。
    [30]吴汝纶:《李文忠公全集》,光绪乙巳年金陵刻本。
    [31]龙文彬:《明会要》,中华书局,1956年。
    [32]高岐:《福建市舶提举司志》,故宫博物院,1939年。
    [33]徐孚远:《明经世文编》,中华书局影印本。
    [34]谢肇淛:《五杂俎》,明刻本。
    [35]严从简:《殊域周咨录》,故宫博物院图书馆,1941年。
    [36]何乔远:《名山藏》,明崇祯刻本。
    [37]《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北平故宫博物馆,1932年。
    [38]陈侃:《使琉球录》,记录汇编本,商务印书馆,1937年。
    [39]姚士麟:《见织编》,商务印书馆,民国25年。
    [40]张学礼:《中山纪略》,《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十帙,石印本。
    [41]王圻:《续文献通考》,商务印书馆,1936年。
    [42]茅瑞徵:《皇明象胥录》,影印明崇祯刻本。
    [43]王元穉:《甲戌公牍钞存》,《台湾文献丛刊》第39种,1970年。
    [44]曹仁伯:《琉球百问》,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
    [45]宝望编:《筹办夷务始末》,中华书局,2008年。
    [46]王之春:《清朝柔远记》,中华书局,1989年。
    [47]杨仲揆《琉球古今谈-兼论钓鱼岛问题》,(台湾)商务印书馆,1990年。
    [48]王耀华:《福建文化概览》,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
    [49]徐恭生:《中国琉球交流史》,南西出版社,1993年。
    [50]谢必震:《中国与琉球》,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年。
    [51]米余庆:《琉球历史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
    [52]李云泉:《朝贡制度史略—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体制研究》,新华出版社,2004年。
    [53]谢必震:《明清时期中琉贸易航海研究》,海洋出版社,2004年。
    [54]赖正维:《康熙时期的中琉关系》,海洋出版社,2004年。
    [55]李玉、梁云祥:《文明视角下的中日关系》,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年。
    [56]王宏斌:《清代晚期海防:思想与制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57]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续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58]晃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9]湛贵成:《幕府末期明治初期日本财政政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60]赵慧峰:《近代转型社会中的集团与人物》,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1]萧致治、杨卫东:《西风拂夕阳—鸦片战争前中西关系》,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2]汪向荣:《古代中国人的日本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63]王日根:《明清海疆政策与中国社会发展》,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4]张声振:《中日关系史》(第一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65]李育民:《近代中外关系与政治》,中华书局,2006年版。
    [66]田涛:《国际法输入与晚清中国》,济南出版社,2006年版。
    [67]陈国栋:《东亚海域—千年—历史上的海洋中国与对外贸易》,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版。
    [68]鞠德源:《钓鱼岛正名—钓鱼岛列屿的历史主权及国际法渊源》,昆仑出版社,2006年版。
    [69]朱云影:《中国文化对日韩越三国的影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0]丁春梅:《清代中琉关系档案研究》,中国档案出版社,2007年版。
    [71]郑海麟:《钓鱼岛列屿之历史与法理研究(增订本)》,中华书局,2007年版。
    [72]郝祥满:《朝贡体系的建构与解构—另眼相看中日关系史》,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73]宋慧娟:《清代中朝宗藩关系擅变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4]李庆新:《明代海外贸易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75]石之瑜:《近代日本对华思想》,台湾大学政治学系中国大陆暨两岸关系教学与研究中心,2007年版。
    [76]高明士:《天下秩序与文化圈的探索—以东亚古代的政治与教育为中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77]陈廷湘、周鼎:《天下世界国家—近代中国对外观念演变史论》,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
    [78]柳岳武:《传统与变迁:康雍乾之清廷与藩部属国关系研究》,巴蜀书社,2009年版。
    [79]史桂芳:《近代日本人的中国观与中日关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80]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三联书店,1957年。
    [81]谢必震:《中琉关系史料与研究》,海洋出版社,2010年。
    [82]下村富士:《明治文化资料从属》第4卷,外交编,风间书房,1962年。
    [83]郑有国:《中国市舶制度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84]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三联书店,2005年版。
    [1](日)冲绳县《冲绳县管内全图》,那霸,1906年。
    [2](日)外务省条约局《旧条约汇编》,东京,1934年。
    [3](日)日本陆军参谋本部编《南西诸岛陆海编合图》,日本陆军参谋本部,1944年。
    [4](日)外务省《外务大臣会见记录》(各年度)。
