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上贸易发展战略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由导论、正文和结束语三部分组成。导论部分介绍了本篇论文的选题依据及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创新之处以及研究难点和存在的问题。
     正文部分从第一章到第四章:第一章是国外发展海上贸易的理论和战略。本章由三节组成:第一节首先明确了海上贸易的定义,即通过海洋运输进行的贸易;然后从海上贸易的成本、时间、运量、范围和风险共五个方面分析了海上贸易的特点,指出海上贸易的成本较低,时间较长,运量较大,范围较广,风险较大。第二节总结和分析了马汉、戈尔什科夫和莱曼关于发展海上贸易的重要理论,指明了他们各自理论的重要特点。第三节重点阐述了英国、美国和苏联(俄罗斯)发展海上贸易的战略,同时也分析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德国和日本发展海上贸易战略,以便在明确海上贸易的概念与特点的基础上说明国外发展海上贸易的概况。
     第二章是中国海上贸易的历史与现状。本章由两节组成:第一节首先对古代和近代中国在发展海上贸易方面的亮点和教训进行梳理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指出海上贸易在古代中国自然经济占绝对主体地位的时期尽管十分繁荣但仍处于辅助地位,而在近代中国饱受屈辱的时期则处于一个非常被动的地位。第二节首先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整体上对海洋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然后把新中国的海上贸易政策分为计划管制的海上贸易政策时期和市场放活的海上贸易政策时期两个阶段进行分析,并且在此基础上阐明了改革开放与海上贸易的巨大成就,用可靠的数据说明了海上贸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已经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以区别于先前的辅助和被动地位。
     第三章是中国发展海上贸易的意义与条件。本章由三节组成:第一节是中国发展海上贸易的重要意义,从发展海上贸易有利于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推进东部率先实现现代化、提高其经济辐射力以及有利于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三个方面论述了发展海上贸易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从作为发展海上贸易所必不可少的“第四只臂膀”——海运船队的军事替代性和发展海上贸易所必然产生的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以及发展海上贸易能够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从而可以有效地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补给所需三个方面论述了发展海上贸易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从海上贸易的覆盖范围十分广泛从而能够促进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人们之间的交往以便实现各方文化的交流以及海上贸易本身具有很强的进取性从而有利于克服农耕文化基因中的某些惰性两个方面论述了发展海上贸易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并进而指出只有发展海上贸易,才能避免闭门造车,以贸易促交流,以交流促创新,以创新促贸易,形成良性循环。第二节是中国发展海上贸易的有利条件,从传播方式的形象化使得海洋知识更加容易被人们接受,我国历史上由闭关锁国导致的落后挨打的惨痛教训令人们难以忘却以及国家参与国际海洋事务的程度大幅提升以及一系列政策文件的颁布三个方面论述了走向海洋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并指出人的因素是关键因素,越来越多的人对走向海洋的认同是中国发展海上贸易的诸多有利条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从不断解放的思想和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有利于对外开放的政策文件以及制定和修改的对外贸易法律等多个方面论述了我国发展海上贸易拥有的不断开放的政策环境;从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所拥有的300万平方公里左右的蓝色国土以及国家在不遗余力加强单个港口建设力度努力实现“一枝独秀”的同时,还竭尽全力增强全国各个港口布局的合理性以便实现环渤海、长三角、东南沿海、珠三角和西南沿海港口群“满园春色”的角度论述了我国拥有广阔的可管辖海域与众多优良海港;从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世界海运需求量位居世界之首这一现实出发并以石油、天然气和铁矿石这三种战略物资的运输需求为例证论述了我国海上货物需求将持续增长,从而为我国海上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从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基础的国际法和包括《领海及毗连区法》、《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海商法》等在内的一系列国内法的颁布和实施以及其他不断完善的法律制度,为发展海上贸易提供了法律保障。第三节是中国发展海上贸易的不利条件,通过古代中国对待海洋问题有四个基本特点,即轻视经略海洋、航海技术先进而航海的经济效益低下、视大海为天然的屏障以及视海洋资源为他人之物和海上通道为他人之路论述和印证了我国重农抑商、重陆轻海的传统思维;从海洋领土争端不利于确保海上贸易航线顺畅、提高国家航海能力,不利于我国充分利用其所蕴藏的丰富的资源以丰富贸易的内涵,不利于我国与相关国家开展海上贸易三个方面论述了海洋领土争端尚未解决对我国发展海上贸易的制约作用;主要从我国目前海洋通道控制力不够和海洋救助力量薄弱两个方面论述了我国海运安全隐患较多的现实;通过对与我国海上贸易密切相关的海上邻国日本、当今世界的海上霸权国家以及在印度洋这一攸关我国海上贸易发展的重要海域占有优势的印度三个国家的分析论述了我国发展海上贸易所面临的海洋强国的战略牵制。
     第四章是中国发展海上贸易的战略构想。本章是本文的重点部分,共有三节内容构成:第一节是着力构建海洋战略,引领海上贸易发展。本节首先从构建海洋战略是发展海上贸易的必然要求和发展海上贸易是构建海洋战略的重要内容两个方面阐明了构建海洋战略与发展海上贸易的关系。然后,从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国家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战略规划、海洋环境保护战略规划和海洋公益事业发展规划六个方面梳理了我国海洋战略的规划体系并且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我国现有海洋战略规划体系的一些不足,例如,它们相对独立,缺乏一个共同的、明确的、总体的目标,缺少能够涵盖各个领域的能够协调各方面的指导原则以及可能的实现路径。为此,笔者根据构成战略的三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基本要素,即战略主体所要追求的目标、战略主体为达到目标而实行的原则以及战略主体在追求目标过程中所选择的路径提出了我国海洋战略的基本设想。从当今时代的主题、海洋权益的划分过程、海洋霸权国家的兴衰成败、中国对国际社会的一贯承诺和政策主张以及中国处理国际事务的法律基础五个方面论述了我国海洋战略的目标应该是建设不称霸的海洋强国;围绕这个目标,本文指出中国的海洋战略必须要坚持和平原则、发展原则和法治原则。其中,和平原则主要是外向的,发展原则主要是内向的,不管是外向的和平原则还是内向的发展原则都应该依法实施。为此,需要妥善处理海洋领土争端、适度发展海上力量以落实和平原则,需要加强海洋教育、强化舆论宣传以落实发展原则,需要推动“海洋入宪”、完善配套立法以落实法治原则。第二节是遵循世贸组织规则,推进海上贸易发展。本节首先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和中国发展海上贸易必须遵循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发展海上贸易的关系,然后从大力推进世界航运中心建设、实行有条件的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循序渐进的国民待遇原则、遵循逐步自由化原则、着力提升法律法规透明度和提高船舶运输的性能与管理的效率五个方面阐明了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我国发展海上贸易的策略。第三节是引入特别仲裁制度,规范海上贸易发展。鉴于我国尚未承认特别仲裁制度致使国人对这一制度不是十分熟悉,本节首先明确和辨析了特别仲裁制度的含义,从仲裁程序、仲裁员的选任、仲裁费用和仲裁的时间四个方面论述了特别仲裁制度与我国现有的机构仲裁制度的区别并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论述了我国缺失特别仲裁制度的原因进而以特别仲裁制度十分成熟的英国为例论证了我国引入特别仲裁制度的必要性。然后,从仲裁协议的要件与有效性、仲裁员的回避、仲裁员的费用、专家证据和缺席裁决五个方面阐明了我国引入特别仲裁制度之后需要做得相关配套法律调整建议以期望能够进一步规范海上贸易的发展。
     结束语部分在分析当今国际形势特征的基础上指出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国只有实行对外开放,才能大有作为;中国只有一如既往地发展海上贸易,才能有大作为。发展海上贸易虽然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是机遇大于挑战。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到国家之间在发展海上贸易过程中的相互依赖性,以建设不称霸的海洋强国为目标并本着和平、发展与法治原则构建海洋战略,遵循世界贸易组织的制度规则,完善发展海上贸易的法律规范,必将会有力地促进我国海上贸易的发展,使中国更好地融入世界,使世界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接受中国。
This article consists of three parts:the introduction,the main body and the conclusion.The introduction part exerts light on the reasons for choosing this topic, the comprehensive summarization of references,the innovation,the difficulties and some problems involved.
     The main body starts from the first chapter to the fourth chapter.The first chapter is theory and strategy regarding development of sea trade in foreign countries which is composed by three sections:the first section gives a clear definition of sea trade,that is,the trade through sea transportation;then,it illustrates some features of sea trade from such aspects as cost,time,volume,range and risks in a bid to give a whole picture of sea trade being characteristic of lower cost,longer time,larger volume, wider range and more risks.The second section summarizes and analyses important theories concerning sea trade.The third section explains and argues the strategies of Britain,America and Soviet Union(Russia) with more emphasis and counterparts of Portugal,Spain,Holland,France,Germany and Japan so as to show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foreign development of sea trade.