    [5](日)林子平《三国通览图说》,《琉球三省三十六岛之图》,1785年。
    [6](日)《日本水路部编《海图·台湾岛清国属地部》,东京,水路部,1873年。
    [7](日)内务省编《琉球处分提纲》,东京,内务省,1879年。
    [8](日)内务省地理局编《大日本府县分辖图》,东京,内务部地理局,1879年。
    [9](日)新屋敷幸繁:《新讲冲绳一千年史》,雄山阁,1971年。
    [10](日)高良仓吉:《亚洲视域中的琉球王国》,南西出版社,1998年。
    [11](日)安藤昌益、佐藤信渊:《日本思想大系》,岩波书店,1977年。
    [12](日)渡边几治郎:《日本战时外交史话》,千仓书房,1937年。
    [13](日)《日本外交文书》(全147册),日本国际联合协会,1949年。
    [14](日)安里延:《日本南方发展史——冲绳海洋发展史》,三省堂刊行,1941年。
    [15](日)球阳研究会编:《球阳》,角川书店,1982年,第299页。
    [16](日)赤岭诚纪:《大航海时代之琉球》,冲绳时报社,1988年。
    [17]#12
    [18](日)漥德忠:《中国文化と南岛》,第一书房,1981年。
    [19](日)赤岭守:《琉球王国》,讲谈社,2004年。
    [20](日)坂本太郎、家永三郎等校注:《日本古典文学大系67日本书纪上》,岩波书店,1978年。
    [21](日)内藤湖南:《日本文化史研究》,商务印书馆,1997年。
    [22](日)琉球《冠船に付评价方日记》,台湾大学图书馆藏。
    [23](日)《琉球王国评定所文书》(全31册),日本冲绳浦添市教育委员会,1998年。
    [24](日)小叶田淳:《中世南岛通交贸易的研究》,东京刀江书院,1968年。
    [25](日)伊波普猷等:《琉球史料丛书》(全5册),东京美术社,1972年。
    [26](日)那霸市企画部市史编辑室:《那霸市史》(资料篇全33册),1980年。
    [27](日)西里喜行:《清末中琉日关系史研究》,社会文献出版社,2010年。
    [28](美)J.K.FairbankS;S.Y.Teng:On The Ching Tributary System,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6, No.2Jun.1941.
    [29](美)Armando Cortesao,The suma Oriental of tome Pires 1512-1515, London,1944.
    [30](美)J.K.Fairbanks;John King:The Chinese World Order:Tranditional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8.
    [31](美) George H.Kerr:Okninawa:The History of an Island People. The Charles E. Tuttl Company.2000.
    [32](美) David Seott:China and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1840-1949,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Albany,2008
    [1]方宝川:《明清册封使及其从客在中琉关系中的作用》,《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4期。
    [2]傅朗:《<清代中琉关系档案选编>述评》,《历史档案》,1994年第3期。
    [3]谢必震.:《从清朝档案看中国文化在琉球的传播》,《历史档案》,1994年第3期。
    [4]谢必震:《福建文化在琉球的传播与影响》,《东南文化》,1996年第4期。
    [5]吴怀民:《清代中国对琉球的册封》,《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3期。
    [6]庞培法,刘金国:《古代中国与琉球王国友好关系的确立与中断》,《山东师大学 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期。
    [7]米庆余:《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归属考——从明代陈侃<使琉球录>谈起》,《历史研究》,2002年第3期。
    [8]王守华:《神道哲学刍议》,《日本问题》,1998年第6期。
    [9]吴元丰:《新近发现的清代中琉关系满汉文档案及其价值》,《清史研究》,1998年第1期。
    [10]马钰:《日本吞并琉球与清政府对日交涉》,《文史精华》,2002年第8期。
    [11]于亚娟:《清代时期汉语在琉球的传播》,《福建论坛》,2006年第1期。
    [12]丁春梅:《清代护送琉球贡使之伴送规定》,《福建论坛》,2006年第1期。
    [13]李殿元:《琉球,中国人心中的苦涩》,《四川统一战线》,2006年第4期。
    [14]张伟:《琉球与冲绳岛》,《当代军事文摘》,2006年第3期。
    [15]朱小平:《谁该向中国忏悔抗战胜利纪念日反思之三:未听罗斯福建议收回琉球续谈》,《海内与海外》,2006年第11期。
    [16]朱小平:《谁该向中国忏悔——抗战胜利纪念日反思之二:未听罗斯福建议收回琉球》,《海内与海外》,2006年第10期。
    [17]汪幸福:《美曾想把琉球交给中国》,《东北之窗》,2006年第5期。
    [18]范春昕:《地缘政治视野下的琉球交涉》,《三明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19]柳岳武:《明朝时期中、日、琉球关系研究》,《安徽史学》,2006年第4期。
    [20]王菡:《<重修使琉球录>的刻本及其作者》,《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第2期。
    [21]钱文华:《清政府弱化琉球宗主权的历史考察》,《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第2期。
    [22]沈伟烈:《琉球·岛链·大国战略》,《领导文萃》,2006年第5期。
    [23]陈文学:《试析1874年日本对台湾的侵略》,《湖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24]陈在正:《牡丹社事件所引起之中日交涉及其善后》,《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2期。
    [25]郑辉:《明清琉球来华留学生对琉球文教事业的贡献》,《东疆学刊》,2007年第3期。
    [26]左世元:《清政府对日交涉关于宗藩态度差别的原因探析——以琉球、朝鲜为中心》,《江汉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27]王海滨:《中国国民政府与琉球问题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7年第3期。
    [28]陈冰:《蒋介石为何放弃琉球群岛》,《中国人才》,2007年第8期。