     The second chapter is the history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sea trade.This chapter consists of two sections and the first section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s of development of sea trade in ancient and modern China,to the effect that, sea trade still is an auxiliary in ancient China though sea trade ever flourished in some time;in modern China,it becomes very passive when China is subject to humiliation. The second section first analyses the process of China's increasingly deepening understanding of sea and then it divides policy as to sea trade into two parts:the first part is sea trade policy of plan and control while the second part is sea trade of market and flexibility,on the basis of which it shows significant achievement derived from Reform and Opening up Policy in order to illustrate sea trade has become an part bearing significant importance to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The third chapter is significance and conditions of China's development of sea trade.This chapter consists of three sections:the first section is the significance of China's development of sea trade which is exhibited in three aspects:the first aspect refers to economy,that is,the development of sea trade is conducive to progress and improvement of our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to realization of modernization in east regions in advance so as to raise its economic radiation,and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development manner to promote sound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The second aspect refers to security,that is,sea trade ships are considered as the indispensible "Fourth Arm" which features military supplementation;sea trade is bound to generate cooperation with other countries and regions;sea trade is beneficial to utilization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market and resources so as to provide with materials needed.The third aspect refers to culture,that is,extensive range of sea trade can help people of different areas,different countries,and different races to conduct exchanges;sea trade features pioneering spirit and can overcome some demerits included in our agriculture civilization and it goes further to point out only development of sea trade can avoid hiding ourselves always indoors and create benign circle for the mutual improvement of trade,exchange and innovation.The second section is favorable conditions to China's development of sea trade.More and more people have realized participation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sea,which is considered a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to push forward China's development of sea trade,is unavoidable in three ways:the first is visualization of broadcast is becoming easier for people to accept sea knowledge;the second is the misery memory in modern China is unforgettable to our Chinese people;the third is China is increasingly engaged into more and more international activities regarding sea affairs and many relevant documents have been published.Increasingly open mind,policy and documents promoting opening up and China's revised Foreign Trade Law all lay a good foundation for the optimizing environment of openness.China boosts large sea territory and many favorable ports,because based on the UN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sea,China enjoys territory of 300 square kilometers and China spare no efforts to develop important ports on one hand,and try its best to increase the rationality of the layout of ports on the other.Given China has become the country with the third largest trade volume and the largest demand of goods transported from sea,goods transported from sea will undergo sustainable growth and will function as impetus to the development of sea trade.International laws based on UN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sea and domestic laws including Law of territorial sea and contiguous zone,Law of exclusive economic zone and continental shelf and Maritime commerce law as well as many other being updated laws are all legal guarantees to sound sea trade development.The third section is unfavorable conditions of China's development of sea trade.Our traditional thinking of putting land farm at the first place while curbing commerce and land superior to sea is to a large extent an obstacle to the development of sea trade currently;conflicts of sea territory is harmful to smooth sea trade line,to enrichment of trade by using of resources hidden in the relevant areas and to the conduct of sea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related countries.China faces great challenges of weak control of sea trade line and maritime rescue.What is more,many sea powers such as America,Japan and India function well to hurdle China's development.
     The fourth chapter is the strategic concept of China's development of sea trade which is the very emphasis of this article.This chapter consists of three sections:the first section is trying to construct sea strategy in order to lead the development of sea trade.This section illustrate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construction of sea strategy and development of sea trade from two aspects,that is,construction of sea strategy is the prerequisite of development of sea trade and development of sea trade is the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ea strategy.Then,it summarizes the current planning system from six aspects,that is,maritime engineering development plan,maritim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plan,promotion of maritime economy plan, exploitation of sea resources plan,sea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lan and maritime public welfare development plan.The system has such defects as lack of a common, clear and general goal,lack of guiding principles covering all fields and lack of possible method to realize the aforesaid goal.Therefore,the author from such mutual affecting factors as goal,principles and method points out the basic concept of sea strategy.The goal is to build a sea power without seeking hegemony on the basis of five aspects,that is,the themes of our times,the vicissitudes of sea powers,China's persistent commitment to the world,the legal foundation of China's handling with international affairs.Circling this goal,this article points out China's sea strategy must follow the principles of peace,development and law.Therefore,we need to appropriately handle conflicts of sea territory and moderately develop sea power to fulfill the principle of peace;we need to strengthen maritime education and intensify maritime radiation to fulfill the principle of development;we need to fulfill the principle of law by adding the development of sea to our constitution and improve simultaneous laws.The second section is to abide by the rule of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ea trade.This section first illustrates the relation between China's accession to WTO and Chin's development of sea trade from two aspects,that is,China's accession to WTO accelerates China's development of sea trade and China's development of sea trade must stick to the rules of WTO.Then, it moves on to illustrate measures to develop sea trade under the framework of WTO by intensifying the efforts to build up world shipping center,adopting most favored nation treatment principle and national treatment principle with some prerequisites, abiding by the principle of gradual liberalization,enhancing the transparency of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and efficiency of ships.The third section is to introduce ad hoc arbitration to regulate the development of sea trade. Given our country has not such a rule and is not familiar with it,this section first shows a clear definition of ad hoc arbitration and explains differences with institutional arbitration from such aspects as process,the choosing of arbitrators,the cost and time.What is more,this section also gives the reasons why our country is lack of such kind of rule from the historic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s.Then,this section points out some suggestion on the improvement of simultaneous laws from such aspects as the effectiveness of arbitration agreement,the withdraw of arbitrator,the cost of arbitrator,expert evidence and default award in a bid to further standardize the development of sea trade.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situation,the conclusion part points out only China persists in opening up can she score new and great achievement;only China develop sea trade can she be crowned with big success while facing economic globalization.Though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co-exist,the latter is superior to the former.So long as we are fully aware of the mutual dependency regarding development of sea trade,with building up sea power without seeking hegemony as our goal,we can push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f sea trade significantly to help China get integrated with the whole world and help the world understand and accept China better by constructing sea strategy on the basis of principles of peace, development and law,by adhering to WTO rules and by improving laws and regulations concerning development of sea trade.
引文
[1]周志贤:《东亚纵横谈》,时事出版社,1989年版,第99页。
    [2]倪健民,宋宜昌:《海洋中国》,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7年版,第1334页。
    [3]姚新超:《国际贸易运输》,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9页。
    [4]《国际货物运输实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页。
    [1]王伟:“海洋战略与海上力量”,《现代舰船》,2005年第7期。
    [1]刘茂亮:《临时仲裁制度在我国当缓行》,见:http://jp.mofcom.gov.cn/article/200402/20040200183791_1.xml
    [2]赵秀文:《国际商事仲裁及其适用法律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20页-323页。
    [3]http://www.law-walker.net/detail.asp?id=1082 杨良宜先生于2000年3月11-12日就“提单、国际仲裁及国际商务游戏规则”所作的演讲。
    [4]康明:《临时仲裁及其在我国的现状和发展》,下载于:清华同方优秀硕博士论文库。
    [1]《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770页。
    [2]霍恩比(AS Hornby),《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商务印书馆、牛津大学出版社,第1616页。
    [3]http://baike.baidu.com/view/1834145.htm
    [1]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第97页。
    [2]李珠江,朱坚真:《21世纪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43页。
    [3]吴纯光:《太平洋上的较量》,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第52页。
    [4]Ernst G.Frankel and Henry S.Marcus,Ocean Transportation,The MIT Press,Cambridge,Massachusetts and London,England,1973,p.726.
    [5]贾大山:《中国水运发展战略探讨》,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5页。
    [6]周志贤:《东亚纵横谈》,时事出版社,1989年版,第99页。
    [1]倪健民,宋宜昌:《海洋中国》,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7年版,第136页。
    [2]《中国海洋发展报告》,海洋出版社,2007年版,第22页。
    [3]李应济,张本:《海洋开发与管理读本》,海洋出版社,2007年版,第88页。
    [1]李珠江,朱坚真:《21世纪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49页。
    [2]美国政府《国家海上安全战略》(The Natinal Strategy for Maritime Security),见:http://www.whitehouse.gov/homeland/martime-security.html
    [3]《中国海洋发展报告》,海洋出版社,2007年版,第92页。
    [4]http://news.163.com/09/0101/10/4UILJM650001121M.html
    [5]《中国海洋发展报告》,海洋出版社,2007年版,第97页。
    [1]马汉:《海权论》,萧伟中,梅然译,中国言实出版社,1997年版,第25页。
    [2]马汉:《海权论》,萧伟中,梅然译,中国言实出版社,1997年版,第26页。
    [3]马汉:《海权论》,萧伟中,梅然译,中国言实出版社,1997年版,第35页。
    [4]马汉:《海权论》,萧伟中,梅然译,中国言实出版社,1997年版,第92页。
    [5]马汉:《海权论》,萧伟中,梅然译,中国言实出版社,1997年版,第90-91页。
    [1]马汉:《海权论》,萧伟中,梅然译,中国言实出版社,1997年版,第28页。
    [2]马汉:《海权论》,萧伟中,梅然译,中国言实出版社,1997年版,第45页。
    [3]戈尔什科夫:《国家海上威力》,房方译,海洋出版社,1985年版,第9页。
    [1]戈尔什科夫:《国家海上威力》,房方译,海洋出版社,1985年版,第17页。
    [2]戈尔什科夫:《国家海上威力》,房方译,海洋出版社,1985年版,第18-19页。
    [3]戈尔什科夫:《国家海上威力》,房方译,海洋出版社,1985年版,第36页。
    [4]戈尔什科夫:《国家海上威力》,房方译,海洋出版社,1985年版,第37页。
    [1]莱曼:《制海权:建设600艘舰艇的海军》,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印,1991年版,第150-151页。
    [2]莱曼:《制海权:建设600艘舰艇的海军》,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印,1991年版,第152页。
    [3]王生荣:《海洋大国与海权争夺》,海潮出版社,2000年版,第54页。
    [1]莱曼:《制海权:建设600艘舰艇的海军》,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印,1991年版,第152页。
    [2]J.R.希尔:《英国海军》,海洋出版社,1987年版,第15页。
    [1]特鲁汉诺夫斯基:《丘吉尔的一生》,北京出版社,1965年版,第229页。
    [2]J.f.C富勒:《西洋世界军事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7页。
    [3]杨金森:《海洋强国兴衰史略》,海洋出版社,2007年版,第126页。
    [4][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中卷),姚曾廙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74页。
    [5][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伍晓鹰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8页。
    [1][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伍晓鹰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8页。
    [2]杨金森:《海洋强国兴哀史略》,海洋出版社,2007年版,第131页。
    [3][英]W·H·B·考特:《简明英国经济史》,方廷钰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83页。
    [4]五珏:《世界经济通史:经济现代化进程》(中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49-150页。
    [5]J.R.希尔:《英国海军》,海洋出版社,1987年版,第1页。
    [6]杨金森:《海洋强国兴衰史略》,海洋出版社,2007年版,第143页。
    [1]D.豪沃思:《战舰》,海洋出版社,1982年版,第1页。
    [2]皮明勇,宫玉振:《世界现代前期军事史》,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年版,第21页。
    [3]杨金森:《海洋强国兴衰史略》,海洋出版社,2007年版,第142页。
    [4]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上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30页。
    [5]史仲文,胡晓林:《世界全史—世界现代前期经济史》,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年版,第36页。
    [6]王珏:《世界经济通史:经济现代化进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436页。
    [7]阿伦·米利特,彼得·马斯洛金:《美国海军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55-256页。
    [1]斯坦利·L·恩格尔曼:《剑桥美国经济史》(第1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77页。
    [2]李永采,王春良等:《海洋开拓争霸简史》,海洋出版社,1990年版,第187页。
    [3][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伍晓鹰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0页。
    [4]Kenneth Scott Latourette,"Voyages of American Ships to China,1784-1844," Transactions of the Connectiut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28(1927),pp.237-271.
    [5]李永采,王春良等:《海洋开拓争霸简史》,海洋出版社,1990年版,第189页。
    [6][美]吉尔伯特·C·菲特,吉姆·E·里斯:《美国经济史》,司徒淳,方秉铸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87页。
    [7]陈国栋:《东亚海域一千年》,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版,第237页。
    [1]杨金森:《海洋强国兴衰史略》,海洋出版社,2007年版,第221页。
    [2]杨金森:《海洋强国兴衰史略》,海洋出版社,2007年版,第233页。
    [3]陈宝森:《美国经济与政府政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687页。
    [4]熊良福:《当代美国对外贸易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1页。
    [5]杨金森:《海洋强国兴衰史略》,海洋出版社,2007年版,第235页。
    [1]赵晓雷:《外国经济史简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6页。
    [2]《美国外交关系文件》(第9卷),第8页。转引自:熊良福:《当代美国对外贸易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4页。
    [3]Ecks,Alfred E.Jr.,A Search for Solvenry:Bretton Woods and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1941-1947,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75,pp137-138.
    [4]张振江:《从英镑到美元:国际经济霸权的转移(1933~1945)》,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2页。
    [5][美]H·N·沙伊贝等:《近百年美国经济史》,彭松建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519页。
    [1]吴纯光:《太平洋上的较量》,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第65页。
    [2]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现代经济的发展》(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69页。
    [3]杨金森:《海洋强国兴衰史略》,海洋出版社,2007年版,第432页。
    [4]俄罗斯北部有巴伦支海、白海、喀拉海、拉普捷夫海、东西伯利亚海和楚科奇海,与北冰洋连成一片:东部有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海和日本海,融入太平洋水域;西南临亚速海与黑海,经地中海东向进入印度洋,西向进入大西洋;西北接波罗的海经北海进入大西洋。
    [5]尼·伊·帕夫连科:《彼得大帝传》,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116页。
    [6]张世平:《史鉴大略》,军事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5页。
    [1]周尚文,叶书宗,王斯德:《新编苏联史(1917~1985)》,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97页。
    [2]戈尔什科夫:《国家海上威力》,房方译,海洋出版社,1985年版,第9页。
    [3]大卫·费尔浩:《苏联的海洋战略》,龚念年译,文教出版社,1973年版,第1页。
    [4]丁一平等:《世界海军史》,海潮出版社,2000年版,第665页。
    [5]《苏联对外贸易基本统计》,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5页。
    [1]杨金森:《海洋强国兴衰史略》,海洋出版社,2007年版,第203页。
    [2]杨金森:《海洋强国兴衰史略》,海洋出版社,2007年版,第204页。
    [3]王跃生:《苏联经济》,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43页。
    [4]大卫·费尔浩:《苏联的海洋战略》,龚念年译,文教出版社,1973年版,第67页。
    [5]大卫·费尔浩:《苏联的海洋战略》,龚念年译,文教出版社,1973年版,第92页。
    [1]王生荣:《海洋大国与海权争夺》,海潮出版社,2000年版,第362页。
    [2]杨金森:《海洋强国兴衰史略》,海洋出版社,2007年版,第214页。
    [3]冯绍雷,相蓝欣:《俄罗斯经济转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8页。
    [4]冯绍雷,相蓝欣:《俄罗斯经济转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63页。
    [5]许志新:《重新崛起之路—俄罗斯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第264页。
    [6]http//news.hexun.com/2009-02-06/114091697.html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450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81页。
    [3]杨金森:《海洋强国兴衰史略》,海洋出版社,2007年版,第109页。
    [4]杨金森:《海洋强国兴衰史略》,海洋出版社,2007年版,第96页。
    [5]房龙:《荷兰共和国的衰亡》,朱子仪译,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第41页。
    [6]杨金森:《海洋强国兴衰史略》,海洋出版社,2007年版,第118页。
    [1]杨金森:《海洋强国兴衰史略》,海洋出版社,2007年版,第120页。
    [2]李永采:《海洋开拓争霸简史》,海洋出版社,1990年版,第190页。
    [3]杨金森:《海洋强国兴衰史略》,海洋出版社,2007年版,第119页。
    [4][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伍晓鹰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4页。
    [5]杨金森:《海洋强国兴衰史略》,海洋出版社,2007年版,第160页。
    [1]金重远:《20世纪的法兰西》,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3页。
    [2][法]弗朗索瓦·卡龙:《现代法国经济史》,吴良健,方廷钰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83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248页。
    [4]金重远:《20世纪的法兰西》,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0页。
    [5]左立平,王校轩:《世界海军百年风云》,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6]潘润涵,林永节:《世界近代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54页。
    [7]杨金森:《海洋强国兴衰史略》,海洋出版社,2007年版,第263页。
    [8]陈文艺:《近代国际关系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335-336页。
    [9]维纳·洛赫:《德国史》,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280页。
    [1]史仲文,胡晓林:《世界全史——世界现代前期经济史》,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年版,第31页。
    [2]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现代经济的发展》(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79页。
    [3]周启乾:《日本近现代经济简史》,昆仑出版社,2006年版,第219页。
    [4]周启乾:《日本近现代经济简史》,昆仑出版社,2006年版,第220页。
    [5]周启乾:《日本近现代经济简史》,昆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8页。
    [1]张炜,方堃:《中国海疆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53页。
    [2]按照地理方向的不同,以中因为起点,通常将海上丝绸之路分为东西两条,东向航线又称东海丝路,系指自中国东部沿海,经渤海或黄海或东海到达朝鲜,再渡朝鲜海峡,最终抵达日本的贸易航线。西向航线又称南海丝路,系指从中国东南沿海出发,经南海、印度洋到西亚和非洲的贸易航线。
    [1]张炜,方堃:《中国海疆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72页。
    [2]李月娥,李永:《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年版,第16-17页。
    [3]张炜,方堃:《中国海疆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18页。
    [4]孙玉琴:《中国对外贸易史教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2页。
    [1]张炜,方堃:《中国海疆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35页。
    [2]张炜,方堃:《中国海疆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60页。
    [1]张炜,方堃:《中国海疆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216页。
    [2]李月娥,李永:《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年版,第17页。
    [3]张炜,方堃:《中国海疆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238页。
    [4]章士平:《中国海权》,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第99页。
    [1]《高宗纯皇帝实录》,第1435卷。
    [2]张炜,方堃:《中国海疆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70页。
    [1]萧致治等:《鸦片战争前中西关系纪事》,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67页。
    [2]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18页。
    [3]张炜,方堃:《中国海疆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334页。
    [4]《林则徐集·凑稿》(中),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601页。
    [5]张炜,方堃:《中国海疆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338页。
    [1]丁溪:《中国对外贸易》,中国商务出版社,2006年版,第103页。
    [2]李月娥,李永:《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年版,第19页。
    [1]《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67页。
    [2]《毛泽东军事活动纪事》,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版,第821页。
    [3]《毛泽东军事活动纪事》,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版,第884页。
    [1]章士平:《中国海权》,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第350-351页。
    [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7页。
    [1]李珠江,朱坚真:《21世纪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4页。
    [1]刘德喜:《从同盟到伙伴》,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101页。
    [1]马慧敏:《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研究》,立信会计出版社,2008年版,第126页。
    [2]李月娥,李永:《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年版,第20-21页。
    [3]苏科五:《中国对外贸易概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4页。
    [4]http://www.customs.gov.cn/publish/porta10/tab1/module1187/info155576.htm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18页。
    [2]《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5-146页。
    [3]Laurence J.Brahm:China after WTO,China International Press,2002,p.ⅰ.