    [29]宋子玉:《近代日本吞并琉球对今天中国的危害性分析》,《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30]柳岳武:《康乾盛世下中国、日本、琉球三国关系研究》,《人文杂志》,2007年第3期。
    [31]戴东阳:《甲申事变前后黎庶昌的琉球策略》,《历史研究》,2007年第2期。
    [32]冯立军:《浅谈明清时期中国与琉球中医药交流》,《历史档案》,2007年第1期。
    [33]戚其章:《李鸿章与中日琉球交涉》,《历史教学》,2007年第3期。
    [34]施敏洁:《妈祖信仰的发展、传播及融合——以中国、琉球、日本为中心》,《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35]方宝川:《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藏中琉关系史料述略——明清文献之一》,《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36]彭令:《<钱梅溪手稿<册封琉球国记略>发现记》,《寻根》,2011年5期。
    [37]谢必震:《明清士大夫与琉球》,《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38]高畅:从琉球问题看李鸿章的海防思想》,《鸡西大学学报》,2011年10期。
    [39]郑小娟:《<琉球国志略>文献价值刍议》,《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7期。
    [40]李若愚:近百年来东亚历史中的“琉球问题”》,《史林》,2011年4期。
    [41]吴永宁:《略述明代福建对琉球造船发展之影响》,《临沂大学学报》,2011年4期。
    [42]陈丽华:《琉球古国与清宫琉球文物》,《紫禁城》,2005年第2期。
    [43]李未醉,赖文斌.:《明代中国与琉球的友好往来》,《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44]李金明:《明清琉球册封使与中国文化传播》,《历史档案》,2005年第3期。
    [45]贺琤:《晚清中国社会关于中国与琉球关系的认识——以<申报>为主要考察对象[],《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9期。
    [46]高丹:《明清时期中国对琉球教育发展的影响》,《福建文博》,2009年第4期。
    [47]林希:《“球案”发生前欧美列强眼中的中日琉关系》,《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09年第1期。
    [48]王振忠:《清代琉球人眼中福州城市的社舍生活——以现存的琉球官话裸本为中心》,《中华文史论丛》,2009年第4期。
    [49]汪晖:《冷战的预兆:蒋介石与开罗会议中的琉球问题——<琉球:战争记忆、社会运动与历史解释>补正》,《开放时代》,2009年第5期。
    [50]戴东阳:《何如璋与早期中日琉球交涉》,《清史研究》,2009年第3期。
    [51]汪晖:《琉球:战争记忆、社会运动与历史解释》,《开放时代》,2009年第3期。
    [52]山城:《清政府对琉球分割条约的迁延政策初探》,《历史档案》,2009年第2期。
    [53]江淮:《望琉球而兴叹》,《世界知识》,2010年第2期。
    [54]吴永宁:《明前中琉关系史料考证》,《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55]赵志刚:《明清册封使绿与“中琉对译资料”的研究》,《学理论》,2010年第8期。
    [56]毛翰:《琉球弹丸缀闽海,得此可补东南荒——琉球汉诗概述》,《华文文学》,2009年第1期。
    [57]李晓杰:《沧桑琉球:琉球国·中国·日本》,《太平洋学报》,2010年第10期。
    [58]侯中军:《困中求变:1940年代国民政府围绕琉球问题的论争与实践》,《近代史研究》,2010年第6期。
    [59]王瑛:《格兰特调停中日琉球争端:李鸿章居间调处法的典型运用》,《云梦学刊》,2010年第6期。
    [60]金满楼:《琉球的陷落:一段悬而未决的外交冲突》,《中国报道》,2010年第10期。
    [61]崎原丽霞:《从程顺则生平著作看儒学在琉球国的传播》,《日本问题研究》,2010年第2期。
    [62]张毅:《琉球群岛法律地位的国际法分析——兼论东海划界问题的新思维》,《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63]陈波:《日美同盟与冷战前期美国在日本本土及琉球群岛的核部署》,《日本学刊》,2010年第4期。
    [64]修斌:《琉球复国运动的历史回顾》,《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65]倪霞:《明清时期儒学在琉球的传播及影响》,《东南学术》,2010年第3期。
    [66]方亮:《汪楫使琉球及其著述论略》,《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67]王海利:《清册封使录及<球入学见闻录>儒学在古琉球的传播》,《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68]毛翰:《欲寄相思泪,不知何处流——琉球汉诗概述》,《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69]廖肇亨:《从<琉球百问>看清代中叶琉球贵族的疾病与社会生活》,《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70]李晓杰:《沧桑琉球:琉球国·中国·日本》,《太平洋学报》,2010年第10期。
    [7l]陈波:《日美再度博弈冲绳》,《太平洋学报》,2010年第10期。
    [72]侯中军:《困中求变:1940年代国民政府围绕琉球问题的论争与实践》,《近代史研究》,2010年6期。
    [73]汤家玉:《钓鱼岛百年风云》,《协商论坛》,2010年第10期。
    [74]赵连赏:《明代赐赴琉球册封使及赐琉球国王礼服辨析》,《故宫博物院院刊》,2011年第1期。
    [75]刘影:《读<使琉球录>有感于钓鱼岛之事》,《赤峰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76]刘江永:《美国人是如何帮助日本吞并琉球的》,《世界知识》,2011年第9期。
    [77]王子尧:《中日关系中的琉球问题及其国际法分析》,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1]中琉文化经济协会编:《第一届中琉历史关系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台北,1987年。
    [2]第二回中琉历史关系学术会议筹委会:《第二届中琉历史关系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1989年。
    [3]中琉文化经济协会编:《第三届中琉历史关系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台北,1991年。