    [4]http://chinawto.mofcom.gov.cn/aarticle/ap/q/200809/20080905807727.html
    [1]http://www.stats.gov.cn/tjfx/ztfx/jnggkf30n/t20081117_402517351.htm
    [1]http://www.china001.com/show_hdr.php?xname=PPDDMV0&dname=280EE41&xpos=16
    [2]http://resource.stockstar.com/info/darticle.aspx?id=GA,20080102,00741490&columnid=1889
    [3]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90114/15022627603.shtml
    [4]李珠江,朱坚真:《21世纪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54页。
    [1]http://www.studa.net/guojimaoyi/081118/10542212.html
    [2]http://ibdaily.mofcom.gov.cn/show.asp?id=188511
    [3]贾大山:《中国水运发展战略探索》,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10-311页。
    [1]《美国海军学会会报》,1970(4),26-31页。转引自:戈尔什科夫:《国家海上威力》,海洋出版社,1985年版,第14-15页。
    [2]《中国海洋发展报告》,海洋出版社,2007年,第3页。
    [1]贾大山:《中国水运发展战略探索》,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09页。
    [2]章百家:“改变自己,影响世界”,《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第17-18页。
    [1]丁溪:《中国对外贸易》,中国商务出版社,2006年版,第33页。
    [1]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第96页。
    [2]倪健民,宋宜昌:《海洋中国》,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7年版,第1091页。
    [1]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2-3页。
    [2]http://finance.cctv.com/special/C16860/20061127/101721.shtml
    [1]《明成祖实录·卷十上·洪武三十五年七月壬午》。
    [2]张炜,方堃:《中国海疆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73页。
    [3]章士平:《中国海权》,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第104页。
    [4]张炜,方堃:《中国海疆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326页。
    [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0页。
    [2]http://www.gov.cn/gzdt/2008-11/07/content_1142623.htm
    [3]http://www.gov.cn/gzdt/2006-12/13/content_468082.htm
    [1]王绍熙:《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36页。
    [2]王绍熙:《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39页。
    [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7页。
    [1]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0812/17/t20081217_17702373.shtml
    [2]http://www.customslawyer.cn/cn/articleshow.asp?Cid=24723
    [1]http://www.gov.cn/zwgk/2008-09/16/content_1096217.htm
    [2][英]詹宁斯,瓦茨:《奥本海国际法》,王铁崖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书版社,1998年版,第一卷第二分册,第3页。
    [3][英]詹宁斯,瓦茨:《奥本海国际法》,王铁岸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一卷第二分册,第3页。
    [4][英]詹宁斯,瓦茨:《奥本海国际法》,王铁崖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一卷第一分册,第173页。
    [5]于光远:“谈一点我对海洋国土经济学研究的认识”,《海洋开发》,1984年创刊号,第1页。
    [6]王逸舟:《全球政治和中国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230页。
    [1]彭德清:《中国航海史》(古代航海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年版,第2页。
    [2]张耀光:《中国海洋政治地理学》,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页。
    [1]http://www.moc.gov.cn/06hanghairi/gongzuodt/jiaotongbu/200809/t20080922_523393.htm
    [2]“中国东南沿海港口群吞吐能力有望倍增”,《中国海洋报》,2006年12月29日。
    [3]《中国海洋发展报告》,海洋出版社,2007年版,第207页。
    [4]贾大山:《中国水运发展战略探索》,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48页。
    [1]http://www.mt56.net/html/2008-5/20085271550281411.html
    [2]http://business.sohu.com/20080526/n257088689.shtml
    [3]http://news.sohu.com/20080408/n256153486.shtml
    [4]http://business.sohu.com/20070502/n249830368.shtml
    [5]http://www.sasac.gov.cn/n1180/n4175042/n5405123/n5641558/5844782.html
    [1]http://www.hljlr.gov.cn/BackManage/upload/20061017_160342_359_414.ppt#1428,26,幻灯片26
    [2]http://www.cacs.gov.cn/news/indexnewshow.aspx?articleId=45272
    [3]倪健民,宋宜昌:《海洋中国》,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7年版,第377页。
    [1]赵理海:“评联合国秘书长关于海洋海底问题的磋商”,《海洋开发与管理》,1995年第4期,第50-51页。
    [2]参见:《人民日报》,1996年5月16日。
    [1]《中国海洋发展报告》,海洋出版社,2007年版,第67页。
    [1]周林彬,任先行:《比较商法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7页。
    [2]章士平:《中国海权》,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第105-106页。
    [1]《海洋科学学科发展报告》(2007-200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3页。
    [2]倪建民,宋宜昌:《海洋中国》,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7年版,第443页。
    [1]王铁崖:《国际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237页。
    [2]袁古洁:《国际海洋划界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90-197页。
    [3]张炜,方堃:《中国海疆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4]张耀光:《中国海洋政治地理学》,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6页。
    [5]章士平:《中国海权》,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第385页。
    [1]《中国海洋发展报告》,海洋出版社,2007年版,第16页。
    [2]王逸舟:《全球政治和中国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228页。
    [3]http://www.ce.cn/xwzx/gjss/gdxw/200602/24/t20060224_6187973.shtml
    [1]王洛林:《日本经济与中日经贸关系发展报告》(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4页。
    [1]《海上通道安全与国际合作》,时事出版社,2005年版,第118页。
    [2]http://www.gov.cn/jrzg/2008-10/14/content_1120888.htm
    [1]贾大山:《中国水运发展战略探索》,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47页。
    [2]http://news.qq.com/a/20080829/002704.htm
    [3]杨金森:《海洋强国兴衰史略》,海洋出版社,2007年版,第308页。
    [4]http://www.farmer.com.cn/wlb/yyb/yy7/200705240786.htm
    [1]国家海洋监测中心:《海洋监测技术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04年11月,第63页。
    [2]http://www.tianya.cn/pu blicforum/Content/hn/1/12572.shtml
    [3]倪世雄,王义桅:《中美国家利益比较》,时事出版社,2004年版,第193页。
    [4]刘善继等:《当代外国军事思想》,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版,第172页。
    [1]《远东经济评论》,1984年5月31日。
    [2]李慎明,王逸舟:《2005年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6页。
    [1][英]杰弗里·帕克:《二十世纪的西方地理政治思想》,李亦鸣等译,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版,第63页。
    [2]刘新华,秦仪:“现代海权与国家海洋战略”,《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第74页。
    [1]崔晓红:“对我国外贸依存度的分析”,《中国国情国力》,2003年第12期,第27-28页。
    [2]高子平,温俊萍:“郑和海洋思想与我国21世纪海洋战略的构建”,《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6月(第5卷第2期),第3-4页。
    [1]李立新,徐志良:“海洋战略是构筑中国海外能源长远安全的优选国策”,《海洋开发与管理》,2006年第4期,第4-5页。
    [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6页。
    [1]高子平,温俊萍:“郑和海洋思想与我国21世纪海洋战略的构建”,《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6月(第5卷第2期),第4页。
    [2]《中国海洋发展报告》,海洋出版社,2007年版,第267-272页。
    [1]李景治,罗天虹:《国际战略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1]戈尔什科夫:《国家海上威力》,海洋出版社,1985年版,第11页。
    [2]杨金森:《海洋强国兴衰史略》,海洋出版社,2007年版,第254页。
    [1]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条约法律司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多边条约集》,第一集,北京: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第292页。
    [2]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2005年于北京。
    [3]倪健民,宋宜昌:《海洋中国》,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7年版,第1224页。
    [1]李明春,徐志良:《海洋龙脉》,海洋出版社,2007年版,第143页。
    [1]李珠江,朱坚真:《21世纪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9页。
    [2]杰拉尔德·丁·曼贡:《美国海洋政策》,张继先译,海洋出版社,1982年版,第420页。
    [3]杨金森:《海洋强国兴衰史略》,海洋出版社,2007年版,第460页。
    [4]这一点在我国发展海上贸易的有利条件中已经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1]《海上通道安全与国际合作》,时事出版社,2005年版,第73页。
    [2]王逸舟:“《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后的国际关系”,《百科知识》,1996年第6期,第4页。
    [1]杨金森:《海洋强国兴衰史略》,海洋出版社,2007年版,第299页。
    [2]杨金森:《海洋强国兴衰史略》,海洋出版社,2007年版,第205页。
    [1]Supachai Panitchpakdi and Mark L.Clifford:China and the WTO,Saik Wah Press Pte Ltd,Singapore,2002,p.3.
    [2]Supachai Panitchpakdi and Mark L.Clifford:China and the WTO,Saik Wah Press Pte Ltd,Singapore,2002,p.33.
    [1]Laurence J.Brahm:China after WTO,China International Press,2002,p.16.
    [2]http://business.sohu.com/20060529/n243457662.shtml
    [1]廖庆薪,廖力平:《现代中国对外贸易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6页。
    [1]贾大山:《中国水运发展战略探索》,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0页。
    [1]贾大山:《中国水运发展战略探索》,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9页。
    [2]“一线”指自由港与国外市场的国境通道口,一线放开意指境外的货物可以自由地、不受海关监管地自由进入自由港区,自由港内的货物也可自由地、不受海关监管地运出境外。“二线”指自由港连接国内市场的关境通道口。二线管住意指货物从自由港区进入国内或关境内的市场,或货物从国内市场进入自由港区(关境外)时,海关必须依据本国海关法赋予的使命,管住管严,以保护国家的关税收入,严厉打击走私。
    [1]曹建明,何小勇:《世界贸易组织》,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70页。
    [2]曹建明,何小勇:《世界贸易组织》,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70页。
    [1]张圣翠,赵维加:《国际服务贸易法与中国》,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158页。
    [2]单文华:《国际贸易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64页。
    [3]孙南申:《中国对外服务贸易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28页。
    [1]曹建明,何小勇:《世界贸易组织》,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79页。
    [1]指通过立法的形式强制规定进出口货物必须全部或部分由本国船队承运或优先承运,这是一种单边保护措施,依据国际上保护本国承运人的惯例,进出口贸易总量的一半以上应由本国船队承运。世界上约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行货载保留制度。
    [2]《海商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7页。
    [3]李国安:《WTO服务贸易多边规则》,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18页。
    [4]Laurence J.Brahm:China after WTO,China International Press,2002,p.6.
    [5]《海商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6页。
    [1]Laurence J.Brahm:China after WTO,China International Press,2002,p.6.
    [2]屠德铭:《迎接港口历史新挑战》,载《中国航务周刊》,1999年第9期,第17页。
    [3]参见:《中国入世议定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57-358页。
    [4]李国安:《WTO服务贸易多边规则》,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16页。
    [1]贾大山:《中国水运发展战略探索》,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4页。
    [2]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2000年中国航运报告》,第二章“国际航运”。
    [3]张国发:《十年内打造我国现代化船队:实现船舶大型化、船队专业化、经营集约化、内河船型标准化》,载《中国交通报》,2001年8月22日。
    [1]张国发:《十年内打造我国现代化船队:实现船舶大型化、船队专业化、经营集约化、内河船型标准化》,载《中国交通报》,2001年8月22日。
    [2]贾大山:《中国水运发展战略探索》,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7页。
    [1]韩健:《现代国际商事仲裁法的理论与实践》(修订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9页。
    [2]王传丽:《国际贸易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244页。
    [3]韩德培:《国际私法新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06页。
    [4]杨良宜:《国际商务仲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44页。
    [5]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The Commercial Press,Addison Wesley Longman China Limited,P17.
    [6]Bryan A.Garner Editor in Chief "Black' s Law Dictionary"(Seventh Edition),West Publishing Co.P41.
    [7]薛波:《元照英美法词典》,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1页。
    [8]Bryan A.Garner Editor in Chief "Black' s Law Dictionary"(Seventh Edition),West Publishing Co.P100.
    [9]下文为了引用之缘故,将保持原文的称谓,特此说明。
    [10]陈治东:《国际商事仲裁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1页。
    [1]Russell Thirgood,“A Critique of Foreign Arbitration in China”,J.Int'l Arb.2000,No.3,p.98:转引自:赵秀文:《国际商事仲裁及其适用法律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25页。
    [1]赵秀文:《国际商事仲裁及其适用法律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20-321页。
    [2]同上注。
    [3]丁建忠:《外国法律实践》,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2年版,第345-367页。
    [4]陈志春:《瑞典仲裁制度简介》,载国务院法制研究室编:《重新组建仲裁机构手册》,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第170页。
    [5]张秉银:《苏黎世商会仲裁院》,载国务院法制局研究室编:《重新组建仲裁机构手册》,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第172页;转引自:石育斌:《国际商事仲裁研究》(总论篇),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0-61页。
    [1]康明:《临时仲裁及其在我国的现状和发展》,下载于:清华同方优秀硕博士论文库。
    [2]梁启超:《新民说》,《饮冰室全集》,第1册。
    [3]刘景一:《涉外仲裁实务与案例评析》,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14页。
    [4]宋航:《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5][英]施米托夫:《国际贸易法文选》,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627页。
    [6]李双元:《中国与国际私法统一化进程》,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87页。转引自:郑远民:《现代商人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09页。
    [7]韩健:《现代国际商事仲裁法的理论与实践》(修订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9页。
    [1]其第1条第2款规定:“仲裁裁决”不仅包括由为每一个案件选定的仲裁员所做出的裁决,而且也包括由常设仲裁机构经当事人的提请而做出的裁决。
    [2]其第2条第1款规定:“仲裁”是指无论是否由常设仲裁机构进行的任何仲裁。
    [3]其第2条第1款规定:“仲裁”一词指任何仲裁,不论仲裁工作之筹组是否交予一常设仲裁机构做出。
    [4]牛磊:“中国海事仲裁发展现状之分析”,《仲裁与法律》,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4期,第111页。
    [5]特别要指出的是:由于国际海事仲裁的秘密性,伦敦海事仲裁员协会每年受案量还要排除有些当事人出于各种原因不愿意发表的案件。参见:刘俊:“临时仲裁应引入海事仲裁规则——从我国海事仲裁委员会受案量谈起”,《仲裁与仲裁》,法律出版社,2002年第1期(总第78期),第111-114页。
    [6]牛磊:“中国海事仲裁发展现状之分析”,《仲裁与法律》,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4期,第111页。
    [7]牛磊:“中国海事仲裁发展现状之分析”,《仲裁与法律》,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4期,第114页。
    [8]刘俊:“临时仲裁应引入海事仲裁规则——从我国海事仲裁委员会受案量谈起”,《仲裁与仲裁》,法律出版社,2002年第1期(总第78期),第113页。
    [1]刘俊:“临时仲裁应引入还是仲裁规则——从我国海事仲裁委员会受案量谈起”,《仲裁与仲裁》,法律出版社,2002年第1期(总第78期)第113页。
    [2]http://www.law-walker.net/detail.asp?id=1082,杨良宜先生于2000年3月11~12日就“提单、国际仲裁及国际商务游戏规则”所作的演讲。
    [3]大连海事大学的胡正良教授已经成功地引进特别仲裁方式,审结了一起租船纠纷案件,当事人已经自动履行了该裁决。参见:康明:“临时仲裁的成功实践及其思考”,《仲裁与法律》,法律出版社,2001年第3期。
    [4]高菲:“论仲裁协议”,《仲裁与法律通讯》,1995年10月,第5期。
    [5][英]施米托夫:《国际贸易法文选》,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614页。
    [1]第16条“仲裁协议包括合同中订立的仲裁条款和以其他方式在纠纷发生前或者纠纷发生后达成的请求仲裁的协议。仲裁协议应当具有下列内容:(一)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二)仲裁事项;(三)选定的仲裁委员会;第18条“仲裁协议对仲裁委员会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当事人可以补充协议;达不成补充协议的,仲裁协议无效。”
    [2]杨良宜:《国际商务仲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13页。
    [3][英]施米托夫:《国际贸易法文选》,赵秀文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626页。
    [1]韩健:《现代国际商事仲裁法的理论与实践》(修订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44页。
    [2]杨良宜:《国际商务仲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03-509页。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87页。
    [4]《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第39条之规定:“仲裁庭可以就案件中的专门问题向专家咨询或者指定鉴定人进行鉴定。专家和鉴定人可以是中国或外国的机构或公民。仲裁庭有权要求当事人,而且当事人也有义务向专家/鉴定人提供或出示任何有关资料、文件或财产、货物,以供专家/鉴定人审阅、检验及/或鉴定。”
    [5]《仲裁海事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第39条质规定:“仲裁庭可以就案件中的专门问题向专家咨询或者指定鉴定人进行鉴定,专家和鉴定人可以是中国或外国的机构或公民。仲裁庭有权要求当事人,而且当事人也有义务向专家/鉴定人提供或出示任何有关资料、文件或财产、货物,以供专家/鉴定人审阅、检查及/或鉴定。仲裁庭在复印或有效记载后,应及时退还当事人提交的原始证据。”
    [6]我国《仲裁法》第42条第2款规定:“被申请人经书面通知,无正当理由不到庭或者未经仲裁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裁决。”
    [7]《英国1996年仲裁法》第41条第4款规定:“如果未提供充足德理由,一方当事人:(a)收到通知后,没有出席或委托代理人口头听证,或(b)收到要求提供书面证据材料或其他书面材料的通知后,没有提供书面材料。仲裁庭在该当事人缺席的情况下,可以继续程序的进行,在该当事人未提供任何书面证据或其他材料的情况下,在现有的证据材料的基础上作出裁决。”
    [8]《德国民事诉讼法典》第1048条第3款规定:“任何一方当事人未出庭或在规定的期限内未提供书面证据,仲裁庭可继续进行仲裁程序并依据它所掌握的证据作出裁决。”
    [9]《俄罗斯联邦国际商事仲裁法》第25条第3款规定:“除非当事人另有约定,如在不提出充分理由的情况下,任何一方当事人不出庭或不提供书证,仲裁庭仍可继续进行仲裁程序并根据已有证据作出裁决”。
    [1]杨良宜:《国际商务仲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13-216页。
    [2]《纽约公约》第5条第2款规定:“作为裁决执行对象的当事人,没有被给予指定仲裁员或者进行仲裁程序的适当通知,或者由于其他情况而不能对案件提出意见。”