    [4]第四回中琉历史关系学术会议筹委会:《第四届中琉历史关系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1993年。
    [5]《第五届中琉历史关系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
    [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第六届中琉历史关系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1997年。
    [7]中琉文化经济协会编:《第七届中琉历史关系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台北,1999年。
    [8]第八回中琉历史关系学术会议筹委会:《第八届中琉历史关系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2001年。
    [9]《第九届中琉历史关系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海洋出版社,2004年。
    [10]中琉文化经济协会编:《第十届中琉历史关系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台北,2006年。
    [11]第11回中琉历史关系学术会议筹委会:《第11届中琉历史关系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2008年。
    [12]中国海洋大学:《第12届中琉历史关系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青岛,2010年。
    [13]《第一届琉球·中国交涉史研讨会论文集》,冲绳县立图书馆,1993年版。
    [14]《第二届琉球·中国交涉史研讨会论文集》,冲绳县立图书馆,1995年版。
    [15]《第三届琉球·中国交涉史研讨会论文集》,冲绳县立图书馆,1996年版。
    [16]《第四届琉球·中国交涉史研讨会论文集》,冲绳县立图书馆,1999年版。
    [17]《第五届琉球·中国交涉史研讨会论文集》,冲绳县立图书馆,1999年版。
    [18]中外关系史学会编:《中外关系史论丛》第一辑,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版。
    [19]中外关系史学会编:《中外关系史论丛》第二辑,世界知识出版社,1987年版。
    [20]中外关系史学会编:《中外关系史论丛》第三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
    [21]中外关系史学会编:《中外关系史论丛》第四辑,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22]中外关系史学会编:《中外关系史论丛》第五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23]中外关系史学会编:《中外关系史译丛》第一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
    [24]中外关系史学会编:《中外关系史译丛》第二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25]中外关系史学会编:《中外关系史译丛》第三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26]中外关系史学会编:《中外关系史译丛》第四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
    [27]中外关系史学会编:《中外关系史译丛》第五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版。
    [1]朱法武:《外力冲击下的中琉封贡+关系研究》,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
    [2]朱海伍:《李鸿章洋务思想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
    [3]荆晓燕:《明清之际中日贸易研究》,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4]孙清玲:《明清时期中琉友好关系遗存考》,福建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5]徐斌:《明清士大夫与琉球—以中、日、琉三国关系为中心》,福建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6]孟繁业:《清乾隆朝中琉漂风海难救助研究》,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7]姜秉国:《“琉球事件”与近代中日相互认识和博弈》,中国海洋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8]林希:《“球案”与近代亚洲格局的演变》,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9]武雪彬:《李鸿章的中日结盟观》,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10]吴艳:《论清政府对日本占领琉球的反应过程》,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11]陈振祯:《钓鱼岛问题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12]李源:《康熙年间徐葆光使琉球及其著述考》,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13]王营:《日本吞并琉球与清代中琉宗藩关系的终结》,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14]张秀明:《两岸四地和世界华人民间“保钓运动”的历史考察与思考》,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15]林鹏:《琉球冲突与近代中日关系》,四川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0年。
    [16]李云泉:《明清朝贡制度研究》,山东大学博士(博士论文),2003年。
    [17]王晓云:《明代中国、日本、琉球三国关系之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18]谷庆涛:《日本型“华夷思想与华夷秩序体系”》,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19]朱莉丽:《1369—1599日本各阶层对华观初探》,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