    [3]陈治东:《国际商事仲裁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243页。
    [4]刘想树:《中国涉外仲裁裁决制度与学理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74页。
    [1]李慎明,王逸舟:《2005年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5页。
    [2]周志贤:《东亚纵横谈》,时事出版社,1989年版,第99页。
    [3]倪健民,宋宜昌:《海洋中国》,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7年版,第1334页。
    [1]姚新超:《国际贸易运输》,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9页。
    [1]张文木.世界地缘政治中的中国国家安全利益分析[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2]杨金森.海洋强国兴衰史略[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
    [3]李明春.海洋权益与中国崛起[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
    [4]李明春,徐志良.海洋龙脉:中国海洋文化纵览[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
    [5]王生荣.海洋大国与海权争夺[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0.
    [6]席龙飞.中国造船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7]张炜,方堃.中国海疆通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8]杨明杰.海上通道安全与国际合作[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5.
    [9]吴纯光.太平洋上的较量——当代中国的海洋战略问题[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
    [10]彭德清.中国航海史(古代航海史)[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
    [11]陈东有.走向海洋贸易带[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
    [12]林坚.远渡重洋:中美贸易二百年(1784-1999)[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13]林仁川.明末清初私人海上贸易[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14]杨国桢.明清中国沿海社会与海外移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15]陈尚胜.“怀夷”与“抑商”:明代海洋力量兴衰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
    [16]张晓宁.清前期广州制度下德中西贸易[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
    [17]郝延兵,杨志荣.海上力量与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5.
    [18]张耀光.中国海洋政治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19]袁古洁.国际海洋划界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20]李永采.海洋开拓争霸简史[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0.
    [21]李东华.中国海洋发展关键时地个案研究[M].台湾:台湾大学出版,1990.
    [22]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课题组.中国海洋发展报告[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
    [23]王义源等.远洋运输业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24]贾大山.中国水运发展战略探索[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7.
    [25]李珠江,朱坚真.21世纪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战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26]陈国栋.东亚海域一千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
    [27]章示平.中国海权[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
    [28]干焱平.海洋与中国未来概论[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1.
    [29]宋正海,孙关龙.东方蓝色文化[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
    [30]徐质斌.中国海洋经济战略研究[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7.
    [31]丛胜利,李秀娟.英国海上力量:海权鼻祖[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9.
    [32]刘一建.制海权与海军战略[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
    [33]腾藤.海上霸主的今昔: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百年强国的历程[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8.
    [34]王连元.美国海军争霸史[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6.
    [35]倪健民,宋宜昌.海洋中国[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7.
    [36]黄顺力.海洋迷思——中国海洋观的传统与变迁[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
    [37]胡启生.海洋秩序与民族国家——海洋政治地理视角中的民族国家建构分析[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38]沈伟烈,陆俊元.中国国家安全地理[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1.
    [39]张定河,张汉东.世界历史启示录[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40]张炜,许华.海权与兴衰[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
    [41]萧致治.鸦片战争前中西关系纪事[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
    [42]刘德喜.从同盟到伙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
    [43]刘德喜.WTO与国家主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44]刘德喜,钱镇,林喆.全球背景下的中国民主建设[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45]宋宜昌.大洋角逐[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
    [46]唐镇乐.海洋经济:蔚蓝色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知识出版社,2000.
    [47]倪健民.国家能源安全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8]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贸学院运输系.国际货物运输实务[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49]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全球能源大棋局[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5.
    [50]李应济,张本.海洋开发与管理读本[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
    [51]唐凯麟,陈科华.中国古代经济伦理思想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2]皮明勇,宫玉振.世界现代前期军事史[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年.
    [53]姚新超.国际贸易运输[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7.
    [54]汪洁.中国传统经济伦理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55]王宏.中国海洋统计年鉴[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
    [56]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民法室、中国国际经济贸易委员会秘书局编著,胡康生.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全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
    [57]杨良宜.国际商务仲裁[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58]赵秀文.国际商事仲裁及其适用法律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9]陈治东.国际商事仲裁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60]张建华.仲裁新论[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61]宋连斌.国际商事仲裁管辖权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62]赵健.国际商事仲裁的司法监督[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63]韩健.现代国际商事仲裁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64]郭寿康,赵秀文.国际经济贸易仲裁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
    [65]刘想树.中国涉外仲裁裁决制度与学理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66]宋航.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67]乔欣.仲裁权研究——仲裁程序公正与权利保障[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68]石育斌.国际商事仲裁研究[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69]王生长.仲裁与调解相结合的理论与实务[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70]韩德培.国际私法新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71]徐学鹿.商法总论[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
    [72]周汉民.国际贸易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73]王传丽.国际贸易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74]沈达明.比较民事诉讼初论[M].中信出版社,1991.
    [75]余劲松,吴志攀.国际经济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6]周林彬,任先行.比较商法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77]宋连斌,林一飞.国际商事仲裁资料精选[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
    [78]尹东年,郭瑜.海上货物运输法[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
    [79]郭晓合.中国——东盟双边贸易、次区域经济合作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
    [80]刘力,陈春宝.国际贸易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
    [81]岳咬兴.国际贸易政策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82]王新奎.世界贸易组织与我国国家经济安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83]田飞.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84]李步云,江平.WTO与中国法制建设[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
    [85]倪世雄,王义桅.中美国家利益比较[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4.
    [86]曹建明,贺小勇.世界贸易组织[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87]王绍熙.中国对外贸易概论[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88]孙玉琴.中国对外贸易史教程[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89]李玉如.国际货运代理与业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90]贝兆健,高炜宇.WTO与服务贸易[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6.
    [91]李国安.WTO服务贸易多边规则[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92]廖庆薪,廖力平,现代中国对外贸易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93]丁溪.中国对外贸易[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6.
    [94]赵一飞.航运与物流管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95]时殷弘.21世纪初期世界政治的基本性质和中国的应有战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96]戴耀南,孙明亮,薛介年,刘书剑.船舶海事纠纷仲裁诉讼实务[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3.
    [97]王鸿鹏,许路,邓丽娟.国际集装箱运输与多式联运[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4.
    [98]顾刚.上海:迈向国际航运中心[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
    [99]龙永图.入世与服务业市场开放[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2.
    [100]孙南申.中国对外服务贸易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101]李本森.WTO与国际服务贸易法律实务[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102]叶自成.中国大战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03]叶自成.陆权发展与大国兴衰[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
    [104]鞠海龙.亚洲海权地缘格局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05]秦天.中华海权史论[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
    [106]王铁崖.国际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
    [107]赵建文.国际法新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108]周忠海.国际海洋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
    [109]赵理海.当代海洋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7.
    [110]赵理海.海洋法的新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111]赵理海.海洋法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112]国家海洋局国际司.国际海底资料[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5.
    [113]陈德恭.现代国际海洋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
    [114]国际海洋局.中国海洋政策[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8.
    [115]魏敏.海洋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7.
    [116]傅崐成.海洋法相关公约及中英文索引[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117]王逸舟.全球政治和中国外交[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3.
    [118]王逸舟.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安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美]马汉.海权论[M].北京:萧伟中,梅然译,中国言实出版社,1997.
    [2][苏联]谢·格·戈尔什科夫.国家海上威力[M].房方译,北京:海洋出版社,1985.
    [3][美]莱曼.制海权:建设600艘舰艇的海军[M].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印,1991年.
    [4][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5][英]詹宁斯、瓦茨.奥本海国际法[M].北京:王铁崖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6][英]施米托夫.国际贸易法文选[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7][英]约翰·密尔.论自由[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8]联合国新闻署.“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评介[M].北京:高之国译,海洋出版社,1986.
    [9][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M].上海:吴象婴,梁赤民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10][法]德尼兹·加亚尔等.欧洲史[M].海口:蔡鸿滨等译,海南出版社,2002.
    [11][英]H·麦金德.历史的地理枢纽[M].北京:林尔蔚,陈江译,商务印书馆,1985.
    [12][加拿大]巴里·布赞.海底政治[M].上海:时富鑫译,三联书店出版社,1981.
    [13][荷兰]格老修斯.海洋自由论[M].宇川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14][苏]尼·伊·帕夫连科.彼得大帝传[M].上海:三联书店,1986.
    [15][英]杰弗里·帕克.地缘政治学:过去、现在和未来[M].北京:刘从德译,新华出版社,2003.
    [16][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M].北京:王保存等译,求实出版社,1988.
    [17][美]E·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北京: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18][美]G.吉尔摩、C.L.布莱克.海商法[M].北京:杨召南,毛俊纯,王君粹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19][美]罗斯科·庞德.普通法的精神[M].北京:唐前宏,廖湘文,高雪原译,夏登峻校,法律出版社,2001.
    [20][德]K·茨威格特H·克茨.比较法总论[M].北京:潘汉典,米健,高鸿钧,贺卫方译,法律出版社,2003.
    [21][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22][美]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M].北京:阎学通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23][美]汉斯.J.摩根索.国家间的政治[M].北京:杨歧呜等译,商务印书馆,1993.
    [24][英]大卫·费尔浩.苏联的海洋战略[M].香港:龚念年译,文教出版社,1973.
    [25][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M].北京:伍晓鹰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6][法]弗朗索瓦·卡龙.现代法国经济史[M].北京:吴良健,方廷钰译,商务印书馆,1991.
    [27][美]吉尔伯特·C·菲特,吉姆·E·里斯.美国经济史[M].沈阳:司徒淳,方秉铸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
    [28][美]H·N·沙伊贝等.近百年美国经济史[M].北京:彭松建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29][英]W·H·B·考特.简明英国经济史[M].北京:方廷钰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
    [1]张文木.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海权[J].中国产经新闻报,2003年3月28日.
    [2]张文木.论中国海权[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10期.
    [3]张文木.中国海权的概念及其特征[J].学习时报,2005年10月17日.
    [4]张文木.试论当代中国海权问题[J].中国海洋报,2004年3月12日.
    [5]刘新华.试论中国发展海权的战略[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6]刘新华,秦仪.现代海权与国家海洋战略….社会科学,2004第3期.
    [6]何瑜.从台湾问题看清代海权意识的觉醒[J].学习时报,2004年7月5日.
    [7]倪乐雄.从海权和社会转型的角度看郑氏水师—兼对中国古代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再思考[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杜科版),1999年第1期.
    [8]杨生贤.从中日海权纠纷看日本的企图[J].菏泽学院学报,2005年6月.
    [9]叶自成,慕新海.对中国海权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J].国际政治研究,2005年第3期.
    [10]刘中民,赵成国.关于中国海权发展战略问题的若干思考[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11]徐红明.海权,海权——千百年依然年轻的话题[J].人民海军,2003年4月5日.
    [12]徐弃郁.海权的误区与反思[J].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5期.
    [13]周益锋.海权论的传入和晚清海权思想[J].唐都学刊,2005年7月.
    [14]刘中民.海权问题与冷战后的中美关系:矛盾的认知与艰难的选择[J].外交评论,2005年12月.
    [15]张惠荣.海上没有弹丸之地[J].红旗文稿,2005年第20期.
    [16]朱大奎,张永战.海洋权益经济及一体化管理研究[J].海洋地质动态,2004年第7期.
    [17]吴强,赵胜汝.海上执法海洋权益维护执法对策分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4年第6期.
    [18]郭渊.海洋权益与海洋秩序的构建[J].厦门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第9辑.
    [19]王秀英.近代海权意识的觉醒[J].辽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20]薛桂芳.《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体制下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对策建议[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21]王孟霞.“海洋权益”——一个敏感而沉重的话题[J].中国船检,2004年4月.
    [22]林仁川.论十七世纪中国与南洋各国海上贸易的演变[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3期.
    [23]史春林.陈独秀海权观初探[J].安徽史学,2005年第3期.
    [24]刘宏煊.开展海洋国土教育 增强海权观念[J].海军院校教育,1996年第4期.
    [25]李小军.论海权对中国石油安全的影响[J].国际论坛,2004年7月,第6卷,第4期.
    [26]吕建华.论我国海洋权益的现状与保护[J].海洋法苑,2003年第6期.
    [27]刘永涛.马汉及其“海权”理论[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
    [28]贾珺.美国海军崛起的助推剂-评马汉的海权论[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5月.
    [29]章佳.评马汉的海权说[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30]徐冰川,闻新芳.全球海上贸易面临严重威胁[J].中国海洋报,2004年2月27日.
    [31]张景全.日本的海权观及海洋战略初探[J].当代亚太,2005年第5期.
    [32]杨志荣.实现经济海权与军事海权协调发展[J].人民海军,2003年8月16日.
    [33]张卫彬.从“冲之鸟”问题看中日海权之争[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2005年6月.
    [34]韩叶.试论马汉的海权论对国家权力的重要性[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35]宋力,刘中刚.孙中山的海权观[J].团结报,1996年4月3日.
    [36]李海清.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广泛开展海洋国际合作[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5年3月.
    [37]李国强.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J].瞭望新闻周刊,2004年9月27日.
    [38]刘中民,黎兴亚.中美关系中的海权问题及对策[J].学习月刊,2005年第8期.
    [39]何传添.中国海洋国土的现状和捍卫海洋权益的策略思考[J].东南亚研究,2001年第2期.
    [40]刘中民,赵成国.关于中国海权发展战略思想分歧若干认识[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5年1月.
    [41]饶咬成.中国的海洋意识与海权现状[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10月.
    [42]王焱.中国必须正视海权劣势[J].国际先驱导报,2004年1月1日.
    [43]任向群.增强海洋国土意识 维护国家海洋权益[J].解放军报,2006年4月13日.
    [44]王丽华.印度洋海权之争[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45]王荣国.严复海权思想初探[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46]朱凤岚.亚太国家维护海洋权益的举措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4月4日.
    [47]乔林.海上贸易战百年思考[J].当代海军,1999年第4期。
    [48]许辉.打通东西方海上贸易的通道[J].中国远洋报,2005年12月9日.
    [49]穆素洁(SuchetaMazumdar).全球扩张时代中国海上贸易的新网络(1750-1850)[J].广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50]许斌.试析太平洋海上贸易的近代化发展进程[J].世界历史,1998年第5期.
    [51]白晓霞,张其凡.元朝与印度的海上贸易[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11月.
    [52]李增新.元代海上贸易的繁荣[J].光明日报,2002年12月31日.
    [53]章百家.“改变自己,影响世界”,《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54]刘岩,曹忠祥.“21世纪海洋开发面临的形势和任务”[J].中国海洋报,第1384期.
    [55]赵理海.“评联合国秘书长关于海洋海底问题的磋商”[J].海洋开发与管理,1995年第4期.
    [56]梁启勋.论太平洋海权及中国前途[J].新民丛报,1903年3月26日.
    [57]宋正海.论中国海洋文化传统及其特点[J].光明日报,1996年1月2日.
    [58]钱峰.“印军组建东方司令部”[J].环球时报》,2001年8月10日.
    [59]余定邦.“中国和东南亚各国在历史上的友好往来”[J].东南亚论文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
    [60][德]鲁道夫·冯·耶林.为权利而斗争[J].民商法论丛(第2卷),法律出版社,1994.
    [61]许森安.从钓鱼岛到中日海权之争[J].国际先驱导报,2004年6月25日.
    [62]马志荣.海洋强国——新世纪中国发展的战略选择[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4年第6期.
    [63]丁新.明代海禁及其对中国政治经济的影响[J].历史学习,2004年第2期.
    [64]孙燕.近代早期英国的海外贸易兴起.史学集刊,2006年第5期.
    [65]孙宝珊.海洋与近代以来的国际政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
    [66]郝海青.在我国建立临时仲裁制度的法律思考[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67]侯登华.论仲裁员的公正性保障[J].仲裁与法律,法律出版社,2002年的3期(总第80期).
    [68]汪祖兴.浅谈仲裁的公正性——兼论中国仲裁的监督机制与国际惯例的接轨[J].仲裁与法律通讯,1998年4月第1期.
    [69]朱克鹏.论国际商事仲裁中的法院干预[J].法学评论,1995年第4期.
    [70]赵宁.仲裁协议独立性再认识——兼论其与仲裁协议成立及其转移之关系[J].仲裁与法律,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4期.
    [71]刘亚玲.小议国际商事仲裁员民事责任豁免问题——从美英德法四国的立法和实践谈起[J].仲裁与法律,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4期.
    [72]吕瑞.刍议OA裁决的承认和执行[J].仲裁与法律,法律出版社,第91辑.
    [73]杨桦.论仲裁协议相对性理论之新发展[J].仲裁与法律,法律出版社,第91辑.
    [74]石育斌,毛燕琼.现代仲裁制度的基石到底是什么——兼与陈治东教授商榷[J].仲裁与法律,法律出版社,第91辑.
    [75]姚俊逸.论仲裁协议的基本要素及其意义[J].仲裁与法律,法律出版社,2002年第5期.
    [76]刘俊.·临时仲裁应引入海事仲裁规则——从我国海事仲裁委员会受案量谈起[J].仲裁与仲裁,法律出版社,2002年第1期.
    [77]徐鹏.论国际商事仲裁中的证据开示制度[J].仲裁与法律,法律出版社,2002年第4期.
    [78]寇立耘.中国仲裁员制度的主要问题和改进意见[J].仲裁与法律,法律出版社,2002年第6期.
    [79]武敏.在线仲裁与B2C模式下电子商务纠纷的解决[J].仲裁与法律,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3期.
    [80]高菲.论仲裁协议[J].仲裁与法律通讯,1995年10月,第5期.
    [81]解常晴.国际仲裁中的临时保全措施及其发展前景[J].仲裁与法律,法律出版社,2002年第3期.
    [82]张宪初.香港内地相互执行仲裁裁决机制的建立及其相关问题[J].仲裁与法律,法律出版社,2002年第2期.
    [83]牛磊.中国海事仲裁发展现状之分析[J].仲裁与法律,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4期.
    [84]邓茗.从理念到实践:临时仲裁制度构建初探[J].仲裁研究,2004年第3辑.
    [85]胡轶.机构仲裁和临时仲裁成本比较[J].人民法院报,2005年1月31日.
    [86]王岩.建立临时仲裁制度探析[J].人民法院报,2005年3月21日.
    [87]刘俊.临时仲裁应引入海事仲裁规则——从我国海仲受案量谈起[J].中国仲裁》,2002年第2期.
    [88]李乾贵,徐柯柯,林巧.临时仲裁在中国的法制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12期.
    [89]董文彬.临时仲裁制度与我国建立临时仲裁制度之可行性[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9月.
    [90]李广辉.入世与临时仲裁制度的构建[J].政治与法律,2004年第4期.
    [91]汪洋.我国承认“临时仲裁”[J].中国贸易报,2005年7月28日.
    [92]林志和.我国临时仲裁的构建及运行机制探微[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9月.
    [93]马培培.我国设立临时仲裁制度的理由[J].人民法院报,2005年5月23日.
    [94]陈安.中国涉外仲裁监督机制评论[J].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
    [95]肖永平.也谈我国法院对仲裁的监督范围[J].法学评论,1998年第1期.
    [96]赵秀文.论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商事仲裁立法与实践的发展趋势[J].仲裁与法律,法律出版社,2002年第4期.
    [97]赵秀文.论仲裁地点在国际商事仲裁中的作用[J].仲裁与法律.第91辑.
    [98]康明.我国商事仲裁服务市场对外开放问题初探——兼与王生长同志商榷[J].仲裁与法律.2003年第6期.
    [99]康明.临时仲裁及其在我国的现状和发展[J].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法学论文库.
    1.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The Commercial Press,Addison Wesley Longman China Limited.
    2.Black's Law Dictionary Seventh Edition Bryan A.Garner Editor in Chief,West Publishing Co.
    3.Bruce Russett,Harvey Starr,David Kinsella,World Politics:The Menu For Choice,Peking University Press,Seventh Edition,2003.
    4.Phil Williams,Donald M.Goldstein,Jay M.Shafritz,Classic Reading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Peking University Press,Second Edition,2003.
    5.Oda.S,The International Law of the Ocean Development,Basic Documents,Vol.Ⅱ,Part ⅵ,1975.
    6.Sanger.C,Ordering the Oceans:the Making of the Law of the Sea,Toronto;Buffal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87.
    7.Brown,E.D,The International Law of the Sea,Aldershot,Hants;Brookfield,Vt,Dartmouth,1994.
    8.Jack McCaffrie,Maritime Strategy into the 21 Century:Issues for Regional Navies,Working Paper No.297.
    9.B.A.Hamza and Mohd.Nizam Basiron,The Strait of Mallaca:Some Funding Proposals,MIMA Paper,Maritime Institute of Malaysia.
    10.Laurence J.Brahm,China after WTO,China International Press,2002.
    11.Supachai Panitchpakdi and Mark L.Clifford,China and the WTO,Saik Wah Press Pte Ltd,Singapore,2002.
    12.Ernst G.Frankel and Henry S.Marcus,Ocean Transportation,The MIT Press,Cambridge,Massachusetts and London,England,1973.
    13.Finn Laursen,Superpower at sea,Praeger Publishers,New York,1983.
    14.Jerome Alan Cohen,Robert F.Dernberger,John R.Garson,China trade prospects and U.S.Policy,Praeger Publishers,New York.Washington.London,1983.
    15.Command of the Defence Council,British maritime doctrine:BR1806,London:Stationery Office,2004.
    16.Johnson,Gaynor,The Foreign Office and British ForeignPolic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Frank Cass,2004.
    17.P.S.Oas,Maritime Dimensions of Security in the Ocean,U.S.Naval Institute Proceedings,Mar2005,Vol.131 Issue 3.
    18.Geoffrey Callender & F.H.Hinsley,The Naval Side of British History 1485-1945,London:Christophers,1952.
    19.Ecks,Alfred E.Jr,A Search for Solvertry:Bretton Woods and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1941-1947,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75.
    http://www.fmprc.gov.cn/chn/
    http://www.wto.org
    http://www.mofcom.gov.cn/
    http://www.stats.gov.cn/
    http://www.worldpolicy.org
    http://www.foreignaffairs.org
    http://www.taiwansecurity.org
    http://www.soa.gov.cn/hyjww/index.htm
    http://www.shanghai.cn/
    http://www.ccpit.org/
    http://www.cietac.org/
    http://www.cmac.org.cn/
    http://www.cmac.org.cn/
    http://lad.ccpit.org/tjzx/tjzx.asp
    http://www.imo.org/